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说新语》

2024-06-15

8、《世说新语》(精选6篇)

8、《世说新语》 第1篇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2课时)

教学目标:

1.讲清楚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2.通过注释,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3.理解言简意赅的文章里,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要素教学法 教

具:白板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升入初中后,文言文以及古诗就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年内容了。一般每册课本中有文言文五篇,古诗包括课后的诗词背诵近十五首,篇章比例占到五分之一强。每次期中期末及中考分数也都占到四分之一左右。

学习文言文及古诗有很多好处,例如:可以直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能促进现代汉语学习,文言是现代汉语之根,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学习,可以学习我国古人丰富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

二、新授

(一)学习文言文基本要求(或者说学习的基本内容)

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朗读文章会停顿,准确清楚每个字的含义,文从字顺的翻译句子,揣摩课文内容,有哪些感悟,很多篇章需要背诵等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明确这些要求的。1.文学常识

选自《世说新语笺疏》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城彭(现在江苏徐州)人,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2.朗读文章会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范读,学生朗读,读流畅,读出停顿)

准确清楚每个字的含义

3.文从字顺的翻译句子,翻译原则以及方法

(1)初步学习翻译课文,首先要利用课文注释。(2)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我们应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具体方法:留、补、加、调、换、删等。

在翻译中,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谢太傅是用官名做称呼,就不要再译成谢安。补

补充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句首补充主语“谢道韫”。

变单音词添加为双音词,翻译中运用最多。如:谢太傅寒雪日内寒冷。调 调整语言顺序(调整倒装句语序),让原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如: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调整为“寒雪日谢太傅内集—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

换:用现代语言代替文言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不译。(5)译文一般以教学参考书的注释为准,同学们要准确记忆。

(二)同学们将打印好的译文,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句子,明确每一个字词的含义。(1)同学自己翻译(2)同位对译

(3)教师逐句逐句订正 4.《咏雪》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差可拟中。”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久,雪下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课文注释中的每个短语,每个词,要理解,要准确背诵,不走样。(背诵注释,包括每个字,理解背诵,共9个)

(1)内集:家庭聚会(2)讲论文义:谈论诗文(3)俄而:不久,一会儿。(4)差可拟差: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5)因:凭借 补充:(1)骤,急、紧。(2)儿女,子侄辈的人。(3)何,什么。(4)未若:不如比作。(5)即:就是。

三、总结:本文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朗读文章会停顿,能够准确清楚每个字的含义,能够文从字顺的翻译句子,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四、作业:背诵、翻译原文,背诵注释。

五、教学反思 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陌生,对文言文应该学习哪些知识茫然,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一片空白。是白纸就好,可以画,可以写新的图画与文字。从零开始,对于学习要求,学习方法,要清楚条理的告诉学生,严格要求,历练习惯。

第二课时 内容:复习上节所学内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一、导入

学习文言文要能读懂,翻译准确,还要从古文字中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情况,以便于学习、借鉴、辨别。二新授

(一)复习上节所学内容,检查背诵原文,检查译文及注释

(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6.揣摩课文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明确:通过描写咏雪,表现谢道韫聪明智慧,才华出众。(2)你认为“撒盐说”好,还是“柳絮说”好?

明确:柳絮说好。(a)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b)柳絮有好的意象,比喻传神。(兄子谢朗把雪比喻成撒盐空中,虽然形似,但是谁把盐撒在空中呢?只有物象,没有意象。)

谢朗的比喻好。(a)雪的颜色和下落的情态与盐都很接近;柳絮的颜色和飘舞的方式与雪不相同。(b)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然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3)编者以及谢太傅对于二人比喻得高低优劣都没有表态,你认为他们更赞成谁的比喻?

