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2024-07-18

新疆农民收入结构分析(精选8篇)

新疆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第1篇

李鹏:感谢大会组织方提供发言机会。我工作的所在地距离西部边境线只有十八公里,点评人是来自新疆自治县的书记,我们是两位来自基层的代表。

新疆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第2篇

关键词:和林县 农民 收入结构

一、现状分析

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所辖旗县之

一。全县总人口为1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9%,总面积为3436平方公里。主要经济作物有玉米、胡麻、向日葵、小杂粮、豆类、马铃薯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除了传统的农业种植外,农民收入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农民收入来源已经由过去的以农业收入为主转向来源形式多样化,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及其他形式的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农民的收入来源日渐多元化。

“十五”时期和林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2135.3元,增加到2005年的3265.53 元,增加了1130.23 元,年均增加226.05 元,增长37.32% ,年均增长

6.55%。同期,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253.42元,增加到2005年的3254.93元,增加了1001.51元,年均增加200.3元;增长29.18% ,年均增长5.25%。从和林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比较,可以看出: 2000年和林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181.12元,而2005 年和林县却比全国多10.60元。

“十五”时期,和林县农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有较多的增加,从2000 年1319.94 元,增加到2005 年的1821.70元,五年增加了501.76元,年均增加100.35元。年均增速为4.92% ,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增加额占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44.4%。而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则逐渐有所下降,从2000年占61.8% ,下降到2005年的55.79% ,下降了6.01个百分点。从家庭经营性纯收入的构成看,“十五”时期,在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中,一产纯收入的比重仍然很大,且呈上升的趋势;二产纯收入虽然增加较快,但基础薄弱,数额偏小,比重偏低;三产纯收入虽有所增加,但增加不多,比重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和林格尔县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年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增加。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5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700万元。目前,全县年旅游接待能力可达200万次人以上。

和林格尔县积极引导农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农民通过发展乳、肉、马铃薯及沙棘柠条产业来增加收入。农民的人均收入逐年增加,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82元。

二、和林县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

从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和结构变化,可明显看出和林县农民收入的几个特点:

1.工资性纯收入增加较快,家庭经营性纯收入比重大。

2.一产纯收入仍占主要份额。在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中,一产纯收入仍占主要份额,二、三产虽有所增加,但变化不大。

3.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收入增加。随着减免农业税收政策的出台,多年来居高不下的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收入增加。农民负担的减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大大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4.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度增加。和林县农村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壮劳动力在外打工, 2000年和林县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人均531.92元,到2005年,和林县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人均达到894.28 元,五年增加了360.36 元,增长了67.75%。

5.当地旅游业和乳业集团极大地带动了农民就业率。

6.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阻碍了和林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阻碍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有关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重庆市农民平均受教育的程度只有

7.4年,93%的农民只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城镇都在不断提高外来人口就业的门槛,低素质、少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将越来越狭窄。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措施

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根据农民的收入结构的变化,扩宽农民的收入来源,切实保证农民增收主体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健康的增长。所以根据和林县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当前要增加农民收入,我认为其主要对策措施是:

1.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采取多方面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扫清农民进城务工的障碍,解决好农民工户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子女受教育问题,同时落实农民工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层次,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既能到城里就业,又有能力在城里就业。

2.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的非农业性收入。

引导农民合理规划,发展特色农灵活地进行农户承包、区域联片、专业合作,引进外资经营和一体化经营。其具体的经营组织形式,可以农户联合形式,公司+农户形式,中介组织+农户形式,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等,从而实现现代农业的多次、多效益增值来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提高城镇人口的比重。同时,鼓励农民进入城镇发展和创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不同环节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后续加工部门和种植业连在一起,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加工部门,创造附加值,提升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

4.鼓励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就近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5.加强对农民的财政支持,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实行对农民直接补贴的补贴方式,扩大补贴范围,逐步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范围,努力减少农民不必要的支出。

6.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的挣钱本领。

总之, 和林县农民收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制定相应的对策, 增加农牧民收入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在农村发展的新阶段,必须站在城乡一体化的立场上,将农村内部结构的调整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从统筹城乡的思路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农民收人的结构特点, 调整农民的收人结构, 使农民的收人向着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力的方向发展, 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新疆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第3篇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 1 研究区概况

