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竞赛形式内容

2024-08-21

劳动竞赛形式内容(精选9篇)

劳动竞赛形式内容 第1篇

文章标题:浅谈新时期劳动竞赛内容及形式

劳动竞赛和其他事物一样,总是随着形势发展而变化,会在不同时期,显示出不同的特性。在新时期,企业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劳动竞赛的基本任务、工作重点和实施方式,也应作新的调整和改进,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最大限度地

发挥劳动竞赛的作用。

一、新时期劳动竞赛要实现的几个转变

(一)向提高经济效率、提高职工素质为重点的知识型、技术型转变。

时下,产量已不再是衡量企业优劣的重要指标。高科技的应用,人才的储备,新产品的开发才是评价企业优劣的主要条件。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应在这几个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劳动竞赛应跟上时代的节拍,把重点转向知识型、技术型,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向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转变。

当前,企业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职工的贡献大小和经济收入挂钩,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产生了分配上的差别。多渠道的分配方式,使得职工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使得部分职工追求高质量生活目标成为可能。要想达到高质量的生活,就得付出更多的有效劳动,经济的杠杆作用在这里得到体现。如果只讲奉献,仅靠精神来激励,其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但是重物质奖励,轻精神鼓励,也使劳动竞赛应有的激励因素弱化,或多或少地降低了劳动竞赛的实际效果。劳动竞赛的奖励应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三)要向灵活多样、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劳动竞赛形式转变。

劳动竞赛的目的是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把广大职工群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上来,不断激发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新形势下,人们知识面不断拓宽,文化生活的多样性要求劳动竞赛的形式也要不断创新。因此,劳动竞赛形式也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力求做到目标明确、考核规范、效益显著,使劳动竞赛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要向工会牵头、各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组织管理格局转变。

过去的劳动竞赛,知识面窄,科技含量低,形式较单一。现在的劳动竞赛,知识面宽,技术复杂,形式多样,工会人员不可能方方面面都了解和掌握,显然不能单独承担,应由工会牵头,其他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如涉及到设备技术的由生产技术部门配合,有关教育培训的由教育培训部门配合、安全管理竞赛由安监部门配合等等,企业常设劳动竞赛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竞赛管理办法和长期的竞赛计划,这样才能保证竞赛的顺利开展。

二、劳动竞赛的内容和方式

一是要新。竞赛的载体要新,要结合新时期工会群众生产工作的特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劳动竞赛,一是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长线竞赛,二是以围绕企业阶段性的工作任务为主要内容的短线竞赛,三是以选拔专业技术能手和带头人为主要内容的技能竞赛,实施不同的形式,使竞赛显得丰富多彩,既能吸引职工参与,又能方便和满足不同层次的职工要求。

二是要快。决策要快,解决问题要快,总结奖励要快。决策快,才能抓住竞赛的最佳时机。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工作侧重点,有的工程项目工期也不过几十天,要力争在重点工作或工程项目开工初期做出决断,定下方案。竞赛过程中应深入一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能现场解决的应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也应尽快研究解决。久拖不决,小问题就拖成大问题,增加解决的难度。总结奖励快,才能使职工尽快看到成绩,受到鼓舞,增强下次竞赛的信心,不要总把奖励放到年终总结时再进行,这样不利于新一轮竞赛的开展。

三是要准。就是要找准机会,借用载体。各级政府、上级机关组织的竞赛项目,层次高,奖励重,影响大,对职工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我们善于把本单位的竞赛和上级的竞赛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是要公。考核要公平、公正、公开。只有做到“三公”原则,职工才会对竞赛结果服气,才能起到树立一个,激励一片的作用。严格出公平,严格考核是公平的要诀。公平、公正、公开是考核的原则,离开了严,就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浅谈新时期劳动竞赛内容及形式》来源于,欢迎阅读浅谈新时期劳动竞赛内容及形式。

劳动竞赛形式内容 第2篇

有关内容范围和竞赛形式的通知

各高校:

根据《关于开展江苏省第二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的通知》(苏知竞委〔2011〕1号)和江苏省第二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组委会会议的精神,组委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研究,现将江苏省第二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的内容范围和竞赛形式通知如下:

一、竞赛内容的具体说明 1.竞赛的知识范围与总体要求

本次竞赛是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基本知识比赛。竞赛的知识范围主要包含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主要考察参赛选手的知识广度、熟练程度,不出偏题、怪题。

2.竞赛的分科内容范围与具体要求

本竞赛除一般了解自然科学体系的结构与布局,相互间的分工、联结、交叉与融合,以及由此形成的功效外,还应了解有关学科门类的知识与效用,其要求分别如下: ①科学技术总论

一般检测参赛选手对科学技术的性质、功能、主要方法、历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影响的了解情况。

重点检测参赛选手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各自特点和相互间的分化与融合的理解水平。

②理学

一般检测参赛选手对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的定义、内涵、外延、作用和发展概况等方面的了解程度,及其应用于工作、生活和融于社会有关的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重点检测参赛选手对物质、能量、宇宙、地球和生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应知常识,以及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水平。

③工学

一般检测参赛选手对工学的内涵、外延、作用和发展概况等方面的社会生活中涉及较多的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重点检测参赛选手对信息、计算机、通信、电子、材料科学、现代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技术、各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一般的发展常识的理解水平。

④农学

一般检测参赛选手对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和水产方面的内涵、外延、作用和发展情况方面的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重点检测参赛选手对与生命和环境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的理解水平。

