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文化在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2024-09-03

论校园文化在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精选8篇)

论校园文化在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第1篇

论校园文化在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创新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将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与基础素质教育进行对比并提出两方面的不同,引出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接着,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功能等特点,最后,提出四点建议来说明应如何加强建设校园文化,促进高校素质教育改革。

自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素质教育决定》以来,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且如今已扩展到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素质教育已处在“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进程中,素质教育观念也进一步深入人心。但是素质教育开展的时间并不长,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体制等一时都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目前的素质教育更注重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对于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改革的研究却并不多。笔者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中,深深地感觉到高等素质教育也应全面拓展,旨在培养出具有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 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现状

大学是学生成材的最后一道程序,如若在这最后一道程序上不严格把关,之前的教育岂不前功尽弃·高等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新形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专业设置与培养过程、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方法等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因此。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性,就要全面加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一方面,在学生个人自身发展上要更着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发明创造全新的成果,实际上“推陈出新”也可以是一种创新,即把自己原有的知识根据新形势、新需要引入到新的领域内进行新的组合,实现新的效益。因此,高等素质教育要强调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耀、以创新为目标的氛围和共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应加强。校园文化既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又反过来对社会文化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校园文化的积极与否会直接影响渗透到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各个层面。由此可知,校园文化建设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就校园文化对高校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 校园文化的内容

应该如何界定校园文化·目前,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较多。以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例,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校园精神说。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范围内生活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的综合体现,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树立良好的风尚。二是第二课堂说。校园文化等同于第二课堂,或者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素质而进行的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效果,是大学生接受的除课堂知识传授以外的其他教育形式,是学校正式教育的延伸。三是氛围说。校园文化是一种透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使置身其间的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它是在校园这个特定范围中形成的小环境、小气候,是一种氛围。

综合专家学者的各种意见和观点,笔者认为,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在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中,以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目的,由学校和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人文环境关系。从这个概念出发,校园文化实际包含着两方面内容,即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而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得以发展的载体。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反映人类认识成果的思想理论体系(书面、知识、课程文化)、言语

与非言语的沟通(行为文化)、校园艺术活动及其成果(审美文化)、认知方式、创造能力、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心理文化)等。校园精神文化作为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学风、教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等各个方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高校的各种教学、科研、管理、生产和生活资料,以及校园环境。在学校,良好的物质环境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境,对培养学生的美感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如果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室宽敞、洁静,宿舍明亮、整洁,图书馆资料丰富,实验设备先进,那么置身其中的学子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环境熏陶,激发出一种尊师爱校的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建议

1.加强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管理,优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00〕52号文件精神,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要加强对学校周边商业店铺、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加强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秩序的管理等;要优化美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校园内学生宿舍与教工宿舍应分开,学习区与生活区分离,学生文化活动区域与学生宿舍、学习区域适当地分开,以避免互相干扰和影响。学校应加大在物质条件上的资金投入,建设种类齐备、内容丰富、借阅方便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加大对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投入;建设好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交互式教学管理系统;配备与学生专业学习有关的先进的语音设备、现代化的电化教学设备、基础课教学实验设备和先进的精密仪器等。建设好艺术活动和体育锻炼的设施和场所,以及劳动素质教育培训基地等素质教育场所。

2.规范校园制度,维系校园的良好人际关系

要确立并坚持正确的校园文化指导思想。高等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学目标和宗旨。通过正确的理论导向、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大力宣传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的事迹,培育良好的校园风范和校园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谐严谨的校园制度自然会形成对个人不轨行为或异常行为的威慑力量。因此,规范的校园制度是校园内人们言行举止、交往互动的准则系统,是维系校园人际关系的纽带和一切文化活动的准绳。

3.有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寄情于学、寄乐于学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使每一个性格不同、爱好迥异或智力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各自的领域里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为此,学校应当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组织研究活动课程设置,制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规章条例,使课外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还应注意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与校风建设紧密结合,与发展学生特长紧密结合。例如,组建一些文学社团、音乐社团等活动,举办演讲、唱歌、球类等比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史党史展览等教育活动。

4.普及教育信息化,文化信息化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正迈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也成为一种文化载体,不断地向人们传递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大量的相关资料显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伦理观念都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要通过建设积极的信息化校园文化,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辨别真伪,健康成长。大学校园是孕育人才的摇篮,是人类文化传递、发展与创新的基地。它既是一个教育环

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环境。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增强学校凝聚力,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建设校园文化对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谢祥清、杨曼英.素质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常天义、郑崇辉.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与第二课堂[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3]刘东升.论提高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效率的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4]杜德鱼、李拴斌.关于林业高等院校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S1)

[5]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王大中.促进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2

(7)

[7]钟启泉.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1999(5)

论文来源及知识扩展阅读:http:///lunwen/

论校园文化在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第2篇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雅娇 21009

3摘要:大学生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境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几十年后的发展命运,他们的民族观和民族精神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正是我们重塑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之本!本文力图探究民族精神之本源,重塑传统文化以及传统道德教育对当代学生培养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意识 民族精神 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段话我认为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立足于历史,强调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承。二是立足于现代,强调民族精神全民培育的时代意义。而作为输送社会人才的载体──大学,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外,培育其民族精神尤为重要。

青年人始终代表一个国家的未来,未来国家昌盛与否,与当代青年人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如今高校扩招,每年都会向社会输送大批的毕业生,他们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多少体现了他们在高校中所受到的各个方面的培养的力度和广度。我们一直强调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强调他们专业以外的素质拓展,目的也是在于尽可能为国家输送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面对相对灵活的教育方式,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生源,我们不仅责任重大,而且要在教育过程中善于动脑,言传身教。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意识不足引发的问题及表现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人,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塑造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事关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事业,但是现在大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礼貌与礼仪

