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的话题作文

2024-08-13

突围的话题作文(精选10篇)

突围的话题作文 第1篇

写作业时,一只小虫落到作业本上,我习惯性的把那小虫用笔盖罩住了。

我捉到小虫,一向是把那虫儿关上一阵,然后写完作业后便放了它,毕竟作业时无聊,偶尔看看它的挣扎也算是聊以自慰。

这小虫与我素日所见的虫子没什么不同,绿色的壳,再配上一对半透明的薄翼,缀上两粒黑沙般的眼,仅此而已。只见这虫子在笔盖中横冲直撞,在笔盖里它可以看见周围的一切,却偏偏出不去,想必比死还难受。

作业快写完了,我料想那小虫也与往日所困的虫子一般,早已奄奄一息了,即使打开笔盖,也是要呆滞一会儿才有气无力地飞走。

然而,这只小虫似乎不同于往常。

在我收笔时,它依然在笔盖里横冲直撞,似乎是坚信:有光便是通向自由的出口。当时也没多想,只是有点感叹,便放了这只有点特别的虫子。

也许它并没有我们所说的“坚毅”、“锲而不舍”,毕竟那虫脑容不下这些人的信念与坚毅,我想这只是虫子生命的本能,对自由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望,在所有我所见的虫中,也许唯独这虫可称为“虫杰”了。不过是一点光亮,便可以让这虫在被囚的煎熬中度过那么长的时间,不得不说,这样的生命,该有多么顽强。

在挫折面前,有的人也许还不如这一只小虫,这些人在挫折面前总会把渺小的困难无限放大,怎么看困难都不可战胜,自己都看不见希望,何以突围?幸亏那小小的虫儿不懂何谓挫折,也不知道因为人的“聪明”,它是无论如何也冲不出束缚的。否则,只怕不等我放它出来,它便已经将自己吓死了。

看来简单的虫子的本能有时竟胜于人的思想。

突围的话题作文 第2篇

可是,等待他的是什么呢?

是一个更大的,有着更坚硬城墙的围城,等待他又一次突围。

我们不可能突出生命的围城,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突围过程中不断收获,不断成长,不断升华成为一支无坚不摧的利箭。

美妙的高音把满脸轻蔑的评委转变成为震惊的崇拜者。保罗滑稽的外貌下隐藏着最为雄浑的歌喉。一个平凡的手机推销员可以站上“英国有天才”选秀节目的领奖台,除了对自己的突破还能有什么?他无法改变自己龇牙咧嘴的外貌,如同他无法走出生命的围城,但他在突围,他突出了世人对美的认知的围城,他让那些缩在城内的人看到了灰暗城墙外的旷野与阳光。

湛蓝的泳池激起梦想的水花,菲尔普斯以他轻若游鱼的美妙姿态实现了自我的突围。六枚金牌在20xx的雅典为他筑起一座看似无法走出的围城。可游鱼又怎会停止自己奔向海洋的步伐?四年后的北京,他以创纪录的八金告诉世人,他要突破的是人类生命的极限,虽然明了这极限是他永远突不出的围城,但他在收获着突围的喜悦,他在成长。

耄耋之年,他仍不许世人为自己盖棺定论。诗人余光中也是一个不断突围的勇士。从格律诗,现代主义到民谣风,历史文化探索,他以一种又一种诗歌形式证明了突围的价值。思想与灵感永无尽头,如同围城外的天地,辽阔无边,即使穷尽一生的力量,也无法将其统统收入胸中,他是明了这点的。一甲子的诗歌创作并未让他停止突围的步伐,他以“明日黄花”来称谓自己所有的美妙诗篇,因为他还在突围。

人力是有极限的,我们无法胜过时间,胜过自然,这注定了我们无法突围出人生,但我们还是要去突围,只为这个充满艰辛却在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过程,愚人会为自己一次的突围而面对那已在身后的断瓦颓垣沾沾自喜不可自拔,而真正的智者则会拂去面上的尘土,向着下一座更坚硬的城墙走去。前者以为自己拥有了无限的天地却不知自己终究还是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而后者虽明了自己终究无法突围出人生却收获了生命中所有的雨露星辰。

生无所息,孔子的话语在4年后仍督促着我们不断地突围,生命的意义即是如此,在不断突围中得到完满。

作文教学的回归与突围 第3篇

作文教学向“生命体”回归, 意味着对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生命体的肯定, 意味着将作文教学思考的视野从学生的写作领域转变到生命领域, 将作文教学发展的目标由写作层次提升到生命层次, 意味着跳出作文看作文。

作文教学向“生命体”回归, 就是坚持以生命的方式把握作文, 以少 (童) 年的姿式品味作文, 在目标向度上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健全人格为旨归, 在内容向度上以学生真实的生活实践为纽带, 不断满足和提升生命的需要, 形成尊重、激励、多元的作文教学文化, 让更多的孩子找到自信和价值。

作文教学要有规律意识

总觉得我们的作文教学触犯了某些规律, 总觉得在作文教学之外, 在一个很远的地方, 在语文老师的老师那里, 就已经埋下了祸根。“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发展规律, 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规律。”教师应不断追问, 我的作文教学, 符合人的生命的天性及发展规律吗?符合写作和作文教学的规律吗?

