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2024-06-27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精选15篇)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第1篇

一、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

1.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

3.苔痕上阶绿(长上 ) 4.无丝竹之乱耳(指奏乐的声音) ...

5.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

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弹奏 ) ...

9.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此,这 )(品德高尚) ...

二、翻译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三、按原文填空(10分)

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描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环境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描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古贤自况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四、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

1.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什么人?全文紧扣那一句话来写?(2分)

都是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全文紧扣“惟吾德馨”这一句话来写。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3分) 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2分)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4.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

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3分) (1)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作者并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2)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雅生活情趣。

5.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目的)?(2分)

作者用古代名人的屋子与自己的陋室作类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高尚志趣,从而强调陋室不陋。

6.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作用:突出陋室不陋,表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第2篇

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故时有物外之趣 D.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 )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

3.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委而去之

4.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5.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四、问答题

1、理解:本文通篇运用的是 的写法,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xkb1 .co m

2、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5、理解填空。

①突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

②叙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③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

6.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的理解:

7.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必都答)。

①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

②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我选第 题,我的看法是:

8.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喻指什么?

9.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具体表现:

思想感情:

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12.文中第(1)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语句是 , 。

1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14.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指瑕 第3篇

1、课文《老山界》第一段“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 地图上叫做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30里高”?一公里等于一千米, 30里就是15公里, 15公里就是15千米, 即15000米。世界第一高峰、有“世界第三极”之誉的珠穆朗玛峰多高?8848.13米。老山界比珠穆朗玛峰还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作者陆定一表述有误。那么, 老山界到底有多高呢?《辞海》 (1999年版, 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介绍如下:

越城岭, “五岭” (即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的总称) 之一。亦称始安岭、全义岭、越岭。在广西东北部和湖南边境。东北—西南走向。长200公里。为花岗岩断块山。海拔1500米以上。主峰真宝顶 (2123米) 在资源东北, 最高点苗儿山 (2142米) 在资源西南, 为广西最高峰。山势雄伟, 有原始森林, 并有珍贵树种铁衫。

老山界最高点2142米, 何来30里?研读课文, 以下几段文字值得注意:

打听前面的路程, 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 很陡, 上山30里, 下山15里, 再前面才是塘坊边。

这很短的山爬完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 同他谈谈, 知道还差得远, 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

下山15里, 也是很倾斜的。

原来, 作者陆定一要表达的是:从老山界山脚下爬上山顶一共有30里的路程。并非是说老山界的海拔高度是“30里”。

那么, 《老山界》第一段可以这样修改: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上山有30里路程的瑶山, 地图上叫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如果要突出其高, 则可改为:我们决定要爬一座海拔2142米高的瑶山, 地图上叫做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揣摩作者意图, 第二种改法好些。

如此明显的一处失误, 编者偏偏要为尊者讳, 不但不改过来, 竟还在文后设计了“探究·练习”, 煞有介事、故作高深地说什么“有些看似普通的词语, 仅仅从字面上理解, 常会出错。阅读时除了要查字典、词典外, 还要仔细推敲上下文的意思。”然后叫学生“根据语境”推导出“30里高”的“准确意思”。这简直是荒唐。

2、《<长征>节选》这篇课文中的问题更多。

第23页第4行的“特写”:草地上倒下各种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的红军烈士。都成“烈士”了, 还能“拼命挣扎前进”?红军烈士还有“各种”?如果要凸显红军战士的“活”, 可以改为“草地上有许多倒在地上、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的红军战士”;如果要突出红军战士的壮烈牺牲, 则可这样改:草地上倒着牺牲前还保持着各种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姿态的红军烈士。

这篇课文篇幅不太长, 2827个字。但文中4次出现“猝然”一词:

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 猝然眼花, 栽倒在草地上。

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 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

这不是“反复”的修辞, 而是惊人的重复。暴露了作者语言的贫乏。而且这个词在这些语境中用得是否妥当, 值得商榷。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编者竟在“探究·练习”中将“猝然”的意思理解为“表示事情虽说出乎意料, 但又在情理之中”, 这完全歪曲了“猝然”的含义, “猝然”意为“突然;出乎意外”, 哪有“在情理之中”的意思?编者还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猝然”这个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这就更不应该了。编者用错误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作者使用得并不高明的词句进行分析, 其结果只能是坑害学生。

