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妇幼公卫工作计划

2024-08-05

乡镇妇幼公卫工作计划(精选6篇)

乡镇妇幼公卫工作计划 第1篇

5、儿童保健指标解释

5-1:0-6岁儿童人数 本月新增数:不填 截止本月底时点数:填上一妇幼年报中本辖区0-6岁儿童人数。

5-2:0-6岁儿童保健管理人次 本月新增数:不填

截止本月底时点数:指从妇幼年报统计时点起,截止当月上报时点本辖区0-6岁儿童管理的人次数。

6、孕产妇保健 指标解释

6-1:孕产妇人数 本月新增数:不填

截止本月底时点数:填上一妇幼年报本辖区产妇数。

6-2:孕产妇保健管理人次 本月新增数:不填

截止本月底时点数:指从妇幼年报统计时点起,截止当月上报时点本辖区孕产妇保健管理的人次数。

乡镇妇幼公卫工作计划 第2篇

1 乡镇、村级妇幼保健基本情况

1.1 基础设施

3个乡镇卫生院产科房屋均达标, 配有多功能产床、手术床、辐射台、保暖箱、吸痰器、复苏气囊、胎心监护仪等, 均未开展气管插管技术。围儿保门诊均设15m2房屋一间, 基本设施配置到位。村卫生所面积100~500m2不等, 均未开展围儿保检查, 无相应设备。

1.2 人员学历

3个乡镇卫生院围儿保人员7人, 产科医护人员27人, 村级保健人员53人, 均由村医兼职。本科4人、占4.6%;大专13人、占14.6%;中专70人占80.5%;但绝大部分村医无医学背景, 从医多年后通过考试获得河南省村医中专证 (相当于中专学历) 。3个乡镇卫生院34名卫技人员均获得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资格证。中级职称6人, 初级职称28人。

1.3 开展保健服务内容

1.3.1 妇女保健

为孕产妇提供产前检查;对高危孕妇重点监护、随访、转诊;提供安全分娩技术服务和产后访视;对产妇及家属进行生殖健康教育和科学育儿教育。

1.3.2 儿童保健

新生儿访视;婴幼儿健康管理:体格检查、生长发育评价、科学喂养、常见病的防治;体弱儿、高危儿管理;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教育。

1.3.3 医技及实验室检查

可做血尿粪常规、ABO血型、RH血型、乙肝五项、丙肝、肝功、肾功、艾滋病和梅毒的筛查、心电图、B超等。

1.3.4 三网监测

提供三网监测的基本信息及妇幼卫生报表的各种数据。

2 主要成绩

近年来二七区妇幼保健工作在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形成领导重视、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格局, 妇幼保健队伍相对稳定, 目标管理落实到位, 健康教育宣传形式多样, 监督指导不流于形式。

2.1 加强妇幼三级保健网络建设

至2010年底二七区三级保健网络的覆盖率达100%;区、乡镇、村级职责明确, 互通有无, 运转协调;区保健所定期对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进行监督指导和业务培训。

2.2 妇幼卫生指标完成率逐年提高

2010年3个乡镇:孕产妇建卡率87.23%, 儿童建卡率93.17%, 均比2000年有大幅度提高;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7.93‰, 比2000年的13.47‰下降了不少;住院分娩率达100%。

2.3 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降消项目”全面展开,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采血工作运行良好。

3 存在的问题

3.1 财政投入不足

妇幼保健服务属公共卫生范畴, 其经费主要靠政府投入, 由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 下拨的专业经费较少, 有时还不能到位。妇幼保健工作有大量的社会性工作, 经济效益上不去, 待遇较临床大夫低, 挫伤了保健人员的积极性。

3.2 村级妇幼专业基础设施差

村级卫生所设备简陋, 卫生条件相对较差, 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对妇幼保健业务不熟悉;乡镇卫生院一些抢救不能展开, 无疑增加了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风险;保健工作仍停留在“称称、量量、听听、摸摸”的低层次检查方式上。

3.3 上报的信息资料质量不高

妇幼卫生信息资料收集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专业性强, 其上报程序应由网底逐级上报, 即村到乡镇到区。由于这些大量的信息统计未计入成本, 都是无偿服务, 费工费时, 村医不愿影响自身的收入, 上报数据的积极性不高, 加之专业培训不多, 数据的逻辑关系搞不清, 造成妇幼卫生指标统计不准确。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 有的数据不是通过村医从网底收集, 而是每月开例会时从卫生院计免接种登记底册中反馈, 存在着漏报、不报的情况。