⑤医学

一般检测参赛选手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和中药学的内涵、外延和作用方面的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重点检测参赛选手对医学、公共卫生方面的常识。3.主要参考书

本次竞赛推荐的参考书为中学的自然科学课本和《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读本上、下册》(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编写,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也可少量选用有关的工具书和合适的自然科学科普读物。

二、竞赛的形式与方法

本次竞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竞赛形式和评判方法分别如下。

1.初赛

初赛以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总分400分,题量200题,时间2小时。具体为判断题50题,每题1分;单项选择题100题,每题2分;多项选择题50题,每题3分。

题型如下: ①判断题

判断题:每题表述一个自然科学知识点,或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处理一件事,要求参赛选手判断是否正确。答对得相应分数,答错扣相应分数,不答不得分也不扣分。

②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表述一个自然科学知识点,或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处理一件事,提供若干选择项,请参赛选手选出其中的正确项。选对得相应分数,选错不得分也不扣分。③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每题表述自然科学知识点或用自然科学处理事情的词句,提供若干个选择项,其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全部选对得相应分数,多选或者少选均不得分也不扣分。

2.决赛

决赛在省教育电视台举行,采用口试的方式从笔试一等奖获得者中产生特等奖一名和一等奖的前三名,颁发奖品和获奖证书。每位参赛选手的所在高校可在参加初赛的选手中挑选5人组成助赛方阵,到现场助赛。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江苏省大学生知识竞赛组委会

劳动竞赛形式内容 第3篇

一、劳动保障政工工作内容的创新

政工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提升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觉悟, 这是提升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之所在, 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原则和指向标。虽然目前劳动保障的政工工作取得了优异地成绩, 但是从总体上看, 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政工工作往往对人的客观实际需要给予了高度重视, 却忽视了人的价值。这也是政工工作今后工作的重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劳动保障部门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来做好政工工作, 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同时还应该抓住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情况, 有层次性, 有针对性地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和事业单位的需要。劳动保障的政工工作要从思想政治内容本身入手, 将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结合, 做到积极有效的开展政工工作。

其次, 在政工工作进行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应该将“以人文本”的工作原则应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其中一些领导人员和党员应该发挥自身的党员模范作用, 积极地参与到实际的政治工作当中来, 这样才能够增强党组织工作能力。进而不断完善党群关系, 促进劳动保障事业的高效发展。

再次, 劳动保障部门为了促进自身的高效发展, 应该根据工作的需要培养一批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工作人员, 提升政工工作的高效性。另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 劳动保障的人员构成也会随之变化, 在政工工作进行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还应该做到政工工作的有针对性

二、劳动保障部门政工工作形式的创新

从目前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趋势上看, 工作效率的明显提升和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是两个主要的内容, 同时也是关键性的环节。在实际的工作中, 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式和特点来对政工工作形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在新时期, 应该彻底地摒弃传统的政工工作形式, 要积极地吸收和借鉴有些的政工形式, 并且针对劳动保障工作已有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特点来采取科学有效的创新模式。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应该转变单一型的灌输工作为多元化的渗透工作。政工工作本身应该集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在实际的工作中, 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地营造轻松活泼的工作氛围。劳动保障部门的政工工作不应该以居高临下的说教为主, 应该以互动方式来开展。增强政工工作的平等性和双向性。另外, 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工作方式进行引导, 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融入到政工教育当中, 变训斥为鼓励, 提升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员工科学的思想觉悟。

第二, 政工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实现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往往都在追求自身的理想。因此, 应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另外, 政工工作者还应该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使事业单位的职工们能够在情绪的感化中获得对理想的追求, 从而形成一种由感性过度到理性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第三, 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科学信息技术。运用现代网络构建政工工作网络阵地, 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网络当中, 以QQ、e-mail、电子公告板、网页、微博、博客、论坛等具体的网络交流平台, 以便公众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路线, 能够及时了解天下事和国家事。充分运用当今社会无孔不入的媒体, 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体, 诸如电视、网络、报纸、杂志、手机等。借鉴与现代化的传播媒体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有效的。

三、劳动保障部门政工工作机制的创新

一是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在突出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领导地位的同时, 根据劳动保障工作的特点, 强调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责, 坚持规范操作、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保证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稳步地发展。二是建立健全运作机制。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机制和渗透机制上下功夫, 建立“全员齐抓共管”新格局, 真正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有效的运作机制能够使劳动保障局的政工工作的各项计划落到实处, 切实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三是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建立评估机制要考虑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 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性评估, 如制定劳动保障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党建工作考核制度等, 并在此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结束语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 劳动保障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 当前, 劳动保障政工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创新、缺乏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出现边缘化现象, 没有足够重视政工部门的地位, 使其地位下降。劳动保障部门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 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继承上, 加强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政工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 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创新政工工作内容, 创新政工工作形式, 创新工作机制, 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

摘要:劳动保障部门本身属于事业单位, 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政工工作的重视程度比较高。其中事业单位的政工工作本身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 其工作内容和形式都需要得到高效地发展和创新。工作人员只有对社会有具体的认知, 才能够发挥自己的社会服务功能。因此, 劳动保障部门的政工工作重要性比较突出。通常情况下, 政工工作和人力资源工作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政工工作不仅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还应该不断实现创新, 这样才能够促进劳动保障局工作的高效进行。

关键词:劳动保障,事业单位,政工工作,内容,形式,创新

参考文献

[1]朱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内容创新的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98-99.

[2]赵伦祥.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15.

