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论文

2024-07-26

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论文(精选11篇)

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论文 第1篇

摘 要:实施新课改以来,物理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了突出的变化,但是对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重视得不够,引导不到位,对科学探究的研究过程起到了不小的干扰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引导和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教会学生猜想与假设的原则和方法,以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猜想与假设 问题情境 实验 多媒体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学生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能使探究者明确探究的方向,有目的地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实施新课改以来,物理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了突出的变化,但是对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重视得不够,只是布置了学生猜想与假设,缺乏具体的指导。例如,在讲述液体压强的特点时,没有引导,直接让学生进行猜想,由于学生对液体压强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只能猜想到有液体压强存在,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就会猜想到液体的质量、体积、容器的形状、底面积等无关因素。学生对要研究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实验基础,没有理论依据,对科学探究的研究过程起到了不小的干扰作用。因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做好科学探究中的这一环节,充分引导和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总结出了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的原则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科学的思维方式。

一、猜想与假设的原则

1.合理性原则。猜想是应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因此,它需要合理性,即要有一定的事实根据,而不是胡猜乱想,更不是异想天开。尽管所提出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但对问题成因的猜想仍需要有一定的依据。由《课标》中对“猜想与假设”环节的要求,可以知道依据应包括两点:一是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是科学事实,即所探究的问题。

2.开放性原则。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中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不同的学生由于经验、知识、能力的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假设。探究教学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就要让每位学生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保证提出的猜想与假设的开放性。例如,对“晚上家里的灯突然熄灭”这一现象进行探究时,学生会提出多种假设,如停电了、保险丝断了、灯丝断了、电路有问题等等。教师在学生提出假设时,要“装聋作哑”,让学生提出尽量多的假设,实现探究教学的开放性。

3.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包括两点:一是对学生的猜想要灵活对待,我们知道“猜想与假设”必须有一定的依据,但学生说不出依据的猜想也不能一律持否定的态度,因此我们应尽量要求学生说出依据,但当学生说不出理由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二是对猜想的验证要灵活对待,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无需逐个设计实验去验证,有时可以通过课内外的小活动或分析讨论、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处理。

二、培养学生猜想的策略

1.创设含有丰富信息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知道猜什么。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有一定的提问技巧,要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凸显出一些问题解决方式或答案的信息,使创设的情境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暗示性。这样学生在猜想与假设时,就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不致于做出一些毫无边际的猜想与假设,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比如在“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的:

师:同学们知道衣服怎样晾晒才能干得快些吗?

生:放在太阳底下晾晒,尽量将衣服挤干再晾晒,用衣架撑开晾晒,脱水桶甩干后再晾晒,放在室外晾晒等。师:衣服干得越快,说明衣服中水蒸发越快,由刚才的讨论你能猜猜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吗?

生:蒸发快慢可能与物体中含液体的多少有关;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的温度有关;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通大小有关等。

通过学生熟悉常见的“晾晒衣服”事例引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猜想,并自然地从生活过渡到物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给学生猜想和假设的方法。

(1)利用经验和直觉思维进行猜想。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了大量的日常经验和知识,它们是学生进行猜想的直接来源和素材。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往往会形成智慧的火花,迸发出创造的灵感。在探究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直觉让学生猜想是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有效手段。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教学中,师生一起做斜面实验,看到三种表面上的不同情况:斜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得就越远。学生凭直觉感觉到:若斜面非常光滑,则小车就会运动得非常远。从而提出猜想:运动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就会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2)运用归纳法进行猜想。即学生对一些经验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结论的可能,从而提出猜想。例如,人发出声音时声带振动;蜜蜂发出“嗡嗡”声时翅膀在振动;敲击桌子时,桌子振动发出声音;拨琴时,琴弦振动发出声音……学生通过对大量实例归纳提出了猜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利用类比联想进行猜想。科学研究中,常用已知的现象和过程同未知的现象和过程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相似点或相联系的地方,然后依此为根据推测未知的现象和过程的某些特性和规律。在探究教学中,可以通过联想利用这种类比的方法提出猜想。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时,通过电流可以联想到水流,引导学生把电路类比成管道,把电流类比为水流,学生对水在管道中流动的情况是熟悉的,从而提出了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的猜想。

