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生活教学反思

2024-09-17

语文与生活教学反思(精选14篇)

语文与生活教学反思 第1篇

练习5的第一课时共有三内容,分别是:语文与生活,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人物的对话,加深对“生活处处有语文”的感受。诵读与欣赏旨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文化知识,学习在朗诵诗歌时能走进诗歌的境界。写好钢笔字,既让学生能欣赏行款布局的美观,又要能体悟每个字的间架匀称、合理。

在教学本课时,教师注重情境的创设和游戏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在学习中作为主体,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点拨和引导的作用。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社会生活中的合格的“人”。 让学生走进语文生活,语文的丰富多彩可以擦亮学生的慧眼,生活的美好滋味浸润学生如梦的心灵。让学生学会怎样把句子补写具体的教学也同样如此。生活是小学生取材的源头活水,它不仅是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还包括学生头脑中所想象的广阔世界。生活中满是七彩阳光,唯有放开视野,方能在平淡无奇中挖掘出烁烁意蕴,在波澜不惊处感受到切切真意。学生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自己心灵感悟到的、自己头脑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显现自己生活的情趣,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生活处处有语文”的感受,才能把句子写生动,把一段话写具体,用真挚敏锐的心去感受与创造生活。

遵循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引领学生走进大干世界,鼓励学生在生活的`涓涓溪流中捕捉情感的浪花,找寻语文的身影,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这才是“语文与生活”的深刻含义以及我们的追求。因此,本设计意在搭建一个活动平台,老师和和学生一起走进《边疆小夜曲》,贴着诗人的心来想,走进诗歌的境界,读出诗人的味儿来,学生带着想象,配上音乐的旋律,一起融入到诗歌中,陶醉了,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然而在本次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诵读与欣赏《边疆小夜曲》时教师讲得过多,唯恐学生不理解,读不出诗歌的韵味,而应该把重点放在读的份上,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升华诗人的感情;再适时的拓展延伸,加深理解;其次,在模仿《莫高窟》一文的写法时,教师不应该把每篇作品都去重复强调这种“总分”的写作方法,因为学生在学习《莫高窟》一文时,老师都己经讲过了,以致造成时间方面比较紧张。尽管备课有许多理念指导教学,但是要把每一个理念在每个教学细节中去落实,是需要多下苦功的。只有减少束缚、大胆放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自主活动才能丰富多彩,课堂才能呈现生命的活力,这是我这节课的最大收获。

语文与生活教学反思 第2篇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反思

时间:2012-12-14 08:49:00 | 来源: | 作者: admin | 浏览次数:671次 智障生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性(记忆力低下、想象力差、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抽象思维显得较弱),致使他们在学习中不能将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及时的理解、吸收,融合成系统;这种过分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智障学生最根本的学习特点的课程教学,必然违反他们的认知规律,阻碍智障生的学习发展。在培智学校中应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和学生经验的联系,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智障儿童除了认知上的缺陷,部分的智障儿童小肌肉群的发展较弱,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碰到一些需要精细动作才能完成的事情就显得相对困难了些。而本课《洗上衣》里浸泡、搓洗、晾晒这样的社会行为的锻炼不但让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应。智障儿童个体之间由于缺陷程度的不同,在接受事物能力方面也不尽相同,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时,我们把班里的孩子按智残程度不同分为A.B.C三类,像刷牙、洗脸这样简单的生活习惯大部分智障孩子通过训练师完全可以做到的。但像修剪指甲这样的精细任务却不是每个智障孩子都可以做到的,为此,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便可达成的目标,不但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也能使不同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

语文与生活教学反思 第3篇

在今天的《孔子拜师》教学中, 真正让我体会到了来自生活的语文更能让孩子们学好语文, 结合生活的语文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 用好语文。

片段一:

生1:从“风餐露宿”这个词语, 我仿佛看见了孔子在路上, 饿了就啃两口冷冰冰的馒头, 渴了就喝小河沟里的水。

生2:他的馒头吃完了就只好去挖野菜来吃。

生3:野菜还要煮, 他没有火, 他应该是去摘野果子吃。

生4:他没有吃的了, 可能会到别人家里去要一点儿来吃, 电视上经常这样演。

师:你们想象得很好, 而且能把自己平常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一些场景, 很好地运用到我们的语言表达中, 真好!从“日夜兼程”这个词, 你又仿佛看见孔子在路途中是个怎样的情景呢?

