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

2024-07-03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精选8篇)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 第1篇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科普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思维空间,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年来,我校在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市科协的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立足校园资源优势,坚持把科普教育作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科普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科普活动阵地,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学校科普教育特色,成效显著。现将一年来我校科普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校重视,组织机构和组织队伍健全,校园科普氛围浓厚

学校充分认识到科普活动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领导具有较强的科普意识,把科普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把科普工作提到作为检验新课改工作成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为了加大科普的力度,学校成立了创建市科普示范学校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制定当月的科普工作计划,规划创建市科普特色学校的方案。成立了各项兴趣小组,并配备专任辅导老师,形成学校三级科普教育网络:校长、分管领导——科普工作小组成员——科普工作科技辅导员,下设各科普兴趣小组、各学科竞赛小组等,各机构分工明确,制定科普活动方案,对全校学生进行科普推广、开展各项科普活动,学校将科普工作成效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评估,保证了活动的有序开展,极大调动了辅导老师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了确保科普教育和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非常重视对科普教育的资金投入,设立了科普活动专项经费。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专业资源,组建了校园局域网,开设了校园网站、广播站,增添了大量的科技活动设备设施;还建立了完善的科普活动档案,除了活动计划、记录和总结外,还有大量的科技作品和科技活动照片,并定期对学校科技成果活动进行展示,为全校师生创建了一流的科普活动平台,形成了浓厚的校园科普文化氛围。

二、科普设施设备日趋完善,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校配有与科普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活动设施:科技活动室、科普展览室、电教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地理园、生物园等;建有校园计算机网络,各个学科功能室都已配上电脑多媒体电教设备;全校有学生电脑100余台,教师办公电脑,学校还有学生电脑室1间,图书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并设有科学探究室,科普宣传栏。学校的网站建设完善,设有专门的科普教育网站,实现科普信息的共享和互动。

三、健全科普活动运行机制,打造科学创新型科普教师队伍

1、建立科学的科普评价体系,保证科普教育落到实处。

科学的科普评价机制是科普活动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学校把科普活动列入教师业务考核,科普活动实效和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相挂钩。

2、“走出去,请进来”,培养科普教师骨干队伍

学校非常重视科技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不仅从考评制度方面、对科技骨干的工作业绩给予肯定外,还多方面创造条件让他们外出学习,学习他校的科普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普育人本领,每年派出辅导教师先后到省、市参加各类科技教育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批校园科普教育骨干,使我校的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

四、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内外科普活动。

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其意义不仅在于活动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和科学创新精神。

1、组织各项科普活动兴趣小组

我校采用选拔和学生自愿报名两种方式,挑选了一批对科技活动兴趣浓厚,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的科技苗子,组建了各类科普兴趣小组,占全校第二课堂活动小组一半以上,参加学生达300余人。如:科技创新小组、小记者团、环保小组、生物小组、航模小组等。

2、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普读书教育系列活动

先后开展了以“崇尚科学、传播文明”“健康伴你行”、“防震减灾”、“我与合肥”等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力求使活动系列化,在普及读书的基础上开展征文、演讲、绘画、知识竞赛,到科普活动基地参观学习等系列活动,举行科普讲座,组建科普志愿队参加社会科普服务。在神七发射之际,我校组织学生收看了航天员舱外活动现场直播。然后我们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将神七飞天的详细情况介绍给广大学生,把航天知识普及开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我们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他们的爱国和学习热情。2009年7月22日,长江流域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我校地理小组的老师们录下了整个过程,开学后学校通过观看视频,广播讲座,从地理学和物理学的角度,向学生阐释了日食这一天文奇观产生的奥秘,及观测日全食的科学意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天文地理知识。

3、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科普竞赛活动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展示学校科普教育成果,让学生有更多、更高展示科技创新能力的机会。我校李清容同学获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吴文海、张庭赫两位同学科学小电影《挂包器的秘密》获得全国二等奖,张钰同学获得市科幻画比赛一等奖,陈天泽同学的机器人大赛获得亚太地区二等奖,多名同学的电脑制作和科技动手做作品获得上级表彰,张慧芳老师获得最佳辅导奖,我校也荣获最佳组织奖。

4、校园科技节活动

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校园科普周。在科普周期间,学校开展科技知识竞赛、科普板报及科普影视展播、网页制作比赛、科普讲座、科普征文、科技小制作比赛、小发明小创造比赛、科幻画比赛、科技金点子、航模比赛、科普调查等系列活动。全校参与科技周活动的达600余人,开展科技节活动,使校园内科普氛围浓厚,同学们尽情施展科学才华,他们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把我校的科普教育推向高潮。

在近一年中,我校在科普方面踏上一个新台阶,科普活动的开展和科普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形成了很好的氛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方面在开好与科学相关的课程时,还要进一步探索科普与学科的渗透和科普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努力打造科普特色学校。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 第2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中就有九亿是农民,可是很久以来,农民在农村中的生存状态研究如何,绝大多数城市人并不清楚。“中国的问题仍然主要是农村问题。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因此,一个真正关心中国人喜怒哀乐的人就不能不关心中国最基层社会的人的生活。”基于此,我们

