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男女友情的短文

2024-06-09

关于男女友情的短文(精选6篇)

关于男女友情的短文 第1篇

似乎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却也是一个很实在的话题。

在我看来,男女之间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纯洁的友谊,我始终相信罗兰小语中的一句话:男人女人,就像水和冰放在一起,不是水凝结了冰,就是冰融化了水,两者之间很难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男女之间的友谊,不是太疏远了,疏远到还够不上“友谊”两个字,就是太亲密了,亲密到超过了友谊的限度,而变成了爱。尤其是对一个本来就是你曾经爱过或还爱着的,你是不可能只把他(她)当朋友而不去爱她的。

说到时下流行的称兄道妹,其实即使他对你的确没任何想法,也是不可能把你当亲妹那样看待。因为血缘关系就是这么一种奇妙的东西,是与生俱来,是任何别的都无以替代。这是事实,如果你一味相信,只说明一种状况,你也不是单纯地把对方看作兄妹,或者说那正是你所希望所要的。所以,当然就都宁愿装糊涂了。

再说到知己吧,世界上真有所谓的红颜知己吗?!在我看来,也没多大可能。男女之间的感情说不清也道不明,两者若能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极其微妙、复杂的情愫,相见时喜忧参半,不见时又会莫名升起一股淡淡的失落感,连自己也说不清。日积月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演变得越加强烈,那种刻骨铭心,那种牵肠挂肚,那种患得患失,那种似有若无,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到一定程度,当人的克制与自持能力再也无法压抑自己时,难保感不会战胜理智而犯错(当然这个犯错是相对而言的)。由此看来,这个界限很难把握,人非圣人,熟能无七情六欲?尤其是在面对一个彼此深深相爱的,倒不信有几人能始终理智如一。

当然,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彼此都心有所属,却又能在心灵引起共鸣,会否有可能为红颜知己?起初,我想可以,但后来仔细想想,可能也不大,往往一切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以为自己只会为一个流泪,为一个死心塌地,可到最后,却又会发觉,原来还是有闯得进自己的心窝,原来自己竟然还经得起心痛的的伤疤。也许,一个人在心灵空虚的时候,都会特别渴望一份情感的填补,一份精神的寄托,哪怕明知是一种错误,一种不应该。正如一个溺水许久的人一样,即使随意抓到一根稻草,也会本能地把它当作一种救生工具一样,由此又可能引发许许多多的故事。

做红颜知己,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奢想,一种天真、幼稚的想法,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欺欺人吧。太多的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注定无法走在一起时,便以此来开解,自我安慰。但,我也相信,这世界上应还会有另一种情感的存在,是一种超越了爱情也不是亲情、友情的感情。我想那也许就是对爱的一种升华吧,升华到某种程度。当然,这并非每一个都能做到,何况爱本就自私。但,至少,我们可以放在心里,放在心灵深处的某个角落,不轻易抖落。可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还是会雪落无痕,如此轻轻又如此深刻地触动内心那根敏感而又脆弱的心弦,才发觉从来就不曾遗忘,也不需要忘记。就像呼吸一样,从不曾察觉,却从未停止过……

关于男女友情的短文 第2篇

我认为,这里指的男女,应该是那种交往比较多,交流的层次比较高,至少达分享性沟通高度,感情比较深厚的男人与女人。所谓纯洁的友谊,应该是不带一丝男女情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分享的情谊。它不同于时下不少人寻求的蓝颜知己,而是一种纯哥们或姐妹般的友谊。那么这种纯洁的友谊是客观存在,还是人们想象中空中楼阁?

