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

2024-07-2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精选6篇)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1篇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课题组研究方向——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的研究

当前页面:首页--科研动态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客货运输日益增长的需要,高等级公路交通量普遍较大,且采用了大吨位重型汽车及汽车列车。另外,随着矿山、林区、油田建设土地的需要,扩大了重型汽车的使用范围,使各部门使用的重型汽车数量迅猛增加。由于引进新的生产技术,运输车辆正在向大型化、拖挂化和集装箱化发展。同时,公路上超载超限车辆普遍存在,并有增长趋势。在上述情况下,现行的路面设计理论已经不能适应这些情况。

重载交通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成为当今路面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发达国家,因为有比较健全的轴载管理体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论计算分析方法上,对重载条件下与常规条件下影响路面性能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重点研究重载路面结构分析所需要的动力学理论计算方法。

我国在重载交通荷载作用下的路面结构性能方面已经作了不少研究工作,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该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该问题采用了过多的假设简化处理,众多的影响因素未能考虑和充分考虑,因而理论结果和工程实际相距甚远。

针对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基础,在本方向的研究,课题组主要采用动态力学分析方法,采用先进的测试分析技术测试室内路面足尺结构和实际路面结构的动载响应。重点研究不同结构组合形式下,路面的破坏机理和设计技术指标。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2篇

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教育内容及其京城的一种课程形态。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德育实践的角度更应当加强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思考探究、体验感悟能够有效地解决围绕在学生身边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因此,无论从育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着想,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系统规范的开展德育活动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焕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真正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这正是现代德育的观点。在进行了认真的大量相关文献的收集和研读发现,目前国外道德教育注重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注重个性化教育,在道德实践中,认为学生的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主体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是开放的、多样的,生活体验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外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方式方法给我们的德育研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我国1992年国家教委首次将活动课纳入学校课程,1993年开始了实施,但把活动课程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不多见。我省早在1995年,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始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实验研究》,编辑出版了《德育活动课概论》和《黑龙江省中小学德育活动丛书》,“丛书”围绕“明理、知事、激情、导行”等环节,宏编而撤成。教材贯穿小学、纯种、高中三大学段,包括12个年级24个学期。课本共24册。如此恢弘的活动性德育课程教材工程,国内实属罕见。在“十一五”期间,省教育学院综合研培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研室发起的“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黑龙江省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的实践研究,现已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省“中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实验研究”的延续和深化。2000年,我们青冈县开始在小学生中进行《实事实做、实话实说、实情实写”(已下简称“三实”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研究》,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黑龙江教育》2000年12期全文刊登了教育局长王东阳撰写的《开展“三实”活动,办出青冈特色》和实验教师韩诗哲撰写的《扎实开展“三实”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素质》二项研究成果,2001年至2003年,青冈电视台、绥化日报、黑龙江省少儿电视台、黑龙江日报要闻版,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主题搬到了该项试验成果,2013年《黑龙江教育》7·8期刊登了芦河中心小学《努力实践、积极开创“三实”活动新局面》的经验。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利依据。

德育教育重在体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应重视体验。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永生不忘。所以,德育体验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课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研究“活动课设计”,强调体验的生产与情感的丰富,重视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重视德育生活化,重视探究性学习,它是教师按照预定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主动、自主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传统德育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现象相当普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长期以来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低下,“学而不信,知而不行”,这就直接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果。教育学专家发现:使用传统式的学习方法,学员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改革现行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和探索更有效德育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通过活动形式,学生亲身体验的互动式学习”是采用最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使学生通过活动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思考和提升。

一、“活动体验式”教学与结构

体验是指个体亲历某种情境或事件,在对情境或事件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获得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的活动。所谓活动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学生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地亲历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使学生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

活动体验式教学具有亲历性、感受性、知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在进行活动体验式教学时使学生置身于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或经历活动、情境,用感官和心灵直接去感受和把握,才能获得。学生总是以亲历、想象、移情将自己溶入、沉浸于认识对象之中,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去反思。这是一种直观性、灵感性、猜测性和整体性的思维。因此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教师对中职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强、理论说教无效的教学困扰。

