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影像总结

2024-07-05

神经系统影像总结(精选6篇)

神经系统影像总结 第1篇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二、基本病变表现

1、脑CT

(1)平扫密度改变:①高密度病灶:见于血肿、钙化和富血管性肿瘤等;②等密度病灶:某些肿瘤、血肿、血管性病变等;③低密度病灶:见于部分肿瘤、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 等。④混合密度病灶:见于畸胎瘤、恶性胶质瘤等颅内肿瘤。

血肿:急性为高密度,亚急性为中或等密度,慢性为低密度。

(2)增强扫描特征:①均匀性强化②非均匀性强化④无强化

③环形强化:常见于脑脓肿(均匀)、脑转移瘤(不规则,不均匀)、星形细胞瘤。

(3)脑结构改变:

①占位效应:常见于肿瘤、出血等病变。影像表现: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及脑池移位、变形、闭塞;脑室、脑池扩大;脑沟狭窄、闭塞;脑体积增大。轻:脑沟变形,中:脑室变形,重:中线变形。

②脑萎缩改变:影像学改变:脑沟宽度大于5cm,脑池增宽,脑室扩大。

③脑积水

(4)颅骨改变:

①颅骨病变②颅内病变

2、基本病变MRI特点:

1)肿块:一般肿块含水量高,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脂肪类肿块呈短T1和长T2信号改变。含顺磁性物质的肿块如黑色素瘤呈短T1和短T2信号改变。钙化和骨化性肿块呈长T1和短T2信号改变。

(2)囊肿:

含液囊肿呈长T1和长T2信号异常;而含粘液蛋白和类脂性囊肿则呈短T1长T2信号异常。

(3)水肿:脑组织Tl和T2值延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4)出血:因血肿时期而异。

急性期(3天内):急性血肿T1WI和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MRI不易发现。

亚急性期(3天至2周内):T1WI和T2WI血肿周围信号增高并向中心部位推进,周围可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低信号环。

慢性期(2周以上):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周围低信号环更加明显。

(5)梗死: 急性期脑组织缺血缺氧,继发脑水肿、坏死和囊变,呈长T1和长T2异常号;纤维修复期呈长T1和短T2或长T2信号。

三、颅脑创伤

颅脑外伤图像观察、报告书写内容及顺序

1)头皮软组织:血肿?2)颅骨:骨折?3)颅内脑外区:血肿、积液、蛛网膜下腔出血?4)脑组织:表面和深部结构,两侧对称比较观察。5)脑室系统:移位、消失?

6)中线结构:移位?7)鼻窦及乳突区域:积液?

(一)头皮血肿

头皮血肿:是头皮下或帽腱膜下的出血,CT表现为头皮软组织增厚,密度增高。是CT图片分析第一眼就应看出的。是颅脑外伤中最轻的损伤

(二)颅骨骨折

颅骨骨折为颅骨的连续性中断,以线型骨折最多见。骨折处伴随头皮血肿或窦腔、中耳、乳突气房积血

(三)颅内脑外病变

1、急性硬膜外血肿

直接暴力作用于头部,血肿发生于受伤同侧脑膜、板障血管损伤,出血积聚于硬膜外间隙 CT特点:①颅骨内板下梭形高密度影(50-90HU)② 多有骨折,应仔细观察3)不同程度的占位。4)硬膜外血肿可跨越硬模附着点,但不可跨越颅缝。

2、硬膜下血肿

1)脑部对冲伤,血肿多发生于受伤的对侧2)桥静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积聚于硬膜下腔 CT特点:1)急性期: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50-90HU)

急性(0-7天):高密度(60-90HU)亚急性(7-22天):等、稍低密度(20-40HU)慢性(>22天):低密度(0-20HU)反复出血呈混杂密度;外伤史可能不明确

2)常伴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占位效应较明显3)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可合并存在,统称为颅内脑外血肿4)硬膜下血肿可跨越颅缝。

3、急性硬膜下积液

外伤致蛛网膜撕裂,脑脊液流入硬膜下间隙

CT特点: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CT值0-20HU,邻近脑回移位

硬膜下积液与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增宽的鉴别:脑回有无受压移位(有无占位效应)

4、蛛网膜下腔出血

创伤致软脑膜血管破裂,出血与脑脊液混合,积聚于蛛网膜下腔;常合并脑挫裂伤 CT、MRI特点:脑沟、脑池为高密度或FLAIR为高信号

(四)外伤性脑病变

1、急性脑挫裂伤

脑挫伤为脑组织水肿,静脉淤血,无明显出血灶,脑裂伤为脑回、脑膜或血管断裂,组织出血。出血和水肿同时存在为脑挫裂伤

CT特点:①脑挫伤少见,表现为脑回的低密度灶②脑挫裂伤表现为脑皮质及皮质下区(脑表层)的片状高、低混杂密度影

脑挫裂伤的出血呈边缘不清的斑片状高密度,当出现边缘清楚、团块、结节状高密度时应诊断合并脑内血肿

2、脑内血肿

脑内血肿:创伤后脑内血管断裂出血,形成脑组织内出血积聚

CT特点:脑内深部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均匀高密度影,轮廓清楚,周围低密度水肿带。依血肿大小及水肿情况可有程度不等的占位表现。

3、弥漫性轴索损伤

旋转加速和减速暴力致轴索剪切损伤、出血,脑细胞坏死和水肿

CT、MRI特点:病灶小(<15mm)且位置深,灰白质交界区、白质内高密度灶伴水肿或有磁敏感信号病灶

常见部位:额颞叶皮质下、半卵圆中心白质、丘脑、脑干

(五)脑血管疾病

1、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

超急性期脑梗死CT表现:

诊断线索:(1)动脉高密度征(35%~45%);(2)局部脑肿胀(24%);(3)脑实质密度稍降低(60%);以上征象在较大动脉阻塞后出现几率较大

窄窗宽利于检出病灶

致密动脉征: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或其他大动脉密度增高,CT值77~~89Hu(42~~53Hu)

岛带征: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屏状 核)灰白质界面消失,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

急性脑梗死的CT表现:

部位:位于相应供血动脉支配区域,形态:灰白质同时累及,呈楔形大片状影; 密度:低密度;占位:占位程度较轻,强化:通常强化不明显

亚急性脑梗死的CT表现:沿脑沟脑回分布的斑片状强化。

(六)颅内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好发部位:基底节区、脑干、脑叶、小脑半球等

病理特点:脑小动脉微型动脉瘤或玻璃样变,破裂出血,产生占位,推移周围脑组织 CT特点:椭圆形高密度灶,周围水肿带,有占位效应

脑出血血肿演变的CT表现:

急性期(<1周):边缘清楚,均匀的高密度(50-90HU),不同程度的占位,周围不规则低密度水肿带

吸收期或亚急性期(2周-2月):边缘模糊,血肿缩小,等密度,水肿带增宽

囊变期或慢性期(>2月):小血肿完全吸收,大多为低密度,较大血肿遗留大小不等的软化灶为复性占位。

(七)脑肿瘤

1、脑膜瘤

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仅次于神经上皮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来自于蛛网膜粒帽细胞,与硬脑膜相连。

部位及形态:大多位于脑外,肿块以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偶见脑室内,罕见眶内、鼻窦内或颅骨内;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矢状窦旁>大脑镰>脑凸面>嗅沟>小脑幕等

密度:大部分呈略高密度,少数为等或略低密度,部分为混杂密度,钙化(10-20%)

强化:绝大部分均匀强化当合并钙化时可呈非均匀性强化,钙化部分增强扫描无强化。颅骨改变:可引起邻近颅骨增生(1-5%)或颅骨受压变薄或增厚

CT表现:

部位:起源于蛛网膜粒细胞,多位于脑外与硬脑膜相连;

形态:以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密度:呈等或略高密度,混有斑片状钙化时呈混在密度;

强化:呈均匀性显著强化;

颅骨:颅板侵犯引起骨质增生或破坏;

占位:不同程度占位,通常无水肿或水肿较轻。

脑膜尾征:增强扫描,肿块邻近的增厚硬膜呈窄状强化,随着远离肿瘤而逐渐变细

2、星形细胞瘤

分化良好星形细胞胶质瘤,肿瘤少见囊变、坏死、出血

分化不良星形细胞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形态不规则,与脑实质分界不清,常易于囊变、坏死、出血,且肿瘤周围常见水肿带

部位及形态:大部分位于脑白质区

密度:分化良好呈均匀低密度;分化不良呈混在密度

强化:分化良好强化不明显;分化不良常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占位以及水肿:分化良好水肿不明显,分化不良常伴不同程度水肿

神经系统影像总结 第2篇

时间:2010-01-24 来源:影像园 作者:hyc3140 【复制分享】【讨论-纠错】【举报】

总论:

1.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使血管成像的MRI技术,一般无需注射对比剂即可使血管显影安全无创,可用多角度观察,但目前MRA显示小血管和小病变仍不够满意,还不能完全代替DSA.2.EPI:回波平面成像,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可在30ms内采集一幅完整的图像。EPI技术可与所有常规成像的序列进行组合。

3.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4.MR水成像:是采用长TR,很长TE获得重度T2加权,从而使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的液体呈现高信号,而实质性器官和快速流动的液体如动脉血呈低信号的技术。通过MIP重建,可得到类似对水器官进行直接造影的图像。

5.窗宽(window width):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白色,而CT值低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黑色。

6.窗位(window level):又称窗中心,一般应选择观察组织的CT值位中心。窗位的高低影像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则变白。

7.伪影(artifact):在扫描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某种或某几种原因而出现的人体本身并部存在而图像中却显示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主要包括运动伪影、高密度伪影、机器故障伪影等。

8.体素(voxel):CT图像是假定将人体某一部位有一定厚度的层面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个小立方体,即基本单元,以一个CT值综合代表每个单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小单元即称为体素。

9.HRCT:高分辨率CT扫描,采用薄层扫描,高空间分辨率算法重建及特殊的过滤处理,可取得有良好空间分辨率的CT图像,对显示小病灶及细微结构优于常规CT扫描。

10.CTVE:CT仿真内镜成像,容积数据同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现实结合,模拟内镜检查的过程。11.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在一定密度差前提下,图像中可辨认的组织的空间几何尺寸的最小极限,即影像中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

12.对比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于病变部位再行扫描。由于器官于病变内碘的浓度差别而形成密度差,使病变显示更清楚,还可根据对比增强特点确定病变性质。

