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容师》教学设计

2024-06-04

《城市美容师》教学设计(精选8篇)

《城市美容师》教学设计 第1篇

《 城市美容师》教学设计

西湖小学

宋子琦

教材分析:

《城市美容师》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是让孩子们在观察的基础上,把写生与想象结合,通过以绘画的形式进行造型、表现、想象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学习人物速写技法,进行动态人物写生练习,为下节课创作城市美容师做铺垫。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环卫工人的着装、使用的工具等职业性质。

2.学生掌握记忆画,特别是能抓住人物的动态及着装特点进行描绘。3.学生尊重劳动者,热爱卫生,保护环境的美德。

教学重点:画出环卫工人的职业特征,及在劳动时的记忆画 教学难点:学生能抓住人物的动态来进行刻画

教学准备: 课件,道具、画纸、彩笔、油画棒 教具准备:教本,教案,范画,粉笔,黑板擦。

学具准备:人手一份铅笔、橡皮、水彩笔等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每天天还没亮,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每当刮风下雨,我们在温暖家中的时候,每当灯火通明,我们漫步街头欣赏美景的时候,有这样的一群身影却在忙碌!他们是?

生:环卫工人 师:是的,她们还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城市美容师”,她们每天穿梭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用自己辛 勤的劳动换得城市的干净和整洁。

2.板书—城市美容师

二、观察分析,方法指导

1.请两名学生上台模仿环卫工人扫地和擦桌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环卫工人日常工作时的姿势是怎样的?

2.小结:迈着小步,前倾弯腰,手持工具或扫地或擦洗或捡拾垃圾。

3.小组合作:用小纸片拼出一款工作中的环卫工人,适当画出手握工具的样子。(3分钟)4.矫正学生作品中错误的地方 5.方法指导: 教师示范人物写生画的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动态线辅助的方法。学习“整体(动态轮廓)——局部(衣物、装饰品等的刻画)。整体(线条整理、添画)”。

三、讨论交流,小组讨论:

1.环卫工人的着装特点? 橘黄色的环卫工作服、帽子等 2.环卫工人常用的劳动工具? 扫帚、拖车、火钳等 3.环卫工人常出现的地方

大街小巷、生活小区、马路边、垃圾处理站等 4.欣赏同学优秀作品

四、作业要求

通过观察了解,画一幅环卫工人做卫生的记忆画。可适当添加环境背景,抓住人物的动态、着装特点进行刻画。

五、展示评析: 互评、师评

1.环卫工人的特征是否明显,劳动时的动态是否正确

2.背景添画是否合理。

五、课后反思:本次活动能激发学生关心我兰州市的美好形象,愿意出力的情感。激发学生共同来关心兰州市形象,大家一齐出力的情感。但是,学生对环卫工人、绿化工人、保洁工人的工作不是很了解。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学生发言的面不广,显得兴趣不足。因此,活动有些平淡,建议这些图片必须是学生收集的,学生了解的,这样,学生在讲的时候可能会比较有激情。

《城市美容师》教学设计 第2篇

周坪小学

罗拓

本次,我完成的课的内容是湘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第11课《城市美容师》,本节课在美术新课标领域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备课,了解到,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完成清洁工劳动的记忆画,难点是学生了解人物的动态,综合考虑,为了减缓本课难度,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本课内容。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准备了相应内容的电子文稿,二是准备了上课使用的道具,方便学生直观反应,三是准备了符合学生难度的写生小卡片。

课程开始后,教师在黑板上用线的方式描绘出清洁工的样子,设疑导入,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绘画的兴趣,能够迅速融入到课程活动中来。用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指挥进入课题,为后面的课程有个整体思路奠定基础。

接着用多媒体播放《城市清洁工》内容,与学生商讨清洁工随身物品及装备,(如橘黄色的工作服,扫帚,垃圾铲,抹布等等)了解清洁工的基本特征,随后,以一个特定的环境,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让学生分析清洁工人是如何辛勤劳作的,加深学生的情感了解。(这一段的教学理念是加强学生对清洁工人的特征情况,并在其中穿插德育渗透,了解清洁工人的辛苦劳动)提高学生对情感,价值观的认识。

在第三部分随着课堂的深入,有了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如何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并能接受清洁工动态的绘画,我把这里分两部分解决。

步骤一

一起在多媒体观察各种手型的变化,然后在教室的中间位置,分别请几名同学模仿清洁工工作的姿态,例如(扫地,提水,倒垃圾等),其他学生分发课前准备的小卡片,进行相关的绘画,为了循序渐进,只需要先观察手握工具的姿势,然后把手臂怎么样握不同劳动工具画出来,时间6-7分钟,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巡堂辅导,挑选有特点的作品以教育云的方式展示,与学生探讨其优缺点。

步骤二

完成手臂握物体的姿势后,多媒体展示其全身劳动的姿态,如,站,蹲,弯,分析全身的各种姿态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用方法进行勾画其大体形状,以线的形式如何完成,为加强学生思考,同样以学生模特的方式展示动作,在卡片上5分钟内完成,并教育云展示,进行评价。

(这一段的教学理念是通过直观教学法,把重难点分为两部分完成,一为了解手持工具动作,二为了解身体变化的动态,通过进行相关的分解,学生学习的难度得到了降低,也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处理相关的动态绘画后,课程加入清洁工人的活动背景,以调节学生在后面作业中的应用,在情感拓展方面,让学生以劳动者辛勤劳动为主题,强调学生热爱劳动和保护环境为思考。

