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2024-09-05

什么是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选20篇)

什么是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第1篇

期待是什么?

也许是细雨中的一抹红,也许是秋日里一片黄,也许是一个转身,一个微笑……是一个让我们坚定,快乐下去的念想。

“老师,我好期待呀!”

“今天有我的明信片吗?”

“老师,你在明信片上写什么了?”

……

三月和学生读《亲爱的汉修先生》,孩子们学着书中小学生学生鲍雷伊给我写一封信,我则学着作家汉修先生回他们一张明信片。明信片,是在文具店精挑细选的,两套,一套是带着卡通风格的森林动物,一套则是中国风的蓝色调植物,纯净,美好。计划每天回五封,语文课之前读给他们听。于是,每天的语文课成了学生们最期盼也最揪心的时刻,每个孩子都希望当天收到自己的回信。

“如果没有你的回信,你还期盼吗?”

“想,我想看同学的明信片上是什么图案。”

“没有我的,我还想听。听老师写了什么。”

“我还想知道同学们写什么给你的。听你回信就知道了。”

……

章雁如同学竟然在周记中写到,当她看到其他同学拿着明信片在位子上挥来挥去,竟嫉妒起来,可是一听老师读写给其他同学的明信片时,又开心了。因为有了这期盼,孩子们比平时更乖巧,比平时更用心。站在讲台上,看见那一双双又黑又亮的眼睛似乎在闪着星光,在那一片纯净而又美好,稚嫩而又温情的眼波里,我的心在幸福的摇荡。

在42封孩子来信中,竟然有35名学生谈到阅读,张千祺写道:您知道我为什么要感谢您么?因为我以前(在上海时)不爱读诗,自从来到华一小后我慢慢爱上了读书,我现在有满满一书柜的书了,这多亏了您的功劳。焦明青同学则是对亲子阅读展示活动记忆犹新:“我刚上一年级时胆子很小,自从我演了《犟龟》这本书之后胆子渐渐大了,胆子大都要谢谢您。----我的胆子大了,声音洪亮了,变成一个自信满满的小男孩,我今年还要参加亲子阅读活动。”当然,他们对我的读书,甚至日常生活,特别我的女儿黄小米都十分的关心,想了解更多的信息,这是我始料未及的,还有个别孩子和我分享他的秘密,倾诉自己的忧伤。读着孩子们这些质朴的语言,心中满是感动与欣喜,一句一句认真地阅读,屛住呼吸,一改往日潦草书写,一笔一画真诚地写上自己的感想,不负他们的厚望。告诉他们给我印象最深的两本书籍,一是《飘》,它让我懂得了坚强;二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它让我懂得了爱情、生活、政治。我相信他们以后也会阅读这两本书的。

真的感谢他们,将人生的第一封信都写给了我,和我说心里话,这份信任与鼓励,给了我前行的力量。因为自己爱读书,也深知广袤阅读对人生的意义,那不是一本本教科书就能企及得了的,于是就在班级中推广课外阅读,在这过程中,没有累,只有快乐与成长。我坚信那一首首诗歌,那一篇篇文章,那一部部小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植下一片丰盈的绿洲,让他阳光、自信、坚强、深邃。人生之路难免坎坷,当有天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心中那片绿洲不会让他(她)成为孤岛,那里有森林的清新与芬芳,有森林的包容与力量,让他们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公众号:卉老师教语文

什么是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第2篇

通常,当选成为优秀值日生,是大班幼儿都非常渴望的一件事情。开学初,值日生工作刚开展的那会儿,班上的孩子可兴奋了,为自己能当上值日生自豪得不得了。桐桐的妈妈告诉我,孩子因为第二天要当值日生了,头天晚上就提醒她说:“妈妈,您明天早上一定早点叫我起床,我要做值日,得早点儿去幼儿园,您千万别忘了。”第二天一早,孩子也不像往常那样磨蹭了,早早地就吵着要上幼儿园。

当我看到孩子戴上值日生小围裙的那股兴奋劲儿,作为教师的我感到很欣慰,因为孩子们长大了,责任心也越来越强了。的确,每个孩子当值日生的那天,都特别像小老师——晨间协助老师搞好卫生工作,帮助小朋友摆放桌椅,照看自然角的植物,记录天气预报,做好餐前准备,提醒小朋友入厕后、户外活动前掖好衣裤,检查小朋友洗手并帮助他们拉下衣袖,整理玩具柜、书柜,离园前提醒小朋友整理衣服等等,做得可认真了。更为重要的是,在值日生的管理下,班里的秩序好多了,而且有时值日生的管理比老师还要严格。看来,值日生工作获得了成效!本以为值日生工作可以这样顺利地开展下去,谁知在不经意间,有些东西在悄悄改变。

星期三,该轮到桐桐、轩轩和木木做值日了。到了,午饭前的餐前准备时间,我来到操场上提醒正参加户外活动的这三个小朋友回班级协助老师做餐前准备。轩轩和木木听到后很快放下手中的皮球,跑到我身边,准备跟我回班做值日。开始,我以为桐桐没听见,就大声地喊了他两遍,可他看了看我又跑去玩球了。我想,他已经听见我喊他了,或许过一会儿就会回到班里。可是,等我把餐具从食堂拿回来,桐桐还没有回来。我当时很生气。还没等我说话,轩轩和木木一起跑出去把桐桐拉了回来。一回到教室,轩轩就问:“今天你是值日生,你怎么不回来做值日呀?还让我们去拉你才回来。”桐桐却理直气壮地说:“我不喜欢做值日,一做值日我就没法玩球了。”木木说:“你就知道玩儿呀!该咱们做值日了,如果你不给小朋友发碗、发筷子,那一会儿他们怎么吃饭。”两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地围着桐桐讲道理。我假装低头干自己的事,静静听着孩子们的对话。等他们说完,我抬头一看,平时挺能说的桐桐不再吭声了,低着头发筷子。我担心他会闹情绪,就把他叫到一旁,轻轻地问:“你以前不是很喜欢做值日生工作吗?”“我以前很喜欢,可现在不喜欢了。”桐桐皱着眉头回答。我又问:“为什么现在不喜欢了?”他回答道:“天天做同样的事太没意思了,一到做值日就不能多玩一会儿了。”

