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历史》读后感

2024-07-10

《新疆历史》读后感(精选8篇)

《新疆历史》读后感 第1篇

新疆历史与文化读后感

通过近半个学期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学习,使我对祖国的西部边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教程详细的为我们解读了新疆的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这三点的新疆民族史。纵观新疆地方史,是一个灿烂而且神秘的足迹。它记录着新疆人民的历史进程。在这片广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由古老的塞人、月氏、乌孙、羌人、汉人及匈奴人等各大小部落。他们在战争中成长,在和平中发展。是他们建立了古老的西域。随着中原地带对新疆的发展与管辖,历代皇帝在新疆特派使者设立军事机构及驻军。他们认为,只要控制新疆的治安就能保证天下的苍生,就能维护边疆的稳定。至今,我国任然将保卫新疆的安全稳定作为首要问题,维护祖国边疆的稳定就是维护民族的发展,就是国家前进的前提,所以,新疆不容任何分-裂势力的干扰,新疆肩负着和平事业的重担。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域性决定着民族的多样性。也就是决定了新疆民族的多样性及复杂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已经是主要由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及蒙古族等十三个常住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这个占全国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广阔地域,却凝聚着五千年辉煌的文化。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公共为了新疆的明天努力着,为了世界的文化努力着。因为这里没有民族的界限,没有歧视更没有纠纷,新疆,一片欣欣向荣。

民族团结,就像和-谐的纽带,将少数民族同汉族紧紧绑住;

民族团结,就向厚重的车轮,推动着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稳步发展;

民族团结,就像奥林匹克圣火,在世界的每一个民族心中传扬。

全新疆的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拥护我国民族政策,维护祖国统一。

揭开神秘的面纱,大漠的孤烟连通着天地。四周一片荒芜。远方传来一阵舒缓的驼铃声,楼兰古城那神秘的钟声载着历史厚重的车轮向前,蹒跚而行。古兰经的奥义孕育着信仰伊斯兰的圣徒们在新疆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成长。是宗教教会他们待人,是宗教哺育他们思维。

通过学习新疆地方史,我相信,新疆人民一定会为民族团结事业发扬下去。我们一定会为世界民族团结事业做榜样,亲手将奥运的火种交给北京。

新疆人民爱好和平,新疆人民团结一心,祝新疆人民成为全国人民民族团结的丰碑!为世界人民做出自己伟大的贡献!。

《新疆历史》读后感 第2篇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域性决定着民族的多样性。也就是决定了新疆民族的多样性及复杂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已经是主要由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及蒙古族等十三个常住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这个占全国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广阔地域,却凝聚着五千年辉煌的文化。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公共为了新疆的明天努力着,为了世界的文化努力着。因为这里没有民族的界限,没有歧视更没有纠纷,新疆,一片欣欣向荣。

通过对马克思理论的学习研究,中国人民用智慧总结了其核心,又根据中国当前现状,研制出了专门针对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理论内容提到:第一,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充分认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原则;第三,通过社会改革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民族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和共同繁荣;第四,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第五,改革开放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域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六,坚持国家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七,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第八,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就当前新疆的发展状况而言,各民族之间互帮互助,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见到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帮助的实例。“好心的维吾尔族的哥见义勇为”“善良的新疆姑娘为少数民族青年无偿捐献肾脏”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果你是从外地来的,那你更会被新疆人的热情所感染。听“欢迎你来我们新疆!”热情的维吾尔族大叔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看,好客的哈萨克大妈端上了热腾腾的奶茶。感动从心底交融,热情在指尖迸发,弹起手鼓唱起歌,新疆人民欢迎您的到来!揭开神秘的面纱,大漠的孤烟连通着天地。四周一片荒芜。远方传来一阵舒缓的驼铃声,楼兰古城那神秘的钟声载着历史厚重的车轮向前,蹒跚而行。古兰经的奥义孕育着信仰伊斯兰的圣徒们在新疆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成长。是宗教教会他们待人,是宗教哺育他们思维。

早在隋唐时期,新疆人民就已经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形式。其中以伊斯兰教最为广泛。人民在宗教的教诲下进行着和睦的发展,没有暴-力和背叛。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新疆后,党中央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根据其深远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特制定出了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其中以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独立自主自办的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策,以及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团结教育的政策等等。这些政策为新疆少数民族团结一心、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扎实的基矗