对一个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的青少年来说,大学里的生活与其以往的教育模式大为不同,很多学生在尚未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前,面对突然改变的生活方式,感到极为不适应,有的同学埋首于专业学习中,继续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甚至对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礼貌显得一无所知;而有的面对过于宽松的环境,脱离了父母的约束,完全丧失了生活的计划性,散漫、懒惰等习性随着年级的增高而越来越明显。这些同学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同学甚至老师都呈现漠然或傲慢的态度。

(二)缺乏自理自立自控的能力

很多学生是头次离开家庭环境,进入集体生活,而一起生活的同学以往的经历和爱好都很不相同,面对这一点,他们的反应往往不是相互适应的态度,而是同化和被同化的过程,睡懒觉、上网、逃课等等几乎都成为大学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可以看出,意志薄弱、自理自控能力差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另有一些学生坚持自己以往的“个性化”,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不去为寻求“共生”的平衡而做出努力,他们往往做事自私自利,这与大学集体生活环境格格不入。

(三)缺乏诚信

诚信教育是目前大学生工作的一项重点。诚信,从字面上看,是告诫他人以诚待人,信守承诺。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做到这点,但是恰恰是诚信上,部分学生难以达到要求。对个人来讲,迟到、旷课、作弊,都可看作是不诚信的表现。对个人与学校的关系上,每年拖交学费的大有人在。据了解,有些人不是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是把学费应用于别处,有些人甚至在毕业后,仍然不交清学费,甚至不及时归还助学贷款,把诚信的问题丢给学校和银行。这种态度是不负责的。因此,在校期间的诚信教育,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四)心理素质薄弱

很多学生经历的是一帆风顺的求学过程,他们缺乏挫折感,面对学习、生活的压力,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各有不同。加上大多数的学生现在是独生子女,以往依赖的对象──父母、亲戚不在身边,感到十分无助。抑郁、烦躁的精神状态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五)自大与自卑同时并存

面对现在极大的信息量和宽广的信息来源,有些学生自认为很明白道理,但是往往在面对挫折时,他们就一下跌入低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这种自大自卑一线牵的现象表明在大学生的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前,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容易而进入一种自我估价的错误模式,这样继续下去,对于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六)盲目向往发达国家的生活,追崇别国的文化

从“西化”到“哈日”、“哈韩”,从思想上的向往发展到行为、穿着上的模仿,弄的不伦不类。我们听到的已经不再是健康向上的青少年歌曲,而是一些通俗的流行歌曲。

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对重塑大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性

面对大学生精神的缺乏,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式,要思考怎样重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而最重要的是强调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发扬。而什么是民族精神呢?张岱年教授认为:“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种思想能够满足两个条件才能称为民族精神:一个是具有广泛影响,被许多人所接受,还有一个是它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淀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各异质文明空前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个性的文化,也才是世界性的文化。我国的传统美德无论在哪个朝代都被统治阶级强调,同时也被广大人民所认可,因此我认为,要在大学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我们是有优势的,而现在首先就是要“固本”,即要倡导传统文化及美德的教育。这有两个必要,第一,要培育民族精神,首先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民族的历史,以及千年来的精神传承。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虽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为新文化,但其内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却可以经过批判、改造、继承、弘扬而再度成为新的民族精神的生长点。

中华民族拥有了一个巨大的精神宝库,古代的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民族精神,现代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鲁迅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青藏高原精神、抗洪精神精神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蔚为壮观的精神群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我们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并且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寻找到本位。此外,面对现今如此纷杂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涌现,改革开放固然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同时也给国内外企图破坏我国发展进程的势力有可乘之机,而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青年人善于接受新文化,同时也容易被不良文化所侵害,形成错误的世界观、方法论。因此,在教育中强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使学生们先做到内心世界的充实,有了民族底气,有了文化底蕴,面对各种文化的渗透,才不会迷失方向,丧失中国人的本色。

三、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中的作用与方法

那么我们要在历史长河中发掘哪些传统文化和美德来充实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呢?有以下几方面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值得我们去传承。

(一)以礼为形式,以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学说

就个人来说,高尚的道德修养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就社会、国家来说,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国家也就得到治理了。道德是立国之本,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道德学说,孔子还提出“孝、悌、忠、恕、信、义、智、勇、温、良、恭、俭、让”等许多伦理道德范畴。直到今天,这种道德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用几个字浓缩了所有中华子孙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的方方面面。可见早在两千年前,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就如此重视修身以及修德在教育中的作用,大学中曾提出“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继续丰富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把修身治人与治国紧密的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要求,但是要条条做好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现代高校倡导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点,都已包含在内,如前面所提的“诚信”,古人尚且如此,难道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却要面临道德的后退吗?因此,倡导大学生学习教育伦理道德学说极为必要,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条件。

(二)爱国主义思想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

兴中华”,到邓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知耻”的道德意识

作为道德意识,耻感更多地与自我尊严的维护相联系,其产生和形成是自我尊严的反映。而这种尊严主要是以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为根据的。儒家学者历来对耻感予以高度的重视。孔子已要求“行己有耻”(《论语·子路》),“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孟子进而将耻感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无耻。”(《孟子·尽心上》)。王夫之、顾炎武,也一再强调“知耻”的意义:“世教衰,民不兴行,„见不贤而内自省‟,知耻之功大矣。”(王夫之:《思问录·内篇》)“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亭林文集》卷三)人作为社会存在具有内在的尊严,有耻、知耻是对这种尊严的维护,无耻则表明完全漠视这种尊严。