13.EBCT:又称UFCT,是用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轰击四个环靶所产生的X线进行扫描,一个层面的扫描时间可短到50ms,可行CT电影观察。

14.MSCT:多层螺旋CT,采用多排探测器矩阵,每排探测器矩阵可单独完成一层图像重建,也可多排探测器数据共同完成一层图像重建。简单内容:

1、人工对比:人为引入一种物质到人体器官或间隙使其产生密度差异而形成的对比称人工对比

2、自然对比:人体不同器官、组织天然存在的密度差,称自然对比

3、CT:Computed Tomography 利用X线束对人体某选定部位逐层扫描,通过测定透过X线剂量,经数字化处理得出该扫描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然后重建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4、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利用磁共振现象所产生的信号重建图像的成像技术。

5、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ng System,即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6、介入放射学: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并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将特定的诊疗器械导入病变的相关部位,进行非手术的治疗或取得病源学、病理学等诊断材料;具有创伤性小、疗效高、诊疗相结合等优点。

7、C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8、DDR:即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利用平板探测器将X线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行数字化,进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9、CT值:根据人体组织对X线不同的吸收系数,换算成数值,反应不同吸收系数组织的密度。

10、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11、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12、MRA: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

13、T1WI:即T1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1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1的差别,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

14、T2WI:即T2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2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2的差别,有利于观察病变组织。

医学影像学各系统重要名词解释总结(详细!考试必备)

时间:2010-01-24 来源:影像园 作者:hyc3140 【复制分享】【讨论-纠错】【举报】

骨肌关节系统:

1.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指在一定单位体积内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故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组织学变化是骨皮质变薄,哈氏管扩大和骨小梁减少。

2.嵌入性骨折:(imbedibility fracture):骨折断端相互嵌入,形成嵌入性骨折。X线片上并不显示透明的骨折线,反而表现为密度增加的条带状影,系因相互嵌入的骨断端重叠所致。3.骺离骨折(epiphyseal fracture):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结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骺离骨折。X片上,骨折线不能显示,指显示为骺线增宽或骺与干骺端对位异常。还可以是骺于干骺端一并撕脱。

4.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cm~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性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5.Schmorl结节:椎间盘突出时,椎体边缘,尤其是后缘出现骨赘,髓核向椎体脱出,称为Schmorl结节。

6.Brodie脓肿:慢性局限性骨髓炎,大都限于长骨干骺端骨松质中。X线表现为:圆形,椭圆型或不规则骨质破坏区,边缘整齐,周围有硬化带,无骨膜增生,无软组织肿胀。7.Garre骨髓炎:硬化型骨髓炎,特点是骨质疏松硬化,骨膜增生明显,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骨干增粗,边缘不整。

8.“泥沙状”死骨:发生骨结核时,在骨质破坏区有时可见碎屑状死骨,密度不高,边缘模糊,称“泥沙状”死骨,这是骨结核的特征性表现。

9.串珠肋:(rachitic rosary):佝偻病时,肋骨前端由于软骨增生膨大,形成串珠状。10.关节退行性变(degeneration of joint):缓慢发生的软骨变性、坏死,引起关节间隙变窄,骨性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并于骨缘形成骨赘。关节囊肥厚,韧带骨化。

11.关节强直(ankylosis of joint):可分为骨性和纤维性两种。骨性强直是关节明显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所连接。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两侧骨端。纤维性关节强直也是关节破坏的结果,虽然关节活动消失,但X线上仍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且无骨小梁贯穿。

12.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joint):是组成关节骨骼的脱离、错位。有完全脱位和半脱位两种。简单内容:

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每一个骨骺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时的年龄,和骺与干骺端完全结合,即骺线完全消失时的年龄。

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正常。X线表现主要是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减少,骨皮质变薄。

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X线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

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

骨质增生硬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

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X线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致密影。

关节破坏――是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X线表现为当破坏只累及关节软骨时,仅见关节间隙变窄,在累及关节面骨质时,则出现相应区的骨破坏和缺损。

呼吸系统:

1.波浪膈:由于膈肌附着于不同的肋骨前端,有时在深吸气时膈肌受肋骨的牵引所致横膈呈波浪状。

2.纵隔摆动:一侧主支气管内异物引起不完全阻塞时,两侧胸腔压力失去平衡,呼气时患侧胸腔内压升高,纵隔向健侧移位,吸气时纵隔恢复原位,称纵隔摆动。

3.肋骨融合(fusion of rib):相邻两条肋骨的骨性融合,局部肋间隙消失,多见于5、6肋。

4.肺门角(lung hilum angle):两侧肺门可分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钝角,称肺门角。5.肋膈角(costophrenic angle):正位胸片上,膈外侧逐渐向下倾斜,与胸壁间形成尖锐的夹角,被称肋膈角。侧位片上,膈前端与前胸壁形成前肋膈角,膈后端与后胸壁形成后肋膈角。

6.心膈角(cardiophrenic angle):正位胸片上,膈内侧与心脏形成的夹角。7.肺实变(alveolar consolidation):终末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蛋白及细胞所代替,而形成实变。多见于各种急性炎症、渗出性肺结核、肺出血和肺水肿。8.空洞(cavity):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而形成的,空洞壁可由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肿瘤组织等形成,可分厚壁空洞核薄壁空洞。

9.空腔(intrapulmonary air containing space):是肺内生理的腔隙的病理性扩大,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等都属于空腔。

10.空气半月征:偏心型空洞与壁之间形成半月形空气影,称空气半月征,为空洞内曲菌球的特征性表现。

11.兔耳征:肺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锐利,常有短细毛刺向周围伸出,靠近胸膜时可有线状,幕状或星状影与胸膜相连而形成胸膜凹陷征。当有两根线状毛刺与胸膜相连时,形似兔耳。

12.胸膜凹陷征(pleural indentation):肺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锐利,常有短细毛刺向周围伸出,靠近胸膜时可有线状,幕状或星状影与胸膜相连而形成胸膜凹陷征。13.分叶征(lobulation sign):肿块的轮廓可呈弧形凸起,弧形相间则为凹入而形成分叶状肿块,称分叶征,多见与肺癌。

14.空泡征:瘤体内有时可见直径1mm~3mm的低密度影,称空泡征。

15.毛刺征(spiculation sign):瘤体边缘可见不同程度的棘状突起,称毛刺征。16.Kerley A、B、C线:间质性肺水肿时,不同部位的肺泡间隔水肿增厚形成的小叶间隔线。Kerley A线自肺野外围斜行引向肺门,长5~6cm,宽0.5~1cm,常见于急性左心衰竭。Kerley B线位于肋膈角区,水平横行,长2~3cm,宽1~3mm,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及慢性左心衰竭。Kerley C线位于肺下野,呈网格状,常见于肺静脉高压明显加重者。

17.胸膜下线(subpleural line):肺纤维化时,由于广泛的小叶间隔增厚,相邻增厚的小叶间隔相连,在胸膜下1cm以内,可见与胸壁平行的弧形线状影,长2cm~5cm,称胸膜下线。

18.胸膜尾征:包裹性胸腔积液表现为自胸壁向肺野突出的凸镜型液体样密度影,基底宽而紧贴胸壁,与胸壁的夹角多位钝角,边缘光滑,邻近的胸膜多有增厚,形成胸膜尾征。19.轨道征(tramline sign):柱状型支气管扩张时,当支气管水平走行而与CT层面平行时表现为轨道征。20.戒指征(signet-ring sign):柱状型支气管扩张时,当支气管核CT层面呈垂直走行时可表现为管壁圆形透亮影,呈戒指征。

21.指状征:支气管扩张时,当扩张的支气管腔内充满粘液栓时,表现为棒状或结节状高密度阴影,称为“指状征”。

22.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时,X线特征表现为:a、原发浸润b、淋巴管炎c、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这三个特征表现同时出现,形似哑铃状,又称哑铃征。

23.卫星灶(satellite opacities):结核病变的周围常可见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称卫星灶。

24.浮莲征:寄生虫囊肿如包虫囊肿穿破后,部分囊液排出可形成气液面以及囊塌陷漂浮于液面上。

25.界面征:不同的病理组织在肺间质内聚集,可以导致间质增厚,与含气肺组织对比的界面出现不同称为界面征

26.横“S”征/反“S”征:发生右上叶中央型肺癌时,X线可见右肺门肿块与右上叶不张相连,构成形似S横着写的征象,为右上叶中央型肺癌特征性表现。循环系统:

1、肺充血:由各种原因导致肺动脉血流量增多,X线表现为肺门影增大,肺纹增多、增粗,结构清楚,透视下见肺门舞蹈征。

2、肺淤血:由各种原因导致肺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郁滞于肺内,X线表现为肺门影增大,纹理增多、增粗,结构模糊,出现反射性血管痉挛时,上肺野纹理增粗,下肺野纹理变细。

3、肺缺血:即肺循环血流量减少,由于右心排血受阻所致,X线表现为肺门血管变细、小,肺纹理稀少,肺野透亮度增高。

4、肺静脉高压:由各种原因导致肺静脉血回流受阻,肺静脉压力增高,因此具有肺淤血的X线表现,另外,在肺淤血的基础上还将出现间质性肺水肿和(或)肺泡肺水肿的表现。

5、间质性肺水肿:肺淤血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除肺淤血的表现外尚有肺野密度增高,出现网状肺纹,出现克氏A、B、C线。

6、肺泡性肺水肿:由急性左心衰引起,漏出液储集于肺泡内,可与间质性肺水肿并存,X线表现:一侧或两侧肺内多片或融合成大片的渗出性病变,常以肺门为中心,分布于肺野中、内带,若是双侧,常对称呈蝶翼状分布。

7、肺动脉高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X线表现: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肺门动脉血管扩张(右下肺动脉干横径>15mm),而肺野中、外带血管变细;透视下见肺门舞蹈征;右心室增大。

8.蝶翼征(butterfly sign):肺泡性肺水肿的典型征象,X线上见大片状模糊阴影聚集于以肺门为中心的肺野中心部分,两侧较对称,其密度以在肺门区为最深,向外逐渐变浅,类似蝴蝶的两翼状阴影,肺尖、肺底和肺外围部分清晰。9.盔甲心:结核性心包炎的心包积液量多较大,常引起广泛粘连导致缩窄性心包炎,增厚的心包可呈盔甲样包绕心脏,此时常伴有钙化,称“盔甲心”。