(4)在简单的小实验中进行猜想。针对课堂内容,教师可准备一些实验器材,或者指导学生自己准备一些有关的实验器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想象,在实验中进行合理的猜想。例如,在探究液体的压强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塑料袋、矿泉水瓶等实验器材,老师准备水、盐水、酒精、橡皮筋、压强计、水槽等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充分发挥想象先做实验,在实验中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进而猜想液体压强的特点。

(5)利用多媒体介绍课外资料进行猜想。教师可出示各种相关的课外资料,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知识,并运用到课堂知识中来。例如,在研究磁场时,可以出示课件展示磁石门的图片、各种磁性物质及磁现象,让学生感受磁场的存在,进而猜想有这样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并且猜想它具有什么性质。

总之,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因素,猜想与假设能力是科学探究中的一种重要能力,但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并不会自动地增强,它需要在教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不断进行引导和训练。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时时注意挖掘更多的提出猜想的方式,以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

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论文 第2篇

保康县马良中学 周涛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和假设”。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而在科学探究的诸多步骤中,猜想这一步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推测和假设是根据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寻求对问题发生的可能性的解释,同时猜想应该明确方向性,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将科学猜想和科学推理相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本文就在物理探究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作简要的阐述。

一、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要么是接受性听讲,要么是机械性的训练,根本不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他们的好奇心受到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新课程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想,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出创新、科学的猜想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通过对猜想的成功体验,培养和提高对学生的猜想兴趣和能力。

二、引导学生科学猜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1、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提出可能的猜想探究教学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学生不可能像科学家一样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面前,根据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敏锐的感觉提出科学的猜想和假设,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凸显出一些问题解决方式或答案的信息,使创设的情境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暗示性。这样学生在猜想与假设时,就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做出一些毫无边际的猜想与假设,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得演示实验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体验一下推重一些得箱子和轻一些的箱子,或者让学生体验怎样抓牢泥鳅,然后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2、教给学生猜想的方法

(1)根据经验和直觉思维进行猜想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了大量的日常经验和知识,它们是学生进行猜想的直接来源和素材。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它往往会形成智慧的火花,迸发出创造的灵感。在探究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让学生猜想是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有效手段。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教学中,师生一起做斜面实验,看到三种表面上的不同情况:斜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就越远。学生凭直觉感觉到:若斜面非常光滑,则小车就会运动的非常远。从而提出猜想:运动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就会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2)运用归纳法进行猜想

学生对一些经验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现象和过程的结论的可能从而提出猜想。例如,人发出声音时声带振动;蜜蜂发出“嗡嗡”声时翅膀在振动;敲击桌子时,桌子振动发出声音;拨琴时,琴弦振动发出声音… … 学生通过对大量实例归纳提出猜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利用类比联想进行猜想

科学研究中,常用已知的现象和过程同未知的现象和过程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相似点或相联系的地方,然后依此为根据推测未知的现象和过程的某些特性和规律。在探究教学中,可以通过联想利用这种类比的方法提出猜想。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时,通过电流可以联想到水流,引导学生把电路类比成管道,电流类比为水流,学生对水在管道中流动的情况是熟悉的,从而提出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的猜想。

在科学探究中还有很多提出猜想的方法,例如观察分析法、反向思维法、溯因判断法、因果判断法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探究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客观事实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3、对猜想结果进行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在“猜想”这一问题上,目前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只要是学生说的都是值得研究的,哪怕学生猜想是错的,也要沿这个方向研究下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肯定会有所收获,这种观点确实有道理,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器材的限制,真正按上述观点来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在“电磁铁”一节的教学中,学生猜想电磁铁磁性强弱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猜想的因素很多:电压、电流、线圈的电阻、制作线圈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线圈的匝数以及铁芯的粗细等。其实电压、线圈的电阻、制作线圈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这几个因素可以归结到电流这个因素中,经过教师这一导,学生研究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就能更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还有,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猜想中,对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浅有关,可用“称重法”进行实验来判断一下。

(1)、利用“称重法”测量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浸没于水中时所受的浮力大小相等,说明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2)、利用“称重法”测量同一石块全部浸入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部分浸入时所受浮力的大小不同,说明浮力大小与物体浸人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3)、利用“称重法”测量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块所受浮力大小相同,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无关。

由此得出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为检验这一假设,进一步让学生做以下实验:

(1)、将空矿泉水瓶慢慢按人水中,感受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2)、盐水浮鸡蛋.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利用如下的关系:

G=mgm=ρVG=ρVg 则G排=m排g=ρ排V排g

由此进一步猜想:若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两个因素有关,则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论文 第3篇

