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有效十讲笔记

2024-07-27

教学的有效十讲笔记(精选8篇)

教学的有效十讲笔记 第1篇

读了《有效教学十讲》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的教育理念实现了飞跃。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呢?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当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学习阶段的时候,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需要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潜能和学生的集体智慧。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是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泛泛来谈,这条规律似乎涵盖了前两条规律的内涵,但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它的独特内涵和意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儿来“新”?这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

有效教学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不仅让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轻松,而且教学效果好。一句话就是又好又快地提高教学质量。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教学的有效十讲笔记 第2篇

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要落在学生的学习上。学习有有效性可用三个指标来考量:

一、学习速度。

二、学习结果。

三、学习体验。

学习速度:(学习效率):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同样的学习内容,达到同样效果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越高。

学习结果:指经过学习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我们希望每节课,或者每次课之后,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主要表现在:从不知→知、从知之较少→知之较多、从不会→会、从不能→能,等等。这是考察有效性的一个核心指标。(传统的指标主要表现为学业成绩上)。

学习体验:(1)学习中伴随着的状态(过程兴趣)——是生气勃勃、喜气洋洋、其乐融融、愁眉苦脸、冷漠呆滞。(2)结果兴趣—— 随着某个学科学习的进展,或者说你的学科知识获得的越多,那么你对学习的兴趣是不是越来越强,这个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效率: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结果:传统的学习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而学业成绩考试的题目中有两类题目,(一)知识型题目:靠时间、记忆、机械操练、复制即可获得成绩的题目。

(二)能力型题目:靠思考、创造性思维、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自由学习及个性化的知识而等而获得成绩的题目。

学习体验:学习中的感情、感悟、思考。如果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他一定是主动与幸福的,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能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学习变成习惯、变成生活、变成品质。

无效的教学分析:无效的教是阻碍学生学习的。无效的教也分为两种,一种显性阻碍,一种是隐性阻碍。

“显性阻碍”,有的教师讲课条理不清楚,课堂毫无情趣、死气沉沉,这种教就是很直接地阻碍学生学——学生越学越没劲。

“隐性阻碍”,教师讲的都是学生懂的东西,或者说都是学生看书都能看懂的东西,这个教也是阻碍学的,它阻碍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

有效教学意味着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这是新课程对教的有效性的定位。

一、发展的内涵

二、发展的层次(人的发展水平有两层次:现在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水平)

三、发展的机制

四、发展的时间

五、发展的主体(发展的落脚点)

有效教学: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第二节 新课程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新课程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变了 学生变得爱学习了。综合素质提高了。

二、教师变了 教师的观念变了。教师的角色变了。

三、课堂教学变了 课堂教学目标变了。课堂教学活起来了。

第三节 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和低效化的问题。

无效和低效的一些主要表现: 一、三维目标的割裂

教学中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

二、教学内容的泛化

学科味不浓。学生连教材都没有搞清楚,教师却盲目的找其它材料进行补充、拓展延伸,甚至和其他学科进行渗透关联,而把材料抛在了一边。各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教学应通过挖掘学科自身的特点、价值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过多的联系生活实际、牵强的联系,还有过多的情境创设,花架子搞得过多,实质的内容却很少,造成低效或无效。

三、教学活动的外化

有的课堂变活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主动性,但是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形式化倾向。或者表面上看很热闹,实质上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主变成自流,没有目的性的自主。

第二、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第三、探究有形无实。第四、教学层次低下。

第五、预设跟生成的冲突。

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这些低效和无效的现象?

第一、针对三维目标的割裂或模糊,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第二、注重学科特色。根据学科特点,结合课程资源,确定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中心、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不能泛化,要帮助学生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经过本节课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维和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强调深度,不是外在的形式。

第四、提高教学的层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针对学生不懂的来教学,即针对最近发展区,这种教学就是高水平的。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发展、带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教学就是有效的。

第五、预设与生成要统一。纯粹的预设,或者绝对的生成都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都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预设的内容,没有被学生体验到、感悟到、领悟到、思考到;没有被学会、掌握;仍不会学习,知识依然是老师讲解、仍是被动的学习,被迫掌握)。

第四节 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我们对高效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其追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教材也变得活起来,让整个教学活动、教学程序开放起来。

二、要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每节课都要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不断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高境界。