文章产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即由“物”到“意”, 由“意”到“文”。问题是“转化”的关键是什么?靠什么“化”?生命, 生命中的思、言、情。“思”得好才会“言”得好, “思”的水平直接影响“言”的水平;“思”的产生、存在和交流又依赖于“言”, “言”的水平又直接促进和提升“思”的水平。同时, 没有“情”的“思”、“言”是不存在的, “情”是“思”、“言”的动力。“情”的参与极大地提升“思”、“言”的效率和质量, 有了“情”的加入, 感受和体“情”, 是人之为人的确证, 这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

写作活动实质是人生命中的思、言和情的整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缺少生命中某种应有因素的参与, 或者是某种因素作用发挥不当, 或者是整体协调做得不好, 都将影响写作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文本的质量。写作文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自成一体的生命形式, 根本原因就在于是生命中多元因素整合为一的产物。思、言、情相合互融的“生命整合律”是所有写作活动存在的一条写作基本规律。

背离写作的“生命整合律”, 任何创新的作文教学, 任何希望从某个方面或环节下功夫, 来解决作文的问题, 恐怕永远只能是“希望”而已。

无视人的生命及其发展差异性的规律 (人的认识之差异, 人的情感体验之差异, 人的智能之差异即多元智能) , 让我们尝尽“苦果”。许多学生根本就不喜欢作文, 许多学生连作文的“温饱水平”都尚未达到, 连基本的写作能力也不具备, 我们有的老师却在那里大谈“个性化”和“创新”, 其结果可想而知。作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分层次的, 作文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 作文的指导方法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让写不出的写得出, 让写得出的写得像, 让写得像的写得好, 让写得好的写得更精彩, 让厌恶写的变得不厌恶, 让不愿意写的愿意写, 让愿意写的乐于写, 让不会写的会写 (让思维混乱的变得不混乱, 让语句不通顺的变得通顺) , 这样的写作教学, 才是贴近生命、回归生命的写作教学。

今天的课堂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师先宣布作文题目, 并板书作文要求。例如“记一件偶然发生的小事”, 写作要求是: (1) 题材必须紧扣“偶然”这个关键词, 中心思想要具体明确; (2) 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 内容具体; (4) 句子要通顺, 不写错别字。姑且不说这样的“要求”如何, 也不说, 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能否激起学生乐于表达的欲望, 很显然, 这种作文教学, 无视“从动机走向目的”的作文心理规律。这样的作文课堂注定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低效的、令学生厌恶的。

应无限相信“读”的力量

—个孩子到底读了多少童话?读了多少适合孩子读的好书?一个语文教师到底读了多少经典?读了多少当代优秀散文诗歌?一个地区、整个国家的公民阅读状况如何?目前我们的读书状况的确令人失望。读的缺失, 易于导致人的生命力的萎缩, 导致心灵感悟力的萎缩。

人的精神成长史, 就是人的阅读史。多读一些好书、一些童话, 一个孩子的良知, 一个孩子的人格, 一个孩子的写作想象力, 统统都会渐渐出现。在读中感动, 在读中观察, 精神丰富了, 心灵细腻了, 生命充盈了, 文字也会变得越来越美了。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真正要提高写作能力, 除了不断实践外, 还要靠多读、靠生命的悟。不然, 作家的后代都会成为写作高手。生命的每个阶段, 都要有一份读书的清单。教师的本领就是激励、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读、去悟。在过度追求功利和“应试”的教育文化中, 真正的“读”失去被尊重的机会, 长期处于被冷落、被拒绝、被弃置的状态。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写作需要读, 生命的成长需要读, 需要灵动的词语和美好的精神, 动情地、长久地抚摸。读中写, 写中读, 读写结合, 永远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听一听学生的声音———《语文学习》2002年第2期摘要刊登一封学生来信:“高考语文我赢了, 我不会去感谢我们语文老师, 我感谢的是《平凡世界》等中外名著和《读者》、《收获》等优秀杂志”。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 一直在这种声音里反思———罪过呀!相信“读”的力量吧。不引导学生主动去读的写作教学, 是没有生命的写作教学。

让游戏与作文尽情联姻

游戏, 生命的需要;作文, 生命的表达。两者联姻, 天造地设。把游戏引入作文教学, 是作文回归生命的一种极好的路径。“人的个性, 像树的年龄, 是一圈又一圈地发展起来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着爱与享受, ……少年的一圈代表着玩耍和嬉戏, 青年的一圈是情爱的探索……其中任何圈未完成, 这个人的个性就会负伤, 就不完全。”可以说, 忽视游戏, 就意味忽视孩子的生命, 忽视生活中真正的少年儿童的个性。

