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

2024-06-17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精选6篇)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 第1篇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初中化学国培在岗实践中的困惑与反思 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现状与结果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化学用语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因为化学用语障碍而影响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表现为学生学习化学刚开始兴趣盎然积极性较高学习水平较接近但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之后特别是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后大约30-40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难记、枯燥无味有“一听就懂、一用就错”的感觉从而导致学习化学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化学用语的教学成了学生个体学习的“滑坡点”和班级教学的“分化点”。化学用语教学困惑与反思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指知识特点与学习对象外因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

1、化学用语特点决定其成为教学难点。一是化学用语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学生必须通过强化记忆来掌握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二是化学用语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掌握不完全相适应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三是化学用语点多面广相似相异学生难以分辨和掌握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2、教师教学方法墨守陈规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教师对教材特点研究不深注重教教材而忽视用教材没有很好统筹兼顾②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教学中只注重教、记、练而忽视了化学用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③不能针对知识、学情差异组织教学学生所学知识前后脱节、容易混淆④教学动机、兴趣培养、学习方法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欠缺⑤教师缺乏规律探索与总结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

3、学生学习方法、方式单一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欠缺②学生学习兴趣难于持久③思维“懒惰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现状与结果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化学用语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因为化学用语障碍而影响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表现为学生学习化学刚开始兴趣盎然积极性较高学习水平较接近但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之后特别是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后大约30-40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难记、枯燥无味有“一听就懂、一用就错”的感觉从而导致学习化学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化学用语的教学成了学生个体学习的“滑坡点”和班级教学的“分化点”。化学用语教学困惑与反思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指知识特点与学习对象外因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

1、化学用语特点决定其成为教学难点。一是化学用语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学生必须通过强化记忆来掌握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二是化学用语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掌握不完全相适应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三是化学用语点多面广相似相异学生难以分辨和掌握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2、教师教学方法墨守陈规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教师对教材特点研究不深注重教教材而忽视用教材没有很好统筹兼顾②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教学中只注重教、记、练而忽视了化学用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③不能针对知识、学情差异组织教学学生所学知识前后脱节、容易混淆④教学动机、兴趣培养、学习方法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欠缺⑤教师缺乏规律探索与总结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

3、学生学习方法、方式单一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欠缺②学生学习兴趣难于持久③思维“懒惰”带来的负面影响④学习方法与化学用语不适应只注重死记硬背不能较好理解知识、形成规律⑤学生不注意对比、整合、归纳迁移能力较弱。”带来的负面影响④学习方法与化学用语不适应只注重死记硬背不能较好理解知识、形成规律⑤学生不注意对比、整合、归纳迁移能力较弱。“互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针对一定的事件、情景而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就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里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即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包括教师和教材的互动、学生和教材的互动。“生成”是指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通常是指学生在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学习时由于互动而随机产生出来的反馈信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取得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试用几年中笔者认为“互动学习”能使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总结教学得失

2、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促使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

3、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4、使全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能动性

5、能促进学生发现不足反思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6、能促进知识内化展开质疑解惑增强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仅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互动、生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让学习目标在“互动学习”中以“问题化”方式生成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目标往往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事先设定然后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机械模仿完成的。即便是现行许多教学模式学习目标更多是由教师设置、展示或引导认定而完成。学习目标通常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培养”、“树立”等词语修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往往不知学什么、怎样学不可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笔者认为学习目标应“问题化”因为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提纲问题设置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学生是否明确本次自学内容和范围是否明确自学的方法是否明确自学的要求是一堂课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学习目标应由师生、生生“互动”生成。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预习学习文本从文本中寻找所获得的信息然后由学生大胆置疑提出所发现的问题最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梳理、整合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为自主学习文本提供简明的学习要求。如九年级义务教育教材化学“课题2 氧气”一节的学习目标的生成教师先用一个小实验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激趣引入课题提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34-36页内容将你所获得的信息和发现的问题记录在质疑本上。” 学生预习和记录好后让学生将问题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梳理“问题化”学习目标然后由各学习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报本组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争辩、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的方式初步整合“问题化”学习目标最后教师视整合情况提出质疑激起新的“问题”矛盾最终使所提出的问题与学习目标相一致。

二、让知识技能在“互动学习”中以“探究”方式生成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创设师生、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学习环境。其核心内容是体现学生主体为学生发现问题提供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1、简单的化学知识主要采用由学生自学文本内容后教师依据学习目标质疑由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的方式组织互动让学生在表达、倾听、思辩、评价中自然生成。

