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盒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2024-07-25

火柴盒中的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火柴盒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第1篇

火柴盒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情况,我制定了以下

知识与技能:利用表面积的有关知识,主要研究火柴盒的三种面积:火柴盒的表面积、火柴盒的总面积、做一个火柴盒用的纸板的总面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动手拆拼、同伴合作、自主计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

教学重点:火柴盒的表面积、总面积以及做一个火柴盒用的纸板的总面积的三种面积的区分。

难点:求一个火柴盒用的纸板的总面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下面,我简要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大致分为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出示实物,联想旧知。先出示火柴盒这一实物,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可以联想到哪些数学知识或马上可以求出什么问题?在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关于火柴盒的一些特征,既复习了第一单元的旧知,也很自然的揭示了课题,明确了这节课的任务。

(重点)第二环节:多种面积,分层研究。(勇敢地退出去,适时的走进来)具体过程:在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后,已经明确了这节课的任务是研究三个面积问题。

于是我马上提问:“究竟先研究哪个面积呢?”我预想这时学生肯定会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争论不休时,我会及时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规律: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这样大家会一致认为得出先研究火柴盒的表面积,再研究火柴盒的总面积,最后研究做一个火柴盒需要的材料这三个层次的研究。

1、研究火柴盒的表面积。求火柴盒的表面积方法应该不是重点。让学生求火柴盒的表面积但我没有给学生计算的数据,目的是再一次复习计算长方体物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物体的长、宽、高。于是我就请学生先估计一下火柴盒的长、宽、高,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然后我又出示了一组数据长、宽、高分别是45毫米、35毫米、15毫米请学生计算。我估计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出火柴盒的表面积,在这里我将对学生列出的算式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利用乘法分配率使计算简便这一细节问题。同时也为解决第2个问题“求总面积”埋下可以“简便计算”的意识。

2、研究火柴盒的总面积。首先明确火柴盒的总面积是外壳+内芯。我想学生计算火柴盒总面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们要选择最简便、合理的方法来进行讨论,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提醒学生前面火柴盒的表面积的结果可以用。这样给学生的讨论明确了方向,可以在计算了火柴盒

表面积的基础上再添加几个面或减少几个面的方法进行计算。预设几种

方法:

(1)用一个s+三个面

(2)用2个s-三个面

(3)上(下)面×3+左(右)面×2+前(后)面×4

3、研究做一个火柴盒用的纸板的总面积。这一问题是很多学生容易忽视和不理解的。因此我想通过让学生拆火柴盒让每个都学生明白做一个火柴

盒的纸板面积和火柴盒的总面积是不同的。我想在这里拆是可以解决这

个问题的最好办法。通过拆火柴盒学生会明白原来做一个火柴盒的纸板

总面积要比火柴盒的总面积大,而且还会有一个发现:原来火柴盒的内

芯拆开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是火柴盒内芯制作时的一个特殊性。《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拓展提高。由于生活中火柴盒的品种是多种多样的,内芯展开后形状也是不同的,我找了各种不同的火柴盒,大致拆开后是分三类,一类就是我们前面研究过的,还有两类是比较特殊的。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先请学生欣赏生活中不同火柴盒,再对两种特殊的内芯的内芯展开图进行面积计算。让学生深刻感受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变幻莫测的,我们的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

第四环节:课堂延伸,欣赏比较。这一环节以课件展示的形式将生活中啤酒箱子,牛奶箱子等长方体物体从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的实际用材料面积和表面积之间的区别。还有很多种展开图,这里就不一一展示了。

第五环节:你说我谈,课后感言。我的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同时能很自然的感受到我们的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

在整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样的互动中,认知冲突的矛盾最后还由学生自己解决。我觉得这样可以让学生智慧的灵感在课堂上尽情地充盈地得到流淌,而老师只在其中起到了点拨、引导、参与的作用,努力做到 “勇敢地退出去,适时地走出来。”

在这节课中我希望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同时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自我的反思和总结的能力。当然,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因为这节课是已学知识上的一种延伸、拓展和应用,不要求人人都能掌握,但至少是人人都有收获。这也是我上这节课的最终目的。

火柴盒中的数学教师反思

一提到复习课,别说学生,就连老师都挠头。学过的旧知识被老师一股脑地搬出来,然后就是机械地要求学生记定义、记概念、记公式,接踵而来的就是大量的练习。对这样的复习,学生的兴趣不高,教师也被搞的疲惫不堪。如何才能把复习课上的生动有趣呢?本节课我又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利用火柴盒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数学与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又进行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更重要的是学生不再认为复习课枯燥无味,而是节节有新的收获。火柴盒曾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但近年来被其它一些东西所取代,很多学生对它缺乏了解。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于是我把它引进课堂,并人手一个。学生在计算火柴盒的实际用料面积时方法多样,真正做到了一题多解;在讨论火柴盒的包装问题时,学生的包装方法不尽相同,大多数同学从省纸的角度出发,认为怎样消失的面最大就怎样包,也会有个别的同学是从美观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包装方案,体现出现代学生的个性特点。整节课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生生之间的互动。最精彩的还应是学生最后的发言:“我觉得,我们真的该保护环境了??”

