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

2024-05-15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精选6篇)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 第1篇

白桦林好地方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演唱中体验歌曲的情感,抓住音乐形象“谁在唱?唱什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想象力,提高学生对歌曲中音乐形象的把握和表现力。通过歌曲演唱体会漂泊异乡的人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及对壮美大自然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设置的情景中,用对比、感受、体验的方法学习歌曲,表现好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熟悉一个降号调的识谱,自信而富于情感的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曲谱及第一段歌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运用正确的歌唱声音自信而富于情感的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1.一个降号的调的识谱与2/2。2.歌唱中气息的正确运用。

牧场上的家

——小学五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歌曲表达出的对家乡的依恋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聆听、体验、对比等方法,在感知、情感体验、参与音乐活动中学唱歌曲,表现好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歌唱中体会并掌握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贯的声音的运用。2.巩固对弱起小节的认识,感受弱起小节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好歌曲《牧场上的家》。

(二)教学难点

带有弱起的乐句学习。

思乡曲

——小学五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欣赏《思乡曲》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思乡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聆听、对比、模仿、体验、评价等方法来鉴赏乐曲,运用色彩表现的方式考察、帮助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恰当地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认识《思乡曲》的曲式结构,引导学生能够深情的演唱作品主题旋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分析乐曲各部分的音乐情绪,并唱好主题部分旋律。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情绪的变化。

狐狸和葡萄

——海淀实验小学一年级舞蹈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创设童趣情境展开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想象能力。

2.在学习中感受音乐的美和舞蹈美。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巩固常规舞蹈课堂训练组合,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自主创编活动,培养更强的创新能力,感受舞蹈所带来的喜悦。(更具体为好,创编什么活动?哪方面的创新能力?)

3.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和热身活动身体的“头、臂、脚、腿及模仿能力”的训练。2.学习舞蹈《狐狸和葡萄》组合。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习、创编舞蹈综合表演《狐狸和葡萄》组合。2.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和配合。

(二)教学难点

学生即兴创编舞蹈动作“狐狸、葡萄、小鸟”。

《小雨沙沙沙》

——小学一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聆听并感受《小雨沙沙沙》欢快活泼的情绪,学生有用歌声表现歌曲情感的愿望和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听、唱、演等多种音乐活动中,学生感受和表现歌曲《小雨沙沙沙》,表达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体会活动中的快乐与成就感。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学唱歌曲《小雨沙沙沙》后,学生能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背唱歌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完整背唱歌曲。

《北京喜讯到边寨》

——小学五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通过欣赏乐曲学生能够感受到热烈欢快的情绪,对苗族、彝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有进一步了解,学生更加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为各乐段伴奏,学生能表现出音乐热烈的情绪。

2.通过填表,学生能听辨出乐曲第一第四乐段在乐曲中的位置。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快速、准确地听辨出乐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2.学生对乐曲第一、第四乐段的旋律记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听辨并记忆乐曲第一、第四乐段。(是否也要表述:聆听、感受理解全曲的内容表述)

2.学生快速、准确地听辨出乐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合二为一更好)

(二)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是否真是个难点)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 第2篇

目前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学习的程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能力得到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本节课学习内容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培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

-----对全校教师的业务培训

问题及困惑

(1)“这节课我准备挺充分呀,怎么没达到效果呢?”

教学不敢忽略任何一个知识点,处处费时费力,处处不深不透,导致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有效突破,核心问题抓不住,费很大的周折,下课后自己累得一身汗,留下一脸茫然,唉,教学真是个遗憾的艺术。(2)“我怎么总是讲不完课呢?”

备课时搜集大量的资料,但问题是,材料的选取、运用不太得当,尤其是不能根据重点、难点、疑点、争议点、学生需求来合理选用,导致课堂容量加大,影响课堂主旨任务的完成和核心目标的达成。(3)“枯燥没意思,课应该怎么上呀?”

个别课堂“知识中心”“考试目的”非常严重,一节课就是根据学案看书、标划、填写、记忆、检查。能力培养、情感激发、认识形成全然不见踪影。(4)“谁之过?”