2、化学用语等记忆内容可采用学生板演评价、练习互补、玩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玩”中互动生成。如学习元素符号教师在课前带领学生利用硬纸片制作好记忆卡一面写名称、一面写符号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对互相做对照游戏。通过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元素符号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3、以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内容可采用小组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如学习水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完成以下任务1调查学校周边环境农村与工厂寻找浪费水资源与造成水资源污染的原因2畅游本县两湖星云湖与抚仙湖思考两湖污染情况为什么不同3上网查寻有关水资源的知识与资料并作好分类4以水为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文题不限。学生完成任务后师生共同开展组织小组辩论赛、制作展板等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不仅熟悉了水的相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4、性质、制备、原理等内容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方式。教师要求学生面对疑惑设计实验或交流讨论重视采取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现场学习、实践操作、集体讨论等方法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如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师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由学生发散性回答、补充、评价后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并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和操作要点然后由各组中心发言人汇报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操作要点通过交流、争辩、互补、评价教师引导学生筛选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与操作要点再由各组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实验。实验后让各组交流实验现象和获得的结论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达、倾听、思辨、评价并书写反应表达式。由于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上的体验自然生成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让解题方法在“互动学习”中以“反思”方式生成 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类型的化学知识许多学生显得茫然不知所措特别是在化学解题方面学生没有多少方法解题的能力非常的欠缺。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学好初中化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会反思、补尝创新。反思的目的在于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构建其核心是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分为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补尝创新是针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化矫正、重点落实一个“补”字分为自我补尝、合作补尝。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教师展示设置好的基础练习题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组内交流、补尝第二步师生先结合所学知识自编基础题和拓展性习题教师选择有价值的展示给全体学生练习后由学生自由组合交流收集并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类比、互补、反思、归纳形成解题方法第三步师生针对练习、交流中出现问题再次提出质疑由全体同学讨论、交流、反思教师点拔、引导从而达到查漏补缸、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进行教改的目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师生互动的有效载体——提问创设充满趣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本质特性生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形式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与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师创设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发展个性、体验情感、贵在探究”的情景或途径教学过程中注重落实四个到位学习目标到位、自主预习到位、展示交流到位、点拨升华到位、达标反馈到位。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编制初中化学“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集体备课形式化导致“导学案”形式化 教师上课“导学案”的准备非常重要我们常称这一过程为备课。然而在我校目前的现状是教师一人备两个单元大家合起来共用有时“一人操心大家享受”。有的干脆从网上下载直接打印后应付学校的检查。备课的是一位教师上课是另一位教师把“备课”这个重要的环节简单化了最后形成了“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问题。究其原因第一从学校层面看由于学校的管理与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从而忽略了教师的教学过程的管理。第二从备课组层面看由于备课组活动起步不久备课组长对备课组活动的策划能力不够成熟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没有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第三从教师层面看由于教师对集体备课设计、编制“导学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走入了集体备课的误区。2.设计、编制“导学案”不合理 1把“导学案”看作“习题集” 有些教师在设计、编制导学案时仅为学生设计了课后练习题。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往往把教学内容上完后让学生拿出导学案做练习这种做法是典型的把“导学案”看作“习题集”。究其原因是教师不清楚导学案的内函与实质。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的实质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方法、技能、思想等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2教学目标确定不科学明确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编制导学案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关乎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师没有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得过低即使达到目标也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也就形同虚设而毫无意义。3照搬教材不能创造性使用教材 有的教师在设计、编制导学案时完全照搬教材把教材二次翻版为导学案就算完成了导学案的设计、编制工作。这样编制出来的导学案是典型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编制导学案要求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理念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了解各种版本教材的编写特点要在钻研教材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发学习资源和运用导学案对教材内容、顺序、详略、深浅等作适当取舍、补充、加工、提炼等处理。使得设计、编制的导学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技能的训练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4问题设置及选点具有随意性 提问是师生课堂互动交流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方式好的教学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然而在工作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问题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编制导学案过程中常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境第一在不需要提问处往往勉强设置问题且设置的问题价值低提问蜻蜓点水浅尝辙止如问学生回答的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等第二在最需要提问或提问效果最佳处一般认为应在关键点、重点、难点处在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处在学生容易混淆处在知识转折或开拓处。往往反而没有设置问题或设置的问题不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3.编制“导学案”与上课“教学模式”不配套 现阶段我校课堂教学均使用“以学定教互动生成”的有效教学模式上课目的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灌输——接受”从而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角色、教学行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构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高效学习方式。在上课的过程中虽然多数教师均能运用“以学定教。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上课但是课堂上却经常出现教师讲的仍然多学生自主学习不充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流于形式等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设计、编制导学案时没有理解导学案用于课堂教学就是把新课程理念以载体的形式用于现实的教学。如果教师没有为学生的学习预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时间没有为学生预设合作学习的问题、交流讨论的议题那么这样编制出来的“导学案”就会与上课的“教学模式”不配套。就形成了“理论”与“实际”相差甚远的问题。之所以出现上述诸多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迅速推进西南农村初中优质资源积累少且分布极为不平衡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少而又少教育科研能力较弱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缓慢现有的业务技能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大部分教师不懂得如何编制导学案不清楚设计导学案应遵行的原则不明白编制导学案的方法与步骤。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走上规范、优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全国各地学校正在摸索、探讨的主要问题。学校教育主要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实施“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初中化学教学中普通存在教学效率不高学生易于产生畏难情绪对化学失去兴趣而化学本是一门生动有趣、与生活密切联系、与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密切相关的基础科学。因此只有在课堂规范、优化上多下功夫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下面就课堂教学的规范、优化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具体操作中应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目标明确以学定教训练达标课堂教学的规范、优化要求。