生1:我仿佛看见孔子在白天不停地赶路, 晚上也还在不停地赶路。

生2:白天, 太阳很大, 晒得孔子汗流浃背, 可是他用他的长袖子擦擦汗, 又继续赶路。晚上, 路很黑, 孔子为了早点走到洛阳, 他就打着电筒赶路。

生3:不是电筒, 是火把, 古时候的人没有电筒, 《武工队》里面那些人晚上赶路都还要用火把。

师:请为邱××和隆××两位同学鼓掌, 邱××想象得具体, 表达得也具体, 而隆××同学则用他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场景纠正了邱××同学表达中的小小错误。孩子们, 会学习的人无论是在大街上、游戏中, 还是大人常常禁止我们看的电视节目中都能学到东西。有一句话叫“生活处处皆语文”, 就是说我们生活中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学到语文知识。接下来, 这个话题更能让你们感受到“生活处处皆语文”。你能用“终于”一词说说自己或别人某一方面经过怎样的努力后取得成功的事吗?

生1:我做了整整一个下午, 终于把作业做好了。

师:做的时间长, 不容易。

生2:整整一个下午, 我一会儿翻书本, 一会儿上网查资料, 终于把芙蓉花为什么会变颜色搞明白了。

师:哎呀, 你的成功更不容易了, 不但花了很多时间, 还花了很多的精力。真不容易啊!除了我们, 你身边哪些人的成功也是经过很多努力的呢?

生3:星期天, 妈妈擦完了家具, 又赶紧擦窗户, 擦完了窗户又拖地板, 地板拖完了又赶快收拾房间, 到晚上, 终于把家里的清洁做完了。

师:妈妈做清洁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所以, 我们在家里一定不要乱摆乱放乱丢, 要帮助妈妈收拾房间。在学校、大街上也一样, 做清洁都不容易, 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卫生。还有其他的呢?

生4:我的衣服很脏很脏, 姐姐打了三次肥皂使劲搓, 终于把我的衣服洗干净了。

师:姐姐的努力终于让你的衣服又变得干干净净的, 你从此也感受到了姐姐洗衣服的不容易, 你以后可要讲卫生, 别让姐姐那么辛苦哦!

片段二:

师:孔子说“学习是无止境的”,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1:孔子本来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可是他还要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地到洛阳去拜见老子, 向老子学习。

师:你能结合你自己的学习、生活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1:我们学会加减法了还不够, 还要学习乘除法。

生2:我们小学读完了, 还要读初中、高中, 还要读大学。

师:是的,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你们要学习, 老师呢?

生3:王老师经常去听课, 也是在学习, 老师也要做到学习是无止境的。

生4:我们星期五读课外书的时候, 老师也要读课外书, 那也是老师在学习。

师:是的, 老师的职业特殊性要求老师更要时刻记住“学无止境”。其他行业的人呢?比如, 医生、银行的叔叔阿姨、公交车司机等行业, 大人, 老年人, “学习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在他们身上又该如何理解呢?

生1:医生如果停止学习, 就不能治好他以前没有见过的病。

生2:他还不知道新出来的药怎么用。

生3:如果公交车司机不学习, 就不会开高级的公交车, 开车水平也会越来越糟糕。

生4:银行的叔叔阿姨如果不努力学习, 就会数不清太多的钱。

生5:钱不用他们数, 有机器数。他们不学习, 会不认识假钱, 舅舅说了收到假钱会自己赔钱。

师:是的,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定。在老年人身上如何体现呢?

生:我爷爷70岁了, 他还要戴着老花镜学打电话呢!

师:你爷爷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啊!

生:我奶奶还在电视上学煮菜。

师:对啊, 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让自己不断地进步。所以, 孔子说……

生:学习是无止境的。

师:有很多名言也表达了“学习是无止境的”一样的意思, 你能想到哪些?

生沉默良久。

生:老师, “好问的人, 只做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 终生为愚人。”算不算?

师:非常棒!你怎么知道这句话的?

生:以前教室里的镜框里有这句话。

师:多会学习的孩子啊!王老师说了, 生活处处皆语文。你看, 隆××在教室的墙上也学到了语文知识。真棒!孩子们, 今天放学后, 想办法搜集一些与“学无止境”意思相近的名言, 明天咱们一起交流交流。

《我们这样生活》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4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初步了解当前人类生活方式的多姿多彩;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前调查,学会整理相关资料,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行为与习惯:简单了解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初步学会反思目前现代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困惑,能从自己的生活小事做起,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人类生活所面临的种种困惑,激发珍视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人类的生活方式多姿多彩。

2.难点:简单了解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初步学会反思目前人类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困惑,能从自己的生活小事做起,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人。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人类生活的发展变化

(一)认识原始人的生活

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我们这样生活》一课,聊聊有关“生活”(板书)的话题。

2.初识原始人:先介绍几个朋友给你们认识(出示几张原始人的活动图片)。

3.说说原始人的生活:这节课就从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的生活开始谈起吧!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几件大事,我们先来聊聊原始人的穿着。

(1)衣:原始人穿什么?这衣服怎么样?怎么不好?