中学物理教学, 不仅仅是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使他们拥有敏捷的物理智慧, 猜测和想象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 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难把握的难点。

一、猜想与假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在认识上应该是相似的, 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类科学研究探索, 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 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 进行猜想与假设, 然后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事实上, 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源于猜想。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 “电能生磁, 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 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 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时空观让人感觉玄妙无比, 令人不能不惊叹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学发展至今日, 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于人们去证实, 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 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的衍生、发展。

多年来, 物理课程偏深、偏难, 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利用公式解题上。其直接结果, 就是导致平时的物理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授、轻活动;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大量的模仿训练使学生跌入了深深的题海, 启发思考这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弃而不用, 本应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变成了直接告诉现成结论, 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规律更是少而又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多重视教学生应试技巧, 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改革, 就是要大胆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老套套, 跳出框框, 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物理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 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 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 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他们的想象力没有了驰骋的空间。教师应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 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 理解公式, 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提出自己的观点, 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最后推导出物理规律。

二、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往往是被动的, 接受式的进行学习, 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 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 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 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在这样的情况下, 一开始时, 学生往往不敢猜, 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 受到老师的指责, 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 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 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 比如, 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 猜想串联电路中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这是比较容易的, 又比如, 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 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 不妨先让学生猜猜, 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 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 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 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思维, 积极猜想的习惯, 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三、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 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 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 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在此抛砖引玉, 与大家共同探讨。

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论文 第4篇

1 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猜想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前提.要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猜想,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和谐氛围.然而,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抑,缺乏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因此,要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敢于猜想,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猜测.在教学中,笔者经常会碰到有些学生会不知不觉地猜测未知现象,提出假想,应急地猜答案,或提些奇奇怪怪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一方面对有的猜想给予科学的分析、实验和验证,另一方面对学生的猜测不管是否合乎情理,都鼓励他们有敢猜的胆量和不怕猜错的勇气,不吝啬鼓励、表扬的赞美言词.当然,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不敢猜的现象,这就特别需要我们的引导和鼓励.

2 根据教学内容,挖掘猜想因素

猜想是人凭借直觉、灵感、想象等常能未经仔细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推测、设想.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事实也是如此,任何科学、学说的出现起初都是大胆的猜想.为此,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

例如,在学习浮力概念时,笔者演示“木块在水中上浮受到浮力”,接着又通过演示钩码放入水中,沉入水底,问学生钩码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再如,在教学《气体压强》一课时,笔者为各学习小组准备了一个质地较软的空饮料瓶及一壶热水.在课堂上让各组都在空饮料瓶中灌上热水,然后要求学生倒出水并迅速旋紧瓶盖,这时学生看到瓶身很快无故地瘪了下去,感到十分惊奇,产生了疑问,于是笔者向学生提问:物体发生形变,必须受到力的作用,那么瓶子瘪下去受到的是什么力呢?又如,在学习电路这一节中,在讲解串、并电路时,笔者制作了两个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暗箱,分别让两只灯串联和并联,然后分别拿掉其中一只,根据出现的现象,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进行猜想,等等.这许许多多使学生充满好奇的现象或问题都隐含在教学内容之中,关键是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猜想因素,并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大胆猜测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新课程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而开展,为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挖掘猜想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3 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科学猜想

对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常常是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较难把握的难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1)有些学生只是为了猜想而猜想,对问题的猜想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加以分析和思考,因而根本达不到科学探究的目的;(2)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缺乏或者不能仔细地观察事物或现象,因而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的猜想.怎样克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

3.1 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中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借助学生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例如,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结合学生司空见惯的晾晒衣服时的情景,向学生提问:我们如何将衣服更快地晒干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要放在太阳底下、通风处、衣服应尽可能的展开,这样衣服才会干得更快些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想.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列举,提出了如下猜想:(1)含有水份的物体运动越快,蒸发越快;(2)向水面吹风水份蒸发加快;(3)水温越高水份蒸发越快;(4)敞口容器中水份蒸发得快;(5)水份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越大水份蒸发越快.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想组织讨论:这些现象从本质上看有哪些是相同的?接着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进行归类(水面空气流速、温度、水的表面积),最后,再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三个实验,进行探究.再如,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突然停电、拔河等等,都可让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通过思考尝试提出可检验的猜想和假设.