新疆之人

误解给新疆带来了不为人所知,带来了委屈,因为天价“切糕”、极端恐怖„。甚至人们都对新疆避而远之,来游访的游客少了,新疆人民的收入少了,但当“家徒四壁”的鲁湿穆孜克地老人崛强的拿出家中为数不多的美食招待你,当乡河小畔边姑娘身着艾德莱斯丝绸衣裙诉说新疆的文化传奇,当人们娱乐排遣的寄托于熙熙攘攘的巴扎中时,你又会作何感想?

新疆之景

在新疆的土地上,遥望着帕米尔高原,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头,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月开头。奇山怪石,奇花异草,看牧场点缀雪岭山谷,品文化遗址散落巍峨冰峰,驰骋骏马于天地,而与看云水漂流,让时光静静地走,日出带来时间的静止,日落划破天际的云晕,听着塔吉克人那口口相诉的古老传说,我想没有人会不留恋!

新疆之玉

喀什,新疆“金玉之邦”的摇篮起源之地,“丝路明珠”就此展开,两千年的美玉文化之基,自古以来那玉的玉洁冰清的灵魂,儒雅翩翩的气度,内涵深邃的修养令人陶醉,新疆的采玉人跋涉在数千米的崇山峻岭之中,采回完好无损的玉石,在湍急的水流中踩踏,以脚证玉,“拾玉”的契机带来不一样的美,美玉之乡——莎车,中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泽普县玉石一条街、喀什玉石古玩一条街,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淘金者在这里汇聚。

新疆之节

新疆卡龙的历史文化探究 第3篇

一、卡龙的起源

卡龙这件乐器除在我国新疆南部流传外,在西亚、北非和中亚的许多伊斯兰国家也被普遍使用,如土耳其、埃及、突尼斯、叙利亚、伊朗、伊拉克、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被称为“[qanun]、[k' anun]、[kanon]或[kanonaki],在阿拉伯音乐中卡侬是除乌德以外最重要的乐器。“卡龙”这个名词是根据维吾尔语的发音音译过来的,而维吾尔语的发音是由阿拉伯语的[qānǔn](卡侬)的变化音发展而来的。

卡龙的历史久远,流布的国家和地区也非常广泛,其形制结构、演奏方法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至今对于卡龙究竟起源于哪里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和结论,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由于资料的限制,对于卡龙起源的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献法居多。学者们大多从文字记载中的音乐文化交流、乐器名称或从绘画、雕塑中描绘的相似乐器的形制特征等角度分析与卡龙相关的资料,由此探索卡龙的起源问题。

据和田人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所著《乐师史》(成书于回历1271年,即公元1854年),《拜凯史》、《突厥—鞑靼史》等史籍以及大部分阿拉伯史书记载:“现在阿拉伯流行的卡侬起源要追溯到阿巴斯王朝,是著名的学者和音乐家阿布·纳斯尔·法拉比(约870-905)创制的。他曾用此乐器演奏过《十二木卡姆》中最古老的《拉克》、《乌夏克》等大曲和间奏曲,在他所著的《音乐全书》中称卡侬为‘米兹阿夫’,当时有四十五条弦。”由于公元7世纪以前的阿拉伯音乐的史料几乎荡然无存,因此最早记载卡侬,并描述这这件乐器的阿拉伯文献便是法拉比的《音乐全书》,这一点《乐师史》中的记载与阿拉伯史载相吻合,按文献中所记载的法拉比的生卒年代 (约公元870-905)推算,卡侬应是公元九至十世纪的产物,因此很多学者都认为阿布·纳斯尔·法拉比发明了卡侬。

但在萨米·哈菲兹[埃及]的《阿拉伯音乐史》和岸边成雄[日] 的《伊斯兰音乐》中都认为在法拉比生活的年代以前,卡侬就已经在阿拉伯存在了。并且“早就在其他古老的东方国家出现了,比如在巴比伦和亚述国。目前,在两河流域、埃及以及伊朗高原所挖掘的大量考古实物显示在古代西亚和北非拨弦乐器是非常发达的,阿拉伯建立伊斯兰教以后借鉴和吸收了这些文明古国的文化。因此, 从文化交流和继承的角度来看,卡侬(卡龙)很可能是由这些古代拨弦乐器中的一种发展、改造而来的。