关于体验式道德教育,我们的同行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深入的探究,例如:“体验式德育模式的研究”、“体验式教育策略的研究”、“情景体验教育法研究”、“情感体验教育的研究”等等。我们的课题是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与探索。首先,我们将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充分挖掘丰富的体验式德育教育资源,即围垦教育资源。其次,这些教育资源开发集中体现的是一种围垦精神,通过体验之后,拥有的是这种精神。最后,由这种精神主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明显转变。问题提出(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坚持德育为先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而深远。从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德育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德育教育的过程脱离学生的主体发展;德育教育的形式脱离学生的现状实情;德育教育的结果与学生的行为严重脱离;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主题班会和主题德育活动也有着零乱,随意,即时、低效、无序等问题。实践证明,现有德育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已难以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急需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道德成长需求,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开放性和序列性的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以最新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钻研支撑性文献,有针对性制订研究方案。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中,注重对德育对象的常态研究,采用活动观摩、活动设计、课程开发等形式获取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

3、经验总结法。

依据实践所提供的事实,通过各阶段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及时了解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成败,及时总结经验克服不足,随时撰写经验文章。研究的步骤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筹划阶段 2012年3月—2012年7月

(1)组建课题组,设计、申报课题实施方案。

(2)制定学校本课题研究计划。

(3)进行德育课题研究方面的师资培训、开题。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2012年9月—2013年12月

(1)对各种校本德育资源进行归类分析,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教育因素。

(2)开展主题教育,探索、总结,编撰校本德育教材,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组织开展相关理论的学习,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尤其是课题组成员的校本课观念,切实提高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

第三阶段:提高总结阶段 2014年1月—2014年7月

(1)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收集德育论文、德育案例、音像资料等,整理课题研究成果。

预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本课题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本着普遍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分三个阶段进行,预计三年完成。

第一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课题准备阶段:

1、制订方案和组织筹备,申请立项,准备实验研究工作,主持人负责。

2、主持人指导,组长具体负责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德育工作和主题班会相关知识的定向培训。

3、课题组长负责确定实验班,课体组全员参与对实验班进行摸底调查,完成实验初期基础资料。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14年7月)课题实验研究阶段:开展实验班工作,根据初期基础资料,设计系统性的主题班会,并按计划开展,每节课课题组全员参加,听评结合,强化总结提升作用,形成统一意见后,可被其他实验教师引用,组长负责评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第三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课题汇总结题阶段:整理个案分析及研究论文,准备结集。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

将研究成果形成具本土特色科学、系统、实效,可操作性强的校本教材。实验教师对个人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论文,并结集。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改变以往的学科研究为主题班会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在研究过程中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理解接受程度,确定设计方案,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更利于学生对主题班会深度的挖掘,强化教育功效。

主题班会是既成熟又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教育形式,对主题班会的探究也无止境。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和科学知识,扩大视野,提升素质,才能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创新,并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自主性、生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是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特征:,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以系统的德育知识的灌输为基础,避免空洞的说教形式,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形式。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实践活动课能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对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产生一种认可,于是吸引力就转化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以创设情景为导入,诱发感悟;以分享交流为手段,提高认知;以导行为目的,促人格健全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基本吻合,通过活动体验统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学生自我体验和领悟、自主判断和选择以及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德育内容正是通过这一有效方式深深的植根于学生心灵之中。

何谓体验式德育?目前教育界尚没有明确的定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所谓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体验式德育就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它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

在德育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听到的记不住,看到的容易忘,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麦克菲尔曾说过:“个体体验是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才能被体察和领悟。” 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情感是不能命令的。它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发、启动、传感,靠主体的自主感受和体验,才能促使学生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如果在教育中不重视体验,在认知过程中不染上相应的情绪色彩、道德知识、道德观点,对学生来说就会变得枯燥,情感得不到激化,认识得不到深化,心弦无法拨动。

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德育实践活动课

德育实践活动课是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学生道德学习特点,在传统主题班队会基础上按照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它是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它以教学过程为基本过程,紧紧围绕一个教育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课型。它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它是主题班团队会的拓展,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益补充,是把学生德育活动纳入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德育实践活动课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以系统的德育知识的灌输为基础,避免空洞的说教形式,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形式。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实践活动课能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对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产生一种认可,于是吸引力就转化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以分享交流为手段,提高认知;以创设情景为方法,诱发感悟;以导行为目的,促人格健全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基本吻合,通过活动体验统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学生自我体验和领悟、自主判断和选择以及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德育内容正是通过这一有效方式深深的植根于学生心灵之中。

