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者行为规范

2024-08-28

社区志愿者行为规范(精选8篇)

社区志愿者行为规范 第1篇

社区志愿服务管理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服务原则、组织管理、志愿者管理、服务项目、服务要求及服务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

术语和定义

2.1 志愿服务

个人或团体自愿无偿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公益性行为。

2.2 志愿者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自然人。

2.3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

社区围绕社会公益事业以及社区各类群体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是组织、协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机构和志愿服务供需对接的平台。

服务原则

3.1 自愿原则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应当尊重志愿者加入和退出社区志愿者工作站的自由,不得强制要求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工作站不得违背当事人意愿单方面提供志愿服务。

3.2 无偿原则

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工作站不应以盈利为目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应期待获得劳动报酬。

3.3平等原则

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工作站与志愿服务对象之间法律地位平等;志愿服务关系各方主体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平等地参与志愿服务。

3.4 诚信原则

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必须遵守信用,按照自我允诺或彼此约定履行义务、承兑诺言;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工作站不应擅自更改服务内容、降低服务质量或终止服务活动。

3.5 合法原则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成立;志愿服务活动必须在法定范围内开展。

组织管理

4.1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设立 4.1.1 基本条件

社区设立志愿者工作站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a)有固定的志愿服务队伍;

b)有相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

c)有固定或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

d)有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

e)有志愿服务项目;

f)有统一的志愿者标识和相应的志愿者信息服务平台。

4.1.2 设立程序

社区向所属乡镇(街道)民政部门递交申请,经逐级审核,注册(备案)登记,并上报上级志愿服务管理部门。

4.2 组织机构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由社区志愿者代表推选站长、副站长;明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志愿者工作站可按服务项目设置不同的服务队。

4.3 标识标牌

4.3.1 在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悬挂志愿者工作站标牌,全称为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标牌规格尺寸应与场地面积协调。

4.3.2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所使用的桌牌、工作牌、制度牌等应与社区标识标牌协调一致。

4.3.3 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应佩戴注册志愿者标识。

4.4 工作人员管理

4.4.1 基本要求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工作人员要热爱志愿服务事业,具有奉献、服务意识,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工作站的各项规章制度。

4.4.2 值班要求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实行值班制度,保证每天有专人值班,做好值班登记及志愿服务管理。

4.5 工作管理

4.5.1 日常管理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应做好志愿服务需求的摸底调查、活动台帐、活动记录、活动小结等工作,并每年进行一次总结,形成总结报告。

4.5.2 满意度调查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每年通过发放《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满意度调查表》(见附录A),对社区志愿服务情况进行满意度调查。

4.6 经营管理

4.6.1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应依法筹集、管理和使用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物资。

4.6.2 志愿服务经费应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

4.6.3 志愿服务经费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应当向社会公开并依法接受监督。

志愿者管理

5.1 志愿者条件

志愿者应当具备与其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相适应的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经其监护人同意或者由其监护人陪同,可以参加与其年龄、身心状况相适应的志愿服务。

5.2 志愿者招募

5.2.1 信息发布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公布志愿者招募热线或志愿服务项目,接受志愿者的报名。

5.2.2 申请

5.2.2.1 个人申请

申请人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和照片,向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提出申请,并填写《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表》(见附录B)。

5.2.2.2 团队申请

团体需携带主管单位的推荐书及团体负责人的个人资料和照片,向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提出申请,并填写《社区志愿者团队注册登记表》(见附录C)。

5.2.3 审核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对申请对象进行审核,确定是否接受申请。

5.2.4 登记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对志愿者(团队)进行统一编号,对志愿者的资料建档备案,并发放志愿者服务证、志愿者标识(徽章)等。

5.3 志愿者培训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应组织志愿者每年至少参加1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志愿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方式包括知识讲座、现场示范、参观学习等。

5.4 志愿者权益保障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应逐步建立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维护志愿者正当权益;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应根据实际需要,为志愿者办理相应的保险,并鼓励引导志愿者为自身购买保险。

5.5 志愿者服务评价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对志愿者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每年评选出优秀志愿者,并对优秀志愿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优先推荐参加相关评选和表彰。

服务项目、要求及流程

6.1 服务项目

6.1.1 设定依据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的志愿服务项目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社区的实际情况来设定。

6.1.2 爱心帮扶志愿服务

针对困难户、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农民工子女等特殊群体,开展扶贫济困、居家养老、扶残助残、幼儿托管、青少年帮教等志愿服务。

6.1.3 支教助学志愿服务

针对教育资源匮乏地区或贫困学生,开展支教、义务家教和爱心助学等志愿服务。

6.1.4 卫生保健志愿服务

针对有卫生保健需求的群体,开展疾病防控知识宣传、健康咨询、义诊理疗等志愿服务。

6.1.5 心理疏导志愿服务

针对认识偏差、自我封闭、心理失衡等对象,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等志愿服务。

6.1.6 法律援助志愿服务

针对法律意识淡薄或有法律咨询需求的群体,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培训等志愿服务。

6.1.7 科技推广志愿服务 针对有科学技术需求或对科技知识感兴趣的群体,开展科普宣传、技术推广和运用等志愿服务。

6.1.8 应急救援志愿服务

针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开展抢险援助、卫生防疫、群众安置、设施抢修和心理安抚等志愿服务。

6.1.9 治安防范志愿服务

针对影响和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现象,开展治安宣传、治安巡逻、公共财物看护、禁赌禁毒、社区矫正和防范违法犯罪等志愿服务。

6.1.10 公共文明引导志愿服务

针对公共场所各类不文明行为,开展劝导、引导、纠正等志愿服务。

6.1.11 群众文化志愿服务

针对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培训和文艺演出等志愿服务。

6.1.12 环境保护志愿服务

针对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开展义务植树、绿化美化、清理脏乱、整治污染、节能减排等志愿服务。

6.1.13 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

针对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开展接待、咨询、联络、秩序维护、宣传文明行为规范、劝导不文明言行等志愿服务。