火柴盒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第2篇

于是,今天就跟宝贝们上了一节《巧移火柴棒》。

为了兼顾所有的孩子,让课堂多点共鸣,闪现灵性,我选择的内容比较浅显。或许是内容简单了,动手操作性也强,所以孩子们今天学得乐呼乐呼的。下午一些自习课,阅读课(音体美老师听课去了,今天一下午我陪着他们过),他们都问我,老师,可以和同学一起玩火柴棒的游戏吗?我桌上有好多趣味数学的书,上面有火柴棒游戏,所以,今天向我借书的孩子也特别多,都是翻到火柴棒游戏那里,找题目操作思考。西西,这课应该也属于思维训练课,为什么和前面不同了,课上孩子们愿意积极参与,课后还自觉的要继续找题目做呢?

我想,是今天知识的门槛放低了吧,大伙儿都进门了,还有低年级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本来就是件好玩的事情。

一开始我咋咋呼呼的,准备抄几道题目在小黑板上,然后课上和他们一起动手做做好了,但是害怕课堂上冷清的气氛,害怕孩子们没有神采的眼神,所以,昨天晚上狗狗了一下下,借鉴了些别人的智慧,写了一份简单的教案。

一、生活导入,问学生火柴可以用来做什么?告诉学生火柴还可以做游戏呢。

二、用火柴摆汉字

用火柴摆“日”字,同时也是数字“8”。教师示范,学生仿照着摆,再让学生自己摆汉字。

(第一个环节,学生就爱上了动手,数学课上摆弄汉字,多有意思呀,赛赛摆了“口”;徐峰摆了“大”,夏燕把“大”上面一点左倾了下下,成了“六”;文文摆了“石”,“五”“……”我表扬她手脚好快,才一点点时间摆了好几个。

天宝摆了“回”,我把“回”画在黑板上,问小朋友,你们看这个字,是用多少根火柴棒摆成的?小朋友能前后联系知识说出了算式,4*2+4=12(根))

三、用火柴棒摆图形

1、先摆正方形 我没有说要求,很多小朋友都用4根来摆,广益用8根来摆,小朋友说,老师,广益摆的就是天宝“回”字的外框嘛!

2、杯子倒转题

移动两根,使杯子倒扣。

这个火柴棒游戏简单,正好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3、正方形题(如下图)

聪明的嫒博说,老师这个图形就是天宝的“回”字,中间的“口”分开了,这个图形也是用12根小棒摆成的。

要求是拿掉两根,让这里只有两个正方形,学生思考了一下下基本都能做到,可是表达的时候,就有很多差异,许多孩子用自己的话说不清楚,都是奔到前面来比划着说的,只有李嘉诚,他说,我们只要从图形中间随便拿掉一组一横和一竖的火柴棒就可以了。西西,简洁明了!我喜欢!

4、小金鱼换头题

哈哈,这个图画得有点难看。

移动3根火柴棒,使小金鱼掉头,这下子学生遇到困难了,我也是遇到困难了,因为我课前以为这些题目太简单了,自己一定一看就会,谁知道,当时在课堂上真有种蒙住的感觉,怎么都移不好,呵呵,本来智商就不高类!后来拨弄了好一会儿才算明白。孩子们也是一部分孩子能拨弄成功,成功的也不会说,只好我说给他们听怎么操作的,西西,挺好玩的。

四、用火柴棒摆数字,解决算式题目

1、先摆数字

其中注意数字的联系,比如,摆了5,怎么变成6,他们都很喜欢动手做。

2、解决算式题目

只来得及做2+3=6,因为他们太爱表达了,所以做完这题就下课了。我说,2+3=6,移动一根火柴棒,你们可以怎样使它成立呢?

因为前面说到2变3,所以大部分小朋友举高小手,说出了2变3的方法。李嘉诚说,还有还有,奔到前面讲的时候却发现,他想的方法是拿掉了,他说,对不起,我想错条件了,小朋友都笑着原谅他,我表扬他爱表达,提醒他以后要细心。

广益说,我真的还有方法,把等号中的一根火柴给3变9,这样算式就是2+9-6,老师不是说只要它成立吗?

我楞住了,咳,语言不严谨就这样被他钻空子了。我只好再解释一遍以后题目中的等式成立是什么意思。

李嘉诚说,老师,你是说只要移动一根火柴吗?那加号是两根火柴叠一起的,我只要移动底下的一根,上面一根跟着转动,加号就变成乘号,在这里也成立2*3=6,呵呵,我有点傻眼,也佩服的,亏他想得出类。

看到最新读者上有篇文章,是说,与儿童交流,我们必须和他们在同样的高度,这个高度可不是成人弯下腰来就能做到的,而是把我们大人的灵魂升高到孩子那样高,西西,我现在怎么发觉要把我的想象力和我的思维也要那样去升高呢。

四、课后小游戏

抢火柴:21根火柴,每次拿一根或两根,不能多拿也不能不拿,谁拿到最后一根算赢,佳宁说,老师那不是抢30吗?

