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教案2

2024-05-11

机械原理教案2(精选8篇)

机械原理教案2 第1篇

机械原理学习报告

第5章 齿轮系及其设计

1.定轴齿轮系及其传动比

一对齿轮的传动比 i12w1w2z2z1 w:齿轮角速度

z:齿数

w1wkn1nk所有从动轮齿数的连成积所有主动轮齿数的连成积

定轴齿轮系传动比的一般公式 i1k

一对相啮合的齿轮的首、末轮的转向关系与齿轮的类型有关。

2.周转齿轮系及其传动比

两个周转齿轮的转化后的传动比 iH13w1wHH3w1wHw3wHz3z1 的传动比周转齿轮系中任意两齿轮iH1k1、kw1HHwkw1wHwkwHz2z3zkz1z2zk1

在周转齿轮系中,如果有一个中心轮固定,该齿轮系自由度为1,称为行星齿轮系;如果两个中心轮均不固定,该齿轮系自由度为2,称其为差动齿轮系。3.复合齿轮系及其传动比

在计算复合齿轮系及其传动比时,关键是先拆分出周转齿轮系,剩下的几何轴线不动而互相啮合的齿轮便组成了定轴齿轮系。

计算传动比的基本过程:(1)拆分齿轮系;(2)分别列出传动比计算公式;(3)联立解方程式。4.齿轮系的应用

1.在体积较小及质量较小的条件下,实现大功率传动。

2.获得较大的传动比

3.实现运动的合成4.实现运动的分解

5.实现变速传动

6.实现换向传动 5.行星轮系设计

1.传动比条件:z3i1H1z2.同心条件:zz3z12z1i1H22

3.装配条件:对于装有多个行星轮的轮系,要求在转臂上的所有行星轮能严格均匀地装入两中心轮之间。个数为k,则z1z3

k

4.邻接条件zz1sink2ha1sink

6.新型行星传动

1.渐开线少齿差行行星传动:两轮齿数差越小,传动比就越大。

2.摆线针轮行星传动

3.谐波齿轮传动

4.活齿传动

第6章 其他常用机构 1.间歇运动机构

1.槽轮机构

几何关系:2o-2o122 z z为槽轮的槽数,应大于或等于3

运动系数:2o12KKz22z

运动系数大于零,小于1

2.棘轮机构(齿式棘轮机构、摩擦式棘轮机构)

3.不完全齿轮机构

4.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圆柱形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蜗杆形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2.广义机构

1.电磁机构

1)电磁传动机构a.电磁回转机构

b.电锤机构

c.电磁气动传动机构

2)变频调速器

3)继电器机构a.线圈式快速动作继电器机构

b.凸轮式火灾报警信号发生机构

c.杠杆式温度继电器机构

4)振动机构 电磁振动机构、音叉振动机构、超声波机构

5)微位移机构

6)光电机构

光电动机、光化学回转活塞式行星马达

7)液、气动机构

3.具有其他功能的机构

1.组合机构:齿轮-凸轮机构、齿轮-连杆机构、凸轮-连杆机构

2.机构的组合 1.机构串联式组合:构件固接式串联、轨迹点串联

2.机构的并联式组合 3.机构的混接式组合 4.螺旋机构:单螺旋副机构、双螺旋机构 5.万向联轴节

1.单万向联轴节传动比i31w3w1cos1sincos0122

2.双万向联轴节 传动比恒为1时:1

313

w1w3

tanMcos1tan1,tanMcos3tan3

第7章 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1.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功能原理方案设计、运动规律设计、运动方案设计、运动简图设计

2.执行机构运动规律设计 3.执行机构运动协调设计 4.机械运动循环图设计

第8章 机构创新设计

1.机构选型

基本原则:满足工艺运动和运动要求、结构简单传动链短、原动机的选择有利于简化结构和改善运动质量、机构有尽可能好的动力性能、加工制造方便经济成本低、机器操作方便调整容易安全耐用、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机械效率

2.机构构型的创新设计

1.基于组成原理的创新设计

平面机构中高副低代

2.机构构型的变异创新设计

机构的倒置、扩展、局部改变、移植模仿 3.基于功能分析的机构设计 4.机构设计方案的评价

第9章 机构系统的动力学设计 1.平面机构的平衡设计

22mBlBJS 1.质量代换法 mAmBm mAlAmBlB0 mAlA2.完全平衡 用质量代换法求出各构件上的平衡质量

3.部分平衡

2.机构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式

系统运动方程Medd3.机构系统的动力学设计

不均匀系数12Jew 2 Fedsdmev2

21wmaxwminwm

2

N为系统所做的功

NmaxJwm

转动惯量JF900Nmaxn22m 飞轮的转动惯量JF22mD1D2m22D1D2 248初定飞轮的尺寸后,应校验飞轮的最大圆周速度,若此圆周速度大于安全极限速度,则必须修改飞轮的结构尺寸。