6.2 服务要求

6.2.1 基本要求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

6.2.2 服务形象

服务时应仪表端庄、穿戴整洁、佩戴标识(徽章)、待人真诚。

6.2.3 服务纪律

提供志愿服务时,志愿者应遵守以下纪律:

a)服从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的指导和安排,履行志愿服务承诺,加强团队合作;

b)遵守约定的服务时间,不得无故迟到、早退;

c)不得索取任何形式的报酬;

d)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和隐私等人格权利;

e)不得泄露志愿服务活动中获悉的依法应当保密的信息。

6.2.4 服务安全

服务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自身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6.3 服务流程

6.3.1 受理登记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工作人员指导供需双方做好登记,分别填好《社区志愿服务需求记录表》(见附录D)、《社区志愿服务供给记录表》(见附录E)。

6.3.2 信息公布

通过信息公示栏、社区网站等方式及时公布供需双方信息。

6.3.3 服务对接

工作人员确定服务团队或提供服务的志愿者,确定需求对象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服务时间、服务内容等基本情况。

6.3.4 服务提供

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6.3.5 服务总结 在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志愿者及时到社区志愿者工作站登记服务信息;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根据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填写《社区志愿活动记录表》(见附录F),并进行总结。

附录A(资料性附录)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满意度调查表

表A.1 给出了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满意度调查表的格式。

表A.1 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项 目

满 意

较满意

一 般

不满意

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情况

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效果

志愿者服务质量

工作人员服务态度

对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注:请在认为合适的项目栏里打√。如有意见和建议写不下,可另附页。

附录B(资料性附录)

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表

表B.1 给出了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表的格式。表B.1 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表

注册号: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姓名

性别

民族

身高

照 片

专业

学历

出生年月

健康状况

政治 面貌

特长 爱好

服务时间

□周末 □假期 □全日制 □其他

职业类型

□学生 □军人 □公务员 □企事业职员 □自由职业者 □其他

工作单位

邮编

家庭住址

邮编

身份证号

E-mail

联系电话

座机: 手机:

服务意向

□卫生保洁 □爱绿护绿 □治安巡逻 □交通劝导 □发放资料

□广播宣传 □文艺表演 □教育培训 □家电维修 □水电维护

□义务理发 □健康咨询 □学习辅导 □爱老敬老 □其他

□扶贫助残 □纠纷调解 □捐款捐物 □义务献血

专业特长

表B.1 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表(续)

个 人 简 历

备 注

注:

1、表内项目已注明内容的,只需在方框内打√选择即可。

2、为保持资料完整性,表内栏目请详细填写,本站承诺对内容保密。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社区志愿者团队注册登记表

表C.1 给出了社区志愿者团队注册登记表的格式。表C.1 社区志愿者团队注册登记表 注册号: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团队名称

团队人数

负责人

联系电话

座机: 手机:

服务时间

□周末 □假期 □全日制 □其他

会 □其他

团队类型

□企业 □事业单位 □机关 □社会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 □基金

团队所在地

邮编

服务意向

□卫生保洁 □爱绿护绿 □治安巡逻 □交通劝导 □发放资料 □广播宣传 □文艺表演 □教育培训 □家电维修 □水电维护 □义务理发 □健康咨询 □学习辅导 □爱老敬老 □其他 □扶贫助残 □纠纷调解 □捐款捐物 □义务献血

专业特长

团队简历

备 注

注:

1、表内项目已注明内容的,只需在方框内打√选择即可。

2、为保持资料完整性,表内栏目请详细填写,本站承诺对内容保密

附录D(资料性附录)

社区志愿服务需求记录表

表D.1 给出了社区志愿服务需求记录表的格式。表D.1 社区志愿服务需求记录表

日 期

姓 名

需求内容

服务地址

电 话

服务落实情况

备 注

附录E(资料性附录)

社区志愿服务供给记录表

表E.1 给出了社区志愿服务供给记录表的格式。表E.1 社区志愿服务供给记录表

日 期

姓 名

提供服务内容

服务对象

服务地址

电 话

备 注

附录F(资料性附录)社区志愿活动记录表

表F.1 给出了社区志愿活动记录表的格式。

社区志愿者行为规范 第2篇

社区志愿者是指以社区为范围,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原先是从事社区志愿服务的一些年轻人,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从事者从年轻人扩大到多个年龄段,可以是少年、中年等;二是服务的方式发生变化,原来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帮助老弱病残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而现在志愿者从单纯的奉献阶段发展到了可利用有偿服务获取收益来支持无偿服务的阶段.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并制定了有关章程和管理办法。随着志愿服务的发展,我国志愿者组织逐渐完善了组织制度、活动章程,开始有了例会,逐步走向正规。

据了解,世界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均参与率在10%,发达国家在30%到40%,而我国的城市人口参与率只有3%。当前我国的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共建一支宏大的社区志愿者队伍,政府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社区自治组织也要发挥作用,支持和关心志愿者队伍的培育、发展和壮大。

想成为社区志愿者的同志可以在任意时间到任意的社区居委会进行申请,没有条件,只要有志愿服务的热情即可(但出于志愿服务的便利考虑,建议到自己居住的社区居委会申请)。

申请程序很简单,只需要携带两张一寸照片,填写一张“社区志愿者注册申请表”(此表社区会给你)即可,上面包括志愿者的相关信息,可以从事的志愿服务项目等等。如果你报名的社区办事快的话,当时就能给你进行网上注册,并发放给你“中国社区志愿者证”(此证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颁发)上面有你的编号以及个人信息以及志愿服务记录等。

社区义工

1简介

社区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社区义工联合会)简称:社区义工,成立于2007年11月18日,社区义工成立起源于同一个社区的爱心网友,秉承源自社区服务社会的宗旨,是一个民间自发的爱心组织。

社区义工标志

2发起

社区义工联合会最初发起人有:孙在前、曹建毅、张晓光、宋广华、呼涌泉、王元元、罗志平、张广震、王飞等9人,他们都是同一个小区的网友邻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帮助身边人,影响身边人,而走到了一起。历程