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的,但为数极少。因为它的产生,与其认识背景、交往目的以及双方的道德情操、处世原则息息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从小一起玩耍、一起长大,兴趣相投,如果他们没有产生恋情,就有可能保持这种纯洁的友谊。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的是在一起时间久了就会产生那一种情感,我和她就是那样的,因为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久了,相互之间做到了无话不谈,做到了那种我可以把她叫哥们她可以叫我为姐们的那种人,在我的眼里她就是我的兄弟,我在她的眼里就是姐妹的这种感情,我和她认识快两年的时间了,因为我们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分享已经历经成长,是顺其自然的,我们的友谊也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甚至恋人。但我们只是亲密无间的知心朋友,而不会成为恋人,因为这时我们已经把对方的性别同化,或者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除此之外,我觉得长期保持男女之间纯洁友谊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而在网络世界里,就不太可能存在。因为双方认识的时候,就有性别意识。能够交往下来,必然是感到投缘、相互吸引、相互欣赏、相互怜惜的,随着沟通的加深,慢慢地就产生了感情。所谓网络是虚拟的,但情感却是真实的,这是不少人是深有体会的。这样的环境产生的感情,也许当初是非常纯洁的,可网络世界有着很好的

我还想说说自己对知心朋友的看法,知心朋友之间可以说心事,要互相体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即然是知心朋友,你也要为她想想,知道她在想什么,她喜欢什么,尊重理解她,虽然她是你的知心朋友。可是不是你的专利,她还会有很多异性网友,也可以有很多知心朋友。我有一个朋友对我说她有十几个知己。每次她的朋友不开心时,她就会去陪他们。我说去吧,你是大家的,不用陪我。虽然心里也想让她陪我,可是我明白,她知道朋友不开心,她也不会开心的。当我网友不开心时,我也会陪我的网友。知心朋友之间没有相互的占有……

这一种情分就是异性之间的那份纯洁的“爱”其实异性之间的友谊是人的一种最高尚的感情,是介于爱情和友情之间的一种情感。这种感情的本身不是爱人,不是情人,但又超出一般朋友,这种感情是不言爱,更不言性。但会令你心动,却又不会动情;让你温暖,但不会有激情,纯洁中有甜美,平淡中有绵长。这种感情在于心的了解,精神的交融,虽然相隔遥远,可两个人的心却贴的很近,这是一种精神层次的感觉和最高境界。这种感觉只有理性的人才能尝试,只有理智的人才能得到

两个人在一起时,有着精神上的默契,有着心灵的统一,他们可以谈爱情,谈婚姻,谈未来,可以无所顾及地谈人生所有的问题,心有灵犀,心意相通,相知相惜。互相扶持,互相敬重。感觉像情人,却无情人间的那种腻味;感觉像兄妹,却没有兄妹间的那份庄重,随意但庄重,亲密却理性,相知而无私,那种感觉是美妙的,那种味道是让人难喻的。

拥有这种感情的两个人,不会当自己是异性,他们可以紧紧的握手,也可能会结结实实的拥抱, 是友爱是欣赏,而绝不是欲望和占有。他们会一起欣赏大自然的芬芳,会一起探讨人生和未来,他们可以一起去郊游,可以一起去喝酒,不用相约,不用相守,不用腻腻歪歪假装分不了手,轻轻松松带着尊严走自己的路。

当然那份异性的吸引也不否认,偶尔也会有几份刹那间令人情不自禁,悄悄流露几许爱慕之意,也确难免,她感觉到了,他也感觉到了,那是握手的瞬间轻微的感觉,那是拥抱朦胧的冲动,但是当他【她】们抬头再看看清澈的天空,对望一下彼此无私的眼眸,他们就会知道:有些东西比爱情更持久,更值得追求。

拥有这种感情,也会有痛苦,有无奈,同时也有快乐,也有让你说不清的无尽享受。 因为这种感情毕竟存在男女异性之间,不是爱情,却又接近爱情,更可以超越爱情,这种感情变数很大,最难把握,所依持的就是彼此间的矜持和尊重,死守的就是最后一道防线。

这种感情,至情至性的人才会有,大智大慧的人才会有,冰雪聪明的人才会有。 因为他们必须明白:爱情很奢侈,就像玻璃瓶一样美丽而易碎,要拥有这份感情,就必须远离爱和性。因而心照不宣,心知肚明。一层薄薄的纸使这种关系理智具魅力和生命力。