对家乡周边的六个村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法律普及程度的调查”。我们本着面向农民,服务农民的精神,相继开展普法宣传等活动,以法律调查问卷、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本次调查,从中掌握里许多第一手资料。

当今社会各级政府与社会团体都纷纷开展各式各样的农村法制建设活动,那么究竟有多大的成效呢?本报告主要是了解农村的法律知识普及程度,设计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一些简单的法律常识,分析近几年农村法制发展的状况,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次调查以调查问卷为主,座谈调查为辅。

问卷调查,是我们了解基层法律服务现状的另一重要手段。有专家认为,在中国的调查,必须正视被调查者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社会调查常识的现实,尽是少用书面调查方式。[3]。然而我们认为,这是对基层群众的固有偏见。事实上,我们所接触到的农民大多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也接触过许多外部信息,对我们并没有表现出敬而远之的态度。

我们对访谈对象的选取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农民群众,包括接受过法律服务和未接受过法律服务两类。这种分类十分必要,一方面前者对基层法律服务有着最直接的感受,他们的看法和意见直接反映了基层法律服务的(来源:好范文 http:///)现状。另一方面后者在农村占绝大多数,更具代表性。这对我们了解农村法律服务的真实面貌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指出的是,未接受法律服务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遇到法律纠纷,是何种原因使他们与法律服务擦肩而过?追寻其中的原因,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访谈对象是村干部。主要是了解法律服务所之现状,以及在满足农村法律需求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对农民的访谈不同的是,这部分访谈大多不是以正式方式进行的,往往是在闲聊甚至是吃饭时获得我们想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同样具有相当的可信度。第三部分则是外出务工者,他们现在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农民工同样需要接受法律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他乡保证自己的护法权益不受侵犯。近年拖欠农民工工资,欺骗农民工等不法行为屡屡发生。为什么这样的时间屡禁不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工不懂法,不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己。

三、调查结果

浅论社区居民心理科学的普及 第3篇

(一 ) 人们面临 各种心理困 惑 , 需要心理 疏导。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倍感压力, 增添了许多解不的心结, 如工作和生活上碰到的各种难解问题、小孩学习成绩不理想、邻里关系紧张、夫妻家庭矛盾、婆媳关系不和谐、空巢老人等, 因而产生紧张、焦虑、失落、抑郁、情绪激动等状态。多数人因各种原因, 情愿独自苦咽, 并长期受到困扰,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二) 社区在心理科学普及方面有其便利条件。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综合群众基础机构, 通常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形成的社会网络, 居民比较集中、居民信息通畅、管理便捷。从社区建设层面来说, 个健康发展的社区势必要求成员的各种求都得到满足, 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心理求, 因此, 心理健康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是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 是以社区为单位, 由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运用心理健康规律, 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保障和促进人群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心理知识普及。它能够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培养沟通技巧, 提高个体的整体素质, 包括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从而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三) 社区心理科学普及对居民具有积极的社会支持作用。

每个人都在与他人的联系中生存, 这种人际间的关系是每个人发展必需的要素, 也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基本需要。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 人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后, 所面临的内在需要就是“归属”和“认同”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 人才会有健康的发展, 不然, 人的发展就会受阻, 发展不健全, 就会产生心理疾患。研究表明, 相同的压力情境对不同个体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不同, 那些较少发生心理危机的个体, 一般有着较多的、同时也是较为和谐的“社会关系”, 他们能够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等较多的支持, 相比那些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的心理承受力更大, 身心也更为健康。

二、社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现状

(一 ) 居民对社 区心理健康 服务的需 求。

1.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求状况。

关于对居民“让您感到困扰的心理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31.2%的人选择“工作压力大”;22.5%的人选择“身体健康欠佳”; 30.3%的人选择“子女教育问题”;还有7.8%的人选择“家庭关系不和”;5.3%的人选择“个人或家庭的经济困难”。在对“在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方面您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指 导”备选答案的选择中, 比例高的是“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 占到被调查者的28.7%;其次是“个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控制”, 占到23.6%; 紧跟其后的是“工作压力应对”, 占19.6%;之后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占18.7%。

2.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接受程度。

利用“如果您遇到了心理问题, 您是否愿意接受社区提供的心理咨询”等问题, 调查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接受度, 37.4%的被调查者选择“十分愿意”, 几乎占被调查者的一半, 说明对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这种形式, 居民的接受程度还是不错的;35.2%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愿意”;还有27.4%的人选择“了解情况后愿意”。这一调查结果显示, 近三分之一的社区居民愿意接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但由于各种原因, 还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不愿意接受, 选择犹豫。

