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2024-05-28

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做好审计监督工作(精选8篇)

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第1篇

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大家要充分认识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极端重要性,通过教育活动,进一步树牢群众观念,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进一步提高审计能力,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切实做好审计监督工作。”日前,江西省吉安县审计局局长罗凯在全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对扎实开展好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

3月13日,在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督导组的指导下,吉安县审计局根据县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召开了全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会上,首先对局领导班子及成员、副主任以上科员进行了民主测评。接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龚全珍先进事迹报告会》专题电视片,进行龚全珍先进事迹教育。大家深受感动:龚全珍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要像她那样,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本色,践行党的宗旨,努力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然后,罗凯局长对开展好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作了动员讲话,对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了具体安排;县委督导组组长刘淑珍传达了中央和省、市、县委有关精神,提出了有关要求。

动员会要求,要紧密联系审计工作和审计机关党员干部队伍思想实际,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加强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等有关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积极顺应群众意愿,反映群众呼声,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上来,为吉安县审计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挥审计在推动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教育实践活动在局机关全体党员中开展,重点是局领导班子和股级以上领导干部。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党员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确立。为此,强调达到四项目标任务:

一是进一步树牢群众观点。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审干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大力弘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作风,深入基层和一线调查研究,走进群众了解民生,在走进基层、服务群众中提高审计能力和水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为民审计、审计为民,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工作作风和审计监督能力等方面问题。

二是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委关于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要求,发扬奋发有为、敢为人先的作风,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发扬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作风,发扬联系群众、亲民为民的作风,在全局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加大审计职业道德和审计核心价值观教育力度,健全完善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制度规范,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

三是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切实增强局机关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带领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心思和精力汇聚到干事创业上来,用到推动审计事业转型发展上来。不断激励局机关党员干部以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扎实过硬的作风素质、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四是进一步提高审计能力。把教育实践活动与深化审计创新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等工作结合起来,用审计事业发展成果检验活动成效,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促进,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着力在推进审计重点工作开展、提升监督水平上下功夫、求实效、作表率。大力加强能力培养,严格质量控制,落实审计整改,体现审计成果,以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精湛的审计技能赢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赢得人民群众的称赞。

在动员会后,该局干部职工结合思想实际和本职工作,掀起了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论群众路线》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以及中央报刊、网站有关重要文章的热潮,正以学习促工作,学习、工作两不误,教育实践活动扎实起步、深入展开。

(作者单位:吉安县审计局)

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第2篇

如何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指示精神,最近我局对南城县150个村委会审计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要搞好基层审计工作,必须发挥“免疫系统”五个功能,用科学发展观做好审计跟进文章。

一、发挥“免疫系统”防御性功能,从“两多”入手, 强化审计跟进意识

随着党和政府农村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农村资金来源发生了根本变化,村委会资金由“三提五统”向政府财政资金有效转移转变,出现了“两多”喜人局面,必须进行跟进审计。

一是项目资金多。具体表现为公路项目资金多。近几年来,该县共新建乡村公路64条,建设资金8 000多万元,鹰瑞高速、济广高速、京福高速、向普铁路纵贯该县,涉及征地拆迁9个乡镇和126个村委会,征地拆迁资金1.6亿元;移民资金多。国家重点项目廖坊水库建设,共拨全市移民资金2.3亿元,该县村级移民补助资金就为1.8亿元,占全市移民补助资金总额的80%;新农村建设资金多。近3年来国家每年安排该县新农村建设点40至50个,每年每个点补助资金10至12万元,3年来共补助资金1 500多万元。

二是转移支付多。全县150个村委会,每年国家下拨每个村干部工资转移支付4.5万元;农村普九债务审计锁定后,国家通过转移支付消化债务2 030万元;为支持该县搞好抗冰救灾工作,国家通过转移支付拨付村级抗冰救灾资金3 200万元;为支持发展生猪生产、退耕还林,国家通过转移支付拨付惠农资金6 200多万元;还通过转移支付拨付粮食直补资金1.86亿元。

加强对这些国家资金的审计监督,对于提高村级资金使用效益,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振兴农村经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发挥“免疫系统”揭露性功能,从“三少”入手,强化审计跟进服务

目前,该县村级账务和资金普遍实行了委托乡镇财经所代管的“双代管”制度,但也存在“三少”情况,必须强化审计跟进力度,推动村级财务健康发展。

1.财务人员合格的少。一是村会计素质低。人员缺挑选,在村里任职的大多数会计都是照顾的关系户;在岗缺培训,村会计既是报账员又是出纳员还是勤杂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少;二是经管站人员忙。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推进,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人员既要承担农村统计、农民负担管理、农村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业产业化等诸多工作内容,又要承担包村组等中心工作,因此不能静下心来办理村级财务管理,更不会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业务学习;三是工作人员不稳。2005年该县成立乡(镇)村级会计服务中心以来,全县12个乡镇就有10个乡(镇)调换了中心主任, 记账会计由原来的53人减少到了39人,减少26%。

2.财务监督环节少。一是制度执行不到位。虽然市、县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但村级财务由于检查督促少,乱收乱支随意性很大;二是财务公开不到位。有关资金支出存在问题,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把隐性开支和不正当开支列到其他支出栏目中打埋伏,重公布、经反馈,对村级财务公开后的意见建议不重视、不及时反馈和处理,村级财务公开形同虚设;三是监督职责不到位。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是村级财务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但具体监督过程中,有责无权,查出违纪行为无权处罚。

