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24-08-30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精选8篇)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第1篇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2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也就是知识经济竞争的世纪。知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创新的竞争、知识创新的竞争和创新人才的竞争。无论是进行技术创新,还是进行知识创新,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才,是创新者。下一个世纪的知识经济,必将形成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人才的竞争会异常激烈。那时谁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资源,谁就拥有持续创新的能力,谁就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相反,谁缺少科学技术储备和创新人才,谁就会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实处。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下面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 个歪曲,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的。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多个学生分组实验,一百多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 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2、实验,在学习中创新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中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 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3、重视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 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也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关于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辨证原则。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应该总结实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实验中是最常用的,是应该掌握的。这样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在做固体融化的实验过程中(直接加热),开始的实验结论和课本上总是不一致,学生甚至考虑了推翻课本的大胆想法。在引导学生考虑小学学习的热平衡的知识后,就有学生考虑是不是加热不均匀的问题,通过讨论,最终使用了水浴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结论与课本基本一致。这就是运用来探讨新知识新方法,在探讨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 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 了 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在实际操作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总之, 通过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材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第2篇

作者:张春喜 教学论文来源:原创 点击数:

440 更新时间:2008-9-29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实处,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

变过程。

关键词:创新 能力 改革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高,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也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大小。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实处。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我们下面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的。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

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我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是我国近些年来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

实验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实验报告能力:一要培养观察能力。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都有一个对物理现象进行有目的、有序的观察过程。要注意引导观察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刻性。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通常采取的方法有:对比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往往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现象的对比,或把某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来实现的。归纳观察法是通过对个别现象进行观察,经过分析、推广,再归纳为一般性的规律。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大纲中重点强调的,应该在平时的观察中逐步提高。二要培养操作能力。实验过程离不开操作,操作是否正确规范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的结果,甚至直接导致实验的失败。应该引导学生在操作前拟定操作步骤,要了解所使用仪器的用途、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按照实验原理,学会控制实验条件,合理组装或连接实验装置。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故障的排除是许多学生的薄弱环节,往往反映学生对实验原理模糊不清,或者对各部分仪器的工作情况不甚了解,又不肯动脑分析而急于求老师来解决。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故障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养成手脑并用、独立工作的习惯和能力以及进行科学实验的自觉意识。三要培养数据处理能力。要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养成对于一个量的确认需获得多组数据(多次直接测量)才有可信度的习惯;对于直接读取的数据应该会用有效数字表示;能自己设计表格进行间接测量的计算;能用代数法、图象法几何法来研究实验报告能力。要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和成果完整地表达出来,就要指导学生认真独立地写好实验报告,这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实验报告的内容要规范化,一般应包括: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装置、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和处理、实验结论、误差分析等。在高中课本中,最初三个实验已做了简要的示范,让学生有一个模仿学习过程,以后的实验就要求学生自己写。特别是写“实验步骤”,学生普遍感到较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操作过程,自己组织语言按“装(即在准备步骤中将仪器装接调整好)、测(测量、读数)、处(数据处理)、结(做出结论、整理器材)”依序写出,不要大量抄录课本中的内容。每次实验报告都进行评分,并给予评价。总之,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要以提高实验素养为指导思想,注重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长期坚持强化实验能力训练,就能使学生更快更熟练地掌握科学实验方法,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它在物理教学中应有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实验课所占比重较小,考试制度的局限和不少学校的实验设备的不足乃至有些教师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等等。使得实验开设率低,实验教学效果不佳,要求偏低。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采取了增加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次数以及增加课外活动的实践机会,提高实验课的质量,摸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有效地

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改进实验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一)强化演示实验。

除了重视做好每一个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外,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我们在强化实验手段上,做了一些尝试:用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理解、巩固和深化知识。对于激发求知欲,提高兴趣,启迪思路都有事半功倍之效。用演示实验解决抽象疑难问题,如布朗运动、浮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静摩擦力方向是指向国心的受力分析等等,生动直观,言简意赅。事实证明,具体形象要比语言文字更易记住,视觉刺激远胜于听觉刺激。另外,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所表现出良好的实验素养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整体水平,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