3.居民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

目前, 关于居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途径, 48.5%的人从电视中获得;34.7%的人从网络中获得; 22%的人从报刊书籍中获得;17.2%的人从广播中获得;24.7 %的人从社区或城市宣传栏中获得;13.1%的人从手机短信中获得;6.2%的人从其他途径获得, 如微信。关于“是否参加过社区举行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咨询活动? ”, 36.4%的人“我不知道社区是否展过这项活动, 所以没有参加”;33.8%的人“社区展过这项活动, 但是我没有时间参加”, 23.6%的人偶尔参加;6.2%的人经常参加。在“目前您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 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的选项中, 仅有24.7%的人选择“社区或城市宣传栏”。由此可见, 心理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居民参与社区组织的心理服务活动不积极。

4.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求状况。

对于“您愿意接受下列哪些人所提供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与教育工作”, 有43.0%的居民选择心理学专业人士 ; 23.7% 的人选择心理志愿者 ;15.5% 的居民选择阅历丰富的年长者;12.4% 的居民选择精神科医生;12.1%的居民选择社区干部;16.5%的居民选择社会工作者, 还有5.2%的居民选择其他人员。

(二 ) 社 区 心 理 健康 服 务 的 开 展 状况 。

1.社区心理健康工作人员 。

通过跟社区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到, 目前张家港部分社区已经设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谈话角, 有些社区还聘请了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师作为社区兼职工作人员, 社区工作人员中很多也持有社会工作师资格证, 但是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为数不多, 大多数社区还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

2.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内容。

在“您的社区中, 您觉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首要工作任务是”的选项中, 有30.5%的人选择心理健康知识宣传;20.3% 的人选择举行心理健康讲座;18.2%的人选择团体心理辅导; 19.6%的人选择对的心理健康咨询;7.2%的人选择网络咨询;4.2%的人选择心理健康热线。说明社区居民期待不同形式的辅导。

3.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效果。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如公益性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与咨询) 作为社区的项工作任务, 您认为对居民工作、生活有无帮助”调查结果显示:53.3%的居民认为“有促进作用”; 25.2% 的居民认为“作用不明显”;18.3%的居民认为“没有作用”;还有3.2%的居民选择“负面作用”。这现状说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还增强。

(三) 社区心理科学普及存在的问题。

1.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化、规范化。

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是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这在国外早有共识。如美国要求专业人员具有临床心理学博士、哲学博士或教育学博士学位, 欧洲有些国家要求从业人员有博士学位, 有些国家要求有硕士学位和临床经验。在本次调查中, 已展心理健康服务的社区均没有专业心理工作者, 只是依赖兼职人员和志愿者。这种情况说明,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化、规范化, 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

2.心理科学知识普及率低, 心理健康活动参与积极性不强。

在已经展心理健康服务的社区中, 心理知识的普及率低, 很多人对社区宣传心理知识不清楚, 对社区精心设计的心理教育活动参与率低。在和部分居民的访谈中, 我们了解到, 大多数居民表示只听说过心理健康这个词, 或者知道几种不健康的表现, 即其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必然影响到其参与相关活动的行为, 造成居民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强。

另外, 防御方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27.9%的居民的防御方式不成熟, 即遇到问题, 通过争吵、攻击等方式处理, 严重影响人际关系。

三、社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方法和途径

(一 ) 应成立相 关部门 , 规范社区心 理健康服务 工作内容及标准。

可以考虑设置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隶属于某个部门, 依托现有的医疗和精神卫生机构, 出台政策, 明确发展目标、服务内容及标准, 制定服务行为规范, 建立和完善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的规章制度, 加大对心理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和把关工作, 将心理健康服务市场正规化, 从而保证这项工作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同时, 与医院或精神卫生中心进行长期合作, 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 组建专业化的服务团队。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应当同时拥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较丰富的专业知识, 掌握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心理治疗技能, 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工作者般包括心理教育者、社会工作人员、护士和精神科医师等。 因此, 应该根据各社区的不同情况, 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各高校及医院的相关资深人士对各社区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正规、系统的专业培 训, 通过对相关专业的合格人员进行比较正规的培训, 组建起专业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三) 普及心理健康理念。

1.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1) 设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编制些心理健康宣传材料, 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及宣传橱窗、传单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2) 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师来社区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讲座及免费咨询活动, 普及心理健康小常识和常用心理健康保健方法。

(3) 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卫生宣传教育活动, 如在社区播放心理知识宣传片、心理影片、教育影片等, 组织各种文艺活动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从而扩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面, 丰富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识。

(4) 组织大型专题咨询、专题文艺晚会等活动 , 以此营造社会关注和支持的氛围。

2.服务方式可以多元化。

社区心理服务中心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方案来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求, 在不同人群中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和咨询活动。

第, 进行预防和心理知识普及教育, 可以举办心理学知识讲座, 强化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展主题活动, 促进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 对弱势群体进行心理支持干预, 主要面向社区弱势群体, 如为贫困群体、儿童、老人、孕产妇和社区矫正人员等提供心理服务, 对个体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际关系紧张、情绪困扰、工作压力、社会适应不良、婚姻家庭关系等问题提供咨询。

