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案模板范文

2024-06-09

新教案模板范文(精选6篇)

新教案模板 第1篇

【实用】科学教案模板合集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设计:

这节课是由门口的一个烟头引起的,由这个烟头孩子们展开了关于吸烟的讨论,有的孩子说“吸烟不好,吸烟有毒。”另一些孩子则有不同意见:“你说香烟有毒,我家里也有人吸烟,他们也没被毒死,活得还挺好呢!爸爸跑得像飞一样快,没有毛病。”都说香烟有毒,毒性有多大?对于孩子们这是一个质疑的问题,由这个问题使他们对“香烟真的有毒吗”?产生了怀疑。是因为他们只是听说并没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我们想到能不能将实验加入其中,通过实验标本在实验前后不同的变化,让幼儿触目惊心地感受到香烟的毒性。这种体验会比单纯的图片、简单的说教更容易让幼儿了解香烟对个体以及他人的危害。活动名称:吸烟的危害

活动目标:

1、从关爱亲人出发了解禁烟的社会意义。

2、自觉树立维护健康、抵制香烟的环保意识。

3、通过实验,能体会吸烟对自己和他人健康的危害。

活动准备:

实验准备(菜粉蝶、烧瓶、带玻璃管的软木塞、针筒、香烟)、布置图片栏(或者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香烟,引发幼儿讨论。

“这是什么?”“吸烟好不好?”

小结:有些小朋友说吸烟有毒,有些小朋友说没毒,有很多人吸烟也没有死,那么到底烟有没有毒,烟的毒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做个实验来看一看。

二、教师进行实验,幼儿认知香烟的危害。

1、通过实验、图片,感知吸烟对个体的毒害。

(1)教师实验,请幼儿说说菜粉蝶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2)展示图片,幼儿自由结伴观看图片,并讨论。

师:你发现吸烟后身体同健康的身体,有什么不同?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吸烟对人的牙齿、气管、肺的影响最大,长时间的吸烟会引发口腔疾病、气管炎、甚至肺癌,减少人的寿命,使人慢慢地走向死亡。

2、出示禁烟标记,讨论香烟对他人、及环境的危害。

“这是什么标记?”“你在那里看过这个标记?”“为什么这些地方不允许吸烟?”(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吸烟对自己对别人、对环境都有很大危害,因此全世界的各个地方人们都开始禁止吸烟,有了无烟超市、无烟餐厅等。还规定每年的五月三十一日为禁烟日。

三、讨论并得出禁烟的好办法。

“尽管香烟的危害这么大,可是还有很多人在吸烟,我们周围就有许多人,你家里有人吸烟吗?”“他们是我们最爱的人,我们可以怎样帮助他们呢?跟你的好朋友说说你的好办法”。(幼儿讨论)活动延伸:制作禁烟标记、禁烟画报;禁烟小卫士

附:实验方法:

将菜粉蝶放入烧瓶中,把燃着的香烟固定在软木塞上的玻璃管的一头上,软木塞塞住烧瓶、教师在玻璃管的另一头用针筒往里打气,保证香烟燃烧的状态。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苹果和橘子,以其香甜的口味、诱人的外形,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小班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加上父母包办的居多,所以很大一部分孩子对于水果怎么吃、吃哪里都不知道,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较差,所以我安排了该活动。

活动一开始我用猜猜,摸摸的形式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孩子爱吃各种水果的习惯。然后以浅显精短的小故事配以PPT引发幼儿看看、想想、说说,胖胖猪是怎么吃木瓜的?木瓜籽能吃吗?吃下去会怎样?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再现,再迁移到平时常见的水果吃法上,形象鲜明的水果横切图让幼儿很容易就知道了哪些水果该吐籽,哪些不必吐籽?最后的“品尝水果”环节更是起到了升华内化的作用。

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水果里都有籽,吃水果时要吐籽。

2、通过感官激发孩子爱吃各种水果的兴趣。

活动准备:ppt课件几种水果实物布袋几个

活动流程:

一、猜水果,引起幼儿兴趣

——猜猜老师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宝宝?请你们小眼睛闭起来,我们来摸摸看。让幼儿摸摸说说

苹果是圆圆的,红红的。滑滑的,吃起来甜甜的。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袋子,大家猜猜这个袋子里躲的是什么水果宝宝,我们来看一看。(桂圆)

1、介绍木瓜

——还想不想再请水果宝宝呀,好的,顾老师这里还有个水果宝宝,你们认识它吗?跟孩子一起说说木瓜

——那木瓜宝宝的肚子有什么?好,顾老师把它切开来看一看,看看木瓜宝宝的肚子里有没有小宝宝。

请孩子们看看,木瓜宝宝的肚子里有许多的籽宝宝,给幼儿闻一闻木瓜的香味。

想不想吃?

二、籽儿吐吐——说说自己的想法。

1.看图听故事《籽儿吐吐》

1、图一:胖胖猪已经把木瓜都吃进肚子。

重点提问:胖胖猪是怎么吃木瓜的?

木瓜的籽能吃吗?吃下去会怎样?

师结:小胖猪吃的太快了,把木瓜籽吞进了肚子,水果籽太硬了,会让我们的肚子受伤的。

2、图二:小猪头上长出一棵树来。

重点提问:猜猜,小猪把木瓜籽吃进肚子,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头上长出一棵木瓜树会怎样?

想想头上真的会长木瓜树吗?为什么?

小结:小猪猜想自己的头上长出了一棵木瓜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3、图三:小猪大便里有许多木瓜籽。

4、重点提问:木瓜籽吃进肚子,最后会到哪里去?

小结:最后小猪发现在自己的大便里发现了许多木瓜籽。

重点提问:小猪吃下去的籽最后从哪里出来啦?

小结:原来小猪吃下去的籽会从大便里排出来,可不会从头上钻出来哦!

三、说说尝尝——知道吃水果要吐籽。

重点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水果里的籽是不能吃的吗?那应该怎么办?

小结:你们说的可真好,有籽要吐掉,不能吃,千万不要吃进肚子里,如果不小心吃下去,也别担心,它会从我们的便便里排出身体。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不同的水果,我们一起去尝尝吧,但是先要把我们的小手洗干净哦。

科学教案 篇3

《洞洞里的动物》本着激发孩子探索、观察的兴趣,旨在借助多种幼儿感兴趣的形式来帮助他们了解、认识住在树洞、地洞、山洞里的动物,引领幼儿一起走进神秘的“洞洞”世界。再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住在洞洞里的动物;

2、初步了解洞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3、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自制生活在洞里的动物PPT课件;

2、地洞、树洞、山洞等背景,相关动物贴绒;

3、音乐:舞曲一段;

活动过程: 一、儿歌《神秘洞》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我们念的儿歌里说到了一只什么动物?它喜欢住在什么样的洞里?除了毛毛虫,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喜欢住在洞里的?(请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

(评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幼儿与老师、与同伴相互交流,有助于激发孩子探索、观察的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1、教师简要小结后以森林里举行“洞洞舞会”,邀请住在洞洞里的动物前来参加,到底谁会得到邀请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啊?

(评析:“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此环节教师注重创设游戏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积极性较高)

(1)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生活在地洞里的蚂蚁:“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

(评析:采用幼儿最感兴趣的谜语形式,在轻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中获得愉悦感与成就感,效果较好)

猜出后引导幼儿观看课件,看一看,想一想。可引导幼儿交流:你们在哪里也发现过蚂蚁?它长得什么样子?生活在什么地方?平时喜欢吃什么?

(评析:课件的展示让幼儿在视听觉相互协调的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了“洞洞”的神奇与多姿多彩,以此帮助幼儿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可模仿蚂蚁爬的动作。

同法引导幼儿观察住在地洞里的田鼠。

发散性思维:还有哪些住在地洞里的动物?(交流)

(评析: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观察、探究,并模仿动物的动作,进一步萌发了幼儿参与活动、自主探索的愿望,幼儿参与性强)

(2)依次类推出示住在树洞里的小鸟、松鼠等;发散性提问后幼儿交流,教师小结。

(3)同法引出住在山洞里的蝙蝠、熊等动物,发散性提问后幼儿交流,教师小结。

(评析: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自信地向同伴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以此创设互动的学习氛围,体验分享与交流的乐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舞会情境。

师:原来啊,是这些住在地洞、树洞、山洞里的动物得到了邀请。瞧,小动物们都来参加洞洞舞会了(点击出示最后一张课件)我们和它们一起来跳个舞吧!(放舞曲音乐)

全体幼儿随音乐舞动。

(评析:通过创设舞会情境,引导幼儿玩一玩,跳一跳,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

3、游戏:送动物回家。

出示地洞、树洞、山洞背景图及相关动物贴绒,“舞会结束了,小动物们也累了,我们来送它们回家吧!”

请个别幼儿来把动物送回相应的“洞”中。

(评析: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充分体验到了亲身操作带来的乐趣,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借助多种有趣的活动,引导幼儿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贴一贴,来帮助幼儿了解、认识住在树洞、地洞、山洞里的动物,引领幼儿一起走进神秘的“洞洞”世界。活动中注重创设游戏情境,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孩子们探索、观察的兴趣较为浓厚。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⒈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

⒉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⒊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

⒋知道气候变化雨动物行为的关系

⒌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流对气候资源的利用

⒍知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和危害

⒎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建立人地和谐的气候资源观。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雨洪水;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

人类活动与洪水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一、东部季风气候

1、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

2、我国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度季风气候。

【讨论】P91讨论题得出:

3、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4、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

A、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B、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

C、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

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⒈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为干旱各半干旱气候区。

⒉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很大,但日照充沛。(形成原因的分析: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⒊干旱气候的利弊: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⒋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如仙人掌粗大的茎和叶刺;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抬起屁股的做法。

三、寒潮、台风和洪水

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讨论】⑴台风天气的感受和自我防护知识

⑵台风的利弊

3、洪水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引发的原因:持续性的暴雨、台风,人类活动。

【实验】植被护坡实验

【为什么做】

持续性暴雨和台风使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引发洪水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洪水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譬如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使黄河中下游地区频频发生洪涝灾害。由于上游泥沙的大量流失,黄河在下游也成为了地上河,使位于黄河下游的城市时刻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中。让我们来做这个实验,初步而实在地体会一下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怎样做】

1、实验前我们应准备好一下器材:一个一侧为玻璃,其它三个侧面为木头箱子,接水桶,洒水壶,泥土,草皮。

2、在箱子内两侧按30。角堆好泥土,在其中一个土坡上种上草皮。在低处安上引水沟,放好接水桶。

3、用洒水壶以相同的水量、同样快的速度对两个坡面洒水。

4、观察两个坡面上,水的流动速度、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的差别。

【应关注的问题】

1、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使用的土壤应是非沙质土,土壤的紧密程度和湿度要与自然状态相似。

2、如果能使草皮在土坡上种植一段时间后再做实验,或者直接实验整块的草皮,效果会更好。

【学到了什么】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草皮的坡面有草的阻挡,水的流速慢,水的下渗就多,汇入水沟的水量就少。显然,如果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洪水的危害和发生频率增大。

2、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进一步知道怎样对相关的实验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想进一步知道植被是怎样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的吗?植被的抗侵蚀作用是通过它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来实现的:一是植物的生长层(包括花被、叶鞘、叶片、茎),通过自身致密的覆盖防止边坡表层土壤直接遭受雨水的冲蚀,降低暴雨径流的冲刷能量和地表径流速度,从而减少土壤的流失;二是腐质层(包括落叶层与根茎交界面),为边坡表层土壤提供了一个保护层;三是根系层,这一部分对坡面的地表土壤加筋锚固,提供机械稳定作用。一般情况下,在植物生长初期,由于单株植物形成的根系只是松散地纠结在一起,没有长卧的根系,易与土层分离,起不到保护作用。同时护坡植被的存在也为各种小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与气候关系密切。人类根据自然规律,改良局部地区的气候,使气候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动物食性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小鸡、小鸭、小兔,小米、小鱼、小虾、玉米面、菜叶。