察布查尔县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河南岸,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由于锡伯族传统的射箭文化,察布查尔县享有着 “箭乡” 的美誉,全县总面积4485 平方千米,辖11 个乡、2 个镇、1 个场、1个中心,境内有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67、68、69 团,全县总人口为16. 76 万人。

1. 2 数据来源与调查过程

本研究以2015 年3 月在察布查尔县实地走访县财政局、县统计局、县农经局等相关部门获取一手资料,资料涉及:①2009—2014 年察布查尔县农民平均收入水平; ②2009—2014 年察布查尔县农民收入结构。并随机抽选了20 户农户进行入户访谈,了解农户收入现状以及生活水平,以及对当前生活现状的态度。

2 察布查尔县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2. 1 察布查尔县农民收入现状

根据对相关政府部门的访谈资料得知: 近年来,察布查尔县加大对适用新型农机具和新科技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农民种植技术、农机设备的科技化以及管理服务的全面化,加快了当地农业现代化步伐。农民家庭收入来源主要由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四类构成。

根据调研数据所知,2009—2014 年农民人均收入不断上涨,收入结构主要以经营性收入为主导,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为辅的收入结构。2009—2014 年,农民工资性呈逐年上升的状态,每年的增加量平均为268. 52元,从2009 年的654. 36 元增长到2014 年的1800. 13 元; 农民财产性收入整体呈逐年上升的状态,每年的增加量平均为7. 62 元。从最初2009 年的39. 57 元增长到2014 年的100. 78元,虽然在2010 年财产性收入有所下降,但在2011、201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而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整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2009 年的656. 18 元下降到了2014 年的389. 03 元。

2. 2 察布查尔县农民收入结构变化趋势

总体来说,察布查尔县农民收入水平在不断增长。据调研数据所知,从各项目的增长整体状况来看,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是最明显的,四年内平均增长77% ,体现了近四年来察布查尔县对财产性收入的重视。其次是工资性收入,四年内年平均增长55% ,说明察布查尔县农民正在转变收入结构,将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逐步转化为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这启示了我们在以后发展经济不能仅仅重视农业等第一产业的发展,还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刺激生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3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性问题

3. 1 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较大且提升潜力空间有限

据调研数据所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农业生产的地位,但目前由于察布查尔县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稀缺性的约束,决定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比例将逐渐减小,大规模开垦亩土地种植农作物的做法已不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所以我们应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其他收入所占的比重。

3. 2 工资性收入来源不稳定

从调研数据可知,察布查尔县农民工资性收入逐年增加,主要来源于农民外出劳务收入的增加,但工资性收入比重仍然较低,反映出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尚未解决。而同时由于察布查尔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并且农村距中心城市较远,交通不便,打工的代价以及风险相对较高。此外,少数民族农民到内地打工还存在语言、风俗和信仰的差异,适应能力较弱,再加上农民安土重迁,长期以来政府对转移农村劳动力认识不清,推行就地安置、就近迁移的方针等,造成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过低的现状。

3. 3 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比重较小

从调研数据可知,察布查尔县农民收入结构中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变化略有波动,但整体而言仍然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幅度不大。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两部分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小就忽视他们的作用,而正是因为有这两部分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4 结论及建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 2009—2014 年,新疆察布查尔县农民人均总收入持续增长,但总体低于全国水平,并且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在新疆农民收入结构中,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一直占有很大比重,但其增长率也较低; 工资性收入虽然在略有所下降,但总体呈增长的态势,但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当地乡镇企业过少,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不足,农民就业能力不足等原因,其所占比重仍然偏低。所以要实现全县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需要在保持农民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着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转移性收入。政府首先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 其次应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 最后应大力宣传和推广储蓄投资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进而扩大农民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摘要:本文将以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农民收入结构作为切入点,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系统的研究新疆农民收入及其结构的变动情况,目的在于:通过对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农民收入结构的研究,分析收入结构对当地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最终提出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合理性建议。研究发现察布查尔县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绝大部分,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较低,而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左右。因此笔者认为相关政府部门应时刻心系民生,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扩大储蓄投资的宣传教育力度,在保障农民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着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转移性收入的建议。

关键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收入结构,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陈巧,胡宜挺.新疆农民收入结构分析:2002—2011[J].新疆农垦经济,2013(8):26-29.

[2]关浩杰.收入结构视角下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田茂蓉.基于增收的新疆农民收入结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2.