第三, 提供危机心理干预服务, 危机事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如失恋、丧亲、突发事件等。

形式可以多样化, 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会谈, 同类人群的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测试等。

(四)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建立及其工作的展, 要由政府牵头, 加大资金投入, 建设好社区心服务工作的基础设施。政府可以考虑成立社区心理健康协会, 加大对心理辅导设施的投入, 如心理测试软件、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辅导室、情绪宣泄室等硬件设施;提高社区心理工作者的工作待遇, 为其提供培训机会, 大力支持其进行课题研究等, 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从业信心。

总之, 社区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构建“以人为本”的宜居社区, 社区的“心理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个方面。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 我们更应当重视精神健康, 提高居民心理素质, 从而提高居民的自我效能感与幸福感。

摘要:本研究试图了解社区居民心理科学的普及状况, 寻找普及心理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自编张家港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情况问卷、防御方式问卷调查及访谈社区工作者, 选取张家港市长安社区、万红社区、沙工社区等社区居民, 发放问卷300份。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现状、对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及社区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情况等, 共收回有效问卷278份。调查结果显示, 居民中有27.9%的人防御方式不成熟, 70.3%的居民关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64.8%的人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在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量上, 3645岁社区居民需求最高, 为38.5%, 其次为2535岁和4659岁, 分别为24.3%和23.8%, 60岁社区老人需求量最低, 为13.4%。有59.5%的人认为, 如果遇到心理困惑, 希望接受心理专业人士和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如社区心理知识宣传力度不够、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化、心理科学知识普及率低、心理健康活动参与积极性不强。因此研究者认为, 目前社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比较迫切, 社区可以通过规范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内容及标准、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普及心理健康理念、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等途径让心理科学深入人心。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 第4篇

关键词:武术;跆拳道;普及;差异;原因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武术亦开始萌芽、发展,从远古到现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为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之一“武术”积蓄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也正是这种从古至今的武术文化和其显著的健身、防身功能使武术得以不断地发展。但是武术发展到现代,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值得我们认真思量,即风靡全国的跆拳道现象。在校园里,不少青少年对跆拳道青睐有加,对武术却敬而远之,表面看这是一桩体育项目的选择事宜,而它的深层则是一个民族间的较量。本文将试着从跆拳道和中国武术的技术体系、礼仪、服装、习练周期等方面进行对比,旨在通过对比试图找出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的不尽完善之处,从而更好地推动武术向前发展。

1当前我国武术的发展状态与现状

1.1社区武术活动

社区武术活动主要是指居民是在城市社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的以自发为主的,以健身、娱乐为目的,以中老年为活动主体,以健身、养生类武术为习练内容的大众武术活动形式。社区武术对于全民健身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社区武术活动的主体大多是业余武术爱好者,缺乏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因此练习者大多动作不规范、不标准,很难收到武术锻炼应有的功效。就目前来看,社区武术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参与群体不够广泛,习练水平较低。

1.2师徒传承的形式

作为一种文化的武术,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社会的市井文化,处于亚文化状态,其传播范围以生活在社会低层的社会成员为主,在其漫长的传播过程中,较少运用其他传播和继承方式来开展,口传身授、师徒传承是最为主要的方式。由于武术传播有范围小、师承脉络鲜明、技术传播为主等特点,一般采用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授方式。这种方式注重实践,在实践中传授,在实践中继承,传播者往往传授的是自己的现有技术和直接经验,再加上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有关武术知识和信息。继承者从传授者那里接受教育,学习过程沿用师傅带徒弟,父传子的方式,采用的就是口传身授、耳提面命的传承方式。正因如此,在长期传播过程中,流传下的拳谱和要诀,大多只能由在世的人携带,只能随着继承人的存在而存在,逝去而消失,致使许多优秀拳种失传或濒临失传。这种传播方式有着极大的封闭性和门派之见,阻碍了武术的进一步传承和交流,不利武术的大众化发展。

2跆拳道项目的发展优势

2.1与竞技体育的完美结合成全了跆拳道

跆拳道推广者认识到,只有将跆拳道纳入现代竞技体育轨道,与世界体育大趋势融合,才能更迅速、更科学、更系统地发展。于是,他们大胆摒弃了传统跆拳道中类似表演以及实战性不强的一些不适应竞技的传统内容,将其最符合现代竞技体育要求的竞技性最强的对抗内容提炼成科学独立的理论和教学体系。同时,他们在充分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又大胆的借鉴了拳击、柔道等同类项日的长处,如比赛场地、评分规则等等。推广者将胎拳道竞技化,通过改革体制,适应比赛,又通过比赛完善体制,加强炒作宣传,故在短短几十年内,跆拳道在风摩世界的同时又一脚踢开了奥林匹克的大门。