明确:结尾一句,补充交代了谢道蕴的身份,暗示他们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谢太傅大笑乐,他发现了谢家又多了一位大才女。)(4)“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和谐、融洽)(5)揣摩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明确:(1)东晋的谢太傅家族是诗礼官宦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2)在这样的家族里,只有雪天无法出行,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3)召集人是谢太傅,参加者是儿女们(4)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了。7.写法

本文叙事,采用白描的手法,未加任何客观评论,客观地表明了编者及谢太傅的观点。谁的语言好,一目了然。8.拓展

1.还有写雪的名句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唐代

岑参(cén shē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夸张)(唐代

李白

《北风行》,)2.《咏雪》吟

名门望族重学习,太傅内集讲文义。雪骤欣然把题命,众位子侄显才艺。男侄胡儿信口吟,撒盐空中差可拟。小女道韫随即咏,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公笑乐不做答,世说枉评定高低。敏捷美名传后世,归入言语明意旨。

说明:学习《〈世说新语〉二则》,见“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二句押韵,句式关联别致,便尝试将二句连接在一起,复述基本内容并解释《咏雪》在原文中的归类。

三、总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以后的学习本文就是学习古文的一个范例。

四、布置作业:默写原文、译文,默写注释,理解记忆关于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教学反思:学习文言文,要将朗读,背诵,翻译,理解,书写,准确记忆联系在一起,缺一样都不行。学习文言文要下真功夫,一点都不能马虎。

六、附板书: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叙述事件

一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

两答——兄子——撒盐空中

}赞誉谢道韫才气

兄女——柳絮因风起

《陈太丘与友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自学中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

3、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学习重点: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品评人物风貌 学习难点:

评判“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课前预习:

1、朗读并读准字音,初步把握朗读节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世说新语》、刘义庆及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课堂学习:

一、聆听老师的故事

注:以“方正”篇中辛毗之事导入: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虽然司马懿是上司、主将,但是既然司马懿的做法既不符合皇帝的命令,也不符合军情的需要,那他就要毅然以身相阻。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方正”篇中的另一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讲的也是不论身份差别,只看行事对错的人。

说明:诸葛亮与三国故事,这个话题应该能够吸引中学生的兴趣。然后用这个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与《陈太丘与友期》类比,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时,能有意识地从“方正”的角度解释。

二、展示我们的预习

1、写出你所了解的内容:(1)《世说新语》:(2)刘义庆: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明确:(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2)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这人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有一次去拜访荀淑,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季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设宴招待他们。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关于“友人”:老师也查了很多资料,但是没有这个人的详细资料。只知道大概是一个比陈太丘职位高的官员。

说明:首先检查文学常识的预习情况,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印象:《世说新语》着重刻画的是人物的精神风貌,而《陈太丘与友期》刻画的是“方正”的品质。

2、多朗读几遍,你会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1)齐读一遍,有没有还拿不准的字?提出来共同解决。(2)听听同学的朗读,你觉得怎么样?

(3)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提示:这一遍相信你不会读错字,也能够把节奏读出来。注:第一遍检验读音是否正确无误。尤其注意:不-否,通假字的读法。在学生对其他同学朗读的评价中,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节奏。

说明:学生经过预习,多数人已经能够顺利地朗读。经过齐读、赏读和再次齐读,应该能够达到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的程度,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3、用自己的话,给大家复述一下故事的内容吧!

说明: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并通过已理解学生的复述,使所有同学了解故事内容。

三、理解文章的意义

1、你还记得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吗?在下面写出来。

明确:

留:人名、地名、物名、职称 补:补出省略的地方 换:用现代语言代替文言 加: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调:调整倒装句语序

删: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说明:在之前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我已经在翻译的过程中明确了以上几点常用方法。现在回顾一遍,既是对学习方法的巩固,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解释、翻译提供了帮助。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看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凭自己的能力解释清楚每一个字词。然后解释下列加点字。明确: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期日中

期:约定的时间。太丘舍去

去:离开

去后乃至

乃:才。至:到。

门外戏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同“否”。

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相委而去

委:丢下、舍弃。则是无信

则:就。下车引之

引:拉。

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注:(1)“去”的解释要注意古今异义。可举例如:“我去学校。”这句话的古义为:我离开学校;今义为:我去到学校。(2)知识拓展:对对方一般用尊称,如:君、尊君、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对己方则用谦称,如:家父、家母、舍姊、家兄、鄙人、拙荆、贱内、犬子等。

