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汉语学习计划

2024-05-26

幼儿汉语学习计划(精选6篇)

幼儿汉语学习计划 第1篇

幼儿园汉语教学计划

明确幼儿汉语教学活动目标首先,明确幼儿汉语学习的目标,不是为了习得高水平的汉语专业知识,体现庞大的词汇量,而是通过汉语这一语言教学。一方面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及对汉语语音的敏感性,为以后的汉语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而另一方面则通过语言发展 幼儿的交往能力及培养科学的语言习得技巧,初步形成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其次,幼儿汉语教学活动目标要明确,便于理解和操作。当汉语活动游戏化时,目标的明确一定是以要实现的教学目的为依据,不可宽泛、概括、难操作。如培养汉语口语能力等等。

最后,为了使幼儿能在教学中更多的体验到游戏的乐趣,目标对于幼儿应是隐蔽的,但在教师心中却是清楚的。当游戏与教学相结合时,游戏与教学的目标要一致。游戏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必须为教学服务,二者相匹配。

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是幼儿感兴趣的幼儿阶段的认识往往是无意识多于有意识,幼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很多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记住的。汉语教学内容应根据幼儿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在不超出或者接受能力范围内进行,选择他们所熟悉的基本内容。

二、注重游戏化的汉语教学活动结构游戏化的幼儿汉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为实现教育目标,以游戏为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对教育内容的具体展开和教育方式、方法的具体运用。要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兴趣爱好,组织设计生动活泼的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在环境中学。

三、游戏化的幼儿汉语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一般分成3个层次,它是一个由感知---理解---运用---发展的认知过程。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斯金纳提倡的“小步递进程序”。目的在于使学习者容易完成,每完成一步都能得到积极的强化,并体验到自己是在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前进并享受着这种进步的快乐。

幼儿汉语学习计划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进行学习,工作的工具,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各族未成年人的祖国意识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尤其时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学好母语的同时要学好作为国语的汉语是非常重要的。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为了结合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加强《汉语》学习建立了学校《汉语》领导小组

组 长:阿依努·阿布力米提(校长)

副组长:马俊华

组 员:阿米尼古丽·艾合买提、古兰班·艾合买提、肖燕、陈旋、帕热克扎提·吾拉木

三、具体措施

(一)主要做法

1、在汉语教师中选 1 名名考汉教师,专门负责全校维吾尔族教师的汉语学习,为汉语学习提供相关材料。

2、每天利用半小时,组织教师集体学习,由选出的1位教师向大家教授一句日常用语。

3、为了加强“汉语”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学校定期会对“汉语”教师开展研讨会活动。

4、加强和其他学校进行“汉语”学习方面的经验交流,到教学水平先进的学校进行“汉语”学习方面的探讨、交流、学习其他学校好的教学方法。

5、为了激发教师对汉语课的兴趣,学校全校教师中要进行钢笔字比赛和朗读、演讲比赛。

6、为了加强教师的`汉语水平和自学能力,安排教师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学习交流汉语,形成了互学、互助的好风气。

7、开辟校园宣传汉语专栏,通过宣传专栏,全校师生每天学一句日常用语。

8、积极倡导师生进行汉语学习,从而加强师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9、教师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复习或向汉语教师请教。

(二)培训内容

主要内容以《汉语水平初级教程》以及各类报刊、杂志、文件和学校下发的汉语学习内容等为主要学习内容。

(三)激励机制

1、每月组织一次“汉语”水平测试,教务处负责对教师学习情况进行考试通报。

2、建立教师学习“汉语”档案,将我校教师在集中学习和平时自学汉语的情况和定期考试成绩计入个人档案。

幼儿汉语学习计划 第3篇

关键词:语言传播,汉语国际传播,汉语学习动机

本文将从如何激发外语者学习汉语的动机出发,探讨汉语国际传播的策略,旨在说明汉语国际传播的首要任务在于不断扩大汉语学习者的群体,要扩大汉语学习者的群体就必须能够激发人们的汉语学习动机,而激发汉语学习动机的关键在于如何使汉语对学习者而言有用且易学。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如何使汉语有用和易学提出了若干设想和建议。

一 汉语国际传播与汉语学习者群体的扩大

语言传播是指掌握和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数增加和该语言使用范围的扩大。通常是指一种语言从以其为母语的人群向其他人群扩散,这种语言的扩散可以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发生,如汉语在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也可以跨越国界在其他国度内发生,如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前者是语言的内部传播,后者是语言的外部传播,或语言的国际传播。当前提出的“汉语国际推广”就是指汉语的外部传播,或汉语的国际传播。