10.F4/TOF:法洛四联症,为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病理畸形为: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其中以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为主要畸形。

消化系统:

1.胁腹线(flank stripe):腹部前后位片上,在两侧胁腹壁的内份,可见腹膜外脂肪影,上起第10肋骨下端,向下延伸到髂凹而逐渐消失,称胁腹线。

2.贲门切迹(cardia incisura):又称食管—胃角,是胃食管前庭段左侧壁与胃底形成的一个锐角切迹。

3.胃泡(gastric bubble):立位时,胃底内含气,称为胃泡。

4.蜗牛胃(snail-shaped stomach):胃小弯溃疡愈合过程中,由于瘢痕收缩使小弯缩短,致幽门与贲门靠近,形成蜗牛胃。

5.葫芦胃(cucurbit-shaped stomach):胃溃疡愈合过程中,由于瘢痕收缩使胃体部呈环状狭窄,形成葫芦胃。

6.肝角:肝下缘与肝外缘相交形成肝角,一般呈锐角。7.粘膜相,充盈相,加压相 见八年制教材P.305 8.充盈缺损(filling defect):指消化道管壁向管腔内局限性突起时,在X线造影时,可见到腔内由钡剂勾画出的消化道轮廓形成局限性的内凹改变。

9.憩室(diverticulum):消化管壁局部发育不良,肌壁薄弱和内压增高致该处管壁膨出于器官轮廓外,使钡剂充填其内。X线表现为器官轮廓外的囊袋状突起,粘膜可伸入其内,可有收缩,形态可随时间而发生变化,与龛影不同。

10.鸟嘴征:食管中下段及贲门痉挛狭窄并发食管中上段扩张,当食管内存大量液体时,钡剂象雪花样分散于液体中,缓慢下沉至狭窄的食管下段,食管下段呈鸟嘴状变细进入膈下胃腔,称胃鸟嘴征。

11.鱼肋征:空肠梗阻的重要X线征象,表现为在扩大的空肠内见到密集排列的线条状或弧线状皱襞,形似鱼肋骨样。

12.驼峰征:蛔虫性小肠梗阻的典型X线表现,在立位腹部平片表现为扩张的肠管内有软组织密度影突出于液平面之上,呈驼峰状。

13.假肿瘤征(pseudotumor sign):绞窄性小肠梗阻,梗阻以上肠腔扩大积气积液表现,当扩大很大时,形似肿瘤,称假肿瘤征。

14.三叶草样变形: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愈合时形成瘢痕组织,严重时可形成狭窄,伴憩室形成可使壶腹部呈三叶草样。

15.粘膜线(hampton line):溃疡发生时,位于龛影口部一宽约1~2mm的光滑透明线。16.项圈征(collar sign):溃疡发生时,位于龛影口部宽约5~10mm的透明带,形如项圈。

17.狭颈征:溃疡发生时,位于龛影口部上下端明显狭小,对称光滑透明影,形如颈状。18.痉挛切迹(incisura):胃小弯溃疡发生时,小弯溃疡在大弯相对应处出现的一光滑凹陷。

19.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ulcer):消化性溃疡中一种特殊类型,龛影深而大,深度多超过1cm以上,口部有较宽大透亮带。

20.穿孔性溃疡(nemomena,perforating ulcer):消化性溃疡中一种特殊类型,龛影很大,如囊袋状,其中常出现液面和分层现像即气液钡三层或气钡两层现象。

21.胼胝性溃疡(callous ulcer):消化性溃疡中一种特殊类型,龛影大,但直径不超过2cm,而深度不超过1cm,有较宽透明带伴粘膜纠集。22.粘膜纠集:消化道粘膜皱襞从四周向病变区集中,呈车辐状或放射状。

23.激惹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生时,由于有炎症刺激,表现为钡剂迅速通过球部不易停留,迅速排空。

24.皮革胃(leather bottle stomach):浸润型胃癌时,胃腔狭窄,胃壁僵硬,胃广泛受累形如皮革袋。

25.指压征(finger pressure sign):溃疡型胃癌发生时,因粘膜及粘膜下层癌结节浸润使龛影口部有向龛影隆起的不规则的环状压迹,形似手指压迫样,加压后显示清晰。26.裂隙征(尖角征):溃疡型胃癌发生时,在两个指压征之间指向口部的尖角,为溃疡周围的破裂痕迹或两个癌结节间的凹陷。

27.环堤征:溃疡型胃癌发生时,在正位上环绕龛影的宽窄不一的不规则透明带,切线位呈半弧形,为肿瘤破溃后留下的隆起边缘。

28.跳跃征:溃疡型肠结核发生时,因回盲部炎症溃疡形成,钡剂通过此段时非常迅速,不能正常停留,致回肠末端,盲肠和升结肠充盈不良或少量钡充盈呈细线状,而上下两端肠管则充钡正常,时溃疡型结肠核典型表现。

29.“1”字征:增殖型肠结核,盲肠和升结肠管腔狭窄,缩短,僵直,狭窄的回肠被缩短的升结肠牵拉呈几乎竖立,跟升结肠形成“1”字。

30.苹果芯征:溃疡型结肠癌时,表现为较大且不规整的龛影,沿结肠长轴发展,边缘有尖角及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典型X线表现为“苹果芯征”。

31.环靶征/牛眼征:肝转移癌发生时,MRI平扫可见有的瘤灶中央小圆形长T1低信号和长T2高信号,系中心性坏死或含水量增加。

32.环征:肝脓肿CT增强扫描时,低密度的脓腔和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以及周围的无强化低密度水肿带构成了所谓的环征。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为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

33.“树上挂果”征:肝海绵状血管瘤在肝动脉造影的早期动脉相,肿瘤边缘出现半点、棉花团状显影,称“树上挂果”征。

34.晕圈征:肝转移癌发生时,MRI平扫观察,T2WI上,有的转移灶边缘可见高信号带。35.胃垫征:胰腺癌发生时,胃窦部向前上推移,形成局限性边缘光滑的压迹,成为胃垫征。36.笔杆征:胰腺癌发生时,扩张的胆管压迫十二指肠球后段形成垂直的带状压迹。37.内缘双边影像:胰腺癌发生时,癌肿直接压迫侵犯引起十二指肠环内侧粘膜的移位,破坏所致。

38.反“3”征:胰腺癌发生时,肿瘤侵犯十二指肠壶腹部上、下肠腔时,造成上、下肠曲扩大,各形成一个凹形压迹,形如反置的“3”字形。

39.双管征:胰腺癌发生时,胰管、胆总管、肝内胆管呈不同程度扩张,扩大的胆总管,胰管于胰头肿块处骤然截断,称双管征,这时胰头癌的主要直接征象。泌尿系统:

1.逆行尿路造影(retrograde urography):经尿管向膀胱内注入对比剂,或借助膀胱镜行输尿管插管并注入对比剂,称为逆行尿路造影。其中前者也称为逆行膀胱造影(retrograde cystography),后者称为逆行肾盂造影(retrograde pyelography)。2.KUB:通常指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的前后位投照的平片。

3.阳性结石(positive calculus):尿路结石与胆系结石不同,90%以上的结石含钙,密度较高,可在X线上显影,称阳性结石。

4.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即多囊性肾病,为遗传性病变,成人型多见,常合并多囊肝。

5.CTU:CT尿路造影,开始团注对比剂后30分钟行尿路扫描,应用MIP技术行尿路系统3D重组。用于整体观察肾盂、输尿管和膀胱,显示突向腔内的病变。6.MRU:磁共振尿路造影,属于无创性检查,不用对比剂,而采用重T2WI成像,富含游离水的尿液呈高信号,用MIP技术行三维重组,获得类似X线尿路造影图像,主要用于检查尿路梗阻性病变。

7.蜘蛛足:肾的囊性畸形,IVP示双侧肾盂肾盏拉长,变形,呈“蜘蛛足”样。

8.肾自截:晚期肾结核可见肾结核在愈合过程中出现纤维性病变,造成肾盂肾盏变形狭窄,可继发肾盏积水。晚期病变钙化,严重时病变肾脏钙化广泛,肾功能丧失,称“肾自截”。9.抱球状:肾细胞癌发生时,肾动脉血管造影表现病变肾的肾动脉增粗,肿瘤周围血管移位、分离、牵拉变直、有时可形成“抱球”状。

神经系统:

1. 脑挫伤(cerebral contusion):脑内散在出血灶,静脉淤血、脑水肿和脑肿胀。2. 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多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血液聚集硬膜外间隙,血肿较局限,呈梭形。

3.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多由桥静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所致,血液聚集于硬膜下腔,沿脑表面广泛分布。

4.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脑血管闭塞所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即为脑梗死。5. 靶征(target sign):部分血栓动脉瘤CT增强扫描时,中心和瘤壁强化,其间血栓无强化,呈靶征。

6. 动-静脉畸形(A-V malformation/AVM):最常见的脑血管畸形,好发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

7.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一种慢性脊髓退形性疾病,可为先天性,或者继发于外伤、感染和肿瘤,病理上包括中央管扩张积水和脊髓空洞形成两型。

神经系统影像总结 第3篇

1研究背景

(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一个集医学、工学、电子学及计算机科学等于一体的医工结合专业[1],其培养目标:能在各级医院影像科从事摄影技术工作及影像设备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能在医疗器械公司从事技术咨询及售后服务技术工作等。开设的医学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概论、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X线诊断、CT诊断、磁共振诊断、超声诊断等)、影像技术学、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技术、核医学等;开设的理工科课程:放射物理与防护、电工基础、影像电子学、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影像设备学、影像设备维修与管理等。此外,还有大量文化课程及公共基础课程。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一个技术技能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获得专业技能,要理解各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则需要运用大量高等数学和物理知识,要正确使用进口影像设备需要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目前三级医院影像设备多为进口设备)等。五年一贯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2005年以前招收的是达到四星级高中分数线的学生,而目前学生的入学分数线为三星级高中及以下水平,数、理、化及英语等课程基础差,制约着学生的发展。

(3)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可分为3种类型: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器官系统定位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目前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多采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毕业实习”三阶段式、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2]。人体器官分为九大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脉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感觉器官系统,专业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按这九大系统进行介绍,专业课程(影像诊断学)也按上述系统进行叙述,课程之间重复交叉现象明显,学生学到的知识较为零散,学习负担重,不利于创新思维和临床实践技能培养。