1、目标明确就是要求在教师备课阶段要认真分析研究课程资源和学生实际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教师建立的三维目标不一定是针对每一节课的而是针对每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

2、以学定教育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要由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即根据学生的学、着眼于学生学的教也就是“先学后教以教导学”。首先要布置每个学生课前预习基本疏通并整体感知课程资源。预习可以安排在课内也可以安排在课外要因课程资源的内容来决定。学生的预习要带着一定的思考任务以防止走过程不求甚解但也要防止将预习作为全面自学预习的宗旨就是基本疏通并整体感知课程资源。其次导课后教师依据自己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自学要求组织学生“先学”。在“先学”过程中我们要强调“自主”与“合作”并举。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路”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为他们“指南”。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提问、参与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识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攻课前的教案或者说是“第二次备课”。再次就是“后教”。“后教”其实就是组织、引导学生对“先学”的内容进行交流、探究相互启发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讲解。学生的交流、探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自出评价也可以由“待优生”汇报自学结果中等生补充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教师的点拨、讲解要坚持“三讲三不讲”原则“待优生都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或是超出教材要求的知识不讲”讲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知识点讲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知识点。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勇敢的退适时的进”。最后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学生质疑后教师再次组织“后教”。

3、训练达标就是通过对学生实施训练从而达成教师所确立的教学目标训练的目标是努力化知识为能力训练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量力性和典型性。训练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就是上面的“先学”的过程第二是课堂独立作业第三是课后作业。教师在设计训练题时要体现层次性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是训练学生的六个思维层次。当然不是要求每次训练都要面面俱到除了阶段测试外平时的训练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侧重的进行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 第2篇

您好!祝您暑假快乐!再次感谢您在陕西师范大学培训期间对我们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这是根据老师们所填问卷整理出的教学实践困惑。供大家交流研讨。

经过整理,老师们反映出的困惑有以下几方面:

通识类——教学艺术如何提高实现?如何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享受?师德的评价标准。理解与教育学生——学生学习力差异大,教学方法的选择不知应该注重哪部分。教书与育人的问题矛盾。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自主学习差,难引导。差生的转换方法及案例。因学生无法配合,好多先进的理念用不上。思维能力、人文知识与应试能力的选择。

课堂教学——教学重难点突破,化学兴趣性教学。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三维目标落实。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与具体目标的关系。对化学语言的书写和表达是阻碍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教学模式的选用——对教学模式的学习注重了教学成绩,对教师的课堂过程关注减少。实验教学——大班如何实现,缺乏专业准备实验的老师,学生探究时间难把握。探究的重、难点。学时与学生探究实践的矛盾。如何使实验生活化问题。处理有效探究中的有效点及怎样达到有效性?

