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教育教学的收获与困惑

2024-07-19

从事教育教学的收获与困惑(精选10篇)

从事教育教学的收获与困惑 第1篇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收获与困惑

肃南二中 徐发财

任职以来,一直担任体育教师,当体育教师正好符合自己的专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展示自己的能力。在这半年不到的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做体育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付出很多,收获也不少。

通过体育课的锻炼,使同学们增强了集体观念,使他了解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重要性,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感受到了学校、班级和老师的温暖,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尊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个多月的时光,可以说收获也是颇丰。

第一,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崇高的认识。首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自身良好的专业素养是教师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认真研读教育类和专业类知识,开阔视野,锻炼思维,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让自己在教育活动中自然更具有说服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使学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形成。运动负荷由小到大,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学生上课积极性高,能在老师的要求下积极锻炼,对学生本身增强体质,身心健康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一年级来的新生,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课堂常规。

第二,学会调整心态。学会宽容和理解。学生用他的无知与偏执让你生气,家长因对孩子的偏爱与袒护让你动气,领导因对你的误解让你怄气,而自己有时也对自己无端地不满意,低着脑袋生自己的闷气,这些汇集到你身上是恶气攻心。气生了不少,但问题没有得到一点解决,所以,你得学会原谅,学会宽容,原谅与宽容让你生气的人与事。

第三,对教育和教学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

感谢帮助过我,知道我进步的老师们,这些有着丰富教学和教育经验的老师们分布在各楼层办公室,这对我们年轻老师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我们遭遇到了困惑,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时,譬如抓学生纪律,向他们请教总能得到耐心的解答和热心的帮助。收获之余,困惑实在也不少

第一,缺乏创新精神。任何一个领域,若是缺乏创新就会失去生命力。我想,专业教学工作同样需要创造力,一个学校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植入很多创新性的东西,这样会开创一些更有利的局面。而视野上的缺乏,也使得自我提升的空间被压缩。我们当中很多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拿起一本书好好读一读,甚至于连钻研自己所授课程的时间都显得很紧张。当然,这个问题也是目前中学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作为肃南教育的新活力,应该有更前瞻的目光和能力走在科教的前沿。我认为这将更有利于长远的发展。第二,对于自身提高的发展,我们自然也有长远的打算,但就是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似乎总疲于应付眼前的事件。我们非常害怕有一天自己的发展就在这样的忙碌中结束。醉后方知酒味浓,为师方知为师难。希望我们能早日走出困惑,以后做得更好。

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在课程改革推进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人民教师。一如既往,脚踏实地,更加积极地配合学校领导完成各项任务,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学校的美好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从事教育教学的收获与困惑 第2篇

----XXX 初入XXX学校时,还记得X校长进行新教师培训中,问过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选择陶XXX学校?”很清楚的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

1、希望大学时所学的专业能够派上用场。

2、XXX的飞速发展吸引着我。

3、希望有一个发展自己、提升专业技能知识的广阔平台„„”

以前在初中时,总是觉得所教学科不能与专业对口是一大遗憾,总觉得生活太过于安逸,缺少一些挑战。来到XXX,最大的收获就是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学不完的新知识,做不完的学生工作,备不完的课„„

记得去年刚来学校时,就有幸担任了班主任一职,接了两门计算机专业课程,其中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全然陌生的一门学科,当时看到教材的我便傻在那里,瞬间才明白,原来大学的我学的东西是那么的少,少的让我觉得那几年似乎什么都没学一样。这就注定了我接下来的日子,每天除了要处理好班级事务外,还得不停的学习,学习,学习„„对于全然陌生的理论知识和一无所知的实践操作,我通过向X老师、X老师、X老师、X老师,X老师,甚至是当时管理机房的“小孩子”X老师来了解熟悉知识点。所以第一个收获便是收获了很多个很好的“师父”。

第二个收获便是,感受到这里浓厚的人情味。虽然平日工作很累,但是同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学校或是科室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来丰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当遇到困难时,办公室的前辈总是会手把手的教我怎么做,这让我少走了好多弯路。同样,这里的学生,不管是在楼梯间还是在学校外,见到老师,总是热情地道上一句 “老师好!”

第三个收获当然是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平日众多师父的提点,和网络的学习,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扩充,在授课技巧方面也得到改善。

要提到来XXX学校的困惑,其实也还是有蛮多的。比如说,我所在的XX部,平日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向更高级的学府输送人才,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以什么为中心?究竟是考试的分数,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综合素质?

再比如,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心中一片茫然。参加工作的前6年,在初中一直教授的学科是英语,并且评上了初中英语的一级教师。来这突然转换成计算机应用,那计算机又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我究竟要发展成哪一种类型的教师呢?

还有,对于我们的编制的去向也是一个困惑。

从事教育教学的收获与困惑 第3篇

2012年, 一场雄心勃勃的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教育实验项目低调地在南京市展开, 而我非常有幸, 成为该实验历史学科核心组成员。

我们的核心组由市教研员王老师领衔, 齐集全市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力量, 有四个大区的区教研员和一位校长、三所重点中学的中层干部, 真的是群英荟萃。当这个团队形成时, 我们就明确而又兴奋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重担, 因为很多老师早在大学校门里时就认识到:“教育的信息化是现代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1) 能够为推动这一趋势贡献自己的力量, 谁能不激动呢?