一种语言的传播程度和规模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该语言非母语学习者数量的多少及分布范围的大小,二是该语言现实和潜在用途的大小及应用领域的宽窄。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一种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越多,分布越广,这种语言的用途就越大,因为学习者越多,分布越广,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也就越多;一种语言的用途越大,学习者就会越多,因为学习者可以因掌握这种语言而获得更多的利益。但从逻辑和现实顺序上说,学习和掌握是使用的前提,没有学习者和掌握者,一种语言的使用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激发外语者的学习动机,使更多的外语者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代价去学习和掌握汉语,这是希望有效推动汉语国际传播的人们首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语言传播过程往往也就是文化和观念的传播过程。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和民族观念的重要载体,更有人(威廉·冯·洪堡特,1997:50、70)认为民族语言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民族语言。当一种语言向外传播时,这种语言所负载、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观念也会随之传播开来,而且,与其他文化输出形式相比,以语言传播为媒介的文化、观念传播更为自然,更容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不易激起反感和抵触。既然这种文化和观念的传播是以语言传播为载体的,吸引更多的外语者来学习这种语言,自然成为其首要条件,不具备这个条件,文化和观念是无法自行传递到其他人群中的。就当前情形而言,无论人们如何强调“汉语国际推广”不仅仅是个语言问题,无论人们赋予 “汉语国际推广”怎样丰富的内涵,这一“推广”都不应该脱离汉语国际传播这个平台和载体,因此,对内涵丰富的“汉语国际推广”来说,不断扩大汉语学习者的群体同样是一个首要的任务。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到,汉语国际传播和汉语国际推广的概念与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既有关联,又有很大不同。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语言教学;汉语国际传播则不仅要解决汉语的教学问题,还需要采取恰当的策略和措施设法扩大汉语学习者的群体,不断拓展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应用领域。这些任务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概念所能完全涵盖的。但对外汉语教学在汉语国际传播中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大批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适应各类外语者特点的汉语教材,如果不能切实提高汉语教学的水平和效率,汉语国际传播和汉语国际推广的所有预定目标都将难以顺利实现。

二 汉语学习者群体的扩大与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

语言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对外开放的程度、国际地位的高低、经济发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影响力是一种语言能否得到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得到传播的最终决定因素。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是人的行为,离开了人就没有语言的存在,更没有语言的传播。毫无疑问,语言的传播与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只有当这些宏观层面的因素作用于人而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时,才可能在语言传播过程中发挥实际的作用。

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这些原因既有外在的因素,更有人的内在动力。动机是促使人实施某种行为活动的心理过程或主观因素,是人实施某种行为活动的内在源动力。外语的习得与母语能力的获得是不同的,母语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个有意识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形成过程。外语的习得,特别是成年人的外语习得,则通常要经历一个有意识的、主动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的启动和持续都是特定学习动机驱动的结果。因此,扩大汉语学习者群体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外语者的学习动机并使其保持这种动机。具体说来,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对汉语国际传播具有如下重要的意义:

其一,汉语学习动机的产生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必要条件。语言传播始于外语者对该语言的学习,在没有制度性压力的条件下,外语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可选的,而非必选的;即使外语学习是必选的,学习某种语言仍可能是可选的,而非必选的。如同人的其他行为受特定的动机支配一样,人的外语学习行为也是由特定的动机引发的。因此,人们是否有学习和掌握某种语言的意愿,是否能够产生学习该语言的足够动机,在一定条件下决定该语言是否可能在某一人群中得到传播。

其二,汉语学习动机的强弱关系到语言国际传播的成效。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行为活动成效如何,取决于行为者能力的高低和动机的强弱。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动机比能力更为重要。对一个具体的人而言,在一定的时期内,他的能力是一定的,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在能力是常数的条件下,行为活动的成效就取决于动机的强弱。外语习得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学习动机的强弱是决定外语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缺乏足够的动机,即便是最具有语言天赋的学习者也难以达到预期的外语学习目标。如前所述,既然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是使用这种语言的前提条件,那么如果一种语言在外语者中没有一定数量的成功习得者,这种语言就没有可能在国际交往中获得任何实际的地位。

三 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汉语的有用易学

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和需要关系密切。需要是人因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对这种东西的渴求和欲望,追求欲望的满足是激发人们起来行动的普遍动因,因而需要是行为活动的深层原因。动机则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是行为活动的直接原因。人由于体内缺乏水分而会产生喝水的需要,这一需要又会转化为寻找饮水的动机。人感到孤独的时候,就会有与人交往的需要,这一需要又会转化为与家人团聚或找朋友交谈的动机。如果一种语言能够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有效工具,获得这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成为人的需要,而这种需要便会转化为学习和掌握这种语言的动机。一种语言所能满足的需要越多,越是有用,人们对它的需要就越迫切,学习和掌握它的动机也就越强烈。来自国内的关于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报告表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都是基于某种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实际需要。据这些调查报告分析,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主要有两类,一是工具型动机,一是融合型动机。前者以利用汉语来获取某种物质利益为学习目的,如期望掌握汉语后可以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可以更容易得到升迁的机会等等;后者以利用汉语来获取某种精神享受或满足求知欲望为学习目的,如期望掌握汉语后可以满足自己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或中国社会的兴趣等等。(冯小钉,2003;王志刚、倪传斌、王际平、姜孟,2004)