教具:小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过程建议

1.带幼儿分别参观小鸡、小鸭、小兔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

2.小动物吃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试一试:提供各种食物,幼儿依自已意愿选择食物喂小动物。

4.交流:我喂小动物吃了什么食物。

5.汇报:将动物爱吃的食物图片,粘贴在小动物图片下:小鸡爱吃玉米面和菜叶,小鸭爱吃小鱼、小虾和菜叶,小兔爱吃菜叶。

延伸提示

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让他们探究其他小动物的食性。

科学教案 篇6

沙子的秘密

设计依据:

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幼儿清楚的看到沙子是不溶于水的一种自然物。丰富感性经验,感知干沙与湿沙的不同。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运用比较法加深对沙的认识。观察现象会让幼儿觉得好奇、神秘,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幼儿能积极、愉快地掌握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通过沙路与水泥路面的比较,幼儿能初步了解现象与事物的.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师幼之间互相传授经验这两条途径,验证沙的特性,体验玩沙的乐趣。分组玩沙的环节,能让幼儿进行各种在沙中的操作活动,同时,在教师分组进行指导下,幼儿能更好的玩沙,并得到一定的玩沙经验。通过鼓励的形式,让幼儿想出多种除了教师提供的玩沙游戏。最后让幼儿自己来说一说玩后自己对沙的亲身感受。

活动目标:

1、感知沙子的不溶于水等的特性,说出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2、初步了解沙与建筑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水、水桶,磨具、筛子、各种玩沙工具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比较的方法来了解沙是不溶于水的一种自然物。

T:沙放在水里有什么变化呢?

(小朋友自己做实验,把水倒进桶里,用小棒搅拌并观察)

教师小结:沙不溶解于水。并联想不溶解于水的物体。

二、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及干沙与湿沙的不同(重点)

1.教师和幼儿一起赤脚分别在干沙和湿沙上自由活动,做一做各种动作。

T:小朋友喜欢干沙还是湿沙?为什么?踩在沙上有什么感觉?

2.让幼儿两人一组用筛子筛沙子,边筛边观察。

T:筛子里的沙子哪去了?小石头会漏下去吗?沙子是什么样的?

1、教师小结

T:沙子是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组成的,沙能流动。

4.请幼儿用力踩踏刚翻的新沙。

T: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5、小结

T:通过我们的小脚用力踩在沙子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沙粒与沙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6、沙与水泥的结构不同,走在上面的感觉也不相同

T:那么用力踩水泥路面会陷进去吗?为什么在沙路上骑车费力,在水泥路上骑车省力?

7.谈话

T:小朋友喜欢怎样玩沙?请你来玩一玩!

(请给本幼儿进行玩耍)

8、教师小结

T:沙子有各种各样的玩法,可以挖、装、筛,可与水混合玩等。

三、幼儿自由玩沙中的各种游戏,探索玩沙的技能,教师分组指导(难点)

1.用各种深浅不同的模子做蛋糕,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帮助幼儿掌握这样几方面的技能:沙的湿度,用手压沙的力量。

T:做蛋糕的这组小朋友要注意利用好磨具,蛋糕不碎最重要的还是压,要压的紧!

2.挖井、造房子等,丰富经验:

T:想做建筑师的小朋友在挖土时要细心、耐心,及时整修,沙土要压紧。

3.筛沙子

T:筛沙子组的小朋友要将沙放在手指、手心上抖动,观察手指、手心上会留下什么?沙还可以放在哪些部位抖动?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初步了解的构成及其功能。培养他们科学用脑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进行初步人体科学的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人的神经系统图,人体神经传导信息图,人脑外形图(或人脑模型),人脑功能示意图(或使用相应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话:

1、我们已经认识了人体的哪些器官,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天气渐渐变暖了,被称为“四害”之一的蚊子又渐渐多起来,干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你发觉被蚊子叮咬时,你会作出什么反应?

3、做一做这一反应过程,讨论一下你是怎样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一反应的?这一反应过程是靠人体的哪些部分来指挥和协调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人体的神经系统图。

(2)讨论:你通过阅读知道了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问题?

(3)出示“人的神经系统”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自由发言,并根据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4)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2、指导学生认识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

(1)学生分组实践:去拿桌上的苹果(或钢笔),说一说从看到拿的过程。[先是眼看到苹果,并把这个信息由视神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脑决定“去拿这个苹果”,这个命令由传出神经传到手上的某些肌肉,这些肌肉收缩,这样就伸手拿到苹果了]

(2)计算一个1.4米高的人,光脚无意踩上一燃着的烟头所作出的反应过程要用多长时间?

(3)讨论并汇报: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一是单向传递,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两种;二是速度快,100米/秒。

3、指导学生认识脑的构造及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1)观察:课文上脑的外形图(或挂图、人脑模型)。

(2)讨论:①人脑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②大脑各部分有哪些功能?

(3)汇报并归纳小结:人脑中有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称为左脑和右脑,大脑(对照大脑各部分机能图)中各部分的分工不同,不同部分分别管理书写、运动、感觉、视觉语言(阅读)、听觉、视觉、识别等,但分工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各部分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4)根据大脑各部分机能在插图上的相应位置认识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4、对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知识教育。

(1)阅读课本第25页。

(2)讨论:根据大脑的活动规律,谈一谈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用脑?(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每天不少于9~10小时;二是不连续很长时间做一种工作,而是要交替进行各种工作;三是经常用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大脑反应灵活。)

课后感受:学生对脑的结构与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科学教案 篇8

眼睛眼睛在这里

活动目标:

1、熟悉五官的位置,了解五官的名称,能用“XX,XX在这里”讲述。

2、倾听指令,正确指出五官的位置。

活动准备:

空白的脸谱和五官的磁性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空白的脸谱图片,引导幼儿认识五官及位置。

教师:这是什么?脸上缺少什么?

教师分别出示五官图片贴在黑板上,带领幼儿说出五官名称。

教师:我们的脸上有几张嘴巴?几只眼睛?几只耳朵?几个鼻子?他们在我们脸上的什么地方?请个别幼儿上来将五官的磁性图片,贴在空白的脸谱图片上。

2、游戏活动:嘴巴嘴巴在这里

教师介绍游戏玩法。教师:全体幼儿拍手,教师做发令者:XX,XX在哪里?全体幼儿边指边说:XX,XX在这里。(最后一拍时, 用手指相应的部位)

教师带领全体幼儿开展游戏,鼓励幼儿边说边指相应的五官。也可以与个别幼儿玩游戏。

延伸活动:

教师指导幼儿在指五官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幼儿指扣子、裤子、小脚、肩膀、口袋、膝盖等。

新教案模板 第2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健康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健康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吸烟对身体对周围环境的危害,知道向家人宣传戒烟好处多。

2、有关心环境卫生和人们健康的意识。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了解主要症状,懂得预防和治疗的自我保护意识。

5、帮助幼儿了解身体结构,对以后的成长会具有一定的帮助。

活动准备:

1、禁烟标志及禁烟标语。活动前做关于吸烟有害健康的资料调查。

2、纸、笔、剪刀每人一份。

3、相关的课件

活动指导:

1、认识禁烟标志

1)出示课件请幼儿观看flash并提问,教育幼儿园长大后不吸烟。出示z标志与幼儿一起讨论“这是什么标志?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教师一边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回忆。(汽车站、幼儿园、公共汽车上、电影院、加油站、等)

2)出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标语,念给幼儿听,组织幼儿讨论什么是公共场所?为什么要在公共场所禁烟?吸烟对身体有什么害处?对环境有什么害处?请幼儿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讲述。

2、了解吸烟对身体和环境的危害。

1)出示图片《吸烟有害健康》提出问题: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些画讲一些什么?

⑴图片上的人长得怎样?他为什么会咳嗽、生病?幼儿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与大家共享,(有吸烟的人牙、衣服、手指怎样?)

⑵图上的人被什么呛得直流眼泪?阿姨肚子里的小宝宝为什么哭?

⑶加油站为什么发生火灾?知道吸烟容易造成火灾。

教师与幼儿共同小结:吸烟污染环境,使空气变得浑浊;吸烟既危害自己,又危害别人的身体健康;吸烟容易引起火灾,造成财产损失。理解词语:污染

3、宣传戒烟:

1)教师:你们家人吸烟吗?请幼儿讲自己统计的数字告诉大家,教师将数字统计出,让幼儿感受目前吸烟的人还是比较多,为了他和家人健康,应该怎么办?(提醒他不要吸烟)还有什么方法能尽快戒烟?可以发明什么?(戒烟产品)请幼儿自己想想可以发明什么戒烟产品?

1)你知道每年的5月31日是什么日子?《世界无烟日》,看看别人是怎样宣传戒烟的?幼儿看课件。

2)指导幼儿每人制作1个“禁止吸烟”的标志带回家里,鼓励幼儿人人争做禁止吸烟的小宣传员。组织幼儿画戒烟宣传画。

4、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社会意义,引导幼儿从身边的成人开始宣传禁烟。使他们认识到吸烟不仅损害自己的身体,也在危害旁边的不吸烟的人。让幼儿明白,即使年纪小,也可以为环保尽一分力,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将环保的种子播种在小小的心灵里,从小让幼儿萌发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大班健康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空间位置迅速调整自己动作,加强运动方位感知。

2、在竹竿游戏中发展移动、奔跑和躲闪技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3、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教学准备:

八根约1.5米长的竹竿;热身活动和放松活动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1、带领幼儿进入场地以热身操来活动身体各部位关节和肌肉。

2、方位练习:通过集体练习巩固对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感知。

二、基本活动

1、游戏:看谁反应快。

幼儿四人一组持竹竿听令快速移动和奔跑。

(1)引导幼儿按教师动作和指令向前、后、左、右正确移动。

(2)引导幼儿向跟教师动作、指令相反的方向移动。

(3)教师顺时针变化站立位置,幼儿根据教师的方位快速调整 步伐,协调一致的奔跑改变持竹竿排队方向,以正面对应老师的站立位置变化。

(4) 幼儿四人一组持持竿,在口令的提示下完成向前看齐、向上看齐、向下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动作。

A教师以较慢的动作和提示语言引领幼儿一起变换看齐四个方位。

B教师以较快的的动作和提示语言连贯的改变看齐的四个方位。

C幼儿四人一组持竿仰卧地上,在竹竿口令提示下完成向前看齐、向上看齐、向下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原地踏步走和立定等趣味动作。

2、游戏:巧过竹竿。

教师将幼儿分成4人一组,并提出要求:4人必须手拉手用同一种动作整齐过竹竿,幼儿自己商量过竿动作,看方法不能与前面几组重复。(教师与配课教师进行动作示范)

3、游戏:开汽车。

(1)幼儿4人一组持杆组成4辆汽车,跟随音乐玩四散奔跑开车游戏,教师提醒小司机两手握紧竹竿前两端,最后幼儿两手握紧竹竿后两端,行车途中要注意安全,及时避让,四人一组相互交换排头的小司机。

(2)幼儿4人一组开汽车游戏,设置障碍,两组两组进行比赛,要求:小汽车蛇形绕过障碍、钻过桥洞后快速开回起点,先到的一组为胜。

三、放松活动

幼儿分别将4辆车开回自己的车道,停下做休息放松运动。(自我放松和相互配合放松)

幼儿将4辆汽车变成一辆大巴车,开出活动场地。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共同学习,实现了师生"共同体"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将幼儿心育目标的培养放在了一定的高度。如:始终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有了困难引导幼儿去主动解决等等。但这仅靠这一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渗透,使幼儿的心理品质得以良好、健康地发展。

