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网络学习测试

2024-08-21

自考大学语文网络学习测试(精选8篇)

自考大学语文网络学习测试 第1篇

1.单选题

1.12.0

李清照《声声慢》中统领全词举止、景物、心情的一句是()您答对了

 a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b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c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d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十四个叠字渲染了愁情,对后面的感情的抒发起到了统领的作用。1.22.0

《饮酒(其五)》中,体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您答对了

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c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d 此种真有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心远”的第二层,在物我浑化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1.32.0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所评的词人是()您答对了

 a 苏轼

 b 陆游

 c 范仲淹

 d 辛弃疾

此话出于《四库全书总目要》。1.42.0

《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的情景交融方式是()您答对了

 a 自然天成

 b 融情入景

 c 移情于景

 d 因情造景 通过景物与感情在形态性质上的相似性来启发感情,抒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1.52.0

《八声甘州》中关合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词语是()您答对了

 a 残照当楼

 b 红衰翠减

 c 登高临远

 d 妆楼顒望

上片写登高之景,下片写临远思归之情,承上启下之词是“登高临远”。1.62.0

下列《鹧鸪天》中的事物,含有琴瑟知音典故意义的是()您答对了

 a 梧桐半死

 b 鸳鸯失伴

 c 草露易晞

 d 挑灯补衣 缘于枚乘《七发》中典故,作者以半死梧桐喻丧偶之痛,是典故也是比喻抒情。1.72.0

下列诗作,最具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是()您答对了

 a 《一句话》

 b 《再别康桥》

 c 《雨巷》

 d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雨巷》中编织出江南小城一隅的画面,显然具有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浓郁韵味。1.82.0

《八声甘州》下片的心理活动特点是()您答对了

 a 先想自己,再想对方

 b 先想对方,再想自己

 c 由己及彼,由彼及己

 d 话分两头,双管齐下 下片“想佳人”以下转换角度,驰骋想像由己之思彼写彼之思己,从而把游子凄苦情怀表达的淋漓尽致。1.92.0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借用的诗句是南朝宗悫的()您答对了

 a 驾长车行万里路

 b 乘长风破万里浪

 c 展翼飞万里高空

 d 挂云帆驰万里航程 考核借典故抒情。1.102.0

《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抒情方法是()您答对了

 a 借景抒情

 b 借举止抒情

 c 借事抒情

 d 借比喻抒情 用梨花带雨比喻杨玉环“闻道汉家天子使”时的情态。1.112.0

体现罗敷‘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情节是()您答对了

 a 盛装采桑

 b 观者失态

 c 坚拒“共载”

 d 极夸“夫婿”

罗敷用有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吓倒居心叵测的太守,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1.122.0

《秋兴八首(其一)》的主要抒情手法是()您答对了

 a 借景抒情

 b 借事抒情

 c 借比喻抒情

 d 借典故抒情 首联融情入景,颔联象征寓意,颈联移情于景,尾联融情入景。1.132.0

《早雁》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的主要情感内容是()您答对了

 a 谴责

 b 讽喻

 c 喟叹

 d 宽慰

尾联叮嘱大雁暂留南方,安居潇湘,实为同情百姓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1.142.0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您答对了

 a 新月诗

 b 朦胧诗

 c 九叶诗

 d 后朦胧诗 苏婷在80年代被称为朦胧派诗人。1.152.0

《再别康桥》中章节整齐、句式匀称所体现的是()您答对了

 a 诗歌的意象美

 b 诗歌的情感美

 c 诗歌的建筑美

 d 诗歌的音乐美

意象美指画面,建筑美指结构,音乐美指节奏韵律。1.162.0

在《我愿是一条急流》的五组对应比喻意象中,与“常青藤‘相对应的比喻意象是()您答对了

 a 急流

 b 荒林

 c 废墟

 d 小草棚 此题考核对裴多菲作品内容的熟悉,见于课文第三段。1.172.0

“登白薠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的抒情方法是()您答对了

 a 借景物抒情

 b 借举止抒情

 c 借比喻抒情

 d 因情造景

“登”“捐”:都是动作举止抒情。1.182.0

用“雕栏玉砌”来指称南唐宫殿,这种修辞手法是()您答对了

 a 比喻

 b 比拟

 c 夸张

 d 借代 注意借代是指用事物的某个特征来代替事物的名称。它不直接说事物名称而另外换个名称。1.192.0

下列诗歌,抒写‘可望难即’情景的是()您答对了

 a 《蒹葭》

 b 《湘夫人》

 c 《陌上桑》

 d 《饮酒》

世间各种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境遇都能在《蒹葭》中找到回应。1.202.0

《一句话》所表达的基本感情是()您答对了

 a 对黑暗中国的憎恶

 b 对民众革命的信心

 c 对理想中国的向往

 d 对祖国的深厚热爱 此题考核诗歌主题。1.212.0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点是()您答错了

 a 抒情方法多样

 b 建筑美

 c 意象运用

 d 音乐美 1.222.0

《八声甘州》下片的抒情着眼点是()您答对了

 a 自然景物

 b 社会事件

 c 举止行为

 d 心理活动

下片主要是抒写临远思归之情。写羁旅之苦,思乡之切。1.232.0

《雨巷》的写作背景是()您答对了

 a 五四运动高潮时

 b 五四运动低潮时

 c 第一次大革命高潮时

 d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时

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身为共青团员的戴望舒陷入了痛苦与彷徨之中。1.242.0

《声声慢》中词人自喻的意向是()您答对了

 a 梧桐

 b 晚风

 c 黄花

 d 过雁 1.252.0 《我愿是一条急流》这首诗中,主要的抒情方法是()您答对了

 a 借景物抒情

 b 借比喻抒情

 c 借举止抒情

 d 借象征抒情

在这首诗中,是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表达深切的爱情,分别用急流与小鱼,荒林与小鸟、城堡的废墟与常青藤、草棚与烈火、云朵与太阳这些比喻抒发了炙热的爱情。1.262.0