教学资源——资源少。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培训平台。课程资源开发不熟悉,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验室和班级数严重不配套,学生实验不能按教学进度和设计完成。教材内容简单。课后作业层次不清,量少,典型性不太强。

教师合作交流——教师少,缺少交流机会。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 第3篇

1. 遭遇挑战

2003年9月, 笔者从浙江宁波调入上海工作, 其时, 上海市一期课改的成果正在推广总结阶段, 二期课改新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初到上海后, 通过几次学习听课和交流, 笔者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学观念的更新, 二期课改新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改理念逐渐被笔者所接受, 并尝试着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

先进的理念虽已形成, 但新的困惑随之而来。因为, 课时在减少, 课本的知识量在增加, 能力要求在提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能力全面, 素质超常的人, 确是一件难事。前半学期, 笔者在课堂教学上尽力创设生活化情景;鼓励学生收集各种信息和资料;鼓励学生质疑设问, 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积极创设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氛围, 上课时由过去的以自己为中心, 正向以学生的活动、想象、体验为中心转变, 比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但没有坚持多久, 出现了问题。因为教学进度远远落后别的老师, 各类测试无法统一。面临家长、学生和同事的不理解, 笔者的教学又回归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

2. 自我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 笔者发觉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教学的内在含义。错误地认为教科书上的内容, 必须逐章逐节地讲, 像做超声波扫描似的, 生怕哪一点舍弃了, 没有讲到, 学生就学不会, 将来学生考不出来, 就是我做老师的失职。思想上有这样一个误区, 于是, 老觉得教学时间少, 讲课就是为了赶任务, 每个知识点都不敢去发挥, 去深化, 去启迪。于是, 讲的课自然就如同嚼蜡, 平铺直叙, 面面俱到, 没有深度。于是, 不该教的内容说得太多, 该需拓展的没有认真进行再创造性设计, 讲课没有跌宕起伏, 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最后, 还埋怨学生不尊重自己的劳动, 不肯下功夫去学。埋怨学生这样那样……很是觉得委屈, 甚至失去教课的兴趣。而恰恰忽略了我们的教学终极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学习的能力。

3. 问题解决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思之后, 笔者逐渐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 必须舍弃一部分课本知识, 节约课时。然而舍弃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要舍弃就要缕出头绪, 懂得哪些是必不可少的, 必须讲的;而哪些是学生自己可以看懂的, 哪些是可以通过习题学生自己思考搞懂的, 哪些是可以在今后结合某个内容可以补讲的, 哪些则可以进入一道综合性习题不必专列一节去讲的, 哪些可以通过课下学生相互请教或者找教师辅导答疑解决的, 哪些是属于学生们将来应用中才需要去把握的知识细节。所有这些, 教师在课堂里可以少讲一点。但是少讲并不是说, 叫学生少学一点。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我们老师不讲的基础上, 学生能自觉地去学。根据笔者的体会, 一方面, 开始阶段由教师帮助学生搭“支架 (脚手架) ”, 即编写学案导学, 逐渐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例如, 有些元素化合物知识章节, 可以叫学生去模仿:“结构———性质———用途”框架去预习。另一方面, 通过平时测验, 督促学生去记一些应该记住的内容。

其次, 对有探究价值的知识进行拓展,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拓展, 就是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那些可以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东西, 挖掘一下, 对课本知识重新整理, 实施启导探究式教学。

4. 教学示例

下面笔者以探索镁粉与溴水反应机理为例, 来说明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程序:

(1) 创设问题

问题就是矛盾。我们要善于创设情景,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对需要探究的问题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情景。如一道习题、一个实验或者一个故事。

例如, 探索镁粉与溴水反应机理, 我是这创设情景的:请同学们写出下列反应过程的现象和有关化学方程式。在溴水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

A、硫化钠溶液, B、碳酸氢钠溶液, C、镁粉。

前两个反应, 很多学生稍加思考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答案。但分析到第三问题时, 许多学生感迷惑了。即镁粉到底是直接与Br2反应, 还是镁粉与溴水中的氢溴酸反应。同学之间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2) 提出假设

既然提出了问题, 就要设法把问题的解答探究出来。怎样探究呢?先要针对问题提出一个或几个可能的答案, 叫做假设。有了假设就有了进一步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假设 (1) , 若镁粉与溴分子直接反应。现象:溴水退色, 无气泡产生。反应方程式:Br2+Mg===Mg Br2。

