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禅语范文

2024-09-23

圣严法师禅语范文(精选10篇)

圣严法师禅语 第1篇

我们的身体经常在不断地变化,其实我们的念头也一样,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川流不息、变迁不已。所以,佛教的基本观想方法「四念处」中的「观心无常」,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心念在?那之间生灭不已,是虚幻的。

一般人的心是烦恼心、妄想心,心念经常在浮光掠影、捕风捉影的情形下变动不已,所以并不真实,只是暂时而非永恒的存在。

我在美国遇到的一些西方人,常常会改变主意,如果问他:「昨天不是答应了,今天为什么反悔了呢?」他就会回答:「I change my mind.」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我改变主意了。」

其实「mind」在英文里就是「心」的意思,所以也可以说成:「我改变了我的心。」这就是无常的心,因为它是可以改变的:昨天想的跟今天不一样、刚才想的和现在不一样。

自己的观念可以互相冲突、违背,向着不同的两个方向走,这就证明我们的心是无常的。

不只西方人如此,所有众生的心念都随时在改变。佛经告诉我们,众生的烦恼心变化不定,一个念头有「生、住、异、灭」四种型态,前念与后念也会互相交替、念念相续,不断地生灭、变化。今天你看到一朵玫瑰花,觉得很欢喜,想要闻闻它、亲近它,明天却因为玫瑰的刺扎痛了你的手,让你的心念改变,觉得这朵花真讨厌,就不想碰它了。

对人也是一样,今天觉得厌恶至极的人,经过一段时日,因为和他愈来愈接近,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他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就会愈来愈喜欢他,这就是所谓的「日久见人心」。由此可知,我们的看法和观念都会改变,这就是无常的心。

「心」是我们的主宰,所以我们一讲心念无常,好象就失去主宰了。其实,正因为心念无常,我们才会见到,在无常背后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心,就是所谓的「佛心」、「清净心」,也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中所要明、要见的心,也是智慧心、慈悲心。它没有自私自利、自我执着,也没有以自我为中心。

清净的心也是不变的心。否则,今天成佛的人如果改变心意,说一声:「I change my mind.」明天就又变成众生了。

一个已经解脱的人,完成了清净的智慧心以后,就再也不会三心二意了。因此《涅?经》指出,无我、常住不变的心,就是佛心。

不过,可能是因为佛法一直强调这个世界是虚幻的,影响所及,很多中国文学作品对佛教的描写就是消极厌世的,似乎佛法讲的不外是虚幻、无奈、无常,古典名著《红楼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然而并非如此,佛法所讲的无常非是常积极的,就是因为无常,所以才不需要失望。

虽然现在烦恼很多、忧虑重重,感到非常痛苦,但随着时间过去,环境改变,就会有新的情势出现,我们的感受也会跟着慢慢转变,心情就会变得开朗。

例如先前你可能觉得很忧虑,好象已经毫无希望、前途一片黯淡,但是听到我说的佛法后,心念一转,马上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

所以,无常的观念,实际上能为我们带来无穷的希望。正因为念头可以纠正,只要改变观念,前程就会跟着转变。

这样,即使环境不变,未来的希望仍然会在我们心中不断的展现开来。

圣严法师禅语 第2篇

2. 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富。

3.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4. 无我之乐是人生最大的乐事!

5. 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6.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不能尽孝,如何礼佛?不能奉亲,如何悯人?尽到孝道,才能修得佛道。

7.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8.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9. 尽心尽量争第一,不争你多我少。

10. 那些扑火的飞蛾,就像是世间的痴人,不能正确地判断并评价自己,以至于把那烈火当成了光明的乐园。

11.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人。

圣严法师西归 第3篇

早在台海局势紧张的本世纪初,圣严法师就曾表示“我们早就统一了,统一在中国佛教”

“起,恭送法鼓山开山,上圣下严老和尚,起驾!”

在阿弥陀佛的诵念声中,2009年2月8日上午9时58分,圣严法师入殓盖棺。

当日,台湾苗栗下起小雨,超过2公里的法鼓山道路两旁,约3万人在雨中夹道相送。法师灵车开过,信众俯身叩首,再抬头时,不少人面上泪水雨水早已汇成一片。

虽然8日在黄历上不宜火化安葬,但圣严法师没有忌讳,“日日都好日”。2月15日一代高僧的法体将在法鼓山环保生命园区,分装进5只环保纸袋,进行植葬,融进沃土。

在生命最后的清醒中,弟子问:师父,您会再来人间吗?

“会,我会乘愿再来。”

风雪中的行脚僧

圣严法师精通禅修、重视戒律,是“四百年来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

2008年12月31日,圣严被发现罹患泌尿道癌症不治,住院3天后在返回法鼓山途中往生,享年80岁。生前,圣严拒绝换肾,认为为来日无多的自己“用一肾等于浪费一个,非常不慈悲,还不如给需要用的人”。

他原本主张“臭皮囊”烧了干净,连棺材都不需要,更不需让人瞻仰, “开放两天悼念”是对凡人世俗之心的“通融”。圣严交代弟子将自己的往生办成法事,一切极简。

可他的突然圆寂,还是震动了台湾全岛,以及整个中华佛教界。今年1月4日凌晨起,法鼓山大殿开放各界瞻仰法相。台湾首富郭台铭、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天主教台湾区总主教洪山川等都前往来见圣严最后一面。全球各地信众都纷纷做出表示,如华人巨星李连杰、林青霞便当即飞往台湾。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毅也发去唁电,致以深切哀悼。

圣严法师俗名张保康,江苏南通人,在故居的狼山广教禅寺出家,十三岁,圣严上山做了小沙弥,只为了神话故事而去“筑梦”。出家后的圣严历经广教寺、上海大圣寺、上海静安寺佛学院,英文、数学、国文、佛学打下一定基础。