3.财务票据合规的少。一是白条报账多,该县150个村委会都不同程度存在以领条、收据代替发票或以证明和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统一印制的“领款单”报账现象;二是重复报账多。有些村干部工资已在乡(镇)统一领取,又在村委会造表重发,有些村主要干部在县委党校学习报销了住房费用同时又报销宾馆住宿费;三是违规签字多。有些发票仅村书记或村主任一人签字财务就报了账;有些工程税收合同签订为施工人员负责,村书记或主任大笔一挥也在村委会报了账,且票据管理混乱,潜在风险极大。

三、发挥“免疫系统”监视性功能,从“四缺”入手, 强化审计跟进机制

村级账务代理制度,使该县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但也存在“四缺”现象,必须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发挥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监视性功能。

一是村级资产缺乏规范管理。多数村在集体资产出租、出售、转让等过程中没有在财务上形成总账和说明,没有按合同或协议建立收入总账,容易造成集体资产流失。

二是村级开支缺乏有效监督。部分村非生产性开支较大,跑项目、争资金、招商引资、请客送礼等一些不明了的开支列入招待费中,致使招待费虚高。

三是村级工程缺乏法制监督。有的工程未按规定进行招投标,而是通过肢解工程规避招投标,有的工程未经过结算,工程款却全部付清。如株良镇将八个移民安置点的移民住房基础工程全部包给尧中华施工,而尧又将部分工程转包给他人,且审计时工程没有经过预决算,工程款234.89万元全部付清。

四是村级经济缺乏发展后劲。村委会山、田、树、果、房等固定资产全部卖光,大多数村委会都是空壳村,村干部工资仅靠国家转移支付支撑;加上上世纪80年代兴办的村级企业大部分亏损倒闭,企业开办期间的一些债权债务没有及时清理,合作基金会和互助储金会呆账、死账多等原因,制约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3COME文档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

四、发挥“免疫系统”建设性功能,从“五严”入手,强化审计跟进力度

我认为南城村级财务情况,在我市有一定代表性。针对以上问题,必须从“五严”入手,强化村级审计跟进力度,促进我市村级集体经济上台阶、创水平。

一要严格村级财务制度。高度重视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县(区)、乡、村三级财务管理机制,明确职能职责,规范村级财务预决算,建立健全村级会计代理制度、村干部工资报酬兑付制度、村级现金管理等制度,实现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要严格村级财务要求。按照财政部颁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统一要求,实行账薄、凭证、科目”三统一“,落实民主理财、资金审批、现金和档案管理四项措施,从根本上杜绝损公肥私、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

三要严格村级财务督查。要强化群众督查,落实民主理财制度,加强票据、有价证券、集体资产的监督,把集体财务活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要强化业务督查,加强对村级财务的检查和指导,依法开展村级财务审计,使审计监督纳入经常性的工作之中。

四要严格村级财务公开。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事项和群众普遍关注的集体资产去向、大额资金管理使用,土地征用补偿费到户明细等,根据需要随时公开;发挥民主理财小组、财政所和经管站的三级会审作用,健全“财务管理章程”和村规民约,使企业承包、工程招投标、宅基地分配、救灾救济物资发放和扶贫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五要严格财务知识培训。要把村主要干部的财务培训计划纳入干部教育的总体安排,结合村干部在财务管理方面违法违规案例和特点,通过以案说纪、以案说法、组织参观等形式开展警示教育;要抓好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

五、发挥“免疫系统”抵御性功能,从“六创”入手, 强化审计跟进本领

“打铁需要自身硬”。做好村级跟进审计工作,要从“六个创新”入手,健体强身、发挥免疫系统抵御性功能,增强审计部门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一要创新上下联通协调机制。省、市、县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村级审计的业务领导、工作指导和队伍建设,营造上下畅通的审计氛围。

二要创新科学的管理机制。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将村级审计列入审计项目计划,逐步建设动态的审计项目储备库,在强化计划与规划相衔接的同时,避免和减少审计交叉重复。

三要创新审计成果共享机制。要结合专项资金审计和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村级财务审计,把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起来;把审计延伸与审计调查结合起来,把查摆问题与强化整改结合起来。

四要创新审计信息化机制。探索以在线审计、实物审计为特征的村级联网审计系统,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审计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完备的数据库,为提高村级审计行政效能创造条件。

五要创新绩效审计机制。要从社会反响、资金使用、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村级审计的效率和成果,做到审计目标抓高度、审计立项抓深度、审计内容抓广度、审计方法抓力度、审计质量抓强度、审计成果抓应用度。

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第3篇

一、认清本质规律, 完善军队审计“免疫系统”机制

军队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将审计“免疫系统”与军队审计监督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军队审计工作高效有序的发展。

(一) 要加强审计监督顶层体系设计。

首先, 要集中精力在审计政策、审计理论、审计机制等的规范、创新、完善上下功夫, 不断用战略的眼光、思想指导和统帅审计工作, 维护好军队审计建设发展的方向。其次, 通过采取实施审计、调查研究等方式, 有侧重地对一些军队重点建设领域、重大军事行动、救灾突发事件, 以及领导关注问题经费的安排、使用、管理进行监督, 从宏观层面加以研究和分析, 抓住重点问题、关键环节的监管力度, 制定谋划出科学合理、详细完整的措施方案。

(二) 要完善审计监督法规体系。

从军队审计工作实际出发, 借鉴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提出的“三个功能”、“两个作用”、“六点要求”等, 理清一些不相符的制度规定, 制定出与其相适应的、可操作性强的经费预防、监督、惩处方面的配套法规及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等,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军队审计监督法规制度, 构建军队审计的新框架理论体系, 不断推进现代军队与国家审计建设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三) 要科学整合审计资源配置。