经过一个学期的项目研究, 回忆整个学期项目的推进, 我们始终发现, 这个项目推进的每一步都给了我们满满的收获, 也带来了点点滴滴的困惑。

2012年8月, 学期即将开始时, 核心团队的大部分老师参加了市电教馆的专项推进会。这次推进会上, 核心组全体老师与南京大学的一位专家———从事多年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徐教授及他的团队面对面进行了接触, 我们就项目的工作进行了交流。而徐教授等则向项目组展示了团队所搜集的教学资源、制作的精美课件及一些专业技术。同时, 他们也展示了一些技术可能性, 比如用更高水平的技术把情境习题制作成精细的、带有趣味性的习题形式 (比如知识竞赛、互动抢答、角色扮演游戏的形式) 。这些一线教师往往无法具备的技术手段的展示令我们大开眼界。但核心组的老师们则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中适应和使用网络环境的设想, 毕竟尽管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 但一线教师的设想和思考才能够让这些技术手段与硬件支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而且核心组的老师是非常有理想的一群老师, 并不希望新的环境、新的技术起到优化教学环节的作用, 更希望这个项目成为历史教学, 甚至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一次革命契机, 让教育的各个环节因为这个项目发生更深远的变化。我们希望给学生更有自主性、自发性的课程教学, 更要用这样的教学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这是传统教学缺乏的。正如《教育新理念》所提到的:“所谓科学态度, 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所谓科学精神, 就是怀疑的、批判的、探索的、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态度和精神不可能离开学科教学、离开学科发展的实际单独进行说教。它必须渗透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 (2) 这就带来了一些困惑:除了更精美的课件和更高质量、更丰富的素材, 专业的技术团队能否为我们提供平台性的支持, 某种高整合度和操作性的平台, 让我们实现课堂教学、教学管理的全方位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双方各抒己见, 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 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同时, 这是核心团队成员仔细讨论项目推进的机会, 我们在和徐教授讨论过的基础上对接下来项目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和设想,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们不少时间:用怎样的方式与专业团队合作, 使他们制作出网络化、数字化的作品, 帮助项目的发展?最终确定我们将仔细研究课标, 把初一年级的课程细致研究, 团队列出清单, 请专业团队就所列清单搜集素材并将素材制作成课件, 由核心组评定并尝试在教学中加以使用。在会议结束后, 我们立即开始着手按照这一标准的素材清单的制作, 并多次进行网络会议, 专门讨论这一事宜, 不断交流各自的想法, 在这一过程中将清单一步步精细化、专业化, 后来我们设计出了清晰、详尽又具有高度操作性的素材清单。

之后开学之初, 核心团队中的部分老师和我参加了在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召开的又一次项目推进和培训会议。此次会议面向各个学科, 老师们再次学习网络环境教学的先进性与远大的前景。对于与会老师而言, 此次会议的又一重要之处在于, 此次会议邀请了苹果、微软、安卓平台的官方培训人员, 他们带来了各自平台的操作终端, 在老师们面前进行操作终端的使用说明, 还演示许多软件。此次会议同之前相比, 更直观, 更生动。如果说此前的一些会议上存在略有些艰深的理论交流, 多次接触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理念的沟通和碰撞, 见到的一些专业的精美的课件停留在展示和交流的层面, 对于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并不充分, 这次会议则是一次真正鲜活的展示。因为这是许多老师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了解到自己将要接触的操作系统, 尝试对这一平台进行把握。以苹果为例, 在培训性质的会议中, 到会老师看到的是苹果公司的专业培训人员展示教学应用中的苹果产品平台, 并不是一台台机器, 而是整个平台, 包括学生的终端———i Pad、学校的管理和课程开发工具———Macbook pro笔记本。还有在这些平台上一些软件的应用。比如, 此前没有接触过苹果平台的我在那次会议上第一次见到了苹果平台上的办公套件———类似于Word的pages、类似于Powerpoint的keynote、类似于Excel的numbers。看到这些带有明显苹果风格的软件做出的幻灯片、数字表和文档, 这对于从小习惯了微软系统的我们来说是一次新鲜的体验。而且这些展示终于让老师们从操作性的角度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推进项目的实践及践行项目的精神。伴随会议的进行, 老师们一直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试用手中的设备, 因为操作简便、效果极佳甚至可谓华丽, 大家热情高涨。这次展示中充满革命性的新颖的应用非常切合实际, 令老师们感到信心十足, 感到光明的未来就在眼前 (比如看到有着华丽切换效果及高度智能化排版的keynote幻灯片, 还有日后在课堂上非常方便和频繁地使用的通过i TV技术实现的i Pad迅速投影至大屏幕等) , 似乎未来感、科技感十足的课堂触手可及。当然, 此时我们有这样的困惑:这些情景似乎与各个学校还有很大距离, 怎样的硬件支持才能保证这些真正走进课堂?这个问题, 不论从软件还是从硬件方面, 我们心中都没有底。