(4)为了适应生源变化,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学习规律,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课程改革[3,4]。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系统疾病影像学课程体系,按人体各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以及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诊断、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治疗与预防等问题进行追溯性教学,减少了各学科间内容的重复,强化了基础教学和临床的联系。

2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人体器官分为九大系统,感觉器官系统(视觉器、听觉器等)的医学影像诊断内容相对较少,没有列入专门的系统疾病影像学研究;生殖系统中的女性生殖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单独形成妇产科疾病影像学,而男性生殖系统影像诊断内容则归并到泌尿系统疾病影像学中;其余7个系统从系统解剖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生理特点、常见疾病临床现象、病理表现、影像学表现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骨与关节系统疾病影像学、呼吸系统疾病影像学、循环系统疾病影像学、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泌尿系统疾病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内分泌系统疾病影像学,这些与妇产科疾病影像学共同构成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5,6]。另外,制定与之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并探索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课程体系建设过程

3.1进行专业调研

自2007年10月开始,我院专业教师利用假期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检查等机会进行专业调研,并多次邀请医学影像技术专家和毕业生代表来校座谈,从知识结构、岗位能力要求等方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影像设备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岗位能力调研报告和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新课程体系建立提供依据。

3.2开展课题研究

2008年4月,我院成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建设。经过课改小组充分讨论,确定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课题。

3.3制订人才培养新方案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新方案注重专业知识延伸。第一学年开设医学基础概论、放射学基础概论、诊断学基础概论课程,重视实践环节[7],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集中进行临床专业见习,暑期安排学生在家庭所在地医院进行社会实践。教学进程安排要保证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贯彻全程。

3.4制定课程标准

组织专业教师根据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岗位能力调研报告,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即课程标准),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实施。

3.5开发与选用新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教学资料,目前我国没有现成的以器官系统定位的医学影像学系列教材。自2008年4月至2010年10月,我院组织相关专业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及临床一线影像技术专家,编写了8本与新课程体系配套的校本教材,每本教材都包括基本结构、基本功能、常见病病理、常见病临床表现、断面影像解剖、影像学表现6部分内容。结合新课程体系还编写了《医学基础概论》《诊断学基础概论》校本教材,选用王骏主编的《轻松做医学影像检查》这种科普性读物作为放射学基础概论课程教材。

4新课程体系的实施

4.1培育任课教师

对于适应了学科体系教学模式的教师而言,开展新课程体系教学存在一定难度,既要熟悉基础医学课程,又要熟悉临床医学课程,还要精通医学影像专业课程。新课程体系实施之初困难重重,在全能型师资缺乏的情况下,我们采用分段教学,即课程中解剖、生理等基础医学知识由原解剖学教师讲授(这些教师均参与课题研究),临床医学知识由医院临床一线教师讲授,影像诊断部分由影像教研室教师完成。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医院资源,加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经过三轮分段教学后,由专业教师独立完成每个系统的教学任务。

4.2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利用学校新建的电子阅片系统和教学医院“医院课堂”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电子阅片系统是一种交互式学习系统,能对标准教学片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教学时调出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教学图像,在学生机图像显示器上同步显示,供学生阅读,亦可断开控制,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病例图像进行学习,学生可与教师主机实时互动交流[8]。学校电子阅片系统模拟医院PACS诊断报告系统,便于学生进行阅片(阅图)训练、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分组安排学生去教学医院“医院课堂”进行临床见习及病例讨论,利用校园网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使教学活动贴近临床。

4.3教学效果评价

4.3.1学生满意度明显提高以器官系统定位为中心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已应用于我院2008—2011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首届课改班(2008级)学生于2013年毕业。问卷调查数据和学生座谈结果发现,新型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加强了课堂知识间的衔接,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协作意识和探索精神,拓展了视野。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这种新的课程模式能够掌握本专业内容,85%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适应了新的课程授课方法,90%的学生认为新的课程体系能让其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学生总体满意度比课改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

4.3.2教师“双师”素质得到提高在新课程体系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互帮互学、个人自学、参加高等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等形式,逐步掌握了新课程体系教学规律,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多次在省、市职业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奖,多人在学校两课评比、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经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形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影像医学知识扎实、紧密结合临床的教学团队,并获得南京市职业教育“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立项。

4.3.3业内影响力得到提升2010年7月,我院承办全国医学影像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六届一次年会,会上介绍了系统疾病影像学课程体系建设思路,获得了同行的充分肯定。2013年9月,《以器官系统定位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荣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三等奖。2015年7月在江苏省第十二次影像技术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以器官系统定位构建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得到与会专家及同行的肯定。

5总结与反思

5.1将知识、技能、态度目标有效融入评价体系

以器官系统定位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减少了各学科内容的重复和交叉,节约的大量课时用于学生实践操作及临床见习,学生在实践中既巩固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又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医德,使知识、技能、态度目标有效融入教学评价[9]。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中释放出来,学习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

5.2提高时间利用率

五年一贯制教育采用“4+1”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4年、顶岗实习1年。由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多、知识量大,教学中必须提高时间利用率。新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有目的地渗透临床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学生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上接受的知识会很快通过“医院课堂”临床见习得以巩固,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0]。传统教学采用“理论课+实验实训课”模式,不能有效利用时间,理论课后进行实验实训时,对前面所学知识又要花时间来复习巩固。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医院课堂”教学实现了做中教、做中学,时间利用率大大提高。

5.3助推教师成长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多数是从医学院校毕业后来校任教的,非常熟悉学科体系模式下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而这种新课程体系需要全能型教师。在新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通过相互听课、刻苦自学,掌握交叉学科知识,成长为基础医学知识扎实、临床医学知识丰富、影像诊断知识全面的教师,形成了一支思维活跃、紧密联系临床的教学团队。

5.4新课程体系研究任重道远

对于长期进行学科体系教学的教师而言,要接受这种课程体系理念是一种挑战。我院通过多年实践认识到课改的关键是让团队成员接受新课程体系理念,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工作,并认真对待随时出现的新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校院合作,优化相关教材,充实师资队伍,为我国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改革做出更有价值的探索。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系统疾病影像学课程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萌,樊先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孟莉,蒋欣,曾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对学习者掌握的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9,7(2):333-334.

[3]钱春野,李仕红,李玉华.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12):158-159.

[4]辛春,程永润.高职影像技术专业“影像诊断学”课程综合化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6):129-131.

[5]刘冬梅.“以器官系统定位”的课程结构设置难点及对策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1):1211-1212.

[6]刘冬梅.探讨适应“以器官系统定位”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506-3508.

[7]姚建新,李占峰,殷燕.中国与新加坡医学影像教育之比较[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127-128.

[8]贾景磊,赫章英,纪强,等.医学影像专业数字仿真教学的实践与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3(5):469-471.

[9]熊中奎,夏国园,夏瑞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改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230-1231.

感受富士3D影像系统 第4篇

机身基本特性

简单说来,富士的这套相机系统是一个可以用裸眼直接感受到3D效果的产品,所以从机身结构上来说,与普通相机有三大区别:

1双镜头和图像传感器系统。为了模拟人眼看到的立体世界,就必须像人一样,具备两只“眼睛”。目前的数码相机产品都在努力进行着瘦身运动,甚至包括大变焦比相机。不过如果想在机身内装入两套镜头和图像传感器(这几乎相当于两台相机了)。123.6mm×68mm×25.6mm的机身尺寸,300g的重量,对于一款3倍光学变焦的数码相机显得是有些夸张了,但你需要把富士这款FinePix REAL 3D W1(以下简称富士W1)特殊对待,毕竟这是一款特别的产品。

2特殊的菜单功能。拥有两套镜头和CCD,并不是只能用来拍3D照片,我们还可以用这两套系统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双重图像捕捉(一个广角,一个长焦,一次快门分别获得两张不同视角的照片)、宽幅全景照片拍摄(两个镜头分别拍摄图像的左半边和右半边)、静态照片与动态视频同时拍摄等功能。你还可以用不同的色彩模式、感光度来同时拍摄两张照片,总之是创意无限。

3特殊的LCD显示屏。作为一款可以用裸服直接观看3D照片的产品,富士W1的液晶屏注定会与众不同。2.8英寸的规格,对于这一款大块头相机来说并不稀奇,但是这块液晶屏最重要的功能是呈现3D照片的立体效果,也就是让你的左右眼分别看到不同的影像,对于一个单独的平面显示设备来说,这显然需要一些独门秘籍。富士W1所采用的技术是光线方向控制系统,它能够控制进入左眼和右眼的光线方向,从而使每一只眼睛只看到应该看到的内容,并形成3D立体视觉。

在其他规格方面,这款相机具备1000万有效像素,CCD尺寸为1/2.3英寸,内置42MB内存,采用SD卡。相机的镜头焦距相当于135相机的35~105mm,最大光圈为F3.7(广角)/F4.2(长焦)。

实际拍摄体验

富士W1采用了滑盖式设计作为整体的电源开关,向下滑动前盖,即可开机进行拍摄。拍摄时,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右手的手指比较容易遮挡镜头,毕竟一般的数码相机镜头都不会安排在这个位置,而富士W1却不得不如此。在富士W1的机身背后,两侧分别

布置了最常用的功能按键。与普通相机相比,富士W1多出了一个3D/2D拍摄模式切换按钮,可以方便地快速切换拍摄模式。机身背后的这些按钮,在黑暗环境下会发出淡淡的蓝色背光,方便了操作。

在拍摄中,这款产品的操作表现与普通的数码相机非常相似,在拍摄2D照片时,你几乎感觉不到它与普通产品的区别,除了块头大一些以外。在拍摄3D照片时,你将获得两个文件,一个是可以供普通显示器观看的照片文件,另一个则是需要专门的3D显示设备才能还原效果的3D照片文件。在今后,我们将会进一步探讨3D照片文件的应用和观看。

在成像品质方面,这款产品所获得的2D照片与卡片数码相机相仿,并无特别突出之处,包括分辨率、高感光度、色彩还原等方面都是平均水平,而3D照片目前则需要匹配的高精度屏幕和设备才能充分感受到其效果。