打破建制界限、部门界限、专业界限, 运用区域审计、上下联审、交叉互审等方式, 整合军队内部审计力量, 强化审计工作的规模效应和整体效应, 发挥好审计部门“经济监督卫士”作用。加强与司法、纪检和财务等部门的协作机制, 由审计机关单打独斗向联合各业务部门参与的审计合作机制转变, 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共同促进军事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

二、抓住关键环节, 发挥军队审计“免疫系统”作用

联系军队审计工作实际, 要发挥军队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 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 及时发现问题。

要积极调整审计思路、主动改进审计方法, 从“事后纠弊”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问责”转变, 前移审计监督的关口, 有针对性对经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岗位职责等可能或容易出现问题和漏洞的环节进行监督, 研究和制定防范对策, 构建刚性的监督体系, 不断加强军费使用的规范化、合法化。

(二) 严格依法从审。

审计监督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 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 我们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 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严格按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 按规定的标准作出评价, 按规定的要求实施处罚, 不当“和事佬”、“保护伞”,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不断维护军队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三) 推行审计问责。

推行审计问责制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重要途径, 要发挥军队审计“免疫系统”作用就要最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 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 更快地运用法定职能去抵御、查处这些病害, 同时对违法违纪的被审计单位, 要依据危害的程度给予通报批评、处罚和处分, 从而提升军队审计监督的威慑力。

三、强化重点建设, 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

军队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自身能力素质决定着“免疫系统”作用发挥的程度和水平, 必须强化审计机关自身建设, 提高“免疫系统”自身的免疫能力。

(一) 强化队伍建设。

要切实提高军队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拓宽审计工作战略思维, 提高审计理论认识水平, 及时调整审计思路和重点, 不断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作风, 努力成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高素质审计人员, 提高服务部队建设的实际能力,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二) 强化法治建设。

法治是审计工作的灵魂, 也是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的重要保证。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健全法制, 遵循法制, 增强法制观念, 做到依法审计, 依法行政, 认真贯彻法律法规, 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 完善监督职责, 强化监督手段, 规范监督行为。提高军队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才能为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强化信息化建设。

坚持推进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的重要手段。审计机关要坚持“以应用为核心”, 大力推进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 不断加强“军审工程”在审计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 更好地实现审计行政办公、审计资源信息化和共享, 提高军队审计工作效率, 为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

(四) 强化廉政建设。

廉洁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 一旦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有不廉洁的行为, 就会丧失发挥“免疫系统”作用的根本立场, 丧失对入侵“病毒”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因此, 必须强化军队审计部门的廉政建设, 加强廉政教育, 抓好审计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党纪军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廉洁自律和抵御外界侵蚀的能力, 增强审计机关的公信力, 确保审计队伍的清正廉洁。

摘要:“本文对如何完善军队审计“免疫系统”机制, 发挥军队审计“免疫系统”作用和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军队审计,免疫系统

参考文献

[1]、崔孟修.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审计研究简报, 2009.1

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第4篇

一、夯实基础,推进审计精细化管理

1.研究下发全行业年度审计工作指导意见,起草行业审计三年发展规划。结合2015年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特别是省联社强化内控管理的工作要求,下发全行业2015年审计工作指导意见,对行业审计指导思想、行业风险管控、审计管理机制、重点项目审计、问题整改机制、审计成果运用、强化科技支撑、加强队伍建设等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要求。按照省联社换届审计工作要求,起草了行业审计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审计工作指导思想、规划目标,推动全行业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发挥审计在推动法人单位商务转型和现代企业建设中的作用。

2.修订审计考核办法,组织开展工作考核。完善年度审计工作考核办法,注重加强审计基础管理、重点审计项目、行业审计工作三个方面的考核,明确考核流程、考核结果、审计缺陷标准,突出考核成果运用。年初制定了《2015年度审计工作考核方案》,修订更新了《审计工作考核手册》并在各法人单位自评的基础上,组织3批26名同志按照区域,以地级市为单位,对全行业62家法人单位2014年审计工作进行“推磨式”逐一考核考评打分,按照考核得分从高到低将法人单位划分为四个等级。2015年每季度末对各法人单位季度审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打分。审计考核工作的开展,有力推动了各法人单位强化审计工作力度,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3.深入基层开展审计调研。根据省联社审计委员会的工作安排,统筹安排审计委员会委员对江阴、昆山、如皋、无锡等2l家法人单位就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及如何落实银监会审计指导意见,加强审计指导、检查、监督和评价,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进行专项调研,并征求了如何加强行业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经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提交理事会供领导决策。

4.修订完善审计制度,规范操作规程。根据银监部门行业审计监管要求及中国内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结合法人单位反馈的意见修改完善审计制度办法,我部先后组织43人次,通过分组修改完善、集体研究讨论、逐步审核把关方式,完善审计基本制度、操作规程,增强内审制度的适宜性、可操作性,加强对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目前,已制定下发了《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信息科技审计管理办法(试行)》,《内部审计工作暂行办法》、《审计项目操作规程》、《行业审计实施细则》、《外部审计管理办法>等七个制度基本定稿。

