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高职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4-07-01

微课程在高职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精选9篇)

微课程在高职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第1篇

微课程在高职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近年来,微课程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大部分的研究着力于微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微课建设开发研究,对于将微课、微课程应用于一线教学的相关实践研究关注较少,存在着重理论、重建设、轻应用的实际情况,微课程在高职类院校的教学实践研究更是寥寥可数。本文从微课、微课程的理论出发,指出目前微课程研究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并从微课程应用于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着手,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微课;微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1-0076-02收稿日期:2016-03-10

课题项目:本文为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之一(ZYB88)。

作者简介:薛芳(1980―),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

一、微课程及微课的界定国内教育界对于微课程的定义尚有争议,笔者认为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它是相对于常规的课程而言略为短小的课程,微课程也需要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等,是一个相对缩微版的课程。微课是基于“微学习”而建设的“微内容”,美国David Penrose教授把它称为“知识脉冲”,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为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由此可见,微课与微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微课程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学实施过程两个方面,而微课,只是微课程的配套资源之一。

二、当前微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高职院校微课程教学研究和应用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包括:

1对微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高校教师认为微课程仅仅是以短视频形式授课,而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过程,从而造成微课程教学成为简单的课堂教学“搬家”和教学过程的数字媒体“形式化”。

2忽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工作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仍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忽视了数字化教学情境下的教学特点和与学习者的教学互动,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3微课制作“形式大于内容”现象普遍

多数参与微课项目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在整个微课制作环节中最重要,但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技术表现上,如视频、课件制作等,普遍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取向。

4微课程教学目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情况

由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教学竞赛活动仍以申报微课视频作为竞赛依据,缺乏对教学实施环节和教学效果评价的评判标准,故而造成高校教师在微课程教学中重微课视频建设,轻微课教学应用的现状,很多高校的微课程开发并未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仅仅是为了参赛获奖而不是基于实际教学需要,造成课程与学生学习需求的脱节。

三、微课程设计思路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微课程开发应当在满足学术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同时,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为缜密和细致的教学设计。做到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精炼主线包含的知识点,结合精炼知识点数量、学校课程学时、拍摄准备素材等要素精心准备微课视频。微课程视频制作上需要巧构思、重特色,紧密围绕课程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并结合学校网络情况及学生的移动设备普及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技术与资源。在微课程视频制作当中要针对网络学习的特点,引入性地进行课程制作,关注学习互动,使学习者感受到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差异化。微课程视频制作需要重点清晰、逻辑严谨,满足学习者在短少的学习时间当中高效率地掌握课程知识点。为了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实现微课程的动态化发展,微课视频制作内容可以经课程责任教师审核后引入学生提交的各种网络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网络链接等。一成不变、内容陈旧的微课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已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也无法体现学科不断发展的特点。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情境嵌入、协作建构等多种教学模式,具体可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观看微课视频,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提交相关作业。在课堂学习阶段,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知识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并抛出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堂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发表陈述观点。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素材的提交,丰富微课资源。

四、微课程教学的实践1微课程教学设计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经济学课程自2014年开始采用微课程教学实践。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学生知识水平、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结合任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对经济学微课程进行了全新的教学设计。其核心为:以教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及“问题解决”为学习和研究活动主线,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重视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主要工作包括:首先,我们从教学设计上对于经济学课程所涵盖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归纳课程核心知识点共五十多个。其次,撰写微课拍摄教本,并按照每10分钟的微课视频包含1~2个知识点的要求进行微课录制和编辑加工,共制作微课视频近三十条,涵盖了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内容包括:知识点讲述、案例引用、教学思考、作业布置、学生提交知识点教学素材五大环节。最后,将学习者提交的知识点素材整合进微课程教学,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目前,我校现有经济学微课课程教学资源中,由课程学习的学生搜集并提交的教学资源已经占课程资源总量的30%左右。

2微课程教学实施

从我校的教学实施过程来看,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严格遵循了“导入、讲解,总结”的普遍程序。“导入”要迅速,直奔主题,让学习者快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导入微课可以通过问题、案例、小故事等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时长应为1分钟左右。“讲解”的主讲教师需要做到形象大方、吐字清楚、讲稿与画面一致并思路清晰,对知识点进行碎片化讲解的同时而不破坏知识点本身的完整性。“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应当再次突出重点。

从教学实践实施模式来说,我校经济学课程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通过经济学课程微信群发布学习信息,提前一周在微信群中发布自主学习要求,并要求全体学生观看微课程视频,对重点难点提前学习。完成自学布置作业,以学习组为单位进行课程知识点网络素材的搜集和提交。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归纳,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提交素材进行展示及点评,组织课堂讨论。由任课教师集中答疑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利用微信、QQ等现有的社交媒体进行课堂以外的互动,建立经济学教学课程群组,鼓励学生设计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关的议题,提交研究成果。学生互动讨论参与情况、课程素材搜集提交情况计入经济学课程的平时成绩。

