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规划范文

2024-07-10

宝山区规划范文(精选6篇)

宝山区规划 第1篇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含临时)

一、受理地点

宝山区淞滨路1号宝山区行政服务中心四楼

二、联系电话(021)56844384

三、办理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上海市城乡规划规划条例》

《上海市管线工程规划管理办法》

四、审批条件

(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

2、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公路、桥梁、管线、隧道、轨道及交通工程;

3、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近代建筑的大修工程以及改变原有外貌或者结构体系或者基本平面布局的装修工程;

4、需要变动主体承重结构的建筑大修工程;

5、沿道路或者在广场设置的城市雕塑工程。

(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政交通)

1、新建、改建的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及其配套工程;

2、新建、改建的郊区、郊县公路和桥梁、隧道工程及其配套工程;

3、轨道交通工程及其配套工程;

4、新建、改建村镇道路和桥梁工程;

5、新建、改建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

(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政管线)管线建设单位进行管线工程建设,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建设工程(管线)规划许可证,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不改变原管位轴线和管径的地下管线局部更新;

2、在本办法第十条规定范围外,利用原有架空线杆塔加设不升压且在35千伏以下的输电线路;

3、因工程施工需要,在施工工地范围内设置临时管线;

4、因农业生产需要,设置越野管线。

(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临时)》

临时使用的非永久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建设工程

五、申请材料

(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上海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表》(纸质原件一份);

2、1/500或1/1000(郊区1/2000)地形图(四份),地形图上应由设计单位用≤0.3mm的红色或蓝色实线标明下列内容并盖章:(1)建设基地用地界限;(2)周边地形(包括现状和待建建筑位置);(3)各项规划控制线;(4)拟建建筑位置(包括地下和地上建筑)、建筑物角点轴线标号;(5)基地内外的建筑间距、建筑退界距离、后退建筑控制线距离、建筑物层数、绿化、车位、道路交通等;(6)建筑外包尺寸;(7)建筑外墙间的尺寸及退界尺寸;(地形图划示要求参见《报送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地形图示意图》);

3、市测绘院或指定代理点提供的电子地形图(如前一阶段已报送,则略);

4、1/500或1/1000建筑施工总平面图(图纸四份,CAD格式光盘一份),总平面图上应标明的内容及要求同地形图,总平面图应符合国家和本市施工图出图标准,并加盖建筑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图设计出图”专用章和设计负责人、注册建筑师印章、审图公司审核章;

5、建筑施工图(平、立、剖面图和图纸目录表)(二套,CAD格式光盘一份),图纸须符合国家和本市施工图出图标准,并加盖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图设计出图”专用章和设计负责人、注册建筑师印章、审图公司审核章;

6、基础施工平面图、基础详图及桩位平面布置图(各二套),图纸须加盖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图设计出图”专用章和设计负责人、注册结构工程师印章、审图公司审核章;

7、用于项目公示的建设工程平面示意图(图纸二份,CAD格式光盘一份);

8、批准的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或其他计划批准文件(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近代建筑的大修工程以及涉及原有外貌或者基本平面布局的装修工程除外);

9、建设用地批准书及附图或房屋土地权属证明及附图(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近代建筑的大修工程以及涉及原有外貌或者基本平面布局的装修工程视情况定);

10、《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批复》及附图(复印件一份),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近代建筑的大修工程以及涉及原有外貌或者基本平面布局的装修工程,应加送批准的反映建筑外立面的照片或图片资料(二套);

11、建筑工程概预算书(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12、涉及高层建筑或者周边有文教卫生建筑的,须按有关规定加送有相应资质部门编制的日照分析报告(原件二份);

13、属住宅建设项目的,须加送公建配套协议(原件一套);

14、《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批复》中要求征询的相关单位审核意见(消防、卫生、交通、绿化、环保、民防、地名等)(原件各一份);

15、分层面积表;(二份)

16、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编制报送合同回执(原件一份);

17、地质灾害防治承诺书或地质灾害危险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

18、因建设项目的特殊性需要提交的其它相关材料。

(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政交通)

1、《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表(市政交通)》(纸质原件一份);

2、总平面设计图2份;

3、道路施工图2套 ;

4、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其他计划批准文件1份;

5、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批复 1份;

6、建设用地批准书及附图1份 ;

7、消防、环保、卫生等有关部门审核意见单各1份;

8、档案合同回执。

(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政管线)

申请建设工程(管线)规划许可证,应当填写有关的申请表,并提供下列材料:

1、管线工程项目批准文件;

2、管线工程设计说明;

3、具有规定技术参数的管线工程平面设计图;

4、有本办法第十四条和第十八条所列情形的,提供有关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的书面意见;

5、有本办法第十六条所列情形的,提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

6、属地下管线建设的,提供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地下管线跟踪测量的协议;

8、档案合同回执。

建设电力排管、24孔以上的信息导管以及管径超过500毫米的给水管、燃气管的,除提供本条第1款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供管线纵横断面设计图和附属设备图。

