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不锈钢将会稳步发展

2024-07-02

2024年不锈钢将会稳步发展(精选3篇)

2024年不锈钢将会稳步发展 第1篇

在已经结束的2013年里,总的来看,钢材市场在这一年的旅途中历经了很多,对钢市而言,13年不是平凡的一年,它或许是钢市命运的一年。不说前三季度怎么样,单看四季度,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经济会议的内容或是影响钢市走势的主要原因。那么14年钢市整体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呢,我们先简单的分析一下。

首先是产能过剩的问题,虽然雾霾天气引发的对大气污染治理及预防的呼声高涨,同时国家也采取了各种措施缓解、解决这个问题,不久前,中央将钢铁定为头号产能过剩行业,本周又将召开两个重要会议,这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应该说是危机与机遇并存的。

从大的区域来看,例如,国家发改委10号在部署明年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要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考核,暂停未完成目标地区新建高耗能项目的核准与审批。从这方面我们能看出国家此次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

其实,对于钢铁的产能过剩问题,大多数人都习以为常了。未来几年,因为盈利的持续低迷,行业自身也会出现调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钢铁行业的产能调整才刚刚开始,预计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所以,2014年仍然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总体而言明年是一个稳中略有好转的态势。

其次是供求之间的问题,从现阶段来看,社会库存连续9周下降,分析原因,无疑是以下三点:

第一、为了躲避环保检查,钢厂间歇式检修,产量有所影响。

第二、正值月度、季度及年度集中还款,部分商家有抛货回款的操作。

第三、商家心态不乐观,对于未来的行情不看好,补货积极性偏弱。明年的库存情况怎样,笔者不敢说,但是从国家控制产能的力度上来说,钢厂内部库存和社会库存即使增加,也不会增加太多。

我们都知道,现阶段国内钢铁生产企业产能严重过剩,处于一个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加剧了同质化竞争,钢厂、钢贸商们为了争夺市场,“台上握手,台下踢脚”,你降10元/吨,我将20元/吨,将价格拼到“刺刀见红”,卖不出去也要盲目增产,“让利不让市场”恶性竞争只能自讨苦吃。明年产能过剩的问题或有所缓解,在下游需求改变不大的情况下,钢材市场的走势或有好转迹象。

总的来看,明年产能过剩问题有所减轻,同时供求之间的矛盾也有所缓解,预计,2014年钢材市场的发展趋势向好的概率较大。——————摘自华业不锈钢

语言文字工作稳步发展的60年 第2篇

6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对于新中国语言文字工作来说,却是重要的良好开端和坚实基础。60年来,中国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4年12月发布的数据,到2000年,全国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的人口比例为53.06%,其中城镇的比例达到66.03%;全国平时主要书写简化汉字的人口比例为95.25%;全国会和基本会认读和拼写汉语拼音的人口比例为68.32%。全国能用少数民族语言与人交谈的比例为5.46%。这些数据表明,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普通话在全国已接近普及,而在城镇已基本普及。简化汉字已为全国绝大多数人所使用,汉语拼音的应用逐渐扩大。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使用民族语言。各民族语言的功能和活力得到保持与发挥,全国语言生活呈现健康、和谐的状态。总的来说,新中国实行的语言文字政策和执行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是正确稳妥的。除“文革”不正常的10年外,语言文字工作稳步发展,基本没有大起大落,对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所说语言文字工作,主要指中国大陆国家层面为管理语言文字而进行的行政活动,包括语言文字政策、法规、方针、措施等,以及围绕这些进行的相关活动。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文字歧视;各民族都有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这是新中国60年来一直实行的语言文字基本政策。相关的政策性规定还包括: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方言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将长期存在;国家保障公民的语言权利,为公民学习、使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国家重视并保护弱势语言和弱势群体的语言;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围绕这些政策,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重点和所采取的工作方针有所变化和调整,不同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也因而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所有变化和调整均立足于使语言文字工作更好地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发展、文化提高和语言交际服务。本文试图对60年来的语言文字工作做比较系统的总结,反思和探讨不同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特点、经验与不足,以期对我国今后的语言文字工作能够起些借鉴作用。

一 60年语言文字工作概况

根据不同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方向、重点以及特点,我们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语言文字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6年为第一阶段,1977~1996年为第二阶段,1997年进入第三阶段。

(一)第一阶段:立国建设阶段的语言文字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人心思变,国家面临的总任务就是建立新中国建设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作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要围绕国家这个总任务进行。普及教育、提高全民尤其是广大劳动群众的文化水平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因此,语言文字工作主要围绕与教育文化有关的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基本内容展开。这些内容与新文化运动和国语运动关系密切,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社会性。

第一阶段关于汉语言文字工作任务主要有4项,包括文字改革的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3项(周恩来,1984),还有加强现代汉语规范化。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会议是,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这两个会议奠定了新中国文字改革和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基础,并成为其后推广普通话、推行简化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加强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开端。

1. 简化汉字是文字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语言文字工作第一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任务。新中国的简体字研究和选定工作始自1950年7月,由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承担,1950年9月编成《常用汉字登记表》,1951年编成《第一批简体字表》。1952年2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后,简体字的研究整理工作即由该委员会的汉字整理组承担,1954年7月完成《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四稿,1954年9月形成《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五稿,1954年11月形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4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文改会”)正式成立,主管文字改革工作,继续研究整理简体汉字。1955年1月7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公开讨论征求意见,根据各方面意见,文改会在1955年9月拟定了《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第二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并发表在该草案基础上修改形成的《汉字简化方案》。根据各方面对该方案分批试用推行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稍后的总结修订,文改会在1964年5月编印了《简化字总表》,以方便汉字的社会应用尤其是新闻出版和教育教学领域的汉字使用。至此,第一阶段的汉字简化工作暂时告一段落。这一阶段的汉字简化工作认真谨慎,虽然也存在问题,但总体是成功的,推行效果良好,成就重大。