某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选用与知识内容、学生理解能力等不相符合,看着学生茫然的眼神,老师更困惑,现状及诊断

现状:教案或者课件上、学案上呈现的教学目标,很多是形同虚设,只是呈现出来了,老师和学生都没有理睬,整个课堂的教和学与目标关系并不紧密。

诊断:目标本身从内容到表述不准确、不明确,没有可操作性和导向性,难怪它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结论:教学目标不重视不准确不明确,教和学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指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今天我想讲三个话题:教学目标的地位及功能,教学目标的解读,如何规范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地位作用及功能

(一)新课程下教学目标的地位及作用

1、新课程教学活动的实质:

老师与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堂教学,通过开放互动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能力。简言之,教学是老师与学生通过互动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

2、教学目标的地位及作用:

解决的是教和学要“达成什么”的问题。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引导教学过程的设计;

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影响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没有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形成一堆无序活动的简单连接和叠加,容易造成学习内容的杂乱和学习质量的低下。所以,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和贯穿始终的灵魂。正如崔允漷教授所说:“它(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的四个功能

1、定向功能

教学目标具有定向功能,使教学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定向开始。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登山、渡河)如果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就会导出有效地教学;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

2、激励作用

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在教学活动中,要想使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教师就应当在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3、中介功能

教学目标的中介功能,表现为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联结点。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式、手段及教师和学生等因素构成的动态过程。各个因素发生关系,主要通过教学目标。某种教材之所以可用,某种技术手段之所以可用,是因为他们能够为实现已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可以说,正是有了教学目标,才使教学活动的其他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教学系统并使之有效地运行。

教学目标的功能

4、测度功能

教学目标作为预先规定的教学结果,自然是测量、检查、评价教学活动成功与否,是否有效的尺度或标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目的的具体规定或准确规定,肯定要对教学结果予以构想和预定。构想或预定的结果是否达到,还差多远,必然需要某种尺度测量。测量的尺度是什么,自然是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也具有测度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解读

(一)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我们有时会机械地理解三维目标,不管什么课,什么内容,有时与课程内容本身无关。

1、三维目标是课程而非课时目标

是帮助学生在三个维度上发展,而不是每节课都能达到,如能力、情感.《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有的老师就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学会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2)学会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显然,这些目标学生绝不可能在学习两三个课时以后就达成。

2、各科课程的维度取向不一样

知识与技能:新知课与实验课

3、教师的表率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大课程论认为在学校对学生发生影响的一切要素都是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

(二)三维目标各有侧重: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这是课堂的基础目标。因为我们上课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这是能力目标,思维目标,也是灵魂性目标。让学生会学习,能够自主的解决问题。这也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的爱学目标,是动力,也是非智力目标。研究表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智力因素只占百分之二十,而非智力因素能占百分只八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意志力等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及陈述方式

1、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2、目标陈述也有相应的三种基本方式:

A、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指向可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B、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C、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指向无需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例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三、如何规范设置教学目标

(一)当前制定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备课时只备教学内容与方法,不备教学目标。

原因:不备源于不重视。

要求:在课程目标、模块目标的基础上确立课时目标。

课程目标与模块目标在各科目的课程标准中已做了明确的说明,老师们需要以此为基础,确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因课而已、因人而异,需要老师创造性的劳动和集体的智慧合作。

问题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不一致。

原因:教学目标存在虚设或架空的状况。

要求:教学目标应统帅教学并贯彻教学过程始终。

问题三:无法突显教学重点。

原因:备课不充分。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学效率无法提高,高效课堂难以实现!