《城市美容师》教学设计 第3篇

一、

清城市设计的概念

人类建造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体系在1889年奥地利建筑师卡米罗·西特出版了《城市的建造》一书后得到迅速发展,但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和独立的的职业领域要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真正确立。二战之后欧洲大量的城市重建与当时工业生产和交通技术的进步、人口的扩张,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相结合引发了在全球范围的城市建设活动,结果是产生一系列新的城市,包括首都、工业城或企业城、大型居住区,以及对原有城市大规模的更新运动。这些新城建设和城市更新给建筑师和规划师提供了前所罕见的介入大型城市建设活动的机会,他们按照现代主义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但建成环境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尤其对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间的设计缺乏系统而明确的方法,不良的环境质量进而导致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这种现状促使人们从人类的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城市形态和空间设计,并认识到这个知识体系对城市的发展、保护和更新进行指导的必要性,导致城市设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在学术教育界,第一个城市设计专业是195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办的市政设计专业,然后是哈佛大学1960年创办的城市设计专业。尽管只有约半个世纪的历史,城市设计在这段时期已得到迅速的发展。

对于城市设计的定义,1976年美国规划学会城市设计部出版的《城市设计评论》(Urban Design Review)杂志创刊号强调指出:城市设计不但是一种设计也是一种管理。作为一种设计,它是在一个更大尺度上,即城市形态上的三维设计;作为一种管理,它的目的是制定一套指导城市建设的政策框架,在它基础上建筑师和景观建筑师进行建筑单体和环境的设计。城市设计不但在设计对象和深度上与建筑设计不同,它还有其他的特点,即往往有多重业主,没有明确的任务书,而且常常需要经历多个发展阶段和更多角色的参与。

1. 城市设计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城市设计是从建筑和城市规划中分离出来的学科,和这两门学科有密切的联系但涉及范畴又有所区分。

环境规划和设计的过程大体上分为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城市规划(Town Planning)、城市设计(Urban Design)、建筑设计(Building Design)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相互关联,每一个阶段的成果是下一个阶段分析的依据,而下一个阶段的成果又是对上一个阶段的执行和反馈,城市设计是这个链中的重要一环。

城市规划是对土地使用、交通和市政设施网络的组织,目的是使城市有效运作并且创造有序而宜人的环境。作为对资源的调配,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通常规划的周期可长达20年,并涵盖大片的城市和农村区域。实施性规划相对周期较短,一般为5到10年,范围涉及城镇的局部。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它覆盖一个更大范围的区域,着重处理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资源调配的关系和空间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建筑学是关于建筑的设计和建造的学科,作为职业它往往有特定的业主,特定的基地,实施的周期较短。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知识范畴彼此交叉,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城市设计正处于这两者的交叉点上,它出自对建筑和规划之间的冲突进行协调的需要。城市设计的发展为建筑和城市规划之间提供了一个知识性桥梁,使执业者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考察城市发展的问题。

城市设计具有特定的范围。城市设计着重通过建筑群体的安排使它们达成一定的秩序,往往涉及到多地块,多个业主、使用者和政府部门,并要求较长的周期。除了在规模上与建筑的区别,城市设计处理的对象是公共领域的设计,包括街道、广场、公园,以及界定这些公共空间的建筑界面,建筑只有在它对公共领域产生影响时才为城市设计所考虑。较大规模的城市设计的对象可以是城市的某个城区,达到数平方公里;一般规模的城市设计处理城市中某些重点地段的形态和景观设计,既包含新建项目也包含历史街区的保护。

除了建筑与城市规划外,城市设计由于自身的复杂性,与景观建筑学、交通工程等学科也有密切的配合,特别是同样从建筑学派生出来的景观建筑学与城市设计有不少交叠的领域。

2. 城市设计的要素

城市设计的内容,借用1970年旧金山的城市设计规划的提法,可分为四组:1)内在的模式和意象;2)外在的模式和意象;3)交通和停车;4)环境的质量。内在的模式和意象描述的是中等尺度的城市组织特征,如天际线和整体意象等;交通指的是街道的特征,包含秩序、清晰性、指向性、移动的方便与安全性等;环境质量则包含了自然元素的存在、到达开发空间的距离、街道立面的视觉兴趣度、微气候等等。

哈米德·西瓦尼在《城市设计过程》一书中把城市设计分为以下八类要素:

1)土地使用:土地使用是传统城市规划的重点,但仍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因素。二维规划是决定三维空间形态的基础,土地使用确定了不同城市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密度、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也决定城市不同区域的特点。

2)建造形式和体量:传统的分区规划通过控制高度、退界和覆盖率等指标处理建造形式问题,而在当代城市设计实践中,它具有更丰富的内容,诸如高度、体量、层数、容积率、覆盖率、街道退界、风格、比例、材料、质感和颜色等元素。在城市设计中考虑建造形式和体量时应对周围环境做详细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明确的框架体系,使新建建筑形式与原有形式协调。设计准则(design guidelines I的制定是贯彻这些原则和保证有序的空间环境的手段。

3)交通和停车:交通体系是创造或改造城市环境的结构性工具,利用道路、公交线路、人行道路和停车等的位置,可以塑造、引导或控制城市中的行为模式。近几年公共交通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受到更多重视,大城市往往通过交通网络的布局,达到疏散城市人口密度的目的。

4)开放空间:开放空间是城市中提供景观和休憩的场所,它包括公园、广场、城市绿地,以及这些城市空间中的景观元素如树木、植被、水体、灯光、铺地、雕塑等。

5)步行体系:城市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作为主体在城市空间中的活动应得到充分的考虑,步行系统的合理安排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

