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培养幼儿的智力

2024-06-26

如何正确培养幼儿的智力(精选9篇)

如何正确培养幼儿的智力 第1篇

1.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在客厅站着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我要喝牛奶。”你在厨房做饭一时不能满足他,告诉他具体时间:“妈妈把米饭蒸上,就去给你拿,好吗?”经常忽视宝宝的需要,会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

2.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

周末带孩子出游,征求他的意见,但不要问“你想去哪里”,而是这样问“你想去动物园还是博物馆”,给他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3.不要嘲笑孩子

孩子刚学说话,你教他“大西瓜”,他却说“大西抓”。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当时刻意强调,换个时间再教他。在孩子语言学习期,你的嘲笑会使他丧失学语言的信心和兴趣。

4.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提出问题,你要耐心倾听,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实告诉他,千万不要假装知道。让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对别人的敬畏心理,从而增加自信。

5.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

用商量的口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把报纸拿给妈妈,好吗?”让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是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6.在家中陈列孩子的作品

让孩子在家中最醒目的墙面上张贴他的涂鸦之作;在柜子上为孩子做个陈列架,陈列他的小制作。荣誉感最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7.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地

给孩子一个房间,没有条件的,可以给他房间的一部分,让他有一个自由玩耍、不受束缚的小天地。因为拥有自己的“领地”的他心中充满骄傲感,这会让他平添自信。

8.妈妈的宽容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土壤

不要总是因为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备孩子,而是教他自己收拾散落的玩具,并且跟他一起做。妈妈的宽容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土壤。

9.不要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

不对孩子说:“妹妹已经会数数了,你还不会,你可真笨!”哪怕他真的比别的孩子差。总是拿比他强的孩子和他比较,最能挫败孩子的自信。

10.让孩子偶尔当当家

带孩子去超市,把待付款交到他手里,让他交给收银员。他还不会算账,但至少让他知道钱能买东西。逐渐让孩子自己掌握零用钱,让他当家,会增加他生活的自信心。

如何正确培养幼儿的智力 第2篇

摘要: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人们更加重视幼儿情绪智力的培养。概述有关情绪智力的几种主要的理论,幼儿情绪的发展特点,影响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的几个因素以及探讨了培养幼儿情绪智力的几个方面,对于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 情绪智力 培养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否的反映。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 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情绪和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世界的特殊反映形式,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活动都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强调人脑的认识功能不足以揭示人类千变万化的心理世界,智力水平的高低也与个体未来的成功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情绪、情感的重要性在八十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情感智商和情商的概念, 认为情感智商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成功、生活成功, 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爱情、婚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整个事业 , 甚至有人提出了成就的测量方程式:20%的IQ(智商)+ 80%的EQ。

一、情绪智力的概念、内涵及理论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的最佳界定,当推沙洛维(Peter Salovey)教授和梅耶(D.Mayer)教授的研究。最初他们认为 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 包括审视自我和他人情绪和情绪的能力;辨别情绪并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1997 年,他们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修正—“ 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绪的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可见, 情绪和智力都是多元化的, 那种把情绪和智力绝对分离开的做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情绪智力强调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状态的识别和理解,以及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 其具体过程包括四个部分—认知和控制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动机、兴趣和自我激励相结合的心理动力, 坚强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一)、国外有关情绪智力的理论

国外关于情绪智力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绪智力能力模型的理论研究

Salovey 和Mayer(1990)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是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包括准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恰当表达情绪的能力和适应性调控情绪的能力。其情绪智力结构模型包含3 个因素: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运用情绪的能力。这三个因素又可以细分为十个变量:自己言语、自己非言语、他人非言语知觉、他人移情、调节自己情绪、调节他人情绪、计划灵活性、创造性思维、改变注意方向、形成动机。1997 年两位学者对情绪智力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情绪智力觉知、表达和评估情绪、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调控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情绪促进思维这四种能力的综合。情绪智力结构模型有4 个因素:反思性情绪调控,即疏导情绪、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促使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情绪理解,即分析情绪、判断它们大概的 发展趋向,并理解其结果的能力;用情绪促进思维,即调动和转换情绪,并通过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认知和表达情绪,即感知和识别面部表情、图案设计及故事所传达情绪的能力。为了区分情绪智力与人格的概念,Salovey和Mayer(2000)提出情绪智力是认识情绪意义及其关系,利用知识推理、解决问题,并且使用情绪促进认知活动的一种能力。该情绪智力结构模型包含4个因素,即感知表达情绪,情绪促进思维,理解情绪,管理情绪。又可分为11个变量,即感知自己情绪、感知他人情绪、表达情绪、情绪引导注意、情绪引导思维、情绪影响问题解决、理解情绪意义、理解复杂情绪、认识情绪转换、管理自己情绪、管理他人情绪。

2、情绪智力混合模型的理论研究

1995 年Goleman 提出情绪智力包括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情绪、激励自己情绪、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Goleman(2001)又提出了情绪胜任力(Emotional Competence)的概念,并指出情绪胜任力是在情绪智力基础上,导致工作中杰出绩效的习得的能力,它能够帮助学习与工作相关的实际技能,并把情绪智力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领导情绪胜任力模型将领导情绪胜任力分为两种:个人胜任力和社会胜任力。其中个人胜任力指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具体包括情绪自我意识、评价和调节、成就动机、积极主动、自信、透明、适应、乐观等方面;而社会胜任力指的是社会意识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具体涵盖了移情、组织意识、服务导向、激励、影响力、管理冲突、促进变革、团队合作等方面。Bar-On(1997)指出:情绪智力是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的非认知性潜能、能力和技巧的综合,它影响个体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是决定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2000 年Bar-On进一步提出,情绪智力是一系列情绪的、社会的知识与能力,它影响个体如何有效应地对环境要求。该情绪智力理论模型主要包括5 个元因素:自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压力管理、适应性、一般情绪状态。15 个子因素是:自我认同、自我意识、坚持性、独立性、自我实现、移情、社会责任、人际关系、压力容忍、冲动控制、现实测验、弹性、问题解决、乐观、高兴。以Cooper为代表的学者们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感觉、理解情绪,并有效的运用情绪的力量帮助人们激发能量、增强信任、进行创造和实施影响。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5 个部分:当前环境、情绪意识、情绪胜任力、情绪价值、态度和结果。还可以划分为生活压力、生活满意、自我情绪意识、情绪表达、他人情绪意识、目的性、创造性,灵活性、人际交往、建设性的不满、前景展望、同情心、直觉、信任范围、个人权利、综合自我等各个成分。情绪智力两大模型的研究重点不同,对于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的贡献也不同。能力模型对情绪智力的概念界定比较清晰,对情绪智力模型的构思比较严谨,在学术界得到普遍的认可。混合模型则把所有有助于解释绩效的因素,不管是否与情绪有关,都纳入到其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之中。然而,学术领域普遍认为该流派对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过于宽泛,关于情绪智力理论模型的构造不够严谨,研究的内容过于庞杂,该模型故而受到了学术界的批判。

