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课例研究作业

2024-08-01

背影教学课例研究作业(精选4篇)

背影教学课例研究作业 第1篇

请比较以下关于《背影》的教学设计,至少选择其中两篇,谈谈你的看法。

《背影》教学设计

张广武 【设计思想 】

《背影》是传统篇目,其优秀的教学案例不胜枚举。笔者在教学这个名篇时,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和体会文章的复杂情感,包括父亲对儿子的深爱及儿子对父亲的复杂的情感,特别是经历了从不满到感激到思念的变化过程,探究这感情的变化原因,以期从中发掘出父爱、中年情结及人生感悟等多重主题。【教学目标 】

1.学习文章基本内容及写作思路。

2.通过言语篇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文中深含的情感。

3.在情感分析中,尽可能地体味文章包含的父爱、中年情结和人生感悟等多重主题。【教学方法 】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 1 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我们眼中的父亲———走近父亲 导语设计:

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老师是一个做父亲的人,很关心自己在儿子心中的印 象,所以,想先听听你们对自己父亲的印象是怎样的。

提示:父爱是慈爱与威严,果决与优柔,坚强与软弱,伟大与渺小等等交织着的博大深邃的爱。有一句诗说,“我们永远只能看到父亲的背影”,其中的深意很值得咀嚼。而将父亲的背影演绎得最为成功、影响最大的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名篇《背影》。

二、学习“背影”,整体感知 大家都做过预习了,字词方面应该没有什么疑难了吧? 那就让我们先从题目学起吧。文章的题目是“背影”,请同学们看看,文中写了几处背影? 请同学先在文中标出,再给每一处的“背影”加一个修饰语。

提示:文中一共写了四处背影。第一处(文章开头),不能忘却的、最难忘的背影等。第二处(第六段主体部分),望父买橘的、蹒跚的、艰难的背影等。第三处(第六段最后),混入人群的、远逝的、惜别的背影等。第四处(最后一段),晶莹泪光中的、思念的背影等。请同学们再简单说说四处背影间的关系。

提示:第一处在开头直接点题,并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统摄全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处是文章的写作重点,具体刻画了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紧接着写了父子分手时的背影,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最后再提背影,充满了对父亲的理解和思念。全文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使文章贯串一气,浑然一体。

三、主体部分的分析学习

下面一起学习主体部分,看作者是怎样巧妙地抓住了人物特征性的“背影”来写人物并表现 主旨的。

1.抽生朗读第六段,体会感情。

2.评析学生的朗读:语调、语速和轻重音的处理。3.分析“背影”特写好在哪里。提示:

(1)善于截取典型场景画面。

(2)运用素淡的笔墨、白描的手法以及感人的细节描写。(3)营造了特定环境、特定场合。

(4)词语使用:动词和形容词。如文中 “探”“穿”“爬”“攀”“缩”“倾”这一连串体现出行动艰难的动词及“蹒跚”“慢慢”“肥胖”等描绘父亲外型和动作状态的形容词,蕴涵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和一腔爱子之情。

总之,散文贵在真实,真实使散文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这个背影真实、含蓄、感伤,描画出一段打动了读者的“伤心”情景,正所谓“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对作品的艺术效果起到了强烈的烘托、渲染的作用,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经久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品味父子感情,特别是儿子情感的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中这个买橘子的背影之所以感人,除去上面所说的写作方面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作者在文中融入了自己真挚的感情。阅读《背影》,我们总会被文中那浓浓的至爱亲情所深深打动。请同学们再仔细地阅读课文,看看文中的父子分别有着怎样的感情,并结合具体文句进行品析。提示:

父亲:体贴,慈爱,无私,想念。儿子:不满,感激,自责,思念 可以说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一直是体贴而无私的,但文中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却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重点学习最后一段文字,教师范读,从感情上给学生以熏染。再从文中找句子,揣摩父子关系的一度紧张以及多年以后,作者自己也做了父亲,并和父亲一样也经历了家庭的变故、个人奔波及社会动荡以后,对父亲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特别是接到父亲的那封信时,更是百感交集,“情不能自已 ”,写下了这篇至情之文。如果说父亲的那封家信是递给儿子和解的橄榄枝的话(朱自清与父亲关系恶化,一度曾经到了决裂的地步,可以让学生从文章中找相关的语句,并引导他们查看相关资料,如朱自清传记等),那么这篇文章就可以看做是儿子对父亲的一篇忏悔书。化用鲁迅的诗句,我们可以说:“历尽奔波父子在,一信一文解宿怨。”当年父亲送作者的时候,已经满怀着对他的挚爱,只是作者当时还很难领会,总觉得父亲“迂 ”,唠叨。而当八年后,作者也做了父亲,在父亲家书的引发下,对父爱以及父亲的一生才有了真切的感受。自己五年多来的奔波漂泊生涯(从1920 年至 1924 年 , 北京大学毕业后的朱自清为生计四处奔波,先后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上虞、宁波等地辗转任教),凋敝的社会现状,特别是当年的“五卅”惨案,都给作者以巨大的哀痛。作为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他感到了人世的凄惨与人生的悲哀,所以何以聪举《背影》为例,说它“通过一个简单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整个灰暗的世态”(《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艺术特色》,1962 年8月18日《文汇报》)。也就是说,文章写了父爱,同时也写了“父亲”这个角色,更有普通人的命运,值得我们去深思。也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及早地理解父母之爱,不仅能感激他们的挚爱,同时还能原谅理解他们的唠叨、迂腐甚至是无端的怒火。我们的父亲是社会家庭的脊梁,他们肩负着家庭社会的重负,又有个人的喜怒哀乐; 他们有时是那么的高大,有时又是那么的渺小;有时是那么的坚强,有时也显得那么脆弱;他们是慈爱的,但有时又是那么的严厉甚至是难以理喻:所以说,“我们永远只能看到父亲的背影”,希望同学们也能更多地理解他们报答他们。(齐读最后一段课文,深化对文中情感的领会)

五、为父亲写一句献词:父爱是 __________ 在品读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父爱之后,请同学们用诗的语言来抒写自己对父爱的认识。2 可以从课文和生活两个方面去寻找诗意。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文章说,“父爱,是簌簌落泪时/一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劝慰”;也可以说,“父爱是病床边/爸爸焦虑的眼神”。提示:

父爱像高山,巍峨高大;父爱是大海,深沉雄浑;父爱像部书,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心去阅读。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父母至爱能有更多的理解,不要非得像古人说的那样: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最后奉献给大家刘墉散文《点一盏灯》中的名言,希望同学们能够领会:“这世上不是被爱得愈多的人,愈懂得回报爱,反而爱得愈多的人,愈会加深地去爱!直到有一天,他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来自前人的爱有多么伟大!”