第10章 机构优化设计

1.平面连杆机构的优化设计

机构优化的数学模型:1)设计变量;2)目标函数;3)约束条件 2.平面凸轮机构的优化设计

3.齿轮的变位系数的优化选择:1)轮齿的弯曲强度;2)齿面的接触强度;

机械原理教案2 第2篇

(按章编写)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 年级、学年、学期:2010级,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教材:《机械原理》,邹慧君 张春林 李杞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机械原理》,黄锡铠 郑文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任课教师:胡昌军

编写时间:2011年08月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绪 论

绪 论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认识和了解机器及其基本功能结构—机构;了解机构的基本功能和结构特征;对机构、可动联接、构件、零件等有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认识。

2.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在机械设计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能为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基础;明确本课程的内容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机器的功能结构及机构(1学时)第二节 机械原理课程的定位与任务

第三节 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与学习方法(第二、三节共0.5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从机器及机械系统的总体去认识机构。

2.机构的基本功能特征—传递与变换运动;机构的基本功能结构—构件及可动联接。3.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注意突出其系统综合性和创新性。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介绍本学科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前沿。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典型机器案例的功能分析、结构分析及工作过程(特别是其运动传递、变换与做功的过程)分析,具体、形象、生动地认识了解机构及其结构与运动学特征,认识典型常用机构。

应强调学习知识和培养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把重点放在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着重于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去获取新的知识。

六、主要参考书目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王知行,刘廷荣主编.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参观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认识及了解典型机器和机构。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绪 论

八、课外学习要求

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本学科(机械学、机构学)领域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机械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思考题 0-1~0-3 2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一章 机构的结构设计

第一章 机构的结构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从功能与结构设计的角度认识和了解运动副与运动副元素。

2.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能够将实际机构或机构的结构简图绘制成机构运动简图;能看懂各种复杂机构的运动简图;能用机构运动简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

3.了解运动链和机构的结构以及机构结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掌握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4.熟练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从结构和功能设计的角度了解局部自由度及虚约束,能准确识别出机构中存在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并作出正确处理;

5.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方法。了解高副低代的方法;会判断杆组、杆组的级别和机构的级别;学会将Ⅱ级、Ⅲ级机构分解为机架、原动件和若干基本杆组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机构的基本结构及简图(1.5学时)

第二节 运动链及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2.5学时)第三节平面运动链与机构的结构设计(1学时)

第四节 按基本杆组的机构结构综合与结构分析(1.5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2.机构自由度的计算。3.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4.机构的组成原理与结构分析。难点:

1.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2.复合铰链的准确识别和虚约束的正确判断。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空间单封闭形机构自由度计算。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本章是进入整个机械系统设计的开篇。它不仅为学习各类机构的运动设计和动力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也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和新机构的创新设计提供一条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运动简图是设计者交流设计思想所需要的一种工程语言,既要求简洁,又要在讨论和评价设计方案时,能够正确表达设计思想,显示出设计方案;保证机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计算无误。介绍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和 3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一章 机构的结构设计

机构自由度计算时,应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指出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并要求学生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和机构自由度计算时,采用正确、严谨的步骤。

六、主要参考书目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王知行,刘廷荣主编.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曹惟庆.机构组成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机械设计及结构展示与分析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自学虚约束与过约束的设计及分析、运动链结构公式推导法、运动链的演化与派生及运动副元素与构件的功能结构演化等内容。

九、习题

1-2,1-4,1-5,1-6 4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分析与设计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分析与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类型,掌握其演化方法。

2.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包括具有整转副和存在曲柄的条件、急回运动、机构的行程、极限位置、运动的连续性等;

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学会将复杂的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问题转换为可用计算机解决的问题。

4.掌握连杆机构的传力特性,包括压力角和传动角、死点位置、机械增益等;能够熟练地对移动副中的摩擦问题进行分析计算;掌握转动副中摩擦问题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效率的各种表达形式及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正确理解自锁的概念,掌握确定自锁条件的方法。

5.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静力学分析方法,学会合理选择与设计平面连杆机构。6.了解平面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掌握根据具体设计条件及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机构型式;学会按2~3个刚体位置设计刚体导引机构、按2~3个连架杆对应位置设计函数生成机构及按K值设计四杆机构;对机构分析与设计的现代解析法有清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概述(1.5学时)

