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文化概述范文

2024-05-15

庐陵文化概述范文(精选14篇)

庐陵文化概述 第1篇

庐陵文化

“巍巍城郭阔,庐陵半苏州。”

庐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它是一种地域文化,是有史以来生活在庐陵一带的人们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思想、道德、观念、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等,指的是吉安的古、近代文化。它的精髓是“文章节义”,具体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青铜文化、陶瓷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科举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有鲜明的地方特征,是赣文化的重要支柱。

庐陵文化的覆盖范围应包括秦汉时设立庐陵县、郡所辖地域,以吉泰盆地为中心,辐射开去。不仅现在吉安市所辖两区、一市、十县属庐陵文化圈,与赣州、抚州、宜春、新余接壤处也受其影响,如莲花和兴国赣县、乐安等部分区域,不少文化传统内涵与庐陵文化是相似、相通的。

“博大精深,优美典雅,刚正义烈。”

庐陵文化重视教育,科举兴盛。从隋至清的千多年间,朝廷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于是科举考中进士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文风是否昌盛,文化是否发达,人才是否众多,声望是否显扬的重要标志。庐陵地区考取的进士近3000名,而文化发达的苏州只1771人,就一个州府而言,是全国最多的。明代有两届科考,前三名都是吉安府人,“双连冠”在全国更是绝无仅有。共考取状元16名,名列全国前茅。隋唐以后,官员多从举人、进士中任命,正宰相江西共28人,其中吉安 1

就有8人,占28.6%;还有副宰相9人和众多的尚书、巡抚。他们的为人行政,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为国家、为社会做了大量有益的事情,有的为国捐躯,名留青史,好几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崇尚文化,成就突出,文学家、思想家多。《全宋词》中作者1397人,其中江西174人,占12.5%,居全国第二;吉安有52人,占全国的3.7%,占江西的29.9%。《哲学大辞典》收江西宋明时哲学家50人,其中吉安10余人。他们有的是全国一流的哲学家,站在时代的前列,为追求理想奋斗不息。庐陵还培育了许多史学家、地理学家、农学家、教育家等。他们博学多识,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

它拥有忠贞节烈的精神和刚正坚毅的品格。欧阳修、文天祥、胡铨、杨邦义、解缙、李时勉、刘球等,是庐陵先贤中的杰出代表;还有不少清官、义士、烈女等,他们饱读诗书,受到“忠君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思想熏陶,都很讲忠义,讲气节。这种精神必然影响到庐陵的文风、士风以及民风,成为一种优良传统,代代相承。“历史悠长,潮流不减”

庐陵文化历史悠长,却不不显沧桑之感,与时俱进,甚至曾有左右时代潮流前进的方向。一座体现庐陵文化的建筑或建筑群,不仅仅要展示它悠长的历史,更要融入新的思想,走在时代的潮流浪尖。

庐陵文化概述 第2篇

师: 孩子们,你们能说说学校的全称吗? 生:永叔路实验小学

师:你可知道永叔路是纪念谁呢?

朱子贝:我知道纪念诗人欧阳修,欧阳修的字号就是永叔公,而且是咱们吉安永丰人,这可是值得咱们吉安人骄傲的。

师:是的,在江西中西部,赣江中游,有一方方正正的板块,这就是今天的吉安。

她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水面为次,号称“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吉安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悠久的“庐陵文化”。南宋诗人苏轼曾经这样赞颂庐陵 生:巍巍城郭阔,庐陵半苏州。师:宋人强至这样描述吉州古城 生:“水光山翠一城浮,碧瓦朱甍万井稠。” 师:清人留给后世对吉州古城的记忆是,生:“庐陵古城多小巷,条条小巷多井泉。” 师:这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男)既有可与中原文化媲美的以新干商代墓葬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女)又有以人才辈出的白鹭洲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男)既有以吉州窑黑釉天目瓷为标志的陶瓷文化,(女)又有以青原山佛教禅宗青原派系为主体的宗教文化;(男)既有钓源、渼陂、卢家洲等众多古韵犹存的古民居文化,(女)又有节庆、灯彩、饮食等多种风情独特的民俗文化。朱子贝:老师,我们会吟唱庐陵诗人的千古名篇呢!

朱紫萱:先来听听杨万里的诗吧,杨万里号诚斋。吉水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将把我们带到荷塘边领略荷花的美景。生唱《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胡钰侃:欧阳修,字永叔,永丰县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画眉鸟》让我们看到那只画眉鸟正在欢快地飞舞。生唱《画眉鸟》

王金阳:文天祥,江西青原区富田人,南宋民族英雄,他的《过零丁洋》千古传唱。生吟诵《过零丁洋》

游庐陵文化生态园 第3篇

我们信步而入, 映入眼帘的是镇园之宝———泰山石, 它重100吨, 长12.5米, 高3.8米, 泰山石山一般的体魄震撼着我的心。我迫不及待地往里走, 一棵高大的古樟树矗立在我眼前, 它昂首云天, 据说这棵树的树龄高达2000多年, 已被列入吉尼斯纪录, 我为此赞叹不已。

随着人群, 我们在园内漫步。这里空气清新, 鸟语花香。那些美丽的南国植物, 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树, 十分养眼。我这边看看, 那边瞧瞧, 总也看不够。真是“一步一景”啊!