虽然通过对史料记载的分析和探讨并不能完全认为卡侬是由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但可以完全肯定的是,阿拉伯人在对卡侬构造和性能的改造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阿布·纳斯尔·法拉比对卡龙进行的改革:扩大了它的音量和音域,调整了它的音色, 使它的演奏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变成乐队中重要的乐器之一, 并在此后流传到阿拉伯广大地区和东、西方很多国家。

二、维吾尔刀郎卡龙的历史研究

关于维吾尔刀郎卡龙的历史,在侯赛因·克日木著,李吟屏译的《卡龙琴史》中写道:“自公元九世纪起,维吾尔人就广泛运用卡龙琴,……卡龙琴最早普及于新疆地区,后来西传于中亚细亚和东传于中原。”作者根据《乐师史》中对法拉比发明卡龙的记载,来认定卡龙在9世纪就在维吾尔族中使用,并且起源于新疆地区,这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首先阿布·纳斯尔·法拉比属于哪一个民族现在尚未有定论,根据历史记载他应“出生于土耳其的法拉卜城附近, 其生前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巴格达、大马士革等阿拉伯地区。” 虽然早年曾到中亚的撤马尔罕、布哈拉求学,但这些地区现今不属于现今新疆的地域。在马建春所著的《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中也提到:“《乐师史》中的阿布·纳斯尔·法拉比,实际可能就是阿拉伯的阿布·纳斯尔·法拉比。伊斯迈托拉不过假托其为维吾尔人,或误将阿布·纳斯尔·法拉比的事迹驾驭相同姓名的维吾尔学者身上罢了。”其次,在我国元代以前的文献中也没有关于卡龙的记载。

卡龙在我国的记载首见于元代的史籍。《元史·郭宝玉传》(列传第三十六,卷一四九)(中华书局,1976年)这样记载:“壬子, 从宗王旭烈兀西征。……至乞石迷部,忽里算滩降。……屠西城, 破其东城,东城殿宇。皆构以沉檀木,举火焚之,香闻百里,得七十二弦琵琶、五尺珊瑚灯檠。”这段史实记载了13世纪中叶,元代郭侃(郭宝玉之孙)曾随同蒙古旭烈兀西征,占领了巴格达(中国史称报达国或布达国),灭亡了阿巴斯王朝,并带回七十二弦琵琶。 另外这一史实在元代刘郁的(《西使记》纪昀总纂《钦定四库全书 <西使记>》第460册923页,上海古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5月)中也有载:“丁巳岁,取报达国。南北二千里,其王曰哈里巴,……初,哈里巴患头痛,医不能治。一伶人作新琵琶,七十二弦,听之立解。”以上史籍叙述了在元对阿巴斯王朝的战争中,元人在阿巴斯王朝的宫廷中见到了“七十二弦琵琶”。文献没有详细描述这种乐器的形制和演奏方法,也没有描绘其图像。因此,无法确定这件乐器就是现在的卡龙原型。但大多数国内学者根据对其名称的描述,都认为它可能就是现代维吾尔刀郎卡龙前身。

在杨荫浏所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中,对“七十二弦琵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结合法木(H.G.Farmer)氏在其译注沙尔维德但尼尔(F.Salbador-Daniel)原著《亚拉伯音乐》 (La Musigue Arabe)而编成的《亚拉伯音乐与乐器》一书中描写的七十二弦卡侬,以及书中所附图片,将二者的形制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很有可能,它是与今天新疆维吾尔族中流行的卡龙属于同一类的弹弦乐器。”周菁葆先生1987年发表于《新疆艺术》第4期的《维吾尔族与伊斯兰诸国的乐器比较》中也提到:“至迟在喀刺汗王朝(公元十一世纪)维吾尔已开始使用‘卡侬’,在南疆普遍使用当不会晚于十三世纪。”