这时,我茅塞顿开,终于明白,原来值日生工作在孩子眼里是枯燥和繁琐的。开始的积极也许只是出于好奇,等新鲜劲过去了,当值日生就变成了负担。而且,值日生的工作过于繁琐,从早上来园到下午离园,值日生似乎要放弃很多自己游戏的时间为大家服务。比如,一大早来园,别的小朋友都在操场上做晨间锻炼,值日生却要留在教室协助老师做晨间卫生及餐前准备;小朋友们在小便、喝水,值日生站在盥洗室门口,检查和提醒小朋友掖衣裤、洗手和排队喝水;晚餐后,大家在玩玩具的时候,值日生还要帮助小朋友整理衣服。工作太繁琐,让孩子感觉非常疲惫。由此,他们才对值日生工作一点点失去兴趣。平时,老师又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自认为适合他们,反而让他们越来越反感。

为了真正达到“值日生”安排的目的,让幼儿真正懂得劳动的意义,感受到为别人服务的快乐,我琢磨着如何改变,经过仔细思考,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调整。

1.增强幼儿爱劳动的意识。

我通过谈话等活动,使幼儿懂得值日生要不怕脏、不怕累,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感受到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会很快乐。同时,我引导幼儿学会感谢别人的帮助。当值日生帮助同伴整理衣物后,同伴的感激会让辛苦付出的值日生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帮助别人让别人快乐,自己也会高兴。我还通过一些文学作品增强幼儿爱劳动的意识,如讲述故事《勤劳的小蜜蜂》,引导幼儿对小蜜蜂的精神进行讨论,启发幼儿要为班级付出劳动,开展《我是值日生小记者》的活动,把值日生的照片贴在教室的.墙面上,引导幼儿自己去体会做值日生的感受,增强做值日生的自豪感。

2.通过鼓励,增强幼儿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我认真指导幼儿的值日生工作,多鼓励、多提醒,以同伴的身份参与他们的工作,和幼儿共同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值日生工作。在做值日的过程中及时观察幼儿的劳动情况,多用肯定的语气鼓励幼儿,对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都给予表扬,让幼儿在值日生工作中感到成功感和为他人服务的自豪感。

3.运用激励手段,增进幼儿当值日生的荣誉感。

每天离园前,进行值日生小结及评价。每位值日生介绍自己一天的工作,使幼儿在值日生工作中不断有意识地感受到自己劳动的成果及为他人服务的效果与质量,增加自豪感。

每周五带领幼儿对一周来的值日生工作进行自评和小组评,评选“最优秀值日生”,并对选出的“最优秀值日生”进行奖励,包括得到“最优秀值日生”的荣誉,照片和名字可以光荣地贴到家园宣传栏上,还可以得到老师精心准备的小礼物,从而激发幼儿做值日生的荣誉感及积极性。

另外,教师要引导幼儿发现“最优秀值日生”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通过这个过程,让幼儿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意识,同时对下周担任值日生工作的幼儿也起到了帮助作用。

教育是什么 第3篇

一、教育是农业, 不是工业

叶圣陶先生说, “教育是农业, 不是工业”。工业讲究的是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作业, 而农业讲究的是因地制宜的精细式作业。

农业, 需要一个缓慢的成长过程, 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 需要精耕细作、精心呵护;而工业, 需要一个整齐划一的过程, 需要一个较短的生产周期, 需要程序控制、整齐统一。教育是农业, 不是工业, 它是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去追逐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凸显的是生命性。

教育是农业, 不是工业, 它得注意季节的更迭, 而播种不同时令的作物;教育是农业, 不是工业, 它得注意天气的变化, 而给作物遮荫挡雨;教育是农业, 不是工业, 它得注意时间的变化, 而谋求生长的效益。

二、学校是农场, 不是工厂

学校, 是农场, 不是工厂。农场长满的是生机盎然的作物, 而工厂生产的是雷同类似的产品。

农场, 需要的是作物生机勃勃地生长, 你可以长成乔木, 也可以长成灌木, 甚至可以是一株默默无闻的小草;而工厂, 需要的是产品统一整齐、一模一样。学校是农场, 不是工厂, 它是一片土去拓展另一片土, 一阵风去吹向另一阵风, 一颗心去走进另一颗心, 展示的是人文性。

学校是农场, 不是工厂, 它得注意土地的贫瘠, 而选取不同的种植作物;学校是农场, 不是工厂, 它得注意土壤的肥瘠, 而注意种植的深浅;学校是农场, 不是工厂, 它得注意地积的大小, 而算计种植的数目。

三、教师是农民, 不是工人

有人说,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我说, 教师是农民, 不是工人。农民强调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情投入, 而工人需要的是一份职责一份遵守的规则角色。

农民, 会众里寻他千百度般识出良种, 会根据种子选择合适的土地, 会因物制宜地种植;而工人, 只需一成不变地控制程序, 只需机械单调地生产, 只需同等均衡地对待。

教师是农民, 不是工人, 它得注意工作的长期性, 而清苦地工作;教师是农民, 不是工人, 它得注意工作的艰苦性, 而清贫地工作;教师是农民, 不是工人, 它得注意工作的创造性, 而清新地工作。

四、学生是作物, 不是产品

学生是作物, 不是产品。作物展现的是一个生命体的勃勃生机, 产品显示的是一个工具的标准统一。

作物, 需要种植者真心地投入, 需要农场主科学地筹措;而产品, 只需要呆板地执行命令, 只需要单调地履行程序。学生是作物, 不是产品, 它是一朵花去映红另一朵花, 一片叶去接近另一片叶, 一种声音倾听另一种声音。

学生是作物, 不是产品, 它得凸显生命性, 需要的是人文关怀;学生是作物, 不是产品, 它得强调发展性, 需要的是科学种植;学生是作物, 不是产品, 它得洋溢创造性, 需要的是不断创新。

幼儿教师随笔 第4篇

幼儿教师是人生的第一位启蒙教师,是第一开智者,是教幼儿如何做人的先行者。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从事幼儿教育,要会用心去与孩子们交流。既要耐心细致,又要灵活多样。无论是在生活的照顾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幼儿园教师就像一个百宝箱,什么知识都要通晓一二,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对色彩的理解能力,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对语言的表达能力,与对家长的沟通能力等等。作为幼儿教师,我认为对孩子的爱、理解、倾听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爱和尊重是贯穿教育始终的,对孩子的肯定和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儿教师要架起通往孩子心灵的桥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关注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我们要用未来社会的眼光和标准,去培养教育我们今天的孩子:在幼儿园时期,让幼儿通过各种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用多元化、开放化的教育,使幼儿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我们幼儿教师必须时刻记住让自己蹲下去,和孩子一样高,努力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幼儿教师,还要注重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教幼儿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使其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写照。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幼儿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幼儿从小就会使用礼貌用语,从小就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好孩子。

幼儿教育随笔:老师,你在干什么 第5篇

今天早上,我打印出来几个字,不是很清楚,就蹲在电脑旁边,用记号笔在描画,昊林、亦菲就过来问:“老师,你在干什么?”我都没来的及看他们,忙的只是说:“都去坐好。”感觉又有孩子围上来,我抬头一看,格格。一个从来不多言多语,总是坐在小椅子上,从来不会引起老师注意的小女孩,她竟然也过来看。那一刻,我感觉老师在这里做点什么,对孩子而言是多么大的吸引,孩子肯定很想知道,老师在做的事情,是不是一会就是上课的事?说不定心里还有很多别的疑问和好奇。所以那么乖巧不爱动的孩子,竟然也敢于走近老师看看老师在干什么?