当时大陆动荡,圣严认为选择从军是最容易到台湾的路,参军后他被派往通信连负责后勤。1949年5月19日圣严从上海外滩码头随军前往台湾,2天后在高雄上岸。1953年报名参加李辰冬博士主办的中国文艺函授学校小说班,老师有谢冰莹、沈樱等著名作家。由于文笔好被调到国防部,后开始接触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以及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1960年结束十年军旅生涯,他于东初老人座下再度剃度,法派字号为“慧空圣严”。

之后近40岁的圣严获赞助到日本东京立正大学进修,虽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却以苦读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1989年开创法鼓山道场。

他自喻为“风雪中的行脚僧”,通过演讲、参与国际性会议、举办各项国际禅修,还不拘一格地携手林青霞、张小燕、蔡依林、李连杰等明星拍摄伦理广告,担任“你可以不自杀”网站的代言人。

早在台海局势紧张的本世纪初,圣严就曾表示“我们早就统一了,统一在中国佛教”。2002年,圣严亲程护送已流失多年的济南四门塔阿佛石雕佛首归还大陆。

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圣严法师说,“我们中国人讲多难兴邦、居安思危、临危不乱”。他立即组织为灾区募捐、捐物、派遣医疗队,并亲自给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打电话了解灾情,法鼓山派出的救灾队伍直到去年8月还活跃在灾后重建的现场。

蓝绿同悼

圣严法师关心时局,时常对前来拜访的政治人物进行开示,政坛上蓝绿政治人物当中不少人都自称是圣严法师的信徒。

他曾赠言萧万长:“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当政时的陈水扁也曾公开说自己把圣严法师赠与的“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法语奉为从政哲学,只是现在看来陈水扁全没理解法师的苦心。

2008年2月6日,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总统”候选人马英九、谢长廷同时参加法鼓山“除夕撞钟祈福典礼”撞钟,圣严法师笑指两人今天不是来交锋,期待他们能做君子之争。

事实上,台湾岛内的政治派系争斗频繁,实力不时消长,每到选战关头,佛教信众都会成为政治人物拼命拉拢的对象,得到知名宗教组织或者明星宗教人物的支持,无疑拿到铁票。

目前台湾佛教的信徒约有548万,占台湾人口的23.9%。就佛教团体来看,则以中台山的惟觉,法鼓山的圣严,佛光山的星云,灵鸠山的心道,以及慈济基金会的证严影响力最大,被视作台湾佛教五座山。

不过,台湾佛教不少团体组织过于庞大,行事风格过于入世,或多或少引起一些议论。其中慈济法师的宣传被不少人视为过度。而星云法师早期与国民党的密切关系及现在在政治上的发言有时也被视为不当。惟觉法师除了于选举期间公开支持国民党候选人外,其主持的中台禅寺因过于铺张浪费及募捐手段等原因而遭到了批评。相比之下,圣严一生清谨自持,比较少主动介入政治事务,跟蓝绿政治人物保持等距。

闻听圣严法师圆寂,岛内政治人物反应迅速,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第一时间前往吊唁,向法师颁发“总统”褒扬令。台湾副领导人萧万长、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内政部长”廖了以、“陆委会”主委赖幸媛、“行政院长”刘兆玄、苏贞昌和前副领导人吕秀莲等蓝绿政要都前往捻香悼念。

站在圣严遗体前的马英九,说出第一句话“我是英九”之后便哽咽,遗憾没有更多的机会向师父学习、请教,盛赞圣严给台湾和世界带来正面力量,“生与死都是世人的榜样”。

圣严法师经典禅语 第4篇

2. 理直气壮.得理不饶人者,不仅惹是生非.伤人伤己,甚至永远无法化解仇恨.圆融人事。

3. 随遇而安,随缘奉献。

4. 佛说:修行最大的功夫就是“转”,不执著烦恼,便可安然自在。我们的烦恼就像天空上的一片乌云,如果心中是一片晴空,那么烦恼不会对你有丝毫影响。不自找烦恼,就是智慧。

5. 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6. 快乐或者烦忧,不在于你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在于你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只要自己丢下妄缘,抛开杂念,热闹场中亦可做道场,求得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快乐。

7. 自己得不到就放不下心,心里好像有一股酸酸的味道,这便是嫉妒心。

8.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不能尽孝,如何礼佛?不能奉亲,如何悯人?尽到孝道,才能修得佛道。

9. 每一个小孩,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10. 在佛像前面种下微小的福德因缘,竟可以得到如此大的福报,甚至到了他将要进入涅槃境界时还跟着他。可以想见,如果对如来法身种植福因,对于修行的功德将不可限量;相反的,恶业也将遭到苦报。

11. 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

圣严法师经典禅语 第5篇

2. 做任何事最重要是用行动实践,而不必拘泥于表面的形式。

3. 那些扑火的飞蛾,就像是世间的痴人,不能正确地判断并评价自己,以至于把那烈火当成了光明的乐园。

4. 用感恩的心,用报恩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便不会感到倦怠和疲累。

5. 如果心不安,很容易就被环境牵动,一旦环境里产生变动,或者因他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媒体上的一个讯息,自己的心马上就跟着起伏;起初是心不安,接着影响生活不安,最后连生命也不安稳了。

6. 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7.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8. 人通常觉得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可是失去之后才发现自己曾经拥有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也是自己最想要的。可是,失去的已经失去,不会再拥有。

9. “孝”首重在顺从,要体贴亲心.声色柔顺,切不可不耐与嫌烦。

10. 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11. 在日常生活中过清醒.不被物欲所障.不被成见所迷的生活,所以,深悟佛理的人虽然清贫,但并不缺少快乐。