要求:充分备课、明确教学重点,引导教学设计。

(二)有效教学目标的三要素及实现

准确性---教学方向。具体性---可操作。简约性---少而精,重点突出

1、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1)依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方面,我们编制的所有目标不应当超标,另一方面,全部目标的合成,也不能低于标准的总体要求。

(2)根据教学内容

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要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顺着编者思路去设计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

(3)结合学生实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必须予以充分考虑,在重视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适当照顾“两头”,即对学优生与学困生因材施教。

具体性,是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避免含混不清和不切实际。

教学目标设计,解决的是教和学要“达成什么”的问题。如果教学目标含混不清,不便理解和把握,势必会影响“如何教学”,即教学策略的制定;影响对“教学得怎么样”的评判,即教学评价,也就不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失去明确的方向,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行为动词如不准确,可操作性、导向性、可测性就不强。那么,目标的行为动词有什么特点呢?应该如何表述呢?

(1)教学目标的分类

第一类别:结果性目标,指学生能够获得的知识。

“了解”——行为动词:如说出、写出、辨认、选出、举例、复述、描述和识别; “理解”——行为动词:如解释、说明、阐述、归纳、概述、概括、判断、整理; 运用——行为动词:如分析、比较、探讨、讨论、质疑、总结、评价。

第二类别:体验性或者表现性目标,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也反映教学的可操作性,即在处理问题所选择的过程与选择的方法,再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的内容,作为学习成就可以测量的。

学生感悟力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行为动词:如经历、感受、参加、尝试、交流、合作、分享、体验、认同、接受、同意、反对、称赞、关注、尊重、克服、拥护等。

①教学目标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要符合实际。

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可能包括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确定应该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弄清哪些目标是重点目标,哪些目标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从而确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②每一课时要以一个基本目标为主干。一节课不可能对学习领域的所有目标全部落实到位。A、行为目标可以用来表述结果性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领域的目标要求,而且落实也容易做到。

B、体验性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要求,就不是通过一两节课的教学能立竿见影的。

因此,体验性目标只能作为具体学习行为目标的补充,要慎用。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多元性,并不是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

3、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简约性

(1)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宜太多,宜简单,突出重点

教学目标设定太多的话,一方面不利于突出重难点不利于检测当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2)重点目标,制定得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

一堂课完成一、二个教学目标把目标的指标要求规定得具体些,这样学生才有时间和空间朝着明晰具体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维的深度。这样的目标设计,才能保证学生每一堂课都学有所得。目标设计过多,缺乏重点,就每一个目标来说,就很难做到具体可行,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目标的达成,也往往只能浮光掠影地一带而过,无法保证每一个教学目标得到具体落实。

好的教学目标就是具体突出教学重点,抓住了教学中最根本的东西并加以明确化、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调整的范例展示,语文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陈述对比: A、“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十分含糊的目标,不能给教学及其评价提供具体指导;

B、“提供报上的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85%的句子分析得正确。”

评价:按行为目标因素来表达,目标陈述就很清晰具体了。

由以上对比分析,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可以简单归纳为:

(1)准确、具体、简洁、明了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用可衡量、可评价的外显行为动词来界定,如“能运用„„.自由表达„„”等。我们对教学目标的描述不要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比较抽象、笼统、模糊,不易测量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而应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2)行为主体是学生

例如,“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这个目标也就是“学生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而不应采用 “教会学生”、“培养学生”等用语。

(3)体现三维目标要求

(4)要有可操作性、可测性,指向性、导向性要强

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抓教学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突破和讲解,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同志们,方向明确,就要风雨兼程。教学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结果的有效还需要过程的精彩: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的课堂生成----这样,我们才能在终点收获一路的精彩。

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

目前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学习的程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能力得到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本节课学习内容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培养。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

如何实现教学目标:

一、有明确的具体的易于实现的教学目标。

课堂上亮出教学目标,等于明确了师生彼此都要完成的教与学的目标,教者心中有数,教学时有的放矢,尤其是学生学有目标,知道自己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心中充满期待,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这样,师生会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有效性教学也就落到了实处。

二、有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并且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每一节课都是由若干个环节组成,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有效性教学就体现在每个环节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易到难。教学环节清晰,课堂节奏紧凑,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每个教学环节都是教学目标的细化,都是实现目标达成的具体步骤。就本节课而言,教师在安排教学环节时,应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目标中理解重难点上。

三、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学生的学才是课堂的灵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体现。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学生的积极参与无疑必不可少的。