把个人与社会相连,耻感的缺乏意味着个人将解除所有道德约束,在无耻的心态下,他既不会感受到内在良心的责备,也不会对外界舆论与谴责有所触动,一切丧失尊严、挑战社会、越出秩序的行为,对他来说都是可能的。反之,耻感的确立,则使个人在行为过程中时时关注自身的尊严,防范与拒斥一切可能对内在尊严带来负面后果的动机和行为。就社会系统而言,自我尊严的维护,总是引导人们自觉的履行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将自我的行为纳入规范所规定的界域内,并以越轨为耻。大学生面对一些学校,社会道德缺乏的行为显现出来的漠然态度,体现了他们缺乏对此种行为的是非判断能力,缺乏内心“耻”的意识。一个缺乏“耻”的人,更不会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因此加强“知耻”的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条件。

(四)朴实无华的“立志”教育理念

我国教育家十分重视青年的立志教育。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论语·公冶长》)从孔子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道德高尚的思想家的内心修养,看上去平实的志向,却包含了儒家思想精髓的孝、信、仁的理念。

青少年时期的志向对于他的成长十分重要。类似于“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铁杵磨成针”、“王勉凿壁借光”等故事代代流传,目的也是激励后人,尽早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自我培养成大事的道德素质。简单来说,个人在立志的过程中会主动培养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同时,成长过程中,有了目标的确立而使做事的精神状态以及方式趋于科学化,内心也不断得到充实和扩充。纵古观今,立志是民族精神的一项重要指标。

其实,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需要继承的中华传统美德还有很多,而以上的几种,是针对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的精神面貌而谈的。而具备了几种基本的传统美德,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相信对改变校园内这些负面的现象会有帮助,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对学生传统美德的教育方式就是利用我国保存下来丰富的经典文籍,尤其是一些曾被称为是“蒙学书籍”的先秦

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等等。第一,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去阅读中文古籍,去思考其中的人生态度,对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不无裨益。同时作为德育教育者,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必须意识到,在浮躁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阅读文化典籍,使学生的心能沉静下来,对生活,对社会有所思考,面对选择做出正确的抉择。第二,广泛开展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教育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动和资源,如党团组织生活,展开讨论。把传统美德的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正是在他们参与文化实践、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熏陶和感染而不断得到培育的。第三,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丰富多采的校园生活里,充满着爱国守法的良好氛围、明理诚信的道德情境、团结友善的师表形象、勤俭自强的行为模范、敬业奉献的理想人格以及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这都是一流校园中应该塑造的氛围。

论校园文化在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第3篇

《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指出,2011年,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育人、就业、发展为主线,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可见,在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到发展方向定位,再到示范引领的历史阶段后,现如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正面临改革创新的挑战,已步入质量全面提高的新时期。然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则可以说是刚起步不久,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体美劳全面发展与整体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受办学经验、历史积淀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还存在多个误区。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存在的误区

(一)脱离实际,人云亦云,毫无特色。

纵观当前高职院校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总体来说,其活动方式、内容、形式基本雷同,往往千篇一律,呈现趋同现象,缺少能够真正代表和体现高职院校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活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模式往往与本科院校无甚区别,不能突出重点,体现高职特色,既远离高职的培养目标,又有东施效颦之嫌,致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专业实践氛围缺失,偏离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育人目标和本质,使校园文化活动不能健康有效地开展,以致影响校园文化功能的实现。

(二)背离学生期待,造成供需不平衡。

近年来,在中央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下,各高职院校开始逐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其校园文化活动日趋频繁,种类和数量众多:运动会不少、文艺联欢会增多、知识竞赛没少办、书画展览层出不穷……但体现在实际效果上,往往只是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参与人数却非常有限,影响力相当微弱,更有甚者,活动安排得过于频繁,时间上也非常紧凑,几个活动重叠交替,出现组织者疲于奔命,但参与者兴趣不大的现流畅、地道,就要对英语介词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灵活性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了解,并将理论运用于英汉翻译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廷佑.英文汉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2]董斯美.英语介词的动词意义[J].中小学外语教学,象,致使活动取得的效果与规模、项目数量不一致,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不能在促进其成长成才上发挥应有作用。

(三)内容与形式简单沿袭,缺乏创新及内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创新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进步的关键,是校园文化功能提升的必备条件。当前,在校园文化活动创建中,一些高职院校往往容易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别人搞,我也搞;别人怎么搞,我也怎么搞;以前怎么搞,现在还怎么搞。年年都是“规定动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缺乏必要关注。

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种类与数量繁多,但通常存在内容相对贫乏、流于形式的弊病,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创建中的一个误区。此类情形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却削弱了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往往表现为通俗、娱乐化活动较多,而高雅、科技性活动偏少。

三、高职院校如何创建优质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校园文化这一强大支撑。鉴于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具有丰富校园生活、振奋学生精神、培养激发学生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的作用,创建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已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创建优质的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呢?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关注学生成长,积极实践创新,不断总结、分析,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一)结合实际,打造以办学理念为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如何创建富有特色、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呢?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应当是校园文化的浓缩,是办学特色的呈现。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找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在,总结和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构建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品牌。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动态循环过程。这方面,各高职院校可参照管理学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建立校园文化发展理念、行为和视觉识别系统,围绕学校价值理念、教学思想、办学宗旨、发展战略、校园精神等来设计、确立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发展理念、名称、标志等,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在校园内外的知名度。这样可使校园文化活动走向特色化建设道路,在数量、质量甚至是技术含量上体现高职院校特色,形成整个学校素质教育逐步向纵深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广泛动员,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创造者和获益者。

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为学生搭建起发挥特长、展示自我的舞台。高职院校应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其全面发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5]彭启良.翻译与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王力.中国语法理论[A].王力文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以好莱坞电影为借鉴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浅析