(二)重视学生分组实验。

这类实验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遵守预习——实验(操作)——总结(报告)的规程要让学生有充分操作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必要的实验类型。我们将各个实验归类为“基本仪器的使用、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四大类,指导好各类实验的特点和通用的实验方法。”基本仪器的使用“要能记住基本仪器、仪表和量具的构造、用途和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要领和读数方法。“测定性实验”往往是通过测定某些物理量再借助某些物理规律,间接地得到待测的物理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两种科学方法,即由理论到实验和由观察、实验到理论的方法,通常是先测定与规律有关的物理量,然后看一看这些物理量的关系是否符合所要证实的规律。“探索性实验”又称研究性实验,则是对学生进行用实验归纳法研究未知物理规律的训练,此类实验难度较大,在课本中数量较少,我们按照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有条件的学校应发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数目”,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实验(如牛顿第二定律、玻意耳定律)。增加学生对该类实验的训练,同时有利于学生知道重要定律的由来和培养控制实验条件及设汁实验的能力。对实验进行分类指导,有利于使学生摸索到做各类实验的基本规律,不致于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掌握情况如何,除了进行书面考试外,还进行了单独

实验操作考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增加随堂实验。

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加深理解物理知识,我们还增加了许多随堂实验,即边学边实验。它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亲自做实验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对于一些可见度不高,不宜演示的重点实验和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的小实验,如:高中教材中的肥皂膜干涉、三棱镜色散现象和一些仪器刻度的观察等等;或适合学生动手动脑探索规律的实验,如:初三的欧姆定律,高二电学中电源电动势与路端电压、内电阻的关系以及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或对于有些基本仪器的认识和使用,如:电表、秒表、温度计、滑动变阻器等等。随堂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激发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提倡和推广。

(四)开展课外活动。

结合课本里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一些简单器材和自制仪器独立完成。如:初中学生学完“浮力”知识后学会制作潜水艇模型,学完“光的反射定律”后制作简易潜望镜,学完“安全用电”后学会安装照明电路,排除照明电路的故障;学完“照相机”后配合劳技课开设摄影讲座和组织摄影实践活动。配合学校科技节举办大型“扔鸡蛋”比赛活动,靠学生自己找器材,自行设计和制作,踊跃参与,大显身手。这次活动盛况还在省电视台播出,同学们至今还记忆犹新,意犹未尽。我们还组织学生学会修理弹簧秤,自制溢水杯等简单仪器和小家电的使用和维修。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马尾造船厂、闽渔公司、华能电厂、省物构所等等。不受教学大纲限制,形式多样,多渠道开设实践活动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造意识、竞争意识和实用意识,对于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

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学习兴趣都是很有效的。

四、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 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在实际操作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第3篇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 能够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建立与实验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 充分利用物理的教学特点和实验手段, 以物理实验教学为载体,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就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谈几点看法。

1、设计启发性的问题,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介绍实验的原理、器材、步骤、要观察的现象、记录的数据、要得出什么结论、产生误差的原因等等, 甚至连实验报告中的表格都替学生设计好,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根本不用自己思考, 或者看热闹般地“观察”, 仅仅被表面现象所吸引而忽略内在原因的考虑;或者机械地按老师的要求操作,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会想有没有其它等效的或更好的操作方法, 更不会想重新设计此实验的做法。由于要观察的现象或要得出的结论已经先入为主, 所以根本不分析采集到的数据, 更谈不上由实验的数据去演绎、归纳出结论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现代教学论也认为, 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 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景变化的刺激。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生疑、质疑, 这样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对比, 进行综合和概括, 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使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悬念, 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 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 让学生通过分析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 理解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所遵循的物理规律。也可以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让学生对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或让学生判断各种解决问题方法的优劣性等等。