微课程教学班与传统教学班学习情况对比表班级人数提交资源总数平时作业完成率期末考试均分微课程教学班4917994%786传统教学班486686%7093微课程教学评价

我校经济学微课程教学应用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学习时长来看,在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时长大大增加。除课堂学习时间以外,每名学生每周自主网络学习时间约30分钟,每学期累积增加课程学习时间10小时左右。同时,微课网络学习基本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并未给学生增加较大的课业负担。其次,微课程教学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更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经济学学习热情较高的同学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深度学习。而其他同学在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下统一进行课程学习,并可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多次重复学习以巩固和强化所学内容,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两个班级于2014年第二学期开始经济学微课程教学实践。在平行的两个班级中,一个班级使用微课程教学,另外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为同一人。在教学中,两个班级所学知识体系、知识点数量、课程进度、作业数量和要求完全相同。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们发现采用微课程教学的班级与传统教学班级的表现差异明显,其表现如下表。

通过对比不同班级的平时学习状况和考试均分可以看出,参与微课程教学的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成绩上均较传统教学班学生有明显提升。

此外,我们采用随堂测验、问卷调查、知识能力评估等一系列测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估,发现应用微课程教学后,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经济理论的应用能力均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提高幅度要大。

五、总结结合我校的教学实践来看,微课程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利用学生课堂学习以外的碎片化学习时间,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课程学习深度,增进教学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设计实施微课程教学也能够有效提高任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其专业教学水平。未来,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将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互动性的学习内容,将是高校微课程开发的关键。随着微课程教学评估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如何激励更多的中青年教师研究微课程开发,运用微课程进行日常教学,做到“以用促建、应用引领”,将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一春精品微课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微课程在高职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第2篇

本文以《江南水乡》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为例,教师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创建网页,包括对文本信息的.插入与文本内容的设置,以及表格布局网页的基本方法技巧,最终独立制作完成简单的文字网页与网页背景,为整个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如上文所述,该课程就运用到了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会为学生创设情境,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知,最后渐渐掌握知识技能,实现教学设计与应用过程的程程递进。在该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不断深入探究,并辅助他们发现问题,同时寻求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3.1知识提取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这一课中,对《江南水乡》的内容设计之前要进行相关知识要点梳理和提取,提取那些典型的、适合于微课开发的重要知识点。在教学环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了解江南水乡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约3分钟)来让学生了解江南风光的同时,也明确该微课设计脚本中所涉及的关键知识内容,例如许多文人墨客在江南美景下所勾勒的绘画、所创作的诗篇等等,先从人文角度让学生总结归纳关键知识内容,进一步了解江南。

第二步,教师要为学生引入与网页制作相关的更多网页页面设计理论知识,比如对江南水乡素材的选择、文字信息与图片信息的提取与展示、视频音频文件的使用、包括动画素材的点缀等等。教师要在知识提取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将如此之多的媒体信息资源都插入到网页中,促成网页设计与制作过程。举例来说,像图片插入,它就包含了菜单插入法、代码以及快捷键(Ctrl+Alt+I),教师要让学生去逐一探究这些图片插入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同理,插入音乐与插入flash动画也要基于该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最终达成知识提取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上述知识提取是基于需求分析与任务驱动来展开的,它们对于学生深入学习《网页设计与制作》具有关键意义。

3.2教学过程设计

该教学过程设计的重点在于如何正确插入图片、视频音频文件,并了解该插入设计方法的基本功能属性,特别是在插入flash动画的透明属性设置。另外,教师也要教授学生更多元素的插入方法及相应属性,并教会他们如何表格布局,将网页设计得更美观,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网页设计制作技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会首先个创设情境,引入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即《江南水乡》的网页设计与制作,为学生列出微课学习任务列表,为学生播放微课内容。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就会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各类网页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及它们的使用方法,提出问题任务,让学生或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快速推进教学进程。

3.3教学总结

最后教师要进行教学点评总结,先要展示学生的《江南水乡》网页设计制作成品,并要求学生进行作品汇报,随后由师生共同讨论评价该作品中的优缺点。在汇报总结过程中,制作者也应该总结自己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大家共同分享制作过程经验与难点,这样更能提高师生对自身作品的关注度,并在总结评价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更好的作品设计制作奠定经验基础。

将微课引入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就是希望利用它信息碎片化的知識点推广应用特色来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快速掌握与提炼运用能力,转变他们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方式,为他们营造基于新媒体环境的新学习空间环境并创新学习手段,实现对整个学科教育体系的全面革新。

参考文献:

[1] 赵永红.高职院校微课教学策略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5):263-264,265.

[2] 吴颖,沈晶.微课、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中的实证比较研究——以网店视觉设计项目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17):71-74.