劳动竞赛形式内容 第4篇

东莞市樟木头杨旭灵陈述:

我们在东莞一家模具厂打工,厂里的效益一向很好,员工都有买社保,且劳动合同中注明了给员工买社保这一项。可是,自从2007年6月份换了厂长后,厂长以社保并非国家强制性购买为由,只给个别从事较危险的工种的员工购买工伤保险,其他如养老保、失业保等一律取消。我们说要找劳动部门解决,可有些工友说,厂方不给员工买社保在这个地方非常普遍,劳动部门不一定重视。厂长也威胁我们说,谁敢上告,我炒谁的鱿鱼!况且,你们告不动的,保险不属于劳动争议内容,劳动局不会受理的。现在我们正在犹豫,特向主持人咨询:劳动争议包括哪些内容?社会保险是否属于劳动争议内容?如果申请劳动仲裁,我们有胜诉的把握吗?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条对劳动争议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以下情况都可以成为劳动争议内容:

1.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4.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从以上可知,社会保险属于劳动争议内容。此外,你们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注明了给员工买社保,这对你们是很有利的,你们可以就“厂方未履行劳动合同”为由申请劳动仲裁。

2.产权证是否可以以公证的形式代替?

湖南省郴州读者吴天丽小姐陈述:

我在一家私企工作,几年前买了一套二居室的房子。由于当时房地产公司涉嫌诈骗银行套现案,虽然有不少已付现款的住家已入住该楼,但该楼的房产问题一直搁浅,导致我们未能及时办理房产证。而今,我因个人的终身大事问题,和未婚夫商量,想将房子卖掉。请问,针对这种情况,我能不能到公证处办理公证,证明房子是我的,以代替房产证?如果我想将此房子卖掉,但又没有房产证,该如何办理转卖手续?

答:像你这种因房地产公司涉嫌诈骗或其他纠纷问题而导致住户办不到房产证的情况,可以向法院起诉房地产公司,要求退还购房款及赔偿相应损失。你所说的这种公证是不能办理的,因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房产证是证明房屋所有权的惟一合法凭证,现在你手头上没有房产证,从法律角度来说,你并没有拥有该房屋的所有权,所以,此房屋是无权转让的,否则属于违法行为。

特约主持:毛威

小学生写日记题目及内容形式形式 第5篇

1、学习日记:把课本上学到的、课外书刊读、印象较深的心得体会、联想记下来。

2、剪贴日记:把自己喜爱的邮票、图画、照片贴在日记本上,并且按照图意写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加以说明。

3、信息日记:把看到的、听到的、有价值的最新信息记下来。

4、气象日记:把每天的天气、温度、风力、风向和出现的自然新气象记下来。

5、台历日记:把周围实实在在发生的重要事情如实简要地记在台历上,少则一句话,多则一段话。

6、摘录日记:把看到或读名家语录、格言、座右铭或写人状物的优美词句摘录下来。

7、观察日记:把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记下来,每次观察最好截取一个侧面,反映一个中心。

8、活动日记:记下参观访问活动和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参加一次记一次,抓住要点写。

9、思考日记:把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的优缺点和心理活动或道德品质成长变化过程摘要记下来。最后一种形式要求较高,宜在高年级中有针对性地指导试用。

安全检查内容和形式 第6篇

一、消防检查:

三、车辆安全检查:

1、安全装置检查;

2、消防设备检查;

3、电器设备检查;

4、机器设备安全检查;

5、危险物品安全检查;

6、环境安全检查;

7、安全卫生管理检查。

二、安全生产检查:

1、机器设备安全性能检查;

2、生产工人安全意识检查;

3、生产环境检查;

4、生产安全管理工作检查;

七、检查形式:

每周自行检查

每月监督抽查

每年专业性检查

四、饮食安全检查:

五、宿舍安全检查:

餐饮培训内容及形式 第7篇

一、培训内容

(1)餐厅的基本概念、专业知识、本餐厅须知。

(2)职业道德、仪容仪表、礼貌礼节、素质、团队精神。

(3)员工守则、岗位职责、操作规则。

(4)服务的技艺、行走站立坐言的训练。

(5)餐厅工作所需的知识:卫生知识、安全知识、推销知识、出品知识、政治知识、经济、地理、历史和民族风俗习惯知识。

(6)宾客投诉的处理、各种工作情况的应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案例分析。

(7)设备、器具、工具的使用与保养。

(8)管理人员的培训还会着重运营知识、领导艺术、协调、督导知识的培训。

酒店管理:http://wodeyijia10086.blog.163.com/blog/edit/

二、培训的形式

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脱产培训(离职深造)和鼓励自学等

1.入职培训

入职培训是指新招聘的员工在入职前必须进行培训的。这是员工受聘后的第一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颗,通常是由人事部门负责培训。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长可短,以一天到一周不等。培训的内容主要有:

(1)餐厅(或酒店,下同)概况:比如餐厅的创立和发展、现状以及经营目标和方向等。

(2)思想方面:企业精神(理念)、职业道德。

(3)工作条例:上班时间、就餐时间、假日、假期安排、计酬办法、病休制度、升职制度、退休

金制度以及保险制度等。

(4)生活设施:洗手间、宿舍、饭堂、休息室、更衣室、化妆间、图书室等生活设施地点。

(5)工作伙伴:管理人员与同事的姓名和人员安排情况,部门直向联系、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及其重要性等(部分内容可让部门主管结合进行)。