沿着历史的长河, 我们品读了庐陵历史, 尽览了庐陵文化的精髓。“白凤仙子”的动人传说、“老街印象”的悠悠古韵、“十万工农下吉安”的红色经典……真是人在园中行, 如在画中游。

走着走着, 一阵雄壮激昂的音乐声把我吸引过去。那是湖中的音乐喷泉开启了。一束束水花时而裙摆飞扬, 热情奔放;时而旋转舞身, 束成含苞羞花, 摇曳生姿;时而聚拢成群, 吐出更为壮观的云雾……这时一阵凉风袭来, 还夹杂着细细的水珠一齐扑面, 顿生一种凉丝丝之意, 心旷神怡之感, 仿佛心灵被净化了一般, 生命也得到了超然。

最后, 我们走上了色彩鲜艳的浮桥, 站在桥上, 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 荷花睡莲相映成辉, 白色的鹅群在湖面悠闲自在。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令人叹为观止。

时间过得飞快, 不知不觉要回家了。我为能看到这样的景色而高兴, 更为我们吉安有这样可喜的变化而自豪。

点评:

儒家精神:庐陵文化的特质 第4篇

一、体现儒家精神的宗族制度

庐陵古村落中保存完好的现有吉安县的漠陂、钓源、唐贤坊古村,吉水县的碰塘、燕坊古村,泰和县的大江、爵誉古村,乐安县的流坑古村等。通过对这些古村落的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存在宗法制的痕迹。具体说来,这些古村落都是按照父系的血缘关系,将庞大的族群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漠陂村的梁氏,湴塘村的杨氏,流坑村的董氏等。他们都不许其他杂姓混居进来。其族谱记载的房派支系清晰可辨,可谓源远流长。碰塘杨氏从修撰的第一部族谱开始,直至民国八年止,修谱不曾间断,并成为碰塘杨氏千年凝聚力的关键。同一村落的居民有着共同的祭祖时间和程序,有着共同的宗祠,守着共同制订的族规。这种大家族制度,与东汉以来中原地区出现的大家族制度可谓一脉相承。

众所周知,体现着宗法精神的大家族制度在永嘉南渡之前,很大程度上只存在于以中原为代表的广大北方地区,江南除缄市和少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外,广大山区的土著基本上为少数族的分布区,谈不上宗法制度。由于当时在江南的士大夫与普通百姓中已经风行小家庭制度,南迁的北方人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而分家析产,这种情况在士大夫比较集中的城市地区尤为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这些地区居民之间的互相交流要更多一些。但是迁徙到山区的北方人,由于与当地土著在语言、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不同,相互交流自然要少一些,如果他们不抱成一团,在与土著居民(其中很多是少数族)的冲突中便很难生存,因此他们的大家族制度得以延续下来。庐陵现存的古村落中,其居民的祖先皆可追溯至北方某地,而绝无属当地土著者,亦可证明这一点。

二、“忠、信、笃、敬”的儒学意识

庐陵文化中的族群意识与其古建筑文化水乳交融。庐陵古村落的民居建筑虽属赣式民居建筑,却有着与中原地区的古建筑相似的风格。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古村七横八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设置门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的整体布局,巷道内鹅卵石铺地,并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村中现存500余幢建筑中,明清古建筑及遗址计260余处,明代建筑怀德堂中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镶嵌的“麒麟望日”堆塑,令人叹为观止。保存完好的木质油漆匾额188方,门头墙壁的各种题榜362方,祠堂名阁近60处,楹联72副,共计682处(方),内容多为族门兴盛、诗书传家、光宗耀祖的格言与赞美。漠陂古村位于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住户六百余,人口三千余,村民均为梁姓,其开基先祖是南宋初年梁仕阶,从陕西长安率族中子孙,迁徙镁陂建村。村中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367栋,包括祠堂七幢,书院四所,牌坊三座。古村依山傍水,天然形胜,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村内开凿有28口池塘环绕村庄,取28星宿之意。梁氏先祖自北宋在镁陂建村立业之始,即以“忠、信、笃、敬”为族训,以弘扬儒家传统道德为建村宗旨。漠陂古村中至今完整保存有清代和民国间的宗谱、族谱以及文天祥、胡诠、曾同享、邹元标、刘绎等庐陵名人为梁氏宗谱、族谱所作的序记。这些族谱、宗谱,一方面是一种文化,显示着族群的血统和活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寄托,一种豪情,永不放弃自己的族群意识。

三、诗书传家的教育理念

庐陵人重教尊儒,崇尚办学,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坚信“耕可致富,读可荣身”,尊师崇学,兴建书院,蔚为风尚。吉水县创建书院众多,最多时达53所,名闻遐迩。《岳麓书院碑记》里即有“吉水书院天下第二”的说法。尊师崇学和兴建书院,使得大批宗族子弟因此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这应该是庐陵地区多进士、状元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唐宋以至明清,在江西省境内可考的44名文武状元中,庐陵地区即占19名,官居宰相的有17名。又据《吉水县志》记载,该县仅在明朝中状元者即有五人,中榜眼、探花者各三人,并出现了“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人文盛况。正是得益于这种尊师崇学的教育理念,庐陵古村先后培养出了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解缙和罗洪先等众多永载史册的文化名人。

庐陵文化中的教育思想,是与仕进、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代庐陵人走的是耕、商、读相结合的道路。流坑董氏家族自五代南唐年间(937—975年)建村,宋代以科第而勃兴,全村出文、武两状元,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御史,下至主簿、教谕,凡逾百人,可谓科举昌盛、官宦如云。至明代则以经营竹木商贸而再度繁荣,是江南大家族仕、商、耕相结合的典型。再如渼陂古村,其濒富水河而建,耕地有限,水患甚频,如果仅靠农业显然难以维持,更谈不上发展。富水河是赣江的支流,水运非常方便,加上渼陂地处吉安、吉水和泰和三县交汇之点,地区人口相对稠密,这样就为漠陂发展商业贸易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渼陂人认为,发展商贸也是经世致用,必须有文化素养,所以他们在发展商业经济的同时,极为重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明、清时期,由梁氏宗族和各大房派兴办的书院多达六所,保留至今的养源书院建于明嘉靖年间,坐南朝北,三层飞角挑檐,砖木结构,楼高15.75米,占地313平方米。由于书院众多,形成了“序塾相望,弦诵相闻”、“人无贵贱,无不读书”的社会风尚,而“三尺童子,稍知文章”,孕育出以儒行商、以商助德、商儒合一的渼陂儒商文化。