假设 (2) , 若镁粉与氢溴酸反应。现象:溴水退色, 有气泡产生。反应方程式:2HBr+Mg===Mg Br2+H2↑。

(3) 探索验证

由于学生提出的假设很多, 究竟哪个假设是问题的正确答案, 还要通过实验才能断定。检验假设的最好方法当然是动手进行观测实验。

学生按拟订的方案进行实验。将镁粉放入溴水中, 结果发现镁粉能使溴水退色, 但只有开始产生极少量的气泡。实验结果与学生的两种假说相冲突。

(4) 修改假说和方案

针对上述现象, 有的小组认为反应过程为 (1) 、 (2) 并存。有的小组认为反应过程为 (1) , 理由是:若反应过程为 (2) , 气泡将持续产生, 直至溴水退色。为证明反应过程为 (1) , 学生将镁粉投人液溴中, 结果无明显现象。学生感到很茫然。经过及时诱导, 学生很快想到向含有镁粉的液溴中滴加几滴水, 结果发现溴的红棕色很快退去。

(5) 得出结论

从检验假设到得出结论, 还要通过一个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 从而得出问题的完整结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 对照假说, 分析归纳出结论。镁粉与溴水的反应过程为:

水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5. 教学体会

在近几年的实践改革中, 笔者逐渐对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对教材知识的“舍弃”与“拓展”问题积累了一些体会: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有效实施课程。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出了的新理念,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有灵活性和自主性。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 并不是课程的全部。教材的优点是标准、规范, 但这种规范往往会约束老师的创造性, 导致老师照本宣科地“教”教材, 而不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全面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 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

(2) “舍弃”的关键是紧扣目标, 依据学情, 抓住重点和难点。在推进课程均衡化、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大背景下,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受到压缩, 所以是相对有限的。“少则得, 多则惑”, 这是古人治学的经典之言, 反映了学习内容与效果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以,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教师必须要进行大胆的舍弃, 才能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对教材的“舍弃”中, 笔者体会到必须要紧扣教学的目标, 教学内容围绕目标的实现来进行取舍;同时要基于学情的需要进行舍弃, 对大部分学生都熟悉或掌握的, 可以少讲或者不讲;此外也要注意点面结合, 纲举目张, 抓住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 不能撒网式的求全。

(3) “拓展”的关键是选择含有探究价值的内容, 使探究式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重视有计划地提出问题, 有意识地设计问题, 让学生自主去发现、探索、讨论。例如, 讲解氨水性质时, 可以利用如下两个实验来探究式学习:第一, 在一盛水的烧杯放置一只小球, 使球半沉半浮在水中, 然后倒入浓氨水, 观察现象探究原因;第二, 取六根 (A、B、C、D、E、H) 一米长的玻璃管, 然后分别依次做如下实验:A管二端分别同时塞进一团蘸有浓氨水和蘸有浓盐酸的棉花球, B管二端分别同时塞进一团蘸有浓氨水和蘸有浓氢溴酸的棉花球, C管二端分别同时塞进一团蘸有浓氨水和蘸有浓氢碘酸的棉花球, D管二端分别同时塞进一团蘸有浓氨水和蘸有浓硝酸的棉花球, E二端分别同时塞进一团蘸有浓氨水和蘸有浓硫酸的棉花球, E二端分别同时塞进一团蘸有浓氨水和蘸有浓磷酸的棉花球, 观察现象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探究原因。

通过上述过程,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类似于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成长 第4篇

令我兴奋的是,2006年6月,在我校举办的第三届青年教师课堂大赛上,我向全校领导和师生上了一节课改汇报课,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夺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同时,在两年多的历次考试中,本人所教两个班的化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生都很喜欢上我的化学课,用他们的话说是“我们能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并能体验到化学的独特魅力”。我和他们一起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时常遇到一些矛盾和困惑,但最终都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找到了平衡点和解决的方法。现将我的感受与同仁们做一个交流,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解放与规范