到了清代,卡龙不仅在新疆的维吾尔音乐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做为回部乐的组成部被分列入清代宫廷燕乐中,成为清宫燕乐十部乐的重要乐器。大量的清代史籍中都对卡龙做了记载,并进行详细的描述。如《钦定大清会典图》、《皇朝礼器图式》(卷九燕乡回部乐喀尔奈)、《清朝续文献通考》、《御制律吕正义后编》、《皇輿西域图志》等官修文献都记述了卡龙的形制并绘有图像。其中《皇朝礼器图式》(卷九燕乡回部乐喀尔奈)载:“谨按乾隆二十五年,钦定燕乡回部乐喀尔奈,刳木为之,左平右曲,前广后削,形如世俗洋琴,钢丝弦十六,……以木拨弹之。”这里所载的“回部乐”是指维吾尔族的音乐,“喀尔奈”便是卡龙,其应是汉语对卡龙名称的音译。清末文人徐珂所编汇的笔记集《清稗类钞》等也对“喀尔奈” 进行了描述。这些史籍中所描绘的卡龙的形制与现20世纪80年代新疆维吾尔人使用的卡龙几乎完全一样。从1985年乌兹别克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出版的14至17世纪波斯细密画集《Miniatures Illuminations of Nizami’s Hamsah》中列举的第173、174等几幅波斯细密画中可以看到其中绘制的卡龙无论在形制、演奏方法还是演奏工具都与现今维吾尔刀郎人所使用的卡龙也基本一致。卡龙传入我国新疆地区以后,很快融入到了维吾尔的音乐文化当中,流行于新疆南部的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广大地区和东疆的部分地区。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扬琴传入新疆地区以后,受到中国传统扬琴和中亚扬琴的共同影响,卡龙的位置逐渐被维吾尔化的扬琴—— 锵所代替,流布的地域也渐渐变小。建国初,新疆南部地区除叶尔羌河流的维吾尔刀郎人分布的区域在民间歌舞伴奏时仍使用卡龙外,其他维吾尔地区音乐的伴奏都已改用了锵。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一些专业演出团体开始将卡龙重新用于民族乐队中,但在更多的民间乐队中仍广泛地使用着锵。现今我国新疆的卡龙仍在不断地改良和发展。不过它的使用仅仅局限于刀郎音乐的传承中。

三、结语

重温历史:新疆和平解放始末 第4篇

陶峙岳通过其堂弟、新疆警备总司令部参谋长陶晋初,出面联络新疆驻军进步军官,初步掌握了一些军事力量。

7月,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邀请陶峙岳、刘孟纯、屈武、刘泽荣等与苏联总领事一起到迪化南山小住,就新疆局势非正式交换意见。随后,陶峙岳、刘孟纯等人又邀请包尔汉和苏联总领事到迪化郊外,交换对新疆局势与前途的看法。

8月,陶峙岳以检查部队后勤工作为名,发电报约请新疆警备副总司令兼南疆警备司令、整编第四十二师师长赵锡光到焉耆会面。赵锡光也主张新疆驻军起义,两人共同商议了一些起义的原则问题。赵锡光表示赞同起义部署,并决定南疆方面由赵锡光负责,北疆方面由陶峙岳负责。待与解放军接头后,将部队交出,无条件改编。

迪化的一些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建立了“战斗社”“先锋社”“新疆民主同盟”等秘密组织。这些组织也为新疆和平解放努力工作。战斗社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并到国民党军队中做宣传工作。先锋社除宣传和调查外,重点在军队中开展工作,该社有些成员已经担任军队团营级干部,掌握了一部分国民党军队。新疆民主同盟则以少数民族成员为主,印发介绍解放区和三区〔即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个地区〕情况的传单,搜集有关情报。

鉴于盘踞西北的马步芳等军阀试图在美国人的帮助下,退守新疆,建立大伊斯兰共和国,中共中央决定加快向新疆进军的步伐,并派遣在莫斯科的中共中央代表团政治秘书邓力群,作为中共代表与三区联络。1949年8月14日,邓力群携带电台,到达伊宁,随即建立力群电台。通过这个电台,中共中央与三区方面建立了直接联系,进一步了解了新疆各方面的情况。