《再别康桥》中章节整齐、句式匀称所体现的是()您答对了

 a 诗歌的意象美

 b 诗歌的情感美

 c 诗歌的建筑美

 d 诗歌的音乐美 1.272.0 《鹧鸪天》中的诗句“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的抒情方式是()您答对了

 a 借典故抒情

 b 借比喻抒情

 c 借事抒情

 d 借景抒情 1.282.0

《八声甘州》上片的抒情方法是()您答对了

 a 借典故抒情

 b 借比喻抒情

 c 借事抒情

 d 借景抒情 1.292.0

《声声慢》是李清照哪个时期的代表词作()您答对了  a 早期

 b 前期

 c 后期

 d 中期 1.302.0

下列诗词最具中国古典意境美的是()您答对了

 a 《一句话》

 b 《雨巷》

 c 《再别康桥》

 d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多选题

2.14.0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之“秋“的多层寓意有()您答对了  a 自然景物之秋

 b 仕途受阻之秋

 c 人生遭际之秋

 d 年老多病之秋

 e 国家多难之秋 考核对主旨的理解。2.24.0

下列词作,属于“慢词“的有()您答对了

 a 李煜《虞美人》

 b 柳永《八声甘州》

 c 贺铸《鹧鸪天》

 d 李清照《声声慢》

 e 辛弃疾《摸鱼儿》

柳永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李清照和辛弃疾是继承者。2.34.0

《雨巷》的象征意象有()您答对了

 a 雨巷

 b 丁香姑娘

 c 颓圮的篱墙

 d 雨的衰曲

 e 独自彷徨

《雨巷》是运用的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2.44.0

《湘夫人》中的情景交融方式有()您答对了

 a 自然天成

 b 融情入景

 c 移情于景

 d 因情造景

 e 以景托情

考核对借景抒情中情景交融方式的理解把握。2.54.0

《饮酒(其五)》所体现的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态有()您答对了

 a 忘世:舍弃功名利禄

 b 忘我:陶醉于大自然

 c 采菊:追求高风亮节

 d 见南山:希冀长命百岁

 e 忘言:听凭直觉感悟 这是“心远”的三层内涵。2.64.0

《蒹葭》的情感内容有()您答对了

 a 真诚向往

 b 执着追求

 c 失望情绪

 d 惆怅心理

 e 义愤填膺

此诗涵容世间各种人生境遇。2.74.0

《陌上桑》中,运用铺陈手法的地方有()您答对了

 a 采桑的器具

 b 华丽的服饰

 c 观者的失态

 d 使君的丑行

 e 夫婿的高贵 考核对铺陈手法的理解。2.84.0

《再别康桥》中,诗人抒发、渲染情感的载体有()您答对了

 a 垂柳艳影

 b 青荇柔波

 c 榆潭彩虹

 d 篙船星辉

 e 夏虫笙箫

这几个画面组成诗情画意意象美要求掌握。2.94.0

《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议,主要说法有()您答对了

 a 象征说

 b 讽喻说

 c 爱情说  d 双重主题说

 e 叙事说 2.104.0

《虞美人》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您答对了

 a 比喻

 b 比拟

 c 借代

 d 设问

 e 夸张

考核对各类修辞手法的把握。

自考大学语文网络学习测试 第2篇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韩旺辰

《大学语文》从4月换新教材,到今年10月份已经考过6次。从六次试卷情况看,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主要从四方面来考察学生。

1、考课文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每份考卷约占15分左右。

2、考提示(包括考试大纲):这部分内容每份考卷约占35分左右。

3、考语文知识:这部分内容每份考卷约占20分左右。

4、考作文。占30分。

当然,这四方面内容划分,不是绝对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一定交叉的联系。

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依据这几年新版《大学语文》试卷情况,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提出一些建议,供考生参考。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第3篇

网络作为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 它给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又被称为网络探究学习, 简称Web Quest, 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伯尼·道奇教授和汤姆·马奇教授在1995年提出的, 是指“建构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应用基础之上的, 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交流帮助进行高效适时的问题处理的学习活动”。

从广义上讲, 凡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学习都可称之为“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从狭义的方面来看,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语文学习环境的有机因素之一, 把探究或者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无论是通过网页发布、电子邮件, 还是通过网络传递视频信息, 只要是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都应属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

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大学语文的研究学习过程中, 通过对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 为学生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动态开放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 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一、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特点

网络具有便捷性、交互性和跨时空性等特点, 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和方便、快捷的技术支持, 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创建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具体来讲,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 主动性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传统语文教学活动中, 学生没有自主发现和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师包揽了教学过程的一切, 学生很少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 这样,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网络环境一般具有共享性、无限性、适时性等特点,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可以不受时空限制, 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需求, 选择、筛选信息, 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仅仅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 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而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需要的也正是这种“主动性”。

(二) 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的特性, 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能够积极、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以探究过程为重点, 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不强调结论的正确性, 允许学生走弯路、犯错误。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为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建提供了方便。例如, 通过网络搜索, 可以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发现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网页发布, 可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允许他人评论、质疑, 从而使问题得到更为圆满的解决;通过网络交流, 能从他人的思想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 从而产生新见解和新观点, 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在这种环境中, 个体经验与集体思维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可以说, 网络环境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及探究活动, 它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沃土。