(6)规章制度:行业法规、店规。如上下班打卡、走员工在通道、有关饮酒抽烟的禁令、仪表记律的要求、安全卫生事项、违反规章制度的处罚等内容。

(7)工作的基本技巧:入职培训有利于公司团队的优化,提高员工的统一认识,增强爱护公司的观念。新员工投入岗位的最初几天,在带有对工作憧憬的同时,亦常常会紧张和焦虑,者难免会对他们的工作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会妨碍与周围同事、管理人员甚至客人和睦相处,价值对新环境的不了解,工作起来会因陌生而不知所措,这会打击他们对工作的信心。餐厅通过有效的入职培训会使新员工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并感受到自己是公司中的一员,也很快能被原员工所接受,因此新入职员工的入职教育必须引

起饭店业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酒店管理:http://wodeyijia10086.blog.163.com/blog/edit/

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指对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实行培训。这种培训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岗位上、根据员工的不足或缺点错误进行具体的指导教育;二是利用班前班后时间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后者是一种主要的培训

形式。

3.脱产培训

脱产培训是指让部分员工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就某个专题,有计划系统的进行培训。这多用于在管理人员和员工中选拔潜质好的、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的人员,送到公司培训学院或国内外的大专院校学专业管理、学外语,或送到国内外著名的餐厅或酒店实习、学业务。

4.其他培训形式

其他培训形式是指鼓励自学、职校学习、开业前培训、拜师带徒(多用于语言或厨艺培训)、补救性培训(或称回炉教育,是指时势前进。设备知识更新,原有的难以适应新时势需要而重新培训)及

语文的“内容”与“形式” 第8篇

朋友们好!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 大家对王春燕老师的《猴王出世》一课争议很大, 也引发了很多讨论。崔峦老师曾经这样说:“繁琐的内容分析以及在人文内涵上的深挖洞, 仍然充斥着我们的阅读教学。这堂课, 给我们吹来了一阵清风。对于正走在回家路上的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和示范作用。”今天, 我们就从聊课开始, 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看法。

由关注“语文内容”到关注“语文形式”

毛玉文:

活动结束很久了, 大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猴王出世》一课的讨论。我觉得, 这是对我们小语教学比赛这一类活动的一种补充、一种完善。这本身就是一大价值。第二个价值是这堂课从阅读教学一贯以来的关注内容到关注语言形式, 有了一个转变。这个转变, 不管是成功, 还是失败, 已经引起了关注。我们平时对阅读教学的文本内容、人文价值非常关注, 挖掘得很深, 但是, 文本的内容———它的人文性其实跟语言的形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 从阅读教学策略上来讲, 引导学生关注语言, 这本身就是阅读策略之一。第三个价值就是略读课怎么上。我们平时在参加阅读教学观摩课的时候, 所选课文一般都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 我们没有听到过。新课程实施以来, 我们的教材上有了略读课文, 对这一块我们比较陌生, 所以这一次想尝试一下。我们拿出了这样一个课例, 供大家参考、讨论, 我想这也是一个价值, 而且我们已经走了第一步。

励汾水:

我想先把自己现场听课的思考和各位朋友进行交流。《猴王出世》通过“石猴出世———探水帘洞——拜为猴王”的叙述,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瑰丽的神魔世界。而其中的语言, 韵散结合, 生动形象, 是指导学生欣赏、学习语言, 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很典型的范例。王老师把“欣赏、品味经典名著的语言”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是一个正确的决策。首先, 这个决策体现在了教学目标中。王春燕老师的教学目标的第二点是这样的:“运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 品味语言文字, 感受石猴的形象,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从目标中可知道老师想把学生领到那里去。其次, 这个决策落实在了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正是凭借这些教学内容, 非常认真地培养着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朗读能力、欣赏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基本语文素养, 这些在《猴王出世》的第一自然段表现得非常充分。老师带领学生对第一自然段中的语句进行了反复比较、诵读, 现场的效果非常好。虽然, 进行这些练习花了不少时间, 但我认为, 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 我们的学生最终是需要凭借这些语言素养学会生存, 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的。应该说, 这个决策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解读。一是对原著的解读。针对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内容, 甚至跟课文相关的内容都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的现状, 在“理解文章内容”这一要求上, 王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又是怎样变成石猴的?石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容易忽略对其中丰富的语言表现力的感受、理解和积累上。二是对单元教学内容解读。我们看到, 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略读课文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这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教?我们可以对单元学习内容作一些分析。在本册第五单元“阅读古典名著”的专题中, 《猴王出世》是排在最后一课的一篇略读课文。但是, 由于《将相和》《草船借箭》都是由名著改编而成, 学生容易读懂;《景阳冈》选自《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全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 它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而且, 选入课文的时候, 略有删改, 学生容易学习。而《猴王出世》是完全选自原著的古白话文。浓厚的幻想色彩、虚构的情节和环境、多层次的渲染不断地强化着猴王的潇洒和与众不同, 展现了一个变幻奇特而又真实生动的神话世界。这样的内容怎么学?学生从前面几篇课文中难以获得内容和方法的迁移。所以, 适当的点拨是很有必要的。我觉得王老师选择“语言学习”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决策, 体现了她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再拿到一篇类似的文章, 或是一篇小说, 就会知道该去欣赏什么, 怎么欣赏。最后, 王老师对学习方法的决策体现了兼顾略读课文的特点。通过互动与独立相融的学习方法, 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循序渐进的语言鉴赏活动。这一点主要是指王老师充分兼顾了略读课文的特点。在前半节课学生充分互动的基础上, 后半节课, 王老师选择了适宜学生进行独立阅读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 鼓励学生作批注、谈体会。我对王老师的课有两条建议:其一, 如何增强一点阅读经典的兴趣, 多思考学生更喜欢怎样来读《猴王出世》这样的文章;其二, 在推动教学的过程中, 引领还可以再巧妙一些, 教学语言还可以更加通俗一些。在教学过程中, 出现了“请你们把目光聚焦到语言文字上, 从‘怎么写’的角度,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语言, 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些难度, 建议再通俗一些。