社区义工成立后,先后组织和发起了多次活动,“为了咱们的邻居,请伸出您温暖的手---捐助邻居周立梅”[1-2]、“文化进社区---爱在金都大型文艺晚会”[3]、“社区义工在您身边,便民服务常伴左右---服务进社区活动”[4]、“电影进社区、进乡村”[5]、“捐助青州市杨集希望小学”[6]、“图书换树苗---与潍坊高新双语学校资助杨集希望小学”、“捐助白血病儿童点点”、“平安夜里送苹安---平安夜义卖苹果捐助白血病少年杨阳”、“99重阳节敬老院文艺演出”、“残疾人圆梦---残疾人杨波涛青岛看海圆梦活动”[7]、“资助寒门学子于学亮”、“文化支教---青州市石河小学捐助乐器”、“关注留守老人--青州庙子镇杨集安村捐建社区义工爱心诊所”等活动[8-10]。

4使命

社区志愿者行为规范 第3篇

一、在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方针指导下,以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开拓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建立良好的道德,越需要倡导高尚的奉献精神。社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产生和推进,正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开展的各级各类志愿者实践活动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志愿者行动正是共青团的新形势下服务党政中心工作,服务青年健康成长,服务社会的着力点。把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入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并使它成为大学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活途径,达到社区青年服务实现“育人”与“利民”的双赢局面。

2001年起,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创建了杏林飘香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并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很好的社会反响和效应。在志愿者行动中党员师生表现突出,成为了广大师生的表率,使全体师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感染。学院中各相关专业教师积极主动承担了志愿者的培训工作,部分专家利用节假日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受到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社区居民不断向学校、学院和志愿者们送来感谢信、表扬信和锦旗。通过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广大青年团员自觉树立起为党政分忧、为群众解难的意识,积极倡导文明、进步的社会新风。

二、规范社区青年志愿服务,探索青年志愿者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1、引入正面引导、分级指导、有效控制的新机制,保证青年志愿者服务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的舆论和导向,使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建立和健全合理的组织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作为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愿组成的业余性群众组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因此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志愿者社团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把正面引导、分级指导、有效控制作为保证青年志愿者社团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

正面引导就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为基础,始终坚持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立场,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理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上来,把大学生的精力凝聚到为祖国建功立业上来,保证大学生志愿者社团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方向。分级指导就是始终把青年志愿行动置于党的领导下开展活动。首先,明确相关基层的党团组织作为相应志愿者服务社团的主管部门,负责宏观管理志愿者社团的工作,使志愿者社团在相应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其次,建立志愿者社团的规范章程及组织制度,推选社团主要负责人,再次,按照志愿者服务的范围、性质、类别和职能,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部门,实行分级、分类指导。有效控制就是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对学生志愿者社团的管理和服务,扶持青年志愿者社团的健康发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杏林飘香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自成立起,贯以“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尽职尽能,无私奉献”为宗旨,发扬“大医精诚”的思想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贯穿“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真心关爱老人”的理念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成立初期,志愿者服务队就制定了《“杏林飘香入社区”社区服务志愿者章程(草案)》、《社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档案,做到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在组织机构建设上,服务队下设社区服务部、组织宣传部、财务部、后勤内务部、培训部五个部门,各部门接受服务队总队指导,接受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党团总支监督指导。服务队在服务过程中不断结合实际完善组织制度,在不同的工作阶段重新修订《章程》,进一步完善了志愿者服务制度、明晰了部门职责、健全了各项资料档案。此后,服务队实施志愿者档案注册管理,为志愿者建立较完备的个人档案卡和《志愿者服务手册》,并如实记录和认证志愿者服务活动过程,随后志愿者服务队又进一步规范了“志愿者服务队”建设,重新编制并建立完备的档案资料库。这些工作的有效进行,使服务队形成了“志愿者服务有组织、有纪律、有规范”的科学管理机制。这些规章制度从宏观到具体,加强了基层党团组织对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有效地把握和调控学生志愿者社团思想动态及活动的开展,同时又使其实现了很好地自我管理,更好地发挥其潜力。同时在青年志愿者的活动方式、内容、时间和场所等方面给予较大的自由度,这也充分地调动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特色志愿者活动品牌化,项目进程科学合理,“入户”服务与“集中”服务相结合——“一对一”模式稳定,“心连心”持之以恒。

“杏林飘香入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基层团组织开展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和“青年服务社区”的精神,探索的建设模式、运行机制和服务项目的具体行动。我们采取了“一对一”入户服务和“集中”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现在我们以树立学院品牌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为目标,不断探索和实现青年志愿者社区实践活动成果的突破,青年志愿者新实践基地的突破以及为基层学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途径的突破。多年来,志愿者服务队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科学的项目进程,创立了社区试点模型的办法,通过对社区的先期调查研究,制定符合不同社区特色的服务形式和内容,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服务规模和范围,这使服务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也充分验证了项目进程的科学合理。

1982年建系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一直保持着学生自发的义务健康保健服务。2001年11月起针灸推拿学院团总支正式组建了“杏林飘香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目前已初具规模。从成立至今,志愿者已超过2000多人次。这支由广大青年学生和部分专家教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在北京市率先以“一助一”上门服务的形式在老年人为主的“团结湖中路社区”、以集中服务的方式在“和平里”开展志愿者服务,至今这些志愿者服务小组已为万名社区群众开展了以耳针、按摩推拿、养生保健康复、卫生知识普及和健康咨询为基本内容的服务,同时还为社区群众开展生理、心理的护理,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预防康复,并为服务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卡、疾病普查、健康咨询表和服务反馈卡,帮助他们与专家搭桥等志愿者行动。近年来,我们还拓展了“关爱女孩”青年志愿者行动、为学校后勤一线员工“为最可爱的人送健康”志愿者活动。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服务小时数累计已超过10万小时,以广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志愿者们正以实际的行动向全社会昭示:志愿服务为社会,社会需要志愿者。

3、加强青年志愿者的培训考核,不断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为了确保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志愿者服务队应建立准备——实施——发展的前进路线。服务队应严格实行志愿者考核上岗制,对志愿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可通过定期举办相关技能培训和专题讲座,并以耳针、按摩推拿、养生康复、老年病预防等课程,不断提高志愿者的素质和技能,确保志愿服务的安全和质量。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志愿者服务队还可建立指导老师团队和专家顾问团,并建立起相关疾病的研讨小组和课题小组,使志愿者们能在专家团的指导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卫生知识的普及宣传、义务医疗、保健、康复等服务。

三、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作为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的经验总结