(三) 开放性

网络环境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了交流研讨的平台, 可以承担起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信息的双向交流和及时反馈的任务。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 如电子邮件 (E-mail) 、网上论坛 (BBS) 、在线交谈 (QQ) 等。另外, 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可以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把交流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和适宜的进度进行学习, 这样既能同步地集中交流, 又能随时随地进行异步沟通;既可以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也可以向其他学者和专家请教。而且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里,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 大家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 有利于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由此可见, 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生态的学习环境, 为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种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流程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多维环境下进行的, 也是基于任务的探究性学习。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一) 确立选题

不可否认, “问题”应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选题即是寻找要研究的课题, 而建立所要研究的课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阶段。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要考虑具体教材、学生所学专业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 在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设计选题。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在确立选题的阶段, 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征集课题资源, 尽可能让学生在选题阶段就打开眼界。不仅如此, 引导学生在广泛搜集、认真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同时借助网络交流探讨, 进而产生有意义的论题。例如, 围绕沈从文《边城》的学习, 学生经过查找资料, 讨论争议, 最后确立了这样几个选题: (1) 沈从文与乡土小说; (2)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3) 翠翠的情感世界; (4) 《边城》中的人性美; (5) 《边城》的语言艺术。这些问题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应该说, 发现问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从已有的阅读材料中挖掘, 从社会热门话题中寻找, 还可以从教师提供的课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但要注意, 所选课题要符合一定的要求, 尽量做到科学、可行、有创意, 同时要处理好课题的大与小、难与易的关系。

在这个阶段, 网络的主要作用表现在:提供信息浏览, 寻求专题资源、智慧资源、沟通交流、上传课题、接受并参与评价等方面。

(二) 展开研究

确立选题之后, 可以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 进行课题的自由选择。这个时候, 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有了问题, 却不知怎样解决问题;对课题感兴趣, 却不知从哪入手。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恰恰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求知需求, 调动群体的智慧, 帮助学生展开相应的研究。为此, 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和生活中查找资料, 整理资料, 完成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 明确完成课题应该选择的方法和步骤。研究中, 由于每个学生思考的视角不同, 感受不同, 因而产生的结论也会不同。这时, 可以让学生将研究的方案、观点及进程情况及时上传到网络的指定区域, 方便进一步的交流与探讨。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并适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帮助, 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个阶段, 网络的作用主要是:上传研究方案, 及时反馈信息, 寻求智慧资源, 解决个体困难, 寻求公众帮助等, 以此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协作学习的环境。

(三) 分析讨论

对话交流是进行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手段。每个课题组要把研究的活动日志放到公共社区, 对自己的研究结论进行答辩。每位同学都可以参与其中的分析、讨论, 在这个平台, 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观点, 而且可以审视别人的看法, 这种个人意见与群体观点的相互碰撞与融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合作能力。而这种分析与讨论, 对课题组修正结论、展开新的研究会有一定的帮助。在此阶段, 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学生的讨论, 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给学生提供帮助, 组织和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

在这个阶段, 网络的作用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立体式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展开多向对话交流、协作学习。

(四) 成果汇报

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形式一般以研究报告和论文为主, 完成研究后, 要把成果发布在网上, 方便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评判, 及时采纳其中的合理化建议, 促进研究成果的改进, 真正实现对研究主体的意义建构。

研究性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 只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发展, 其价值判断就是成功的。正因如此,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视其过程性、激励性和发展性。对学生的评价不以结果为依据, 侧重研究的过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态度, 对研究性学习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 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以及具体的研究成果等。具体评价时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教师的评价综合协调在一起, 然后给出一个最终的总结性评价, 并在总结性评价中提出后续研究的建议与希望。

这个阶段, 网络主要是成果发布的一个平台、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交流的对象有可能是匿名的, 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不确定的……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 那么教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 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设计者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大学生相对于初高中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自制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但网络资源的宽泛与驳杂, 势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已经不单纯是信息的传递者, 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 为了避免学生浏览信息时的盲目, 使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需要教师做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设计者, 帮助学生找出需要的、合适的、高质量的学习内容和材料。而开发和设计学习资源, 需要教师不仅要考虑网络环境的特点、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网络信息呈现的特点, 还要考虑资源的种类及其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所教学生的特点。这对教师的要求相比从前是更高了。

(二) 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网络环境下, 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网络为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 作为教师, 要做好创建和维护这种学习环境的组织和管理。教师要管理、调配好各种学习资源, 方便学生搜索、浏览和使用,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另外, 尽管是大学生, 但面对网络, 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 仍然难免要陷入到游戏、聊天的惯性中, 从而偏离学习的轨道。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 组织好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的学生, 及时调节教学的节奏,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教师将从“台前”退居“幕后”, 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 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在通过网络获取资源的过程中, 教师是信息的导航者, 通过对信息的初步筛选和建立资源列表, 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资源, 防止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迷航;在自主选择确立研究性主题时, 教师是思考的参谋者, 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是有待发展的个体, 所以往往会出现选题不当的情况, 而教师在学识、能力和经验上均具有优势, 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合理的参考性意见或建议;在分析讨论过程中, 教师是实践的支持者, 积极平等的参与、指导有助于增大学生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在网络交流过程中, 教师是发展的促进者, 学生向教师提出学习需求、询问相关问题和反馈学习情况,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指导性意见。可以说, 在这种情境下, 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同传统教学相比是大大增强了, 而且这种指导作用将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始终。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学生应是学习的主动者与发展者。作为教师, 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 唤醒学生的潜能, 提供多种学习机会和条件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主动学习,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讨论探究, 然后指导。应该说,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信息能力、研究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迅速更新的知识和实力更强的学生是教师面临的更大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民主化的学习观念, 清楚自己已不是权威的代表, 有时甚至要向学生学习。而且作为教师, 只有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两者兼备的教师, 才能更好地履行网络环境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的角色。