四、教师有恰当的方法点拨。

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自觉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正确的引导,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注重针对目标任务进行恰当的评价。

注重科学的评价: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对于学生的评价亦是如此。注重明确、激励性评价,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习惯,在课堂评价时,则注重指导,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 第3篇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置背景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更为广泛地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流。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是把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以往那种只懂专业、对英语一窍不通,或者只懂英语而别无专业所长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经济需要知识面比较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这种大背景和环境下,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发展、发展有空间”的技术复合型、应用性英语人才,许多高职类院校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当然,其课程名称差异极大,有“商业英语”、“商务英语”、“商贸英语”、“外贸英语”、“经贸英语”等。

二、商务英语的概念及其课程目标

一直以来“商务英语”学科归属倍受争议。什么是商务英语?学术界还未形成一个统一或权威的概念,但普遍认为商务英语应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商务英语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其内容除语言文学外,还涉及经济、贸易、财会、管理、法律和文化等诸多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领域。很多学者称其为“交叉性”学科,因为它只涉及了上述各学科的部分内容,却并不包括这些学科的全部内容。换言之,它是上述学科部分内容的综合而不是全部内容的总和,是英语教育的一部分,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和文科教育所能提供的其他方面的素质、能力复合在一起,共同造就在国际背景下能够从事商务活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商务英语是一种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是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专业人士所学习或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是现代英语的一种功能变体。Huges (1995:9)认为: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EGP, English for Generd Purpose)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EGP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熟练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重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商务英语的教学固然也重视如语言结构和功能等语言基本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但其教学的重点却是在商务环境。EGP把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课程来教授,而ESP有着极其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交际需求。Strevens (1988)曾经从需求分析、教学内容、语言分析等角度提出了ESP的四个根本特征:1)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2)课程在内容上与特定的专业、职业和活动有关;3)在句法、词汇、语篇、语义及语篇分析上,课程重点必须放在与那些特定专业、职业及与之相关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必须与EGP有鲜明对照。

商务英语是现代英语的一种功能变体,是ESP的一个分支,并非是另一种性质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教学。因此,笔者认为高职商务英语课程目标是:商务英语课程是适合高职教育特征和高职学生实际的英语技能课程,围绕“理论够用,突出实用”的原则和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标,旨在通过学习商务英语语料和商务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目标岗位(群)的实用性商务英语技能;课程除了必要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的讲授和训练以外,核心应是围绕目标岗位(群)的最新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具备在特定目标商务情境下灵活地运用英语解决实际商务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近些年,商务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教材、课程设置、实践环境、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据笔者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与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有很大关系。

通过对本市部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解,我们发现其课程现状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基础英语为主线,开设与传统英语语言专业类似的课程,如综合英语(有的学校称为基础英语)、英语泛读(或称之为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语法、英语语音、英语写作、英汉翻译、英语视听说、英美概况、英美文化、英美报刊选读等英语语言类课程。这些课程大都为长线课程,一般要开设2—5学期,因此,学分比例大,学时比较多。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一些与商务专业相关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单证、商务函电、商务礼仪、商业策略、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地理、市场营销、审证与制单、外贸综合业务等商贸专业类课程,有些院校也把普通商务英语课程包括在其中。

另一种则以商务英语类课程为主线,如以商务英语教程替代传统的综合英语,商务英语泛读替代英语泛读,商务英语口语代替口语,商务英语写作代替英语写作等,这样就极大地减少了传统的英语语言类课程,增强了商用英语的训练时间。也有的学校兼而有之,既开设英语语言类课程,又开设商务英语类课程,如:既有英语写作,又有商务英语写作。然后在这些英语类课程的基础上,还开设商贸专业类课程。

笔者认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仍然是英语语言课程。通过对基础英语类课程或商务英语类课程及商务专业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形成的主要能力是英语语言能力,同时也掌握一定的商务实务和商务活动知识,可以在国际商务环境下运用英语进行一般的商务活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应该是具有较好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具备较强的国际商务实务运用能力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四、关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高职商务英语课程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其课程设置也应该围绕这个目标来展开。

