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心得体会

2024-06-27

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心得体会(精选14篇)

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心得体会 第1篇

临猗县中医院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开展“中医中药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工作总结

我院贯彻落实《临猗县卫生局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开展“中医中药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营造我院中医药事业发展良好的社会氛围,更好地为全县人民身体健康服务。自2012年6月16日以来,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制定活动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明确人员分工,协调各部门,积极准备宣传活动。现将活动总结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 计划周密

为确保“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如期、高质量完成,我院特制定了《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文化科普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涉及各村卫生所所长,成员共20多名职工中医中药宣传周活动小组,来完成此次重要宣传工作。按照《中医中药中国行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详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我院活动小组召开动员会、协调会、中医药培训会,确保了我院“中医中药中国行”宣传周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

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心得体会 第2篇

一、宣传目的 紧紧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文明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要求,通过开展宣传活动,集中宣传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

动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展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丰硕成果,使公众及时了解集中整治工作的任务、措施,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进一步营造浓厚氛围,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质量和影响力,推动全社会共同建设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为我市建设灾后重建样板和试验区示范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时间安排

2009年6月-9月

三、工作安排

一是广泛开展“五个一” 主题宣传活动。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学习一次文明礼仪知识,传播一句文明用语,做一件文明事,纠正一起身边不文明行为,提一条文明创建意见或建议。通过集中设点、标语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展板展示、解疑答惑等方式,向群众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宣传综合治理、文明城市创建、社会治安、交通知识、健康知识等。围绕“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优化发展环境,改善城乡群众生活条件”主题,宣传开展综合整治、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性。

二是开展“创建整洁优美工作环境”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机关干部按照“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的要求,集中开展机关环境整治,改善机关面貌,营造窗明几净、整齐有序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内部和外部形象。

三是开展机关节能降耗活动。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反对铺张浪费。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标语等方式,引导干部职工节约每一滴水、每每一张纸、每一度电,降低办公成本,树立勤俭节约、务实高效的机关形象。

四是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引导干部职工树文明新风、创优美环境、做文明职工,积极参加“三美、六不”活动(“三美”:工作环境美、居住环境美、家庭环境美。“六不”: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贴乱画、不乱放养家禽、不乱停乱放车辆),培养文明、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

五是开展家庭卫生清洁活动,倡导文明健康、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每个家庭,通过“五好”、“文明”家庭的评选,引导家庭成员树立起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使家庭环境明显改善,实现家庭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红色文化进社区活动之我观 第3篇

陈云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 承担着宣传党的光荣传统、传播红色文化, 推动公民文化素质提升的作用。陈云纪念馆红色文化体验基地工作的思路是:提高红色文化基地建设含量, 整合社会资源, 创新市民学习体验模式。按照“文物收藏、学术研究、宣传教育、协作交流”四个中心目标加强建设, 基地旨在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红色文化学习平台, 让市民在红色文化体验中学习伟人风范、传承伟人思想, 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满足广大市民学习党史和享受红色文化体验的需求。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表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胆略和高超政治智慧, 形成的崇高思想、品德和风格, 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陈云纪念馆与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从2013 年—2014 年共同联手已在普陀区、浦东新区、长宁区、徐汇区、嘉定区和青浦区开展“红色文化进社区”主题系列活动, 陈云纪念馆现依托社区将陈云同志生平进社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 营造向伟人学习的社会氛围, 培育知伟人、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大力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陈云纪念馆的主要工作是在常规体验、专题体验和数字化体验的深化上做好工作, 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基地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一、切实推进四项重要工作

1. 启动红色文化进社区活动

为了更好的推进红色文化进社区活动, 2014 年, 陈云纪念馆与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在长宁区图书馆联合举办“为民、务实、清廉-- 陈云生平展”暨红色文化进社区启动仪式。2014 年全年在五个试点区全面开展红色文化进社区工作。

2. 市民根据需要自主选择体验套餐

为了更好的让市民在红色文化体验基地进行常馆体验, 分别推出三个套餐, 市民根据需要, 进行自主选择。套餐一:参观二个半小时;套餐二:参观半天;套餐三:参观全天。纪念馆整合现有资源, 进行梳理和开发。首先把讲解服务作为市民体验内容之一, 按照不同观众进行分层讲解, 党员领导干部参观, 主要注重史料讲解;青少年参观, 主要讲解陈云少年立志;一般观众, 主要讲解陈云同志的亲情和友情故事及陈云同志清正廉洁思想, 同时, 还讲一些陈云同志的日常生活故事等, 希望通过分层分类讲解, 让市民更加崇敬陈云同志。

市民在红色文化体验基地参观, 选择好套餐参观路线后, 由对外联络部门负责人根据参观人数数量进行分组再细化参观流程, 接下来的所有参观流程由基地讲解员带着参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 可以在陈云纪念馆的主馆参观陈云生平业绩展、《陈云风采录》等陈云纪念馆主馆内的展览。市民还可参观陈云纪念馆外的练塘老街几个场馆进行参观, 在练塘老街上可以在长春园欣赏到陈云生前最喜欢的评弹节目等, 同时, 还可为市民做党课报告专题讲座等。

3. 专题馆体验, 新增市民体验项目

上海红色文化体验基地在2013 年底对馆内现有资源整合后加以拓展。开发了领袖铜像馆、4D伟人足迹馆、评弹艺术馆、算盘文化馆、书吧、茭白叶编结体验馆, 进一步增强了市民对红色文化体验基地的吸引力。

体验项目一:领袖铜像馆。建在练塘老街陈云故居旁边, 市民在陈云纪念馆内参观完后, 可以在纪念馆外的下塘老街进行参观, 参观的领袖铜像馆面积近800 平方米, 可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领袖和共和国元帅的铜像60 余座, 在领袖铜像馆里, 市民还可观赏到一棵百年古树白玉兰, 这是上海地区最为古老、唯一立为国家二级文物保护的古树名木, 是上海最大的市花。白玉兰在初春花开时分, 三千余朵竞相开放, 近似玉蝶集、远望白云一团, 清香阵阵、醉人心怀, 成为了我馆及练塘古镇的一大景观, 也是历史的见证、活的文物, 属稀世之珍、无价之宝。这也是市民进行体验和观赏的一大景观。