庐陵文化艺术调研 第5篇

一、活动主题:走近庐陵

二、活动背景:井冈山大学地处吉安,吉安古称庐陵,庐陵文化艺术的研究对庐陵人文环境的构建以及旅游业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均具有及其重要的实践意义。本调查以庐陵文化艺术为调研课题,希望通过本次调研与学习,能够为我校系统研究庐陵文化收集资料,并锻炼调查者的区域文化调研能力。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在本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三、活动目的:通过实地调查和亲身体验,对庐陵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等有最直观的了解,让当代大学生体验庐陵千年文化古韵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从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通过获得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撰写了调查报告,在调查的基础上撰写并发表调研文章,出版相关书籍,制作并展播视频作品。从而有力地推动庐陵文化艺术的调研与学习的进程,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对庐陵文化的保护、宣传和研究,使之发扬光大。

四、承办单位:艺术学院团委、建筑工程学院团委

五、活动时间:2011年**月**日

六、活动地点:庐陵生态园、钓源古村、渼陂古村、燕访古村、天祥公园等

七、活动对象:井冈山大学全体同学

八、具体流程

(一)户外风景写生

1.负责单位:艺术学院团委

2.活动地点:庐陵生态园、钓源古村、天祥公园、渼陂古村、石头村等 3.活动内容:写生、摄影 具体活动流程 A宣传工作

⑴海报宣传.由艺术学院团委学生会宣传部根据时间、地点等内容制作海报并贴于各橱窗醒目处。

⑵媒体宣传:

申请校广播站在播音时间宣传,通过广播把此活动的有关内容直接告知全校同学。

B活动阶段:

1)与各参与人员联系,提前通知他们集合的时间和地点等。2)在通知的时间和地点集合,整队出发

3)比赛当天,参赛人员到具体负责人员那里盖章(签字)后即可绘画。4)比赛结束时上交作品。

5)活动后将作品拿给老师,由老师筛选出优秀作品并评出

写生类: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6名,颁发证书以示鼓励.摄影类: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3名,颁发证书以示鼓励.6)活动记录交到艺术学院团委办公室,并由相关部门将对活动进行总结。7)将优秀作品展出,大家共同欣赏.C、评奖方法:

活动作品经老师筛选后由艺术学院团委办公室统计。写生类)

一等奖要求:水彩、水粉、素描各一幅,速写一幅,作品图幅不限; 二等奖要求:水彩、水粉各一幅,速写一幅,作品图幅不限; 三等奖要求:水彩、水粉各一幅,作品图幅不限;

优秀奖要求:水彩、水粉、素描、速写、摄影等其中的一幅即可,作品图幅不限。

摄影类)要求能完美的展示庐陵文化的某一特征,从视角、画面、选景等有老师选出优劣

(二)庐陵文化调研与学习

1.负责单位:建筑工程学院团委

2.活动地点:庐陵生态园、钓源古村、天祥公园、渼陂古村、石头村等 3.具体活动流程 A宣传工作

⑴海报宣传.由建筑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宣传部根据时间、地点等内容制作并贴于各橱窗醒目处。

⑵媒体宣传:

申请校广播站在播音时间宣传,通过广播把此活动的有关内容直接告知全校同学。

B活动阶段:

1)与各参与人员联系,提前通知他们集合的时间和地点等。

2)在通知的时间和地点组织好参加调研与学习的队伍,与五人为一组对参与人员进行分组,前往调研与学习的地点。

(一)调查阶段

1.古村文化调查访问阶段

1)赴庐陵有关古文化开发和保护相关政府单位(古村文化管理局、旅游局,发改委,城建部等)了解古镇街的文化保护现状和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并收集相关资料

2)与政府部门深入探讨古文化保护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3)访问相关历史文物古迹,如瓷窑、著名建筑物等,了解庐陵文化的千年古韵。

4)深入当地百姓的生活,体察古镇保护与发展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利弊,对古镇的保护开发有更真实的了解,听取百姓对古镇发展的建议,也宣传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2.红色文化调查访问阶段

1)参观所在调研区域附近的革命斗争遗址,体验当年革命斗争的艰苦,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爱过情怀。

2)向当地百姓了解红色传说,并把相关故事或轶闻整理,与全校师生一起分享与讨论,从中感悟与启迪。

C调查汇总阶段和调研成果分析阶段

1)用人文学理论对汇总的文化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结论作出正确的评价。

2)对本次活动进行得失分析,3)提出对庐陵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意见,编写论文集,4)制做古村落DV,赠与古村政府机构。

5)将结论和意见反馈给实践所访问部门,促进古镇的文化保护和发展。D总结点评及奖项设置

对参与的团体所取得的调研成果进行整理并公示,对表现优秀的团体进行奖励,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优秀奖3名,对组内成员颁发活动奖品。

九、注意事项

1、活动期间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调整比赛时间。

2、出征时每支队伍都带一面红旗;

3、活动期间注意安全问题

4、各项任务提前准备,保证可实施性;

5、会师时与写生的同学一起,保证一起回校,不要走散。

6、活动当天必须有五个人现场维护秩序及做好安全工作,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十 经费预算