游戏的“趣味性”, 最合少年儿童的口味 (心理特点) , 最能激起孩子表达情绪和欲望, 最能恢复语言的原本功能———表现与交流。孩子玩得越是快乐, 对玩的内容越是感兴趣, 表达的愿望就越强烈, 表达的情绪越强烈, 作文就越是开心投入。孩子们此时此刻想的是把游戏时那有趣、热闹或者安静的场面和各种各样的神态记录下来, 把自己心中的兴奋和快乐写出来, 告诉别人。这就是真正的作文。真正的作文, 只知道快速、明白表达自己的情感, 顺手写来, 毫无拘束就可以了。作文步入“自由王国”, 学生的“我正在做文章”意识暂时搁置了, 也就是说, 孩子们“忘记”自己正在作文。作文, 就这样回归生命。

且看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设计的“环境保护大会”的游戏及其附带的作文教学:先是“认领角色”。全班同学都必须暂时把自己变成大自然中的一种动物、植物或者生活中的某一种事物, 如大海、蓝天、黄浦江、泰山、课桌、黑板、马路、大熊猫、黄花鱼、梧桐树、杨柳树、草坪、垃圾箱、窨井盖等。并请每位“动物”、“植物”, 每样“东西”, 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 写一封对人类随意糟蹋环境的批评信。接着召开“环境保护大会”。请两位口齿伶俐的同学准备主持会议, 一男一女, 一名是“大海”, 一名是“蓝天”。由他们宣布开会, 谈谈环保的意义, 然后请同学 (动物、植物等) 作一分钟的发言。

李教授在此创设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写作情境, 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真实、具体的作文动机。孩子们扮演各种“角色”时, 已经把自己物化了, 把自己“童话”化了, 把自己对象化了。他在为“窨井盖”立言、帮“垃圾箱”说话时, 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也忘记了这是在作文。他只记得, 他就是“垃圾箱”!他正体验着“垃圾箱”的悲欢!

孩子经常帮助其他的东西“说话”, 孩子学会经常替别人着想, 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 爱护公共环境, 生活里就会充满童话的乐趣, 孩子们就会感到自己原来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这样一来, 作文回归生命便成为一种必然。是学作文, 同时也是学生活、学做人!

言说的品质要靠“言”来提升

作文, 终究是语言的功夫。运思, 要用语言来思;表达, 要用语言来表达。感受、思想和认识要靠语言来封存。“对于写作而言, 词既是母亲, 也是女儿;既是爱, 也是被爱。对于词而言, 写作既是滋养, 也是保持;既是赞赏, 也是怀念。”词不达意, 言难显情, 语不动人, 永远是作文的苦恼, 生命的困惑。心中有, 笔下无;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是语言运用常有的困境。因此, 言语的适时介入, 有助于缓解这一困境, 将直接提升“文”的质量。如指导学生写《找试卷》, 一位教师预先通知学生将在课堂上来一次小考试。当学生做好了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准备之后, 教师郑重地翻开讲义夹取试卷。然而试卷不见了, 接下来就有一系列的“找试卷”的动作。学生由好奇到观望到着急, 最后忍俊不禁。这个时候, 教师要求学生把刚才的情景写下来。出人意料的是, 不少学生只是用百来个字将教师找试卷的过程写下来, 内容极为简单。对此, 教师引导学生在轻松的回忆中开始了画面重现和思索, 力求将在脑海中的印象转换为“言”。但是一开始并不顺利, 教师必须具体指导学生应该用哪些词语来表现当时教师找试卷的情景。于是学生才有了“教师”捏着“书脊”抖动的动作描绘, 有了“教师将手‘伸进’衣袋里‘掏出’手帕, ‘致使’十二枚硬币被‘带将’出来, ‘蹦落’在地上, ‘滴溜溜’地在地板上‘滚动’的细节描写, 有了教师‘走’到走廊上, 视线从脚上逐渐‘拉长’、‘上升’, 一直‘望’到走廊尽头, 又慢慢‘收回’到眼前, 仍然没有‘发现”’的具体描述。之后, 教师又引导学生:“我”的动作是人的动作, 又一定反映着人的心情, 如果对“神情”不予关注, “过程”也就只是机械活动了。于是, 学生又有了“教师”胸有成竹地翻开讲义来, ‘满怀希望’地抖动课本, ‘失望’地望着地上滚动的硬币, 有些‘慌乱’地掏遍身上所有的衣袋。仅存的一丝‘希望’破灭了, 他从走廊回到讲台上, 一边‘无可奈何’地摇头, 一边‘尴尬’地望着同学们, 最后带着几丝‘狡黠’地宣称……”的神态描写。正因为这些言语的成功介入, 原本蒙眬、含糊的表达变得清楚、明白, 跳跃、空洞的地方变得连贯、具体和丰满。从而实现内部言语的有声化 (说) 和有形化 (写) , 促进“意”“文”转化, 提升生命言说的质量, 提升人的质量。

言语适时介入, 实质是凭借言语的力量撞击思维的探头向深处钻去, 促动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走向敞亮和开阔。

浅论“文化作文”中的文化突围 第4篇

【关键词】文化作文;文化突围

月有情而怜爱,竹蓄气而清爽。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和谐乃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弘扬和谐,在教育教学中,师者引领学生从文化教育切入进行思想和创作,不仅能够考察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也能够反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引起他们对当今社会文化构建理想的关注并去实践,从而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类社会总处在发展与保存、重建与扬弃的矛盾之中,回归人本,重现生命体验与个性表达;重视文化传承与人性优化,实现人文与科学的和谐共振,这是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两种生产力,明确提出“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并把语言、文学、科学技术包括在其中。文化是一种生产力。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提出了一份《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无疑,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作文”就是生产者进行文化生产的一项思想实践活动。