(2)食:原始人一般吃什么?(引领学生认识原始人获取食物的艰难)

(3)住:原始人住哪?猜想一下住在里面感觉会如何?

(4)行:最后我们来聊聊原始人的出行条件!他们出行一般靠什么?

4.交流: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了解,你们觉得原始人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原始人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恶劣、过得很艰难……)

5.小结:同学们,虽然当时环境恶劣,但原始人仍以其顽强的毅力勇敢地生存着,并且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

(二)谈谈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

1.导入:现在,让咱们穿越历史的长河,接下来聊聊你们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故事吧!

2.交流:下面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跟古人比有哪些变化呢?

(教师引领学生认识到爷爷奶奶的生活虽然过得比较艰难,但是和古人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认识今日丰富多彩的生活

1.认识当前丰富的物质生活。

(1)小组交流:现在,可以谈谈我们自己的生活了。你觉得和爷爷奶奶小时候比,你们现在衣食住行的条件有了哪些变化?你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或常用的哪些物品是爷爷奶奶小时候没有的?请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手机、MP3、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私家车、地铁、自动取款机、麦当劳、大型游乐场等)

(2)准备组际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协商,挑一个最想介绍的物品做重点介绍并写下来,看看这样的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3)组际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你们小组重点介绍的是×××,这种东西有什么功能?有什么特点?它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有什么好处?

想想人类为什么要发明这种东西?它的出现解决了人类生活中的什么难题?

你们用了有什么感受?爷爷奶奶小时候有这个吗?他们当时的条件是怎样的?

(4)老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感受现代优质生活:从同学们兴奋的表情中,老师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些物品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我们衣食住行的条件,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优质、更加舒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我们的优质生活,好吗?

(播放宣传片——《我们的生活》,内容为各种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及其带来的舒适的现代生活场景)

(5)学生交流观看宣传片的感受,教师引领学生抒发热爱生活之情。

2.了解当前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

(1)交流:人类过上了优质的物质生活,更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你们平时都喜欢参加哪些文化、体育、娱乐、休闲活动?把你参加过的或者自己平时最喜欢参加的活动名称写在小题板上,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上台展示。

(2)学生逐一介绍活动内容:看世界杯、踢球、登山、下棋、打篮球、旅行……

(3)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旅行的体验:是啊!说到旅行,老师也很喜欢。池老师曾经从青藏、川藏、滇藏等不同的路线进入西藏,足迹遍及青海、西藏、云南、四川西部的山山水水,深深迷恋着那里的人文地理景观。下面,老师带你们去看看老师在西藏旅行所看到的景观好吗?

(学生观看教师川藏旅行图片,老师讲解,师生交流旅行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的各种收获)

(4)老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有了这么多的活动,看来人类今天的生活真是过得多姿多彩。下面也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好吗?(播放宣传片——《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为人类参加的各种文化、体育、娱乐休闲活动的场景)

(5)反思: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从古人的生活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你觉得人类的生活越变越怎样了?

(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的确是越变越好,板书“越变越好”,再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所有的一切都越变越好吗?板书“?”)

(6)小结,过渡:同学们,当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看起来越过越好的生活并不是都变得越来越好,生活中总有一些事让我们感到那一点点的担忧!你们有这样的担忧吗?

二、简单了解当前人类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学生讲述生活中让人忧虑的事情。

2.观看宣传片,内容为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城市塞车、大气污染、森林减少、沙尘暴、人口密集等种种问题场景。

3.初步反思:当你了解了这些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你希望我们未来的生活会怎样?为了实现你们所说的那样的生活,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 (板书:负责任)

4.小结过渡:未来会怎样?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又会怎样呢?我想那是一个充满梦想与奇迹的世界。让我们共同走进——《我们的未来》。

三、总结全课,展望未来

播放宣传片《我们的未来》,内容为人类对未来生活世界的畅想,包括一组矛盾的画面,一段母女的对话:“妈妈,未来很美好吗?”“是的,未来很美好!但是我们得学会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妈妈,我会的!他们会吗???”……

教学反思

1.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本课的主题——“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反思生活,创造生活”,本身就具有很浓的“生活味道”。在课前,我围绕这些生活话题,通过观察、记录、访问等各种方式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现了学生对于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的一些令人深思的“真实故事”与想法。我把这些带进课堂,与文本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从课程资源上真正体现了源于儿童生活的课程理念。围绕教学主题,我设计了六大板块的活动,无论是“说说原始人的生活” “了解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聊聊我们自己的生活”“简单反思目前人类的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还是“展望我们未来的生活”,本课教学内容的确是回归了儿童的日常生活。同时,我和我的孩子们共同营造了一个生活味十足的课堂,在这样一个“生活课堂”中,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共同感知,共同探索,“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反思生活,创造生活”的德性追求再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得到了具体化。