1. 课程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应以学生的未来职业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来研究专业本身的课程设置,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念,按照工作需要来培养学生的技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就是院校的市场。因此,要想“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学生”,学校就应该做到充分地调查市场,分析对应的岗位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确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如,开展问卷调查或座谈会,讨论课程的设置。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建校开始,就一直邀请企业参与审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参与各专业的教学活动。其成功的经验表明,以学校为主体的产学合作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教结合,工学一体”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落实到专业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上。

2. 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都会涉及运用英语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或处理外贸函电与单证等业务。为此,具有一定的运用英语从事外贸活动的能力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根据专业特点,高职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可把外贸英语会话课定为核心课程,作为教学主线,在课时安排、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予以重点保证,使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应用。而其它专业基础类课程,如外贸函电、商务单证、国际贸易实务等则要与之相配合,为核心课程作必要的补充和奠定基础之用。

3. 整合课程结构,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当今社会信息万变,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高职院校应及时对陈旧、过时的传统课程进行整合,使课程结构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既方便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紧跟时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应优化各种教学资源,鼓励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契机,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学模式的有效改革。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关系着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关系着该专业能否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各高职院校应重视课程设置体系改革,加快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鲁亚.“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与实践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 2005, (6) .

[2]邱桂林.高职商务英语课程目标和教学原则.科教论坛.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 第4篇

【关键词】目标设置理论;体育教学;实践应用分析

中国分类号:G633.96

0.引言

与其他文化课相比较,体育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的运用目标设置理论进行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注重设置目标的准备阶段

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预先对设置的教学目标进行需要评估,就要求学生去朝着目標完成是非常不合理的,而且,这样的教学目标很可能起到反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时,应该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考察,然后再根据教学的整体目标对每个学生进行考察,找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及时加以改进。通过对整个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分析,教师可以从中找到最适合的整体目标,并通过观察的方式,得知学生是否能够实现[1]。例如,以“长跑”这一训练课程为例,教师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时,首先应该对整个班级的整体需要进行评估,然后再设置具体的目标,如“在本学期将要结束时,每个学生需在五分钟内完成1000米的长跑”。通过类似的方式,教师再对每个学生的优势进行考虑,将班上还有待提高的学生一一列出来,为他们设置具体的、可测量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能力较强的学生的体育水平,同时,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起到很好地帮助。

2.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设置明确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以便于学生针对性的参与某项任务的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设置时,一定要非常明确、具体并带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设置的目标较为空泛、模糊、无法量化,则无法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2]。例如,教师在进行“排球垫球”这一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垫球的个数、垫球的范围以及垫球的高度进行目标设置,让学生严格按照设置的目标要求进行学习,并设置合理的目标时间,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努力地练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目标。对于先完成任务学生,可以让他们提前休息,给还没有完场任务的学生施加适当的压力,促进他们更加努力地练习。在下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利用集合的时间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学习。通过这样设置明确目标方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同时,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成绩做出评价,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3.设置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目标设置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进行体育实践教学时,可以预先将教学分为几大步骤,然后再对各个步骤制定具体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逐个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提高挑战欲望,充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体育练习中的枯燥感得以消除。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目标设置理论教学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的氛围变得轻松愉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将被动的学习过程转变成主动的学习过程,加快学习速度的同时,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3]。例如,教师在“正面双手垫球”这一课程中,对教学进行目标设置时,可以对学生的基本动作进行目标设置,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垫球成绩做出目标设置,以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练习,另外,对于能够完成教师目标设置要求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自由活动的精神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时,应该对目标时间进行合理的设置,如果时间过长,会使学生觉得很容易完成,反而起到反作用;反之,如果时间太短,则会使学生认为难以完成,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在长期目标的指导下,设置合理的短期目标。

4.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的目标设置是建立对学生形成学习挑战的目标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安排自己的学生时间和学生进度。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主观的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导致设置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矛盾,起到反效果,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注重目标设置的准备阶段,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设置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伟春,李志清.明确目标与模糊目标的教学设置对排球垫球教学效果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05(03):02-03.

