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调研报告

2024-07-03

关于端午节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关于端午节的调研报告 第1篇

关于2018年端午节节日福利申请报告

端午节(阳历6月18日,农历5月5日)是传统节日,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公司员工的凝聚力,让员工感受到公司如家的归属感,彰显公司对员工的关爱,特申请在此佳节给每位员工发放节日礼物每人一份(粽子每人6个和盐蛋每人4个)。目前在职员工合计22人。购买具体费用按实际发票申报。

请公司领导给予审核批准为盼。特此申请!

工厂行政办

二○一八年六月十五日

关于端午节的调研报告 第2篇

关于进一步严肃纪律 廉洁过端午的自查情况报告

区纪委:

按照《×××××××纪委、×××××监察局关于进一步严肃纪律、廉洁过端午的通知》(××××× [2016]25号)要求,我委认真自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扎实搞好节前廉政教育。我委及时召开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大会,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廉洁自律相关规定和“三严三实”要求,确保有关规定和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增强了廉政勤政的自觉性,切实抓好了端午节期间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落实,自觉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起好了带头作用。

二、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严格执行进一步严肃纪律、廉洁过端午的各项要求,做到“六个严禁”。严禁用公款购买和赠送咸蛋、粽子等端午节礼;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相互宴请、相互走访、铺张浪费;严禁以任何名义组织公款旅游或变相公款旅游,严禁接受管理服务对象提供或组织的旅游活动;严禁利用婚丧喜庆等事宜敛财;严禁以各种名义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和实物;严禁违规使用公务用车,节假日必须按规定封存管理。

三、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监督管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安排,对节日期间贯彻执行八项规定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做到了早部署、早提醒、早检查、早预防。履行好了监督责任,对我委执行规定情况开展了监督检查。相关股室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发挥了表率作用。端午期间,工委无一例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关于端午节文化意义的流变 第3篇

一、端午节文化意义传统来源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蒲节、重五节等。端午, 就是五月初五;端阳, 因当日炎阳当空, 故名之;蒲节, 是人们喜欢于此日挂菖蒲之类的植物以避毒驱邪而得名。

关于端午节文化意义的传统故事有多种说法, 罗列起来, 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纪念屈原。持此种观点的占绝大多数, 可谓妇孺皆知。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 而楚人哀之。至此日, 以竹筒贮米, 投水以祭之……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 并带楝叶及五色丝, 皆汨罗水之遗风。”宗懔《荆楚岁时记》亦云:“五月五日竞渡, 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伤其死所, 并命舟楫以拯之。”

二是纪念越王勾践。《记纂渊海》引《岁时记》云:“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西汉《越绝书》说得更具体, 认为越王勾践为国雪耻而忍辱负重, 于五月五日操练水军, 最终复国, 越人便以五月五日作为纪念他的节日。

三是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东汉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 迎伍君, 逆涛而上, 为水所淹。”故以端午节纪念他。

四是纪念孝女曹娥。据《会稽典录》载:“孝女曹娥者, 上虞人。父盱, 能抚节安歌, 婆娑乐神, 汉安二年五月五日, 于县江迎伍君神, 溯涛而上, 为水所淹, 不得其尸。娥年十四……遂自投于江而死。”这里把端午习俗解释为对孝女曹娥的追念。

五是吴越民族图腾祭说。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中作了详尽的论述说明, 认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目……端午是个龙的节日。”[1]

虽然众说纷纭, 但以现代大众对端午节所熟知的意义而论, 当属纪念屈原说最深入人心。

我们感兴趣的并非是对端午节的源流作出考辨, 而是考察这种选择是如何发生、演变、归一的, 也就是说, 在相关的人物与传说之中, 这种文化意义的选择、走向和定型是如何完成的。

闻一多先生详细考证后得出结论, 端午节远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存在, 而端午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龙舟竞渡早于屈原时代一千多年, 吃粽子的风俗恐怕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形成。继而闻一多先生指出, 端午是源于吴越民族的祭图腾龙。在远古时代, 龙是人们由产生恐惧感而产生崇拜信仰的对象, 龙舟是想象中的龙的具体形象化, 这反映出尊神的时代, 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程度还很落后, 他们无法理解大自然, 只有凭借想象并把想象转化为一种变形的现实。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并揭示大自然的面目, 于是, 龙舟竞渡从对龙的祭祀仪式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民众娱乐习俗。然而, 一种年节习俗如果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意义, 如果不被另一种新的文化意义所代替, 那么, 就会随时间流逝而消亡, 许多古代习俗之所以不再流行于现代民间生活, 正是因其原有文化意义逐渐在民众中淡忘, 至于像寒食节风俗相传是为纪念被烧死的介之推, 而现在清明节取代寒食节, 人们在这一天为烈士或去世的亲友扫墓, 以表示纪念之情, 很自然地完成了其节日的文化意义转换。实际上端午节并没有因意义转换而流于娱乐性习俗, 而是逐渐从对神的崇拜转化为对英雄式人物的纪念。