第30页, 有两段文字:

男女红军相继起舞, 草地篝火变成天然的舞台。

毛泽东、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等年长的老红军也结伴起舞, 气氛相当热烈。

第一段文字有语病, “篝火”不可能是“舞台”, 只有“草地”才是“天然的舞台”。这句话可改为:男女红军相继起舞, 燃烧着篝火的草地变成天然的舞台。

第二段文字中的第一个顿号应改为“和”。毛泽东所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过草地的时间大约在1935年的6-8月, 毛泽东 (1893.12.26-1976.9.9) 时年42岁, 董必武 (1886-1975) 49岁, 徐特立 (1877-1968) 58岁, 谢觉哉 (1884-1971) 51岁。与董老、徐老、谢老比, 毛泽东相对“年少”, 不应在“年长”的“老红军”之列。

3、课本第35页倒数第五行“题目的重点在‘新鲜’, 要写出事情的不一般化的地方”。这儿的“化”是后缀, 作为后缀的“化”的用法是: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 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显然, 此处“化”字冗余, 应去掉。

4、课文《最后一课》48页“个个人那么专心, 教室里那么安静。”中的“个个人”别扭, 可把“人”字去掉, 也可改为“每个人”或“人人”。

5、第十四课《我的母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 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句话中的“流”用得不当, “汗珠”怎会“流”呢?应改为“滴”或“滚”。

还有,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 轻轻把被窝盖上, 向我额上吻了几吻。”这里, “被窝”应为“被卧”。被窝:为睡觉叠成的长筒形的被子。被卧:被子。“向”应改为“在”。

像以上的错误在教材中还有不少, 在此仅举以上几例, 旨在抛砖引玉, 务请专家学者多多指教。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第4篇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象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倾听《绿叶的声音》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笔者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笔者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笔者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笔者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点评:

关于“叶”的话题,纷繁复杂,《叶》专题选择了古今中外诗文达8篇之多,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本专题的教学,难度很大。本教案巧妙地选择了突破口——用文艺性笔调扣“叶”写生活中的“美”,发现并利用了文本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从构思看,本教案选择一古一今两首诗歌作引子,教给学生学法,是“授人以渔”之举,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整节课紧扣“叶”之美,激发学生感受、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是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环节由画入诗、由诗到画,过渡圆润自如;对诗歌的赏析由诵读、到感受、到想象、到创造,符合诗歌解读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自己心灵对话。

从学法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保持积极思考,这一点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从教法看,教师朗读和解读示范,是积极有效的,不流于形式,将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上的主体性充分彰显出来。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练习题 第5篇

【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计3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2分)

(二)墓柳(24分)

王宗仁

(语段略)

8.梳理文中柳树的命运及其与将军的关联,用简洁的语言完成下面填空。(2分)

(1)那年,将军买了100棵杨柳,栽在无树的格尔木。

(2)第二年春天,

(3)冬天,三棵柳树死了,在将军的提议下被安葬。后来将军坚持给柳墓浇水施肥。

(4)夏天,

(5)多年以后,墓柳已与其它树木连成一片难以辨认,但人们仍记得墓柳和将军。

9.语言品味。(任选一题,3分)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树苗一天一个样地生长着,给它喝一盆水它蹿一节个头,给它喂一把肥它添一片新叶。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将军没有来,据说他站在窗口默默凝望着土丘的方向……

10. 结合语境,简要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11.读完全文,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6题。(18分)

那些爱的“傻事”

王小蕊

(语段略)

12、文中写了不少爱的“傻事”,请参照示例,简要概括“傻”的具体表现。(4分)

示例:老妈为了让“我”吃上好的玉米面——舍近求远,走了一小时买回玉米面。

(l) “我”为了让老妈不着急——

(2)“我”为了让婆婆生日快乐——

(3)“我”为了让儿子尽孝心——

(4)“我”为了让公公婆婆开心——

13、第④段【B】处的描写可以看出母亲的心情变化:由 → 。第⑥段【C】处的描写可以看出婆婆的心情既高兴又 。第⑾段【D】处的描写,表现了儿子 的特点。(4分)

14、请你想象第④段【A】处“她追出来的样子”,用30字左右描述出来。(3分)