3.4 农民群众保健意识薄弱

由于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农民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低, 对保健的需求相对较低, 医疗保健知识缺乏, 加之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 更比当地农民存在的上述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廉价甚至免费的服务也常常不被接受, 给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4 建议

4.1 依法行权, 加强管理

农村卫生工作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妇幼卫生的主要指标和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健全以乡镇、村、社区为基础, 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 面向基层、预防为主的服务体系, 依法为妇女儿童提供预防保健、基础医疗、计划生育等妇幼卫生服务。

4.2 建立健全区、乡镇、村三级保健网络

切实加强区、乡镇、村三级妇幼卫生保健网络的作用是妇幼保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明确各级职责, 实行分级管理, 保证卫生政策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区级妇幼保健所要发挥“龙头”作用, 乡镇、村卫生机构要承担孕期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服务及妇幼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等管理任务, 村级要有专门的村医负责妇幼保健工作。

4.3 保证乡镇、村级卫生经费落实到位

农村卫生工作是政府主办的社会卫生事业, 需要政府投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逐年增加卫生投入, 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是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患者和残疾人, 而老年人、慢性患者和残疾人中一半之多为妇女儿童, 所以政府投入更应向妇幼保健倾斜, 减轻农民负担, 为农村妇女儿童常见病的普查普治、孕产妇住院分娩等提供安全保障。

4.4 加强“网底”妇幼保健队伍建设

目前乡镇、村级妇幼保健人员素质偏低, 村医绝大部分仅相当于中专学历, 与国家要求乡村医师向助理执业医师转化的目标还有距离, 急需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业务能力;建立省、市妇幼保健机构对口支援制度, 通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驻点服务、巡回医疗、设备支持等形式, 让他们及时掌握妇幼保健工作的新动态、新要求和新规定, 及时触摸到妇幼保健工作的前沿。加强学历教育, 逐步实现乡村妇幼保健人员持证上岗, 保证农村妇幼保健事业与新农村建设相匹配。

4.5 加强健康教育

农村健康教育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健康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要使他们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医学、保健、营养、人文修养、电脑应用等等;其次宣传内容要让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方便接受, 逐渐形成健康促进的氛围, 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 改变不科学的传统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场所。

摘要:目的 为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 着力改善农村医疗状况, 推进农村社区服务工作, 提高农村群众的医疗水平。方法 2011年9月对我区3个乡镇卫生院和52个行政村的妇幼保健工作现状进行调研, 发现问题, 制定对应的政策、措施, 将二七区妇幼保健工作推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结果 妇幼保健人员相对稳定, 妇幼保健工作逐渐扎实, 服务内容逐步完善, 三级保健网络覆盖率100%, 妇幼卫生指标完成率逐年上升, 调研同时也发现了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前景不容乐观的主要问题。结论 政府加大妇幼卫生投入, 加强三级网络建设及人员的业务培训,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工作任重道远。

浅谈妇幼保健工作 第3篇

1.做妇幼保健妇保工作,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文化基础理论知识,高度的工作责任心,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较好的身体素质,妇幼保健妇保工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干婦保工作,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好的服务态度,更要热爱妇保工作,不怕脏,不怕累,能吃苦耐劳,再就是要工作认真、细致,绝不能对母亲和幼儿耍态度。

2.做妇幼保健妇保工作要从基础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首先必须要掌握好医学临床知识,母婴的治疗,保健知识,并给母婴以细致的,认真的治疗和正确的保健指导。

3.对母婴的观察要耐心、细致,尤其是边疆医院,服务对象为各族同胞,对他们的卫生知识相对比较浅薄,遇到问题恐惧心理比较严重,再加上计划生育方面少数名族同志可以生两个孩子,妇保工作者必须头脑冷静,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明确诊断是否有疾病危险,并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并要给她们讲一些保健与疾病预防知识,安慰情绪,做好产前检查,仔细全面检查母婴就诊者,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从孕妇怀孕开始到孩子的出生,要给孕妇指导各期不同的保健工作,胎教正确方法、饮食、营养、生活、卫生,指导胎儿各阶段正常生长情况,瞩其定期产前检查,解除不健康的心理,使孕妇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保持健康心理,使胎儿健康的成长。

5.当胎儿出生后,给予健康的正确指导,定时家访,及时了解幼儿生长情况,给产妇指导喂养幼儿的知识,以及一些如何观察婴儿的正常生长知识和保健知识。

6.孕妇怀孕开始,必须建立就诊卡,瞩其定期进行检查,并定期专人进行随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实行母子健康手册登记,做好孕期保健知识宣传和进行产期保健工作。