李艳

(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泸州

摘要:好莱坞在美国实现其文化传播、扩张和侵略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是好莱坞电影大多体现现实社会的诉求传递正能量;二是好莱坞电影体现美国文化,是美国实现其文化传播战略的媒介;三是其借助高科技手段。中国可以借鉴好莱坞电影的文化推广与传播策略,实现对外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1. 美国的文化传播战略

利用文化力量传播美国的信仰与理念从而得到认同,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一直都是美国的文化战略。文化产品体现着本民族的价值取向与思想意识,文化产品的输出不仅可以取得丰厚的商业回报,还可以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与民主制度,达到影响其他国家和民族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的目的,作为传播美国文化的重要媒介,好莱坞在美国实现其文化传播、扩张和侵略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广播电视产业为例,美国每年输出的电视节目量多达30万个小时,占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电视节目60%~70%,而外国节目只占美国电视节目的1%~2%,美国电影占世界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1];据1999年的一份商业报告,好莱坞电影在全年世界银幕最受欢迎的100部电影之中占88部,全球电影票房价值70%的份额被好莱坞电影占领,美国电影占法国电影票房总收入的78%、意大利票房收入的85%、英国票房收入的87%。好莱坞电影凭借自己的独有模式席卷了全球,在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借好莱坞影片的全球化传播向全世界灌输自己的精神视野和文化价值观,影响着全球电影爱好者的精神世界。好莱坞电影成为美国实施本国文化战略的重要武器。

展和健康成长。由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橱窗、墙报等各类宣传阵地,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报道,吸引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来,形成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广泛影响力,并使之成为师生展示才华、培养能力、增进友谊的平台。

在文化活动设置上,高职院校应力图使活动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例如,除文艺表演、篝火晚会、专业艺术团体之类的观赏型演出外,还可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及技能提升,设计组织趣味体育、技能竞赛、素质拓展、团队协作类、文化展览类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同时,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加强校企、校地、校际合作,让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仅流于形式,更使其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提升技能、陶冶情操,使其既是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缔造者,又是获益者。

(三)总结完善,实现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传承与创新兼顾。

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应具有自身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做到与时俱进。换言之,一旦作为品牌来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就应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建立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完成后的评估机制,在每届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可通过在师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满意度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和学生工作的需要,不断调整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使优秀校园文化活动在传承中创新、在总结中完善。

校园文化活动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和突破,只有持之以恒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细心经营、精心积累,不断丰富完善、改革创新,才能逐步形成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

钟晓红

2. 好莱坞电影的成功原因

2.1传递正能量:现实社会的诉求

好莱坞电影赢得观众的原因之一在于对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正面诉求的表达,一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正面事件和正面人物进行典型化塑造,弘扬现实生活中的美好、善良与率真,另一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反面典型进行抨击与批评,揭示与打击生活中的虚假与丑恶。这种虚假与率真、丑恶与善良的对比,可以激发观众的是非感、道德感与正义感,而这种道德感与正义感是不论哪一种文明和哪一种文化都具有的一种普世价值观,正是这种普世价值观的反映赋予了好莱坞电影顽强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社会责任感。比如《阿凡达》中对“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等问题的关注与诉求表达,牵动全球观众内心的,乃是这种对全球问题的思考与正面表达。当然,导演通过对影片诸多细节的表达,折射了他自己或大部分美国人对美国未来、现在与过去的思考,如美国人对《京都协议书》的看法,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对印第安人的征服等。这些问题的背后,总有着一些基本价值理念的表达。

2.2好莱坞电影的文化意蕴

北京师范大学王宜文教授认为:“好莱坞电影借助美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优势,使影片行销全世界,由此建立一种强大的叙事话语权,叙述的内容正是典型的美国文化。”[2]好莱坞电影成为观众了解美国文化的窗口,从泰坦尼克(Titanic),《飘》(Gone with the Wind),《西雅图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不忠》(Unfaithful)等爱情片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对自由与爱情的理解与追求,对伦理的重视;从“第一滴血”系列(First Blood),《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虎胆龙威”系列(Die Hard),“007”系列(007),文明风尚。

四、结语

现代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在此过程中,校园文化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深化转型、提升品质、突出特色、创办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高职院校须坚持先进性,弘扬主旋律,以党的十八精神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深化学校内涵,积极探索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规律,不断繁荣和发展校园文化,走出一条真正适用于高职教育、具有现代化水平、特色鲜明,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贺家明,蒋家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丁坚钢.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选择与建设——以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创建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201-203.

[3]易超君.探索建设高职校园文化之路打造职业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以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0(2):73-74.

[4]朱育锋,赵光年,沈慧.基于构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5):117-118.

论校园文化在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高职院校;创新人才

我国的教育观念和体制伴随着改革开放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院校教育在全国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位置,而美术教育更是重中之重。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必要部分,决定了它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特殊作用。本文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美术教育有助于审美意识的形成

审美意识,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人们常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的审美意识。