微课程在高职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微课,微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一、微课程及微课的界定

国内教育界对于微课程的定义尚有争议, 笔者认为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环境下, 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它是相对于常规的课程而言略为短小的课程, 微课程也需要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等, 是一个相对缩微版的课程。微课是基于 “微学习”而建设的 “微内容”, 美国David Penrose教授把它称为 “知识脉冲”, 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为教学视频, 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由此可见, 微课与微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微课程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学实施过程两个方面, 而微课, 只是微课程的配套资源之一。

二、当前微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 高职院校微课程教学研究和应用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 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包括:

1. 对微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高校教师认为微课程仅仅是以短视频形式授课, 而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过程, 从而造成微课程教学成为简单的课堂教学 “搬家” 和教学过程的数字媒体 “形式化”。

2. 忽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工作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仍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方法, 忽视了数字化教学情境下的教学特点和与学习者的教学互动, 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认识不足, 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3. 微课制作 “形式大于内容” 现象普遍

多数参与微课项目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在整个微课制作环节中最重要, 但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技术表现上, 如视频、课件制作等, 普遍存在着 “形式大于内容”的取向。

4. 微课程教学目前存在 “重建设、轻应用”的情况

由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教学竞赛活动仍以申报微课视频作为竞赛依据, 缺乏对教学实施环节和教学效果评价的评判标准, 故而造成高校教师在微课程教学中重微课视频建设, 轻微课教学应用的现状, 很多高校的微课程开发并未从学习者角度出发, 仅仅是为了参赛获奖而不是基于实际教学需要, 造成课程与学生学习需求的脱节。

三、微课程设计思路

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 微课程开发应当在满足学术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同时, 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为缜密和细致的教学设计。做到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 精炼主线包含的知识点, 结合精炼知识点数量、学校课程学时、拍摄准备素材等要素精心准备微课视频。微课程视频制作上需要巧构思、重特色, 紧密围绕课程教学内容, 适当拓展, 并结合学校网络情况及学生的移动设备普及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技术与资源。在微课程视频制作当中要针对网络学习的特点, 引入性地进行课程制作, 关注学习互动, 使学习者感受到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差异化。微课程视频制作需要重点清晰、逻辑严谨, 满足学习者在短少的学习时间当中高效率地掌握课程知识点。为了体现教与学的互动, 实现微课程的动态化发展, 微课视频制作内容可以经课程责任教师审核后引入学生提交的各种网络素材, 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网络链接等。一成不变、内容陈旧的微课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已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也无法体现学科不断发展的特点。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翻转课堂、情境嵌入、协作建构等多种教学模式, 具体可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 观看微课视频, 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 提交相关作业。在课堂学习阶段, 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知识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并抛出案例, 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发表陈述观点。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素材的提交, 丰富微课资源。

四、微课程教学的实践

1. 微课程教学设计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 以下简称“我校”) 经济学课程自2014 年开始采用微课程教学实践。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分析学生知识水平、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 结合任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对经济学微课程进行了全新的教学设计。其核心为: 以教师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以 “任务驱动”及 “问题解决” 为学习和研究活动主线, 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 重视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主要工作包括: 首先, 我们从教学设计上对于经济学课程所涵盖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 归纳课程核心知识点共五十多个。其次, 撰写微课拍摄教本, 并按照每10 分钟的微课视频包含1 ~ 2 个知识点的要求进行微课录制和编辑加工, 共制作微课视频近三十条, 涵盖了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内容包括: 知识点讲述、案例引用、教学思考、作业布置、学生提交知识点教学素材五大环节。最后, 将学习者提交的知识点素材整合进微课程教学, 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目前, 我校现有经济学微课课程教学资源中, 由课程学习的学生搜集并提交的教学资源已经占课程资源总量的30% 左右。

2. 微课程教学实施

从我校的教学实施过程来看, 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严格遵循了 “导入、讲解, 总结”的普遍程序。 “导入”要迅速, 直奔主题, 让学习者快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导入微课可以通过问题、案例、小故事等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时长应为1 分钟左右。“讲解” 的主讲教师需要做到形象大方、吐字清楚、讲稿与画面一致并思路清晰, 对知识点进行碎片化讲解的同时而不破坏知识点本身的完整性。“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应当再次突出重点。

从教学实践实施模式来说, 我校经济学课程采用 “翻转课堂” 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通过经济学课程微信群发布学习信息, 提前一周在微信群中发布自主学习要求, 并要求全体学生观看微课程视频, 对重点难点提前学习。完成自学布置作业, 以学习组为单位进行课程知识点网络素材的搜集和提交。课堂教学中, 任课教师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归纳, 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对学生提交素材进行展示及点评, 组织课堂讨论。由任课教师集中答疑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利用微信、QQ等现有的社交媒体进行课堂以外的互动, 建立经济学教学课程群组, 鼓励学生设计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关的议题, 提交研究成果。学生互动讨论参与情况、课程素材搜集提交情况计入经济学课程的平时成绩。