当然, 美好的愿景在前, 工作还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 9月初, 本组和徐教授的团队频繁地联系, 准备实践核心组提供素材清单、专业团队制作专业教学集件的合作方式, 准备验证这种合作方式的可能性与得失。此时核心组再次面临困惑:首先, 我们要怎样的素材?是需要集件式的课件, 还是仅仅需要散件, 由我们自行制作?另外, 怎样制作素材清单, 才能在我们一贯追求的精准、科学的基础上, 与技术团队更完美地对接, 不出现磨合上的问题?经过再三的研讨和推敲, 我们核心组全组都紧张地活动了起来, 集中智慧, 一起把精心打磨、带有详尽注释和明确描述的素材清单完成, 并交由徐教授方按照清单搜集素材、制作成了课件, 再将素材、课件一同反馈给核心组。此后, 核心组和徐教授的团队又在市电教馆的组织下碰头, 同其他学科一起再次开会。这次会议核心组就徐教授团队制作的素材和集件提供反馈意见, 也提出一些设想。与初次看到徐教授提供的素材一样, 素材的精美度和集件的制作水平都让我们感到非常满意。但与此同时, 我们更希望看到基于课堂的一些更有革命性的、平台式的突破, 而不仅仅限于提高课件和素材的精细程度。另外, 对于不久后的i Pad课的开展进行了展望。

开学第3周, 终于到了正式把i Pad带入课堂, 上i Pad课的时候。此次i Pad课受到市教育局、市教研室、市电教馆的重视, 多家媒体记者也蜂拥而至。核心组老师们更全力支持, 市教研员老师曾多次和将上课的我探讨这节课的种种细节, 项目组的组长姚老师不仅是历史教学的专家, 还成为iPad课堂的设计专家和很多操作技术问题上的专家, 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也是全情投入, 大力支持, 在此项目中她为项目的推进作出了很大贡献。上这节课之前, 我们核心组面临一个无从解决的困惑:怎样上i Pad课?我曾经两次造访将开课的弘光中学。第一次, 是在开课前一周的周三。当时我们刚刚与技术团队会过面, 得到他们的素材和集件。我个人认为集件制作得一如既往地精美, 但是并没有很大程度地发挥i Pad平台的优势和潜力, 所以选择用散件素材制作一个精细程度和观赏性优于Power Point课件的keynote幻灯片, 设计了一节传统形式的, 使用了优质素材制作课件的课, 还特意为这节课设计了一个不太常用的环节———用i Pad伴奏唱歌。现在回想, 如果这样上, 这节课从传统的角度而言, 会是一堂比较新颖的、发动了学生参与的好课, i Pad是这节课上的一个有新意的道具。然而带着这一课来到那所中学, 与该校的刘校长商讨后, 这节课被颠覆了, 同样被颠覆的还有我的观念, 还有我对于网络环境、信息化课堂的想象力。这时的这所中学初一 (1) 班已经实现了人手一台i Pad, 且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对于i Pad的操作能力。而该中学此时已经拥有覆盖全校的wifi网络, 并建立起一个基于云技术的教学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手中的i Pad完成大量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如制作课件、命题、编制答案、发布和批改作业。学生也可以相应地下载课件、习题、完成和提交作业, 这一切仅仅需要在i Pad上打开课程管理软件, 直接点击相应的文件, 再打开文件 (从打开软件、下载文件到打开文件仅仅需要十几秒) 。每个学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账号, 通过这个账号登录教学管理软件后, 所有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即时而又长期地形成个人记录, 非常方便和快速。通过wifi网络和i TV技术, 每个学生的i Pad可以迅速地连接到投影仪屏幕上, 共享自己的文件、下载老师或其他同学下载的文件, 管理自己的课程、笔记、作业等课业活动。同时还可以想象通过一些不难实现的技术手段, 这个平台还有继续改进的潜力, 比如自动批改作业和试题并完成数据分析、自动生成适合学生个体的习题库、自动形成的基于学生长期情况记录的学习评价等。这一切在我面前如同一幅科幻画作一般展开, 勾勒出一个极度尊重学生个性、极度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性超高、即时性超高的课堂。而我和刘校长几乎是仅交流了寥寥几句就达成共识推翻此前我对课堂的设想, i Pad绝不能仅仅是一个道具, 而是要成为一个学习的平台、一种教学的方式、一场课堂的革命, i Pad能够把课堂变成互动性、开放性、探究性空前的舞台, 学生自身的思考可能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于是终于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困惑:如何在教学中基于i Pad和网络的教学平台设计教学活动?我构思了几天, 决定第二次再次造访开课的中学。这次, 我做了一次实验, 设计一个短小的探究课题 (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为什么、怎样的人是民族英雄) 。这次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这才是i Pad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进入课堂, 让执教的我深深震撼于i Pad的教学效率, 也让我对i Pad教学充满信心。这次解决三个问题用了大约五分钟, 远低于传统课堂教学所需时间, 且给了我非常宝贵的i Pad教学初体验。而且, 课堂气氛非常理想, 可以想象在这样“恬静而不呆板、热烈而不浮躁、宽松而不涣散的状态” (3) 下, 学生的学习效果定会事半功倍。我发现了i Pad课堂可以把网络无限的资源量发挥到极致, 借此学生的学习效率极高, 但带来了指导学生鉴别网络信息真伪及其价值的要求。同时, 因为i Pad的作用,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超乎想象, 但课堂教学环节预设难度陡增, 甚至有些预设变得毫无意义。我想起陶行知先生的话:“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 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而i Pad, 简直就不仅仅是一把钥匙, 而是一个数不清的钥匙库。综合这些对于i Pad课堂的认识, 我们的困惑变多了, 但变得简单、具体:用怎样的载体?以怎样的形式设计课堂教学?需要设计哪些教学环节?最后我们设计了一节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以keynote课件为载体, 根据课标的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把两个教学环节“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设计成探究课题, 将探究课题具体为若干条目 (生活时间、地点、使用工具、粮食作物、居住房屋、手工业水平等) , 给学生搜集素材的指导范围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官方网站http://www.hemudusite.com/products.asp和西安半坡博物馆官方网站http://www.bpmuseum.com/) , 由学生搜索网络资源 (图片和少量的文字材料) 完成和充实自己的keynote课件并进行展示、讨论和甄别, 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上, 学生使用i Pad进行探究性学习, 重点突出、节奏明快, 而且在每个学习环节中都产生自发的、热烈的讨论和紧密的、细致的合作。这场景让我动容, 因为在这样的课堂里, 每个学生的学习都从课本出发, 又全部跳出课本的限制。王玉强先生无奈地写道:“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创新人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 一个平等讨论、争辩的氛围, 一个弥漫着创新与‘冒尖’的舞台。” (4)