因此, 实行探究式教学是实验创新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楞次定律的演示实验完全可以改为探究式实验。首先, 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或学生的分组实验, 让同学们观察并且判断:当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这个闭合回路时, 使磁通量发生变化所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在此时, 老师应及时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螺线管中这时有几个磁场?”让学生自己分析螺线管中存在的磁场情况, 使学生认识到这时螺线管中存在着两个磁场, 即一个是条形磁铁的磁场, 一个是感应电流的磁场。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由感应电流的方向和螺线管的环绕方向, 根据安培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从而组织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得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条形磁铁的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这时, 学生往往容易误认为, 感应电流的磁场阻止了条形磁铁磁场的变化, 因而条形磁铁的磁场就不变化了。老师这时要注意点拨学生的思维, 弄清楚在电磁感应这个物理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也就是只有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 螺线管中才有感应电流的产生。因而, 感应电流的磁场只能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 而不能阻止原来磁场的变化。通过反复的启发、引导和点拨, 学生们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 就可以总结得出楞次定律有关的文字表述。还可以再提出问题:“还有哪些情况可以引起磁通量的变化而产生感应电流?”启迪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时就在这些问题中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

2、通过加强演示实验, 提高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也是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在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 具体形象与抽象思维的相互作用, 会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 其中有一些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老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注意观察、勇于质疑, 敢于提出问题, 哪怕是一些已有定论的问题, 也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让学生从正面、侧面和反面进行论证, 在争论之中从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 在批判性的思维之中, 使学生们对一些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理解得更深刻,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 在讲述关于交流电的有效值的概念时, 为了使同学们从热效应的角度来理解交流电的有效值, 特地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 将同一个灯泡分别接入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中, 通过示波器可以分别显示出交流电和直流电,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可以分别显示出通过灯泡的电流和灯泡两端的电压, 因灯泡亮度相同, 大致可以说明电流产生的热效应相同, 而示波器又显示出交流电有最大值, 与直流电不同, 电压表则显示出这时交流电的电压与直流电的电压是相等的, 因而把这个直流电的数值叫做交流电的有效值。通过这样的演示, 学生们有了感性的具体形象, 再通过理性的抽象思维, 对交流电的有效值的概念就比较容易建立起来了。同时通过加强演示实验, 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3、通过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我们说“百见不如一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重要的一条是让学生多做实验, 加强实际动手操作, “看、想、做”相结合, 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1)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教材中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和一定量的学生分组实验, 为的是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接受物理知识, 同时提高学生应用实验探索学习物理的能力。要实施创新教育,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创新, 可以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动手实验的能力现状, 突破常规教学模式, 适当的将一些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操作的分组实验, 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例如, 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老师演示的斜面小车实验, 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分析, 去体会理想实验中逻辑思维的推理过程;又如, 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时, 将老师的演示实验改由学生来做分组实验, 将讲授型的知识传授课变为师生互动型的研究实验课, 同时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出及时的解答, 这样做, 学生的参与使课堂的气氛更活跃, 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又进一步增强了对实验仪器使用方法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还能激发出来一些新思维、新方法, 为进一步实施创新教育打下了基本实验技能方面的基础,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科学方法。科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方法, 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即:实验归纳方法、实验验证方法、理想实验方法。而探索性实验就是实验归纳法的一种应用。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是锻炼实验技能, 学习研究方法, 培养实验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了使学生对通过观察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过程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将学生的验证性分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 给学生指明探索思路, 弄清实验探索所依据的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通过实验的观测和分析去探索研究, 通过发现问题, 通过积极探讨, 总结得出原来并不知道的规律性的结论。这样做, 对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很有益的。