[2]熊和平,陈杰.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的思考与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86(06):88-89.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 第5篇

一、整体思考,明确目标

生物知识的教学,作为常识学科教学系统的一部分,必然与其它知识的教学相联系。如环境方面的知识、 观察、比较、概括、分析等能力的培养等都是互相影响的,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同时在生物知识内部也 存在着分工合作。

如关于饲养动物方面,有第一册《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第四册《饲养小动物》,第六册《养兔 》等内容。这些内容在热爱生命,爱护小动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当然相通,然而在其余的内容上 却各有分工:第一册《家养动物》主要是让学生笼统了解有哪些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则是在除了让学生 初步学会养鱼外,还要让学生对鱼的运动,鱼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形成“鱼”的概念作准备 ;第四册《饲养小动物》则除了能力训练外,还要让学生对蚕的一生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为以后教学“昆虫 ”、“完全变态”等概念作准备;第六册《养兔》则是要让学生对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 日后教学“哺乳动物”的概念作准备。可见其倾向性各不相同。

又如,关于植物的结构、功能方面,第一册《家乡的树》、第二册《春天的花》、《夏天的瓜》、第三册 《秋天的果实》,第四册《木质茎和草质茎》,分别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植物的叶、花、果实、茎等内容。但 系统地看整个小学阶段的内容,会发现真正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的构造和功能的,是在第七册(根、茎、果实) 和第八册(叶、花、种子)。这样也就可以确定低年级对植物各器官的认识,应该只要求表面、直观地了解一 下,形成初步的概念,知道一些简单的的知识,能为以后相关内容的教学作一些知识和技能上的初步铺垫即可 。我在制定《木质茎和草质茎》的相关教学目标时,为了给第七册《植物茎》教学作准备,曾确定“能区分木 质茎和草质茎,并初步注意到茎的多样性”这一目标,在准备这一课的材料时,把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各 种形态的茎都作了准备。课堂上学生在探究、探讨时,我又提了一下,希望学生能简单地注意一下茎的不同形 态。结果却导致很多学生开始猜测我的意图,不敢大胆讨论,并且逐渐偏离原先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遇 到了超越他们能力的问题,分散了注意力,也干扰了他们的思维,所准备的材料也相应失去了典型性。

综上所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整体意识,各内容间互相协调、分工合作,仔细分析每个具体内容在 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作用,避免提出过高、过低或者重复乃至矛盾的要求,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

二、普遍联系,互相协调

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培养。因此,常识教学内容必然存在 着一种纵向的联系。如在上例中,第一、二、三、四册关于植物器官方面的内容,与第七、八册的内容认识对 象相同,可以认为是为第七、八册内容打基础的,同时相应第七、八册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提高、深化。这就 是一种纵向的联系。

另一方面是横向的联系,由于教学的对象,也就是学习的主体是同一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一些相对并列 的内容时,其能力的发展必然会互相影响,并进一步影响这些内容的.学习。如第七册中动物方面的《昆虫》、 《软体动物》、《鱼》、《爬行动物》和植物方面的《植物的根》、《植物的茎》、《植物的果实》,都要求 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的讨论,得出它们的基本特征或通过实验,验证它们的功能,因此,它们之间的联 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在引导学生“探究”时,也要注意这一点,可以逐步地增加学生的主动程度。

我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在完成认知目标的同时,针对这些横向联系,在技能目标中加入了要求学生归纳出 自己的观察、概括的方法(但并不强求一律),这样学生经过两课内容的探究、研讨后,初步养成了随时概括 自己学习方法的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外部联系主要反映教学内容与自然界的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应尽可能结合 本地区的优势、特点,提供实在的事物,供学生或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不应强求学生掌握那些脱离学生实 际的东西,而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是指尽管其它学科与常识科的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知识、能 力、情感方面还是有所联系,如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丝不苟的态度;语文中的语言文字,甚至一些 具体内容,如第十一册《冬眠》一课中涉及的刺猬的生活习性,冬眠的概念,刨根究底的态度,以及热爱生命 的思想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的联系。在组织“探究—研讨”时,其目标的高度也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综上所述,常识作为一个系统,其联系是广泛的,不但内部联系错综复杂,外部联系也千丝万缕,制定其 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到这方方面面的联系,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能使学生获得最大发展的教学目标,以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动态平衡,不断修正