1、志愿者社区服务收效喜人

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营造区校共建的良好局面,青年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施展才华、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成为高校学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鲜活的手段和途径,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成为了进一步弘扬和传播青年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一个重要阵地,我们的志愿者服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同时还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普遍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国人口”栏目、《健康报》和“北京您早”特别报道了他们的行动,形成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长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配合社区推动养老事业,发扬了“尊老、敬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了社区配合、学校投入、志愿者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应当说,社区青年志愿者活动为高校学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志愿者活动加强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建设,深化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中德育教育的主题,使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不断提高修养,培养严谨的医疗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实现自我价值与全心服务人民”的思想,真正把“大医精诚”的思想和志愿者精神贯穿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点滴中。通过志愿者活动,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要求进步的政治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同时社区青年志愿者活动为青年学生提供施展才华、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搭建了实践的平台。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青年学生不断增强了工作热情和较为丰富的医疗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中广大青年学生得到了大量宝贵的工作经验,促进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实现了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好风气,他们在实践中切实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也增强他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杏林飘香入社区”这样的志愿者活动是紧密结合所在高校医疗专业特色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学习体系,通过系统、科学的培训和考核也激发了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巩固了他们的专业思想,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质及分析解决问题合乎“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与时俱进的时代观,使他们努力在医术上精益求精。志愿者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大锻炼,他们树立了“永创第一”的思想,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营造起“以创新为荣”的氛围。

2、不足与困难

高校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多年多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由于志愿者活动是一项完全的公益事业,没有强大的资金来源,仅通过从学生活动经费中申请一定的资金,这较大程度地限制了服务的范围和规模,甚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服务效果。因此,我们也希望基层党团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队本身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并诚挚邀请热衷于公益事业的组织和个人加盟,以优化志愿者服务环境和资源。另外交通问题也是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的一大难点,由于一些社区路途遥远,志愿者有时投入在路途中的时间比服务时间还要长,因此,我们准备通过扩大定点设定集中服务的方式,同时加大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自身的健康保健素质,使社区居民形成科学的养生保健意识。另外,由于志愿者的年级跨度和专业差别,使得培训工作存在一些重复和断层,这也是下一阶段,志愿者服务队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还有,志愿者活动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入户服务,志愿者们接触的服务对象相对固定而且单一,容易造成他们对不断重复的服务失去新鲜感而导致的热情减低,有时会产生惰性,这就需要服务队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开展组间交流和轮替,构建更加合理的服务模式。

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是一项公益事业,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取得了一点经验,但在社区前进志愿服务的发展道路上仍需要艰辛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我们将本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原则,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力争稳步而高效地发展。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以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拓展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志愿者服务环境、完善志愿者服务体制,制定更加有指导性和权威性的工作准则。相信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作为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一定能早日走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道路。

摘要: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面向新形势, 增强实效性是当前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总结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团基层组织开展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实践经验, 旨在不断规范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 不断拓展和探索高校党建政治工作切实有效的新途径。

社区志愿者行为规范 第4篇

【摘 要】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开展的全方位的教育,志愿者是社区教育服务工作的主力军。加强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更好地发挥志愿者队伍的力量和作用。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建设,既要完善乡镇社区教育资源需求信息,也要不断丰富社区志愿者的教育活动;既要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化培训,也要给予其更多的温暖的关怀。

【关键词】社区教育 志愿者团队 管理 建设

建设学习型社区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社区教育是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200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定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即人人皆是学习者;“终身学习”,即人人皆要从小到老不断地学习。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此带来了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而要搞好社区教育,实现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目标就要靠社区教育工作者,尤其要靠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这一股庞大的力量。

一、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社区教育不仅关系到居民綜合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及和睦幸福,更关系到社区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社区教育问题凸显重要。一方面,社区居民逐渐认识到社区教育的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参与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不断膨胀的城市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形成流动人口浪潮;中国大部分城市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化日益严重;不合理的城市布局与窘迫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的隔阂与淡化等。对此仅依赖以协调管理为特性的社区组织形式及学校教育来解决上述问题是不够的。社区教育实践经验已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社区成员,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原则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才能满足各类人们的各种教育需求和社会问题。

社区教育是为解决社区面临的社区问题而组织、实施的,是为社区的建设、发展服务的。社区的需求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内小到婴幼老到耄耋的所有成员,社区教育内容要满足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的不同学习需求,是一项极其宽泛的教育活动,内容极其丰富,范畴十分宽广。如社区法治、安全教育,职业培训教育,家政教育,未成年人教育,矫正对象教育,居民道德、身心健康及审美娱乐教育等的方方面面。社区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办班授课、主题讲座、应急演练、各种教育活动等。此外,还有以条幅、宣传栏、宣传单等实物形式开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面广量大,这就要求社区教育的队伍包括各方面的人才。因此,要推进一个区域内的社区教育工作,仅靠社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和工作者队伍的力量远远不够,这就必须有一支数量足够、专业齐全、具有较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与社区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结合使用,形成互补,才能确保社区教育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二、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教育志愿者将自己的才能应用到社区教育的组织运行中,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师资力量,充当社区教育管理者角色,既能扩大受益对象,又可以增加接受教育的内容,改变社区教育内容和形式比较简单、单一的状况,也能降低教育成本。

首先,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充实了社区教育的师资力量。社区教育是一项极其宽泛的教育活动,几乎涵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社区教育的队伍必定包括各方面人才,其数量也十分庞大,仅依靠社区教育管理队伍、社区教育专兼职干部队伍和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力量是不够的。而社区教育志愿者来自社区的各行各业,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区教育多方面人才的需求,还具无偿、免费的特点,可大大节省社区教育的经费支出。

其次,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提升了社区教育的影响力。我们经常看到,社区教育机构花了很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展社区教育,而参与的社区居民寥寥无几,有时甚至用发放纪念品或生活用品的方式吸引社区居民参加,说明社区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还不够。社区教育志愿者来源于基层社区,也是社区居民中的一员,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言传身教将对自己的家庭和周边的居民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推动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社区教育服务过程中,社区志愿者无偿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向居民传播知识经验,帮助社区居民提高知识技能,也给自己个人特长展示提供了平台,生活体验进一步丰富,人生价值受到肯定和尊重。而被服务对象在得到新知识经验的同时,也增进了对志愿行为的理解,不知不觉受到志愿精神的感化,进而主动加入志愿者行列。这种互动和交流的志愿服务方式,使教育过程由单项转变为双向,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营造整个社区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