一、“文化作文”创作要略

文化是人造的第二自然,它包括三大领域,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文化作文”一般指充满文化内涵,富有人文精神的文章。创作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文章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是厚重文化向创作渗透并在实践中摇曳出赏心悦目的清翠。

1.“文化作文”的审题特色。

文化作文的创作在审题上别具一格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选择的题材内容本身的文化性;二是用文化眼光审视,文章中体现出文化味。观山观水观天下,传真传善传文明。文化作文审题是话题放置于广阔深厚的文化的背景下去审视对比,去进行对话碰撞,其实质是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富话题;用文化的材料表现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用文化的品位提升内涵。此类创作的关键在于除了大量的文化积淀外,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的精神、文化的感觉和人文光芒。

2.“文化作文”的创作特点。

其常见的写作技巧有:诗文引用,围绕历史事件的点评、故事新编、人物叙写、情景事件的再现等,创作时,不要只停留在诗文、名句、名人或历史时间等上面,而要从文化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的主体精神出发来思考,来取材。

3.“文化作文”的素材储备。

我们平常所讲的文化,其重要的载体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其素材的储备的重心应该是了解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那么,如何了解文化长河的发展、传播、辉煌与曲折、断裂和湮没呢?那就要了解文化的发展方向,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而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文化总汇。再如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及伦理文化、饮食文化、教育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风水文化、养生文化等文化的发展。

二、“文化作文”的取材立意

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泱泱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文化,它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和持续至今的西化浪潮中发生了变异。汉语、传统节日、还有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中医问题等,这些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符号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传统文化的精髓正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得不伦不类,文化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也影响着当代学生解读华夏文明的真谛。

2.中国当代文化的困惑。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风尚,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当代文化都有流行与过时的问题。而中国当代文化有三种因素在起结构功能作用:流行、形象(明星)和消费。与传统文化相比,当代文化放弃了变中求一(道)的传统思想,以流动不居的新景象、新风尚追求目标,在无限制的新旧替换中,当代文化的求新不仅难以形成文化发展的整体积累,而且也不能真正实现自我个人风格,这使当代文化缺少意义深度,更多的具有表演性和游戏性。

当“魏晋风骨”在历史风尘中徐徐飘来;

当“饮中八仙”在酒中吟诵出一篇篇不朽的传世巨作;

我们泱泱大中华的文化在俯仰间刻骨铭心,和中国的孔孟之道、黄老哲学、篆隶行楷、民间习俗中的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三十六计、九九八十一难、千年轮回等等这些仅贴“中国”标志的成果一起享誉全球的,是四书、五经、六艺、人生八相与禅宗,先哲们为我们酿造了多少独显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而我们心痛地看到:今人视之,甚不珍惜;今生写之,甚为混沌。

环视我们身处的环境,可谓“‘西风日渐,乱花迷眼”,外来文化蜂拥而入,文化的地域民族差异在不知不觉中变异并逐渐缩小,渐渐地走向了中和,这是不是好事?君不见迎面走来一群人流,身着牛仔衫,嘴嚼汉堡包,欣赏着好莱坞大片中的精彩捕杀,土生土长在中国的他们越来越知道的是“愚人节”、“情人节”、“万圣节”,而似乎没听说过“七夕”、“重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文化一体化正在热情扑来,这种担心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九斤老太,而是一种文化的敏感。外来文化抢滩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地,并逐渐站稳了脚跟,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种文化产物,虽给人新鲜感,但接踵而至的是困扰。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特色文化何去何从?文化创作的根在何方?

三、“文化作文”的文化突围方向: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的开放和交流势不可挡。这本是一件好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推动世界发展,维护世界文明秩序的有效途径。但文化交流是多元文化共存的前提,如果世界文化的发展都趋向单一化,就会使不同文化之间既无法交流,也无须交流。因此教育工作者对“文本解读”“文化作文创作”“生活与文化”主体文化的引领中,可着重指导学生探讨:我们选择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应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既汲取多方面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之魂。这既是对师生人文素养的挑战,又是对传承文明时尚文化的锻造。

作家张炜曾在《从沙龙到小屋》一文中说,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让文学“走向世界”的口号更可悲更可笑,此为对文字对文学对文化的正视。在科学领域常说没有国界,我们倡导和谐,拥有趋同;在经济领域我们为全球化不懈努力;在文化领域与“国际接轨”。以愚拙见,与世界大同一体,文化不需要,全球文化脸谱化,我们不盲从,因为这种“文化大融合”不仅不利于我们向前发展,反而会抹平我们身上精美的凹凸。让我们普通相似,全面平庸时,我们该如何对待今天在文化中的自己和善待我们在民族文化战线上抗争的学生呢?