第二讲 教学的生成性

第一节新课程为什么凸显教学的生成性

一、把部分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把部分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把部分评价权交给学生。

第二节 强调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有效性。

第四节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对于课堂教学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课标、教材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为些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预设与生成有反向性的。所以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三讲 三维目标

第一节 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三个维度的融合,才能形成一种目标(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是在学习过程、方法中实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出来的,是弥漫、渗透在学习过程中的,三者的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让学生经历一定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第二节 强调三给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

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部分一致。三维目标并不否定“双基”,“双基”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和依托。过程方法不能离开学科知识体系;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能孤立于这个学科知识体系之外。

第三节怎样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结论和过程的关系;与一关有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潜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

知识与技能是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是让学生会学„„。

第四节怎样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它的实质是关注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宗旨,核心是对你的关注、对人的尊重及对人的关爱。

第四讲 教学情境

第一节 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有什么意义

情境对于知识,犹如汤对盐,10克盐对于一个人难于下咽,但入在美味可口的汤中,在享用美味的汤中,不知不觉就把汤全部吸收了。

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内化为个性化的东西)。这就是情境的价值。

第二节 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

一、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

二、借助动作或者活动来创设的教学情境

三、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

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

四、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与矛盾创设教学情境

五、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

六、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

第六讲 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第一条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先学之学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一、超前性。

二、独立性。

三、异步性。

第八讲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和创新性等八大特性。主动性:由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独立性:是新课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表现为“我能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的教学逐步实现从“从教到学”“从依赖到独立”。

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独特性也意味差异性。

意义性:有意义的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身体的、心理的、认知的、情感的、逻辑的、直觉的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是认识和能的发展、情感和人格的完善。所以有意义的学习是一种发展人的学习。

交往性: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勇和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体验性: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生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经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

问题性: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同样要重视问题的作用。

创新性:创新表现为突破和超越。传统学习过分强调继承与掌握,又由于应该的强化作用,造成了学生创新素质极度缺乏。

教学的有效十讲笔记 第3篇

学生做笔记的现象分析

自备笔记本, 将老师的板书抄录下来。地理、历史与社会课不像理科的数学课、科学课, 因为理科老师在上课时往往运用例题作为引课, 以例题来证明某一个公式、定理等, 还运用例题进行复习巩固。而地理、历史与社会课是采取开卷考试, 运用笔记本的作用不大。由于本学科在学校、家长眼里的地位不高, 一个学期只举行一次期末考试, 在考试时, 有的学生因疏忽大意丢失了笔记本, 上课时单一抄笔记, 书上很少做上任何笔记, 所以这一类学生连临考发挥都存在问题。

利用课本空白处相应地记录有关要点, 学生将重点句子关键词划上线, 但颜色、线条单一;有的学生在课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夹缝空处做点评, 并标上箭头。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资源, 科学地利用好课本,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有的学生纯粹抄教师的板书, 笔记与课本内容相脱离。在划句方面, 也存在学生单一划句子, 缺乏抓重点句、关键词的现象。开卷考试的题量大, 时间紧, 有的学生明知道知识点在这一页, 却偏要从头到尾重新阅读一次, 结果这一类学生往往不能有效利用考试时间, 难以得高分。

利用彩色便利帖 (标签纸) , 把相关知识的要点、页数摘抄在标签纸上, 整本书的边缘像姑娘穿着花裙子一样美丽, 学生称这样标起来考试时可以节省翻书的时间。采用这种方法的同学, 据笔者观察有两类人, 一类是上课听得认真, 笔记也记得细致, 担心自己考场发挥不当或时间不足的学生;另一类是上课不听讲, 到考试时, 临时抱佛脚, 到优秀的同学那里, 学着标签, 用不是办法的办法来对付考试的学生。

运用浓颜色的笔给重点句、词涂盖上颜色。学生这样做就盖住了课本上的文字, 课本的文字清晰度明显降低。有些学生找到了书上的内容, 但没有标明区别标志导致其失分。我们知道, 教师平时在监考时经常会遇到因考卷的印刷问题而举手发问的学生, 而他们把书本上清楚的字用彩字笔涂上, 自然影响了自己的视觉, 视觉受到影响, 学习质量、作业的速度也自然降下来了。