15、联系全文,简要点评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第6篇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4、________________,她在丛中笑。

5、劝君莫惜金缕衣,__________________。花开堪折直须折,__________________。

6、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7、青,_____________而青于蓝;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

8、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积水成渊,_______________;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功在不舍。

10、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不扶而直:白沙在涅,_______________。

12、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是故_____________,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14、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第7篇

五、

1.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 嘴;年成;都,全;十天。

3. C、E。

4.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5. 方、千万蔽地、悉为两段、岁以大穰。

六、1.《梦溪笔谈》,沈括,(北)宋。

2.担心;铺排;赠给;因为;同“服”,佩服。

3.塔;匠师;喻皓;指固塔这件事。

4.在;拿;只。

5.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6.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七、1. 同“止”;原来的样子;转头看,看见;打洞。

2. 狼也算是够狡猾的了,但是顷刻间双双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3. ①指代狼;代积薪。②用。把。如。凭借。③代狼。助词,用在主谓间,不译。调节音节,无实义。代狼。4.参考: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8.( l )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 2 )其中一条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9.作者由“狼”写到“禽兽”,是由点到面,由小到大更深广地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10.略 11.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八、1.⑴记。⑵以……为羞耻。⑶同“悦”,愉快。⑷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⑸满足。⑹恼恨、怨恨。⑺迷惑而无所得。⑻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⑴表并列⑵表转折⑶表承接⑷表转折⑸表承接

3.⑴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所以被称为“文”。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第8篇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材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本文主要研究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文言文练习编制情况。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是语文教材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其练习设计与语文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文言文练习与教育部的《新课程标准》相符和,其较为注重在教学与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综合能力,能够将传统的知识陈述转变为策略指导,但其仍然存在某些不足。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中存在的不足

(一)强调人文性弱化工具

文言文的练习设计需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统一,因此在练习设计上需要加强学生的诵读力度,使其进行知识积累,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对作品语言的品味,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提出具体的问题,进而实现文言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苏教版”文言文练习设计中虽然有语言内容的品味题目,但数量太少。比如,在?廉颇蔺相如传?中有如下题目: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

有人理解句中“今”的意思为“现今”的意思,有人理解为“如果、假设”的意思,你认为怎样理解较为恰当?

《廉颇蔺相如传》这一课类似于这种练习的有很多,但其他课文中却很少或者甚至没有,这样其他课文就缺少品味语言文字的练习了,这是笔者认为其练习设计中语言文字品味编纂中的不足。

(二)缺乏助练情境

助练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练习的完成。“苏教版”中部分练习编纂得很成功,比如让学生根据《鸿门宴》课文内容编写剧本,但有具体的练习题目却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练习情境,这样使得题目的难度过大,与高中学生的能力不符。

(三)练习形式太过单调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材的体例应该多样化,但“苏教版”的练习题目多是思考、理解和表达类题目,缺少客观性,而题目的主要表现方式都是文字,缺乏图画、表格等形式,而字体形式多为简单、统一的字体和颜色,缺乏活泼生动的符号。且“苏教版”的练习题都在课后。不像人教版的教材将问题放在课文左边或者右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有利条件。

二、优化“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文言文练习的内容

好的教材是教师通过教材能够明白教学内容和可用资料,学生能够指导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所以文言文练习也要达到这两个标准。在进行练习设计时应该充分体现出课标的要求,将练习程度和学生需掌握的内容进行充分说明。练习题应该做到表述简单明了,要求与目的一目了然,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注重学生对知识的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培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能够做到对问题和知识举一反三,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增加助练情境

助练情境是指设计一些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练习,帮助学生进行思考的具体情境。苏教版对重点文言课文都会要求学生背诵,但却缺少相应辅助教学情境的设定。比如,在要求学生背诵《赤壁赋》一文时,可以设定以下要求:在背诵时读出节奏,注意语气,注意不同虚词在表达时的不同作用,充分表现出词语和句式的感情色彩,读懂课文的文脉、意蕴等。这样学生在背诵时就可以根据以上要求对课文进行深刻体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的真实情感。