第二节平面连杆机构运动特性与分析方法(4.5学时)第三节平面连杆机构的传力特性与受力分析(3.5学时)第四节平面四杆机构综合的内容与方法(4.5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方法。

2.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包括存在整转副的条件、从动件的急回运动及运动的连续性;平面连杆机构的传力特性,包括压力角、传动角、死点位置、机械增益。

3.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瞬心法、相对运动图解法和杆组法。

4.总反力的确定,移动副和转动副中摩擦问题的分析方法,自锁条件的判定和机械效率的计算。

5.按给定2~3个位置设计刚体导引机构,按给定的2~3个对应位置设计函数生成机构,按K值设计四杆机构。

难点:

1.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相对运动图解法求机构的加速度。2.总反力的正确确定。

3.机械的自锁问题及移动副自锁条件的求解。4.按给定的2~3个对应位置设计函数生成机构。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分析与设计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平面连杆机构的优化设计。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应注意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如整转副、摆转副、连杆、连架杆、曲柄、摇杆、滑块、低副运动的可逆性、压力角、传动角、极位夹角、行程速度变化系数、死点、自锁、摩擦角、摩擦圆、总反力、速度影像、加速度影像、装配模式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如影像法在机构的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中的应用、连杆机构设计的刚化—反转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华大年,华志宏,吕静平.连杆机构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机构运动学参数测试实验,工业机器人认识及应用实验,机械创新展示与分析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自学运动分析的相对运动图解法,机构的合理选用,平面四杆机构的优化设计和空间连杆机构等内容。

九、习题

第一次 2-1,2-2,2-8,2-10,2-13,2-16 第二次 2-5,2-6,2-18,2-19,2-21,2-24,2-26 第三次 2-27,2-28,2-29,2-30,2-32 6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三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第三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了解凸轮机构的基本结构特点、类型及应用,学会根据工作要求和使用场合选择凸轮机构。

2.了解凸轮机构的设计过程,对凸轮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有明确的概念。3.掌握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适用场合,了解不同运动规律位移曲线的拼接原则与方法。

4.掌握凸轮机构基本尺寸设计的原则,学会根据这些原则确定移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基圆半径、滚子半径和偏置方向,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摆杆长、中心距以及移动平底从动件平底宽度。

5.熟练掌握应用反转法原理设计平面凸轮廓线,学会凸轮机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凸轮机构的传力特性

第三节 凸轮机构的设计过程(第一、二、三节共1.5学时)

第四节 凸轮机构运动学参数和基本尺寸的设计(1学时)第五节平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1.5学时)第六节 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设计(1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凸轮机构的型式选择。2.从动件运动规律的选择及设计。

3.盘形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设计,凸轮轮廓曲线设计的图解法和解析法。3.从动件的设计,包括高副元素形状选择,滚子半径和平底宽度的确定。难点:

凸轮轮廓曲线设计的图解法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空间凸轮机构与高速凸轮机构简介。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凸轮机构的运动学参数与结构参数的概念及其选用设计;应用反转法原理进行凸轮轮廓曲线的图解法设计时凸轮转角的分度,要注意从动件反转方向;正确确定偏置移动从动件凸轮机构在反转过程中从动件所依次占据的位置线;滚子从动件凸轮机构理论轮廓曲线与实际轮廓曲线的联系和区别等。要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 7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三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石永刚,徐振华.凸轮机构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凸轮机构运动参数测试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学生通过自学了解空间凸轮机构的应用特点和高速凸轮机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九、习题

3-1,3-3,3-5,3-6,3-7,3-8,3-11,3-12 8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四章 轮系及其设计

第四章 轮系及其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了解各类轮系的组成和运动特点,学会判断一个已知轮系属于何种轮系。

2.熟练掌握各种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会确定主、从动轮的转向关系;掌握周转轮系的传动特性与类型和结构的关系。

3.了解各类轮系的功能,学会根据各种要求正确选择轮系类型。4.了解行星轮系效率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5.了解复合轮系的组合方法,学会分析复合轮系的组成,正确计算其传动比。6.了解行星轮系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了解几种其它类型行星传动的原理及特点。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轮系的分类

第二节 定轴轮系及其设计(第一、二节共1学时)第三节 周转轮系及其设计(3.5学时)第四节 复合轮系及其设计(0.5学时)第六节 少齿差传动简介(1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轮系传动比的计算。2.轮系的设计。难点:

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新型少齿差传动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强调应用反转法原理求解周转轮系传动比方法的实质、转化机构的概念、正确划分基本轮系的方法。要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曲继方,安子军,曲志刚.机构创新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四章 轮系及其设计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参观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