体验项目二:评弹艺术馆。评弹是吴语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出生于江南吴语水乡的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 一生与评弹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市民在参观此馆时, 可进行体验的是:根据需要选择评弹名家名段的视听体验。在评弹艺术馆里面有一台自动点播机, 里面存有很多的评弹名曲, 有琴调、徐调、杨调、严调、薛调、侯调、尤调、沈调、小阳调、蒋调、夏调、翔调等不同调式曲目, 市民可根据自己的喜好, 进行选择点拨, 即可欣赏到所选的曲目。这种视听体验增强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体验项目三:茭白叶编结体验馆。茭白叶编结的蓬勃发展, 把原本扔在路边、抛入河中、用火焚烧的茭白叶, 变成练塘农民手中的宝贝, 改善了农村的为生环境。在纪念馆的后街上有一个茭白叶编结体验馆, 市民在茭白叶编结馆可以体验各种茭白叶手工艺, 如需体验, 有手工艺老师会手把手的教市民进行编织, 四人一组进行学习编织, 可以用茭白叶编织做小马、小牛、草帽、草鞋、大三根、宝船、三节圈等手工艺体验。

体验项目四:算盘文化馆。算盘文化馆展出的算盘都是通过网络征集和民间收集而来的, 市民来馆参观可在展馆里的展板上看到多种算盘文化发展史及珠算口诀等内容。在展厅里有多种算盘摆在展柜上, 市民可以进行算盘体验, 让参观者在了解伟人共和国掌柜陈云故事的同时, 还能够体验珠算的乐趣。

体验项目五:4D伟人足迹馆。这个多媒体场馆, 主要是让参观者坐在一艘小船上, 带上4D眼镜来观看一部短片, 在观看的时候小船会根据影片播放的内容, 来回转动, 时而高, 时而低, 时而前, 时而后, 体验者坐在船上观看短片, 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小船一次可乘坐6 人, 现场根据体验的人数, 进行分批参观体验。场馆工作人员会给体验者发放4D眼镜, 让参观者能够体验当年陈云坐船离乡去商务印书馆的情景, 感受陈云一生的风云起伏。

4. 数字体验, 运用互联网, 增强体验基地的吸引力

陈云纪念馆与青浦区合作开发数字体验馆, 把陈云同志在全国的30 多个纪念地进行数字开发, 如陈云同志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四保临江、七道江等地, 以平面游戏、简答题等形式, 与市民进行互动, 通过网络就可在线学习、发表交流, 并可在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进行学分累积。网络的开发建设, 为市民学习提供公共服务的教育机构, 可改善市民终身学习的环境, 方便市民参与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活动, 从而提高红色文化体验基地的建设。

5. 举办一次展示活动

通过瞻一次展览、聆一堂党课、忆一次伟人、去一趟陈云故里等活动, 各区组织开展摄影、书法和格言征集等活动, 对广大市民所看、所思、所悟、所写的优秀作品集结成册, 记录学习成果。举行“学习伟人精神、弘扬红色文化”——伟人教育进社区”活动总结会、群众学习活动的成果展示。

二、主题活动体验, 增强基地吸引力

1. 红色记忆之旅

纪念馆将联合市级演出团体和书画家, 每月双休日举办“红色记忆之旅”活动, 邀请艺术家唱红歌、民间歌谣、沪剧、评弹演唱、民俗表演和书画表演等, 让市民参与观摩, 同时, 也欢迎市民在体验中即兴表演, 开展红色文化体验互动。“红色记忆之旅”红歌演唱等活动是陈云纪念馆推出的上海市民红色文化体验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陈云纪念馆开展宣传陈云生平业绩、思想理论和精神风范的重要途径, 是群众自发缅怀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的重要的形式, 也是陈云纪念馆宣传模式的创新之举。

2. 纪念日的专题活动

市民在5 月18 日国际博物馆日、6 月6 日陈云纪念馆开馆日、6 月13 日陈云诞辰日、12 月5 日国际志愿者日期间来陈云纪念馆参观, 可根据当天活动的安排免费体验专题展览、聆听党课讲座、观看电影《风起云涌》、体验茭白叶手工编织、观赏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演出、参与诗词楹联、摄影、书法等活动。

通过以上主题活动的体验, 不仅可以丰富市民在陈云纪念馆体验的内容, 同时也将进一步增强陈云纪念馆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陈云纪念馆希望通过各种活动及体验的形式, 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推动市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上海市民红色文化体验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上海市民红色文化体验基地的影响力。

三、红色文化进社区

2014 年4 月份在长宁区图书馆举办了“为民、务实、清廉——陈云生平展”暨红色文化进社区巡展启动仪式。在巡展的基础上, 又组织开展了“学习伟人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进社区“寻与学”、“做与忆”、“画与话”、“书与悟”、“光与影”的专题活动。之后, 各个区学习办将制作好的展板在各街镇进行巡展, 每个街镇展期为一周。5 月—6 月活动开展后, 陈云纪念馆共接待五个区, 50多批人次, 参观总人数近5300余人。可以说, 这项活动的开展, 不仅使纪念馆的全年参观总人数有所提升, 同时, 也给纪念馆带来了十足的人气, 这项活动开展期间, 从早上九点开始, 纪念馆的停车场、南广场、到主馆的各个展厅、陈云故居及后街新开的几个场馆, 纪念馆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人来人往、人声鼎沸, 热闹非凡。

为了使红色文化进社区这项活动能顺利开展, 市学促办专门在浦东新区浦东社区学院成立了办公室, 专门负责五个区的协调安排等工作, 对外联络部负责此项目的接待工作, 此项工作得到市教委终身教育处、浦东新区社区学院的指导和大力支持。我作为这个项目活动最前线的一名工作人员, 就此项目工作是如何开展和实施的, 谈一谈个人体会。

首先, 谈一谈红色文化进社区市民参观流程。为了让市民在纪念馆能够参观和体验到多而不重的展览, 精心设计了参观时长不同从而参观的路线有所不同, 分为ABC三种套餐供各个区市民进行选择, 分为二个半小时、半天和全天。各区经过商讨, 为了确保参观市民的安全, 最终选择了半天参观流程。

半天的参观流程是怎样一个参观路线呢?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在这里谈一下安排此路线的原因。半天的参观流程包括南广场合影、碑廊、主馆陈云生平业绩展四个展厅、陈云文物展、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展、影视厅8 分钟短片、陈云故居、后街的领袖铜像馆、评弹艺术馆、4D伟人足迹馆、算盘文化馆、长春园评弹欣赏、陈云调研地这些场馆, 几乎把纪念馆能参观的点都安排进去了。对于此路线的安排我们首先考虑到的是市民, 大老远的来到纪念馆参观, 怎样才不枉此一行?怎样才能有所收获?怎样才能更多地了解到陈云同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我们认为, 通过讲解员的讲陈云, 观短片知陈云、赏评弹了解陈云同志对评弹艺术的热爱及关心等, 在眼观耳听的视觉感受下, 参观者集中在半天紧而凑的流程安排下, 或多或少会对陈云同志有些许了解, 留有记忆, 再往下延伸就是对陈云纪念馆地处青浦区练塘镇这样一个地方留有记忆和怀念, 毕竟练塘镇的风景还是别有一番滋味, 千年古镇还是有很多文化值得让人回味。