6)对行为的支持:行为和空间形态总是相互作用的,一个场所的形态、位置和特点能吸引特定的城市功能和活动,反之,城市活动也会寻找最适合它们存在的场所。城市设计强调研究人的行为模式,使空间设计达到吸引公共活动,并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特色的作用,利用空间和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城市设计的一个关键因素。

7)标志与信号:广告标志日益成为现代城市中重要的视觉元素。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这些广告标志的设计应该有所规范,以保证城市景观的协调,并避免与公共标志或交通标志发生冲突。

8)保护:城市设计应保护现有的社区、城市场所和历史建筑,以及与这些场所所关联的行为。这种思想现在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开发商也认识到对历史场所的保护能带来更多的人流。

从项目的类型而言,常见的城市设计项目包括市政设施设计、新城设计、城市更新(包括滨水区再开发)、园区设计(包括校园、企业园、工业园等)、郊区发展、公园和主题乐园,以及国际性盛会场地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设计的评价体系

对城市设计成果的评估有多种标准,大致上分为可测量指标(measurable criteria)和不可测量指标(nonmeasurable criteria)两类。这两种指标需要结合起来考察城市设计的成效。

可测量指标是那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它包括环境指标和形态指标两组。前者是对自然因素的衡量,如城市气候、能源、城市生态、城市水文等,实现对这些自然因素的控制需要特殊的专业知识的配合。形态指标是对三维城市形态的衡量指标,如高度、体量、容积率、退界、覆盖率、密度等,通过制定这些指标城市设计能对城市形态施加直接的影响。

不可测量指标是针对城市空间视觉质量的评估标准,它和人感知环境的特性有直接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1977年城市系统研究与工程公司(Urban Systems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Inc.)发表了一套标准将不可测量指标分为八类:

1)对环境的适应(fit with setting):评估所提出的设计是否在位置、密度、颜色、形式和材料能方面与它所处的城市或居住区环境相协调,在文化上是否匹配。

2)特质的表达(expression of identity):对使用者或社区的个性、地位和形象的视觉表现,使人们能掌握城市的特征。

3)可达性和方向性(access and orientation):所设计的入口、道路、重要的视觉目标是否明确和安全,能否指引使用者到达主要的公共空间,有没有清晰的地标。

4)对行为的支持(activity support):行为科学上的领域性(territoriality)概念是主要的标准,即空间的划分、尺度、位置以及提供的设施是否对设想的行为提供视觉结构上的支持。

5)视野(views):设计是否对现存有价值的景观加以保存和利用,或在建筑物和公共空间中创造新的景观视野。

6)自然元素(natural elements):保护、结合或创造场地上重要的自然元素,如地形、植被、阳光、水体和天空的景色等。

7)视觉的舒适度(visual comfort):使人们避免受到场地内或场地外的不舒适的视觉因素的干扰,如眩光、烟雾、过于耀眼的灯光或标志、疾速行驶的车辆等。

8)维护(care and maintenance):设计是否方便建成后的维护和管理。

凯文·林奇在1981年出版的书中对好的城市形态提出了以下五点标准:“活力,感知,适应,可达性和控制”(Vitality,Sense,Fit,Access and Control)。活力表达城市或住区的形态支持人类生理和社会活动需求的程度,包括它促进城市活动多样性的能力。感知是对环境的形态特性认知的可能性,它涉及到视觉心理的诸多方面如场所感、结构、场所与功能的一致性,以及透明度等。适应指的是环境能否与行为模式相匹配。可达性是人接近资源、服务、信息、场所、活动和其他人群的能力,还有所能达到的质量。控制表明空间的使用者能对环境进行创造、改变、修复和管理。

作为社会活动的载体和社会文化的具体体现,城市建设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政治性,提升城市的物质环境是一个和社会与权利结构紧密相连的过程。城市设计必须反映社会和经济需求。城市设计是以创造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为目标,追求的是民众的福祉。

二、把握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城市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体,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人类活动的范围在扩大,交流的方式在多样化,城市更新的速度在提高,城市设计的任务有日趋复杂化的趋势。近十几年来,经济发展的模式、技术领域的进步以及社会文化心理都产生显著的变化,这必然对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综合而言,对城市设计有突出意义的新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趋势上:经济的全球化,城市与区域在地理上的加速融合,信息与传媒技术的飞跃,以及环境观念的变革。

1. 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城市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深受其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全球城市结构体系的重组,另一方面则推动城市空间的趋同与建筑文化的国际化。

全球化给都市的概念带来新的内涵,新的都市概念代表了一种新的城市体系,这个体系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对城市进行重新定位,区分轴心与从属的关系,界定功能的分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通过高速交通,主要是航空来实现。美国社会学家莎斯吉尔·萨森(Saskia Sassen)在《全球化城市》一书写到,这种全球化城市结构体系以纽约、伦敦和东京为全球化城市的代表,它们是这个城市金字塔的顶端,领导一系列区域中心城市和地方性城市,这些城市在全球经济与城市化进程中充当不同的角色。这种新的体系使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跨越传统空间的制约,通过连接多种‘地域’建立跨国界的地理。这种新的城市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结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经济中心的转移不断进行调整,这就要求城市设计师在对城市的定位与发展前景上有更广阔的视野。

全球化的强大力量推动新的技术和设计思想在世界范围内更快地推广,但同时也带来城市空间趋于同质的现象,淡化了地方文化的主体性。如何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在全球化和地方性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是城市设计亟待研究的课题。面对文化趋同和传统文化日渐消失的危机,建筑师和规划师应更重视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尊重地域和地方文化,以及强调城市文脉的设计观念。