大班健康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双手推竹球向前、向后走。

2、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竹球若干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价值分析:活动幼儿身体,使其身体各关节更灵活。

热身运动,幼儿随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做扭腰、伸腿、转身体等动作。

二、练习向前,向后推球

价值分析:学习双手推球的技能。

1、向前推球:教师边念儿歌边示范:“小身体,弯一弯;小小手,向前推;小小脚,跟上来,一二一二向前走。”重点掌握双手交替推球。

2、向后推球:教师带领幼儿边念儿歌边示范:“小身体,弯一弯;小小手,向前推;小小脚,往后退,退呀退呀往后退。”同样要求手不脱离球。

3、游戏:碰碰球

教师说;“球碰碰啦!”幼儿向前推球至圆心,互相碰到球;教师说:“球散开了!”幼儿向后推球至圆圈后;教师说:“球宝宝,滚远了!” 幼儿数一,二,三,把球用力推出去;教师说:“球宝宝,回家啦”幼儿追球并抱回。

三、放松运动

价值分析: 舒缓幼儿的身体,使其身体逐渐平稳下来。

两幼儿为一组,分别趴在“竹”球宝宝上,互相手拉手摇来摇去,并配上儿歌“摇呀摇,摇到外婆桥”。

大班健康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探索平衡台的多种玩法,锻炼幼儿身体平衡能力。

2.培养幼儿两两合作的意识,体验健康活动中的乐趣和帮助他人的快乐。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平衡台的多种玩法。

2.难点:幼儿能两两合作在平衡台上游戏。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平衡台,鲨鱼头饰。

2.数字卡片1-4各两份,音乐《小跳蛙》,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⑴队列队形练习。

基本口令:稍息、立正、向前看齐、向右转。

队形练习:三队变六队、六队变三队、向中靠拢、两手侧平举分散开、切断分队走等。

⑵热身运动。

平衡台操:教师带领幼儿练习:头部、肩部、腰部、下肢、全身运动等热身活动。

2.基本部分:

⑴复习取放平衡台的动作要领。

教师:四指并拢朝下,大拇指分开朝上握住平衡台,让平衡台有图案的一面靠在胸腹处,取放平衡台时要轻拿轻放。

⑵自由探索平衡台的不同玩法。

教师:除了刚才做的动作,平衡台还可以怎么玩?请小朋友每人找一块空地玩一玩,看看谁玩得花样多。

⑶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⑷同伴分享平衡台的玩法。

教师:小朋友想出这么多玩法,你们真棒。

⑸游戏。

①游戏一“大鳄鱼”

教师:教师扮演大鳄鱼,从1数到5时,小朋友两两合作站在平衡台上,注意安全,不要掉到水里被大鳄鱼吃掉。

②游戏二:闯关游戏“过桥”。

教师:引导幼儿将平衡台根据摆放空隙的大小,一个连着一个摆放好,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来挑战走平衡台。平衡台前面贴有数字1是最简单的关卡,贴有数字4前面的平衡台是最难闯的关卡。

3.结束部分:

⑴教师小结:

师:今天小朋友在玩平衡台的时候,注意力很集中,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能使用文明用语,活动结束后能将平衡台放在指定的位置上,你们做的真棒。

⑵放松整理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围绕着平衡台慢慢走路,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活动结束后引导幼儿整理活动现场,提醒孩子将自己的平衡台放在指定的位置,并摆放整齐。

4.延伸活动:

在户外活动中,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继续挑战平衡台间在距离、间隙不同的大小,来锻炼自己的平衡能力。

活动总结

一、选材来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中指出:“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在我院进行大班幼儿体能测试中发现,部分幼儿在平衡能力方面较弱,同时发现合作意识薄弱,结合我班子课题内容,主动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习惯还需加强,因此设计了此次健康活动《快乐的平衡台》。

二、重难点的突破

本节活动的重点是探索平衡台的多种玩法;难点是幼儿能两两合作在平衡台上游戏。本次活动重难点的突破在与幼儿是否能主动去探索平衡台的多种玩法,游戏中能否主动找小朋友两两合作进行游戏,同时在需要他人帮助下能主动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逐渐达到活动目标。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三、活动效果

1.器械选择

平衡台是孩子们在户外玩的器械之一,也是最喜欢玩的器械之一,每次早段、间操、户外游戏时,孩子们都会选择玩平衡台,本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跟平时孩子们玩平衡台积累下来的经验是分不开的。

2.活动氛围

队列队形练习和常规练习一直是我班常抓不懈的工作,有了良好的常规做铺垫,本次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同时,情景化教育教学一直是幼儿园遵循的原则,本次活动从孩子们探索、分享交流自己的玩法、通过游戏大鳄鱼来了及闯关游戏等,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活动。

3.活动流程设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关注个体差异,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在平台操环节中,发现一位小女孩从平衡台上掉下来,不敢再玩了,我走到小女孩的`跟前,主动牵起她的手,让她站在我身边,我帮助她进行练习。活动是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来设计与实施的,如在同伴间分享交流玩法时,充分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活动符合幼儿的身心健康,幼儿非常感兴趣,寓教于乐,目标已达成,这是一节根据我院课题开展的原创活动。

大班健康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作用。

2、知道食物营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准备:PPT

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咱们一起数三下把它请出来好不好?

二、播放PPT,讲述故事《小蛋糕旅行记》

1、依次放第二、三、四张PPT,了解食物从口腔到食管及其功能

(放第二张)【大家好,我是小蛋糕,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我,还不是因为我甜甜的好吃呗!那你们谁知道,你们把我吃到肚子里以后,我是怎么样在你们的肚子里旅行的?今天呀,我打算再到你们的肚子里去旅行一次,让你们看看我究竟去过哪些地方。】

提问:⑴、这位小客人是谁?他准备去干什么?

⑵、小蛋糕出发前给小朋友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你们能记住它旅行时去过的每一个地方。

师:“小蛋糕准备出发了”(放第三张)【瞧,我先从小朋友的嘴巴里进去,哇,小朋友的牙齿可真锋利一下子就把我嚼碎了,而且你们边嚼嘴里还边产生唾液,使我消化的更快。】

提问:⑴、小蛋糕是从哪里开始先进入到小朋友身体里的?进去以后小蛋糕怎么样了?

⑵、而且边嚼便产生什么?唾液有什么用?(是食物消化的更快)

师:接下来这些被嚼碎的小蛋糕。(放第四张)【我被嚼碎以后慢慢的像滑滑梯一样,滑到了一根细细长长的管子里,我就是食管,食管说:“”我的身体特别薄,要是遇到鱼刺或坚硬的食物就可能被刺破,小朋友吃东西时一定得小心点。”】

提问:⑴、后来小蛋糕又在哪像滑滑梯一样一点一点往下滑?(食管)

⑵、食管为什么怕刺破?吃饭时应注意什么?(小心鱼刺和坚硬的食物别吃到肚子里)

2、依次放第五张PPT,了解胃的功能。

师:小蛋糕在食管里滑着滑梯又回去哪呢?(放第五张)【我在食管中一点一点地往下滑。慢慢地滑到了一个大口袋里,这个口袋就是胃。它象一个磨盘一样不停地动。我在这里被不停地转呀转,磨呀磨,最后变得象浆糊一样。这时,小蛋糕突然看见胃的身上有好多伤,急忙问:“咦,胃大哥,你身上怎么有这么多伤口呀?你的伤口疼不疼?”胃伤心地说:“那就要怪我的小主人,平时吃东西不注意,爱吃的就吃得很多,把我撑得很难受,他一会儿吃冰冷的冷饮,一会儿又喝滚烫的开水把我折腾得够呛。”胃伤心的留着眼泪说:“有时我很想休息一会儿,可是我的小主人又要吃零食,把东西硬塞进来,让我不停地工作。我实在是太累了。所以,就成了现在这样,我生病时可难受了。”】

提问:⑴、小蛋糕从食管又滑到了哪?胃有什么作用?(把食物磨得更碎)

⑵、小蛋糕在胃里还看见了什么?(很多伤)

⑶、我们怎样来保护我们的胃呢?

小结:以后我们要注意,少吃冷、硬的东西,少吃零食,不吃不干净的东西,不能吃得太饱,也不能饿坏了胃,要吃饱早饭少喝冷饮。

(这一部分的目标是让幼儿在了解胃的功能的基础上知道不良的饮食习惯会使胃生病。)

3、依次放第六张PPT,了解小肠的功能。

师:小蛋糕从胃里出来,又会来到谁的家?(放第六张)【我从胃里出来,接着又来到了小肠的家,小肠的家弯弯曲曲的就像一个迷宫。周围还有许的绒毛和一扇扇的小门。小肠看到小蛋糕非常热情地说“我是小肠,欢迎你的到来。当你在胃里被磨碎以后,就会来到我的身体里,从我身体里的小门出去,所有的营养会到达小朋友的全身,使小朋友长高,长胖,给小朋友力量。”小肠接着又说:“但是那些没有被磨碎的食物,即便再有营养它也从小门里出不去,这样营养就送不到小朋友的身体里,所以小朋友吃饭时一定要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

提问:⑴、小蛋糕从胃里出来以后,又来到了哪?(小肠里)

⑵、小蛋糕在小肠里看到些什么呢?小肠有什么用呢?(把营养送到全身)

(这一部分的目标是让幼儿知道食物没有被磨碎就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

4、依次放第七张PPT,了解大肠的功能。

师:那些没被磨碎的食物没有从小门里出来,那它们会去哪呢?(放第七张)【“这是什么地方呀,怎么这么脏?我怎么才能出去?”“这是我的家,我是大肠。因为小朋友吃得太快了,没把你嚼碎,所以你不能变成营养,被身体吸收。就变成了残渣,这些残渣会在大肠里变成粪便,这样你就能出去了,你出去以后小朋友的身体才会更健康。”“等我出去以后,一定要把看到的告诉小朋友,让他们养成好的饮食习惯,使他们更健康。”】

提问:⑴、那些没被磨碎的小蛋糕从小肠出来又到了哪里呢?(大肠)

⑵、小蛋糕为什么说大肠里好脏呀?什么叫残渣?能不能让残渣长时间在体内呢?