3、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

注:将文章分文八个小部分,从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翻译。如出现翻译不确切的情况(包括关键字词意义解释错误,漏字,未补充省略成分,语序不当等)时,由本小组同学继续翻译。注:不平均地分为如下八个小部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d.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e.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f.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g.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h.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从略。在同学翻译“过中不至”或其他语句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及时指出其翻译的缺点:缺少主语。并提示文章中还有很多地方省略了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友人)去,(陈太丘)去后(友人)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4、理解了文章内容后,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

说明: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学积累文言字词,精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本文字词和内容均较简单,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质疑问难和老师的重点字词检测掌握字词意义。在逐句翻译过程中解决句子成分省略时的翻译问题,并巩固翻译时字字落实、调整语序的习惯。这个环节是接下来品评人物风貌的基础,必须一丝不苟地落实。

四、品评人物的风貌

1、文中真正犯错的是谁?他先后犯了哪些错误?怎么评价这个人? 明确:“友人”,他先失信于陈太丘,又失礼于陈元方。他虽然失信、失礼,但是错而能改。

2、“方正”是什么意思?你觉得为什么《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被放在《世说新语》的“方正”篇里?

明确:方正是正直不阿的意思。虽然“友人”官位较高,但陈太丘不因此而特地等候,而是坚持原则地到时间就离开了。虽然父亲的“友人”既尊且长,但陈元方不因此而放过他的错误,而是直言指出。

3、你怎么看陈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

注:我们这里评论陈元方,首先告诉大家一个词: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来鉴别这个人物。就像辛毗一样,当时的很多人都是面对上司、尊者的错误毫不留情面,比如:嵇绍,和峤等。而当时的人们时怎么看待这种不留情面的行为?记录下来,广为传播,并评之以“方正”,就很明显是称赞有加了。所以,大家认为,当时的人们会怎么评价陈元方? 事实上,这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真性情的一种表现,是时代的风尚,甚至连非常尴尬的“友人”可能也会称赞他。

但是世易时移,时至今日,我们就要思考一下:如果我们现在这样“入门不顾”是否合适? 明确: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这种不给错误者留情面的行为被视为真性情的体现,是得到普遍赞扬的,因此无所谓失礼。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处理,对于不严重的错误,我们应当原谅;对于严重的错误,简单的道歉是不能原谅的,我们也可以“入门不顾”。

4、你怎么评价陈太丘、陈元方? 陈太丘:守信用,坚持原则

陈元方:坚持原则,直言对错,有真性情

5、自由地朗读文章,要把人物的性格因素考虑进来。然后齐读一遍。

说明:这一环节是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并初步领会魏晋六朝人物精神风貌的关键。对三个人物的评价应该不难完成,难点在于“元方入门不顾”的评判。对此,我认为陈元方的行为与“失礼”与否无关,因为当时的“礼”并不认为这样失礼,这是真性情的展现。理解这一点,不仅解决这个难题,同时也对我国文化中的魏晋风度和精神有所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熏陶机会。但是,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种行为是不提倡的,因此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是否合适。

五、拓展我们的思维

1、请你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复述这个故事:你可以在复述的过程中适当添加内容,如陈太丘离去时的情景,元方在玩什么,元方入门不顾后友人的表情动作等。

2、请你在《世说新语》中找一个有趣的故事,抄写在下面。明确: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世说新语· 忿狷》

希望大家读一读这本书,就能发现古人原来是非常有趣的的。

六、说说你的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翻译《陈太丘与友期》全文。

3、课外阅读《世说新语》中其它故事。

8、《世说新语》 第2篇

故事不长,暂且摘录下来。“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也许很多人从中得到的是管宁作为魏晋风流的代表多体现的高尚的道德品行,但是我认为它可以给人们交朋友方面的启示。