关于体育教学中男女生分班的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教学质量

1、实施男女生分班上体育课的背景

1.1、现代中学体育课教学的现状已显得落后, 需要改进

体育课上男生热火的玩, 而女生却聚堆聊天的现象都见过, 也常常见, 为什么女生不玩呢? 难道是她们懒, 还是都有伤见习呢? 不可能都是总是吧? 这其中的原因就值得思考。在我国有相当多的中学上体育课采用男女混和分组地方法, 之中住址形式的“一刀切”“一锅烩”往往是男生“吃不饱”女生“吃不了”, 广西师范大学郑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男女生的生理特点即身体素质, 严重的影响着体育课的质量的提高。

1.2、国家政策的支持 , 为 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出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制的意见》中提出进一步加强体育课程教学的管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 所以, 为了贯彻这一政策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体育教师从理论、实践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制定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

1.3、男女生分校或男女生同校分班教学与学习效果或人格发展的研究

有研究表明: 男女生同校分班上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纠正男女生的人格偏差。但对于体育课则不然, 且国内外许多学校已实施过分班上课, 如国内的上海八中和北理工大附中等, 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把这种分班上理论课的方法拿到体育课上加以改进, 结和体育上课的手段实施, 同样会有不错的效果。

2、实行男女生体育课分班上课的必要性

2.1、男女生个体生理差异使体育课男女分班上成为必要

拿中学阶段来说,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需要和男女个体差异使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成为必要。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 年龄大多在12至15岁, 其生长发育正处于高峰期。中学生男女生的生理机能也存有许多差异, 北京第十四中学龚真观与赵万友老师认为:在体育教学中, 教学项目的选择、器材的大小和重量都要与男生有区别。男生选择竞技性强, 有一定强度的体育项目, 如田径、篮球、足球等, 而女生则选择韵律性强、节奏明快、动作优美的体育项目, 如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等。

2.2、从运动心理的角度分析

不同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 中学阶段,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之一是个人产生成人感, 要求在许多场合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从男生的心理来分析, 素质好的男生做动作总是一马当先, 要在全班同学特别是女生面前表现自己, 但经过观察发现这样的学生每个班只占1∕3左右, 2∕3的同学素质平平, 不敢做动作怕在女生面前“丢人”, 从女生心理分析,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女生认为在男生面前表现过于勇敢就不够“女生”, 因而也不敢放开练习, 从而影响了体育课的课堂效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男女生分班上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3、男女生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身体素质要求及评价标准都有一定的差别

在教师选择教材时, 男女生的学习内容和侧重点明显不同。鉴于此, 男女生混和编班上课使教师在教学组织、练习设计等方面耗费不少精力, 而且教学效果不见得好。男女生分组轮换教学, 又会影响课的练习密度。如果采用分组不轮换教学, 则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难以照顾到每位同学, 既不利于技能的学习, 又不利于技能的提高。

3、男女生分班上课的优点

3.1、有利于教师选择教材、编写教学计划

男女生分班教学, 教师可以依据《体育与健康标准》的要求, 根据所教学生性别特点、爱好等因素, 结和季节气候特点及学校教学条件选择教材,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有利于教师讲解示范

讲解示范是体育教师重要的教学基础, 教师运用语言和示范动作, 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动作, 是学生活的必要的直接感受, 形成概念, 领会动作要领,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综合比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模仿、学习、掌握动作技术。男女生分班上课, 教师只教男生或女生, 这样教师讲解示范会更加精确, 学生练习的时间多了, 教学效果自然便好了。

3.3、符和中学生心理发展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看,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想逐渐成熟阶段过度。这一时期的他们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不断发展, 个人爱好、情感变化很快, 男女生对体育运动表现出了不同的兴趣和态度, 且在异性面前羞于表现自己, 特别是身体素质差、动作掌握不好的学生表现更是消极。男女生分班上体育课, 不仅有利于男女生各自培养体育兴趣爱好, 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 使他们更好的掌握体育运动技术, 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的指导, 及时处理好对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

4、结语

经过分析, 男女生分班上体育课的优点要大于合班上课, 是值得去实施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 加强教研活动管理, 提高教研工作的规范性;

(2) 开展调查研究, 提高服务意识, 加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总之, 有关男女生体育课分班教学的问题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过去关注性别问题是为了防止性别歧视, 现在关注性别问题似乎是为了防止学生早恋, 或其他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等问题。在这方面, 还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体育教师从理论、实践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凌.推行男女生分班教学, 确保初中题与课程教学实效[J].中国学校体育, 2008 (11) .