3. 微课程教学评价

我校经济学微课程教学应用虽然刚刚起步, 但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学习时长来看, 在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学习时长大大增加。除课堂学习时间以外, 每名学生每周自主网络学习时间约30 分钟, 每学期累积增加课程学习时间10 小时左右。同时, 微课网络学习基本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进行, 并未给学生增加较大的课业负担。其次, 微课程教学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 更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经济学学习热情较高的同学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 进行深度学习。而其他同学在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下统一进行课程学习, 并可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多次重复学习以巩固和强化所学内容, 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两个班级于2014 年第二学期开始经济学微课程教学实践。在平行的两个班级中, 一个班级使用微课程教学, 另外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任课教师为同一人。在教学中, 两个班级所学知识体系、知识点数量、课程进度、作业数量和要求完全相同。通过一学期的教学, 我们发现采用微课程教学的班级与传统教学班级的表现差异明显, 其表现如下表。

通过对比不同班级的平时学习状况和考试均分可以看出, 参与微课程教学的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成绩上均较传统教学班学生有明显提升。

此外, 我们采用随堂测验、问卷调查、知识能力评估等一系列测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估, 发现应用微课程教学后, 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经济理论的应用能力均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提高幅度要大。

五、总结

结合我校的教学实践来看, 微课程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利用学生课堂学习以外的碎片化学习时间, 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加深学生课程学习深度, 增进教学互动, 有效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同时, 设计实施微课程教学也能够有效提高任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提高其专业教学水平。未来, 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将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互动性的学习内容, 将是高校微课程开发的关键。随着微课程教学评估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如何激励更多的中青年教师研究微课程开发, 运用微课程进行日常教学, 做到 “以用促建、应用引领”, 将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一春.精品微课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微课程在高职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第4篇

一、微课程的概念和特点

(一)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将原有课程按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一系列包括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等在内的,并且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的课程体系。微课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内容,以教学课件、音频、图片等教学媒体为主要技术支撑。

(二)微课程的特点

1.画面精美,语言简洁

微课程从字体、字号的设计到文字的布局,都体现出匀称的美。微课程的画面常常使用精美的配图做衬托,使观看的人更加直观的去理解微课程的内容。微课程的语言简洁,用时短少,一般5-8分钟,用精炼的内容和简洁的语言讲解某个教学主题,利用很短的时间,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为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创造了条件。

2.内容具体,情节完整

微课程虽然用时少,但内容并不“短”,通常一个微课一个主题,情节完整。微课程虽然时间短,但是主题具体,目标明确,每个微课程都有完整的情节,用最短的时间去为学习者讲解一个主题。

3.资源丰富,情景教学

微课程的构成素材丰富,综合运用了图片、文字、视频、PPT课件等多种丰富的资源,将这些资源整合成一段5-8分钟的视频,使学习者在视频创造的具体化情景中学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加强学习者对教学主题的理解。

二、微课程在高职《跨境电商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跨境电商实务》课程介绍

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的交易规模为4.2万亿元,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超过20万家。据商务部测算,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从2008年的0.8万亿元增长到6.5万亿元,占外贸规模的19%。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国际贸易新方式,这也对我国外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课程逐渐成为各大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乃至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跨境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发展趋势及前景,认识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跨境电子商务的模式,了解目前国内外几种常用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及相关知识;掌握国际物流和国际支付知识;掌握外贸市场网络调研、选品、采购;掌握对外产品网上报价、发布及推广;掌握处理网上询盘、报盘、谈判业务和客户关系维护。

(二)微课程在《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应用

1.微课程用于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跨境电子商务》课程

根据2016年8月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2016年上半年,在线教育领域不断细化,用户边界不断扩大,服务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同时移动教育提供的个性化学习场景以及移动设备触感、语音输出等功能性优势,促使其成为在线教育主流。

由此可见,利用移动电子产品进行在线教育已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一个趋势。微课程具有时间短、容量小但内容完整、画面精美的特点,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安排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利用移动电子设备学习微课程,进行课前的预习或课后的复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利用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其本身的特点也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工作。

2.微课程用于高职院校教师《跨境电商实务》课程的课堂教学

高职院校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可利用微课程辅助教学。微课程综合运用了图片、文字、视频、PPT课件等多种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整合成一段直观、形象、生动的视频,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和提高教学效率。当教师讲到一个案例时,用微课程呈现案例的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视频直观、生动的形象理解案例的内容。当教师讲解该门课程中国内外几种常用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时,利用微课程讲解平台操作步骤,更体现微课程在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作用。

3.微课程用于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微课程还可用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课后复习效果的评价。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课程制作软件制作微课程习题,学生完成习题后老师进行测评,教师借此全方位地跟踪和反馈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微课程习题的方式使学生从传统的笔和纸的作业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的做作业兴趣,又达到老师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教师通过学生完成微课程作业的 结果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改进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

微课程在高职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第5篇

从狭义角度讲,实际上《网页设计与制作》有它一定的课程设计独特性和传统课堂教学局限性,初期尝试可能不會拥有太高的教学质量。尽管说当前高等教育中对微课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全面铺开,但微课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中《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应用几近空白,还未有可参考的教学应用经验,所以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课堂中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渗透微课教学理念与方法模式,对推进该专业领域的教学改革固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有益尝试,它既能够为学生创设良性的学习空间,也能够丰富教师的专业教学手段,一举多得[2]。