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开设美术鉴赏课等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一个必然趋势。而美术鉴赏课其实就是美术教育的形式之一,未来可能也会成为其他专业必修的一个发展趋势。开设美术鉴赏课程,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才能根本上改变个人的艺术修养、人文修养、价值观,等等,有助于艺术生个性的养成,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就业。除了掌握扎实的艺术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审美意识,能敏锐地感知、感受、欣赏各种事物的美,从而间接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意识的潜移默化力量强大,可以改变一个学生全方面的能力。随着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压力大,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艺术生必须学会用恰当的艺术语言和知识在社会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对自己的服饰也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审美观,让自己的身份和审美水平等符合艺术专业。因此,艺术生在校期间就有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二、美术教育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美术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演讲、书法、唱歌、跳舞、表演、旅游、茶艺、演奏等。学生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从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人,欣赏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与大家互相交流中悄然反观自身并进步与成长。此外,开展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美术或艺术讲座;或在学生中举办专门的培训班、组成研究团队等,通过教学方式、团队合作使学生增加一定的美术知识或学到艺术创造的一技之长,使其美术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这些学习的过程与经验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会到乐趣所在,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美术素质无形中得到提高,从侧面促进了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例如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美术欣赏课,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年代和题材的美术作品,有外国的有中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反映的每个时期不同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书法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修身养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骨子里改变一个学生的内涵……诸如此类的美术活动,有助于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帮助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因此,有了基本的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和丰富的美术知识,艺术设计的学习更得心应手,设计的作品也会更有层次和内涵。它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美术教育有助于道德素质的提高

道德素质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学生,成为其生活、工作的一个衡量标准。高职院校开设美术教育课程,加强个体的道德塑造,为其提供坚定的感情基础,能让学生认识、体验各种社会道德现象,掌握社会政治标准和道德规范准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品德,衡量自己是否符合社会的各种道德现象。

美术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应该具备强健协调的身体、先进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健康的道德品质,同时还包括具有敏锐的观察感觉能力、创新求异的能力、奇特的想象力和强大的精神世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感知能力和认识能力得到提升,优秀的校园环境塑造高尚的道德和行为习惯。例如,平面广告专业《包装与设计》欣赏课的进行,学生上课是否迟到,提早到达教室或旷课,这是对教师和学校甚至是对自己的尊重。从他思想活动的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都可以反映出学生的道德素质。他们在学校的一言一行,知识的学习与智慧的训练靠智育,身体的强健靠体育,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通过美术教育来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内心得到巩固就会呈现出一种状态,从而推动道德意志的形成,进而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坚定的道德信念。

四、美术教育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生活的压力致使人们奔波劳碌,精神生活贫乏,市场经济中的商业活动和社会现象会给艺术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甚至扭曲人格。因此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的美术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散发出强大的人格力量,耳濡目染地感染着学生追求高尚人格。美术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很强的艺术气息,学生身在其中熏陶自己,满足精神世界的追求,心灵深处受到深深的感染,起到协调人心、涵养性情的作用。

美术教育具有鲜明的情感性,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的释放与交流,感性与理性的交叉与感知,能丰富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爱的态度、能力和需求,养成良好的处事能力,促进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一位优秀的学生干部,无论是从待人处事,还是专业学习、做事态度,能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肯定能感受到他身上的人格魅力;而学生干部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都是在整个美术教育中形成的。因此,对高职学生实施美术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使人的身心——感觉、情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当然,美术教育并不是塑造人格的唯一方式。

五、 美术教育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是进步发展的源泉。培养具有必需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而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这也是近期国家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重在尊重和鼓励学生,重视学生积极情感的调动和激发,支持学生发明创造创新,学习方法、技术等,呈现一种崭新的、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人类有自己的统一性、共同性,这是作为群体存在的因素,但不可能大家都是一样的,还必须培养和训练个体的创新求异能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求异如果那样人类将永远停留在茹毛饮血的阶段,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正是通过创新与求异,人类才有了科技的发展,有了现在各种先进产品。正是有了创新与求异,才有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美术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求异能力的最好形式。美术教育有共性也有差异性;艺术创造不是共性的,强调独创性和个性,它们的共同存在使人的创新求异追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发展。美术教育通过审美活动中的种种创新求异现象,能够充分有效地培养人的自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学校教育中,书法课程的开设,充分调动学生对书法的认识和喜爱,使学生主动地形成自己的书法创作个性,那才是真正的美术教育。

六、 美术教育有助于高职院校工作的开展

不同对象,同样的美术教育,由于生活背景、心理和文化不同,其审美能力、人生价值观效应的大小也不同。美术教育有长短期之分。短则动摇人生价值观的某些部分,长则多方面或者全方面影响人的价值观念,以至改变人的习惯、行为。高职院校开展美术教育,就是为了使青年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且乐于接受教育。这样,高职院校的教师、辅导员以及工作人员,能较好地开展学生工作,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高职院校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隐形课堂,它育人无形,学校的建筑物、图书馆、实训室等高雅的建筑物,一花一草一木,都散发出美;美术教育与思想政治的结合,使美术教育贯穿课堂……在这些的熏陶、感发下,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学校开展工作更得心应手,也就不会出现学生闹事、打架等现象。当然,这些关系的存在都是相互的。

总之,美术教育是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学校应加大力度设置并优化美术教育课程和教育资源,建设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让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美术教育绽放灿烂的奇葩。

参考文献:

[1]张道森.美术教育学[M].上海:三联书社上海分店.2014.

[2]李婷婷.浅析高职院校开展美术教育的必要性[J].教育探索.2014,(03).

[3]李连方.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4]刘玲.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美术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07).

[5]李海燕.论高职院校开设美术鉴赏课对培养大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性[J].美与时代(中).2015,(07).