例如, 在讲了运动学后, 学生已经掌握了气垫导轨的使用, 同时也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关速度的计算问题。因而, 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学生分组实验也可以改为探索机械能守恒规律的学生分组实验;又如, “碰撞中的动量守恒”也是验证性的学生分组实验, 同样可以改为探索性的学生分组实验,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索的过程中, 激发思维的潜能, 培养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还能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 让学生了解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 从而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通过对物理实验的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设计性实验就是以现有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为背景, 打破现有的实验方案, 在一些特定的条件和要求下设计并实施新的实验方案和步骤。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对实验的知识、原理和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 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因而, 进行实验的设计具有可行性。如何进行物理实验的设计呢?由于设计性的实验要求较高, 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需要学生在深刻理解基础知识和牢固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还要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而,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要选好典型的课题, 让学生能在原有的知识和基础上, 进行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达到进行实验设计的目的,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 通过初中的学习, 学生们已经了解了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概念, 也知道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的定性关系。那么, 如何寻求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定量关系呢?要找出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定量关系, 首先就要确定入射角和折射角, 因而, 如何作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就是确定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键。我们知道, 对于同一个实验目的, 由于所用的实验器材不同, 所采用的实验方案也就不同。因而, 让学生开拓思路, 引导他们大胆地去设计实验的方案, 可能会出现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 老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肯定合理的地方, 指出不当之处, 最后根据给出的器材, 选定插针法的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 总结得出光的折射定律。又如, 在学习了恒定电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以及掌握了电流表、电压表和有关仪器的使用后, 就可以组织学生对电阻的测量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们则根据并联分流或串联分压的原理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 有些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能设计出电压表和电流表扩大量程的实验电路, 这说明学生具有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关键在于我们老师如何有效地进行引导。

总之, 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全面的功能, 作为物理教师, 我们更应该积极探索, 努力改进教学方式, 以便更好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接第232页

桃李那样普通而习见, 但较之“尘网”来说, 却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美好景物。这层末二句“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暂做一小结。“户庭”即门庭, 指起居住所。“尘杂”指人世间的杂务, 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琐事。“虚室”, 空寂的房间, 实指无官一身轻, 没有人事滋扰的悠闲。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 是一层。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 作者何以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 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樊笼”即上文的“尘网”, 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 使人有“羁鸟”“池鱼”之感。既然如此, 那么一旦冲出罗网, 返回大自然的怀抱, 那就其乐无穷、处处皆春了, 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欣慰。在“密网裁而鱼骇, 宏罗制而鸟惊”的世界里,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使陶渊明神往的。

陶渊明脱离官场, 归隐农村, 不与统治者合作的行为令人敬佩;歌唱大自然田园风光的诗歌也使人赞叹。但事情本身, 仍有独善其身消极避世的因素, 这一点自然不应苛求古人。

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 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更要教授他们懂得如何领会其中的深意, 懂得一种高层次的阅读——鉴赏。

参考文献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第4篇

一、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思路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都是为了需要的满足。所以说,需要是人的活动总动力、总根源(也称内在驱力)。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并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的,我们所说的实验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19个学生分组实验,211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去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利用实验教学营造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学生初次接触物理实验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尤其是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时,会激动不已,浮想联翩,还会积极地模仿、迁移、类比或进行批判性评价。学生的好奇心正是创造力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基础,这种动力基础常使学生处于主动的、积极的思维状态,这种思维的结果,如果就其自身的认识发展而言,含有一定的新颖性、独特性,我们就以为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由此看来,创造思维并不是一种神秘的个人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善于肯定和大胆扶持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具有的创造性意向的努力,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行为和观念,优化教学环境。

三、更新实验教学方法

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

2.在实验中学习、创新。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并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出的。如在序言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了什么是实验。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只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都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作出正确的实验报告。

3.重视实验后的思考、学会创新。引导学生思维求异,寻求多种实验方案,然后对实验方法进行反思,找出其特点和不足,从而优化实验方案,选取最佳策略。例如“测盐水密度”实验时,学生可探求以下多种方法。

方法一:(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2)烧杯内倒入盐水称出总质量m2;(3)把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V;(4)计算:ρ=(m2-m1)/v。

方法二:(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2)把烧杯内的水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盐水的体积v;(3)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4)计算:ρ=(m1-m2)/v。

方法三:(1)用天平称出空量筒的质量m1;(2)量筒内倒入适量的盐水,读出盐水的体积v;(3)用天平称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m2;(4)计算:ρ=(m2-m1)/v。

方法四:(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2)把烧杯内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盐水的体积v;(3)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4)计算:ρ=(m1-m2)/v。