《背影》“情感体验式”教学设计

施黎明 【设计特点】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朴实自然的语言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能体悟到这种情感不是靠老师的讲解可以达到的,本设计以“情”为主线,通过设置情境——感知亲情——感悟亲情——表达亲情等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体验、合作交流中感受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真挚至诚的亲子之爱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设计步骤】

一、初读课文,感知亲情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着力表现的是什么,从文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读了课文之后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又是什么。前两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引导学生大致达成以下共识:本文主要写了在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的情况下,朱自清父子浦口送别的事,着力表现的是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父子亲情。

初读感受可让学生畅所欲言,不必多加评论。

二、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一)感受亲子之爱

1.速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课文是通过着力描写什么来表现主题的?题目“背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后明确:文章通过着力描写父亲的背影来表现父子情深这一主题。题目“背影”在文中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2.跳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写背影的文字,思考并讨论下

列问题: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②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明确:总共四次;最感人的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3.细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语句。小组讨论:这段文字最感人的地方是什么?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达到感人目的的?

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发言作适时的点拨,引导他们谈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可能会有以下阅读体验:

本段文字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是因为作者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写父亲,突出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在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之前,有对父亲的肖像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父亲当时的穿着是非常简单朴素的,这和当时家中光景惨淡有关。但值得注 3 意的是即使在如此惨淡光景下,我却有一件“紫毛大衣”。爱子之情可见一斑。“父亲是一个大胖子”暗示其攀爬月台的艰难。

背影的特写镜头运用了细腻的动作描写,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焦中,形成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除此之外,这段文字中还有父亲的几句简短的话,朴实却很感人:“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但父亲觉得自己还应为孩子做点什么,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叫孩子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可见父亲对孩子的关怀是多么的无微不至。“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可见父亲担心儿子路途安全,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进去吧,里边没人。”——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一位“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4.再次深情朗读这一段。

5.作者除了在第六段中提到了背影外,文中还有三处提到背影,请说说它们的作用。6.刚才同学们已感受到了文中父亲的语言虽简洁朴素但很感人,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二)领悟念父深情

1.父亲对儿子的爱,我们已经感受得比较深切,父亲的背影也已镌刻在作者的心田上,可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否是作者在与父亲分手之后就写下的呢?时隔多少年?(七八年)2.什么事情是朱自清记忆的触发点,让他情不能已地写下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呢?(一封信)

3.齐读信件内容,点拨关键语句。(恐大去之日不远矣)

4.静心体会作者当时读这封信时,内心对父亲的情感应是怎样的。(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感动、怀念,又有对当时因年轻不大理解父亲一片深情的自责。)5.作者自责的心情可以从文章的哪些语言中感受到?

最后教师小结:同学们,当我们年轻时,个性张扬的我们也许会不懂得父母那蕴含在细微言行中的深沉的爱,当我们长大成人,自己为人父母时,甚至是经历了坎坷的人生后,我们才开始真正懂得感恩,但这时我们的父母已垂垂老矣。所以让我们现在就去发现和理解他们,并尽自己所能回报他们给予我们的无私的爱吧!

三、回首课文,深入探究 《背影》写的是父亲送别远行儿子时的一番情景,写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语也朴实简洁,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深受感动,此文也成为抒写父爱的经典名篇。原因何在?请同学们再次深入地品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可从文章语言、思想感情、材料选择、谋篇布局等方面 进行探究。

四、深情回眸,表达真情

1.朱自清于父亲的背影中感悟到父爱,从而感念父爱。生活中,也有太多的“背影”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理解。

它或许是清晨你走出家门时的一声叮咛,或许是你遭遇失败时的一个拥抱,或许是你临睡前的一杯牛奶„„只有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捕捉到父母这些具体细微的言行中所包含的深情。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请把它写下来,与我们共享。2.推荐课外阅读篇目《父爱如山》。请同学们课外主动找来阅读,适当做些读书笔记。

《背影》教学设计

程日东 【教学理念】

人们在阅读《背影》一文时,常常把审美的双眸固守在父亲的“背影”这个意象之中,体会“背影”无穷的内涵:情感的、社会的、伦理的、血缘的和美学的等等,沉浸在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阅读心理体验之中。然而,当我们真正地从艺术创作的审美体验过程出发,尤其是在思考诸如“背影”意象的生成时,就会发现《背影》中除了“背影”这个意象外,还深藏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即曾经出现过多次的“泪水”的意象。《背影》一文中的“背影”、“泪水”两个意象是相伴而生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除了第一次和“眼泪”的关系比较间接外,其余三次的出现皆与“泪水”直接相关。“背影”和“泪水”如此紧密地结合,是作者艺术创作中审美体验的真实再现。《背影》中,作者的审美观照,就是借用“泪水”意象作为形象的代言体。“泪水”指向“背影”,而“背影”总是被充满“泪水”的双眸所关注着。没有“泪水”意象的浸透,就不会有“背影”意象的生成;同样,没有“背影”,“泪水”也就成了一个空洞的虚拟物。二者缺一不可。