2.对比生活,体验生活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不断思考: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待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珍惜与热爱之情呢?几经思考,我觉得“对比体验生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即在对比中呈现、在对比中体验。因为没有对比,就没办法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生活的多姿多彩。因此,我大胆整合了教材,采用了对比生活的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变化与进步,体验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首先我从原始人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着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原始人的生活过得非常简单,很艰苦。其次,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谈谈他们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在与古人生活的对比中体验到生活的进步与变化。接着,我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介绍了他们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与爷爷奶奶小时候相比所发生的巨大进步与变化,认识了当前多姿多彩的生活。在如此层层推进的对比与体验中,学生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的理解,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得到了逐步提升。

3.反思生活,创造生活

关于对生活作简单反思,学会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并从实际出发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尽己所能,是本课的提升与突破所在。通过调查与媒体再现,我让学生认识到,尽管目前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由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了解这些负面现象,并引导学生对生活作简单的反思,最后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由此激发了学生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态度,从而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道德”。

(作者单位:平阳县中心小学

浙江温州325400)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反思论文 第5篇

一、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

一般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学局限在语文课本,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很少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学习,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减弱,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将生活融入到语文课堂,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写一写,记录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是不同的,生活中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也是不同的。对此,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例如,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眼中的生活,将生活融入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写字、认字和写作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在班内举行作文比赛,以此来分享学生生活中的语文。

(二)看一看,观察生活

课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践中的难免会有一些偏差,或者不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室外活动,让学生观察在生活中忽略过的事物。例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时,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到户外聆听鸟儿的叫声。鸟儿的叫声在生活中是很容易听到的,但正因为如此才容易被同学们忽略。当同学们听到了鸟儿的叫声,了解了鸟儿,才会对课堂知识产生兴趣,以此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做一做,体验生活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学习也是如此。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遇到难以理解的课文或人物传记时,可以组织学生分配角色,演演话剧小品等,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教师可以把课文改编成话剧,让同学参与进来。

二、从生活中创造教学

学习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还欠佳,教师教学时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

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只是会背会写,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带给我们的启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本想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德国人都喜欢把花种在外面。花朵都极力地朝路人张开笑脸,这显然是因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这也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让学生体会这种意境,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开拓学生的思维

书本上的内容都是死板,一成不变的,而小学的学生们更喜欢玩耍,对一切也都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天性特点来进行教学,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或者留家庭作业时可以多让学生实践学习,让他们亲自体验来调动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解能力。例如,在放假时,教师可让学生帮家长洗脚或帮忙做家务,让他们去体会家长的辛苦和家庭的温暖,或者组织小组同学一起完成实践作业,体会合作的感觉和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珍惜朋友间的感情。

三、合理利用生活资源在生活中,有很多资源可以辅助教师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意的事物、素材我们都可以利用起来。如我们可以组织同学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看一些喜欢的书籍,感受图书馆的氛围;也可以去博物馆感受历史的沉淀,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教室可以设立图书角,分享给大家自己喜欢的图书,让同学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书;在教学时播放一些相关的音频资料或者让学生提前在网上查阅教学的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更具有创新意识。学生从学校走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利用好有益的资源,学生就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展现不了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上网查找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在讲课时请同学分享查到的有关知识,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也可以放学后向父母讲述所学的知识,讲述自己认识的圆明园。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生活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将生活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授课中去,不但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从生活中获得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也了解不到的知识。而且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也避免了以往只重视课文读写的现象,使更具有创新和实践的教学方式得到真正的落实。

参考文献:

语文与生活教学反思 第6篇

文章一共记叙了四个片段,分别是入学考试、学习英语、征兵考试以及军旅生涯,语言诙谐幽默,充满自我调侃,让人忍俊不禁。作者通过对自己中学生涯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乐观、自信、坦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同时有理想有信念的丘吉尔,这也就是作者成功的秘诀。

“细节决定成败。”我不知这句流行名言是那位哲人或伟人说的,也不知是其在遇到何种困境或挫折后发的感慨。但有学生在读完丘吉尔《我的早年生活》后也借用了这句话,而有同学则嗤之以鼻,用中国之现象推英国也概存在之。

上课之前,给学生观看了丘吉尔的相关视频,学生大略知道了丘吉尔在二战中卓绝的政治军事才能和相关的家庭背景,有学生为此对丘吉尔进哈罗公学产生了“官二代”的置疑,用中国官场之现象来推测英国同样存在之,可乎?悲乎?可悲乎?

我引用了两则材料对持此观点的同学反驳之,其一是作者在该文结尾坦言——“他自己(丘吉尔父亲)也只是最近才升到下议院议长和财政大臣的职位……”言外之意是自己进入哈罗公学与父亲没有任何关系;其二是从《青年文摘》中读到的一篇文章,打开网络让学生自己阅读之后学生得出一致观点:首相布莱尔都不能左右学校的招生,更何况丘吉尔的父亲呢?