引导学生对以上四种方法进行反思,方法一中,烧杯内盐水倒入量筒时,烧杯壁上沾有盐水,使测出的盐水的体积变小,密度变大;方法二中,烧杯内盐水倒入量筒后,烧杯内壁沾有盐水,用天平称得空烧杯的质量变大,算出盐水的质量变小。从而使所求盐水的密度变小;方法三中,由于量筒高,放在天平上称量易发生倾斜、歪倒,容易损坏仪器,不便于操作;方法四弃掉了以上三种方法弊端,使测量简洁而又准确,确为最佳策略。

所以,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和设计性的实验。这不仅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

四、创新物理实验教学评价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应该不仅仅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在实际操作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为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物理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创新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第5篇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高,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也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大小。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实处。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我们下面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的。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2、实验,在学习中创新。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中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 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3、重视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

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也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关于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辨证原则。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应该总结实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实验中是最常用的,是应该掌握的。这样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在做固体融化的实验过程中(直接加热),开始的实验结论和课本上总是不一致,学生甚至考虑了推翻课本的大胆想法。在引导学生考虑小学学习的热平衡的知识后,就有学生考虑是不是加热不均匀的问题,通过讨论,最终使用了水浴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结论与课本基本一致。这就是运用来探讨新知识新方法,在探讨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 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 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在实际操作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材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袁晓峰2012、3、5

创新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浅谈初中物理中的创新教学摘要 第6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前进的永动力”。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新课程改革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是创新教育,初中生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凭借各种教育教学途径,日积月累的熏陶和培养。而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兴趣,重视课堂导入

二、精心设计情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四、培养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

五、充实课外活动 ,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创新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第7篇

【摘 要】中学物理教学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应更新观念,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求异质疑,发散思维;改革实验教学,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观察、实践能力;开展科学探究性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周光召院士指出:“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进与模仿没有出路,引进与模仿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跟不上去。”因此,“我们要发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不仅在科技上要创新,在文化上、管理上也都要创新,不能墨守成规。惟有不断地创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下一世纪走上一条迎头赶上先进的独特的道路”。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造能力

1.引发学生好奇心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如果课堂上问题的情景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就能为创造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两块大的平面镜平行放置,再拿一个红色的气球放两块平面镜中间,结果有无数个个像出现,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

2.引起学生思维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

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起激烈讨论。

3.诱使学生否定已有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如“近大远小”的现象,“冬天室外的金属比树木摸上去冷”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否定自己原先对这一现象的理解,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在平面上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追问一句:“我离你越近,我真的就会变大吗?”;或者在温度和热现象的教学中提问:“冬天室外的金属真的比树木的温度低吗?”,类似的问题的确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的一些观念积极地进行思维,并自己发现问题,甚至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4.创设新颖的教学活动

如在“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比较拔河比赛中胜负双方对绳子拉力的大小。凭想象,不少同学认为胜方对绳子的拉力大。这时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带轮子的滑板和绳子,让班上力气最大的男生站在滑板上和站在地上力气最小的女生进行拔河比赛,结果男生大败。这一情景的创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既然拉力相等,为何出现胜负,最终使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二、加强实验教学

杨振宁教授说:“物理本身就是现象”,物理教学就是让学生“识物树理”、“悟物穷理”,没有“物”便没有“识”与“悟”。

在物理教学中,教育学生纵观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与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苹果落地”故事分不开;焦耳经过三十多年对热功当量的精心测量,是确立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基础;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与他研究电流使磁针偏转分不开;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

1.创新演示实验,启发思维能力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然后紧接着问“是否只有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才有感应电流呢?”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随即要求学生利用现成的有限的几件器材,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并自行验证。学生的创造性往往让我们震撼,学生自行设计成功的方案中不乏新颖的设计。教师进而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个性方案中归纳出共性特点,进一步理解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设计观察不到电磁感应现象?从而使学生思维进一步深化和发散。

2.优化学生实验,加强设计性实验

重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单单是要求学生会按照课本安排做几个实验,还应该加强设计性实验。

例如,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时,除了要学生理解实验设计思路、弄懂实验的原理并正确完成实验外,还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本给的方法是用一个安培表和一个伏特表进行实验,那么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还需什么辅助器材?怎么样测量?让学生画出电路图并动手做一做。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让学生组织实验方案设计和讨论,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所提供的一两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创见和集体智慧。

三、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赋予了我们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要求。科学探究被引入到物理课堂教学中,教材中设置了不少的探究实验。不仅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取知识,而且更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有的甚至只是要求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那么开展什么活动?怎样开展活动?