实践证明,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可以在足够的生活体验基础上,使猜想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还能灵活运用相关物理知识,科学地认识问题并尝试科学地解决问题.

3.2 借助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

“科学猜想”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思想方法,它不同于无根据的幻想,是将科学性和假定性做辩证统一.然而,这个假定性命题能否成立,还需要通过实验做出验证和理论层面的论证.

例如,在教学“阿基米德原理”时,笔者演示了书本图10-29的实验,在学生获得定性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猜想:通过仔细观察实验,你觉得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纷纷提出各种猜想:物体的重量、物体的大小(体积)、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浸入液体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等等.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笔者引导学生做好恰当的点评归类工作,有的鼓励在课外探究验证,有的则在课内分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学生自己来验证.最后,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得出了以下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笔者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上述结论,那么,浮力的大小是否跟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呢?新的“猜想”进一步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根据书本图10-30的实验,指导学生弄清实验装置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即F浮=G排(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从而验证了新的“猜想”的正确性.通过验证,学生也知道了实验还证明了这个结论也适合于部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而且也适用于其它液体.在上述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初步的论证,以完成理论论证和实验结论的统一.为帮助学生纠正一些错误的“猜想”,还有针对性地列举了一些,如“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的形状有关”等问题,让学生分别通过相应的实验来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以否定错误的“猜想”.

总之,通过借助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不仅对阿基米德原理获得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还学会了科学的基本方法.

3.3 运用类比联想,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

类比猜想就是把若干相似或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从旧事物的已知属性去猜想新事物也具有相似或不同的属性.例如,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我们可以和水路相类比,水管越粗,水流遇到的阻力越小;水管越长,水流遇到的阻力越大,不同材料的水管,对水流的阻力是不相同的,从此可猜想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材料、长度等因素有关.

联想可以把多个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容易触发灵感而导致新的发现.如在学习电流、电阻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联想到水流.“电压”似“水压”、“电流”似“水流”、“电阻”似“淤泥等阻碍”.“并联”似一条大河分成几个小河,分流了.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发挥自由联想的习惯,使他们敢想、爱想和善于想,以开拓学生科学猜想的思路,活跃直觉思维,使固有的思维转化为创造性的思维.

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中,我们利用联想和类比的方法进行猜想,可以使猜想更具合理性.如,在探究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时,我们可以与物体的运动相联想和类比.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大,表示物体运动得越快,依此猜想海水和沙子吸热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说明它们吸热升温快慢不一样的缘故.

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论文 第5篇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探究得以优化,从而提高探究效能呢?

一、科学组建合作探究小组

组建合作探究小组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要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这样也有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二、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对在实验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一是讲解实例,认识合作的重要性。二是组织竞争,培养合作精神。可采用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实验前提出探索目标,在小组合作中看哪组配合得好、最先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及时给予精神奖励并由领先的小组介绍经验。这样做能使学生体会到:优异成绩不是因为单个同学而取得的,而是靠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每个人的努力都将关系到集体的荣誉,关系到竞争的成败。三是创造机会,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比如多安排一些合作性较强的实验,带有研究性、探究性的实验,综合趣味性的实验,经过多次训练,形成团结向上、乐于合作学习的氛围。

三、创设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适当的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在策略上,教师提供问题情境时,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体现教材中潜在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太难会导致“启而不发”,使探究过程无法进行;太易则会使学生感到简单、乏味,从而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对于难点的问题设计还要逐层递进。要把握好问题的程序性,程序过细,问题过于显露,引不起争议,不利于思维的发展;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不易抓住要点,会影响探究的进行。要联系现实生活,注意真实性与生动性,力争开放、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组织引导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组织引导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学生的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交流充分,课堂气氛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第二,加强过程指导,适时加以点拨。“导”是一个过程,是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是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科学探究的时间,二是要生成科学探究最佳的时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把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若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问题的答案直接传授给学生,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能力。课堂中教师应对探究环节予以引导,又要充当小组顾问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使探究得以顺利进行。

五、构建科学的评价手段

及时恰当的评价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着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定性而轻定量、重个体而轻整体等各种毛病,不利于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手段。这里,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合作探究的科学评价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

(二)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合作的情感、态度、表现等及时进行恰当的形成性评价,并且组织小组成员间和小组间的相互评价,以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指导行动。

(三)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小结反思,反思应包括探究活动的启示、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等。重点是提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有效策略,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视觉要多维性,既要注重整体,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求全责备,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论文 第6篇