学生见情后又提出疑义——英国的教育制度好,有像威尔登博士这样能慧眼识英雄的老师。我又借用了韩寒的例证反驳之。我既读过他当年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杯中窥人》,也读过他的长篇处女作《三重门》,时为高中生的他能写出如此作文与作品,倍加赞誉和尊敬。但后知他因七门功课不及格而留级,留级后仍不及格而退学,之后是抨击谩骂中国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性。中国教育制度的确存在不合理之处,但是一个民族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又受“学而优则仕”影响颇深的国度,还有哪一种方式能比考试更恰当、更合适呢?

据说复旦大学要破格录取韩寒,他不但拒绝而且还以有“炒作”之嫌回报之。近日夜自修时看有一学生拿一本韩寒书读之——我之能称其为书,而不是作品——我借过来翻了几页,除用时下流行的网言网语写时下流行的网人网事外,别无它言它物。大与《三重门》不能同日而语了,所以连书名也懒得记。高中学校给了韩寒机会,复旦大学也为其创造了条件,但其最终游走于“娱乐圈”、“明星界”,不知是其“福”,还是其“祸”。

遗憾的是时下浮躁且追求奢华的学生,为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懒于读书寻找着各种理由。

有人这样评价:“丘吉尔用演说打败了希特勒,获得了二战的胜利。”同样,丘吉尔数学也很差,但他喜欢历史、诗歌、写作、绘画,更喜欢军事。他少年时的锡兵玩具“改变了我的志向”,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成为二战中最著名的政治军事领袖之一。也是由他的构想,才有了今日的联合国。

语文与生活教学反思 第7篇

我们的课余生活三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的教学反思

我在本次口语交际教学中让学生先说说发生在课余中有趣的事情,自己的事、他人的事都可以说,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再请学生读读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以明确任务。说事情的时候,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讲自己都做了哪些事情;在说收获和感受的时候,可以结合具体的事情,讲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可以讲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比如,懂得了怎样使自己的课余生活更有意义,学会了如何安排课余生活;学会了一些记录课余生活的方式方法;可以评一评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可以说自己今后课余生活的打算,比如,读书、游戏、锻炼身体,也可以说说自己短期内课余生活的.计划;总之,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说,注意拓宽思路,尽量做到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交际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我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还让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的时候可以互相询问,互相评价;教师也参与其中,作必要的引导。最后,就这次口语交际的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了总结,并为习作做了准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反思 第8篇

一、提高“生活”素养

1. 提炼教材的“生活”资源。

“语文教材是儿童了解语文教育最初、最直观的东西, 是儿童建构语文形象的直接诱因”。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已有很多具有“生活”意义的课文, 例如体现对母亲的爱的《第一次抱母亲》, 朴实而又真挚;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平等、谦虚的《大作家的小老师》;在下学期刚开始的课文中总会充满着浓浓的春意,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燕子》等都带领着学生们去体会当下时节的美景……在一个单元结束后有时会有相应的口语交际, 例如“学会祝贺”“健康小顾问”等。教材的内容是固定的, 但是教学的课堂是灵活多变的, 所以教师要灵活地提炼出其中的“生活”资源。

2. 提炼日常的“生活”资源。

语文的教学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须不时地插入一些与生活实际有关的素材, 增添教学效果。素材的积累不管是新闻里看到的, 或是网上搜索到的, 甚至是路上听到的……其获取的途径是非常地广, 其内容也是极其宽泛的。政治的、文化的、历史的、法律的……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需增强对生活素材的敏感度。面对积累的素材, 要精心地对这些材料进行提炼, 选出最适合的素材插入在实践的课堂教学中, 这其实也只是做了一半的工作, 最为重要的是在运用素材的时候, 要求教师在述说的时候, 引起学生的共鸣, 巧妙地引领学生同教授的知识联系起来, 这就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了。在此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 消化这些联系。

3. 提炼教师的“生活”素养。

提高生活素养不是简单地说说想想就可以的, 而是需要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 查看教学效果, 以发现这种做法是不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 则可能成为名师。”必须在每节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得到进步, 反思情境创设、反思生活素材的应用、反思情感体验……结合生活化的理论, 在反思中看到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总结出运用的效果, 形成理论经验, 对下一堂课的指导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二、提高“生活”教学能力

1. 在教学中回归生活。

语文来自生活, 而高于生活, 最后又回归生活。语文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语文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 用生活的理念构建语文课堂, 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文, 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 而这篇课文语句含义深刻, 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40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 于是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流逝的, 从而加深理解层次,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在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前, 可以先布置个踏青的任务, 让学生在周末的时候去野外走走, 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观察一下春天的美景。