建设超高压输电线路塔、特种管线杆架的,除提供本条第1款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供线路塔、杆架的结构图和基础图。

建设综合管线隧道的,应当提供本条第1款、第2款和第3款规定的材料。

(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临时)》

1、《上海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表(临时)》(纸质原件一份);

2、1/500或1/1000(郊区1/2000)地形图(四份),地形图上应由设计单位用≤0.3mm的红色或蓝色实线标明下列内容并盖章:(1)建设基地用地界限;(2)周边地形(包括现状和待建建筑位置);(3)各项规划控制线;(4)拟建建筑位置(包括地下和地上建筑)、建筑物角点轴线标号;(5)基地内外的建筑间距、建筑退界距离、后退建筑控制线距离、建筑物层数、绿化、车位、道路交通等;(地形图划示要求参见《报送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地形图示意图》);

3、市测绘院或指定代理点提供的电子地形图(如前一阶段已报送,则略);

4、1/500或1/1000建筑施工总平面图(图纸四份,CAD格式光盘一份),总平面图上应标明的内容及要求同地形图,总平面图应符合国家和本市施工图出图标准,并加盖建筑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图设计出图”专用章和设计负责人、注册建筑师印章、审图公司审核章;

5、建筑施工图(平、立、剖面图和图纸目录单)(纸质三套,CAD格式光盘一份),图纸须符合国家和本市施工图出图标准,并加盖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图设计出图”专用章和设计负责人、注册建筑师印章、审图公司审核章;

6、基础施工平面图、基础详图及桩位平面布置图(纸质各二套、CAD格式光盘一份),图纸须加盖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图设计出图”专用章和设计负责人、注册结构工程师印章、审图公司审核章;

7、用于项目公示的建设工程平面示意图(图纸二份,CAD格式光盘一份)

8、因建设项目的特殊性需要提交的其它相关材料。

六、审批期限

办理期限:20个工作日

七、办理程序

提出申请→受理收件→审查办理→审批决定

八、收费情况 该事项不收费

宝山区规划 第2篇

一、受理地点

宝山区淞滨路1号宝山区行政服务中心四楼

二、联系电话(021)56844384

三、办理依据

《上海市地名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

四、审批条件

市政交通设施、自然地理实体、公共绿地、公共广场等名称命名由建设单位向区、县地名办申报。区、县地名办审核后报市地名办审批。

五、申请材料

1、以政府名义提出的申请报告(写明所在位置、起讫、长度、宽度、拟申报名称、名称由来与含义、注销的地名等);

2、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复及附图(各2份);

3、建设工程立项或建设项目批准文件(2份);

4、地形图(加盖红线审核章后的纸质和电子版各2份),拼接好并用红笔标出起讫;

5、名称规划的专家评审意见;

6、申请表一式2份。必须用黑色水笔填写,不得复印,并加盖镇政府公章;

7、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六、审批期限

办理期限:20个工作日

七、办理程序

提出申请→受理收件→审查办理→审批决定

山区农村水利渠道规划方法探讨 第3篇

1 山区农村水利灌溉渠道规划顺序

(1) 勘测。首先应初步进行渠道走向的确定工作, 之后根据渠道走向进行勘测工作。通常情况下, 在地图上标示出渠道的走向时, 根据地形特点, 应尽可能的多布置几道渠道线路, 如果该地地形较为单一简单的话, 只需布置1~2道线路即可。进行渠道初步线路的设定时, 采用的渠道比降一般在1/2000~1/5000之间。在进行勘察时, 应对设定好的几道渠道初步线路进行比较, 同时还应做好线路周边环境、地质情况和水位条件的调查记录工作。最终根据实测数据, 确定最佳的可行的渠道施工方案。

(2) 定线。通常情况下, 在地图上进行定线时, 采用的比例尺为1/1000~1/5000, 等高距为0.5~1m之间即可。根据勘测结果分析得到的渠道线路, 绘制出线路周边具体情况的带状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应该具有的内容为渠道中心的位置、渠道的比降等。根据绘制好的带状地形图, 在进行一次测量勘测工作。通常情况下, 进行二次测量的勘测范围为从中心线开始向左右两边延伸100~200 m的距离。由于山区的地形起伏变化大, 因此在山区进行水利渠道定线时, 一般根据渠道中心线地面高程来计算渠道水位。

(3) 实地打桩。在完成地图上渠道中心线的定位之后, 则应在实际地面上将线路反应出来, 采取的方式为实地打桩。在进行实地打桩时应做好桩的编号工作, 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地形情况, 适当的进行打桩密度和位置的调整工作。

2 山区农村水利灌溉渠道的规划原则

(1) 经济原则。一般情况下, 渠道的长度之间关系到工程量的大小, 这与经济问题直接相关。因此从经济方面出发, 在进行渠道线路的设计时, 应尽可能的短且直, 这样才能确保工程量和占地面积的最小化。当渠道穿越不同的地区和地形, 在满足工程要求的情况下,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最佳的最节约的渠道线路方案。