为何要关注“语文形式”

王春燕:

近年来, 我们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重课文内容 (写什么) 而轻形式 (怎么写) 的倾向已有所反省, 认为这还不能算真正的语文课, 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还会惯性地走老路。例如教学小说类课文, 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即使顾及语言形式, 也只是把它作为通向课文内容的跳板。整个教学无非是了解课文大意, 品读故事情节, 把握人物形象, 感悟人文内涵等等。语文课, 印象中都是这样上的。如果不这样上, 倒是奇怪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用这个标准来衡量, 我们逐渐意识到重“内容”的路子往往事倍功半, 甚至没有什么益处。因为重内容的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科学课等别的什么课, 几乎没有本质的区别。语文课程为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读写听说活动必须指向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怎么写的形式,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水平。正因如此, 我们确定了本次观摩课探索的重点、攻克的难关———实现由重“内容”向重“形式”转变。《猴王出世》的教学设计, 抛开了原先“内容———形象”的套路, 设计以“语言表达”为经, 以“人物形象”为纬, 从“了解大意, 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到“细读语言, 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再到“总结提升, 整体把握猴王形象”。整堂课以引导学生感知、品味、领悟课文语言体现于节奏、韵律、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为主线, 引领学生“把第一眼看去平淡无奇的东西, 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例如石猴进洞之前, “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按照我们原先重内容的思路, 把它改成“让我进去吧!让我进去吧”也无不可, 因为内容大致不差。但着眼于形式, 我们发现, 在彼时彼境中, 石猴只会用这种简短有力的句子来表达它进洞时的果敢和急切。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本体。再如, 《猴王出世》中另一段语言:那猴在山中, 却会行走跳跃, 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如果只停留在课文内容上, 那么, 这个句子完全可以改写为:“那猴在山中, 却会行走跳跃, 吃的是草木, 饮的是涧泉, 采集山花, 寻觅树果;与狼虫结伴同行, 与虎豹成群结队, 獐鹿是他的朋友, 猕猿是他的亲人;晚上住在石崖之下, 早晨游走在山洞之中。”这样改写, 粗粗地看, 内容并没有什么变化, 但原著中简洁的短句、富有节奏的韵律、独具匠心的语言形式与石猴活泼跳跃、顽皮可爱、机灵敏捷的形象特点高度融合, 与改写过的拖沓的长句相比较而言, 对体现石猴活泼跳跃、顽皮可爱、机灵敏捷的形象特点, 效果相差十万八千里。语言形式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 真切感受到猴王的机灵敏捷、自信勇敢。

肖绍国:

我们坚信, 语文课, 必须从“言语形式”上去观照, 也就是要把着力点放在“怎么写”上。因为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 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宗白华说:“文学是如何地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 接着如何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不是‘常人’所注意, 也不是‘常人’所了解的。”朱光潜说:“表达总是独一无二的, 一种思想只能由一种方式精确地表达出来。在思想和方式之间需要寻找的桥梁、途径、载体, 那就是语言形式, 那就是话语形式, 那就是语言意图, 那就是话语意图。”王国维说:“我们要关注的是那个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秘妙———文本秘妙。”从这个角度去细读《猴王出世》的课堂用语, 不难看出王老师对语言形式的坚守:“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 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 不只是一只猴子, 更像一个人。走进《西游记》, 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 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写什么’人人看得见, ‘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纵观《猴王出世》的教学, 教师正是通过《猴王出世》这个文本, 向高年级的学生渗透“文本细读”的策略。我认为, 阅读课上, 策略永远比内容本身更重要。有什么样的细读姿态就有什么样的阅读课堂。王春燕老师的细读, 从文本的“言语形式”上去观照, 是最新、最难的视角, 从语文的意识上去细读, 文本的秘妙在召唤我们, 名著的秘妙在召唤我们。细读文本的过程, 实际是还原了作者打腹稿的过程。文本的“内容”分三个层次:表、中、深。表层是文字传送的信息, 也就是文本讲什么, 一看就懂;中层就是内涵, 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也是“内容”;深层是埋得最深的, 是语言的形式, 这对绝大多数读者来说是个秘密。文本传递着什么, 从写的角度, “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 同样表达意义, 这是我们“文本细读”的第一要义。写法决定教法, 读法决定教法, 但“细读有度, 多元有界”, 细读文本要历经表层、中层、深层的过程, 前两个层次简单, 第三个层次很难, 在课堂上把这三个层次水乳交融地融通在一起, 让学生领悟文本的言语秘妙, 更难!但我们语文人必须知难而进, 因为那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

怎样才能更好地关注“语文形式”

