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2024-07-25

试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精选3篇)

试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第1篇

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GB 14922.2-2001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在GB 14922-1994《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监测等级(啮齿类和兔类)》的基础上,与寄生虫学监测等级的有关内容分开,形成的独立标准。

本标准对实验动物等级进行了重新设定,与寄生虫学等级对应,将实验小鼠和大鼠的微生物学等级分为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SPF)和无菌级,取消了普通级。豚鼠、地鼠和兔仍保留四级。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SPF级。相应增加了犬和猴的微生物学监测项目。

本标准对取样数量作了重新规定。根据生产繁殖单元大小决定取样数量,改变了过去按动物等级取样的做法。兔、犬、猴等较大动物可以活体取样,不必处死动物,因此取样数量也没有减少。

本标准对必须检测和必要时检测作了限定性说明:“必须检测项目:是指在进行实验动物质量评价时必须检测的项目。必要时检测项目:是指从国外引进实验动物、怀疑有本病流行、申请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时必须检测的项目”。

本标准从3个方面对监测项目进行了调整:删除原标准列出、但实际检出率极低或很少检出的项目(如:实验小鼠、大鼠不检测多杀巴斯德杆菌);增加近年来在动物生产中出现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如:嗜肺巴斯德杆菌由清洁级调为SPF级必须检测项目),使不同动物各等级检测项目更加合理。

本标准及其相关配套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 14922-1994。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贺争鸣、田克恭、李红、黄韧、屈霞琴、范薇。本标准于1994年1月首次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GB 14922.2-2001

代替GB 14922-1994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包括: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的等级分类、检测要求、检测程序、检测规则、结果判定和报告等。

本标准适用于豚鼠、地鼠、兔、犬和猴;清洁级及以上小鼠、大鼠。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4926.64─2001 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检测方法。3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分类

3.1 普通级动物 conventional(CV)animal 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3.2 清洁动物 clean(CL)animal 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3.3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animal 除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

3.4 无菌动物 germ free(GF)animal 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体。4 检测要求 4.1 外观指标

动物应外观健康、无异常。4.2 病原菌指标

病原菌指标见表

1、表2和表3。4.3 病毒指标病毒指标见表

4、表5和表6。

表1 小鼠、大鼠病原菌检测项目

表2 豚鼠、地鼠、兔病原菌检测项目

表3 犬、猴病原菌项目

表4 小鼠、大鼠病毒检测项目

表5 豚鼠、地鼠、兔病毒检测项目

表6 犬、猴病毒检测项目 检测程序

5.1 检测的动物应当日按细菌、真菌、病毒要求联合取样检查。5.2 检测程序: 检测方法

按GB/T14926.1-14926.64─2001中的规定分项进行。

检测规则

7.1 检测频率

7.1.1 普通级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 7.1.2 清洁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

7.1.3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

7.1.4 无菌动物:每年检测动物一次,每当-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标本和粪便标本。7.2 取样要求

7.2.1 选择成年动物用于检测。

7.2.2 取样数量:每个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和兔生产繁殖单元;以及每个犬、猴生产繁殖群体,根据动物多少,取样数量见表7。

表7 实验动物不同生产繁殖单元取样数量

7.3 取样、送检

7.3.1 应在每一生产繁殖单元的不同方位(例如:四角和中央)选取动物。

7.3.2 动物送检容器级别要求编号和标志,包装好,安全送达实验室,并附送检单,写名动物品种品系、级别、数量和检测项目。

7.3.3 去特殊要求时,兔、犬和猴的活体取样,可在生产繁殖单元进行。7.4 检测项目分类

7.4.1 必须检测项目:是指在进行实验动物质量评价时必须检测的项目。

7.4.2 必要时检测项目:是指从国外引进实验动物时;怀疑有本病流行时;申请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时必须检测的项目。结果判定

在检测的各个等级动物中,如有一只动物的一项指标不符合该等级标准要求,则判为不符合该等级标准。9 报告

报告应包括检测结果、检验结论等项内容。

腹泻仔兔微生物学诊断及药敏试验 第2篇

1 病兔情况调查

(1) 向养殖者询问送检病兔的产地、兔龄、数量、饲料情况 (有无换料、营养搭配) 和发病率、死亡率、出现的症状、治疗措施及有无改善。此外还应调查有无应激 (断奶、惊吓、免疫) 、卫生消毒措施以及附近养殖场的疫病情况。 (2) 2013年3月, 泰安某兔场专业户饲养的50多只刚断奶10来天的仔兔突然发病, 死亡了4只。观察该场饲养条件良好, 饮水清洁, 饲料未发生霉变。 (3) 病兔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饮水量增加, 体重减轻, 被毛粗乱, 腹泻腹胀, 水样粪便, 肛门周围毛尤其脏乱, 病兔迅速消瘦, 并严重脱水。