火柴盒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实践教学,设计解析

“制作火柴盒游戏效果”是企业承接业务前的测试项目, 也是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学生对Maya软件及辅助软件运用的综合实训, “烘焙AO并为模型贴材质”是该项目中的关键环节。

下面将从就业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就业与学情分析

1. 就业分析

在大连电子学校, 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职于三维游戏制作和对日外包公司, 主要承担建模、贴图、渲染等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 工作特点分工明确, 环节紧凑, 对学生单项职业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要求较高。

2. 学情分析

分析对象为该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具有活泼好动、喜欢思考、表现欲望强等特点。

该专业学生入学前并未对美术进行系统学习, 入学后的训练也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 因此, 艺术审美能力较低;虽然该专业学生思维活跃, 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但受经验和阅历的制约, 独立进行游戏创意的能力比较薄弱;作为二年级学生, 马上面临实习, 他们虽有对该专业的认识, 但受环境的限制, 岗位认知度还不够深入。

根据以上学情, 笔者设计了如下应对策略:

(1) 运用网络学习平台, 为学生提供案例作品, 冲击视觉, 提高鉴赏力。

(2) 利用素材图片, 进行加工设计, 降低制作难度。

(3) 吸引企业专家入课堂, 为学生搭建与企业交流的平台, 提升岗位认知。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分析

选择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Maya案例设计教程》。该教材在编写方式上, 以行动为导向, 以任务为引领,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突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 依据教学大纲及学生实际情况, 对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处理:将前四章建模技能训练与第七章UV编辑训练进行整合, 并结合企业实际项目, 确定本课为综合实训。其中, “烘焙AO并为模型贴材质”是在巩固建模与UV编辑基础上, 拓展出符合该专业就业特点的重要实训任务, 学时为2学时。

2. 教学目标

实训目标是:明确游戏三维效果的制作过程及关键技术, 根据客户需求设计火柴盒贴图, 并运用Maya软件制作游戏效果;培养学生对游戏制作的浓厚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情, 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使用Maya软件烘焙工具制作阴影效果。难点是:按照客户需求绘制火柴盒贴图。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对素材进行再加工处理。

三、教法学法分析

1. 教法分析

本着“以能力为目标, 以任务为驱动,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引用巴勒特式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和拓展迁移, 确定本课教学过程为六个环节。

在教学方法上, 主要运用角色扮演法, 强化职业意识。通过启发、诱导, 开拓学生想象力, 激发学习兴趣。运用演示法讲解关键技术, 通过小组讨论、同伴互助强化技能。

2. 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工合作和共同探究的能力为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采用合作体验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配岗位, 团队合作完成任务, 以此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培养其团队意识。运用“导学材料—项目指导书”, 引导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评价, 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 明确目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实现校企一体化, 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为目标。在组织形式上, 以模拟企业工作管理模式为依托, 运用“工作室管理系统”, 将学生分为四个工作室, 每个工作室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1. 任务引入

首先, 向学生介绍参与课堂的合作企业及企业的专家, 并提示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 积极与企业专家互动交流。

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客户需求, 我采用引导探究法, 聆听歌曲《火柴天堂》, 一同去感受歌曲中的火柴形象, 师生互动, 共同总结歌曲中的火柴具有“怀旧、孤单、沧桑”的感觉。由此,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明确工作任务。

2. 任务分析

该环节, 采用讨论法, 将学生已掌握的普通三维效果制作过程与游戏效果制作过程进行对比, 能明确制作流程及关键技术, 为任务实施环节的技能学习做好铺垫。

3. 任务分配

为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 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采用角色扮演法, 将企业的岗位设定与任务中的关键技术相结合, 并参考招聘企业的岗位职责要求, 制作出“岗位工作能力评价表”, 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所长合理分工, 然后通过工作室间的相互交流, 完善岗位设置。

4. 任务实施

该环节由教师及企业专家共同指导, 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制作过程中, 烘焙是第一步, 也是本课重点, 我采用演示法, 首先, 运用PPT动画讲解烘焙原理, 明确关键技术;然后, 通过教师演示操作过程, 学生练习操作, 强化技能, 突出重点。

第二步是绘制贴图, 这是本课的难点。运用呈现法, 为学生提供大量具有怀旧、沧桑感的火柴盒图片及相关素材, 学生可以依据案例提示, 对素材进行加工, 降低设计难度, 突破难点。

第三步是贴材质, 这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技能, 教师不做重复讲解。

接下来由设计总监带领工作室成员按照客户需求及关键技术要求展开制作。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下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 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与同伴交流。

(2) 查看网络课堂中的视频教程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3) 求助企业专家。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企业在线与企业专家进行交流, 使学生的作品贴近企业需求。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创新点。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5. 任务评价

任务完成后, 由各工作室负责人将作品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的企业在线和工作室管理系统进行展示评价。这是本课学生的作品。

(1) 作品评价, 各工作室运用星级评价方式按作品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首先, 工作室代表讲解自己的作品:自评;其次, 工作室之间相互交流:互评;最后, 由企业专家以回帖的形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专家的点评让学生受到鼓舞的同时, 也看到自己的作品与企业标准之间的差距, 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2) 岗位工作能力评价, 由工作室负责人依据岗位职责要求, 通过小组讨论, 对成员进行评价。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训的热情, 又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反思学习过程, 总结学习经验, 探索学习方法, 培养共同探究的能力。

6. 任务拓展

为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掌握技能, 我为学生设计了两个有坡度的拓展内容:

(1) 制作藏宝箱游戏效果, 以此较复杂的模型下, 训练学生多种材质绘制能力。

(2) 有余力的同学, 可以通过客户专区, 参与折纸时代公司中“关公刀”项目制作, 拓展专业技能。

五、教学反思

本次课, 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运用企业的工作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使教学过程更贴近企业工作过程。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 改变了传统由教师单一授课的教学模式, 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指导、企业专家协助的三维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中, 通过完成工作任务, 掌握职业技能, 提高职业素养。

运用多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中, 企业在线的使用, 为学生搭建了更加便捷的与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 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积土而为山, 积水而为海”。如何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还需要在今后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鲁昕.职业教育要学会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 .