12. 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13. 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

14. 人类最大的弱点在于没有用智慧面对现实,因此追求外在的假相,举凡虚名.虚利.虚荣.虚位……统统追求。只要有利可图.有名可沾.有势可仗.有权可争.有位可占,他们一定不遗余力去争取。当他们实力不够.德望不足,用正常手法得不着时,就使出歪手段,因此,烦恼的现象就出现了。

15. 你自己就是一颗明珠,自己即是如来,要接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那样才会有圆满的人生。

16. 凡事要量力而行,别勉强自己,修炼道法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见到成效的。

17. 有了嗔恚却能自我控制,有如及时止住奔驶的快车,这就叫做善于驾驭自己的心身,能够舍弃黑暗入大光明。

18. 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富则愈大。

19. 有舍有得,舍与得是生活的两面。得到了这一面,就必然会舍去另一面。正如福祸相依一样。世界上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他们本该拥有的,也得到了别人无法得到的。

圣严法师经典禅语精选 第6篇

2.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他的优越感摆在别人面前,那是一种无礼.无智.以势压人的愚蠢行为,最终只会遭到他人的攻击和唾弃。

3. 行善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

4. 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5. 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6.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人。

7. 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8. 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9. 人生在世,必须把覆盖在真我之上的虚伪面具撕下来,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10. 从因果来讲,每一个人从过去很多世以来,在人与人之间都是有恩也有怨的,没有恩.没有怨的话,不容易在一起结成夫妻,只有恩而没有怨的夫妻并不多。

11. 佛法中,将一切烦恼通称为“毒”,分为贪.嗔.痴.慢.疑,共五毒。为人心做检查时,是不是能以各种指数检测中毒的程度?例如,以对所好之物染着的黏度,量测贪毒;以头上光火的上升高度,量测嗔毒;以看待世事的颠倒角度,量测愚痴;以放大自我的倍数,量测骄慢……若超过标准指数,就得就医了。

12. 谦恭不是一种表面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

13. 佛家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在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解脱,放弃是一种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东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撑着去做呢?

14. 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

15. 一个人只有常常拭去心灵上的尘埃,方能露出其纯真.快乐的本性来。

16.习惯了“拿起”的人,让他“放下”谈何容易?况且,他能放下手上.肩上的重负,能放得下心里的牵绊吗?“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欲求心灵解脱的人,须知“有舍有得,舍而后得”的人生道理。

17. 成功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可是在人生的路上,衡量成功还是失败绝非只有结果这个唯一的标准,而且我们还应该考虑一下,我们盯着这个“成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18.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19.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体实践自助助人的修行呢?可从“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来着手。

20.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21. 人生要留一份从容给自己,这样就可以对不顺心的事,处之泰然;对名利得失,顺其自然。要知道世上所有的机遇并不都是为你而设的,人生总是有得有失,有成有败,生命之舟本来就是在得失之间浮沉!

圣严法师禅语 第7篇

和法师谈经论著的佛学三书相比,《美好的晚年》中呈现出的只是一个普通老人在生命最后几年的历程,这期间充满了病痛、孤独、数次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危险,以及凭着意志和佛性坚持生存的顽强。自2005年8月被查出左肾患有肿瘤开始,法师详尽记录了第一次肿瘤手术的全过程:立刻安排住院,经历了膀胱镜检查、洗肾等一系列极为痛苦的疗程。这一段读来最是惊心动魄,我至今仍然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法师所经历的苦痛:麻醉药效一过,病人醒来发现浑身被插了五条管子,被切除的肾脏以及输尿管疼痛异常,以至于用麻醉剂也无济于事,“如此痛了三天,……在痛里睡,在睡里痛”。而这只是刚刚开始,术后观察不尽如人意,血尿持续、肺部积水、尿毒无法按时排出导致浑身水肿,不得不进行肺穿刺和插管洗肾。第一次洗肾又因法师体质殊异,疼痛难忍,“直想在地上打滚”。法师自己回忆这段非常时期亦说“那是手术以来最疼痛的一天,当时有种濒临死亡的经验出现。那种痛已痛得使我放弃忍受”。即使如此,病情稍稍好转,法师又立刻投身法鼓宗建设以及其他佛教公共事务中。

接下来的日记可以被看成是法师日常事务的提要以及名人交往录。这部分事情主要集中在2006、2007年病情稳定的两年中,多是法师与台湾各界名流互访、会面或出席公共性活动的记录和简短评述。初看觉得较为分散,但仔细读来,法师晚年关注的几大重点始终贯穿其中,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法鼓山的建设。法鼓山乃是法师一手创建,患病那年他正积极致力于开创汉传佛教“中华禅法鼓宗”。日记中多次提到他在建设法鼓山过程中的诸多艰辛和挫折,从开山划地就遇到了一系列阻扰和困难,场地解决之后又面临资金问题,法师身体力行,为了筹措资金两年之内完成了500多幅书法,四处向信众募款。可以说,法鼓山凝聚着法师一生的心血,对法师来说,“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实体称为法鼓山,房子只是一种设施,用以助成法鼓山理念的推广。只要是法鼓山理念推行的地方,那里便是法鼓山;只要还有一人实践着法鼓山的理念,法鼓山便是存在的”。

二是不懈努力推广汉传佛教。基于近十年来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兴盛,而汉传佛教式微的现状,法师深感忧虑,这在日记中也时有体现。法师曾留学日本,获得日本立正大学博士学位,是当时中国第一位有博士学历的僧侣。因此他极为重视教育,尤其是语言基础教育。在日记中他提到了汉传佛教界以往不够重视现代教育和语言,尤其是中国大陆佛教界的保守被动。他坚持汉传佛教必须走出去,面向国际推广,才能吸引更多的关注,这关系到汉传佛教的存亡。因此,在法师的倡导下,法鼓山众僧侣中高学历者占有相当比重,精通外语的僧侣也大有人在。这点继承了法师一向坚持宗教教育应纳入大学的教育系统的观念。