2. 城市与区域融合的趋势

除了国际城市间更密切的联系之外,城市体系的重组也表现为城市与其所处的区域之间加速融合的趋势。城市和周边地区在领域、空间形态,以及内部功能分配等各方面形成了所谓的区域城市(regional cities),即城市和郊区经过发展逐渐融为一体。

美国规划师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对区域城市有较完整的阐述。它的概念来源于近年来城市发展的三个趋势:一是区域主义(regionalism)和有机区域规划(bioregional planning)思想的出现;二是郊区发展的成熟;三是旧城区的复兴。这些趋势发展的结果是区域、郊区和城市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日益加深,它们共同形成了区域城市新形态,公共交通是联系这些成分的结构性要素。

区域城市的出现不但使城市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变得密切,也使原有的空间等级分类体系发生重要的改变。根据卡尔索普的理论,区域城市的空间构成根据形态可分成四类:中心(centers)、特定区(districts)、保护区(preserves)和通路(corridors)。中心是区域的焦点,按照尺度的不同可以是一个社区、城镇或城市,它必定是多种功能混合的地域,提供工作机会、居住,以及服务和商业;特定区是容纳某种特定使用的地域,例如大学城或机场,功能较为单一;保护区是限定区域、保护农田和重要的生物群落的开放性空间,它可以是生产性的农田或自然栖息地;通路是区域的中心、社区或特定区之间的联系性元素,它可以是自然系统或人工的市政与交通设施。

区域城市的概念拓展了城市设计的范畴,城市开发项目不但需要规划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也有必要把它放置到区域发展这个更大的背景中去考虑。比如,与大型公共交通系统的关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城市发展策略上应鼓励开发项目尽量利用现有的公交系统发展,并以公交的节点作为重点发展的聚散中心,地块的开发要考虑到其在公交系统中的区位来决定项目的发展策略,在具体的设计上实现与公交系统更好的连接。

3. 技术革新的意义

新技术对城市设计的影响体现在多个不同方面,包括设计手段的更新、建筑技术和材料的进步、城市生活的多元化,以及空间观念的拓展,等等。全球化和区域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新技术如交通和通讯方式的革新在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技术革新的因素中,信息技术和媒体对城市生活与空间具有尤其深远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往往并不是直接表现在外在形式上。电子媒体、通讯技术的普及,已经构成当代社会一幅不可见的而又普遍存在的背景,美国建筑学家和信息技术专家威廉·米切尔(William J.Mitchell)的著作《伊托邦》就描绘了信息科技改变建筑和城市的巨大潜能。他认为当前正在全球兴起的数字网络,不仅仅是传输电子邮件和互联网网页的通信工具,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基础设施。数码系统建立了城市与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内部的新的联系,极大地改变了城市面貌,正如过去铁路、高速公路、电网和电话给城市带来的变化一样。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居住、人际交往、工作、经济活动的形式都将逐渐向新的社会模式转变。米切尔把这种智能化的新型城市称为“伊托邦”(e-topia)。要实现这种城市转变,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概念必须得到拓展,使其不仅包含真实的场所,而且包含虚拟的场所,场所之间的联系方式既包括传统的步行往来和交通运输系统,也包括数字网络。虽然米切尔所描述的伊托邦还未成为现实,但他的预测对于展望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有很好的启发。

4. 生态环境观念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来自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署的布鲁德兰德报告(the Brundtland Report),即“能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但不消弱未来年代的人们满足需求的能力。”在城市设计中,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不局限在自然环境范畴上,也关系到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社会文化范畴上,它要求发展不破坏自然与人居环境并且能促进社会和经济结构的稳定。可持续性和优良的城市环境是相互支持的两个方面,它们构成城市设计的两个支柱。

满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城市设计框架强调对自然和人工环境的保护,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在开发中尽可能利用已经开发过的土地,并有效地把它们改造成适宜居住和工作的场所,尽量重新利用已有的建筑、道路和市政设施,使用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其次,开发中必须保护自然资源、野生生物和自然景观;再次,在建设中以及日后的维护中要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交通系统应优先考虑公共交通;最后,新的建筑物应采用较灵活的设计,以便日后在需要时可以转化成其他用途。

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实践中成为城市设计的规范,对城市形态有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紧凑城市(compact city),混合功能(mixed uses),和公共交通为主导(transitoriented)等特点。

结语

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 第4篇

摘要: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是展现城市特点,发挥城市优势的重要途径。在城市设计中实现对城市特色的有效融入,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还能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先对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的关系进行分析,之后对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特色;城市设计;城市风貌

前言

在城市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做好城市设计成为了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受到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城市设计以建筑、楼宇群落为“特色”,且城市间的趋同化愈发一致。从城市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此种“特色”的城市设计,不仅没有体现出城市的真正特色,更影响了城市本质特色的发展。从城市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实现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意义重大。

一、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城市特色是城市组成的基本要素,城市设计通过对城市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市政及交通设计的整合,能够构建出宜人、活力、公正、鲜明的城市环境,从而体现出城市特色,所以说城市设计是实现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从城市设计角度分析,城市特色与其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设计目标与城市特色的关系。城市设计的基本目标包括宜人性与特质性,从城市特色角度分析其属于城市设计的特质性目标内容,但特质性目标是在基于宜人性目标之上而予以实现的,所以说从城市特色是城市设计目标的一种表现,而城市设计则是城市特色的基础建设途径。