据了解和反馈, 市民对参观路线还是非常满意的, 之前来参观过的市民说, 与早先来参观的感觉不一样, 没想到陈云纪念馆可参观的点有这么多, 之前只知道有陈云生平业绩展, 同时, 各区组织负责人也希望市民能参观的点越多越好。路线多, 信息量也大, 信息量大, 说明安排丰富, 内容丰富, 市民才有所收获, 市民参观满意, 各区负责人才会觉得红色文化体验基地参观非常有意义。这样的安排陈云纪念馆是不是也觉得满意呢?当然, 也有一些不同声音, 不得不承认, 安排这样一个参观路线, 对讲解和服务及后勤保障来说, 无疑是增加了更多的工作量, 如不是安排这么多点的话, 工作人员就不会这么辛苦;参观人又多, 时间安排又紧凑, 时刻要把握好参观时间, 如一个点的时间没把握好, 很可能就会与其它参观的组撞在一起, 这无疑对讲解员来说, 是很辛苦的, 既要讲解到位, 又要服务到位, 并且还要有好的体力, 才能将参观人员服务好, 让市民满意得到好评。

市民参观流程最初想法用意如下:1. 参观点多, 内容丰富, 吸引眼球;2. 讲解服务, 全程陪同, 市民安心;3. 陈云思想, 深入人心, 学习楷模;4. 馆里馆外, 比肩接踵, 扩大影响。之所以安排以上的参观路线, 最终是要达到这样一个效果。从结果来看, 市民实地参观后, 对于这种参观流程安排还是较满意的。

其次, 市民参观服务环节。从2014 年5 月中旬开始, 纪念馆几乎每天接待红色文化进社区市民在200 人左右, 为了让参观市民体验到热情、细致、周到的服务, 一般是45 人归成一组, 每一组配一位讲解员。根据当天参观总人数, 按照45 人一组, 划分为多组。

说到服务, 主要谈谈接待服务、讲解服务、后勤服务。因接待人数批次多, 每批观众反馈的意见是不一样的。徐汇区一批社区学院的老师参观完后, 他们反馈的意见是很不错的。社区学院的老师觉得组织“红色之旅”活动非常有意义, 通过参观学习, 大家对陈云同志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有了新的认识和领悟。特别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陈云同志一生坚持求真务实的思想精髓和思想灵魂, 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始接待时, 也有不足之处。如接待处没有醒目的指示牌和统一的服装、没有挂牌、讲解内容少、午餐质量一般等一些问题。在此项活动开展的第一天, 接待的市民是长宁区300 人, 因前期没有与对方对接好参观流程、对接好双方碰头点、用餐等一系列问题, 让参观的市民感觉有些散乱。主要问题出现在细节上, 主要是没及时与对方沟通好来馆参观的具体人数, 长宁区组织负责人要求45 人一组, 分为六组, 配六个讲解员带着参观。而我们在制作流程时, 按照常规经验分配, 将300 人分为四组, 组别没有分配好, 直接影响到市民参观路线, 因为组与组之间参观的路线是不一样的, 这样讲解员也分不清到底哪个组哪个街道属于自己带领讲解, 讲解队伍一散, 直接就影响各组之间参观流程点与点之间的冲突情况, 接待服务没安排好, 引申到讲解服务上也很松散, 当天, 这批市民还出现因为组别没分好, 讲解队伍又松散, 后来直接影响后勤部门安排用餐问题, 当天长宁区六个街道共300 人, 到中午用餐这个点时, 整个团队可以说是较混乱的, 责任在于我们, 工作没有提前做好做细。

通过第一次新参观线路的尝试, 吸取了不少经验和教训。主要有以下几点:1. 凡事要提前沟通安排对接;2. 馆外馆内安排要衔接流畅;3. 突发事件要及时处理;4. 馆内各部门职责要细致分工;5. 时刻不忘体现服务点滴。虽说当天存在一些差错, 最终长宁区参观市民还是对我馆的环境和红色文化给予赞许的, 做的不够的地方得到了他们的理解。

再次, 谈一谈红色文化进社区对纪念馆的影响力。徐汇区、浦东新区、长宁区、嘉定区和青浦区五个区的市民来馆参观后, 在短短的一个月里就掀起了学习红色文化热潮, 营造出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陈云同志的丰功伟绩让广大市民无比崇敬, 陈云纪念馆的馆名在市民身边口口相传, 练塘老街成了市民旅游的新景点。

通过红色文化进社区活动, 市民到陈云纪念馆参观后, 本人觉得或许从以下几点入手可对陈云纪念馆的影响力有所提升:1. 纪念品的开发和出售将扩大纪念馆宣传;2. 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将扩大纪念馆宣传;3. 免费体验项目吸引观众将扩大纪念馆宣传;4. 红色+ 绿色+ 古色旅游路线将扩大纪念馆及练塘周边区域的宣传。

在此项目工作接待中, 我们发现市民在参观完之后, 最关注的是美食。俗话说:“要吃好玩好”, 旅游景点是让大家在轻松的环境当中“玩”好后能有所收获, 那么美食对于来参观的人来说, 也是他们最想品尝的一大特色, 很多来参观的人最常问的就是:“练塘都有哪些有名的特色小吃”, 你们这里哪有卖小吃的等关于小吃美食的问题。

红色文化进社区市民实地参观整个活动的推进和完成, 要感谢市教委的大力支持, 感谢五个区的组织负责人与陈云纪念馆的通力协作, 同时, 也是在陈云纪念馆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 每个部门每个工作人员辛勤汗水的付出下, 大家团结一心、齐心协力的成果, 同时, 也要感谢纪念馆每一位同仁为了这个活动的付出和努力。

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心得体会 第4篇

一、慈善文化进社区入家庭,

不仅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慈善事业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需要有文化的承载和激励。要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基层慈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夯实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