三是对社会现况的高度关注和积极的“入世”态度。在日记中法师屡次提到现代社会的一些症候,例如自杀潮、现代科技带来的隐性危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疏离等等。在这方面,法师不仅倡导以佛法来疏导人心,提出“心灵环保”等一系列时尚概念,更是积极举办各类实际活动。例如法鼓山人文社会基金会举办关怀生命奖,启动一系列防治自杀行为的项目,举行“法鼓人文讲座”等。日记中他还多次提到与各种媒体、名流、文化界人士的接触,不遗余力地宣扬法鼓山宗义,从中可见法师对俗世事务的关注。和众多传统宗教界人士相比,法师是一位极具现代精神的僧侣,懂得如何借用传媒和俗世的力量来弘扬佛法,当然也就是将佛学注入现代意义,这种做法结果必然是佛教的大众化和实用化。

日记断断续续记录到2008年7月突然中断,随后就是法师最后的一篇口述,时间是2009年1月13日。从他人补充的叙述中,我们得知法师身体状况自2008年12月以来急转而下,癌症扩散的速度很快,而虚弱的身体经受不住接二连三的手术与治疗,弥留之际法师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作为一个普通的老人,圣严法师的晚年并不美好,他经历了世界上其他老人都会面临的普遍境遇;而从他弘扬佛法的一生来看,这个晚年,的确算得上是个功德圆满的句号。

圣严法师佛语语录 第8篇

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富则愈大。

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富。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能不乱丢垃圾,随时清捡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

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现在所得的,是过去所造的,未来所得的,是现在所做的。

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两处不生,寂静虚明。

后念不生,前念自绝。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心里放不过自己,是没有智慧;心里放不过别人,是没有慈悲。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

美丽本来就不是一种罪恶,问题出在于对自己没有自信心,所以才会成为别人的附属品,别人只是把她当成一种追求享受的对象。由于缺乏真正的自信,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掌控自己,要靠其他人来服侍、提拔或是保护,这才是害得她们无法建立人生价值观的原因。

识人识已识进退,时时身心平安;知福惜福多培福,处处广结善缘。

每一个孩子,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物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别人的成功,一定也是辛苦努力来的,即使不是这一生的辛苦,也是过去生累积而来的。

能够得到的不叫贪,得不到却想要,这才是贪。

少批评,多赞美,是避免造口业的好方法。

人品等于财富,奉献等于积蓄。

凡是“想要”的超过“需要”时,就是贪。 若能生活简朴、减少欲望,心便不会随着物欲而起伏不定。

你聋我聋,才能你侬我侬。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带笑,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带笑容易增进彼此友谊。

不要用压抑来控制情绪,最好用观想,用佛号,用祈祷,来化解情绪。

至于名位,最重要的是实至名归,否则会为了保有浪得的虚名而痛苦不堪。

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顿珠法师经典禅语 第9篇

2、珍惜这似水的流年吧。我们谁都无法知道,明天与无常哪个先到来,百年后,我们都已不在。那个时候会明白,今生所有的遇到都是命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无论在家,在单位,在路上,友善。微笑。负责。感恩生命的存在,且豁达明了的生活。做利益众生的事,待到那朵花开的瞬间,岁月仍记得,你来过。

3、想要的得不到,觉得苦。得到的不珍惜,觉得苦...所有的患得患失,殚精竭虑所引发的烦恼皆因我们的修行不够,要知道,一切来与去的背后皆有着不可思议的因缘,世界就那么客观的存在着,命运一定是公平的,因为主宰苦乐的是我们自己。

4、人一生会做很多事情,这所有的事情中,没有一件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一定会有助缘。因此,当我们在实现自己梦想时不要忘了,还有他人。

5、所有人都需要爱,所有人也都需要给予爱。在实现大彻大悟那一天清晨,佛陀认识到,就是所有的人都有去爱、去理解的能力。但我们似乎就是不信,仍 然继续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

6、心殊胜,万物则殊胜。心庄严,娑婆世界也庄严。如果你是快乐,你的周围就是笑声;如果你是阳光,你的周围就是光明。如果你是善良,你的周围就是天堂。对于我们所拥有的要心满意足,早晚有一天这些渐渐离你而去,而你没有太多的遗憾,因为这有缘的一切,你经历过,拥有过,最重要的是,你善待了。

7、让自己的生命过的有意义,发挥人生最大的价值,实现这个愿望并不难,看我们每天所言所行所想,给人们带来正面还是负面影响就知道了。

8、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很多美好的事物似乎都隐藏着一些遗憾。有时甚至因为错过或失去而伤感,其实失去不一定是遗憾,也可能是圆满的开始。而得到也不一定常拥有,一切终将走远,别丢了自己,真实的走近自己 ,花落,花开…人生最美的风景,是内心的一份淡定与从容。

9、痛苦有好的一面,幸福也有坏的一面。利用得好,痛苦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不知自制,幸福也可以令人堕落。所以我们要积极面对一切境遇,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

10、在禅修中训练微笑,保持微笑,培养喜悦。这种喜悦不是看着顺心的事就喜悦,不是遇着好吃的就喜悦,也不是看到好友来了就喜悦。禅的喜悦是一种平等的喜悦,是无条件的喜悦;禅的喜悦是不分对象,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即使是遇到非常棘手的事,也能在微笑中淡定处理。