教学片断展示:

探究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图略)

师:同学们, 我们用制作幻灯片的方式来完成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究。请大家根据幻灯片第2页的要求, 完成探究1。

(幻灯片内容实录) 第2页:探究小助手:A.请根据你的知识和网络上的资料完成第3页到第7页的内容。B.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看看吧, http://www.hemudusite.com/products.asp, 特别是其中的“网上展厅”栏目, 价值非常高。

第3页: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 (%%) 年前, 生活在我国一条大河流域, 那就是 (%%) 流域。

第4页:他们使用的石器是 (%%) 石器, 使用的耕地工具是 (%%) 。

第5页:他们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 最早种植这种粮食作物的国家是 (%%) 。

第6页:他们过上了定居生活, 居住的房屋是 (%%) 。

第7页:他们制作的主要手工业品是 (%%) , 还会饲养 (%%) , 挖掘 (%%) 。

(10分钟的时间里, 学生浏览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网上展厅丰富的图片资料, 将图片一一归类、下载, 积极查找网络上的文字信息, 还互相讨论, 用图片和文字完成了对第一个探究问题的编辑。)

师:同学们, 大家都完成了编辑, 请问有没有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的?

(学生将自己的i Pad画面投射到大屏幕进行展示) 第3页: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 (七千) 年前, 生活在我国一条大河流域, 那就是 (长江) 流域。

第4页:他们使用的石器是 (磨制) 石器, 使用的耕地工具是 (耒耜) 。

第5页:他们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水稻) , 最早种植这种粮食作物的国家是 (水稻) 。

第6页:他们过上了定居生活, 居住的房屋是 (半地穴式房屋) 。

第7页:他们制作的主要手工业品是 (陶器) , 还会饲养 (家畜) , 挖掘 (水井) 。

师:好的, 第一个问题大家探究得非常好, 下面我们进入第8页, 开始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探究。

这节课确实在一些方面实现了上课前设想的改变历史课堂, 带来学生主体性、学习行为主动性、课堂技术革命性等这些想法得到初步实现。南京师范大学刘军教授说:“要使历史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 教学目标就要树立以人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 突破固有的模式。” (5) 这节i Pad课真正把立足点放在了学生的发展上, 这种新的历史教学理念的实现让核心组全体成员感到满意, 最终呈现出这节课虽然还有些许遗憾, 但还是获得一致好评, 在这节课背后凝聚着整个核心组的智慧, 我们一次次认真、深入、细致的研讨汇聚我们的智慧, 才有这一点成果。

此后, 我们核心组继续保持着对项目的关注, 也在继续关于这个项目的思考和研究, 积极地参加此后使电教馆组织的相关培训, 还关注项目在其他学科的发展, 比如我所开课的中学的i Pad平台数学教学、某的微软平台科学教学, 他们的项目展示课我们也到场学习。通过这些后续的活动, 我们始终对项目的进展保持清醒的认识, 始终记得我们对这个项目的那种期待, 希望这个项目真正改变课堂的面貌, 让现代的、先进的、学生主体高度参与的课堂成为现实。在这一基础上, 项目组组长姚老师后来开设了一节i Pad公开课《匈奴的兴起和与汉朝的和战》, 这次课做出了更大胆的尝试, 由学生合作探究整课的构架, 学生的探究基于各自小组主体的规划, 探究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由学生自主决定, 得出的构架直接上升到思维的层次。姚老师在学生主体性、课堂学习的探究性方面走得更远, 对i Pad课的无限可能性和不可预设性的探索更深入, 富有更强的开拓性。教育部在解读新课标时提出:“以历史思维为核心的历史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考力, 培养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意识, ‘习得一套观察世界、审视过去和现在的方式。不但视界为之拓宽, 思考食物的角度也随之而变’。” (6) 通过教学亲身体验, 我们感到, i Pad是践行这种理念的极好媒介。