动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但这种转化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当人们有了某种需要而外在环境所提供的、能够满足需要的特定目标不止一个时,动机的产生便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表现在:在多个可以满足需要的特定目标中,人们往往会选择对自身最为有利、最为有用的目标作为行为活动的指向。当人们出于国际交往的需要而准备去学习外语时,就常常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如果有若干种语言都能够满足外语学习者的需要,人们往往会选择其中最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语言来学习。所以一种语言越是有用,就越有可能在同其他语言的竞争中胜出而成为更多外语学习者选择的目标。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们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外语学习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行为,人们大都是为了某种实际的利益而不是仅仅为了消遣去学习一种外语。因为外语学习如同购买商品一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只不过购买一般商品只需要付出金钱,而要获得一种外语能力还需要付出相当的时间、精力和艰辛的努力。如同购买商品时人们总是希望物美价廉一样,在选择学习何种语言时,人们也会权衡成本和收益的比例。如果学习成本明显大于学习收益,人们往往就会对学习这种语言持消极的态度;只有在学习收益明显大于学习成本的条件下,才会有更多的人对学习这种语言持积极的态度。可见,要使更多的外语者愿意学习汉语,就需要将汉语的学习成本和学习收益之间的比例保持在外语者可能接受的范围内。要保持学习成本和学习收益的合理比例,我们一方面需要扩大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用途,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收益;一方面需要设法降低汉语的学习难度,使其更加易学,努力减少学习者的学习成本。

四 积极拓展汉语的国际用途

如何使汉语更为有用,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如何在国际交往和国际事务中为汉语争取更多话语权的问题;从小的方面看,就是如何使学习汉语的外语者可以获得更多利益的问题。一种语言获取的话语权越广泛,越有分量,学习这种语言的外语者可能获得的投资回报就越丰厚。

一种语言话语权的获取,固然要以经济、科技、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国家实力为基础,话语权的大小,也总是与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水平和国际地位大致相当,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话语权的获得并不完全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在国际贸易、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有利地位并不一定带来一种语言的广泛传播。这正如有的西方学者(斯坦利·利伯森,2001)所分析的:即使某国是其他一些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它的语言也不一定会成为这些国家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对象,因为各国之间的交往可以凭借共同掌握的另外一种语言来进行。

在语言传播过程中,人的主观努力并非完全无所作为,在客观条件允许的限度内,国家采取积极的语言传播政策,实施主动的语言传播规划,对话语权的获取可以起到加速和推进的作用。在英语取代法语而成为国际上最通用语言的过程中,英美采取积极的英语传播政策,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向全世界推广英语。以英国为例,早在1934年,英国就成立了向海外推广英语的特别机构——英国文化委员会,该委员会1989~1990年度的经费预算达到3.21亿英镑,到1994年,该委员会已在86个国家设有分部,在32个国家建立了55个英语教学中心。(罗伯特·菲利普森,2001)正如罗伯特·菲利普森(2001)所指出的:英语在1600年只是一个小语种,但在不到4个世纪的时间内发展成为现今国际间交往的重要语言。这一方面应归因于17、18、19世纪英国在征战、殖民和贸易方面的巨大成功以及二战后美国所具有的军事强国和技术盟主地位;另一方面,英语的这种国际传播也得益于英美政府和个人为推广英语所进行的巨额投资。

尽管我国要成为经济和科技强国还需要长期的奋斗,但就目前国力而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国家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往空前活跃,高速发展的中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这些都为加速汉语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在这样的发展契机面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的发展为汉语传播提供的可能空间,通过积极的语言传播策略和富于进取精神的工作,将汉语传播的可能空间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汉语话语权,否则,原本经过积极争取或可取得的成果就有可能白白丧失。

从语言传播策略的角度说,提高一种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使用频度和使用层次,都会激发潜在学习者对该语言的需要,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积极拓展汉语的国际用途,扩大对汉语的需求,推进汉语的国际传播,使汉语逐步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语言。