德育主题教育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的基础上,引导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力求做到目标多元整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富有弹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围的教育空间,它既破除了传统德育的灌输,又解决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种种弊病,通过主题活动教育方式,把呆板的灌输变为学生的有趣参与。

德育实践活动课开展实效性差的原因

现阶段,德育实践活动课这种教育形式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教育功能,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很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那究其原因,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目前德育工作所面临的还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现状。好多校长拿德育撑门面,但骨子里却认为没有什么用。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学业成绩的天枰上还是倾向于学业成绩。

二是对德育实践活动课功能的认识还有欠缺、还需深入,没有认识到德育实践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时间被挤占是常见现象。

三是对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认识还停留在原有班会课的层面上。班主任教师没有掌握组织好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专业技能。好多老师一种倾向完全放手推给学生做,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握不好,起不到真正的自我教育的目的。另一种是没有摆脱原有形式上说教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实效性很差。

所以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在对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上多下些功夫去研究,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如何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

德育实践活动课从主题的确立到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冲击力,能够震撼学生的灵魂。德育实践活动课从整体的结构上来看最基本的清晰的大环节就应该是提出问题(或者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章要循、有据可依。

德育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我们都能想象出是从实践出发,学生参与整个活动而课只是所有活动的最终端呈现。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德育教育重在体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应重视体验。

德育体验有利于克服“说教式教育”的弊端,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德育工作都是以说理为主,我们往往把学生当作“美德袋”、“德育容器”进行灌输。这实质上就是重“灌输”,轻“感悟”;重“接受”,轻“体验”的“说教式教育”。它以教师为主角进行单一的说教和训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无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永生不忘。所以,德育体验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体验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国家课程标准既包纳了学生必须把握的知识与技能,还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知识与学生的活动、体验交织在一起。德育课中的体验式教育改革了传统的说教方法,强调体验的生产与情感的丰富,重视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重视德育生活化,重视探究性学习,它是教师按照预定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主动、自主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国内外物流发展概况及趋势研究 第3篇

(1) 美国。

美国的全国物流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以配送中心、速递、企业物流等最为突出。美国物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20世纪初至40年代, 物流观念的产生和萌芽阶段;②50年代至70年代, 物流管理的实践与推广阶段;③70年代至80年代, 物流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阶段;④80年代中期至今, 物流国际化、信息化及迅速发展的阶段。

美国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 政府依旧按照原职能对物流各基本环节分块管理。美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法规, 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市场的管制, 取消了运输公司在进入市场、经营线路、联合承运、合同运输、运输代理等多方面的审批与限制, 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物流发展。同时企业打破部门界限, 实现内部一体化物流管理, 结成一体化供应链伙伴, 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涌现出Dell, BIM, CISCO等成功的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

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 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 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方式。美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走在世界前列, 注重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的建设与研究。比如, 美国企业纷纷将物流信息化作为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 主要做法有: 普遍采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 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来提供运输和仓储的效率等等。

(2) 日本。

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到1965年, 日本在政府文件中开始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 简称为“物流”。日本物流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①物流概念的引入和形成阶段 (1953-1963年) ;②以流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1963-1973年) ;③物流合理化阶段 (1973-1983年) ;④物流现代化阶段 (80年代中期至今) 。

日本是最早提出和发展物流园区 (又称物流团地) 的国家, 目前, 日本在22个城市, 己建立20多个大规模的、布局合理、设施良好的物流基地的物流园区, 集中了多个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日本物流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物流信息化技术水平高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 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②物流设施现代化程度高物流领域均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③厂家物流系统、国际物流企业发展迅速;④物流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高。

(3) 欧洲。

欧洲是引进“物流”概念较早的地区之一, 而且也是较早将现代技术用于物流管理的先锋。欧洲物流发展的鲜明特点是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 形成不同的物流发展阶段。具体如下:①工厂物流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 ;②综合物流阶段 (70年代) ;③供应链物流阶段 (80年代) ;④全球物流阶段 (90年代) ;⑤电子物流阶段 (90年代末-21世纪初) 。

目前主要欧盟国家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 在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管理等环节利用专业化物流服务和外部资源的企业比例也越来越高。很多的欧洲制造业企业认为物流是影响其竞争能力的第一位或第二位因素,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资源和能力集中在掌握关键技术、核心业务和市场控制能力方面, 而在物流管理等非核心业务和技术方面则采取利用外部资源和服务的方式。通过利用外部的专业化物流服务, 制造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优化, 这也是企业能够集中资源和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的保证。