于是,我抬起头,跟孩子们说:“老师在这里描几个字,一会找小朋友帮老师涂色。”我再接着描的时候,没有孩子走过来了。

尊重是相互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第6篇

有些时候,我们总说别人不礼貌,不尊重人,但其实我们先要想想,自己是否有尊重过对方,毕竟尊重是相互的,你不尊重对方的话,对方何以会来尊重你?有一句老话说的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反过来说,只有你尊重了幼儿,幼儿才能尊重老师。

我们是孩子的榜样,一言一行都被孩子所关注,小岱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但与别的孩子之间很难相处,交往能力非常差,总是独来独往。在有一次上语音课,教儿歌的时候,我发现有一首新教的儿歌除了小岱掌握了,其他小朋友都没有掌握,于是我顺势请小岱来当小老师,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的来教小朋友们念儿歌,小岱的聪明,小岱的认真,小岱的耐心等优点,深深得打动了其他小朋友,他在这次活动之后收获了很多好朋友,让他尝到了拥有朋友的快乐,从而产生交友的欲望,与朋友相处得也非常融洽,交往能力也明显提高。在这个案例里,我始终接受孩子的个体差异,小岱在交往能力方面上确实不如别的孩子,但是我细心的去关注孩子,寻找他的闪光点,并且以他自身的强项去推动他的弱项。我利用小岱的优势,提供孩子一个交友的平台,为他在交往这条道路打开了第一扇门。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努力实施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爱是育人之本 第7篇

很不幸,我发现我像个警察一样,我的工作也不像是在育人,而更像是一一“打地鼠”,谁冒出头就“回击”谁。呜呼哀哉!怎样包容这些孩子,让他们浸润在环境中慢慢改变呢?这需要一个怎样的环境?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目前我的答案是一个充满爱的环境。

班里有一个需要老师经常关注的孩子,会常与其他孩子产生肢体碰撞。比如,别人在洗手的时候他在后面排队会撞到别人(有时候看起来像是故意晃到人家身边撞人);跑的时候容易摔倒而撞人;别的小朋友“批评”他,他说不过可能会动手推人、掐人;排队的时候一定要站第一名;发饭的时候一定要当小值日生;睡觉的时候也总要老师陪在身边……老师没有关注到,或者他没有当上第一名,或者被批评的时候一定会大哭大闹起来……看似有很多行为问题,真的很让人头疼。

如果教育就像巴普洛夫训练那只狗一样,仅仅是“刺激一一反应”这样简单,那每次这个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老师就条件反射一样“打地鼠”就好了。但是事实证明,“小地鼠”们在行为表现上会“越挫越勇”,形成老师越来越头疼、孩子越来越淘气的恶性循环,甚至萌芽“习得性自弃”的行为表现。而在心理方面,一次次的“回击”一定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感,容易使他在面对很多任务情境时变得胆怯。

虽然我不能像医生一样给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表现“对症下药”,但从孩子最明显的表现来看,他显然没有和老师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需要老师时时给予、时时“填充”。用《游戏力》的作者劳伦斯的观点来看,代表孩子自我的那个杯子明显是不满的,“对孩子打骂、严加处罚或者不予理睬,只会使他们的杯子空得更快。孩子本指望我们来加满杯子,现在杯子反而被我们打翻在地”。因此,我决心先用爱填充孩子的杯子,让孩子感受到,你在这里很安全,老师会接纳全部的你,你并不需要做特别的事引起老师的关注,你可以试试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享受游戏、学习、人际交往的美好,享受融入集体后老师的肯定、同伴的接纳以及自我的价值感。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减少无意义的指责、批评,直接告知正确的行为方式,少说“你怎么能……”“不许……”,多说“你应该……”,多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和鼓励,而在孩子的行为哪怕出现微小的改变时,马上给予及时的、非物质的奖励,让孩子意识到是他的行为本身受到赞扬,多激发他的内部动机,鼓励他自我价值感的发展。

另外,孩子身体运动、肢体碰撞方面的行为表现,体现出身体协调能力、控制能力的不足。而从儿童的生理发展来看,触觉、前庭平衡觉与本体觉等身体感觉负责协调身体双侧、计划动作、集中精力与稳定情绪,因此发展孩子前庭平衡觉与本体觉的相关活动或训练应该会对这个孩子有所促进。这个孩子很喜欢抱老师,也喜欢和小朋友有肢体接触(有时候是不适宜的接触方式),考虑到他可能是在寻求促进自我发展的触觉刺激,因此我会尽可能满足孩子拥抱老师、和老师亲近的需求,同时引导他用适宜的方式与别的小朋友产生身体接触。

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个辩题恐怕难分胜负,但不管它是什么,不管以科学之术还是艺术之道来育人,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认为爱应该是起点,没有爱就没有关注、没有思考、没有教育。想到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管是摇动、推动还是唤醒,爱是这一切的出发点,需要我们时时用一颗饱含爱意之心去保护、守护、呵护一个生命,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人的成长。爱是育人之本。

什么是教育爱 第8篇

首先, 教育爱与母爱一样, 是一种无条件的爱。作为教师, 只要是自己的学生, 无论其是富贵还是贫贱、是聪慧还是笨拙、是淳朴还是顽劣, 都要爱他。第二, 教育爱与母爱一样, 是单向的给予之爱。与友情和爱情的双向性不同, 教师虽然也需要学生的爱, 但教师爱学生不是为了让学生爱自己, 是“为爱学生而爱学生”。第三, 教育爱与母爱一样, 是一种低调的爱。第四, 教育爱与母爱一样, 一开始就应朝着自己的隐退努力。

之所以说教育爱是类母爱, 还因为二者除了相似, 还有相异。首先, 二者虽然都是无条件的爱, 但二者的基础不同。母爱是有生物基础的, 即哺乳动物的亲子本能, 是一种更加自然的情感。教育爱没有这样清晰的生物基础, 如果非要从本能的角度去找的话, 也许可以与人的博爱本能、年长一代爱护年轻一代的本能相联系。教育爱是基于教育者的天职而产生的爱, 与自然而然的母爱相比, 多了一些理性色彩, 不是“天经地义”, 而是“理所当然”。第二, 母爱是特殊之爱, 而教育爱既是特殊之爱, 又有普遍之爱的特性。母爱的对象可能是复数, 也可能是单数, 但教育爱是一定范围内的所有学生。第三, 教育爱有母爱的味道, 也有父爱的色彩。作为学生, 感觉老师像母亲一样全心全意爱他是重要的, 但感觉自己达到了老师的期望, 符合老师的要求, 自己本身是值得爱的, 也同样重要, 所以严格要求是教育爱的表现方式之一, 这也与父爱是相通的。

教育是什么? 第9篇

是上学、念书、知识、考试、分数、升学?