(一)不断提高汉语的使用频度

要不断提高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使用频度,就目前情况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态度和观念问题,即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们是不是都能理直气壮地提出使用汉语的要求。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2004年,国内新闻媒体曾广泛报道了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禁用汉语的事情,在这次于上海召开、与会者全部为华人的大会上,英语被规定为唯一的工作语言,汉语则遭到禁用,甚至连采用英汉双语的提议都被大会组织者以国际惯例为由拒绝。这件事在英语被视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工具的当今中国,是有相当代表性的。如果我们在话语权的博弈中,像这样一味墨守所谓的国际惯例,自动放弃汉语应有的使用权利,其结果只能是自毁汉语国际传播的前途。因此,我们希望国人能够增强在国际交往中使用汉语的自觉意识,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所带来的有利地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为汉语争取更大的使用空间。就具体策略而言,我们建议:

1.争取在更多的境内国际会议和以华人为主体的国际会议中让汉语成为会议的工作语言或工作语言之一,再逐步争取让汉语成为各种境外国际会议的工作语言之一;

2.争取在更多的国际商务谈判中让汉语成为谈判的工作语言;

3.争取使更多的中文学术刊物进入SCI、SSCI、AHCI等国际学术刊物检索系统;

4.加强中文科技术语的标准化工作,使汉语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

5.全方位建设基于国际互联网、以汉语为载体的数据库,不断增大虚拟空间中汉语资源所占的比重;

6.逐步扩大汉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全球覆盖范围;

7.鼓励图书出版企业积极开拓中文书籍的海外市场,不断增加中文图书的海外发行量。

(二)逐步提升汉语的使用层次

在国际交往中,如果一种语言只在一般民众的日常活动中使用,而不能进入较高层次的交际领域,就难以成为国际上的重要语言。在当今世界,英语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在国际交往的各个领域都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更是因为它在那些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的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的领域中,如国际政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科技、学术等,具有无以匹敌的优势。一种语言如只限于低端使用,那么即使达到较高的使用频度,对该语言的国际传播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对汉语的高端使用,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为积极的推动。我们在上文所提建议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属于语言使用的高端领域,在这些领域中积极扩大汉语的使用范围,不断提高汉语的使用频度,对加速汉语的国际传播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 努力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

如何使汉语更为易学,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从未学过汉语的外语者,通过高效的汉语教学,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汉语。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学汉语自然难于学习法语或德语,这是由语言间有无历史同源关系和差异的大小决定的,人力是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设法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使学习者以尽可能少的学习成本获得汉语交际能力。汉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1997:165),如果我们不能在可能的范围内降低汉语的学习难度,减少学习成本,学习者就可能产生畏难心理,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信心就可能产生动摇,汉语的国际传播就难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关键是要解决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尽管在这些问题上很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即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该服从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的。我们的教学目的应该是明确的,这就是要让更多的从未学过汉语的外语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能更容易地掌握汉语。这也是汉语国际传播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为了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的,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关注和重视:

(一)加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

我们所说的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并不是一个与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本体研究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而只是说这种汉语本体研究是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教学需要的、具有针对性而并非单凭学术兴趣的汉语本体研究。只有加强这类研究,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适合外语者的需要,才能够更好地为他们答疑解惑,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这类研究中,我们认为汉外对比研究和语法规则的综合性研究应该受到重视。

1.汉外对比研究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会产生干扰,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常常会造成负迁移,这是学习者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外语者学习汉语的难点也往往同外语与汉语的差异相关。(龙青然,1990;郑懿德,1995;陆俭明,2000)因此,弄清楚汉语和外语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差异,对汉语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还较薄弱,可供利用的成果还不多,系统对比的成果就更少,而且,对比研究的范围也较狭窄,像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重要语言就涉及得较少甚至很少涉及。(李泉,2006;丁崇明,2006)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目前加速汉语国际传播的需要。

2.语法规则的综合性研究

目前汉语语法研究正不断细化,规则越来越细,词类的次类越分越多,这对深化人们对汉语的认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只有细化而没有概括,一些根本性、全局性的语法规律就不易被发现。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在2004~2005年两年间,每年在国内正式期刊上发表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有360余篇,按这个数量推算,到目前为止,国内正式发表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总数应该在万篇以上,这万篇论文中所提出的具体语法规则该有多少?分出的词类次类又该有多少?即便如此,人们依然认为目前得出的语法规则还不够细,因为这些规则还是不能完全封住汉语学习者产生的偏误。这种看法也许是对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现象或许说明重分析而不重综合的研究有其局限,所得出的规则解释力不够。从教学角度说,解释力强、适用面广的规则数量有限,因而更易于学习和掌握,掌握以后用处也更大,而只能解释个别语法现象的规则,势必数量众多,如果这些规则彼此孤立而缺乏系统性的关联,学习者要学习和掌握它们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所以无论从汉语本体研究来说,还是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来说,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加强汉语语法规则的综合性研究,尽可能用更为概括的规则去说明成系统的语法现象。