(2) 管理方便原则。在渠道建造完成之后, 为了实现整体的效益, 应做好管理工作。对于管理单位应遵守行政划分的原则, 避免出现跨区工作的问题, 同时还需将工程划分为几个区域, 每个区域安排不同的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在施工中, 管理人员不得过多的干预施工人员。

(3) 安全原则。在渠道建造过程中, 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在主渠道的设计, 通常采用的是挖方设计, 而对于支渠道的设计, 出于安全的考虑, 通常采用的是半填半挖的设计。渠道的线路设计应尽量避开地质不良的地带, 如果无法避开, 则应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4) 灌排相结合的原则。在整个渠道系统的建造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灌溉和排水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农田的需水量, 并结合渠道的灌溉地形, 可以考虑利用天然的沟道作为排水沟,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渠道的排水能力, 同时还能保证渠道的安全使用。在排水系统建造完成的基础上, 进行渠道灌溉系统的规划。

(5) 地形高就原则。在进行整个渠道系统的建造过程中,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 应尽量在渠道线路布置在地形较高的位置, 这样能够提高渠道的灌溉面积, 同时节约电力能源。在进行多级灌溉系统的建造时, 应尽量减少挖方工程, 对于渠道末级, 暂时没有相关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地形, 采取不同的方式。

3 山区农村水利灌溉渠道的规划方法

在进行山区农村水利灌溉渠道规划中的, 最主要的是做好干、支渠系的规划工作。从全局进行考虑, 山区农村水利灌溉渠道中干、支渠系的规划方法应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 确定渠系设计形式。在进行渠系设计形式的确定时, 应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渠系形式的设计涉及到田、林、路之间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是将渠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通常情况下载进行渠道的设计过程中, 应在最大限度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附近田地和林地的面积, 以及当地的交通情况等因素。渠道的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建筑物的影响, 防止出现由于建筑物的阻挡而影响渠道设计的合理性。在灌溉渠道的使用期间, 应安排人员定期对渠道进行必要的检修工作, 这样才能保证渠道的使用寿命和正常工作。因此在水利灌溉渠道的建造中, 做好灌溉路线的规划设计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通常情况下灌溉路线应与路面保持在同一个走向上。

(2) 确定渠系覆盖面积。在渠系设计形式确定之后, 应进行渠系覆盖面积的确定工作。确定渠系覆盖面积应根据具体的支、斗渠的系进行, 这样才能保证在渠系覆盖面积范围内都能得到有效的灌溉。确定渠系覆盖面积应考虑的因素包括已有的灌溉面积、实际所需要的水量以及土地利用系数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进行渠系覆盖面积的确定。在不同的灌溉区进行确定时, 应考虑不同地形因素的影响。当在坡地进行渠系覆盖面积的确定时, 土地利用系数应在0.5~0.6之间进行取值;在平原区则这个系数去为0.85。根据不同的地形因素进行系数的选取这样才能保证渠系覆盖面积的准确性。

(3) 确定渠系实际流量。在进行渠系实际流量确定时, 涉及到特征流量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 将最小流量、设计流量以及最大流量统称为特征流量。为了确保灌溉流量的准确性, 最小流量的确定应考虑到最小灌溉范围与最小灌水模数的计算;而在进行设计流量的确定时, 应采用设计灌溉范围和设计灌水模数进行计算。一般而言, 最大流量要大于设计流量的1.5倍。

(4) 确定渠道比降。在确定渠道比降时, 应综合考虑到的因素有渠道沿线的地面坡度和土质情况、设计流量以及水利情况等。渠道的比降影响到流量的控制问题, 同时还与渠道内的冲淤平衡密切相关。因此应切实做好渠道比降的计算确定工作, 这样才能保证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顺利完成。

4 结语

在我国很多水利渠道工程中, 都需要同时进行灌溉和排水建造的, 如何合理地进行渠道规划设计是合理设计渠道的首要前提。文章通过结合山区农村灌溉渠系建设特点, 采取与山区自然特点相适应设计原则, 合理地进行渠道的规划布局, 提出切实可行的渠道规划方法技术, 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彭江鹰.山区特点的渠系建设——试谈山区渠道规划[J].湖南水利水电, 2013 (4) :3 0-3 1.

[2]雍小玲.山区灌溉渠道的规划方法[J].北京农业, 2010 (7) 28-34.