[4]周晓明.基于收入结构视角的娄底市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5]谢学军.基于农民收入结构视角下的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6]胡静.中国农民收入对农村信贷投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市场,2011(14).

新疆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第4篇

新疆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第5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王达

摘要: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农业经济都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做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对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十分重要。加速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由此使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并加速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步伐是新阶段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 结构调整 农民增收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人问题,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朱镕基同志在十届人大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列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温家宝同志在记者见面会上将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人增长缓慢,作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定为新政府急需解决的五大问题之首。“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面临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李克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将怎样去运作实践呢?这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作些探索。

1农业经济结构与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

1.1城乡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不协调

由于我国是跨越卡夫丁峡谷、未经市场经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从而使长期统治农村的“郡县城市”的行政化、特殊化得以加强。尤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户籍制度等的推行,更使农村、农业、农民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地位,本应协调互动的城乡经济出现了分离和对立。改革前,我国的二元经济表现为农村的传统自然经济与城市的落后计划经济共存;改革后,则表现为农村的传统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城市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多元经济的交错磨擦。农业普遍采用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动力耕作方式,大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自然经济特征仍很突出。城镇化速度不快,且未能与工业化、信息化同步发展。小城镇建设起点低、规模小,乱选、乱占、乱建、乱扩现象多。

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

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1.2农业内部结构不完善

这主要是指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结构很不合理,平均每个农户的经营面积只有0.5公顷左右,大致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即使与农业经营规模较小的日本和韩国相比也要小得多,大致相当于其1/3。经营规模小的直接影响后果是不利于新技术的采用,因为许多新技术的采用是以一定的规模为前提的;并且,如果达不到一定规模农民也没有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规模小往往也与产品质量低、价格低相关联。更主要的是,规模小商品量就少,劳动生产率就低。按照谷物当量系数将所有的农产品都折算为谷物当量,可以计算出以谷物当量为单位的劳动生产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美国等一些国家不仅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而且增长幅度也较大。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绝对水平低,并且增长幅度也较小。我国不同省份之间差异也较大,大体上与农民收入的分布特点相同,也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当然,也有少数省份例外,包括浙江、江苏、广东和福建,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而收入较高,是因为非农业收入占的比重较大。另外,人均土地面积多的北方4省区(黑、吉、新、蒙)农业生产率较高,但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却不高,主要是粮食生产比较利益较低的缘故。

1.3农业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一直以来,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很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远高于其他的发达国家。我国的农药使用消耗量呈现出了逐年递增的形式。针对有机肥的施用量来讲普遍不足,我国绿色种植面积普遍下降。许多地区的一些秸秆直接在田间焚毁,这样就造成了一些碳、氮和硫的损失,使这些肥料不能完全的计入到土地中,由于一些化肥农药量的过度使用,就会导致一些肥料品种在结构上不合理也不完善,缺乏一些微量元素,这样,直接破坏了土地的营养结构。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超大,不仅使农产品的质量受到了威胁,还使农村的环境受到了污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民长时间的习惯和省时省力促使农民使用一些化肥和农药。一直以来,化肥和农药对于提高农作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有关资料显示,化肥喝农药一直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所以,有些农民就认为只要有了化肥和农药粮食的产量就会提高,他们将对农作物产量提高的厚望完全寄托在了化肥和农药身上。另外,自从农村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以每家每户为单位,化肥和农药随处可以买到,加上农民外出打工的时间比较多,从

事农业生产的时间比较少,对于地里的除草和治虫完全都是靠农药来解决,农民为了省时省力直接首选农药和化肥。

2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率

2.1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非农业种植业

一是发展非种植农业,提高农业结构效益。种植业是农业产业中效益最差的行业。要在确保完成种植业任务前提下,大力发展高效益非种植业产业。这是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最起码办法。二是运用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进行农业基本设施和操作设备改造,提高农业生产率。四是发展非农行业的产业,如畜牧业、林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大面积提高农业效益。这是今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农民要向这些产业要效益。

2.2发展乡镇企业和合作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乡镇企业和合作经济在中国走过了一段令人寻味的历史。在江苏、浙江等省,对曾经为地方经济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乡镇企业和合作经济中的集体经济,现在又有了一些新的说法,比如,现在更注重多种经济形式。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希望乡镇企业和合作经济能够扮演自己的角色,希望集体经济能够作出更多的贡献。