作者单位:

论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性 第5篇

论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性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的内在动机,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旅游文化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 者:唐建军 作者单位: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安徽,池州,247000刊 名:池州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ZHOU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8(3)分类号:F59关键词:旅游文化 概念 内容 地位 作用

论校园文化在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第6篇

【标题】试论中小学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值体现 【作者】杨 莹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素质教育价

【专业】美术学

【正【指导老师】吴 兴 红

文】 引言

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可是,我国长期以来,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美术教育一直是极其薄弱的环节,近十年来,虽然在《中小学美术大纲》的指导下,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为前提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可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差甚远。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伊莱恩?皮尔科汉和鲁斯劳特劳斯?盖纳在《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著述中认为美术能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美术教育对启迪心智,培养人的创造性能力,求其异思想,审美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提高智力发展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而中小学美术教育恰好在素质教育中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美术教育的概述

(一)、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是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和创造性,获取一般教育学意义之功效。它适应于人们延续美术文化,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并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日趋成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门类,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精神和身体。教育是美术的功能之一,但美术并非是有意识地教育人,虽然它对人有着某种影响,而美术教育是有意识的教育活动。①美术是以其终极作品作用于人,而美术教育则以作品的学习与制作过程和终极作品一起发生作用。美术主要关心的是作品的效果,而美术教育除此之外还对个性作用的过程抱有兴趣;美术主要诉诸于人们的眼和脑,而美术教育既诉诸于学生的眼和脑,还包括手的训练。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是一个基础性因素。离开了美术不可能存在美术教育。但美术教育比美术更为深刻广泛,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情况

美术教育,在古希腊的教育中就被列为美育的重要学科,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古老的中国,均历史悠久。时至社会主义的今天,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国家把美育放在了重要的地位。②然而,事实上,我国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还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作为美术教育重要环节的美术课往往没有具体的落实到位,或者把美术课作为纯技术性的技能技巧训练课,不是把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再者,美术师资水平低,教学设备相当简陋,甚至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问题严重。这些都直接影响着美育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除客观的一些实际困难外,主要还在于人们对于美术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与教师要求之间存在偏差,美术教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审美与创造美的能力,而多数美术教师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认为“画得好就一定是好学生”,这些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到钻研教学、改变教法上来。这种认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审美心理。尤其是在国外是把美术教育当作素质教育来培养,重视人的创造能力与评价能力,强调个性的形成,是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虽提倡素质教育,可在实施中却不尽人意。

第二、过分强调“双基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美术课中的双基训练主要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苛求学生画得与书上或自己的一样,忽视了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及不同的心理变化;不注意引导学生表现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忽视了学生作品中创造性因素的存在,不利于学生的创美意识的形成。③? 第三、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存在着偏差。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老师恨不得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情况,只注重了作业的某一结果的获得,而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创造性的参与,忽略了学生对美的事物的体验。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也往往只注意作品的形,而忽视了作品中创造力的表现,这种只注重某一教学结果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发掘学生的创美潜力。21世纪,我们的教育逐渐转向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保证全体公民应具备基础文化素质,并努力使这种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从而带动整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基础。④普通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美术教育是一种基础美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它具有全体性。普通美术教育不是培养画家、雕塑家和工艺美术家的教育,尽管这些专业的教育必须依赖于普通教育所提供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审美品质。按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我国的所有的公民在中

小学都应该接受普通美术教育。

二、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运用美术手段,感染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社会工作和社会文化现象。它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建设社会文化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⑤?而“学校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遵照上述教育总体要求,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其他辅助性美术教育活动,感染和培养受教育者,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项工作。⑥

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了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⑦

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其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各方面有着学科独特的优势。如今的小学对美术、音乐课则总称为艺术课,艺术课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尤其是他利用的是育教娱乐的方式来体现素质教育。当今的国外对艺术课的开展更加的重视,这不得不让我们看到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在我国不同时期的美术教育中,都普遍存在着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自然教学的现象。无论是在启蒙时期,还是在最后的专业学习时期,往往都忽视了自然的重要性,使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关心度下降。而今天的美术教育早已不是那种纯粹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当作培养全面发展人的一种手段,也被视为实施素质教

育中“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 当然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它自身的实现,也有赖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要进步,就的依靠教育手段来实现。美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正好给其他学科带了个好头。而恰恰在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所以我们就应该把握好学生的成长方向,善于利用一切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而美术教育就恰能起到这个作用,通过美术教学方法或作品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造能力,发掘创美意识与潜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完美型”人格,开发学生智力,挖掘潜能等等。只要把这些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那么素质教育就不是空口说白话,就能为未来的社会培养大批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三、中小学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⑧在美术教学中就是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美和感受美。对美的鉴赏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美的认识、识别;二是对美的欣赏。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审美活动中首先需要美的感知作为出发点,它是萌生美感的基础。美感知的敏锐程度,直接影响美感的广度和深度。在当今社会审美能力日趋严重,艺术设计被受重视。比如服装设计,我们的服装款式新颖,色彩和谐漂亮。都离不开美

术教育的功劳。

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指出:“人的审美教育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在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因此,艺术教育――对艺术需要的教育、对艺术感召和理解的发展、艺术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完善――组成整个审美教育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⑨

在《美术课程新标准》的指引下,强调“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美术的学习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只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理解美术,才能扩大和加深对美术的体验、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有了深刻体验支持美术学习。才能突破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的层面,将人类的精神财富内华至学生的心灵和行为,促进学生人

格的完善。

我们知道,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美术能影响人的文化、修养、品味、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严肃紧张有余,宽松和谐不足,这样沉闷的环境,对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这就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美术教学中讲究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美术作品是作者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去塑造事物,以生动的视觉形象集中鲜明且具有倾向性地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多讲解和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端正他们的思想品质,提高他们识别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二)、培养学生创造力

创造,是人类自由的产物和表现,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使客观规律性与自己的目的性相统一,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此,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知道创造性劳动是劳动最有价值的体现。比如我国的四大发明,比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只有不断创造,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而在美术创造领域中,艺术大师毕加索难能可贵的勇气,他一生的精力在寻找儿时作画的感觉,他之所以名扬世界,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开创了立体主义画派。可见,绘画对学生的重要性及创造的重要性。⑩当然一个社会是否有利于其成员创造力的发挥,最重要的是通过教育表现出来的。

论校园文化在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第7篇

试论情感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者:郝爽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1期