(2)城市设计范畴与城市特色的关系。城市设计范畴主要是指城市设计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从城市特色的建设途径角度分析,城市设计的宏观层面与中观层面是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则更多的偏重于对展现城市特色内容的控制。

(3)城市设计要素与城市特色的关系。城市设计要素就是城市设计对象,其包括土地使用、建筑形态、建筑组合、绿地系统、居民空间活动系统、城市色彩、交通、环境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恰恰是构成城市特色的主要内容,所以说从一定程度上讲城市设计要素就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元素,两者存在互通性。

二、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策略

从城市特色构建角度考虑,想要在城市设计方面实现城市特色的展现,就必须要在城市设计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做好新城与旧城的连接

城市作为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人口聚居行政单位,其建设行为是不断发展和更替的。在这种主观事实背景下,城市就必然会出现“新城”与“旧城”之分,在城市设计时想要体现出城市特色,做好对新城与旧城的连接至关重要。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新城更具优势,其更具备现代化城市的特点。从文化与内涵角度看,旧城更有内在,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新城所不具备的。基于这两方面的分析,在进行城市特色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做好对新城与旧城之间的连接,能够通过设计将新城现代化与旧城的文化底蕴相融合,从而显现出城市独有的特色。在融合新城与旧城环节当中,如何做好空间和交通连接是一大难题,需要设计人员予以深入研究。

2.做好建筑风貌保护改造

建筑风貌是体现城市历史地位的重要途径,在对城市进行设计时,做好对建筑风貌的保护不仅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体现城市特色的一种途径。从建筑特征角度分析,需要进行保护的建筑风貌包括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功能以及建筑细节等等,从对建筑风貌的保护与改造行为角度分析,其主要包括建筑现状分析与评价、保护与改造几个方面。

(1)建筑现状分析与评价是指对建筑年代、建筑特征、建筑结构、建筑层数以及建筑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建筑保护的价值评价,其评价标准主要分为“文物保护建筑”、“保护建筑”、“历史风貌建筑”、“一般建筑”、“不协调建筑”等几种类型,具体划分参见图1:

图1 建筑价值评价

(2)建筑保护与改造是在针对所区分不同级别建筑类型的基础上,来对建筑進行保护、改造,以保证其价值能够得以保持,具体改造方式参见表1。其中“文物保护建筑”需要专门的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保护建筑”由建筑单位予以处理,保护内容为建筑外观、外部形式、内部空间等;“历史风貌建筑”的主要保护与改造内容以外观修整为主,尽量实现对周围街景缓解国内的协调;“一般建筑”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开展恢复城市传统肌理和体量工作或是进行城市公共空间和绿地的改造;“不协调建筑”需进行拆除,若建筑质量较好,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可对其进行外部改造,提升其风貌水平。

表1: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

3.创造新的山水景观格局

从目前的城市发展状态来看,做好对城市的生态保护意义重大,山水景观作为现代城市园林工程的主要表现,其不仅能够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调节,也能够帮助城市实现对自身特色的有效展现。在城市山水景观格局创建过程中,我国出现过人工造湖与城市园林的热潮,但由于过于激进,其效果都不甚理想。想要真正的实现山水景观格局的有效建设,设计人员必须要做好对城市自然环境、条件、气候等多方面的分析与了解之后再予以进行,以保证山水景观格局建设的实际效益。从目前的城市生活环境角度分析,城市山水景观格局的建设至少要满足调蓄雨洪、调节气候和改善城市景观的作用,才能算是建设成功。

4.建设特色鲜明公共空间

在城市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在城市规划条件允许的前提条件下,建设起特色鲜明的公共空间,也是实现城市特色体现的重要途径。由于特色鲜明的公共空间常常需要较大的城市空间,因此其多在城市新区予以出现,其出现的模式也都是大尺度、大空间模式,其在突出体现地域性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了城市设计在平面构图美学价值方面的提升。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好对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的有效组织,使其能够形成一个轴线空间,以保证对城市特色公共空间设计的美学效果。在这一方面工作中,广州珠江新城设计是典型代表,华南理工大学的设计方案之所以能够打败同济大学与广州市城市规划院的设计方案,就是因为其所设计的“纺锤形”轴线空间在构图、环境、概念等美学因素方面略胜一筹。

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特色作为城市独特文化、经济的魅力表现,其在城市设计中的有效融入,不仅能够建设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更能够帮助城市实现特色经济及产业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能够好的将城市特色融入到城市设计当中,设计人员一定要做好对城市文化、环境、经济、人口等多方面的研究,保证能够真正的发现城市特色,并将其合理的融入到城市设计当中,使城市设计成为展示城市特色的一面旗帜,为城市特色的发展与弘扬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颜婷.基于城市主题文化的区域整体城市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张丽娟.基于城市特色的地名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2.

[3]运迎霞,李道勇,宋佳音.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城市照明规划方法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2,06:68-75+98.

《城市美容师》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感受环卫工人,园林工人,建筑工人让城市变得更漂亮。

2、能积极参与活动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3、愿意为美化城市做力所能及的事。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PPT、城市美景图、神秘礼物、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悬念引入

1、教师随欢快的音乐和幼儿打招呼,给大家带来神秘礼物,大家对礼物的兴趣与渴望。

2、分发礼物,观察讨论。

你的礼物是什么,你喜欢它吗?(播放滑稽背景音乐)通过这种落差,引发幼儿对清理垃圾的迫切需要。

二、谁让城市变得美丽

(一)走进环卫工人

1、(出示堆满垃圾的小区、街道图)你们手上的东西就是从这里捡来的,你喜欢这里吗?为什么?谁来把它打扫干净呢?