不是。

教育的中心应该是人,是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正常地成長,优秀地做人、成功地做事、幸福地生活。我们的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学生要学习的各种知识,但没有规定要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幸福。

什么是幸福?让学生自由健康的成长吧。教育家卢梭曾说过“教育即成长”,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其实,教育好比是农业生产,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让他自由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办教育的确与种庄稼相仿,最重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的生长条件。

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田地里中种出了一批“营养不良”的苗子,他们不是缺乏知识和技术,而是缺少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能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上了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

这不禁令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2012年4月,经合组织提出了21世纪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这些能力中没有一个是要求学生具备考试能力的,而我们的教育却培养了更多的考试机器和考试高手。

要想拥有这些必备的能力,就必须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整合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和转变学习观念。

如何转变观念?转变成什么样的观念?是需要我们深思和进一步探讨的,但是,就职场喜欢的员工素质而言(包括诚信、沟通、合作、谦虚、务实、勤快、注重细节、谨慎言行),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到教育转变的方向在哪里了。

(作者为国家副总督学(正司)兼教育部督导团办公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什么是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第10篇

我们许多家长花费了很多的精力、财力教孩子学这学那,可是最容易、最应该学的却没有学好,那就是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却没有学会,可悲吗?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均为课程。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幼儿学习的`内容,这种课程的设定是根据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的。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主要是培养幼儿对一切事物的兴趣、习惯、良好的性格,而知识上的要求是追求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我们许多家长认为“上课”是学习,那你对学习的理解太狭窄了,上课是获取更多的是知识的学习,生活活动所获得的行为、生活、卫生等习惯上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生活、学习交往”这些才是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内容,请家长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一味地追求知识的堆积,忽视孩子其他的发展。不同的学习形式、学习内容保证了幼儿的全面发展,身心和谐、心智平衡地发展。

学习做人: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要学会了礼貌、学会自控、学会分享等等。进了幼儿园,孩子知道向老师问好,课堂上知道听老师的口令,知道老师上课的时候,不能随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不能随意打断老师说话。

学习交往:其实,许多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社交经验,幼儿园又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教他们怎样保持友谊,教他们在没有教师和妈妈帮忙的情况下自己怎样独立解决小伙伴之间产冲突。

什么是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第11篇

我认为最终目的就是能独立做有思考的阅读,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念想法,用文字表达进行再创造,成为一个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和释放自己的终身武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和各种考试就是为这终极目标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如果为了眼前的分数,而牺牲了大量阅读和阅读中思考的时间,是可惜的。事实证明,我不在乎眼前分数的教学方法,反而还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成绩)。

学多少不是成功关键,能主动学习多久才是关键。

激兴趣、养习惯、教方法、练毅力=成功。

经典的国学著作,孩子们不可能听几遍、读几遍,听老师或者各路大咖专家讲了,就马上能理解了,但至少表面能懂意思,关于国学著作,要允许孩子不求甚解。

孩子就是父母的作品,孩子的进步需要家长的智慧、家长的智慧需要视野方法。

语文必须广而泛读 :历史、科学、哲学、文学、科普等等都得看 ,要大量的泛读打好底子。

什么是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第12篇

接纳是成功教育的开端幼儿教师随笔

区域游戏开始不久,建筑区里传来了孩子们的争执声:“我是第一个来的!”“我是第二个来的!”当我来到建构区时,我看到所有人都说翔翔是最后一个来建构区的,现在建构区人多了,所以翔翔应该退出。只见翔翔退了一步,小手捏着拳头大声地说:“我已经很久没有来搭积木了,刚才我只是走得慢了点,我不退出。”这时,其他孩子又纷纷指责翔翔不遵守规则,影响了大家的游戏。可翔翔就是不肯退出,情绪有点激动。我轻轻搂住翔翔的.肩膀,俯下身对他说:“翔翔,老师知道你很喜欢在建构区玩,也知道你现在一定非常难过。是的,你只是动作慢了一点,才变成最后一个进区的。”这时翔翔情绪缓和了一些,他看了看其他孩子又望了望我,然后慢慢地走向其他区域。第二天,我看到翔翔早早地来到了建构区,看着他的背影,我也被他的这份执着打动了。

翔翔平日非常喜欢拼搭,每次都能搭出很有个性的作品。在这件事情中,如果当时我只是说“翔翔你出来,建构区里的人太多了”,或者说“翔翔你是最后一个进来的,所以你应该退出”,翔翔一定会认为老师不能理解他想搭积木的迫切心情,对他漠不关心。他很有可能会继续僵持着不肯退出,即使迫于教师权威勉强退出,心里也是不服气的,外在的压力也许能暂时抑制孩子发脾气,却也可能加剧孩子内心的冲突与矛盾。所以,我们只有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情绪,才能让他感到自己被尊重、被接纳,才会心平气和地思考问题,从而做出合理的行为。

什么是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第13篇

我对教育的理解仅仅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上, 我是研究历史的, 我所懂的仅是历史, 但我关心中国的今天, 也关心中国的未来。所有正处于当下的中国人都知道, 我们正处于一个巨大的转型当中, 这次转型将以什么方式展开,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 是与教育有关的。一个国家的教育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这个国家的文明就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或者说, 普通教育, 特别是基础教育——中学、小学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准, 这个国家就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准。