一、引言

以学生唯分论的应试教育模式,照本宣科的课堂讲课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无法满足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物理课程是一门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融会贯通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上学生在掌握基础的物理知识的前提下,针对知识点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与探究,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地探究物理学领域的奥秘与规律,在不断地探究中拓展物理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物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二、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

物理学理论知识在现实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内容,在学生知识储备范围内,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内容,设置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深入地探究,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探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开拓思维,创新意识,极大的参与感可以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2、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物理教学改革非常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等。物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和生活是紧密相关的,非常适合进行自主探究式教学的改革,物理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实验参与方式、问题探究方式等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参与,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和总结知识点、物理规律。学生在积极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而且提高了实践技能和自主探究能力,为将来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方式和方法

物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其中的知识点和物理公式都具有非常具体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要想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以及物理公式,实践和探究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实践,通过做物理实验,交流实验心得,提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探究物理学中的规律和相关联的因素,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使物理知识的应用变得更加具体与现实,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物理学理论,从而应用物理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实现物理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方法的统一。

三、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1、参与物理实验

实验是探索物理学规律和研究物理学理论的重要方法,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因此老师要加大实验课程的比重,使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具有探究性的实验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并亲自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地观察和详细地记录实验所得的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总结出相关的结果,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假设相对比,找出其中的关联,提出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反复进行实验对比,探究物理学规律,构建物理学知识结构,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物理学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参与课外探究调查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并且应用所学到的物理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和了解物理学在现实中的应用,老师可以根据物理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结合现实中的应用确定课外探究调查题目,为学生提供可以查找资料信息的方向和范围,引导学生按照题目查找相关资料,收集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整合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来论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学生通过课外的自主探究调查,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目标的调查研究的能力。

3、参与探究课题讨论

课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老师根据知识点结合学生遇到的问题提出探究讨论课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解决办法,学生在自由的讨论过程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交流与讨论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究课题讨论还可以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探究讨论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题的探究与讨论,多角度、多方面地开拓思维,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课外调研和课题讨论,通过各种丰富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汪纪娟.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周刊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3期:201

[2]吴英剑.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分析.内蒙古教育,04/2016:74

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论文 第7篇

传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它通过学习获得原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然而,在当今,文化知识、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以往社会大有不同。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在这一方面较已往的大纲做了很大的变革,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但是“新课标”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依然在一些教师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成了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包袱。而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关键。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遵循认知规律,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对中学生来说,头脑中旧的表象很少,展现书本知识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在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存在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牛顿定律,各种原子模型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等内容中突出科学创新思维的教育,并逐步渗透如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探源索隐,寻找偶然中的必然,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中,从事物的联系中思考。追索偶然发现的起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探源索隐,追寻导致前人发现与发明定律、定理和公式的思路;从寻找事物的各种原因中,探索创新的思维方式,激发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智商高的同学,对探源索隐的方法是有浓厚兴趣的。例如,奥斯特发现电与磁的联系,好像很偶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为什么奥斯特就能够从小磁针轻的摆动中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这与其特有的物理素养是分不开的,而由于奥斯特的发现,许多科学家就在次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先是电磁铁的发明,而法拉第认为既然电能产生磁,那么磁能不能产生电呢?这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穿新思维,正是有了这种思维,才有创新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懂得引导学生,对待身边的事物常常从事物的联系中去思考,让他们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么学生将来的创新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3.通过学习过程中辨同求异立体思考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善于比较,从比较中打开思路。不谋求唯一正确的答案,通过不同的思路达到同一目标。从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发现老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发现 1

已知情况的新变化,使自己的创造欲在执着的追求中受到激发,培养创造性解题的习惯,创造性发挥自己的思路是创作中的精华。例如,光的反射与折射可以用如表1的比较学习来培养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在初中物理中有很多可以比较的,如凸透镜与凹透镜如电流表与电压表等等,只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对象的一切方向,一切联系和“中介”,纵串横联,立体思考,从事物方方面面的联系上,去发现问题和发现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纵、横系列和它们相交叉而形成的立体系列,使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展示创造的前景。学生会很快掌握并受益终身。

表1

4.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

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几乎所有的课题研究,首要的一步是收集信息资料。有的从图书馆获取资料,有的从网上获取信息,有的采访专家,有的编写问卷调查表,有的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或做出统计,或制成图表。第三步就是加工信息资料。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一位参预过研究性学习的同学谈道:研究性学习是个人兴趣、个性特长最好发展的方式,完全是一种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论文 第8篇