文中“父亲”和“我”双向的情感变化,集中体现在“背影”、“泪水”意象的频繁出现中。如果仅有“背影”这一意象,还只是父爱子的情感线索的单向发展,“眼”中的“背影”,那只是一种观察;“泪水”中的“背影”,才是作家情感和审美体验的注入,才构成父子之情的双向发展。“背影”与“泪水”互为表里,相互引导,共同贯穿于全文的结构之中。进一步说,作家抓住了自己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选取“背影”作为刻画重心,角度独特而情义深 挚。而这种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正是作家以充盈“泪水”的双眸在追寻中审视父亲的“背影”的结果。(参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语文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基于此,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应该是学习的重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近经典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有人说,这是一支经典的心灵之歌,它不仅是从朱自清的心底唱出,而且也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引发我们深深的共鸣。它又是一坛酒,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其味也愈见醇香。现在我们一起来打开这坛酒。

二、感知:吟读全文

请学生围绕主问题轻声吟读课文。主问题:文中,“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设计意图:朗读,是让学生真切地熟悉内容和体验情感。教学选择“吟读”(轻声诵读),是由课文“低回婉转、情抑于中”的情感基调决定的。

三、研读:思维跟踪

请学生研读全文,回答下列主问题。

主问题:在这一次父子相聚和分别的过程中,年迈的“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呢? 明确:宽慰儿子,为儿子送行,照看行李,给小费,讲价钱,再三嘱咐儿子路上小心。由“文中的儿子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领情了吗?”一问引入儿子对“父亲”感情转变的探讨。

四、重点:聚焦“背影”

请一生朗读第6 自然段,要求读得低沉,略带哽咽。然后要求其他学生用“这是一个 的 背影!”的句式说话。

示例: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艰难的背影、非常劳累的背影、沉重的背影、忍受着丧母之痛的背影、背负忧愁的背影、满贮父爱的背影等等。

五、深入:背影的“背后”

请学生带着思考跳读文章,回答问题:在这“背影的背后”,你们又能看到什么?

示例:我看到背影的背后,是一双流泪的眼;背影的背后,是感激;背影的背后,是悔恨;背影的背后,是理解,等等。

背景材料介入:据传记材料表明,朱自清的父亲原是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这可是个肥差;他也是一个带有旧式家长礼法色彩的父亲。一方面,家庭因他娶妾而失和,家境每况愈下;另一方面,他曾写信指责儿子没有管好妻子。后来因为多种原因,他被解职了;家境更是大不如前,家中几个孩子要读书,连老母亲的丧事费用都靠借债和变卖典质。办完丧事,他为了谋生,又匆匆前往南京谋职。朱自清回北大,因而同行至南京车站。就在这一次,朱自清看到父亲为自己艰难买橘子的过程,特别是随着“背影”的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复杂的情感都在“泪水”中表现了出来。师:可见,在“背影的背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同学们还有新的理解吗?

设计意图:以“背影的背后”为着手点,介入背景介绍,让学生真切“感知现实的残酷,体悟人生百味”;美读“唉”字,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情感,体悟人生。

六、延伸:亲情体验

师:此时此刻,同学们肯定也会想到自己的爸爸平时对自己的关心和钟爱,有些自己本来不在意的事情,相信此时也会浮现在眼前,令你思潮翻滚,乃至流泪„„

今天有一个让大家直接向父亲倾诉的机会,请拿出你们的手机(课前通知带手机),给你爸爸发一个短信,说一句你最想对他说的话。(在黄磊《背影》的音乐声中,学生发短信。)

歌词呈现:火车就要开了/我就要走了/离别就要来了/话怎么说呢? 眼看天气秋了/叶子在哭了/ 转身是背影了/你就进了往事了 我知道这以后/以后的以后/可能再见不到你了

设计意图: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大胆地设计了“手机短信”的真实情节,而非虚拟。觉得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的真实情感得以畅快宣泄,让心灵得以震颤。

七、结课:以情换情

师:同学们,父母之爱,是最熟悉的“陌生”之爱,很多时候我们会熟视无睹,更别说表达这份爱了。朱自清先生抓住了自己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选取“背影”这一独特视角为刻画重心,又以充盈“泪水”的双眸追寻和审视,构成了父子情感的双向流动,成就了这篇文 章独特的艺术运思。其实何止父爱、母爱,所有的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但如果失去了你一定会觉得珍贵,请仔细回味这记忆中的珍宝,用你们的笔,更用你们的心 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爱!

《背影》探究式教学设计

申林静

“探究式学习”基本模式是:教师创设“ 情境”——学生明确“ 任务”——通过“ 探究”和“ 会话”——完成“意义构建”, 核心目标则是变“教我学”为“ 我会学”。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这样的学习方式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学生品格的塑造也有良好的作用。基于上述探究式教学理念, 本文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背影》进行了探究式教学设计。1.导入:《背影》是现代散文名篇之一。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仅 1500 余字, 但自发表至 今, 广为传诵, 历久不衰, 深受读者喜爱。它写于 1925 年, 那时还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苦难岁月, 特殊的时代和环境产生了这篇描写父子亲情的优秀散文, 使之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

2.呈现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为目的的教学方式, 呈现教学目标可以避免学生将“自主学习”变为“自由学习”, 增强目的性和方向感, 同时也能对探究式教学的效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衡量和评估。通过对散文《背影》的学习要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①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深情, 学会在生活中尊重父母、理解父母。

②掌握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手法。③学习本文平实、朴素却感人至深的语言风格。

④掌握文章对“背影”的描写和刻画方法, 体会其效果和作用。⑤弄清作者为父亲的“背影”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想到的问题或者存在的疑问。

3.学生自读文本, 发现问题:这个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文, 要求他们自主地疏通生字、生词, 弄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 初步体会文章中所刻画的父子深情。接下来, 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 然后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类。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关于这篇课文的任何疑问, 使之参与到学习中来。经过引导和鼓励, 学生会提出问题, 比如: ①什么是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特征? ②看不出来作者对“背影”的描写和刻画方法是什么。