车费:2000元 活动器材:700元 奖品:600元 其他费用:600元 共计费用3900元

护理学院团委、建筑工程学院团委

庐陵文化书院白鹭洲书院 第6篇

庐陵文化

一周庐陵文化经典

白鹭洲书院

白鹭洲,位于市区赣

江江心。南北狭长,面积约1.5平方公里。因成群白鹭栖息洲上,古人取李白"二水中分白鹭洲"诗句名洲.南宋淳祐元年(1241),吉州知军江万里,因吉州是理学先驱程颢、程颐的过化之区,白鹭洲江水环流,青翠雅静,是著述讲学、读书论理的好地方,为景仰先贤,阐扬理学,培育人才,“因命构楼、开讲学之堂”,创立白鹭洲书院,集郡中九邑俊秀肄业其间,亲为诸生授课,“载色载笑,从容与水竹间,忘其为今太守,古诸侯”。不久,江万里延请吉州名儒欧阳守道为首任山长,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等大批人杰皆出其门。书院创办后第十五年,理宗宝祐四年(1256)科考,文天祥高中状元,同榜吉州进士三十九名,占全国录取进士的九分之一,名震朝野,理宗皇帝亲书“白鹭洲书院”匾额以示褒奖,从此,书院名声大振,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并称江西三大书院。明建文二年(1400)、永乐二年(1404)两榜,以白鹭洲书院为主的吉州考生襄括三元(状元、榜眼,探花),书院名声更为远播。

白鹭洲书院创建以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既有“青毡晨夕数,书声弦诵闻”的兴旺景象,也有洪水兵燹造成的“满目疮痍、荒草萋萋”的衰败情状,所幸的是历代吉州有识之士,乡宦名贤倡学业,崇诗书,屡毁屡复,才使书院700余年弦诵之声不绝于耳。

庐陵文化概述 第7篇

庐陵

作者:王冕朝代:元体裁:七古 庐陵曾记画锦堂,黼黻韩魏开忠良。

文章足以照千古,富贵岂止荣一乡?寿张新得河东记,中陶乃是安阳裔。

知几不独见井泉,自是胸中有天地。

春风入帘春雨收,下堂不受黄河流。

彩衣诸郎舞新好,奉恩归拜髯参谋。

衣冠文物能潇洒,不羡老裴居绿野。

庐陵文化概述 第8篇

一、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来源与特征

(一)庐陵民俗体育所在的区域与地域性特征。

庐陵位于江西省中部山区,山脉遍布、水系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当地人们居住较为分散,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如永新的盾牌舞、新干的竹马舞等,这些具有地域性的表演方式,很大程度上具有民俗性质和体育性质,而且这种表演也非常具有观赏性。[1]

(二)庐陵民俗体育来源于群众与群体性特征。

庐陵民俗体育的另一个来源则是人民群众。由于庐陵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相应的,文化传统也较多,其中之一则是为纪念庐陵人民推翻元朝统治而形成的安福中秋烧塔。在这一天,村子中的男女老少都会摆上柚子、月饼,点上香烛,燃放鞭炮等,并用舞蹈活动来展示村民们心中的欢乐。[2]更为精彩的则是山歌、小调的对唱,不仅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还特别令人神往,增添了庐陵民俗体育的丰富性。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庐陵地区的人们都是以群体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山歌对唱,数十位年轻男女站在山两面,你来我往,热闹非常。

(三)庐陵民俗体育来源于图腾崇拜与祭祀性特征。

庐陵民俗体育另外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图腾崇拜。相传在唐朝时,万安地区有一年大旱,使得人们的生活难以为继,村民们则根据万安地区古来相传的传说,创造了民间舞蹈麒麟狮象灯来求雨,第二年果然风调雨顺,此后,这一民间舞就在万安地区传承了下来。[3]虽然麒麟狮象舞是娱神的祭祀,但是也不妨碍人民群众的观看,具有娱己的效果,因此,庐陵民俗体育另一个特点就是结合了祭祀性和娱乐性。

二、庐陵民俗体育的创新性发展

(一)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

庐陵民俗体育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是以庆祝、娱乐等为主,有的则包括一些迷信色彩在里面。而为了适合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庐陵民俗体育必须对自己的民俗体育文化内涵进行重新阐释,特别是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如何解决好既保持特色,又具有现代性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庐陵民俗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了庐陵民俗体育创新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庐陵民俗体育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基础。

(二)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舞台效果。

庐陵民俗体育由于都是人民群众在悠久历史发展中保留下来的传统,而且表演的主要地点也是在民间,使得庐陵民俗体育的舞台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则是增强庐陵民俗体育的舞台效果。具体措施则可以是设计场景、增加灯光和道具的使用、统一着装等,从而增强庐陵民俗体育舞蹈在舞台上的演出效果,提高舞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三)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舞蹈动作。

庐陵民俗体育的舞蹈动作从整体上来说具有简单、笨拙的特点,这些特点已经很难适合当前人们的审美。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对娱乐方式的选择都是以美、新等为主,因此,在创新庐陵民俗体育时,应该对庐陵民俗体育的舞蹈动作进行重新编排,或者是结合庐陵民俗体育的舞蹈动作进行重新创作,以此来创造出适合现代人们审美的舞蹈。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欣赏到庐陵民俗体育的美,感受到庐陵民俗体育独特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庐陵民俗体育地域性、群体性、祭祀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的由来则主要是与庐陵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环境等有关,其中,地理环境对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众多别具特色的民俗舞蹈,历史传统对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是产生了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舞蹈,文化环境对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则是留存下来了大量的舞蹈。因此,在对庐陵民俗体育文化进行创新发展时,要遵循去粗取精的原则,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舞台效果和舞蹈动作,从而使庐陵民俗体育真正成为吉安市发展经济的动力,成为吉安市独有的文化标签。

摘要:庐陵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还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本文主要对庐陵文化传统中的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研究,分析了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来源与特征,并探讨了庐陵民俗体育的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创新性

参考文献

[1]邹利民,余友儒.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J].青年时代,2015,(18):35-35,37.

[2]张华江,王晓东.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2):20-22+32.