乡镇妇幼保健一体化管理模式探讨 第4篇

1 一体化管理模式

1.1 整合人力资源, 实现保健队伍一体化

将卫生院原有的产科、妇保、儿保人员统一归并建立妇幼保健科, 按每5 000~8 000人口配备1名专职妇幼保健员。保健公共职能任务由科室成员分村分片包干, 保健门诊业务实行全日制开放, 由科室成员轮流值班。保健科中确定1名保健干事, 负责全乡妇幼保健业务管理。

1.2 开展规范化建设, 实现保健区域一体化

我们通过开展“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和“产科规范化建设”将母婴保健服务场所集中在卫生院相对独立的一个区域。妇幼保健基本科室设置为保健门诊室、妇产科检查室、儿童体检室、健康宣教室和资料档案室, 各卫生院可根据业务需要增加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产科技术服务场地。总体要求保健环境温馨整洁、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墙上有服务明示和宣教挂图;具体要求保健门诊室一侧与妇产科检查室相连, 一侧与儿童体检室相通, 各室布局合理、设施齐全。

1.3 拓展服务领域, 实现保健职能一体化

由妇保或儿保单项服务转向妇幼保健综合服务, 为辖区妇女、儿童提供青春期保健、婚前保健、围生期保健、儿童保健、妇女病查治、计划生育咨询、围绝经期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母婴保健一条龙服务。

2 优势

2.1 保健队伍稳定

整合后的妇幼保健团队基本为清一色的女医生, 非常适合妇幼保健工作岗位。由于职责明确, 工作充实, 待遇有保障, 乡镇保健队伍渐趋稳定, 人员素质稳步提升。

2.2 工作条件显著改善

妇幼保健区域一体化改变了乡镇保健场地分散的局面, 极大提高浙江省“母婴健康工程”项目资金投入使用效率。近5年我们分期分批为乡镇添置空调、电脑、多普勒胎心仪、儿童测量床和婴儿磅秤等设备, 集中项目资金开展产科规范化建设和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 逐步为乡镇配齐妇幼保健办公设备、检查设备、宣教设备和急救设备。

2.3 工作机制顺畅

整合后的妇幼保健科基本有2名以上妇幼人员, 科室工作安排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一是可以建立全日制开放的保健门诊, 方便群众随时获得优质的保健技术服务;二是可以保证乡镇妇幼人员下村、入户等保健外勤服务时间;三是有利于县中心对乡镇建立统一培训、统一指导、统一目标、统一补助、统一考核的保健管理方式。

2.4 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通过加强乡镇妇幼保健工作, 有效带动了全县妇幼卫生事业发展。2003年后已连续5年未发生产科原因的孕产妇死亡, 近5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0.86/10万, 较前5年平均下降近4倍,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连续2年控制在10‰以内, 各项妇幼保健工作指标基本提前完成十一五“两纲”发展目标。尤其是乡镇儿保工作得到显著增强, 妇幼保健信息上下、左右畅达, 妇幼保健档案整洁规范, 妇幼监测质量不断提高。

3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强化培训是顺利推动一体化管理的关键

为适应妇幼保健综合服务功能需要, 首先要培训一批妇儿保全能的复合型保健人才。为尽快使乡镇儿保医生适应妇保, 妇保医生掌握儿保业务要求, 我们采取理论培训与临床进修、岗前培训与岗位轮训相结合的办法, 针对每个妇幼人员的学历、专业、职称等条件科学设定一年转型、三年提升、五年熟练的培训方案。

3.2 合理人员配置是一体化管理的前提

保健人员一体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妇幼人力资源最优化, 团队协作效能最大化的目标。不能简单将一体化管理理解为妇幼保健一个人管理, 一定要根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合理配置妇幼人员数, 既满足保健公共职能顺利完成, 又兼顾保健门诊业务合理运行, 防止出现人员过少、负荷过重等情况。

3.3 落实经费保障是一体化管理的首要任务

乡镇卫生院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公共卫生服务与自主生存的矛盾。妇幼保健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我们通过增加公共卫生财政补助、争取项目经费、设立内部保健补偿等综合措施, 想方设法解决乡镇妇幼人员的工资、保险、培训、公务活动经费, 以保证乡镇妇幼人员顺利完成孕情摸底、孕妇及高危孕产妇追踪、儿童生长发育监测、集居儿童卫生保健管理、妇女儿童常见病防治、优生咨询、出生缺陷干预、预防传染病母婴传播、计划生育服务咨询、妇幼卫生监测和群体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任务。

3.4 建立考评体系是实现一体化管理的保证

乡镇妇幼保健一体化管理方案应牢牢把握以保健为中心, 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 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倡导以公共职能为导向, 避免以业务收入为导向的工作评价体系, 促进乡镇妇幼保健工作由临床服务型向保健管理型转变。