我在关注“民国”历史的时候, 刚开始主要关注大学, 只有大学才能决定一个民族的文明高度, 所以, 我把目光集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些顶尖的大学, 我会特别向往、羡慕那些学术大师们, 向往那个时代学术自由的空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 我会发现, 比大学更重要的是中学, 比中学更重要的是小学。我想起一百年前蔡元培当“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的时候, 和“教育次长”范源濂的争论。范源濂认为, 小学最重要, 如果没有好的小学, 就不会有好的中学;没有好的中学, 就没有好的大学。而蔡元培的意见正好相反, 他说没有好的大学, 中学的师资从哪里来?没有好的中学, 小学的师资从哪里来?因此要先办好大学。这也许可以看成是一个循环的问题, 但是今天回过头来看, “小学比大学更重要”, 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接受大学教育, 而所有的人几乎都要接受小学教育。所以, 我说了一句话:小学课本, 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 代表着一个民族文明的底线。这句话曾经被媒体广泛引用。为什么说是“底线”?如果说, 我们的文明高度是由最顶尖的知识分子决定的, 那么在底线的意义上, 一个民族整体的文明水准则是由所有的中国人决定的。所有的中国人受到一个什么样的小学教育, 这个民族基本上就是什么样子。

那么再回想, 从孔夫子以来的教育实际上是比较单一的经典教育, 这种经典教育只是提供了一个维度的教育。我不说这种教育不好, 它也有它的优越性, 它也包含了人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人文教育:四书五经, 经典阅读, 加上诗词歌赋, 每个人从小就受到伦理的、审美的熏陶, 但是几千年走下来, 到了清朝1905年, 废除科举制的那一年, 2000多年来, 中国只是在原地踏步, 一直只有这种单一化的经典教育或者说人文教育模式, 已经跟不上世界的脚步了。当时整个世界的教育, 正是我们今天普遍接受的欧美教育, 这套教育是从希腊发源出来的, 它的核心是“科学教育”, 但也不排斥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 同时又加上了公民教育。所以, 我理解的现代教育实际上是三大板块: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公民教育。

在我们当代的教育中, 其实只剩下了单一的科学教育, 既没有我们古老的——有2000多年传统的人文教育, 也没有——曾在“民国”有过几十年历史的——公民教育。我们只有从西方传过来, 又根据自己意识形态需要改造过的科学教育, 所以, 我们常会觉得我们的教育在追求“快”, 为什么?因为“科学”是讲究效率的, 人文教育是“慢”的, 是讲生命的。人文教育单一化, 不好, 所以我们要把科学教育引进来, 但是当我们把教育带上单一的科学教育轨道的时候, 我们有没有发现, 这样的教育也是大有问题的。

这就回到我们教育的核心: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最终价值是什么?这些问题我也想过很多年, 但至今没有想得特别明白。我粗浅的理解是, 我们的教育, 提供的是“常人”教育、“常态”教育, 而不是“天才”教育、“非常态”教育。学校只担负一个使命, 培养普通人;不担负培养“天才”、“超人”的责任。学校并不担负培养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的责任……不是为培养科学天才, 也不是培养文学家、艺术家而存在的, 贝多芬、莫扎特是学校能教出来的吗?他们本身就是天赋异能, 天才不是靠学校教育提供的, 他在任何环境下都可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脱颖而出——当然, 学校会给他提供一些契机。爱因斯坦也需要读大学, 但他一直到大学毕业, 他的物理学成绩都并不特别出色, 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几百年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学校只担负一个责任, 就是让一个普通人成为在精神上健全的人, 成为文明社会的正常人。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校教育就是应该以人为本的, 而且应该以普通人为本的, 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 根本不需要设定一个目标, 需要教出多少出类拔萃的人。学校教育, 其实提供的是一条中间线的教育, 它不是按照智商最高的人的标准设立的, 而是按照普通人的智商设立的, 所以, 学校教育中, 快乐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它应该成为学生——同时更加重要的是——成为老师快乐的过程。今天, 恰恰相反, 老师不快乐, 学生更不快乐。

过去对教育的主体有很多的分歧, 但是我思来想去, 其实老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如果老师不快乐, 这个教育过程的展开就会带上很多阴影。所以, 我想到一个词:尊严。如果一个时代的老师, 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老师, 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是较高的, 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 他生命的尊严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我们的教育基本上就失败了。何为师道尊严?就是老师在这个社会受到普遍尊重的那种尊严, 如果连这个都没有, 这个时代的教育——哪怕它出了很多高分的学生——也是失败的。

很多时候, 那些衡量指标都是不可量化的。现在来理解“民国”的教育,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有战乱, 有动荡, 但是它的教育是相对成功的, 因为那个时代教师得到了尊重, 学校得到了尊重。那个时代的学校, 大部分——我们不能说全部——都是由教育家来办的, 而不是由行政人员来办的。那个时候, 北京大学校长这个位置和“教育总长”之间可以是来来回回的, 蒋梦麟当过“教育总长”, 也多次当过北京大学校长, 但他不认为当了部长, 再当校长有什么不好。蔡元培也当过“教育总长”, 然后再去当北京大学校长。他们并不觉得校长和部长之间有巨大的落差, 反而觉得北京大学校长这个位置可能更体面, 北京大学校长, 在他们心目中不是一个行政职务, 在他们看来, 这是一个教育家所担负的岗位。

我想到几个人。张伯苓, 大家都知道他是南开大学的校长, 但我更愿意说他是南开中学的校长。事实上, 张伯苓办得最成功的学校可能还不是天津的南开大学, 而是抗战烽火中的重庆南开中学。林砺儒, 他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 后来做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长, 1949年以后做了新中国教育部的副部长。我倒觉得他不应该去做副部长, 他最适合的岗位是做校长, 而不是部长。经亨颐, 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长, 创办过春晖中学。还有赵君达、高凤山、周厚枢……后面这几个人现在都不大有名了, 已经被人们给忘了, 但是在他们学生的眼中他们曾经都是耀眼的明星, 曾经是太阳, 正是在他们手里, 天津耀华中学、北京汇文中学、江苏扬州中学, 这些学校都是当时中国最好的中学。这样的人, 在“民国”的时候, 每个地方都有一批, 正是他们这样大大小小的教育家办出了一批很有魅力、很有影响的中小学。所以, 我说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很大程度是由中小学所决定的, 而这些教育家就是这些学校后面的灵魂人物, 他们不仅是掌舵的人, 没有他们, 学校就没有灵魂。

我在看“民国”教育的史料时, 特别想到几点。那个时代, 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自成体系、自成脉络的, 具有独立的价值和地位, 小学就是小学, 中学就是中学。一个人可以以终身做小学老师来作为他的理想追求, 把自己的角色尽最大可能地扮演得尽善尽美;一个人也可以把中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来追求, 而不仅仅作为一个职业来看待。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也是如此看的。