可以说, 网络在语文教学中有明显的优势, 尤其是在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 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开放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交互性, 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当然, 它也存在着不足。教学实践中, 如果“以机代人”“以网代教”, 就会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应该努力寻求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 充分发挥其现代性特点, 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2001-4-9.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自考大学语文网络学习测试 第4篇

一、总体情况分析

2006年版徐中玉、陶型传主编的自考类大学语文总共52篇课文,文言作品与现代语体作品各占一半,课本设“作者简介、注释、提示、思考练习”四个栏目。一个学期课程约16周,每周4节,总共64个课时,这当中包括授课与复习。按每篇课文1个课时计算,复习的时间也只有12个课时。因此,课时量的限制使得自考类大学语文分配在每篇课文上的时间不可能像大学以前的教学那样一篇课文几个课时。

鉴于此,现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谈谈具体的应对措施。

二、具体措施

1.重视课堂教学,直击考点

《寡人之于国也》考点如下:①概括本文所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②归纳文章的层次内容,理解本文以“民何以才能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说的结构特点,体会孟子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③指出文中的比喻,说明其比喻意义,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类比法说理的特点;④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

这四个考点在语言层面没有作具体要求,同时,鉴于初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文言词语知识是一个重点,学生在这一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大学语文也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故而在词语疏导、文言语法知识方面不用花太多时间,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对着注释先预习一遍,上课时教师再把一些文言实词过一遍,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文从字顺就行。

第一个考点,孟子的王道政治、民本思想在课文导读上有所提示,这一知识点在大学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过。因此,在导入课文的时候,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积累,让学生没有陌生感后问学生读书可以“以文见人”,那么在本篇课文中何处可以见及孟子的这一思想?学生找出“不违农时……不入池……以时入山林”“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可以食肉……可以无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后,这一点就结束。

第二个考点,文章的层次分析,拎出文章的线索,体会孟子文章的说理艺术。本文共七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提出民不加多的原因;第2~4自然段分析该原因;第5~7自然段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通过这一分析与归纳,文章的线索凸现出来。层次、线索清楚之后,请学生找出何处为抑、何处为扬。孟子一针见血地道出梁惠王与邻国无异于五十步笑百步为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为扬;批评君王不顾百姓死活而怪岁怪兵为抑,“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为扬。两抑两扬明确后,孟子散文的抑扬兼施的特色便一目了然。

第三个考点,理解类比法说理的特点。这一点,只要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两个比喻句子就行。“五十步笑百步”以战为喻,有声有色,抨击了他自诩有功的矜态;“非我也,兵也”揭穿统治者惯于推卸责任的丑恶嘴脸,议论尖刻有力。一个考点,两处体现,学生了然于胸。

第四个考点,认知文中的排比句,理解其表达作用。排比句式的磅礴、排山倒海之势的特色,不论是在古文、现代文的阅读中,还是在学生自己多年的写作实践中,都有着真切的体会。因此,对这一考点,在学生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后,让学生多诵读几遍。吟咏之间,音韵的铿锵、论辩的雄浑、语气的滔滔不绝等孟子散文的特色在学生的感官与思维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2.青睐考前强化,以真题一线贯之

笔者通过对2002~2008年共32份真题加以研究发现,真题对考点的透视,在复习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等是所有模拟题难以匹敌的。

《寡人之于国也》历年真题统计分析显示,单项选择共计10题,考查体现文章主旨的孟子王道政治、民本思想的为6题,占60%;多项选择共6题,考查王道思想1题,约16.6%;两篇阅读分析中各有一问涉及文章主旨。深入考查王道、民本思想的单项选择题为3题,占30%;多项选择题为2题,约为33.3%。考查比喻类比、排比等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单项选择题为10%;多项选择为16.6%。阅读分析中的比例较大,各占每次题目分值的66.6%。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达到自考类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提高通过率,考点在授课与复习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由此,我们教师也应清楚认识到,在具体的教学中,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有限的学习时间,教师该从何处着手,为学生传授知识、指点迷津,让攀登自考一个又一个高峰的学生踏好大学语文这个坚实的台阶。(作者单位:江西蓝天学院)

自考大学语文网络学习测试 第5篇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4年专升本入学测试机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A.《史记》B.《诗经》

C.《国语》D.《论语》

2、“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指下列()艺术手法

A.比B.兴

C.赋D.铺陈

3、带有诸侯国地方色彩的“国风”共有()篇

A.150篇B.105篇

C.160篇D.610篇

4、()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A.《诗经》B.《论语》

C.《国语》D.《左传》

5、楚辞最鲜明的特点是()

A.独特的国别文化色彩B.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

C.独特的政治文化色彩D.独特的时代文化色彩

6、屈原的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抒情诗歌是()

A.《离骚》B.《九歌》

C.《九章》D.《渔父》

7、屈原的一篇在楚国民间祭祀乐歌的基础上加工的一组抒情诗歌是()

A.《离骚》B.《九歌》

C.《九章》D.《渔父》

8、屈原的一篇全诗向天地自然、古往今来提出了170 多个问题诗歌是()

A.《离骚》B.《九歌》

C.《九章》D.《天问》

9、下列诗歌中()是宋玉的A.《离骚》B.《九歌》

C.《九章》D.《九辩》

10、《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

A.“经骚”B.“诗骚”

C.“诗楚”D.“风骚”

11、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可以向往追求却永远达不到追求目标的一种意境是(A.爱慕情境B.敬慕情境

C.企慕情境D.思慕情境

12、()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送别诗歌

A.《鲁风·燕燕》B.《邶风·燕燕》

C.《王风·燕燕》D.《郴风·燕燕》

1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于()

A.《王风·燕燕》B.《王风·黍离》

C.《卫风·黍离》D.《陈风·月出》

14、下列作品属于征战诗的是())

