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总结

2024-09-22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总结(精选9篇)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总结 第1篇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我立足岗位,勤奋敬业,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教学计划。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钻研业务,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角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采用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注重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在教学中能自始到终、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解题思路,诱导他们灵活思维,探索多种解题方法,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大胆、独特的见解,以达到培养独创性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也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更新教法。

1.让学生在合作情境中交流互动。

倡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懂得合作。对于低年级学生,伙伴之间通过分享、交流与反思,使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2.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亲近数学。

只有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有意义的数学。在课堂中尽量呈现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增进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程。3.创设情境教学

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课堂成为生活性、趣味性、活动性的课堂,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去发现、去创造,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三、改变教学评价

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形式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让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有效地增进他们的自我评价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坚持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四、注重家校联系

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引导他们怎样进行课前预习,把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提高学习效率。并常与家长联系,及时交换信息,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使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有了一定的提高。

五、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严格执行互听互评课制度,在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总结 第2篇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一)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空间和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究,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具体内容包括:克、千克、吨的认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东西南北、旋转与平移现象、两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周长、分数的初步认识、年月日。(二)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三

第 1 页 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计算周长。

5.掌握年、月、日。

6.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7、认识东、西、南、北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教学重点、难点

乘法、除法的口算、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笔算;两三

第 2 页 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这些内容是“数与代数”部分的教学重点。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儿童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数学有一定的基础认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习积极性高。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在学习上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三、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力争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2.积极学习组织教学的方法和艺术,以提高每节课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3.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思路、答案开放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4.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掌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新的理念武装课堂。

5.严格要求,加强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训练和培养。6.注意加强学生的补差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第 3 页(1)开展帮教结对活动,与后进生家长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在校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2)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后多关心学困生,他们的作业尽量面批。

(3)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7.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注意宽松氛围的营造和浓厚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枯燥无味,促进从小热爱学习习惯的养成。

8.注意结合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9.教学中要注意知识面的扩展,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10.注意和学生家长联系,密切注意学生在家的表现,将学校教育的作用延伸到校外,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11.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第 4 页 以上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准备的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总结 第3篇

师:同学们,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 景色秀美, 其中, 三峡就是我国著名的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课前, 我们简单了解了三峡, 现在, 有一位三峡老爷爷特别想带我们去三峡游览, 他可是生在三峡、长在三峡的哟, 对三峡十分了解。孩子们, 就让我们跟随老爷爷的步伐, 一起去三峡看看吧!

播放视频:三峡风光 (1分钟)

【创设情境】

师:这就是老爷爷的家乡, 你们看到了什么, 它们留给你们怎样的印象呢?

生1:我看到了很多山, 很多水, 山很高, 水很深。

生2:我看到了张飞庙, 还有丰都鬼城, 它们让我觉得害怕。

……

师:看来三峡真是名不虚传, 一个短片, 就让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 那更何况是生在那儿、长在那儿的老爷爷了。可是老爷爷现在不在三峡, 他跟随三峡移民的大军, 离开了三峡。当我问他想对三峡说些什么的时候, 他饱含深情的朗诵了一首诗, 这首诗就是《三峡情》。

师:请孩子们齐读诗题。 (两遍)

师:看到这个题目, 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老爷爷的情况, 你有什么问题?

【从诗题和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 给学生的学设置疑问, 给教师的教埋下伏笔】

生1:老爷爷为什么要朗诵这首诗?他到底想说什么呢?

生2:三峡又不是人, 它怎么会有感情呢?

生3:三峡情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情啊?

二、初读全诗, 学习生词, 初步感知《三峡情》

师:孩子们很会开动脑筋, 问题提得好, 带着这些疑问, 请孩子们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顺诗句, 并看看全诗一共分几个小节。

生自读。

师:一起告诉老师, 全诗一共分几个小节?

生:四小节

师:哪位小朋友来读第一个节?其它小朋友要仔细听, 一会儿要做小小评论家, 来评评你同学的朗读哟。

【学生读评, 让学生学会倾听、评价, 纠正字音】生读生评。

师:这一小节里面有没有什么不懂的词语呢?

生:叶笛。

师:哪个孩子来帮帮她, 告诉我们大家叶笛是什么?

生:叶笛就是用叶子做成的笛子。

师:你很聪明, 知道用分一分的方法来理解这个词语。来, 我们一起来看看叶笛。 (展示牧童骑在牛背上用叶笛吹奏的图片)

生:竹篙是什么东西呢?