小结:我们小朋友要定时大便,把残渣排出体外。

三、依次放第八、九张PPT,进行排图活动:游戏“排排看”

师:小蛋糕从大肠里出来结束了旅行,可它想考考大家,还记不记得它去过小朋友身体里的哪几个地方?(幼儿说完后,放第八张PPT)师:小蛋糕还想请大家再把他去过的地方,按从先到后的顺序排排队(幼儿说排队顺序,教师操作PPT)

师:咱们问问小蛋糕排队了没有(放第九张PPT)

(通过操作排列图片,复习巩固食物旅行的过程。)

四、依次放第十~十六张PPT,应用练习:游戏“食物捉迷藏”

师:小蛋糕想邀请大家一起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捉迷藏,也就是小蛋糕藏起来,请小朋友来找,不过小蛋糕毎藏一个地方都会提醒大家它藏在哪,只要你仔细听就能找到它。(依次放第十~第十六张PPT)

(这一环节通过游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各器官的特点及作用,进一步了解口腔、胃、小肠、大肠的作用。)

五、依次放第十七~二十三张PPT,进行健康饮食抢答游戏活动。

师:小朋友真能干,不管小蛋糕藏到哪你们都能找到它,小蛋糕还想和再来你们玩一个“抢答游戏”,怎么样?小蛋糕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先请大家仔细看看图片上人们做得对不对,为什么?等小蛋糕说了“开始”你们就举手抢答。(依次放第十七~二十三张PPT)

(通过本环节让幼儿了解健康的饮食才有强壮的身体)

六、依次放第二十四张PPT,学习《健康饮食歌》

师:最后,小蛋糕还想教小朋友一首儿歌,大家学会以后只要按照儿歌里边说的去做,你们就会健健康康地长大。(小蛋糕说一句大家说一句,看谁最认真学得最快)

健康饮食歌

小朋友,长身体,饮食天天要合理。

一日三餐很重要,定时定量要记牢。

偏食挑食要不得,暴饮暴食最不好。

早餐必须吃得好,午餐一定要吃饱,

晚餐别忘吃得少。从小养成好习惯。

新教案模板 第3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图像匹配算法已经成为了图像信息处理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虽然不同的应用领域对图像匹配算法有着不同的需求, 但是准确性和抗干扰性却几乎成为了各领域对匹配算法性能的衡量指标。此外, 由于在应用中实际的环境复杂多变, 算法还应对光照变化和部分遮挡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目前的常用匹配方法主要有:基于灰度相关的匹配、基于特征的匹配等。基于灰度相关的匹配就是用一定大小的图像灰度矩阵与参考图像的灰度矩阵按某种相似性度量方法进行搜索比较的匹配方法, 其优点是方法简单、抗干扰性能好、易于硬件实现, 缺点是计算量大。基于特征的匹配模式是首先提取反映图像重要信息的特征如点、线、距, 然后以这些特征为模型进行匹配, 优点是计算速度提高了, 但缺点是算法比较复杂, 不易于硬件实现, 而且它的匹配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征提取的质量, 匹配精度不高[1]。

由于大量噪声和局部遮挡会对图像匹配造成很大的影响, 极易出现失配的情况。针对此问题, 文献[2]提出了MCD (Maximum Close Distance) 相关匹配算法:通过引入像素相似阈值T, 近而统计图像中像素点的相似个数, 从而决定最终的匹配位置。文献[3]提出了序列相似性检测算法 (SSDA) :该算法比较简单、易于实现, 而且能从总体上提高匹配速度, 因此被广泛使用。同时, 为了进一步提高算法的性能, 提出很多改进的方法, 如文献[4]提出了用单调递增的累加阈值代替固定累加阈值的方式来增加有希望有匹配点处的比较次数, 从而提高匹配精度。文献[5]通过将MCD算法作出一些改变, 反过来计算最小远离距离MFD, 并通过由粗到精的匹配策略进一步节省了计算时间。但是, 以上这些改进算法仍然有如下的缺点:文献[2]未考虑到图像中尖锐噪声的干扰, 文献[4]的匹配时间过长, 文献[5]没有利用图像自身的信息。本文在介绍了MFD算法和基本的SSDA算法之后, 针对实际应用中上述算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将改进后的MFD算法和序列相似性检测SSDA算法相结合的快速匹配算法, 并在最后给出了仿真结果。

1 对MFD算法的改进

1.1 MFD算法[5]

文献[2]提出了一种最大近邻距离MCD相关匹配算法:该算法结合最小绝对差方法, 通过像素灰度相似性阈值T, 统计两幅图像中对应点的像素灰度相似的个数, 从而判断两幅图像的相似程度。

文献[5]对MCD算法进行一些改变:不计算最大近邻距离, 而反过来计算最小远离距离MFD, 即:

此时, 统计每个位置处的模板图像与区域子图的MFD距离, 即可得到整个匹配区域的相关曲面, 该曲面的谷值即为最佳匹配点。

序列相似性检测算法 (SSDA) 能够很快丢弃不匹配的点, 在总体上减少了在每个匹配点上的计算量, 由此提高了整体的匹配速度。而且该匹配算法比较简单, 易于实现。

本文尝试将MFD算法抗噪声和局部遮挡的优点和SSDA算法的匹配速度快的优点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新的算法来实现图像的模板匹配。

1.2 本文对MFD算法的改进

MFD算法的优点在于其运算量比较小, 而且保持了MCD算法在抗均匀噪声和局部遮挡方面的优势, 对于局部灰度信息不存在突变的图像匹配比较准确, 但对于局部灰度信息突变的地方, 即存在尖锐噪声时, 会产生误匹配, 从而由局部的不匹配影响到了全局的匹配精度, 最终导致模板的匹配错误。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MFD算法进行了改进, 其中包括了对图像的预处理和图像之间相似度的计算。

1.2.1 图像的预处理

由于图像中存在着大量的噪声, 因此新算法引进了噪声阈值Tz, 用以处理图像中存在的尖锐噪声。其中, Tz一般在100到150之间取值。首先对待匹配图像B进行扫描, 将其像素点与模板图像A中对应点的灰度值进行比较, 并将其差值与Tz作判断, 从而决定待匹配图像B的当前像素点是否存在尖锐噪声。当对应点像素差值大于Tz时, 就认为该点存在尖锐噪声, 即:

1) 有尖锐噪声, |Ai, j-Bi, j|>Tz;

2) 无尖锐噪声, |Ai, j-Bi, j|≤Tz

在对图像噪声抑制的方法中, 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其中, 均值滤波更适合于处理高斯噪声;而中值滤波对尖锐噪声有着比较好的处理效果。因此, 本文采用了以待匹配图像的像素点 (i, j) 为中心, 取一个局部模板, 对模板内的点进行中值滤波的方式去除尖锐噪声。

1.2.2 两幅图像之间相似度的计算

在完成了对待匹配图像B中像素点的去除尖锐噪声的处理之后, 需要衡量模板图像A与待匹配图像B之间像素点的相似程度。本文通过将对应像素点的像素差值与相似阈值TM进行比较的方式, 来确定像素点的相似程度:

对待匹配图像B进行扫描, 计算每个像素点的相似程度, 然后统计图像中所有像素点, 即得到了两幅图像A和B之间的相似度D (A, B) :

D (A, B) =i=1Μj=1ΝR (Ai, j, Bi, j)

其中图像大小为M×N

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既保持了MFD算法具有的抗均匀噪声和局部遮挡的优点, 同时在图像预处理阶段由于引入了噪声阈值Tz, 也消除了图像中的尖锐噪声对算法产生的影响。因此, 将改进后的算法用于模板匹配中是有效而且可行的。

2 累加阈值的选取

2.1 序列相似性检测算法SSDA

SSDA算法运算过程实际是各像素对灰度值差值的积累过程, 积累误差就是相似性度量值。在运算过程中, 设置一个固定阈值ε0, 对每一个匹配位置, 计算失配累积误差, 如果累计误差超过ε0, 即可判断该位置失配。采用固定的阈值法匹配精度随阈值ε0的增大而增大, 但同时也增加了每个位置需要比较的次数[4]。而选用较低的阈值虽可以减少运算时的计算量, 但也会使得求和过程过早结束。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 文献[4]提出了采用单调增加序列代替固定阈值的方法, 即阈值随比较次数n逐渐增加, 如图1中ε0所示。此时对大多数非匹配点 (曲线B, C) 比较次数显著降低, 而对有希望有匹配点 (曲线A) 比较次数增加, 提高了匹配精度。

2.2 本文对累加阈值的改进

本文在分析了SSDA算法常用的固定和递增的累加阈值的基础上, 并结合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的特点, 采用了逐渐递减累加阈值的方法。由于改进算法统计的是模板内像素灰度值相似的点的数目, 而不是传统的SSDA算法所统计的灰度值差值, 因此, 对于初始阈值的设定将会更加具有针对性, 本文选用的是ΤL=Νmax8, Nmax为模板中像素点的总数。同时, 改进后的算法具有抗噪声和局部遮挡的特点, 所以将其用于SSDA算法的匹配过程中时, 能够有效地解决噪声和局部遮挡对像素灰度差值的影响, 近而消除了其对累加阈值选取的干扰, 提高了匹配速度。累加阈值选取的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其中, 点 (i, j) 的图像与模板图像的相似度D (i, j) 是通过改进后的算法进行计算的, 而阈值的更新公式为:

其中, TLnew为新的累加阈值, TLold为原来的累加阈值。

3 动态调整像素的相似阈值

经过改进的MFD算法还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在待匹配图像中存在很多与目标图像相似的子图像, 或者一些与目标图像类似的背景图像时, 容易导致误匹配。例如, 需要在含有多辆车的图像中对其中某一辆车的车牌进行定位。产生这种匹配错误的直接原因是在匹配结果中有多个非匹配点的相似度等于甚至小于真正匹配点与模板图像的相似度。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像素的相似阈值TM的存在, 使得与目标图像相似的子图像之间, 其计算出的相似度非常接近。通过实验发现, 如果逐步减小相似阈值TM, 则TM越小, 匹配结果越精确。但不可能总是用一个固定不变的小阈值, 因为一直采用小阈值会丧失改进后的算法在抗噪声和局部遮挡方面的优势, 同样容易造成失配。

因此在新算法中采用一种动态调整像素相似阈值的方法来解决以上的问题。由于图像采集过程中的抖动以及仪器自身的缺陷, 极容易将形变和噪声引入到图像中来, 而噪声的产生原因和种类又千差万别, 再加之图像的背景复杂多变, 这就给想利用人类自身的经验知识来对像素的相似阈值TM进行估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利用了图像自身的信息来对相似阈值TM进行动态调整, 具体步骤为:

① 将相似阈值TM初始化为一个小阈值。

② 在对点 (i, j) 进行试匹配的过程中, 记录下该图像与模板图像内各对应像素点的灰度差值, 并用一维数组chazhi[256]统计各灰度差值 (0-255) 出现的次数。

③ 如果该次试匹配结束, 则计算数组chazhi[256]中灰度差值的数学期望E

④ 用下面的公式对相似阈值TM进行更新:

TMnew= (1-η) ·TMold+η·E (3)

其中, TMnew为更新后的阈值, TMold为原来的阈值, η为相似阈值TM更新的置信度。η=ΜBnumΜBmax, MBnum为已经进行过试匹配的点的个数, MBmax为总体待匹配点的个数。

⑤ 进行下一匹配点的试匹配计算, 回到步骤②。

首先选择比较小的相似阈值, 可以使刚开始匹配时, 非匹配点的累积误差增加, 快速终止其计算。随着进行匹配的点数的增加, 记录对应像素点的灰度差值的一维数组chazhi[256]的数学期望,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图像中待匹配图像与模板图像中对应点的像素相似阈值TM, 而且进行匹配的点数越多, 记录灰度差值的数组chazhi[256]的数学期望E就越接近于图像的最佳相似阈值。因此, 在阈值更新的公式 (3) 中, 采用了原始阈值和灰度差值的数学期望加权合并的方法。同时, 加入了更新置信度η, 它是已经完成匹配计算的点的个数与总体需要计算的点的个数的比值, 它将会随着匹配过程逐渐增大。这种相似阈值TM的实现方法, 不仅保持了改进后的算法抗噪声和局部遮挡的优势, 而且也可以很好地处理相似图像对匹配过程的干扰。因此, 用该方法更新相似阈值是有效而且可行的。

经过上述对MFD算法和SSDA算法的改进之后, 算法的总体流程如下:

Step1 选取初始累加阈值TL和像素相似阈值TM

Step2 从点 (i, j) 的待匹配图像中无重复地选择像素点, 将其与模板图像对应点的灰度差值放到chazhi[256]中进行存储, 并利用本文1.2节提出的改进算法计算该点的相似度R, 并记入相似度D (i, j) 中。

Step3 在试匹配的过程中, 如果图像处理完毕, 则转向Step 5。倘若出现相似度D (i, j) 大于TL的情况, 则结束当前点的试匹配。同时, 记录像素点的比较次数, 并计算chazhi[256]数组中灰度差值的数学期望E, 分别利用公式 (2) 和 (3) 对当前的累加阈值TL和相似阈值TM进行更新, 并用新的阈值代替原来的阈值进行后面的操作。