1949年8月19日,邓力群将毛泽东主席邀请新疆派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函件,面交阿合买提江等人。次日,阿合买提江致电毛泽东,表示愿意派代表到北平参加政协会议。阿合买提江、伊斯哈克别克、阿巴索夫、达列里汗、罗志5人作为新疆代表,取道苏联,前往北平。8月27日,他们所乘的飞机在苏联西伯利亚外贝加尔湖附近不幸撞山失事,机上人员全部遇难。随后新疆又派出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常委赛福鼎、塔城副专员阿力木江、新疆学院教授涂治作为出席全国政协会议代表,到北平参加会议。

邓力群同时也向新疆军政当局转告了新疆和平解放的条件。8月26日,蘭州被人民解放军解放。8月31日和9月1日,陶峙岳分别召集刘孟纯、包尔汉、刘泽荣、屈武和主战的国民党将领叶成、马呈祥、罗恕等人,举行会议,讨论新疆何去何从。绝大部分人都表示无条件接受中共和平条件。陶峙岳等人还与苏联驻迪化总领事会谈,要求通过苏联方面与中共取得联系,开始具体谈判。

9月8日,毛泽东召见张治中,希望他致电新疆军政领导人,敦促他们起义。10日,张治中给陶峙岳和包尔汉致电,要他们当机立断,排除困难与顾虑,采取严密部署,果敢行动,归向人民民主阵营。次日,张治中又致电陶峙岳,对起义的具体问题进行布置。经过工作,叶成、马呈祥、罗恕等人交出兵权,离开新疆。起义的障碍扫清了。

9月15日,邓力群由伊宁到达迪化。包尔汉和陶峙岳向邓力群通报了和平起义的准备情况。9月19日,包尔汉通过邓力群,向毛泽东主席致电,表示新疆省政府愿意和平起义。9月25日,陶峙岳代表国民党驻新疆部队,通电全国,宣布与广州国民党政府脱离关系,接受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9月26日,新疆省政府举行紧急会议,讨论新疆省政府起义通电,到会人员都在通电稿上签了字。包尔汉当即发出通电,与广州政府断绝关系,将新疆省政府改组为新疆省临时人民政府。9月28日,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中央自伊宁致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拥护和庆祝新疆和平

解放。

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军、第六军向新疆进军。20日,先头部队战车团到达迪化。12月9日,迪化举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民族军、国民党起义部队的三军联合入城仪式。人民解放军入疆之后,迅速平定了一些地方反对和平起义的叛乱,清剿了叛乱分子。在新组建的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的领导下,改组了新疆省政府。12月17日,新疆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新疆历史揭开了新的

一页。

(选自《新疆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人类民族学史、新疆民族历史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新疆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第5篇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许进涛

从我踏上新疆这片土地开始,我就深深喜欢上了这里的味道,璀璨文化的古老沉香,多姿多彩的世界民族之林的风俗雅致,还有这里人民长期和自然搏击而产生的一种粗狂壮丽的深沉。这些都让我着迷。

那天,很幸运的被老师带去看了新疆历史博物馆,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它独具魅力的沧桑历史。跟随着解说员的脚步,我谦卑的走过了新疆数千年的历史跨度,感受到了那动人心魄的美丽。

刚入门你就看到那个恢弘的建筑,由于对文化的敬畏,我对这个于1959年落成的建筑物肃然起敬。它的一楼,绕过那个立体的新疆全景地图,便可以看到新疆古代历史文物,并且了解到新疆民族风俗。一路从新疆的石器时代,走向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秦汉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概貌和丰富内涵。那些文化遗产有着上万余件,令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各名族迁徙,纷争,停留之地,各名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相互学习,相互融合中发展至今。新疆共有47个民族,其中主要民族有13个,主要少数民族有12个,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使得各民族在文化生活习俗方面各有不同之处。

步入二楼,除了略微的吃惊,就是对于未知的敬畏和崇拜,那些历史悠久的古尸,横亘在历史两端,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人清晰的了解到新疆是世界民族文化交会的十字路口。

中国新疆及历史观后感 第6篇

休息了一天,第二天早上,爸爸和他的几个同事包车坐到了新疆草原,坐车途中,四面无边无际,空无一人,很容易迷失方向。下了车才觉得这儿十分的美,四边都是连绵不绝的山峰,草原上雾比较大,空气十分新鲜,虽然那时是七八月份,可到了那儿还是觉得十分冷。