生2:竹篙就是用竹子做成的可以撑船的工具。

师:非常棒, 看来同学们见识很广, 来, 我们来看看竹篙。 (展示小孩子用竹篙划船的画面)

师:孩子们, 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 我们读通了第一小节, 让我们把竹篙、叶笛的意思读进诗句里面吧。

生齐读第一小节。

生读, 生评第二三四小节。

……

三、重组诗文, 指导朗读, 体会三峡景色美

师:刚刚看短片时, 同学们发现三峡有很多美丽的风光, 那你们知道老爷爷最留念三峡的什么风光吗?在诗中找一找。

生:三峡雨和三峡云。

师:请孩子们找找, 看看诗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三峡雨和三峡云, 把它们勾出来, 并想想它们是怎么样的, 老爷爷为什么会留念?

【学生自己重组诗文】

学生边读边做批注。

生:我勾了第一小节的诗句“三峡雨, 三峡云, 故乡的景, 故乡的云”我想正因为这些云和雨是故乡的, 所以老爷爷才这么想念。

师:说得很棒, 孩子们, 月亮啊是故乡的最圆, 星星是故乡的最亮, 这云和雨呀也只有故乡的才最值得留念。来, 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 读出留念之情。

生齐读。

生2:我勾了“细如丝, 柔如锦, 洁如玉, 白如银”我觉得那里的雨和云很洁白很干净。

生3:我也勾了这几句, 我觉得写得很美。

师:那你能从这些诗句里面体会到老爷爷的留念吗?

生:能, 因为它们都很漂亮。

师: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漂亮, 这种留念呢?

生1:读得轻一些, 慢一些。

师:谁来试一试?

生1试读。

生2试读。

师:老师也来读一读 (师示范读) 。

师:好, 孩子们, 请看大屏幕,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 读出云的洁白如玉, 读出雨的细与柔, 读出三峡云、雨的美丽, 读出老爷爷的留念。 (师领读)

板书:风景 (云、雨) 美留念

【结合对文本的分析, 通过学生试读, 教师范读, 教师领读等多种方式, 在朗读中体会景色美, 感受留念情】

四、图文并行, 读想结合, 感受三峡生活乐

师:同学们, 天晴的三峡, 蓝天白云, 绿水青山;下雨的三峡, 细雨蒙蒙, 云雾缭绕, 这一切都让老爷爷怀恋, 可是他更怀恋的是在这云里雨里的童年时光。孩子们, 找找, 哪些诗句写了老爷爷的童年生活?

生:齐读“从小爱在云里走, 口吹叶笛赶羊群, 从小爱在雨里淋, 手挥竹篙驾船行。”

生:老师, 为什么他们会在云里走呢, 他们又不是孙悟空?

生:他们为什么喜欢淋雨呢, 不会感冒吗?

师:孩子们很会发现问题, 来, 老师先给你们看看图片, 结合图片你来想想这到底是为什么? (展示云雾缭绕, 雨雾蒙蒙的三峡图片)

【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让学生直观了解三峡云雾缭绕的景致】

生1:是因为那里雾很多, 看起来像到处都是云。

生2:他们那儿下的雨很小。

生3:山很高, 高到云里边去了。

生4:雨下得很多, 他们要干活, 不能撑伞, 所以只能淋雨了,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哈哈…… (全班笑)

师:孩子们很会思考问题, 确实是这样的, 三峡云多雾多, 山又高, 所以经常像走在云里一样。而三峡雨水充沛, 细如丝, 洁如玉的雨, 淋起来啊还很舒服呢。孩子们, 请闭上眼睛, 听老师朗诵, 边听边想象画面, 去三峡的云里面打个滚, 雨里面洗个澡吧。

【教师示范读, 学生闭目听, 边听边想象, 带学生进入情境, 真切感受三峡生活的快乐】

师示范读。

师:睁开眼睛, 孩子们,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山羊在吃草。

生2:我看到了, 老爷爷在吹叶笛, 声音很好听。

生3:用竹篙撑船的一定很好玩, 我也好想试一试。

……

师:同学们想象丰富, 老师看到了这些:蓝天白云下, 小男孩正在快乐的吹奏着叶笛, 羊群们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吃着青草;细雨蒙蒙中, 小女孩正在悠闲的撑着竹筏, 绿水倒映着青山, 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孩子们, 你们觉得这样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1:自由自在。

生2:很快乐。

生3:很好玩。

生4:很美。

师:老爷爷就是这样自由快乐地长大的。板书:生活乐留念

师:带着这份快乐, 让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诗。

生齐读。

五、回味诗句, 深情呼喊, 领悟热爱思乡情

师:同学们, 三峡的云和雨是这么的美, 三峡的生活是这么的快乐, 可是老爷爷却离开了三峡。在他乡, 老爷爷常常独自站在山顶向着自己家乡的方向眺望着眺望着……孩子们, 你们觉得老爷爷会想些什么呢?