2.3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发展农业区域经济

一是发展个私经济。要学习温州经验,把个私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不要横加限制。二是集中地块发展工业企业。这是中国县以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中国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县以下企业尤其是乡镇和村及村以下工贸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舍此而取它,难以成功。这是发达地区永远值得回忆的成功经验。三是大力发展节点、城镇和小城市。这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步骤,也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城市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确保上述成果的措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改变大区域域面与节点(城镇、城市)之间关系的重要过程。只要在合理有效的情况下增加节点,推进城镇,形成城市,区域域面相对缩小,这个区域就是发展的区域。

2.4强化对农民的培训,加强提高农民的增收意识

政府要加大一些经费的投入,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的培训,同时还要鼓励一些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一起进行培训。另外,为了给农民创造一个更好的培训学习环境,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的旧思想和旧意识,然他们认为没有技术和不提高技术就会没有稳定的就业的新观念,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

提高农业增收的意识,提高农民接受培训的自觉性。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

3.1以龙头和农户为主,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型”组织建设

龙型组织结构是广大农民在改革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重要经验。它已被许多地区所采用。它的基本特点是突破所有制界限,打破传统的产业界线,突破行政区域界线,在一个大区域内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它的基本构成是两个要点,一是龙头,即产业带头者,二是农户,即产业发展基本成员。龙头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定的约束关系,通常通过契约关系、股份制关系、股份合作制关系的约束方式,连接基地和农户及其他参与者主体。

3.2发展主要农作物和特色农作物,并实施相应政策

农业用地永远是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除非国家有特殊用途,一般不可更改。对于农业用地,一是要种好主要农作物,如粮食、棉花等产品。对其中的粮食主要产区要实行扶持政策。比如,减少税收费用征收;要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制,让农民能依法自主经营土地资源;推广退耕还林还草;还有以工补农,等等。二是要发展高效、特色农作物。越是有特色的产业越有前途,越是高效产业越是受农民欢迎。高效、特色农作物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特色之一。在推出以上两个重点工作的同时,地方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政策予以支持。重点是立足发展、少收多付。

3.3鼓励多元投资,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实体

这是加快形成多个投资主体结构,让农村更快发展,让农民更加富裕的重要步骤。中国城乡广阔,资源丰富,其中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引人关注。农村资源配置要放开手脚,必须在多元投资上做文章。要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发展股份制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发展中外合资经济,人不分城市乡镇、国内国外,技术资本不管东方西方、集体个人,只要志在合理配置,一概欢迎。浙江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经验,不仅引起全国重视,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习近平同志有篇文章,专门说到浙江省2002年非公经济占53%。其中个私经济增加占45%。他们对个私经济采取“四不限”和“四个有”,很有价值。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全面地总结和推广浙江经验,更快更持久地推进本区域经济。在相当时期内,混合所有制是一种需要长期发展的经济。股份制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种的典型,最具有活力,是发展的重点。

3.4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

农村劳动力外流到城市中就业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城市化有所区别,是因为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别限制,使得到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并没有真正或者正式纳入到城市中去。在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改革之前,城市中的农民工现象将长期存在。取消对农村劳动力到城市中就业的各种歧视性限制,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重要措施。

3.5推广税费改革,实施扶贫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必须全面推广农村税费改革。新一届政府已对此项改革作了重要部署,必须坚决执行。要坚持减轻粮食生产区和灾地农民的负担,取消农业特产税。严格把握政策界线,农业税及其附加,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税率的上限,确保改革后每个农民的负担水平,都有所减轻。税费改革新试点地区和先行试点地区,都必须把减轻农民负担放在首位。要保障农村特困户生活。报载,目前我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人口只有404万,大量特困户尚未得到保障。今后凡是扶贫政策和措施,都必须一一到位。要让农民在每一步前进中都能感受到利益。

4结论和建议

由此可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为了能够做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我们就要从根本上认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个正确的解决对策。这样才会促使农业经济顺利的发展,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本文只是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几点简单的陈述发表了自己简单的看法,由衷的希望,我国能够更快更好的建成惠及更多人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大力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使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

参考文献:

1.赵美玲.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人的根本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2.温家宝.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N].求是杂志,2002年第3期.3.朱伟民.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增长研究[J].经济经纬, 2004年第6期.4.李冰.新形势下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6):102-105.5.刘拥军,薛敬孝.加速农业市场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J].经济学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第6篇