二、扎实开展基层法人单位班子成员审计

l.认真开展直接实施的换届审计工作。今年以来,省联社自行组织开展了对淮海、东台、宝应农商行22名高管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并以质量提升为突破口,在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上下功夫,努力推动审计整体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一是开展审前分析和审前调研。在现场审计前,安排专人进行审前分析以及审前调研,提高现场审计的针对性,使得审计人员进场后可以立即开展实质性审计工作,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二是提高标准,狠抓现场审计质量。先后抽调131人次组成审计组,对3家农商行高管人员任期履职情况开展现场审计工作,揭示了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班子建设、信贷管理、财务会计、工资计划执行、案件防控以及少数班子成员遵章守纪、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违规违纪问题。三是精心撰写审计情况专题汇报和审计意见。向省联社党委汇报2家农商行的审计情况,起草3家农商行的审计事实确认书,下发,3家农商行全面整改通知和审计意见,为省联社加强基层单位班子成员管理和行业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委托、外包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一是严格审核确认书和报告。共委托中介机构对22家单位40名班子成员进行离任审计,对8家单位50名班子成员进行换届审计。组织人员对中介机构审计组的事实确认书进行全程监督把关,指出中介机构在项目进度、人员力量、审计质量、审计覆盖面、发现问题的深度、引用的制度条款及文书规范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向中介机构发出《切实提高委托审计项目质量的函》并现场沟通交流,要求中介机构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从问题的事实和表象入手,深入查找问题症结和风险点,提高审计质量,全面履行受托义务。二是创新监督方式,派出2名同志全程督导中天银会计师事务所江苏分所对滨海农商行换届的现场审计工作,派出4名同志全程督导海门、如东、丰县、邳州4家法人单位的监事长履职专项审计,审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三、精心指导重点专项审计工作

按照年初计划,主要开展了呆账贷款核销、工资薪酬和监事长履职三大专项审计。呆账贷款核销和工资薪酬专项审计主要采取各法人单位自行组织审计力量进行审计的方式,由审计部负责对审计报告予以审核把关;监事长履职专项审计主要采取交叉审计方式,由审计部派员全程参与。

一是呆账贷款核销专项审计。主要存在部分单位呆账核销管理制度不健全、呆账贷款核销程序不规范、已核销呆账贷款追偿力度不够、责任追究不到位及会计核算不准确等问题。二是工资计划执行专项审计。主要存在制度建设不够健全完善、乱用会计科目、工资费用化、执行工资计划不严肃不规范、一些单位员工工资总额及领导班子工资总额超省联社核定标准、超比例部分未纳入工资储备账户、延期支付管理力度不足等问题。三是监事长履职专项审计。主要存在监事长分工不当,监事会机构设置及相关人员配各不合理,监事会及专门委员会屡职不到位等问题。

四、严格督促相关问题整改落实

1.牵头做好审计厅发现问题的整改验收。组织8名同志对18家法人单位2012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问题整改方案进行先期会审,整理出每家法人单位整改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协同相关业务部门,分三组召开18场整改及问责工作方案过堂会,对照审计发现问题逐项、逐条审核,确定具体整改措施及问责方案。组织安排31人次对18家法人单位整改工作报告、整改证明资料进行逐户逐项审核、验收,确保报送材料达到规范要求,按时向省政府报告整改情况报告,整改情况得到审计厅、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认可。审计指出的5大类351个问题,277个整改到位,69个正在整改,合计占比98.58%。违规金额整改到位率89.02%;补缴税款167.34万元、滞纳金23.l万元;修订完善237个制度;行政、经济处罚1373人,累计2210人次,其中通报批评339人,警告150人,记过21人,记大过20人,降级17人,撤职6人,留用察看15人,开除11人,解除劳动合同15人,违规行为积分处罚627人次2487.5分,经济处罚989人次。

nlc202309081602

2.督促做好银监部门现场检查问题整改。组织12人次对31个被查单位2014年现场检查问题整改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力求整改规范、有力、到位。至2015年8月末,31个被查单位检查发现问题1304个,己整改问题1141个,正在整改的问题151个,合计占比99.08%,己纠正或整改金额占比91.85%。全行业累计处罚2284人次,其中记过56人,记大过20人,降级(职)11人,撤职8人,留用察看13人,开除5人,解除劳动合同1人,经济处罚1064人次,违规行为积分处罚551人次计1682分。

3.着力推动基层班子成员审计问题整改。安排6名同志督促2014年以来已进行换届或离任审计的32家基层法人单位上报问题整改情况,并对整改情况进行梳理,提出建议,对整改措施不力、不到位的单位进行进一步督促,推动问题整改到位。

五、认真总结,促进审计成果运用

组织力量对2014年自行开展的9个审计项目及中介机构对36家法人单位的高管人员履行职责审计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共梳理出八大类问题,形成《2014年省联社对基层法人领导单位班子和班子成员审计发现问题的通报》,并将问题汇总成表格,按照条线分发给省联社各业务管理部门,以便进行分类指导、管理、整改。通过深入总结审计发现的普遍性问题,从行业管理层面指导强化风险管控,促进审计成果转化利用。

六、进一步推进审计系统建设

为加快审计工作转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尽快在全行业推广建设审计系统,自2015年3月起对省内三家试点农商行进行实地调研,并赴江苏银行、浙江省联社进行实地考察,听取了各家系统建设情况,对比各版本功能,重点了解调研单位基层使用情况。在充分考察调研后,审计部门会同产品研发中心、信息结算中心组织3家主流厂商完成了概念验证、大数据平台性能指标等一系列基础测试,为确定系统总体功能、底层数据库、建设部署方案等提供技术依据。抽调14名业务骨干组成需求编写小组,讨论拟定了审计系统业务需求说明书,为下一步开发公司招标、审计系统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七、组织开展行业审计轮培训