[2]李玲, 刘其晴.芬兰职教教师能力结构评析及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 2010 (5) .

[3]单志艳.如何进行教育评价[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大班数学活动:小火柴跳舞 第4篇

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是指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自发地或在成人的引导下习得数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和操作活动理解数的抽象关系,并让幼儿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激发和保持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动机和兴趣,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并具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为此,本活动中,既有集体演示操作,又有个别操作,幼儿通过探索实物“小火柴”发现6的分解、组合规律,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与材料相互作用、与人相互作用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还通过与幼儿讨论或共同探索,使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学习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感知6的组成,并记录排火柴的结果。

2.探索发现多次记录结果的异同,体验将6根小火柴分成两份会有的不同答案,发现递增和递减的规律。

3.尝试解决活动中碰到的困难,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有用实物进行分解操作和记录的经验;

2.实物图一份、相关标记各一份、磁性数字卡片1—6各两个、背景音乐一个;

3.幼儿人手一个小匾子(内装6根小火柴、一张空白记录单、笔、数字卡片1—5)。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1.引导幼儿观察小火柴的外形,发现火柴由火柴头和火柴棒两部分组成。

教师:今天我们班请来了一位客人,我们看看它是谁?长什么样?

2.老师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①教师:火柴要去参加舞蹈比赛,跳舞时要求按照火柴头朝上和朝下的方向进行不同的排列,请小朋友们来帮忙排一排,看看每次是怎样排列的。

②幼儿初步探索6的分解组成。

3.教师演示小火柴跳舞的一种排法,幼儿观察理解。

教师:例如我有5根火柴,我给它排列时,1根头朝下,那就有4根头朝上的。记录时就可以这样:5根火柴可以分成1根头朝下和4根头朝上。即5可以分成1和4.

4.提出操作要求:

①仔细数数共有几根小火柴?

②每次排列后,观察一下:几根火柴头朝上和几根朝下,并记录每次排列结果。

③排列几次后,检查是否每次记录的结果都不一样,直到没有新的结果,就可以

停止活动。

④活动时,听音乐自主操作,尽量不要发出大的声音,以免影响别人。

5.幼儿操作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随音乐自主操作火柴棒,并把每次排列后的结果记录下来,即6根火柴,

分成几根朝上,几根朝下。

6.结束活动,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小结。

①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同步演示。

②引导幼儿观察:还有其他的分法吗?6有几种不同分法?

③师幼共同总结:6只有5种不同分法。

(评析:情境性学习对学前儿童尤其重要,再加上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儿童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来学习与运用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在情境中引导幼儿观察,并通过主动探索,发现6有5种分解方法。)

二、集体探讨,加深对6的分解、组成的学习

1.出示实物图(即小火柴的房子图),引导幼儿观察,并匹配相应的数字。

教师:小火柴跳累了,它们要回房间休息,老师给他们分配了一下房间,请大家看一看,然后根据火柴头的方向,在房间里填上数字。

2.寻找分合式的递增和递减规律。

教师启发幼儿发现分合式里左边数字越来越大,右边数字就会越来越小,即数的递增和递减规律。

三、共同游戏“找朋友”,巩固6的分解、组成

1.介绍游戏“找朋友”。

游戏玩法:教师手拿数字,随着音乐《找朋友》到幼儿中找任意一名幼儿,音乐声停,请这名幼儿迅速出示一个数字,必须和老师的数字合起来是6,你才是我的朋友。(师: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我是2,你是几,我们是不是好朋友?幼:你是2,我是4,我们就是好朋友。)

2.反复游戏数次,结束活动。

3.教师小结,收拾、整理学具,并有序摆放。

活动延伸

1.在角色区滚动投放1、2、3、4、5的物品,如饮料罐、餐具等,请幼儿用实物复习数的分解、组成。

2.在数学游戏区投放数卡、点子房子图等,供幼儿操作复习。

活动反思

火柴盒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第5篇

【活动目标】

1、在拼摆图形中,感受空间方位的变化。

2、能不受排列形式影响正确感知7以内数量。

3、能安静的进行数学操作活动。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重难点】

在拼摆图形中,能不受排列形式影响正确感知7以内数量。

【活动准备】

1、范例若干,1-7的数卡;

2、火柴棍人手7根,幼儿画册,幼儿操作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火柴,提问:

老师带来了什么?你在哪里见过它?它有什么用?

生活中我们能不能用它来玩火?为什么呢?

教师小结:火柴棍是用来点火的,玩火很危险,小朋友们在家千万不能玩火。今天老师跟火柴棍玩了个游戏,用它拼出了许多好玩的图形,请大家来看一看。

二、学拼火柴棍图。

1、尝试拼拼图。

(1)教师一一出示范例,请幼儿在桌上用火柴棍拼摆出来。

提问:这像什么,请你用自己的火柴棍试试拼一拼。

(2)分别说出用了几根火柴棍。

提问:你拼出来了吗你用了几根火柴拼了什么图形???