[2]龚真观, 赵万友.初中体育课男女分班之我见[J].中国学校体育, 2008 (11) .

关于男女友情的短文 第4篇

你好。我和她是高三认识的,因为一个好哥们儿跟她算发小,所以一开始就很热络,到现在4年了,关系一直很好,属于那种玩得很好的异性朋友。

一般都是她在qq或者微信上主动联系我,上学的时候少点儿,一周大概一两次,一次聊一个小时;寒暑假在家的话,我们一周联系五六次,聊得时间也格外长,有时从吃过晚饭能聊到凌晨一两点,没啥说的,就说说正看的电视节目,评论一番,全程下来基本都在笑,很欢快。她也经常给我发她的照片,让评论一下打扮、发型。这使我觉得她拿我当好朋友。

我和她不在一个大学,但如果我约她出来,只要提前三五天,或者假期在家的时候,只要她家里没事儿,自己身体也没不舒服,多半都会出来,十次能约出来七八次。

我开始想追她,起因是暑假几个人在同学家打牌,晚上睡觉时,原本安排一人一屋,我的床是个小小的行军床,她的是大床,我就跟她说我的床小,和你一块挤挤睡吧?她答应了。晚上我们什么也没发生,聊了好久,然后各睡各的。

那晚过后,我突然觉得:我要找到的人不就躺在我的身边吗?那种感觉就来了。认识这么多年,平时在一起,各方面都已经很了解了,我认准我要找的那个人就是她。

我把我的想法跟那个好哥儿们说了,那哥儿们认为一方面我确实有戏,毕竟说想一块儿睡了都能同意;另一方面觉得有可能认识这些年,她拿我当好兄弟,对我放心。所以劝我谨慎,不要冒昧,避免尴尬。

那之后我跟她聊天时经常说点儿暧昧的,她像是跟我贫嘴一样,随着我来。今年她过生日,零点的生日快乐一定说了,给她的生日礼物里面带了张纸条,写着:你是我一生挚爱。她说我太肉麻了,没表现出惊喜但貌似也没什么反感。我想她把我当好友的可能性比较大。

我下面该怎么办呢?慢慢来?还是找时候表示自己的想法?看了我自己写的,太客观理性,金牛男没治了。

金牛男

金牛男:

你自觉客观理性,我却需要你客观回答我一个问题:那个与佳人同眠的夜,你有冲动吗?别吃惊于我的重口味,性的欲念,我想其实就是爱情与友情的分水岭。

我想至少最开始没有,否则你不会那么大大咧咧地约她同睡。这让我想起我自己的大学时代,男女同学同游,在野火旁彻夜长谈,谁倦极倒头就睡,醒来继续长聊。后来,我的同学中有很多都成了眷侣,我居然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开始动心,又是几时恋爱的。

那些同学中应该有你吧。那一夜梦里都是她的发香,气息能嗅到身边柔软的身体……很抱歉,但我确实是这样理解你的“来了感觉”。这是不是爱?这是所有爱的基础。

既然如此,就大大方方和她交往吧。认识这么多年,知根知底,互相信任,有什么必要不开始呢?你担心她只当你是朋友?很明显,当然我的同学们彼此只当对方是同学。除了极个别的俊男美女,大部分人不会一见钟情,天雷勾动地火,就此一生一世的。

既然客观理性,就别玩“你猜我爱不爱你”的游戏了,明确问问对方愿不愿意以恋爱身份开始一场通往婚姻的恋爱吧。如果她立刻拒绝你——我个人觉得概率不大,至少你死了心也就塌实了。如果她只是说想想,那就耐心给她时间吧。