二、端午节文化意义的流变特点

关于端午节纪念人物的说法牵涉到四个被纪念对象: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当我们考察有关这四个人物的传说故事时, 可以发现两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

其一, 他们都是悲剧性人物, 都带有或强或弱的悲剧色彩, 最典型而悲剧性最强烈的是屈原。屈原寄楚国的振兴于楚王, 以图统一中国, 他担负着一个体现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大势, 而又不得不归于失败的历史使命。选择悲剧性人物作为端午节的纪念对象, 暗示着民众的集体无意识选择和这一节日文化主题的变奏, 即由对神性的崇敬向人性的尊重的转变, 由祭图腾龙到纪念世俗性人物的转变。

其二, 由于人物的悲剧性品格中加注了新的社会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内涵在历史嬗变中演化为相对稳固的价值观念形态, 而他们正是这些价值观念形态的现实载体, 承载了历史的文化积淀以具体代替抽象的存在。屈原爱国、忧民, 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楷模。在爱国忧民前提下寄希望于君王的忠臣形象也切合了统治者的心态, 在封建权力话语系统和民众话语系统中都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伍子胥的忠诚、勾践的奋斗精神、曹娥的孝顺, 历来都是为人们所称颂的。

在民众心中, 人物成为某种价值观念的同位语, 人物所固有的可感性和形象性有利于普通民众的理解和接受, 这就使端午节文化意义的转换与选择显得非常顺利。

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爱国忧民, 这种精神品格是建立在广泛而坚实的民族性基础之上的。屈原爱国忧民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唤醒民众对这类情感体验的催化剂。屈原精神已化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它代表着真、善、美, 代表着崇高与伟大。

屈原属于全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依托, 代表着中华民族最完善的精神品格。屈原是历史发展的人物, 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多样性、丰富性。屈原同时也是一名伟大诗人, 他具有最典型的诗人品格。他融合提炼楚地的语言, 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楚辞。《楚辞》的形式是符合人民大众审美倾向的艺术形式, 其中《九歌》是对民间祭祀歌辞的艺术加工, 而又回到了民间, 成为民间长期流传的歌辞;《天问》也是采用民歌中惯用的对答形式, 其中有的内容可能就是民歌歌词的记录, 玄妙瑰丽的色彩, 宽广深厚的思想, 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 使屈原的作品极富有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端午节归宿———屈原精神

作为一种独特民俗文化景观的端午节, 其仪式活动在原初阶段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龙舟就有象征神灵的意义, 这一点从各种资料中都可以找到有力的佐证, 而竞渡过程中也有诸多的宗教性。端午插菖蒲挂艾蒿是为避邪消灾。在历史嬗变中, 这些仪式的宗教性并没有得到加强, 反而越来越淡化, 最终变成社会性的世俗活动。这与中国文化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不无关系, 社会世俗性取代宗教的神圣性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屈原精神所具有的最广泛的社会性更是为仪式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支持。闻一多先生在《人民的诗人———屈原》一文中带着肯定的语气说:“唯其端午是一个古老的节日, ‘和中国人民同样的古老’, 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 唯其中国人民把他们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 足见屈原的人格, 在他们的生活中, 起着如何重大的作用。也唯其远在屈原死后, 中国人民还要把他的名字, 嵌进一个原来与他无关的节日里, 才足见人民的生活里, 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端午是一个人民的节日, 屈原与端午的结合, 便证明了过去屈原是与人民结合着的, 也保证了未来屈原与人民还要永远结合着。”端午节以纪念屈原作为其文化意义的体现, 并为人民所接受。

总之, 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 无论端午节的纪念形式如何变化, 屈原所代表的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改变。[2]

摘要:端午节, 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 关于端午节文化意义的流变, 说法颇多, 本文通过考察论证最终以纪念屈原作为其文化意义的体现, 并为人民所接受。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 今后, 无论端午节的纪念形式如何变化, 屈原所代表的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改变。

关键词:端午节,文化意义,传统来源,流变特点,屈原精神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全集 (卷五)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11.