从广义角度讲,微课是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它更是一种全新形式的教学资源模式。在该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同样得到成长机会,这也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有意义。细致来说,它存在3点现实意义。

第一,它从广义范围上扩大了高职院校的微课应用范围,是对自身课程体系、资源共享机制以及校内课程安排灵活化的一种全面革新。再者,微课也实现了对传统计算机专业学科领域的有效补充,从正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这让未来微课教学常规化成为可能。

第二,它也拓展了教师的教研方式,让教师拥有了更多可利用教学手段。基于微课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更加灵活多变,教师不但能够在现场通过当堂展示来体现知识内容的开放性、实操性、广泛性与时效性,也能够与学生实现更多教学过程互动,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交流能力与教学互动能力,促进高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微课程在高职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第6篇

【摘要】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知识框架的角度出发,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思想为主题,将其零散的知识进行模块分类,并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工作的经验,对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模块化教学改革

一、关于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通论》提出的最有影响的见解是经济大萧条产生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凯恩斯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律”和“流动性偏好”的存在,市场完全有可能出现供求非均衡状态。同时由于价格和工资存在“黏性”,市场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不能迅速发挥作用,而政府干预的公共支出却能够作为外生性工具发挥替代作用。这一见解推动了当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并且为宏观计量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一般均衡”理念的指导下,希克斯等人提出的IS-LM模型与AD-AS模型一起成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二、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模块的划分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国的整体经济运行及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经济运行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社会科学,其研究领域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模块

1.国民收入的核算。国民收入是反应整个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亦是国际投资者非常关注的国际统计项目。国民收入的核算主要包括两个指标,一个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另外一个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收入的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2.IS-LM与AD-AS模型。IS-LM模型是希克斯和汉森根据凯恩斯观点提出的,该模型是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多恩布什把IS-LM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该模型通过利用利率的传导机制,分析了政府主动干预经济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成为战后各国主动干预经济运行的首选理论依据。但从实践来看,该模型存在不少缺陷,特别是70年代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崛起,对传统凯恩斯理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由于国内经济学研究水平的落后,大多国内经济学教材仍然继续沿用这一思路。但在国外许多国家,IS-LM模型有时出现在宏观经济学教材中,但只是作为建构AD-AS模型中总需求曲线的.一个阶梯。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与价格决定之间的关系,就是AD-AS模型。

3.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经济总量的增加,二是人均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经济增长率来描述。哈罗德(1948)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多玛(1946、1947)也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型。由于两个模型几乎相同,所以一般称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一般的表达式为:尽管哈罗德多玛模型存在重要缺陷,但不能否认该模型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经济增长理论最有影响的是索罗提出的“slow增长模型”。索洛模型又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增长模型,是Solow于1956年首次创立的,用来说明储蓄、资本积累和增长之间的关系。自建立以来,这一模型一直是分析以上三个变量关系的主要理论框架。模型表达式为:索罗模型解释了发达国家富裕的根源在于较低的人口出生率和高的储蓄率,并认为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两个源泉。新古典增长理论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80中期被提出,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内生增长理论仍然处于当代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研究的活跃时期。

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主要理论有熊彼特经济周期,萨缪尔森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等。

4.失业与通货膨胀的问题。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同时,货币工资就是通货膨胀率,这条曲线就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1968年,弗里德曼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胀的预期。对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名义工资变化率必须用通货膨胀率来纠正。工资变化率部分地由预期通货膨胀率决定,部分地由实际失业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等于工资变化率减去生产率增长率。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短期的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在长期,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调整通货膨胀的预期,所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一条垂直线,它表明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替代关系,从一地程度上解释了滞涨现象。

5.开放经济下的经济模型。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以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多恩布什模型为代表。Mundell(1963)、Fleming(1962)提出了一种开放经济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通过把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引入IS-LM模型,从而对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进行了分析。Dombush(1976)在存在适应性预期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形下,发展了汇率的波动理论。分析了汇率、利率和其他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具体阐述了货币扩张政策所造成的影响,较好地解释了货币超调现象。作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延伸,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本知识模块的主要内容。

三、结论

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收入的总体运行情况,但国民经济是个庞大的体系,需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同时需要剖析他的内部结构和相互间的关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按照模块进行知识分类,帮助学生建立框架性知识体系,教给他们建立知识模块化的方法,这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和系统地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微课程在高职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第7篇

王红梅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应用行动导向的核心教学理念,探讨了“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内容、评价方式,认为模拟公司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是适合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有效模式。关键词:模拟公司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f “Simulation companie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teaching practice based on action-oriented

Chen Yu(Nan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6)