A.《小雅·采薇》B.《王风·黍离》

C.《大雅·采薇》D.《陈风·月出》

15、()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

A.《诗经》B.《楚辞》

C.《论语》D.《国语》

16、被世人称为“亚圣”的是()

A.孔子B.孟子

C.荀子D.韩非子

17、法家的代表作是()

A.《论语》B.《孟子》

C.《荀子》D.《韩非子》

18、《季氏将伐颛臾章》出自于()

A.《论语》B.《孟子》

C.《荀子》D.《韩非子》

19、“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作品是()

A.《论语》B.《史记》

C.《离骚》D.《汉书》

20、《史记》是中国第一部()

A.纪传体通史B.纪传体断代史

C.记言体通史D.记言体断代史

21、诗仙指()

A.李白B.杜甫

C.杜牧D.李商隐

22、杜甫的诗风是()

A.飘逸洒脱B.沉郁顿挫

C.豪放飘逸D.沉重顿挫

23、苏东坡评下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A.李白B.杜甫

C.王维D.孟浩然

24、《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下列()作品

A.高适B.杜甫

C.王维D.岑参

25、《长恨歌》是下列()作品

A.白居易B.杜甫

C.王维D.岑参26、59至90字的词是()

A.小令B.中调

C.长调D.慢词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诗经》叙述正确的有()

A.以前被称为“诗”B.收有诗歌300篇

C.主要是四言句D.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大小雅

E.奠定了我国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2、下列有关《楚辞》叙述正确的有()

A.是一种新体诗B.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

C.主要是五言句D.主要收录的是屈原和宋玉的诗歌

E.奠定了我国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3.下列诗歌是屈原的有()

A.《九歌》B.《九章》

C.《九辩》D.《天问》

E.《离骚》

4、下列有关《诗经·王风·黍离》叙述正确的有()

A.运用情景相生的手法B.是一首思妇诗

C.主要是六言句D.运用重章的手法

E.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出自于它

5、下列关于《离骚》的说法正确的有()

A.带有自传性质B.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C.“离骚”就是“遭受忧患”D.运用比兴象征的手法

E.结构宏大严密

6、儒家的代表作品有()

A.《论语》B.《孟子》

C.《荀子》D.《国语》

E.《左传》

7、孔子的主要思想有()

A.提出了“性善论”B.提出了“性恶论”

C.主张“为政以德”D.主张“以礼治国”

E.重视“因材施教”

8、法家的代表人物有()

A.荀子B.申不害

C.墨子D.商鞅

E.韩非

9、下列关于《史记》的说法正确的有()

A.带有自传性质B.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中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D.其作者是司马迁

E.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0、唐初四杰包括()

A.王勃B.王维

C.杨炯D.卢照邻

E.骆宾王

11、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有()

A.李白B.王维

C.杜甫D.孟浩然

E.陶渊明

12、唐代的奇险派诗人有()

A.李白B.孟郊

C.韩愈D.孟浩然

E.白居易

13、对于《过故人庄》分析正确的有()

A.是一首五言律诗B.是一首山水田园诗

C.其中的“重阳节”指六月六日D.“过”是“路过”的意思

E.主要表现了老朋友之间难分难舍的惜别之情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与孟浩然相比,王维诗更为精美B.王维是一名边塞诗人

C.《终南山》是王维的诗

D.鲁迅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E.苏东坡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5、下列关于李白的说法正确的有()

A.被世人称为“诗圣”B.其诗歌风格是“豪放飘逸”

C.号为“青莲居士”D.擅长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E.有诗句“大笑一声出门去,天生我材必有用”

16、下列作品是杜甫的有()

A.《新婚别》B.《石壕吏》

C.《新安吏》D.《无家别》

E.《秋兴八首》

17、下列对于白居易论说正确的有()

A.倡导新乐府运动B.强调恢复古乐府的写实传统

C.有诗歌《长恨歌》D.要求语言通俗浅易

E.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8、关于词的说法正确的有()

A.是配乐歌唱的诗B.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C.主要有婉约和豪放两派D.还有人称其为“诗余”

E.有许多调子,每个调子有一个名称,后来把它称作词调

19、下列属于婉约派词人的有()

A.柳永B.李清照

C.欧阳修D.苏轼

E.辛弃疾

20、下列不是婉约派词人的有()

A.柳永B.李清照

C.欧阳修D.苏轼

E.辛弃疾

21、下列关于柳永说法正确的有()

A.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者B.大量使用铺叙的艺术手法

C.扩展了词的叙事容量D.柳词通俗且多用俚语

E.属于豪放派

22、“三苏”指的是()

A.苏永B.苏洵

C.欧阳修D.苏轼

E.苏辙

23、倡导了古文运动的作家有()

A.韩愈B.曾巩

C.欧阳修D.王安石

E.柳宗元

24、下列作家中是“唐宋八大家”的有()

A.韩愈B.苏洵

C.欧阳修D.王安石

E.柳宗元

25、“元曲四大家”指()

A.白朴B.白居易

C.马致远D.郑光祖

E.关汉卿

26、“四大奇书”指()

A.《三国演义》B.《水浒传》

C.《红楼梦》D.《西游记》

E.《金瓶梅词话》

27、20世纪20年代的三大小说流派是()

A.人生写实派B.“自叙传”抒情小说

C.新写实派D.寻根小说

E.乡土文学作家群

三、判断题

1、《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0篇。()

2、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的开头,是诗歌中一种特别的开端。()

3、《诗经》是我国四言诗的高峰。()

4、楚指今天的河南、湖北,特指湖北。()

5、《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抒情诗歌。()

6、屈原是继宋玉之后的另一位重要的楚辞作家。()

7、《卫风·燕燕》可谓“万古送别之祖”。()