时至今日, 我们还有许多困惑, 比如, 项目还会在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科推进吗?这个项目是否有足够的雄心和动力, 彻底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和我们已经习惯的教学行为?专业团队能否提供我们所说, 在我所开课的中学已经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初步探索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的平台?社会、舆论对我们项目的推进究竟会起怎样的作用, 是推动还是阻挠?我们还在继续探索。至少已经过去的这一个学期的探索和研究给了我们很多信心, 困惑很多, 但困惑变得越来越多, 越来越具体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进步的明证, 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够顺利继续, 取得更大的成就, 为祖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我们会为此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建军, 主编.现代教育学基础 (第2版)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

[2]袁振国, 著.教育新理念 (2版)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8.

[3]李小平, 主编.新编基础心理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2.

[4]王玉强, 著.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6.

[5]刘军, 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困惑与收获 第4篇

[关键词]减负理念 困惑 进步 激情 兴趣 强烈意识 沟通的桥梁 重要性 监督 制度 教学相长 进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62-01

正文:

教育部一再强调“减负、减负!”我一直赞同减负这一理念!而所谓的减负不单单是减少做题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减轻孩子心理的负担。举个例子:一个孩子他不喜欢英语,我们学习6个单词,我只要求他每天记2个。但是他还是不想记,还是会喊累。相反,我教的四(1)班有几个孩子,每天都主动交默写的单词或句子,他们写再多也不觉得累。这说明什么呢?这就是兴趣,有了兴趣、积极的情感态度、孩子自己给自己减轻了心理的负担。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且把这种兴趣无止境的延续下去成了英语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兴趣: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更何况我们这将近80人的大班教学,如何培养和一直保持他们高昂的激情和兴趣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这也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的困惑和相当困难的挑战。另外,教学中的困惑还有:

一、学生家庭作业完不成,部分家长不太重视小学英语的学习,这也是教学工作中最大困难,毕竟要想学好英语只靠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

二、课本容量大,练习册题量大,在最短的时间内批改5-6个班作业工作量过大。(注:如果练习册在家做也行不通,一方面是收不齐,另一方面,作业质量差。)孩子对英语作业的态度比不上语文数学作业,我想这也与家长对小学英语的态度和重视程度有关。

三、多数家长对英语不懂,不会辅导学生的英语作业!面对以上种种困惑,我迷茫过,苦恼过,但是,我一直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的改进。我们几位英语老师经常互相听课,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更适合自己所教年级的孩子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吧: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把课堂纪律放在首位抓好。为了让孩子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我苦恼过,困惑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脾气也很少发了,现在我是用眼神就能“杀灭”捣蛋孩子的锐气了。我们这届学生已经习惯了我的管理模式,如:有同学说话,我突然就停下来,小声的“嘘”一声,然后伸出手指,轻轻的倒数三个数。全班同学都就会迅速的静下来,用手指向那极个别说话的学生,凡是被大家指出来的同学都要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被老师提问3次,这样做很有效果,在回答问题只要我再讲一遍给他们听,他们几乎都能答出来。这也说明了,只要孩子认真听课,不论基础好坏学个单词和句子还是能接受的!

另外,为了建立起孩子学习英语的强烈意识,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我几乎每天都发信息,发两条甚至多条,通常是除了作业信息以外,我还给家长发送一些沟通信息。例如:给家长分析小学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怎样监督孩子学英语、如何让孩子轻轻松松的学好英语,等等。此外,我还鼓励家长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听写情况以纸条留言或者信息反馈给我,我会在第一时间针对性的回复孩子的学习对策。

最后,我还在班里和全体同学有个约定:若有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交头接耳等影响他人听讲的达到3次,必须请家长给老师打电话联系。并且告知该家长必须给本班“奖品库”买一个英语本,作为本学期奖品资源以奖励进步大的和表现优秀的孩子。若整个学期都没有同一个孩犯错超过3次的便由我亲自掏腰包买本子给他们发奖品。我们还有小组积分和个人积分比赛,获胜的组和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我们精品库的奖品。同学们不约而同的大声欢呼,赞同和支持我们的约定。于是我们的纪律明显的好了,孩子们为了得到老师的礼物,劲头更大了,对自己的行为约束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我的付出没有白费,上学期我们的英语成绩大幅度提升。通过沟通交流孩子爱上了英语,家长也喜欢跟我联系了,有什么困惑或不懂得地方经常打电话问我,孩子在家校紧密联系中,对英语的态度比以前更加重视了。