1.慈善文化进社区入家庭,是培养居民慈善内动力的基础性工作。慈善行为应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主导人们行为的是人的思想、人的价值观,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自觉。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证明,慈善文化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通过几次活动、几个运动就可以完成,更不可能来什么“大跃进”,它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当前,我们的慈善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依然面临很多困难,概括起来说就是慈善文化传播滞后,慈善行为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导致慈善事业基础不牢,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过分依赖举办重大活动,依赖从上到下的深入动员,看领导面子、上门劝捐和“看天吃饭”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慈善文化的打造、慈善观念的培养必须要从基层和基础抓起,让慈善文化真正进入社区、走进家庭,通过慈善文化的普及和熏陶,培养广大居民对慈善文化的认同、对慈善价值的认同,使慈善行为真正来自居民的内动力。

2.慈善文化进社区入家庭,是慈善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慈善工作的核心是扶贫济困,开展社会捐助,帮助困难群体,如果就慈善而慈善,“募集搞摊派、救助当恩赐”,这样的慈善是没有生命力的。让慈善文化进入社区、走进家庭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就是让慈善事业更具群众性和广泛性,通过社区慈善文化的熏陶、慈善氛围的影响,居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想,使更多的人了解慈善、懂得慈善、参与慈善,让人们感到慈善是一种责任,奉献爱心成为一种自愿行为,形成一种 “人人可慈善”的良好氛围,激发更多的居民奉献爱心,社区的善款、善物和善举多了,救助的覆盖人群就更多、受助者得到的实惠就更大。社区慈善氛围浓厚了,从另一个方面宣传了慈善,扩大了慈善的影响,进一步促进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慈善文化进社区入家庭,是维系社区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地域生活共同体,是一个微小社会。目前,社区的建设模式采取的形式是“共居、共管、共建和共享”,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居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满足人们的需要,建立和睦、和谐的家庭、邻里关系和美好的人居环境。社区慈善文化的普及恰恰是提高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居生活环境空间质量的最有效方式和途径。社区各类居民共同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生活空间,目前,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城市病”日趋突出,导致了城市社区人际关系趋于冷漠,居民之间、邻里之间的互信、互助、友爱、友情日渐淡薄,甚至对门相居,互不相认,一道道防盗门阻隔了人们的正常交往。构建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城市上班族,八小时以外自然要回归所居住的社区,只有通过社区和家庭慈善文化的普及,慈善活动的开展,让居民心灵充满阳光,社会情感的生态就更均衡,大家一起管理微小社会,一起建设家园,一起施爱行善,社区和谐了,让困难群众得到物质的帮助和心灵的慰藉,分享到人间的温暖,使社区成为一个大家庭,从而不断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责任感。

二、慈善文化进社区入家庭

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慈善文化进社区入家庭是推动慈善事业向纵深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扎实,当前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思想上对社区慈善文化的普及认识不足。从领导层面看,往往把慈善理解为募集了多少钱、帮助了多少人、赈了几次灾,真正关心基层社区慈善文化宣传的不多;抓慈善工作,往往把目光集中于大企业,从效果看,建立一个慈善冠名基金,胜过一个社区居民的全年捐款,社区居民的慈善文化宣传容易被忽视。从居民层面看,有的认为,慈善是有钱人的事,与己关系不大,从慈善一日捐的个人捐款收入与就业人口的情况比较来看,真正能捐出一天收入的居民人数还有很大的差距;有的认为,慈善就是多捐款,帮助困难人员,把慈善与慈善捐赠混为一谈,真正将慈善与文化联系起来看的居民不是很多。因此,提高思想认识是首要问题,要把宣传慈善文化作为慈善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提高居民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对待。通过慈善文化进社区入家庭活动的开展,普及慈善理念,增强道德情操的修养,不断提升居民慈善的自觉性,慈善才会富有真正的生命力。

2.舆论上对社区慈善文化的普及环境不好。一是“噪音”、“杂音”较多。郭美美事件以后,一些媒体和无良人员进行跟风炒作,将个别行为扩大到整个慈善领域,造成人们对慈善机构的公信度产生怀疑,影响到人们的慈善热情。有些企业家的善举得到宣传之后反而被一些社会舆论斥为“作秀”、“做广告”、“太小气”等,有些则招致多如牛毛的赞助请求,令爱心人士心存疑虑,不敢慈善。二是媒体宣传缺乏影响力。报刊、电视等媒体有关慈善的宣传不够,大多数没有开设专栏、专题节目,一些“送温暖”、“三下乡”等扶贫济困方面的报道,多是以政府和各级组织关心民众为切入点,报道的角度很少立足于培养公民互助的慈善精神,报道的方式单一,落于俗套,缺乏感染力。因此,要在舆论上给予慈善文化宣传应有的位置,多宣传正能量,让居民回到家中能够经常看到、听到慈善方面的内容,使慈善在社会生活中如春风化雨,随时随地滋润人们的心田。

3.精神和物质上对社区慈善文化普及投入不多。一是注重有型的募集和救助,在慈善文化的长期宣传上精力投入不够。一些社区为慈善而慈善的现象严重,“守株待兔”和“短促突击”的方式较多,常态化的慈善较少,在慈善中或明或暗的以行政命令方式“号召”慈善,每年的慈善工作只需做两件事:一日捐开始后,在社区发一些传单、摆上捐款箱或上门进行劝捐;有困难人员需要救助时,履行一下相关手续,将救助款发放到位。平时开展慈善文化宣传、组织义工活动和进行相关活动较少,没有将慈善工作纳入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日常工作。二是经费投入不多。目前,建立的慈善冠名基金以助医、助困、助老、助残和公益活动的名义较多,以慈善文化宣传建立冠名基金的少之又少;社区在慈善宣传上的专项开支基本没有。导致宣传经费不足,宣传阵地较少,宣传载体不多,从而形成慈善氛围不浓、慈善的影响力不强。因此,慈善文化的宣传,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必须加大投入,才能在基层形成慈善的浓厚氛围。

三、做好慈善文化进社区入家庭工作

的几点对策和思考

慈善文化进社区入家庭是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人认为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建立慈善宣传的长效机制,努力形成良好的外部氛围。各级党政有关部门、慈善机构和媒体都要提高对基层慈善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克服“慈善宣传是可有可无、可抓可不抓的软任务”的思想,应把做好慈善宣传工作,当成自己份内的硬任务,摆在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要高度重视慈善宣传的系统性和经常性,在制定年度宣传计划时统筹安排,做到报刊上经常有版面、电视上经常有画面、广播里经常有声音、网络中经常有信息、部署工作有内容、考核评比有位置,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慈善、人人参与慈善、人人以慈善为荣”的环境氛围。