8、《王风·黍离》深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9、《小雅·采薇》是一首思妇诗。()

10、《离骚》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忠于君王、热爱祖国的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1、《九歌》是一组祭祀中用于娱神的乐歌,共11首诗。()

12、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兴办私学的人。()

13、孟子在文学上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观点。()

14、成语“既来之则安之”出自于《论语·阳货》。()

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下》。()

16、《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17、《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

18、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写作田园山水诗的传统,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

19、盛唐是唐诗的中兴时期。出现的奇险诗派和通俗诗派,表现出中唐诗人的开拓精神。()

20、岑参和高适是盛唐著名的田园诗人。()

21、李白是中唐著名的诗人,有“诗仙”之称。()

22、宋词,最初指的是歌词,即可以配合音乐歌唱的诗。()

23、“贺梅子”是贺铸的雅号。()

24、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其词以南渡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25、苏轼的词以豪放为主,向来被人称为“英雄之词”。()

26、韩愈和柳宗元提倡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形式,反对骈文,主张文章必须“志道”,“明道”。()

27、欧阳修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本文相关院校: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参考答案:

单选题

BCCABABDDDCBDACBDABAABCDAB 多选题

1.AC2.ABDE3.ABDE4.AD5.ABCDE

6.ABC7.CDE

11.BD12.BC

16.ABCDE17.AE

21.ABCD22.BDE

26.ABDE27.ABE

判断题

×∨∨×∨××∨×∨

自考大学语文押题 第6篇

一、单选题

1.《马伶传》马伶拜当朝宰相顾秉谦为“师”的主要启示是()A.深入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根本途径 B.善于模仿是艺术创造的根本途径 C.刻苦磨炼是最可贵的从艺精神 D.耻居人下是最可贵的从艺精神 编辑推荐

★ 2011年自考英语备考辅导

★ 2011年1月学历考试免费短信提醒 ★ 2011年1月自考马克思主义考前押题

2.下列文章,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一句的是()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论毅力》

3.《哭小弟》中小弟、蒋筑英、罗健夫的共同品格是()A.贡献卓著 B.无私奉献 C.全才罕遇 D.英年早逝

4.《长恨歌》第四部分所描绘的杨玉环在仙界思念唐玄宗的情景是()A.天然之境 B.融情入境 C.移情于境 D.因情造境

5.贯串《爱尔克的灯光》的线索是()A.故居的变迁 B.亡姐的不幸遭遇 C.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 D.“长宜子孙”四个字的联想

6.《先妣事略》写母亲娘家的良好家风和娘家人的受欢迎,对刻画母亲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A.对比 B.类比 C.烘托 D.象征

7.下列文章,通篇以寓言形式说理的是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论毅力》

8.《都江堰》说都江堰的水,“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 B.比拟 C.借代 D.排比

9.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情景交融方式是()

A.自然天成 B.融情入景 C.移情于景 D.因情造景

10.《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A.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与崩溃 B.美好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剧 C.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 D.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11.对《再别康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个节奏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唯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12.以下哪一个不是冯谖所谋的“三窟”()A.市义于薛 B.薛地建庙 C.游说于梁 D.游说齐王

13.《吃饭》选自钱钟书的()A.《人兽鬼》 B.《围城》 C.《写在人生边上》 D.《谈艺录》

14.《声声慢》中,“寻寻觅觅”所体现的心态是()A.休闲感 B.急切感 C.失落感 D.绝望感

15.《咬文嚼字》的中心论点是()A.斟酌字句就是调整思想感情 B.文学的文字更注重联想意义 C.文字的运用要有创造精神 D.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16.《哦,香雪》的整体建构特点是()A.思想感情的多重性 B.全景描述中突出中心画面 C.以铅笔盒为聚焦点 D.借景物描写刻画人物心情

17.称赞《蒹葭》一诗“最得风人深致”的是()A.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B.朱熹的《诗集传》 C.郁达夫的《孤独的秋》 D.王夫之的《姜斋诗话》

18.以“心里想”、“心里又想”领起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A.行为描写 B.语言描写 C.直接心理描写 D.典型细节描写

19.《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抒情方法是()A.借景物抒情 B.借象征抒情 C.借举止抒情 D.借典故抒情

20.在鲁迅散文《秋夜》中喻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的形象是()A.不惜献出生命去扑火的小青虫 B.对未来抱着希望之梦的小粉红花 C.饱经沧桑、坚实挺拔的枣树 D.奇怪而高的天空

二、多选题

1.《虞美人》中,借以表达“物是人非”情感的事物有()A.春花秋月 B.小楼 C.雕栏玉砌 D.东风 E.一江春水

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主要议题有()A.抱定宗旨 B.砥砺德行 C.改良讲义 D.添购书籍 E.敬爱师友

3.《蚂蚁大战》描写生动的原因有()A.观察细致 B.描写细腻 C.画面清晰 D.类比贴切 E.拟人传神

4.下列作品,属于记事散文的有()A.《爱尔克的灯光》 B.《香市》 C.《西湖七月半》 D.《马伶传》 E.《哭小弟》

5.《金鲤鱼的百裥裙》中小说内涵深刻性的主要体现有 A.时代变迁消解了等级观念 B.等级观念渗透到日常生活 C.身份意识浸透小人物心灵 D.等级意识遭到儿孙的唾弃 E.寓深意于不动声色的白描之中

三、词语解释题 1.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及: 2.肩此重任,责无旁贷。责无旁贷: 3.明德先论于贱。贱:

4.孤舟一系故园心。系:

5.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弃甲曳兵而走:

6.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遗:

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 8.倚栏干处,正恁凝愁。恁凝愁:

9.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隆然:

10.旧栖新垅两依依。旧栖新垅:

四、简析题

1.我用放大镜观察最初提到的红蚂蚁,看到它狠狠咬住敌方的前腿上部,且咬断了对方剩下的触须,可自己的胸部却被黑武士撕开了,露出了内脏,而黑武士的胸甲太结实,无法刺穿。这痛苦的红武士暗红的眸子发出战争激发出的凶光。它们在杯子下又缠斗了半小时,当我再次观战时,那黑武士已使敌人身首异处,但那两个依然有生命的脑袋,挂在它身体的两侧,犹如悬吊在马鞍边的两个恐怖的战利品,两个红蚂蚁头仍死咬住不放。

(1)这里描绘了什么?表现了什么?(2)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联想方式和表现方法?(3)从这里看,作者对人类战争持怎样的态度?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1)这里主要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2)项羽说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3)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说明“寻寻觅觅”句的统领作用。(2)由“雁过”所引发的思绪中主要包涵哪些情景?(3)“梧桐更兼”句有何作用?

4.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权利。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

(1)概括这段描述的大意。

(2)小说开头为什么要作这样的社会环境描绘?(3)总体说来,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 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树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1)孟子认为“王道之始”的标志是什么?(2)这里体现出孟子怎样的治国思想?(3)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五、作文题

1.知足常乐。写一篇字数为600-800的议论文。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c 13.答案:c 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b 17.答案:a 18.答案:c 19.答案:b 20.答案:c

自考大学语文的试题 第7篇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秋水》(节选)中说“仲尼语之以为博”,语中“仲尼”指的是

A.伯夷 B.孟子

C.孔子 D.老子

2.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提及他自己在德国的生活经历,用以说明的论题是

A.抱定宗旨 B.端正学风

C.砥砺德行 D.敬爱师友

3.下列《我的世界观》语句中,表达了作者“人生基本理念”的是

A.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B.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C.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

D.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

4.下列《冯谖客孟尝君》情节中,能够显示孟尝君礼贤下士品格的是

A.弹铗三歌 B.收责于薛

C.西游于梁 D.立宗庙于薛

5.下列《垓下之围》项羽的言语中,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精神的是

A.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C.吾为公取彼一将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6.下列著作中,作者为韩愈的是

.A.《壮悔堂文集》 B.《昌黎先生集》

C.《震川先生集》 D.《樊川集》

7.《先妣事略》一文中,“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的人物是

A.外祖 B.周孺人

C.大姊 D.老妪

8.《马伶传》一文的叙事特点是

A.夹叙夹议 B.双线并进

C.插叙 D.倒叙

9.《香市》:“在我看来,这所谓的‘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

A.赞赏民间技艺的进步 B.反衬重兴香市的冷落

C.证明香市品位的提高 D.讽刺观众素质的降低

10.《哭小弟》:“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这段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 B.夸张

C.比拟 D.层递

11.与其他单纯游记文相比,《都江堰》的一个重要特色是

A.生动地讲述历史故事 B.把人生经历融入到自然描写之中

C.严谨地描述地理环境 D.具有较强的象征意味和思辨色彩

12.下列语句所写的月色,引发了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是

A.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额面

B.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

C.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D.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

13.下列《蒹葭》诗句中,描述抒情主人公顺流而下追寻意中人的是

A.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B.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C.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4.杜甫《秋兴八首》的创作地点是

A.夔州 B.长安

C.巩县 D.成都

15.《长恨歌》中“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的主角是

A.杨贵妃 B.董双成

C.梨园弟子 D.临邛道士

16.下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句中,暗喻江山易主的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B.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7.《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下片的主要抒情方式是

A.直抒胸臆 B.借举止抒情

C.借景抒情 D.借典故抒情

18.下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意象中,“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的是

A.破旧的老水车 B.熏黑的矿灯

C.失修的路基 D.淤滩上的驳船

19.下列《婴宁》人物中,督导婴宁从“笑辄不辍”、“少教训”到成为“全人”的是

A.王子服 B.狐母

C.鬼母 D.婆母

20.《麦琪的礼物》中,能够使“示巴女皇”的珠宝、首饰相形见绌的是

A.德拉的美发 B.杰姆的金表

C.玳瑁的发梳 D.白金的表链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在《容忍与自由》中,胡适自述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的中国古代小说有

A.《红楼梦》 B.《西游记》

C.《水浒传》 D.《封神榜》

E.《三国演义》

22.下列语句中,使用了象征手法的有

A.我望着远远的在窗前发亮的灯,我面前横着一片大海,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

B.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C.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D.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E.相互残杀的恶战啊,红色的共和党和黑色的帝王派展开你死我活的拼杀,虽没听到声声呐喊,但是人类之战却从未如此奋不顾身

23.下列诗词句中借景抒情的有

A.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B.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D.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E.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24.下列《我愿是一条急流》意象中,属于诗人自喻的有

A.荒林 B.城堡的废墟

C.常春藤 D.小草棚

E.云朵

25.下列小说作品中,构思视角独到,以小见大的有

A.《婴宁》 B.《宝黛吵架》

C.《金鲤鱼的百裥裙》 D.《哦,香雪》

E.《苦恼》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7.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28.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29.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

30.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3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32.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

3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34.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

35.鸟何萃兮蘋中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为使“民加多”,孟子认为“王”应持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2)孟子善用比喻,请结合这段文字试加分析。

(3)除了使用比喻外,这段文字的说理还具有什么特点?

37.阅读《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文中“客”的回答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2)这段文字继承了赋体的哪种传统表现手法?

(3)说明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

38.阅读柳永《八声甘州》,回答问题: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1)概括本词的思想内容。

(2)“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本词上下片的抒情方式各是什么?

39.阅读《一句话》中的一节,回答问题: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沉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1)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火”隐喻什么?