又走了一会儿,看见不远处有几个用布搭成的房子,我和几个伙伴迅速跑了过去,想到那房子里面去看看。蒙古包外面有个珊栏,在当时那珊栏对我还是比较高的,我想过去,爸爸赶紧过来拉住我,一位叔叔在和那位穿着稀奇古怪的人交谈以后,我们欢欢喜喜的跑了进去。

进了蒙古包,不禁有一股发霉的牛奶味,太浓了。过了一会儿,一个人拿着一个用羊皮做的袋子进来了,我把里面的东西一拥而进,就跑出去转会了,发现每家都养着羊和马,我见了这等“怪物”上去拍了拍马屁股只见马长呼一口气,我吓的赶紧跑到蒙古包里了。

那些人又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比较空阔的地方,只见那些人牵着几匹马跑了过来,我一见那个对我叫的“怪物”赶紧躲在爸爸身后,爸爸鼓励我,让我和他一起去骑马。我心想,有爸爸在我身边,我有什么好怕的,我硬着头皮和爸爸一起去了。

爸爸先把我放在马上,然后在登绳子上来,我一路上一直抱着爸爸,虽然十分颠,当还是很快乐。

从马上下来,整个人都已经虚脱了,笔直的躺在草地上,天是那么蓝,草是那样的软和,陈一品的牙齿那样白,不知什么时候就睡着了。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第7篇

1月25日至28日,我们根据学校要求观看了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根据介绍,这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首次以“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四大维度为视角,用重大考古成果和美轮美奂的视听影像,完整梳理新疆地区在中华文明大视野下的历史脉络,全片用一个又一个历史事实,一件又一件珍贵文物,深刻阐明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这部纪录片在全新疆地区及陕西、甘肃、河北、北京等地探访取景,先后拍摄200余件相关文物、文献,实地拍摄90余个遗址和历史建筑,众多国宝级珍贵文物和历史遗址“集群式”亮相。充分利用我们的新技术呈现新疆大地的草原、山川和水系如清晰叶脉一般,具有“生命力”的壮美景象,也构建起新疆地区文物遗存、人文风貌、城市风光的美感与质感。

纪录片以编年体史诗的形式,全景权威讲述中国新疆的历史。八集纪录片内容涵盖了“新疆地方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文明融合史”四大历史主题,50余位权威专家学者全程参与,采访国内数十位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并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地采访了多位研究中国新疆历史的国际知名学者。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通过有力的历史真相,展现中华文明脉络,深刻再现中国新疆地区数千年历史演进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种文化融合互通,向今天的观众呈现出一个既雄浑又亲切,既悠久又现代,既美丽又多彩的中国历史画卷。

中国新疆地区因独特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历来是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重要地区。众多国宝级珍贵文物中我们可以知道,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是新疆地区出土最早带有“中国”字样的文物,汉代“司禾府印”见证着古西域屯田戍边的激荡岁月,维吾尔族的主体先民唐代回鹘人用回鹘文抄写佛教经卷力证了伊斯兰教不是维吾尔族天生信仰的、唯一信仰的宗教。在众多珍贵文物中,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清乾隆内府舆图》、新疆尉犁县2019年最新考古发现的千余件唐代安西都护府军镇遗物、新疆吐鲁番吐峪沟唐代佛教壁画均系首次在电视屏幕上亮相,堪称一部“由文物、文献与遗址”构建的中国新疆历史影像教科书。

新疆屯田的历史演进及其意义 第8篇

新疆屯田始于西汉, 西汉政府设立了戊己校尉主管屯田事务, 使新疆屯田由点到线逐步发展起来;东汉时期, 中央王朝对新疆政策的摇摆不定导致其屯田出现了三废三置的状况;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原政权更迭频繁, 战乱频发, 其在新疆屯田的区域和规模难以与两汉相比;隋代在新疆的屯田仅限于炀帝时对伊吾等三郡的开发;唐王朝在新疆屯田160余年, 建立了完整的屯田开发管理机构;元代在新疆的屯田时间短, 规模也不大。宋、明两代都没有在新疆进行屯田, 清代在新疆屯田成效最显著, 其屯田规模大, 人数多, 形式多样。