(4) 中国。

在我国, 物流是一个外来词, 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当前国内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 降低物流成本成为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中国物流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①计划经济时代的物流阶段 (建国初-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初) ;②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物流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现代物流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

我国物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在物流效率和成本、专业化和信息化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总体来说, 我国物流业现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大大提高, 国际物流量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②物流质量有所提高, 物流效率有待改善。物流质量主要由物流时间、物流费用和物流效率来衡量;③信息化程度低, 但信息化进程在加快。我国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 发展也不平衡, 但物流企业及工商企业物流部门对现代物流管理日益重视, 在加速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完善, 中国物流管理软件开发也己经起步;④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中国物流业仍以多元的管理方式为主, 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国内贸易局、外经贸部、能源部、农业部等专业部和国家计委、经贸委等综合部门。各部门之间分工有交叉, 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

2 物流业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竞争日益激烈, 如何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 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是企业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要实现这种战略, 没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可靠快捷的物流系统是无法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 物流的功能也不再是单纯为了降低成本, 而是发展成为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当前, 物流产业正朝着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国际化与服务优质化的趋势发展。

(1) 物流绿色化。

物流的活动过程对于环境会产生很大影响, 例如用于运输的汽车所带来的废气污染, 用于包装的包装物、衬垫物所带来的卫生污染以及垃圾污染等等。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提倡的是“可持续发展”, 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地加强, 物流企业也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 还要遵守环保规则, 注重社会效益, 向“绿色物流”发展。例如, 有的国家已经开始考虑限制卡车运输, 鼓励铁路运输, 以减少噪音和尾气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有的国家规定, 旧电视机、电冰箱要有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和再生利用, 以减少对环境卫生的影响。总之, 现代物流要形成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 形成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消费生活同时健康的物流系统, 向环保型物流发展。

(2) 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 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在各大物流服务商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中, 现代物流技术信息化、集成化发展迅速, 这一点在横向领域里更为普及。在纵向领域里, 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

物流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管理、物流流程设计与控制和物流作业等物流活动中全面而深入的应用, 并且成为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系统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一般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随着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问题, 实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二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 促进企业流程改造, 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法, 例如仓储优化、运输路径优化等;三是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 提高上下游企业信息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 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物流的智能化也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目前, 除了智能化交通运输外, 无人搬运车、机器人堆码、无人叉车、自动分类分拣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等现代物流技术, 都大大提高了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 还出现了虚拟仓库、虚拟银行的供应链管理, 这都必将把国际物流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 物流产业全球化与国际化。

近些年, 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走进来”和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 推动国内物流产业融入全球经济。在我国承诺国内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之后, USP、联邦快递、联合包裹、日本中央仓库等跨国企业不断通过独资形式或控股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 外资物流企业已经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为基地, 分别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的态势。同时, 伴随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 我国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在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物资、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的进出口运输上,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正在发生较大变化。这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 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 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 物流服务优质化。

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使得社会和客户对现代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传统物流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进而使得物流发展出现服务优质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优质化努力实现“5 Right”的服务, 即把好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 以适当的数量、合适的价格提供给客户将成为物流企业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物流服务优质化趋势代表了现代物流向服务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延伸, 表明物流服务的质量正在取代物流成本, 成为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要:自物流概念产生以来, 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 其发展程度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叙述了国内外几大处于物流发展前沿国家的物流发展概况。并且全面指出了当今国内外物流发展的具体趋势及方向。

关键词:物流产业,物流趋势,物流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枭吟.我国物流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 2007, (2) .

[2]任珊珊.我国社会物流发展与国外经验对比分析及建议[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刘万强, 王博.我国物流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 2006, (8) .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4篇

关键词 低氧 ;热泵干燥 ;干燥介质 ;干燥品质

中图分类号 TS25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10.018

Abstract The hypoxia-heat pump drying technology can dry the air in a closed circulation system by using other gases such as carbon dioxide and nitrogen instead of conventional air. This drying method can improve the drying quality, save energy and raise dry efficiency.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drying problem of some materials sensitive to heat and oxygen. This technology has a wider application prospect.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ypoxia-heat pump drying technology were reviewed,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ying medium, the quality of dried products and its related devices.