进一步加强行业审计队伍管理,邀请南京审计学院专家对基层法人单位审计部门负责人、审计骨干、审计新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业务基础专题培训,共分4批次累计对332名审计人员开展轮训,并通过优化课件、提问互动、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效果,升业务素质。

新的一年,江苏省联社将在推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战略布局中,进一步贯彻落实银监会行业审计指导意见,围绕省联社强化内控管理的工作要求,以风险导向型审计为方向,运用“底线”思维,强化审计力度,注重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好行业审计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提高行业审计效能,不断提升辖内法人单位行业核心竞争力、风险管控力和业务发展驱动力,在融入“两个率先”进程中,更好地为担当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历史使命发挥保驾护航功能。

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第5篇

关注发展问题,切实加强对改革发展中重点和热点问题的审计调查,揭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和重大方针、政策和战略的贯彻实施;四是关注民生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精神,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关注民生工程,加强民生资金审计,真正发挥审计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改革的成败关系经济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稳定,关系百姓的日常生活。为此,金融改革也始终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不断深入。鉴于金融部门的重要作用,政府审计近年来一直不断加强金融审计的力度,金融审计也成为建立“免疫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减少金融领域市场失灵,增进社会福利,降低法律不完备性,发挥综合监管优势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作用。

一、金融审计可以减少金融领域市场失灵,增进社会福利

公共利益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失灵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需要政府对金融领域进行适当的监管,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向“帕累托最优状态”转变。公共利益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失灵表现在自然垄断、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的自然垄断和外部效应问题主要体现在银行业。一般来说,银行业规模越大,越具有规模效益,因此银行业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倾向。银行业的垄断会导致价格歧视、寻租等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影响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社会的产出效率;另一方面会降低金融业的服务质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减少社会福利。银行业的外部效应则表现在其破产所带来的高昂社会成本。银行业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可以说几乎每个人、每个经济单位都要和银行有一定的联系,银行业的破产不仅会影响到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且会给社会造成恐慌,导致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带来的损害远远大于银行的私人成本。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也存在于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中介。银行等金融中介的存在解决了信用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同时又形成了银行与存款人之间、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同时,金融价格体系的信息传递失灵,也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低效率。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第一,信息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信息产品的供给不足;第二,个体单位通过占有信息来完全占有信息带来的回报比较困难,说明了信息的获得具有外部性,其他人可以在不支付成本的条件下消费信息而获得收益;第三,获得信息的支出并不随信息数量而变化,因此信息密集型的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的性质。金融市场这几个方面的特征使金融信息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造成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存款人很难鉴别银行的经营状况,任何不利信息都可能导致存款人的挤兑,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和不稳定。

金融审计通过每年对重要金融机构的全方位检查,通过审计公告等方式促进整改,在促进银行业合规经营方面一直有积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负的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市场的服务效率和社会产出效率,减少金融领域的损失和浪费,从而增进社会福利,减少社会的不稳定性,这是政府金融审计在建立“免疫系统”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金融审计可以减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的法律不完备性

法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起源于边沁的执法思想,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贝克、斯蒂格勒和波斯纳则是这个领域的奠基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思想家边沁指出,法律应该制定成最优的,使其明确无误地定义犯法的程度及相应的最优惩罚程度,由法庭执行的最优法律具有对犯罪的最优阻吓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期,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加利?贝克第一个把边沁的思想变成一个经济学模型,用严格的经济学方法论述,并发表论文推导了最优法律和最优阻吓作用的条件。他的一个基本推论是:当法律设计到最优,由法庭来执法是最优的制度。此后斯蒂格勒改进了贝克的理论,形成贝克——斯蒂格勒模型,成为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波斯纳也认为,执法只需要法庭,不需要“监管者”,而现实中之所以有监管者,原因在于利益集团的游说,利益集团游说立法者而建立起“监管机构”来为利益集团做事,因此对整个社会而言有监管者比没有监管者效益更差。除此3人外,芝加哥学派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代表人物科斯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科斯定理在法律上

解释为,如果没有交易成本,只要有法庭来帮助执行合同就可以了,不需要监管者等机构的干预。总而言之,芝加哥学派的核心观点就是认为只要能够设计出好的法律,由法庭执法就是最优的制度,根本不需要任何其他机构行使监管的职能。但芝加哥学派理论的前提有两个,一是法庭必须是中立的,二是执法成本不予考虑。而现实中执法成本(比如搜寻证据的成本)是客观存