Abstract: Combining of teaching practice, the paper research the teaching process, content, evaluation methods of “Simulation companies” on course teaching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which application of a core concepts of action-oriented.Think it will help students to increase their study interest, cultivating their creative ability and society ability,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This is real an effective mode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Key Words: simulation companies,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ractical teaching 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不断探索与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近年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这一教学理念正在许多国家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得到有力推崇。“商务模拟公司”教学法是经管类专业实现“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育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模拟公司”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模拟公司”教学法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建立的虚拟公司,这种虚拟公司是在封闭的经济体系内与其它模拟公司发生“业务”关系,除了货物和货币外,可以包含所有真实公司的所有商务活动,学生可在模拟公司的不同部门进行轮岗操作实习,经历公司全部运营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模拟公司教学法集中体现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先讲理论后实践的模式,采用“先实践再理论”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对岗位所需的知识、法律法规的认识,加强他们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了解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模拟公司”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近年来,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突破了传统的纯讲授法模式,开展了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不能通过身如其境的商务情景进行训练,掌握实际职业能力,同时也缺乏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难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效果。随着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提高,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能立即融入到公司的组织结构中,完全胜任岗位工作,笔者通过在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认为模拟公司教学法是适合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模式。2.2基于行动导向的“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内容

“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它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工作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全员参与,其教学理念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能力本位)”。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所涉有关的职业行动领域及其岗位要求,将学科教学与职业工作内容进行整合,不只局限于学生熟悉的外贸流程,而是扩展到企业的创立、经营策划与业务运作等过程,具体可分为模拟公司筹建、外贸商务模拟和外贸流程模拟三个部分:

2.2.1外贸模拟公司的筹建

教师在实施模拟公司教学时,根据外贸公司的工作内容,将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成立若干模拟外贸公司,公司设立业务部、采购部、财务部、物流部等组织机构,公司成员由学生担任的总经理和各业务部门人员组成,公司内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模拟公司成立后,确定公司经营产品或服务范围,根据模拟公司的工作任务的驱动下,以组(公司)为单位开展外贸业务活动。教师要求各模拟小组撰写模拟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拟公司章程》以及公司组织结构图,建立岗位责任制。2.2.2外贸商务模拟

(1)模拟外贸公司交易前准备

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搜索国际市场上与“模拟公司”所经营的商品相关的购销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和思考。根据“模拟公司”的工作任务,撰写《外销商品调研报告》,完成《外贸业务经营方案》;在“模拟公司”教学中可以申请了一个公共的电子邮箱或建立商业网站,以便于各模拟公司之间在网上发布商品信息,寻找贸易伙伴。

(2)模拟外贸公司交易磋商、商务谈判与报价核算

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通过email的方式进行“模拟公司”间的交易磋商;组成模拟商业谈判阵容、划分谈判角色,按照一定的基本程序进行商务谈判;要求学生根据“模拟公司”经营的产品的相关资料,选择合适的价格术语,计算采购成本、出口退税收入、国内费用、运输保险费用和银行费用,确定外销商品的最终成本、费用和利润,制作《出口商品报价核算表》。

(3)模拟合同的签订

根据“模拟公司”商定的有关商品信息及运输保险、支付条件等内容,草拟合同文本。买卖双方就草拟的合同中条款进行洽谈、修改,直至双方达成一致,形成最终的购(销)合同文本(中英文各一式两份),双方代表签字并交换合同文本。

2.2.3外贸流程模拟

根据外贸公司的操作流程和工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模拟公司”签订的合同为基础,按外贸作业流程进行仿真练习,内容包括的信用证的催证、审证和改证、外销商品的生产跟单、托运(货代)业务、投保业务、报检报关业务、收汇核销等等。根据所签订的合同和信用证的要求,制作外贸业务所需的各种单证如:商业发票、装箱单、质量证书、汇票、托运单、海运提单、装船通知书、报检单、报关单等。在流程模拟过程中,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按小组扮演买方、卖方、银行、商检部门、船方、工厂等角色。通过外贸业务流程模拟,使学生体验外贸业务工作所需要的具体要求,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外贸专业技能。2.3“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本课程中评价体系

为了激发学生在“模拟公司”的创业动力和学习主动性,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应以考核应用能力为主,既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将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同时还应该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在本课程教学实践将过程性考核分为集体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2.3.1集体成绩

集体成绩由“模拟公司”的书面成绩和课堂陈述组成。书面成绩是“模拟公司”总经理上交的“模拟公司工作总结”和该公司人员所完成的业务工作总结、各种业务报表和单证;课程陈述是每一个阶段学习完成后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和反馈,由各“模拟公司”推选出的学生代表向由教师、专家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考核评议组进行课堂陈述,介绍在“模拟公司”的业务经营过程、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和体会。

对集体书面成绩和课程陈述的评价都设有一个评分标准。2.3.2 个人成绩

个人成绩部分实行二级打分。“模拟公司”总经理根据其成员的工作岗位的系数以及其在集体中的工作表现(包括学生平时的考勤、所承担的岗位单证业务考核、基本素质考核)进行打分;教师根据“模拟公司”总体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总经理的岗位系数进行打分。2.4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实施的效果