(二)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西方“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对于情绪智力的研究也引起了我国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我国学者也积极尝试着定义情绪智力这一术语,并构建情绪智力的理论模型。卢家楣(2005)则认为:“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完成情感活动所需要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以情感为操作对象的一种能力”。学者张瑞良则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给出情绪智力的定义:“所谓情绪智力,是指人具有一种善于调适五觉感受、平衡六欲取值、控制七情抒发及保持八方和合的理 智和能力”。关于情绪智力的结构,有学者指出情绪智力包括情绪自觉和情绪他觉两个方面(董海滨,1997)。还有学者提出了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结构,认为情绪智力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等五种因素,这五种因素具体又分为18 种次因素(徐小燕、张进辅,2004)。许远理(2004)在情绪智力能力模型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组合理论”。将情绪智力定义为:加工情绪信息和处理情绪性问题的能力。具体又可以从三个维度对“情绪智力”予以界定。第一是对象维度,包括三个部分:面向自己、面向他人、面向环境。第二是情绪智力的操作维度,可以划分为感知与体验、表达与评价、控制与调节。第三是情绪智力的内容维度。可分为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两个部分。根据“对象”、“操作”和“内容”三个维度成分的划分,可以构成3×3×2种情绪能力,即将情绪智力划分为18种信息加工的能力。

二、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

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

情绪理解是指对所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境信息进行解释的能力, 为情绪交流和社会关系提供了基础, 是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反映指标。已有研究表明小学生识别和标定情绪的能力与他们的社会适应和学业成就密切相关。

1、对简单情绪的理解

学龄期儿童已能够认识到与自我评价有关的一些情绪体验, 如高兴、骄傲、自豪、悲伤、难过、内疚等。到小学高年级时儿童已不需要教师通过他们的成绩来激发他们的自豪情绪, 也不再为一些偶然的过失而自责, 已充分拓宽了对简单情绪的理解。

2、对混合情绪的理解

混合情绪理解是指儿童认识到同一情景可能会引发同一个体两种不同或矛盾的情绪反应。比如9岁的儿童已能理解在全班同学面前讲演这一个事件所激起的既高兴又害怕的复杂的混合情绪体验。然而Harter(2001)在研究中发现7岁儿童只能识别同一性质的情绪, 例如同为积极情绪, 或者同为消极情绪;只有到了11岁, 儿童才能理解存在一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情绪同时发生在同一个体的现象。目前关于儿童能理解混合情绪的年龄没有一致的结论, 这与不同研究者对混合情绪的界定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有关。尽管如此, 大多数研究者都承认只有当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到较高的阶段, 才具有理解混合情绪的能力。

3、对情绪原因的理解

学龄期儿童已能认识到情绪的因果关系, 知道特定的情绪总是由原因引起的,而同样的原因会使背景、经验和个性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目前在研究情绪归因时多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比如Cassidy等人(1992)让儿童谈论自己、父母和同伴的情绪, 结果表明, 5~ 6岁的儿童已经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给出合理的解释。Fabes等人(1991)研究表明, 儿童对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更能够稳定识别, 这可能因为消极情绪的强度更大, 更频繁且更容易突出情绪唤起的资源。目前也有研究探讨特定领域的情绪归因, 比如徐琴美、鞠晓辉(2004)研究发现: 7~ 11岁小学生在成功和失败的学习情景下的情绪归因存在年龄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 在成功学习情景中的积极情绪归因倾向于指向他人, 在失败学习情景中消极的情绪归因倾向于指向自己。这个结果与中国文化背景一致, 说 明随着儿童的社会化, 儿童逐渐内化了社会的一些行为准则。

4、对情绪社会调节作用的理解

罗峥、郭德俊、方平(2002)考察了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对情绪社会调节作用理解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小学生认为愤怒、悲伤和恐惧情绪标志着表达者不同的人际地位,会诱发接受者不同的情绪和后继行为: 愤怒情绪标志着表达者的支配地位, 会诱发出接受者的恐惧情绪和道歉认错行为;悲伤和恐惧标志着表达者的非支配地位, 会诱发出接受者的悲伤情绪和目标恢复行为, 恐惧情绪有时还会诱发接受者的高兴情绪。在对愤怒、悲伤和恐惧情绪反映表达者的社会目标的理解上, 没有差异, 都反映了表达者期待接受者采取目标恢复的社会行为。然而, 这只是小学生的一种推断, 实际情况下情绪会怎样, 还需进一步进行考察。

(二)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

人们表现出的情绪不一定是实际体验到的情绪,同样, 人们体验到的情绪也不总是表现出的情绪。Ekman和Friesen用“情绪表达规则(affective or emotional display rules)”来解释这种现象。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学龄期儿童的情绪表达在年龄、性别、情绪类型、人际背景、文化等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

1、年龄差异

侯瑞鹤、俞国良(2006) 发现, 小学儿童的情绪表达规则在一到三年级发展最快, 三年级以后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稳定下来。徐琴美、鞠晓辉(2005)在研究中也发现儿童在失败学习情景的情感表达的意愿受年龄影响: 在失败的学习情景下, 11岁儿童比9岁儿童更愿意表达他们消极情绪, 这是因为年长儿童社会和认知能力发展得更好, 认为相对独立的情景不会对观众人物造成直接的影响, 情绪表达能给他们带来好处。可见, 儿童应用情绪表达规则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发展以及社会技能的提高而发展的。

2、性别及不同情绪类型下的差异

有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更擅长调节情绪, 这种差异在他们年龄较小时尤其明显。然而情绪表现的性别差异, 依赖于特定的情绪类型。Zeman等人(1996)的研究发现, 男孩倾向掩饰痛苦的情绪, 女孩更可能掩饰愤怒, 且女孩更擅长自我疏泄情绪, 或直接表现某些情绪以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而男孩则较少寻求情感支持和帮助。这可能与社会对男女角色的期望不同以及情绪社会化过程的差异有关。文化对于男孩生气、愤怒等带有攻击性的情绪表现比较宽容, 父母倾向对女孩谈论情绪话题(从而女孩表现出较高的情绪能力)。另外女孩和男孩表达情绪的方式也不同, 男孩在生气和伤心的情景下多采用攻击, 而女孩较多通过哭来表达情绪。