在的,而世界各国即使是在最有法治传统的国家里,法庭也往往受政治势力左右,更多地表现出效率低下和腐败等现象。一些学者从贝克——斯蒂格勒模型和科斯定理隐含的前提假设出发,依据不完备合约理论引申出“法律的不完备”理论。贝克——斯蒂格勒模型和科斯定理都是在“法律是完备的”隐含假设基础上论述了法律具有最优阻吓作用的条件下不需要监管者,施莱佛等人则认为法律即使是完备的,由于执法时需要耗费搜寻证据的成本,因此仍然可能需要监管者。卡塔琳娜?皮斯托和许成钢认为现实中任何法律都是不完备的,原因在于“法律是面对全体国民的,社会是变化的,而法律具有稳定性,所以立法人怎么可能预料所有将来会发生的事件呢?怎么能把法律定义的无限清楚,用语言准确地、无差异地写出来呢?”在“法律的不完备性”假设条件下,许成钢认为根据贝克——斯蒂格勒方法制定最优法律而得到的结果并不是最优的,因为法律的阻吓作用会由于其内在的不完备性被削弱,并会产生阻吓不足和阻吓过度等问题;施莱佛等人关于“执法成本的存在使得监管具有必要性”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即便寻找证据并不费力,甚至当证据确凿无误时,当法律不完备时,法庭执法仍然不能达到最优”。由于法律的不完备性使得法律的设计和法庭执法都不可能达到最优,引入监管机构的主动式执法可以改进法律效果。通过主动式执法,监管机构可以阻止危害事件的发生。监管机构事前预防的主动执法与法庭事后惩罚的被动式执法相配合,可以弥补法律的不完备,解决高度不完备法律下司法机构执法效率低下等问题。皮斯托和许成钢在贝克——斯蒂格勒模型的框架中引入法律的不完备性和主动执法者(监管者)后,证明了如果监管者没有任何私利地为社会谋福利并能够无成本地、准确地观察到所有发生的事件,那么不完备的法律仍然能够达到最优。但是现实中这两个条件并不具备,因为监管者一般都是政府的代理人,是有其自身利益的集团,在执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政治势力和激励的影响而出现谋私的腐败现象,并且监管者的监管也不可能是无成本的。在监管有成本的客观事实面前,什么是需要监管的,什么是不需要监管的,也就成了有条件的了,在经济学中一般认为监管所带来的成本不应该降低社会的福利。如果成本是外生的,在两种情况下需要引入监管,一是法律特别不完备,二是有害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足够大,而金融领域满足这两个条件。一方面金融领域的法律比其他领域的法律更不完备,因为在信息的传递和技术的变革高速运转的条件下,金融业务的交叉现象和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层出不穷,造成即使出台不久的金融法规也频频出现漏洞,金融法律特别不完备,需要引入监管者;另一方面,金融市场一旦出现有害行为就有可能累及整个经济,其损失可以说是足够大,法庭事后的被动式执法不能弥补这一损失,因此应该引入事前主动执法的监管者来防止有害行为的发生,减少损失发生的概率。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法律的不完备性问题仍然将在一定时间长期存在,而且不同的金融监管部门由于监管范围的不同,在监管资源共享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摩擦,所谓分业监管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以次贷危机为例,在迅速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面前,基于权力分散和组织独立的监管体系并不能有效地实施功能性监管。作为分业经营的衍生品,包括功能性监管在内的分业监管体制对市场的监控信息是支离破碎的,即使在交流过程中也会大量流失、扭曲,调控行动的一致性更会由于权力机构固有的利益属性而失去效率。美国现有的功能性监管模式并不能显著改善监管滞后问题。而依据法律赋予的职责,政府审计在金融领域有着其他部门所没有的综合监督优势,并且政府审计一直有较高的独立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政府审计作用的增强,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作用日益明显,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金融领域的政府审计中,在促进加强执法方面,金融审计必将有更大作为,在金融领域积极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三、金融审计在我国当前金融业的经营模式下,可以发挥综合监管优势

美国于1999年正式出台并实施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开始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基于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线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成熟而日渐模糊。而我国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加快了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步伐。在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法制、改进监管手段的基础上,对金融监管的组织框架进行了重大调整,相继成立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形成银行、证券与保险分业监管的格局。然而随着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及入世后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国际化经营趋势日益增强,使分业监管格局下的金融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2003年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已修改为:“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项修改虽然确定了我国金融业在短期内仍然继续实行分业经营,但显然已经为金融机构今后的混业经营留下了适当的发展空间。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是以金融行业划分的分业监管模式,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实施监管。这种监管模式有利于明确监管者职责,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技术,集中控制金融市场风险。但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也存在着自身不可消除的缺陷。另外,虽然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监管,但是银行、保险与证券等业务之间已经出现了相互渗透的现象,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如光大集团控股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公司、光大永明保险公司、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对分业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过程中,金融审计可以更好地发挥监管的优势。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优点之一是使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更加专业,这样既便于内部管理又有利于货币当局的外部监管,可以从总体上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质量,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随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交叉削弱了分业监管的业务基础,使得原有的以机构类型确定监管对象和领域的监管模式难以发挥作用,政府金融审计可以发挥综合监督的优势,在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业之间资金和业务往来日益密切的情况下,对分业监管模式做出积极有益的补充,降低金融体系的分业监管运营管理模式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第6篇

观为灵魂和指南,紧密围绕“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这个中心和大局,立足于审计的服务性、宏观性和建设性,进一步强化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揭示和防御功能,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立足服务,强化监督,进一步发挥审计的预防功能。

通过审计发现问题,纠正问题,这是审计的传统职责。人们对此已是非常熟悉。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并不意味着不查处问题。但是,通过免疫系统的作用,可以发现和纠正微观个体存在的问题,并对可能影响经济社会系统正常健康运行的不利因素,特别是可能对系统总体产生危害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出预警,促进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消除风险,清除隐患,从而保证经济社会运行系统不出大的问题,始终健康运行。过去强调审计要强化监督,当好“经济卫士”,侧重的是事后监督,现在要求审计发挥“免疫系统”作用,加强“疾病预防”,强调的是事前介入、事中跟进、事后审核。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创新审计工作,要在审计监督中深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变事后的查“疫”为事前的免“疫”。

一是工作的理念要有创新性。做到打破常规,服务发展,围绕事前介入、事中跟进、事后审核来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审计手段、创新审计方式。在机制上,统筹审计资源管理,提升审计整体效能;在手段上,全面推行计算机审计;在方式上,注重前移审计“关口”,积极推进跟踪审计,切实提高对各种重大“病害”的感知力和预防力。