(二)推进教学理念的改进和完善

教学理念是指教学思想或教学观念(赵金铭,2007),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念,根据我们的理解,其核心内容应该是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理论认识,但教学理念并不是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本身,而是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方法进行评价和筛选时所依据的理论原则。教学的具体对象不同,教学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方法往往也会有所差异,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却可以秉承相同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应该具有较高的理论含量,达到较高的概括层次,唯其如此,教学理念才能够在复杂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而这种指导意义正是我们重视教学理念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有学者(赵金铭,2007)对对外汉语教学理念的历史发展做了深入的总结,并对一些重要的语言教学理念做出了自己的诠释。我们认为这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工作。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其中凝聚着几代人的经验和智慧,现在,我们一方面需要依据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对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理论升华,一方面需要关注世界第二语言教学、特别是其他国家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学理念的发展,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从中借鉴和汲取有益的成分,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思想,这样才能够使对外汉语教学的各项实践得到先进教学理念的统领,对外汉语教学的成效和效率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三)加强教学法的探索

教学方法对语言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就可能有明显差异。因此,加强教学法的研究和探索,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人们对外语习得规律的认识还十分有限,还说不清楚什么样的教学法才是最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鼓励教学法的创新和探索,应该进行各种尝试和实验。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和实验中,才有可能发现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法的探索中,我们认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问题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从使用者的角度说,语言是一种能力,掌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能够凭借对这种语言的直觉,也就是语感,而不是凭借理性分析来进行编码和解码。正是基于这种对语言性质的认识,人们普遍认为,面向外国人的汉语课,理应是一门以语言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技能课,而不应是一门理论课和知识课,但获得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什么?怎样才能既达到培养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又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学习成本?对此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我们仅以语法为例。一种观点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知识并不重要,以强化听和读来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才是形成语言能力最为重要的途径;另一种观点认为:对掌握一种语言来说,学习语法知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法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赵金铭,2002)这两种观点或许各有各的道理,或许各自适应不同程度的学习者。不过,理性知识不等于能力,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也许是需要讲授的,但如何讲授才有利于学习者形成语言能力或语感,这是应该加以认真研究的。通过感性知识的积累来形成语言能力,实质上就是依靠学习者自身的语言归纳能力来习得语言的规则,这种归纳过程同时也是语感的形成过程。但就学习的效率而言,语法知识的适度讲授是否可以对学习者的归纳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如果语法知识的讲授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那么讲到什么程度才是适度的?这些问题同样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我们建议:应该就这里提出的问题开展对比性的教学实验,并相信这些教学实验对寻求问题的答案一定会有所帮助。

(四)解决好文化导入问题

言语交际总是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发生并受其制约的,文化因素是社会语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语言的使用,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由于语言能力与对相关文化的认知程度关系密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始终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范畴,出于语言教学需要的考虑,不少人主张将对跨文化交际直接产生严重影响的和不直接产生严重影响的文化因素区别开来,前者有人称之为“交际文化”。(赵贤洲,1989;张占一,1990)交际文化就已有的讨论来看,其基本内容是语言形式的特定文化内涵以及基于特定文化的语用规约,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作“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陈光磊,1992)实际上,这些文化因素本身就是人的语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当然应该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问题是中国的汉语教师对本民族的这些文化因素早已习以为常,并不觉得它们(至少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有什么特别之处,因而不能敏锐地意识到它们对外语者的特殊意义。要解决这种习焉不察的问题,就需要开展中外交际文化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如果我们能够组织一批对中国和外国的交际文化都比较熟悉的学者,就中外交际文化的异同进行全面的而不是零碎的、有针对性的而不是泛泛的分析和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还是教材编写,都将产生广泛的积极作用。

从以往的讨论来看,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问题上,人们关注的焦点始终是那些可能会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所谓交际文化,不少学者认为,文化的导入应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相关联。(鲁健骥,1990;徐家祯,2000)如果仅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角度看,这种看法无疑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从“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使命来看,只强调交际文化这类“小文化”的介绍,而忽视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这些“大文化”的传播,就未必是妥当的,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传播总是伴随着一种“大文化”的传播,单纯的语言传播从来就不存在。我们只要看看历史上汉语汉字在朝鲜和日本的传播以及当今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就很容易明白这一点。当然,我们并不是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专门讲授和宣传这些文化内容,这种完全脱离语言教学的文化传播方式既与“汉语国际推广”的理念不相符,也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我们只是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应该在课文和教学内容的编选等方面,以蕴涵和体现的方式,而不是以宣扬和灌输的方式导入“大文化”的内容,使外语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逐渐感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五)用法工具书的编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汉语工具书就是汉语学习的利器。目前我们所能提供给汉语学习者的工具书主要是语法书和词典,语法书是以词类(包括次类)为单位来说明语句的组织规律的,它对语法功能的说明只涉及成类的词语,而不涉及词语的个体(虚词除外);词典(虚词词典除外)说明的对象虽然是词语的个体,但它主要说明的是词语的意义而不是用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工具书所提供的汉语知识还存在着空白,这个空白就是词语的用法。所谓词语的用法主要是指难以用类的形式来概括和说明的词语(包括一些凝固化的语句)使用特点。例如,有些词语词性相同,但能搭配的词语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看”和“观看”,“看见”和“见到”等;有些语言成分已凝固化,但由于形式上不像词,所以一般词典不收;由于用法独特,不能类推,所以语法书也不涉及,例如,“瞧你的”“瞧我的”“你又来了”“真是”“真是的”等的特殊意义和用法。