Step4 进行下一匹配点的计算, 回到Step 2。

Step5 当完成了对待匹配图像的全图扫描之后, 即完成了对所有可能点的试匹配计算之后, 找到使相似度D达到最小的那个匹配点, 此点即为最佳匹配位置。

4 实验结果分析

对于待匹配的图像, 如果受到环境因素 (如薄雾) 或噪声影响造成目标图像边缘不够锐利时, 很容易导致匹配时的模板漂移[5], 这是因为在匹配结果中有多个相邻点具有相同的相似度, 即在匹配过程中, 有多个匹配点可以进行选择。如果不能找到适当的方法来对匹配点进行有效选择, 极易出现模板漂移的现象。随机选取和顺序选取是最为常用的匹配点选择方法, 但由于没有利用图像自身的信息, 这些方法对于减小模板漂移来说并不是好的方法。本文采用了比较各匹配点的待匹配图像与模板图像之间的对应像素点灰度差值的数学期望的方法, 对匹配点进行一次筛选, 得到最终的匹配点。由于点的数量很少, 并且多匹配点的情况并不是每次匹配都会出现, 因此计算量增加的代价是可以承受的。同时, 该方法能够使模板漂移现象显著缓解, 所以它是一种性能较为均衡的实现方法。

测试代码采用的开发平台是Visual C++ 6.0, 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实验环境为Intel Pentium 4 1.60GHz, 512MB内存。

在仿真实验中, 分别选取了白天和黑夜实地拍摄的含有多辆汽车的待匹配图像, 匹配目标为其中一辆车的车牌图像, 如图3和图5所示。在实验中, 分别使用了固定阈值的SSDA算法、递增阈值的SSDA算法、基于MFD距离的SSDA算法和本文提出的改进后的匹配算法对含有噪声和相似图像的待匹配图像进行了匹配实验。以上四种算法对图像的匹配结果如图4和图6所示, 其中方框区域为各算法最终的匹配结果。

图3和图5的模板图像分别是白天和夜晚拍摄的待匹配图像中一辆车的牌照图像, 从图4和图6的 (a) 、 (b) 、 (c) 三幅图像中可以看到, 在面对含有噪声和相似图像的待匹配图像时, 上述三种算法均产生了误匹配。而在图4和图6的 (d) 图像中, 本文提出的匹配算法很好地处理了待匹配图像中含噪声和相似图像的问题, 得到了正确的匹配结果。

我们分别采用两组图像对以上四种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第一组是只含有单个车牌的图像, 而另一组则是含有多个车牌的图像。表1和表2分别是两组图像的仿真结果。本文选择的测试数据为各算法运行时像素灰度的比较次数和匹配时间。

从表中可以看到:因为没有加入有针对性的累加阈值, 所以前三种算法的像素灰度比较次数比本文算法多出几倍, 甚至一个数量级, 从而证明了本文采用的逐渐递减的累加阈值是有效的。同时, 前三种算法的匹配准确度均明显低于本文提出的算法, 特别是在表2中, 匹配准确度相差了30到40个百分点, 这也证明了本算法中加入的噪声阈值、动态调整像素相似阈值和多匹配点的解决方法, 对于处理噪声和相似图像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虽然加入了新的算法, 但本文提出的匹配算法的运行时间并无明显增加, 甚至在大部分时间内仍小于其他的算法。因此, 将本算法用于图像匹配, 特别是对于含噪声和相似图像的待匹配图像进行匹配时, 优势非常明显。

5 结 论

本文在MFD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提出了新的改进算法。该算法不仅继承了MFD算法的优点, 而且能够消除尖锐噪声对匹配过程的影响。同时, 采用了逐渐递减的累加阈值和动态调整像素灰度相似阈值相结合的方法, 不仅提高了匹配的准确率, 而且使得匹配过程中对应像素点的计算量也大为减少。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合理选择多匹配点的方法, 从而能够显著抑制模板漂移。实验结果也证明了本算法的准确性和抗干扰性, 完全可以满足对含有形变、噪声和复杂背景的图像的匹配要求。由此可见, 本算法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摘要:针对最小远离距离MFD (Minimum Far Distance) 算法对局部尖锐噪声易产生误匹配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算法。新算法通过加入噪声阈值, 对应点的灰度差值的相似阈值和单调递减累加阈值的方式, 有效地去除了图像中的尖锐噪声, 快速终止了非匹配点的计算, 从而减少了总体的计算量。同时新算法采用了一种包含像素点差值的相关方法来解决同时出现多个匹配点的情况, 从而显著抑制了模板的漂移问题。实验结果表明, 算法在图像存在噪声、遮挡时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匹配效果。

关键词:MFD,噪声阈值,模板匹配,灰度差值,模板漂移

参考文献

[1]王红梅, 张科, 李言俊.图像匹配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4, 40 (19) :42-44.

[2]任仙怡, 廖云涛, 张桂林, 等.一种新的相关跟踪方法研究[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2, 7 (6) :553-557.

[3]Barnea D L.A class of algorithm for digital image registration.IEEETrans ComputeC-21, 1972:176-186.

[4]罗诗途, 罗飞路, 王燕玲.基于自适应模板修正的相关跟踪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 2004, 25 (4) :633-635.

[5]杨勇智, 文远保.一种改进的快速相关跟踪算法[J].计算机应用, 2005, 25 (12) :2843-2848.

[6]黄飞, 李德华, 姚讯.基于相关匹配及自适应模板更新的目标跟踪新方法[J].计算机工程, 2007, 33 (16) :147-149.

[7]吴培景, 陈光梦.一种改进的SSDA图像匹配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33) :76-78.

[8]Liang Wang, Tieniu Tan, Weiming Hu.Face Tracking Using Motion-Guided Dynamic Template Matching.ACCV, 2002.

[9]Onoe m, Saito M.Automatic Threshold Setting for the Sequential Simi-larity Detection Algorithm.ibid, 1976, C-25 (10) :1052-1053.

新教案模板 第4篇

关键词:Word编辑 技巧 电子教案 模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62-01

1 提倡教师用Word制作电子教案模板的起因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工作时间不仅限于课堂上,课下还要做大量的工作,如备课、批改作业、写教案、进一步学习给自己充电等,有时还要把工作带回家继续做。为了既保证工作质量,又能减少工作强度,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电子教案模板。教师学会了电子教案模板的制作方法,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制作并得到普及使用,既能保证教案质量,又能节省教师的有效时间,这是各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校共用一种规范化的模板,减轻了教师重复编辑带来的困扰;第二种情况是学校已经采用教案的电子化,但没有固定模式和统一要求,使得教师的教案五花八门;第三种情况是教师仍使用纸制化教案,工作量大、烦琐,容易使教师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尤其是有的教师每年都讲一门课程,甚至教材也不变,这些教师为了写教案进行着无价值的重复劳动,白白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与其把宝贵时间用在重复的写教案上,不如把时间节省下来用于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把课堂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加以总结,这不仅能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提供宝贵的财富,还可以写成文字材料,和更多的人交流,为更多的人少走弯路提供方便之门。

2 使用Word编辑技巧制作电子教案模板的方法

下面就以目前较普及的Word2003为平台,以我自用的电子教案正页模板为例,介绍电子教案模板的制作方法。

2.1 插入下一页分节符,使新建的空白文档分为三节且显示为三页

(1)单击“文件”菜单上“新建”,新建一个空白文档。(2)单击菜单“插入/分隔符”,在对话框中的分节符类型中选“下一页”,单击“确定”。此时文档从插入点处插入了一个下一页分节符,文档分成了两页,每一页为一节。(3)将插入点定位在第二节开始位置,重复上一步的操作。再次插入一个下一页分节符。至此,整篇文档分成了三节,且在不同的页面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下面更方便地对不同的节进行不同的页面设置,并对不同的节插入不同的页码。

2.2 在不同的节中插入不同的页码

(1)在第二节页脚处插入Ⅰ、Ⅱ、Ⅲ…页码(第一节作为封皮,不设置页码)。

将光标定位在第二节中的开始位置,单击菜单“插入/页码”,在打开的对话框中的“位置”处选“页面底部(页脚)”,对齐方式选择“居中”,勾选“首页显示页码”复选框,再单击“格式”按钮,在打开的页码格式对话框中选“数字格式”为Ⅰ、Ⅱ、Ⅲ…“页码编排”选“起始页码”为Ⅰ,单击“确定”。(2)在第三节页脚处插入1、2、3…页码。将光标定位在第三节中的开始位置,用上述方法插入页码。此处“数字格式”选1、2、3…“页码编排”下的“起始页码”为1,其他格式同上。此时就产生了第一节为教案正页的“封皮”,无页码。第二节作为教案正页的“目录”部分,单独使用Ⅰ、Ⅱ、Ⅲ…页码格式。第三节作为教案“正页内容”,单独使用1、2、3…的页码格式。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电子教案正页的页码编辑,也适用于书稿或其他的编辑。

2.3 在各节中添加不变的内容

(1)将光标定位在第一节中开始位置,输入封皮不变的内容,并设置字体、段落格式。

(2)将光标定位在第三节中的开始位置,输入“正页内容”中不变的内容,“正页内容”部分可采用表格的形式,也可采用普通文档的形式写入。不变的内容可以是课号、课题、授课时间、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具、课后分析等。并设置好字体、段落格式。

2.4 将第一节的“封皮”和第三节的“正页内容”中可变的各项内容插入提示域

分别将光标定位在第一节和第三节需要插入域的位置,单击菜单“插入/域”,在弹出的“域”对话框“类别”下拉列表中选“文档自动化”,“域名”选“Macro Button”,在“宏名”里选“Accept All Changes Shown”,在“显示文字”处输入提示域的名称,如输入“在此键入授课名称”,点击“确定”。其他处的提示域的插入方法与此相同(如果需要再次设置提示域处的字体格式,可点击文档中的提示域处,如“在此键入授课名称”,即可设置需要的字体、字号、行间距等格式)。可以看到原来要插入提示域的位置变成一个带有提示性文字的内容输入域。当用鼠标点击提示文字时,该部分被选中,用户即可输入实际的内容,而提示文字自动清除。

2.5 设置各级标题

(1)选中第三节“正页内容”中的“在此输入课号”提示域,单击菜单“格式/样式和格式”,在文档的右侧将出现“样式和格式”栏。单击“一级标题”,即可将课号提示域设置成一级标题。接下来对其进行格式修改。单击“一级标题”右侧的小箭头,在打开的下拉列表中单击“修改”,将打开“修改样式”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设置“名称”为“标题一”,“样式”为“标题”,在该界面可简单设置“一级标题”的字体、段落格式,也可以单击该对话框左下角的“格式”按钮,在打开的列表中选择“字体”或“段落”对“一级标题”格式进行详细设置。(2)选中“在此输入课题”提示域,用上述方法将其设置为“二级标题”,并用同样的方法修改其样式和字体、段落格式。

2.6 目录的制作

将光标定位在第二节开始位置,单击菜单中的“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在打开的对话框中单击“目录”选项卡,在下方“制表符前导符”选择一种线形,默认虚线,显示级别选择2,单击“确定”。

2.7 模板的保存

各项内容设定完成后,单击“文件/另存为”,将打开的“另存为”对话框,确定文件名为“电子教案正页模板”,在“保存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文档模板”,保存位置自动至Templates文件夹下(不用修改),单击“确定”即可。此时“电子教案正页”模板制作完成(也可将模板另存至其他位置)。如果想使用制作好的模板,可在菜单栏中选择“文件/新建”,在文档右侧的“新建文档”栏中单击“本机上的模板”,在打开的“模板”对话框中选择已保存的模板,单击“确定”。对模板进行编辑后保存为.doc文件即可。如果需要修改模板,则修改后用前面保存模板的方法保存即可。

教师教案的电子化、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重复劳动的问题。而使用Word编辑技巧制作电子教案模板是规范教案格式,提高教师工作效率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冯壁,孙瑞新.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水教案模板 第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水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本课就是通过学习喝水与健康来激发学生科学饮水的情感,掌握卫生饮水的常识,形成良好的饮水卫生习惯。通过儿童参与的教学过程,体现主体参与和自主学习形式,交流讨论,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明确人的生存离不开水和科学饮水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喝白开水最健康。

(二)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怎样喝水最健康。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课件、镜子、水球N个、绿叶N片、生命之树一棵、贴卡、音乐《喝水歌》及颜色鲜艳的三种饮料,学生准备最喜欢喝的水一瓶和一个纸杯。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竞猜,激趣导入:引出主题“水”

1.教师:我们先来个小竞猜好吗?你捏捏看,有什么感觉?根据教师给出的谜语猜猜它是谁?(音乐伴奏)

学生:软软的、流动的,是水。

(谜语:此物不稀奇,生命不能离,用刀切不断,用网捞不起。谜底——水)

2.奖励猜对的学生一片绿叶,并请他们把绿叶挂在生命之树上。

3.教师:猜猜我们每个人身体里最多的是什么?是骨头?肌肉?是血液?还是水?由此引出“水”的话题,(展示有关图片):其实我们身体里最多的是水。大概占人体的三分之二,所以皮肤才会这么有弹性。奖励猜对学生一片绿叶,并把绿叶挂在生命之树上。

4.同时教师将写有“水”字的卡片贴在生命之树的根部,代表生命之源。

(二)创设情境,启发导学:引出为什么要喝水?