2.要积极开展社区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强化居民的慈善理念。社区慈善文化的宣传既要口头宣传,更要实际行动,要让居民手可触及、目可睹视,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增强居民的慈善理念。社区对辖区居民的家庭及人员要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并建立相应的台账,当居民家庭出现困难或灾害时,及时进行慈善救助,使慈善真正帮在急时、扶在难时,用扶贫帮困来宣传慈善;要积极组织社区的义工队伍,不仅牌子要挂出来,旗帜打出来,更要开展助老、助残和其他公益活动,用义举行动来宣传慈善;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组织有爱心的居民适时开展义卖、义演、义拍和义诊等活动,让居民了解慈善除了捐款、捐物之外,还可以捐赠时间、资源、技术和服务等,克服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习惯,树立平等、互助、友爱、共享等现代慈善理念。

3.要做好结合文章,“搭车借力”加强对慈善的宣传。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工作人员任务繁重,要做好慈善文化的宣传工作,必须要做好结合文章,善于“搭车借力”。在精神文明创建中,要把慈善文化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进行统筹部署;在开展社区文化和邻里活动时,要将慈善内容纳入计划之中,一并进行安排;在评选和宣传社区先进时,要注意培养和挖掘身边的慈善典型,并及时进行宣传和表彰;在办四点钟学校、暑期学生班时,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慈善活动、进行慈善文化的学习和宣传,让孩子们从小受到慈善文化的熏陶,播撒慈善文化的种子;在开展居家养老时,要发挥慈善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为老人服务、把更多的钱投入为老服务项目,等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寓慈善文化宣传于社区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之中,努力营造人人、时时、处处皆可慈善的有社区特色的慈善文化。

4.要加强社区宣传阵地建设,搞好慈善的形象化宣传。慈善文化的硬件建设是人们了解、认识慈善的一条有效途径,慈善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精神等隐性要素也需要通过宣传的硬件体现出来。各级慈善组织要争取爱心人士建立慈善宣传冠名基金,并对社区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进行慈善文化宣传,社区慈善工作站也要争取辖区单位在慈善文化宣传上出力奉献。社区慈善工作站要将慈善工作制度、各类规范要求、组织建设、所募资金收入和救助支出情况上墙公布,通过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对慈善的宣传;要办好社区网站、社区报,并利用它经常宣传慈善文化传统、社区慈善人物和事迹;利用社区邻里活动室中心、宣传栏、墙门宣传栏、电子屏和广告牌张贴慈善宣传画报和标语口号;利用图书阅览室,摆放慈善报刊、书籍供居民阅读;组织社区文娱骨干排演慈善节目,举办慈善讲座、慈善征文、慈善摄影、慈善演讲等评比竞赛活动;开展“好邻居”、“好儿媳”、“慈善之星”、“慈善大使”和“慈善家”等项目评比,进行“道德讲堂”和“微公益认领”等活动,努力弘扬慈善文化的正能量。通过多方面努力,使社区充满和谐氛围,体现出现代慈善文化风范,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的“爱心之家”。

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心得体会 第5篇

我会举行“茶文化进社区,茶知识进家庭”系列活动

10月20日上午,我会在柯桥街道立新社区举行“茶文化进社区,茶知识进家庭”系列活动。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杏芬、副会长孙光荣参加活动并为居民们赠送绍兴茶文化书籍。

此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茶艺表演、茶知识讲座、以绍兴茶为素材创作的莲花落演唱、赠送茶文化书籍等。居民朋友边品尝着清香可口的中华文化名茶──平水日铸茶,边欣赏着展示茶文化的精彩表演。普遍反映,感受了茶文化,学到了茶知识,如同享受了一顿丰富的精神大餐。(县茶文化研究会秘书处)

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心得体会 第6篇

社区以“科普之冬”为契机开展科普进家庭活动,xx街道xx社区以“科普之冬”为契机,针对冬季寒冷,出行路滑,出门困难的老弱病残的人群开展上门送健康科普活动。

社区主任、科普小组成员带队,社区工作人员参加此活动,每到一户就把科普宣传单,送到居民的手中,并讲解食品安全、健康膳食与营养平衡等科学生活知识,社区领导关切询问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通过开展科普进家庭活动,提高了居民对科普知识的知晓率与应用,让科普知识伴着你我他。社区居民表示:“科技是改变整个社会的原动力,我们必须将其普及到每一个角落,让知识来改变我们的命运”。

本次活动的开展,得到了辖区居民的一致好评,今后社区还会加强对这方面工作的开展力度,争取使我社区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开展的力度和效果再添风采。

教师进社区活动记录 第7篇

利用暑假的有利时机,教育系统开展了“校长、教师进社区”活动,西关小学为落实此项活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师进社区”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学校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活动方案。与社区家长、孩子一起上课学习、共同探讨教育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沟通,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强家长的认识与取得大力支持,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教师走进社区家庭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

家长诚恳地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正在耐心地为孩子辅导功课

2010自由社区“教师进社区”活动记录

2010年,自由社区抓住暑假的有利时机,邀请西关小学教师走进社区,共谋发展教育。教师了解社区群众需求,加强沟通,增进友谊,以实际行动落实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在社区办公室,学校领导认真、诚恳地向社区工作人员询问群众对学校发展的建议,倾听社区群众对学校的意见,了解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希望通过社区进一步宣传搞好学生暑期安全工作,并表示学校会主动利用资源优势为社区组织的活动提供便利,希望家、校、社区共同努力办好教育,力争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让教师暑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让教育走进家长心中,更好地加强家校联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深化“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建设。

通过沟通、联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针对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家庭,残疾学生家庭,行为偏差的学生家庭,学习困难的学生家庭,留守学生的家庭,开展重点家访,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家访时采用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方式,尊重家长,尊重学生。

在活动中教师除了与家长沟通、教孩子学习外,还要记录学生的思想、个性、心理、爱好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等信息,而后根据掌握的情况,帮助家长分析子女的优势与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互相反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形成教育合力,争取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读读书,让老师听听

写写字,让老师瞧瞧

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教师正在辅导孩子写毛笔字

2009自由社区“教师进社区”活动记录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社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实现家、校、社的良性互动,充分利用自由社区资源和优势,大力开展“教师进社区”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共同教育好学生,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结合我社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健全组织,落实制度,形成“教师进社区”活动体系。

1、成立“教师进社区”活动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工作,指导、确保社区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2、成立“教师进社区”工作小组。