新课程将解放教师,这种解放整合了“自主”和“责任”,体现在“赋权于教师”的指导思想上,体现在“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是研究者”的观念转变过程中,体现在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上。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次解放的机会,个性张扬、自主选择将会受到充分重视,这无疑是正确而值得追求的。但教师还必须注意“自主”背后的“责任”。学生毕竟是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等因素的制约,对某些问题的判断和认识不可能很到位,因此有效的教学又必须有规范,如果把学生主体绝对化,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结果只能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变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同时,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多样、课堂上的热闹,会导致学生用大部分时间来讨论,却很少静下心来读点书,提些问题。那种你说我说满堂说的教学不仅说了白说,浪费时间,而且助长了学生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风气,使一部分学生只顾说不善听,优秀生握有言语霸权,而多数学生则成了陪客,那么教学效率就会成为教师担心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育要适合学生;但是教育又是一种有着自身规律的活动,它的目的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因而又要使学生适应教育规律。因此在课堂上,在解放学生思想的同时还要适当规范他们的行为,既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又不能放任自流,此所谓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有为与无为

反思我前几轮的化学教学,自认为对高考大纲和高考脉搏有了较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再加上自己饱满的工作热情,于是我暗下决心:在教学中一定要“大有作为”。当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恨不得一口气将这些年的心得体会毫不保留的灌输给他们。我一遍遍地解说着学生不清楚的知识点,对学生易犯的错误提前警告,努力地为学生的成长搭好梯子,以一种“举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虔诚努力着。可是令我失望的是,我的学生学得很辛苦,他们不仅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反而越来越畏惧学习。而且他们常在下课后很同情地对我说“老师,你太辛苦了!喝点水吧”。每当想起那样的场景,我就觉得自己和学生都很可怜。其实这也是传统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存在的共同问题。他们对学生不放心,过于强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把学生的作用“挤”到课堂的边缘。

经过这一轮的教学实践我终于体会到:一个好老师,不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锋芒毕露的“智”者,而是一个懂得适当“藏巧”、会激发学生潜能的“拙”老师。一个真正为学生着想的好老师,必须学会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弱一点、拙一点,真正把学生推到课堂的前沿,自己退而欣赏他们的创造美,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在满足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于是我不停地告诫“好为人师”、喜欢炫耀的自己:千万不要把自己看成高山,视学生为小草,让他们靠着我、仰视我、惧怕我;而应该让学生做高山,做大伞。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才能勇敢坚强、才能顶天立地,才能聪慧机敏有创造力。每当学生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的奇招妙法时,我是快乐的;当他们将我从讲台上“取代”下来要大显身手时,我是幸福的;当他们让我“退居二线”时,我是无比光荣的。所以我说在师生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

传统与创新

由于过度迷信新的教学模式,加之对新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我曾在进行课程改革初始,走入了一个误区:传统的都是落后的。于是,我“大胆地”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发”或“模仿”新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被冷落在角落里。实际上新、旧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在新课程推进逐渐深入的今天,在人人口诛笔伐“一言堂”“满堂灌”的现在,也应该正确地认识传统讲授法的价值。客观地讲,讲授法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些概念、定理以及一些间接获得的、难以再现其发现过程的知识,应用讲授法教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尤其在实行班级授课制的今天,讲授法显得更加经济、实惠而有效。但在继承传统方式的同时,还要注意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对新的教学模式,也应该理性对待。就拿探究性学习来讲,如果运用得当,对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也要看到,探究性学习比较费时费力,同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探究的价值。学生的探究就其知识的发现过程而言只是知识的再生产过程,正确地讲就是对人类正确发现知识历程的浓缩。因此,总有一个探究的界限和一条正确的探究路径,而不是漫无边际没有一点限制。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和获得正确的探究路径正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我想,探究性学习是这样,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在推进和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认为既要反对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的思想,又要反对否定传统、一切推倒重来的虚无主义。需要在新与旧中把握分寸,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也只有将新旧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让它们各尽其能、扬长避短,才能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有限与无限

高考的发展趋势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于是高考试题变化的无限性不断凸现,对试题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难以预测。那种靠扩大训练量,增加学生接触不同题型以使学生应对无限变化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而猜题押题的做法更不可取。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有限的教学空间,帮助学生赢得无限可能性的问题呢?

