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工返修管理制度

2024-06-30

返工返修管理制度(精选5篇)

返工返修管理制度 第1篇

返工/ 返修复检记录

XX/JL-151-A/0

№:

产品名称

规格型号

订 单 号

复检日期

复检原因:

以下为检查项目和结果 序 检验项目 要求 实测 结论 1

检验员:

管:

一种抵御开发返工的项目管理研究 第2篇

1 总体设计

为避免开发人员多余开发客户不需要的功能, 或遗漏开发客户最紧迫的功能, 基于领域建模的软件需求分析要求需求分析人员通过六个关键步骤深入理解客户需求。这六个步骤表现为:第一、全面沟通, 速记引导。第二、需求整理, 筛选主次。第三、领域建模, 设计类图。第四、测试先行, 程序编码。第五、及时验证, 打扰沟通。第六、全面调整, 循环迭代。

2 详细思路

2.1 全面沟通速记引导

因为软件开发方起初对客户的需求一无所知, 所以双方应以正式的形式进行全面沟通。其沟通关键在于速记和引导。首先, 必须快速记录客户提出的需求, 避免客户滋生不耐烦情绪。其次, 在客户不能准确表达需求时, 要及时引导客户挖掘出真实需求。

2.2 需求整理筛选主次

此时的需求仍处于没有主次的盲目状态, 若急于开发UI界面、数据库, 无形中提高软件的返工率, 后果表现为“多余开发”、“遗漏开发”。所以, 开发方应进一步整理筛选, 其整理的关键在于根据需求的优先级筛选主次。通常情况下, 优先级可分为高中低三档。必不可少的紧迫功能, 其优先级为高。允许延后的必要功能, 其优先级为中。锦上添花的功能, 其优先级为低, 如表1所示。

2.3 领域建模 设计类图

需求分析有三个现实难题, 分别是问题领域复杂、用户参与不够、需求容易变更。为克服这三个难题, 开发方应进一步领域建模, 其关键在于设计类图。因为类图有助于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而治之, 简化问题。也有助于通过理顺思路, 引导客户参与。还有助于通过定位变化点, 处理需求变更。

2.4 测试先行 程序编码

为准确把握客户需求, 应及早测试先行, 验证领域模型, 从中发现需求细节, 把握技术难点。其关键在于用控制台应用程序编码。之所以选用控制台应用程序, 是因为它不存在图形界面, 不受UI技术的影响, 是纯粹关注客户需求的敏捷开发方式。

这里给出一个体现测试先行价值的案例。如:需求采集时客户分别提及员工和驾驶员。这在类图中, 将被映射成两个独立的类, 分别是“员工”类和“驾驶员”类。在程序编码实现时代码如下。

此时, 根据代码可发现一个细节问题, 即“驾驶员是否就是一种特殊的员工”。若是, 可使“驾驶员”类继承“员工”类, 在类结构方面保持高度一致性, 便于后期维护。

通过案例可知, 许多细节问题都能在测试先行后被发现,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预防软件返工。

2.5 及时验证打扰沟通

对测试先行环节产生的细节问题, 若采用传统的定期沟通方式, 必将存在三个弊端: (1) 一段时间下来, 细节问题多而杂, 易混乱, 甚至遗漏。 (2) 集中特定时间咨询客户, 易使其滋生不耐烦情绪。 (3) 细节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往往导致开发滞后。所以, 开发方应及时验证, 其关键在于打扰式沟通。

这种沟通强调通过各种灵活多变的方式, 如QQ、飞信、电话等, 在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联系客户, 解决问题。如上述“驾驶员是否就是一种特殊的员工”这样的细节问题, 只需一条短信即刻解决。

2.6 全面调整循环迭代

虽然局部修改相对独立, 但任何一次修改都会影响至全局, 所以必须进行全面调整, 才能保持开发的一致性。而全面调整的关键在于循环迭代, 旨在根据打扰式沟通的反馈结果重新整理需求、领域建模、测试先行、及时验证。开发方只有经历多次循环, 才能从看清需求过渡到看透需求, 提高开发成功率。