1.教师:谁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请一位学生讲述故事。

2.教师:播放学生进行游戏活动的场面的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

3.同时教师将写有“水”字的卡片贴在生命之树的根部,代表生命之源。

4.教师:你看到了什么?那他们为什么喝那么多水?

学生:做游戏、喝水等(学生:因为口渴了)。

5.教师小结并过渡:原来口渴是体内水分不足了,喝水能补充水分。那你们知道喝水还有什么好处吗?交流前提出要求: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知道得最多。

6.学生:和组里的小伙伴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喝水好处的资料。

7.学生:全班交流喝水的好处并说说是怎么知道的(网络查询,家长告知,查阅书籍等)。

8.教师:对正确发言的同学奖励一片绿叶表示肯定,并请他们把绿叶挂在生命之树上。

9.教师:同时将喝水的好处粘在卡片上贴在健康乐园里。

好处如:(一、补充人体必需的水分。二、有利于稀释血液。三、有益于新陈代谢。四、对皮肤保湿润泽、养颜有好作用。五、可以通便。六、易食物的消化。七、不会得各种结石,水就是伸入体内的清道夫。八、可以防眼干,避免视力快速下降。)以上只说了几点好处,实际上数不胜数。

(三)体验展示,讨论导学:喝什么水?

1.教师: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水,说说为什么选它? 学生:因为它们很甜,很好喝等。

2.教师:老师也准备了几瓶,想喝吗?组内进行饮料品尝活动。(音乐伴奏)学生:要求组长们做一次服务员,为大家倒好饮料,组员拿到饮料后分几次喝,慢慢地品品味道。

3.教师:好喝吗?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请拿出你的镜子看一看,舌头上有变化吗?

学生:变黄了、红了、绿了。教师:这是为什么呀?请学生发言。

4.教师小结:自然引出饮料中含有较重的人工色素,长期食用对人的身体有害,这样的饮料同学们最好不要经常喝。

(碳酸类饮料:是将二氧化碳气体和各种不同的香料、水分、糖浆、色素等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气泡式饮料。像可乐、汽水等。碳酸饮料:主要成分包括:碳酸水、柠檬酸等酸性物质、白糖、香料,有些含有咖啡因:1.对骨骼的影响。2.对牙齿的影响,使牙齿因过酸而变黄变薄。3.对人体免疫力的影响。4.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因有二氧化碳,会产生大量气体,涨腹,从而影响食欲。5.对神经系统的影响。6.对青少年发育不利 青少年喝碳酸饮料对身体尤为不利,长时间喝会导致肥胖,严重影响体形,造成自卑情绪。而且会降低肺活量。)

5.学生:讨论喝什么水才是有利于健康的呢?小组代表发言,对正确发言的同学表示肯定,并请他们把自己得到的绿叶挂在生命之树上。

6.教师小结为什么要喝白开水,并将喝健康水“白开水”,贴在健康乐园里。

(新鲜的白开水是最佳选择。白开水是天然状态的水经过多层净化处理后煮沸而来,水中的微生物已经在高温中被杀死,而开水中的钙、镁元素对身体皮肤是很有益的。有研究表明,含钙、镁等元素的硬水有预防加速衰老作用。)

(四)联系生活,分组交流:怎样喝水?

1.学生:看书了解怎样喝水,可与同桌先交流。

2.教师:出示两幅画面,请学生观察:你看了以后想说什么?A

图:口渴喝自来水,B图:激烈活动后大量流汗时大口喝凉水。

3.教师:小结不能喝生水、脏水;一次喝水不能喝太多;运动后不要马上就喝水等,对回答积极、准确的学生奖励一片绿叶并挂在生命之树上。

(五)拓展延伸,积极思考:怎样保护水源,节约用水?

1.教师:展示一幅图片,并讲述一个关于水的故事。(音乐伴奏)学生:边听故事边观察图片。

教师:出示关于水源减少土地干旱、水源被污染的相关图片。

2.学生:组里讨论“如果是你会怎样去做呢?”

3.师小结,对回答积极的学生奖励一片绿叶并挂在生命之树上。

(六)整体回顾,反思:

1.教师:这节课同学们认真地跟着老师学习了很多关于喝水的知识,表现非常棒了!让我们犒劳犒劳自己吧!

学生:让学生慢慢地,细细地品尝自己带来的水,感觉好吗?

2.教师:最后对本次活动进行综合性评价,我们的生命之树有了水才能长出茂盛的枝叶,我们的健康乐园因为有了知识而变得丰富多彩,我们的人类因为有了水才能充满活力,世界上万物生存离不开水,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珍惜水资源,爱护水资源,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让我们养成健康饮水的好习惯吧!

水教案 篇2

教学理念

乌鸦是又黑又丑的鸟。然而在中国许多抒情诗里,每每给乌鸦以赞美,如,“寒鸦数点”,“暮鸦栖未定”。这是因为乌鸦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乌鸦喝水》一文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学生阅读。学生又将乌鸦喝水的故事中,认识它聪明能干的一个侧面。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考虑让同学自己动手演示乌鸦河水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1、认识“乌、鸦”等九个生字,会写“可、石”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

3、知道遇到困难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乌鸦喝水过程的课件

2、乌鸦的头饰和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介绍你知道的乌鸦知识

2.出示课件上的乌鸦图。问:你觉得乌鸦好看吗?课文里介绍了一只可爱的乌鸦。它可爱在哪里呢?读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3.板书课题:乌鸦喝水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2.范读课文。同学边听边想,故事里的乌鸦做了一件什么事?你喜欢这只乌鸦吗?想到多少说多少。

3.逐段朗读,边读边感悟。

(1)谁愿意来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从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①谁能读出乌鸦“到处找水喝”那种心里着急又找得好辛苦的语气?(几个同学练读,评议。)谁能扮作一只小乌鸦,边读第一句边创编几个动作?

②小组讨论:

“乌鸦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认为该怎样读?如何表演?”

③小组汇报:

④指名表演朗读。学生评价

(2)朗读第二自然段,同桌讨论:看见许多小石子,怎么就能想出办法呢?说说你的办法

(3)分小组合作实验:在矿泉水瓶里装少许水,往里面加小石子,体验水渐渐升高的现象,尝试说说水升高的原因。

读一读:“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说一说:

〔4〕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乌鸦成功的喜悦。)

师: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①生读句子,思考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

②“一个一个地放”是怎样放?

③学生上台演示

(拿出预先准备的装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台,拿起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里,放三个后,师示意生暂停)

(问同学):这样是一个一个地放吗?

④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

示意学生继续一个一个地放石子直至水将升至瓶口。(体会瓶子里的水是怎样渐渐升高的?)

⑤为什么放进石子,水就会升高?

⑥乌鸦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

⑧小结: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明,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三)指导有感情朗读

1.激趣:播放乌鸦喝水过程的.课件。

你怎样评价这只乌鸦呢?想不想把乌鸦喝水的故事介绍给别人?

2.教师范读

3.学生一边读一边给课文内容编些动作,以帮助记忆课文。

(1)对照课文自己创作,尝试把课文表演出来。

(2)请几个同学汇报。大家帮助修改。

(3)大家练习创意朗读表演。

(四)识记生字。小组合作认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语文实践活动

1、“我是聪明的乌鸦"

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聪明的乌鸦该怎么办呢?

2、比一比,看谁想的办法好,小组合作讨论。

3、学生带头饰表演,评选最聪明的乌鸦。

(三)识字写字

1.学生自己在课文里找到要求认的和要求写的字,在课文中勾画,再读一读。

2.在“我会认”的生字中,有两个字长得可像象了,谁最先找到?(喝、渴)它们哪里一样,哪里不同?怎样记住?(看偏旁,想意思。喝水要用口,“喝”字是口字旁;口渴需要水,“渴”是三点水。)

3.识记“喝”和“渴”,用的是什么方法?小结:是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生字。找一找,生字中还有哪些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汉字形近?你能用这个方法学习其他生字吗?学生汇报。(乌-鸟石-右办-为)

4.写字指导

(1)复习笔顺规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

(2)找一找,哪几个字写的时候是“从左到右”?(找、许、法)这几个字书写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左边都是部首边,写窄长一些,右边写宽点)

(3)写“石”符合哪条笔顺规则?“办”呢?写时要注意什么?

5.书写练习

(1)教师强调书写姿势:“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不忘掉。眼离本子有一尺,手离笔尖有一寸。”书写习惯:“描一描,写一写,看清笔画写正确。”

(2)教师课堂巡查,个别辅导。(课堂上适当播放轻音乐)

(四)作业评比“看谁写的最好”

(五)、课堂小结

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

2.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兴趣,体悟乌鸦喝水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3.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文本基础上,适当进行思维拓展训练。

教学准备:瓶子、小石子、词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朗读课文

1、大家先来猜个谜语: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

2、对,谜底就是乌鸦。现在我们继续学习乌鸦喝水的故事。(请一个学生读,给其他学生提出要求:比比谁听得最仔细)

3、老师要考考你们:瞧,昨天的生字宝宝正向你们走来了。教师指导学生读好本课的多音字及叠声词、轻声音节。如“喝不着、渐渐、小石子、一个一个地”等。

4、师生湖动猜词游戏,考查字词识记效果。

(师只读词语但不发出声音,让学生根据口型猜一猜,大声读一读)

二、朗读感悟,引导理解

1.出示幻灯片一: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1)课文哪个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找出来认真读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体会: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体会到乌鸦的什么心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在学生理解“口渴”“到处”的基础上,借机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又饥又渴、又累又乏”等。)

(3)朗读表演: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谁愿意上台表演读?乌鸦喝水说课稿

2.大家都有过口渴的感受吧?(口渴了真难受!)乌鸦虽然找到了水,可是却喝不着水。

(1)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呀?你能找出这个句子画下来吗?快试试。(指名读句)

理解:你读了这句话,知道了什么?(乌鸦遇上麻烦──瓶口小、水不多)

(板书:遇到困难)

(2)出示幻灯片二: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3)这是乌鸦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体会乌鸦的感情。(乌鸦心情很难过,很失望,很苦恼……)

你很难过地读一读吧!

你很失望地读一读吧!