1.抓住课堂教学

在课堂中,我们注重物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程序和科学方法。如伽利略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采用的理想实验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所采用的等效替代法等。为学生参加“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熟悉探究模式

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模式为:以物理实验(制作)为载体,形成探究的情景,发现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活动中,我们紧贴课本,选取课本中的一些实验或小制作作为载体,精心设计和详尽准备;活动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即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则是角色定位在“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一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福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20):54-55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开明出版社,1999:115

[3]张晓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18):99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第8篇

一、培养师生情感, 营造民主氛围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的观念、能力、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 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实效。因此,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新课程标准在物理物实验教中尤其重视科学探究,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现行教材中的“探究”“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 具体实验步骤、方法文字表达较少, 甚至只有一幅漫画或插图, 看似实验内容少了, 要求低了, 而实质是为我们的创新留足了空间, 这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 创造性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因此教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做实验, 也不要仅仅局限于物理教科书中的实验, 更不应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看实验、背实验, 而要积极创造实验条件, 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 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当然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 也可以在课外; 可以使用现有实验室的器材, 也可以自备自制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 应有“坛坛罐罐当仪器, 拼拼凑凑做实验”的意识。教师对物理实验这种满腔热忱的态度和在实验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 必然会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的创新情感。

二、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挑战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 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 积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班门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可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比如我讲八年级物理下册81面《生活中的杠杆》时, 就有学生对图f阻力F2的方向提出质疑, 认为这样杠杆将无法平衡。我通过引导, 让大家讨论, 最后决定把F2的方向改成向下。

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不加思考就自以为是地下结论, 如八年级上册在讲完平面镜成像规律后, 教师可追问: “我们照镜子时, 离镜子越来越近, 像会变大吗?”等学生思考作出判断“变大”, 接着发问: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难道我们自己会变大?”提出质疑后, 学生会进一步思考, 再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帮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印象深刻。

三、采用赏识教学, 保证持续兴趣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 而目的就是为了需要的满足, 因此, 需要就是动机。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有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 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 都应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并注意引发学生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 就有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 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 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 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 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渴望成功, 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 不要一棍子打死, 多鼓励、支持, 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让学生“跳一跳, 就摘到桃子”。

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 但是人的活动的产生、持续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动力,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 即以需要为核心, 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获得的。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建立新的实验评价机制, 在评价中鼓励创新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发展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侧重过程的评价, 学生在活动中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讨论和合作交流中的表现都应作为评价的依据, 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活动全过程的重要性。发展性评价还应通过评价激励学生,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评价来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 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 这样, 以激发他们的各种创新动机, 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

五、利用物理实验史或典型物理实验事例, 培养创新意识

人教版新编教材初中《物理》中, 对物理史上著名实验介绍有多处。如《科学之旅》中介绍了“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从而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并根据这个原理制作“机械摆钟”。对这些实验介绍, 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过程, 而且展示了科学家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我们要挖掘并发挥物理教材中实验史对创造教育的功能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另外, 我还在适当的时机向学生介绍一些典型的物理实验事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欲望。如在学习《凝固》后我及时向学生介绍了“姆潘巴”现象及其发现过程, 同时又向学生介绍了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的片段: 上海某中学三位初中生在物理老师的指导下, 经历几个月、做了上百次的实验, 获得上万个数据, 最后论证“姆潘巴”现象不存在。向学生介绍这些事例, 一方面, 要求学生向坦桑尼亚中学生姆潘巴和上海的几个中学生学习, 学习他们敢于质疑、不盲从权威、敢于用实验探究的精神; 另一方面, 也利用了榜样的示范作用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上一篇:统考大学英语b翻译下一篇:经典中学生励志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