3 基于测试先行的合理应用设计模式

以上六步, 以测试先行最为重要, 主张直接编码实现用户基本功能。之后便以“用简单代码实现复杂功能”为依据调整代码结构, 最终达到在潜移默化中合理使用设计模式的目标。例如, 第一次编码实现特定功能用了10行代码, 为了将其简化, 不刻意考虑设计模式, 仅用继承和聚合作为基本的优化手段, 不断抽象, 不断封装, 最终只用1—2行代码满足客户需求。至此, 设计模式已经在完善代码的过程中被合理应用, 完全规避了滥用的嫌疑。

以开发坦克大战游戏为例。其基本需求为:坦克能够射击, 且类型有两种, 分别是T50、T90, 今后还有待增加。为实现功能, 在不考虑任何设计模式的前提下, 直接在控制台应用程序上编写T50和T90这两个均含有射击方法的坦克类。主程序实现T50坦克射击的代码如下:

如代码所示, 仅仅把T50坦克换成T90坦克就有三处“修改点”标记。若今后坦克类型增加, 修改量将以数量级成倍加大。

此时, 若以“用简单代码实现复杂功能”为依据重新审视代码, 发现T50和T90的有共性, 进而使用接口进行抽象, 从具体的T50和T90类中提取接口ITank。

主程序实现T50坦克射击的代码如下。

主程序若要把T50坦克换成T90坦克, 修改代码如下。

如代码所示, T50坦克换成T90坦克只有两处“修改点”标记。若今后坦克类型增加, 修改量会相对降低。并且, 增加新坦克类型不会影响其他代码模块, 达到面向对象中“只增加不修改”的目标, 进而有利于代码维护。如新增T10坦克类型, 只需创建一个继承ITank接口的T10类即可。

至此, 从完善代码后的结构图可见, 其结构与策略模式的结构相同, 即已经使用了策略模式。而此处的策略模式不是开发人员刻意使用的, 它是在测试代码、优化代码的过程中逐渐呈现的。这便是基于测试先行的设计模式应用。

相对在初始阶段就考虑使用策略模式, 该方法强调面对需求, 事先不考虑使用任何设计模式, 仅以“用简单代码实现复杂功能”为依据, 通过“继承”、“聚合”两种基本方法不断优化代码, 从而促使设计模式在潜移默化中被应用得恰如其分。

4 结语

本文详细描述了一种抵御开发返工的软件项目管理办法:首先筛选出关键需求, 然后根据关键需求领域建模, 接着在控制台应用程序上测试模型, 最后针对测试过程中发现的种种细节问题进行打扰式沟通, 根据沟通反馈的结果重新筛选需求、领域建模、测试模型、打扰沟通。这样, 经历多个循环迭代后, 即可充分把握客户需求, 有效提高软件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温昱.一线架构师实践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温昱.软件架构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机顶盒返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第3篇

目前, 运营商对于机顶盒的返修采用的是用户送机到第三方维修点的维修模式, 这一维修模式使运营商对于机顶盒的返修率、返修时长以及返修质量等无法掌控, 而第三方维修点数量远远比不上运营商的营业厅数量, 给用户的送修提升了难度, 同时第三方维修点为用户提供的服务质量无法保证, 破坏了运营商的品牌形象。为改变这一现状, 运营商决定转换维修模式, 而新的维修模式必然需要一套新的管理系统作为支撑, 由此, 笔者经过分析研究, 设计了一套机顶盒返修管理系统。

1系统需求分析

1.1新返修流程概述

新的返修流程将运营商的营业厅作为统一的面向用户的窗口, 用户机顶盒出现故障后, 只需到本片区的营业厅进行送修, 做到“在哪购买, 在哪维修”;并且采用“以旧换旧”的方式, 使用户能及时更换机顶盒, 不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营业厅将收集到的故障机顶盒进行分类处理后, 统一送至机顶盒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将机顶盒分配给相应的厂家进行维修。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 管理中心、营业厅及机顶盒厂家之间的机顶盒流转信息、修理情况、修理时长、修理费用等都需要详细记录, 以保证各环节的有序进行, 而BOSS缺少对这一流程的支撑功能, 因此急需一套新的返修管理系统来对它进行支撑, 同时, 新系统必须与BOSS系统及其他相关系统进行对接, 确保数据的同步。