小学生所形成的概念,所具有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比如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昆虫”这个概念的形成, 在第二册《周围的小动物》中,小学生仅仅能通过观察知道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包括一种和小鱼、小老 鼠不同的“虫子”;第四册《会飞的动物》中,开始发现这些“虫子”的翅膀和鸟的翅膀不同,而且也会在潜 意识里注意到这种“虫子”的身体也和鸟类不同,但还不能表述出来;第五册的《蚯蚓》、《瓢虫和蜻蜓》、 《蜘蛛》三课后,知道了“虫子”也分好几类,其中一类是六条腿的;而他们的观察能力从学习第六册的《蝴 蝶和蛾》开始发生了质的飞跃,能通过仔细的观察找出蝴蝶和蛾的一些细微的差别,并能概括出相同点;到七 册《昆虫》这一课后,“昆虫”概念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概 括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系统与外界的联系虽然可以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种稳定状态同样不是静态的,而是一 种动态的平衡,如周围的小动物的种类、数量,生物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等都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在每 一段时间内,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污染等,必须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相应调整教学目标,使目标与环 境达到平衡。

比如,我在农村小学第一次教《两栖动物》一课时,确定的目标主要是认识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初步了 解青蛙、蟾蜍等与人类的关系等。根据这个目标和农村实际,我采用看标本、看实物、然后组织学生研讨的方 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几年后,由于环境污染,人类捕捉等原因,农村青蛙、蟾蜍的数量大为减少。根据这 一现象,我有意识地在教学目标中加入环境保护的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进行环保教育,我 先带领学生去田间捕捉青蛙,让学生通过与前几年的现象比较,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的严重性, 然后是养青蛙,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完成教学目标。接着,是放青蛙,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一次 爱护生命、关心环境意识的洗礼。最后又发动学生写倡议书,号召大家都来保护青蛙。这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 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在制定目标时,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变化,外部相关的变化等因素,并相 应地作出调整,不断修正,切不可一劳永逸,以不变应万变,方能使学生适应现代生活,不致落伍。

四、有序发展,遵循规律

常识教学作为一系统,它的联系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个有序的结构。这个有序性同样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常识教学内容安排的有序性,二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序性,以生物知识为例:

第一学年

△内容:了解常见植物,观察茎、叶、花、果实或种子的显著特征。了解常见的动物,观察动物的体形和 活动。

△能力:具有初步的观察、表述能力,能说出某一具体事物外在的、显著的特征。

第二学年

△内容:了解常见

植物,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植物,观察不同环境中生活的植物,注意到植物的多样性 。了解常见的动物,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动物,观察、比较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注意到动物的多样性。 知道动、植物都是生物,能区分一般的生物和非生物。

△能力: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能较全面地说出某一种事物的外在、显著的特征,并初步具有比较能力 。对两种具体事物之间的特定方面进行比较,并说出不同点。

第三学年

△内容: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动、植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能力: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能较全面地说出某一具体事物的特征,并能从动物、植物的结构中联系 生活实际,说出该生物的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性。比较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不但能较全面地比较出具体事物间的 不同点,而且能初步概括出具体事物间的一些显著的相同点。

第四学年

△内容:了解家乡的植物、家乡的栽培植物、家乡的野生植物。了解植物的构造和功能——植物的器官根 、茎、叶、花、果实、种子的主要构造和功能。了解家乡的动物——家乡的饲养动物,家乡的野生动物。了解 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鸟、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昆虫、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了解动物的 构造和功能——动物的运动,动物的摄食,动物的自我保护。

△能力: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不仅知道具体事物的外部特征,还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索事物的结 构和功能,初步学会根据生物的结构推想出它的生活环境或生活习性。