2、出示环卫工人图,你见过他们吗?在哪见过?他们在干什么?

3、(播放PPT)让我们走进环卫工人了解他们的工作。

4、了解了环卫工人的工作后,你觉得他们怎么样?引发幼儿对环卫工人的尊重与喜爱。

5、(出示多幅图片,观察讨论)环卫工人有哪些工作?

(二)定义城市美容师

正是有了这些环卫工人辛苦的劳动,我们的城市才能每天这样干净、整洁,让我们送给他们一个美丽的称号吧!(城市美容师)

(三)谁也是城市美容师?

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人也能称为城市美容师(观看建筑工人和园林工人的视频)。

2、小结:原来,建筑工人能建出漂亮的房子;园林工人能种出美丽的花草;环卫工人能将城市街道变得干净、整洁,他们辛勤劳动装扮我们的城市,[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城市才会变得越来越漂亮。

(四)我爱大丰城,1、这些美丽的地方你认识吗?(出示城市美景图)是谁让它变得如此美丽?再次感受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城市美容师给城市带来的变化。

2、赞一赞工作在各个战线上的城市美容师。

三、倡导幼儿为美化城市做力所能及的事,从小争做小小城市美容师。

1、讨论:我们小朋友能为美化城市做什么?

2、游戏:Yes or No

四、结束:走进生活

你们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小城市美容师了,老师之前送你们的礼物该怎么处理呢?对,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教学反思:

最近发现个别幼儿在户外随地吐痰以及乱扔垃圾的坏习惯,为了让幼儿懂得从小事做起,从小培养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组织了社会活动《城市美容师》,以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极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为主题来延伸抓好班级幼儿常规。

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论文(共) 第6篇

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丁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设计。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

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二、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有三条理由:

第一,从城市发展的趋势看,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营造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这个人工环境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第二,从园林城市的含义看,园林城市的“园林”绝不仅是指城市的园林绿化部分,同时也应该包括城市环境空间构成的各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园林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就像造园时运用亭、台、楼;阁、径、石、池、溪构景那样,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道路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进行艺术化的组织。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从古典园林中走上街头,运用于整个城市,则扩大了园林的外延,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第三,从城市设计的规律看,它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这些物质形态一般性功能的综合地、艺术化地运用,是经过人类文明升华了的自然,也就是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改善环境。就像营造园林那样,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无疑是园林城市所具有的根本属性。由此可以看出园林城市对于城市设计的根本意义。

三、城市设计要以绿化为纽带组织环境空间的基本要素

视觉环境的优化是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应该说,视觉环境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心理的影响与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生理的影响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事实说明,城市的视觉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钢铁积木”等环境中,极易产生压抑、忧郁、恐慌、不安等心理疾患,这些问题只靠消除污染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而园林绿化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善现代城市景观环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绿色应该是现代城市的基调,是现代“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也必然应该是城市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而且园林绿化的材料的“软”性与生命性,恰恰可以抵消建筑的“硬”质与无生命性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不适,或者说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将这种对比进行艺术化的结构,就能形成美丽的视觉旋律。所以也可以说园林绿化是城市有机体中的重要的“生命场”,发挥着整体环境协调作用,是用具有生命的色彩材料在“城市画卷”上来描绘最美好的景观,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绘画是平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假如说中国画构图“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平面艺术构图的重要原则,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园林绿化则是城市立体画卷的生动“气韵”,那么以此为纽带组织城市环境空间则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

园林绿化,还往往起着城市再设计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设计还远远没有展开,非凡是一些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目标迈进的城市,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越是这样,园林绿化则越有着重要作用。即使城市设计已经全面展开,园林绿化也仍然永远是城市设计的拓展和完善。因为园林绿化可以根据建筑、街道等景观需要,用植物绿化来组织视线,分隔与联系空间,宜“掩”则“掩”,宜“露”则“露”,组织和导引方向,可以起到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目前,有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有脱节现象,规划划出建设地块,建筑师只考虑建筑问题,或仅仅考虑单体建筑环境问题,而规划上对于建筑之间的关系则把握不够,形成一些不协调的总体景观环境。如有些重要街道两侧的许多现代化建筑从单体上看,都很有特点,也不失为优秀设计,但是这些建筑排列在一起,侧有互相排斥的感觉,似乎互不服气、互不说话,穿着不同风格时装的一群模特。这种情况只有靠园林绿化来化解和协调。试想通过高大树木、开阔绿带的遮掩或联系的处理,使人们在视觉上从“环境视”变换到“焦点视”,或从“焦点视”转移为“环境视”,则必将缓解这种景观的不协调。有时还可以用大树、大草坪或代表某种含义的植物用作非凡的标志,赋予环境以文化情境。比如,北京二环路天宁寺立交桥中心的一株古树,就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手段完全可以在四维空间(还有时间维,园林绿化的季相变化和生长变化等)上最大限度地营造出心旷神怡的艺术效果。

未来城市教学设计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畅想未来世界,训练学生应变能力。

2、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围绕话题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能比较具体、流畅地记录想象的片段,并学会借助细节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增强学生对科技世界的兴趣,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处理信息、建构知识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未来城市的资料,提前想象。