八、课外学习要求

自学定轴轮系的传动效率计算、定轴轮系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封闭型轮系的功率流等内容。

九、习题

4-1,4-2,4-5,4-6,4-7,4-9,4-13,4-14,4-18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五章 其它常用机构

第五章 其它常用机构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了解槽轮机构、棘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式间歇机构及螺旋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和适用场合。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节 间歇运动机构 第二节 螺旋机构

第三节 摩擦传动机构(第一、二、三节共1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槽轮机构、棘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及螺旋机构的组成和运动特点。

2.简单螺旋机构与复式螺旋机构位移与转角之间的关系。3.摩擦传动机构传动比的计算。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液动、气动机构及电磁传动机构。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本章教学应侧重于概念分析,简要介绍这些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和适用场合。通过学习,开阔眼界和思路,扩大知识面,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提供一些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机电流体传动控制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自学液动机构、电磁传动机构等内容。

九、思考题 5-1~5-4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六章 机械动力学

第六章 机械动力学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明确认识惯性力、惯性力矩对机械工作的稳定性、动载荷和输入力矩的影响,了解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方法。

2.了解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其分类,掌握机械平衡的方法。熟练掌握刚性转子的平衡设计方法,了解平衡试验的原理及方法,了解平面机构惯性力平衡的方法。

3.掌握机械运转过程的三个阶段,机械系统的功、能量和原动件运动速度的特点。了解作用在机械中的力与某些运动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

4.掌握建立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以确定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的基本思路及建立运动方程式的方法,能求解等效力矩和等效转动惯量均是机构位置函数时机械的运动方程式。

5.了解周期性速率波动的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调速原理及飞轮的设计方法,能求解等效力矩是机构位置函数时飞轮的转动惯量。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节 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2学时 第二节 机械的平衡 1.5学时

第三节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4.5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的原理及平衡设计方法。

2.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机械系统真实运动规律的求解。3.机械系统运动的波动及其调节方法。难点:

1.刚性转子动平衡计算

2.等效力(力矩)、等效质量(等效转动惯量的计算)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机械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运动学和动力学。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是由其各构件的尺寸、质量、转动惯量和作用在各构件上的力等许多参数决定的。只有根据这些参数确定出机械原动件的真实运动规律,才能进而对其进行运动分析,确定各构件的真实运动规律。了解机械的真实运动情况,是对机械进行动力学研究与分析所必需的。要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六章 机械动力学

六、主要参考书目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唐锡宽,金德闻.机械动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刚性回转体平衡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自学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图解法等内容。

九、习题

6-1,6-4,6-5,6-7,6-8,6-11,6-14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七章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第七章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整个过程,明确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目的及工作内容。

2.了解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中应具有的现代设计观念以及机械现代设计和创新设计的特点,逐步学会在机械执行系统、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原动机选择过程中,正确灵活运用这些设计思想。

3.了解机械执行系统方案设计的过程和具体设计内容,学会根据机械预期实现的功能要求,进行功能原理设计的创新构思;学会根据工作原理提出的工艺动作要求,创造性地构思出合适的运动规律。

4.掌握执行机构型式设计的原则,学会运用选型和构型的方法进行执行机构型式的创新设计。

5.了解执行系统协调设计的目的和原则,掌握机械运动循环图的绘制方法。6.了解方案评价的意义、评价准则、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节 机械总体方案设计(1学时)

第二节 现代设计观念与创新设计简介(1学时)第三节 机械执行系统运动方案设计(3学时)第五节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举例(1学时)

(注:课内只安排2学时,着重介绍第一、三节的部分内容,其余内容安排在课程设计进行时讲授)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内容和设计思想。

2.机械执行系统方案设计的内容和全过程,执行系统方案设计的具体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机械现代设计方法。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机械总体方案设计是机械产品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产品的功能是否齐全、性能是否优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的工作;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是机械总体方案设计的核心,对机械系统能否实现预期的功能以及工作质量的优劣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

第七章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六、主要参考书目 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机械创意组合设计实验,机械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八、课外学习要求

自学现代设计观念与创新设计、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原动机的选择、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举例等内容。