4 讨论

经过5年实践, 我们认为妇幼保健一体化管理模式是适合乡镇卫生院卫生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首先它能有效整合妇幼人员、设备、场地资源, 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次它能进一步理顺临床与保健关系, 强化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实现保健管理与保健技术服务有机结合, 有利于让老百姓获得全程、便捷、高效、价廉的妇幼保健服务。

乡镇妇幼公卫工作计划 第5篇

1.1 建立团队组织

近年来, 余姚市妇幼保健所在全市21个乡镇 (街道) 根据区域分布划定为3个片的基础上, 整合现有人力资源, 由妇保科、儿保科、健教科人员共同参加, 分别组建了3支妇幼保健责任指导团队, 每个团队由3名以上不同科室的业务人员和1名所领导组成, 其中确定1名业务骨干任组长, 具体负责每月定期深入辖区乡镇 (街道)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至村卫生机构, 对各项妇幼保健工作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指导, 并负责日常工作指导和帮助基层解决业务技术及实际工作难题。

1.2 强化业务培训

为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内涵建设, 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由妇保所各线分管人员任讲师, 以城乡基本公共卫生相关考核标准和日常工作要求为依据, 对所有团队人员每月定期进行业务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培训, 旨在加快提高全体团队人员应知应会的实际指导水平。同时, 各责任团队还分别对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人员和社区责任医生及村公共卫生管理联络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及工作职能的培训, 从而为顺利开展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3 提升指导能力

指导采用结对包干的形式, 1个团队包1个片, 每季度第1个月按阶段性工作重点具体指导基层开展工作, 第2个月针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复核督查, 季末参加市卫生局组织的对全市21个乡镇 (街道)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考核。同时, 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 为进一步完善基础资料, 努力提升服务质量, 确保工作正常规范运作, 本所特设计编制《余姚市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台帐活页本》, 以利资料积累并正常延续运转。

通过组建团队分片包干, 任务到团, 责任到人, 实行网格化管理, 从而使过去以检查考核代替督促指导转变为目前由团队下乡统一督查指导的工作模式。同时, 为了严把团队工作质量关, 特增设团队考评组, 并实行了团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对指导工作进行定期量化考核和业绩评估, 对考核结果包括被指导单位对团队工作的满意度等, 直接与妇幼保健人员的奖金挂钩, 充分发挥奖惩激励效应作用, 从而确保城乡公共卫生指导工作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2 工作成效

2.1 全面提升城乡妇幼保健服务水平

建立团队包干责任制, 深入基层指导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促进了全市各乡镇 (街道)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序推进。由于政府出钱买服务, 变“养人办事”为“办事养人”, 有效地促进了医疗服务机构服务机制的转变及观念的更新。目前, 各基层单位领导, 视公共卫生为第一要务, 从开展部分服务项目转型到重点服务包项目, 从点到面, 由浅入深, 进一步改善提升城乡居民满意度指数, 按照考核标准切实开展服务工作, 全面推进并提升城乡妇幼保健服务水平。

2.2 主要工作指标有了明显提高

余姚市城乡妇幼保健工作由考核代指导转变为团队指导后, 提升了妇幼保健的整体服务能力。两年多来的实践证实, 全市农村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99.5%;3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和体弱儿健康管理率分别达97.8%和100%;其余各项妇幼保健服务项目全部达到指标要求。此外, 通过优生优育的科学宣传, 使婚检率从15.1%提高到89.7%, 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3 讨论

在开展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 市妇保所作为全市妇幼保健业务技术指导中心, 除了完成单位自身门诊日常工作外, 还承担着对全市乡、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培训和考核的职能。因此, 还需进一步加强条块结合, 建立团队与业务科室的定期信息沟通机制, 在开展团队指导的同时, 要切实注重发挥各线专业人员的业务优势, 确保面上工作平衡。虽然经过近2年的工作探索, 各项主要工作指标已有明显提高, 但工作难度依然较大, 究其原因:①开展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服务模式, 但又是一种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服务, 政府的干预和群众自觉参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公共卫生面临问题依然十分严峻。②由于我市地处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 该工作量大面广, 涉及全市21个乡镇 (街道) 83万常住人口和50余万外来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仅0~2岁组现有外地在册流动儿童21 552人, 已超过本地儿童的54.08%, 鉴此, 日常工作量的增加可想而知。③受编制约束, 导致单位专业人员严重短缺, 再加上工作量的不断增加, 两者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④工作难度大, 由于前几年免费自愿婚检举措的出台, 致使在短时间内婚检率降到了冰点。由此证实, 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由于部分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等诸多因素, 从而影响了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