Keywords hypoxia ; heat pump drying ; drying medium ; drying quality

干燥品质的改善和干燥效率的提高,是目前干燥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干燥过程中品质劣化的主要原因是有氧环境、高温、酶促褐变等,而氧气、温度、多酚氧化酶是酶促褐变的主要条件[1]。因此,干燥过程中,温度和氧气浓度是影响干制品品质的2个主要因素。降低干燥过程中的氧含量和干燥温度是改善干制品品质和提高干燥效率的重要途径。

低氧热泵干燥技术是采用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和氮气等代替常规空气作干燥介质,在封闭式热泵干燥系统实现设备内定量气体循环传质、传热,达到低氧干燥效果。该技术不仅可通过对闭式干燥系统中定量气体的成份调节作干燥介质,进行低氧环境的气调干燥加工,减少因氧化和酶促反应对干制物料的色泽、营养物质和挥发性香气物质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改善干制品的品质;又改变了热风干燥过程不断吸入新鲜气体,排出高温废气的传统模式,有效利用干燥过程的潜热,大大节约能耗,提高干燥效率[2]。技术能有效解决氧敏性、热敏性物质的干制问题,提升品质,降低能耗,实现高效、清洁、环境友好干制加工生产,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低氧热泵干燥技术中不同气体作干燥介质的物性研究、对干燥品质特性的影响、相关装置的研制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 不同气体作干燥介质的物性研究

表面传热传质系数是影响干燥过程中热质传递的重要参数。在干燥过程中,表面传热传质系数除了受流动状态和接触面积的影响外,也受干燥介质的密度、粘度、热导率和比热容等物性参数的影响。不同气体作干燥介质,由于各种气体的物性参数均不相同,所以其干燥过程的流动状态和热质传递性能与常规空气干燥必有差别。

Hawlader等[3-4]研究姜、番石榴和番木瓜等在二氧化碳、氮气与标准空气不同种介质的热泵干燥,氮气作干燥介质得到的有效扩散率最大,二氧化碳其次,标准空气最低。Doungporn等[5]对不同物料的气调干燥速率进行分析,认为高湿度的物料如苹果、胡萝卜等受干燥介质的氧气体积分数的影响较为显著,会导致其干燥速率随着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而提高,而低湿度的谷物(干基含水率32%)则不受氧气体积分数的影响。谢继红等[6]研究空气、氮气、二氧化碳、氩气、氢气、氦气6种热泵干燥介质的基本物性和热物性数据,包括1个大气压下不同温度下的密度、定压比热容、热导率、导温系数、运动黏度、动力黏度等,并对各种干燥介质的适用性进行分析。根据物料物性和干燥过程的需要, 在热泵干燥装置中采用由上述单种或多种气体组合得到的干燥介质,选择最佳干燥介质,实现干燥速率快、能源效率高、干燥品质好等多个目标,为采用空气之外的其他适宜干燥介质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陈东等[7]采用氢气作为干燥介质,在相同的并流厢式热泵干燥装置结构尺寸和干燥工艺参数条件下,氢气与物料间的传热系数约为空气的2.5倍,传质系数约为空气的1.5倍,流动阻力约为空气的1/5,而单位体积与水蒸气饱和混合物中的水蒸气质量及在绝热干燥过程中吸收水蒸气的能力均与空气基本相同。研究表明采用氢气作为干燥介质具有突出的综合优势,可为物料提供不含氧的干燥环境,还可使干燥速率明显提高,使风机功耗大幅度降低。但氢气易燃易爆,应用时须完善安全技术和提供管理制度保障。朱文学等[8]绘制含氮气混合气流定压湿焓图及温湿图,推导不同氮气含量混合气流状态参数和传热传质系数的计算公式并进行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氮气含量的增加,混合气流的密度、粘度、热导率和比热容均减小,扩散系数增大,传热系数减小,传质系数增大,干燥速率逐渐增加。