自古以来,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孔老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蒲松龄说“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而现代人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不在多,但凡交心者就要格外珍惜。因为朋友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你身边,祝你一臂之力。也许有人会冒出“为朋友两肋插刀,为自己再插朋友两刀”的怪调,我想这种朋友大概就是华歆之类的吧。

说到这里,我们就该谈到交朋友的原则。至理名言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也就是说我们交朋友要交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人,要能够促进自己进步,而不是拉着自己往歪道上走的人,这在大学生活中尤其重要。大学是个极具诱惑的时期,你不是被成就就是被灭亡,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你可以以他为榜样的朋友或是他可以督促的朋友,应该是件可以烧高香的事情。

想要有这样一个朋友,就要首先知道朋友的类别。而孔夫子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阐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A,损矣”。这样在我们交朋友的时候就可以有了一个参照,我们也就更容易地交到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也许,我们还年轻,认为朋友就是可以陪伴自己经历哭与笑,成功与失落的人,但是朋友更多的是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只讲究心灵的相通与相融的人,也许你们不经常碰面,可是总有一股暖流会将你们的心房相连,这也许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吧。

世说新语 第3篇

“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7·23动车甬温线特大事故发生后,24日铁道部在温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当有记者问到:为何车体被就地掩埋,是不是为了掩盖证据?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说:当时现场抢险环境非常复杂……所以他们把车头埋在下面,盖上土,主要是便于抢险。他们给出的解释是这样,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此话一出,立刻被人称为“高铁体”,众网友纷纷展开造句大赛,众多佳构精彩纷呈:

中国足协:中国足球能进2014世界杯,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红十字会:郭美美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房管局:房价要降的,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物价局:CPI走势目前在预期范围内,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云南高院:杀人在27刀之内就可以不用偿命,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

不知一不小心成了发明家的王勇平内心做何想。在当前讯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铁道部还沿用以往那一套方式应付公众。可以想象,如果这种不以人为本的官僚作风不彻底改变,以后迎接这些公权力部门的恐怕不只是网民们辛辣的讽刺,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个税法修改后,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

不久前,财政部表示,“个税法修改后,纳税人数由约8, 400万人减至约2, 400万人”。此前,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获得通过,个税起征点由2, 000元提高至3, 500元,从9月1日起施行。

明眼人都看出了,财政部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中国只有8, 400万人的工资在2, 000元以上,二是中国只有2, 400万人的工资在3, 500元以上。按照8, 400万人工资超过2, 000元计算,这个数量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大约6%。如果按照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公认的每人每天1.25美元最低生活标准来参照,中国的实际贫困人口至少在3亿以上。中国的贫富数据迄今没有任何官方的权威部门发布相关的权威数据。此次财政部不小心才透露了一点真相。如果一个政府对全体国民的贫富现状都没有清晰的数据统计或分析,又岂能制定符合民众利益的基本国策呢?如果一个政府连数亿人的脱贫问题都没解决,却动辄上百亿地动用纳税人的钱去和发达国家签订单、买国债,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不但会给人民带来无比沉重的负担,而且正在把国家推向难以摆脱的泥潭!

“定价太低会伤及市民”

广州出租车调价方案18日在一片质疑声中进行了听证,市客运交通管理处副处长黄迎进在接受访谈时表示:涨价不仅不是与民争利,相反,定价太低才会伤及市民。理由是:定价太低的话,可能公司会裁员、管理不到位,最后司机服务的质量肯定会下降,车辆的安全性可能会受到损害,最终受害的也是市民。

“定价太低会伤及市民”,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的利益——许多单位和部门都喜欢站在这种“为了老百姓利益”的道德制高点上分析问题,再自私的行为也敢于厚着脸皮包裹上公益的油彩招摇过市。其实关键原因在于,出租车是垄断的,正是因为垄断经营,他们才敢于如此霸道。

“你是逆潮流而动,螳臂当车”

有网友在南阳的地方网站上留言,称有的交警面对交通堵塞不是疏导交通,而是忙着罚款,期待官方能改进,而南阳公安的回复居然是:“这是一种极其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你的想法也好、呼吁也好,完全是逆潮流而动,是螳臂挡车。公安机关将对你听其言、观其行、观后效,密切关注你的煽动性言论是否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再视情处置。”