2、按一定数量的火柴棍拼图。

(1)教师请幼儿用一定数量的火柴棍拼拼摆摆。

师:今天数字宝宝也想跟我们小朋友玩游戏。出示数字4,提问:这是几?请你们为数字4拍手。

师:4可以表示4根火柴,请你数出4根火柴。

请你用4根火柴拼一拼,摆一摆,看看你能拼出什么。

(2)集体介绍。

提问:你用4根火柴棍拼出了什么?

教师依次出示数字5,6,7,让幼儿拼一拼,摆一摆。

三、教师小结。

1、今天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用火柴棍拼出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老师这里还有许多哥哥姐姐用火柴棍拼出的东西呢,你们看。(打开课件)

2、老师会把火柴棍放在区域游戏角里,请小朋友们下次玩游戏时用更多的火柴棍去拼一拼,摆一摆,看看还能拼出什么!

四、幼儿操作练习。

1、出示操作纸,讲解。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操作纸,要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看谁既能干又聪明。

2、请幼儿完成操作纸“拼拼数数。”

先请幼儿按图拼摆出图形,再用点子标出用了几根火柴棍的数量。

3、展示幼儿操作结果,集体点评。

【课后反思】

火柴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物品,也是现在小朋友很少见到的东西,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火柴。活动开始,幼儿一看到火柴时,感到又新奇又兴奋,在老师一一的提问中,幼儿知道了不能用火柴棍玩火,玩火是很危险的。当看到老师示范用火柴棒拼出各种形状时,幼儿很开心,都想试一试。在尝试用火柴棍拼图过程中,幼儿也能拼出各种形状,但创新不多。在按一定数量的火柴棍拼图时,先出示数字4、5、6、7,让幼儿练习点数,再为数字拍手,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再引导幼儿按一定数量的火柴棍自己玩一玩,在实际的拼搭过程中,幼儿都能用许多的火柴,创造不同的形状,比如:拼出了小蝴蝶、小鱼、房子、小汽车,飞机、太阳等等,幼儿都十分有创意,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料。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看到同伴的创意,我让搭班老师用手机给造型拍了照,在评价时幼儿不仅欣赏了独特的拼图造型,还学到了同伴的本领。在活动中幼儿都能积极地投入,能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操作、学习,独立地用火柴棍拼出不同的形状,体验了用火柴棍拼图的乐趣,也体验了“玩中学、学中玩、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观点,从而获取多方面的新知识。最后让幼儿看PPT,感受哥哥姐姐是怎么玩火柴拼图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幼儿以后在区域游戏中玩火柴棍的兴趣。相信在以后的操作中,孩子们会越来越能干、越来越聪明!

神奇的火柴棒六年级数学论文 第6篇

火柴棒到处可见,用它来做游戏,简便易行,妙趣横生。而游戏时,你必须认真思考,探索规律,因此被人们公认是一项有利于训练思维,增长智慧的益智游戏。

暑假里,我闲着没事干,随手打开书橱,拿了几十本我哥哥那时候的奥数书,要知道,我哥哥那时候特别酷爱数学,其中有一本名叫《神奇的火柴棒》里面都是让我们思考关于火柴棒的一系列题目,我翻开第一页,一道火柴棒的`题目映入我的眼帘,上面写着一道题目17+41+1=72,要求只移动一根使火柴棒的等式成立。

我便开始思考起来,首先想到的是答案72不变,17的下面加上-就变成了12,12+41+1=72?不是,看来不能这样一个一个的试看。只有从个位着手了!7+1+1=9,如果进位的话还相差3。我就想到了41的4,如果把1移开个位上7+4+1正好等于12,然后再考虑1往哪移,在这到题目中,1只能放在两个7的下面变成12+4+1=72或变成17+4+1=22看来是第二种行得通,由此得来答案17+4+1=22。

最后一根火柴教学设计 第7篇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屏”,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层层深入地理解科考队员面临的处境和他们的表现。

3.建立学生的危机意识,培养生存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中理解课文。

2.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科考队员面临的危机和险境。

教学准备:

火柴、可可西里暴风雪图片、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用谜语引入火柴

2.出示实物火柴,在老师板书时跟着书写“柴”字

3.大家再往前看,这一根火柴看起来多平凡多普通,那么它有哪些用途呢?(学生自由回答,火柴可以点火、照明、取暖)

师:对,火柴有很多用途,尤其是在冰天雪地里,它所发出的光与热有着巨大的价值与意义。(老师展示冰天雪地图片并结合图片介绍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位于青海与西藏境内,它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得最完美的地区之一。可可西里平均海拔高达5000多米,气候极其寒冷、空气稀薄,被称为“人类生存的禁区”。正是因为如此,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

有一次,我国科学考察队员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遇到了危机,那么一根小小的火柴能够帮助处于危难之中的他们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6课,看看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4.板书课题(16.最后一根火柴)

二、预习导入,落实字词目标

1.老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有8个自然段,找8个学生来读课文,其他学生和老师一样要注意听,检查他们的字音读得准不准。

2.老师板书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如:薄、屏),然后学生自己提出难读的字词。

3.指名读词语卡片全班交流,共同理解重点词语。

(心领神会、蜷缩、骤然、裹挟、肆虐、深渊、恶劣)

三、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分组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评)

四、走进文本,学习课文前两个自然段

过渡语:你们没有想到吧,这根小小的火柴竟然救了6个人,这6个队员究竟遭遇怎样的险境与危机呢?我们来看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