关于男女友情的短文 第5篇

一、理论层面: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学男女同校问题的争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各阶层,甚至来华教育家都参与中学男女同校问题的争论。当时反对中学男女同校者主要坚持“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礼法原则。1921年2月广东省教育会长汪精卫谓:“大学生性情已定,小学生不知不觉,尚且可以男女同校,而中学生性情不定,不宜男女同校。”持此观点者几乎遍及各省。四川《国民公报》载文道:“既可同板凳而坐,安可不同床而觉,什么是男女同校,明明是送子娘娘庙。”[3]反对的强烈由此可见一斑。而江苏省省议员在禁止本省第一中学试行高三学生男女同学时,言辞更透彻,谓:“男女合校,为全国极大污点,为人心生死关头。”男女合校的理论是“谬论”,应当“铲除”。“今本省第一中学观望效尤,又已男女同校矣。若不及此禁止,将来相率成风,礼法日亡,廉耻渐丧,其患正不知伊于胡底”。为此,他们拿出“禁止男女同校案”“咨请省长,转咨教育部”:“除高、初小学外,其他中学以上各校,一律禁止男女合校。其已合校者,令其女生即转学相当之女校,以防流弊而端教育。”[1]各省反对声浪此起彼伏。

具有民主思想,赞同中学男女同校者针锋相对提出以下观点。

第一,传统的礼法是迂腐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在1920年《答人社》中表示:“关于男女同校这个问题,本来没有什么深的理论值得当个问题去讨论”,对如此“浅近的事”尚且“大惊小怪地起来反对”,足以表现“中国人的迂谬思想和习俗”。[2]

第二,提出学校有积极教育作用和团体生活的制约作用。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一般人……不晓得学校是个团体的生活。一个团体有一个团体的道德观念和权威。个人行动时时刻刻不知不觉地要受他的制裁,一出范围,同群的精神刑罚立至。在学校里不但有教职员,而且有同学相互间的制裁,除非是低能儿,谁愿尝试呢?”工厂可男女同工,中学也可男女同学。学校团体的教育和生活可以将“所顾虑的一万个危险无形中消灭九千九百九十九个”。舒新城根据办女学的经验指出:男女性格互补,“在一起反有益处”,没有大家担心的流弊现象,所以“主张男女同学到底。”[3]1921年,来华调查教育的孟禄亦驳斥:从理论和智力方面来说,男女都可以共学。“惟从道德一方面说,如儿童由小学起,即是分校,社会上男女的界线亦严,忽然共学,社会上既不放心。……我以为若是共学,应当从小学起天天共学,到中学自可习惯成自然,免去妨碍道德的危险了”。[4]男女从小共学,可以消除好奇心,从而减免发生“不道德”的事发生。

第三,男女都是“人”,应平等的接受教育。程谪凡说得很清楚:“男女同一样是‘人’———这是男女同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男女同一样是‘人’,只有人的教育,而没有‘男子’和‘女子’的教育。完满不能给女子划出‘人’的范围外,叫她们另外去受一种‘女子适用’的教育。男女应同样享受‘人’的教育,自不必严立界限。”[5]

此外,争论点还有男女社会职责不同、男女生理和心理差异、教育经费等方面,内容纷繁复杂。《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由此诞生,《教育杂志》、《民国日报》、《申报》等报刊也开专栏讨论此问题,将此焦点问题的炽热程度演绎得淋漓尽致。后来,大家比较一致地认识到男女同学利大于弊,但反对声音始终未停。

二、政策层面:关于中学男女同校制度的艰难定夺

与争论同步,全国教育联合会和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相关决议,但过程曲折。

1917年全国教育联合会议决《推广女子教育案》要求:速设女子中学,女子学校奉行单独设立的原则。两年后,第五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决议通过了“改革女学制度案”,谓:“男女教育理论上实际上均不应为严格之区别。况共和国家男女皆有受平等教育之权利。教育者不宜歧视之。特以社会习惯未能骤更。兹一面遵教育原理。一面应世界潮流。一面参酌国内情况。拟改革女学制度数端。谨请大部采择施行。”“中学校应视地方情形或同校分班,或部分的分班,亦须逐渐废止分校之制。”[1]1920年,第六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决议通过了《促进男女同学以推广女子教育案》,谓:“前届本会议决改革女学制案、一年以来、各地高等专门以上学校男女同学已逐渐实行,惟女子中等教育尚未普及、专门大学招考女生、及格者自居少数、兹为增多女子求学机会、最近男女同学起见、拟请大部通令各省区各级学校招收学生、或绝对的男女同学、或分部同学、或添设女子班、或附设女校……男女共学之目的、亦易达到矣。”[2]由此可见,中学实行男女同校制度是全国教育联合会从推广女子教育的宗旨出发,在中学男女“分”与“合”的问题上,历经四年不断探索的成果。