探究山区城镇建设与国土规划 第4篇

关键词:山区;城镇建设;探究

江西省是我国山区较多的省份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全南县的情况,对山区城镇化建设进行探究与分析。通过对全南县城镇建设的情况及发展状况,进而分析我国山区城镇建设的情况,及推进山区城镇建设及发展应作出的理性思考与科学的土地规划。

一、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建设力度的增大

以全南县为例,全南县近些年来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新增建房面积10多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5万多平方米,人口增长比重达到12%,效果显著[1]。

(二)具有规划意识

全南县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注重城镇的规划。如聘请专门的规划人员对该县进行规划,建立完整明确的规划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镇化建设。并且根据国家发展要求进行改进,如将新农村建设加入到城镇化的建设规划之中,并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管理的规范化

全南县在建设过程中有自己的发展理念,并按照城镇发展要求进行建设,并且在城镇管理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例如,全南县通过各部门的配合,对市容市政都进行了整治,并且对于违章建筑等进行严惩,而且在拆迁问题上也有自己明确的要求、规定,因此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规范性[2]。

(四)政府职能的转变

该县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职能也在发生着一定的转变。在发展城市硬件设施的过程中,转变政府的职能,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全南县的城镇建设是山区城镇建设的缩影,由全南县的城镇建设现状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多数城镇建设的概况,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城镇发展也已有自己的规划,朝着健康有序的发展方向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城镇发展的成熟与完善,城镇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二、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设施建设的滞后

虽然该县在城镇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快了城镇化的建设,但与我国其他发展速度快的城市相比,仍然比较缓慢,不能满足当前人们对生产生活的需求。而且一些工程项目仍处在前期的准备阶段,并没有动工,或者一些施工项目虽有动工但却迟迟不能交工,造成交通等的堵塞。

(二)服务功能的不完善

全南县虽然在城镇化建设前进行了规划,但由于自身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该县的服务功能并不完善。如,主要交通路段的环卫设施及基础设施还是比较少,一些体育厂等基础设施能在建设之中,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休闲娱乐设施有限,卫生服务能力不强等,都是服务功能功能不完善的具体表现。

(三)其他问题

不仅如此,山区城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城镇化改造缓慢,出现城中村,很多土地被闲置,造成大批土地资源的浪费[3];还有城镇中存在着少批多建、占用农田等情况,虽然政府会给予一定的惩处,但仍屡禁不止;城镇居民素质有待提高,乱倒垃圾、乱贴乱画现象仍然存在;此外,城镇化在管理上也存在问题,对财政的过度依赖,专业人才的缺乏等,都是山区城镇化建设表现出来的问题。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举措

(一)科学布局,完善发展机制

加快山区城镇化的建设,需要做到科学的布局规划,建立完善的发展机制。具体要求有:首先,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等方式,打造一支精通城镇化发展的人才队伍;建立激励考核制度,定期进行考核,对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4];其次,进行科学的规划,大力发展中心城镇和加强重点镇的建设,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打造特色城镇;最后,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有规矩才有方圆,因此,一定要规范做事。

(二)发展多元的经济

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因此,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多元的经济,推进城镇的发展。首先,当地政府可招商引资,拉拢企业到城镇投资,建立商业街,修建娱乐项目等,带动城镇经济发展,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其次,大力发展旅游业。山区城镇通常都是景色优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政府应积极开发,融合当地习俗,创建特色旅游基地;最后,加强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教育,完善其他便民设施。

(三)做好带头示范作用

有重点的建设工业园,然后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工业园的建设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定位明确,在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吸引企业的加入,增加企业投资的力度,引进项目,努力建设成为特色的产业群,推进山区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山区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布局、规划,政府要积极发挥其职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发展多元的经济建设。重视教育,提高城镇居民的个人素养,为山区城镇化建设做好铺垫,推进山区城镇化的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伟. 西南山区城镇建设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控制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

[2]邓伟,方一平,唐伟. 我国山区城镇化的战略影响及其发展导向[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1:66-73.

[3]刘志有. 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管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

[4]杨乐,曹春霞. 我国山地城镇规划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的实践与探索[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市人民政府.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市人民政府:,2012:9.

浅析山区河道规划整治 第5篇

杨卫甲

(大理白族自治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 大理 671000)

摘要: 山区地形、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差异悬殊,自然条件恶劣。山区河道坡降陡,洪水洪枯变幅大,洪水冲刷力强,河岸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大部分生产力集中分布在河道两岸,发生洪灾往往给沿江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山区河道规划整治意义重大。关键词:山区,河道,整治,云龙县沘江

1山区河道特性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差异悬殊。河道一般集雨面积小,暴雨集中,单点暴雨强度大,汇流历时短,洪水洪枯变幅大;河道坡降陡,水流流速快,河水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其推移质和悬移质多;有的河道一次洪水后,推移质就填满了河床,再遇洪水,灾害损失迅速扩大。河道岸坡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大部分生产力(乡镇、村庄、农田、交通、工矿企业等)集中分布在河道(江、河、溪、沟)两岸,洪灾往往给沿江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并加剧了其它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如地质灾害等,河道整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我们必需不断地对山区河道的洪水特性、洪灾类型、灾害成因、整治措施进行认真探索,密切结合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土地利用与防洪规划,城乡建设与河道整治,治山治水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加大整治投入力度,分项、分部门、分阶段逐步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河岸滩涂,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据《防洪法》的要求,在河道管护范围内,减少不利于河道行洪安全项目,把河道治好管好,达到整治河道,防治洪涝,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城乡经济的目的。2河道整治问题