乌苏市委党校 刘宪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的首要工作。

近年来,尽管乌苏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产品的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受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或下跌,农民增产但增收缓慢。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乌苏市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对于解决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机遇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产品品质、特色产品、绿色环保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这几年一些有进取心、有头脑、有知识的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一些农作物新品种及新畜种,但成功的少失败的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非常艰巨。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对我们充分把握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适应农村经济的新变化,引导农村经济向健康文明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农业生产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乌苏市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投入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体年年上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落后;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部分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这些因素已成为乌苏市新农村建设的桎梏点,在农村经济生活上的直观反应就是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成为当前尤为迫切的任务。

近年来,乌苏市按照“突出特色抓产业、围绕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创品牌、改善设施促增收”的思路,依托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产业基础,引导农牧民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以“四区一线”为主的区域化产业布局,从更高的层面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部署,惠农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整个农村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这为乌苏市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村经济实力提供了政策机遇。

二、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一)强化领导,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正确导向。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提出配套措施。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主攻方向,选准切入点。规划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把做强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作为规划的灵魂。第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信贷等的支持力度。要研究制定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人才政策,吸引和鼓励有才能、有志向的专家、能人到农业产业化战场上建功立业。第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项中心工作,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要建立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工作落实问责制,切实加强考核。第四,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软环境建设。要把提升服务水平和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优良环境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一切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要转移视角,多关注基层,多支持企业,真正为基层、为企业办好事、办实事。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农业增长方式、农民收入形式的转变,对于特色农产品要进行技术升级,质量升级和档次升级。对于大宗农产品要进行就地转化,进行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实现加工升值,形成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为农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行业协会、产业协会,进行全方位服务,保护农牧民利益,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扶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广开农民转移就业途径,使农民收入多元化。

2、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作用。首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3、大力发展畜牧业。我国加入世留组织后,畜产品迎来了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愈来愈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加入WTO后,价格优势更加明显,使我区畜产品具有较强的优势,从而保证了畜产品将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从一定角度看,畜牧业是种植业的后续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就必须扩大饲草

料的种植面积,它将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杠杆,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培植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分析发达地区重点产业发展,可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竞争力的高低除了要有特色产品以外,是否能增收增效,关键是产品产业链的长短;是否能实现品牌产品的深加工;是否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增值。因此我们必须走融合经济的路子,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市场整合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一定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把特色农产品、大宗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转化增值,形成经济优势,解决农牧民增产增收。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加工工业化。只有实施了工业化,农产品的保鲜增值,高效运输及深加工才有依托,才能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形成最终消费,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形式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

由于我们新疆远离内地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和工业生产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少,人流物流都十分有限。因此应首先考虑将大宗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好龙头企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动一方生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它可有效地解决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同时又是顺应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种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好形式。我认为,目前应把兴建龙头企业摆在与发展农牧业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外宣力度,把乌苏的资源优势宣传出去,让外界了解乌苏,为吸引资金奠定基础。其次,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思想。尽可能地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出击吸引外地客商来乌苏建厂,从而推动我市产业化进程。

(四)加强培训,建设一支适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求的人才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干部和龙头企业法定代表人以及农民素质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想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做好培训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党校教育资源,常年开办乡村干部进修班,进行认真培训,重点传授市场经济理论、政策法规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同时采取走出去参观、调研的办法,学习过去与乌苏市经济基础相类似,通过近几年努力现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好经验和做法,激发乡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乌苏市各类企业的法人到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办法的企业参观学习,或采取开座谈会的形式请他们现身说法,使乌苏市的企业家借鉴他们的先进

新疆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第7篇

[摘要]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 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变动与农民收入波动的变化趋势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借鉴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波动贡献的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变动与收入波动之间,以及农民收入中各部分收入波动与农民收入波动之间的内在作用关系。 研究发现: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且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来源,其次依次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制度等因素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农民收入中各部分收入的波动对农民收入的波动均没有明显作用,农民收入波动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农民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的格兰杰原因而不是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格兰杰原因。

[关键词]农民收入结构;收入波动;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济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

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部门转移,农民外出务工收入逐渐增加,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例也在持续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构成正在发生变化,收入来源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廓清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变历程以及农民收入波动的变化状态对于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民稳步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拟从农民收入结构入手,在对农民收入结构变动与农民收入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以期为农民增收政策的有效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客观依据。