高考变化无限性的凸现,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认真思考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价值;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由于无限性的凸现,通过题海战术,学生能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少;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难以满足考试内容的无边界变化,而相应的对策则是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无边界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活动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技能;体验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限的训练难以使学生应对无限的变化,而相应的对策是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综合能力来增强对无限变化的适应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追求和实现的目标,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应对高考无限的变化上三者具有不同的价值,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知识与技能是抓手,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基础和前提。

快与慢、多与少

记得在刚接这届高一时,我所教的两个班的教学进度总是滞后于平行班,这主要是在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上花费了很多时间。现在习惯已经形成了,自主探究开展起来便得心应手。我的感受是: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段时间,养成以后,学生的学习进度明显加快,而且教学效果令大家都很满意。因此我说:在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可以多花一些时间,此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从这两年多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能单纯用“这节课讲了多少道题或进行了多少内容”衡量课容量的大小,而应该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大小作为评价的标准。经常性的一节课中只讨论一至两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内容很少,但学生从中收获了很多,我认为这便是成功的教学。

节奏的快慢需要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体系与安排有整体的把握,教师需要有一种开阔的、宏观的教学视野,才能慢中求快、慢中求实。

经过这几年对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我在多次的困惑和成长中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判断是不是新课程,首先是看实施课程是否全力追求和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后再看是否采取了与实现此目标追求的有效教学手段和措施,而不是首先看教学的手段和措施是否创“新”。新课程既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也不像想像中那么难,只要从心开始,伸出手就能成功。教师只要心中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信念,脑子里有培养学生能力和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意识,那他和他的学生就能感到无比的快乐与幸福!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困惑 第5篇

近些年来,我对初中化学中考情况进行分析,反映学生通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实验能力的情况,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问题。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某些误区。当前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有些教师做不全实验

有些教师认为初三化学课时紧,做实验又费时费力,所以做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还不如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来得简单,既省事又有针对性。因此,部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把原本可以分组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就是已开设的学生分组实验,也基本是放任式,忽视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

2、对实验教学的准备、组织和归纳总结不力

因为大多农村中学不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再加上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因此对实验教学的准备、组织等工作往往忽略,就是想去精心准备、组织,也是力不从心。所以,有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重活动用品与过程和方法两个方面,而对于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操作评价与操作后的反思等方面却常常忽略。如在实验操作中强调装置如何安装,具体要求什么,而忽略为什么这样做;强调学生怎样去验证教师曾经演示的结论,而忽略学生自身对问题的探究,难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没有引导学生将实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理念

现在的教材,也增加了不少家庭小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广泛地开展对平时家庭生活和周围的工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如:煤炉中煤球的燃烧、水垢的清除、硝酸钾晶体和胆矾晶体的制备等,可以让学生在家动手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课堂上结合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有些教师却不能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失去了最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机会。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困惑 第6篇

2011-5-20 13:57:13 阅读数:5756 网友评论:0(顶:0,踩:0)条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困惑

我们知道中学英语教学要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最终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然而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最头疼的科目就是英语,也常听到一些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咱们的学生学了几学期的英语,让说几句简单的英语都说不好,真是发愁。英语教学总是举步维艰,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这些困惑呢?我认为主要有三大因素:

一、环境因素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农村的孩子缺乏的就是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有机会接触英语语言环境,课后几乎没有机会说英语,试想,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来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效果可想而知了。面对这样的困惑,我就尽量为学生提供课外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外语,如:组织学生看一些英语电影,听一些英文歌曲,培养他们的兴趣。搞英语游戏,进行一对一对话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尽量用英语交谈。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会话能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二、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总有畏惧心理,缺乏自信心。一些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畏惧心理,认为英语不好学,怕开口。有些人想说,又怕说错,让其他人嘲笑。这样时间一长,对英语就产生畏惧心理,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针对这样的情况,平时就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写、多练,即使说错了也不要指责,应以鼓励为主,多为学生树立自信,以消除这种不良的心理。

2、学习方法有待改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常常用学习汉语的方式学习英语。例如:在做汉译英时,也是逐句翻译,翻译出来的英语只是简单的词语的堆积。英译汉时,也是逐句翻译,译文读起来不够通顺、流畅。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提醒学生不能用学习汉语的方式学英语,可以把英语与汉语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分清他们之间的异同。这样学起来不但容易接受,而且也不会把两者混淆起来。例如:I asked him to help me.“to help me ”在英语中叫“宾语补足语”在汉语中叫“补语”。英语中有“被动语态”,而汉语中则叫“被字句”等等。虽然叫法不同,但在句中的作用却是一样的。

三、教师因素。教育思想和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研究能力不强。有相当一部分英语老师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教育思想和观念跟不上素质教育的步伐。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知识面不宽。有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模式,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法。这样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这对以后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上一篇:都柏林大学留学排名下一篇:中秋节致员工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