以突围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第5篇

公元1082年,同样是在一个寂寥的悲秋,又恰在一个最易令人触景伤怀、吊古伤今的地方,苏轼与友人飞舟月下,举酒诵诗。幽幽的箫声中,苏轼出乎意料地将失去的一切抛在脑后。在一个最该失意惆怅、痛哭流涕的时刻,他选择与清风明月为伴,超乎人生得失,以一种失落文人特有的豁达包容了永恒与瞬间。

从此,历史上少了一个失魂落魄的苏轼,却多了一个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的苏子;朝廷里少了一个醉心政治的高官,却多了一个牵犬擎苍,亲射虎看孙郎的太守。历史埋葬了一个权显一时的官吏,却又在中华文化的园地里扶植起一个砥柱中流般的巨人。于是,苏东坡完成了一次惊天动地的突围,不仅是文化的突围,更是生命的突围。

我们或许没有经历过“苏东坡式的人生”,但生命又何尝不是在一次次“苏东坡式的突围”中不断发展?生命就像艰难困苦交织而成的网,常会在难以预料中一次次羁绊我们前进的步伐。流泪与抱怨或许是消解痛苦最为简便的方式,但泪水与躁怒往往会将我们推向更黑的深渊。在苦难中,生存的唯一办法就是组织坚定有力的生命突围。

对于如茵的绿草,它最终的归宿也许是在羊儿口边簌簌地哀嚎,也许是在疾风蹂躏下不甘地折腰,或许是在干旱摧残下痛苦地死亡。然而,在炎炎烈日之下,我们犹能看到它们躁动全身的绿意,孜孜不倦地潜滋暗长。渺小无比的秋虫,生命甚至短暂到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你尽可听到它们在转瞬即逝的生命中那歇斯底里的绝唱。自然的循环周而复始,这也决定了事物的诞生必带有悲剧性的落幕。即使这样,各种生灵仍旧用一次次生命的突围有力地抗争着无情的自然法则。也正因为这样,大自然才会不懈地绽放勃勃生机。耳闻嘶哑的虫鸣,身为万物之灵长的我们还有什么权利为苦难流泪和悲伤?

正如《珍珠》所写的那样:

蚌壳里的夜,有多长?

不再思量,不再思量,我已摆脱苦闷与忧伤。

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就不会闪光。

突围的话题作文 第6篇

——题记

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在天穹之间只能见到绽放着光芒的一小点太阳,恍若黑暗中渺小的希望。暗淡昏浑的光芒笼罩着,像一层巨大的纱布,蒙住了整个国安城,风轻浮的吹着这个城中村的每一寸地方,带去它的冰冷。王水舒舒服服的躺在他那土屋里拿破茅草搭成的所谓的床,偶尔发出几句梦呓。秋天的周末,宁静得好像不会发生什么,可好像又有什么要发生。当王水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的儿子狗蛋儿和他的媳妇英子早已成为一具行尸走肉的早餐,而他却没能阻止这一切。

这个城中村里任何一个人,上到县长,书记,村长,下到新出生的婴儿,都没有想到,会有一天,这个小小的城中村,会爆发丧尸危机。每个人毫无理由的具备了成为僵尸口中食物的可能。

秋日的早晨。王水还在睡梦之中。他的媳妇张英子早早的起了床,匆忙的套上一件外套,往手上哈气,嘴里叨叨着:”今儿个咋这么凉嘞!还木到冬天嘞!哎哟哟,可真冷“。她准备上街给一家三口去买早晨。可估计这个想法永远不能实现了。在张英子打开门的一瞬间,一根干枯的手抓住了她,那只手上布满了血和腐肉,张英子没有文化,可她也知道,这是老一辈人口中的僵尸!手加大了力度,乌黑而细长的指甲异常尖锐,透过玫红色的棉褂,深深的刺进张英子粗糙的手臂。她几乎是以平生最大的声音,甚至远远超过她骂街的声音扯着嗓门喊叫着。多么绝望的喊叫。可是,除了她的儿子狗蛋儿,没有一个人听到。

突围的话题作文 第7篇

我旋即打开电脑,立即登陆了CF,不一会儿,一阵回肠荡气的音乐边来回在我的耳边响起,伴随着音乐,我查看了一下今天系统的任务——“哦!原来是在突围模式十局啊!”我便找了一个玩突围模式房间,进入了游戏。

在游戏中,我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一个接受了突围任务的潜伏者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发誓要“完成好这次任务”。

游戏开始了。起初,我冲去了右边的那条小路,想从右边突围。谁知那里的敌人还挺多,我刚冲出去,就被人射死了。我不服,拿出个手雷又冲出去那条小路,来到那儿,我拨了个手雷就扔了出去,但“天有不测风云”,我不光没炸到人,反而被人用狙击枪狙死了。我无奈,又一次次地拿着手雷狂冲,但又一次次的被人射死。我没有放弃,改变了战略:从左边的小路突围。结果我几乎晕倒:那里的门口里面埋伏着一个狙击兵,只有有人一进来就杀,我被连杀了数次。