不同物料干燥对干燥介质的要求亦不同,作干燥介质气体的种类和浓度跟物料的特性密切相关,因此对不同气体作干燥介质的物性研究是低氧热泵干燥技术有效实施的基础。

nlc202309090635

2 低氧热泵干燥技术对干燥品质和效率的影响

低氧热泵干燥技术能有效解决干燥过程中干制品外观色泽劣变、营养物质损失和能耗高等难题,有效提升干燥品质,提高干燥效率,备受国内外干燥加工研究学者的关注。

Hawlader等[3]研究真空干燥、冷冻干燥、以空气、氮气、二氧化碳作干燥介质的热泵干燥番石榴和番木瓜时干燥动力学、干燥品质。结果表明,用二氧化碳作热泵干燥介质,干燥过程中番石榴的有效扩散率提高44%,番木瓜的有效扩散率提高16.34%,还能有效减少褐变,快速复水,VC保存率高;还比较以空气、氮气、二氧化碳作不同热泵干燥介质干燥厚度为3 mm的姜片的干燥特性。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不同干燥方式干制品中的主要功能成分姜辣素(6-姜酚)含量,姜辣素保留含量按以下顺序依次增大热泵干燥,冷冻干燥,氮气热泵干燥,二氧化碳热泵干燥和真空干燥。由此可见,低氧热泵干燥比其他大部分干燥方法更能有效保存功能成分[4];以氮气或二氧化碳为干燥介质的热泵干燥干制苹果、番石榴、土豆等,在45℃、10%湿度下,其干制品有很好的物性,减少收缩,更发达的多孔结构和更好的复水性,在色泽上同真空冷冻干燥相似[9]。O'Neill等[10]认为采用氮气或二氧化碳代替常规空气进行干燥,可有效减轻褐变、提高产品孔隙率及缩短干燥时间。Borompichaichartkul等[11]研究氮气作干燥介质夏威夷干果分阶段热泵干燥技术,包括干燥动力学、干燥品质和干燥过程的能耗。研究表明,第一阶段40℃氮气干燥介质中烘,第二阶段60℃空气干燥介质中烘,可获得品质优良的干果和最小能耗。卢永芬[12]根据CO2作干燥介质调节氧含量热泵干燥食用菌的试验结果,建立不同温度下O2、CO2含量与蘑菇褐变度的数学关系式。在O2含量较低时,随O2含量的降低,褐变度下降明显,而温度对褐变度的影响较小;随着O2含量的升高,尤其当O2含量大于14%时,温度对褐变度的影响变大,而O2含量对褐变度的影响变小。而随着CO2含量的升高,褐变度先是减小,然后增大。以CO2含量在70%为界,含量小于70%的范围内,随着CO2含量的升高,褐变度减小;含量大于70%的范围内,随着CO2含量的升高,褐变度反而增大。罗磊[13-14]等以氮气为干燥介质调节设备中氧体积分数,研究氧体积分数对哈密瓜和苹果热泵干燥速率、表观亮度(L值)、VC和总酚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氧体积分数对哈密瓜片和苹果片干燥速率无显著影响,但能够明显降低其VC和酚类物质的氧化损失,哈密瓜片和苹果片L值提高,有效改善干制品表面色泽和保存营养物质。此外,还选择Page方程和单项扩散模型2种干燥模型进行苹果薄层干燥模型分析,结果表明,Page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验值一致度高,较适于拟合苹果片充氮低氧热泵干燥过程[15]。刘云宏等[16]研究金银花的低氧热泵干燥技术,干燥温度的提高可显著缩短干燥时间,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可略微缩短干燥时间;水分扩散系数随温度的提高及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而增大,但降低氧气体积分数对提高水分扩散的积极作用有限;利用威布尔分布函数拟合的金银花干燥曲线,拟合精度较高,并确定尺度参数和形状参数方程;金银花的功能成分绿原酸含量随着氧气体积分数及干燥温度的下降而升高,与真空干燥的含量类似。吴佳[17]采用氮气源热泵技术干燥胡萝卜,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随氧含量下降而显著提高,40℃、5%氧含量时,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为86.7%,与真空干燥的最优水平相当(60℃,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为87.1%),但干燥时间大大缩短,氧含量对β-胡萝卜素保留率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宋宇[18]以干制品色泽、变形程度、β-胡萝卜素以及复水率为评价指标,进行热风、真空、无氧热泵干燥3种干燥方式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干制品色泽和变形程度等外观干燥效果上,真空干燥和无氧热泵干燥的干燥效果明显好于普通热风干燥;胡萝卜中主要营养物质β-胡萝卜素和VC保存含量排序是真空干燥最高,无氧热泵干燥次之,热风干燥最低;在复水率的试验中可以看出,经无氧热泵干燥和真空干燥后的干制品复水效果相对较好,热风干燥较差。