摘要:在整个钢琴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懂得利用情感教学意识来完成对学生的情感塑造,使他们通过钢琴教学能够形成积极而且丰富的情感,并拥有独立且向上乐观的人格,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关键词:情感教育 钢琴教学 重要性 独立人格

1.绪言

钢琴演奏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乐器表演形式,在演奏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忘我、想象以及思考的范围是不受任何约束的,它是一种不可捉摸的艺术形式,并可以保持在较长的时间段内维持一种很强的情感作用。从根本上来讲,钢琴演奏是来源于生活的,也是人的内心情感能够在其中得以充分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钢琴演奏也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所包含的内容姿态万千,是其他所有艺术类型都无法复制和替代的。钢琴演奏可以表现出非常丰富的情绪,而我们人类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非常丰富的动物,两者不谋而合。在当下的钢琴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更深入、更广泛的情感与艺术的双重熏陶,使它们成为一个情感积极丰富、具有独立人格魅力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在当下谈论情感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2.钢琴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2.1教师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的影响

在钢琴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因素对于学生有重要的影响,譬如说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生厌恶甚至是憎恨教师,那么对于教师所讲的钢琴课,他肯定是没有学习热情的,对于教师所布置下来的学习任务,学生也肯定会敷衍了事,甚至置之不理,长时间下去,学生对于钢琴的消极情绪就会越积越浓,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倾注在学生身上,能够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面对学生,学生也会充分的感受到这种积极的情绪,这肯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情感教育方式。除此之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吧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而应该时时刻刻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传达更多的正能量给学生,从而辅助他们学好钢琴课。所以,钢琴教师不仅仅要拥有过硬的教学技能,还必须要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用这种情绪上的积极力量去影响学生,促使他们对钢琴课感兴趣。

2.2 钢琴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对于钢琴教育的有利影响

在钢琴教学活动之中,我们必须要选择一些和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相一致的钢琴曲目,万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高而深,而是学生陷入了不知所以的情绪之中,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对于学好钢琴课,有着极其不利的阻碍作用。教师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曲目的系统性以及有机性,从而最大化的保证情感与审美的统一。在钢琴曲目之中,有很多作品情景交融,极富诗意,它们都无一例外的蕴含着浓郁的感情,也同样因此而具备了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经典的曲目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也会帮助他们通过欣赏音乐而获得人格的完善。

3.钢琴教育中必须要遵循的情感教育原则

3.1形象性原则

众所周知的是,音乐艺术是一种极富形象的表演艺术,而音乐什么也正是借助于这些具体的形象来诱导和感染学生,使他们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和理解,所以,在钢琴情感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非常枯燥的理论教学,教师必须要想办法将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形象,来吸引学生的关注,也只有这样,才会点燃学生学习的情感火花,从而激励他们更好的感受和享受钢琴艺术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美感。

3.2欣赏性原则

音乐教学与对音乐的欣赏是分不开的,作为钢琴教育过程中,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在钢琴情感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有效的欣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充分的体验到钢琴作品的钢琴基调。钢琴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带着情绪去认真的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去,从而获得更加充分的情感感悟。

3.3 愉悦性原则

音乐教学,特别是情感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态,就会将原本较为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是一种乐趣,而钢琴教学也非常完美的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制。钢琴教学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演奏特点来实现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和游戏化,可以给学生带来非常多的欢乐,最主要的是,是他们对钢琴学习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4.结语

在具体的钢琴课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并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的情感教学,促进学生情感的有效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己要形成一种完善且独立的情感教育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利用情感教学意识来完成对学生的情感塑造,使他们通过钢琴教学能够形成积极而且丰富的情感,并拥有独立且向上乐观的人格,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飒爽.论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6)

[2]吴磊,黄钟.试论情感在钢琴教学中的功能[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3)

[3]周险峰.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方法在少儿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7)

论校园文化在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第8篇

1 信息化在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改革中的重要性

网络时代的来临, 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加方便, 信息的容量得到了无限的扩大, 为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一是信息存储的海量化推进了高职院校的集中化管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使得信息的传播的领域更加宽泛, 互联网在人们沟通方面的优势, 使得计算机在学校管理中占有了重要的位置, 已逐渐取代了相关的纸制材料, 对基础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等工作都更加便捷。“数字化”已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新趋势[1]。例如:从教学管理方面看, 传统教学管理中各种信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和保管, 无法有效的形成信息的沟通机制, 而通过信息化手段, 则能够形成更加完整的教学管理与应用平台, 可以保持各部门间信息的统一与协调, 对各部门进行调度。从人事管理方面看, 档案的信息化使得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更加全面, 通过建立人事管理数据库, 将教师的工龄、学历、工资、职称等信息进行统一化的管理, 减少了人工的重复劳动, 提高了效率, 避免了错误, 提高了高职院校利用信息的能力。

二是信息传播的实时化为高职院校建立了快捷的管理体系。在传统的高职管理过程中, 受时间与空间的制肘较为严重, 相关数据的管理都是手工的, 部门间的沟通信息只能是通过口头传递或电话传递。而在网络条件下, 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 各类信息可以“实时”获得,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交换、传输异常频繁、迅速的时代, 学校管理决策者、普通教师、学生间、学校各个部门间的地理距离已消失, 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只要与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衔接, 就能够更容易实现“与时俱进、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例如:在高职的行政管理方面, 可以对数据进行远程、动态、实时处理, 实现远程数据录入, 对相关指令进行“远程下达”, 通过信息平台, 实现“电子政务”和“无指化办公”。学校可以对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及时的数据汇总, 在电脑上进行相关的决策, 也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三是信息利用的多元化为高职院校的个性化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当前,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必须能够“以人为本”, 不断满足教师、学生等被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信息传播的多元化, 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能够有效的沟通, 及时解决各类突发性问题。信息化使得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网络对各类决策进行有效的追溯, 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改正, 使得普通的教师与学生能够分享高职院校的决策, 改进高职院校的管理效能。