时间越来越少了,我们还有数名没有突围,我越来越紧张了。突然,一阵爆炸声响起,原来是中间的门被我们队友射爆了,这时也有许多队友突围成功了,我看了看突围信息板,上显示只剩一名我们就能成功了,胜利在望,就快成功了!我眉开眼笑,马上从正门突围。敌人见我们进展这么大,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一气之下,竟然守住了正门,还将突围点团团围住。我气急了,拿起手雷几乎疯狂地冲向突围点,每到突围点附近,我就扔手雷,偶尔还能炸死人,但总是冲不破守在突围点那些敌人的防线,每次冲每次都死。时间只剩一分钟了!我极度紧张,心蹦蹦直跳,好像是我真的在经历一场真枪实弹的战斗一样。

又一次次地死了,这时只剩40余秒。我没时间多想了,急忙又拿出了手雷,想作最后一搏。我依旧从大门冲去,不过来到突围点前,我发现敌人竟然没有围住门口——可能是时间快没了,敌人以为我们没可能突围成功了,松懈了吧!我心底有了一丝希望,立即把手雷扔进门口里,结果炸死了两个人,我既开心又紧张:开心的是守在突围点的敌人被我炸死了,紧张的是时间不多了,而且可能在别的地点还可能有敌人。但时间不等人,我立即抄起“M4”,像疯了一样冲进去,边冲边扫射,射死了一个敌人,但自己也被敌人射得只剩下20多点血了。这时,不知谁扔了一个闪光弹,把我的视线迷住了,但也把敌人的视线迷住了。我立即看左上方雷达图,哈!我看见了我的前方就是突围点了,我非常兴奋,边扫射边冲向突围点。也不管什么了,就按着键盘的那个“W”键,狂冲。

过了几秒,我看见屏幕上出现了“↓别爆我头↓突围成功”的字样,顿时,我兴奋极了,比捡了钱包更高兴,比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更高兴,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回到复活后,我拿出“M4A1”对天空乱射,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这么危急的关头,我竟突围成功了。

事后,我想了一下,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应该像这次突围一样,有一点甜头尝一尝不要松懈,就像敌人,不正是因为松懈了没守住门口才让我突围成功的吗?而吃了一点苦头也不能放弃,我也是刚开始失败了,总是被敌人射死,但没有放弃,继续努力,最终才突围成功的。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突围的研究 第8篇

关键词:作文系统训练,指导课,赏评课,写作水平

一、作文指导课, 引导思路, 指导写作方法

(一) 七年级挖掘内容, 解决字数布局问题

七年级上学期我们选择了作文构思教学中素材组合方式的并列式。第一篇《这就是我》, 要求简单:中间三段并列式, 每段开头一句为“ __________ 的我”。半命题式的开头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有的写开心的我、生气的我、悲伤的我;也有写父母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并列式最大的收获是学生有话可说了。然后我们又尝试提高难度, 写观后感。提高难度——写一篇观后感。题目《< 爱丽丝梦游仙境 > 观后感》要求:1. 中间3段为: “我喜欢 ______ ( 可写人 ) , 我喜欢 ______ ( 哪个情节 ) , 我喜欢 ______ ( 音乐、色彩、造型、想象力、名字等 ) ”;提出明晰的要求和提示, 让学生知道写些什么。经过几次练习, 再提高难度, 减少提示直至没有提示。《〈萤火虫之墓〉观后感》为副标题, 要求补充正标题, 开头点题, 中间3段为:“从电影中我看到了 ______, ”没有提示。有学生写道:从电影中我看到了凄凉, 从电影中我看到了悲伤, 从电影中我看到了绝望, 从电影中我看到了残酷, 从电影中我看到了责任, 等等。

(二) 八、九年级充实内容, 解决立意语言问题

进入八年级, 我们逐步看到了并列式的弊端, 脸谱化倾向严重。以《幸福很简单》为例, 写送伞、发烧、考不好受鼓励的同学, 一个班里占到近1/3。基于此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引导方向调整为对比式。并列式作文引导的方向是能写够字数, 层次清晰, 侧重于作文的形式方面。而对比式则侧重于内容上, 力求在文章立意上有新意, 具体实施上, 我们采用的是, 先积累再运用的方法。选择几个常用的主题:爱国、快乐、感恩等, 分小组搜集典型事例。然后仿照并列式的教学方法, 逐步引导学生使用对比式。将要求细化到: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要点题, 中间段落必须用对比式。文章内容选取正反两个事例, 语言精彩, 事例典型, 针对事例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面对成功》《给困难起名字》《最美》等几次练习和赏评活动, 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对比式, 逐步纠正写作中出现的不能围绕中心选材、所选材料不在一个层面上和材料转述方面出现的问题。几次练习下来, 我们欣喜地发现, 学生中出现了诸如:一块宝石的承诺、最美的是文字、最美的是繁星, 将繁星与瓷器做比较这样有新意的作文。更重要的是, 对比式使学生意识到了积累的重要性, 以前是搜肠刮肚编事例, 现在知道将政治、历史、语文书上、课堂上的知识和身边的新闻热点拿来运用。整个八年级作文练习颇有成效。