1.2返修管理系统建立的考量

返修管理系统的建立要考虑到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与外部系统的对接

根据返修流程, 新系统必须与呼叫派工系统、BOSS系统进行对接, 同步报修信息、用户信息以及出入库信息。

2.返修机顶盒的情况记录与同步

机顶盒在返修过程中的所有情况, 包括流转信息、报修信息、修理状态等都将记录到新系统中, 而新系统必须将其中与BOSS相关的信息回传给BOSS, 保持系统间的同步。

3.周转机的分配

管理中心必须能实时掌握各营业厅周转机的库存情况, 并及时调配周转机进行补给。

4.维修的费用核算

维修费用将在超过质保期的机顶盒中产生, 运营商将根据维修的数量、质量及时长等各项条件与厂商进行维修费用的核算。

2系统设计原则及方案

2.1设计原则

第一, 系统要安全可靠, 所有数据必须准确, 并与相关系统保持同步;第二, 详细记录操作日志, 当有问题出现时, 做到有据可查, 能及时排查;第三, 操作方便, 出入库操作中, 机顶盒数量较大, 必须使用扫码枪, 进行快速录入;第四, 用户权限明确, 以防误操作。

2.2设计方案

1.机顶盒生命周期

机顶盒在流转过程中, 已有BOSS系统作为支撑, 因此在新系统设计之前必须明确系统的管理范围, 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

机顶盒生命周期如图1所示, 从中可看到, 新系统记录的范围限于机顶盒返修过程中的所有信息, 它包括了营业厅将旧机、故障机送交机顶盒管理中心, 机顶盒管理中心根据营业厅周转机配额, 进行周转机调配;机顶盒管理中心通知厂家取货;厂家取货后对机顶盒进行修复或确定无法修理后通知机顶盒管理中心进行报废登记;机顶盒管理中心对厂家修复的机顶盒进行检测, 确定是否合格。

2.系统角色及功能设计

系统为用户分配了不同的角色, 包括营业厅、管理中心、厂家、管理员、财务等, 各个角色拥有不同的系统操作权限, 防止了不同角色功能间的误操作, 同时管理员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管理各个角色及其操作权限。此外, 系统还设定了部分时间角色, 当设定时间到时, 系统将自动启动相应的操作, 如图2所示。

系统中涉及到的主要功能包括:

1) 机顶盒出入库

2) 返修机与周转机的互转

3) 故障返修管理

4) 周转机配额管理

5) 维修费用报表

6) 用户管理

7) 日志管理

3.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如图3所示, 机顶盒返修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要分别与BOSS系统、呼叫派工系统进行数据交互, 保持系统的同步性。其中, BOSS系统将提供机顶盒其他流转信息及相关用户资料给机顶盒返修管理系统, 而机顶盒返修管理系统需回传返修机顶盒返修过程中的流转信息给BOSS系统;呼叫派工系统将提供用户报修信息和上门排查故障信息供维修员查询。

4.软件结构

根据系统的功能特点, 在软件结构上将系统划分为会员子系统、STB状态管理子系统、周转机配额管理子系统、查询子系统、表单管理子系统、维修费用核算子系统、时钟管理子系统和数据管理子系统这八个子系统, 子系统之间关系如图4所示, 其中数据管理子系统负责所有操作的日志记录及数据备份工作。

5.主要数据表设计

1) STBBase Info表

主要用于存储机顶盒的基本信息, 包括机顶盒类型、是否周转机、入网信息等, 系统将根据机顶盒序列号从BOSS系统获取维修机的相关信息存入此表。

2) STBRepair Info表

主要用于存储机顶盒的修理信息, 包括故障现象、故障原因、修理情况等, 系统可从此表中获取所有返修机顶盒的相关修理信息。

3) Repair Price表

主要用于存储机顶盒修理中将产生的费用信息, 包括维修单价、各种扣款原因及扣款标准等, 在费用核算系统中将根据此表进行机顶盒修理费用的计算。

除此之外, 系统还将创建很多数据库表用于支持系统的运作, 包括用户信息、流转信息、管理操作记录、机顶盒配额信息等。

3系统设计的技术关键点

3.1与BOSS系统的同步

在本系统中, 记录的数据仅是机顶盒整个生命周期中一部分, 而BOSS作为整个运营的支撑系统, 其中的数据更为详细, 在本系统的设计中必须做好与BOSS系统的同步设计, 以保证两个系统数据的一致性。