机械原理教案2 第3篇

3. 东方红-754/804/904型拖拉机前驱动桥结构和工作

⑴东方红-754/804/904型拖拉机前驱动桥结构

2半轴主要由内半轴、万向节和外半轴组成, 万向节最大转角为50°。在外半轴与转向节轴颈内孔之间, 除了装有黄铜衬套外, 还装有油封;在内半轴与前桥壳球形座内孔端面也装有轴承座和油封。油封可防止前桥行星减速器和差速器的润滑外漏, 衬套和轴承除了起支承内、外半轴的作用外, 还能起到减磨作用。在转向节球形座主销孔端面上装有油封, 以保持球形座主销孔内部的润滑脂, 以减少主销磨损。半轴见图13-17所示。

3前桥最终传动机构。如图13-2所示, 前桥最终传动即为行星减速器。齿轮支座上装有单级行星减速器 (前桥最终传动) , 行星减速器的工作原理与后桥的行星齿轮式最终传动机构相同。单级行星减速器, 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 结构紧凑, 便于布置在轮辋之内。齿轮支座轴颈用于安装轮毂轴承 (以支承轮毂) , 齿轮支座轴颈内孔制成内花健, 装配时, 齿轮支座轴颈的内花健可套入转向节轴颈的花键齿, 用止推垫圈、锁紧螺母 (调整螺母) 紧固和锁止, 使转向节轴颈和齿轮支座联接在一起, 即分别装在转向节轴颈和齿轮支座轴颈的两个轮毂轴承支承着轮毂, 装配时应调整锥轴承的预紧力。在两个锥轴承之间装有一个隔套和调整垫片, 可用改变调整垫片厚度来保证锥轴承的预紧, 使锁紧螺母充分压紧。行星架合件通过螺钉与轮毂联接在一起, 工作时, 半轴带动太阳轮转动, 通过行星齿轮、行星架合件带动轮毂绕其轴转动, 使前轮滚动。前桥最终传动机构—单级行星减速器。

4转向横拉杆。转向横拉杆两端的球铰接头分别与左、右转向节臂相连, 组成转向梯形, 其作用是将转向液压缸-活塞杆的推力传给转向节臂和前驱动轮, 实现转向。同时, 通过调整转向横拉杆的长度, 来调整拖拉机的前轮前束。转向横拉杆。

5前轴 (前摆销) 、前支座和后摆销、后支座。前托架用螺栓固定在柴油机前部, 前轴 (前摆销) 的一头固定在前桥壳体居中前端面, 前轴的另一头插入前托架的前支座衬套内, 前轴与衬套是滑动配合;锥传动支座后端的外圆表面即为后摆销, 后摆销由后支座、后衬套支承 (后摆销与衬套也是滑动配合) , 而后支座是用螺栓固定在柴油机的底壳上。前、后摆销和传动轴 (传动轴为刚性连接) 、小锥齿轮轴同心, 位于拖拉机纵向中心轴线平面内。当拖拉机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行走时, 两边的前轮都能同时着地, 并使拖拉机机体保持水平, 故前轴 (前摆销) 、后摆销可各自绕其轴套 (套管) 摆动一定角度。前托架、前支座及前衬套、后支座及后衬套见图13-5a、图13-7b、图13-18、图13-19、图13-21和图13-22所示。

1.螺栓 2.前桥摆销前支座合件 (油环、黄油安全阀、前桥摆销前支座、定位销、前桥摆销前衬套) 3. (3.1前托架固定螺柱、3.2前托架固定螺柱) 4.锥形弹簧垫圈5.螺母6.空心定位销7.前托架8.前桥摆销后支座合件 (8.1前桥摆销后衬套、8.2前桥摆销后支座) 9.油封 10.形密封圈 注:图13-5是摘录于《东方红-754型拖拉机零件目录》

图13-18 前轴与前支座、前托架

图13-19 差速器、后支座、传动轴护罩、托架

图13-21 后支座和定位销

图13-22 后减摩环 (或称后止推垫圈)

图13-7b 上海纽荷兰- TD85D型拖拉机的前驱动桥枢轴

机械原理教案2 第4篇

关键词: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 课程现状分析 课程教学改革

《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机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一般机械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常规机械设计和处理一些常规机械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对于机械类和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面专业课的学习及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

笔者先后承担了我校多届学生的《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依据多年的教学体会及我校多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本人觉得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无论从教材还是教法上均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课程现状分析

1.教材没有反映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特色:中专目前所采用的《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教材,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何元庚主编的教材为例,其内容基本上与原来执行学历教育时一样,只是对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做了删减或选用,但仍以讲授纯理论知识为主,并讲究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内容不仅单调、抽象、而且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部分,既没有考虑到目前中专生的素质,针对性也不强,更无实践、实训的内容。其他教材也大多如此。