3、人际背景差异

Saarni(1988)研究发现年长儿童(10~ 13岁), 尤其是女孩, 更愿意对同伴而不是父母表达他们的情绪, 而年幼儿童愿意对父母而不是同伴表达情绪, 尤其是消极情绪。Zeman和Garber(1996)研究也证明, 儿童报告给父母比对同伴要表达出更多的消极情感, 因为父母可以帮助自己, 而从同伴那里会得到更多的消极后果。Underwood, Coie和Herbsman(1992)还发现儿童在老师面前比在同学面前更能控制他们的生气情绪, 因为老师在儿童眼里是权威的象征,在权威面前表现出自己不满的真实感受相对于父母和同伴来说负面影响要大得多, 因此他们会极力掩饰生气的情绪。这些研究都表明儿童的消极情绪的表达除了受儿童的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外, 还受谁在场的影响。

4、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绪表达的差异

情绪表达规则受文化影响非常大。同一刺激情景,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绪表达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对于表扬, 中国文化接受的情绪表达规则一般是掩饰内心的高兴;而西方则是直接表达自己的高兴。国内侯瑞鹤、俞国良(2006)在实验中发现如果直接表现真实情绪体验不符合社会期望, 儿童在积极情境下较多使用平静化策略, 而在消极情境下较多使用掩饰策略来表达情绪。西方儿童则较开放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感受。

5、城乡差异

在城乡差异的研究上徐琴美等人的调查发现, 城市儿童比农村儿童具有更高的表情调节知识, 使用更多亲社会表现规则。这可能是因为普遍来说城市父母更强调儿童应该怎样, 不应该怎样等亲社会表现规则, 城市儿童强化了这种强调, 而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对这方面的强调可能不多。(三)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特点

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期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我国学者黄敏儿、郭德俊认为情绪调节过程是在一些策略和机制作用下, 情绪被管理和调整的过程。它既包含意识的、努力的、控制的调节, 也包括无意识、无须努力的、自动的调节, 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从意识到无意识的连续体。儿童情绪调节的方式随其运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情绪调节能力随其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发展, 情绪调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外部调节转到内部自我调节的过程。

1、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特点 Denham(1998)认为, 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可分为支持性的、参与性的和独立运用的调节策略。Walden研究发现, 在压力或模糊情境中, 婴儿会利用母亲的表情线索帮助调节自己的行为。2岁时, 幼儿逐渐开始依靠自己的内部情绪资源管理情绪行为。在学步期和学龄前期, 主要依靠照料者提供的支持性的情绪调节。到了学龄期, 儿童开始使用解决问题、寻求支持、远离、内化、寻求外在原因、情绪伪装等应对策略。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能更多地利用认知策略、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Fabes和Parkinson等(1994,1999)的研究也证实: 与年幼儿童相比较, 年长的儿童更趋向于用有利于达到目标而不破坏人际关系的方式, 应付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冲突。

2、情绪调节策略意识的发展特点

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意识的研究多是采用自我报告法进行的。有研究表明, 学龄期儿童已知道不少直接或间接的调节消极情绪的办法。比如4~ 11岁的儿童在沮丧时大多数都会提到游戏的策略, 或者是做些有趣的事使自己感觉好过些。留守儿童在暴露出思念父母的伤感情绪时会以“爸妈外出打工是为了挣钱供我上学, 将来还要我出国留学呢!”这样认知重建的方式来调节消极情绪。Altshuler和Ruble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学龄前儿童更多地把社会支持和寻求成人帮助作为情绪调节的解决办法, 而学龄期的儿童则更多地提出直接的问题解决和认知策略。

3、儿童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及影响因素

第一,气质及生理因素。Eisenberg(1992)等人假设要预测儿童所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 必须评估两个重要的气质,一是维度情绪强度参数上稳定的个体差异, 二是调节过程中稳定的个体差异。有研究者发现, 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理变化之间有着某种对应关系, 例如在一个啼哭的婴儿面前, 学龄前儿童的心率变化与其安慰行为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第二, 父母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 的影响。父母或看护人对儿童情绪行为的反应, 以及父母之间或看护人之间的情绪相互作用, 对儿童的情绪及情绪调节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 儿童的情绪调节及同伴交往能力, 与其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那些在同伴中情绪表现较积极的儿童, 其父母的情绪表现也较积极。第三, 早期社会化对情绪调节发展的性别差异的影响。Malstesta 和Haviland(1982)在研究中发现, 母亲常对女婴表达的愤怒作出严厉反应, 而对男婴则较少作出同样反应。男孩和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获得关于社交中可以接受的情绪表达方式,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女孩善于掩饰愤怒情绪, 而男孩善于掩饰痛苦情绪。

三、影响情绪智力发展的因素及培养策略

通过上述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幼儿的情绪智力:

(一)教师积极教育方式对幼儿的情绪影响

幼儿不会对自己的情绪好坏有什么认识。作为教师, 应激发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产生, 充分发挥教师情感渗透于教学的作用中。首先, 教师每天要情绪饱满, 教师之间关系和谐融洽, 同时要与幼儿建立感情,让幼儿感到幼儿园象家一样温馨, 感到教师的爱和关注, 这样幼儿也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幼儿园环境中。其次, 教师要教育幼儿认识各种情绪及其特征与后果, 特别是要使幼儿对一些过激情绪有初步的认识和看法。在认识情绪的基础上再教给幼儿一些情绪表达的方式方法,例如: 言语表达方式, 自我发泄方式, 运动方式等。最后, 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定条件, 让幼儿在自我实践体验中培养情绪调控能力。幼儿对情绪的认识和情绪的表达往往不一致, 体现为情绪表达发展的滞后性。因此, 让幼儿在自我实验体验中实现情绪调控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为幼儿设计一些情境, 让幼儿体验喜、怒、哀、乐, 培养幼儿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设定合理的规范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教师应与幼儿共同设定一些规范, 逐步培养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 进而在活动中用这种能力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做出价值评判只有当幼儿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做出价值评判时, 才具有实现情绪调控的可能性。而对幼儿的各种需要, 教师要客观分析, 满足其合理要求,拒绝不合理要求。如: 幼儿看到香甜可口的草莓, 恨不得不吃饭就要吃草莓, 这样就违反了餐后吃水果的规定,这就需要教师教育幼儿适度节制各种欲望, 抵制各种诱惑, 让幼儿时常既有需要得到满足的体验, 又有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体验, 慢慢地就能正确对待需要和满足关系, 逐步学会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加以适当的控制。