有的同学把课本保管得相当好, 就像开学刚发下来的新书, 书上不留任何笔迹。这类学生对开卷考试的科目不重视, 除了不动笔写字, 甚至连听也很少。每当考试时东翻翻, 西看看, 有的凭感觉确定某知识点的章节页数, 为了找到知识点, 只好从头开始看, 结果答题速度缓慢, 时间一到便急于交卷。

学生养成做笔记习惯的重要性

1993年6月, 以钟祖荣教授为组长的调查组对北京市部分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一项学习方法中的“课堂笔记”里反映出:“8.67%的学生不记或记得很少, 58.86%的学生只是抄黑板, 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水平不高, 只有32.37%的人有时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笔记, 记得较完整, 这种人在高水平层次, 其中重点校占42.31%, 一般校占21.38%, 差距明显。”由此可以说明, 好的笔记是教科书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 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学生能自觉地把笔记作为学习中随时可以应用的一根手杖, 就能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增强学习效果和质量, 更好地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做好笔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学生刚接触的课文, 即使预习过, 对课文的结构、重要的知识点总不会像老师那样钻研。老师为了把知识正确地传授给学生, 事先都是要经过反复阅读才能开始备课。备课的过程大致是经历过粗看、细看、精看, 教师遇到疑惑的问题会请教参考书, 请教同伴, 在取得一致意见后, 才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关键句、重点词, 再设计板书出现供给学生, 进而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遇到课本上没有出现的知识, 但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或有联系的知识需要补充, 补充到什么程度都要周密思考。这些成分是教师一堂课中的精华部分, 作为听课的学生理应记好笔记。遗忘规律告诉我们, 在接受新知识后较短的时间内记忆, 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在及时初记时应注意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同时还应注意记忆的准确性, 如果第一次记忆就出现错误, 以后要克服是十分困难的。由此我们想到, 一些学生记笔记, 但考试或作业中出现笔记中的错别字屡见不鲜, 这大概是使用课件上课受时间的限制, 记的速度快, 有些字还没有看清楚就记下了错误的字。有的学生因写字的速度慢, 完成的句子记不下来,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下课也没有整理补上, 到了考试时只好乱翻、将错就错, 失去了记笔记的意义。一般地说, 笔记要成为复习考试时适合自己使用的有用材料。我们知道, 人的大脑通过“书写”和笔记实现了沟通, 当注意力集中的时候, 就实现了记忆, 书写出现错误时就会及时得到更正;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抄错或忘记。

做笔记可以实现教学与纪律的双赢。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 长时间地听老师讲课, 看课文不写字, 容易使人疲劳、倦怠;一旦教室里的学生骚动起来, 教师就要调动智慧, 暗示学生这个知识点很重要, 希望大家动笔记下来。这时, 教室里就会出现短暂的安静, 因为学生担心记不下来, 会影响自己考试的成绩。有一次考试后, 一个学生因答题偏差而扣了分, 这位学生要求老师给他加分, 老师让这个学生把书打开, 结果发现这个学生书上的重点句子没有做出任何符号, 就用自己的话语回答, 结果表达欠妥而丢分, 老师就此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从此之后, 该学生上课就认真多了, 记笔记也规范了。为了让学生认真做笔记, 又遵守课堂纪律, 单一的方法肯定无效。教师在板书设计方面要格外讲究艺术性。如执教《秦岭———淮河南北》一课, 既有人文的知识, 又有自然的知识。教师上课之后普遍认为学生学起来有难度, 于是打破课程编排的体例, 运用列表格进行对比的教学方法;还有我国行政区的简便记忆法“东北三省黑吉辽, 北部边疆内蒙古;两河两山连京津, 两湖三江接皖沪;南部琼台闽粤桂, 川黔云藏加重庆;西北陕甘宁青新, 港澳特别行政区”等。学生认为学习起来省力、方便又感到新鲜, 易懂, 就会主动在书上空白的地方记上笔记。教育不是单纯机械地将知识传授给被动和顺从的学生。由此可见, 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的内驱力。

怎样的笔记对学生的学习有效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一样, 因此记笔记的方法也不一样。作为初中的地理、历史或历史与社会课程, 大多数地区都实行开卷考试, 把笔记直接做在课本上是最方便复习和考试的方法。