2.教学方法落后,难以反映职教特色:由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及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条件的限制,教学上仍不能跳出以老师讲读为中心的旧模式,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参与动手的时候少,感性认识较差,而在目前中专生这个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与感性认识有关,因此这样既影响了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一般的、机械方面的技能训练。

3.教学要求与就业市场对中专生的要求脱节:目前就业市场上对中职生的需求基本是定位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的岗位上,因此对他们直觉思维的要求要远大于对逻辑思维的要求,基本技能的要求要远大于理论知识要求,而按照教学大刚的要求却更注重于逻辑思维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不强,不仅难以达到企业对技工的要求,同时也由于他们本身素质所限,他们中的大部分也难以成为工程设计人员。

二、《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国家目前对职业教育中基础理论教学提出的要求,即: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针对上述弊端,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下面是本人所作的一些尝试,以供探讨。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越来越完善,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已被确定为生产第一线劳动者,这样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要完全由原来学历教育上转到提高劳动力素质教育上,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要围绕培养既懂一定理论又能动手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中心而进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

2、针对目前中职生的现状,从培养合格劳动者的目标出发,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随着高校的扩招,高中办学的火爆,中职生源素质是越来越差,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照搬现行教材及大纲进行教学,很难达到一定的效果;因此在使用现行教材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尽量做到学以致用。对原理性的内容,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可以多讲“是什么”及“如何应用”并讲述应查什么工具书、查什么表,有条件的话还应辅以演示实验,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是什么”。例如,在讲述凸轮机构时可以通过实物或模型对凸轮的运动过程进行演示,进而分析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可以少讲以数学方程式表达其运动规律及运动方程的推导过程。

3、围绕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在讲授机械原理理论的同时,可以辅以机械方面的基本操作训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增加感性认识,职业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如在讲授齿轮啮合知识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不同类型齿轮的啮合装配,并让他们观察啮合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齿轮的啮合条件及啮合齿轮的尺寸关系,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装配钳工的技能训练。

4、采用先进的、尽可能直观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直接参与者,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机械原理教案2 第5篇

在安装AutoCAD的情况下,双击图片,自动CAD中打开,另存为CAD文件。(CAD图纸)牛头刨床机械原理课程设计2点和6点

机构运动简图速度和加速度多边行μμμ选取长度比例尺μl=0.001m/mm,选取力比例尺μP=10N/mmy杆组示力体FFRI6G6F455-6杆力的多边形G6FBCG杆组示力体FDCGFF45BF54MFFRI6FEFF54GFMFF12曲柄的平衡力矩FF牛头刨床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与动态静力分析设计者审阅者日期图号总图数日期方案号日期位置号机械原理课程设计FF力的多边形A成绩

机械原理电子教案软件使用说明 第6篇

软件在使用前,请详细阅读本使用说明,具体说明如下:

1.屏幕分辨率要设为:800*600,以获得全屏效果。

2.计算机的配置最低为:pentiumⅡ400,内存64M,建议用win2000操作系统。3.软件在使用前,请先安装flash MX的插件(即在本光盘的根目录flash播放文件夹下的两个文件)才能保证该软件的正常使用。此外,最好将软件装入硬盘使用,以获得好的使用效果,以免受到读盘速度的影响。

4.软件运行进入教学界面之后,一般可按按钮提示用鼠标点击操作来进行相应的内容。此外,还有如下几种操作情况:

在显示每节教学提纲的黑板区(即左边黑色区)内,所显示的黄色文字一般为可点击的热字,单击后会显示相应的演示内容或新内容。但应注意:黄色同时也设定为三级或三级以下标题的用色,故有时点击也可能不显示新内容。另外,对于该区超过一页显示的内容,建议采用点击挪动条中“▼”或“▲”按钮进行挪动操作来看所显示下面或上面的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演示区(即右边蓝色区,有时为全屏显示)内,如果显示的是为图片内容(如各种轮系的类型简图图片),一般用鼠标单击图片的内容区或按按钮或提示的要求点击操作,将会显示相应的三维动画的演示内容;如果显示的是超大型图片内容(即以卷动方式展开的图片),需用鼠标显示的小手上下托动来观看全部显示内容。

5.当进入flash文件显示界面之后,可直接用鼠标点击专门设置的“开始”、“上一步”、下一步”、“结束”及显示内容的上下推移操作这五个按钮进行相应的操作。

建议采用更为方便、快捷的操作:上述“下一步”、“上一步”和“上推、下推”这四项操作,可直接用键盘来操作。即分别按空格键、m键、↑键和↓键来实现同样的操作(注意:若一开始直接使用空格键和m键时,必须先用鼠标将flash界面激活;、且使用m键时应使健盘字母处于小写状态,方可起作用)。此外,还可用先按鼠标右键再按左键选“放大”或“缩小”项的操作来对当前所显示的内容进行放大或缩小显示。这时还可用显示的小手挪动来调整所显示内容的位置,同时还可用按空格键或m键继续进行下一步或上一步的演示操作。