2. 制定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第一阶段的又一重大任务。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该协会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研制拉丁化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到1952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该协会已收到几百种汉语新文字方案。这些方案有汉字笔画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以及个人自创字母式等。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的拼音方案研制工作开始围绕民族形式即汉字笔画式进行。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探讨,制订的5套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不能令人满意。1956年1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表示,放弃民族形式自创字母的主张,转回到赞成采用拉丁字母的态度。这种转变使拼音的民族形式问题迎刃而解。不到一个月,采用拉丁字母形式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就在《人民日报》发表,向全国征求意见。1956年2月,拼音方案委员会整理修改意见公开发表。国务院还批准成立郭沫若为主任的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通过座谈会和书面形式向文化界、部队、人民团体的代表和京外语文工作者征求意见。1957年10月25日,政协全国常委会扩大会议同意《汉语拼音方案修正草案》,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决议》。至此,《汉语拼音方案》的研制工作结束。其后,通过大规模的报纸宣传和报告、座谈会等,《汉语拼音方案》在正式通过前就已经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共识和拥护。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报告会上做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明确说明《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的,并作为少数民族创造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以及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等,而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的拼音文字。至此,汉字拼音化不再是语言文字工作的任务和工作范围。

3. 推广普通话也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面对地广人多、语言和方言复杂、教育普及率低以及国家、社会急迫期待的客观实际,决策者们深刻认识到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适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推普方针,即“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陈毅任主任。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普通话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随着中央推广普通话指示的发布,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推普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绩。

根据国务院推广普通话指示,为配合推普,积极培训大批推普干部,同时进行全国方言普查。从1956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举办各种形式的普通话和方言调查的研究班、培训班,培训了大批专业干部。1956~1960年,共调查1800多个点,编写指导方言区学习普通话手册300多种,出版40种。部分省市还编写出版了“汉语方言概况”。

4. 加强现代汉语规范化是这一阶段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基础建设。在现代汉语规范化方面的具体任务是:大力宣传提倡现代汉语规范化;积极开展标准语和规范问题的讨论、研究;认真制定现代汉语规范标准,对语音、词汇、语法进行规范;编写规范性语文辞书、教材和读物;普及语文知识,提高全民族语文素质。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重要社论,这对现代汉语规范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社会语文使用影响深远。社论的主要不足是提出的“纯洁语言”的口号不够确切,有些绝对化。《人民日报》同时开始连载吕叔湘、朱德熙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促进了语文知识的普及和语文水平的提高。

195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这是新中国现代汉语规范化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确定了现代汉语标准语普通话的定义,建议组成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和词典计划委员会,研究确定普通话常用词汇的语音,编成《普通话常用词正音词汇》,拟定《现代汉语词典》及其他种类词典的编纂计划,还建议有计划地开展全国方言普查,高校、部门、新闻出版单位加强联系与协作,努力做好语言研究和宣传出版工作。

第一阶段的现代汉语规范化的主要成果是: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发表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中国语文》发表的《语法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汉语》课本等。这些成果对现代汉语规范化和普及语文知识、提高全民族语文素质起了积极作用。

5. 第一阶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主要围绕贯彻、体现国家语言平等和各民族都有使用、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展开。确定民族语言地位,维护民族语言权利,调查识别民族语言,创制与改革民族文字。主要工作有:(1)成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和研究、教学、翻译、出版机构: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设立民族语文工作室,中国科学院成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1962年和民族研究所合并),创办中央民族学院和其他民族院校,还有多个民族翻译、出版机构。(2)加强民族语言立法,保障民族语言权利: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通过国家的基本大法确定民族语言文字地位,保障民族语言文字权利。(3)开展民族语言大调查:自1950年到1954年,先后对南方各少数民族语言、北方各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初步调查,1956年又在全国展开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共调查1500多个点,取得了大量珍贵资料,编写、出版了一批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报告和语言概况,还出版了成套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民族语言普查为其后的民族文字的创制和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4)为少数民族创制改革文字:1951年,政务院做出“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帮助文字不完备的民族逐渐充实其文字”的决定。民族文字的创制不仅是政治平等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新文字的创制要遵循语言规律和使用者的意愿和习惯。在周密调查和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壮文是首先试行创制的。1957年12月,国务院讨论通过壮文方案,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试行。在壮文创立和推行经验的基础上,50年代国家又先后为布依、苗、彝、黎、纳西、傈僳、哈尼、佤、侗9个民族制定了14种文字方案。第一阶段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取得的成就也是辉煌的,为国家发展、民族团结和地区繁荣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阶段语言文字工作的繁荣时期持续了17年,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直到今天这些成就依然在发挥积极作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腰斩了如火如荼的语言文字工作,从此语言文字工作陷入了低潮。1966~1971年,语言文字工作完全停顿,机构一度撤销,人员下放劳动,多数委员和专家受到迫害。但由于社会交际的实际需要,那几年社会上人们还在自觉地使用普通话、简化汉字和汉语拼音。1972~1976年,语言文字工作逐渐恢复,首先是恢复了工作机构“文改会”,推普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推广应用也有一定进展。但在左倾思想的干扰下,恢复工作步履维艰。在这期间还拟订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但因为不够成熟,该方案1978年停用,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废止。