2.4.1有效的提高学生未来从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达到了高职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目的

经过对三届学生的模拟公司教学法的实践,整合和利用了学院专业教师的人力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实训平台成为集教学、实训和创业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从组建模拟公司、确定公司构架、分析经营环境到完成外贸合同履行过程中各环节的实际业务,体验到了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商业行为,通过不断地改正错误,降低了未来创业的风险,有效地提升了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即:

(1)执业能力:熟悉市场环境、学习商业规则、训练职业技能、积累从业经验;(2)社会能力:运用网络技术拓宽学习空间,在虚拟的人际社会中从事模拟经营;(3)管理能力:汲取职业人士的经验和通用知识是,有针对性地提高经营管理能力;(4)风险意识:在“错误”中学习“正确”,以“数字货币”体会商业风险;(5)市场意识:在接受“订单”时提纯“服务”,在进行“交易”时体会“商机”;

(6)团队意识:在提交模拟公司工作总结报告和模拟公司宣讲时表现才华,在实践中体现团队协作; 模拟公司使学生尽快的适应了企业岗位能力素质的要求,实现在工作岗位上的“零适应期”,达到了高职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目的。

2.4.2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模拟公司”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身入其境,不再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而是积极主动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参与模拟公司所需的信息资源的搜索、营销方案的策划,进行外贸业务的操作实践,以用促学,从做中学,边用边学,学生们如同身临其境,自主学习的动力很高。

2.4.3系统整合了本专业的相关课程知识

“模拟公司”强化了学生对商务公司全方位的认识,对本课程的外延知识如外贸函电、网站建设与推广、电子商务基础与实践、国际市场营销、创业指导等课程有进一步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适应未来的职业工作需求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践的思考 “模拟公司”的教学理念是建立在从实践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即通过参与模拟的商贸业务实践而获得相应理论知识,掌握具体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几下几点:

3.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仿真的模拟公司商务环境中,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经营活动直接参与者或决策者,而教师则充当指导者或咨询顾问的作用,从而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在“模拟公司”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其他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由学生扮演海关人员对模拟报关人员提供的报关单据进行审核,使学生除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的同时,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和任务,从而充分展现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作用,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3.3由于学习过程已成为一个包括教师在内的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注重的不应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的整个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得到了“货真价实”的锻炼。“模拟公司”教学法的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商务模拟公司的概念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许多偏差;模拟公司的规范还太小,只是在本校范围内进行,缺少必要的对外联络,且运作不够规范,无法保持常年化、持续化经营等等,有待于进一步去研究和改善。

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积极开展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特别是“模拟公司”教学法的应用实践,必将形成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使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富有特色,并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研究和应用“模拟公司”教学法,必将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使我国的高职教育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崔红珊.“模拟公司”与导向教学法[EB/OL].中国职业教育网,2005.9.16 [2]魏安莉.网上模拟公司创业实践教学活动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微课程在高职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第8篇

微课程是近年来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目前正迅速影响各类学科的教学实践,其最大的特点是可视化,即融图像和声音为一体。在可视化学习中,学习者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协同刺激感知课程内容,形成对课程内容的记忆、理解、思考、认可或疑问。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信息接收过程中,五种主要感觉吸收信息的比率分别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肤觉占1.5%,味觉占1%。其中视觉与听觉占比最大,协同作用后占比高达94%,显然视听协同作用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职生英语口语现状及微课程授课模式可接受度

目前, 我院高招三年制各专业学生中, 英语口语发音不准、单词拼读错误、句子朗读不连贯、口语表达障碍的学生占90%, 这些学生英语口语形成的问题与授课方式有很大的联系, 几乎所有的学生在高中学的都是哑巴英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这些“90后”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使用智能手机、移动数码产品的也很多,这在无形中改变了他们的阅读和学习方式。视听一致性微课程篇幅短小、主题突出、集各种英语口语话题于情境中,声情并茂,激发了学生学习、练习英语口语的热情,使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

三、微课程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地位日趋重要。英语口语的熟练度、流利度不仅受益于学生的学习、求职、晋升,更为学生个体的素质、将来的社交技巧奠定了基础。

1.微课程内容的选取

结合高职生英语口语基础薄弱,但模仿能力、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选取优酷网上外国真人、实景5-10分钟的英语对话视频,以生活英语口语为基础,以职业英语口语为方向,以任务教学法为依托,让学生在仿真的生活情境、工作岗位环境中,学习、操练英语口语,实现预期的目标。

2.微课程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3.微课程对高职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影响

(1)口语基本语料与特殊语料的识记与分类。微课程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视频、图像的应用,很多高职生学习英语口语之所以兴趣低下、学了就忘,最根本的原因是死记硬背、学而不用。微课程的教学应用使学生的脑海里深深印制了学习话题的真实场景、真人表现,如快餐店、旅游景区,等等。因此通过统计,学生对微视频中出现的基本语料与特殊语料的识记率达到85%以上,而且一个微视频、一个口语话题,每个话题的基本语料和特殊语料既是单独的又是相互联系的,无形之中为学生的英语口语提供了一个充实、形象、庞大的英语口语语料库。