把课本与笔记合二为一, 实现课本与笔记互补。把笔记做在课本上, 要有自己辨认的符号系统。它可以把老师讲的要点, 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记录下来, 把所有的精华都留在课本上。只要你复习或考试时一打开课本, 就会一目了然。不管你翻到哪一页、哪一章, 都有你当时记录的痕迹, 复习起来很方便。划书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勾画不同的内容, 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不同的意思。有的用波浪线、有的用直线, 有的关键词、关键句还可以用圈、点、三角形等符号表示知识点的重要。同时, 学生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空白处, 记录听课的补充内容, 对照课文一一排列, 将上课的重点依次记录下来。

有选择性地做笔记, 把自己需要的知识点记下来。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存在差异, 兴趣、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存在差异。人的活动是受需要支配和驱使的, 没有需要就没有活动。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能使全班学生都感兴趣是不可能的, 讲授的知识使全班人都需要也是不可能的。所以, 课堂里的学生有的在记笔记, 有的坐在那里无动于衷。笔者认为, 对于那些说与读的技能失调, 词不达意, 阅读时吞吞吐吐, 写字经常把字词、符号写错的学生, 坚持做笔记, 对提高其读和写的基本技能很有帮助。

让教学与学习可能性相适应。教师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是教学的基本矛盾。要解决好这个矛盾, 教师要掌握好度的要求。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教师的作用力与学生的作用力要适应, 而且这个度是动态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同, 有的喜欢理科, 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喜欢听, 有的喜欢记。强迫学生记笔记, 往往会引起师生冲突。还有的学生因记笔记忘记了听老师讲课, 那就是顾此失彼了。只有满足于学生的需要才是提高教学与学习质量的保证。

教学的有效十讲笔记 第4篇

学生做笔记的现象分析

自备笔记本,将老师的板书抄录下来。地理、历史与社会课不像理科的数学课、科学课,因为理科老师在上课时往往运用例题作为引课,以例题来证明某一个公式、定理等,还运用例题进行复习巩固。而地理、历史与社会课是采取开卷考试,运用笔记本的作用不大,由于本学科在学校、家长眼里的地位不高,一个学期只举行一次期末考试,在考试时,有的学生因疏忽大意丢失了笔记本,上课时单一抄笔记,书上很少做上任何笔记,所以这一类学生连临考发挥都存在问题。

利用课本空白处相应地记录有关要点,学生将重点句子关键词划上线,但颜色、线条单一;有的学生在课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夹缝空处做点评,并标上箭头。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资源,科学地利用好课本,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有的学生纯粹抄教师的板书,笔记与课本内容相脱离。在划句方面,也存在学生单一划句子,缺乏抓重点句、关键词的现象。开卷考试的题量大,时间紧,有的学生明知道知识点在这一页,却偏要从头到尾重新阅读一次,结果这一类学生往往不能有效利用考试时间,难以得高分。

利用彩色便利帖(标签纸),把相关知识的要点、页数摘抄在标签纸上,整本书的边缘像姑娘穿着花裙子一样美丽,学生称这样标起来考试时可以节省翻书的时间。采用这种方法的同学,据笔者观察有两类人,一类是上课听得认真,笔记也记得细致,担心自己考场发挥不当或时间不足的学生;另一类是上课不听讲,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到优秀的同学那里,学着标签,用不是办法的办法来对付考试的学生。

运用浓颜色的笔给重点句、词涂盖上颜色。学生这样做就盖住了课本上的文字,课本的文字清晰度明显降低。有些学生找到了书上的内容,但没有标明区别标志导致其失分。我们知道,教师平时在监考时经常会遇到因考卷的印刷问题而举手发问的学生,而他们把书本上清楚的字用彩字笔涂上,自然影响了自己的视觉,视觉受到影响,学习质量、作业的速度也自然降下来了。

有的同学把课本保管得相当好,就像开学刚发下来的新书,书上不留任何笔迹。这类学生对开卷考试的科目不重视,除了不动笔写字,甚至连听也很少,每当考试时东翻翻,西看看,有的凭感觉确定某知识点的章节页数,为了找到知识点,只好从头开始看,结果答题速度缓慢,时间一到便急于交卷。