由此, 在与BOSS系统的对接中, 针对不同的需求设计了相应的接口:

1.STBInfo ()

用于从BOSS系统获取相应的机顶盒的基本信息, 包括该机顶盒绑定的用户的所有相关信息等。

2.Inventory Info ()

用于获取各营业厅的周转机库存数, 便于管理中心根据库存数对各营业厅的周转机进行及时的补给。

3.Turnover Info ()

用于回传返修机顶盒流转信息给BOSS系统, 以保证数据的同步。

4.STBChange

回传返修机顶盒变更信息给BOSS系统。

3.2角色权限的管控

在机顶盒返修管理系统中, 涉及到的角色很多, 包括营业厅、厂商、管理中心、财务、管理员, 其中管理中心里还将根据岗位的不同分为出入库管理、检测员等, 随着系统的逐步投入使用, 还有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角色, 而不同的角色拥有的权限是完全不同的, 只有将角色权限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 才能防止对系统的误操作, 避免造成错误。

此外还应具有灵活的角色控制机制, 使得新角色的添加、旧角色的管理更加简单, 角色功能的分配也要能够灵活配置, 增加系统的灵活性。

3.3费用核算的准确性

费用核算在机顶盒返修管理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功能, 每个月都有大量的返修机顶盒流转, 必须根据每台机顶盒的出厂质保期以及修理后的质保期进行分类, 对于需要付费修理的机顶盒还要按类型进行划分, 此外, 还需根据厂家修理的质量、时长、返修率等进行综合的测算, 从而得到最终的财务报表。

3.4机顶盒维修情况分析

本系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后, 可以按品牌、型号等统计各类机顶盒的故障现象和故障率, 根据这一统计数据不仅可以加强对机顶盒质量的管控, 同时可以为采购新机、选择机顶盒提供厂商提供参考依据。

4结束语

避免电缆输送射孔返工的方法 第4篇

1.1 电缆原因

射孔中常使用的电缆如图1, 在进行电缆输送的过程中, 要进行信号测量和点火射孔, 电缆是必不可缺的配置。所以, 必须保证电缆的完好。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诸如电缆自身质量、井液腐蚀、保养不到位等原因, 常常会导致电缆损坏, 从而造成电缆输送射孔失败。

1.2 起爆仪

现今我们用的起爆仪通常是CLQ-2型磁电雷管起爆仪 (以下称起爆仪) 是为磁电雷管提供起爆能量的专用仪器。本起爆仪根据磁电雷管性能及技术条件设计而成。适用直径为5.6mm~13mm射孔电缆, 电缆长度小于7千米。可用于井下射孔、松钻等爆破作业。

起爆仪以220V为电源, 通过充电电路给储能电容充电。经电子开关控制, 将直流电能变为高频交流电能, 经放大、网络匹配, 高频交流电能经射孔电缆传输至磁电雷管, 使雷管可靠起爆。起爆仪故障同样也可导致电缆输送射孔失败。

1.3 磁电雷管

油气井用耐温磁电雷管主要应用于起爆油气井用的各种导爆索与射孔弹。它是一种具有抗工频、抗静电、安全性高的电雷管。

电缆输送射孔时, 射孔弹必须通过磁电雷管连接导爆索引爆。所以, 在电缆输送射孔中保证磁电雷管的质量也是能够避免返工的关键。

1.4 集流环

集流环 (图3) 是连接电缆与射孔仪器的重要元件, 是传输信号、点火起爆必不可少的元件。如果不能确保集流环的完好, 常常会导致电缆输送射孔时一系列问题。

1.5 人为因素

在电缆输送射孔施中过程中, 由于施工人员的失误如装枪质量不过关、连接双层导线不到位等原因, 从而会导致电缆输送射孔的点火失败。

2 如何避免电缆输送射孔返工

2.1 电缆原因

2.1.1 电缆断芯

电缆断芯可通过万用表来检测。在施工前, 首先保证电缆缆芯的畅通。

2.1.2 电缆零绝缘

检测电缆绝缘可以用兆欧表来检测。理论上讲, 电缆绝缘在0.1M已上完全可以引爆磁电雷管, 但为了更加保证电缆输送射孔的成功率, 往往要求电缆缆芯的绝缘越大越好。

2.2 起爆仪

起爆仪输出端是否输出高频高压电, 是电缆输送射孔点火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 在遇到电缆输送射孔点火失败时, 不妨更换一台起爆仪, 排除一下是否起爆器原因导致的电缆输送射孔点火失败。