6.本软件中每节的内容一般是按照教学过程中内容讲解的顺序流程而制作的。但也可返回再点击想要看的内容。

由于时间仓促及水平所限,软件中错误在所难免,故请不吝赐教,以利于以后改进。

编者

通讯地址: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或178信箱)葛文杰,邮编:710072 电

话: 029-8493929(O),8495363(H);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教案2 第7篇

武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袁金凤

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内容既有利于深入理解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又为进一步学习机械效率打好了基础。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的计算公式比较多,内容又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起来总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推理等方法,努力激发使这一部分教学不枯燥,争取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学习意识比较淡漠,学习基础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很被动、计算能力比较差。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已经重点强调了相关内容,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准备。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

三、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运用的尝试实验法、直觉思维法等科学方法。

2.经历从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到进行实验探究、交流评估、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式学生实验,让学生感受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学会以开放的精神解决问题,学会感受与鉴赏自然规律的和谐及简洁之美,进而形成对自然科学浓厚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①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

②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和测量浮力的方法,哪位

同学说一下称重法测浮力的表达式是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之前先看这样一个问题:有一艘巨轮沉入海底,我们如何才能将它打捞上来呢?哪位同学有办法?(学生思考并回答)。

现在大家听一下科学家是如何打捞的?他们在轮船两侧绑上浮筒,随着浮筒的增加,轮船由开始移动到最后上浮,看起来浮筒越多浮力越大,为什么浮筒越多浮力越大呢?浮力的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学生可能猜想出的因素一般有:(1)物体的质量;(2)液体的密度;(3)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4)被排开的液体体积。教师总结并板书。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来设计这一实验呢?(注:引导学生注意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要控制变量)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自主选择探究以上的一个或几个猜想,并注意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浮力的大小的。(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必每个人都要进行完全的探究,引导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巡视中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指导,兼顾学生对猜想的选择情况,进行正确引导,保证每个猜想都有多组学生来验证。(注:要让学生感受到大量实验得出的结论才可靠,体会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学生实验分小组试验后,叫小组上黑板演示并板书实验数据

4.分析论证: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注:探究成果共享,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同时,不要忽视错误探究过程的展示,犯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5.得出结论:通过大家的合作探究,我们对提出的猜想进行了验证。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请大家思考: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分成8个小组,用不同物体、不同液体定量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的关系。](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每个人只要随意测出一组数据即可)巡视中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指导,进行正确引导,保证每组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的典型展示。(注:探究成果共享,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同时,不要忽视错误探究过程 的展示,犯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通过大家的合作探究,我们对提出的猜想进行了验证。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相等。这就是着名的阿基米德原理。板书: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注:这对提高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猜想能力有重要意义)知识扩展: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气体中是否也受到浮力呢?物体在气体中也会受到浮力。大量实验证明,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三)回顾小结

《机械原理》教材编写探讨 第8篇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和近机类专业一门技术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但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还为以后学生从事相关专业提供理论知识的准备。目前,机械原理课程的体系和内容主要沿袭前苏联的模式,即以机构分析为主线,几乎没有涉及机械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和创新设计方面的内容[1]。而且现在的教材编写也没有包含此方面的内容,这种模式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没有得到改变,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革。

《机械原理》课程改革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创新和相关工程技术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新发展,开阔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因此,加强基础,拓宽知识,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本课程的改革目标[1,2,3,4,5,6]。

2 现有教材的问题分析

机械原理现有教材有几十种,从整体上看这些教材基本上都差不多,其课程体系和内容是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是50年代后从原苏联引进的,虽然已有不少改革,但基本上还是旧体系和老内容。“一是内容陈旧;二是过于理论化而且逻辑性不好;三是比较零碎根本不适合形成知识链,缺乏系统性”[2]。造成这样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在几十年来教学大纲统的过死,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无论是从培养新世纪人才需要出发,还是从有利于不同学术派别争鸣的观点出发,都不宜有一个法定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学校与学校之间,不同专业之间对机械原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也不应该要求一样,但现在的情况是不分专业不分学校大纲都一样。由于大纲的要求致使很多教材就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很多老师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就是把自己已经有的课本的大纲内容写到下一本书中。这样还需要编什么教材,也根本没有必要编写教材。