这种回复真是令人毛骨悚然!民众在反映问题的时候,难免有那么几句不冷静的刺儿话。而警察本身就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设若再以如此强势的姿态应对民众的不满和批评,民怨势必积少成多,如果民怨爆发,那么“逆潮流而动、螳臂挡车”的恐怕不是广大民众,反而恰恰是这些忽略、藐视、甚至践踏人民权益的“国家机器”。

“不包括堵车时间”

七月,中科院《2011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在北京发布,结果显示,北京人平均花费在上班路上的时间只有38分钟,据称,这个结果是根据“标准时间”计算出来的,“不包括堵车时间”。

《世说新语》四则 第4篇

[注释]

①期:约定时间。

②日中:正午。

③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犹“令尊”。

④委:弃。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外出,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不到,太丘就不再等他,自己先走了,他走后朋友才来。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令尊在家吗?”他回答说:“他等了您好久不来,已经走了。”朋友就生气了,说:“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和家父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已正午而不到,这是不讲信用;当着儿子的面骂他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进门里不理他。

晋明帝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问:“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

①东渡:西晋灭亡,王室过江,定都于建康(今南京)。意:缘故。

②何如:和……比怎么样。

③居然:显然。

(译文)

晋明帝年仅几岁时,坐在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询问洛阳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明帝问为什么至于落泪,元帝就把国土沦丧王室东迁的不幸全告诉了他,随即问明帝:“你认为长安和太阳哪里远?”回答说:“太阳远。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日边来,显然可知。”元帝认为他的回答很不一般。第二天,召集群臣宴会,把明帝的说法告诉了大家。又重新问他,他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脸色都变了,说:“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同呢?”他回答说:“抬头就看见了太阳,却望不见长安。”

谢道韫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③。”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注释]

①儿女:这里指子侄晚辈。

②骤:急。

③差可:颇可;拟:比拟。

(译文)

谢太傅(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会集家人,给子侄们讲论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得大了,谢公兴致勃勃地说:“白雪纷纷像什么?”侄子胡儿(谢胡)说:“可以比作撒盐于空中。”侄女(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因风而起。”谢公开怀大笑。

孙子荆

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注释]

①隐:隐居。

②当:将;枕石漱流:以石为枕,用流水漱口,形容隐士的生活。

③洗耳: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接受;尧又让许由做官,许由不想听,就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这里有不愿出世之意。

(译文)

孙子荆年轻时想要隐居,对王武子说“我将枕着石头,以清流漱口”,误说成“用石头漱口枕着清流”。王武子说:“流水可以枕,石头可以漱口吗?”孙子荆说:“以流水为枕,是为了要洗净耳朵;用石头漱口,是为了磨砺牙齿。”

(讲解)

《世说新语》本名《世说》,旧题刘义庆撰,义庆彭城(今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南史》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四库全书》认为《世说新语》是“义庆所集”,大概是刘义庆和他的门下士共同编写,义庆总其成。全书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等分为三十六门,每门包括相类的若干则故事,记录的都是一些遗闻逸事,上起后汉,下迄东晋,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约有五六百人,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虽然未必都合于史实,却反映了当时士族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以及时代风气,尤其是故事简洁生动,文字朴素自然,对后世的笔记小说颇有影响。

这里所选的四则记载的是几位少年的故事。

《陈元方》一则选自《方正》门。“方正”指人的品行正直无邪。你看,年仅七岁的陈元方面对失约而又失态的长辈敢于毫不留情,直斥他的“无信”和“无礼”,可谓理直气壮,迫使对方自惭形秽。

《晋明帝》一则选自《夙惠》门。“夙惠”就是早慧的意思。晋室东迁的时候,一次从故都长安来了人,晋元帝问年仅才几岁的晋明帝“长安何如日远”?明帝回答“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神气俨然老练。元帝为彰明他的聪明,在宴会上再次问他,他却回答“日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就不仅是应对敏捷、憨态可掬的表现,而是富有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了。后人于是就用“日近长安远”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可至。