2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改革的措施

2.1 突出高职院校管理的主动性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必须突出主动性, 主动与网络对接, 才能够充分的利用信息化资源。高职院校要积极利用好信息化资源, 建立各类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学术科研管理等相关网站平台, 通过网站平台和数据库对全校各部门的管理进行调度。为学校的各部门分配用户名与密码, 赋予一定的权限, 相关的资料可以通过网站直接上传到高职院校的数据库中, 积极组织各部门对本部门的资源进行上传, 通过的“自动上传”, 提高收集信息的功能, 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 从而形成管理与决策信息。同时, 要推进信息的网上检索, 在保证密级的前提下, 在网站上公开部分行政决策目录, 让高职院校的各个职能部门使用者能够直接下载, 使网络背景下的利用更加方便[2]。要积极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对传统的工作进行改造。学校的管理工作可积极与“云计算”相结合, 与“云服务器”代理商进行合作, 利用代理商的API (应用程序接口) , 打造规模更大、共享程度更高的教学、行政、后勤、学生管理系统。

2.2 突出高职院校管理的精细化

信息化背景下, 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要更加精细化、专业化, 对相关的管理职能、业务、资料进行细分, 充分利用好信息化的优势, 实现学校管理的专业化、工作方式标准化、管理制度化、职工职业化[3]。要积极开辟“在线服务”功能, 通过细分化的信息服务系统, 提供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等模块的数据训查询, 契合网络时代下高职院校管理的需要。可探索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职的教学、学生、行政、学术等管理中, 对每个部门的职责、管理目标进行相应的细分化, 建立起适合高职院校本土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例如:在教学管理平台中, 可以设置学校公共信息管理、学生学籍管理、学校教学计划管理、课务安排管理、考务安排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等相关的“子模块”。学校公共信息管理模块中, 对相关的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发布, 实现相关信息的共享, 使各部门能够及时的了解动态;在学生学籍管理模块中, 对学生学籍的转入、转出进行详细的记录;在教学计划管理模块中, 根据每个年级、班级的教学计划进行统一的安排、调度与督查;在课务安排管理模块中, 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全校的课程进行编排, 统筹规划好师资、班级、教室、时间等因素, 实现“系统最优化”;在考务安排管理模块, 对考试的相关信息进行自动编排;在实践教学管理模块, 建立高职学生的实验、实训统一的数据库, 合理的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安排, 统筹好校园的企业资源与校内的实验室, 推广“工学交替、DAUM包”式实验实训教学管理。

2.3 突出高职院校管理的互动性

在网络环境下, 要进一步突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互动性, 使得管理部门与普通工作人员能够实现及时的沟通, 了解广大师生的思想动态, 以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改进。在整个学校管理中, 要通过与教师和学生互动与反馈、沟通, 建立以人为本、以制度为基础、以文化为根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对教师的管理要能够树立“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念;教学管理要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过程管理、持续提高培养质量为理念;学生管理要贴近学生的思想与生活, 想学生所想、为学生所为;科研与学术管理要以突出高职学校的特色, 提高产业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后勤管理要以学校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为中心, 树立服务至上、兼顾效益的理念。要利用好论坛、QQ群、微博、微信等形式, 积极与广大师生进行沟通, 积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在网络环境中, 为广大师生打造互动与交流的平台。要利用信息技术, 将广大师生引入学校管理中来, 使之由“被管理者”成为学校的“管理者”, 充分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 形成学校的管理合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互动与传播作用, 通过网站、短信平台等方式, 使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决策做到透明化、公开化。让广大师生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进行“投票”, 让所有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管理进行打分和评议, 促进高职院校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同时, 高职院校还应探索与其它高职院校进行信息化的联动, 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充分利用好校园网、高校校域网、城域网, 增强与其它学校馆的协作、相互整合, 形成更大的资源, 以便于形成新的管理思路、拓展管理资源、创新管理手段, 以提高学校管理的实效性。

2.4 突出高职院校管理的市场化

当前, 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社会化”已广泛的开展起来, 高职的后勤管理实行社会化管理后, 增强了市场的活力, 提高了管理质量, 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功经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为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其它管理方面的“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笔者认为, 未来在教学、行政、学术管理等其它方面的全面市场化也将是一大趋势。高职院校有必要利用信息化的优势, 创造性的探索高职院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活力。例如:可将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管理进行商业化运作, 实施“精细化+商业化+本土化”的管理模式。一方面, 可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专家进行学术研究, 打造学术研究的产业实体, 增强高职院校学术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 也可利用信息技术将高职院校的学术成果向社会进行推广, 将传统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成果的覆盖面扩大到整个, 而不再局限于高职院校内部, 可以为全社会的使用者提供“有偿”服务, 使之创造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总之, 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信息化进程也不断的加快。信息化在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改革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信息存储的海量化推进了高职院校的集中化管理、信息传播的实时化为高职院校建立了快捷的管理体系、信息利用的多元化为高职院校的个性化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未来的发展中, 只有进一步突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主动性、精细化、互动性、市场化, 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信息化的优势, 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效能。

摘要:近年来,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信息化进程不断的加快, 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信息化在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改革中的重要性, 提出了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改革,信息化,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周玉学.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改革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J].吉林农业, 2012 (10) :11-14.

[2]师晓琳.建设创新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思与行[J].创新科技, 2013 (9) :19-21.

上一篇:课文《索溪峪的野》优秀教案设计下一篇:我学过的一门艺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