2.2技术体系相对简单实用,道服规整统一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及生存的压力较大。相对来说,普通人群很难有更多的余暇精力去从事复杂的体育运动。对于高难度、高技巧性的运动人们具有欣赏的兴趣,却不一定有亲身参与的需要。相反地,倒是那些相对简单、学习时间短、见效快却又比较实用的运动,更易被普通人群所接受,而跆拳道无疑很好地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要。如果能去看一看跆拳道的训练、表演或比赛,身临其境,练习者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快速变换的各种腿法,会让观众直接体验到一种力与美的存在,而伴随着每一次速度与力量俱在的击打,练习者口中发出的“呀”、“嘿”叫声,更加令人振奋。

跆拳道服为白色,设计规整统一。不同级别的练习者腰系不同颜色的道带,是一种地位的象征。跆拳道练习者进入练习场所时,都必须身着道服,在这里整齐划一代表着一种干练,一种坚韧的作风,虽简单却又让人实在地感觉到它蕴涵着内涵。这一切无疑对旁观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兰量.跆拳道的历史及其演变[J].国外体育动态,1987(1):54.

[2]杨亮.跆拳道运动起源与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2):123~128.

[3]肖作清.从历史和现状看中国武术的未来[J].武林,1990(2):2.

关于农村法律普及程度的调查报告 第5篇

双保

一、调查背景及路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中就有九亿是农民,可是很久以来,农民在农村中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绝大多数城市人并不清楚。“中国的问题仍然主要是农村问题。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因此,一个真正关心中国人喜怒哀乐的人就不能不关心中国最基层社会的人的生活。”基于此,我们对家乡的3个村(双火场村、新伙场村、王家庙村)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法律普及程度的调查”。我们本着面向农民,服务农民的精神,相继开展普法宣传等活动,以法律调查问卷、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本次调查,从中掌握第一手资料。

当今社会各级政府与社会团体都纷纷开展各式各样的农村法制建设活动,那么究竟有多大的成效呢?本报告主要是了解农村的法律知识普及程度,设计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一些简单的法律常识,分析近几年农村法制发展的状况,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次调查以调查问卷为主,座谈调查为辅。

问卷调查,是我们了解基层法律服务现状的另一重要手段。有专家认为,在中国的调查,必须正视被调查者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社会调查常识的现实,少用书面调查方式。然而我们认为,这是对基层群众的固有偏见。事实上,我们所接触到的农民大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也接触过许多外部信息,对我们并没有表现出敬而远之的态度。

我们对访谈对象的选取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农民群众,包括接受过法律服务和未接受过法律服务两类。这种分类十分必要,一方面前者对基层法律服务有着最直接的感受,他们的看法和意见直接反映了基层法律服务的现状。另一方面后者在农村占绝大多数,更具代表性。这对我们了解农村法律服务的真实面貌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指出的是,未接受法律服务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遇到法律纠纷,是何种原因使他们与法律服务擦肩而过?追寻其中的原因,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访谈对象是村干部。主要是了解法律服务所之现状,以及在满足农村法律需求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对农民的访谈不同的是,这部分访谈大多不是以正式方式进行的,往往是在闲聊甚至是吃饭时获得我们想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同样具有相当的可信度。第三部分则是外出务工者,他们现在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农民工同样需要接受法律方面的-1-

知识,这样才能够在他乡保证自己的护法权益不受侵犯。近年拖欠农民工工资,欺骗农民工等不法行为屡屡发生。为什么这样的时间屡禁不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工不懂法,不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己。

三、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前三题为自由式问答,无对错之分。题目主要为基础的法律常识,包括继承法、婚姻法、土地法等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基本法律。

农民朋友对法律的喜爱程度是多少呢?了解又是多少呢?从我们120份调查数据来看,有43%的人喜欢法制节目,46%的人喜欢程度一般,11%的人不喜欢。9%的人对法律了解多,84%的人了解一般,7%的人一点都不了解。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法盲的人已经占到了一少部分,在法制建设上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可以看到农民的法律知识还有很大程度的欠缺,我们的农村法制建设道路还任重道远。

农民朋友的了解渠道有哪些呢?21%的人是通过书籍,50%的人是通过电视,29%的人是通过网络。通过数据不难看出,书籍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而电脑、电视等新兴媒体在农村已经得到了可喜的发展。有些农民也开始使用电脑,并将其作为了解新闻的主要途径。

继承法、婚姻法、土地法等一些基本民事法律是农村出现纠纷较多的,那么农民在这些方面了解又是多少呢?下面就来看一下调查数据,回答正确的占30%左右,而回答错误的则多达50%左右,另有10%左右的人回答不清楚。大多数农民都是凭第一感觉选的,凭感情选的,说不出选择的理由来。调查问卷多少都有一些“水分”,有些回答正确的也是蒙对的,所以与此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走访,走到农民朋友家中去,与农民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与农民的交谈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方面农民认为法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人都处在法律的包围之中。但另一方面,当被问到实际生活中都有哪些具体涉法问题时,大多数都回答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实际问题,基本上还是与世无争,过着恬然自得的生活。在一个村治保主任那里我们得知,该村一年也就发生17起村民纠纷,这与该村庞大的人口基数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而当被问到周围都有哪些常见纠纷时,甚至有一部分人的回答竟是“不清楚”、“不知道”、“不好说”等。可见,一涉及到具体生活,法律与农民又相距甚远。在一些纠纷发生时农民不会第一时间想到法律,不能够将法律运用到生活中去。