第一阶段语言文字工作的总特点是: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步骤分明、措施切实。以推广普通话为例,基本方向就是形成统一的汉民族共同语和族际通用语,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服务。总的思路是为文字拼音化铺平道路,统一语音,消除方言隔阂。“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普通话推广方针,显示了文字改革者们的远见卓识。大力提倡,是讲道理,造声势,鼓干劲;重点推行,是突破重点,以点促面;逐步普及,是不急于求成,积极稳妥,逐步推广。还有,大力宣传提倡、编印学习手册、树立推普典型、举办培训班等,这些措施对推普工作是切实有效的,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二)第二阶段:改革发展阶段的语言文字工作

第二阶段的前期,主要是恢复、继续前阶段的文字改革工作: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经过反思,结合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1986年开始调整语言文字工作的方向、目标、方针和重心。

1.推广普通话成为第二阶段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人口大流动的需要。在推普方面,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有四件事情。

(1)延续第一阶段的推普工作,第二阶段的推普工作也首先在教育领域展开。1978年教育部重申推普的方针,各地学校积极行动。1979年,文改会和教育部联合召开推普工作汇报会,教育部、文改会、共青团中央联合召开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1982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学校推普工作会议。这些会议的召开,极大地调动了教育领域推普的积极性。

(2)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写入推广普通话的内容,第十九条第四款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有了国家法律的有力保障,这是语言文字工作历史上的一件大事。1982年12月,教育部、文改会、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5个单位向全社会发出《大家都来说普通话倡议书》,倡议书对推普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3)198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讨论并制定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任务,规定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及普通话为首要任务。

(4)适时调整推广普通话方针,提出推普目标,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在第一阶段“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和要求,把推广普通话方针调整为“大力推广、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并规定具体目标:在20世纪内使普通话成为教学用语、工作用语、宣传用语、交际用语。还要求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人群有不同要求,并提出将普通话水平分为三级的设想。1994年10月,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推广普及普通话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开展,加强了推普工作力度,提高了全社会尤其是重点领域的普通话水平。

为准确把握普通话基础词汇的概貌,加强普通话基础研究,1986~1995年,进行了北方话词汇调查,调查成果为语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此外,为规范普通话的语音标准,1982年文改会重建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王力任主任。在修订《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基础上,1985年12月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这个时期国家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功不可没。

2.继续汉字简化工作仍然是第二阶段初期语言文字工作的内容之一。1977年5月,文改会把在“文革”中酝酿而成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送国务院审批。1977年10月,国务院批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下称“二简”)在《人民日报》等报纸发表,征求群众意见。1978年秋季,中小学开始试用“二简”第一表的简化字。“二简”草案发布后,社会各界发表意见踊跃。1978年,胡愈之等23人联名要求五届人大和五届政协会议不用“二简”草案的简化字。由于认识上的分歧,也鉴于社会上对“二简”的争议逐渐扩大,1978年“二简”草案停止试用。1980年6月,“二简”草案修订委员会组成,由王力、叶籁士主持,对草案所列简化字逐字研究审议,于1981年8月制订出共收111个字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修订草案》。1982年3月,《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修订草案》更名为《增订汉字简化方案》,1984年文改会主任会议决议认为,《汉字简化方案》已推行近30年,不宜改动。1985年3月起,人大、政协多次召开座谈会讨论,始终没有统一意见。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二简”草案即行废止。

“二简”的制订过程是认真的,其中很多简化字有合理之处,而且有推行的社会基础。但“二简”的字数过多,简化时通盘考虑、统筹安排不够,简化了一些可以不简的常用字和生僻字,有不少字由于单纯追求笔画的减少和同音代替太多,有的违背审美习惯,有的形近容易混淆,有的字造成歧义,受到不少人的诟病。而且试用要求过急,试用范围考虑不周,给社会用字造成困难。因此导致推行失败。“二简”的失败教训值得认真记取。

3.整治社会用字,整理、编码汉字。“文革”结束,改革伊始,商品市场初建,国人纷纷“下海”。一时间,大街小巷门脸剧增,简化字、繁体字、自造字等齐现,文字使用混乱。因此第二阶段语言文字工作有一项内容就是整治社会用字混乱现象。1987年3月,国家语委和中国地名委员会、铁道部、交通部等部门联合颁发《关于地名用字的若干规定》;1987年4月,国家语委和广电部联合颁发《关于广播、电影、电视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若干规定》;国家语委和商业部、外经贸部、国家工商局共同发布《关于企业、商店的牌匾、商品包装、广告等正确使用汉字和汉语拼音的若干规定》。一系列规定的颁布,使我国汉字使用的许多领域有法可依,文字使用的混乱状况逐渐有了改变。

汉字的标准化与语文教学、字词典编纂以及电子计算机识别处理信息直接相关。这一阶段做了大量汉字整理和汉字编码工作。1983年公布《汉字统一部首表》,1988年3月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年5月国家语委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这对汉字规范和汉字社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4.《汉语拼音方案》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提高标准化水平。1982年成立以叶籁士为主任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委员会,经过两年多工作,于1984年提出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草案)》,发表后向社会征求意见。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后,汉语拼音的完善首先集中于汉语拼音正词法规则的修订。1988年7月,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公布了修订后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随着《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和使用,其国内、国际影响也不断提高。1977年,《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国地名罗马拼写法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出ISO7098-1982《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汉语拼音方案》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1984年,《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颁布。