王自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研究得比较多;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失衡。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得极少, 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我的观点是:首先, 言意互转是语文课的本性。一定的言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言语形式, 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 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 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语文教学必须以言语形式为纲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让我们来回味这堂课中最后一个环节:同学们, 40分钟很快就到了, 我想, 上了这堂课, 大家一定会发现, 读经典, 不仅要读懂“写什么”, 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 因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 “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这堂课所诠释的教学重点就是关注文本是“怎么写”的。教师抓住“那猴在山中……”一段, 引导学生发现小说表达的特色, 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 体会到三字短句跳跃的节奏、四字短语的整齐排列, 以及如对联一般整齐的对仗, 并通过朗读指导反复体味语言的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使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次, 关注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回归。理解言语形式, 才能深刻理解言语内容, 才能真正学会阅读。抓住了言语形式这个语文教学内容的“纲”, 就有可能将语感教学、语言知识教学和思想感情教育熔于一炉。王春燕老师抓住课文中描写“石猴成为猴王”的文字, 以精巧的教学设计, 富于艺术的朗读指导,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感悟表达的精妙, 从而沉浸在经典作品语言的魅力之中。教师力图在诠释一种语文教学理念, 就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品味、探索语言形式的秘妙。最后, 要克服现行语文教学的不足, 加强言语形式教学。以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的特征所在, 也是语文教学的优势所在。课文是学习语文的载体, 但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并不是言语内容, 而是言语形式。

姚荣辉: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我们每天都在上语文课, 我想我们每天都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是在上语文课吗?我觉得, 我们的语文学科, 跟其他学科, 最主要的, 或者说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言语形式”。我觉得王春燕老师的这堂课, 紧紧抓住“言语形式”这个问题, 让语文这个迷途中的孩子真正走到了回家的路上。所以, 我觉得, 只有基于“言语形式”的课, 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过去我们在思考, 现在我们也在思考, 以往我们比较注重内容讲解、情节分析, 我觉得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当中一个积重难返的问题。这堂课, 到现在为止, 能够体现出来的一个最大的价值, 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或者说是一个警示:我们的语文教学该怎么做?我们语文的路该怎么走?

走向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均衡

王崧舟:

《猴王出世》一课带给我们的课程启示是多方面的, 尤其是对课程内容的重新加工和处理上。众所周知, 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 第一, “教什么”, 即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第二, “怎么教”, 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就语文教学而言, 教学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本质的, 决定着课程的价值。然而, 很不幸, 迄今为止, 出现问题最多、最严重、又最不为广大语文教师所觉知的, 恰恰就是“教什么”的问题。《猴王出世》一课, 正是对“教什么”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独到的思考, 展示了自己充满胆略、闪耀智慧的实践。我以为, 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拨云见日, 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本体观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既非工具性, 亦非人文性, 而是其独一无二的“言语性”。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学习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 (潘新和先生语) 。这才是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猴王出世》一课, 其彰显的教学主张正是这种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的课程本体观。从教学时间的配置比例看, 全课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梳理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 四分之三的时间则是用来品读、咀嚼、领悟、积累课文的语言和表达范式。从教学语言的意图指向看, 诸如“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 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作者写作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 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 正是这样的语言, 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 这就叫经典。”“难怪有一位大师说, 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的区别, 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 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 文中还有几处, 你读一读, 再感受感受。”这些教学语言, 是教师的“语文意识”在课堂实践中的一种自觉表现。何谓“语文意识”?语文意识, 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怎么写”是话语形式问题, “为什么这么写”是话语意图问题, 这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话语形式涉及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语法结构等, 简言之, 就是“语感”。话语意图涉及到言语动机、交际目的、语言环境、文体特征、话语风格等, 概言之, 就是“境感”。“人人心中有, 个个笔下无”的文本秘妙的意图是语言表达, 指向是语言表达, 回馈也是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目标、教学意图、教学价值的取向大多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用语上。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则是学生的学习表现。他们悟到的是什么呢?是语言节奏和人物特点的有机统一, 是语言表达的准确、细腻和传神, 是“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对多数人来说的语言秘密。

2.独辟蹊径, 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文体观

从教材的“阅读提示”看, 其对小说这一文体的阅读取向定位于“故事情节”上。自然, 这一定位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毕竟, 小说能够吸引人读下去首先在于它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但这一取向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语文课上成了“情节分析课”, 语文本体的落实往往成了空中楼阁、天方夜谭。《猴王出世》一课, 贯穿始终的不是情节分析, 而是对猴王这个人物形象的感悟、解读。从“了解大意, 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到“细读语言, 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最后落脚在“总结提升, 整体把握猴王形象”上, 其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文体观明明白白、一以贯之。以“人物形象”为基本取向的文体观, 符合小说创作的主要意图, 符合小说阅读的根本原则。文学即人学, 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以写人为中心。情节叙述、环境描写, 无不以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为目的。举起了“人物形象”这个纲, 就能有效抓住小说阅读的所有目。《猴王出世》一课, 对猴王这个人物形象的解读, 可谓独辟蹊径、独具慧眼。对人物形象的特性把握, 教师抓住了不可思议的神性、活泼顽劣的猴性和敢作敢为的人性, 三性合一, 形成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对神性的解读, 立足于石猴的来历叙述;对猴性的分析, 立足于石猴的动作刻画;对人性的把握, 立足于石猴的话语描写。总之,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取舍有度、主次分明, 不枝蔓、不板滞, 灵动而不失稳重, 细腻而不失大气。