2、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

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得到发展的最好形式。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然流露自己的情绪情感, 得到情绪情感真实体验。如果幼儿长时间独处, 失去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会产生孤独感, 导致幼儿情绪压抑。积极与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愉悦幼儿的身心, 也为幼儿提供实践情绪调控的机会。幼儿在游戏中, 可以从同伴身上学习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尽管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会发生一些冲突, 但这正能使幼儿学会如何与别人协调, 如何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愿望, 如何解决问题、处理好同伴关系等等, 有利于训练并逐步形成幼儿的情绪控制机制。游戏本身就是幼儿松驰紧张情绪、宣泄消极情绪的有效方式。在游戏中幼儿会借助于动作、语言、角色扮演来体验积极情绪, 发泄消极情绪, 在内心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感受, 从而促进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此外, 幼儿园可以开辟心情屋, 让幼儿把自己心情写 出来、画出来;也可以开设发泄室, 让幼儿面对发泄物, 把自己心中的积愤宣泄出来;还可以创设一块封闭安静地带, 让幼儿把心情用悄悄话给说出来等等。

3、教给幼儿一些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表现出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 当幼儿产生过激情绪时, 教师应讲究一些策略, 根据不同的幼儿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克服其消极情绪。有时幼儿为一样玩具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时, 可以运用冷处理方式;有时两名幼儿发生冲突时, 可以运用语言讲述方法;有时幼儿在争抢玩具时, 可以运用转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等等。但同时教师应帮助幼儿学习主动自觉地控制情绪, 告诉他们, 当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 就到发泄室去, 也可以到心情屋去, 让自己的心情逐渐稳定下来, 尽量不发生攻击性行为, 使幼儿保持良好心态。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情绪的影响

家庭是以骨肉亲情为纽带形式的特殊社会组成形式, 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特殊的情感关系, 家庭是孩子情感习得的启蒙学校, 是人类情感最美好最丰富的资源所在地。一般来说, 幼儿在家庭中, 尤其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达其情绪和情感, 不论愉悦还是忧伤, 高兴还是忧闷, 他们都会随时随地, 毫无顾虑地表现出来。幼儿在家庭中的情绪是不受抑制的, 是自由奔放的, 幼儿情绪表达不会招致任何惩罚, 原因在于特殊家庭情感氛围。孩子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免不了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 而且往往会把积压的情绪带回家向父母宣泄,从而使他们的情绪得到某种微妙的平衡。我们常可以看到幼儿因一些琐碎小事在家哭闹, 恐怕就是这方面原因。因此, 我们应充分发挥家庭在幼儿良好情绪培养中形成的特殊作用。

首先, 要处理好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 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尽可能表现得愉快、喜悦、客观向上, 那么孩子也会形成积极情绪, 成为一个快乐、友好的人。幼儿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 得到了关心爱护, 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 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 对孩子学会理解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 家庭关系紧张, 幼儿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幼小心灵, 产生不良的心理现象。

其次, 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不和谐可能会给幼儿学习情绪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甚至会导致幼儿长大成人后情绪控制能力低下, 给他人及社会带来危害。在大多数家庭生活中, 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父母永远处于主导地位。现实生活中, 亲子关系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两方面: 一是溺爱。父母对子女过分迁就, 孩子易形成以“我”为中心的优越感和自私、骄横、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二是粗暴之爱。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 要求孩子一律服从家长的意愿。这种家庭带来的是情绪表现压抑, 久而久之, 幼儿良好的情绪受到潜在的阻碍。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正常的父母之爱应该是一种理解、尊重、理智之爱, 幼儿是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 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 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情感交流, 沟通和应答, 而不是家长以强制的手段去监控、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当幼儿闹情绪时, 父母惟有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其情绪的需要, 才能抚慰孩子的情绪。在家庭中, 父母先要克服自身情绪的不良表达方式, 如:暴躁、武断、独裁以及威胁和惩罚, 以理智的方式博取孩子的信任, 认清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动机。值得注意的是, 在家庭生活中, 幼儿情绪的发泄可能较为频繁, 父母难以忍受, 于是造成情绪冲突, 结果可能是父母情绪占了上风, 而孩子情绪没有发泄出来, 抑郁纠结, 逐渐积累, 等待下次更猛烈的爆发。这样下去是危险的, 幼儿情绪不仅得不到宣泄, 反而越积越多, 情绪发展有可能走向消极方面。因此, 应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其影响和作用, 建立起理解、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 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积极情绪。

(三)创设良好的物质及精神环境

幼儿教育受社会、家庭、幼儿园三方面的影响。

首先, 应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尽量避免幼儿接触暴力、武力、色情等方面的影响。一些为成人制造的影视节目孩子看了以后, 使其经常模仿武打、侠客等行为, 互相打闹, 情绪浮躁。有些幼儿看见小动物、昆虫,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说一些“ 搞死它”“ 整死它”的言语。这样发展下去, 容易形成不健康心理, 给社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其次, 在幼儿园里, 教师之间、师幼之间的感情融洽也会促进幼儿良好情绪的健康发展。教师之间应友好相处, 每天带班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丰富幼儿一日活动内容, 使幼儿生活得快乐, 满足, 幼儿情绪就会得到正常发展。

第三,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在家庭, 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为幼儿稳定情绪提供物质上的可能性。它包括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 宽敞明亮的活动室, 整洁干净的卧室, 合适的图书资料及玩具等。幼儿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可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显然, 空间的局促狭窄可能导致幼儿潜在的心理压抑。如果幼儿在其他因素影响下情绪出现波动甚至失去控制时, 室内的杂乱无章有可能会加剧幼儿情绪的不稳定。总之, 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期, 幼儿园规程明确要求: “ 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 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我们应该把握好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 重视情感投资, 使幼儿体验到爱和关注, 同时经历愉悦的情感体验, 进而在积极的情绪情感的支配下, 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注释

如何正确培养幼儿的智力 第3篇

一、让他成为钱的主人,自由支配

去超市出门之前,我会明确地告诉他:“豆豆,妈妈只有十元钱,这就是咱俩所有的钱了,妈妈现在把他给你,你自己做决定,你想买什么都可以。”他特别高兴,拿上十元钱,就拉着我的手说:“我真得可以想买什么都可以吗?”我点点头,他连蹦带跳地就和我出门了。走在路上,才走一会,他就说:“妈妈,咱们打车吧?”我说:“可以呀,但打车,你就只有五元钱了,你自己定吧!”他想想,说:“那还是不打车了吧,咱们一会就走到了。”我们一到超市,他就往他喜欢喝的酸奶专区的地方去,嘴里念叨着:“妈妈一杯,我一杯。妈妈这需要多少钱?”我告诉他:“三元钱,你还有七元钱。”他直接走到喜欢喝的饮料区,拿了一盒汇源果汁,我赶紧告诉他:“这个不能买,这个八元钱,你手里的钱不够买。”他失望地看看了我,又拿了一瓶绿茶,得意地说:“这个不会超了吧!姥姥说这个才三元钱。”天哪!连这个都打听好了,然后,他就往外走,去付钱时,他又拿了一支口香糖,最后营业员又找给他了二元五角钱,他对我说:“妈妈,我还想去买玩具,行不行?”我说:“你手里的钱只能坐公交车,或者买一张贴画,再或者你可以把它们存起来,以后凑多了,还可以买其他东西。”他低下头,想了想说:“那咱们在那个台子上坐一会,休息一下,走回去吧!那我把剩下的钱存起来。”这样,我和满载而归的他高高兴兴地回了家。经过这一次,我发现,这样不仅能节省钱,而且还能锻炼他自己精打细算的能力,让他也知道了钱是来之不易的,不能乱花,从小就培养了他的储蓄意识,一举多得。