汉语拼音标调法和汉语拼音字母读写法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

这一阶段的工作还有:1987年,国家语委发布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1990年,国家语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

5.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迅速恢复后,制定了新时期民族语文工作方针任务。1991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上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报告》,提出新时期民族语文工作方针任务。主要是适应国家现代化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强民族语文法制建设,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促进民族语文的翻译、出版、教育、新闻、古籍整理事业,推进民族语文的学术研究、协作、交流和人才培养,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促进了民族语文工作的新发展。

围绕国家民族语文政策进行双语教学,围绕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制定各项规范标准和信息处理用语文标准,调查、保护、抢救弱势语言和濒危语言,增强民族语言活力,提高民族语文水平,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大成就。

第二阶段对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意义重大的立法活动,是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该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还规定在教育、司法等领域保障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使用。而且规定“教育和鼓励各民族的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该法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发展和保护给予了法律保障。

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必须顺势而为才能成功。这个阶段的语言文字工作紧紧抓住了这项工作的实质:提高社会大众的交际效率,提高社会集团的凝聚力和统一性。工作的主要成果是制定颁布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体现出的特点是具有前瞻性和注重科学性。

(三)第三阶段:法制社会和信息时代的语言文字工作

由于第三阶段的语言文字工作还在进行中,我们的回顾也只是从1997年到现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与第二阶段的关系更为密切,其延续性更强,所以有学者将它们视为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语言文字工作,以1997年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为标志。1997年12月23日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会议之后召开的,十五大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在这次会议上得到响应,提出“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章和宏观管理机制,使我们的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法律化”。(许嘉璐,2005)

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第三阶段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世纪之交,语言文字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赋予了这一阶段语言文字工作的时代特征,即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语言文字工作。因此法制化成为第三阶段语言文字工作的重心之一。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的背景下,语言文字立法工作也提上工作日程。1997年1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意,国家语委配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成起草组,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3年多时间里,收集参考国外语言立法材料,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拟订、起草后多次修改、数易其稿并广泛征求意见,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由国家主席发布,于2001年1月1日生效。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发布,使普通话、简化汉字和汉语拼音的地位、功能、推广和使用等有了法律保障,通用语言文字与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方言的关系和功能分工也有了法律界定。它的诞生,对便利社会交际、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以及语言文字管理工作,都有重要作用。围绕这部国家语言文字专项法,各省、市、自治区及各相关部门相继制定地方和部门通用语言文字法规或实施条例,初步形成了国家语言文字法律体系。

为加大城市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推广的力度,提高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水平,推动城市工作实现新世纪初叶语言文字工作目标,2001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开展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的通知》,对城市语言文字工作开展了分类评估,对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城市作为普通话普及的重点,通过这项措施提高了语言文字应用水平。

2.实现语言文字信息化,是这一阶段的又一重要任务。在进入21世纪之际,语言文字工作领导者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语言文字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向21世纪,中文信息处理将是高新技术的基础和重点,是跨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重中之重”。(许嘉璐,2005)《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立法目的之一就是“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语言文字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其前提是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成为本阶段语言文字工作的主线。截至目前,在本阶段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有:(1)成立国家语委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建立国家语言文字标准技术委员会和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2)制定并发布《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国通用音标符号集》等规范标准,审定发表《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集》《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等。(3)研制《通用规范汉字表》,建设“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和“汉字属性库”。(4)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工作,制定发布《维、哈语人名汉字转写规范》等标准。

3.关注社会语言应用,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成为信息社会语言文字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为了解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掌握语言国情,经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批准,国家语委1998~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对包括普通话、汉语方言、民族语言、汉字、汉语拼音和民族文字等进行抽样调查。这次调查,不仅是对过去语言文字工作成效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摸底,其结果也成为今后制定语言文字政策、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的依据。

建立中国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和数据,编写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受到关注和欢迎,为国家和社会及时了解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制定语言规划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进行语言研究和教学及其他相关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农村推普工作和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的语言培训也在本阶段提上了工作日程,随着工作的逐步展开,农村的推普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农民工普通话培训工作逐渐展开,这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此外,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影响逐渐扩大,测试的规范化数字化信息化工作取得进展。

4.因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建立专业网络宣传沟通平台。2002年,国家语委主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承办的“中国语言文字网”开通。“中国语言文字网”为满足社会对语言文字的信息需求,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学术研究和语言文字教育的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快速方便的平台,成为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国民语言文字素养的有力工具。

5.这个阶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主要围绕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展开。2001年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重申少数民族公民的语言权利。为切实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构建和谐语言生活,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规定:“国家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鼓励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公民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国家鼓励民族自治地方逐步推行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授课的“双语教学”,扶持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教材的研究、开发、编译和出版,支持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教材的编译和审查机构,帮助培养通晓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教师。之后,一些地方相应法规也陆续出台,丰富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律体系。双语环境建设、双语教师培训、双语教学发展、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建设、字符集及平台建设、编码标准和文字平台建设、文字识别和网络建设、民族语言调查、濒危语言保护和抢救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目前,第三阶段的语言文字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其相关实施条例。2.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相关法规、条例。3.发表《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4.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系列。5.制定、实施一系列语言文字规范标准。6.建设全国性和地方性各种语言资源库、语料库、数据库和运作平台。7.出版多项多系列标志性语言应用调查研究重大成果。

二 60年语言文字工作实践的回顾与反思

回顾新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总的特点是稳步发展,而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特点和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梳理和发现贯穿其中的脉络,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所裨益。