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是社区志愿者队伍中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首先必须热爱公益事业,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及精神,在不谋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为改进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他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和管理经验等,并通过他们扎实的工作,把社区教育的理念转化为社区教育的实际行动。很显然,社区教育志愿者已逐步成为社区教育的生力军。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服务功能,关键在于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

(一)要健全组织、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对志愿者团队的领导。由于社区教育志愿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集体,志愿者活动有分工也有合作,因此需要统一的指挥和协调。要切实搞好社区教育服务工作,首先要健全组织、完善管理机制,这样就能够加强对社区教育志愿者这一庞大队伍的领导。我们由成人教育办公室牵头,镇团委、妇联、公安、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及关工委分工合作,协调和指导全镇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招募和日常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以社区学校为核心,以辐射渗透型为形式,把分散的社区教育人力资源集中起来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了教育志愿者在社区教育的作用,保证了社区教育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制定社区教育志愿者入队标准,明确社区教育志愿者岗位职责。加强对社区教育志愿者指导,提出社区教育志愿者自愿服务的要求,让这支队伍有章可循,持久稳定地发展,使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管理更为完善合理。让社区教育志愿者明确职责,热爱社区教育工作,主动、积极参与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还让他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组织协调能力,服务社区教育工作;鼓励他们钻研社区教育工作理论,勤于实践,踏实工作,勇于奉献,敢于创新。

(三)广泛招募社区教育志愿者,引进人才。社区教育的各级组织在政府引导和激励下,以学校为龙头,连接在社区的街道、派出所、消防队、敬老院、交警队、医疗、工厂、企业、事业系统与政府相关部门科室如科协、妇联、团委、民政、综治办、关工委等相关人员共同组成一支包含了各专业人才在内的庞大的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同时还招募辖区的大中小学生,吸收他们加入志愿者队伍,把他们培养成为协助社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四)对教育志愿者队伍进行注册登记,建立志愿者资源信息库。广泛动员辖区居民中的党员、教师、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参加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让根据他们本人的特长,选择自己的服务意向,并進行规范注册登记。然后把登记的志愿者名单筛选整理,根据服务意向进行分类,从而建立好社区教育志愿者资源信息库。这样能够为团队的建设与维护提供最为根本的依据,这也是志愿者团队管理建设的基础所在。

(五)完善社区教育资源需求信息库。在志愿者展开服务工作中,首先需要真实地了解社区教育资源匮乏的地方,只有真实地了解相关的需求信息,才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服务。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可以定期到居民家走访,真实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生活需求。同时,志愿者团队也可以多组织一些社区内部的活动,居民在参与的同时也是志愿者获取相关信息的一个途径。这些都会让乡镇社区的教育资源需求信息更进一步得到完善。

(六)加强对社区教育志愿者人员的培训。社区教育志愿者的素质如何,关系到为居民群众服务的质量,影响到社区教育的深入开展。加强志愿者培训,提高志愿者素质是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的重点工作。一是培养社区教育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素质,明确社区教育志愿者岗位职责,提升社区教育志愿者人员的工作热情,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个性心理品格;在发展社区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而不懈努力。二是构筑社区教育工作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这就要求社区教育志愿者要有创新的思维,要有科学的头脑,要有一技之长。除了对他们分别进行岗位工作内容和基本业务流程的培训,还要就志愿工作的目标、知识和专门技能等进行通用培训或是专项的专业技术能力的特别培训,包括社区教育专业知识、社区工作政策法规知识、社区教育工作的相关知识等。既要培训社区教育的通用志愿者,也要培训社区教育专业志愿者,这样才能满足社区教育多方面的人才需求,才能保证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期持久。

(七)丰富教育活动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想要更好地发挥乡镇社区志愿者团队的作用,社区应当不断丰富志愿者的教育活动形式,这样才能够让志愿者的工作更好地得到渗透。社区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专题式的教育活动,志愿者们可以在活动中给予居民一对一的辅导,也可以集体回答居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志愿者还可以定期到有需求的家庭里走访,照顾那些有需求的社区居民。这将会带给居民更多的帮助与关怀,这同样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活动形式。

(八)给志愿者更多温暖,确保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稳定。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是一支动态的人力资源队伍,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长期留住志愿者,保持志愿者团队的稳定很重要,也是一项很难的工作。维持住志愿者在工作中的一腔热情,除给每一个志愿者分配合适的教学活动外,应注重其自身的心理满足,对症下药方可维持其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持久性。一是要充分调动社区内“有学者、有才者、有力者、有闲者”的积极性,以满足社区成员在法律、保健、教育、 休闲、科普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其次,为他们开展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使志愿者的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同时,不少志愿者自身的生活可能也面临各种问题与困难,乡镇社区不仅要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对于所有这些加入进来的志愿者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与关怀,这样才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动力,从而确保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稳定。

(九)建立教育志愿者考核评价体系,树立典型榜样。我们把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参与率和活动质量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并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定期进行检查。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服务活动按服务日期、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分别登记在记录卡上,并按记录卡上服务时间的累积数对志愿者实行星级评定,为志愿者颁发证书。通过评定来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效果的取得,同时结合不同的活动项目开展一些评比活动,如:每年评选社区教育志愿者先进个人,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是一种倡导终身学习的社区学习型组织,也是一支创建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我们的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会越来越壮大,服务质量也会越来越高。社区教育志愿者在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一分力量。

总之,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整体工程,它的发展有待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终身教育观念是建立在终身学习概念基础上的。

【参考文献】

[1]文建,宁丰.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2]吴丛妍.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管理的改进思路――以淮安市S社区为例[J].学理论,2013(03).