1.学生自己朗读前两个自然段,大家边读边思考:这6个考察队队员究竟遇到怎样的`险境与危机呢?然后和同桌讨论是什么样的危机和险境。

a.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险恶环境和危机产生。(用幻灯展示重点语句:天气如此恶劣……熬过今晚才有获救的可能;我们的心一下子跌进了深渊;这里夜间温度将达零下37°C……在野外熬过一个晚上几乎不可能。)

b.结合图片,指导朗读并感悟,进一步深刻体验科考队员的危机。

2.分组讨论:“我们”在遇到这种恶劣的天气后,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发言,老师点评)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再次感受科考队员遇到的危机和险境。

五、小结

随着危机的逐渐加深,这六个队员是怎么样做的?这最后一根火柴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16 最后一根火柴

遇暴风雪迷失方向

危机 营救队伍无法到达

《七根火柴》教学设计 第8篇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品味精彩语句。

学习重点:品味精彩语句,弄清线索和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疏通文意,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第一部分(1-5节)着重描写环境,补说昨夜的暴雨冰雹,描写雨后草地的景象。第二部分(6-22节)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战友托他带给部队。

第三部分(22-26节)卢进勇赶上了部队,火柴发挥了作用,给红军战友士带来了光和热。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幻灯片投影)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就人物在体现中心的地位上看,卢进勇和无名战士相比,哪一个更高大?这样就不难理解无名战士是小说的主人公。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幻灯片投影)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全文围绕“需要火柴”展开情节,先写暴雨,衣服湿透,引出第一次需要。接着写无名战士衰竭的外貌,引出第二次需要。后面的“指火柴”、“看火柴”、“数火柴”、“交火柴”、“用火柴”等情节都是紧扣线索来展开的。(幻灯片投影)

4、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主要表现在哪一方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无限忠诚党的事业,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品味精彩语句。

学习重点:品味精彩语句,弄清线索和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品味语句

1、指名学生朗读1-5节课文,(注意:朗读时前面 的语调较平缓,中间要读出焦躁的语气,后面要有期盼的语气。)

比较品味:下面的文字是根据课文1-3节而改写的,请读一读,思考:是原文写得好,还是改写的文字好?为什么?

(卢进勇从梦乡里醒来时,早已是彩霞满天,一轮火红的朝阳正喷薄而出。他回想着昨天晚上的情景:他躺在毛茸茸地草地上,头枕双手,望着深邃的天空,湛蓝的天幕上月朗星稀,阵阵微风轻轻吹拂着他的面颊,耳边不时传来各种不知名的虫子鸣叫声,就像是一支支优美悦耳的小夜曲。卢进勇此时正想着,今晚美美地睡一觉,明天就可以赶上部队啦,心理不由得一阵高兴。)提示:让学生从环境描写的作用与火柴的关系上去思考。

明确: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突出了“火柴”的重大意义,卢进勇、无名战士及整个连队都迫切地需要火。

2、指名朗读14-15节课文(朗读时要表现无名战士身体的衰竭,后面要读出既艰难又急切的语气。)

提问:无名战士想嘱托什么呢?(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唯愿将七根火柴交同志带给部队。

提示:课文写因为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

3、指名朗读第22节(前面的语调要缓慢,语气要沉重,后面要读得激越、高昂)

提问:本段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幻灯片投影)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提示:比喻和对比。突出了无名战士高大的形象。提问:句中。“路标”的含义是什么?(幻灯片投影)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提示:无名战士崇高的精神和品格是人生道路的路标,指引前进的方向。提问:段末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幻灯片投影)学生思考,讨论,明确。提示:余意未尽,意味深长。

二、比较阅读

作业 :1。将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摘抄下来,并背诵。2.阅读训练。(打印后油印发给学生练习)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去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只冰坨,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 了雪,可以看出 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 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 打熄。他微微向前 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们 „„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

了一下。蓦然 头向身边的人 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吞没了他的话。他 着眼睛,像一头 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 了。他怔怔地

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脸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 了一口气,缓缓地 右手,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 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 „„

把下列词语填入“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①伸 ②夹 ③落满 ④借火 ⑤镇定自然 ⑥打熄

2、把下列词语填入“将军的脸上顿时„„”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

①转过 ②发怒 ③抽动 ④红 ⑤阴云密布 ⑥吼道

3、把下列词语填入“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①举至 ②伫立 ③敬 ④呼出 ⑤停住 ⑥举起

4、联系全文内容,(1)表示将军愤怒心情的语句是:

(2)表示将军敬仰心情的语句是:

5、本文故事情节的高潮是:

6、小说反复描写风雪的作用是:

7、本文末尾 处应填入的文字是()A、“这支队伍为什么不怕困难呢? B、“这样的队伍真是不可思议!” C、“看来狂风可能征服不了这支队伍。” D、“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8、概括这篇小说中心思想:

9、给小说找一个恰当的标题。

10、(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

(2)试简略陈述确定小说主人公的理由。参考答案

1、③⑤②⑥①④

2、⑤③①⑥④②

3、⑤①④⑥①③

4、((2)、十二段

1)、八段、十段

5、有人告诉将军牺牲者就是军需处长。

6、反衬红军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7、D

8、赞颂军需处长所代表的红军战士无私无畏的崇高品质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9、《碑》