二是在工作安排上要有预见性,做到围绕中心,及时跟进。审计项目安排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只有紧扣武汉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紧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审计的成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是在问题的分析处理上要体现服务性。审计不能就问题查问题,要做到围绕经济干审计,跳出审计看经济。在切实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要立足于更好地提供审计服务,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深刻剖析问题的原因,准确反映影响单位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和措施,促进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和发展。

二、立足微观,着眼宏观,进一步强化审计的揭示功能。

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不仅是在微观经济领域加强监督,更主要的是要在宏观经济的视角内,关注国家经济安全。对我国来说,突出的是维护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经济信息安全等。审计人员必须有广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准确的判断,注重发现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苗头性问题,及时揭示、纠正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各种“疾病”,保护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就不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合法合规性审计上了,不能再抓大案要案了,而应当主要开展绩效审计。这种认识是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的。刘家义审计长反复强调要“两手抓”:一手抓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线索,促进反腐倡廉和民主法制建设,一手抓揭示和反映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重大管理漏洞,促进深化改革和效能政府、责任政府建设。

一是要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揭示重大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对重大宏观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国家宏观政策的规范落实,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政府的行政效能;另一方面,也可及时发现、反映宏观政策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推进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更好地发挥出政策的导向作用。

二是要着眼于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揭示重大违纪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确保国家资产安全。国家审计的首要任务就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要通过审计监督,切实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维护经济秩序。

三是要着眼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揭露效益低下,环境污染等问题,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积极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维护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是建设生态文明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是着眼于维护民生的角度,揭示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坚决维护群众利益。审计的根本目标就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重点关注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资金,坚决查处与民争利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三、立足建设性,坚持批判性,进一步强化审计的抵御功能。

审计监督作为一种制度存在,本身就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一种威慑,使之顾虑到被审计发现的几率和犯罪的成本,不敢轻举妄动,从而限制、减少违法违规行为,对经济和社会起到免疫系统的作用。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国家资金、国有资产“看门狗”或“经济卫士”的说法在内涵上是相近的。审计通

过威慑发挥免疫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如果审计监督制度形同虚设,无所作为,违法犯罪人员对审计就会无所顾忌,审计的抵御功能就会接近于零。因此可以说,审计抵御功能,主要是建立在审计监督功能充分发挥基础之上的。

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第7篇

免疫系统”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审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信息化浪潮逐渐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也深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生产、组织、管理方式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变革,计算机信息系统逐步成为承载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开展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同时,由于资金、技术、开发周期、管理、经验、知识产权等原因,这些信息系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问题,成为威胁国家财政、金融、国有资产和资源、民生、生态环境及国家信息等系统安全的潜在爆发区。

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国家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实现审计事业的新发展,结合我国审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该如何有效应对?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以数据审计为基础,以发现大要案线索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微观功能

我国审计机关自建立以来,计算机审计经历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和向计算机审计转变的两个阶段。通过多年的数据审计实践,我们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总结了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法,开发了一系列数据审计软件,成为审计人员开展数据审计的有效工具。在对银行、海关、电信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审计中,这些经验、技术方法和审计软件对发现大要案线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迈出了由以手工审计为主逐步向计算机审计发展的关键步伐。应坚持以数据审计为基础,逐步使其成为审计人员普遍掌握的基础审计方法,加快完成由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的跨越。通过开展数据审计,注意发现大要案线索,及时揭示国民经济各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微观功能。

二、以信息系统审计为高地,重点揭示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宏观功能

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内部的信息系统将逐步整合,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也将逐步融合,“信息孤岛”的现象将逐步消除,审计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视角也必须逐步从转向一般特殊、从“细胞”转向组织和系统。只有站在系统思维的高度,通过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统筹兼顾相关信息系统的总体和具体情况,才能够充分扩展审计的视野,准确把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业务范围、工作流程和控制环节,进而及时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点,并放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背景下通盘考虑,才能为维护国家安全发挥好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宏观功能。

三、积极探索联网审计,建立预警机制,前移审计关口,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等基础网络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处理业务、从事管理的基础信息平台。借助网络建设和应用开发,以部门的预算跟踪及联网审计为试点,逐步探索各部门、各地方的预算执行及其他常规业务的联网审计工作,通过植入相应审计模块或软件,建立起预警机制,及时或实时发现违法违规事件,做到关口前移,逐步实现“三个转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

四、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结合信息化工作,改革机关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为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提供坚实的技术和组织保证

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第8篇

本文主要以2009年1月16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广东省预算执行审计条例》为契机,依据2008年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提出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阐述了预算执行审计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含义,分析了两者的关系以及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意义,并揭露了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的“四重四轻”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范围、方式方法和内部管理入手,进一步强化“免疫系统”功能发挥的建议和对策。

一、预算执行审计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含义

《广东省预算执行审计条例》第二条明确了预算执行审计的含义:“本条例所称预算执行审计是指本省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对本级政府、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2008年,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提出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指出:“审计的本质就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推进民主法制的工具。”审计的“免疫系统”理论是对科学审计理念的新概括和新发展,是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环境和审计需要变化所做的调整和转型,为新时期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指明了方向。

二、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意义

(一)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迫切需要。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经国家权力机关审批后产生了法律效力,成为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审计部门依据《审计法》及有关规定,代表着国家权力机构和公民履行职权、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确保国家政令畅通,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