3 低氧热泵干燥装置的研究

低氧热泵干燥技术的研究以优良的干燥装置为保障基础。低氧热泵干燥装置须具备良好的密闭性能,温湿度、风速和氧气浓度等参数的精确智能测控。

Chua等[19]利用2级蒸发热泵干燥系统,实验表明,该干燥系统可将温度和湿度控制在较大范围内,提高系统的操作系数(COP),节约能耗。Teeboonma等[20]利用外置和内置并联双冷凝器有效保证干燥温度在设定范围内。卢永芬[12],陆烝[21]均对双冷凝器双蒸发器热泵系统和辅助加热装置进行研究,该干燥系统通过不同电磁阀的操作,可形成加速升温、升温除湿、恒温除湿、快速除湿和降温5种组合操作,根据各阶段温、湿度的要求和即时温、湿度测定值选择不同的组合状态,从而达到不同温度、湿度要求下的控温控湿效果。张建峰[22-23]对热泵干燥装置控制系统进行研究,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和计算机相结合的方法,即PLC为下机位,计算机为上机位的控制系统,可设定干燥室内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在手动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了自动控制,提高了干燥产品品质,降低了干燥能耗。潘秀霞等[24-25]研制一种基于上、下位机串行的干燥智能测控系统。采用89C51单片机实现温度、湿度、气体成分和物料重量的多路环境参数的检测与智能控制;计算机实现在线参数的可视化显示、处理及建立专家知识库等功能;通过串口方式解决单片机口线紧张问题;模糊控制加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实现复杂环境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的有效控制。范海亮[26]根据蔬菜干燥过程特点和热泵干燥环境非线性、大惯性和时变性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精确的热泵干燥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热泵干燥装置、数据采集系统和监控系统组成。利用Fuzzy-PID复合控制器实现干燥室内温湿度的精确;通过变频调速系统能将干燥介质流量控制在稳定,利于物料干燥的范围内;利用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CADA),其中,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由传感器、PLC和模拟量模块组成,PLC作为下位机采集传感器收集温度、湿度、风速等的现场数据采集,监控系统实现对热泵干燥装置多个位置温度和湿度的监控,实现数据实时显示、数据归档、参数初始化设定、控制设定、报警信息查询等功能,能够实现远距离、非现场监控;还利用胡萝卜为干燥物料进行多组实验,验证低氧热泵千燥装置的工作性能,研究胡萝卜的干燥性能。宋宇[18]对热泵循环系统和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和优化,热泵循环系统增添辅助风机、辅助加热器、高压气体管,构建密闭循环回路,控制系统增添氧气传感器、环境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检测物料内部的温度传感器等设备,实现精确控制的无氧热泵干燥,并对该设备进行干燥曲线、干燥能耗等性能进行测试。

nlc202309090635

低氧热泵干燥装置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包括:热泵、干燥、智能测控、物料的特性等,属于技术集成型装置。低氧热泵干燥装置属高性能热泵装置,目前,虽有一些研究,但研究和开发的力度和广度还不够,需要各学科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

4 展望

国内外研究表明低氧热泵干燥技术在干燥过程能耗和干燥品质包括结构特性、视觉特性、营养特性、复水特性等均表现出优势。其低温、低氧的干燥环境为热敏性、氧敏性食品和生物原料等的干燥提供新的途径。目前,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干制品品质特性的研究,对低氧热泵干燥装置的研究甚少。低氧热泵干燥技术的发展有赖优良配套装置的支持,低氧热泵干燥装置的研究亟需开展,以利于此干燥技术更好的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文学. 食品干燥原理与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6-48.

[2] 石启龙,薛长湖,赵 亚,等. 热泵变温干燥对竹荚鱼干燥特性及色泽的影响[J]. 农业机械学报,2008,39(4):83-86.

[3] Hawladera M N A, Perera C O, Tian M, et al. Drying of guava and papaya: Impact of different drying methods[J].Drying Technology, 2006, 24(1): 77-87.

[4] Hawladera M N A, Perera C O, Tian M. Comparison of the retention of 6-Gingerol in drying of ginger under modified atmosphere heat pump drying and other drying methods[J]. Drying Technology, 2006, 24(1): 51-56.

[5] Doungporn S, Poomsa-ad N, Wiset L. Drying equations of Thai Hom Mali Paddy by using hot Air, Carbon Dioxide and Nitrogen Gases as Drying Media[J]. Food and Bioproducts Processing, 2012, 90(2): 187-198.