“收获”与“困惑”并存 第5篇

——践行“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的体会

建瓯市第一小学 林文新

去年,我们学校首先在五年级推广了“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学习培训,“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教学思想也已经广泛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中。在实施这种“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小组互助,教师点拨——课堂检测——反馈小结”的教学模式中,我有收获,也有困惑。

一、我的收获

1、“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有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也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地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只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在现实里,学生在学校时每天除了上课和参加一些课外体育活动外(现在一味强调安全,根本谈不上课外活动),几乎没有自己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放学后,大部分家长因为工作的原因难以顾及小孩的学习,学生能完成老师家庭作业便认为当天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就是好孩子了,即使能预习的往往都是走马观花,效果很低。至于那些学习态度差的学生,学习效果就更差了。

为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设计了“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预习卡。有了这种预习卡,学生的预习效果就大大提高了。因为,他要是不好好预习的话,第二天上课他跟同学谈论时,就拿不出东西,只能坐在那里干瞪眼,心里就会难受。而对于学习态度好的学生,他就有了用武之地。他可以通过和同学探讨,和老师交流 1

来确定自己的预习效果,获取快感,真可谓“共学相长”。

这样,学生通过提前一天自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填写“预习卡”),在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再参与第二天的课堂教学,就能有利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先学后教,自主互助”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学”这一实质。如“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小组互助,教师点拨”等环节,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胆表态发言,说心中所想,写心中所思。在广泛交流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比较中见真假,比较中见优劣,比较中求进步,很好地体现了“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

3、“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

“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不是注重给学生知识,而是注重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与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别人金块,不如给别人点石成金的点金术。

比如学生要完成老师提出的一个学习目标,他要通过“自己学习——小组议论——全班探讨——老师小结”这四个学习环节。表面上看,老师上课的时间少了,其实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需要教师更多的时间备课和更多的教育智慧。也正因为这样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小组里群策群力,探索知识克服困难,使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及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

此外,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他们需要通过“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等环节,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学习模式,有利

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与人相处,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

4、“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有利于问题的暴露。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能说出自己的疑问,这比以前老师问“有问题吗?”,许多学生没有回应要好得多。况且,在学习小组内,那些内向的孩子也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暴露出很多问题,这样就更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到“教学相长”。

在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其实是充当了编剧、导演、演员、裁判等多重角色。比如,教师如何理解教材, 如何表述自己的观点, 如何设置能足够吊起学生胃口的问题, 如何在课堂上和学生打成一片,此种等等,教师必须得狠下一番工夫。还有,教师在在学生辩得精彩绝伦的时候淡化自己, 在学生迷茫不知去向时又适时出现,给予指正、点拨, 使他们恍然大悟„„这样,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升了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我的困惑

在实施“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困惑,在这里谈谈,与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该如何解决?

1、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各学习小组出现了一些不均衡的现象,怎么办?

为了保证学习小组的均衡性,我们几位老师颇下了一番工夫:首先成立八个学习小组,并任命八个学习小组长。然后按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家庭情况等把全班剩下的42(扣除8个小组长)个同学分为4个类别。接着由8个学习小组长抽签,先抽出挑选第一类别学生的顺序签(相当于好生),每个小组长每次只能抽一个学生。抽完第一类别学生后,再依次抽挑选第二、三、四类别学生的顺序签。同时,要求小组长在挑选学生时,要兼顾男生和女生,并特别强调,老师有权根据各小组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即使这样,一个学习校组内的优生差生多少不一,不均衡还是存在。原因有二:一是小组长在挑选组员时,很多是本着“情感因素”来挑选的;二是即使有些小组长挑

选比较理智,会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的表现去进行挑选,但是不确定性总是存在的。比如老师事先的分组就有不合理的地方。

这样,在评价环节就产生了分歧,因为对学生的评价是按组内学生情况来进行评价的。比如,有一次,魏博涵同学(慢生)主动站起来背书,我就给他们小组加分,其他组的同学就不服气,说:“我们小组的同学读得更好为什么不能加分?”造成表面看是偏向的现象。毕竟学生是有差异的,如何才能分组合理?

2、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乱堂的现象时有存在,怎么办? 小组内互助交流过程中产生疑问的问题,有的小组已经解决的,而有的的小组还没有解决。这期间已经解决了问题的小组该怎么办?还有,要是自己小组的问题解决不了,是否可以采取组际交流?要是可以的话,这样就有下位的,到其他小组去请教,造成纪律乱,课堂秩序不好控制,怎么办?

3、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怎么理解“集体讲解,教师小结”?

通过互助交流之后,大部分学生解决不了的题目作为集体讲解,这时是师讲还是生讲?怎样把握这个尺度?要求老师讲解不超过15倒20分钟,最好是少讲,又有的说不要学生讲代替老师讲,那么究竟该如何掌握何时讲、讲多少?