③对父亲的背影, 作者因为感动而流泪是人之常情, 会有什么表层和深层的原因区分呢? ④父亲横穿铁道去买橘子可能会很危险。4.教师引导, 就问题进行讨论: 【第①个问题】 教师提示: 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引导的目的思路: 父子深情。)通过什么来描写的?(引路: 背影。)怎么偏偏描写“背影”, 而不写父亲其他的形象如微笑、叹气等?(引路: 背影特殊, 最让作者感动。)什么情况下父亲的背影最让作者感动?(引路:买橘子时。)那父亲的“背影”是不是父亲在买橘子时呈现出的一个具体特征?(引路: 是。)现在能理解什么是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特征了吗?到这里, 大部分同学应该能够理解《背影》是抓住了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时(特定环境)的背影(典型特征), 并对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刻画, 表达作者对父亲爱子情深的行动的感激之情, 体现了父子深情。

【第②个问题】 解答可能有一定难度, 因为学生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对这个问题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背影”和“流泪”。

文中写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引路: 哭, 流泪。)再仔细读课文, 看哪里写到了父亲的“背影”和作者的“流泪”?(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 4 处写“背影”, 4 处写“流泪”。)是不是每次描写的作用和蕴涵的情感都是一样的呢?再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让他们自己概括出结论。然后呈现关于 4 次“背影”和“流泪”描写的详细资料: 全文 4 次写“背影”, 4 次写我的“潸然泪下”, 乃是全文的总纲。一写背影是回忆往事, 召唤感情, 造成悬念。

“我”的祖母去世了, 父亲也失业了, “我们父子”回家借钱办了丧事, 之后“ 我”就要到北京念书而父亲则留在南京找工作, 这时的家庭光景很是黯淡, 前途也吉凶未卜, 一切都很艰难, 而“我”却要和父亲分离, 所以格外伤感心酸, 以至“流泪”。二写背影是父亲为“我”买橘子。

父亲穿过月台, 他步履蹒跚, 动作迟缓, 体态肥胖,穿着臃肿, 这些真实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爱子情深的父亲形象。面对父亲这样的“背影”, “我”只有让感动留在心里, 让眼泪一泄为快。这里有 4 次简短却含义丰富的对话: “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进去吧, 里头没人。”对已经 20 岁且去过北京不止一次的“我”, 父亲还是如此担心, 还是把“我”当成一个小孩子, 担心别人照顾不好, 担心“我”车上饥渴, 担心“我”路途不安全,如此种种都体现出父亲爱子的天性, 其对儿子的怜惜、体贴和不舍都在这简短的几句话里表露无遗。以至于父亲转身离开, “我”难以抑制的眼泪汹涌而来。

三写背影是父亲混入来往的人群中的“背影”再也找不着了。

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到那个爱“我”的父亲,“我”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感觉, 留恋、难过, 甚至害怕,三言两语难以描述, 泪水于是又来了。

四写背影, 照应前文, 为“父亲”的衰老担心, 见不到父亲的伤感使“我”的泪水又一次涌来。此时“ 我”已经身为人父, 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父亲的艰辛。父亲这么多年来回奔波, 早年做过大事的他晚年却如此颓唐, 和以前那个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他“ 大去之期不远”, 却还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所以, 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了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对父亲的殷切怀念溢于言表。

让学生思考描写“背影”和“流泪”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引路:平实, 朴素。)作者的感情是否因为语言的平淡也很平淡呢?结合上述分析引导学生做出概括: 4 次流泪和 4 次背影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平淡、朴素却情感深沉。父亲的 4 次背影写出了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 我”的 4 次流泪体现出“我”对父亲爱的感激, 对父亲奔波的怜惜, 对父亲身体的担忧和对父亲的深切怀念。“背影”和“泪水”的交织正是父子情深的交织。

【 第③个问题】 这个问题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更为深刻的本质。教师须先引导学生概括出作者为父亲的背影流泪的表层原因: 对父亲爱的感激, 以及对父亲的怜惜和担忧。然后引导: 是不是只有作者的父亲是这样爱自己的孩子的?(引路: 不是。)那是什么?(引路:作者赋予了“父亲”更为广泛、更为普遍的意义, 这个父亲的形象事实上代表了天下父亲的形象。)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形象和作者流泪的深层原因:“父亲”这一形象实质上是千百年来东方文化人伦关系中慈爱、善良, 以体弱多病的身躯扛起生活重压的父辈的缩影。他们驮着历史走来, 又驮着历史走去。尽管历史千疮百孔, 但父亲却用毕生心血爱着我们。应该说, 对前辈的尊敬, 对传统的崇敬是朱自清先生这篇作品的文化意向。也是作者流泪的深层原因。

【 第④个问题】 这个问题用现代的眼光, 从独特的角度对经典文学提出了质疑, 这种思考精神非常可贵。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能批评学生“跑题”, 更不能认为学生是在“捣乱”、“起哄”, 而是要抓住这个“契机”, 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敢于对经典的东西提出质疑。同时指出横穿铁路确实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但是, 也要让学生思考这样的描写是否妨碍了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达呢?(引路: 没有。当时的社会和现在条件迥异, 肯定存在很多差异, 我们应该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 不能因此而否认或者贬低文章的内在价值。)5.归纳总结, 巩固提高: 这一环节要回归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对课文实际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进行重点复习和指导。同时布置课外作业:(1)阅读作家三毛的同名文章《背影》, 比较其与这篇《背影》的异同;(2)以“父爱”为话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通过以上的设计及实践, 我们应该明确: 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坚持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理念,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发现问题,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扶学生一把, 使他们有一天能够摆脱扶持, 自己走路, 自己完善, 成为自己的主人。

背影教学课例研究作业 第2篇

教学设计

长春市第二十四中学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独特的写作方法。

2、学习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准确、细腻、生动的语言风格刻画人物;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并进行作文修改训练。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独特的选材角度和运用细致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南宋诗人陆游诗云:“日暮坐柴门,怀抱方烦纡,铃声从西来,忽得濠州书。开缄读未半,喜极涕泗俱。父子老惜别,经况患难余,羁旅易生疾,霜露行载途。思归虽甚苦,且复忍须臾。”这首诗中最感人的一个细节为“开缄读未半,喜极涕泗俱。”表现了父亲的喜极而泣,对儿子的无限牵挂。这是陆游挂念儿子的感人细节,在现代,朱自清先生曾选取父亲的背影作为“感人细节”,来表达这种感人至深的舐犊情深。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背影》的写作方法并进行作文讲评和修改。