1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福气,只因脚步匆忙,忽略了最近的幸福。而人最大的遗憾是,当走了太远才醒悟该珍惜那一切时,却发现一切已不是当初的样子。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心中曾向往的远方,让心回到本初,把每一个现在当成一个新的开始,做好现在的工作,过好现在的生活,珍视拥有的一切,不留遗憾,亦是莫大的福气。

12、拥有一颗安然淡定的心是一个人最大的福报,当欲望和诱惑迷乱了一个人的心智,你会觉得很累,我们要时常护理好自己的内心,心平静了,才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心清净了,才能看见万物的清澈,心放下了,才不被他物所负累,心明了了,才不因外境而迷离。

13、清净戒律是佛法的基础,闻思修行是佛法的精髓,弘法利生是佛法的结果。

14、独处时,看护好自己的心,它即能创造一个天堂,也能创造一个地狱。群处时,守护好自己的口,它能带给人温暖与光明,也能带来伤害与遗憾。

15、放松这颗紧绷的心,当我们越想得到,越是失去。越想摆脱,越被负累。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深陷烦恼,事过境迁,却发现当时所着的急,发的火,生的气,吃的苦,没有实质的意义。不管何时何地,给心留一片自由的空间,不是逃脱,而是勇担。不管何时何地,别忽略了生命的平安喜乐。

16、遇到的人,路过的景,走过的日子,终将在岁月里散去,我们追求幸福,但要读懂幸福,平淡的流年里也有最真的感动,激情的岁月里难免也有挫败,有风有雨的日子在心中留住阳光,有苦有累的日子在心中留住坚强,每一段路都有它的意义,当我们饱尝了苦辣酸甜,我们仍然欣喜并感恩着一切。

17、北风和南风比武,看谁能把一个人身上大衣吹掉。北风先展开攻势,猛厉地刮,那人觉得很冷,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那人浑身暖和,于是脱掉大衣。良言好比南风,粗语就像北风。

18、信仰,是一个人精神支柱,是他的当下,是她的未来,是她的灵魂。根据自己的因缘选择合理的信仰是一生中重要的事,善知识们如是说。

19、世事无常,有些人,还没来得及说再见就已擦肩而过。有些事,还没来得及去做就已成为过去。际遇是短暂,影响亦或长久,一切过往,愿不留下深深的遗憾与伤痛。每一个结束的当下,又是下一个开始的缘起,专心做好每件事 ,感恩珍惜每一个人,离散是平凡的结果,珍惜却是可贵的永恒。

20、世事无常,经历过后,汲取经验教训,不要总是牵挂放在心上,否则,它会阻碍后面的因缘。

21、生活再忙,也别忘了停下匆忙的脚步,理性地回顾,整理。生活再累,也别忘了用微笑来面对和迎接一切。我们可能没有大的完美,却可以体会平凡日子中那些细碎的感动;我们可能时有迷茫,但不能忘记最初的信仰。苦乐相伴才是人生,大家都一样。感恩给予我们一切人。平淡是真。

22、在自己的内心里,时常会有各种想法:有善、有恶、有即不善也非恶等等。善念,尽量在合适的时候去实现它,因为,在处事之道中,只有做才能得到。请和我一起念佛:顶礼供养皈依上方月上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金光威慑如来。若能令人闻佛名号,于人于己有无量功德。

23、心问幸福:我到底离你有多远?幸福说:我一直与你如影随形,只是你无暇感受...…今天正月十五,也是非常好的缘起,从今天开始,愿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懂得奉献,不计较,不攀比,不浮不躁,相信因果,用一颗慈悲宽容之心去营造一份圆满的生活。

24、操之过急是遗憾的因,世事当观察缘起,事前的发心直接影响着结果,应当在这个环节“遍播善种”,这是善知识们的教言。

25、孝养父母是每个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因为,我们曾被她们辛勤哺育,深恩无比。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26、对于别人做的好事,即使我们不能亲历而为,也当怀一颗随喜的心。要相信,肯于帮助别人的人,注定会被帮助,肯于爱世界的人,注定会被爱。

27、生活中,只有懂得尊重,才能被尊重,这是善知识们的教言。

28、不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斤斤计较。不执于苦时,苦就渐渐远了。不执于乐时,乐就渐渐近了。明心了了,给世界一个微笑,一份善意,一份担待,一份宽容!心宽了,路就宽了。趁岁月安好,种上一片福田,趁阳光温暖,播撒福报的种子,就让所有的相遇都是生命中没有遗憾的永恒。

29、总有一些经历考验着我们的修行,你可以选择诉说,也可以自我消化,但你的心不能不强大。作茧自缚的人生就是地狱,与智慧相映的人生便是天堂。谁没经历过得失离合?谁又没感受过喜怒哀乐?重要的是,学会整理心情,一定要留,就留下温暖的记忆。

30、阳光的一面给世界,自己的生命也会被照亮。

31、总有一些经历考验着我们的修行,你可以选择诉说,也可以自我消化,但你的心不能不强大。作茧自缚的人生就是地狱,与智慧相映的人生便是天堂。谁没经历过得失离合?谁又没感受过喜怒哀乐?重要的是,学会整理心情,一定要留,就留下温暖的记忆。一定要说,就把阳光的一面给世界,自己的生命也会被照亮。

32、以为得到即幸福,于是习惯了追求,殊不知,拥有再多也抵不过身心的平安与健康。以为风景在远方,于是习惯了奔波,殊不知,再美的风景,也抵不过家园的宁静与祥和;有些东西,可以不争,有些东西,可以不要,真正丰盈生命的不是想要,而是懂得。

33、慢慢的会懂得,一切,都在来的路上;一切,都在去的路上。智者选择的是欣然面对与接受。你所拥有的恰好是你所需要的,你所没有的恰好是你不需要的。没有偶然,一切皆因缘。每一个此刻,都是前世不同业力的显现,以明了的心活在当下,随缘,努力,未来就在前面。