3、制定“教师进社区”活动规章制度。

4、确定运行机制

(1)学校方面:联系西关小学实际,把“教师进社区”活动列入发展规划,制定阶段性活动计划,确定教育目标和活动内容、方法、措施等。

(2)教师方面:有计划、有目的、有落实地开展各项“教师进社区”的活动。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充分借助社区市民学校、家长学校、居民组长会、宣传橱窗等形式多样的手段,营造浓厚的教师进社区活动氛围,进一步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时机与作用,要求家长对学校制定的教师进家庭规章制度进行分析、改进。

三、建立与管理“教师进社区”活动档案资料

为了总结经验,弘扬先进,寻找差距,更好地使教师进社区工作早日走上制度

化、规范化和正轨化,我们将建立起“教师进社区”方面的档案资料管理。教师进社区工作要在不断弘扬总结经验、成绩的基础上,着眼于存在的问题,制定灵活多变的措施,争取将“教师进社区”活动向更高层次、更丰富内涵、更有品位的方向发展,为弘扬教育优良传统,提高学生素质,塑造教育良好形象,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社区专兼职教师,以社区学校家庭三结合的方式,把学校的教育工作延伸到社区和家庭,充分利用寒假时间为社区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自由区开展“千名教师进社区”活动,通过创办特色课堂、开办家长学校、家校互动等形式,强化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图为在自由社区兼职的西关小学教师陈士晓和陈星利用寒假时间义务为社区居民子女辅导功课。

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心得体会 第8篇

1993年底, 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 “青年志愿者”这个响亮的名字应运而生。而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们是青春阳光、积极向上、甘于奉献的代名词, 积极参加志愿活动, 不断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增添色彩。然而,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信息时代的人们多项化发展, 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的现状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及人民群众的需要, 存在一些问题。

(一) 参加大学生志愿者的途径少。

大学生志愿者主要是由高校在校大学生组成, 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思想觉悟、热心公益。通过调查发现, 在大学生志愿者这个群体中, 大部分都是通过学校里的组织参加了志愿者, 如志愿者中心、志愿者队、志愿者组织等等, 自己报名参加的部分则非常少。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大学生参加志愿者的途径并不多, 我们有必要丰富参加渠道, 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这个大家庭。

(二) 志愿服务的范围窄。

大学生在参加志愿者活动时, 主要的志愿活动有卫生环保、敬老院探望老人、关爱儿童等, 活动辐射的范围过于窄小。大学生在参加志愿者时对此抱有相对较高的期望, 希望能以多种形式来为社会贡献自己。近几年来, 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但是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大型活动、抢险救灾这些领域的服务范围均涉及较少, 并没有让每一种活动都成为一种常态, 仅仅由于一些临时性的要求来让学生参加活动, 无法给学生归属感。自然而然, 长时间的这种活动会让学生们的热情逐渐递减, 导致活动的效率降低。

(三) 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挖掘潜力的重要途径, 有效的激励能够促进组织绩效的提高。同样的, 大学生志愿者也是一个组织, 不同的是它是一个公益性、无偿性、自愿性、社会性的组织。参加志愿者的学生都是自愿利用课余时间来做公益事业, 不图回报。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能够给予精神上的奖励, 对他们的无私奉献表示肯定。一定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 而且体现了社会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肯定与认可。

志愿服务是中华民族助人为乐、乐于奉献、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的传承, 是中国社会主义大有希望的事业。参加志愿服务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生活, 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是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现实途径。在志愿服务中提升素质, 在志愿服务中充实生活, 在志愿服务中享受生命, 在志愿服务中升华灵魂, 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价值, 不断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兴旺发达、薪火相传。

二、金融知识进社区宣讲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 网络作为新兴时代人们所熟知的快捷金融工具, 金融规模不断扩大, 大部分人群对传统金融知识了解较多, 新金融知识了解较少, 不同教育程度的人金融知识水平有明显的差异。为了增强人们自我保护的权益意识, 加强有关金融法律知识的内容, 促进金融发展, 进社区宣讲金融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 金融基本常识匮乏, 金融素质低。

在为期几个月的金融知识宣讲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 除了专门从事金融行业的人, 其他的人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认知仅限于支付宝、余额宝等第三方支付软件的认知, 而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以及更好地去定位互联网金融的含义, 也不能很好地在当下的环境下更好地理由互联网金融, 甚至更有甚者利用互联网金融的漏洞去从事违法犯罪的行为, 而我们进行此次志愿者活动的意义便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去认识以及了解互联网金融, 从而改变人们金融知识匮乏、金融素质低的现状。

(二) 缺乏金融法规知识, 对金融风险重视不足。

大部分人们因为对金融知识不了解, 不能更好地让互联网金融展现其优势, 并且不能很好地熟知并且容易陷进金融骗局之中, 即使是从事金融行业的人也会面临诸多的法律风险, 这就需要人们能够具备更多的金融法规知识能够更好地去避免类似于庞氏骗局等风险。而现在在互联网金融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更多的人去利用该形式形成新的骗局, 类似于电信诈骗, 在今年暑期时多个大学生被爆因电信诈骗而丧失生命, 这便是大家不能够对互联网金融更好的完善, 对制度没有更加完全的了解而造成的无法挽回的结果。

(三) 金融宣传时效性差。

在宣传过程中, 我们的活动只是对于路人进行金融知识的介绍, 没有更长的时间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去让人们了解到互联网金融, 只能够大概地让人们了解到金融的范围, 而这些不能够更好地让大众接受, 也不能使其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或者了解, 而此种形式对金融知识的宣传只是短时间的, 并不能让人们长时间或者私下再去了解, 可能我们进行完活动之后他们也不会留有很长时间的印象, 这并不是我们进行活动的初衷。

(四) 不同教育程度的人金融知识水平有明显的差异。

由于人们从事不同行业, 非金融行业的人可能根本就不了解, 此时我们的宣讲活动开展就比较难以进行, 首先我们的活动形式比较简单, 对于非金融行业的人们来说, 我们的宣传只能让他们了解到最表面的东西, 不能更加深入以及广泛的了解, 而对于金融行业的人来说我们的宣传对他们完全没有诱惑力, 他们对于互联网金融知识了解比我们要多, 对于此问题我们也并不能更好地去解决, 如何更加系统的对人们进行金融知识宣讲是我们要面对的更加艰巨的问题。

四、金融宣讲志愿活动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 加强宣传形式, 多渠道宣传。

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形式让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我们的活动形式以及内容, 除了简单的培训之外, 应该在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更多的宣传, 推广我们的活动。现在的简单培训只能让我们培训的人了解和知道, 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的活动以及我们的组织。我们应该增加多种形式的宣传, 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让此志愿活动长久的进行下去。