(3)这节诗的形式和语言有什么特点?

40.阅读《金鲤鱼的百裥裙》中的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振丰听了,胸中有一把火,像要燃烧起来。他的脸涨红了,抑制着激动的心情,故意问:“我是姨太太生的,那么我也不能走大门了?”

老姑母苦笑着责备说:“傻孩子,怎么说这样的话!你当然是可以走大门……”

振丰还没等老姑母讲完,便冲动的,一下子跑到母亲的灵堂,趴伏在棺木上,捶打痛喊着说:“我可以走大门,那么就让我妈连着我走一回大门吧!就这么一回!就这么一回!”

(1)振丰在丧礼上的举动,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2)对于塑造金鲤鱼形象而言,振丰闹丧的情节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3)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五、作文题(30分)

多模态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网络测试 第8篇

一多模态交际

模态是抽象的语言符号系统, 多模态也叫多符号, 指包括口语、书面语、图像、图表、空间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多模态运用是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随着现代科技和传媒技术的发展, 人类语言交际活动中意义的构建日渐增多地处于图像、声音、文字、色彩、空间等多模态同时出现的话语形态之中。

交际模式和交际习惯的变化, 使得语言教师更加关注对学生的多模态交际能力的培养, 完成这些能力的培养必然对各种层次的语言教学提出要求。目前教学手段正逐步从单一模态的教学模式转向能适应新时期的以多模态话语为特点的教学需要。为此, 传统单一模态下的测试形式显然就不能满足多模态教学模式下的测试要求。多模态话语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一系列新形式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重新审视网络测试和网络评价系统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更高地提升网络测试信度和效度。

二目前网络测试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网络自主学习的测试现状不容乐观, 其中有些测试虽然具有一定的信度, 但测试成绩却构成了“可靠的无效成绩”,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测试类型单调

纵观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网络在线测试, 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 题型种类不多。主观题基本以英汉互译和命题作文为主要测试内容。客观题多以MC (多项选择) 题型方式作答。MC题型有一定的特殊性, 它对试题区分有严格指标限制, 该题型比较适合对语法和词汇知识点的测试。由于题型本身的局限性, 测试的效度会在一定程度受到影响。如:对学习者的语法和词汇知识的反复测试, 所得成绩只能说明他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不能证明他的语言运用能力。就网络在线听力测试而言, 它属于被动地单向接受语音信息的测试, 根本无法满足当下对语言多元化能力培养的检测。令人遗憾的是在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网络在线学习中, 口语测试还处于难以进行的状态。

2. 测试过程简单

目前大学英语网络测试过程基本属于被动接受检测阶段, 测试者在测试过程中无法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语言能力。如听力测试, 测试者主要根据单一的语音信息作出判断, 完全是一种单向模式的被动测试。整个测试过程中, 受测者无法体验到真实生活场景中那种多模态信息互动交流;受测者具有怎样的语言即兴应变能力是检测不到的。这样的测试, 学习者也就无法从中判断出自己真实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三多模态视角下网络测试的思考

基于多模态教学理念指导下, 网络测试不仅要检测学习者对纯文本格式的语言知识掌握程度, 而且借助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平台, 要检测学习者对由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模态符号资源构建意义的理解。与传统意义上的测试相比, 多模态视角下的网络测试设计, 在测试内容和手段上具有以下优势:

1. 多模态视角下的网络测试, 丰富了题型和内容

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加速了英语教学对学生多模态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步伐, 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不仅在于能理解语言本身, 而且还要理解依赖多种符号资源的协同作用构建的意义。这就要求语言测试必须对相应层面上的语言能力做出判断和评价。在多媒体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 测试内容可利用一切可用的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模态信息资源来满足测试多元化语言能力的需求。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可以编制在特定的语言交流场景中, 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将过去的单向测试题型变成双向互动测试形式, 克服单模态环境下无法完成的口语测试。其次, 网络媒体海量资源的优势为设计出形式多变、内容多样的试题提供了丰富的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资源。充足的题量在一定程度提高了测试的可靠度。

2. 多模态视角下的网络测试, 验证了多模态的语言能力

随着语言和文化传播的渠道与媒介的多样化, 关注多模态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的共识。多模态的英语语言能力包括是否能对各模态间相互传递信息的增强、补充以及各模态间的等级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单模态语言测试方式是无法判断出测试者是否具备在多模态语境中的语言交流能力。多模态视角下设计和编写的测试, 会更多地检测受测者对多种符号信息资源的理解和判断。试题形式可采用以文字配上动画和声音, 将语言与非语言的符号资源相结合, 测试者在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才能对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模态交际信息做出判断和理解。这种在多模态语境环境中的测试对英语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进行了更高要求的检测, 从而提高了测试的效度。

3. 多模态视角下的网络测试, 增加了人性化元素

在语言交际中多模态的运用可以完全表达感情,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交际中的人际意义隐含在文字背后。多模态视角下的网络测试设计可充分将利用多媒体技术, 让受测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体验语言交流如何从概念意义到人际意义的深化。另一方面, 试题充满文、图、声形并茂的多模态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受着试者的感官, 降低了焦虑情绪。良好的情绪不仅有利于测试者正常发挥自己水平, 也有利于增强测试的效度。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人们的话语交际越来越多地趋于多模态化, 加强对多模态语言能力的培养应引起足够重视。对网络测试的设计不能只追求所学语言知识的, 而是要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设计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 以提高网络测试评价的有效作用。这样, 测试才能让学习者利用测试结果更好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策略;让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制定有效的指导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宏宝、尹丕安.多模态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一项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2 (6)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多的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1)

[3]顾曰国.多媒态、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2)

[4]朱永生.多元化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 2008 (4)

上一篇:“企业咨询中心”负责人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心得体会之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