二、分析文章写作方法

从写作角度来分析,本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明确:选材角度新颖,主旨深刻丰富。

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构思巧妙,详略得当。细致描写,突显形象。

三、写作训练

1、出示例文(1)引导学生参照《背影》的写作方法分析评议这篇文章有哪些成功之处,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父亲

九年六班杨欣玥

(文章题目过于简单,这个题目决定文章内容应该侧重于写人,而实际上本文是侧重于叙事抒情,文题也缺少文采性)

时间就像是一条宽广的河流,缓缓地从大堤上流过,洗去了尘埃,濯新了记忆。(上下段之间没有联系)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声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质朴的歌词,却又唤起一份份的回忆。

(开篇时间的比喻语言很美,但与文题与本文中心都无关,未能点题)

记忆中,父亲脾气火爆,言语犀利,要求严格,故而,从小时候起自己就不愿意与父亲亲近,总是刻意地避免着与父亲发生过多的交流。慢慢地,我与父亲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直到后来,我居然对他产生了恨意。所以,在潜意识里我霸道地认为父亲从未喜欢过我,又何谈爱呢?或许是老天有意捉弄,我偏偏又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隐藏自己,故而,表面上我与父亲之间并无矛盾,可实际上,我却从心底往外排斥父亲,抵触父亲,直到那次,我才意识到我错了。

(未能用具体的人物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特点)(语言表述上用词用句都要不够精炼)

语文课上,朗读作文,在一片掌声中,我诵读完毕,老师在点评时,无意间说起昨晚

与父亲的谈话,说父亲向他们炫耀着他对我人生的规划,我嘴角微动,心里暗笑: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是你们该做的,可当老师说出应向父亲学习,也要为自己的孩子打算时,我那张刚刚还写满不屑的脸上,笑容顿时凝固了,他竟然为我考虑,他不是不喜欢我吗?怎么又会关心我?

(人物心理活动,神态描写突出了我曾经对父亲的不理解不接受,却没有用对父亲的具体描写,或者侧面描写把父亲对我的爱凸显出来,我的转变就显得有点生硬了。)

回首与父亲一起经历过的岁月,那一次熬夜时陪伴在身边的不是父亲,哪一次考试成绩滑落时,给予我鼓励的不是父亲·····一幅幅画面在我脑中逐一浮现。原来父亲一直都是爱我的,关心我的,可我却一直责怪他······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田,泪水也在瞬间夺眶而出,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簌簌地下落,落在纸上,一圈圈地荡漾开来。

(缺少自然的过渡)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流·····”悠扬的歌曲还未放完,泪水却一遍遍浸湿衣襟。

心中有太多印记,回想起来又只是琐碎情节,就像这个季节里的樱花飘洒的样子,美丽却难以言说。旧日时光,飞花一般。隔着岁月的河流望过去,昔日的琐碎,都变成了温暖的记忆。

(结尾照应开篇,歌声响起,时光流逝,但与突出父爱的主旨关系不大)

2、出示修改后的文章引导学生赏析修改后的作文的精彩之处

读懂父爱

(九年六班

杨欣玥)

(文题有了文学韵味,表明了文章主旨侧重于赞美父爱)

父亲的爱是浓长的,它如一杯烈酒,开始时是辣的,慢慢小酌却甘甜四溢;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它像一盏香茗,开始时是苦的,细细品味却清香绕口。父亲的爱需要用心去品读,才能懂。

(开篇运用比喻的修辞赞美父爱,语言生动,简洁点题)

平日里父亲脾气火爆,言语犀利,声音雄浑高亢,与母亲发生矛盾时,那声音就如同寂静夜空中的声声惊雷,震得我的心瑟瑟颤抖,母亲伤心的泪痕更让我感到彻骨地寒冷,心里与父亲的距离越来越远,渐渐地居然产生了恨意。在潜意识里我主观地认为父亲从未喜欢过我,又何谈爱呢!或许是因为缺少了与父亲的交流沟通,我逐渐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表面上我与父亲之间似乎看不出有什么矛盾,可实际上,我却从心底往外排斥父亲,不接受父亲。直到那节语文课,我才突然意识到我错得有多离谱。

(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父亲的声音,突出父亲声音洪亮的特点。写出了我对父亲的不理解和排斥,过渡自然合理。)

语文课上,讲评作文,在一片掌声中我诵读完毕,老师在点评我的作文时,无意间说起曾与父亲交流的情形,父亲不但已经考虑好了我将来要考什么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生的专业,抑或以后工作的方向都已为我规划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的脸上写满疑虑,父亲不是不喜欢我吗?怎么会如此为我考虑。父亲不是不关心我吗,怎么会如此为我打算。我从未想到过父亲对我的人生之路会如此精雕细琢,为了我的未来能鹏程万里而会此保驾护航。语文老师感慨地说“父母之爱子女必为其长远计,一时的丰富物质享受或者浅显的语言慰藉都不足以表现父爱的深沉与博大。

(心理活动描写细腻,突出了我开始审视思考父亲对我的爱,语言表述生动形象)在语文老师温柔慈爱的声音里,我的思绪飘飞,一幕幕往事在我的脑海中,像电影画面一样浮现。哪一次熬夜不是父亲静静陪伴在身旁;哪一次成绩滑落不是父亲轻声安慰;哪一次与同学产生矛盾不是父亲指点迷津······原来父亲一直都是爱我的,只是这爱让我主观地忽略了。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田,泪水像断线的珍珠簌簌地流下,落在纸上,一圈圈

地漾开。

(略写父亲曾经无微不至地关爱我的生活画面,展现父爱的温柔细腻与博大深沉。)父亲的爱博大深沉,即使是文学泰斗也难以言尽,父亲的爱深邃高远,即使是妙笔丹青也难以勾勒,父亲的爱需要用情去感悟,才能懂。

(结尾照应开篇,照应文题,使文章结构严谨,画龙点睛升华文章主旨)

(通篇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写法新颖,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运用比喻修辞,语言生动,描写细致,突出了父亲的形象特点,也展示了父爱的博大深沉。)