(2)微课程对学生英语语音、语调、语流的影响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口语受本族语的影响很深,高职生不仅不会拼读,而且由于受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几乎学的是“哑巴英语”,从未好好地读、准确地读、声情并茂地读。因此,没有使用微课程的口语课,课上学生的张嘴率几乎为零,究其原因是学习环境枯燥,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有些学生的发音问题得不到解决。采用微课程授课模式之后, 由于是真人实景, 许多学生如看电影一般, 从兴趣上就提高一大截, 而且大部分学生观看的时候颇关注,自然留下的印象就深。微课程短小,主题专一,练习节奏适中,难易结合。因此,每堂课下来,学生从发音上得到了准确的纠正,并且通过“魔鬼跟读训练”反复模仿美音、英音,学生自然而然在发音上就有了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仿真配音环节,很多学生摆脱了单说语调的羞涩, 语音语调比以前受方言影响、汉语影响有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语流上达不到句句标准的地步,但就学到的话题而言,已经能运用自如。

(3)学生英语口语应用自由度的体现。经过一个学期的微课程视频教学,学生的英语口语无论是从语音、语调,还是从口语交际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英语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微课程学习英语口语的学生,明显地在英语表达方面“收放自如”,无论是英语发音,还是语调、语流,都显得技高一筹。而且通过课堂的反复操练,这些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勇气、与小组活动成员的沟通能力、在模拟表演实训中的控场能力明显增强。在2014年的河北省大学生英语口语比赛中,我院派出的两名学生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些都是通过微课程进行英语口语学习的结果。由此可见,微课程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是可行的,而且效果良好。

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林语堂曾说过凡不以口语为基础的人,一定写不出平易自然、纯熟地道的英文,由此可见英语口语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国际化背景的职场中,英语口语更是每个人的一项基本技能。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程,实施“视听一致性“微课程教学模式及任务驱动教学法改革,推行以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实践, 值得在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中推广。

摘要:微课程是近年来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可视化,即融图像和声音为一体,目前正迅速影响各类学科的教学。本文通过对高职生英语口语现状的分析及微课程授课模式的可接受度调研结果,从微课程内容选取、微课程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和微课程对高职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了“视听一致性”微课程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可行性问题,旨在为其他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微课程在高职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微视频 高中历史 教学实践

一、研究背景

传统的“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枯燥单调,学生学习被动,这必然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微视频,作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一种补充和辅助手段,微视频集图、文、声、像多重刺激于一体,是课堂很好的调味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微视频的含义及特点

微视频泛指时间很短的视频短片,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等视频短片的统称,短、快、精、大众参与性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

图1:微视频的特点

本文所指的微视频特指用于教学,播放时长介于3~20分钟的视频,适合于所有终端浏览和交互的视频片段。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学习知识并且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主动手实践的操作平台。

三、微视频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下面以《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一课为例,阐述微视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图2所示为该课的课堂的教学流程图。

图2:教学流程示意图

从该流程图中,可以看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知识准备阶段和任务实施阶段都采用了微视频的教学手段。

在知识准备阶段,“影视、音乐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是一个教学重点。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微视频的使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事先针对本节课制作微视频,如歌曲《四海一家》、抗震救灾短片《因为爱》影片片段,通过这些影视艺术形式传达着对人类爱的呼唤,形成心灵的震撼。

在任务实施阶段,学生首要的任务是了解相关史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影视音乐作品为什么能让我们感动,来认识和体验影视艺术和现代音乐所体现的人类爱的这一主题。教师通过制作《We are the world》《非洲灾荒图片展示》等感人微视频这种表达方式,感受和体验文学艺术作品所体现的爱的时代性、全球性和人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微视频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微视频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面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微视频凭借其形象直观的画面和丰富的视听效果,更适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有效地激活课堂。

为了了解微视频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起的作用,本人对进行教学实验的85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与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学习兴趣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对采用微视频手段辅助教学比较感兴趣,认为微视频对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并且希望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视频开展教学。

(二)微视频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验证微视频能否提高教学效果,本人选取高二年级两个文科班(A班43人;B班42人)共85人,在历史课上进行了教学实验。其中A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B班在教学中引入微视频。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B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A班。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微视频教学效果研究结果

通过效果研究表明,利用微视频手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能力,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微视频的应用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首先,微视频本身就是学习素材,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自主选择使用,变“结论式教”为“过程式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利于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其次,微视频教学优化了教学资源,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最后,微视频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自主空间,课堂得到了延伸。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能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参考文献】

[1] 张小斌. 视频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于教学效果评估[J].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58-60,84.

[2] 常咏梅. 信息技术支持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自主学习活动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0):25-28.

[3] 张进良. 信息化环境中“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探索[J]. 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53-56.

上一篇:浙江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下一篇:给女朋友睡前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