(三)练习形式需要多样化

虽然苏教版教材的外观以及整体风格与传统教材相比有了较多改变,但其文言文练习形式上还有所缺失。首先要增加练习的形式,确保在预习、当堂学习、课后练习阶段都有所涉及,同时还需要设计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练习。比如在学习《项脊轩志》时,有如下练习题:作者写道:“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试分析作者或喜或悲的原因,他是怎样表达这些感情的。这个题目较为简单,答案都在课文中,因此将这个题目放在预习中,就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和人物感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练习形式的增加上多借鉴国外教材或者国内其他优秀教材,比如利用不同的表示区分练习难度,用一群孩子在一起学习的图案表示合作型练习题等。

(四)增加内容趣味性

苏教版较为注重诵读,但语言表达缺乏趣味性,因此在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背诵活动展现为有趣的活动。比如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古诗描述,将自己所理解的内容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就会增加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进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趣味背诵。

教师在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对教材的文言文练习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若教材的练习题无法满足学生练习要求,教师可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对练习题进行补充,确保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知识。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的实际应用意义

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得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具有以下实际应用意义:其练习题型较为开放,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够帮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团队协作的学习习惯;苏教版的练习题型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其比较注重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并且能够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综上所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对教师和学生的指导性较强,利用性高。

参考文献:

[1]章湖君.“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钱秋菊.苏教版必修教材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3.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第9篇

2.平时多注意自己的朗读,揣摩所读内容,培养语感。这样不仅有助于划分朗读的节奏,而且在翻译句子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3.平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文言文的段意、主旨、文章突出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分别整理汇总以促进理解、加强记忆。

4.回答开放性试题时,要紧扣材料和题目的要求,表述完整。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典型考点

【典型考点】

一、常识题

(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明初文学家 。

(2)《小石潭记》选自《 》,作者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我国 (朝代)文学家。

【解析】对文学常识的考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见考点。平时要注重积累,包括作者的名字、作品、所处年代、身份及文章出处等。(1)宋濂(2)柳河东集(3)北宋

二、解词题

◎古今异义词

(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2)录毕,走送之:

【解析】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词义的变化大致有如下几种:①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长江、黄河,现在扩大为泛指的通名了。②词语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在古语中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仅指男子的配偶。③词义的转移。(1)(2)都是这种情况,去,离开;现代汉语中是到某地的意思。走,在文中是跑的意思。④褒贬色彩的变化等等。

◎一词多义

(1)①天下独绝: ②猿则百叫无绝:

(2)①色愈恭,礼愈至: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3)①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

【解析】一词多义以动词、形容词居多,以单音词居多。多义词在使用时,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一般只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1)绝:①作形容词,可译为“绝妙”;②作动词,可译为“断、停”。(2)至:①作形容词,周到;②作动词,到、到达。(3)清:①②都作形容词,前者意思是清澈,后者意思是清净、冷清。

◎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

(2)亦不详其字:

(3)其岸势犬牙参互:

(4)食之不能尽其材:

【解析】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作动词。如(1)中的“策”就是这种情况,用鞭子打。②形容词作动词。如(2)中的“详”活用作动词,可译为“详细地知道”。③名词作状语。如(3)中的“犬牙”名词用作了状语,像狗牙一样。④使动用法。如(4)中的“尽”在这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用尽、竭尽”。

◎通假字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通假字是古文用字的一种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对通假字的考查也是词语考查的重点,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列出通假字表来记忆。(1)“反”通“返”,返回。(2)“被”通“披”,穿的意思。(3)“属”通“嘱”,嘱托、嘱咐。

三、默写题。

1.直接型默写

(1) ,猿则百叫无绝。

(2)醉翁之意不在酒, 。

【解析】解答这类题,要注意辨析同音字、形似字等,并且需要对平时容易写错的字做好积累。(1)蝉则千转不穷(2)在乎山水之间也

2.提示型默写

(1)《岳阳楼记》中表现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

(2)《醉翁亭记》写山中早晚景色的句子是: , 。

【解析】提示型默写就是根据题干给出的要求作答。它不仅考查了考生对背诵内容的熟悉程度,还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答案:(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积累型默写

(1)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古诗文中有很多描写色彩的句子,请你写出完整的一句。

(2)请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找出一句含“水”字的完整语句。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10篇

⑴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⑵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最大,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3、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平面是否水平。