2、剪辑科幻电影中关于城市生活的片段(衣食住行、城市环境、建筑造型),制作短片,配乐《MY DEMONS》

3、制作简短的PPT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程

1、同学们,科技在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也日新月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如果你们旅行到未来城市,那么跟现在相比,又会有什么不同呢?这节课,就让老师和大家一起,穿越到未来城市,看看会有什么样的经历。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播放PPT和短片,结合画面描述。这就是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城市,科技高度发达,这是„„,这是„„,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自由想象。

(二)借助音效,想象经历

1、学生自由组合,组成旅行团。(师提示:老师会参加其中一队)

2、学生自由选择交通工具(发挥想象)【教学片段1】

师:旅行呢,首先就要确定交通工具,请各个旅行团讨论一下,你们准备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注意,这里的交通工具是指你们游览城市时乘坐的交通工具。

(生各组讨论选择交通工具,气氛热烈)师:好,我请一个队来介绍一下,你们准备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为什么呢? 生:我们队选择船型飞行器,可以从天上看整座城市全貌,而且可以下水。师:恩,不错,既能上天又能入海,很方便。还有哪个队想要说一下?

生:我们队要乘坐公共汽车,这样可以想从哪里下车就从哪里下车,而且线路很方便,沿线站点都可以参观。师:这样也很棒!那我们开始吧!

3、开始未来之旅 【教学片段2】

师:旅行团成立了,各个小组也分好了,那我们就开始旅行吧!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飞船启动音效,模仿动车播报员)亲爱的旅客朋友们,欢迎大家乘坐C0001次时空列车,本次列车终点站是2207车站,用时30分钟,列车途中不会停车„„(星际飞行音效)亲爱的旅客朋友们,列车即将抵达2207车站,感谢您旅途中的合作,祝您旅途愉快。(车站音效„„同学们我们已经到达了2207年了,你们看到了什么?请大家乘坐各自选择的交通工具进行旅行。(配乐《星际》插曲)让我们出发吧!„„午饭时间到了,请大家进入餐厅用餐„„让我们继续进行游览„„晚餐结束后,请大家回到酒店休息„„清早起床,让我们乘坐时空列车回家吧„„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经过一天的旅行,你经历了什么?遇到了什么事?你又有什么发现呢?请大家小组内交流一下。(生自由交流)

生:我们用餐的时候发现餐厅的服务员都是机器人,圆圆的脑袋长长的手,还会唱歌。突然又进来了一个外星人,把我们都吓了一跳!

师:哈哈,外星人都来了,你们跟他聊天用的是什么语言啊?

(三)动笔记录,描述旅行

1、激发写作动机。虽然这次旅行是虚拟的,但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次经历对大家来说是一次宝贵的人生财富,如果我们把它记录下来,那么当我们回想往事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有意思。下面,请同学们拿起笔,记下这次旅行中难忘的一幕幕。

2、提示写作方法 课件展示:

记录旅行片段,留住难忘时光

——记录旅行过程中最难忘的一个片段 城市风光

未来的衣食住行 让人惊喜的发现 旅行中的趣事 友情提示:

(1)你的经历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吗?(2)你收获了什么?

(3)你觉得旅行团成员的反应如何?

3、学生练写片段(要求12分钟完成写作;学生开始动笔时,教师快速来到其中一个队伍跟前,问清该队成员的姓名后,回到讲台前用电脑与学生同步写作)

(四)交流赏评,重温旅行

1、组织旅行团交流。(教师请其中一个四人小队的同学走到讲台前,说:“这个小队其实就是老师参加的那个小队”)

2、交流旅行片段。【教学片段3】

师:好,因为老师刚才是跟你们这个队一起旅行的,所以请队长主持一下吧 生:我是队长xxx,下面请XX同学先汇报 交流过程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他们队的精彩汇报。现在,大家想不想听一下老师的旅行片段啊!生:想!

(师用课件展示并朗读,进二提炼出习作的策略:把最能诗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细节展开,写具体,写生动)

3、修改习作片段,要求学生根据友情提醒修改自己的作文片段,修改后交流。

(五)课外延伸

《城市美容师》教学设计 第8篇

休闲, 指的是人处于自由、轻松、愉悦没有压力的生存状态, 休闲逐渐与工作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休闲生活质量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部分, 正在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劳动意识。随着我国休闲假期的改变, 全社会的休闲时间显著增加, 休闲娱乐活动也不断多样化。

城市休闲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活动所必需的场地、设施, 包括邻里交往空间、公园、城市广场、购物中心、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学校、科技工业园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同一休闲空间具有多种性质, 如森林公园, 是主动式、远距离的假期休闲空间;商业建筑中的共享空间是被动式、附属性的日常休闲空间。人们的休闲活动无处不在, 休闲空间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活空间, 生活休闲化的趋势也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休闲空间的需求。

二、城市休闲空间的物质设计要素

1. 建筑。

人们在建筑环境中的休闲活动为室内被动式休闲, 如商场购物、办公室内的休息、旅馆大厅内的等候等。人们进入其中有较强的目的性, 但是长时间的单一活动容易引起疲劳, 建筑环境中良好的休闲空间可以使人们恢复精力。在室内环境中可引入自然环境, 如广州白天鹅宾馆的“故乡水”, 把岭南园林引入到共享空间, 让人犹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设置适用的设施, 如舒适的座椅, 让人们能够得到暂时的休息, 真正体现出环境的“以人为本”;同时注重色彩与光线的运用, 创造安静、明亮、舒适的环境。