幼儿汉语学习计划 第4篇

本文通过新疆少数民族幼儿学说普通话的现状,分析幼儿学习汉语兴趣不高的原因,提出民族幼儿学习汉语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激发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的兴趣的方法,以期提高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教育水平。

关键词

少数民族幼儿汉语兴趣

近年来,新疆少数民族幼儿双语教学工程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当地部分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一般,孩子们缺少必要的少儿汉语启蒙教育,加之学校对汉语教育的方式机械、单一,导致新疆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水平较差,特别是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较低。本文试图从提升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的兴趣人手,通过探索途径、寻求方法,以期激发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达到在少数民族普及汉语的目的。

一、新疆少数民族幼儿学说普通话的现状

从少数民族幼儿学说普通话的现状看,城镇中汉语幼儿园学习的少数民族幼儿,说汉语普通话比较标准。有的幼儿在进园时一句汉语都不会说,但三年后毕业时汉语已说得很标准。有的不仅发音标准,而且还可以给爸爸妈妈当小翻译,调查表明汉语普遍说得好的民语学校主要集中在汉族人口居多的大中城市,如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博乐、库尔勒、阿克苏等等。

对于少数民族幼儿家长来说,他们比较支持子女学习汉语,积极把子女送往汉语幼儿园。在克拉玛依,很多幼儿园的班上都有少数民族小朋友,少数民族小朋友可以自由选择上汉语班或民语班。但在南疆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幼儿园的教学环境较差,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虽然家长对于子女学汉语比较支持,但接送时间不定,最不利的因素是家庭成员说汉语的氛围不浓,孩子缺乏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对学习汉语的兴趣自然不高。

二、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兴趣不高的原因

(一)家长缺乏支持与配合

在大部分家长的观念中幼儿教育是幼儿园的事情,家长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因此不关心幼儿园的任何活动,也就不关心孩子学习汉语的水平和程度。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认为孩子的成长与学习完全交到了教师的手中,孩子的一切发展“全靠老师教了”,把自己的责任扔到了一边。

(二)大部分家长评价教育成果的价值观有误

他们评价教育成果的标准是一“认识了几个字?”、“考试得了多少分?”、“会唱几首儿歌?”,而将学习汉语兴趣的重要性忽视了。

(三)幼儿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待创新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对每一个幼儿园,尤其是每一个幼儿的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有的幼儿学校长期以来,只是对着教材照本宣科,没有选择适合孩子们的轻松活泼的教学方式,丝毫不切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此不能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汉语的兴趣。

(四)家园合作欠佳

教师、幼儿、家长三者沟通较少。随着社会的繁荣与进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长们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之余也期望得到休闲与继续进修,这样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少之又少,许多家庭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交到了保姆或老人的手里。这样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少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亲子关系紧张,更别提教育启蒙了。

三、激趣对策

笔者从多年来从事幼儿双语教学的经验出发,总结出了一些旨在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幼儿学汉语的兴趣及增强新疆双语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升学习词汇的兴趣

认知词语是汉语词汇学习的一个方面,其目的在于把词汇变成有意义的刺激,使之与一定的概念联系起来。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与实物的对比,使得幼儿获得的感性知识真实、亲切,这就把抽象的词语具体化,便于少数民族幼儿准确而牢固地领会词语。如:在学说“苹果真好吃”时,教师给幼儿带来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让他们观察、品尝,在他们兴趣浓厚时教他们说汉词“苹果”,然后教师问:“小朋友还想吃苹果吗?”并将苹果发给幼儿。教师在分发的过程中重复着“苹果真好吃”,等苹果发完了,很多幼儿也跟着教师学会了“苹果真好吃”这句汉语。如此使幼儿不知不觉中从学词扩展到学句。

(二)从教材内容出发,突破体系限制

一是根据词语在音、形、义等方面不同的区别与联系,教学中适当变动教材内容,目的在于发展少数民族幼儿意义识记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双语教学活动“快快乐乐过节日”,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调整,幼儿学习比较顺利,也可以慢慢找出词语之间在发音和意义上的异同,符合心理学的识记规律。