庐陵文化的守护者 第9篇

一到安福县,朋友就跟笔者说要引荐一个“怪人”,之所以说“怪”,是因为他耗资数千万元,兴建了一所庐陵民俗文化馆。记得第一次来到位于安福县工业园区的庐陵民俗文化馆是刚刚入秋,初秋天高云淡、全风送爽,正是会友佳期。易蓝虹馆长个子不高,说话大大咧咧,要不是置身于美轮美奂、极具庐陵风格的建筑里,看到到处摆放着古董,处处散发着文化气息,笔者怎么都不会认为坐在对面的人会跟收藏有一丝关联,更不要说建立了一个庐陵民俗文化馆。为满足好奇心,更为挖掘背后的故事,笔者在大寒时节再次拜访了易蓝虹馆长。

出生于1965年的易馆长,初中未毕业就只身出去闯荡。他的人生阅历极为丰富,开过货车、办过砖厂、承包过工地,也曾在广东江门开办红木家具厂至今。2004年,应家乡招商引资的呼唤回到安福,就是这样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却出人意料地创建了占地8000多平米的庐陵民俗文化馆。

笔者刚到文化馆前,就感觉恍若时空交错,不由令人屏息凝视。推门而入,满室古典之气扑面而来,一件件古物映入眼帘,有牌匾、古木家具、书画、陶瓷。馆内藏品有古籍善本五六千册,其中最富价值的是100多套书法家刘郁文的藏书。古瓷器有七八千件,其中明清时期的古陶瓷有几百件;明清红木家具有上百件、书画三百卷、墓志铭60多片……馆内各种精品木雕和藏品数不胜数,藏品价值数千万,让人叹为观止!它们沉默着,被岁月包裹,在这里若要谈论金钱则索然无味,因为金钱在厚重的历史面前是那样的无足轻重。

易馆长从小就对古建筑感兴趣,在外闯荡的日子里,每到一处,再怎么忙都要抽出时间去参观当地的古建筑。在众多风格迥异的古民居中,易馆长对庐陵风格的建筑情有独钟。为此他把做实业所赚的钱都投入到文化馆的建设中,并想方设法把与庐陵文化有关的藏品放进馆内。正因为他物质与精神的双投入,才有了如今文化馆蔚为壮观的富足景象。

在与易馆长的交流过程中,处处让笔者深受触动。曾问易馆长,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精力和金钱来打造一个庐陵民俗文化馆,毕竟同样的金钱可以建一栋豪华别墅。他说是出于爱好,也希望能通过此馆来收集与庐陵文化有关的藏品,以便传承庐陵文化。易馆长谈及其他事物一般是蜻蜓点水,但一说到庐陵文化却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从庐陵的三千进土谈到近现代的书法大儒,从新干大洋洲商代出土的青铜器谈到吉州古窑的陶瓷……透过易馆长对庐陵建筑的钟情和对庐陵文化的解读,笔者看到了他尊重文化、守护文化的内心。这颗心出自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商人,谁不肃然起敬?

庐陵文化概述 第10篇

庐陵王墓下作

作者:谢灵运  朝代:南北 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

含凄泛广川,洒泪眺连岗。

眷言怀君子,沈痛结中肠。

道消结愤懑,运开申悲凉。

神期恒若在,德音初不忘。

徂谢易永久,松柏森已行。

延州协心许,楚老惜兰芳。

解剑竟何及,抚坟徒自伤。

平生疑若人,通蔽互相妨。

理感深情恸,定非识所将。

脆促良可哀,夭枉特兼常。

庐陵文化概述 第11篇

庐陵别朱观先辈

作者:徐铉朝代:唐体裁:七律 桂籍知名有几人,翻飞相续上青云。解怜才子宁唯我,

远作卑官尚见君。岭外独持严助节,宫中谁荐长卿文。

庐陵文化概述 第12篇

1 打造“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城市意蕴

庐陵文化不能作为一段历史流传于书本中,缅怀于记忆中,应该是能让人直接感知与触摸的视觉符号,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基于这一理念,吉安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提出了“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加大生态建设,用绿树、碧水、蓝天提升城市魅力,另一方面重视文化的镌刻,注重把历史的东西、有文化价值的遗迹保留下来。

在对白鹭洲书院的保护与修缮时,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将保存完好的云章阁、风月楼、中山院、泮月池、钟鼓楼全面修缮,在旧址上复原以清代形制建设的逢源堂、道心堂、六君子祠等建筑,让延续了千年的琅琅书声延绵不绝。如今,白鹭洲书院成为了一个以书院文化为主体,集办学、游览、休闲、文化、生态为一体的“书院式”文化公园。

为了保护和开发吉州窑遗址群,吉安投资1.2亿元启动吉州窑遗址建设,改造宋街、建设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让熄灭了数百年的炉火重新燃起。宋街的改造恢复了宋代时期的建筑风貌,两旁的房屋均为青砖黛瓦,地面是使用原汁原味的古代匣砵铺就,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在一段久远的历史之中。考古遗址公园内亭台轩榭,小桥流水,绿树成荫,考古研究中心、龙窑、陶冶坊、清都观、舒翁轩、环秀轩、本觉寺塔等各色建筑小品将吉州窑古陶瓷文化点缀得如诗如画。

庐陵文化生态园的建设是展示吉安城市形象、反映庐陵人文精神,再现历史风貌和特色文化的典范。一方面,以“保住山、稳住水、留住鸟”为设计原则,以螺子山和900亩庐陵湖为核心,围绕山体和自然生态水体作文章,通过“山、水、树、鸟”等自然景观,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象。另一方面,将螺子山上的文星塔修葺一新,重建灵泉古寺,打造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一县一景”景观群。建设专门的庐陵民俗园,展示吉安传统农耕文化,旧时庐陵人家的生活村落风貌,读书做官的历程,吉安古今灯彩,以及吉安传统百工百业的习俗,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庐陵文化元素收集起来。仿古街浓缩了吉安地区村街基本面貌,以一个微缩的形态再现庐陵村落的布局,包括祠堂、凉亭、闾楼、财神庙、街巷等在内的一些不可或缺的元素,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庐陵人家”的风情韵味。