原文存在的问题:(1)文题侧重于写人,主旨方向偏离。

(2)开篇未能直接点题,与行文关系较远,结尾未能围绕中心议论升华主旨。(3)行文过程中缺少自然的过渡,各部分内容有点散乱。(4)语言叙述不够生动细腻。修改后作文的优点:

(1)文题侧重于抒情,恰当概括主旨。(2)欲扬先抑,写法新颖,构思巧妙。(3)开篇点题,结尾议论升华主旨。

(4)首尾照应,各部分过渡自然,结构严谨(5)叙述,描写语言生动细腻。

3、出示例文(2)引导学生分析评议优缺点

你最珍贵

(九年五班

薛钰雯)

(文章题目不能很好地概括文章内容,缺少文采。)

从前,有一只枝叶扶苏的大树,他茂盛,他高大,他郁郁葱葱,他笔直挺拔。树上有一只弱不禁风的小鸟,春天为她遮风挡雨,夏天为她撑起一片阴凉,秋天对她嘘寒问暖,冬天为她打造一片温暖的天地。有时甚至为了小鸟而让自己的身上生出虫子给鸟儿吃,渐渐地,鸟儿长大了,大树也老了,不知何时,他的树干不似之前那般挺拔了,他已经需要鸟儿的照料了,但是他依然,在风雨中,安然的照顾小鸟,而这棵大树是你,鸟儿是我。

(开篇叙述内容过长,不能开门见山地点题)

你还记得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你趴在门上的小窗口静静的望着我,那时的我还小还在隐隐埋怨窗边的你让我被同学嘲笑,而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你深邃的眼眸散发出一种恋恋不舍与一种深沉的爱,日益成长的我湿润眼眶。从那以后,你的生活中又多了一项任务,送我上学,接我放学,那辆承载着你无数的爱的红色摩托车,无论风吹日晒,电闪雷鸣,都会把我送到班级,好似我会迷路了一般,每天放学,你都会在最显眼的地方让我一出门就看到你,有时趁着学校保安不注意你会偷偷的把摩托车停在校内,然后站在班级的门口静静的等候,怕我放学看不到你,怕我着急。每天放学回家,你第一件事就是把我的文具盒打开,拿着转笔刀把我那些都顿了的铅笔削好,文具盒中的所有物品你似乎比我知道的还详细,每一枝铅笔的长度,少了哪枝铅笔,多了哪块橡皮,你都一清二楚。就这样我活在你那外表并不华丽却拥有无比之深的内涵的爱中,而现在我长大了,你又把那全部的爱融入了为家庭生计的奔波忙碌中。

(叙述语言不够简洁生动,缺少文字表现力。)(两部分内容之间缺少恰当地过渡。)

虽然你的鬓角已有几根银丝,虽然你的那双大手已变得粗糙,但我依旧不会忘却,正是那双逐渐变得粗糙的双手,第一次握着我手教我写字,第一次教我用筷子,第一次教我学自行车第一次教我放风筝......还有永远响在我耳畔的,骄傲的宣示语:“这是我闺女”

父爱是高山,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依旧会给我力量:父爱是太阳,在最黑暗的时候给我光芒;父爱是蜡烛,在最落魄的时候给我希望,我愿做你的拐杖,为你找好重心,挺

起脊梁。爸爸,你最珍贵,你别皱眉!

(结尾叙述语言过于简单,缺少文采性,议论语言缺少感染力,不能很好地升华文章主旨。)

(题目始终脱离于文章内容之外,出现了偏题现象。文章各部分内容没有形成一个犹记得整体)(文章主旨不够丰富深刻,没有很好地突出父爱的深沉与厚重。)

4、出示修改后的作文引导分析评议成功之处

大树与小鸟的故事

九年五班

薛钰雯

(文章题目新颖,运用比喻修辞能很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森林里,有一棵枝叶扶疏的大树,他茂盛,高大,树上有一只弱不禁风的小鸟,春天大树为小鸟遮风挡雨,夏天大树为小鸟撑起一片阴凉。这大树就是父亲,这小鸟就是我。大树与小鸟演绎着精典的爱的故事。

(开篇点题,语言简洁生动。)

还记得小学一年级入学的第一天,你因为担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环境,我会不适应,而趴在教室门口的小窗上急切张望着,目光中那份忧虑与关切一直烙印在我记忆的深处。从那以后,你的生活又多了一项任务,送我上学,接我放学,那辆载满你无尽关爱的摩托车,无论寒来暑往,风吹日晒,都会及时地把我送到校园门口,也会第一时间把我接回家里。每天放学回家,你第一件事就是把我的文具盒打开,拿着锋利的小刀把我那些用钝了的铅笔削好,文具盒里所有的物品你知道的似乎比我还清楚,少了哪只铅笔,多了哪块橡皮,你一眼就能发现。就这样在你的精心陪伴下,我无忧无虑地渡过了小学六年快乐充实的美好时光。父亲就是大树,我就是小鸟,大树用自己庞大的身躯为小鸟撑起一个温暖的家,小鸟活在大树爱的荫蔽里。

(细节描写突出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叙述语言简洁生动)

时光飞逝,转眼我已升入了初中。我离开了家住在了校园里,你也离开了家,外出打工,你说要努力赚钱,要尽快积攒够我上高中上大学的钱,你希望我将来能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而不像你一样辛苦奔劳。每次周末你都会给我买很多我爱吃的东西回家,我们在家里一起快乐地说说笑笑,你说你外出打工时一件件快乐的事,却从不说你打工的辛苦与不易,我说我在校园里快乐与烦恼,听到我的学习进步你会两眼眯成一条缝,听到我哪科成绩不理想,你双眉紧锁,却不忍说出一句责怪的话。

(父亲与我的交流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扩展了父爱的深度与广度)

大树对小鸟的爱其实很简单。它像白酒,辛辣而热烈,容易让人醉在其中;它像咖啡,苦涩而醇香,容易让人为之振奋;它像茶,平淡而亲切,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上瘾。