二是采用联想法教学。把学过的词语分成不同的系列、诸如水果、称谓、图形、数字、交通工具、日常用品等十几个系列,然后提出同音词、同义词等,这对于帮助少数民族幼儿形成类似联想或对比联想,建立汉语概念体系是有益的尝试。

(三)从设计游戏出发,重在培养兴趣

具体教学中,在“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后再说、说后表演”的基础上,根据幼儿模仿能力强的特点,采用模仿而毋需讲解发音要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少数民族幼儿容易学会发音。但是,一味地机械模仿发音,又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设计了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游戏。如在学习人体部位名称时,我们设计了“我的××在哪里”游戏,采用老师问,幼儿答,或幼儿问,老师答的形式,使少数民族幼儿在师幼互动中很快掌握了发音,学得活而有序。

(四)从家园合作为媒介,提升兴趣指数。

个人汉语学习计划 第5篇

指导思想: 随着国际上“汉语热”的兴起,为了社会和课堂教学的需要,贯彻党的双语教育方针,进一步提高个人的专业水平,制定了一下计划。

一、阅读:

1.每天保证一定的阅读量。

2.每天保证一定的听力的时间,至少一小时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并有意识地去记忆好句子。

3.日常思考的时候,常试用汉语思考,问题以培养汉语

感。

4.多翻译些资料

二、听力:

1.从MHK做起。每天听写一篇。一定要坚持。2.每周看一部汉语系列的记录片。3.学习现代汉语。背诵课文。

三、词汇:

为提高词汇量每天学习5个词,词汇是重中重要,万万不可经视。业余时间要多查词典多看汉文书

四、口语: 每天和同事多交流多说几句汉语。

五、语法:

主要还是靠使用中掌握,坚持写汉语口记的话,会对语法和词汇都大有好处,当然有一本语法书也是很重要的。于是经常对比学习民汉语法结构。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个人国语学习计划

姆尼热.买买提

学习计划,对外汉语大全 第6篇

老外学中文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不管是母语中有汉字的日韩国家的人,还是那些在汉语环境下生活得华裔。虽然很多商务人士掌握汉语的口语能力比较好,还有的hsk和bct考试的学员,他们的口语能力掌握的存在一些差异,而商务人士他们的口语能力还比较强。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目标下,很多外国人的汉语水平出现口语和书写能力的不同的层次的划分。

其实外国人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制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决定了外国人在日后学习过程中所提高的汉语水平。上海早安汉语中文培训学校对外汉语教学,通过量身定制的方式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步骤。根据外国人的不同的汉语水平和外国人的汉语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课程和学习教材。外国人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汉语学习顾问交流学习的进度,根据汉语水平制定学习下一步的学习进度和目标。提高汉语水平的学习效率,完成学习汉语学习目标。

老外学中文不仅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早安汉语的中文学习课程,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外国人学好中文的重要手段。掌握口语和掌握书写水平,才能够真正的学好中文。篇二:韩山师范学院 级对外汉语实习计划doc 韩 山 师 范 学 院

中文系2010级对外汉语本科(师范)专业

教育实习工作计划

中文系 2013年9月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桥东 邮码:521041 电话:0768-2318539 2318529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2010级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师范)教育实习工作计划(二○一三年九月)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粤韩师教字[2013]47号文件和教务处《关于做好2009级师范生教育实习准备工作的通知》,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工作条例,结合中文系对外汉语(师范)本科专业实际情况,特制定2010级对外汉语本科(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计划如下:

一、教育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一)通过教育实习,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教风,增强其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及责任心,树立和巩固忠诚教育事业的思想;让学生调查对外汉语教育现状,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及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受到对外汉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实习,了解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与基本内容,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培养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能力。

(五)检查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二.教育实习的组织领导

1、为加强对实习工作的领导,中文系成立了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赵松元 副组长:郑文锋 袁海林

成 员:童效杰 张福清 陈佳璇 邱颖明

2、本次实习,实习生人数共57人,其中集中实习人数为24人,分散实习人数为33人。集中实习学校4所:韩国大田大学校、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潮州韩山实验中学。分散实习生以相邻实习片区为单位组成实习小组,具体编组和带队教师情况见附件。

3、系实习领导小组成员和带队指导教师的任务详见《韩山师院教育实习工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三、教育实习的步骤及各阶段的具体安排

实习时间:2012年9月23日——11月22日(共8周)整个实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9月24日——9月30日)在校内进行实习动员、编组,组织实习生学习《实习计划》、《实习手册》;实习生研究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编写教案,进行停课试讲演练(9月23日——9月30日);领取实习相关的材料(如:实习手册、资料本等)。(二)实习阶段(10月8日——11月15日)10月8日——9日,实习生按时抵达实习学校,安排好食宿。10月10日——11月15日,实习生在实习学校开展实习工作。教育实习的基本内容