[3]吴亦明.现代社区工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

社区志愿者行为规范 第5篇

2014陕西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社区志愿者

社区实务和社区工作基础知识是社区工作者考试的必考点。而专业知识有限,对于参加社区工作者考试的考生来说,是一个致命伤,陕西人事考试网为了弥补广大考生的这一短板,为大家整理了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社区基础知识大纲:社区志愿者,希望能为参加社区工作者的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社区志愿者

社区志愿者是指以社区为范围,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二、人员构成原先是从事社区志愿服务的一些年轻人,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从事者从年轻人扩大到多个年龄段,可以是少年、中年等;二是服务的方式发生变化,原来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帮助老弱病残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而现在志愿者从单纯的奉献阶段发展到了可利用有偿服务获取收益来支持无偿服务的阶段.三、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并制定了有关章程和管理办法。随着志愿服务的发展,我国志愿者组织逐渐完善了组织制度、活动章程,开始有了例会,逐步走向正规。

四、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

据了解,世界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均参与率在10%,发达国家在30%到40%,而我国的城市人口参与率只有3%。当前我国的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共建一支宏大的社区志愿者队伍,政府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社区自治组织也要发挥作用,支持和关心志愿者队伍的培育、发展和壮大。

五、社区志愿者申请

想成为社区志愿者的同志可以在任意时间到任意的社区居委会进行申请,没有条件,只要有志愿服务的热情即可(但出于志愿服务的便利考虑,建议到自己居住的社区居委会申请)。

申请程序很简单,只需要携带两张一寸照片,填写一张“社区志愿者注册申请表”(此表社区会给你)即可,上面包括志愿者的相关信息,可以从事的志愿服务项目等等。如果你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报名的社区办事快的话,当时就能给你进行网上注册,并发放给你“中国社区志愿者证”(此证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颁发)上面有你的编号以及个人信息以及志愿服务记录等。

志愿者基本行为规范 第6篇

二、以自身的行动实践志愿者精神,把爱心献给校园、家庭、社区和需要帮助的人;

三、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技能;

四、廉洁自律,不以任何理由收取服务报酬;

五、文明服务,维护志愿者的`社会形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佩带志愿者标志(如帽子、臂章等);

六、服从安排,遵守志愿者服务组织的有关规章制度;

志愿者基本行为规范 第7篇

志愿者基本行为规范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第x届xx城市运动会志愿者队伍建设,规范志愿者言行,为赛会提供有特色、高水平的志愿服务,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认真参加培训,主动参与日常志愿服务活动,牢记岗位服务要求,努力掌握服务知识和技能,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良好心态,为赛会志愿服务做好充分的身心准备。

第三条 服从工作岗位的安排和调配,服从所在团队的管理。

第四条 志愿者与工作人员之间、志愿者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密切配合,体现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第五条 提前了解相关客户群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在服务中避免冒犯相关禁忌。

第六条 对所有服务对象都要保持尊重、平等、热情的态度。

第七条 对于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应根据岗位要求事先做好思想准备,出现情况时能够及时、规范、合理地应对。

第八条 遵守志愿服务承诺书的相关承诺。

二、证件使用规范

第九条 服务期间严格按照证件的权限划分,在规定区域内通行。

第十条 不得私自涂改、伪造、变造和损毁工作证件。如证件丢失,应按照程序及时报告志愿者所属团队负责人。

第十一条 正确佩戴证件,佩戴时保持证件位置端正,不得遮挡证件。

第十二条 严禁出借及超范围使用证件。

三、岗前准备工作规范

第十三条 注意适当休息,保证上岗时精力充沛。

第十四条 注意饮食卫生,上岗前严禁饮酒、避免食用有异味的`食品。

第十五条 备齐必要物品,如制服、证件、腰包、水壶、通讯工具、工作资料、防暑药品等。

第十六条 熟悉岗位职责,牢记服务流程及相关要求。

第十七条 遵守上岗时间,往返途中遵守交通法规,保证交通安全。

四、仪容仪表规范

第十八条 仪容仪表整洁大方,化妆适度得体。

第十九条 着统一制服上岗,遵守着装规范,按要求佩带志愿者工作证等志愿者标识。

第二十条 面对他人,主动微笑示意。微笑是最好的名片,也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优质服务从微笑开始。

第二十一条 站立时,不依靠,不叉腰,不合抱双臂,不手插裤兜。

第二十二条 行走时,抬头挺胸收腹,双臂自然摆动。多人行走时,应自然成队,避免影响车辆和他人通行。

第二十三条 坐时保持上身直立,双腿自然并拢,不抖动腿脚。不在公共场所席地而坐。

五、工作秩序规范

第二十四条 严格遵守上岗时间,不迟到、不早退。因病因事不能按时上岗必须提前向有关负责人请假,经批准后方可离岗。

第二十五条 严格按照岗位分配在规定区域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严禁携带禁限物品或为他人夹带不明物品进入服务区。

第二十七条 严禁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吸烟或饮酒。不得在服务岗位上吃东西。

第二十八条 保持通讯工具畅通,遇到问题应按照规定流程及时请示报告。

第二十九条 换岗时,按照要求认真做好交接。

第三十条 除了工作需要外,不得利用工作之便观看比赛。志愿者持票观赛时,不得穿志愿者制服。

第三十一条 不向服务对象索要签名、礼品或小费。

第三十二条 工作时间不能主动与服务对象合影。

第三十三条 工作时间不闲聊,不接打私人电话,不长时间看手机信息,不发无关信息,不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上岗时把手机调至振动状态。

第三十四条 用餐时,注意节约,避免浪费。餐厅内不大声喧哗。保持用餐环境清洁,用餐完毕后主动清理垃圾。

第三十五条 举行升国旗、奏国歌仪式时,应起立、脱帽,身体转向旗杆方向肃立,并行注目礼。

第三十六条 在服务过程中遇到误解、无理要求或不公待遇时,应保持冷静和克制,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向相关负责人和部门反映。

六、指引交谈规范

第三十七条 介绍某人或给对方指示方向时,应掌心向上,四指并拢,大拇指张开,前臂自然上抬伸直,指向目标方向。指示方向时上体稍向前倾,面带微笑,目视目标方向并示意对方。

第三十八条 与他人握手时,应注视对方,不可把另一只手放在口袋中。

第三十九条 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微笑倾听,并积极回答。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第四十条 与他人交谈时,保持目光接触,认真倾听对方谈话。不宜长时间地凝视对方某部位或不停地上下打量对方。