二、“压岁钱”教育

每逢过节,成人们把对孩子所有的爱都包围在了一张张“大团结”里,这样一来,好多孩子在这时候都能收到很多的“财富”。这样的“财富”成人不能拿来随意支配,也不能让孩子自由支配,那该怎么办?首先父母应告诉孩子:压岁钱是大人在节日里对你们的爱。大人们都省吃俭用,平时很辛苦地上班挣钱,不舍得给自己买东西,把钱存到这时候给你们,就是让你们来年时能健康、平安,所以“压岁钱”不能乱花。再就是,大人可以把孩子亲自领到银行,去给孩子开个专户,专门用来存孩子每年的“压岁钱”,在孩子上学的过程中,需要用钱时,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样既解决了大人们的“财富”问题,也培养了孩子正确的理财意识。

三、从小爱帮助有困难的人,默默奉献爱心

父母应教育孩子:这个世上,有很多的小朋友,他们没有钱去吃饭,也没有钱去买漂亮衣服,更没有钱去上学,我们应该懂得关心别人,帮助他们才对。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天灾人祸是常有的事,如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如果我们和孩子一起拿出一部分钱捐献给“希望工程”,或者是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这样从小就培养了孩子爱帮助别人、乐意帮助他人的意识。

如何正确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 第4篇

一、悉心引导、增强谦让意识

父母要经常给孩子讲讲关于“合作、友爱、谦让”的道理,不要事事以孩子的意识为转移以免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例如:可以给孩子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应该像孔融学习什么,以便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又如家里有好吃的东西,也可以让孩子分配,家长不要因为偏爱孩子而拒绝孩子的分配,而应欣慰地接受并适时进行夸奖和鼓励。从而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形成良好的习惯。再如当孩子有机会与别的孩子玩耍时,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别人一起玩,而不要怕孩子吃亏,限制孩子的分享行为。

二、创设环境、提供锻炼机会

家长要给孩子创设一个与他人平等、友好相处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得到应有的锻炼。尽早地把适龄儿童送到幼儿园,是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一条捷径,因为生活在幼儿园里的孩子有许许多多同伴一起游戏、玩耍、能真正体验到交往、合作的乐趣。容易懂得只有平等、友好地与他人相处,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友爱和帮助的道理。当然,天长日久,孩子间的摩擦也是在所难免的。有一個家长就很明智,当她的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他是这样对自己的孩子说的:“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该怎么去对待别人。”孩子听懂了她的话,主动向同伴认错,结果他们的友情更深了。在幼儿园,教师也会因势利导进行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融入幼儿园班集体的大家庭中。享受到平等、合作与快乐。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单独看管绝非良策,因为孩子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长期独处容易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个性倾向。

三、游戏表演、传授交往能力

家长不仅要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得到锻炼,还应进行一些必要的训练。有些社会交往的技能必须是“教给”的。如怎样接待客人,如何使用日常的文明礼貌用语;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中;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作出回应;怎样给予同伴以关心和帮助,等等。经常向孩子传授这些知识。比单纯让孩子模仿别人效果会更好。另外,对于那些性格特别内向的孩子,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进行一些角色扮演练习,如让孩子扮演“孔融”的角色。再比如在“客人来了”这一表演情境中,家长与孩子各选角色进行表演。也可以由家长示范,孩子在参与,并互换角色,引导孩子体验当事人的心情。通过这样的训练,帮助孩子学会交往技能。

四、促进合作、激发纯真友情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一生中最亲密、最长久的友情大都是在孩提时代建立起来的。多提供机会让孩子们经常在一起接触、交往,做孩子友谊的引路人。共同的爱好是友谊的基础,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某方面的专长,使孩子能利用这种专长充满自信地去结交朋友。同时,还要引导孩子发现朋友身上的优点,取长补短,而对于朋友的弱点要引导孩子帮助他一起克服,从而建立纯真的友谊。

此外,家长应注意,多表扬孩子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好行为,如合作与分享行为。还可以充分利用看电视、看书、与别人一起玩等机会及时发现可提供孩子模仿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幼儿的个性培养。

如何开发婴幼儿的智力 第5篇

两个月的宝宝们趴着的时候可以抬头保持一小会儿,这个动作是宝贝们动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独立移动能力的一个进步。

上次咱们聊过,趴有助于宝宝锻炼协调能力,发展宝宝脖颈、肩膀、手臂和躯干的肌肉力量,这些肌肉有助于以后的运动技能的开发,比如翻身、爬、坐等等。

这个活动是持续性的,建议每个月龄的宝宝每天都做几次,时间根据宝宝的身体状态进行即可。这个内容我会单独做一个选题,详细讲讲趴的好处和更多的游戏配合。

超人飞

这个活动和趴一样,会帮助宝宝以全新的视角看周围的环境,这个动作也有利于协调脖子和背部肌肉的。而且多数宝宝都喜欢这个游戏,为了加强爸爸和宝宝的联结,这个游戏可以试着让爸爸来。

一只手从两腿中间托着腹部,另一只胳膊从宝宝的两个腋下支撑前身,和缓解肠绞痛的飞机抱姿势是一样的。

精细动作发育

两个月的宝宝已经会盯着自己的手或手里的东西注视一会儿啦,先天抓握反射开始逐渐消失,自主够物的行为开始显现,但刚开始他们看起来可能只是摆动胳膊,成功够到物体的机会并不多。

抓鞋带、湿纸巾

手里可以给抓个鞋带,鞋带质地较厚一些,更容易让宝宝抓握和拉扯,彩色的鞋带还可以刺激视觉发育。给小不点接触带子类的东西大人一定要在旁边看护,以免缠到。

抓着湿湿的纸巾还会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质地较轻的东西孩子更容易抓握,手臂力量也可以支持。同样需要家长随时看护,以免宝宝把纸巾塞到嘴里。

培养自主够物

可以在健身毯上挂上丝带、纸条,宝宝挥动手时可以触碰到。纸条被抓到还会拽下来,有助于宝宝抓握能力和自主够物的培养。

有意向的家长可以添置健身毯给宝宝,上面可以挂东西,宝宝躺着看、抓、踢。

触觉

触觉是婴儿获得外部环境知识的主要方式,这对于婴儿早期的认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触觉感官箱