10、(1)军需处长。(2)一是小说的文题入手进行分析。二是从情节上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由明暗两条线构成,军需处长虽是暗线中的人物,但小题是由他表现的 课外作业 :

1、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几处语言来欣赏品味。

《七根火柴》 设计 第9篇

学习目的: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品味精彩语句。

学习重点:品味精彩语句,弄清线索和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

一、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疏通文意,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提示:本文层次比较清楚,疑难之处在于第一部分应断至“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还是“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这就看从“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到“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有没有描写无名战士,如果有,则归下;如果没有,则归上。明确:(幻灯片投影)

第一部分(1-5节)着重描写环境,补说昨夜的暴雨冰雹,描写雨后草地的景象。

第二部分(6-22节)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战友托他带给部队。

第三部分(22-26节)卢进勇赶上了部队,火柴发挥了作用,给红军战友士带来了光和热。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就人物在体现中心的地位上看,卢进勇和无名战士相比,哪一个更高大?这样就不难理解无名战士是小说的主人公。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全文围绕“需要火柴”展开情节,先写暴雨,衣服湿透,引出第一次需要。接着写无名战士衰竭的外貌,引出第二次需要。后面的“指火柴”、“看火柴”、“数火柴”、“交火柴”、“用火柴”等情节都是紧扣线索来展开的。(幻灯片投影)

4、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主要表现在哪一方面?(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无限忠诚党的事业,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

二、本课时小结:(略)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品味精彩语句。

学习重点:品味精彩语句,弄清线索和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品味语句

1、指名学生朗读1-5节课文,(注意:朗读时前面

的语调较平缓,中间要读出焦躁的语气,后面要有期盼的语气。)

比较品味:下面的文字是根据课文1-3节而改写的,请读一读,思考:是原文写得好,还是改写的文字好?为什么?

(卢进勇从梦乡里醒来时,早已是彩霞满天,一轮火红的朝阳正喷薄而出。他回想着昨天晚上的情景:他躺在毛茸茸地草地上,头枕双手,望着深邃的天空,湛蓝的天幕上月朗星稀,阵阵微风轻轻吹拂着他的面颊,耳边不时传来各种不知名的虫子鸣叫声,就像是一支支优美悦耳的小夜曲。卢进勇此时正想着,今晚美美地睡一觉,明天就可以赶上部队啦,心理不由得一阵高兴。)

提示:让学生从环境描写的作用与火柴的关系上去思考。

明确: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突出了“火柴”的重大意义,卢进勇、无名战士及整个连队都迫切地需要火。

2、指名朗读14-15节课文(朗读时要表现无名战士身体的衰竭,后面要读出既艰难又急切的语气。)

提问:无名战士想嘱托什么呢?(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唯愿将七根火柴交同志带给部队。

提示:课文写因为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

3、指名朗读第22节(前面的语调要缓慢,语气要沉重,后面要读得激越、高昂)

提问:本段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提示:比喻和对比。突出了无名战士高大的形象。

提问:句中。“路标”的`含义是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提示:无名战士崇高的精神和品格是人生道路的路标,指引前进的方向。

提问:段末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提示:余意未尽,意味深长。

二、比较阅读

作业:1。将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摘抄下来,并背诵。

2.阅读训练。(打印后油印发给学生练习)

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去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只冰坨,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了雪,可以看出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们……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

了一下。蓦然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吞没了他的话。他着眼睛,像一头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了。他怔怔地

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脸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了一口气,缓缓地右手,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

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

把下列词语填入“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

①伸②夹③落满④借火⑤镇定自然⑥打熄

2、把下列词语填入“将军的脸上顿时……”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

①转过②发怒③抽动④红⑤阴云密布⑥吼道

3、把下列词语填入“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

①举至②伫立③敬④呼出⑤停住⑥举起

4、联系全文内容,

(1)表示将军愤怒心情的语句是:

(2)表示将军敬仰心情的语句是:

5、本文故事情节的高潮是:

巧移火柴棒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通过用火柴棒摆出数字图形和巧移火柴棒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丰富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组织引导学生一边开动脑筋,一边动手操作。让学生意识到在找到一定的思考方法后,一定要敢于尝试,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教学难点:

小棒的数量有限,因此四、五个学生共用一组小棒,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和谦让;教学过程中的演示也是难点;由于是思维训练活动课,课堂纪律的把握也很重要。

教学准备:幻灯投影仪、火柴棒。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兄弟全是瘦长个,长着一色小脑壳,平时挤着不吭声,出门办事就发火。(火柴)

现在老师在黑板上摆一个图形,移动两根火柴棒使图形的开口方向相反。是不是很有趣,同学们,今天我们都带来了一些火柴棒,利用这些火柴棒,我们都可以摆哪些东西?(可以摆出数字,也可以摆出图形,还能摆出许多有趣的物体形状。)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一玩、摆一摆火柴棒,看谁摆得好、摆得巧;看谁的心灵手巧。(板书课题:巧摆火柴棒)