(一)不同阶段语言文字工作的特点

60年来,推广普通话、简化和规范汉字与现代汉语规范化,始终是贯穿我们语言文字工作的主线,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行语言平等,保障公民语言权利,保护民族语言,推广通用语言普通话,民族自治区域实行双语,构成了我国语言文字政策的核心。但是,不同阶段的具体的语言文字政策,则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而有所侧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语言观念的转变,语言生活和语言本身也在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语言文字政策和工作内容也会作出相应调整。

1.三个阶段语言文字政策侧重点:

第一阶段侧重点是进行文字改革(包括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加强现代汉语规范化;实现各民族语言平等。第二阶段侧重点是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保护、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加强语言规范化,增强语言活力。第三阶段侧重点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保持发展语言文字主体化和多样性。

2.三个阶段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目标:

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拼音化和大众化。奠定拼音化工作基础,克服汉字的难认难写难记,实现拼音化和统一民族语。第二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规范化和标准化。规范语言文字及其应用,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第三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信息化和法制化。依法行政,管理语言文字使用,建立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各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实现语言文字信息化。

3.三个阶段的语言文字工作观念:

第一阶段偏重于语言文字纯洁化、大众化。第二阶段偏重于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第三阶段偏重于语言文字信息化、资源化。

(二)三个阶段语言文字工作的经验与问题

1.第一阶段可以说是新中国语言文字工作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主要经验至今依然有效。

(1)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语言文字工作成为建设新文化事业的一部分。最高层领导直接过问和指示,国家设立专职机构,组织领导强大有力,重大决策高瞻远瞩,工作部署周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毅、吴玉章等亲自参与和大力支持,重要事情由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决策,重要文件由国务院发布,保证了文字改革工作的权威性和具体工作的顺利进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进行文字改革工作的重要条件。1949年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是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文字改革组织,在其基础上于1952年2月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则是新中国主管文字改革工作的第一个国家专职业务研究机构。这两个组织机构所提出的问题和任务,构成了新中国文字改革的主要工作内容。1954年11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是国务院直属机构。为协调党内对文字改革的不同意见,研讨文字改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还在1953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这在世界各国执政党内是罕见的,在国际语言规划史上也不多见。

(2)内行领导,广泛吸收各方面专家参加。吴玉章、郭沫若、胡乔木、马叙伦、胡愈之、韦悫、丁西林、叶恭绰、叶籁士、叶圣陶、罗常培、陈望道、黎锦熙、王力、吕叔湘、季羡林等既是领导者,也是内行、专家。这一阶段的语言文字工作可以称为专家与政府合作的典范。专家与政府的密切结合,保证了工作顺利开展,加强了文字改革工作的科学性。

(3)群众广泛参与。经过长期战争动荡和革命洗礼,广大群众对新中国充满主人翁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对关系整个社会文化建设和自身语文使用的文字改革参与意识非常强烈,同时,群众思想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以汉语拼音方案的研制为例,1950~1955年,全国各地各行业及海外华侨共633人寄来655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王均,1995)全国各界群众的广泛和积极参与,使得文字改革方案和措施具有社会接受性。

(4)各部门积极协同。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统一,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一盘棋的客观形势是文字改革成功的有利因素。以推广普通话为例,根据国务院的分工,文改会、教育部、高等教育部、文化部、中国科学院都是推普的责任部门。

(5)注重宣传和普及工作。为宣传文字改革、普及语文知识,仅文改会就先后创办了《中国语文》《文字改革》杂志,设立《光明日报·文字改革》专刊,创办《汉语拼音报》,成立文字改革出版社,宣传语言文字政策,介绍文字改革知识和有关文字改革精神。国家主流媒体和地方传媒也大力宣传文字政策和语言政策,普及语文知识。这都有力地推动了文字改革和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发展。

实际上,第一阶段语言文字政策之所以成功,除了前文论述的经验外,其客观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新中国的新政权,实行新的社会制度,提倡新的思想观念,重构新的社会阶层,形成新的人际关系。整个国家都是新的,人们的观念和意识时时经受着冲击和洗礼。在这样的客观社会政治环境下,文字改革和汉语规范化顺应了社会需求,群众也比较容易接受语言文字的改革和创新。

回顾立国建设阶段的语言文字工作,也有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文字改革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估计不足。比如,对汉字及汉字的前途认识不够全面,有些参与文字改革的人士设想早日实现汉语拼音化。另外,科学研究和理论建设做得不够。比如,现在来审视《汉字简化方案》,虽然总体上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实行效果是好的,在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和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某些简化字来看,在类推原则的运用、系统性、同音代替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任何政策措施或者方案,都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受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局限,我们不能苛责文字改革工作者们,他们所做的具体工作,可圈可点之处甚多。现实需要迫切,使得文字改革工作时间紧迫,即使再认真谨慎,也难免会有不足和疏漏。建国初期的国际政治背景、社会思想潮流和拉丁化(或称拼音化)方向的文字改革理念自然会在《汉字简化方案》中留有印记。离开当时具体的时代和背景去评判是非,这不是客观的态度。

在第一阶段,有些民族语言政策受前苏联语言文字政策、工作经验的影响,一些新制定的少数民族文字考虑文字使用的传承性和约定性不够,推行过急,效果不太好,有的还造成反复。