第四十一条 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参加谈话的所有人打招呼,表示歉意。

第四十二条 熟练掌握岗位服务用语的规范外语表述,并学习运用多语种表达“您好、谢谢、请……”等礼貌用语。

第四十三条 对所有配合工作的服务对象都要说“谢谢”。

第四十四条 根据“首问负责制”的原则,在服务过程中如遇到服务对象提出的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情况,不得向服务对象回答“不知道”或“这事不归我负责”等,要尽可能为服务对象联系相关人员或者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四十五条 及时接听工作电话。电话接通后应主动报出岗位和个人姓名:“您好,××(场馆)志愿者×××”。如果接听较迟,应在接通后先表示歉意。

第四十六条 准确理解对方的来电意图,重要的电话内容应及时记录或汇报。

第四十七条 接打电话时不得影响现场秩序,不宜旁若无人地大声呼叫。

七、会议行为规范

第四十八条 准时参加会议或培训。

第四十九条 参加会议或培训时不得私自交谈、看书看报、吃东西等。

第五十条 参加会议或培训时应把手机关闭或调整到振动状态,不得在会场内接打电话。

第五十一条 参加会议或培训时不得擅自离开会场,因故需提前或长时间离开会场,应向会议组织者说明情况。

第五十二条 参加会议时,如实反映工作情况和有关问题,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五十三条 认真做好会议记录和培训笔记。

八、扶残助残规范

第五十四条 在服务残疾人时,坚持平等、尊重、真诚的原则,提供热情、细致、规范的服务。

第五十五条 按照“一看、二问、三听、四助”的步骤,在征得残疾人同意后,再提供帮助。如果志愿者的帮助意图不被对方接受,不要执意坚持。

第五十六条 如没有得到明确的指令,不要触摸残疾人的轮椅和器具等。

第五十七条 与坐轮椅的朋友交谈,如时间过长,最好采用蹲姿或者坐下,与交谈对象尽量保持目光平视。

第五十八条 不要倚靠肢体障碍人士的轮椅或者其他辅助设备。

第五十九条 帮助失去双臂的残疾人就餐,只需帮助布菜、询问需要,除非得到对方许可,否则不要直接喂饭。

第六十条 与架双拐的肢残朋友同行,不要冒然伸手搀扶。与架单拐杖的残疾人上下楼梯,陪伴在其不架拐杖一侧,如没有扶手,志愿者可在旁边,用小臂作为其支撑。

第六十一条 接待视力残疾人时,应主动打招呼自我介绍。当离开时,要明确告知所交谈的视力残疾人。遇到两名以上视力残疾人,要和每一位都打招呼和告别。为视力残疾人指示方位,要清楚准确,用 “前、后、左、右”的词语明确告知。

第六十二条 服务视力残疾人就餐,应采取反问方式,询问对方忌讳吃什么。

第六十三条 与聋哑人交流时,目光要注视对方,使用简短的句子, 口形清楚。如果对方使用手语翻译,也要尽量面对谈话对象,不要只对手语翻译讲话。如看不懂手语,可用书面方式交流。

九、应急处置规范

第六十四条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自身安全。

第六十五条 提高警惕,加强监控,发现隐患时及时报告。

第六十六条 熟知场馆管理规定和所在业务口、岗位的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

第六十七条 面对危及安全或破坏工作秩序的情况,要积极应对,按照规范的应急流程果断处置,同时迅速通知团队相关负责人,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向周边其他工作人员求助。

第六十八条 面对态度粗暴或情绪激动的服务对象,要保持文明、礼貌、冷静、克制的态度,切忌与服务对象发生语言争执和肢体接触。

第六十九条 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维持正常的秩序,努力避免扩大事态,并有意识地保留、保护证据。

十、接受媒体采访规范

第七十条 增强保密意识,遵守相关保密规定。

第七十一条 学习了解第x届xx城市运动会志愿者工作基本情况和所服务场馆、服务领域情况,做好接受媒体采访准备。

第七十二条 针对媒体采访需求,可根据自身意愿,选择接受或拒绝采访。如拒绝,需要礼貌地说明原因,如“对不起,我正在工作,不方便接受采访”等。

第七十三条 礼貌对待媒体,接受采访前,了解记者身份及采访需求。

第七十四条 接受采访时需维护志愿者整体形象,展示志愿者的风采。

第七十五条 提供给媒体的信息和内容要客观、准确。

第七十六条 采访过程中,对于不了解、不便于回答、与志愿者工作无关的问题可以礼貌地拒绝回答。

第七十七条 工作时间不宜接受正式采访,如确有需要,经请示志愿者所在业务口负责人同意并安排替岗人员后,方可接受采访。

第七十八条 采访结束后及时将采访情况向志愿者业务口负责人反馈。

十一、公共设施及物资使用规范

第七十九条 爱护公共设施和办公设备,合理操作使用。

第八十条 节约使用办公用品及相关物资,不铺张浪费。

十二、其他

社区志愿者行为规范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行为意向

一、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社区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内的人群及其社会性活动的总称, 是社会结构及社会活动的基本单元。从广义上讲, 从一个村庄到一个国家的范围都可以称为社区。为明确研究对象, 本文所指的社区在此仅界定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建设的微型社区或小型化社区。中国微型社区是在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生产大队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这种社区委员会辖区内既包括一定数量的居民 (一般在1000户左右, 有的可达5000户, 主要按照地域的完整性进行划分) , 也包括存在于社区内的各类单位机构。此外, 这种社区范围内还拥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

社区是社会的微观化, 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中国社区发展更多地带有“服务取向”和“问题解决取向”, 即社区的功能随着社会问题的增多而不断增多, 并得到不断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遗留甚至加剧了许多社会问题, 因此, 社区建设与发展在中国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中国社区志愿服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并逐渐成为社区建设中重要的一环。

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成为社会热点

首先, 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一方面, 可以亲身观察、体会社区的需求, 以及社区乃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获得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知。另一方面, 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积累专业实践经验。再一方面, 可以接受“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社区人文氛围的熏陶, 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国家, 增强社会责任感, 逐步树立起自由、平等以及权利与义务的观念。而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 其公民意识的树立与强化, 将从根本上促进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发展。