2. 在教学中再现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 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在教学《小松鼠和大松树》一文时, 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三个角色演一演, 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 把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不仅使学生加深文中蕴藏着的寓意的理解, 更让学生受到课文感染, 懂得不盲目骄傲的道理, 学会正确地看待生活,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

3. 在教学中体验生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 把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寻找与课文中描绘的生活相似的实践活动, 加深学生的感受。

在教学《掌声》一文时, 为了再现课文中的情境,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验文中的生活, 我先让一位学生模仿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 其他学生响起热烈、持久的掌声, 这个时候去采访一下在座的学生们, 你为什么给英子掌声。当英子讲完故事后, 你又是为什么给她掌声。同学们个个入情入境, 感动万分, 朗读的时候也声情并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生活化”教学片段的分析与反思 第9篇

在教学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老师听说:咱们班上有个小朋友今天生日,请这个小朋友站起来接受大家的祝福,好吗?老师有个小小的礼物送给你(卡通小图片),喜欢吗?为了庆祝这位小朋友的生日,你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听说要请大家出出主意,学生可乐意了!他们跃跃欲试,不一会儿就自主的讨论开了。有的说要搞一个诗歌朗诵会;有的说要举行一场歌舞晚会……于是老师趁热打铁,提出:那我们就举行一个小型的庆祝会吧(多媒体播放载歌载舞的庆祝会现场)。你们小组里商量一下看看表演什么节目?(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彩色纸片,用于写节目之用)顿时,课室像炸开了的锅,有的讨论、有的争议……随着一个个小手纷纷举起,各个小组的节目已跃然纸上。接着教师把学生交上来的节目条子装在一个漂亮的盒子里,提出:“如果随意抽出一张,请你猜一猜会是什么?”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反思:新课伊始,教师将“可能性”这一抽象的教学内容还原于生活,从学生喜欢“过生日”这一特点切入,采用多种教学媒体(课件、彩色纸片、漂亮的盒子等)综合应用,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消除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活跃了思维,激活了探索的欲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魅力所在,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片段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教学九义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时,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师:百佳超市的日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商品,胡老师摘录了其中几种商品的价格,请看:(多媒体播放超市的热闹情境,并抽象出8种商品:大可乐5.80元、手套4.50元、毛巾6.70元、保温杯12.80元、铁锅10.50元、一次性杯子5.20元、牙刷2.60元、茶杯6.20元。提出:请小组里任选自己喜欢的三种商品,算出它们的总价。(学生挑选商品,合作算出总价。)

师:哪个小组愿意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选了哪三种商品,总价是多少?你们是怎样算出总价的?(问题刚出,唧唧的讨论之音已遍布各个小组)

(先后请三个小组的代表板演)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讨论的声音又一次传出)

……

师:假如妈妈给你20元钱,你觉得够吗?如够,请你算出还余多少钱。

(学生又自觉地讨论开了,他们互相用自己的方法说服对方,并会用验算的方法证明自己。)

反思: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发現的。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教学媒体辅助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这种富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胜心强并爱表现自我个性的特点,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的购物场景,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再让他们小组合作算出“总价”与“余额”,很好地将枯燥的小数连加与整数部分得“0”的小数减法有机地沟通了起来。整个过程,学生的探索欲望强烈,合作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有利手段。

教学片段三:问题解决生活化

还是以上面的“小数加减法”一课为例。在学生算出余额后,我又提出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师:20元钱不够的同学,请举手。你们打算怎么办?(播放购物不够钱的情境)

(小组里传出了嗡嗡的讨论声,接着纷纷举手)

生1:换货,把贵的换成便宜的。

生2:我觉得换货不一定好,因为便宜的东西可能现在并不需要。

生3:我也有同感。假如说,便宜的东西,刚好需要,换一下也无妨,但假如不需要,换了反而是浪费。

生4:我觉得退货好。

生5:不行!假如这东西妈妈正急需用,退货怎么能行呢?

师:你真是个一心为妈妈着想的好孩子!你打算怎么办?

生5:我把自己的零用钱先垫上,将东西先买回去再说。

生6:假如身边没有零用钱怎么办?

生7:如果相差不多,找他们经理去,请求打折。

师:你有这样的经验吗?