2.进入改革发展的第二阶段,语言文字工作经过初期的拨乱反正,迅速调整了工作重心,不纠缠于拼音化方向等具体问题,而侧重于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建设和理论探讨。第二阶段的语言文字工作的成功之处主要有:(1)及时调整工作重点。经过短暂的工作恢复与反思,能够审时度势地调整工作方向、目标和工作步调,这是第二阶段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2)转变语言观念。从保持语言纯洁性到认识语言变化的绝对性和语言稳定的相对性,这种语言观念的转变促使对语言文字规范工作认识的转变,带来规范即服务的意识。(3)注重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语言文字工作有政策性,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这个阶段比较注重对语言文字及其应用的调查研究,为语言文字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4)关注社会需求发展。在现代化建设初期能够预见到信息化的到来,而且能够确定规范化标准化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目标,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这是第二阶段语言文字工作比较成功也是最具远见之处。

第二阶段的工作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前文所述的“二简”问题。还有,第二阶段有的工作目标确定得不够稳妥,如1986年提出的推普目标过高,要求过急,提出到20世纪末普通话要成为教学语言、工作语言、宣传语言和交际语言。从时间和采取的措施看,这样要求显然不容易实现。因此,1992年把推普目标调整为2010年以前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普通话。再如,第二阶段制定的规范标准有的还欠精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有些不够恰当,出版物数字用法规定不够成熟。

3.现在要全面审视第三阶段,为时尚早,但就目前来看,可以说这一阶段语言文字工作最突出最成功的是语言文字法制建设和语言资源观念的确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律保障,成为第三阶段的工作轴心,围绕这个轴心制定的相关语言文字法规,初步形成了语言文字法规体系。把信息化作为语言文字工作主线,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多维度地开展语言文字工作,这些在目前看来都是有利和有效的。把语言视为重要资源,加强语言资源建设、开发和利用,对语言及其应用进行监测和研究,并围绕语言文字信息化加强规范和标准的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功。

第三阶段不利于语言文字工作的因素也是存在的,如1998年机构改革,国家语委并入教育部,部分丧失语言文字工作的行政独立性,而如何与教育部的教育管理职能紧密结合尚需探索与磨合。如何更合理地调配、管理和使用语言文字工作的科研资源和力量,从语言文字工作大局出发,使之更好地推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服务,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 未来语言文字工作展望

60年来的实践表明,语言文字工作具有政治性、社会性、科学性和传承性,这就要求它做到顺应社会需求,处理好现实性和传承性、前瞻性的关系,科学性与社会性、群众性的关系,积极与稳妥、规范与服务、全局与部门的关系。今后,语言文字工作的大环境将更为复杂多元,决策难度也会增大。语言文字工作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要求决策者既要借鉴历史经验,又要面对现实状况,在传承性和现实性上下功夫;语言文字工作的政治性和群众性,要求语言文字工作者既要把握国家和国际大局,又要尊重群众意见,注意政策性和社会性的结合;语言文字工作的科学性和俗约性,要求语言文字工作者既要重视科学研究,又要顾及大众应用,在科学性和俗约性间取得平衡;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求语言文字工作决策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做到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紧密结合。

(一)未来的语言文字工作需要坚持的重点

1.坚持语言文字工作服务于国家统一与稳定、建设与发展的原则。

这是60年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经验之一,也是未来语言文字工作取得进展的前提。脱离国家稳定、发展大局需要的语言文字工作既不会成功也没有意义。这个原则始终都要坚持。

2.坚持各民族语言平等政策。

这是新中国长期实行的基本语言政策,今后要着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更应坚持这一政策,并继续使之成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做好语言关系协调工作,在民族地区实行双语,增强民族语言功能和活力,保护弱势语言和濒危语言,促使各民族语言和谐发展。

3.坚持普通话的通用地位和主体地位。

推广普通话是贯穿60年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语言政策,今后依然要坚持。现在,普通话的功能已经超出了汉民族共同语和国家通用语言的沟通工具功能。今后应以加强普通话在凝聚国家民族精神、强化国家认同、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的功能为目标。重视普通话的国际传播,扩大普通话的国际影响,为其成为国际的实际通用语言创造条件、打造基础。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均需以此为目标。多角度进行语言文字工作,不放松四大领域的推普工作,把精力集中于推广普通话的薄弱点上。

4.坚持围绕中心、兼顾多元的工作视角。

推广通用语言和规范汉字是语言文字工作的核心,但在核心之外,一些老问题也需要兼顾,如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问题,汉字的繁简体问题,弱势语言和方言的保护问题,双语教育问题,以及网络语言问题。随着社会发展,语言文字及其功能会产生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语言观念也会有所变化。应该兼顾民族语言、汉语方言的使用功能和资源性保护,妥善解决繁体字的存在功能。引导网络语言的使用,加大语言资源建设、开发和利用。

5.坚持宣传执行语言文字政策法律法规。

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和法律法规,普及语言文字知识,是坚持语言文字工作社会性的体现。任何政策、法律法规抑或规范标准,如果不为社会所了解,不为群众所接受,有等于无,甚至不如无。语言文字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向社会大众宣传语言文字政策和法律法规,依法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在法制化、信息化的时代,善于利用多种信息媒体进行语言文字工作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6.坚持语言文字工作科学行政。

科学性是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和科学行政是现在党中央特别强调的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注重调查研究,支持和做好语言使用和语言资源调查,科学、合理地设置语言文字工作机构,科学、合理地整合、调配、利用语言资源,这都有待研究解决。

(二)未来需要做好的主要工作

在信息时代,资讯传播速度非常快捷,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展望今后的语言生活,可以概括为:主体化更为明显,多元性得到发展,社会语言使用活跃,语言更加丰富规范。语言文字工作者要为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语言生活的大目标作出贡献,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比如:语言关系调整与语言功能规划、语言本体规划、语言资源调查开发与利用、语言法规完善与贯彻实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研制与修订、语言生活调查与跟踪研究、弱势语言的保护和弱势群体语言调查、汉语对外传播、语言规划理论研究与建设、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语言文字及其应用知识的进一步普及,等等。