2. 园林植物。

园林植物是城市休闲空间中具有生命色彩的设计要素, 植物的叶、茎、花、果实、树形都随季节显现出不同的姿态, 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 同时植物的花给人嗅觉上的享受, 植物的果实满足人们味觉上的需求, 因而是休闲空间中运用最广泛的设计要素之一。园林植物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 其外表特征具有充当景观视线中焦点的观赏功能, 以及限制空间、形成空间序列的建造功能, 还有增湿降温、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设计中应立足当地乡土品种, 积极选用品种优良、绿化效果较佳的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新品种, 同时注意乔、灌、草及常绿树与落叶树的合理搭配, 与其他要素相互配合, 共同构建有时空变化的空间序列, 根据周围环境, 营造开敞、半开敞、私密性空间, 为人们提供自然、清新的室内外休闲空间。

3. 水景。

亲水性, 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水景不仅可作为景观还能使空气凉爽、降低噪声, 因而水景作为城市休闲环境中最具有吸引力的设计要素而被广泛运用, 如广场喷泉、滨水地带、室内外水池、叠水等。设计时通过在水景旁设置亲水平台及必要的防护措施, 可满足人们戏水的需要;水池、叠水、喷泉等的处理手法使人们领略到水在自然界中的不同形态;动水、静水的设计形式可使人们感受到水的光影、声响的变化。平静如镜的水中倒影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潺潺的流水声让人们聆听到自然的声音, 涉足水中人们又感受到水的抚摸——水景营造的是可戏、可听、可赏的触觉、听觉、视觉综合感受的室内外休闲空间。

4. 道路。

道路提供的是一种线形的室外休闲空间, 引导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体验“步移景异”的情趣。在道路行进的视觉焦点处设置标志性建筑, 可强化建筑对周围空间的控制作用;在城市道路两旁的绿化、建筑小品, 丰富了街道两侧的景观, 形成街道空间与周围建筑的分隔;游园内丰富多彩的园路, 由于铺装材料的变化既可起到引导人们行进的目的, 也构成了变化各异的动感景观。人们在多层次的道路景观中行进, 被景色所吸引, 使得行走成为愉快的休闲活动。

5. 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在城市休闲空间中, 有的具有观赏功能, 如雕塑等;有的具有分隔空间, 为其他设计要素充当背景的功能, 如围墙、栏杆等;有的具有实用功能, 如座椅、广告牌等;有的兼具观赏与实用功能, 如花坛、坐凳等。建筑小品点缀于环境中, 使得空间变化新奇、饶有趣味;在道路的终点, 形成对景, 控制周围的空间;具有指示、休息等功能的建筑小品, 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建筑小品加强了城市休闲空间的吸引力, 使得休闲空间别有意境。

6. 照明设施。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是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 丰富的夜生活是工业社会城市生活的典型特征。夜间漆黑一片的城市死气沉沉, 精心布置的照明系统使夜间休闲空间充满活力。照明设施在充分考虑城市整体性的前提下, 将照明与美化、识别功能相结合, 不仅再现城市白日景观, 更能提高环境质量, 增强人们对空间环境的把握能力, 让人们在所处环境中感到安全舒适, 营造明亮绚丽、热闹非凡、丰富多彩的城市夜间休闲空间。

7. 娱乐设施。

不同的娱乐设施可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休闲活动的需求, 显现出休闲活动的多样性。滑梯是儿童活动场最受欢迎的游乐设施, 健身器材是老年人健身的首选方式, 室外攀岩对于喜爱冒险的青年人是绝妙的运动······娱乐设施增添了休闲空间的趣味性、参与性。

三、城市休闲空间的设计原则

1. 整体布局原则。

城市休闲空间从邻里交往空间、城市广场到风景名胜区, 大、中、小尺度空间都有;既能独立存在, 如主题公园等, 又可附属于其他空间, 如道路绿化等;既有室内空间又有室外空间, 可以说城市休闲空间遍布于整个城市空间;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休闲功能日益突显。因此, 城市休闲空间设计应该以城市空间整体为研究对象, 用“点、线、面”的规划设计方式, 与城市绿地系统、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城市道路等结合起来整体布局。

2. 生态保护原则。

城市空间的开发利用应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 城市室外休闲空间作为城市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要注重生态保护,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如对水池池岸设计, 改变过去的混凝土护坡形式, 采取自然式的河底和池岸的方式, 保护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3. 地方特色原则。

地理位置、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及饮食习惯等的差异, 决定了不同的城市具有各自的城市特色。城市休闲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各种设计要素, 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展现城市魅力。如南方的榕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 在城市街头、公园、居住区内随处可见, 洋溢着南国风味;北方的白毛杨夏季遮阴、冬季不会遮挡太阳, 生命力极其旺盛, 充满北方风情。

4. 传承历史保护场所精神原则。

伴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城市经济经历了结构重组 (即城市产业“退二进三”) , 城市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重组。旧的城市空间结构, 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录, 反映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城市休闲空间中保留场地的景观元素, 将环境改造与文化保护相结合, 可保存与传承城市文化。如广东省中山市的岐江公园, 将整个地块设计为工业园来记录粤中造船厂的历史, 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天津市水晶城居住区, 大量保留玻璃厂的景观元素, 让人们在休闲中重温历史。

5. 人文关怀原则。

人们在城市休闲空间的活动是为了获得轻松、愉快、舒适、没有压力的精神和身体状态, 因而设计中应尽可能地考虑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 使人们在休闲中身心健康。如儿童乐园内的娱乐设施保证安全可靠, 老年活动场所的地面铺装不要选择光滑材质等。

四、结论

上一篇:学年度英语科中考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在享受音乐中学习的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