一、营造民主氛围, 让学生敢于猜想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习惯用讲授方式教学, 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学生被动地接受式学习, 教师只要求学生认真听讲, 记好笔记, 学生的主动学习得不到发挥, 想象力受到了约束, 在这种前提下, 进行教学改革, 进行探究式教学, 学生往往不敢去猜, 他们习惯了去等老师教授正确的结论, 也担心自己猜错了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嘲笑。这时, 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一旦学生提出有意义的合理猜想, 教师要及时表扬, 如果学生提出了错误的猜想, 教师也要及时讲评并肯定学生的积极态度, 给学生发挥想象、参与课堂教学、提出合理猜想提供一个积极的氛围。

二、创设合理情境, 让学生善于猜想

1.创设实验情境。在课堂教学中, 物理实验形象、直观, 便于刺激学生多种感官, 激活思维, 激发兴趣。如在探究电流的磁场时, 利用演示实验“奥斯特实验”, 即将一根直导线平行放置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 然后通电, 当学生观看到小磁针慢慢偏转的过程时, 他们心中充满了疑问。此时让每个学生写出心中的疑问并交流, 从而非常自然的打开了学生猜想的空间, 激发了学生猜想的热情。

2.制造认知冲突。认知冲突往往是由学生思维定势造成的。利用学生错误的认识使其遇挫, 由此引发问题和猜想, 不仅能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 还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在组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教学时, 课的开始我安排了“纸锅烧水”这个实验。学生凭自己的经验认为小纸盒装入水放在酒精灯上烧时, 纸盒肯定会被烧破, 但事实并非如此, “纸盒为什么没烧破?”这引发了学生激烈的猜想。

3.感受生活情境。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之前, 其实一直生活在物理世界中, 教师要重视利用和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将储存在学生心中原生态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境赋于丰富的教学意义,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比如, 在研究电压、电流时, 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但如果提醒学生联系生活中水泵抽水带动水轮机转动的情景, 学生便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三、注重方法引导, 让学生正确猜想

1.善于运用直觉。直觉猜测、直觉假设都是直觉思维的形式, 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的思维不要局限于一个定式中, 对新知识、新事物要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好奇心, 敢于提出大胆的猜想与假设, 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2.善于利用规律。物理规律是联系物理概念的桥梁, 更是物理知识结构的骨架。因此抓住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本质特征进行猜想, 可以提高猜想的有效性。

3.善于运用归纳。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中, 对一些经验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提出猜想。

四、做好评估交流, 让学生乐于猜想

在物理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仅仅注重猜想的正确性, 而且要注重学生提出猜想后的情感体验。好胜是初中学生极为明显的一个心理特点。他们在同龄人中, 一点小事也不甘示弱, 总喜欢争论。他们有上进心、自信心, 对荣誉有强烈的追求。他们提出的猜想是否正确将直接牵动学生的情感神经。因此, 在“评估交流”环节中, 只要他们提出的猜想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教师就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让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满足其好胜的心理。教师要创设更多条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信心, 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奋发努力。

综上所述, 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 有许多可以培养学生合理猜想与假设的学习主题、方法和途径。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学习主题、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凡是学生有可能自己给予猜想与假设并进行简单解释的问题, 都应该为学生提供思维尝试的机会, 并允许学生犯错误, 在错误中矫正思维, 探索正确的结论和规律, 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只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正确的引导, 必将有所收获。

摘要: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的诸要素中猜想与假设是其中首要且十分重要的环节,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科学探究中最活跃的部分, 它能使探究者明确探究的问题,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

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论文 第9篇

关键词:物理 教学 猜想能力

一、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采用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联想和想象等方法,从背景和材料中,建立起关于物理知识解题思路的猜想,然后运用严格的逻辑方法进行验证和取舍,不仅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更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2.有利于迅速获得解题思路和知识

猜想具有推测性,不受严格的思维限制,对事物的认识,可以忽略细节,增加了整体性的思考,增进了思维分析的进程,迅速地获得新知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知识,还不知道是否正确,总想弄个水落石出,产生“愤”和“悱”的感觉,造成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性很高;另一方面,猜想的知识一旦得到验证或老师的肯定,就会激发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得到较大的满足,激发起“乐学、爱学”的情感,培养起学习物理的兴趣。