2011年报业印刷稳步发展 第3篇

2011年的报业印刷,在延续了2010年走出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实现全面回升的良好态势下,又获得了稳步发展,让业界欣喜。报纸印量稳步提高

在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对2011年度全国报纸印刷总印量的调查统计中,共有中央各报、各省市自治区、各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及部分地市报纸印刷厂共145家单位报来数据。这145家报业印刷厂2011年的报纸总印量为1174.86亿印张(如表1所示)。由于本次调查范围有所扩大,有较大印量的单位报来了数据,因此,本次调查的总印量占全国报纸总印量的比例应调整为70%。以此计算,2011年度全国报纸总印量为1678亿印张,较2010年的1613亿印张增长4.03%。全年耗用新闻纸377万吨,较2010年的363万吨增长3.86%。

2011年度的印量调查,仍以年印量大小顺序列表,从中可以看出,年印量在10亿印张以上的单位数量变化较大,增长了9.09%。而2011年印量呈现正增长的单位有118家,占本次调查145家单位的81.38%,且其中印量增速超过10%的单位有42家,占本次调查145家单位的28.97%,这延续了2010年调查的较好形势(调查的142家单位中印量增速超过10%的单位有53家,所占比例为37.32%),且年印量在2亿~5亿印张和5亿~10亿印张的单位所占数量较多,分别为12家和10家。此外,2011年印量呈现负增长的单位为27家,占本次调查145家单位的18.62%,与2010年调查数据(调查的142家单位中呈现负增长的有24家,所占比例为16.90%)相比,虽负增长的单位数量稍有增长,但明显好于前几年调查中均有25%左右的单位呈现负增长的情况。

从地区上来看(如表2),2011年各大区的增长均在4%左右,从中也可以看出,虽各大区增势缓于2010年(调查中各大区的增长均在8%左右),但也处于良好态势,其中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6.30%和5.09%。具体到各省市自治区,则只有辽宁省(1.23%)、上海市(1.20%)、湖北省(0.46%)和广东省(0.04%)这4个省市的报纸印量呈现较小负增长,且8个增长超过10%的省市中,印刷较发达的江苏省也以10.18%的成绩入列,值得关注。

纵观2011年报纸印量的情况,可以看出在2010年走出过去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实现全面回升的良好基础上,报纸印量在2011年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少大报的印量持续下降甚至倒闭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报纸印量能稳步提高,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振兴等不无关系。而且,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报纸在各种媒体中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报纸的公信力,以及公众获取信息的习惯,是我国报纸存在及发展的基础。

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农村教育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我国报业印刷仍会有一定发展,这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及中小型报业印刷厂的快速发展中便可看出,而这也将改变我国各地区报业印刷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此外,如免费报纸、企业内部报纸等类报纸需求的提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我国报纸印量,且有益于丰富我国报纸种类。因而我们可以预测,2012年我国报纸印量仍将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且全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仍将存在。

报纸印刷质量全面提升

报纸印刷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我国报业印刷发展程度的指标之一。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每年开展经常性的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至今已有22年历史。最早的一次可追溯至1990年6月,当时由于报纸还有一部分由铅印生产,且当时质量意识较为淡薄,参评的53种报纸中只有2种质量合格。但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促进了各报业印刷厂对报纸印刷质量的重视,每年举办的活动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质量问题、借鉴有益经验的平台,因而也促进了他们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及对生产质量管理的改进。

正是在每年的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的促进下,我国报业印刷领域的新技术引入步伐加快,因而也使报纸印刷质量有了稳健而迅速的提升。如报业印刷领域的“铅改胶"大改革,使各报业印刷厂积极淘汰旧有铅印设备,一改铅印生产问题多、质量差的状况,使报纸印刷质量得以大跨步提升;又如报纸生产由黑白报向彩报的逐步转变,使得报纸印刷质量有了质的发展,随即彩报图片的印刷质量也不断提升;而CTP制版、数码打样、软打样、色彩管理、数字化工作流程、CIP3数字墨控等新技术的逐步引入,也让报纸印刷质量有了更高、更稳定的提升空间。

因而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我国报纸印刷质量已获得全面提升。在2011年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中,共有86家报社印刷厂的90种报纸参检,在送检的样报中,达到精品级的报纸有30种,优质级的报纸52种,良好级的报纸8种,不仅没有一种报纸的印刷质量不合格,质量最差的报纸也都进入了良好级,90%以上的报纸印刷质量达到了优质级和精品级。

在2011年的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中,首次有20余种地市级报纸自愿参加检测,其中包括如《烟台日报》《嘉兴日报》《三峡晚报》等印刷质量优秀的地市级报纸,这也表明,我国的报纸印刷质量已整体获得大幅提升,不仅是中央各报、各省级报的印刷质量较高,众多地市级报纸的印刷质量也有了较大改善。

在我国报纸印刷质量获得全面提升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当前我国报纸仍在存在一些共性的质量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点:一是文字墨色不均匀,有的标题、文字密度偏低、发灰;二是图片色彩偏色,印前工序和印刷工序脱节,引起图片色彩还原不当;三是彩色套印不准,当前要求套印精度≤0.15mm,经过努力是应该能够达到的。