在规划整治中,需要因地制宜,综合研究上下游、左右岸、主支流的相互关系,统筹规划,综合整治。一方面在流域内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拦截地面径流,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另一方面进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护岸工程。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拦挡坝拦截泥沙;下排就是疏浚河道,清除阻水障碍,使河道畅通。其次在关键河段修建堤防护岸工程,约束水流,保护岸坡。

同时应注意河道的生态平衡问题,充分遵循自然规律,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研究河道形态的价值,尽量保护天然河道作用。尤其是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要特别慎重。河道截弯取直,一定程度上虽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带来的问题是改变了洪水流向,增大了河床比降、流速和水动能增加,又加剧了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和河床的下切,使原有堤防和河岸垮塌更为严重,防洪问题存在安全隐患;扩宽河道堵口,虽然能够增大下泄流量,减轻上游的淹没损失,但对下游的淹没损失可能更大,往往顾此失彼。因此,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时,必须认真调查,充分研究,结合水能、水文计算成果,客观分析下泄流量和经济损失,采取多方案比较,确定出科学的方案,达到整治的最佳效果。

⑴平面布置

山区河道规划整治中的平面布置,直接影响一个流域、一条河道的总体规划,必须做到点、线、面、体的合理布局。点就是要确定整治的重要河段和重点部位,一般以城镇、集镇、村庄、耕地面积集中成片的河段为重要河段,以易垮塌易冲刷一旦决口损失较大的地段为重点部位。

线就是对河道的岸线、堤线进行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布置,调整好河势和流向,充分发挥天然河道的作用。为了避免新建的堤防、护岸工程侵占行洪断面,阻碍行洪,抬高水位,加重损失,一是最好不要建丁坝,对确定需要建丁坝的地段,其坝轴线与水流方向的夹角最好控制在30°以内,这样建成的丁坝阻水很小,既能保护耕地和自身的建筑物,又能防止挑流时影响对岸,同时对堤坝的安全、稳定有利;二是河道转弯半径不能太小,应成一光滑的抛物曲线,并注意上下游提线的衔接和左右岸的协调;三是对河道弯曲形成的浅滩。沙洲可以适当缩窄河道断面,用抽心束水归床的办法来增大流速,减少推移质淤垫河床。

面就是处理好整条河道的平面、断面和挡水面之间的关系。平面上可利用航测1:10000地形图或实测1:2000地形图布置,以达到整体效果;断面上既要确定河床断面即堤距,又要拟定河堤护岸的断面型式,还要提高堤防护岸迎水面的防冲能力。

体就是要达到整治河道的整体效果,结合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改造项目,统筹规划,协调布置,互不干扰,分步分项逐步实施。做到规划中与整治后的效果一致。

⑵确定堤防高度

山区河道堤防高度的确定,主要应根据保护对象、堤防等级,按照《防洪标准》确定洪水设计标准,计算洪水流量和洪水位,再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加上一定的堤防安全超高来拟定堤防高度。我国《防洪标准》规定一般城市采用50~20年的设计洪水标准;乡村、小型工矿区、保护耕地面积小于30万亩的采用20~10年的设计洪水标准。鉴于山区河道水文资料短缺,有的根本无资料,常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设计洪水计算,其计算成果精度差。实践中,应注重历史洪水调查,结合实际,综合平衡考虑。在我国要求对堤防设计采用一个洪水设计标准,加上安全超高来确定,不需校核标准。在山区保护耕地面积都比较少,一般在千亩左右,上万亩的很少,在河道规划整治中应根据山区河道的特性、社会经济状况和效益情况,首先考虑以防冲为主,设计标准不宜过高,一般按10~5年的洪水标准设计,结合保护对象的地面高程加一定的超高确定堤顶高程,比较适宜,可避免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但采用降低防洪标准的堤防工程应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

⑶堤身的结构型式及基础处理

山区河道堤身结构和型式,应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交通条件,因地制宜地选取,既要经济合理,又要安全可靠。山区河道水土流失严重,推移质多,大部分河道内都有充足的卵石材料,河道两岸岸坡灰岩分布较多,都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在结构上可选用重力式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简便,有利于群众施工,但工程量大,水流条件差,建议最好选用仰卧式或梯形结构,这两种型式水流条件、稳定性均好,投资省,同时减少了工程量,但施工技术要求相对较高,需要专业队伍施工。在条件好的地方,还要推广堤防新型结构,如拉筋挡墙等。

山区河道修建堤防,基础是关键,从多数水毁的堤防看,与基础处理上的好坏直接相关。不少堤防是前一年建成,第二年洪水就掏空堤脚,开始垮塌,形成了年年修堤,连年受灾。所以一般都应把基础嵌进完整的基岩0.5m以上,对冲洪积层较深的河段,必须清到1.5m以上,而且基础不得置于水流冲刷线以上。对排水困难的河段基础,应运用水下施工技术,同时对堤脚趾加固保护,防掏脚、抗冲和增加堤防稳定性。