4.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新知识先是经过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猜想出来的,具有较好的可接受性,一旦被验证正确或得到老师的肯定,那么就会形成很深的印象,有利于牢固地掌握知识。

二、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的几种方式

1.逆向猜想

就是从结论或现象开始,倒着思考问题,来猜想产生这一结果或现象的原因或条件,即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实现猜想,物理学史表明,逆向猜想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曾导致许多重要的物理定律的建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当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产生磁场现象之后,许多人还在研究“电磁场”时,法拉第却反过来猜想,“磁”是否产生“电”呢?经过实验和研究,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在教给学生这一知识时,我们就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要先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猜想,然后再做实验来验证。

2.类比猜想

就是把若干相同或相似的不同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由旧事物的已知属性去猜想新事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这是一种常见的猜想方式,例如在学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我是通过道路跟导体类比来提出猜想的。首先认识相似之处,人群的定向移动形成人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人流需要道路,电流需要导体。然后通过道路的宽窄影响人流的快慢来猜想导体的横截面积影响电流的快慢来猜想导体的横截面积影响电阻的大小;由柏油路和泥泞土路的不同影响人流的快慢,来猜想导体的材料影响电阻的大小;由路越长,人花费力气越大来猜想导体的长短影响电阻的大小。

3.归纳猜想

就是通过某类物理对象中一些个别对象具有某种属性,而猜想该对象全体具有这种属性。即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来的。在物理教学中,提出这种猜想的例子很多。如在教学生降低温度是使气体液化的一种方法时,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常见的液化现象,由学生自己归纳猜想提出来的。

4.直观猜想

就是充分利用学生视觉听觉等作用,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实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直接提出猜想。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的知识是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提出。如在讲授杠杆时,要让学生对杠杆概念理解,教材中编入了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核桃钳等大量漫画插图,可揭示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于有趣的生动活泼的画面之中。使学生很容易回到生活中体验,回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学生的猜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时时注意挖掘更多的提出猜想的方式,达到素质教育之效果。

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论文 第10篇

在物理学习中,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加强对观察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几方面:

1、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的观察;

2、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

3、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另外,归纳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也是常用的观察方法。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物理学发展史上因观察不细致或观察未与思维结合而导致与重大科学发现失之交臂的事例不胜枚举。教师可用这些事例,结合观察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品质的教育。

四、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论文 第11篇

摘要: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人们在探索、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不过,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尤其是传统教学观念,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严重窒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度不够,也影响了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而初中物理知识着重于科学探究过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现结合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现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培养社会合格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研究性极强的理科科目,在初中阶段,利用物理的学习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学生可以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对科研的理解,感性的去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新课标也对此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初中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以及终身学习、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初中物理课堂一项重要任务即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索能力现状

1.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的不够

大部分教师拥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并能采取一定方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然而受课时或应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实施环节并未对学生的主动性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且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合适的情境去思考。例如,一节探究性实验课往往变成了验证性实验课,对于学生而言收获并不是太大。对于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也很不利。

3.实验探究功能发挥的不充分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对实验部分也十分重视。不过,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实验验证为主的实验方式,教师只是让学生按照具体的实验步骤进行,全班都是一个模式,只注重了实验结果的验证,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探索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这样与新课标倡导的物理实验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措施

1.精心设疑,促进学生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因,有研究表明,当有问题刺激大脑时,大脑会高速运转,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对此提出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超乎学生的想象,这样就会激发学生有大脑活动,从而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想法,新认识。例如,在电学知识中,教师可结合家庭照明的接线,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一般家庭照明电路中采用双控开关来控制一个灯,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探究双控灯的接线控制。这样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大家都在思考想办法,课堂就会热闹起来,再结合动手操作,学生们尝试各种各样的办法,这样的活动能有效的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习惯,鼓励学生提问

长此以往形成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并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就会自主发现问题,再结合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会有很大提升,长此以往,养成良好习惯,能力的形成水到渠成。

3.动手操作,设置学生实验

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了动手操作的良好条件。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索实验,这样学生才会对实验课充满期待,并且把做实验当成一种乐趣。实验课才会充分发挥其功能。

结束语

综上,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工作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为进一步探索知识奠定基础,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更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积极研究课堂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代卫健.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探究技能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0(5)

上一篇: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下一篇:康乐县四项措施提升廉政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