在朦胧的月色下,我把父亲完整地默读了一遍,梦中见他微笑地望着我,他身后的背景是,一棵大树,在狂风暴雨中,保护着一只瘦弱的小鸟,大树与小鸟的故事还在继续。

(议论抒情增加了语言的文采性,深化升华了文章主旨)。

(文章用大树比喻父亲,用小鸟比喻我,用大树对小鸟的照顾象征父亲对我的爱,新颖独特,通篇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方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丰富了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行文注意了过渡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各部分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原文存在的问题:

(1)题目游离于文章内容之外,文章出现了偏题现象。(2)开篇叙述过多,没有简洁点题。(3)行文中缺少照应,各部分内容散乱。(4)叙述语言不够生动细腻。修改后作文的优点:

(1)比喻新颖,象征手法独特使文章各部分形成有机整体,主旨深刻丰富(2)开门见山,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4)父亲的语言、神态描写细腻突出父亲对我的爱

教师总结: 写作一定要有构思、写作、修改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四、课堂总结 父亲如峨峨大山,仰之弥高;父亲如涓涓溪流,望之潺潺。让我们用赤子之心读懂父亲; 让我们用感恩之心回报父亲。借饱蘸浓情之笔书写父爱,借满含深情之墨赞美父爱。

板书设计

背影

写作方法

背影教学课例研究作业 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回归自然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就是指教师通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 学生有没有收获, 语文基础知识有没有得到渗透和增加, 语文基本技能有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 语文素养有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学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的认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的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的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所以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是否学生有所得。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就是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 以适应听说读写的需要”[1]。美国在1998年提出有效教学的五大原则,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学以课程为媒介使学生语言和读写水平得到提高。”[2]所以一节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在听中理解、在读中品味, 在说中交流、在写中训练, 让语文课堂朴实自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广大教师们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 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样, 教学手段越来越现代, 课堂气氛越来越热烈, 师生课堂关系越来越和谐…学生更爱课堂, 更爱学习, 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明显提高。但是课程改革过程中, 语文教学也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区:学生再创造时空的封杀、学生主体精神的误读、教师首席作用的缺失, 更可怕的是语文本体地位的失落和课堂教学实效的忽视。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将精力都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渲染课堂的情感氛围, 如何进行拓展和延伸。不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 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将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课堂上最喜欢讨论的问题是:读完全文, 你感悟到了什么?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做?……偏重了人文性, 弱化了工具性, 语文的本体地位失落了, 语文课变成了没有文学味的思想品德课。更有甚者, 为了课堂表面的活跃, 脱离文本, 背离语文教学目标, 进行没有意义的拓展延伸, 将《斜塔上的实验》上成物理课或实验课, 将《宇宙里有些什么》上成自然课, 将《松鼠》上成生物课…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降低、甚至无效。

因此, 在这样的形势下, 我们需要反思, 需要让语文教学回归自然, 让语文课堂重新洋溢着语文味, 从听说读写做起、从字词句段着手, 切实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 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到底怎样的一节语文课堂更具有有效性呢?下面笔者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 浅析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导入要简明快速、朴素自然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往往会在开头导入环节精心设计, 有的采用播放音乐, 渲染气氛;有的让学生猜谜语, 调动积极性;有的出示图片或问题, 让学生思考;…而我们评课一般也会把导入部分是否自然、趣味作为一节好课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老师往往会过分注重导入部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将课堂导入部分做得越来越花哨, 有时甚至喧宾夺主, 适得其反。以朱自清《背影》。为例

师:同学们, 有人请你们给他照张像, 大家觉得应该摄下他的正面、侧面还是背面呢?

生:当然是照正面了!

师:大家的想法为众多摄影师所认同并经常采用。其实, 许多作家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也像大家这样常作正面描写。可是, 现代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朱自清先生在给父爱“定格”时, 却别具匠心地“摄下”了他父亲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 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记者, 令许多人泪湿衣衫。那是作者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背影呢?作者又是怎样描画这个背影的呢?让我们在学习《背影》这篇散文的过程中去解答这些问题吧! (湖北/黄琼)

通过这个例子, 不难看出设计者的精心设计, 通过如何摄影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设置悬念, 激发阅读的兴趣。诚然, 这样的导入方式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也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它的负面影响, 占用课堂时间, 分散学生思维, 点缀性大于实用性。

特级教师李国平老师认为阅读课要返璞归真, 阅读教学要朴素自然。朴素的教学才具有真正有效性。课文的导入应该简明快速, 没有嘘头, 没有花头, 没有刻意的设计。[3]上面的例子要占用3到4分钟的教学时间, 不够迅速简明, 设计者精雕细琢。而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家常课, 不是精品课。由课文标题或朗读切入教学, 更具有语文味, 更具有实效性。《背影》可以采用很简单朴素的导入方式: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一篇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 找出体现父子情深的词句。

这种导入直奔主题, 简明迅速, 一句话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体裁。学习目标明确, 包括整体感知、疏通词句、体会感情。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有效、高效。

二、文本分析要斟词酌句, 细细品位

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粒粒贝壳和石子, 丰富而又绚丽多彩;又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 精湛而夺目;还像一杯杯龙井茶, 醇厚而耐人寻味。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入学生的心田呢?那就是品, 品词赏句。只有通过斟词酌句, 细细品位语言, 才能深入地走近文本、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 品读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感。语文学科才真正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大凡优秀的作品, 文章除了精巧的构思、高超的手法、深刻的主题值得读者鉴赏, 更让读者回味的应该是他们不同的语言风格。离开了语言文字, 文章会变得空洞、索然无味。《背影》一文, 学生整体感知后, 都能把握主题, 文章表现的是父子情深。但是这种感情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理解, 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又会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亲情呢?这就需要斟词酌句, 细细品位语言, 千万不能架空文本, 脱离语言文字谈思想感情。以《背影》为例, 主要让学生在字词的推敲中、语言的玩味中体会父子情深。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4、5两节, 并在文中画出你认为能体现父子情深的词、句子。并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朗读, 举手回答)