我们今天看“民国”教育, 会有很多看点。刚才讲的就是其中的一个看点:教育的独立性。另一个就是, 它是人的教育, 它把人当人。有一个在中国台湾影响非常大的知识分子, 叫殷海光, 是金岳霖的弟子。我到中国台湾参观殷海光的故居, 走进去看到的第一条他手写的格言, 当时印象特别深。由于他是研究逻辑学、伦理学的, 因此就更加关注基本性的问题, 他说:“自由的伦理基础是把人当人。”我想把这句话借过来说: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把人当人。

“把人当人”, 不是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把人当人, 而是说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把人当成工具。事实上, 我们现在的教育设计更多的是把人工具化, 因为学校要求学生在考试中胜出, 要他成为考试的机器, 整个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 而不是为了教他成为一个人而存在的。这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当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去的时候, 你要扭转方向, 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只能去拼, 拼到最后大家都精疲力竭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在2006年做了一项调查, 调查了1300多人, 竟然有70%以上的人把考上大学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在前面奔跑的过程中, 实在太累了, 精疲力竭了, 好不容易跑到这个点, 终于可以放下来了, 所以, 这里都成了他们的目的地了, 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我前面说,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它永远没有终极的目标, 它永远朝向未来, 它只是一个过程, 它没有结果, 没有终点。

北京大学有一个经济学教授厉以宁, 每次在给新生上第一堂课时他都会问一个问题:你到北京大学来是要学什么?很多人说, 我是来学知识的, 他说不对;也有人说是来学方法的, 他也说不对。没有学生能答对, 他就说:你是来开阔视野的。教育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文明的视野, 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 天有多高, 地有多厚;让他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让他打开视野, 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才是首要的目标, 然后才是知识和方法。

如果一所学校能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己兴趣之所在, 真正让他们知道兴趣在哪里, 也让老师有机会把自己的兴趣转化成动力, 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变得丰富、健康, 也才能把一个人的能力挖掘出来——因为每个人的潜能都是不同的, 也就是上帝所赋予给每个人的恩赐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的恩赐的方向一定都不相同, 我看到在某些领域做出重大成就的人后来回忆自己的中小学时, 不约而同地讲到;自己在中学或小学时代, 在某个阶段遇到某个老师, 这个老师激发出他某个方面的潜能, 然后他在那个阶段就奠定了今后发展的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是中国冰川学的开创者, 他的启蒙是在初中完成的, 他当时就决定要考大学的地理学专业, 后来考取了浙江大学。中国最著名的植物学家之一吴征镒, 还在扬州中学读学时就发现自己的天分在植物学这一方面, 后来就不断朝这个方面努力。科学史家、《爱因斯坦文集》编译者许良英, 后来之所以会去研究爱因斯坦, 也起源于少年时代的一个偶然机会, 他读到爱因斯坦的一本书《我的世界观》, 一心想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物理学家。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我深感, 在学校阶段, 如果有充分的机会, 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力在哪一个方向, 并且能健康地发扬光大, 这就是真教育。

我特别赞成文质先生搞的跨年诗歌朗诵会, 因为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 这种美育的东西, 才更容易成为人生命内在的东西, 从中可能转化出一生的资源。其实, 教育说穿了就是要把人当人, 但是把人当人是需要资源的, 这不是一句空话。你不知道屈原, 不知道李白、杜甫, 不知道曹雪芹, 不知道鲁迅、胡适, 你就没有办法让自己在文化上变成一个中国人——你只能是物质上的中国人。就像我们到了美国, 我们就不能成为一个美国人, 因为我们不是在惠特曼的诗歌、海明威的小说哺育下成长的, 我们要进入他的文化, 进不去。有些华人在美国生活几十年, 交往的圈子基本上还是华人, 因为他跟美国人是两个文化系统。我曾经想, 一个人在这个时代生活, 他在精神上需要两个证件, 一个是中国文化的身份证——这是指你身上的中国文化元素, 另一个就是全球普世文化的护照, 你要知道自希腊文明以来整个文明的脉络。你有了这两个证件才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现代人, 大致上可以跟这个时代构成一个对应的关系。如果这些都没有, 那你虽然活在这个时代, 但实际上和这个时代是很远的, 你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一个很小的世界里。

从这些方面来看, 我觉得“民国”的教育是成功的。一个时代不能因为它是乱世, 就说它是失败的。诸子百家不是产生在秦始皇大一统的中国, 而是产生在春秋战国时代。“民国”, 是中国的乱世, 但是在教育上走出了一条真正融合中西的道路, 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本土化, 让我们在这块土地上不仅享受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最优秀的文化, 同时能享受来自全球的最优质的资源, 这就是“民国”时代曾经做到的。

给“民国”教育列出部分关键词:个性、气质、精神, 这些词, 我们看上去都是“虚”词, 是这个时代所反对的词, 是这个时代不喜欢的词, 但恰恰是这些词才是“把人当人”的根基。人区别于其他人的, 不就是这些东西吗?如果在这些方面没有展开, 在教育中没有能塑造人的个性, 也不能让人的气质得到展现, 更不能培养他们健全的精神, 那这种教育基本上就是失败的。

今天, 我们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有可能做得更好的, 中学可能难度更大。毕竟小学还是能给小学生做一些“无用的”事情——无用的事情, 恰恰是最有用的;那些有用的事, 恰恰是没有用的。在这方面我有一些个人的体验, 以我个人为例, 当我成人以后, 在学生时代所学过的东西, 基本上都用不着, 可以说90%都没有用上。但是自小学时代以来, 我读的那些课外书基本上都有用。这个“有用”不是说直接拿来的那个“用”, 而是它总在你写某一本书, 或某一篇文章的时候, 那条神秘的线索会被激活, 几十年前的东西, 就被扯出来了, 构成一个完整的东西。这一种说不清道不明, 却又真实存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也难用一种物质的、可以量化的方式去表达, 就好像《圣经》里的一句话:“你必点燃我的灯。”

教师是什么 第14篇

上了初中,一位教我们初一生物课的民办男教师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领导的不信任,他被安排到我们班教生物,这不是他喜欢和擅长的学科,再加上他对领导的不满意,我们就成了他发泄不满的对象。开学第一节生物课上,他大张旗鼓地说:“我姓赵。”我们都很惊讶,他明明姓李,为何又姓赵呢?他接着说:“我叫赵本宣。”我们更惊讶了,大家都瞪着惊奇的双眼望着他,等待下文,他清了清嗓子,又说:“照本宣科。生物课有什么好学的,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照本宣科。坦白跟你们说,我对这门学科知之甚少,所以只有照本宣科。”果然,这是位诚实的老师,他的课就变成了读教材,索然无味。教师是什么呢?在这里,他不是路标,不是引路人,不是工程师,不是园丁,他也仅仅是花园中一棵急需养料的树苗。