⑷施工质量问题

堤防工程施工,首先要制定严密的施工计划,要切合群众施工和专业施工相结合的实际,充分利用群众力量投入治河建设,但必须注意施工安全,搞好施工管理。其次是工程质量问题,应重点做好关键部位的施工,一是基础一定要嵌进新鲜完整的基岩或者超过不冲深度,通过技术检验合格后才下基础;二是砌筑砂浆应严格按设计配合比搭配,并拌合均匀,保证砂浆强度;三是对河道转弯的凸岸浆砌时要提高砂浆标号或增大河堤断面尺寸,提高抗冲强度和稳定性;四是要把堤身建成一条光滑的曲线或者直线,不能成为折线,影响流态。财力许可的地方,还可对堤顶以砼压顶整平,迎水面勾缝或抹面,以改善水流条件。工程结束后,还应清除残留在河床内的废弃物,恢复施工中坡面取石造成的创面,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搞好堤防工程绿化,保护生态环境。

3云龙县沘江鹅脖子河段规划整治工程

云龙县沘江鹅脖子河段规划整治工程是在云龙县城遭受1993年8月29日特大洪灾(简称“8.29” 特大洪灾,洪水标准接近50年一遇)后,根据云龙县城洪灾恢复和县城总体发展规划提出,是一个以土地开发和防洪为主要任务的工程,目的是通过对沘江鹅脖子河段截弯取直规划整治,开发河弯滩地,作为县城新区,缓解县城狭小,土地紧张的局面,同时提高县城防洪安全标准。

沘江发源于怒江州兰坪县金顶羊锯山,从金鸡桥进入云龙县境内,由功果桥汇入澜沧江,为澜沧江一级支流,是一条典型的山区河道,主河长173.3km,平均坡降0.0058,云龙县境内河长123km,平均坡降0.0074。沘江鹅脖子河段位于县城以北新云桥~胜云桥之间,该河段长3839m,平均坡降0.00516,由于沘江干流的侧蚀作用于此形成一个“S”型河道,中间留下一个长约150m、厚30m类似鹅脖子的山脊,成西北向高昂的鹅头,后来又被称之为“天然太极图”。

⑴规划整治方案

经过8.29” 特大洪灾后,云龙县对县城恢复的今后发展进行了规划,根据县城规划的总体布置,县城今后发展方向是上游鹅脖子地带,将作为县城的工业区和生活区进行合理开发,为此鹅脖子河段规划整治方案较为重要。根据鹅脖子河段的地形地质条件,提出了以下三个规划整治方案,工程平面布置见图。

方案1:截弯取直改河方案。在鹅脖子较薄弱附近筑一拦河坝,并于右岸开挖新河道,经消能后将沘江水流导入下游河道,同时治理上、下游河岸。该方案以开发鹅脖子河段左岸土地为主,新增土地面积约300亩,并与下游县城连片。工程投资1780.87万元。

方案2:仍为截弯取直改河方案。在鹅脖子上游距新云桥500m筑一拦河坝,并于左岸开挖新河道将沘江水流导入下游河道,同时治理上、下游河岸。该方案以开发鹅脖子河段右岸土地为主,新增土地面积约260亩,通过扩建胜云桥与县城连片。工程投资1984.32万元。

方案3:保护天然河道方案。维持鹅脖子河段的天然形态,仅对河道两岸按防洪要求进行河岸整治。工程投资839.66万元。

以上三个方案相比,方案1具有水流条件好,新挖河道短,下游防洪堤短,土地开发面积广等优点,缺点是改变了河段的天然形态,上游防洪堤长,投资偏高。方案2不仅变了河段的天然形态,新开挖河道较方案1 长370m,挖深大(最大挖深达27m),下游防洪堤长,投资最高。方案3在三个方案中虽投资最省,施工技术相对简单的优点,但对规划整治河段上的土地开发利用率较低,与当时县城发展规划相悖。因此当时推荐方案1为规划整治实施方案。

⑵实施和总结

在即将进行实际阶段以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当地群众以及民间组织大都反对鹅脖子河段规划整治采取截弯取直方案,理由集中在不宜以改变河道的天然形态换取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为前提,况且鹅脖子河段被当地老百姓视为风水宝地,因此鹅脖子河段规划整治工程推荐方案多年来一直被搁浅,取而代之的是对河岸防洪堤分期治理。

杭州市萧山区2007规划 第6篇

杭州市萧山区2007-2010年人才规划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建设富裕和谐现代化萧山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根据《中共萧山区委、萧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决定》(萧委〔2004〕6号)、《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萧政发〔2006〕47号)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基本背景

(一)“十五”期间人才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人才工作取得的成效

(1)人才总量稳步增加。至2005年底,全区人才总量已达8.3万人,比“九五”期末增长43.1%,其中党政人才3534人、经营管理人才7900人、专业技术人才4.7万余人、高技能人才6000余人、农村实用人才3062人。

(2)人才环境不断优化。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出台了《中共萧山区委、萧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决定》(萧委〔2004〕6号)、《萧山区委办公室、萧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十五”时期我区人才高地工程的实施意见》(区委办〔2001〕105号)、《萧山市引进人才和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若干规定》(萧政发〔2000〕65号)等一系列政策,为人才引进和人才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机制,每两年开展一次区内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人才(“双十佳”)评选表彰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