1、教学实习(详见《实习手册》)

实习生遵照实习学校的安排进行听课、备课,观摩示范教学,组织课堂教学,批改作业,组织课外活动等。

每个实习生至少要完成4个完整的教案,讲授4节新课,主题班会设计1个,听课若干节等项内容。

实习生要掌握中学语文新课标,按照教学进度和要求备课,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法要认真研究。

在可能的条件下,实习生上课,同组其他成员应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2、学生管理工作实习(详见《实习手册》)

学生管理工作实习应在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带队教师应予以协助配合。

每位实习生都应承担学生管理工作。了解实习班级集体状况及学生的心理、学习现状,制定学生管理实习工作计划,协助指导教师开展工作,组织学生活动,进行个别教育,家访等。

3、教育调查工作

4、赴韩国实习的学生,应遵守我国相关外事工作的相关规定,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三)总结鉴定阶段(11月18日——11月22日)

11月16日——17日,实习结束返回学校,做好如下工作

1、分散实习的学生进行实习汇报讲课。

2、实习成绩评定 教育实习成绩是参考实习生实习期间各方面表现的综合成绩。成绩评定参考相关标准详见《韩山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工作条例》。

3、实习生上交如下材料: ①实习手册;

②实习资料(应有实习学校科任教师、班主任的签名,并加盖公章);

③班主任工作总结一份;④实习总结1份(内容包括:本人所完成的实习任务;完成情况;成绩与不足;收获与体会;今后努力的方向;对教育实习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内容具体,避免空洞;文字上力求简明扼要;一般以1500字左右为宜。); ⑤集中实习各实习点上交实习总结一份。

4、实习生于第十三周(11月25日)正式上课。

四、教育实习纪律

(一)实习生应自觉遵守所在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按照教育实习大纲的要求认真完成实习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

(二)实习期间要认真备课,精心编制教案;编写的教案和班主任工作计划要在所在实习学校的教师审阅、签字后,方可实施。

(三)实习期间,不准无故迟到、早退、旷课;不准寻衅闹事,打架斗殴;严禁酗酒赌博,擅离实习岗位;不参加不健康的娱乐活动;不窜点窜校,不准自作主张带学生外出活动,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违反上述纪律者,将取消实习资格,按学院的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四)实习期间,无特殊情况不准请假,确需请假者,应办理请假手续,两天以内,由带队教师和实习学校领导批准,三天以上有系主任批准;病假需持医院证明,按程序办理手续。

(五)无故不参加实习者,按旷课论,不给实习成绩,旷课两天(含两天)以上或迟到八次(含八次)以上,实习成绩按不及格论。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2013 年9月5日篇三:汉语学习计划 小学汉语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进行学习,工作的工具,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各族未成年人的祖国意识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尤其时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学好母语的同时要学好作为国语的汉语是非常重要的。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为了结合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加强《汉语》学习建立了学校《汉语》领导小组 组 长:阿依努·阿布力米提(校长)副组长:马俊华

组 员:阿米尼古丽·艾合买提、古兰班·艾合买提、肖燕、陈旋、帕热克扎提·吾拉木

三、具体措施

(一)主要做法

1、在汉语教师中选 1 名名考汉教师,专门负责全校维吾尔族教师的汉语学习,为汉语学习提供相关材料。

2、每天利用半小时,组织教师集体学习,由选出的1位教师向大家教授一句日常用语。

3、为了加强“汉语”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学校定期会对“汉语”教师开展研讨会活动。

4、加强和其他学校进行“汉语”学习方面的经验交流,到教学水平先进的学校进行“汉语”学习方面的探讨、交流、学习其他学校好的教学方法。

5、为了激发教师对汉语课的兴趣,学校全校教师中要进行钢笔字比赛和朗读、演讲比赛。

6、为了加强教师的汉语水平和自学能力,安排教师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学习交流汉语,形成了互学、互助的好风气。

7、开辟校园宣传汉语专栏,通过宣传专栏,全校师生每天学一句日常用语。

8、积极倡导师生进行汉语学习,从而加强师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9、教师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复习或向汉语教师请教。

(二)培训内容

主要内容以《汉语水平初级教程》以及各类报刊、杂志、文件和学校下发的汉语学习内容等为主要学习内容。

(三)激励机制

1、每月组织一次“汉语”水平测试,教务处负责对教师学习情况进行考试通报。

2、建立教师学习“汉语”档案,将我校教师在集中学习和平时自学汉语的情况和定期考试成绩计入个人档案。

3、学校将定期、不定期对教师“汉语”学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志,给与表扬奖励,而对于学习工作不重视的同志,将给予通报批评。

上一篇:网站前期规划报告下一篇:报案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