34、轮回,并不遥远,每天,每时,每刻,都是一个轮回,哪怕瞬间闪过的一个好的念头,坏的念头,亦或不好不坏的念头,都会在轮回的时空里留下深深的印记,且因缘际合时,开花结果。

35、一念得,一念失,一念苦,一念乐,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平安,一念喜乐,一念之间,成就一个吉祥幸福的人生。

36、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明年才懂得珍惜。

37、迷茫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不要有病乱投医。善知识是智者,当努力寻找辨别善知识,并依止善知识。

38、春天来了,花自然会开。秋天到了,叶自然会落。不用炫耀一时的得意,心持一份凝重,路才走的稳妥。

39、不要抱怨一时的伤痛,心持一份希望,眼睛才会看到光明。更不计较一时的失去,失去是得到的起点。

40、给心一片清净的天空,才有能力建设一方无忧的天堂,善待属于你的每一个日子,你若不离,它便不弃。

41、当我们犹豫的时候,不要急于做出决定,往往最佳时机不是这个时候,让自己沉淀下来,三思而后行。

42、我们总是说没有时间,有些事,等我们有时间了,这件事已与我们无缘。有些人,等我们有时间了,发现已彼此错过。那些远去的事,远去的人,远去的…甚至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遗憾,生命唯有珍惜吧,只为这一切过往便不再来的人,事,物,还有欢笑。哪怕是痛过,都是我们修行路上弥足珍贵的财富。

43、诸恶事不要做,众善事勤奉行,自已不断地净恶念为善意,这就是诸佛成就一切心愿的教育。

44、生活没有模板,只需心灯一盏...如果笑能让你释然,那就开怀一笑;如果哭能让你减压,那就让泪水流下来;如果沉默是金,那就不用解释;如果放下能更好的前行,为什么还执迷不悟的扛着...面对,是心的强大;放下,是心的豁达;自在,是心的家园。是的,智慧不是形式,从心出发。

45、我们的言行当常随顺身边的朋友,内在的本性当以正直善良为标准,如果要长久利益自已,那么适当时候帮助他人就是诀窍。

46、如果我们总看不惯一些事,说明我们的智慧不够,如果我们总看不过惯一些人,说明我们的慈悲不够。

47、世界不以“我”为中心,别人想什么,做什么我们控制不了。

48、要做好自己,用感恩的心灵去感受自己与世界,会发现,原来我们已经拥有太多的美好。所以要有一颗美好的心,这样才能引来美好的人,美好的事。

49、时间如水流,一去不回头,在我们还清醒的时候,请提醒自己生命无比珍贵。

传喜法师禅语 第10篇

2、佛陀是无量劫以来舍生命布施啊,所以佛陀跟我们说:娑婆世界,地球上每一寸土地都是我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舍生命布施之处。那你就可以知道,我们脚踩的每一寸土地,释迦牟尼佛都为我们舍生命布施过,作为仅有几十岁生命的我们很难想象的,圣人的境界我们是很难想象的。

3、佛教导我们布施可以破悭贪,财施可以破悭贪;无畏施可以施与众生无畏,我们放生、救命、护生就属于无畏施;讲经说法属于法施,可以令我们从生死苦海当中登上涅槃彼岸,所以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布施可以帮助我们到彼岸。

4、有的人吃素还不习惯,看到肉很香,能够不去吃,知道肉是众生的尸体,每一个肉的来源都是自己过去的妈妈,每一个生命都不愿意被别人杀、被别人吃,所以我不能做这种损害生命的事情,不随喜别人损害生命,所以要忍住。

5、每日清晨可以如此发愿:我将学习佛菩萨的心和行为,毫不例外地对每个生命直接或间接地奉献自己所有的快乐和帮助,并以自身来取代一切众生的伤痛。如是发菩提心,这是多么伟大的悲愿!短短的祈愿,能给世界带来慈悲的正能量。

6、忍有众生忍、法忍、无生法忍。菩萨所修的,有喜忍、悟忍、信忍,所以忍法里面,修行的不同境界对应忍的内涵不一样。我们现在至少要做到,不去犯能产生苦的法,这也是一种忍。

7、娑婆世界也是堪忍世界,众生忍而受苦,诸佛菩萨来教化众生,本身也要有这种忍,只不过凡夫的忍,比如说生忍、福忍;而佛有无生法忍;菩萨呢?菩萨觉悟了之后,知道心地是成佛的根本因,能够安住于心地,在时间、环境当中也能够去忍,那叫性忍,调顺忍、柔顺忍,最后也证得果地。

8、佛法所讲“放下”并不等于放弃,很多人以为学佛就要放弃很多,包括事业、家庭,而真正的放下应该是放下对它的执念。

9、什么叫苦呢?就是在境界当中,而不知回归我们的本源。这个心体,这个“心”是大方广的,这个心的宝藏、功用是大方广的、是华严、是无障碍、是解脱、是极乐。但是众生不知道这个心之后呢?就迷失在境当中,就随境流转,这就叫“轮回”的相,六道的轮回就是因为我们在境当中而迷失了心。

10、稽首本然净心地,无尽佛藏大慈尊。南方世界涌香云,香雨花云及花雨。宝雨宝云无数种,为祥为瑞遍庄严。天人问佛是何因?佛言地藏菩萨至。三世如来同赞叹,十方菩萨共皈依。我今宿植善因缘,称扬地藏真功德。

11、法无高下,对机者优。能忍辱负重的人,心里有依靠。具惭愧心,是我们的圣财,七圣财指信财、戒财、多闻财,舍财、智慧财,惭财,愧财。当自己不顺的时候,需要回光返照的。