报业CTP制版量已超50%

nlc202309040505

近年来,我国报业印刷领域对各类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中,对CTP直接制版技术的积极引入与全面普及尤其值得关注。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在2011年度全国报纸印刷总印量的调查统计中,仍对2011年报业CTP应用情况做了全面统计,共有139家报业印刷厂提供了有效数据。这139家报业印刷厂的CTP总制版量约为918万张,据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估计,本次调查的CTP总制版量占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的77%左右,以此计算,2011年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已达1192万张,占全国报业总制版量的55%。相比2010年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786万张,占全国报业总制版量的38%,2011年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增加了406万张,制版总量占比大幅增长了17%。

近几年,CTP制版工艺在我国报业印刷领域的飞速发展与应用普及,可谓大势所趋。2011年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在年制版总量中的占比已超过50%,表明报业CTP制版工艺已稳坐半壁江山,这也是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自2010年年制版总量占比跃升至38%后的又一大飞跃。

调查中还可以发现,这139家报业印刷厂中,配有CTP设备的单位有116家,占比高达83%;年制版总量在10万张以上的52家单位中,有49家已上马CTP设备,且CTP制版量占比不低,多在50%以上;其中年印量在10亿印张以上的36家单位中,有34家采用CTP制版,部分单位还100%采用CTP制版。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CTP制版工艺在我国报业印刷领域的大范围普及程度。

CTP制版工艺在报业印刷厂中广受欢迎,不仅因为这种工艺可大幅提高制版速度和质量,节省人力,降低成本,而且还因为其可使数字化扩展到制版环节,有效提高报业印刷厂的自动化生产控制水平。尤其是在胶片价格不断提高、激光照排机及相关零配件面临断档等的紧迫条件下,各报业印刷厂几乎都在抓紧上马CTP制版工艺。而国产版材产量、质量的不断提升,品种的增加,价格的不断下降,以及CTP设备品种、规格的增加,已可适应报业印刷厂的多种需求(尤其是可适合中小型报业印刷厂的需要),这也是CTP制版工艺在报业印刷领域得以快速发展的一大要因。

在这种形势下,各报业印刷厂正逐步淘汰旧有传统制版工艺,或直接全部启用CTP制版工艺,实现100%CTP制版。仅在北京地区,2011年解放军报印刷厂、北京日报印务中心等报业印刷厂均已引入或计划引进多台CTP设备,正朝100%CTP制版的目标迈进。据预测,未来两年内我国报业CTP制版量将占到年制版总量的80%左右。

报厂强化科学管理加大多元拓展

在当前印刷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数字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冲击)、文化体制改革深入等形势下,我国报业印刷厂纷纷加快了体制改革的步伐,同时借此良机进一步加大报纸印刷技术革新、加强报纸生产管理,以求在保质、保量完成印报任务的同时,提升企业活力,实现科学管理,

“向管理要效益”。在此过程中,内部考核科学化是报业印刷厂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课题,报业印刷厂或通过ERP系统实现考核数据化管理,或通过制定如“卷筒纸的平张化考核管理”、分配奖励机制等制度区分考核层次,并进一步强化现场管理,以打破惯有的分配平均主义。这些举措收效不错,且受到不少报业印刷厂员工的欢迎。

同时,越来越多的报业印刷厂也更加关注员工培训与员工素质的提升,并且借助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良机激发员工提升技术能力的积极性。不少报业印刷厂采取竞赛和日常培训“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在员工中形成努力学习、积极提升的良性循环。这从2010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的优良成绩也可以看出:全国共有124家报业印刷厂的650名选手参加轮转印刷工初赛选拔,有58家报业印刷厂的96名选手进入全国决赛,最终有2名选手获得一等奖,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得二等奖的选手有5名,三等奖70名,优秀奖19名。

此外,众多报业印刷厂也纷纷加大了多元拓展的力度,以寻求新的经营增长点。众多报业印刷厂或借搬迁改造、更新设备之机,或在适应转企改制的同时,积极尝试向商业印刷、包装印刷等其他印刷业务领域拓展,同时也在数字印刷、绿色印刷上不断展开新的探索。

当前,全国已有超过10%的报业印刷厂拓展了报纸印刷以外的业务,多集中在图书、期刊、包装、广告等印刷业务领域。其中,部分报业印刷厂还依托集团优势,在多元拓展时积极争取集团内部及其子公司的书刊、文件、商业印件、包装等相关印刷业务,如深圳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就承担了集团旗下地铁传媒公司的大量地铁广告喷绘业务,并顺利进入了数字印刷市场;少数报业印刷厂也凭借自身资源整合能力,正考虑或已启动与数字媒体的衔接业务,如开展在线印刷联盟业务、开设印刷商务网站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报业印刷厂在进行多元拓展时,也遭遇一些困难,尤其在拓展新业务领域时常遇见业务量较为不足的情况下,自身技术力量和管理也略显不足,这常常使报业印刷厂在这部分新业务开拓上较为吃力,甚至处于亏本经营的状态。而要转亏为盈,更需做出努力。在当前国内外印刷市场竞争白热化、国内印刷成本上涨、工资投入加大、印刷工价下降的当下,要保证企业自身可以从中分得足够份额,报业印刷厂还须在差异化、市场化上多下功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2024年不锈钢将会稳步发展】相关文章:

不锈钢复合板发展07-03

县不锈钢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09-01

不锈钢金相检验05-29

不锈钢薄壁管07-18

马氏体不锈钢09-01

不锈钢除尘灰09-08

不锈钢检测方法08-11

不锈钢管材管件07-23

小型不锈钢加工企业07-24

不锈钢表面处理08-21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班务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学会放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