1999年7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接了三年级一个有个性、有头脑、有思想的班,担任孩子们的数学老师。在观念深处,老师是至高无上的知识权威,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孩子的救世主。带着这样的观念走上讲台,原以为教小学生很容易、很轻松,很好对付,可有一节数学课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在一堂数学课上,我用实物教具引导孩子们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抛出一个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之后正准备进入练习环节,可我话音刚落,立马就有十几个孩子脱口而出:“不对。”其中为首的就是那个一贯爱与老师唱对台戏、敢说敢做的留着短发的大胆的申思。这孩子思维敏捷、话语流畅。我很欣赏她率直的个性和聪慧的头脑,但又怕她给我添乱子。于是我反问他们:“你们能证明正方形不是特殊的长方形吗?” “我能。长方形有4条边而且对边相等,有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有4条边,并且都相等,有4个直角。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而长方形只有对边相等,怎么能说正方形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呢?所以我反对张老师的意见。”申思很认真地说。我想马上跟她解释,可没等我发言,赞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的一部分孩子异口同声地说:“不同意申思的意见。”数学基础好,一贯爱辩驳的冯础没经我允许就站起来说:“我不同意申思的说法,她刚好就理解反了。”边说还边用学具演示起来:“你们看,长方形有4条边且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正方形也有4条边,都相等,有4个直角。它们都有4个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既然4条边都相等,当然对边也相等。所以我认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他一讲完,正方同学就热烈鼓起掌来。这下可急坏了反方,他们又派申思起来反驳:“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长方形4条边不相等,正方形4条边相等,怎么能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呢?”我很想插进去解释,可性急的李鹏宇几乎是冲上来跟我说:“张老师,让我来画图给他们证明。”他先在黑板上不太规范地画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然后解释说:“你们看,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直角,这是相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也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就是长方形只有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请看:正方形对边相等吗?”下面的孩子齐声应答:“相等。”“既然正方形也是对边相等,前面的两条边又都一样,那就证明正方形是长方形,而且是特殊的长方形了。”他这一分析,反方同学恍然大悟,眼睛里露出一种释然的眼光。可顽固的申思仍坚持自己的理由。怎么办?下课铃响了,孩子们带着激动而又兴奋的心情冲出了教室,申思却独自一人还在思索。我也陷入沉思:孩子们那种不唯书、不唯师的反叛和挑战精神冲击着我原有的教师观,提醒我反思:我是谁?我扮演着什么角色?

孙悟空是动物吗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第15篇

晨间点名,我改变了一下点名的方式,请点到名的小朋友说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商震!”“马!”“嘉伟!”“大象!”……“林林!”“孙悟空!”我愣了一下:“孙悟空是动物吗?”小朋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鸦雀无声。我下结论:“孙悟空不是动物。”话音刚落,义义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身上不是有毛吗?”宁宁接着说:“对!它还有尾巴呢!”“他还会打妖怪!”“孙悟空是猴子啊!”

“孙悟空会说人话,他和真正的猴子不一样。”我向小朋友说明我的观点,一些小朋友表示赞同,义义则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它身上有毛、有尾巴,为什么不是真正的猴子呢?”

我解释:“孙悟空只有在电视里、动画片里出现,真正的动物是真实存在的小动物,孙悟空其实并不存在。”

听我这么一说,小朋友好像有点头绪了。“对啊,我在电视里见过孙悟空!”“他会72变。”“他还会飞呢!”我借机补充:“对啊,孙悟空会飞,你们见过真的`猴子会飞吗?”

小朋友好像明白了:“对啊,真的猴子是不会飞的!”“原来根本就没有孙悟空啊?!”孩子们好像有点失落,有点沮丧。

孙悟空——孩子们心中的英雄,我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个虚拟人物的角色形象呢?如何帮助孩子分清动画与现实的差异呢?

我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个调查:你喜欢哪些动画角色,这些角色和生活中的形象有什么不一样。

什么是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第16篇

慧慧是一位不声不响的小朋友。记得我刚到这个班时,指导老师介绍班上情况时,特别提到一些比较聪明、能干的幼儿,但没有提到慧慧的名字,自然我也就没去注意她。

为了和孩子熟悉,了解他们,我这个才上岗的新兵一有空,我就有事没事找那些活跃、能说的幼儿,和幼儿聊天,联络感情,上课时也总请这些小朋友回答问题。

一天自由活动时,慧慧跑到我面前,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老师,你上课的`时候为什么总不叫我回答问题?”我听了心里一怔,支吾着说:“可能是因为你没有举手吧?”“不,我举手了!可是你还是没有叫我?”慧慧坚持着说。我感到十分窘迫,但还是想方设法为自己找个借口,低声地说:“那可能是老师没有看到。”慧慧听了,大声地说道:“那我以后把手举得高一些。”“好,我以后一定叫你。”“真的?”慧慧兴奋地问我,我用力点点头,她高兴地又蹦又跳,跑出活动室。我独自怔怔地坐在椅子上。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注重个体幼儿的发展,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了,可我却……

什么是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第17篇

中班一学期接近了尾声,我惊喜的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回顾孩子们的点点滴滴,颇感欣慰,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们感到欣喜,这体现了自己辛苦工作的价值。记得看过一段话:犹太人都很爱读书,在他们出生不久,父母就把蜂蜜洒在《圣经》上,让孩子去舔,从小让孩子认为书是甜的,并从此不断的给孩子讲上面故事,书始终放在床头。在我的班级“小小图书馆”就给幼儿创造了书香的环境和氛围。爱看书的孩子们养成了优良的品格。他们比较踏实、细心,思维活跃,喜欢学习,注意文字,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针对孩子们的`特点我在班级展开了一系列“我是班级小主人”的活动。

一、我是天气预报员

在每天的国歌结束后,我们班的小小天气预报员也要开始播报了,首先是日期播报,然后是天气情况,最后是小朋友的祝福。如天气渐凉,请小朋友多加衣服,预防感冒;又如祝小朋友开开心心的过好今天等等。为了争当小小天气预报员,孩子们的坐姿不仅得到了规范,语言表达也得到了锻炼。

二、我是讲故事班长

每天的午睡是让老师头疼的一件事,属虎的孩子们真是生龙活虎,直到13:00还有不睡的幼儿。在午睡时我们开展了讲故事班长活动,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自我表现欲望,为了当讲故事班长,他们的睡姿非常规范,朝鲜族幼儿金姝睿的《小壁虎借尾巴》、崔珑翰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刘近博的《狼来了》等等;进餐前的讲故事班长也给孩子们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并锻炼了幼儿倾听行为,让小朋友们更增添了阅读的兴趣。