延吉市妇幼保健工作现状及探讨 第6篇

1 因地制宜, 出台孕妇报告卡制度

延吉市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流动人口数量较大, 为了提高早孕建册率, 我们制定实行孕妇报告卡制度。

医疗保健机构发现首诊孕妇和未办理《母子保健手册》的孕妇要及时填写《孕妇报告卡》, 并发放《早孕须知》。院内由专人收集登记《孕妇报告卡》。市妇幼保健所每周一次到各医疗保健机构取回《孕妇报告卡》并设专人登记管理。取回报告卡后, 一周内与孕妇联系并宣传动员孕妇建立《母子保健手册》。建册后, 按孕妇居住地划分社区,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周内取回本管辖范围的《母子保健手册》, 并进行系统保健管理。乡镇级医院如发现首诊孕妇和未办理《母子保健手册》的孕妇时, 属本乡镇管辖范围的 (本地户口的常住人口) 可就地建册, 不属本乡镇管辖的填写《孕妇报告卡》, 发放《早孕须知》, 并做好登记, 一周内报至市妇幼保健所。各医疗保健机构要对孕妇资料保密, 不准泄漏给商业机构和个人, 以免影响孕妇及其家人的生活。

2 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

2.1 实行高危孕产妇报告制度

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日常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高危孕产妇要在一个工作日内电话报告市妇幼保健所, 并填写高危孕产妇报告卡一周内报市妇幼保健所。其他医疗保健单位发现高危孕产妇要立即转到院内高危孕产妇门诊进行治疗。负责高危孕产妇的人员在一个工作日内电话报告市妇幼保健所, 并填写高危孕产妇报告卡, 一周内报告市妇幼保健所。市妇幼保健所设专人管理高危孕产妇报告卡, 并在一个工作日内反馈给辖区的乡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2 强化危孕产妇管理的责任意识

我市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 对于未设高危门诊和病房, 无专人负责, 不进行专案管理, 不开展高危妊娠筛查, 有漏报、迟报 (10d内) 两次给予通报批评。对妊娠合并症的治疗不正确造成孕产妇直接死亡、孕产妇出现高危症状需转诊而转诊不及时, 到上级医疗单位失去最佳抢救时间而造成孕产妇死亡的 (首诊医疗单位负主要责任) ;处理高危孕产妇时要严格把握转诊指征, 对推诿高危孕产妇、盲目转院, 造成孕产妇死于途中或上级医疗单位的 (首诊医疗单位要负主要责任) ;推委下级医疗单位提出的支援抢救高危孕产妇申请, 或对转诊到的高危孕产妇处理不及时而造成孕产妇死亡的 (被转诊的上级医疗单位要负主要责任) 。绿色通道不通畅等因责任意识不强, 忽视高危孕产妇管理而造成孕产妇死亡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吊销《母婴保健技术合格证》, 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医师证》。

3 开展城区贫困孕产妇救助工作

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避免孕产妇死亡和出生缺陷儿的发生, 解决我市城区贫困孕产妇因贫困不能及时进行相应的孕期保健和住院分娩问题, 我所积极协调延吉市卫生局、计生局、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部门, 探索贫困救助模式, 逐步建立健全妇幼卫生的专项救助体系, 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 把城区的贫困孕产妇也纳入到救助范围之内。

根据延吉市流动人口多有相当数量的城区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 我们针对性地制定了一整套的救助方案, 明确了救助范围、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资金审批程序, 保证救助资金的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保证贫困家庭孕产妇能够享受住院分娩, 达到提高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的目标, 从而有效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城区贫困孕产妇救助项目于2008年9月12日正式启动以来, 共12名孕产妇成为此项救助活动的受益者, 得到抢救费用和城区贫困孕产妇救助金共计3.18万元。

4 健全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

成立了抢救领导小组, 制作绿色通道联系电话卡片, 发放到各社区、乡镇和120急救中心, 完善了急救转诊网络, 120的救护车及医疗单位急救小组成员随时接受孕产妇的求助, 做好危重孕产妇的转诊接收, 畅通孕产妇"绿色通道"。先后出动120救护车13台次, 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母婴安全。

5 加强对孕产期系统保健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工作

为了实现延吉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工作实行目标管理, 让医疗保健机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度重视孕产期系统保健工作,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延吉市妇幼卫生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市卫生局和妇幼保健所每年按考核方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依据具体工作情况打分排序。规范了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的同时, 也提高了基层人员的责任心。

上一篇:星星和月亮吵架了作文下一篇:英语体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