生7:(摇摇头)但我一直有这个想法。

师:有机会,去试一试,好吗?(生7微笑着点点头)

反思:数学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思想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应是数学教学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创见,让他们在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潘孟良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第10篇

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应引导儿童重视、关注、观察、感受、体验、提高和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设计“游戏去认识风,寻找风”既可让孩子们学到了有关风的知识,又引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还满足了天真好奇的天性,进而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然后进行自己的再创造,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竞争中感悟。

有竞争就有动力,当今社会更是充满竞争的时代,教师若能利用学生的这种上进心,引导他们进行正当的竞争,不仅能增长他们的知识,锻炼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上进品质,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别的同学能做的,我也能做到,这是一种竞争,别的同学不能做的,我能不能做到呢?这更是一种自我激励,正是这种永不言败的竞争意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一种高涨的学习情绪。这种竞赛活动,教师融入其中参与活动,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拓宽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还能点燃同学们创新的火花,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它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的同时,又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同样的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让学生初步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

三、在游戏中感悟。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第11篇

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秋天和冬天了。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春天,应该更为容易。所以应该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老师要做的只是帮助他们把收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课标中不是有这样的表述吗!“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如果失败了还有下次啊!因为后面还要进行夏天的学习。为最后一个单元奠定基础。

对于春天的变化,我想应该分为天气、动物、植物、人的变化。这样梳理起来思路会比较清晰。还可以在这些方面和讲过的秋天、冬天做比较。通过对比,更加突出春天与其他季节不同之处。

大自然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课堂,在大自然中学习也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教学前带领学生在校园、社区,通过看、听、闻、想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寻找春天。在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好地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学生尽情地展示、交流自己所发现的春天的变化。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从细小的地方去发现春天,启发学生把平时发现的、感受到的春天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出来,比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让大家互相欣赏交流,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点,春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既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为春天的导入课,应该把春天美好的一面充分的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引导评价很重要。每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心里要想到学生可能回答出的结果。问题的回答只有正、反、和三个方面。打有准备之战,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老师非常有效。做到心中有数,就一定能从容对待学生的回答了。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第12篇

我在内容的处理上,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感性化材料,在充分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初步认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同时结合教材提供的新词汇变迁——小组活动来认识社会的发展,接着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认识社会的意义,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途径和方法;其次为了突破重难点,对社会复杂性、从众心理这两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案例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优点:

1、教学设计别具新意,在重难点的处理上采用情境教学法,材料教学法,贴合学生生活实际,水到渠成。

2、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的引导比较准确到位,课堂气氛民主和谐。

4、教师语言幽默诙谐,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体现了多学科知识的整合。

5、教师思路明确,板书合理。

不足:

1、关于学生的调查结果,应该不仅出现结果,也出示相应的结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与生活教学反思 第13篇

根据笔者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实践与调研, 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 成绩突出, 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 特别是品德课绝大多数是兼职教师, 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 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 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 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值得思考和探索。在此, 笔者就教学与调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刻意追求“师生民主”, 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体现师生民主。可是, 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 走向了极端, 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

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 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 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 坐没坐相, 站没站相, 想看就看, 想读就读, 想说就说, 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 “双向交流”太多太滥。

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 缺少信息沟通, 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 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 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 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 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 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 惟师独尊不可取, 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 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 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 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 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 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 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 形式多于内容。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 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 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 不管是否需要, 是否合适, 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 打上“合作学习”旗号。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 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 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 过程设计简单, 时机把握不好, 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 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 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 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 看不到合作的必要, 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 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 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 必然有害无益。

二、盲目奉行“拿来主义”, 课堂教学生搬硬套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带来了新气象,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 其表现如下: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 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种他人田, 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 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 一节课下来, 学生兴奋过度, 课堂倒是热热闹闹, 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 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 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 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 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 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识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 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 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 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 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三、过多依赖“情境生动”, 形式超越主题目的

生动的教学情景能为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活力。但个别教师的过多精力用在如何让课堂气氛“情境生动”上, 一节课下来,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斥着课堂, 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 图文并茂, 热闹非凡, 大有越俎代庖之势, 授课者心满意足, 听课者大饱眼福, 但效果究竟如何值得商榷。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 不是自始至终要高潮和精彩, 也不必是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展示。一堂好课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考、启示、体验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务于内容和目的, 才能让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

四、过分偏重“赏识教育”, 忽视科学客观评价

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绝对化倾向。我们见到有的品德课课堂, 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 教师便脱口而出, 一概以“你真棒!”“对!”“不错!”“棒极了!”或赞许的掌声笼统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模糊概念不置可否, 不予纠正, 不敢对学生说“你答错了”生怕扼杀了许多“牛顿”, 夭折了一些“爱迪生”。于是, 课堂上“好”声一片, 小红花、小五星不断发放。这样表面上的赏识, 激励作用值得怀疑, 恐怕只能使学生变得浮躁, 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 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不良学习态度, 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温柔杀手”。激励不等于对学生一味表扬, 教育需要赏识, 同时也需要“警示”和恰当的“惩罚”。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 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 缺少恰当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其激励作用很可能是盲目的、无效的, 甚至是负面的。因此, 在学生有了最起码的理性批判能力后, 少一点无原则的肤浅表扬, 多一点赏识和批判并举的深层次改进建议, 对学生是有益无害的。