学生养成做笔记习惯的重要性

1993年‘月,以钟祖荣教授为组长的调查组对北京市部分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一项学习方法中的“课堂笔记”里反映出:“8.67%的学生不记或记得很少,58.86%的学生只是抄黑板,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水平不高,只有32.37%的人有时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笔记,记得较完整,这种人在高水平层次,其中重点校占42.31%,一般校占21.38%,差距明显。”由此可以说明,好的笔记是教科书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学生能自觉地把笔记作为学习中随时可以应用的一根手杖,就能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和质量,更好地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做好笔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学生刚接触的课文,即使预习过,对课文的结构、重要的知识点总不会像老师那样钻研。老师为了把知识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事先都是要经过反复阅读才能开始备课。备课的过程大致是经历过粗看、细看、精看,教师遇到疑惑的问题会请教参考书,请教同伴,在取得一致意见后,才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关键句、重点词,再设计板书出现供给学生,进而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遇到课本上没有出现的知识,但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或有联系的知识需要补充,补充到什么程度都要周密思考。这些成分是教师一堂课中的精华部分,作为听课的学生理应记好笔记。遗忘规律告诉我们,在接受新知识后较短的时间内记忆,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在及时初记时应注意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同时还应注意记忆的准确性,如果第一次记忆就出现错误,以后要克服是十分困难的。由此我们想到,一些学生记笔记,但考试或作业中出现笔记中的错别字屡见不鲜,这大概是使用课件上课受时间的限制,记的速度快,有些字还没有看清楚就记下了错误的字。有的学生因写字的速度慢,完成的句子记不下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下课也没有整理补上,到了考试时只好乱翻、将错就错,失去了记笔记的意义。一般地说,笔记要成为复习考试时适合自己使用的有用材料。我们知道,人的大脑通过“书写”和笔记实现了沟通,当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就实现了记忆,书写出现错误时就会及时得到更正;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抄错或忘记。

做笔记可以实现教学与纪律的双赢。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长时间地听老师讲课,看课文不写字,容易使人疲劳、倦怠;一旦教室里的学生骚动起来,教师就要调动智慧,暗示学生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希望大家动笔记下来。这时,教室里就会出现短暂的安静,因为学生担心记不下来,会影响自己考试的成绩。有一次考试后,一个学生因答题偏差而扣了分,这位学生要求老师给他加分,老师让这个学生把书打开,结果发现这个学生书上的重点句子没有做出任何符号,就用自己的话语回答,结果表达欠妥而丢分,老师就此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从此之后,该学生上课就认真多了,记笔记也规范了。为了让学生认真做笔记,又遵守课堂纪律,单一的方法肯定无效。教师在板书设计方面要格外讲究艺术性。如执教《秦岭——淮河南北》一课,既有人文的知识,又有自然的知识。教师上课之后普遍认为学生学起来有难度,于是打破课程编排的体例,运用列表格进行对比的教学方法;还有我国行政区的简便记忆法“东北三省黑吉辽,北部边疆内蒙古;两河两山连京津,两湖三江接皖沪;南部琼台闽粤桂,川黔云藏加重庆;西北陕甘宁青新,港澳特别行政区”等。学生认为学习起来省力、方便又感到新鲜,易懂,就会主动在书上空白的地方记上笔记。教育不是单纯机械地将知识传授给被动和顺从的学生。由此可见,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的内驱力。

怎样的笔记对学生的学习有效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一样,因此记笔记的方法也不一样。作为初中的地理、历史或历史与社会课程,大多数地区都实行开卷考试,把笔记直接做在课本上是最方便复习和考试的方法。

把课本与笔记合二为一,实现课本与笔记互补。把笔记做在课本上,要有自己辨认的符号系统。它可以把老师讲的要点,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记录下来,把所有的精华都留在课本上。只要你复习或考试时一打开课本,就会一目了然。不管你翻到哪一页、哪一章,都有你当时记录的痕迹,复习起来很方便。划书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勾画不同的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不同的意思。有的用波浪线、有的用直线,有的关键词、关键句还可以用圈、点、三角形等符号表示知识点的重要。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空白处,记录听课的补充内容,对照课文一一排列,将上课的重点依次记录下来。

有选择性地做笔记,把自己需要的知识点记下来。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存在差异,兴趣、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存在差异。人的活动是受需要支配和驱使的,设有需要就没有活动。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能使全班学生都感兴趣是不可能的,讲授的知识使全班人都需要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课堂里的学生有的在记笔记,有的坐在那里无动于衷。笔者认为,对于那些说与读的技能失调,词不达意,阅读时吞吞吐吐,写字经常把字词、符号写错的学生,坚持做笔记,对提高其读和写的基本技能很有帮助。