在拍摄完毕后,富士W1背后的那块LCD屏幕是让人体验3D乐趣的第一渠道。与一些高端产品的高精度大尺寸LCD屏幕相比,富士W1的LCD屏幕显得要稍稍粗糙和黯淡一些,但这已经达到了我们的心理预期,毕竟要实现精确的光线角度控制,就必须受到许多限制。此外,为了实现最好的立体视觉效果,用户可以手动进行视差的调节,以适应用户的观看习惯。为了获得较好的立体视觉效果,在拍摄时也需要选取合适的拍摄场景(包含不同远近的物体,具备纵深感),如果你拍摄的是远处的一堵平面的建筑,那么你无论如何也无法获得立体感的。

神经系统影像总结 第5篇

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以下简称CIS系统)是指运用影像技术将实物支票转换为支票影像信息,通过计算机及网络将支票影像信息传递至出票人开户银行提示付款的业务处理系统。2007年6月25日CIS系统在全国成功推广上线运行,进一步完善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银行业的金融服务水平,促进了经济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是,CIS系统自上线以来业务量一直处于较低状态,以安徽省为例,2009年,全省提出业务3063笔,金额2.24亿元;提入业务663笔,金额0.64亿元。全省CIS系统日平均业务量,提出业务为9笔,提入业务仅为2笔左右,系统利用率低下,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

一、制约CIS系统业务发展的因素

(一)支票在防伪功能上设臵较为简单以及各银行机构支票样式印制不统一给受理行的防伪鉴别带来了相应的困难。提出行收到了异地支票,只能通过票面来鉴别支票的真伪,由于各银行机构支票票面颜色等要素存在差异,各银行机构彼此间又无支票票样,不利于支票真伪的鉴别。加之目前各银行机构支票的防伪标致设臵过于简单,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容易形成票据风险和支付隐患。

(二)支付密码器推广滞后对CIS系统业务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目前支票核验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子验印核验 1

方式,风险较大;另一种是支付密码核验方式,较为科学严密,风险较小。从安徽省辖内各银行机构对支票影像的核验方式看,仅工商银行采用支付密码核验方式,其他均为电子验印方式。据调查,工商银行支付密码器覆盖率较低,目前仅为30%左右,主要原因是:虽然支票密码核验方式较为科学,但支票密码器需要由客户自行购买,承担一定费用,客户意愿不强。支付密码器的低推广度已经严重制约了支票全国通用业务发展。

(三)分散接入方式及CIS系统高退票率,严重影响客户资金周转速度。目前安徽省辖内17家银行机构中,8家采用集中接入方式,9家采取分散接入模式。分散接入模式,业务处理环节多,自动化程度低,必须通过客户←→银行←→票据交换所传递资料,同时受制于票据交换场次的制约,支票影像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影响客户资金周转速度。2009年,安徽省CIS系统提出业务退票笔数391笔,退票金额0.36亿元,分别占提出笔数12.77%,提出金额16.07%;提入业务退票笔数88笔,退票金额0.1亿元,分别占提入笔数13.27%,提入金额15.63%。主要原因是:出票人签章与预留印鉴不符、电子清算信息与支票影像信息不符、支票必须记载的事项不齐全等,严重影响客户异地使用支票结算的积极性。

(四)商业信用的缺失是异地支票难以大范围推广的根本原因。支票的签发和使用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之上,从柜面支票使用情况看,签发空头支票的现象依然存在,如果某一客户

在签发支票时账面上有足额的资金进行支付,但在客户提示付款时,由于资金频繁流动可能会造成账面资金不足,对于同城转账支票而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很方便地进行解决,但对于异地支票,通过小额支付系统进行资金清算只能形成退票,给收款人造成很大的不便。因此,客户更乐于使用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银行汇票”结算方式。

(五)各银行机构开展CIS系统业务成本上升,直接影响到CIS系统业务量。据统计,目前安徽省辖内银行机构对同城支票业务的通行收费大约每笔1.2元,由于支票业务没有形成规模,1.2元的费用根本无法弥补支票业务的柜台、人工、系统的成本费用。加之,CIS系统的建设,必然也带来成本的上升,商业银行势必提高支票异地通用的收费标准,造成客户不愿意异地使用支票结算。形成银行不热衷推广,百姓不了解、不使用的怪圈。

(六)人民银行推广工作的被动性制约了CIS系统资源的充分利用。CIS系统由人民银行开发、推广,但其使用的主体为各票据交换机构,直接使用者为广大的企事业单位,其业务开展情况主要取决于各银行机构的态度以及广大社会公众对其认可程度。目前,在部分银行业工作人员和广大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中,对转账支票业务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概念,既转账支票在同城范围使用、转账支票业务由付款行发起等。这种传统的观念制约了CIS系统上线运行后的业务量,导致CIS系统资

源的闲臵,人民银行在整个系统推广运行过程中,只能被动的加以宣传引导。

二、促进CIS系统业务发展措施与建议

(一)抓好基础工作,推动CIS系统业务发展。一是人民银行要围绕“以推动影像交换系统业务发展为方向,以引导企业个人主动办理为基础,以协调各行为出发点,兼顾社会、银行、企业三方利益,形成银企共赢局面”工作思路,主动与各银行机构进行探讨研究,组织做好支票影像业务推进工作。二是针对部分银行机构电子印鉴入库率、支付密码核验客户覆盖率低等情况,人民银行要加大管理协调力度,提高电子印鉴入库率和支付密码覆盖率,保证支票影像业务的顺利开展。三是鼓励各银行机构对行内系统进行改造,采用集中直联的方式接入CIS系统系统,减轻票据交换所负担,减少支票中间传递环节,加快支票流转速度。

(二)切实降低支票影像业务退票率,提高支票影像业务资金清算的成功率。一是提出行要严把审核关,按照CIS系统业务处理办法要求,对要素不全等不合规的支票,杜绝进入CIS系统系统。二是提入行必须按照CIS系统业务处理办法的规定核验付款,对存在疑问的支票影像,必须向提出行查询后进行处理,不得随意退票。三是人民银行要对CIS系统参与者加强检查监督,重点对退票、查询查复进行管理,对违反支付清算纪律的给予相应处罚。

(三)多措并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度。业

务宣传是推动支票全国通用业务发展的重要条件,各级人民银行、各银行机构要开展多层次的宣传活动,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介,采取制作宣传册、折页,充分利用银行服务窗口向开户单位宣传CIS系统及支票全国通用相关知识,积极推动异地使用支票,提高支票跨区域流通的效率。

(四)加强银行机构一线人员的业务培训。为更好适应支票全国通用业务的发展,各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对业务人员进行CIS系统业务操作的培训,努力提高一线经办人员的业务处理水平,规范支票影像业务操作,把好柜面关,减少因操作差错造成退票,加快支票影像业务资金清算速度,提高社会公众对支票全国通用的信心。

(五)强化风险管理,为CIS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针对CIS系统业务的特点相应调整风险管理策略:一是由于目前各银行机构的支票无论从颜色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一定差异,防伪标志也不尽相同,建议人民银行总行将各银行机构转账支票票样汇总成简易培训材料,发放至各银行机构前台,提高各行柜面人员的审核能力,有效防范风险。二是鼓励商业银行推广支付密码器核验方式,降低支票核验风险。

(六)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加大支付信用信息查询系统的推广和宣传力度。支票的签发和使用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之上,良好的信用环境是CIS系统业务发展的基础。为此人民银行应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支付信用信息查询

医学影像学 试题-呼吸系统 第6篇

A型题:

1、形成肺门阴影的主要解剖结构是: A、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结。B、肺动脉、上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结。C、肺动脉、上肺静脉、支气管。D、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结。E、肺动脉、上肺静脉。

2、不符合气管异物的X线表现是:

A、X线不透过性异物,在声门下区及气管内,呈矢状位。在正位片上,仅见扁薄的侧面投影。

B、X线不透过性异物,在声门下区及气管内呈冠状位,在正位片上,能见其最大宽度的阴影。

C、呼、吸两相,肺野透亮度变化小,呼气相时,两肺不能缩小,两肺透亮度仍保持较高。

D、胸部压力高,横隔上升轻微,深呼气相时,心影反比深吸气相时为小。

E、X线所见阴性,不能除外气管内异物存在。

3、肺不发育,下列叙述中哪项不符合。

A、一侧性全肺不发育,显示患侧均匀致密,纵隔移向患侧,横膈上升。

B、健侧肺过度膨胀,并可跨越中线疝向患侧。C、胸廓两侧不对称,不伴有肋骨脊柱等复合畸形。D、过度曝光片和体层摄影能直接显示较大的支气管畸形。E、胸廓两侧对称,但常伴有肋骨、脊柱畸形,膈疝等复合畸形。

4、肺隔离症的病理及其分型中哪项是错误的。

A、部分发育不全的肺与正常支气管不相通,无呼吸功能。B、病区有异常血管供应,常来自胸主动脉下段或腹主动脉上段。

C、肺叶内型:多位于下叶后基底段,隔离的肺与同叶正常的肺组织被同一脏层胸膜所包裹,分界清楚,但却无法分离。D、肺叶外型:为副肺叶或副肺段,常为隔下或膈与肺下叶之间的一块无功能的肺组织。

E、常为大囊肿或多发小囊肿,无实质性的块状肺组织,常与支气管相通。

5、肺动静脉瘘的X线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肺野内可见园形或椭圆形均匀致密阴影(由黄豆到拳大),边缘清晰,略呈分叶状,与肺门间可见相连的粗大血管阴影。B、由于肋间动脉扩大,相应肋骨下缘可出现切迹。C、透视时,瓦尔萨瓦氏试验,病变缩小,米勒氏实验病变增大。

D、体层摄影可显示凸入支气管腔内的致密阴影,呈息肉状或菜花状阴影,管壁可不规则增厚。

E、体层片可显示病变的清新轮廓,与2—3条肺血管相连,右心插管肺动脉造影可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及数目。

6、肺透明膜病的病理及X线表现:

A、主要发生于早产儿。剖腹产或糖尿病产妇,可导致新生儿易患本病。

B、两侧肺野透亮度普遍减低,两肺野内有很多细小颗粒状阴影或小结节状及网状阴影,边缘清晰,分布于内中带。C、充气的气管、支气管可伸展至肺段支气管,肺野外围透亮度增加,病变进展可形成大片状阴影或两肺透亮度减低,似毛玻璃状,心脏、纵隔、横膈边缘模糊。D、胸廓扩张不良,膈肌位置升高。

E、婴儿肺部的成熟程度和产前窒息的轻重,与病变分布的范围有密切关系,每隔1~2小时摄片观察对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7、不符合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表现是:

A、大量结核菌一次或短时间内数次侵入血循环,到达肺部所引起。

B、两肺从肺尖到肺底均匀分布,小点状阴影,约2MM大小。C、病灶大小、密度基本相同,短期病灶可融合。D、病灶边缘较清楚,如有渗出性反则较模糊。E、一周内可出现典型的结节影。

8、颅骨骨折14天,现有血丝痰,胸片上右肺下野有一圆形阴影,约8*8CM大小,边缘清楚,复查肿块缩小缓慢,应考虑为: A、周围型肺癌。

B、肺血肿。C、结核瘤。D、炎性假瘤。E、肺脓疡。

9、男性,23岁,低热,右胸刺痛,活动后气促,胸片上:右肺下野有大片致密阴影,上缘呈反抛物线状,该侧肋隔角,横隔被遮盖,应诊断为: A、右下肺大叶性肺炎。B、右下肺不张。C、右侧渗出性胸膜炎。D、右下肺脓疡。E、右肺下积液。

10、脓胸的病理变化及X线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胸膜感染后渗出液形成脓汁,逐渐机化,纤维组织使两层胸膜发生粘连,形成永久性死腔,肺表面有纤维素包裹不易膨胀。

B、阴影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切线位可见基底宽,贴于胸壁向肺野突出的肿块。

C、可引起多根肋骨骨膜增生,沿肋骨上下缘有增浓的条状影。D、如伴有瘘管通向支气管,可形成脓气胸

E、早期X线表现胸膜增厚,肋膈角填塞变平,沿胸壁内缘可见带状阴影,肋间隙狭窄,胸廓下陷变形,纵隔向病侧牵拉移位,膈上升。

11、少量气胸患者,透视时重点应注意: A、肋膈角。B、肺门区。C、肺尖和腋部。D、肺下野。E、纵隔区。

12、胸膜间皮瘤的病理及X线表现中,哪项是错误的: A、为胸膜的原发性肿瘤,发生于脏壁层胸膜。

B、局限结节型,呈圆形或椭圆形的致密影,边缘光滑,密度与软组织相似,少数可有钙化。

C、切线位,肿瘤基底宽,贴于胸壁,向肺野突出,肿块与胸壁相交成钝角。

D、广泛浸润型,引起广泛不规则或波浪状胸膜增厚,有大量胸腔积液,本型生长较慢,可侵及肋骨引起病理性骨折。E、肿块与胸壁相交成锐角,轮廓且常呈分叶状,边缘不光滑,有小毛刺。13、50岁,男性,发热咳嗽,右肺中叶有点片状阴影,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经抗炎治疗,复查,该影在同一部位反复出现,应考虑为: A、病毒性肺炎。B、干酪性肺炎。C、阻塞性肺炎。D、支原体肺炎。E、过敏性肺炎。

14、哪类癌组织易形成空洞。A、腺癌。

B、大细胞未分化癌。C、小细胞未分化癌。D、扁平上皮癌。E、肺泡上皮癌。

15、不符合气管肿瘤的临床X线表现是:

A、有明显的喘鸣音,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并有咳嗽,咯血等,气管下1/3肿瘤,可引起一侧支气管阻塞,接近声门者可有声嘶。

B、胸片可无阳性所见或仅有两侧阻塞性肺气肿或一侧肺不张。C、肺纹理增强,并可见杵状指或囊状透明阴影。D、侧位高千伏摄影,可显示凸出气管腔内肿块阴影。E、体层摄影可见气管腔内有肿块影,良性者边缘光滑,恶性者可成为菜花样不规则,基底宽,使气管成环形狭窄。

16、男性,40岁,体检发现右肺中野有一小块阴影约2CM大小,轮廓呈分叶状,边缘有短细毛刺,其中可见空泡征。A、早期周围型肺癌。B、结核瘤。

C、炎性假瘤。D、肺炎。E、错构瘤。

17、周围型肺癌,所形成的空洞,其X线特征是: A、厚壁,其中有大液平,边缘模糊。B、厚壁,内壁凸凹不平,少有液平面。C、薄壁,多发性环状负影。D、薄壁,周边不完整。

E、薄壁,其中有大液平,边缘清晰。

18、不符合淋巴转移的病理和X线表现是:

A、原发病灶多为乳腺、胃、甲状线、胰腺、喉部和肺部的恶性肿瘤

B、由于淋巴管瘀积、扩张和癌结节的形成,片上可见肺纹理增强,两下肺野尤显著,沿肺纹理有细小的结节阴影分布。C、肺内结节影常伴有钙化。

D、由于小叶间隔水肿或肿瘤直接侵犯,常可出现间隔线。E、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转移到胸膜可出现大量胸腔液—常为血性。

19、不符合转移性胸膜肿瘤的临床X线表现是

A、很多原发性恶性肿瘤(常见的有肺癌、乳癌和胃癌等)常经血行或淋巴道转移或直接蔓延于胸膜而引起。

B、胸痛、胸闷、胸腔穿刺液多为血性,抽液后,胸水生长反加速。

C、胸腔积液型,表现为中等量或大量胸腔积液,生长迅速。D、肿块型为多发的圆形或椭圆形致密肿块影,贴于胸壁,可见胸腔积液。

E、广泛不规则或波浪状胸膜增厚,呈侵润生长,常伴有具部肋骨破坏。

20、不符合矽肺的X线表现是:

A、肺内散在圆心、椭圆形不规则形细点状阴影,1~5MM左右,多在两肺中下野中内侧带,肺尖和肺外带少见。

B、晚期矽结节聚合和融合成块状,密度均匀,在肺上野,对称呈“八字形”。

C、肺纹理增多呈网状,边缘不整,扭曲。D、双肋膈角区无KERLEY氏B线。E、肺门可见蛋壳状钙化。

21、不符合肺包囊虫的X线表现是:

A、阴影呈圆心、密度浓而均匀,边缘整齐,深呼吸时可略有变形,周围无炎性改变。

B、当气体进入内外囊之间,则呈一弧形透亮带,随体位改变,气体环行于内外囊壁之间。

C、如气体进入内外囊,则囊肿可出现液气面,其上有两层弧形透亮带。

D、如内囊膜脱落,呈典型的水上俘莲征。

E、支气管造影,造影剂可进入囊内,形成圆形阴影及液平面。B型题 问题22—24 A、高千伏摄影。B、荧光缩影。C、放大摄影。D、立体摄影。E、记波摄影。

22、肺部集体检查,普查肺结核、肺癌等常用。

23、观察早期网状和结节病变,有助于尘肺早期诊断,还可观察平片不易确诊的小肿块,对肺癌和肺炎的鉴别诊断有肯定的价值,常采用。

24、结构复杂或体积较厚的部位(头颅、胸腔、盆腔)的异物或钙斑定位,常采用。问题25—27 A、体层摄影。B、支气管体层摄影。C、支气管造影。D、纵隔充气造影。E、血管造影。

25、观察肺门区主要结构及肺叶、肺段支气管壁和管腔以及有无肿大淋巴结,应采用。

26、观察支气管腔内情况,如支扩、肺不张、肺内占位性病变,观察支气管分布及位置以及有无异常腔隙等多采用。

27、观察肺内病变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观察有无空洞及其位置大小,洞壁厚薄,引流及愈合情况等多采用。问题28—29 A、LAMBERT氏小管。B、KOHN氏孔。C、MORGAGNI氏孔。D、BOCHDALEKE氏孔。E、MONRO氏孔。

28、肺泡与肺泡间的交通孔,直径约10—15 M,称为:

29、远侧的细支气管与肺泡间的交通小管,称为: 问题30—31 A、下副叶。B、奇叶。C、右后副叶。D、左中副叶。E、左后副叶。

30、在右上肺叶的内侧部分,副裂为一弧形条状阴影,呈纵形走向,凸面向外,止于肺门上方,呈一倒置的豆点状,称为:

31、叶间裂自膈内侧开始向上,向内斜形到肺门为一弧形细线条影,此叶位于下叶的前内部、呈楔状,底部靠膈,尖端指向肺门。问题32—35 A、右气管旁淋巴结。

B、右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奇静脉组)。C、左气管旁淋巴结。

D、左气管支气管淋巴结(主动脉弓下组)。E、隆突下淋巴结。

32、右肺上野及部分中野引流至:

33、右肺中野及部分中野引流至:

34、左肺上野及部分中野引流至:

35、左肺下野及部分中野引流至: 问题36—40 A、气管旁淋巴结。

B、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奇静脉组)。C、气管支气管淋巴结(主动脉弓下组)。D、支气管肺淋巴结。E、隆突下淋巴结。附图

36、_____ _____

37、_____ _____

38、_____ _____

39、_____ _____ 40、_____ _____ 问题41—43 A、前纵隔。B、中纵隔。C、后纵隔。D、上纵隔。E、下纵隔。

41、心脏、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部、气管、主支气管及其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肺动脉、肺静脉、上下腔静脉、奇静脉近端、膈神经、迷走神经和胸导管上中段位于:

42、食道、降主动脉、胸导管中下段、奇静脉半奇静脉、交感神经链和淋巴结位于:

43、胸腺组织和淋巴结位于: 问题44—46

A、肺泡腔内的空气被病理性物质(炎性渗出液、血液、水肿等)液所代替,形成片状影,边缘模糊,密度均匀。B、肉芽组织增生引起的实变,病理为单核细胞,网织细胞以及幼稚的结缔组织增生,实变区与正常肺组织分界清楚,密度较高,多为腺泡结节状,没有融合趋势。

C、病变被纤维组织所代替,收缩形成密度高,边缘清楚的块状影,周围器官可被牵拉移位。

D、斑点状或块状致密阴影,边缘锐利,多发生于退行性变及坏死的组织内,也可见于肺内肿块及尘肺的淋巴结内。E、良性病变多呈球形,边缘锐利光滑,恶性者边缘不规则,可有短毛刺伸出,可呈分叶状或脐样切迹。

44、肿瘤性病变是:

45、渗出性病变是:

46、增殖性病变是: 问题47—48 A、空腔。B、空洞。C、气胸。D、肺气肿。E、包虫囊肿。

47、部分肺组织发生坏死、液化,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坏死组织后形成。透光区周围有致密阴影环绕,可分为厚壁、薄壁等。