盒子里准备一些不同材质、不同纹理、甚至是不同温度的材料,在小宝贝的手、脚和身体上让他们感知不同物质带来别样触觉体验,粗糙的、扎扎的、柔软的、凉凉的,看宝宝对哪种更感兴趣。

全身触觉

如果室内温度适宜,可以在洗澡后让宝贝躺在床单、浴巾、纱布、凉席等各种材质制成的东西上,或包裹、或在手臂、腹部、脸等部位上移动,感受不同纹理带来的触觉体验,有助于发展很多技能哦。

听觉

大多数人以为孩子这么小的时候什么也听不懂,其实不然,婴儿对妈妈的声音有很强的感应能力,婴儿从妈妈的话语和温柔的语调中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爱,这会为他们将来的语言、社会能力、情感和智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传声筒

2个月的宝宝听到声音有了寻找反应,用报纸卷成芯或厨房纸芯在宝宝耳朵旁边发出柔和的声音,在不同方位和宝宝说话,让宝宝寻找声音的来源。

声音通过集中传送和平时讲话听到的感觉不太一样,会带来不一样的听觉体验。

妈妈的话

有研究表明,在生命的最初3年里,与孩子们交谈得多,有助于于构建将来阅读和思考能力的大脑架构。

2个的宝宝会发出咿呀的喉音了,有的时候还可以和家长互动。宝宝听妈妈说话,为将来的语言发展奠定基础,说话的内容不要紧,只要你和她说,表达对宝宝的爱、描述你和宝宝互动的内容、叙述你今天都做了什么,内容不限制,只要和宝宝说就可以啦。

阅读

以前也有很多朋友问到多大可以给宝宝读书了,这里告诉大家明确的答案,2个月就可以开始了,宝宝对语言的反应从这时候就有了,这一领域内的专家爱玛斯发现,2-3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分辨非常相似的发音(如ba和pa)。

不必要看着书里的文字一板一眼的给宝宝讲,自由发挥也可以,描述书内页的插图、自己的相关经历。

这里推荐低幼的纹理书,读书里的内容,还可以让宝宝触摸内页里的各种材质。

视觉

视觉在宝宝的所有感觉能力中是最低的,2月龄宝宝的眼睛发育到可以随着物体的移动而追随注视了,这个时候可以用视线追随刺激视觉的发育。

视觉追随

用鲜艳的玩具在宝宝面前缓慢移动,让宝宝盯着追随。

手电筒游戏

亮度的改变能引起皮层下的瞳孔反射,说明婴儿能够感觉到光线。

如何开发四岁幼儿的智力 第6篇

家长对孩子进行数学、逻辑的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达到开发左脑的目的。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较早,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相对较迟,因此,抽象思维的训练要采用形象、具体的教育方法。比如说,不要一开始就给孩子数一二三四,而是让孩子数苹果、数鞋子等;学会了数数,再学加法和减法等运算。学习运算也要与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如与具体情景相结合,孩子容易接受。具体的运算会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能力。等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再着手训练孩子的推理能力。

大声给孩子朗读

跟孩子一起盯着书,大声朗读,即使宝宝不懂也没关系,朗读的过程是把视觉刺激反馈给听觉,并加以确认,它所带给大脑的刺激要比默读多得多,因此记忆也更加深刻。

全感官学习

全方位刺激宝宝大脑,将七大感官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本体觉、前庭觉),全部运用在学习上。比如教宝宝认识一朵花的时候,可以看花的颜色、闻花的味道、摸花朵的触觉、听有关花朵的儿歌等,全方位调动宝宝感官,加深记忆,刺激宝宝大脑发育。

鼓励孩子拆装玩具

大人可以鼓励孩子将玩具拆了重新组装、组装完后再拆;或者可以让孩子把家里的衣服裁剪了自己做玩具;甚至放任孩子在家里涂鸦,都能刺激大脑发育。

让孩子接触缤纷的颜色

比如,可以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看美丽的风景;把孩子的房间布置得色彩柔和而又漂亮;1岁内可以让孩子看视觉刺激卡等,都有不错的效果。有关视觉刺激卡,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回复“视觉刺激卡”索取有关学习材料。

每天父母和孩子的对话多一些

英国专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父母们每天与自己几个月大的婴儿聊上半个小时或更多时间,可以显著地提高婴儿的智力和语言发展水平。稍大的孩子经常有机会跟父母谈话,性格也会更好。

锻炼宝宝左手操作能力

手是大脑的前哨,对孩子手的训练,能对大脑产生良好的刺激。孩子动手,必须会包括左手,在无意识中刺激右脑,手的动作越复杂、越精细,越能开发右脑语言功能和逻辑思维功能。

开发宝宝大脑的最佳时间

如何培养孩子的智力要素? 第7篇

所谓基本素质的培养,就是指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手脑并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基本素质是孩子发展成才的重要基础。注意力:注意力是指孩子精力集中和指向的能力。幼儿的注意多半是由有趣的事物和新奇的刺激引起的无意注意。这种注意显得轻松,无须意志努力,但不持久。父母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以意志控制的有意注意,这样才能使孩子把精力投放到应该从事的活动上来,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能经常引导,孩子的有意注意就能得到较快发展。

观察力:观察力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能力。对幼儿来说,主要是观察身边的人、物和环境,父母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感兴趣的事物,同时训练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对事物加以描述。

记忆力:培养记忆力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教会孩子明确记忆目的、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在众多记忆方法中,“先密后疏复习法”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是指在记住某一知识之后的当晚或次晨必须进行第一次复习,第二次复习应在此后的30小时内进行,以后,复习的时间可逐渐延长。

思维力:思维力是认识事物本质及其发展的能力,在孩子的智力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思维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发展。幼儿的思维力,大多是通过语言得到反映的.。孩子1岁半到3岁期间,是学会口语的关键期,入学后,他的书面表达能力才逐渐形成。从2岁到小学毕业这左右的阶段里,培养口语和书面语言的目标是:从“清楚、明白”向着“生动、逻辑、深刻”发展。语言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力必然获得同步的进展。

想象力: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程度,再有一定的思维力,就会形成想象力。想象力具有无限的发展力,可以说,离开了想象,就不会有创造。发展想象力的前提是丰富孩子的生活,使孩子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在确立远大理想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使孩子的思想具有灵活、开阔和敢于创新的特点。培养想象力的机会很多,关键在于父母是否善于因势利导,联系实际,引导孩子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活动。

如何正确培养幼儿的智力 第8篇

愤怒总是令人感觉不适, 无论是自我发泄, 还是看见他人的宣泄。 当成人看见幼儿愤怒, 哭闹, 常常会认为是幼儿不懂事, 因此在幼儿发怒哭闹时, 成人通常会用制止代替安抚, 会说:“不许哭”、“有什么好哭的”。正是这些时候, 便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不良的宣泄愤怒的种子。