让文化浸润一座城,让人们在城市中触摸历史的肌肤,感知文化的呼吸。吉安在城市建设中,围绕“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定位,在大手笔绿化的同时演绎庐陵文化古韵,“透绿”不堵绿,“传承”不断承,深挖城市的文化底蕴,打造城市文化意蕴,使这座古老的城市山水为脉,文化铸魂,奏响了“最美庐陵风”的优美乐章[2]。

2 融合庐陵文化元素的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是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与家园、与亲情血脉相连。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时代,乡村应该如何建设?是简单地把城市元素移植到乡村?还是在发展中赋予她新的内容?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吉安并没有在对城市化的向往与追赶中丢失传统,而是理性地思考、大胆地尝试,以“坚守庐陵风格”为主基调,提出了“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建设理念,走出了一条融合庐陵文化元素,体现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之路。

对于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我们既充分考虑村庄的历史传承、文化形态的独特性,又不遗余力将文化保护和挖掘内涵贯穿始终,将历经千百年沉淀的庐陵民居美学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的陂下村是一个千年古村,村里大大小小36座祠堂,青砖木柱,古意盎然。对其的传承保护性建设全部因地制宜、依山就势,不砍树、不挖山、不填塘,力图保持古村原有风貌,青砖围园、立面改造,最终绘就了一幅村头古樟郁葱、村内古韵幽静、村旁曲水流淌的经典美丽乡村画卷。而这样充满文化韵味、独具特色的村庄,近年来在吉安不断涌现。“水韵文溪”、“耕读黄南”、“红色三湾”、“客家碧洲”、“文化怀忠”……一个个特色文化新村,镶嵌在庐陵山水之间[3]。

庐陵的明清建筑是江西民居的典型代表。为了彰显庐陵文化特色,把“庐陵风”、“客家情”等庐陵建筑元素融入到村庄建设中,市城乡规划建设局组织20余名建筑专家,设计出上百套农村村民房屋建筑设计施工图,并按照“功能齐全、造型简洁、庐陵风格、乡土特色、符合风俗、方便施工”等原则,从中优选了30套编印成《庐陵文化特色民居图集》,免费发放至全市214个乡镇和2512个行政村,供不同层次的村民建房选用[4]。这些独具特色、符合群众需求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激发了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内在动力。

始终注重对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是吉安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见山见水,记得住乡愁”,有着良好生态环境和悠久人文历史的吉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庐陵风格来规划和打造,突出新镇新姿、古村古韵,也因此使自己的乡村拥有了独特韵味。

3 庐陵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如何加强建筑的文化自觉,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关系,在融合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与传承中国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之间取得平衡,已成为中国建筑实现现代转型的关键。吉安在城市建设中不仅注重保留传统,更注重现代建筑与庐陵文化特色的融合,建成了若干与“庐陵”文化元素有关的城建项目,如庐陵美食城、仓口庐陵特色街等。这些作品是现代建筑创作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吉安民间特色菜肴众多,如“万安鱼头”、“永新狗肉”、“永和豆腐”、“井冈烟笋”等等。依托丰富的庐陵特色美食和古老的吉安民俗文化,吉安启动了庐陵美食城的建设。庐陵美食城的中心是以一朵“怒放的映山红”为寓意的主体建筑,周边散落建筑则为树叶,整个片区寓意着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主体建筑采用现代简洁的玻璃幕窗设计,周边建筑以庐陵古建筑为本底,结合古庐陵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及项目分区,实行“一区一主题,一区一雕塑”的手法,多元展示庐陵文化。美食城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为一体,集中体现庐陵文化中的饮食、茶饮、工艺品等,与现代酒吧等相互辉映,彰显了其独特的品位,凸显出地方民俗特色。

仓口街是吉安市中心城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庐陵风格民居建筑群,曾经是吉安近代历史上有名的商业街区,保留了许多的城市记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繁华的古街走向了没落,房屋建筑等年久失修,亟待改造提升。按照“保留城市记忆、传承庐陵文化、建设大气吉安、雅气吉安、秀气吉安”的总体思路,仓口棚户区内的原有旧房被拆除,在其原址上依照庐陵建筑风格进行了重新修建[5]。古街内布局错落有致,门窗装饰精美,色彩搭配和谐雅致,既古朴十足,又灵动飘逸。单元组合的多样性和多层次化,汇成独特的庐陵建筑语言符号,充分展现了鲜明的庐陵风格,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打造出一条老字号品牌店集聚的庐陵特色古街区。走进仓口街就像是走进历史与现代交错路口,既领略到庐陵厚重的历史文化,又见证了吉安飞速发展的今天。

结束语

继承传统不能流于表面,需要深入地抓住其文化内涵的精髓,将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审美意识、设计理念、哲学蕴涵等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去。在城乡建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秉承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理念,以生态宜居为核心,以文化传承为灵魂,融自然山水、地域文化、乡风民俗于一体,尽可能地保护庐陵古韵,传承庐陵文脉,让千年庐陵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廖凯.探析庐陵文化古民居建筑特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1).

[2]王文.传承千年庐陵文脉——吉安在建设中着力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印记[N].江南都市报,2013-8-19.

[3]唐园结,何兰生“.美丽乡村”辉映今日庐陵[N].农民日报,2013-7-5.

[4]罗昊.规划当先文化铸魂——看吉安美丽乡村建设如何留下庐陵记忆[N].井冈山报,2014-2-17.

庐陵文化,我心底的一首歌 第13篇

我轻轻地唱着这首歌,好像在聆听前辈们讲述一个个美丽的传说,眼前仿佛走过一位又一位庐陵巨子:有高唱《正气歌》、英勇不屈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有学精文雄的一代宗师欧阳修,有做人以直为美、做诗以曲为美的大诗人杨万里,有致力于社会改革实践却惨遭杀害的何心隐……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们具有将国家、民族担在自己肩膀上的大丈夫气概,他们具有为正义献身,为真理捐躯,为百姓殚精竭虑、肝脑涂地而在所不辞的大英雄风骨;他们守住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临节不辱的精神支柱;他们妙笔生花,挥毫著文,石破天惊。皇皇巨著,传世之作,大气磅礴,格调清丽,不同凡响,彰显文学的生命力。他们以文学大师的声望领袖群伦,他们以先贤的人格魅力,昭示后人!