《谢道韫》一则选自《言语》门。“言语”就是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意思。这故事里讲咏雪的比喻,谢胡用“撒盐空中”作譬,撒盐是当时的习俗,遇有不吉利的事情或参与有风险的活动时,就向空中或己身撒盐,表示祛除邪气。这个比喻虽有当时的生活基础,但不很贴切。谢道蕴则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况,她很自信,所以大胆地说“未若”。就因为这几个字,道韫成了才女的代表。《红楼梦》里说林黛玉有“咏絮才”,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孙子荆》选自《排调》门。“排调”就是嘲戏调笑的意思,表现一个人的机智幽默。孙子荆把话说错了,靠他的聪明敏捷,把说颠倒的话赋予崭新的含义,竟然比原先要说的话还深刻。

8、《世说新语》两则 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中的教育意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咏雪》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2、导入: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善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七岁辨李的王戎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熟悉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3、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与儿女讲论文义:文中指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公欣然:高兴地。然,„„的样子。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不上。

4、复述课文。先小组内复述,在推选一人在全班复述,其他同学补充。

三、自主、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c.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教师小结过度]:

a.家庭氛围:融洽、欢快、轻松的氛围。

b.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是为了暗示,表明作者赞赏她的才华。(主题)c.“柳絮”一喻好,有意象,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

还可用鹅毛、棉花、梨花等来比喻雪。

四、作业:朗读并背诵《咏雪》,预习《陈太丘与友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已学知识,进入《陈太丘与友期》的学习:

朗读《咏雪》,回忆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教读《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分角色朗读。

2、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期行、舍去、乃至、在不、相委而去、引之不顾。补充注释:门外戏——游戏,玩耍。

3、口头翻译。

使用加字法、换字法;要弄清并补出省略成分。

三、自主、合作探究。

a.文中“君”、“家君”、“尊君”等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说“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

元方指出了父亲朋友的无信、无礼。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说说你的看法。——(可自由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可能有点同学认为是元方的无礼,既然别人认错了,就应该给他机会改正,得饶人处且饶人。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元方是对的,对这样无信无礼的人就应该给他以教训。总之,学生应该明白做人要讲仁义礼智信的道理。

d.拓展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做法。

四、作业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8 第6篇

一、背景材料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本文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雪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展开的,你学习起来会很容易的。2.重点精讲(1)《咏雪》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咏雪》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2)《陈太丘与友期》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陈太丘与友期行”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3.难点精讲(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释: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2.《陈太丘与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门? “夙惠”门是《世说新语》36门中的第12门,专记聪敏儿童的故事。这一则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所以还是放在“方正”门内为好。故事的结尾亦有争议。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纪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学习方法指导】 1.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完全可以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课文内容,将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向老师请教。2.学习本文既要掌握必要的古文知识,又要弄懂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和背诵,并熟练默写课文。4.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加强对课文的认识,并有所启示。【知识拓展】 1.人物介绍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2.《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4.《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课内问题指导】

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感知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本文不是标准的书面体,只能算古白话,但文章不长,两则加起来不足二百字,读读背背,有助于语感的培养。(1)第一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第二问:“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按:“儿女”在古诗文中亦有专指子女的用法,如杜甫“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月夜》)“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诸句中,“儿女”皆指子女。(2)第一问是常识性的,有这类常识,读文言文才不至于弄错人称。“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家君”的用法见课文注释。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设题目的是积累词语。参考答案:1.“俄”,又常与“而”“顷”诸字连用,皆片刻义。“欣然”,高兴地。然,语助,无义;或作“„„的样子”。2.“拟”,比、比拟。这是古义。唐以后才有准备、打算义,如“比拟好心来送喜”(唐代民歌),“也拟泛轻舟”(宋李清照词《武陵春》)。3.“未若”,比不上。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按:此字用法较多,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切忌多讲,碰上一种说一种最好。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上一篇:高二100字英语日常作文下一篇:2022年《高级统计实务与案例分析》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