你很苦恼地读一读吧!(指导学生朗读)

3.我们都体会到了乌鸦着急的心情。可是光着急不能解决问题呀!那么应该──(板书:想办法)乌鸦想出什么办法来了吗?大家读读课文。

(1)出示幻灯片三: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2)学生自悟。(引导学生从重点词语及感情、表情、动作手势等方面理解)

(3)指导朗读:

①模仿读: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鼓励模仿)

②挑战读:还有谁向老师挑战?(鼓励学生有创造性地朗读)

(4)理解体会:重点理解词语“一个一个”、“渐渐”。从读中体会到什么?(乌鸦聪明、智慧;乌鸦喝着水的高兴心情)

4.演示:谁能把乌鸦喝水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出示瓶子和小石子)

(1)发现:同学们在演示中发现了什么?(理解“渐渐”并运用“渐渐”一词说话)

()渐渐()。

5.赞美:同学们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教师扮演乌鸦在课堂上飞舞,学生以赞美的语气与乌鸦交谈)

乌鸦,我想对你说:“()”。

(设计意图:朗读指导应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老师不经意的提问,引发了学生想说、愿说、想读的愿望,引导联系自身体验进行说句子扩展练习,从而达到开发语文课堂资源,积累词语的目的。)

三、拓展延伸

1、儿歌:同学们,老师学了这个故事以后,渐渐地喜欢上了这只乌鸦,我还为它写了首歌呢!(教师出示儿歌,学生拍手朗诵)乌鸦喝水说课稿

乌鸦乌鸦本事大,肯动脑筋想办法。

一个一个石子放,困难再大也不怕。

2、思维拓展:同学们,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那该怎么办呢?启发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以及自身的生活体验,说出一些可行的办法。

(注重提高课堂效率,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在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架设一座畅通的桥梁,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

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罐”等8个生字,会写“股”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好全文,品词赏句、积累语言。

3.感受泉水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泉水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创设情景:

师: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校园,也吹绿了山野,请大家闭上眼睛,让老师带你们去春游吧!现在我们走出教室,走出了校园,来到了我们不曾来过的山谷。(播放课件)现在快睁开你的双眼,看看眼前的美景。

2.交流感受:

师:春游结束了。在这次春游你看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连绵起伏的群山,郁郁葱葱的小树,美丽的小花儿,潺潺的流水,这是人间仙境吧,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潺潺的流水叫什么吗?

4.出示课题:

师:对,是叫泉水。来让我们一齐和泉水姑娘打声招呼吧。(齐读课题)刚才我们看到的景色很美,可泉水的品质要比景色美上很多倍呢,不信就和老师一起来了解泉水吧。

二、配乐范读课文,感知朗读语气

师:首先老师来读课文,在老师读的过程中大家认真听,老师是用什么语气读的?

生交流:欢快。

师:对,泉水不停的流淌,是那样的快乐与幸福,所以要用欢快的语气来读。下面你们也来用欢快的语气美美读一读这篇课文,认识一下泉水姑娘。同时这篇课文中有几个生字宝宝要认识大家,去找到他们想办法记住他们。

三、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课文读完了,找到那些生字宝宝了吗?来认识一下。

1.带拼音读。

2.去掉拼音读。

3.同桌间互相指读。

师:你们这么快就认识他们了,聪明的你们能说说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这么快记住他们的?

学生交流识字办法。

四、深入读文,感悟精神

1.自由读课文。

师:大家认识了生字宝宝们,它们现在已经又回到了课文中去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好吗?这回在读的过程中大家要找一找泉水姑娘从哪里来?最后又要流到哪里去了?(生答)

师: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泉水是从哪来的了吗?最后又流到哪儿去了呢?(生答)

2.指名读课文。

师:对,水流千遭归大海。泉水会汇成潺潺的小溪,小溪会流入滔滔的江河,江河最后都会奔入大浩瀚的大海。我们文中的泉水姑娘她从石缝中冲出来到最后她流入大海这个过程中,她都流到了哪?遇到了谁?都说了些什么?找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找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开火车读,其他学生思考并回答。)

3.指导读泉水说的四句话。(课件出示)

师指导学生朗读句子。学生练习。

师引导集体读:你们读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泉水冲出了石缝,来到山腰的水池,看到了打水的小姑娘她说……

泉水继续向前流淌来到山间的平地,看到火红的杜鹃花在自己的怀里映出了美丽的身影她说……

当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看到大口喝水的果树她又说……

她穿过静静的山谷,看到画眉在尽情的歌唱,她最后说……

师:通过泉水的四句,孩子们你们知道泉水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多,清,甜,声音美。(师板书)

师:泉水有这么多优点,可是她却毫无保留的让别人享受她的优点,你能说说她有什么精神吗?

生:无么奉献,乐于助人。(师板书)

4.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延伸

1.师:泉水无私的滋润着她所流过的每一寸土地,在她的滋润下花儿更红了,树儿更绿了,果儿更甜了。而因为她的无私我们也更喜欢她了。听!丁冬,丁冬……可爱的泉水还在流淌,她还会流到哪呢?还会遇到谁呢?想一想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口头补充句子。(课件出示)

泉水流到(),他看见了(),泉水说:“()”

六、总结

泉水从冲出石缝的那一刻起就这样不停的流着,不停奉献着,一直到她流入大海。让我们记住她,向她学习,学习她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吧!

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2.指导书写。

三、我会读。

出示课后“我会读”练习。同桌互读、指名读。

四、自编韵文,延伸拓展。

1.启发拓展。

(1)除了文中所提到的,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泉水的用途。

(2)学生讨论发言。

2.自编韵文。

(1)把你所说的内容编成像课文这样的句子,先自编,再小组交流。

(2)每组推荐一位,准备全班汇报。

3.小组推荐者全班汇报,点评、鼓励。

板书设计

泉水 甜 乐于助人

水教案 篇5

课前透视

课文热情洋溢地叙述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总理的满面笑容、傣族人民的兴奋与喜悦在作者饱满的激情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文章图文并茂,紧扣“难忘”二字展开,内容突出“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从而感受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二年级学生对泼水节的来历、周总理与人民的关系了解不多,课前应布置他们搜集有关的资料,提高搜集、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2、图片激趣。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 泼水节呢?学习课文我们就会知道。

对话平台

自读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此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识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注意瓣读ba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音“花瓣儿”。“因为”的“为”读wèi。翘舌音有“蘸、寿”,平舌音有“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识字:抓“特务”、“对号入座”、“购买门票”

【本课有些生字在生活中跟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字形比较复杂,字音难点较多。教学时,要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识字。】

读思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

(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

(此处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录象,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

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练习

1、填量词

一()花炮 一()龙船 一()花瓣 一()象脚鼓

2、找样子写词语。

一串串 火红火红

写字

学习“恩、寿、凤、凰、龙、度”六个字。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1)都是半包围结构。(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1、学生观察临摹,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3、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

4、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延时评价更易于调动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读思

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交流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 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思考,适时想象,使学生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朗读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实践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写字

练习书写其他六个字。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伴教锦囊

1、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纳州和德宏州。临沧的耿马、孟宝、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历史悠久,在近年发现的傣文史籍中,记述着远古时期傣族先民的活动。“傣”,意为热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建国前,傣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过程。不同地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西双版纳为代表的领主经济保存比较完整;德宏、孟连、耿马是代表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地区;景谷、新平、元江等内地的傣族地区地主经济已经确立。

2、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节日里还举行堆沙、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

3、漫话竹楼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 4 0 0 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阅读在线 : 绿色的竹楼

西双版纳,一片翠绿。那儿的房屋很怪,不用砖,不用石,是用绿色的竹子建造的。竹楼是悬空的,由粗大的竹子支撑着。把竹楼架高,不但能防潮,还能在楼下养牛喂猪呢!据说,这种建房子的办法,还是当年诸葛亮教给傣族人的呢!

进竹楼,先得把鞋脱下放在楼梯边,光着脚走在用竹子铺着的地板上,凉丝丝怪舒服的。人们盘腿坐在竹楼里火塘边的竹席上。老年人手拿一根二尺来长的大竹筒把一根小竹签在火塘里点燃,嘴斜着埋进竹筒里,呼噜噜地抽着。原来这是“水烟筒”。

吃饭时,人们围坐在竹编的圆桌旁。摆在桌上的菜更新鲜。什么“蚂蚁蛋拌酸笋”啦,“油炸青苔”啦,而鸡肉是用香茅草裹着在火上烤熟的。

走出竹楼,满眼是绿树、鲜花,连围寨子的墙,都是长得又高又绿的仙人掌。

西双版纳真是绿色的土地。

水教案 篇6

一、班会时间:

20xx年3月19日

二、班会地点:

初二(2)班教室

三、班会目的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水的有关知识,懂得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2、使学生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知道节水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班会过程:

1、话题引入,交流信息。

蓝色的地球演奏着生命的旋律,绿色的世界养育着万千的生命,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我们共同吮吸着地球妈妈的乳汁,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就是“水,生命之源”。

当今世界,节水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沿XX市,缺水问题似乎还不怎么明显,但在许多地区,缺水情况仍然十分严重。由于上海已被评为国家首批节水城市,所以我们更应该积极响应,为节约国家的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尽自已的一份微薄之力,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整洁、美好、生活更健康,让我们的家园成为一个真正的绿色家园!部分同学介绍他们收集的水资源的有关资料。

(1)《地球上的水》

(2)《人是一个水的生命体》

(3)《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2、运用事例,加深认识。

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离不开水,我国水资源丰富,有的人就会浪费水,尤其是学生,虽然学校中的行为规范上有着节约用水这一条,但还是有不少人不把这事放在心上,他们在拧紧水龙头时往往不拧得紧一点,在学校中,我们常发现这种现象,当我们看见时,我们将会去拧紧,但不可能每次都那么凑巧的被遇见。

情景短剧:《水龙头的倾诉》其实大部分的人还是有节水观念的,生活中也能做到节约用水,而且做得还很好。

节水小故事:《用水要象用油那样》

3、联系实际,增强效果。

再来看看我们生活中或你周围,大家的用水情况怎样呢?

(1)个人用水量情况调查。

(2)家庭用水情况调查。

(3)生活中浪费水情况调查。

(4)生活用水的污染情况调查。

4、讨论辨析,导之以行。

现在让我们想想怎样让秀丽的景色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只有洁净的水能才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草木,鸟语话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快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恐怖灾难,所以,人们必须认识到防治水污染的严重性。请大家针对下列现象展开讨论,并能积极发言,表述自己的看法。

(1)江河湖海里水那么多,我想,不节约用水也没多大关系。

(2)有些人洗手洗脸打满一盆水,洗完就倒了。

(3)有些同学在水龙头下洗手,洗完没拧紧龙头就走了。

(4)有人认为河里的水被污染了跟我们没关系,我们喝的是自来水,纯水。(学生讨论后交流发言)

5、集思广益,表达决心。

现在我们是中学生,还不可能在开发水源、处理水污染方面为国家作贡献,但是节约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应该从小节约用水,不浪费每滴水,如果哪一天。在世界上没有水了,那么结果将无法想象。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制止浪费,保护水资源。

交流节约用水的办法。用格言的形式来表达节约用水的决心

6、感情朗诵,深化主题。

同学们,今天的班会上,大家发言很积极,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制止浪费,保护水资源,让我们牢记:生命从水中来,水是生命之源!让我们一起在诗歌《水,生命之源》中结束我们今天的主题班会。

朗诵《水,生命之源》

水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

2、在和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形成新的和,3、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些汁液主要是从茎的部分渗出来的。

4、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作用散失的。

5、一株玉米旺盛时,一天要吸收几千克水,比人一天喝的水还多,有的植物还不止这么多,那么多的水分都用来组成植物体了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认识叶片的基本结构

1、自学教材第113页学习徒手切片的制法。

2、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结合《叶片结构示意图》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深吗?为什么?”