庐陵文化数千年,文化精英灿若星辰。从他们身上我找到了,找到了庐陵文化的精髓,找到了庐陵文化的真谛:正气、才气与灵气。

看啊,流淌的母亲河——赣江,静静地纵贯庐陵。这里的天空,这里的土地,正气浩然,才气酣畅,灵气弥漫。于是乎才有“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的童话,才有“鹅湖鹿洞寻常事,风流人物白鹭荫”的佳话,才有历代科举进士多达2300余人的神话。

身为庐陵后代的我,应义不容辞牢记庐陵文化的精髓:正气、才气与灵气,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

庐陵文化,你是我心底的一首歌,我用心地把你歌唱,歌声回荡,歌声中我面前仿佛耸立起一座巍峨的文化大山。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大山是怎样高起来的?

大山是这样高起来的——

山背山,

山扛山,

你背我扛去摸天!

大山是怎样连起来的?

大山是这样连起来的——

山推山,

山追山,

你追我赶到天边!

庐陵文化的大山,不也如同“山背山,山扛山”“山推山,山追山”而形成并辉煌起来吗?前贤提掖后秀,后秀追慕前贤。前贤的经国济世之雄心,倚马可待之才华,黄钟大吕、金声玉振之作品,像磁石一般紧紧地吸引一代又一代、一拨又一拨的后起之秀。他们对前贤景慕追随,义无反顾。这种见贤思齐的文化心理,似乎与生俱来,又不谋而合。他们悄悄地从前贤身上寻找做人做学问的准则,寻找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方向与途径。而前贤见后秀如雨后春笋,喜不自禁,热情帮扶,甚至还主动让道,促其奋进,激其腾飞。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于是历史演绎了一幕又一幕文化交接的连续剧——后辈对先辈的心灵膜拜,前辈对后辈的精神引领。这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没有仪式,没有手续,没有言语,一切都在静悄悄地进行。就在浓厚的文化陶冶和薰染中,庐陵才士迭出,秀俊相继。从欧阳修、文天祥到今天的王梓坤、吴成生,其间千年,人才辈出,靠的就是“背”与“扛”,靠的就是“推”与“追”。中将王恩茂曾说,“文革”时期,腥风血雨,是《正气歌》使他临危不惧、坚持真理。井冈公仆、勤政为民的好专员吴成生,病魔缠身,生命垂危,仍顽强践行“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封5000字的长信,他在病榻上整整书写了5天,描绘庐陵的前景,用生命谱写奉献之歌。庐陵文化的摇篮,哺育了新时代人民杰出的楷模。今天的庐陵人有了这种文化脊梁,让我看到庐陵的未来与希望,看到庐陵文化大山仍在增加它的高度,显示它的威仪。

庐陵文化,你是我心底的一首歌,我深情地把你歌唱,歌声伴随我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无字的文化、无课本的教育。

当走进“天下第一山”井冈山,瞻仰这一庐陵文化和革命精神完美结合的标志时,我仿佛听到了黄洋界的炮声,仿佛看到了“众志成城”的红军战士从这里出发,雄纠纠气昂昂地走向天安门。

当走进新干青铜博物馆,那些稀世的文物珍品,给人难以言喻的心灵震撼,使我在对谁创造历史谁创造文化的感慨中得到洗礼和升华。

当走进民风淳朴的古村,看到精心建造的古屋,我自然而然地感叹能工巧匠隔世奉献的温柔、安祥与高雅。当看到原生态的盾牌舞,听到嘹亮而悠扬的唢呐声,我为普普通通快快乐乐的庐陵文化艺人的精湛表演油然而生敬意。

当品尝到甜蜜的金橘、满口生香的狗牯脑茶,我情不自禁地为平凡劳动者的无私奉献而深怀谢意。我诗意般地行走在庐陵大地上,边走边读,边读边品,边品边悟,读山、读水、品文、品人,我对庐陵文化渐渐又有一种了悟:是谁创造了庐陵文化?仅仅是名人、伟人吗?不,是名人与凡人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庐陵文化。

有个哲人说,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可以使自己崇高。普通平凡的庐陵人,他们也许知道自己做不了太阳、做不了月亮,就默默无闻地做星星、做萤火虫。星星、萤火虫虽然微弱,但也能照亮世界。在敬仰名人和伟人的同时,我真诚地欢呼:向崇高的凡人致敬!

庐陵文化,你是我心底的一首歌,我永远把你歌唱,歌声让我自豪,让我幸福。我吟诵文天祥《正气歌》中的诗句: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英雄先贤离我们愈来愈远了,然而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已然载入史册。在屋檐下,我迎风展读圣贤书,让古人的美德照耀我的人生。

先贤的厚望我理解我接受,自己的责任我担当我实践。庐陵文化是前人的文化,也是后人的文化,更是今人的文化。庐陵文化是一条河,为使它永远不断流,不沙化,永远峰回路转,永远柳暗花明,永远青松不老绿水长流,我愿和所有的庐陵后辈展开一场又一场的接力赛,如把奥运火炬接过来般,奔跑一程再传递下去。“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自然形成一条牢不可破的庐陵文化链。我与今天的庐陵人跨越千年的时空,与先贤的目光对接,与前辈的心灵沟通。这样,情感与情感的融会,精神与精神的传承,庐陵文化的正气、才气与灵气就永恒弥漫在庐陵的天地间。