2 病理解剖、取样

(1) 处死病兔后沿腹白线切开腹壁, 用镊子挑起腹肌防止刺破肠管。检查腹水的颜色、多少和清浊度。打开腹腔后, 依次检查腹膜、肝、胆囊、胃、脾脏、肠道、胰、肠系膜、淋巴结、肾脏、膀胱和生殖器官。胸腔暴露后, 依次检查心、肺、胸膜、气管的病变。必要时, 打开口腔, 鼻腔及颅腔作检查。 (2) 取出有病变的组织并拍照, 同时取少许胃内容物、盲肠内容物4度备用, 并测定各自的PH值。盲肠、回肠各取两段于10%福尔马林液保存。 (3) 解剖发现病兔肺部气肿, 有肉变;盲肠胀气, 内容物呈流体状, 肝脏有白色小结节, 其他尚无明显的病变。取肺脏、盲肠、回肠各一段保存备用。

3 致病菌分离

无菌取盲肠内容物接种在伊红美兰培养基 (用于分离大肠杆菌) 、胰胨-亚硫酸盐-环丝氨酸琼脂 (用于分离魏氏梭菌) 和MRS培养基 (用于分离乳酸菌) 中, 同时将肺脏剪碎、研磨、稀释、震荡, 无菌接种于伊红美兰培养基、多杀性巴氏杆菌培养基、葡萄球菌选择性琼脂。37℃恒温培养24h (魏氏梭菌厌氧培养) , 观察结果。

4 药敏试验

无菌取盲肠内容物接种在LB培养基中, 凝固后打孔并加入抗生素 (头孢噻肟 (TB) , 头孢曲松 (QS) , 庆大霉素 (QD) , 阿米卡星 (AM) , 阿奇霉素 (AQ) , 新霉素 (X) , 泰乐菌素 (TL) , 氟苯尼考 (FB) , 浓度为30ng/l) , 37℃恒温培养24h后, 在琼脂平板上观察抑菌效果 (见附表) 。

(mm)

试验结果说明培养24h, 大肠杆菌及产期荚膜梭菌均较多,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阿米卡星和新霉素对盲肠内容物细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4 讨论

根据兔场发病的总体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参考以往对兔腹泻病的鉴别诊断经验, 可以排除兔球虫、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感染和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发病可能。经微生物学诊断, 病兔的盲肠中存在大量的大肠杆菌和魏氏梭菌, 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初步诊断为魏氏梭菌既发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腹胀, 如需确诊还要进行多重PCR试验鉴定是何血清型引起。考虑到大肠杆菌和魏氏梭菌均为条件性致病菌, 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可明显减少发病率。同时药敏试验显示,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阿米卡星和新霉素对该病兔的肠道菌抑菌效果均较好。结合现场问询结果, 发现该场之前用过泰乐菌素, 约有半年时间, 之前未用过头孢曲松及头孢噻肟, 因此可以考虑使用其进行治疗。

试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第3篇

【摘 要】以南宁学院为例,从综合性实验开设的必要性、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实验教材、建立多元化实验课程考核机制等方面对应用技术大学动物微生物学课程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及应用进行探讨,以满足应用技术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动物微生物学 综合性实验 应用技术大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148-02

动物微生物学是畜牧兽医专业、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是从事畜禽疾病防治、动物养殖、动物性食品加工及检疫行业的管理和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门理论及技术课程。随着动物新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日趋普遍,以及畜禽疾病临床症状的非典型化趋势等新形势的出现,对微生物操作技术要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应用技术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试以南宁学院为例,从综合性实验开设的必要性、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实验教材、建立多元化实验课程考核机制等方面,就动物微生物学课程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及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动物微生物学课程综合性实验开设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开设大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和研究型实验项目是达到该目的主要手段,因而,各本科院校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进行优化与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动物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内容而安排的,由任课教师对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演示和解说等,由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地去做。在实验方法上基本是机械模仿,学生跟着教师操作,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这种实验模式只重视学生是否会做一个单一实验,而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实验开设的项目均为微生物基本操作,实验内容单一,不利于学生兽医临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此,可在原有的基础实验上增加综合性实验,建立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班级技能竞赛,从而不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南宁学院动物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共24学时,由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部分组成,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由5个实验组成,每个实验3学时,共15学时;综合性实验共7学时,在一周内完成;实验课课前培训2学时。

(一)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实验

基础实验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确保学生掌握微生物操作的基本技术和要领。动物微生物综合性实验是在掌握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基础上完成的,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学及动物微生物的理论知识,较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以保证学生能独立完成综合性实验。我们开设的动物微生物基本技能操作实验包括:生物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观察、细菌抹片制备及革兰氏染色方法、常用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的生理生化指标的鉴定。