我们认为,随着中央和地方在法制宣传上的投入越来越大,特别是各类法制电视节

目的播出,依法办事作为一种意识已经潜移默化地植入农民的大脑。农民对于法律已不再像从前那样陌生。权利、义务等时髦名词已耳闻能详,维权观念日渐浓厚。然而农民这种法律认知度的提高,更多的依赖于外部力量的推动。各种普法教育、电视宣传,就像一部鼓风机,将各种法律观念强行吹进农民的大脑。农民仿佛一夜之间明白了法律的意义。农民正是这样被动地改变着自己的法律观念。从而不能真正的运用来法律服务自己。

那么农村的法制观念差究其原因是什么呢?经济不发达!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一个地区法律意识差,则标志着这个地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我们走访的村子里,根本就看不到几家商店,村级企业、农村产业化更是闻所未闻,要说商品经济那就是农民带着自家产的一些水果或蔬菜沿街或赶集来卖,村民的收入几乎是靠种地和外出打工来填充的。从农村纠纷中也可以看出来,早各类纠纷中,民事纠纷占到了大多数,刑事案件占一小部分,合同案件则是寥寥无几,有的也只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合同纠纷,从合同纠纷占如此少的比例也可以看出农村经济的非常落后。由此可见农村经济的落后是导致法制意识浅薄的重要原因。

四、调查建议

1、建立学生志愿者农村法律援助体系,与各大院校建立技术扶助合作,充分利用大学生自愿,对农村开展一些各个方面的培训。一方面可以缓解农村技术性人员短缺的局面,填补技术空缺。促使农村生产科学化,技术化,保证农民依法生产,依靠科学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大学生得到一些实践性的锻炼,改变大学生只会说不会做的局面,可以说这是一个一箭双雕的方法。

2、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在我们调查的村庄里有一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接受到有关法律的教育,一些政府只做表面文章。根本就不深入群众,只为完成工作,彰显个人业绩。建议上级政府建设通畅的监督渠道,加强对下级的监督与管理。同时基层政府要做好廉洁自律,真正做到为民所想,为民而为。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 第6篇

李来强 前言:

回顾人类社会向文明进步的艰辛步履,自从摆脱了简单的动物生活,开始用双手去创造性的劳动,用人类特有的灵性去思考以后,我们人类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人类的主观世界,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精神规范,更创造了博大精深,义理精微的法制制度。这些法律制度并非腾空出世,它们来于生活,而且又真实地反映现实,普遍存在于我们周围。法律的进步,法制的完善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它离我们并不是遥不可及。全民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提高,才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和决定因素。可见,法律的普及势在必行。

而法律意识是人们法行动的重要决定因素,了解市民法意识的特性,对掌握和理解法制的现实功能具有关键性意义。本人于2018年2月期间,制作了一份网络调查问卷,并利用各种社交软件将问卷推送给尽可能多的人群,主要就城乡居民的法律意识以及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情况作了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及相关分析报告如下:

一、对于调查背景情况的简单说明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大力普及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教育逐渐深入,各大媒体也大都开办了法制类节目,使城乡居民的法律意识相对有了较大的提高。此次调查旨在对城乡群众的法律素质进行专题调研,并真实的反映目前当地群众在法律意识上的强与弱,在触及法律面前的思想和行动以及当地法律知识的普及情况。

(二)样本的选择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在样本的选择中,力求多样化和各组人群在社会中所占比例的协调一致。下面,对样本情况作一说明:

1.性别:样本构成的性别比例为:男性53人占样本总数的53%;女性47人占样本总数的47%;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

2.学历:文盲和小学学历的受访者有4人,占样本总数的4%;具有初、高中学历的有18人,占样本总数的18%;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78人,占样本总数的78%。

(三)调查的问题

此次调查采取随机访问式的方法,通过网络及社交软件推广,涉及到的调查问题为:

1.您或您的家人是否正在或曾经代表本人或作为法定代表人、委托人参与诉讼?