这种一味压制孩子发泄愤怒的方式是可以“追溯”的, 这些要求孩子“别哭”的成人是在继承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 而他们父母又可能是受到自己父母同样的教育, 这更像是一种烙印, 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瑕玷。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见过父母表达愤怒, 那父母实际上就在教育孩子也不能表达自己的愤怒。或者, 当成人的愤怒无法自我修复并发泄出来时, 那时我们也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模板, 例如有家长总是以大声、有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 那么他们的孩子往往会觉得发怒十分可怕, 他们便会压抑情绪。

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曾经提出过“强迫重复”的心理机制, 就是指幼儿当前的创伤性事件, 会在日后以同样的方式发泄在其他事或人上, 从被动的承受者变成主动地执行者, 从而使痛苦体验转化成愉快的体验[1]。事实上让幼儿“别哭”本身是对孩子的一种冷暴力, 阻止孩子表达愤怒, 会导致孩子产生羞耻感。孩子还不能把个人情绪与自我形象分割开来, 因此当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却被告知这“没什么好哭的”, 他们会认定自己的哭是一件不对的事情, 自己是一个坏孩子。成人对幼儿愤怒情绪不恰当的疏导方式, 不仅不利于幼儿的情绪情感健康发展, 还会使这种错误方式继续被“传承”。

二、戈尔曼情绪智力理论的内涵

1 9 9 5年 《 纽约时报 》 科学专栏作家丹尼尔 · 戈尔曼 (Daniel Goleman) 在美国心理学家彼得·萨拉维 (Petere Salovery) 和琼·迈耶 (John Mager) 研究的基础上, 出版了《情感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 一书, 探讨了情感智力的内涵、生理机制、 对成功的影响、情感智力的培养等问题, 基本形成了情感智力的理论体系[2]。

戈尔曼认为情感智力的内涵包括了了解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识别他人情绪和人际处理五个方面, 综合反应了一个人了解、控制、运用自己情趣的能力, 以及处理与他人情感关系的能力。该理论认为:智商并不能单一决定其成功与非, 许多非智力因素更是起中介调节的作用, 高情商的人具备这种中介能力。同时戈尔曼认为情商不是与生俱来是, 是通过后天的培养提高的。

清晰的自我意识, 对自我感觉敏锐的感知, 对一个人情绪智力起着关键的作用。戈尔曼等人沿袭了阿德勒和萨特关于意识对情感作用的观点, 认为一旦情感反应进入了意识领域, 那么, 恰当处置情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因为当人能从消极情绪状态中恢复过来, 首先就要对这一消极情绪有充分的自我意识, 进而才能产生妥善处理问题的心理机制 [3]。

对情绪的有效控制试是判断一个人情商的主要标志。因为只有对情绪的有效控制, 才可以卓有成效的发挥其智力。倘若一个人已具备随情境的变化而恰当调节自我心境与情绪, 排除非必要的情绪干扰, 专注于任务本身, 便可获得卓越的发展。同时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很多研究都已显示在学前期, 对情绪的控制是影响同伴接纳的最主要原因。 在童年时便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儿童更容易产生安全感, 乐观开朗, 自信宽和, 富于探索精神与冒险意识。相反不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的儿童更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畏缩的性格。

三、情绪智力论对愤怒教育的启示

(一) 以身作则, 引导幼儿向榜样学习

榜样是具体的, 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儿童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 模仿是他们重要的学习方式。要让幼儿形成良性的愤怒情绪, 成人应该率先实践。成人首先应该对自己的情绪有一定正确的自我意识, 并能试图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生气时尝试采用积极地心理暗示舒缓不良的情绪, 引导自己正向思考, 对愤怒的抗拒往往只会加剧我们的怒气。一旦你能更好地体验愤怒并且以健康的方式发泄出来, 没有消极抵抗或者大发雷霆。那么你就为你的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愤怒的榜样。

同时教育者还要善于发现各方面的榜样, 在幼儿的同伴中树立典范, 引导幼儿去向情绪调节良好、可以合理抒发自我愤怒的同伴学习。 在书中也很多案例可以用来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教育榜样, 逐步向幼儿灌输, 愤怒应当表达出来, 但却非哭喊、打闹等消极的方式。

(二) 情绪认知, 提升幼儿对愤怒的感知能力

情绪认知, 是指人能够清楚明确的感受, 识别自己的情绪。对情绪的正确认知是合理表达的基础。处于学龄前的儿童对情绪的认知是笼统的, 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孩子, 更是只知道自己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因此作为教育者, 可以设计组织一些情绪认知的活动, 如“情绪字典”、 “情绪卡片”等。首先收集制作不同的情绪人物卡片, 活动开始时教育者首先呈现不同的卡片人物, 让幼儿辨认有哪些情绪, 丰富幼儿的情绪词汇, 如开心、伤心、愤怒等, 然后说引导幼儿说出看到不同情绪卡片后的感受。

对于愤怒这一情绪, 教育者可以赋予其两个不同的故事, 例如甲小朋友生气时会哭喊打闹, 摔打东西;乙小朋友不开心时会告诉成人自己为什么开心并与成人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组织幼儿探讨这两种做法的不同, 哪种做法更好, 以及为什么这种做法好。鼓励幼儿在以后自己愤怒时, 也向其学习。

(三) 民主平等, 营造宽松的表达环境

教育者应该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大胆表达情绪的环境。首先成人应意识到愤怒并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情绪, 如果加以合理的疏导, 便可转化为一种积极地情绪。当幼儿表达愤怒时, 成人首先应该做的不是训斥孩子, 制止其表达愤怒, 而是应该帮助他们检查愤怒的原因。为什么幼儿会对这样的事情感到愤怒?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生气的?然后, 成人应该告诉他们情绪没有对错之分, 它们的产生总是有原因的, 我们不要回避这些负面的情绪, 而要去试着控制情绪的表达。比如让你感到愤怒的人, 是否可以尝试与其进行沟通, 向其说明你内心的感受, 并且倾听对方给你的解释。或者也可以寻求父母的帮助, 向其说出内心的不解与愤懑, 成人此时应该作幼儿良好的倾听者, 帮助他们学会合理的疏导情绪, 学会与愤怒相处。