一、文献回顾

目前,我国有较多学者主要从单方面对我国农民收入结构或农民收入波动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于农民收入结构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杨灿明和郭慧芳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来源的变化与构成特点入手,寻求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认为应该从保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促进农业增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建设、重视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等这几个方面着手来促进农民稳定增收[1]。 杨灿明等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强农民收入支持政策体系建设等措施多管齐下来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2]。 张凤龙和臧良对我国农民收入结构进行研究后发现,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在 2004年个别省份的农业收入所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因政策性因素略有回升,但从长远来看,农民收入结构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 他们认为应从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转移、突破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瓶颈、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这五个方面着手来促进农民增收[3]。 周雪松和刘颖对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两者之间的变动规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对我国 1978年以来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把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变动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在对各省(区)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近10年的统计数据对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变趋势进行了模拟,以期为处于追赶状态的后发省份提供借鉴。 同时,他们提出了从巩固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大力拓展工资性收入和不断增加转移性投入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4]。 刘传华从农民收入的阶段性划分、农民收入的来源变化和城乡收入差距这三个方面对农民收入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描述,从国家、农业和农民三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如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产业结构等),同时从农民收入构成的四部分(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5]。 孙华臣和王晓霞利用 1987年至 2006年的年度数据对 20年来我国农村的收入结构及其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变迁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农产品价格指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我国的经济体制。 同时,他们还发现 20年来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收入结构更加多元化,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丰富[6]。 马凌等对 1978年到 2010年江苏省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变进行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后发现,非农收入已成为江苏省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这主要受到产业比较优势转换、城市化水平提高、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等经济规律的影响。 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江苏省农民收入结构不尽合理,政府部门应在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7]。

新疆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第8篇

产业结构调整之所以如此重要, 不仅在于工业化本身具有现代性, 且结构变化将产生比较效率优势, 因为产业之间存在明显收益差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实现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新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应该努力缩小新疆与我国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

因此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 揭示其特征及演变规律, 找出其存在的问题, 对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借鉴。

一、新疆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农村产业结构经历了长达近30年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格局,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切入点的生产关系变革, 将新疆农村经济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轨道,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走向农林牧副渔业并举、非农产业逐步启动的多行业协调发展格局, 但从总体看, 并未完全摆脱农业粗放经营、基础薄弱、绿洲生态脆弱、产业结构层次低的状况, 新疆的农村产业结构仍处于以农牧业为主、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格局。

(一) 农村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1978—1990年, 新疆农村产业结构变动不明显, 呈现出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1990年后, 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逐渐下降, 由1990年的86.70%降至2000年的62.13%, 降幅达到24.57个百分点。其间非农产业产值增速加快, 年均增速达25.29%。同时非农产业产值占比在20年间共上升22.19个百分点, 非农产业产值在2000年首次占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3。从非农产业内部来看, 1990年后, 农村工业和商饮服务业有较快增长, 产值占比分别达12.23%和8.48%, 年均增速在1990年前后分别为24%和32%左右。同期, 农村建筑业和运输业发展滞缓,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 增速呈下降态势。这表明非农产业内部发展并不协调, 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非农产业结构进一步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二)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变动情况

由表1可知, 1985—2009年, 新疆农业保持了全面快速发展的势头, 农业总产值高速增长, 2009年比1985年增长22.94倍, 其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增长19.68倍、9.54倍、28.87倍及62.35倍。经过20多年的调整, 新疆农业实现了稳定持续发展。但是,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并不明显, 以种植业为主导的格局变化不大, 其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虽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降幅较小, 始终保持在65%~75%之间;牧业产值比重虽有所上升但仅增长了5个百分点;林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则较小, 反映出现阶段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相对稳定。

单位:亿元、%

种植业作为农业的主体, 是新疆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表2可知, 20多年来种植业结构调整是显著的, 总体上表现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逐年下降,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较198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7.1%, 但其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65.1%降至42.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长了244%, 比重由23.6%升至49.6%。其中棉花播种面积增幅最为显著, 所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8.9%升至30.2%, 增长了5.56倍;蔬菜、瓜果播种面积增幅较小。经过20年来的逐步调整, 新疆种植业结构确立了以棉花为农业的支柱产业, 建成了国家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 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单产均居全国首位。但是, 畜牧业饲草饲料及瓜果、蔬菜播种面积却不大,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新疆的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对新疆农业和农民收入贡献过小,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疆生态农业的发展。