[6] 谢继红,周 红,陈 东,等. 热泵干燥装置中干燥介质的物性及其应用分析[J].化工装备技术,2007,28(3):1-5.

[7] 陈 东,谢继红. 氢气作为热泵干燥装置干燥介质的分析[J].化工装备技术,2008,92(5):5-8.

[8] 朱文学,种翠娟,刘云宏,等. N2气调干燥气体状态参数计算方法[J]. 农 业 机 械 学 报,2013,44(11):174-179.

[9] Hawladera M N A, Perera C O, Tian M. Properties of modified atmosphere heat pump dried food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6, 74(3): 392-401.

[10] O'Neill M B, Rahman M S, Perera C O, et al. Colour and density of apple cubes dried in air and modified atmosphe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y, 1998, 1(3): 197-205.

[11] Borompichaichartkul C, Chinprahast N, Devahastin S, et al. Multistage heat pump drying of macadamia nut under modified atmosphere[J]. International Food Research Journal, 2013, 20 (5): 2 199-2 203.

[12] 卢永芬. 食用菌气调干制技术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1.

[13] 罗 磊,王 强,任广跃,等.哈密瓜片充氮低氧热泵干燥工艺研究[J].干燥技术与设备,2013,11(6):50-57.

[14] 罗 磊,支梓鉴,刘云宏,等. 正交试验优化苹果片低氧热泵干燥工艺[J].食品科学,2014,35(4):1-5.

[15] 罗 磊,支梓鉴,刘云宏,等. 苹果片气调热泵干燥特性及数学模型[J]. 食品科学,2014,35(4):13-17.

[16] 刘云宏,苗 帅,罗 磊,等. 基于威布尔分布函数的金银花气调干燥实验研究[J].食品科学,2014,35(21):31-35.

滩桥小学课题研究概况 第5篇

滩桥小学是一所镇中心小学,2011年申报《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市级课题。

我校开展的“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旨在通过专题的研究推进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探索出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模式,最终推动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课题自2011年11月申报立项以来,便着手制定方案,实施研究。课题由校长领导,教科室直接负责,教务处组织实施,信息中心技术支持。课题涉及学校全部学科,由学科教研组长任课题的小组组长,采用全员参加的原则,分组管理,层层落实。目前,我校课题研究已处于实施阶段的第二阶段——做好上阶段研究小结,材料整理工作。调整下阶段实施具体方案。

我校课题研究内容(子课题)包括:

1.研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方法。2.研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各科教学的方法。

当然,对于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来说,课题研究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困难与困惑,比如说:

1、教师年龄老化,内驱力不够,对课题研究没兴趣。

2、不知从何入手,缺乏理论指导。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6篇

一、引 言

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因此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保持乡村性,即小规模经营、本地人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可持续2。农户是乡村旅游过程中重要的主体之一,但是,这一群体通常会被忽视:他们出让自己的土地,提供自己的房屋,付出自己的劳动力,得到的却是微薄的利益分配。台湾乡村旅游的教训是乡村旅游目的地充斥着“以客为尊”的商业性经营思维,以往居民与游客的社会性的主客(host-guest)关系转变为商业性的仆主(servant-master)关系3。这一切都导致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的消失。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稳步迈进,农民的利益必将不容忽视,而学者也正在更多地关注农户,从不同角度阐述乡村旅游地农户如何适应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邱云美(2004)在“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有效途径”一文中指出,建立社区参与的保障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等,是保证社区参与旅游的重要措施4。但是农户的定位却未被提及,缺乏明确角色定位的农户想要在现实中融入到这股发展大潮中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而对于乡村旅游而言,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本地化。有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业只是它的阶段性产业,但对于那些遗产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占据重要地位的乡村,长期保持乡村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旅游学刊》,2006年第3期。2

3黄昭瑾:“休闲农业园区之理念与营造”,《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下)》,2002年。

4邱云美:“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有效途径”,《农村经济》,2004年第12期。

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但什么力量能够鼓励乡村居民维持乡村性呢?那就是村民必须能够从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保证当地居民受益的机制是旅游产业链的本土化与经营者的共生化(Sharpley,2003)。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范文格式请浏览

上一篇:和时间赛跑初中作文600字下一篇:家具油漆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