1. 西汉的屯田

汉武帝统一西域, 揭开了新疆屯田的历史。从公元前105年开始的113年间, 西汉政权在丝绸之路沿线交通要道上, 开展了以军屯为主的屯田活动。屯田地点最初设在轮台、渠犁, 后发展到车师前部、焉耆、伊循、姑墨、赤谷等5个地区12个地点, 屯军约2万人, 屯田50万亩左右。

2. 东汉的屯田

从东汉光武帝开始, 东汉政府与西域的关系出现了三绝三通状况, 其在新疆的屯田也三废三置。从永平十六年开始到延康元年的128年间, 东汉在新疆进行了断断续续的三次屯田。屯区以河西为重心沿丝绸之路战略要地逐次展开, 主要在伊吾、柳中、金满、高昌、楼兰、疏勒、精绝、于阗等地。屯军降至5千人, 屯田约10万亩。

3. 魏晋南北朝的屯田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原战乱频发, 政权更迭频繁, 除西晋短期统一中国外, 新疆也处于长期分裂割据。中央政权无暇大力经营新疆, 只直接或间接地对其进行管辖, 并进行着星星点点的开发。这一时期, 在新疆的屯军2千余人, 屯田约4万亩, 主要集中在楼兰、高昌、尼雅几处。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新疆屯田主要在鄯善、高昌、焉耆地区。

4. 隋代的屯田

隋代在新疆的屯田仅限于炀帝时对伊吾、鄯善、且末三郡的开发。隋初社会的经济繁荣为炀帝开发新疆, 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一时期, 隋王朝在新疆屯军3千余人, 屯田约5万多亩。因隋王朝的迅速灭亡, 其屯区主要集中在离中原较近的伊吾地区。

5. 唐代的屯田

唐代在新疆的屯田, 始于贞观年间, 从630年开始, 到公元791年为止, 前后共持续161年。分为军屯、民屯两种, 以军屯为主。其屯田东起蒲类海, 西到碎叶水, 南抵昆仑山, 北达准噶尔盆地, 共有11个大的屯区。屯田官兵达5万余人, 屯田二千八百顷, 屯田区域主要集中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碎叶、庭州、轮台、伊吾、清海。唐王朝在新疆建立了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 作为最高统治机构。同时, 设立了专管水利的机构“陶拓所”。

6. 元代的屯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统一了新疆。为巩固和加强其统治, 元朝在新疆设置了别失八里行省, 掌管天山南北军政事务, 并驻军进行屯田开发。1275年8月, 忽必烈又设立阿力麻里行省, 管辖伊犁地区的军政事务。元王朝在新疆的屯田是在战争情况下进行的, 因此, 以军屯为主, 民屯为辅, 共屯田150万亩。屯田地点主要在别失八里、哈密力、腾竭儿、曲先、亦里黑、翰端、失哈儿、阇挥。元王朝在新疆的屯田仅20年, 未能发挥更大作用。

7. 清代的屯田

清代在新疆的屯田, 从1716年开始至1911年, 共195年, 大约可分为五个时期。屯区东起哈密的塔勒纳沁, 西到南疆的喀什噶尔, 南抵和田的昆仑山麓, 北到额尔齐斯河以北的阿勒泰, 共24个垦区, 有军屯、民屯、回屯、商屯、遣屯和旗屯等形式, 屯田军民12.67万人, 屯田301.9万亩。屯田地点主要在哈密、吐鲁番、巴里坤、乌鲁木齐、朴城子—奎苏、伊犁、晶河、库尔喀喇乌苏、玛纳斯、塔尔巴哈台、木垒、奇台、济木萨、古城、辟展、喀喇沙尔、乌什、阿克苏。清朝统一新疆后, 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理全疆屯田事务, 在天山南北实施重北轻南的屯田战略。

二、新疆屯田地域分布特点

1. 屯田地域多在丝绸之路沿线, 军事防御目的明显

丝绸之路的畅通带动了沿线城镇的兴起, 对当时的军事行动和战争策略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 历朝把屯田地点几乎都设于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城镇。西汉、东汉时期, 为了遏制匈奴的势力, 在中原和西域门户的车师、渠犁、轮台、伊吾庐、疏勒屯田戍守。楼兰地处丝绸之路咽喉, 魏晋王朝将其作为屯田的重要地区。龟兹、庭州、伊吾、清海等丝绸之路的东西交通要冲, 是唐王朝屯田戍守的重心。元代的别失八里、哈密力和曲先更是当时屯田戍边的重点地区。喀什是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汇点, 东汉、唐、元、清均在此屯田。哈密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 两汉、魏晋、唐、元、清都在此屯田。