仔细研读分析, 总结出人物描写的注意事项。人物外貌、动作描写是系列训练之一, 接下来是个性化的语言、心理和神态描写, 通过系列训练使学生笔下的人物“活”起来。然后将借鉴课本上借景抒情的片段引入景物描写系列训练。片段写“活”了, 文章才能流光溢彩。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对作文写作更加的了然于心, 方法不仅是学会了更重要的是用于自己的作文写作。

二、作文赏评课, 评改贯穿始终, 在修改中提高

传统的作文批改, 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是反馈慢。学生将自己精心构思的作文交给教师, 他多么希望立即知道老师对它的评价, 特别是肯定性的评价。而教师批改作文至少需要一个多星期。随着时间的流逝, 学生的希望逐渐减弱, 最终消失。二是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传统批改法只是教师的批改, 至多也只有一两次面改而已。这种批改是单向的信息传递, 缺乏敲击学生或震动学生心弦的力量, 学生根本就不愿多看老师圈点的地方。即使评讲作文, 学生也只是被动消极的去接受, 更不用说在写作中运用所讲的方法了。许多写得不好的学生, 更是不愿让老师在全班学生面前评他作文的缺点, 不愿当反面典型。所以, 作文修改的教学模式必须得改变, 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已迫在眉睫。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以下的方法:自己批改和小组互批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过程:完成作文后, 自己用红笔在作文的最后标明字数、修辞、四字成语、事例概括, 并且用不同符号在文中标记。之后小组互批。小组内分工明确, 共同讨论, 有记录员, 有组长, 如《童年》读后感提出写作要求:1. 满分40分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 (摘抄或概括名著内容不超过200字) 。2. 书面共10分。3.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每段至少使用一个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 共10分。4. 中间三段并列式, 全文使用四字成语5个以上, 共15分。5. 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生活实际, 语言精彩, 事例典型, 共5分。针对不同的作文, 提出具体要求。这样在评改的时候能够有分可循。

修改中要求把错别字和病句抄写在黑板上, 以备其他小组改正。让其他小组成员根据本小组的作文优缺点, 写出修改报告, 准备汇报修改情况。修改报告主要的内容有①作文题目;②批改小组人员; ③本次作文的优缺点;④本次作文的优美语句或引用的名言、警句、典故;⑤值得注意并引以为戒的问题;⑥典型的病句和错别字等。批改后在文后写上评级, 写上修改者的姓名。这样做的目的端正批改态度, 也便于老师和其他小组检查。学生互批, 形式多样, 可以是同桌互批, 前后互批, 小组互批, 平行班之间互批等等。教师抽查, 肯定批得好的地方, 指出批得不足之处。

作文发下去后, 让学生自己再批一遍, 吸取同学给他的意见, 再次思考这篇文章的构思和写法, 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 重新修改作文, 在修改中完善。这样, 学生既扩大了阅读面, 又提高了分析能力, 逐渐在写作中总结提高, 在提高中掌握了写作知识, 知道该写什么和该怎么写。

农村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突围 第9篇

关键词:农村高中;作文教学;困境对策

听说读写训练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写作是一个人所思所识所见的综合体现。透过一篇文章,我们或许未必能全观一个人的思想智慧,但是它好过“以貌取人”的方面总是显而易见的。就像塞万提斯所说:“笔乃心灵之舌。”作者的视野、识见、思维或情操,透过文章总可略见一斑,形成一个初步定位。这也正是我国封建社会千百年来以一篇文章定终身的考试制度的根源所在。“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一篇文章中有十年苦读的功夫。虽当今社会取才之方式更为多元化,已不再是一篇文章定终身,但高中生的作文教学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就功利的角度讲,它依然占据着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就人文的角度讲,更是不可限量。

正是因为写作是综合能力的體现,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文学天才又不是人人都可以挥毫泼墨、倚马可待,只能令我们羡慕有余,心有戚戚焉。英国“悖论王子”切斯特顿说:“文学只是一种奢侈。”我们农村高中的作文教学现在陷入一种困境: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目前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量有限,有的甚至几乎没有课外阅读量。态度上,学生厌倦写作;能力上,学生写作水平踯躅不前,不见提升。教师似乎也束手无策,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作文教学成了疑难杂症,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境。