语文教学与生活 第14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语文生活;语文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04-01

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思想。学习语文就是塑造我们自己的灵魂。语文教学与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新课标形势下,更要注重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清楚知道,语文教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教,也不是为了考试而学。语文是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基础,有相应的联系,但不是并列的学科。语文是一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语文所给知识是人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和创新力。学好了语文,可以快乐生活,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结合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探索,谈些粗浅看法。

一、从摘抄和生活中积累语文素材

语文是反映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的一种语言工具,它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古人曰:“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同样,要教学好语文,建构成语文知识的大厦,形成语文知识的汪洋大海,关键还在于平时多“积累”。

1、每天坚持写日记,可以摘抄名言警句,诗词,优美句段,名人事迹;可以写学习体会,生活感悟等。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什么都可以写,什么都可以记,不需要多,每天120字左右,长期坚持定会有可喜的效果。正如荀子所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堂包含生活中的万物,近几年来,随着“大语文教学观”的建立,语文试题多元化、开放性,我们要学好语文,不能单纯依赖语文,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早已成为过去。今天的语文老师必须做到事事关心,方能与学生谈古论今、品评自然、洞察社会、解读生活,从而走出“教死书”与“读死书”的藩篱,成为生活的主宰,语文教学的能手。

3、平日要多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接受更多的社会信息,并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巩固、加深和扩大语文知识,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积累语文素材,培养语文能力。

4、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高山流水,清风明月;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外风光;草长莺飞、山青水秀的妩媚江南;人生的悲欢离合,求索的艰难坎坷……都是语文课里鲜活的内容。所以,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语文,势必会成为一潭死水。要想使语文教学取得成效,就得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

二、课堂情景与生活环境相结合,变语文课堂为生活课堂

1、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较好地紧密联系生活,运用情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学习课文时,教师不仅要注重在设计导语时要紧密联系生活,更要力求使课文内容生活化。如,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把听歌曲、猜灯谜、对对联,甚至是拉家常,有的放矢的带入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生活处处皆语文,电视是积累素材的百宝箱,在这里面,可以自由地采英撷萃。电视是借鉴生活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可以辨清人间的美丑善恶,了解世事的百年沧桑。多选一些经典的节目,如《焦点访谈》《共同关注》《国防时空》《道德观察》《地理 中国》等,其含金量都很高。要善于从这些内容中创设语文素材,提高语文能力。

3、人生长河中不光有鲜花与阳光,也有荆棘与乌云。有贪得无厌的官员,也有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焦裕禄、任长霞……这些都是很好的语文学习中的写作素材。在观看之后要求学生一定要及时地写下自己的感想,提高自己明辨是非、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时时启发他们将有关生活材料运用到相应的写作中,切实提高自己的人生。

三、观察与感悟,活动实践相结合

只有在生活大课堂里,精心观察,细心感悟,才能在运用语言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1、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使他们获得“实战”的乐趣。如在教学初中教材《五柳先生传》时就可以很好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再如,有的学校措施得力,管理有方,大胆组织全校上千人师生进行郊游春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和组织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还陶冶了相互帮助的高尚情操。写下了很多优美的片段。如,当我走进这片树林,地上铺满了金色的树叶,踩在脚下软绵绵的,这些不都埋藏着语文吗?拣两片落叶,去体会“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精神。是呀!树叶一生都在为人类服务,春暖花开,叶子也赶来美化人間;盛夏,它们为你遮风避暑;秋天,它们纷纷落下叠成“毛毡”;冬天,它们又深深埋藏在土里,等来年做很好的肥料。这不正是赋有语文的精神吗?

2、语文教学只有与生活相结合,才能生动活泼。“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善于运用生活的“源头活水”,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渠”才会永不枯竭。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闪光点,全力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丰富的生活世界,洞察生活中的真善美,鄙视生活的假丑恶。生活中随处是语文,广告中,优美的语言导出语文,产品说明书中有语文知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爱和教育中无时无刻包含着语文。

3、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可以说,语文是直插云霄的高山,让人一览雄姿;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语文是新鲜味美的果汁,让人滋心润肺;语文是浪花飞溅的大海,让人心潮澎湃;语文是历史悠久的名胜,让人留恋往返。语文是一幅美丽、动人、深邃的图画,蕴涵大自然的春夏秋冬,阴晴圆缺;人生的酸甜苦难,悲欢离合,追求与向往,失败与成功。生活是一本书,蕴涵着无尽的知识;生活是一条路,拥有着无数的曲折;生活是一本书,书中有着你与我。

上一篇:“感恩春天,缅怀先烈”活动下一篇:质量保修及工程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