概括能力的发展,能概括出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能进行初步的考察、调查工作。

第五学年

△内容:了解植物生长跟水、空气、光、温度之间的关系;动物生活跟水、空气、食物、光、温度的关系 ;动、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比较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和动物;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 应。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知道植树造林和种草的好处。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知道生物间的食物联 系,知道一些生物群落和生态平衡的知识。

△能力:能突破空间限制,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初步学会从事物现象间的联系中找到客观规律;并能 初步学会根据这些客观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判断某些行为的对错。

第六学年

△内容:了解一些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情况,知道一些生物进化的知识。

△能力:能突破时间限制,根据所提供的典型材料,总结出一些浅显的客观规律。

设置本体性教学目标 第6篇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在课例《去年的树》研磨过程中,我们小组逐渐领悟吴中豪教授讲解的‚本体性教学目标与非本体性教学目标‚的区别,逐渐摸索出:设置本体性教学目标,将指引我们真正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吴中豪教授指出:从哲学层面看,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在第一次磨课过程中,我们设计的《去年的树》教学目标如下:

【《去年的书》第一稿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书写‚融、伐‛。会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鸟儿和大树的对话,感受它们之间的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鸟儿在寻找大树过程中与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的对话,感受鸟儿寻找朋友时的焦急心情。

3.通过角色体验,体会鸟儿和树之间生死不渝的友谊,感受鸟儿的守信和执着。

4.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

第一个目标指向认识生字,书写生词,属于本体性目标。第二、第三个目标指向感受鸟儿与树的友情,感受鸟儿的守信和执着,这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属于非本体教学目标。第四个目标‚发展想象能力‛是本体性教学目标,但与文本特征,本单元目标,本课时目标联系不紧密,不是本课时最佳的本体性教学目标。在研讨修改中,我们呈现第三稿教学目标:

【《去年的书》第三稿教学目标】

1.借助预习单,读准儿化音词语,会写‚融、剩、伐、煤‛四个生字,重点写好‚融、伐‛两个生字;

2.借助预习单,学习抓住主要人物、借助关键词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

3.通过小练笔、有感情朗读等形式,感悟作者语言浅近,情感深厚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2.3 这一稿中第一个目标同样指向读词写字,但目标更精准。有具体的学习内容:‚读准儿化音词语,会写‚融、剩、伐、煤‛四个生字‛;有指导学习的方法:‚借助预习单‛;有学习的重点:‚写好‘融、伐‛两个生字。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指向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教学目标二,主体仍然是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抓住主要人物,借助关键词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学习形式:借助预习单。这一目标无疑指向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本体性教学目标。这一目标是不是本课最贴切的本体性目标?结合年段目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本课文本故事人物多的特点,还结合前测数据分析(概括本课课文大意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们确定这一目标是本课贴切的本体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三:学习内容指向感悟作者语言特色。王尚文先生坚持‚语文教学的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可见,这一教学目标是实实在在的本体性教学目标。目标指向的学习形式是通过小练笔、有感情朗读。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小练笔‛‚有感情朗读‛都是语文课堂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团队设计的两次小练笔,都十分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去年的书》第三稿课堂小练笔】

1、默读课文5-15自然段,想一想,填一填。1.‚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地问树根。

2.她()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3.鸟儿()地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2、小组分层小练笔,想象小鸟的心理,写一写。【A、C同学选择下面的一组关联系,写一两句话。】 不管……都……

哪怕……也……

只要……就……)

A:鸟儿向山谷里飞去,它边飞边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鸟儿向村子飞去,它边飞边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D同学走进小鸟内心,想象画面,写一段话。】 B: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看着看着,它不由得想起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看着看着,它不由得想起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中豪教授曾说:中高年级课文教学除了落实这些基础性教学内容,还需要新授一些其他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进行必要的语文技能练习,我们将这些新授内容称为‚发展性‛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团队把2、3目标确定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因为这两个目标不仅是本体性目标,更是本课‚发展性‛本体教学目标。

上一篇:爱在身边作文200字小学生六年级下一篇:猫生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