3.对症下药, 以“唤醒意会”为取向的主体观

常态阅读, 注意力的分配往往在文本内容上, 形象、情节、环境、情绪、细节等等, 学生透过语言这面镜子, 看见的是纷纭繁杂的大千世界, 是语言所指向、所表现的那个对象性存在, 而语言这面镜子本身, 则往往熟视无睹、习焉不察, 即通常所谓的“得意忘言”;常态课堂, 因了本体意识的失落、课程理念的滞后, 往往将教材内容、课文内容当做教学内容, 以为读懂、读深、读透了文本内容, 就是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殊不知这个任、那个务, 往往是替人做嫁衣、自食苦果。其实, 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 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 得意又得言。怎么让学生睁大眼睛?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 在语言表达处、在文本秘妙处、在遣词造句处、在谋篇布局处时时唤醒、常常提示, 庶几方能使学生双目炯炯、切实受用。《猴王出世》一课, 正是在唤醒意会中实践着自己的课程主体观。师生的平等, 在人格、在制度、在权利。毕竟, 在知识、经验、能力、学养、智慧上, 教师就是“教师”, 教师必须是“教师”。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读多少书, 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 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读什么, 读什么更有价值?怎么读, 怎么读更有成效?这些是《猴王出世》一课中教师在不断唤醒学生去警觉、去思考、去感悟、去发现的问题。“从‘怎么写’的角度, 你发现了什么”, 这是“读什么、读什么更有价值”的意识唤醒和提示。“如果换一种写法, 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这是“怎么读, 怎么读更有成效”的意识唤醒和提示。

劳动竞赛形式内容 第9篇

有的教师只满足于学生对句式、段式或篇章结构写法的了解。比如教学《颐和园》(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教师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昆明湖的美的呢?学生回答说: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昆明湖说成了镜子和碧玉。教师马上肯定:对,作者用了比喻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湖的美,这样的写法值得学习,今后我们也可以像作者这样用比喻写出事物的特点。如此教学,就把原本灵动的“表达方式”视为静态的、僵化的、枯燥的语文知识,获得的仅仅是空泛的、概念化的语言形式的名称,于语言能力的提升无补。

有的教师盲目选择学习内容,不管具体的语言形式适不适合迁移,是否有模仿运用的价值和必要,也不管语文知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都要安排练习。比如《威尼斯的小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自然段采取了“总分”写法,告诉人们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后,就让同学们以第三自然段的小艇内部陈设为内容,进行先概括后分述的写法迁移,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总分”段式结构是第二学段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三年级起就已经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了,到了五年级再进行这类仿写,显然是不适合的。

有的教师一味追求“一学必仿”“一学即用”。比如《泉水》(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5自然段分别写泉水说的话:“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这四句话内容相近,句式相同,一位教师让学生学着说说泉水还会说什么,结果学生绞尽脑汁也说不出什么来,因为“多”“清”“甜”“美”基本涵盖了水的特点,二年级学生还能说出什么来?我们认为,模仿课文中典型的语言形式,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能力,但并不等于一学就要用。

有的教师过于相信“读”的作用,片面地认为多读是领悟表达方法的主要途径,于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傻读”“死读”,但学生依然没有很好地感受到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其实,语言感悟离不开“读”,但仅靠“读”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读”与“品评”“想象”“比较”“还原”“揣摩”和“追索”等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在语言形象的激活中,领悟作者精妙的遣词造句、精巧的谋篇布局、精当的表达方式、精美的文学意境和精湛的语言艺术,把“表达方法”这一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读写技能。

由此看来,要改变这种形式化、概念化的语言形式教学现状,就必须透过语言形式本身,深入到语言形式的“内容”上,并在对语言形式内容的过程性揣摩和体验中,体味到语言表达的精妙与独特,获得语言美感的陶冶与锤炼,促进“语言图式”的建立与丰富,从而真正实现语言形式教学应有的“再生”价值、“增值”功能和“繁衍”作用。

一、 由表及里,揣摩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

一般而言,学生对比喻、拟人、排比之类的名称都是耳熟能详的,但问题在于,他们并不懂得应该在什么内容、什么语境、什么情况下使用比喻、拟人、排比,或怎样用比喻、拟人、排比才是最为妥帖,最为得体的。从这一角度说,“怎么写”其实包含着“用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正因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才提出中年级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高年级要“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悟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的学段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品评、朗读等手段,穿透“两层”(语表层与内蕴层),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语言,体会作者运用语言(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神奇效果,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理由,从而把语言对象的形态、句式、语调、含义等充分地内化于学生的语言图式之中。

比如《惊弓之鸟》(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有这么一段话:“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故事的高潮,更是作者有意安置的妙手之笔。从内容上说,这是更羸向魏王讲述自己不用箭却能射下雁的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它的语言表达。这个句群结构比较复杂,按“观察—分析—推断”的顺序有序展开,并且多次运用了包括因果式倒装句在内的因果关系句,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极为少见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是需要学生领会的。教学时,可在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出示句式:“大雁因为 ,所以飞得慢;因为 ,所以叫得很悲惨;因为 ,所以它一听到弦声,就拼命往高处飞;因为 ,伤口又裂开了;因为 ,所以就掉下来了”。把这段话变成常见的“因为……所以……”的句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间的内在关系,发现这段话的因果式表达特点。之后,以“如果随意抽去其中的一个句子可以吗?为什么?”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明白更羸从观察到分析再到推断这一严密的思维过程和环环相扣的表达顺序。接着深入研究,弄懂第二句用因果式倒装句,强调的是“因”,这样更能凸出更羸的分析,第三、四句不出现因果句,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简洁性。最后通过师生或生生分读因果句,进一步感悟到这样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在强化思维严密性和推理说服力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 由悟到仿,追求语言形式与表达情感的融合