单位:千公顷、%

(三) 农村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2009年新疆非农产业就业人数为109万人, 占农村就业人数比重为24.22%, 较1990年上升了16.6个百分点, 增加86.91万人。但与从事农业生产的426万人相比, 非农产业的从业人数较少, 这说明新疆非农产业发展十分迟缓,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较慢。2009年农业产值为1990年的7.65倍, 但同期农村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仅下降了2.27个百分点。这表明, 一方面新疆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另一方面农村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农业结构调整, 大量因种植业效率提高而挤出的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土地上, 制约了新疆农民收入的提高。

(四) 新疆与东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内部产值结构比较

由图1可知, 中西部地区在传统的农业资源开发及农业产业组织方式下, 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且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东部地区比重较小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新疆比重为65.2%, 高出西部地区11.66个百分点, 同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49%。牧业是第一产业另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东中部地区牧业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西部地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24个百分点, 新疆牧业产值比重达到24.2%, 说明牧业是西部地区和新疆农业产业结构中的优势产业, 牧业产值是第一产业总产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促进该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应该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比重各地区与全国水平差别不大, 西部地区比重最高为4.63%, 东部地区比重最低为3.18%, 但新疆林业比重为1.9%, 仍低于东部地区1.28个百分点, 说明林业是新疆未来发展的前景产业。渔业以东部地区最为突出, 比重达到15.8%,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45个百分点, 而西部地区仅为2.99%, 新疆为0.8%。东中西部以及新疆在农业产业结构上的差异, 决定了各自农村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 进而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水平, 产生了各地区间农民收入的差异。

二、新疆农民收入现状及与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

(一) 新疆农民收入现状

1980年, 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全国前列, 高出全国平均值6.68元。1995年后差距逐渐拉开, 到2009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跌至全国第25 位,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270.07元, 为全国均值的75.35 %。从增长幅度看, 2009年与1980年相比全国平均增长25.94 倍, 而新疆仅增长18.32倍。新疆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80年的2.4∶1扩大到2009年3.16∶1。从新疆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上说, 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2009年为79%, 比1995年下降了6.14 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逐年递增, 2009年为461.5元是1995年的 7.16 倍, 但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11.88%;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也在逐年增加, 所占比重均较小, 表明家庭经营收入是新疆各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非农收入对新疆农民收入贡献份额很小, 反映出新疆农民来自农村二、三产业, 收入比重低, 乡镇企业发展迟缓, 农村劳动力转移难, 绝大部分农民仍滞留在农业部门。究其原因, 一方面由于新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观念落后, 农村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不足、语言障碍、劳动力素质低等原因, 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阻碍了新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 新疆与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比较

1978年, 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年均收入分别为140.41元、130.98元和109.46元, 新疆为119元, 高于西部;2000年后, 东部地区增长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4%左右, 中部地区年平均增长率为13%左右, 西部地区年平均增长率为12%左右, 新疆是在9%~10%之间, 说明东中西部地区间以及与新疆农民收入差距呈扩大态势。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看, 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小于中部, 中部又小于西部, 新疆则低于全国水平。

2009年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全国已降至49.03%, 东部地区农民收入最低的海南省仅为72%, 新疆则高达79%;而工资性收入比重全国为40%, 上海则高达69.46%, 成为全国农民纯收入最高的省份, 新疆仅为11.88%, 低于全国均值28.12个百分点。这表明新疆与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非农产业上, 东部地区农村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是产生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新疆应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切实提高新疆农民收入, 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数据取择自《新疆统计年鉴》1980—2009年的新疆农业产值 (Xl) 、林业产值 (X2) 、牧业产值 (X3) 、渔业产值 (X4) 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变量;农民人均纯收入 (Yt) 作为农民收入变量, 建立模型:

Yt=f (X1, X2, X3, X4, ……)

由于自变量的数值比较大, 在对因变量进行解释时, 为了消除自变量波动性以及消除模型中出现异方差等现象, 对4个自变量取对数。最终建立模型为:

LN (Yt) =β1LN (X1) +β2LN (X2) +β3LN (X3) +β4LN (X4) +μt

其中μ是随机误差项, β1、β2、β3、β4作为弹性系数, 分别反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采用Eviews6.0软件估计结果如下:

LNY =-11.8645 +0.3900*LNX1+0.2952*LNX2+0.2743*LNX3-0.1359*LNX4

t: (-17.6585) (3.6566) (3.8506) (2.4808) (-2.9628)

R2=0.992578 D.W=1.317811 S.E=0.079956 F=835.7913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多元回归模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 各因素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具有显著性, 变量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渔业产值能够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9.99%作出解释。

根据对数模型的弹性解释, 新疆农业的发展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为39%, 是四大产业中对农民增收贡献程度最多的一个因素, 其次是林业和牧业分别为29.52%和27.43%。这也充分说明新疆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比较显著, 打破了以传统的农业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实现了林牧业的快速发展, 使其成为促进新疆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将重心逐渐向其他产业转移, 在保证棉花等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重点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 优化新疆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新疆农业主要产业收入对农民收入贡献的测算

在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农业发展在带动新疆农民长期收入增加方面作用显著。运用灰色理论中灰色关联的求解过程和方法, 可计算得出新疆农业主要产业收入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选取2000—2008年新疆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的9个来源构成 (由于部分年份新疆渔业收入和文教卫生业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太小, 所以不作分析) 。

根据灰色关联度结果分析, 各关联度值都大于0.5, 说明各因素与农民收入中的家庭经营纯收入都有很强的相关性, 排序为R1>R8>R6>R3>R9>R5>R2>R7>R4。在主要产业收入中, 农业收入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影响最大, 其次是牧业收入, 这也符合新疆目前实际情况。1990年以来, 农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呈逐年递减趋势, 牧业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 但自2004年以后有所回落, 而林业收入所占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从增加农民收入角度来看, 新疆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由农业收入逐渐向牧业收入和林业收入等其他产业收入转变。在其他家庭经营纯收入来源结构中, 社会服务业收入与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收入与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灰色关联度为0.9469和0.9142, 仅次于农业收入, 说明近年来新疆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增长与非农收入的增长有密切关系, 但仍未超过农业收入。同东部地区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非农收入增加超过农业收入相比, 新疆农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很大, 处于主导地位, 这也成为新疆农民收入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的原因之一。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 从总体来看, 新疆并未完全摆脱农业粗放式经营模式、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仍处于以农牧业为主、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格局。而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明显, 以种植业为主导的结构变化不大, 但林牧业有了较快发展。

第二, 新疆农业的发展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39%, 是四大产业中对农民增收贡献程度最大的一个因素, 其次是林业和牧业分别为29.52%和27.43%, 说明新疆农业产业结构打破了由传统的单一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逐渐向其他产业转移, 实现了林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 在新疆农业主要产业收入中, 农业收入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影响最大灰色关联系数为0.970794, 其次是牧业收入, 而社会服务业收入和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收入与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灰色关联度为0.9469和0.9142, 高于林牧业收入的关联度, 说明近年来新疆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增长与非农收入的增长有密切关系, 但仍未超过农业收入。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 大力调整农业的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使农业深度化发展,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实现新疆农业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应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 推进农业由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发展, 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林果园艺业, 把林果业培育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个支柱产业;推进农牧业由大变强的转型升级, 农牧产品生产向流通和精深加工转变。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 推动乡镇企业产品优化升级, 引导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创收, 引导农民从种植业向种养业、特色林果业、设施农业转移, 由农业内部就业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由季节性转移向常年稳定就业转移, 支持新疆各地与内地省区、企业和对口帮扶单位建立劳务协作关系, 扩大地区劳务输出。

参考文献

[1]Galor, O.J.Zeira.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J].Review of Economics Student, 1993 (60) :35-52.

[2]Kuznets.Economics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5 (45) .

[3]Jeanneney, S.G, P.Hula.How Does Real ExchangeRate Influence Income Inequal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Areas in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 2001 (64) :529-545.

[4]赵人伟, 基斯.格里芬.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5]马九杰.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差距变化[J].改革, 2001 (6) .

[6]高志刚.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及研究新进展[J].经济师, 2002 (2) .

[7]李实, 古斯塔夫森.中国农村少数民族与汉族居民收入的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 2002 (3) .

上一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免费下一篇:王新生奖学金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