3、拓展反思,讨论交流:如何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

学习任务二:描述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

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

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

思考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

讨论总结: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拓展延伸:“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

《劝学》教案模板集合 第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劝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有y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劝学》教案 篇2

在教《劝学》一课时,我事先并没有告诉学生这一节课要学什么,而是让学生做下面的“造句”练习:

1、事物经过变化,可以得到发展、提高,就像()一样。

2、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就像()一样。

3、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就像()一样。

4、做事情时借助外物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就像()一样。

5、在学习上,积累是很重要的,就像()一样。

6、做学问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取得理想的成就,就像()一样。

7、心不专是取得成就的最大障碍,就像()一样。

几分钟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问题,这些答案中,有的很有创意,如:

1、答为“人类进化”,2、答为“铁久炼而成钢”,3、答为“牛顿说自己取得成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4、答为“利用计算器可以算得更快”,5、答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答为“滴水穿石”,7、答为“小猫钓鱼”等等。

当然,也有些答案值得纠正的,如有的同学把4答为“考试作弊”、“谈恋爱要有资本”,7答为“脚踏两只船”等等,对这些答案必须正确引导,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然后,我对答案加以引导,依次把它们答为:青出于蓝、把刀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刀会变得更锋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借助车马可以走得更快更远、汇聚小河可以成为江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弱蚓心专能食土饮泉而强蟹心浮却只能寄居,我特别强调了第7句的答案,说是某班一个学生的答案,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讲到这里,学生已经隐隐约约地知道今天要学什么课文了,我便顺势问了一句:“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要学哪一篇课文吗?”

“《劝学》──”学生异口同声。

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布置了下面一道题:

请从《劝学》一文中找出一些比喻句填在1~7中,看看古人的答案好还是你自己的答案好。

就这样,在无形中就已经进入了《劝学》的学习。事实证明这几十分钟没有白费,在分析课文重点的时候,稍加点拨,学生就理解了。真可谓:

暗渡陈仓,出奇制胜。

《劝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和掌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行文方式;

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2、本文的比喻论证有何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本文

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赵国人。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

1、法后王;

2、人定胜天;

3、人性恶,重视教育。

其思想主要体现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其文浑厚,逻辑严密。

三、解题

劝,即劝勉,鼓励。

四、诵读第一段

1、诵读的准确。先划分节奏,纠正字音;

2、学生朗读第一段;

3、学生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

4、指名学生口译第一节;

5、文理分析:

⑴ 本节的观点是什么?

⑵ 作者采取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

⑶ 比喻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

⑷ 这一节作者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五、诵读第二节

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

2、文理分析:

⑴ 本节的论点是什么?

⑵ 此节作者依然采取比喻论证,马上一节不同的是,他采取了一组比喻。

讨论:分析、归纳这些比喻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⑶ 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

⑷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六、诵读第三节

1、主要步骤同上;

2、文理分析:

⑴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⑵ 第一次运用比喻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证的?

⑶ 第二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对比?

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对比?

⑷ 最后一层内容如何理解?

⑸ 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七、全体学生一齐朗读本文

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本文反映了荀子怎样的思想

九、结合上面的讨论,进一步思考:比喻论证有怎样的作用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附板书设置】

一、学不可以已

1、通过学习,可超越前人(横向);

2、通过学习,可提高自身(纵向);

3、总结:只要学习,必有进步,甚至知明而行无过。

──学习的意义

二、学习要善假于物

1、过渡:承上启下;

2、比喻论证。

──学习的方法

三、学习必须

1、善于积累:正、反;

2、持之以恒:主观、客观;

3、用心专一。

──学习的态度、精神

《劝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2、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3、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

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段。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劝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

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

论述的。

4.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5.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

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6.课下作业: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名言警句、诗歌文章。编辑《劝学名言录》。

2.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写一篇以“学习”为话题的诗歌或散文。

《劝学》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劝学》教案。

2.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 诵读教法

六、教学设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劝学》教案》。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lì 参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

《劝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荀子介绍】

荀子:名况,又名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且认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礼治”,又要“法制”。

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

【《荀子》介绍】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

1、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荀子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学习不可以停止?

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

3、文章通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论证的?

明确:论证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比喻论证)、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等。本文通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板书见后)

【艺术特征】

1、比喻论证的方法: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富有音韵美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

【板书】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自己①②③④⑤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①②③④⑤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①②③④

坚持⑤⑥⑦⑧

专一⑨⑩

《劝学》教案 篇8

教学背景

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议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

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学生传授三大方面的知识

(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3)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中心的论证所起的积极作用;掌握议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

一、作者简介: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学生试译全文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

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

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

(一)、诵读分析第l段并分析。

1、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2、学生练习诵读。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学生试背,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1、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2、提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这个观点的。)

3、提问: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4、提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要“博”则“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2、提问:这三组设喻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问: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幻灯片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二)、诵读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以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为主。

1、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2、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3、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四组设喻,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学生熟读、背诵这一段。

(三)、诵读第3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五、总结全文,结合议论文的写作,辅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

1、中心内容。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讲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论点之二)(讲清“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积累、坚持、专一——态度、方法(分论点之三)(讲清“怎么做”)

教师点拨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

3、对举(对比)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思考与练习”三、四、五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文言文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尝试,读、析、讲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惜一课时的学习时间,无法从文言文的新课教学过渡到写的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大的不足。拟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次尝试这种结合,希望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劝学》教案 篇9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

二、作者简介、解题

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

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

明确:劝勉、勉励。《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疏通文意

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如

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同时板书)

6、重点讲解

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

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

明确: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④虽有槁暴(即使,如《勾践灭吴》中“虽无四方之忧”的“虽”也是此义)

⑤不复挺者(直)

⑥指名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明确: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⑦指名翻译:顺风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动词的“而”往往表修饰。)呼,声非加疾也,而(表转折)闻者彰(明显,显著。同“欲盖弥彰”的“彰”)。

明确: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利爪牙,强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词作状语)饮黄泉,用心一也。

7、对“跬步”加以讲解:“步”为会意字,左脚向前跨出去,右脚再向前跨出去称为一步;“跬”是半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

8、同时指出文中的两个错误:蛟龙为人们虚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螃蟹也会打洞,只是偶尔寄居于蛇鳝之穴,可见荀子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如同学们来得丰富。当然也有人认为荀子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个注释错误:“功在不舍”的“舍”应为“停”的意思,注释把意思译反了。

9、掌握了这些字、词、句再结合注释,文章内容就不难理解了。请同学们带着理解把课文再齐读一遍。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文章内在逻辑关系。

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字词、能翻译的层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文章精髓的。因此,我们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1、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齐答)“学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样。

提问: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明确:因为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习的意义的?(齐答)第2节。

第2节是不是直接谈学习的?(齐答)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齐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引导:“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齐答)前者较后者有提高。

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边锋利,这说明它们有何改变?(齐答)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习性”都是一种变化。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齐答)可以。物变需要条件吗?(齐答)需要。

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

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用原文回答)“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相当重大。

齐读第2节。

3、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齐答)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齐答)学更重要。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习的作用之大。

学习的作用在于什么?(齐答)弥补不足。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述学习的作用的?

明确:用了四个比喻。

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用原文齐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这是删节部分:

因此,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聆听古代君王的遗言,也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时,他们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后,其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造成的。《诗经》里有诗说:“唉呀你这位君子,不要一心沉溺于安逸,心满意足地供奉你的职位,充当追求正直的德行,这样,神明才会理解你,支持你,赐给你最大的幸福。”人的德行的境界,没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幸福的了。

……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将它纺织起来,系挂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在地下,结果巢里的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临百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各类事物的发生,肯定都有它的根源。人的荣誉或耻辱的来临,也必定和他自己品德的优劣相一致。肉腐朽了会生蛹,鱼枯烂了会生虫。懒散到连自身安危都不顾的时候,灾祸也就要降临了。太刚强了很容易自己折断,太柔弱了也容易自受其约束,自己邪恶肮脏,那就必然造成人们对你怨恨。把干、湿不同的柴草堆置得一样,火总会朝着干燥的一堆烧去;一样平整的地面如果有干有湿,水也总是向着潮湿的地方流去,野草和树木总是共同生长,飞禽和走兽也总是成群地居住,万物就是这样各自依从自己的同类以生存。所以箭靶一旦张设,箭也就会对着它射去;森林一旦繁茂,伐木者也就拿着斧头来了;树木一旦成荫,众鸟也就会飞来栖息;醋一有酸味,蚊蝇也自然会飞来相聚。说话有时会带来灾祸,行动有时会招致耻辱,因此,君子应当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所以,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的人,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十字路上徘徊不定的人,任何一条路的尽头他都不能到达;同时,事奉两位君主的人,任何一方也都不会容纳他。眼睛不可能同时看清楚两件东西,耳朵也不可能同时听清楚两个声音。螣蛇没有脚却能凌空起飞,鼫(shí)鼠虽然具有飞、爬、游、挖、走五种技能,但它飞不能上屋,爬不能到树顶,游不能渡涧,挖不能掩身,走不能走在别的动物前面,所以依然穷困而无法可想。《诗经》里有诗唱道:“布谷筑巢桑树上,专心致志将七只小鸟哺养。善人君子,其行动要专一不邪,不但行动要专一不邪,意志也必须坚定不移。”所以君子行事应当将心志集中到一点上来。

《劝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 6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有关“学习”的小议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界”,谢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2.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熟读课文

1、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3、学生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三、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学生找出中心句):提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生找出中心句),“善借于物”即善于向外界学习,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谈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生找出中心词):“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强调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3.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一、提出中心论点,并论证学习的意义

二、论证学习的作用

三、论证学习的方法、态度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第一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可以”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1:名词 “青”2:形容词。“于”1:从 “于”2;比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揉”,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4)“日”:名作状,“每天”。“参”,同“三”。

2、学生齐读第一段。

3、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差不多,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所以学习可以使自己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

青——胜于———→蓝

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二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抬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2)“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文理分析。

(1)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用了五个比喻。

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

(2)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落实到“学习”上来说: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里强调的是“借助外界”,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板书)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注:教师提示学生回顾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从而提高自己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养,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学习的作用。

3、教师引申: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每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

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学不可以已()②木直中()绳 ③使之然()也

④声非加疾()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

①虽有()槁暴()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君子生()非异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①已:停止。②中:符合。③然:这样。④疾:强。⑤假:借助。⑥绝:渡过。①有--又 暴--曝 ②知--智 ③生--性 }

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第三部分、总结课文、整理重点词句。

一、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a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2、学生齐读第三段。

3、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4、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教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

5、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

积累(1)积土、积水——积善(正面)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反面)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反面)

坚持(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正面)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反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面)

专一(3)蚓无……用心一也;(正面)

蟹六……用心躁也。(反面)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7、本段主旨: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二、总结课文: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劝学》尽管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

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观点突出,说理深刻)

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结构采用“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4、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提高自己(2个比喻)

学习的意义

改变自己(3个比喻)喻证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5个比喻)道理明白

积累(4个比喻)具体生动

学习的方法、态度 恒心(4个比喻)对比 深入浅出

专心(2个比喻)论证

三、整理词句:

1、通假字:輮,有,暴,知,生。

2、活用字: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A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省略句:輮(之)以为轮

(4)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4、一词多义

(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2)蛟龙生焉(生长,动词)

(1)骐骥一跃(一,数词)(2)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1)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2)金就砺则利(锐利,形容词。下文“蚓无爪牙之利”的“利”同此)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智慧,名词)

5、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锲而不舍、积善成德

四、课堂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全文

上一篇:评查下一篇:人生哲理句子摘录9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