四、合理途径, 引导幼儿大胆宣泄情绪

1.通过游戏转移对愤怒的注意。游戏时儿童调节情绪的主要工具, 游戏具有自主性, 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实现自己的愿望, 因此游戏具有自我实现的快感。此外, 游戏给幼儿营造了一个情绪安全的环境, 儿童在游戏中往往是快乐的、放松的。游戏为孩子的愤怒情绪提供出路, 帮助儿童学会面对与疏导自己的情绪。因此当幼儿在愤怒时, 可以利用其感兴趣的游戏, 转移其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运用多种途径表达愤怒。鼓励幼儿运用语言、绘画、肢体动作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愤怒的感受和认识, 比如让幼儿用书写和绘画的形式来写“心情日记”, 不压抑自己的愤怒, 通过抒发, 来缓解内心的愤懑。

在幼儿园中可以建立宣泄室, 让幼儿通过对沙包或假人偶等宣泄物的捶打来发泄体内积聚的生理或心理上的负能量, 以达到生理或心理的新平衡。这种把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愤怒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 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对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也有独特的作用。

3.制定规则, 对幼儿提出合理的行为限制。引导幼儿宣泄愤怒, 并不意味毫无原则的纵容孩子胡搅蛮缠、生气发火。例如, 因为少买一件玩具、少吃一些甜食, 便大发雷霆, 怒不可遏时, 成人不可一味的退让, 应先安抚幼儿的情绪, 然后与其讲明其中的道理, 并与之协商日后类似问题的处理办法。家长与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制定合理的行为规则, 对幼儿的行为提出限制, 弱化其不合理的发怒原因。

五、小结

总之, 成人让孩子压制愤怒情绪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长大成人后因为这些被压抑的情绪而爆发。与其告诉我们的孩子“愤怒是不对的”、 “好孩子从不会发火”、或者“怒火最终将导致暴力与恐惧”, 不如教育我们的孩子愤怒没有错。

愤怒是自然的, 是普通的, 并且我们可以教会儿童能以健康的方式体验它、表达它。害怕自己愤怒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倾听愤怒所要传递的信息。

摘要:以往认为, 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 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 即智商越高, 取得的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 情商高低对于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就起着重大的中介作用, 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 和童年期的培养有密切的关系, 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本文通过对当前愤怒教育问题的反思以及对戈尔曼情绪智力理论的梳理与回顾, 得出教育幼儿面对愤怒的几点教育启示。

关键词:愤怒发泄扭曲,情绪智力理论,幼儿,愤怒教育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夏亚莉.戈尔曼情感智力视域下教师批评语的语言运用[J].文教资料, 2013.

[3][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4]肖静宁.情绪智力辨析[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1, (2) :133~140.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正确的口语能力 第9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幼儿期是学习说话,形成口语能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如果训练不当其语音发展会出现很多错误,并能导致口语交流中的误会。另外受地方方言的影响也能引起语音错误,常常会使口语交流中出现一些笑话。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期的口语训练,使其掌握正确的发音规律,学会说普通话。

一、发挥教师口语示范的主导作用

幼儿的语言能力最早是在家庭语言环境下形成的,所以幼儿的口语一般都带有家庭主要成员的语言特点。如我们的地方口语平翘舌不分,缺少平声,如会把“吃饭”字说成“切换”、 “猪肉”说成“居幼” 、“风”说成“轰” 、“非”说成“辉”等等。可见幼儿最早的语音形成途径基本上是模仿。由于幼儿的发音能力和听觉的可塑性较大,教师的口语示范与矫正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幼儿教师必须要会说普通话,掌握口语的正确发音规律,不仅能在口语训练中教幼儿会正确的发音,而且还能通过专门训练矫正幼儿的错误发音,使其形成正确的口语。如果在幼儿阶段不能纠正错误的发音,到了成年以后就会形成典型的四川方言,方音一旦形成,就难以纠正,年龄越大,越难纠正。而年龄小的儿童经过一段时间正确训练之后,错误方言一般都能得到矫正。由此可见,在幼儿期加强口语的正确训练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必须重視这个阶段的教育影响,通过教师的正确口语给幼儿提供模仿的榜样,这样幼儿就能够象教师那样正确发音,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而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多方面的,有平时的课堂学习、一日生活中的语言常规训练,专门的矫正训练等等,贵在坚持不懈。

二、给幼儿多提供练习发音的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给幼儿提供一个正确的、愉悦的口语练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而幼儿口语能力训练更需要经常性的练习。练习包括听音练习和发音练习,听音练习主要向幼儿提供正确的发音样板,让幼儿利用听觉对正确语音产生印象并形成记忆而固化下来。听音练习有音像听音、教师示范听音、幼儿榜样听音等不同的练习形式。发音练习则是让幼儿练习说话,练习正确的发音。练习的方式有课堂教学练习、游戏练习、日常生活练习、专门练习等不同形式。如教师上课和一日活动都要坚持说普通话,教师和幼儿的口语交谈、讲故事、念儿歌、猜谜语、练习绕口令等不同途径都能练习口语的发音能力。用不同形式对幼儿进行发音训练,可以使他们掌握正确发音规律,正确地说普通话,这样既训练了幼儿听觉器官的灵敏性,使之辩别不同语音的变化,区别正确与错误的发音,又训练了幼儿发音器官的协调活动,使之形成正确的发音。 语言教学还可以通过拟声故事,绕口令或观察图片、实物,让幼儿专门练习发音,也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练习,如日常生活中练习“吃饭”、“喝水”等生活词汇,室外活动时有意识地让幼儿练习:“树木”、“教师”等较难的翘舌音等等。但练习时应注意练习内容应该有一定的趣味性,以避免幼儿因练习形式和内容的枯燥而产生的厌烦情绪。

三、经常注意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

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又叫作正音训练。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幼儿的错误发音只有再其刚刚出现时才最容易纠正,否则一旦其语言能力基本形成再纠正将十分困难。由于幼儿的发音器官还处于发育状态,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还存在着发音不清楚的现象,加上幼儿的词汇贫乏,非常容易把一些词音说错,这时是纠正幼儿错误语音的最佳时机。如有的幼儿对“湿”和“斯”、“吃”和“呲”、“热”和“页”等词的发音分不清,当教师听到幼儿的错误发音后,就应该及时地对幼儿进行正音训练。如教师向幼儿提问“毛巾放在水里就怎样了?”、“妈妈做饭给谁吃?”、“夏天天气怎样了?”、“我怎么这么饿呢?”等等。当幼儿在回答中出现了错误时,教师不仅可以形象地讲解,同时还要对发音错误的词进行单个矫正。训练时还要持之以恒,使幼儿在正确的语言环境中得到正确的训练,以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在对幼儿的语言能力训练中要注意耐心、细致,对语音严重错误的幼儿不要讽刺讥笑,也不要让其他幼儿对其模仿,否则就可能对其错误发音起到强化作用。对训练中的反复现象和比较困难的幼儿,不能操之过急或简单训斥,以免使其产生自卑心理而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形成。

上一篇:加强医院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5则范文下一篇:走进小说天地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