其实,作为一个痼疾,农村高中作文教学积重并非难返,突破在于“恒”和“变”上,恒定地坚持某些理念,适当地改变一些形式。

重视学生的阅读是一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经验来自于他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除非他的直接经验足够多,感性经验极为丰富,理性认识极为深刻。我所教的班级中,稍好的作文分为两类,一类是文采好、语感强、信马由缰的;一类是格局工整、行文稳健,言必谈“苏轼”“李清照”,喜欢写历史文化大散文的。调查得知,前者往往有课外阅读的爱好,但曾经得到的阅读指导较为薄弱;后者往往没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设置,故写作难能有自己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只能中规中矩,稳妥有余,不见光彩。还有一类学生,读了些书,但在写作文时,感觉完全用不到,提笔容易落笔难。这类学生一则由于快餐阅读,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一则由于看得太少,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知识储备或形成语感。还有一部分学生,课外阅读量几乎为零,喜欢写“现代版雷锋式作文”,题材老套陈旧,甚至连写作篇幅都难以充实起来,这类学生是“零阅读”。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都对一本或几本书痴迷过,对于大部分不爱阅读的学生应注意引导他们触碰到自己的阅读兴奋点,做科学的推荐,做好他们的启蒙老师。对于已经爱上阅读的学生,大可放手给他们空间,并要推波助澜,培养他们的定力,引导他们博览、内化,形成广度阅读和深度阅读。钱钟书先生进入清华读书时曾立下志愿: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夫人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回忆,钱钟书几乎所有假期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以至于在清华4年,连玉泉山、八大处都没有去过。钱钟书入清华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纪录:读书数量第一,发表文章第一,口出狂言第一……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也是一个毫不刻意的过程。学生的阅读速度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他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一般学生的几倍以上。阅读与写作之间其实就是一个治学三境界的过程,坚持阅读,“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自会不期而至。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保有一颗热诚的敏感的心。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文人往往是有诗性的,诗性是情操和智慧的结晶,诗人的语言往往是多经锤炼的,诗意和爱,能创造一切激情。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是一位热爱生活、充满生活激情的诗人,陶行知善于用诗的眼光把世界看成诗的世界,以带有诗意的言行,将他的生命、事业诗化,陶行知的诗情源于他富有激情的教育生活和对美好教育生活的无限追求。学生的情感倾向可以有愉悦和伤感之别,但是一定要保有一颗赤诚的诗情的赤子之心。青春年少,往往是张扬的,情感丰盈的,敢说敢做,敢爱敢恨的,这种品格是一种天性,也需要保护、及时地捕捉及引导。同样的一个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他可以是一个思维保持活跃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麻木无感的人。麻木无感可以直接摧毁创造力。

作文随笔化,随笔生活化。学生的随笔往往比作文写得好,一方面因为随笔更多的是有感而发,写的往往是肺腑之言,情更真感更实;还有一方面,便是随笔的随意化,学生卸去了心理重压,没有包袱,当然能写得更自如些。随笔的“随”,除了随意,还有随时,更易于捕捉刹那灵感。灵感是写作的最佳状态,可以遇之却不可以求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写作环境。随笔是有效构建写作和生活之间衔接的桥梁。要写好随笔,就要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写作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并非是一种无意识,而一旦形成,便极为珍贵。曾经教过一个女生,成绩优异,写作视野广,且具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她的弟弟也是如此,他们从小便被严母定下一条规矩,每次从外面回来,一定要谈谈自己在外面的所见所思所感,多年不曾间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和本能,外部世界时时在她的视野和思维之中。学生的随笔要用心写。其随意当是较之于严格的定时定点定内容定篇幅的写作,形式上的自由化,而并非随便写写、草草了事。心不动则笔不动,写一句也当有一句话的匠心。学生的随笔要坚持写。动笔是一种习惯,由最初的三五句,片纸只字也无妨,慢慢来,笔耕不辍,坚持下去自当文江学海、斐然成章。随笔生活化,能够训练学生敏锐的捕捉能力和对写作的敏感能力,作文随笔化,也是有效地构建作文和生活、写作主体的衔接,是使写作有意义的手段。这一环节的实施中,王栋生先生的改革使我获益匪浅,那就是:打破每周一次的作文格局。各位有时间可以拜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

作文教学既是攻坚之战,突围便非彗汜画涂、易如拾芥。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在坚持与变通上,以上几点体会于己较为深刻:一则阅读,二则诗情,三则改辙思变。且行且得!

参考文献:

[1]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突围的作文 第10篇

开元十八年,他风尘仆仆,飘然至长安。这座厚重的城,载满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梦,亦承着他最初的向往。

初临,独酌月下以自勉。“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一只自荐诗中竟也写满了张狂与自负,他只觉自己定能上九天揽月,缺的只是时间。

几番春秋,几番云雨。

新途成就了旧路,憧憬成了过往。异地红尘在模糊中清晰。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愿为辅弼,安济天下。他的热情从未泯灭,却一直留落江湖。

终于。

金銮殿上玄宗皇帝的不吝赞赏重燃了他的斗志,多年的热望近在咫尺。

翰林秉笔回英眄,麟阁峥嵘谁可见?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

终于志得意满。打马长安,醉吟月下。他似乎冲出重围,花明一片。

流光在岁月里穿行,愈发、他看出了些许一厢情愿。

他说,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却不料,待到热情冷却,长安的月色自会很冷。

那场叫做长安的梦里,李白醉眼迷离。留与离,弃与守,围城四起,似不知所向。不过梦总归要醒,世事难得如意,每个人总要有所皈依。

那夜皓月当空,亮了整个庭院。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一个人,一壶酒,一帘月。

在醉与醒之间,萧然落笔。重围,原来是他为自己布下的。幼时的执念该放下了,这宫墙、这心墙。都不该围住他。

举杯,摇晃的酒中,映着一轮明月,澄澈清明。这酒,敬长安,敬盛世,敬挚爱,敬自己。

衣带生风而去,半醉半醒而归。留下他在这座城市中最后的骄傲。

上一篇:农村支教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幼师学习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