(二)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客观要求。

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就是要强化国家预算总闸门的检查,将关卡前移,从源头开始,按流水跟踪,揭露资金流转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清除贪污腐败的“毒瘤”,起到清除功能的作用。

(三)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修补功能,是法制化、规范化的形势需要。

人体内免疫系统的“修补功能”是指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审计的“修补”功能不但是审计之后发现的问题的“小修小补”,更是相关制度的“大修大补”以及填补相关制度的“空白”,让审计工作更好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执审必严,促进依法行政,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民主法制进程。

(四)发挥审计“免疫系统”预防功能,是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强烈要求。

一个健全的免疫系统,不仅要及时地发现病毒、杀死病毒,更重要的是需要有稳定、可靠、实时的预警。审计机关除了要对已存在的问题进行查处和修补、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揭示和抵御,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优化审计管理,发挥审计的预防功能,对不真实、不合法、不规范等问题,在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关健时刻给予制止约束。

三、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的“四重四轻”问题

在预算执行审计中,由于现行审计体制不完善、思想认识不统一、知识结构不完整、整体效应比较差等方面的原因,存在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的“四重四轻”问题:

(一)重资金核算审计,轻预算管理审计

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大多数审计人员仍然习惯于对账务如何处理、科目如何调整、会计基础是否规范等方面审计得较严格,但忽视了财政预算管理审计,导致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监督不到位。这事必造成就事论事、审不深、审不透的结果,“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将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二)重资金到位审计,轻绩效评价审计

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审计人员往往只看资金是否到位、财务如何核算,而对于专项资金的后期管理和使用效益情况审计得较少。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审计人员对基本建设、社会保险等知识了解不多,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审计不到位,就会留下许多漏洞,“免疫系统”清除功能的发挥将只是空口号。

(三)重揭露问题审计,轻完善机制审计

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审计机关在揭露和查处重大违纪问题、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完善体制机制方面仍然不够重视,导致“隔靴搔痒”、“头痛医头”的现象时有发生,“免疫系统”的修补功能将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四)重事后监督审计,轻事前事中审计

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审计机关每年一度的决算审计,多为事后审计。若发现问题,已是“砧板上的猪肉”,走是走不掉了。如果审计机关对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比如政府采购、抗震救灾等,能够提前介入、全程跟踪,那“免疫系统”的预防功将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强化“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而且使审计应有的功能萎缩,起不到“审、帮、促”的作用,因此必须更好地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一)明确审计内容和范围是基本要求

1. 强化预算管理,做好基础工作。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上下级的财政分配关系。其中预算编制又包括预算收入编制和预算支出编制:预算执行包括预算收入执行和预算支出执行情况的监督。审计机关要加强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要关注支出的优化结构,为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服务;要提高预算草案的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

2. 关注绩效审计,抓住关键项目。

我国遭遇金融危机时,经济低迷,审计机关应该把审计的重心放在“扩内需、促消费”以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政策是否落实上来,确保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审计机关可结合国家政策每年选择一些重点资金和项目开展深化审计,评价时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而且还要结合资金的性质评价其社会效益。审计机关还要帮助财政部门、用款单位精打细算,花小钱办大事,促进其全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只要财政资金得到安全有效地使用,“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3. 完善机制体制,促进依法依规。

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要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思考,全面评估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有效性,制定科学的审计实施议案;对专项资金的审计以政策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末端、工程决算资料等内容为切入点,重点关注管理漏洞和缺陷,从完善机制、体制、制度角度进行深入思考。这些从体制、机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了审计意见建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了被审计单位堵塞漏洞、加强管理,有利于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修补功能。

4. 全过程跟踪审计,深化目标要求。

审计机关要更新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方法,着力实现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转变,做到边审计、边整改,弥补事后审计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或者发现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缺陷。如2008年广东省对汶川抗震救灾款项及灾后重建审计,采取提前介入、全程跟踪、强化监督的方法,在促进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安全和有效使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省人大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免疫系统”预防功能发挥得好,可以有效避免违纪违规事件的发生。

(二)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是有效措施

1. 采用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办法。

在预算执行审计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常规审计的成果,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在预算执行审计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可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要求各业务科室结合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从而确定审计深化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安排好人力,重点突破一些部门、单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审计人员方法得当、依法运作,“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就能得到有效发挥。

2. 采用目标跟踪法。

在审计过程中,可根据资金拨付程序从上到下、从一级到二、三级预算单位,对有线索、有疑点的资金,顺藤摸瓜、层层剥离、穷追不舍进行一直追踪到具体用款的单位或项目。对专项资金要追踪用款单位有无资金预算计划、内控制度是否严密有效、资金的使用是否规范合理。

3. 采用一般与重点兼顾的方法。

审计机关可每年选择一些单位进行全面延伸,不仅对其主管部门,而且还要对其下属单位一起审计。从审计查处的问题看,有些部门家大业大,一旦乱用滥用权力,就容易出现私分公款或个人贪污腐败问题。

(三)逐步完善审计管理是根本保障

1. 完善内部管理。

审计机关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要在认真总结以往“一体化审计”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全面实行“交钥匙工程”。审计项目一经确定承担项目审计科室,该审计科室要负责确定项目主审直至资料整理归档等“一条龙”的工作。同时,进一步清晰明确审计组和具体人员的内部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保证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

2. 加强队伍建设。

审计机关要大力推进以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业务水平为重点的能力建设,促进审计人员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要着力培养一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机关管理的行家里手。只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得到广泛提高,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3. 计算机辅助审计。

上一篇:教育局党委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第二阶段总结下一篇:高三学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