2. 屯田地点随时代变迁, 逐渐由南疆向北疆转移

自西汉开始, 历代政权在新疆的屯田重点几乎都放在了南疆, 只有唐、清少数几个朝代在统一新疆后, 在北疆也进行了屯田活动。

相对于北疆, 南疆政局稳定, 有土壤肥沃、水草丰美的绿洲, 从事农业生产基础较好, 各朝屯田的重点一直都在南疆地区, 形成了新疆北牧南农的局面。唐中央政权统一新疆后, 在新疆开始了大规模的屯田, 屯田区域逐渐由南疆向北疆深入, 庭州是唐王朝在北疆屯田的重要地区。清时期, 左宗棠收复新疆, 并在此建省后, 清政府将屯田重点放在了北疆地区, 在新疆实施了重北轻南的屯田战略, 改变了汉唐以来新疆南农北牧的经济格局, 北疆地区逐渐成为新疆的经济重心。

3. 屯田区域受历朝政权在新疆军事策略及内外政局的双重影响

历朝政权屯田新疆的最终目的是抵御匈奴、突厥、契丹、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 西汉王朝屯田新疆的重点在于加强与诸国联系, 抗击匈奴, 其屯田多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交通要道上。唐代屯田是在统一新疆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唐王朝在新疆建立了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 作为统治新疆的最高机构, 在东疆地区执行与内地一样的州、县、乡制, 在南北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糜府州制;其屯田区域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绿洲和哈密绿洲一带。明朝建立后, 一直没有完全统一新疆, 也没有在新疆进行屯田, 只在河西地区利用戍守军队及内徙的哈密部众进行了屯田活动。清代, 根据清政权屯田新疆的不同目的及政权自身的兴衰, 在新疆的屯田经历了初始、兴盛、艰难维持、大破坏、复兴五个时期。屯田区域也由最初东疆的哈密、吐鲁番、巴里坤一带发展至遍布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三、新疆屯田的历史意义

历代新疆屯田, 保障了边疆安全, 推动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善了人民生活。同时, 中西文化的彼此交流融合, 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促进了民族团结。

1. 屯田有效保障了新疆的安定

屯田是历代王朝驻军新疆的经济基础, 为解除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央王朝的正面威胁, 历代王朝在新疆驻军。新疆早期的屯田以军屯为主, 且屯田地点多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战略要地, 旨在通过军队的且战且耕, 达到充裕军需, 节省费用的目的。屯田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由于人员集中, 便于组织, 屯军多次参加了平叛战争, 抗击和防御外国侵略者, 加固了中央王朝对新疆的统一和治理, 保卫了新疆的安全与稳定。

2. 屯田有力地推动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新疆从游牧经济转为农业经济的过程中, 历代屯田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屯田及移民迁徙, 增加了新疆个体农业自耕的人口。内地先进的文化、农业种植技术和生产工具也随之进入新疆, 提高了新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疆与内地商人通过丝绸之路, 商业往来频繁, 内地屯田军民在新疆各屯田区兴修水利, 兴建道路, 畜养耕畜, 兴办手工业作坊, 推动了新疆手工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业等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3. 历代屯田提高了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独特文化的发展

历代屯田, 使大批内地军民进入新疆, 分散聚居于各屯田区。他们与新疆各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相互影响, 共同发展, 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 提高了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摘要:屯田是历代政权巩固边防、开发边疆的重要国策。新疆屯田从公元前105年开始, 迄今已两千余年。历代新疆屯田, 极大带动了当地生产方式的改进,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效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新疆,屯田,历史

参考文献

[1]陈延琪.西汉至清历代王朝开发新疆的思想评述[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1) .

[2]樊根耀.论古代新疆屯垦的经济意义[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4) .

上一篇:家居用品市场调查下一篇:涉税争议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