12、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我们要和佛的愿力相应,不能和我们自己的业力相应。对凡夫而言,我执的功高我慢造了铁围山。贪嗔痴慢疑那么重,见不到佛,就是因为我们来娑婆世界是业招感来,因此要有大惭愧心。

13、地藏菩萨累劫报亲恩,虽然业障即使父子不相代受,但菩萨修法中有自他相换。孝心越大,消业障越快。可发愿替众生消业障。破悭贪心,舍外财,再勇猛精进,为了众生,不顾自己的生命。愿菩提心,行菩提心需要贯穿“知母恩,念母恩,报母恩”。不忍众生苦,慈心、悲心具足。修成胜义谛菩提心就能见到佛。

14、菩萨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前五度为足,般若度为目。目足集资,只有脚,没有眼睛是很危险的,是会踩空的。只有眼睛不走也没有用,光说不练,有什么用?

15、天生万物都有灵性,外形不同,本性并无大小灵愚。众生皆有亲情,鳝鱼牺牲自己的生命救子,不只表现亲情的伟大,也警示世人,不可因一时口欲,让有情众生沦为刀下亡魂、骨肉分离。是否我们必须深思,爱护生命,保护生命,甚至强有力救护生命。

16、施食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米、食物、好吃为食;第二层次,以施食法会的觉悟及我们的发心、大悲心等功德体为食;最圆满的第三层次,安住在报身的修法里,如果以这种高能量施食,众生一沾边就解脱。施食用的火观想成法会产生的智慧火,观想智慧火融入大悲的米,遍满大地虚空界。

17、出家人在社会当中的作用如同灯塔,即為人类社会的楷模。善知识是集三宝功德于一身,佛法的精华用善知识的口传到我们心里,拉近了我们与十万亿国土到咫尺之间距离,是对我们最有恩的人,善知识代表十方一切诸佛。

18、地藏菩萨与阿弥陀佛是一还是二?都是一样的。佛佛道统。体就是地藏,相是无量光无量寿,作用是广度一切众生,国土是极乐世界。佛国都是连成一体的,就怕去不了。懂了,千差万别一时通,不懂,以凡夫心徒然分别。

19、菩提心就是发明心地,成佛的心。行菩萨道,是因为一切众生就是我们往昔的父母。发菩提心,无边资粮就可积累,地藏菩萨发的大愿望“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十分感人,我们应随学大孝、大愿的地藏王菩萨,同时心中升起惭愧、策励之心。

20、脱离轮回,见境知道一切因心而显,应回归我们的心。心地宝藏需要回归返照。境是苦的,逼迫的,心是自由的。心是解脱,觉悟, 境是束缚、迷失。一切众生具足一切诸佛德相。

21、心是很奇妙的,心能造一切。相是我们心造的。佛陀悲悯我们,让我们找到心。在苦难中不知道回归本源。心是大方广,是无障碍,是解脱。众生不知心,随境轮转,在境界中迷失心。

22、我剛來寺院時,師父就告誡我:“煩惱終日有,不聽自然無。来说是非者,即是是非人”。不要东打听,西打听,烦恼从中生。修行人就要避开这些无益的攀缘,转染成净,即使烦恼砸到你头上,你也要智慧地转为道用。这才是善加护念。

23、父母是有形之天地,天地是无形之父母。孝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小孝,在父母膝下承欢;第二孝为大孝,实现父母的心愿;还有一种最大的孝,就是佛弟子出家,如佛教中佛陀第一次回家就带爸爸证得法眼净,此外,为世界打开了解脱之门,造福了全世界,探索生死根本,带领一切如母有情出三界。

24、本觉又是始觉,戒恶修善,修行究竟觉。我们本觉不增不减,依本觉而起修。地藏菩萨是大福德、大智慧者,能转定业的。地藏菩萨是法身大师,代表法身佛,不生不灭。你想见到地藏菩萨,需要先见到自己心,找到本觉。地藏菩萨无量劫来依靠本觉修行。

25、《地藏经》里所讲的“孝”,是人最本能的一种情感。现在的人都缺这一课,大人小孩都缺这个“孝”。地藏菩萨的功德力能灭众生的無明之火,火焰化红莲。

26、人有身、心两部分组成,前者是物质,后者是精神。没学佛,只看到肉体的一部分,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陷入恐惧当中,然后就用贪嗔痴来填补这个恐惧,错用了因果。如果能够觉悟到精神层次的佛性,修身养性,戒恶修善,完善人格,就是你永恒的财富。

27、發心在寺院里打扫卫生,非常好。这个打扫跟你在自己家里打扫是不一样的,以前佛陀也说过,在三宝地扫一扫帚,相当于把地球扫干净的功德。那我们就好好地扫,净除自己无量劫来的罪业,为自己扫,为家人扫,为三宝多做功德。

28、幸福乃精神范畴,智慧乃生命精华。一个人要不断地增加自己智慧的境界,如果活到老都没有增加智慧,那这个生命就被浪费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根本。对社会来说,佛教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精神文明,这叫“文化软实力”。

29、對三宝应有敬畏之心,哪怕你再不信,至少你做人要有个底线。什么是底线?就是要有个敬畏心。恭敬心是要培养的,但是你至少要有个敬畏心吧?古话说:头上三尺有神灵,不管你信不信,因果规律是不昧的,所以要把心结打开,心结不打开,你不会珍惜佛法。

30、只要有佛法僧三宝,就有福禄寿三星,你信不信?请问你们吃不吃牛肉?不吃牛肉,好!福禄寿三星曾经发过愿:如果有人不吃牛肉,我就在他们家里。你们喜不喜欢福禄寿三星?如果你要吃牛肉,那就等于你亲自把福禄寿给赶走了。