关于端午节的典故 第4篇

端午节的起源

很多人知道,端午节因屈原而起——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五日,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

其实,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纪念屈原只是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据史料记载,还有以下几种:

1. 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大戴礼记》记载,早在三代时,人们就在夏季到来的那天,洗澡时将兰草放在水中,以祛除瘟疫。

2. 勾践操练水军。《事物纪原》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3. 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抛于江中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到伍子胥显灵。

端午节习俗

喝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有驱虫解五毒的功效。此外,把雄黄酒涂在小孩的头额、耳鼻、手足心,洒在墙角、床下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清香四溢,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外面则包以丝布,用五色丝线缠绕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玲珑夺目。

挂艾叶、菖蒲:把艾叶悬于堂中,菖蒲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还可以将艾叶或苍术、白芷等中药放在室内燃熏,赶走蛇虫百脚,也是古时一种空气消毒方法。

“游百病”“洗百病”:端午节那天,男女老幼前往野外郊游,采集花草,做“斗百草”游戏。晚上回家将花草放入水中煮开洗澡,清除身上污垢,舒筋活血,有利于身体健康。

虎头鞋、五毒背心:端午节,给孩子穿上绣有老虎形象的虎头鞋和绣有蝎子、蜈蚣、蛇虺、蜂、蜮的五毒背心,以示驱邪避灾。

赛龙舟:荆楚等地的龙舟竞渡以劲力竞技为主,苏杭等地则以画舫弋游为主,但都有外出呼吸新鲜空气、提倡强身健体之意。

关于端午节的调研报告 第5篇

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

端午节由来

汉服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

五、重

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贴符则据说是为了避邪。“炒五毒”,江苏中部以韭菜、茭(jiāo)草(或金针菜)、木耳、银鱼、虾米等同炒,大约是以这几种菜象征蟾蜍、蝎子、壁虎、蛇、蜈蚣等五毒都是端午的必备菜肴,现在少见。但是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以辣椒、葱、姜、蒜、香菜五种有刺激的东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馆都

可以点到此菜,因为食材比较常见。端午赛龙舟活动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从xx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一天假。关于端午节的资料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xx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等等。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

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屈原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粽子投入江中。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 第6篇

——题记

一连几天阴雨不断,却在清明这天放晴了。取之心底的压抑,不由得有几丝感伤。

前些时候,是木棉花由盛转衰的过渡期。眼看着木棉花一朵朵飘落,落在城市的底层,“零落成泥辗作尘”。储蓄了一年的力量,如今却被践踏,我想,这不是它想要的。

没由来的,很自然地想到了早已离开尘世的人。正如木棉花一样,在释放过光彩后,离开所依存的世界。无论在过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赞扬还是鄙视,都是未知。

忽然,好像看见了空中的亡灵。此时。我能做的,只是握一握他们虚无的手。是安慰,也算是祭拜吧。

蓦然醒悟,原来人生不过如此。既然死后的,是不能决定的,那么,就只有像木棉一样,绽放毕生的含蓄。

想着,阳光就透过薄薄的云层释放出来,我仿佛看见了光束,澄明,纯净。可此时的天空,怪诞得出奇——云块很薄很淡;天空的颜色模糊且朦胧,些许暗淡,些许明朗;阳光刺眼,却找不到根源。

此时的天空正如我的心情,复杂、混乱,唯一感知到的,是那么点感伤与忧郁。

再来,就是无尽的惆怅。我突然想起了陈旧的往事——我回过头去看自己成长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观望,我以孤独的姿态站在路边上双手插在风衣的兜里,我看到无数的人群从我身边面无表情地走过,偶尔有人停下来,对我微笑,灿若桃花。我知道,这些停留下来的人,最终会成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们,我会想起不离不弃。

原来最终留给我温暖和想望的还是朋友。每个人都一样吧。

我想起了郭敬明的话:

习惯了送你上车,再跑到马路对面看你在车上安静地坐下来

习惯了替你买甜品,看你笑得像孩子

习惯了走在路上替你看车,牵着你的手拉你过马路

习惯了你突然难过的性格,我就陪你不说话

习惯了深夜的电话,窗外淅沥的雨声

习惯了手机短信里的笑脸和生气

习惯了你的记性差,说过的话老忘记

习惯了你对人的依赖尽管我也是个孩子

习惯了你四处跑的性格老找不到人

习惯了对自由的你有无穷的牵挂

习惯了你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说一起出去玩

习惯了你的眼睛里明亮的光

也习惯了你的眼睛中深深的暗

习惯了在你难过的时候给你写纸条

习惯了发短信叫你记着吃饭

我们彼此习惯了所以不离不弃

只因为我们是朋友,所以给彼此最深情的祝福,叫做不离不弃。

由想起了曾经发誓不再想的话——我不想长大。

因为长大就是一种炼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洗去了纯真,以及许许多多的美好。

我是多么不想忘记童年的美好,那些往事如同美丽的水晶球,那是我们所有孩子曾经的梦境,如同爱丽斯梦游仙境。可是,长大的爱丽斯丢失了钥匙,她是该难过地蹲下来哭泣还是该继续勇敢地往前走?

可是,一个人总是要忘记一些事情,那么他才能记住另外一些事情。

大人们总是会逼着我们这样做。

后记

那个雨夜,风筝飘落,本以为幸福就此落脚,可是却是未然。

上一篇:餐厅经营承包合同下一篇:研究生处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