三、我是阅读小明星

班级的小小图书馆有图书借阅登记本,每月我们会统计出借阅图书最多的幼儿,评出阅读小明星,并给幼儿颁发证书和小明星奖品——绘本图书。既激发了家长亲子阅读的热情,又鼓励了孩子们阅读的习惯。班级信息撰写中,信息宝宝们会得到图书奖品,家长们为了给宝宝们得到绘本奖励,努力的为班级撰写信息争得荣誉。

四、我的心情我做主

在设计自选游戏评价栏中,我们给幼儿充分的创造空间,每人5个表情自由选择,并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心情。如“我很得意,我完成了一个拼图”。又如“我很酷,我帮助小朋友整理图书”……一个表情幼儿会运用不同的词语,幼儿都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呵护幼儿个性的同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我为他们自豪。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第18篇

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 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 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 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让年轻一代在人性的光辉里, 拥有一个关怀的人生, 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到的一个目的。

只有在良好的教育情境中, 健康的成长、和谐的发展才有可能;而惟有良好的教育, 能够为每一位公民铺设一条由狭隘走向广阔的大道, 引领他获得足够的鉴赏力, 去享受整个人类千百年来所创造出的那些最富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精品, 使他有机会去创造属于他自己的美好人生。

教育是为了什么 第19篇

你是我的朋友吗幼儿教师随笔 第20篇

《比比和朋友》第三单元主要是关于“朋友”和“友谊”方面的内容。在这一单元前,我想,应该首先了解一下孩子对于“朋友”和“友谊”已有的认识,以便于单元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在这个时候,两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情引起了我的关注。

事件一好朋友必须一直挨着

餐前活动时,我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忽然,有小朋友说:“老师,辰辰哭了!”我循着声音看过去,果然,辰辰在那里抹眼泪呢。“怎么了,辰辰?”我走过去轻轻地问。“嘉轩不跟我做好朋友了……”辰辰一边哭一边指着隔着两个小朋友坐在长条凳另一头的嘉轩。“我没有啊!我没说过!”嘉轩很无辜地说。“他都没有挨着我坐!他就是不想当我的朋友了!”辰辰肯定地说。“可是,你那儿没地儿了呀!”嘉轩解释道。“你觉得好朋友必须挨着吗?”我问辰辰。“是。”辰辰很肯定地说。“那一个人能有几个朋友呢?”我问辰辰。 “两个,一边坐一个……”他一边擦眼泪一边说。

事件二好朋友就是他怎么做我也跟着学

晚间活动的看电视时间,住宿的小朋友都在看动画片。忽然,嘉轩大声地嚷嚷了起来。我正想阻止他,就在这时,辰辰也大声嚷嚷起来。于是,我就把他们两个都叫了过来。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大声说话呢?”“爸爸说今天接我,又骗我!”嘉轩气呼呼地说,“我心情不好才大声说话的。”“哦!原来是这样啊!可是,你大声说话会打扰到其他的小朋友啊。下次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可以找好朋友说说,还可以用比比课上学来的方法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好吗?”“嗯!”嘉轩点点头。“那你呢?”我问辰辰。“我看见嘉轩大声嚷嚷我也就嚷嚷了。”辰辰低着头说。“你觉得他这种做法好吗?”我又问。“不好……可是,我怕我不跟着他嚷嚷,他就不当我的好朋友了。”辰辰解释道。

通过这两个事件,我了解到,一部分孩子对于“朋友”的认识和“如何维系友谊”方面确实存在着问题。于是,在第三单元开始前,我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关于“朋友”的讨论活动。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呢?孩子们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妙霏说:“朋友就是和你一起做事情的人!”然然说:“朋友就是能够帮助你的人!”忆鲁说:“朋友就是和你一起玩的人!”辰辰说:“朋友就是总是挨着你的人!”……“朋友必须一直挨着吗?”我把辰辰的问题又抛给了孩子们。“对呀,因为两个人好就得老在一块啊!”艺博同意辰辰的观点。“是啊!不挨着怎么能是朋友呢?”艾力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是的!那晚上回家怎么办?也不能老是挨着呀!”伊诺提出了异议。“我以前有个邻居和我可好了,可是现在搬家了,我们还总是约着一起去玩呢!”宏仁举例说。“辰辰,你觉得晚上回家后,你和嘉轩还是朋友吗?”我回过头来又问辰辰。“嗯……是吧……”他犹豫地回答。“老师有一个好朋友,她住在离咱们北京很远的地方,我们有四年没有见面了。但是,我们会打电话、写信,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也会一起解决遇到的困难……你们觉得我们两个还是朋友吗?”我问孩子们。“是!”孩子们肯定地回答。“为什么呢?”我又问道。“因为你们打电话、写信了!”辰辰第一个举手说。“可是我们很久都没有见面了呀?”我追问。“不见面也没关系啊!因为你们两个还是很好的!”伊诺说。“哦!伊诺说的是我和朋友的感情很好,是吗?”“嗯!”伊诺点点头。这时,我看见辰辰也在一边点头,于是赶紧问他:“那朋友必须是挨着的吗?”“不是的……”他一边说着一边自己笑了起来。“那一个人能有几个朋友呢?是两个吗?”我问辰辰。“不是!”辰辰这回很肯定地回答。“能有很多个呢!我就有很多朋友!”笑语连忙说。“我也是!我也是!”很多孩子都肯定自己有很多个朋友。

通过这次谈话活动,孩子们对于“什么是朋友”这一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可就在这时,又有新的事情发生了。

事件三好朋友不小心伤害了我

周一早上吃完早餐,鑫宇就开始做值日了。今天,他的任务是擦镜子。他很认真地擦着,擦了几下,他打开毛巾,抓住一个角开始抖落毛巾上的脏东西。这时候,航航进了厕所。鑫宇看见他的好朋友来了,就开始逗航航,他来回在航航面前甩着毛巾,一不小心甩到了航航的脸上。航航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还一边说:“我不跟你做朋友了……”“我跟你逗着玩的……”鑫宇看见我走过去赶紧对航航说。我看了看航航的`脸,有一点点红。我说:“鑫宇,你跟航航逗着玩也得注意呀!你看你都伤害到他了!”“对不起!”鑫宇抱歉地说。“我不跟你做好朋友了!”航航并没有原谅他,扭头走了。只留下鑫宇一个人站在那里。

说来也巧,今天正好是上比比课的日子。于是,我就暂且搁下了这件事,等到课堂上再来解决吧。

上一篇:日记100字2020下一篇:至母亲节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