而1921年7月教育部并未通过以上决议。“速设女子中等学校”训令言:“据第六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呈送议决促进男女同学以推广女子教育案,查现时女学未甚发达,实由女子中学太少,应由本部通行各省速设女子中学,并于相当学校附设女子中等部,以资推广,惟中等学校男女同校,现尚未便照准……”[3]

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没有再提“施行男女分校”。11月1日,政府以大总统的名义将全国教育联合会的新学制草案作为法令颁布施行。新学制被称为是“不分性别的单轨制之确立”。反比1902年的学制,形式上虽不分男女,但“教育”只是“男子教育”的简称,学制也只是“男子学制”的别名。它只承认男子能受教育,女子在教育上无丝毫地位。新学制则不同,它经历了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的变更,取消了在中学阶段分出“女子中学”的规定,撤销了课程设置上男女有别的原则,揭示了“教育为男女所共有,男女在平等的原则下享受同等的教育”[1]的深刻涵义。所以,它标示着教育不再是男子或女子的教育,而是“人”的教育了,男女平等教育实现。

自此,20世纪30年代的中学男女同校制度经艰难定夺,终得合法地位。作为民间的教育组织———全国教育联合会发挥了关键作用,教育部则是被动认可。

三、施行方面:关于中学男女同校制度的曲折推进

新学制实行以前,因“五四”运动思想解放的影响和中学女生求学的需要,中学男女同学已应时而兴。广东省最早推行中学男女同校制度。1920年12月29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来粤主持教育。他积极推行中学实行男女同校制度。次年2月,广东省立一中在他的支持下成为“带头实行男女同校,招收女性插班生,为全国之冠”。[2]同一年,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和湖南岳云中学也实行男女同校,这开了中学校男女同学的新纪元。接着,1922年6月,私立广州执信中学也实行男女同校制度。继而广东各地中学陆续招收女生,走上男女同校之路。而上海吴淞中学、保定育德中学、南京暨南学校,东南大学附属中学补习班、江苏省立第一中学高三班等也都在这一年兼收女生。1923年,广西省梧州县立中学也实行男女同校。由此中学男女同校渐行推开,各省反对声浪减少。

但是,推行中学男女同校制度自始就遭遇到强大阻力。如“领头羊”广东省,就是先由省政府命令高等师范学校先试行男女同校,打开新风气。然后从公立省立一中切入。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分子袁振英,作为校长,凭借陈独秀的鼎力支持,成功驳斥了反对者———广东省教育会会长汪精卫,才得以在一中推行男女同校。而1922年江苏省立一中高三班招收女生,更是受到了江苏省议会的强烈禁止。面对此境,“第一中学对省议会的说明和教育部的批文,都是穿着大学预科同等程度的衣服来与反对派相见”。[3]化妆遮面,以求中学男女同校的实现,此制度实行初期阻力之大,由此可见。

开头难,后续亦不易,但终拨云见日。直到1926年,还有湖南省全省学生会联合会发动长沙各校女学生到教育厅请愿,要求“开办女中校,各男校一律开放女禁”。[1]湖南省政府和省教育厅推来推去都没有给予满意的答复。同时各地反对同校的声音还“不依不饶”地响起。但随着中学男女同校制度渐入民心,实行男女同校的阻力逐渐减小,支持者立场更加坚定有力了。也是1926年,河南省军阀靳云鹗还“不许男女同学”并“限期勒令分校”,面对此境的教育厅长,不同于五年前江苏校长采用伪装中学身份的应对之策,而是坚决以“辞职”回应。到1927年,“中学男女同学已成无可阻拦之势,教育部只好认可”。[2]此在1923年被称为“我们社会吞不下去的一根鱼刺”[3]终于被社会软化并消化。

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学男女同校制度曾引起激烈争论, 本文从理论、政策和推行三个层面对此时期中学男女同校制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学男女同校制度,理论层面,政策层面,施行方面

参考文献

[1]教育杂志, 1919-1937.