48、肺内腔隙呈病理性扩大所致,透光区周围壁较薄,周围无实变影,腔内可有或无液平面。问题49—51 A、肺门增大。B、肺门缩小。C、肺门移位。D、肺门密度增高。E、肺门阴影模糊。

49、上叶或下叶肺不张,肺的瘢痕形成以及心脏或心包积液等均可引起:

50、肺门血管增粗,右下肺动脉超过15毫米,肺门淋巴结增大,超出血管边界,可见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阴影,可引起:

51、肺门血管变细,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如法鲁氏四联症,三尖瓣闭锁等,可引起: 问题52—53 A、肺气肿。B、肺不张。C、叶间积液。

D、包裹性积液。E、中叶综合症。

52、肺容积缩小,密度增高,均匀一致,叶间裂呈向心性移位,纵膈向患侧移位,肋间隙变窄,膈肌上升。

53、肺容积增大,肺透亮度增加,呼吸气时肺野的透亮度改变不大,肺纹理稀疏,胸廓呈桶状,肋间隙增宽,膈肌位置低下。问题54—56

A、间质性肺气肿和纵隔积气。B、代偿性肺气肿。C、慢性支气管炎。D、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E、大泡性肺气肿。

54、圆形或卵圆形透光区,其中无肺纹理,边缘为纤细的线条状阴影,造影显示支气管受压推挤,围绕在局限性空腔的周围,其中无造影剂充盈,称为:

55、肺部透亮度增加,无其他特异的X线征象,肺与纵隔间有条状透亮阴影,称为:

56、肺纹理增浓、扭曲,可见“双轨征”,肺内可见条索状、网格状或小点状阴影,常伴有两肺透亮度增强,膈肌低位胸廓呈桶状,称为: 问题59—60

A、实变阴影密度不均,病变呈散在,大小不一和分布不规则的斑片状阴影,以后有条索状阴影,最后恢复正常。B、病区呈一片密度均匀增深的阴影,形态与肺叶轮廓相符,其中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C、病区局限性肺纹理增强、增深,肺透亮度稍降低,病变位于下叶时,则同侧膈肌轻度升高,运动受限。D、病变区呈大片实影,其中有透亮区及液平区。E、病变区呈团块状致密阴影,边缘清楚,不规则。

59、大叶性肺炎病后12—24小时为充血期,病区毛细血管扩张肺泡内有浆液性渗出液,其X线表现是。

60、大叶性肺炎病后2—3天为红色肝变期,肺泡内充满粘稠渗出物,其中有纤维素及多量红细胞,病后4—6天为灰色肝变期,肺泡内红细胞减少,白细胞明显增加,其X线表现是: 61、发病一周后,进入消散期,肺泡内纤维性渗出物溶解吸收,肺泡重新充气,其X线表现是: 问题62—64 A、过敏性肺炎。B、吸入性肺炎。C、支原体肺炎。D、腺病毒肺炎、E、机化性肺炎。

62、密度较淡,边缘模糊,阴影呈云雾状,其中仍能看到肺纹理,不按肺段分布,病变变化迅速,称为“游走性”病变,考虑为:

63、婴幼儿,肺纹理增浓,模糊,肺下野内带有片状阴影,密度较淡,边界模糊,病灶周围可有肺气肿或肺不张,肺门阴影增大或有结节状阴影,考虑为:

64、局限性肺纹理增浓,有云絮状阴影,肺门阴影增大,结构模糊,血清冷凝集试验阳性(1:32以上),考虑为: 问题65—66 A、肺内片状阴影,边缘略清晰,有少量条索状阴影,周围胸膜反应明显。

B、病变范围逐渐缩小,密度更加致致密,轮廓日益清晰,周围索条状影更加增多,其大小、形态趋向稳定,肺段或肺叶常有萎缩现象,周围肺组织常有代偿性肺气肿,附近胸膜明显增厚。

C、瘤样团块状阴影呈圆形、椭圆形、哑铃形或三角形阴影,密度较高,边缘光滑,清晰,有长条索状影伸向肺野,病灶可跨段或跨叶,邻近胸膜增厚。

D、团块状致密阴影,边缘不规则,有分叶及脐样切迹。E、团块状致密阴影,其中有不规则透亮区,内缘凸凹不平。65、炎性假瘤,病变周围形成较完整的假包膜,形成团块状,病变是由多种细胞组成的慢性炎症性肉芽肿,分组织细胞瘤型、硬化型—血管瘤型、浆细胞肉芽肿型、肺泡上皮乳头样增生型、假性淋巴瘤型五类,其X线表现是

66、机化性肺炎都有肺组织的慢性炎症,轻度化脓性改变以及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支气管狭窄,扩张以及畸形性支气管炎,以肺段性病变为主,其X线表现是: 问题67—69 A、癌性空洞。B、结核性空洞。C、肺脓疡。D、肺囊肿。E、肺包虫囊肿。

67、圆形或椭圆形阴影,周围可有不等程度的周围炎及纤维性变,其中可见透光区,可呈薄壁空洞,其它肺野可有广泛散在支气管播散病灶,应考虑为:

68、团块状阴影内出现透亮影,多呈偏心的厚壁空洞,壁厚薄不均内壁凸凹不平,有时可见凸入腔内的结节影。应考虑为: 69、大片状致密阴影,边缘模糊,其中心密度减低,形成透亮区,并有液平面。应考虑为: 问题70—72 A、纵隔型肺癌。B、肺上沟癌。C、细支气管癌。D、肺段型肺癌。E、肺转移癌。

70、周围型肺癌的一种特殊表现,癌肿发生于肺段或亚肺段,癌肿本身体积小,其远端有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造影见阻塞性肺炎的近端支气管显示狭窄、中断,应考虑为: 71、中央型肺癌的一种特殊表现,完全不张的肺包裹住肺门肿块或纵膈的肿大淋巴结,形成致密的块状阴影,紧贴于纵膈,多见于两肺上叶,邻近肺组织可有代偿性肺气肿,纵膈及横膈移位,有助于发现肺不张的存在,应考虑为:

72、肺尖呈密度均匀的团块状阴影,由上肺外围向肺内生长呈弧形凸出,边缘整齐或呈分叶状,1—3后肋局部破坏,颈胸椎附件可有破坏,应考虑为: 问题73—74

A、浸润型肺结核。B、结核球。C、干酪性肺炎。

D、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E、干性胸膜炎。

73、锁骨上下区有形状不规则的纤维空洞,周围有比较广泛的条索状纤维性改变,并有新老不一的病灶,肺门上提,中下野肺纹理呈垂柳状,常见胸膜增厚,诊断为:

74、锁骨上下区有云絮状或结节状阴影,也可见空洞及支气管播散病灶,应考虑为: 问题75—79 A、结核球。B、周围型肺癌。C、炎性假瘤。D、肺囊肿。E、错构瘤。

75、肺上叶前段居多,病灶呈圆形,椭圆形或不整齐肿块影,密度均匀,边缘呈分叶状或有脐样切迹,边缘毛糙,并有短细毛刺阴影,可形成空洞,常考虑为:

76、右肺中叶多见,病灶呈圆形,轮廓清楚光滑,无分叶,密度均匀,边缘常伴有纤维条索影及胸膜肥厚,应诊断为: 77、肺内团块状阴影,轮廓清楚、光滑,密度均匀,常有钙化,呈少量至大量斑点状或爆米花状,无空洞形成,应诊断为: 78、常见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病灶呈团块状阴影,轮廓清楚,分叶较少见,常见钙化,呈环形、弧形、成层的环形钙化,广泛而密集的或少量的斑点状钙化,病灶周围常见卫星灶和引流支气管,应诊断为:

79、阴影呈圆形,轮廓清楚,密度稍低但均匀,无钙化,大小形态随深呼吸运动而改变,可伴有透光区,壁薄并有液平面,肺下叶多见,应诊断为: 问题80—82 A、肺隔离症。B、支气管扩张。

C、肺包虫囊肿。D、支气管肺癌。E、慢性支气管炎。

80、支气管造影可见管径粗细不均匀,远段增粗呈柱状,或呈囊状形如一串葡萄,支气管末梢或分支呈蜂窝状充盈,大小不一,应诊断为:

81、病变区多无造影剂进入,邻近支气管常发育不全,有移位或轻度扩张,主动脉造影可显示出供血的异常血管,应诊断为: 82、支气管造影可见支气管有充盈缺损呈息肉状,或有不规则狭窄、截断等,应诊断为: 问题83—85 A、水上浮莲征。B、浮云掩月征。C、轨道征。D、垂柳征。E、横S征。

83、肺包虫囊肿可见。84、慢性支气管炎可见 85、外围型肺癌可见。问题86—88 A、爆米花样钙化。B、蛋壳状钙化。C、环形钙化。D、梭状钙化。E、带状钙化。86、结核瘤常见。87、矽肺常见。88、错构瘤常见 问题89—91 A、肺内肿块。B、胸膜肿块。C、主动脉瘤。D、纵隔肿块。

E、胸腺肥大。

89、肿块最大上下径在纵隔内,基底部宽,其外缘与纵隔的交角呈钝角,沿块影的弧形边缘划一假想的圆形,圆心位于纵隔内,多轴透视块影始终与纵隔不能分开,常伴有食道及气管压迫征,应考虑为:

90、肿块的最大上下径在肺内,基底部窄,交角呈锐角,沿块影的弧形边缘划一假想圆形,其圆心位于肺内应诊断为: 91、肿块随呼吸上下移动,多轴透视块影内缘与纵隔边缘之间有透亮区,应诊断为: 问题92—96 A、前纵隔上区。B、前纵隔中区。C、中纵隔上中区。D、中纵隔下区。E、后纵隔。

92、心包囊肿好发于。

93、支气管囊肿和淋巴瘤好发于。94、胸骨后甲状线好发于。95、胸腺瘤,畸胎瘤好发于。96、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问题97—101 A、纵隔畸胎瘤。B、纵隔皮样囊肿。C、纵隔恶性淋巴瘤。D、胸内甲状线肿。E、支气管囊肿。

97、两上中纵隔增宽,边缘呈波浪状,有明显的分叶,侧位片上,增宽之阴影位于中纵隔,一般无钙化,应诊断为: 98、块影位于前上纵隔,常向一侧凸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可伴有钙化,肿块可随吞咽动作向上移位,应诊断为: 99、块影位于前纵隔,常向一侧凸出,边缘有弧形或环形钙化影,应诊断为:

100、块影常位于气管旁或隆突下,多呈圆形,边缘清楚,无

钙化可随呼吸运动变形,应考虑为:

101、块影位于前纵隔,常向一侧凸出,其内可显示牙齿或骨骼阴影,应诊断为: 问题102—104 A、膈疝。B、膈膨升。C、膈麻痹。D、膈下脓肿。E、膈肿瘤。

102、膈位置显著上升,轮廓清晰,运动减弱、消失或矛盾运动,胃肠道位于膈下或伴发胃扭转,应考虑为:

103、膈位置轻度上升,轮廓清晰,矛盾运动,胃肠道位于膈下,应考虑为:

104、膈轮廓模糊,运动受限或正常,胃肠道可在胸腔内,失去正常排列,膈位置正常,人工气腹,气体可进入胸腔,应诊断为: 问题105—107 A、少量积液。B、干性胸膜炎。C、胸膜粘连。D、胸膜钙化。E、叶间积液。

105、肋膈角变浅变平,呼吸时膈运动受限,膈穹窿变平直,肋间隙可变窄,应考虑为:

106、沿胸膜内缘窄带状均匀致密阴影,肋膈角变浅变钝,阴影可随呼吸及体位的变化而移动,应考虑为:

107、胸腔外围部分可见到一片或一层浓度增深的阴影,呼吸或改变体位时,其形态无变化,肋膈角可闭锁,胸廓无下陷变形,应考虑为: 问题108—112 A、包裹性积液。

B、上、下叶间包裹积液。C、上、中叶间包裹积液。

D、中、下叶间包裹积液。E、纵隔胸膜腔积液。108、______ ______ 109、______ ______

110、______ ______ 111、______ ______ 112、______ _____ C型题 问题113—114 A、中叶肺不张。B、下叶肺不张。C、二者皆是。D、二者皆非。

113、右肺下野内侧有片状阴影,其上界清楚,下界模糊,水平叶间裂下移,前弓位基底在肺门,尖端指向肺野,呈三角形致密阴影,上、下边缘锐利,是:

114、右肺下野内侧有尖端向上,基底在下的三角形致密阴影,侧位斜裂向下后方移位,是: 问题115—116 A、肺纤维化。B、肺气肿征象。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

115、气管非金属异物。116、慢性支气管炎。问题117—118 A、管壁弹力不足或软骨发育不全所致,多为囊肿扩张。B、感染阻塞和牵引致使支气管内分泌物不能顺利排除,造成支气管柱塞,长期咳嗽使支气管内压增加所致。C、二者皆是。D、二者皆非。

117、先天性支气管扩张是由于 118、后天性支气管扩张是由于

问题119—120

A、一侧呈均匀性密度增高影,看不见血管纹理及隔影,纵隔向患侧移位。

B、两侧胸廓基本对称,常有脊椎,半椎体畸形。C、两者皆有。D、两者皆无。

119、一侧肺不张的X线表现是: 120、一侧肺发育不良的X线表现是: 问题121—122

A、片状模糊阴影、密度均匀一致,经治疗后1—2周内吸收。B、片状模糊阴影,密度均匀一致,经治疗可在数小时或1—2日内完全消失。C、两者皆是。D、两者皆非。

121、炎症性肺实变是:

122、肺出血与泡性肺水肿所形成的实变是: 问题123—124

A、结节阴影广泛分布,边界清楚锐利,肺纹理呈绒毛状或串珠状,有胸膜增厚。

B、细网状阴影广泛分布,胸膜无异常改变。C、两者皆有。D、两者均无。123、Ⅱ期矽肺 124、Ⅱ期铸工尘肺 问题125—126

A、横行记波,瘤体有明显传导性博动。B、纵行记波见瘤体博动消失。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25、纵隔肿瘤 126、主动脉瘤 K型题

127、观察胸部正常X线解剖是:

A、胸廓软组织:皮下脂肪、胸大肌、胸锁乳突肌、锁骨上皮肤皱褶、乳房和乳头、伴随阴影。

B、骨性胸廓:肋骨、有者可有颈肋、叉状肋、肋骨联合等畸形,肩胛骨、锁骨、胸骨、胸椎。

C、肺野:肺叶、肺段、肺野、肺门及肺纹理。D、纵膈(包括心脏大血管)及膈肌。

128、支气管分支、肺段及肺小叶的X线解剖是:

A、气管、支气管分支序列为:气管→右、左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肺亚支气管→肺小叶支气管→末稍细指气管→一、二、三级呼吸细指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B、各肺段支气管进入相应的肺段:右上叶→尖段、后段、前段;右中叶→外侧段、内侧段;右下叶→背段、内基底段、前基底段、外基底段、后基底段;左上叶→尖后段、前段、舌段;左下叶→背段、前内基底段、外基底段、后基底段。C、从呼吸性细支气管至肺泡所组成的单位称为呼吸小叶,是X线病理改变的基本单位,直径约4~6MM。

D、气管在

D、左心衰竭。

137、支气管造影应用于: A、肺癌。B、支气管扩张。C、肺不张。D、活动性肺结核。

138、阻塞性肺气肿的X线征象是:

A、桶状胸,肋间隙增宽,膈位底,膈顶平,侧位前后径增大。B、肺野透亮度增加,肺容积增大,呼、吸气肺透亮度改变不大,局限性者可见肺大泡,大小不一。C、心影狭长,呈垂直位心。

D、肺纹理增多、增粗,肺纹理直达肺外缘。139、慢性支气管炎病人作X线检查的目的是: A、有无肺气肿和肺炎。B、有无肺心病。C、有无气胸。D、有无支扩。

140、条状或盘状肺不张常见的X线征象是:

A、膈穹窿上方为一横行条索状影,与支气管走行不一致,长约1—6厘米,宽0.2—0.4厘米。B、条状影不穿过叶间裂。

C、于前弓位或后倾时,条状影可随之消失。D、多见于肋膈角处,长1—3厘米,宽1—3毫米。141、中叶综合征的病理及X线表现是:

A、中叶支气管受淋巴结压迫发生阻塞,可出现阻塞性肺不张、支气管扩张等。

B、中叶呈均匀或不均匀的致密阴影,形状不规则,边缘模糊不清,出现肺不张后,体积缩小,水平裂下移。C、侧位像中叶显示梭形阴影,可见胸膜粘连。

D、前凸位呈典型的三角形阴影,边缘锐利整齐,基底部位于右心缘,尖端引向肺野,在致密阴影中可见蜂窝状小圆形透亮区—支气管扩张。

142、单侧透明肺的病理及X线表现是:

A、肺血管的先天性畸形。兼有肺组织、肺动脉和支气管的发育或功你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

172、胸肺手术后改变X线特征是: A、开胸术后可见皮下气肿,肋骨缺如。

B、肺扩张良好时可见充气的肺野直达胸壁内缘及肺尖,膨胀不全的肺,外围可为气胸,液气胸或胸腔积液。

C、一 侧肺切除,纵隔可向术侧移位,隔上升,健侧有代偿性肺气肿。

D、肺叶或肺段切除,同侧余肺可有代偿性肺气肿。173、食管造影对于纵隔肿瘤的诊断有何价值。A、鉴别食管本身病变或是纵隔肿瘤。B、观察纵隔肿瘤是否与吞咽动作有关。C、观察纵隔肿瘤的范围和形态。D、观察肿瘤有无钙化。

174、引起纵隔向及健侧移位的有: A、一侧气胸。B、一侧肺不张。C、一侧胸腔积液。D、一侧胸膜粘连肥厚。

175、纵隔积气的原因及X线征象:

A、颈部手术及创伤,食管气管破裂以及纵隔心脏手术后。B、间质性肺水肿,空气沿支气管血管周围间隙而进入纵隔。C、胸片显示纵隔两侧边缘有气带存在,上至颈部,下达膈、胸骨后透亮度明显增强。D、纵隔器官轮廓模糊。176、气胸的X线征象:

A、气胸部位高度透亮,其中无肺纹理。

B、被压缩的肺表面脏层胸膜,显示为一层纤细的边缘。C、肺组织被压缩向肺门,透亮度减低。D、纵隔向患侧移位,膈肌位置升高。177、叶间积液的X线表现是: A、阴影在叶间裂位置,

B、阴影呈梭形,其长轴与叶间裂的长轴一致。C、阴影边缘清楚。

178、肺下积液的X线征象是:

A“膈圆顶”最高点偏外侧1/3,前外肋隔角变深变锐,隔下界位置正常。

B、病人向患侧倾斜60°时,可见游离积液。

C、卧式:患侧肺野密度均匀性增高,外侧可有带状致密阴影,膈位置正常。

D、卧式:右膈肌位置高,运动度减弱。179、为进一步确定纵隔肿瘤性质,需作: A、记波摄影。B、食道钡餐检查。C、纵隔充气造影。D、心血管造影。

180、肺外伤的病理及X线表现是:

A、肺循环功能性障碍,导致微血管通透性增强,使血管内血液和血浆渗透到肺间质和肺泡内。

B、肺撕裂损失血管而出血,形成无上皮结构的囊肿样改变(血肿)。

C、肺纹理增粗,轮廓模糊,肺门附近常掺杂斑点状阴影。肺野透亮度降低,有小片状阴影沿肺纹分布,边缘模糊,也可呈大片致密影。

D、肺内血肿,呈圆形或椭圆形致密影。边缘清楚,3~4月后方见缩小,吸收后可见条索状瘢痕。181、胸腺瘤的临床及X线征象是:

A、约15~70%伴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病例有胸腺瘤者占15~20%。

B、位于前纵隔中部,紧贴心底部,多向纵隔一侧突出。C、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或表现为波浪状或分叶状。D、肿块密度均匀,少数有条状或弧形钙化

参考答案

1-10

EBCED DEBCB

11-20

CECDC ABCED 21-30

EBCDB CABAB 31A、32AB、33BE、34CD、35E 36-40

EABCD

41-50

BCAEA BBACA 51-60

BAAEA C ? ? CB 61-70

AADCC BBACD 71-80

ABDAB CEADB 81-90

ADACB CBADA 91-100

ADCAB ECDBE 101-110 ABCAC ABABC 111-120 DEABB CABAC 121-130 ABABC DEAAA 131-140 EEEEE AAAEA 141-142 EE

172-180 EBBA

上一篇:倔强的我300字作文下一篇:乒乓球结课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