生本语文课的收获与困惑 第6篇

铁路小学 2014年10月22日星期三

这是生本课改的第二学期学期,真正了解生本课堂是从这学期开始。最近我听过许多本校老师的课,也尝试每一节课让学生来主宰,但我充满了困惑与不安,因为看似热闹的发言,背后却找不到深层次的思维交锋,看似亲切的鼓励却激不起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汇报交流时,大多数孩子仅仅停留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上,只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愿意去思考别人的思考,教师也很少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比较。有时候课堂上缺少了往日的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没有了老师慷慨激昂的引导,一堂课下来,平平淡淡,总感觉课堂的效率不高。作为课改的实验者,我反复进行思考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认为要让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关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在于学会认真倾听,只有让学生听清问题,听明内容,才能让学生的交流有实效性。所以我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汇报、交流”有了新的认识。语文课上,不仅让学生的嘴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思维也动起来了,但思维的培养首先是有良好的倾听习惯。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习与实践,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一、教案的备写:本学期刚开始我连如何写生本教案都不知道,更不用谈上生本课了,有一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于是自己就先按照以前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备写,后来,我请教了同办公室的倪老师,说出了自己不会写生本教案的困惑,倪老师很认真、很细心的给我了指导,并且和我商讨出了写生本教案的大条框,(这里我也非常感谢你老师的帮助)就这样自己心里也有底了。

二、课堂中小组合作的训练:首先,小组讨论没有实效性,很多学生还没有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太多的时候只有几个学生在思考。其它学生的注意力不在讨论问题上了,有的做小动作,还有的在看别人,还有的在走神。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想这是一个关键。要不然保证不了我们的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小组探讨问题也就失去了它原本有的一些色彩和作用了。在这一方面,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加大了对小组长的培训以及对小组长的充分利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是仍觉得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

其次,小组评价跟不上。没有小组之间的相互竞争,整个课堂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意识是有了极大的改观,但有时也会显 得有点沉闷,没有那种自然的相互竞争的感觉。所以学生的激情调动的不是很强。有很多时候一个小组只有几个成绩很好的学学生不断发言,总有几个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如何才能培养小组长也能调动起组员的学习兴趣? 第三、课堂教学进度慢,一节课预设的教学任务有时会完不成。这样上课,学生学的很慢的,每节课容量很少,而且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非常不好调节教学进度。

第四、学生在讨论的时候纠缠于细枝末节的问题,无形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课堂气氛表面很热烈,但总觉课堂效率不高,有些时候我甚至感到有点担心。

第五、教师在课堂中导的作用占多大比例?老师指导的时机?如果在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就有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如果在学生交流完再进行指导,学生的印象和教学效果就差。教师什么时候该出手呢?

第六、前置作业的完成质量。课前的小研究该怎样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师要怎样的管理和评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去先学?我觉得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有自己的东西了,所以以下的讨论也好,交流展示也好,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程改革中的收获与困惑 第7篇

永年县实验小学秦自秀

新课程的实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都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审视,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适应新课程的变化。

收获:教材改变了过去课程结构单一的形式。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强调趣味性,内容新颖,色彩丰富,图文并茂,特别是注重了学生的美术活动,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探究气氛浓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扩大了教学的空间和自由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新课改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学更多的贴近生活,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更好的美化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价值和乐趣。新课程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热情,影响学生发展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 1

作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第8篇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 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 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 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 或者指导学生参观, 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 学生很有兴趣, 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 有真情实感。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 就让他们去描写, 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小学生来说, 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 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 仔细的观察事物, 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 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 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让学生学习写一种动物, 可以在教学《猫》、《白鹅》、《白公鹅》这几篇课文后, 让学生掌握这几篇文章的结构, 例如:《猫》这篇文章, 文章以总分结构先总写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再从三个方面具体写了猫的性格怎样古怪, 用过渡段将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时的猫的可爱两部分内容连起来, 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写作方法以后, 再让学生留心身边的动物, 如小狗、小鸡、小鸭等,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 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动物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 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 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 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 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人教版第八册语文习作三:要求学生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动物、植物, 激起学生的兴趣, 请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其中的一些动物、植物确立关系, 编故事, 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 互相补充, 使想象更加充实, 更加生动, 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 充分表现的机会, 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问, 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 写作兴趣也提高了, 写出的作文也就充实生动。

三、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 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 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因为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 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 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 关于这点,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长期训练:

1.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 定期检查。

2.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 要求他们熟读成诵, 并学习运用, 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 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 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 从生活中去领悟, 去积累, 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花鸟虫鱼、风雨雷电, 写观察日记, 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 既丰富了作文素材, 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 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

4.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 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并把知识形成能力, 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增长见识, 提高认识水平, 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5.引导学生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 做实验, 咨询别人, 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 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 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 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 写的作文也就能生动起来。

从事教育教学的收获与困惑 第9篇

例如,教学“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内容时,我就尝试不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示意图,而是先给他们放一段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水循环示意图;然后让他们四人一组进行比较,说出自己画的不完善的地方并加以修正;最后各组把最满意的图展示给同学们。为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锻炼学生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我又让学生拿着自己画的图,讲出水循环的过程。

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课堂资源,让学生走上讲台,这会使我们的课堂会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如一次我在讲“温州乡镇企业”的时候,我问学生有没有人对温州熟悉的,结果班上正好有一个学生的老家就在温州,于是我让他通过自己的视角谈谈温州的现状。这位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我和其他学生对他讲的内容都感到很新鲜。这节课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教学效果相当好。