2.哪部法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你认为自己的正当合法的权益遭受不法侵害时,你是否更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4.如果您在商店购买了伪劣产品,您会怎么办? 5.在日常生活中名誉受损,您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6.您对知法犯法的人如何看待? 7.您认为的法律的主要作用?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问卷主要围绕五类问题展开:

(一)你是否正在或曾经代表本人或作为法定代表人、委托人参与诉讼? 本题想要调查的是,城乡居民参与诉讼的程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男性受访者回答是的比率占所有回答是的受访人的20%,这表明大部分城乡居民基本上极少参与民事诉讼,而回答是的比率,男性占37%,女性占25%,表明男性参与诉讼的比率明显高于女性,考虑到社会因素和传统因素,这个结果是合理的,同时也表明,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程度和范围还应提高和扩大。另外,这一数据也表明中国城乡居民参与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程度不高。

除此之外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城乡居民中,参与诉讼的程度与本人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本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与诉讼的程度越大。这也就表示,老百姓的法律普及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有着极大地关联,且二者之间有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2

(二)哪部法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本问题想要调查的是,城乡居民对法律的基本认知以及对宪法的了解程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88%的居民认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2%的居民则认为刑法是根本大法,这表明绝大多数群众对我国法律还是有最基本的认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法律知识普及的成果。

(三)在你认为自己的正当合法的权益遭受不法侵害时,你是否更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四)如果您在商店购买了一件伪劣产品,您会做出什么选择?(五)日常生活中名誉受损,您又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这三道问题其实在本质上都在考察城乡居民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所做出的第一选择,(四)

(五)问题是对

(三)问题的细化,并调查城乡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权益受到侵害时对法律的依靠程度。首先针对第三个问题,据调查数据显示80%左右的居民选择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20%的居民选择其他手段比如,运用暴力,托关系找人,甚至自认倒霉。当涉及到具体权益,比如购物及名誉问题时,60%的居民选择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这表明,居民还是倾向于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但当真正面对问题时存在如何用,能不能用的疑惑。有关部门还是应当加强在法律方面的宣传工作,鼓励居民运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六)您对知法犯法的人如何看待?本问题其实旨在考察法律与人情或者说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其实绝大多数的罪犯在犯罪时都明白自己在做些什么。53%的居民认为应当严惩不怠,43%的居民认为依情况而定。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33%的男性居民认为对待知法犯法的人应依情况而定,63%的男性居民认为应严惩不怠。与之相对,54%的女性居民认为应依情况而定,42%的女性居民认为应严惩不怠。考虑到行为及性格因素,这种差距的存在是比较合理的。但这同样反映出应当加强对女性居民的法律意识培养。

(七)您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是? 本问题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问题,其实目 的还是为了考察居民对法律的基本认知态度,法律究竟是为了保护居民合法权益,还是为了规范居民行为并惩罚犯罪行动。绝大部分居民眼中法律的目的还是为了保护居民合法权益。法律永远不是第一位的。法律只是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我们构建想要的理想社会,所有人在规则下行事,而终极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伤害成本。如果单纯为了执法而执法,这将是法治路上一个最大的误区。信仰法律,并不意味着要愚忠于法律。法律的目的不是取消或限制自由,而是维护和扩大自由。这是因为在所有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

通过以上调查所得出的数据结论,可以看出,通过二十年来普法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居民的法制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对法律的了解和知悉程度上有一个比较令人满意比例。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在自身参与法律关系的深度和广度上,尤其是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上,普法工作仍旧任重而道远。

通过此次调查,我觉得制约城乡居民法律意识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家、集体观念较为淡薄,二是履行义务意识不强,只是想着享受权利带来的便利。

针对以上两点问题,提出对策如下:

(一)宣传教育,提高村委会以及街道办群众的法律意识。让法律充实老百姓的头脑,营造有一种法律氛围,开展培训,教育干部群众运用法律武器。举办法律培训班、模拟法庭,让老百姓学习法律,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自主、平等、民主、法制、科学、效益、创新等现代意识,使之逐步适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成长为合格的居民自治主体。

(三)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四)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文化素养和法律知识,树立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结合当地实际,切实发挥好法律赋予的对村民自治的指导作用。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 第7篇

提高普及程度的规定和措施

为了保证义务教育“五率”指标的完成和巩固,依法保障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巩固“两基”成果,全面提高普及程度,我校采取了以下主要工作措施:

1、规范招生行为,让学生都入学。学校按照局发文件精神,九月新生在上学期结束前即发入学通知,并把工作做细,让所有学生都进入学校学习,不让一个漏网。即使是家庭困难学生或残疾学生也让他们入学安心学习。

2、强化执法力度,让所有家长都送子女依法接受教育。在办学过程中,遇到许多子女的确因家庭困难家长不愿让子女上学,即上门服务,讲清道理,想法让家长送子女入学,并支持子女学习。

3、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学校教导处严格按教学常规管理,开学、中途、结束注意检查指导,并将其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该如何普及 第8篇

这是多么地难能可贵!作为我们这些从事科学和关心科普的同仁们也一定觉得高兴。科学普及是一个老话题。可以说, 自从人类有了专门以寻求事物规律的科学活动, 以及出现了相关的科学术语及其分支学科的时候, 科学普及就亦步亦趋于左右。如果说科学探索产生科学的种子, 那么科学种子的传播得依赖科学普及。从文化演化的历史说, 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二者同等重要, 有时在一定条件下, 文化传播的作用一点不亚于文化创新。科学探索与科学普及的关系也是这样, 科学探索如果没有科学普及为之源源不断提供鲜活的课题和材料, 没有科学普及为之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展示神奇的舞台, 科学探索之花终将会萎谢。然而, 科学该如何普及, 我们该如何面对现状, 把科研成果更好更受欢迎地送到广大百姓的心坎中, 好像有不少问题值得探讨。