其次, 大学生进社区有利于不同社会群体与阶层之间的沟通与共融。大学生的年轻与活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将增强志愿服务所注重的互动性,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从而鼓励和协助服务对象更多地参与社交活动、扩大社交网络, 形成宝贵的社会资本。

再次, 加强高校与社区的互动。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能够提高社区建设的层次, 因此应充分利用高校学术资源, 推进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的系统化、理论化, 提高社区建设理论水平, 使我国社区建设向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

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对于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开展存在决定性影响。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进行了问卷调查, 研究了影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问卷各个量表中, 每道题目答案所赋的值分别是0.0、0.25、0.5、0.75、1.0。对题目中所表述的情况赞同程度越高, 则分值越高, 反之则越低。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 有效回收313份, 回收率为89.4%。调查结果显示:

1. 在研究的三个维度中, “态度”得分 (79.75) 高于“主观规范” (59.55) 和“主观控制感” (55.04) 的得分, 因此“态度”是影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的最主要因素。

2. 在“态度”维度中, “利他性” (86.09) 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影响程度最大, 其次是“利己性” (76.69) , 再次是社会责任 (74.94) 。

3. 在“主观规范”维度中, 次群体 (55.95) 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影响比主群体 (53.65) 更大, 并以“我所在学校的志愿服务组织对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 (61.48) 最为突出。

4. 在“主观控制感”维度中, “活动情况” (73.37) 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影响比“自我能力” (71.18) 更大, 并以“所组织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是否能引起我的兴趣” (78.45) 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情况是否高效严谨” (74.29) 最为突出。

四、讨论与建议

1. 加强正面舆论宣传, 弘扬志愿奉献精神, 培育志愿服务文化。

通过对调查点的研究发现, “态度”是影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的最主要因素。因此, 为提高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率, 应首先致力于促进志愿者“态度”的积极转变。而加强正面的舆论宣传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此, 一方面志愿者组织及其管理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平台, 宣传目前取得的成绩, 扩大这一事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另一方面, 媒体也应该在报道力度和报道方式上重视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 利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转变大众对志愿服务传统认识上的偏差, 使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被更多的社会大众认同和理解, 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社会公众参与到这一事业。除此之外, 各级行政管理机构也应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相关活动提供理论引导、政策支持以及具体服务, 在政府层面给予相应的舆论支持。而社区居民则应树立对大学生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的信任感, 对大学生的服务予以足够的认可和适当的鼓励, 创造良好的社区舆论氛围, 培育和谐美好的社区志愿服务文化。

2. 增进高校与社区的信息沟通, 切实满足社区需求。

对“态度”维度进一步分析, 可以发现“利他性”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影响最大。被调查者普遍希望通过社区志愿服务“帮助他人, 为他人带来好处”, 并“让他人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意义”。

当前,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在具体实施上往往缺乏对具体实际的居民需求的实质性关注, 因而容易导致服务内容流于形式。在此次调查中, 提出“更加关注社区需求”、“多为社区解决实际问题”、“活动不要走形式”等意见的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32%。志愿服务流于形式一方面造成了社区的不满, 另一方面也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因此, 只有加强高校与社区的信息沟通, 切实满足社区需求, 才能保持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生命力, 进而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参与。高校可尝试采用社区问题解决的介入模式参与社区服务, 在开展活动之前作好充分的前期调研, 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学校及学生专业的特点, 确定相对明确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 使志愿服务项目大众化、专业化, 集中发挥学生能力为社区解决实际问题。而对于社区管理者来说, 应注意有针对性地招募和培训大学生志愿者, 根据社区自身特点设计服务计划, 并尽可能充分地发掘高校内丰富的志愿服务资源, 从而实现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服务的有机结合。

3. 正视志愿者的合理内在需要, 建立健全志愿者激励机制。

在“态度”维度的三个变量中, “利己性”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的影响排在第二位。这说明,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不仅表现为个人的爱心、责任感和对集体、社会的贡献, 同时也包含着个人价值和利益实现的因素。

因此, 要将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就必须正视志愿者合理的内在需要, 建立健全志愿者激励机制, 对踏踏实实参与服务、卓有成效的个人和集体要及时进行表彰。如高校和社区可考虑每年进行一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考核评比, 对那些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达到一定时量、成绩突出的学生可通过授予社区荣誉居民证书、评优择业优先、推荐就业见习等多种方式予以表彰, 以增强志愿者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

4. 重视高校志愿者组织建设, 发挥志愿者带动作用。

在本研究的结论中, “主观规范”对于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也有显著影响。而其中, “次群体”的影响比“主群体”小, 并以“所在学校的志愿服务组织”最为突出。这说明, 要动员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 需要重视高校志愿者组织建设, 发挥志愿者的带动作用。

当前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 社区志愿服务已成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继续扩大高校志愿者组织网络, 拓展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壮大社区志愿服务声势, 无疑将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社区志愿服务的行列中。与此同时, 高校志愿者组织还应加强自身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志愿者组织应坚持“责任”、“奉献”、“团队”、“创新”的宗旨, 始终把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作为最基本的工作理念, 致力于消除他人疾苦、增进社会公益等活动。同时, 应当把团队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志愿者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素质拓展训练等, 增强志愿者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 提升志愿者团队的凝聚力。

5. 创新活动形式, 完善项目运行。

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组织高效严谨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这就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及项目运行提出了要求。

当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活动形式还相对单一。在本次调查中, 参与比例较高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为“服务社区老人、儿童、残疾人” (20.5%) 、“社区支教” (19.4%) 和“捐赠活动” (16.4%) , 而”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和“协助开展邻里互助活动”的参与比例仅分别为7.3%、6.6%和1.8%。这种情况表明,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项目创新具有很大的空间。当然, 在创新活动形式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志愿者的兴趣。“工作与兴趣能完全一致是最好的……对于管理者而言, 一定要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地考虑成员的兴趣”。因此, 对于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确立, 应提高志愿者参与决策的程度, 在对志愿者兴趣和意愿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参考文献

[1]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丁元竹, 江汛清, 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苏陀等.中国微型社区建设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工作, 1997, (2) .

[4]王国元.组织行为与组织管理.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

[5]于显洋.社区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6]朱以财.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6) .

上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业前景下一篇:金融理财书籍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