二、摆数字

1、学生自己摆,然后学生投影仪展示。

2、如果这个数字拿掉一根、添上一根、移动一根可以变成什么数字。

3、展示评价。

师:看来,0—9这些数字都可以用火柴棒摆出来。哪些数字只需要拿走一根、添上一根、移动一根火柴棒,就能变成别的数字。

三、摆图形

学生自己摆,然后学生投影仪展示。

师:小小火柴棒的本领还真不小,可以摆出许许多多的图形。

四、拿走、移动、增加火柴棒使等式成立

(一)1、拿走一根火柴棒使下面等式成立

学生思考,自己摆一摆,然后学生讲台上展示并给同学们讲解说明。

2、移动一根火柴棒使等式成立

3、加一根火柴棒使等式成立

4、移动一根火柴棒使等式成立

(二)举一反三,巩固练习

请只移动一根火柴棒,帮小猫把错题改正过来。

五、巧移火柴棒,变化图形

1.师:摆一个三角形最少要几根火柴棒?(3根),那照这样想,老师要摆2个三角形,就需要再加几根火柴棒?(3根),可是老师只想再加2根火柴棒,就能使它变成2个三角形,大家试试看。

2.哪位小朋友能再加2根火柴棒,使它变成3个三角形呢?生尝试摆。3.谁能再加2根火柴棒,使它变成5个三角形吗?

4.思考:摆一个三角形最少需要3根火柴棒,为什么摆2个三角形只需5根火柴棒,而摆3个三角形只需7根火柴棒呢?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用小棒来做很多游戏,有算术的,也有图形的,大家下课以后可以自己想想用小棒还能做哪些游戏。教学反思:

《最后一根火柴》的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层层深入地理解科考队员面临的处境和他们表现。理解:最后一根火柴点燃了篝火,那又是什么点燃了这最后一根火柴?

2.理解“老队长沉默了一会儿„„创造奇迹的竟是一根微不足道的火柴”的内在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在危机时刻,只有坚强、镇定和智慧才能创造化险为夷的奇迹。3.理解渺小的事物也有它的伟大之处。【教学重点】 1.朗读中理解课文。2.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教学难点】

1.世界上再渺小的事物也会有它的伟大之处。

2.在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往往是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处变不惊的镇定和大智大勇的聪颖来化险为夷,达到自己拯救自己的目的。【教学准备】火柴、可可西里暴风雪图片或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实物火柴。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一根火柴)你能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根火柴吗?(一根小小的火柴、一根渺小的火柴、一根普通的火柴、一根能燃烧的火柴、)师:是啊,这是一根渺小的火柴,(板书:渺小)划着它,也会在短暂的时间内燃尽,但就是这渺小的火柴也会有它的伟大之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最后一根火柴》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只剩一根火柴了?最后一根火柴发挥了什么作用?谁剩下的最后一根火柴?)

3.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课文中的生字宝宝。

3.让我们把生字宝宝放回到课文中,找同学按自然段来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细读研悟

1.师:谁剩下的最后一根火柴?(老队长)老队长他们的考察队去哪考察了?(可可西里无人区)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

2.师: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中国最大、海拔最高、最神秘的“死亡地带”。它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高寒地带。整个可可西里均在海拔5000m左右,气候干燥寒冷,严重缺氧和缺淡水,环境险恶,令人望而生畏。人们给这里起了许多可怕的绰号,如“神秘的死亡地带”、“死亡线”、“人类的禁区”、“生命的禁区”等等。今天,我们所讲的就是考察队员在这里发生的故事。

3.师:人类生存的禁区是什么意思?6名考察队员到人类生存的禁区去考察,遇到了什么危险呢呢?(遭遇风暴,迷失了方向。熬过今晚才有获救的可能)

4.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险恶环境和危机产生的语句。5.在这样的情况下,考察队员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寒冷)他们采取了什么措施?齐读第二自然段。

6.在这样的环境下用身体取暖的方法有用吗?科考队员到底是怎样渡过难关的呢?在课文中找出危机不断加深的描写。

7.结合课文描写理解词语:“心领神会”“遗憾”(指名说)

8.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老队长”有什么建议?请你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给大家听听,你来说,你是个很有想法的学生,老师都佩服你)

9.重点指导理解六、七自然段。

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读6自然段。现在我们看大屏幕在小组内讨论:

(1)“老队长沉默了一会儿”,他想了些什么?他命令大家怎么做?

(2)他自己是怎么做的?

(3)如果你是这个准备划火柴的老队长,你心里怎么想?

(4)这最后一根拯救生命的火柴是怎样燃烧起来的?你感觉老队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知道的?(有坚强意志、镇定,聪颖)

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刚才在组内讨论的问题。最后这一根火柴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创造了奇迹)挽救了6个人的生命,这渺小的火柴居然发挥了这么伟大的作用,让我们带着敬佩的心情来齐读第7自然段。

这最后一根火柴成功点燃了篝火,拯救了六个人的生命,但是原先火柴盒里有好几根火柴,为什么这最后一根能成功的点燃起来呢?

(火柴是“死物”,人是活的。火柴能够熄灭,也能够点燃,关键在于人怎么使用它。只有不放弃希望,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才敢于划燃最后一根火柴。)板书:坚强意志。

师:文章的结尾用了一个双重否定句。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这个双重否定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重新审视那些渺小的事物。

四、拓展升华

1、课文为什么要用“最后一根火柴”为题?

2、世界上再渺小的事物也会有它的伟大之处,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五、总结全文。

1、学生谈收获。

2、师总结。板书设计:

最后一根火柴

渺小——伟大

坚强意志

七根火柴-教学教案 第12篇

《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段落层次

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撮(zuō)寒颤(zhàn)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下一篇:六年级思品教案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