(3)人才载体建设取得新突破。针对我区缺乏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际,努力培育新的引才用才载体,重点抓好引进国(境)外智力工作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十五”期间,共申报引智项目124个,执行49项。新增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其中国家级7家),目前共有工作站11家;先后有18名博士后进站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共有在站博士后15名,设站数量和在站博士后人数位居全省区(县、市)首位。

(4)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发挥。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区的人才市场服务网络,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人才服务功能。“十五”期间共举办各类大型人才交流会46期、人才集市33期,为6172家(次)单位提供招聘服务;组织区内企业到外地招聘人才20余次。“十五”期间,全区引进各类人才1万余名;区人才市场共接收各类生源的毕业生7879名,其中博士3名、硕士125名、本科3110名。在办好有形市场的同时,积极建设网上人才市场,萧山人才网开办4年来,共发展网上会员单位393家,2万余人次在网上求职,网站点击量近600万人次,日访问量达8000余人次。

(5)人才作用日益彰显。“十五”期末,全区已有18%的规模以上企业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开始或完成了由传统家族型企业向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转变。“十五”期间,全区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31项,其中国家级102项、省级77项。有4项课题被国家科技部列

为“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区内2家企业分别承担了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的开发任务。

2.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人才资源开发理念相对滞后。一是部分企业在发展上,重技术模仿、轻知识创新,重设备更新、轻人才培养。在人才使用上,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存在人才“拿来主义”等短期行为,重使用、轻培养,对人才工作投入少或不投入。二是引资和引才工作中,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才在促进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关键作用。

(2)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比较短缺。“十五”期末,全区仅拥有浙江省“151”培养人选7名,杭州市“131”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13名。区内仅有正高级职称人员59名、副高级1543名,且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系统,经济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相当缺乏,每万人仅拥有工程师17人。从整体来看,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极为短缺,各行业普遍缺乏科技领军人才,每年取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项与我区经济规模不相称。

(3)人才开发公共投入明显不足。全社会人才开发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投入还不相称,人才开发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人才工作专项经费不足。

(二)2007-2010年人才发展的背景和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构筑大都市强区的关键时期。为满足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区”之路,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工作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前列中的关键作用。

1.国际新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不断加速,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争夺进一步加剧。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才素质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我国将面临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历史性机遇。要实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中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必须大力开发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类人才资源,迎接新的挑战。

2.国内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科学人才观的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把人才队伍建设摆上了重要战略地位。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使区域间人才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同时,我区也面临人才区域竞争加剧、引进和使用人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

3.我区新任务。“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区要实现建设富裕和谐现代化强区的目标,成为杭州提升大都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大引擎,成为大杭州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型工业样板区、生产服务集聚区、人居旅游新兴区、富裕和谐先导区”,都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要求人才工作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由资本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要求增强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只有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把人才资源转化为竞争实力和优势,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全区工作重心,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努力建好“五支人才队伍”,为我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逐步将我区建设成为大都市人才集聚中心,人才资源开发实现总量充足、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流动顺畅、环境一流、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目标。在人才数量上,到201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5.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2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万人、高技能人才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8万人;在人才素质上,要建成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知识创新型、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现代化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居全国和省、市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中青年党政领导干部;在人才结构配置上,到2010年,各类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80%、高级职称人员达到5%以上,每万人拥有工程师25人,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工队伍的比例达到10%以上,全区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三、主要任务

(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1.提高党政人才的执政能力。以区管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为培养重点,探索全新的党政干部培养方法,在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和加强党性修养等方面下功夫。通过上挂、下派、外派、交流和轮岗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党政干部的实践锻练。每年要有计划、针对性地选派优秀干部到中央和省、市机关的综合部门、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经济建设战场以及国(境)外的政府部门和大企业集团锻炼。着眼于我区干部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党政人才队伍的实际需要,加大对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逐步建立梯次完备、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队伍。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教育和管理,健全干部信访预警谈话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完善组织、信访、维稳等职能部门的督查督办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党政人才选拔机制。

2.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能力。突出能力导向,围绕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培养一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风险决策能力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后备经营者队伍人才库,推进企业经营者队伍梯队建设,做到使用一代、培养一代、发现一代。建立企业经营者评价机构,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才的市场化配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聘请国内外职业经理人,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施“1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鼓励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国内外大专院校学习培训。筹建企业家俱乐部,开设企业家论坛,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和知名企业家来萧讲学交流。

3.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着眼于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性产业集群建设,抓紧培养学识丰富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着眼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抓紧培养商贸旅游、金融保险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着眼于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需要,抓紧培养熟悉世贸规则和国际经济运作的复合型人才。深入推进“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巩固、完善我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拓宽人才培养路子,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牵线搭桥、省内外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培养方式,加快培养造就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

4.提高技能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积极引进高职院校到萧山落户,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中心、技工学校、成人文化学校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名师带高徒”等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技术比武等形式,促进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落实技师社会考