让教学与学习可能性相适应。教师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是教学的基本矛盾。要解决好这个矛盾,教师要掌握好度的要求。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的作用力与学生的作用力要适应,而且这个度是动态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同,有的喜欢理科,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喜欢听,有的喜欢记。强迫学生记笔记,往往会引起师生冲突。还有的学生因记笔记忘记了听老师讲课,那就是顾此失彼了。只有满足于学生的需要才是提高教学与学习质量的保证。

古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知识通过人的手书写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是做学问的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因为“记笔记”既是一种“有形”的输入,也是通过“编码”对知识相互联系的一种思考,养成良好的做笔记的习惯,将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

2015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 第5篇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对课堂教学观察几十年后的思考,这本书如今也成为了当今教师的学习的范本,以下是关于这本书的一些感受,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些独特方法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

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运用教法。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五、注重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应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着。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推荐: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体会

读《有效教学十讲》的心得 第6篇

中江县兴隆镇中心小学校

林先辉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看完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如何让学生学的既轻松又实在?那就要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它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

由此可知,我认为要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千方百计要表扬学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那就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抢答,允许提出问题,主动上黑板板演,可以走出座位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第三,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老师一言堂,活跃课堂气氛。第四,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要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这种学习方式进步快,效果显著。第五,一堂课的内容太多,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些课的练习形式一个接一个,表面上看上去练得很多,事实上是倾盆大雨一泻而光,在学生头脑中没有留下多少东西。我一贯的观点是马马虎虎做十道,不如认认真真做一道,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应该强调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的办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

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对《有效教学十讲》的阅读,我才刚刚接触它的皮毛,今后还将继续深入阅读,要达到触及它的精髓,把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上的有效,追求高效课堂是我的目标,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坚决杜绝负效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自主快乐的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有效教学十讲 第7篇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余文森教授所著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这本书是余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余教授慧眼所观察到的课堂种种,让人眺望到了教育中迷人的风景。同时,们在书中随处都可感受到余教授的睿智与幽默,这本书让我获益非浅,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余教授对“教学情境”节的描述。余教授把情境打了一个比方,他说:“情境,它就是美味可口的汤。知识要溶入汤当中,学生才容易理解、容易消化、容易吸收,才容易把知识内化为个性化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描述太精彩了,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语文教学中的点滴。

一次我教学苏教版小学第四册语文《“黑板”跑了》这一文,在精读第二自然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安培的专心,我在让学生直观感受街头热闹场景的基础上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在这么热闹的大街上,安培有何表现呢?谁愿意扮演安培,上来表现一下?”“我!我!”霎时,教室里小手如林。我随意叫了一位男生,这个男孩涨红了脸跑上来,在墙角边站住了,只见他稍作镇定,整理了一下心情,正准备迈步——“大街上应该有声音!”一个稚嫩的男中音嚷道。“是呀,是呀!”又有好多的童音在附和着。此时,我的心头一震:我只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安培的专心,没想到通过嘈杂的声音反衬安培的专心,这帮孩子比我想得还周到!我灵机一动,决定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通过表演制造一些幕后音。我的话音刚落,耳边便响起了嘈杂的声音:孩子们有的用手指在桌上灵活地弹跳,发出“得得得”的马蹄声;有的像模像样地学着马夫在吆喝:“吁——”;有的在说话,有的在欢笑,有的在用书本轻轻拍打着桌面„„呀,一个热闹非凡的街头景象活生生地再现了!此时,“安培”出场了,只见他低着头,锁紧眉头,作思索状,一本正经地沿着“街道”从这头走向那头,一点儿也不为热闹所动。通过这一幕,孩子们对安培专心搞科学研究有了深刻的体会,孩子们的发言精彩极了,课堂效果也很好。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这恰到好处的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效的情境。《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介绍的内容很宽泛,提出的问题也比较深刻,读后令我感悟颇多,它使我认识到有效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当然,有效教学不止书中讲到的那些,还有更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探索,永远追求自主、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的有效十讲笔记 第8篇

记好课堂笔记, 对职教学生而言, 有两个大的方面作用。一是职教学生, 大部分都是中学教学的失利者, 本身知识基础不好, 在职业学校学习也都没有明确的目标, 很少能认真的听课, 如果只靠老师在课堂40分钟教学, 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二是职教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很高, 上课40分钟很难集中思想听课, 难免会枯燥无味, 课堂笔记能给学生一个课堂载体, 让学生能有事可做。