2.3 磁电雷管

传统测量雷管的方法及测量仪器 (如万用表等) 不能测量磁电雷管的阻值, 只有专用仪器-磁电雷管检测表才能检测出磁电雷管桥丝阻值的大小。目前运用较广的是CLJ-1型磁电雷管检测表。CLJ-1型磁电雷管检测表是检测普通及耐压磁电雷管的专用仪器, 本机自备电池作为电源, 面板同时显示测量结果及电源电压, 并设有自校准系统。整机操作简单, 可靠性高, 测量结果准确, 快速方便, 工作安全。

磁电雷管的结构特殊而使传统的测量雷管阻值的方法无法测量磁电雷管的阻值。而磁电雷管检测表测量时, 检测信号为带有固定频率的交流信号, 它可以通过磁环的耦合到达雷管的桥丝端, 并可反向耦合回磁环初级, 但这个反向耦合回来的检测信号携带有桥丝阻值的分量, 仔细的筛选、比较这个反馈回来的检测信号, 从中滤选出桥丝阻值的分量并加以放大, 显示于区域表。

磁电雷管质量问题直接导致电缆输送射孔点火失败。

2.4 集流环时好时坏

集流环时好时坏经常会误导施工人员, 经常会给施工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用万用表和兆欧表可以检测集流环好坏。测量集流环的通断和绝缘正常后, 要转几个角度再进行测量, 在多个角度同样测得集流环完好后, 才能避免电缆输送射孔由于集流环原因造成的返工。

2.5 人为因素

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大家不断地去学习, 探讨。增强责任心, 增强团队意识,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这样才能使工作效率达到最佳。

3 结论

玻璃封接件的返工处理 第5篇

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玻璃封接件, 通常采用氢氟酸进行返工处理, 氢氟酸的使用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实践表明, 玻璃封接件的无害化处理将彻底取代氢氟酸的使用, 解决的危害, 而且可以提高玻璃封接产品返工后的成品质量, 同时节约大量污染治理费用, 具有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文章介绍一种无害化处理技术———机械方法处理代替氢氟酸处理, 讨论机械方法处理的技术要点。

1 玻璃封接氢氟酸返工

1.1 玻璃封接氢氟酸返工介绍

在玻璃封接过程中, 对于不能满足技术要求 (采用ZHP-20氦质谱检漏仪进行检测, 不能满足漏率小于3.0×10-9Pa.m3对空气的技术要求) 的产品使其与质量分数6.5%的氢氟酸溶液进行反应, 反应的原理是:

封接成品经过氢氟酸处理后, 封接处玻璃在外力作用下很易脱落。

1.2 玻璃封接氢氟酸返工的缺点

玻璃封接经过氢氟酸处理后, 基体金属虽然可以再次使用, 但此工艺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点:

1.2.1 氢氟酸的使用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氢氟酸中的氢离子对人体组织有脱水和腐蚀作用, 接触30%以上浓度的氢氟酸, 疼痛和皮损立即发生。接触低浓度时, 常经数小时始出现疼痛及皮肤灼伤。

1.2.2 氢氟酸废液处理不方便, 给环境造成危害

氢氟酸的废液通常采用Ca (OH) 2进行处理, 废液与Ca (OH) 2发生如下反应:

2HF+Ca (OH) 2=Ca F2↓+2H2O

在废液处理过程中, 操作人员若吸入挥发出来的气体, 可引起支气管炎和出血性肺水肿;不小心接触到氢氟酸, 也可经皮肤吸收而引起严重中毒。

1.2.3 氢氟酸给基体金属带来不利影响

在玻璃封接氢氟酸返工过程中, 氢氟酸在与玻璃进行反应的同时, 也会与基体金属表面的氧化物以及基体金属本身发生反应, 基体金属以45#钢为例, 其主要化学成分为Fe。可进行如下副反应:

6HF+Fe2O3=2FeF3+3H2O

2HF+Fe=FeF2+H2↑

2 机械方法处理玻璃封接

2.1 机械方法处理玻璃封接介绍

机械方法处理玻璃封接的工艺装备见图2:

机械方法处理玻璃封接的工艺步骤为:

1) 根据成品的外型尺寸加工底座、冲头。底座:底座上的通孔深度应大于封接金属的长度尺寸, 通孔的直径尺寸应大于基体金属的通孔直径;冲头:需采用硬度较大的金属, 冲头头部所钻孔的深度应大于封接金属尾部的长度与基体金属的厚度之和, 冲头头部所钻孔的内径以略大于封接金属尾部的直径为宜, 冲头头部的外径以略小于基体金属通孔直径的0.2mm为宜。

2) 将冲头的头部进行淬火处理。

3) 将封接金属的头部套入底座, 封接金属尾部套入冲头的头部, 然后利用机械力将封接金属与封接玻璃分离。

4) 去除基体金属上的通孔内的玻璃残留。

2.2 机械方法处理玻璃封接的技术要点

1) 去除基体金属通孔内的玻璃残留时, 不要扩大基体金属通孔的原有尺寸在玻璃封接过程中, 需要在基体金属的封接部位形成一定厚度的氧化层, 如果扩大基体金属通孔的原有尺寸, 会把基体金属通孔内表面的氧化层去除, 在烧结过程中会产生如下影响见图3:

在高温下, 烧结部位的玻璃粉转变为液态, 除受到自身的重力外, 还受到基体金属的化学键合力, 而化学键合力来自两个方向, (见图3) , F1促使液态玻璃横向扩张, 而F2在与基体金属的通孔表面键合的同时会阻碍液态玻璃的纵向扩张, 同时液态玻璃还存在表面张力F3以及自身的重力G。F1、F2、F3合力的方向与玻璃所受重力的方向相反, 在烧结温度、烧结设备、基体金属与玻璃的洁净程度不发生波动的情况下, 这4个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键合力F1=K1×f1×θ/d, 式中K1为比例系数, f1为玻璃与基体金属的亲和力, θ为基体金属通孔的倒角尺寸, d为基体金属通孔与玻璃封接材料间的间隙;

键合力F2=K2×f2/d, 式中K2为比例系数, f2为玻璃与基体金属的亲和力, d为基体金属通孔与玻璃封接材料间的间隙;

表面张力:在玻璃粉配比、烧结环境一定的情况下, 大小基本不变;

玻璃重力:大小基本不变。

当基体金属的通孔尺寸增大时, 间隙尺寸增大, 与均减小, 这将促使基体金属通孔处玻璃的横向扩展较少、纵向扩展增大, 玻璃会在基体金属的背面渗出, 形成凸起, 给后续使用带来不便, 成品漏率检测不合格。

2) 去除基体金属倒角上的玻璃残留时, 不要扩大基体金属倒角的原有尺寸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若基体金属通孔周边的倒角尺寸增大, 将使倒角部位的氧化层没有受到破坏, 此时将增大, 会加剧玻璃在基体金属通孔周边的横向扩展, 烧结完毕后, 玻璃会平摊的更加的平整, 在玻璃粉的量一定的情况, 横向扩展越多, 纵向扩展的量相应减少, 造成基体金属通孔内的玻璃量减少, 致使成品漏率检测不合格。

2.3 机械方法处理玻璃封接的优势

采用机械方法处理玻璃封接, 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 解决氢氟酸酸使用过程中给操作人员以及环境带来的危害;

2) 提高玻璃封接的返工速率采用氢氟酸返工处理时, 烧结后的成品返工需要的时间约40分钟/只, 而用机械方法处理, 1只成品返工只需要8分钟左右;

3) 提高基体金属再次封接时的合格率, 玻璃封接氢氟酸返工处理后, 基体金属再次封接时, 成品的漏率检测合格率只能达到35%左右。

在工厂某型号产品在生产过程中, 对整批200余只成品按机械方法进行了返工处理, 再次封接, 成品的漏率检测合格率达到了95%左右。

3 结论

采用机械处理方法替代氢氟酸处理, 可以解决氢氟酸使用过程中给操作人员以及环境带来的危害, 同时大大提高玻璃封接的返工速率和基体金属再次封接时的合格率。

参考文献

[1]钱建保.低温玻璃粉的制造[M].电瓷避雷器, 2003.

上一篇:神经痛牙痛应该怎么治疗下一篇:网络舆情分析系统wbs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