习得了语言形式,感悟到了语言表达的精妙,充其量只是语言运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并不说明可以自如表达了,这是因为,表达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行为,一方面,语言形式往往受制于语言主体的心灵模式和思维方式,受制于语言内容,不同的语言主体和语言内容,就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形式,因此,可借鉴、可模仿的语言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别人”的,要把“别人”的语言形式纳入到自身的语言系统,当然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另一方面,言为心声,表达主体如果缺乏表达的动机和欲望,缺失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表达行为就不可能完成。高质量、理想化的仿写并不是纯粹的语言形式的正确模仿和合理摹写,更不是为仿写而仿写,而是借助语言形式把学生想表露的心声和情感生动、自由地表达出来,从而实现语言形式与自我情感的和谐交融。因此,我们在重视语式迁移运用的同时,更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经验背景、表达情感的充分调动和激活,让仿写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理。

如《再见了亲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是一篇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散文,其显著特点是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以志愿军的口吻讲述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前三个自然段都是以“劝慰——举例——抒情”的形式构段。当学生了解了这一写作特点后,有些教师让学生试着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以朝鲜人民的口吻,模仿这样的段落结构写一段话,但效果并不好。事实上,此时还不宜马上安排模仿迁移练习,因为虽然学生课前已收集了一些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一切的相关材料,前三个自然段内容中也隐藏着这样的内容,但此时学生对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还没有深切的体会,情不动辞何发?只有通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学生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那份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教师再进行深情描述,推波助澜:看着即将启动的列车、看着即将分别的志愿军战士,前来送别的大娘、小金花、大嫂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她们心中有多少话想说呀,你能学着前三个自然段的样子,替她们说一说吗?此时,学生感情达到了高潮,心中想说的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自然写得情真意切、文采飞扬。此时的表达已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更是情意领会后的倾吐。

当然,句段仿写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初仿不脱离课文语境,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深化文本理解与语言感悟;再仿迁移到课外,以所仿句式、段式表现生活情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为了提高迁移训练的语言品质,应尽量给学生搭建一个循序渐进的迁移平台,让学生在由低到高的思维坡度上前行,实现从“悟”到“仿”、“仿”中求“新”。比如《画家与牧童》(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理解了“一……就……”的句式特点与作用后,先让学生结合本段语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完成口头练习:“看画的人一 ,就 。”“有钱的人一 ,就 。”在此基础上,再用“一……就……”自由说说生活中的人或事。这样从句式学习到句子改写再到自由说话,从文本内容到生活见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经历了“模仿—迁移—创新”的训练过程。

三、 由浅入深,迁移运用学习语言形式的阅读策略

语言形式教学不能仅仅把关注点放在感受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和写法模仿上,如果我们还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掌握如何关注语言形式的方法,教给他们学习语言形式的阅读策略和技能,那么他们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课外阅读了。

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总分段阅读为例。从三年级开始,教材大量选编了不少含有“总分”段式的课文。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总分”段,成了中年级段落教学必须完成的训练项目。怎么进行这一项目训练呢?笔者在教学《珍珠泉》(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时,根据本文描写“泉水”和“水泡”这两个重要段落都采用了“总分”的段式结构这一特点,展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三个教学流程:首先提示方法。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归纳“总分”段阅读的三个基本步骤:一是找出中心句中的关键词;二是理清段落的层次(围绕中心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三是找重点词句,边读边体会,并以“‘总分’段阅读小秘笈”的方式投影出示,为接下来的阅读提供必要的拐杖和支架。其次是范例引路。以“泉水”一段为样本,指导学生依照这三个步骤。按部就班地一一落实、严格练习,并对那些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字进行品读、欣赏。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回顾总结这一段话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最后是独立运用。学生或独立或合作,运用刚才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水泡”一段,再全班汇报交流,评价提高。这样从“示法”到“范例”再到“运用”,在真实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当场学、当场练、当场用,有效地实现了读法迁移、学以致用,效果相当明显。

四、 由暗变明,促进学生“心理图式”的丰富和建构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透视的“暗箱”,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难发现自己身边不乏能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本的阅读高手或迅速组织材料下笔成文的写作高手,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他们具有一个完善的阅读认知结构或写作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称之为“心理图式”。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之中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语言范例来建构和丰富学生的“心理图式”?倘若如此,语文教学岂不变“暗里摸索”为“明里寻求”,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获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比如《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文,多次运用了“实在加联想”的方法描写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为了让这种方法被学生熟练而牢固地掌握,一位教师重点做了四件事:一是认识写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这句话就是采取了看到的和想到的相结合的写法,才把青年画鱼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二是巩固写法。先让学生从本文中找出两处同样写法的语句,再回忆之前学过的《全神贯注》中的四个类似语句,这样有意识地把散落在各篇课文中的相同语言现象集中起来,使得学生在不断的信息刺激中,强化了对语言现象的印象,同时也明晰了这一写法既可用于写人,也可用于写事,还可用于写物,扩大了对语言表现力的认识,促进语言“心理图式”的深化。三是内化写法。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句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种写法的两个写作“秘诀”:第一,想到的必须是在看到的基础上,两者之间要有联系,第二,要用“仿佛”“好象”“似乎”之类的词语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连在一起,从而形成知识的提炼和概括,习得并内化语言表达的规则和技巧,进而实现“心理图式”的建立和丰富。四是迁移写法。教师出示一段以“跳绳”为内容的、只有看到的没有想到的习作片段,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给这段话中的相关语句添加上想象到的。果然,凭借着业已建立的语言图式,学生完成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因为有美作文700字下一篇:房地产常见问题及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