[2]新教育, 1923.

[3]王卓然.中国教育一瞥录[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中华民国12年, 1923.

[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 1928.

[5]程谪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 中华民国25年, 1936.

[6]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陈望道文集[M] (第一卷)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关于“二手”男女的判断题 第6篇

判断:正解。

分析:房子在房价奇高的如今,成为婚姻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小两口结婚,即便父母赞助了首付房款,贷款的压力也使他们的生活变成不可承受之重。倘若离婚人士已经解决了住房问题,独自或者带着独生子女在属于自己的住房里生活,那么他日后若有再入围城的愿望时,其“第二任”配偶基本不需要负担偿还房贷的义务,即可拥有使用住房的权利——在这现实世界中,拥有可独立使用的房子无疑能增加离异人士的婚姻抢手度。

“二手”男女会患上“爱缺乏症”,爱过、伤过,所以不会再百分百地爱现任伴侣?

判断:误解。

分析:离过婚的人们感情多半比较脆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有人来慰藉和鼓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会再爱了。正是因为受过伤,才真正了解他人爱的需求,曾经失去过,所以更懂得珍惜。

婚姻破裂多数是因为男人有问题才造成的,所以“二手”男人更需要矫正和教化?

判断:误解。

分析:离婚的原因一般是错综复杂和多元化的,并没有任何数据证明一定是男人不好才离的婚。事实上,某些婚姻的问题也可能出在女人身上。说到矫正,离异男人的前任妻子对他做了大量的、不遗余力的改造,这一点是肯定的,尽管不一定完全达到了“继任”需要的程度,但你完全可以相信,那次婚姻一定把男人朝女人需要的方向训练成至少可以“上岗”的丈夫了。所以等第二任接手的时候,多少可以省却一些“教化”的麻烦。

有孩子的“二手”男女,在婚姻市场上的抢手度会大大低于离异无子女者?

判断:正解。

分析:没有孩子的离异者,再婚的时候,给予对方的感受其实跟初婚相差不大;与之对应的,有些人与伴侣未婚同居多年后分手,他们与离异者在心理上已经没有很大差别。两者最大的差距只在于“同居后分手”不需要进行所谓的婚后共同财产的分割而已。但如果离异者有了小孩儿,那么后任配偶的感受则从“我俩共同开始建立一段新生活”演变成“我加入你已经建立起来的原有生活”。另外有一点需要指明的是:有子女离异者,可能一生都不会割断与其前任配偶及孩子的关系。

由于首次婚姻的失败,“二手”男女会降低自我中心度?

判断:正解。

分析:现代男女一般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俗称“自私”。在首次婚姻里,很多人考虑自身感受远远多于考虑他人感受,让对方很不舒服。离异之后,多数人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反省婚姻,调适心态,在此过程中,“自我中心”度逐渐降低。到了第二次婚姻,二手男女们反而会比一手男女更多考虑对方感受。

职场上有漂亮成绩单的“二手”男人会令女人们垂涎欲滴?

判断:正解。

分析:“一手”男人就像还没涨起来的股票,捏在手里,女人的心里也是七上八下,不知道将来运气如何。而不少出色的“二手”男,在年纪增长的同时,又经过离异突变后发奋图强努力工作,交出一张漂亮的职场成绩单,难免令一些女人垂涎欲滴,瞄准这只已经大大升值的“抢手股”了。

“二手”女选择再婚对象,会逐渐降低标准和要求?

判断:误解。

分析:女人经过一次她认为错误的婚姻,欲再次踏入婚姻的门槛时,非但不会降低她的心理要求,反而会更加有针对性。也许在某些方面,比如男方的收入、身高之类问题上,她可能不会过于计较,但她对男人个性方面的判断则会更趋于严格。不过“二手”女人经过婚姻的训练,同样也磨练出了她在单身时较为缺乏的一些优点,比如家庭人际相处能力、家务的操控力——这对希望婚姻稳定的男人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二手”男女遭遇再次离婚,不会有很大的心理障碍?

判断:误解。

上一篇:关于公司企业文化宣传栏建设的方案下一篇:全国污染源普查档案信息资料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