在学习必修1的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时,我把研究课题改为了“如何解决郑州交通拥堵现状”。为了顺利完成这一问题探究,我让学生分小组对郑州的一些路段进行观察,并结合自己上下学的亲身感受,分析郑州交通的现状,探究拥堵的原因,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这种探究学习,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对学生进行了品德行为的教育,同时通过问题的研究也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但是,在新课改下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也有下面一些困惑:

困惑一: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讲“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内容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让他们合作学习,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我对各组发言情况进行打分,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这样做效果并不是很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基础有差异,再加上是按照座位分的小组,有些同学并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探讨,而是趁机说话。②学生自学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多指导。③这类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大,造成学生自学效率较低。④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⑤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学生则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这样的课堂无形中就变成了少数几个人的课堂,达不到学生共同发展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要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针对学生的现状提出让学生感兴趣、难度适宜的探究问题是小组合作式学习的关键。

困惑二:教辅资料、课后作业题以及阶段性考试题与教材不配套。

我们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新课标、新教材的研究中,但是课后作业题和考试题还是涉及老教材的内容,于是教师在讲作业题时不得不去补充很多知识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我建议,课改区学校的教师最好自己编写校本作业,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在阶段性考试中,建议由担任新教材教学的教师来出题。如果沿用老教师出题的习惯,就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利于课改的实施。

困惑三:教学评价机制的改变。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收获和困惑 第10篇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在轰轰烈烈的展开,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新课程理念指导着我,在自己的数学教学之中改变自己固有的、已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自己也从教学实际体验中有以下几点收获:

1、课堂教学变化了。新课程的教堂教学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首先,课堂教学的目标变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的体验。其次,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只有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解放、教材、过程、的开放,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动。让课堂“活”起来,建构起了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生长的快乐。

2、教师变了。教师的观念变化了。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的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情感,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新课程改变了教师,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唱独脚戏的现象少了,而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 明显多了。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坦然的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3、评价方式改变了。在课堂上改变了以往非对即错的程式化评价,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取而代之的应是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教师用热情、鼓励与真诚的语言引导着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每节课都在进步。同时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是无论何种评价方式,都坚持三条新的评价理念:第一,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第二,评价旨在促进发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第三,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在收获的同时还有以下的困惑:

一、新课程下就能够避免学生成长的两极分化吗?

新课程为绝大数同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优胜者将更加突出。在新课程形势下,由于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业评价方式的变化,课堂充满了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气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师生互动,把课堂推向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在教学内容方面,新课程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又有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的不惟一且具有开放性等变化,都在最大限度上给大部分同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激活了大部分同学的思维,激励着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适合那些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具有了超常的发挥。这正是新课程的优点所在,也正是两极分化的原因吧!而这种分化在数学教学里面尤为明显。

针对这一困惑,目前我主要从以下着手:首先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好数学。有的学生再信心十足,最终也成不了数学尖子。教师一定要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对学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评价,更不能横向比较,必须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点,每个学生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首先在课堂上对“后进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对这部分学生,仅仅靠口头鼓励,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是不够的。由于他们的基础太差,上课时,再降低知识的起点,他们也如同听“天书”一般!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有意无意把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使他们觉得还有能听懂的,从而增强求知欲望。我在巡视学生做题时,主要是关注“后进生”,并及时给予辅导,帮助解决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优生和“后进生”都不吝惜表扬。根据不同的孩子及时地把自己的“情”和“爱”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去吧,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使孩子们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二、学生难以完成课外习题,质量就有保障吗?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能听懂课还要会做课外题,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否则都是纸上谈兵。现在的教材内容较浅,而且取消了原来教材上的知识分类,强调了知识的整合、学科的整合,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应用题教学不分类型,学生在面临解决实际问题时无规律可循,学生弄懂这种题目,却不会做另一种类型的题目,所以在解决问题时也就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问题就要增加课时,但是每个知识点都要增加课时,实际上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学生的课外题只会做很少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要教师或家长进行指导,没有了指导就无法完成,教师、学生和家长担心这样下去如何应对考试,“质量”如何得到保证!?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情景化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吗?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没有兴趣和激情。新课程中我们通常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或者创设一定的故事情景或者问题情景,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起来也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利息》的时候,我组织学习关于本金.利率.利息.利息税的应用题时,按以往的经验,我以为这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类实践活动,每个学生一定能情绪高涨地很好地完成这一类型的题目。结果不然,学生根本不能从实际当中得到启发。经过询问才知道,其实我们农村学校,许多孩子都没有自己把存钱存入银行的经历,也根本不知何为利息税。由此看来,这次我布置了一项不符合大多数学生实际的作业。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毫无疑问,新课程理念所体现的是大家一致在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大家极力要提倡、宣扬的!那么它离我们学生的生活究竟有多远呢?是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还是直接告诉学生数学与生活是两码事呢?学生究竟该如何去正确地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尺度呢?作为教师究竟该如何去沟通这种境界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鸿沟呢?这真值得我们同行去探讨。

上一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入党自传下一篇:常用英语基本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