“如何做听课笔记?”也许有不少人会说:“做笔记谁还不会啊, 只要用笔去记就是了。”“用笔去记, 说得好, 但怎样做好笔记, 而且力争还原课堂效果, 这恐怕有点难度吧。”相信这样的困惑, 不仅存在于我们教师之中, 在学生的课堂笔记上也有所表现。

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的课堂笔记很完整, 而且思路清晰, 同时也发现不少学生不会做课堂笔记, 或者说不知该记点什么。如果仔细比较就会发现, 通常喜欢做笔记的学生, 大多上课注意力比较集中, 能够把老师讲解的重难点记录在案。也许有人会质疑:“如果只是把重难点记下来, 或把困惑写下来, 岂不更好?没有必要把老师讲过的话都一一记下来嘛。”其实能把重难点记录下来, 就已经很难得;倘若再把困惑写下来, 就更加弥足珍贵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名言正好验证了记课堂笔记的重要性。有关老师认为, 课堂上记笔记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一点不记的类型, 这样的后果是容易使自己走神儿。二是学生将老师讲的例题一字不漏地抄下来, 而同时忽略了老师精辟的分析。这样听课效果不会好, 因为只顾着记笔记了。

课堂笔记要记, 但是, 课堂笔记不是死记, 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录, 许多同学都犯了这个毛病。那么, 课堂笔记该如何记呢?

一、课堂笔记要记哪些内容

(1) 重点与难点。在迎考方面, 我们应相信老师都是有经验的, 老师一再强调的知识点应着重注意, 一定要记好、记全、记准。通常, 老师强调的知识点往往以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形式出现。关键词是指在讲课内容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词语, 可以作为记忆的引发器。线索性语句是讲课人用来提示即将出现的重要信息的语句, 例如:“下面这几方面非常重要”, “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考试时要考的主要问题是”等等。听到这样的语句, 同学们就要注意记录老师即将讲到的关键内容。

我们预习或做题时感到比较难的地方是我们的难点, 也要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对于这些, 不仅要记下知识要点, 还要记下有关例句, 典型例题等。

(2) 在预习时尚未搞清楚的易错、易混、理解不清或模棱两可的内容, 尤其是经老师讲解仍不懂的, 更要记下来, 课下再去请教老师或同学, 你可以带着笔记本和笔请给你答疑的老师或同学直接在你的笔记本上写下要点、例句或典型例题, 也可以边听讲解边记。

(3) 记书上没有、老师补充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重要的考点, 你可能因记下这些知识而取得优势。如果非要用到书本上的大段内容, 可用“见书**页**行到**”的形式注明。若有没有记下来的内容要留出空位, 以便课后补上。

(4) 根据课型和讲授内容不同有所侧重。例如讲解概念或公式时, 主要记知识的发生背景、实例、分析思路、关键的推理步骤、重要结论和注意事项等;对复习讲评课、重点要记解题策略 (如审题方法、思路分析等) 以及典型错误与原因剖析, 总结思维过程, 揭示解题规律。

(5) 记老师在黑板上列出的提纲、图解和表解。如果这个纲要与书上基本一致, 则不必记, 只要在书上勾画出来就行了;如果与书上不同, 老师对本课的内容重新进行了组织, 这种纲要应该完整地记下来, 作为自己复习和总结时的参考。

二、记笔记要掌握哪些技巧

(1) 常用的字词可以用符号表示,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2) 字要记的松一点, 这样改正方便。

(3) 记笔记应分正副页, 通常为7∶3, 这样可以修改方便。

(4) 应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 通常为红蓝笔, 不要用铅笔记录。记一般的东西用蓝笔, 记公式等重点用红笔。

(5) 写得要快, 看清就行。

(6) 要认真听讲, 课堂笔记只要简单抄一下就行了, 不要因为一节课忙着抄课堂笔记而忽略了老师讲的内容。

(7) 记好笔记后, 要及时的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加工。

教书育人, 教无定法, 只要教育者忠诚于教育事业, 怀有为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愿望, 强化教书育人的意识, 积极探索教学规律, 着眼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出发点, 相信会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形成高效课堂, 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优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从如何记好课堂笔记的方面入手, 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上一篇:野生动物与保护论文下一篇:化妆品督导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