(二) 有针对性的普及金融知识。

针对不同教育程度的人, 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 主要是对青壮年人群的宣传。首先能够对要进行宣讲的志愿者有足够长时间的培训, 让我们能够更加了解金融知识, 才能针对不同的人群去进行不同程度的宣讲, 以便我们的宣讲能够更好地达到我们的预期成果。并且我们主要针对的是青壮年人群, 他们接受现代网络信息知识的能力也很好, 我们双方更好地配合, 才能够将我们的宣传效果达到最佳。

(三) 加强宣传频率和时间、长久宣传机制。

我们的活动形式是一年一次集中性的培训、宣传, 活动形式过于简单, 频率较低, 宣传力度不大, 不能每次高频率、高效率、长时间的在一个地方进行宣传。学校对于我们的支持力度还需再加强, 由于经费不足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 所以应该更好地宣传我们的活动, 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我们大学生志愿者也能够进行更长时间、更高效率的宣传。

(四) 建立反馈制度。

由于我们的活动形式过于故步自封, 不能及时得到每次活动后的反馈,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则不能够及时改进。因此, 不能更好的宣传。所以, 我们的活动应该建立一个反馈机制, 每次活动后由被宣传者对我们的活动提出意见, 进行反馈。我们队内也要建立自我反馈制度, 每次活动后队员对自己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自我批评以及改进。建立反馈制度后能够更好地让我们的活动长期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燕.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 2014.6.

[2]孙元.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制度化的建议[J].青年探索, 2008.1.

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心得体会 第9篇

4月20~22日,在上海市科协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指导下,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会、上海市虹口区科协主办的上海市“科普图书、期刊进社区”活动在虹口区图书馆启动。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王智勇出席启动仪式,仪式由虹口区科协副主席戎凯主持。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蔡纪万,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陈积芳,虹口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陆健分别就活动意义及推进“书香六进”活动、实施“科普创作支撑”计划作了阐述。活动邀请了健康教育专家杨秉辉,天文学家、科普翻译家卞毓麟,食品安全专家马志英、科技编审方鸿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天体物理学博士孙正凡等,就百姓关心的医学健康、食品安全、科幻创想、读书写作、亲子教育等话题进行了讲解。

为期三天的活动吸引了3?000余市民参与,12家出版单位向虹口图书馆赠送了162种近400册的科普图书。

为把“读书日”活动常态化,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虹口区科协通过开展“科普图书、期刊进社区”活动,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创作优秀科普作品,推动原创精品作品的出版,把优秀作品推荐给读者,将出版者、作者、读者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推动科普图书的繁荣。(周昭德 编辑:贺健)

教师进社区活动记录 第10篇

利用暑假的有利时机,教育系统开展了“校长、教师进社区”活动,西关小学为落实此项活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师进社区”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学校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活动方案。与社区家长、孩子一起上课学习、共同探讨教育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沟通,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强家长的认识与取得大力支持,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教师走进社区家庭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

家长诚恳地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正在耐心地为孩子辅导功课

2010年度自由社区“教师进社区”活动记录

2010年,自由社区抓住暑假的有利时机,邀请西关小学教师走进社区,共谋发展教育。教师了解社区群众需求,加强沟通,增进友谊,以实际行动落实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在社区办公室,学校领导认真、诚恳地向社区工作人员询问群众对学校发展的建议,倾听社区群众对学校的意见,了解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希望通过社区进一步宣传搞好学生暑期安全工作,并表示学校会主动利用资源优势为社区组织的活动提供便利,希望家、校、社区共同努力办好教育,力争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让教师暑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让教育走进家长心中,更好地加强家校联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深化“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建设。

通过沟通、联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针对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家庭,残疾学生家庭,行为偏差的学生家庭,学习困难的学生家庭,留守学生的家庭,开展重点家访,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家访时采用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方式,尊重家长,尊重学生。

在活动中教师除了与家长沟通、教孩子学习外,还要记录学生的思想、个性、心理、爱好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等信息,而后根据掌握的情况,帮助家长分析子女的优势与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互相反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形成教育合力,争取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读读书,让老师听听

写写字,让老师瞧瞧

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教师正在辅导孩子写毛笔字

2009年度自由社区“教师进社区”活动记录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社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实现家、校、社的良性互动,充分利用自由社区资源和优势,大力开展“教师进社区”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共同教育好学生,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结合我社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健全组织,落实制度,形成“教师进社区”活动体系。

1、成立“教师进社区”活动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工作,指导、确保社区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2、成立“教师进社区”工作小组。

3、制定“教师进社区”活动规章制度。

4、确定运行机制

(1)学校方面:联系西关小学实际,把“教师进社区”活动列入发展规划,制定阶段性活动计划,确定教育目标和活动内容、方法、措施等。

(2)教师方面:有计划、有目的、有落实地开展各项“教师进社区”的活动。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充分借助社区市民学校、家长学校、居民组长会、宣传橱窗等形式多样的手段,营造浓厚的教师进社区活动氛围,进一步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时机与作用,要求家长对学校制定的教师进家庭规章制度进行分析、改进。

三、建立与管理“教师进社区”活动档案资料

为了总结经验,弘扬先进,寻找差距,更好地使教师进社区工作早日走上制度

化、规范化和正轨化,我们将建立起“教师进社区”方面的档案资料管理。教师进社区工作要在不断弘扬总结经验、成绩的基础上,着眼于存在的问题,制定灵活多变的措施,争取将“教师进社区”活动向更高层次、更丰富内涵、更有品位的方向发展,为弘扬教育优良传统,提高学生素质,塑造教育良好形象,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社区专兼职教师,以社区学校家庭三结合的方式,把学校的教育工作延伸到社区和家庭,充分利用寒假时间为社区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自由区开展“千名教师进社区”活动,通过创办特色课堂、开办家长学校、家校互动等形式,强化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图为在自由社区兼职的西关小学教师陈士晓和陈星利用寒假时间义务为社区居民子女辅导功课。

教师进社区活动总结2010 第11篇

高村小学 2010.10

教师进社区活动总结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校工作的实效性,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实现家、校、社的良性互动,充分利用我校的资源和优势,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共同教育好学生,特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心得体会 第12篇

“万名教师进家庭”教师家访活动总结

一、活动目的走进家庭、携手育人。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开展家访活动是学校和家庭双向沟通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重要体现。让每一个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关爱下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走进家庭开展家访是沟通三者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家长和社会携手育人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开展家访活动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高育人水平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争取家庭、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树立教育良好的形象,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领导小组