其次教材无特色,我国机械原理教材几十年来都是“以分析为主线”的传统体系,这样的教材体系使学生无法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割裂了应用知识之间的关系,使相互关联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一些单独的知识点。建立“以设计为主线,分析为设计服务,落脚点是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与创新”的新体系[3]。这样的路线和实际工程路线一致,学生更容易接受,也不会出现学完课本都不知道这些知识点怎么用,在那个地方用等现象。教材没有突出专业特点,很多的教材中所使用的例子都是一样的,这实际上是不好的,学习机械原理的学生有的是农业机械专业的,有的是航天机械专业的,还有轮船等专业,这时教材的例子尽量与专业接近,对于车辆专业尽量使用汽车和拖拉机上的典型机构作为讲解实例,农业方面要选用脱粒机、播种机、种子清选机中的典型机构进行讲解。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机构原理方面的知识,也能更好的了解一些专业机械的原理,开阔了眼界又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材编写中没有体现专业宏思维,比尔·盖茨号召大学生关注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宏思维不仅仅是哲学老师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是专业课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人类健康问题、航空航天等方面的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有这个方面的知识。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应该把这些方面的一些典型问题渗入到课本和教学中。例如在讲解轮系中可以引入风力发电机,其中里面的变速机构就是使用了轮系等,还可以引用例如宇宙飞船上用于收回卫星的机械臂;在核电站安装设备的机器人;在深海海底作业的机器人,在人类健康方面应该加入助残床、能爬楼梯的轮椅等。此外,微技术的发展,还创造了一些微型机械。如可在人的腹腔内进行外科手术的手术刀,甚至可在人的血管中爬行的微型机器人等都已经使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的问题,又可以启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更好的学习专业课程。

在教材形式上原先教材形式也过于单一,基本上分为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这样的课本过于简洁,课本应该定义成学生好的教科书,专业人员好的参考书。现有课本在这两个方面都没有达到[4]。一部好的教材和参考书应该包含下面几个内容:(1)应该每章都包含一个简洁的导论或内容提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从整体上有一个认识。这样学习起来就不会太盲目。(2)正文,现在教材在这个地方做的不好,为了节约版面很多的知识点非常简练的提及一下,很多学生把课本看了很多遍都不知道结论怎么来的,也不清楚这个结论所代表的含义,很多都是盲目的把结论记下来,这其实不利于学生的自学。(3)对本章内容现所面临的问题和当前所提出的新的理论的一个兴趣阅读,很多人认为这个让学生去自己查资料,现在问题是学生根本不去查,要查资料也去图书馆借一些像作业集等与考试相关的资料,所以先在课本中提及当学生看到了感兴趣就自然去查相关文献了,这样不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加知识面。(4)文献阅读指南,给学生把需要参考的文献列出来,学生可以自己查找就可以了。(5)思考题,针对所讲内容现在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做一个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问题现在不一定有确定的答案,如果有答案可能让学生部能更好的思考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那么思考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思考的学习接受是根本不会有好的思想好的方案的提出,没有好的思想和方案的提出就不会有创新。笔者认为这一部分对学生的创新是非常有用的。(6)课后练习,就是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练习,在数量上应该精简,每一道题应该非常具有代表性。

3 结语

编写机械原理教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重视教材的编写,不应该成为评职称的工具,编书就是为了评职称的时候够一项,这样出来的教材只能是害了教育害了学生。编写好的教材应该打破大纲的限制,不要完全依附于大纲。广泛阅读国内外的优秀教材,吸取别人的优点,还要开展机械原理学科的科学研究。这样才能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补充教材编写所具有的实际经验知识,很多编写教材的人从来都没有去过一线,也从来都没有下过工厂,也不清楚这些知识在实际中式怎样应用的,完全是从理论到理论,从学校到学校,这样是写不出优秀教材的。另外教材编写不要各自为政,现在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编写的教材,而这些教材的质量普遍都不好,很多学生都反感。在教材编写的时候应该包含工厂的技术人员也要包含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还要包含学校的教师,这样的教材才可能是好教材。

参考文献

[1]段巍.(机械原理)课程改革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6(2):81~82.

[2]蒋天弟,张庐陵,吴瑞梅.(机械原理)课程现状与出路[J].农机化研究,2004,1(1):248~249.

[3]金文织.中国第一套机械原理多媒体教材问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124.

[4]陈树昌,张策.天津大学.(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材简介[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26(增刊):4~6.

[5]孙红霞,陈勋.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设想[J].宁夏弄学院学报,1999,20(1):73~76.

上一篇:依稀反义词下一篇:关于在全省开展“两禁”工作检查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