4、作用点: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11篇

2、遗传信息的中心:细胞核

3、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23对)染色体。

染色体的特点: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一般还成对出现。生殖细胞中(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是单条存在的。

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构成双螺旋结构。

5、基因: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6、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它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其中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呈双螺旋结构。DNA上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做基因。

7、遗传性状:可以遗传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例如:人的单眼皮、白化病等。

8、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例如:有耳垂与无耳垂;单眼皮与双眼皮;能卷舌与不能卷舌。

9、在人的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A、B、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a、b、d);AA:表现显性性状 Aa :表现显性性状 aa:表现隐性性状。注意:隐性基因能够遗传,且aa时能表现出来。

10、如果体细胞内的这对基因,一个是显性基因,另一个是隐性基因,则表现出显性基因所决定的遗传性状。

11、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人体有22对);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1对。) 女性用XX表示,男性用XY表示。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复习习题 第12篇

Big Ben is not the name of a man. It is thename of a huge(庞大的) clock in London. London is the capital of England. Thisclock has four faces. So, no matter where you stand, you can read the time onthe face of Big Ben. Each face is the size of a double decker(层) bus. The handsare about four meters long. It is about the size of two people standing on topof each other. If you go to London, you may want to visit the Houses ofParliament(国会大厦). There you will find Big Ben sits at the top of theclock tower in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Maybe you will hear it as well as seeit. The huge clock makes such a loud noise. “Ding dong, ding dong”, it goes every quarterof an hour.

The clock was named after a big man. He wasSir Benjamin Hall. This man did much building work in London many years ago.

( )1. Big Ben is .

A. a double deckerbus

B. a huge clock

C. the name of Ben

D. a building

( )2. the clock strikes every of an hour.

A. tenminutes B. fifteen minutes

C. thirtyminutes D. forty-five minutes

( )3. You canread the time of Big Ben .

A. at thetop of the clock tower

B. in the House of Parliament

C. on thehands of the huge clock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练习题 第13篇

1. A(2分)

2.D (2分)

3.C (2分

4.经典诗文默写。(6分)

(1)金沙水拍云崖暖

(2)城春草木深

(3)商女不知亡国恨

(4)留取丹心照汗青

(5)海内存知己

(6)巴山夜雨涨秋池

5.①移植后存活率超过50%②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实验(4分)

6、示例:母爱是晴天里的一把遮阳伞﹔母爱是雨天里的一处避雨地。(2分)

二、综合性学习(6分)

7.(1)大多数人把废旧电池当垃圾扔掉,只有少数人将其投入专门回收箱(极少数人将其存放在家)。(2分)

(2)示例:创建文明校园(争当环保卫士、创建绿色校园、建设生态校园、增强环保意识等)(2分)

(3)示例:叔叔(或大哥),小区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有责任一起爱护它。你别小看一节废电池,它腐烂后,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可大了,还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2分)

三、阅读(共15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30分)

(一) (12分)

8.8.(2)柳苗发芽、生长,将军为两片树林命名。

(4)柳墓上长出新柳,这是将军的爱心换来的。(2分)

9.(1)用夸张、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柳苗在春天蓬勃生长的情景,表现了它们旺盛的生命力(2分)。

(2)运用神态、动作描写(1分),表现了将军对柳树之死的难过和不舍(2分)。

10.内容上:写将军不忘记、不放弃柳树(2分);结构上:承接上文将军凝望柳墓,引出下文将军给柳墓浇水施肥(2分)。

11. 对“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绿化荒原的执着、坚忍精神的崇敬和赞美;对高原恶劣环境中柳树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赞美;对自然界生命的尊重、珍惜。(答出两点给3分)

(二) (18分)

12、(1)回家拿玉米面花的汽油钱比玉米面的钱贵好几倍;(开车近百里,拿回玉米面花的汽油钱比玉米面的钱贵好几倍)

(2)摸黑起早赶回家为陪婆婆吃一顿饭;(熬夜又起早,只为陪婆婆吃一顿饭)

(3)明知绿豆、石榴吃不得,还是不拒绝。(吃了绿豆、石榴,让自己的病拖了一阵子)

(4)一顿饭花了自己半个月的工资,还说只花100多块钱。(酒店吃顿饭,花了半个月工资)。(4分,概括合理均可)