除这些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外,在开始动物微生物实验课之前,我们还开设有2个学时的实验课课前培训,包括学习动物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章程,实验室及仪器使用记录填写、微生物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实验用品摆放规定、常用微生物实验玻璃器皿的准备消毒、灭菌等准备工作,确保学生在进入微生物实验室时有无菌操作的意识。

(二)动物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的设置

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以引起动物疫病的常见病原性细菌的系统分离鉴定为内容,由学生自己查询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讨论,指导老师根据小组汇报情况提出建议和注意事项。从动物机体可疑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细菌的形态学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动物接种→血清学试验鉴定细菌种类,从每个实验的准备、详细步骤及注意事项等都要在实验方案中详细体现。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组的实验材料增加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微生物实验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中微生物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实验失败或实验结果不理想的情况,在出现问题时,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找寻问题的答案,并通过反复实验来得到最终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动物微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操作技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三)让学生融入实验准备中

动物微生物实验与其他学科实验不同,在正式实验前需有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样品采集、配置试剂、高压灭菌等。在准备实验时,我们分小组让学生参与到准备实验的全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和体会实验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实验内容与科研项目挂钩提高学生兴趣

部分学生直接将综合实验设计同老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到本学科的前言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建立。

三、开放式实验室管理

南宁学院畜牧兽医实验中心的预防兽医实验室和基础兽医实验室,拥有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器、双目生物显微镜、恒温培养箱、二氧化碳培养箱、超低温冰箱、高速离心机、鼓风干燥箱、电泳仪等仪器设备,能满足动物微生物实验的需要。在综合性实验开始的两周内,微生物实验相关实验室全天开放,为学生课间、晚上和周末随时实验提供保障,以满足学生综合性实验开展的需要。实验室由任课教师、实验室管理员、学生助理和小组组长共同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四、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是提升学生实践水平的关键。综合性实验对实验教师要求更高,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具备有娴熟的实验技能,还需要任课教师及时掌握学科最新前沿动态,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提出分析意见。同时,综合性实验需要授课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需要指导老师投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校内我们加大对实践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暑假实验教师都进入基层养殖企业锻炼1个月。

五、建设实验教材

我们根据南宁学院实际条件及广西畜牧业发展特点,编写校本实验教材,在实验内容上不断改革,如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中,传统的实验设置是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草酸铵结晶紫→革兰氏碘液→95%酒精→石炭酸复红来染色。在校本实验教材中我们要求学生每人染三张细菌涂片,一张按照正常的染色步骤进行,一张只使用草酸铵结晶紫→革兰氏碘液→95%酒精,一张只用石炭酸复红来染色。通过两个对照组,让学生不但理解了不同染色剂的作用,更能真正掌握革兰氏染色的过程。

六、建立多元化实验课程考核机制

实验考核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们在实验考核时实验成绩由三部分成绩来整体评估,即实验成绩=平时基本技能实验报告成绩30%+期末实验考试成绩30%+综合实验完成情况40%。

期末实验考试前,允许学生到实验室重复练习以前做过的实验;实验考试时,学生自己抽取考试题目,考试题目以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为主,学生独立完成考试内容。教师随机安排2个实验,学生通过二选一的实验考试办法选择一个实验来完成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基本上可以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验成绩。综合实验成绩由实验设计20%、实验结果30%、实验大报告40%、创新分10%共同组成。多元的考核方式,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七、结语

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学生对如何查阅资料、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开展实验及对实验结果分析都有了初步的了解。综合性实验的实施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和深化专业知识,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综合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遇到问题不能及时思考和分析,而是选择问教师;实验时学生重复实验的出现,使得实验材料及耗材使用量的增加,增大了试验经费的使用;另外综合实验实施时时间较为分散,不能及时进行学生考勤等。

相比传统的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更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在实践要求较高的畜牧兽医专业,开展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改革,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以及人才质量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庞歌,陈继红,朱金凤.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农业,2011(2)

[2]董萍,胡庆华,曹卓良.应用型本科院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设置的基本原则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6)

[3]许信刚,邢福珊,张耀相.《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 畜牧兽医杂志,2010(29)

[4]刘志伟,屈年瑞,高大威.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与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1(1)

[5]胡远亮,冯艳丽,涂俊铭,洪文,王卫东.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5C439);南宁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项目(2015XJJG14)

【作者简介】张艳雯(1983— ),女,甘肃张掖人,南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畜牧兽医教学。

上一篇:习总书记七一讲话心得体会下一篇:家规家训家教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