注:本文系作者编写江西省吉安市地方教材的编后札记。

庐陵文化概述 第14篇

关键词:古村落;传承;保护;城镇建设

一、庐陵古村的历史背景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然而随着城市的建设,产业的不断调整,一大批的历史文化名村遭到了破坏,像一些平原地带的古村落已经销声匿迹,在一些山地丘陵地带还零星散布着少数的古村庄,但是由于近些年旅游业得发展,这些位于山地丘陵的古村落,古建筑也慢慢因为旅游的开发受到了破坏,原有古老纯真的建筑已经点缀上了现代的烙印,那一个个梦里老家的形象远远离我们而去。保护我们的古村落,保护我们古老的家园,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任务和重要职责。

吉安,古称庐陵。素有江南旺郡,文昌机遇之邦的美誉。庐陵文化又最直观,最具体的体现在那穿越千年的建筑之上。庐陵古村属于典型的赣式民居建筑,与著名的吴派,徽派民居建筑一样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奇葩,拥有独特的魅力。

二、庐陵古村特点与存在价值

1.人文地理。该古村落群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北临南昌,西临井冈山,京九铁路贯穿,气候湿润,地理条件优越。其中大部分村落都是以人文历史而有名,庐陵古村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据历代吉安籍宰相名录记载,这里从南唐到清朝清德宗光绪18年共有约36位宰相出自庐陵,她也是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和文天祥的的诞生地,可见这里是一块养人育人,培育杰出人才的风水宝地。

2.建筑特色。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渼陂村保存完好有367幢明清建筑,古村内,青石小巷,曲径通幽,村内28口水塘,彼此相通,派出八卦阵型,象征天上28星宿保卫着村庄,一幢幢青砖戴瓦的建筑群落,在富水河的簇拥下,和谐地融入青山绿水之中。形成了藏风聚气的格局,彰显庐陵特色,层层叠叠的马头墙,亚却盎然,鸦雀盎然的岩画,精雕细琢的窗花飞檐,木雕石刻。

3.祭祀文化。在吉安,祠堂是每个古村落的点睛之笔,渼陂村的宗祠,是全村建筑的精华所在。该村梁氏宗祠有1个总祠、5个分祠、10个家祠。梁氏总祠永慕堂,为三进式建筑,占地1220多平方米。三开间的门廊,上有高耸的牌楼,如意斗拱承托起翘角飞檐,顶覆琉璃瓦,金光闪闪。中堂檐步有四角亭式抱厦,伸入天井间。上堂檐步亦有高耸的牌楼。

4.民俗文化。渼陂古村的彩擎表演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擎的底座形如米斗,上小下大,可容纳二人,底座中心由一根柱子做支撑,三个小孩扮成戏文人物,分别绑在三个支点上,再套上戏服,抬起底座,三人高悬半空,如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独具一格的下元宵民俗,好似一杯浓香的茶,荡漾着纯厚的乡情,飘拂着古朴的民风,令人回味悠长。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村里都要举办旅游文化节暨下元宵民俗节活动。渼陂村主要祠堂里通常放着一个一米多高的牛皮大鼓,遇上春节和婚、丧、嫁、娶在祠堂聚餐,都有击鼓的习俗。击鼓既是一种信号又显得庄重。

三、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商品化,甚至就连某些文化也推上了市场,变成了利益的牺牲品,历史文化古村名村面临着必要性、迫切性的保护难题。针对庐陵古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保护和改善。

1.保护。无论对一件物品还是对一个村落、一个建筑使它不受到外界破坏,首先必须找到破坏的因素,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很好地治理,近些年来,由于吉安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一些领导,为了美化城市的形象,或只是为了提高城市人均GDP盲目的把一些古建筑、古文物遗迹,一刀而切,一概否定,认为这都是垃圾、糟粕影响城市市容,而拆除,还有一些市民,对于一些古建筑古文物,不了解,不懂得传统文物的重要性,而加以破坏,其次针对这个问题,市政府领导和文化专家,都深刻反思学习其他城市对古村、古镇的保护措施,认识古村落存在的重要性,第三加强对市民、学生进行古村、文物保护教育、宣传。

2.利用。一滩水如果静止不动,时间久了就会变霉发臭,同样一个古村落也是这样,要想很好的使它保存下来,古村落必须有人参与,有人参与,古村落就需要利用,当下有些人对旅游这个词汇比较敏感,有的人说把古村落变成旅游景点好,古村落变成景点之后就会有保护的经济来源,也有一些人说古村落不能开发,不能搞旅游,要保持它原有的面貌,但我觉得旅游开发一把双刃剑,旅游开发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在于人,我们应该对旅游开发应该控制一个合适的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引导旅游产业和大众产业。

3.健全法制。建立相应的法律条款,依法保护古村落,免遭破坏,在一些景点,我们经常会在石头上、墙壁上看到一些游客留下的某某人“到此一游”印记,对于一般的墙壁而言或许只是影响了美观,但是在重要的历史的文化墙上面如果出现这样的痕迹,那对历史文物将是一种极大的破坏,道德有时候在古村落、文物遗址无法起到相应的约束力和保护力,这时候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可以强制实时保护。

4.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只有当成名之后,才会被大家认同,古村落申报成功,此时,假如一位游客想要破坏文物,但是由于名誉的存在,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游客就会在心理上过意不去,所以申报成功历史文化名村不但对当地人有帮助,对文物也有好处。

结语

中国民协副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刘华说:“保护古村落应尊重传统的民间观念,相对于那些没有生气的“空心村”,或者大红灯笼高挂的旅游区,要分外珍惜真正的传统的民间观念,如宗族观念、风水观念、民间信仰等”。

一个村落,一个地域内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人文历史,是这个地域这个村落建筑的灵魂,只有尊重民间观念,和传承乡土文化,古村建筑,才富有特色。我们的古村落才能得到保护,我们当代的城市才会有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妮娜.中国古城古镇古村古寨[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胡龙生.庐陵古村[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2.

[3]赵勇.骆中钊.张韵.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罗俊.浙江丘陵地区村落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0.

[5]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上一篇:高中生总结报告下一篇:C语言食堂饭卡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