生1:“本已说定不送我。”其中“说定”说明父亲已经讲好不送我, 但后来又来送我, 一定是经过左思右想, 不放心我, 体现父爱, 如果换成“说过”就没有这样的意味。“熟识”说明茶房是熟悉的人, 父亲应该放心, 但他仍坚持送我, 体现父爱。

生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我认为“拣”字包含父亲对“我”的爱, 父亲是经过反复、仔细的比较, 靠车门儿子上下车方便, 通风, 空气好。

生3:第5节最后一句话“唉, 我现在想想,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了”“!”蕴含着“我”对当时不理解父亲的后悔、自责。从另一个角度表现“我”对父亲的爱。

……

在分析第6节重点段落时, 也是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父亲爬月台的语句, 推敲一系列动词“探”“穿过”“爬”“攀”“缩”“微倾”, 让学生体会父亲爬月台的艰难, 小小橘子中蕴含的浓浓父爱。最后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的朗读, 读出文字中的“爱”, 在琅琅读书声中, 语文更自然, 更具有语文味, 课堂教学更具有有效性。

三、阅读之中要渗透写作, 读写结合

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说:“没有良好的阅读教学基础, 单靠作文课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说到最根本处,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通过阅读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积累写作素材, 借鉴写作技巧。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只有从阅读教学入手, 在阅读中渗透写作, 读写结合, 这样日积月累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也知道, 阅读和写作各占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语文课堂的花哨、走秀、无意义的拓展、研讨, 使得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定性来仔细品读、鉴赏文章、更谈不上运用。所以一堂有效的语文课除了读, 还要有适量地写, 让一节语文课回归自然, 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背影》“父亲买橘子”片段教学中, 可以设置题目“你生活中肯定也有像这样反映亲情的一个场景, 请你像课文一样用准确的动词、朴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然后和同学老师交流。”

通过写作训练, 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而且使语言得到运用, 情感得到表达。既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才真正得到体现, 这样的课堂才自然朴素。

真正有效的课堂也许不是完美的课堂, 但只要从学生出发, 通过一节阅读课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 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 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所以保留语文课堂的本色, 让语文课堂回归自然, 是我们广大教师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16。

[2]叶海丽:《农村初中语文实施有效教学的探索》, 华章, 2009. (8) :95。

小学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作业

作业是巩固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方式, 但有许多学生在做作业中会犯错误。为了降低错误率, 如果仅仅增加学生的作业量是不行的, 需要从主客体即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常见错题进行分析研究, 以避免下次犯相同的错误, 但分析错误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 最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误类型

1. 单位换算错误

比如, 对于克、千克、吨之间转换的错误, 在教学中, 老师经常会这么告诉学生: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之间, 大单位化成小单位, 添上三个0, 小单位化成大单位, 去掉3 个0。这其实会在学生的脑子里形成错误概念, 例如, 20千克=2000 克, 以为只要在2 后面加两个0 就可以了, 但他们往往忽视了原题中的2 后面本身就有个0, 所以学生应该要注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大单位化小单位, 要在原数字的后面添三个0, 切记不要忘记原先的0。

2. 化简比和求比值之间的混淆

下面具体分析这一现象

例:求比值

12∶18=4∶6 0.5∶1.5=1∶3

化简比

12∶4=3 0.8∶2=0.4

出现这样的错误还是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楚, 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计算结果上, 化简比最终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它是比的形式, 求比值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数, 可以是整数、分数或小数, 它的关键在于求值, 弄清楚了比跟值的不同, 这样的错误就可以避免了。

3. 加减法计算错误

加减法主要出现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进位加法的错误就在于个位数相加大于十需要往十位数上加一的时候, 好多学生都忘记在十位数上加一, 造成十位数变小, 退位减法也一样, 造成十位数变大。造成以上错误的原因不仅是错误马虎, 根本原因还是未能理解, 不懂进位跟退位, 造成一些简单的错误。

面对这些常见的错误, 教师应该分析原因, 适当变换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对题目, 引起这些错误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①定向思维;②解题能力的缺陷;③概念的混淆。在分析这些错题时, 教师应该从个别现象上升到普遍现象, 归纳总结, 从中发现原因, 对症下药, 改变上课所强调的重点, 提高教学质量。

二、关于降低小学生数学作业错误率的对策

1. 改变教师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上教师怕学生不理解, 所以有时候会用通俗的方法讲解给同学听, 比如, 上文中提到的, 千克跟克之间的转换, 老师就会直接说千克化克减三个0, 克化千克加三个0, 这样的方法并不是通用的, 在原数字有0 的基础上就容易出现错误, 因此教师要在概念方面多下功夫, 让学生能够理解, 面对任何题目都能够运用自如, 遇到这样的题目也就不会犯错了。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小学生都会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 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作业草草完成, 这其实是态度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态度好的话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兴趣了学习自然就好, 由此可见有个好的学习态度是至关重要的。相对的, 教师要调动课堂的气氛, 讲得生动一点, 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下也就更能集中注意力了。另外, 通过分析发现, 有些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理解新知识点, 对老师所教的知识半知半解, 最后在解题的时候因方法不正确而造成一些错误, 对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找出解决方法。比如, 对一天所讲的新的知识点, 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题型不同, 考查知识点一样, 万变不离其宗, 在反复的练习中学生才能够深入地掌握新的知识点, 与此同时增加印象, 也不至于学了就忘了。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培养好的学习态度, 从而降低小学学生数学作业的错误率。

在学生的数学作业中, 我们允许犯错, 因为有错误才有探索与研究, 两者相结合才能孕育出真理, 全国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曾说过, “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但我们不允许犯同样的错误, 作为教师我们要将错误收集起来, 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及时设计有效的教学手段, 将正确和错误进行比较反思, 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大地减少错误的产生。在教学中, 我们一方面要从学生入手, 提高其数学作业正确率, 另一方面从教师入手, 增强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想真正让学生学好数学,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从学生常见的数学作业错题中找出原因, 并进行分类研究, 这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玲.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的有效设计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中旬刊) , 2013 (12) .

上一篇: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原文及赏析下一篇:如何鉴别真正的绿色环保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