科学普及历来是世界各国竭力推行的一项重要事业。可是, 我们不能不看到, 随着科学成果惠及百姓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现代人对科学爱好的热情并没有因为受益而同步增长。三四百年前, 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低下, 人们对周围发生的许多现象不甚了了, “知识就是力量”仿佛耀眼的闪电, 激励着人们强烈的求知冲动, 为数有限的科普书刊, 填鸭式的科普呈现方式, 是雪中送炭, 自然广受大家的欢迎。时针转到20世纪下半叶, 情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由于信息爆炸, 科学的分支越来越细, 再沿习原来纯知识的科学普及, 往往事倍功半。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者意识到, 传授知识固然重要, 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而将科普的侧重点转向传授科学能力、科学方法, 转到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上来, 成为科学普及的共识。

然而, 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义无反顾推进这样的改革, 好像并没有根本扭转科学普及不景气的现状。科学工作者和科学普及者往往自己搭台、自己唱戏, 尽心尽职, 精神可佳, 可是科学在社会上、尤其对娃娃、青少年和普通大众的感召力、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或许可用八个字描绘:王婆卖瓜, 不热不冷。我国科普类的探讨会、交流会年年在开, 国家投入的经费也不算少, 但是比起文学、艺术, 比起音乐、绘画, 比起网络游戏, 科学普及的影响程度真可谓小巫见大巫。联系到我们的科学网, 不要以为, 现在上网阅览的人数越来越多, 假若作番粗略的统计, 估计九成甚至更高的比例囿于广义科学界圈子内的人士, 与科学普及关系密切的基础教育界以及普通大众可能很少光顾。科学网难道没想到把“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思想普及传播, 科学网难道不想把科学的理念、方法、思想、精神普及广大?不是的!追究原因, 概言之好像是, 科学普及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果我们对它不认识清楚, 并化成共同的行动, 科学普及就会受到限制, 就难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再回到何毓奇先生转贴的“科学普及的重要”那篇文章。该文作者Brian Greene有这样几段话值得我们思考:

“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科学是一种见解。科学是一种活动过程, 它让我们以准确、预见和可靠的方式从混沌走向理解, 为此幸运地要充分体验它;换句话说, 科学能够做到, 科学是激起情感的活动。能透彻地思考和掌握要领……不是因为科学是公开的信条, 而是因为它揭示了人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所证实的范式, 这是人类体验最可宝贵的一种东西”, “引人注目的是, 科学依然普遍被视为仅是教室里研究的科目, 或者被视作为孤立、深奥的知识体--虽然有时以技术或医药发展的方式显示其‘真实’面貌。实际上, 科学是一种充满希望和鼓舞人心的语言, 它所揭示的发现激起想象的翅膀, 使大家逐渐形成如下感觉, 即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世界彼此关联。”

“如果科学不是你的强烈欲求———许多人不把科学作为欲求———即便曾有所经历, 科学的上述方面你就难以感受……一些人快乐地享用科学造就的创新, 却认为科学本身与自己的生活不相关。多么遗憾的事情。”

还有更全面、更精彩的, 建议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读。上面摘译的三段, 无非说明一点, 科学比知识、技能细节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科学既然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一部分, 我们没有理由束缚自己的手脚, 把科学普及局限在脱离人文的纯科技细节当中, 不经意将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大众排队在外。科学普及虽然需要普及科学知识, 但是不等于说它只有拘泥于科学技术细节才能成功。事实上, 科学家的真切体验, 科学活动时的情感唤起、科学将生活与世界联结起来那种感受, 科学是展示人类热情和想象的最好舞台……等等, 也是科学普及的题中应有之义, 必须予以关注。

两年前, 笔者以“兴趣:科普书赖以吸引读者的灵魂”为名撰文, 在科学时报上发表。其大意是:科普市场不景气跟其编撰时忽视读者的情绪性特征有密切的关联。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因而提出科学普及要以兴趣为灵魂。其理由主要有两点, 一是科学本身充满了情感的成分, 科普书依靠科学的情感因素吸引读者可以产生奇特的效果;二是将兴趣视为科普书赖以吸引读者的灵魂, 从情绪心理学分析是站得住脚的, 因为兴趣作为人的一种积极情绪是人行为的强大驱动力……

如今联系到“科学普及的重要”一文, 觉得特别地亲切。伊拉克前线的军人在充满敌意和孤独的情境下, 写信给科学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充分表明科普书籍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产品, 正因为跟文学小说一样, 字里行间也充满希望和鼓舞人心的元素, 所以才对他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受此启发, 我们能否把科学普及的视野放得宽些再宽些, 不要做画地为牢的蠢事, 固步自封。

上一篇:世外桃源-白鹭洲作文800字下一篇:打豆浆小学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