31、你不愿自己救自己,观音菩萨也拿你没有办法。祈祷观音菩萨,眼睛看到了,都不是真实的,虽然眼睛是心灵的一部分,但是眼睛所見到的是狭隘,所以要用心灵来感受。看到真相,要关闭错误。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应该超越幻觉。

32、一个城市的建设是从蓝图里来的,蓝图是从心里来的,心是从清净法身来的。所以心灵的建设,心灵的认知,是生产力的根本。它不仅仅是一个正能量的源泉,也是一个社会的和谐,家庭上轨道最主要的一种内在的力量。

33、人如果有正确的信仰,你就会坚定地做一个好人,做好人要有点胆量的,做好人也要有点勇气的,做好人更要有点信心的。都说“头上三尺有神明”,相信有因果,有善业、有恶业,这是我们人类非常好的一个自律的方法。

34、出家人得到社会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尊重,因为他們是正能量的源泉,你对三宝敞开心灵,你恭敬虔诚的时候,这个正能量就自然流进你的生命里了。大家看到出家人,自然就有人会合掌,会念阿弥陀佛,去寺庙里,还会磕头行大礼。

35、你内心没有正能量,就会被负能量占据,这明暗、正负两种力量是相互的,明来暗去,阳长阴消,阳气来了,阴气就退掉;光明来了,黑暗就没有了。阳光系数越高,越幸福,幸福是生命的一种质感,这个质感就是你生命里的正能量,你正能量系数越高,你生命的质感就越强,你越幸福。

36、如果你能把眼耳鼻舌身意转识成智,那个“智”就是中观,智就是觉。从哪转?就从你这个识上转,识在哪?就在你眼耳鼻舌身意里,这些道理教法里都有。弥勒菩萨讲的教法,中观叫“甚深见派”,这是修行人的窍诀。

37、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我们是怎样用它来认识这个情器世间的?“识”是有分别的,有分别就有两边,有两边就是迷,我们在现象界里用的是识,所以我们有生死。

38、“唯识学跟中观学哪个高?”如果从学问上讲,可能觉得中观比较高,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理解的。唯识是弥勒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唯识是在世俗谛角度上讲的。中观是文殊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中观讲远离四边八戏的佛性,是在胜义谛上讲的。他们俩个归根结底讲的都是:佛性到底是什么?法无高下,对机者优。

39、以手握一块铁为理由拒绝接受黄金是一种愚痴,享受于宗教氛围而不愿深入领悟贤圣本怀也是一种愚痴的业障。学佛就是学智慧,选择一个智慧的、觉悟的途径,所以需要法,法是宝,需要依照正确的规则去行持,更需要僧宝,需要有人做我们的指路明灯,告诉我们法的真谛。

40、“福德”有时候还是有边际、有漏的。如果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能够安住在般若空性当中,也就是三昧光明云的状态,安住在智慧的状态里,清清净净的,智慧体坚固了之后,就可以动中帮助别人。

41、“三昧”是正定的意思,安住在人无我、法无我、万法空性的这种状态,从三界牢狱里解脱出来。我们现正在娑婆世界这个牢狱中,怎样从三界牢狱里跳出去呢?只有般若的智慧这钥匙,能让我们从这个监狱里出去,所以我们要常常地安住在般若的正定当中。“大三昧”是正定。

42、观音菩萨那种庄严,耳朵上有耳环、有项链、手镯、脚镯,那是代表他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的庄严功德,那种庄严叫十三种报身佛的严饰。这个装饰品不是有相的物质的装饰品,这是累劫积功修德,救度众生,救苦救难,这样所造下的生命奇迹,这种功德力称为菩萨的庄严。

43、我们在放生的时候,既在放那些众生,也在唤醒我们的佛性啊!如果我们救众生的心豁然之间跟佛菩萨救我们的心能够相应,你就擦得出火花来。这时候看到那些众生的时候,合着掌跟它念念佛,自己眼泪水会流下来啊!帮它放生时,我们自己汗毛会竖起来,原来佛菩萨救我们亦如是啊!

44、我师父告诫大家要“持心、心持”。不要再想着钻在钱眼里,想着发财。多念经,多打坐,祈求世界太平,多一个人定,多一个人禅定,就多一个稳定的力量,安定的力量。

45、修行人就是这样,心在道上,长养道的时候就是要道在事上,借事练心。你有什么特长,來寺院,可以跟客堂说说看,但要以客堂为主,你不能主观地怎么样。因为道场本来就是锻炼人的,是破我执的地方。

46、在佛门里做功德是舍一得无量报。大家在慧日寺也好,在师父身边也好,哪怕装一张光盘,发一张光盘;哪怕在寺院里洗个碗,扫个地,都是融入到师父的弘法事业中,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消罪障、增福报。师父有多少功德,大家就有多少功德。

47、当我们的心有光明的时候,黑暗就不在了,当我内心追求智慧的时候,烦恼就会被消弱。如果智慧已经成为你心的一种相的时候,烦恼就没有办法再来,因为烦恼一过来,就会变成智慧。

48、学佛之人想要超出三界,永得解脱证菩提,这是我们所有佛弟子共同的大愿,所以修行不走弯路,能够明理,能够真修。所谓真修,如何才是真修呢?我们佛教里说:但得除妄!妄心除去,真心就显,因为这个真本来是不灭的,只是被二障所遮蔽。

49、释迦佛陀是四生慈父,三界导师,人天教主,诸天、天王都拜佛陀做老师。有佛陀,这世界就得救了。三宝为万世明灯!所以珍惜我们的佛缘,追隨佛陀的教言,好好学习,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上一篇:党校结业论文格式及要求(标题)下一篇: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