评,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服务和保障体系。

5.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致富创业能力。围绕我区“一中心两基地”和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建设,重点抓好农村经营(营销)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四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村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岗位培训、技术攻关、技能传授等方式,促进岗位成才,逐步形成上下联动、紧密协作的区、镇街和村(企业)三级培训网络。对已确认的农村实用人才,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个人档案和信息库,加强管理,加大奖励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吸引集聚高层次紧缺人才

1.建立畅通的人才流动机制。制定和实施我区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计划,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重点引进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建设工程、重点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学科紧缺急需的各类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充分利用地处长三角的优势,按照“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的方针,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萧从事兼职、咨询、短期聘用、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和投资兴办企业。继续完善和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

2.积极引进国(境)外智力。鼓励和倡导企业引进国(境)外智力,发挥引智工作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研发水平、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广引智成果,不断扩大引智工作影响。坚持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方针,发挥国家引进国(境)外智力工作示范单位的典型示范作用,鼓励更多企业争创国家、省引智项目推广基地。探索将引进国(境)外智力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引导企事业单位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

3.推进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加强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指导,争取多建站、建好站、出成果,每年新建工作站1个以上。要以工作站为载体,引导帮助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共建研发机构和产业联合体。企业要加大对博士后工作站的投入力度,围绕进站博士后组建研发团队,通过培养和使用博士后,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优化人才环境,完善创业创新平台,吸引更多的出站博士后留萧工作,力争“十一五”期末,在我区形成多支以博士后领衔的科技研发队伍。

4.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萧创业。建立留学人员信息库,加强与海外留学人员团体或组织的沟通与联系,进一步完善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来萧创业的政策,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吸引留学人员带资金和项目参与我区经济建设。建好区海外留学人才创业孵化楼,建立市级“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区”,为海外留学人才搭建创业创新的平台。

(三)加快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大人才公共服务的力度,从政府直接办市场逐步转变为管市场。按照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要求,以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目标,构建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相结合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优化服务质量,提升市场配置人才的能力。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督管理,实行人才中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支持人才中介机构建设。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探索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加强对人才档案的管理,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诚信和业绩档案,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及时掌握紧缺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产业发展变化,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并积极做好人才配置。继续办好人才交流会和人才集市。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努力使网络成为今后人才交流的主渠道。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要进一步研究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和措施,每年落实一批人才公寓房源,切实解

决好有突出贡献人才的住房问题,降低人才的居住和生活成本,真正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安心创业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公共服务,大力构建人才服务平台和发展载体,着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加大各项人才政策对企业研发人才的倾斜力度,努力形成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热情和活力的社会环境。有效整合各类人才资源,促进党政人才、企事业管理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鼓励人才创新的环境。健全完善户籍、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加强人文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体制保障

1.完善统一高效的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党委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制定、整合相关政策,对各职能部门出台的人才政策进行指导和把关,防止政出多门、相互矛盾。要统筹资源,整合各职能部门人、财、物资源,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进一步完善区、镇街、企业三级人才工作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2.加强对人才工作的考核督查。完善人才工作考核制度,定期监督检查各职能部门、镇街及企业对有关人才政策的执行、落实情况。建立人才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分析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关对策措施。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人才战略实施工作目标,每年年终听取有关职能部门的汇报,进行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被考核单位领导人业绩考核范围,同时,提出工作指导意见和改进建议。

(二)加强人才政策体系建设

1.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落实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完善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和领导干部任期制,建立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努力实现党政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监督等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和调任制度,积极推行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和绩效考核。探索试行政府雇员制度。规范和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中引进竞争机制,严格实行按需设岗、竞争上岗。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促进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2.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机制,重视业绩与潜能激发,按照知识、能力及其对社会的贡献构建薪酬体系。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或有重大科技发明的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高级技能人才等各类杰出人才给予重奖。鼓励社会力量和企事业单位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密切人才评价结果与人员的晋升、奖励、培训、辞退、薪酬的关系,强化评价结果的权威性。鼓励和引导企业实行年薪制、股权制和期权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对高层次的特殊人才和科技人才,可根据工作需要和人才的实际作用,试行协议工资制。

3.建立健全专家参谋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人才的参谋咨询作用,建立相对稳定与独立的专家咨询组织,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实行专家咨询制度,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水平。健全完善企业经营者与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制度,继续实行区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科技人才制度。建立企业经营者的跟踪服务机制,进一步加强组织、人事、经济管理

部门与企业经营者的沟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三)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

牢固树立“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理念,实施人才投入优先战略。区级财政要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人才资源开发投入的增长要与财政支出的增长相适应。设立1100万元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滚存使用,并根据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主要用于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奖励等。加快人才市场的规划和建设步伐,改变人才市场“有市无场”的局面。逐步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合理分担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区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我区的人才开发事业。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不少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3%。研究制定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建立人才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办法,重点支持社会效益、人才效益、经济效益突出的项目,切实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营造人才工作良好氛围

上一篇:液化气购销合同书下一篇:欢迎新同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