组长:卢修凤

副组长:凌云傅曙许平胡居胜梁金虎

成员:卜建军董永张亚东周伟戴婷柴雪峰

陈永倪艳王小军王波顾晶

三、活动时间 :2013年9月16日——2014年1月16日(每星期四下午)

四、活动对象 :职工子弟小学全体教师。

五、活动形式及要求

为保障本次活动的有效开展,拟举行“三四五六”主题活动。

1、“三”即指活动的三种形式,进行一次家访、与家长通一次电话、给家长发一条短信;

2、活动中要坚持“四个关心”,关心学生思想、关心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生活、关心学生身体;

3、活动中对待学生要做到“五个掌握”,掌握其家庭经济状况、掌握学生家庭思想动态、掌握学生学业成绩、掌握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掌握学生困难求助和需求;

4、家访教师应做到“六个必访” :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孤儿、单亲家庭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以及身体患病学生;以上六类学生必须家访到。

5、每周五要把家访记录单上交政教处检查、存档,检查考核结果记入教师年终绩效工资。

六、活动安排

1、根据学生人数、学生分布区域等因素,确定家访任务,要求家访每名教师不少于五名学生。学校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以班级为小组、班主任为组长牵头,科任教师配合,合理安排家访和走访时间任务,避免重复家访或者漏访。各组采用集中家访的方式,每周四晚办公时间走访学生。

2、家访过程中,填写家访记录表,记录教师家访简要过程、学生家庭和个人情况及下步家访建议,以及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等。

3、家访和走访结束后,每位教职工都要针对这次活动写出家访感言。此项工作于2014年1月16日完成。

睢宁县职工子弟小学

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心得体会 第13篇

在“双百三进访知解”活动中, 太原市科技局积极组织党员干部进社区“亮身份、作表率、比奉献”, 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树立科技形象。2014年5月20日, 由纪检组长程莉和副调研员李保现分别带领党员干部以及青年志愿者共35人, 深入万柏林区和杏花岭区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主要对数字化智慧社区建设情况和社区居民的科技需求进行了调查, 向社区居民宣传了地震应急避险、家养绿色蔬菜的种植等有关科技知识。通过活动的开展, 贴近了与基层群众的距离, 激发了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从而使党员干部更好地服务群众, 实现党员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心得体会 第14篇

马年新春来临之际,由本报与北京市小帮手服务中心联合出版发行的《北京广播电视报·小帮手特刊》免费投递到了居住在海淀区领取居家养老(助残)券的人群家中。首期“特刊”中,介绍了“2014年春节送温暖大型活动”。

春节即将到来,为了给老年人(残疾人)送去温暖和祝福,由北京市民政局主办,北京市老龄工作办公室、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与北京市小帮手服务中心承办的“2014年春节送温暖大型活动——北京市居家养老(助残)专属服务与特供产品进社区”即将启动。

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老龄化社会日趋加重与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北京市“9064”的居家养老格局,使老年人更多地享受改革开放与改善民生的成果,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与关切的问题。在此新春佳节之际,活动主办方特组织了一批致力于为老、助残、便民服务的大型企业,一起为老年人(残疾人)送去节日的祝福与社会的温暖,使之享受到居家养老(助残)专属服务和特供产品。

此次活动特邀请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文燕担任公益形象大使。文燕常年投身养老、助残公益事业,现主持敬老公益节目《咱爸咱妈的美好时代》,她和其所主持的节目受到老年人和残疾人朋友的广泛喜爱,被誉为“爱心大使”。

本次活动惠及居住在海淀区领取居家养老(助残)券的人群,从本月23日开始,凡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凭身份证或残疾证可享受低于同期同区域市场价的专属服务或特供产品。

养老(助残)专属服务,主要包括:

一、95081家庭服务中心提供的低于市场价格的服务项目套餐。

二、北京市东区邮电局安外邮电支局提供低于市场价的《2013邮票礼品册》。

三、北京三元梅园乳品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以九折的优惠价格在海淀区门店享受除三元梅园酪干外所有产品。

四、北京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的以九折的优惠价格在海淀区门店享受所有产品。

五、北京市桶装饮用销售行业协会组织海淀区6家“真水工程”认证水站享受买十赠一基础上再九折优惠。

养老(助残)特供产品,主要包括:

北京首农商业连锁有限公司、北京顺鑫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三康安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京粮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分别提供的低于市场价格的6个大礼包。礼包内容涵盖奶制品、农产品、坚果、米、面、粮、油、礼品鸡等。

以上活动的具体内容及开始时间等详见2014年1月16日出版的《小帮手特刊》。

北京电台送年货到农家

本报讯 这些年,每到春节湘临之际,北京电台都会组织慰问团开展“广播三下多,年货送农家”活动。1月22日,北京电台一行50余人来到京郊延庆县井庄镇老银庄,与当地父老乡亲欢聚一堂,喜迎马年新春的到来。

北京电台“广播三下乡,年货送农家”活动已连续8年在井庄镇举办,到老银庄村是第一次。北京电台此次不仅为全村385名村民提供了原本须个人承担的新农合医疗保险金(共3.85万元),还根据村民的实际需要,出资3万元对村里的污水管道进行了改造,解决了乡亲们的实际困难。此次下乡,慰问团还带来了米、面、油、棉被、收音机、电水壶血压仪、新春挂饰等年货以及电台全体员工捐赠的衣物、被褥等保暖物品,电台医务所的医生还现场向村民们宣传讲解医疗保健常识,真真切切的为老百姓干实事,送温暖。

活动现场,京城久负盛名的老银庄旱船队一早儿就敲锣打鼓地开始了表演。慰问品交接仪式后,在村委会的活动室里,北京电台主持人与老银庄的村民同台表演了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嘻哈包袱铺的相声演员郭磊和能能前来助阵,阵阵掌声和欢歌笑语,温暖着现场的每一个人。演出结束后,由李秀磊副总编辑带队的北京电台‘三下乡’,慰问团人员,组成小组走村入户,分别到复退军人、老党员、军烈属、劳动模范和困难家庭的家中拜访,把准备好的各种年货一一送到他们手中,同时带去北京电台1000多名干部职工的诚挚慰问和新春祝福。

“广播三下乡,年货送农家”是北京电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项目。8年来,坚持为村民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累计投入近百万元,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一些实际困难。

上一篇:羊毛衫质量指标解析下一篇:大一加入学生会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