13、沮丧(懊恼);兴奋(高兴);失望;懂事细心(孝顺乖巧)(每空1分,共4分。言之有理均可)

14、示例:老妈一只手提着玉米面,另一只手向我们的车子用力地挥动,摇摇晃晃地跑着追赶车子,嘴里不停地喊着:等等,等等……(3分,想象合理占2分,语言通顺占1分) 15、示例:形象地诠释了爱心(亲情)的美好温馨和纯洁无暇,抒发了作者对“傻事”的理解和赞美之情。(3分,点评合理均可)

16、“我”是一个孝顺,善解人意,对家人充满爱心的人。(4分)

【古诗文阅读】(l6分)

(三) (12分)

17.(1)笃:重; (2)舆:轿子; (3) 掷:扔; (4)俱:都。(2分)

18.(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2)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就一直走进去坐在另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琴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4分)

19. “聊不悲”、“都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到时又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因痛绝良久”是“人琴俱亡”,睹物思人,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意对即可)(3分)

20. 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意对即可)(3分)

(四)( 4分)

21.羡 醉(2分)

22.示例:“翠”字描绘出麦色,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浪”表现春色之浓。“斜”写

出了春风徐来,麦浪波动的美好景象。“肥”写出了水草的肥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噪”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资料 第14篇

⒉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外源基因可以直接导入动植物体或它们的受精卵内,并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的技术。被导入外源基因的动植物称为转基因动植物。

应用及实例:①1982年美国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转入小鼠受精卵中培育出“巨型小鼠”。②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杀虫毒素基因成功转入烟草中。③利用转基因技术把控制合成胰岛素基因转入到大肠杆菌体内,生产出来的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

⒊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无性生殖)

⑴克隆羊多利的诞生

母羊A:乳腺细胞(体细胞)中的细胞核 母羊B:卵巢中的去核卵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 母羊C:胚胎发育的场所.养料多利羊和A羊几乎一样是因为多利获得了母羊A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⑵克隆:无性繁殖,是不经过受精作用(有性生殖)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

4.生物技术引发新的技术革命

利用人体细胞克隆出组织或器官,不仅可以消除人体器官移植中的排异反应,而且还可以解决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严重缺乏的问题。用于拯救濒危物种。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题 第15篇

2、酒酿是 发酵的产物。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是 发酵的结果,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会变酸是 发酵的结果,酸奶是 发酵的结果。

3、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是有 的 、等引起的。因此,采用一定的方法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 、,可避免食物的腐败变质。

4、食品保存方法有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 ____ ____ 、等。

现代的食物保存方法 ____ ____ 等。目前,已广泛利用 对食物进行保存。利用 对鱼、虾等水产品进行保存,不仅能防止细菌对食品的污染,而且对人体 。

5、基因工程是按照人的意愿,运用 方法,对生物的 进行“移花接木”式改造的 技术。

6、巨型小鼠证明了基因可以直接导入动植物体或它们的受精卵内,并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这种技术称为 ,被导入 的动植物称为转基因动植物。

7、细胞工程是指在 水平上,有计划地改造细胞的 ,培育人类所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等的技术。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标志着 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8、克隆就是不经过 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

9、几百年前,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被称为第一次技术革命。几十年前,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电子和信息技术革命被称为第二次技术革命。当前 正在引发新的技术革命

10、现存的生物估计至少有 万种。生物学家依据生物的 ____ 以及 等,将生物分为若干类群。

11、生物的种类是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程度来区分的。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 。

12、种又叫 ,是生物界最基本的 。种是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表现相似,生态分布基本相同的一群生物。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同种生物的有性生殖可以生育有 能力的后代。

13、在生物各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 ,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 ;反之,相似程度越小,则亲缘关系 。

14、天气转暖后,池塘水渐渐变绿,这和 的大量生殖有关。

15、藻类植物有 的,也有 ,结构都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大都生活在 中。

16、苔藓植物一般只有矮小的 和又小又薄的 ,没有 ,茎叶中没有 。

17、蕨类植物不仅有真正的 ____ ,而且在体内具有 。

18、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都离不开水,因此只适于生活在 的环境中。

19、种子植物是能产生 的绿色植物,包括 和 。

上一篇:国家公务员考试:入门系列篇之国考与省考的区别下一篇:做好“三字经”让青春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