生1:他会想家乡。

生2:他会想他的叶笛、羊群, 他撑船用的竹篙。

生3:他会想三峡的云三峡的雨。

生4:他想回家。

……

师:他会想他是否还能吹响曾经吹过的叶笛, 他会想羊群是否还能听懂他的呼喊, 他会想曾经用过的竹筏是否还在, 他会想“几时再登巫山顶/唱支山歌唤羊群/几时再登夔峡门/喊一声号子驾船行”他会想:生齐读“几时再登巫山顶/唱支山歌唤羊群/几时再登夔峡门/喊一声号子驾船行” (配乐) (读三遍)

【全文教学高潮, 三峡情的背景音乐和反复朗读加深孩子的情感】

师:孩子们, 老爷爷是想家乡, 想回家, 可是他毕竟已经离开, 你们觉得他心情怎么样呢?

生1:伤心。

生2:难过。

生3:后悔。

师:他为什么伤心难过呢?

生:因为他想家乡, 思念家乡。

师:请看黑板, 孩子们, 三峡云三峡雨让老爷爷留念, 三峡的生活更是让老爷爷回味无穷, 可是老爷爷却不在家乡, 那孩子们, 这三峡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 老爷爷到底想说些什么呢?

【照应开头, 强调思乡情】

生: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板书思乡情

师:刚才有孩子说老爷爷会后悔, 是啊, 离开这么美丽的家乡是应该后悔, 可是老爷爷不后悔, 他说是因为三峡移民才离开的家乡。孩子们, 为什么因为三峡移民离开家乡就不后悔了呢, 老爷爷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自己思考, 课后孩子们可以与我进行交流。好了, 孩子们, 让我们带着对老爷爷最深最真的祝福, 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祝福老爷爷平安幸福, 祝福天下所有离开家乡的人快乐美满。

【教师设疑, 学生自己领会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六、欣赏歌曲, 背诵全诗, 再次感知《三峡情》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师:孩子们读得真好, 老爷爷感动了!他呀, 不是别人, 就是这首诗的一位作者, 他为《三峡情》谱了曲, 他要将他心中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传唱。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会唱的孩子可以一起唱唱。孩子们在优美的《三峡情》歌声中结束此课。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总结 第4篇

关键词:西师版;小学数学;数感;运用

新课标的修订将“数感”作为一种能力明确提出,并摆在核心概念的首要位置,说明这一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在生活实际中也是尤为重要的。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对于数感的培养具体如下。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真实体验数感

数学的学习是一种具象—抽象—具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和真情实景的体验有密切联系的,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已有的体验之上的。比如,西师版教材中关于“认数”的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是游乐场。这是一个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教师在带领学生数游乐场里玩玩具的小朋友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数的意义。

二、实践活动多样化,纵深发展数感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增加了数学实践活动,也就是说,自始至终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活动作为载体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例如,教材中选取的植树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全班为单位,实地去做一做,在植树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小组种了多少树,全班一共种了多少树。这就是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从而在一系列的“做、观察、实验、表达”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

三、目标制定人性化,估算提炼数感

日常生活中对于估算的运用次数并不亚于精确计算,尤其是在新课标明确提出数感能力培养后,估算就更加成为培养孩子数感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那么,在教材中关于数感能力的培养又有哪些呢?比如,在学习乘法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本童话书的价钱是8元,我一共有53元,大约能买几本童话书?有的学生运用乘法,有的学生运用除法,不论是哪一种方法,教师都应该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路,从而优中选优,得出最优的估算方法,使估算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数感。

四、实际运用综合化,问题解决提升数感

西师版中将应用题全部改为解决问题,其目的就在于强调数学的实际运用意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化的思维。这种思维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对于新技能的形成同样适用。比如,在学习“连加、连减”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购,这就要求学生独立地完成购物方案并付诸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要建构新的知识结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提升综合技能中的数感估算能力。

总而言之,数感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长期的感知与体验,西师版教材为我们在这一能力的培养上开了一个好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如何将教材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数感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芳,邓学梅.浅谈学生数感培养的意义与策略[J].科技创业月刊,2012(03).

[2]郑锡瑜,赵玉玲.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3]蔡丽芬.培养小学生数感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3).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 第5篇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教学班共有34(32)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了较大进步,部分学生上课听讲仍然不够专心,发言不够积极;课后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同学之间帮助、互相学习、还不够。个别学生学习态度及其不端正,知识的掌握较差,有些学生现在把坏习惯宣传影响其他人,极其恶劣。少数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很重要。

二、教学的经验:

1.认真学习教材教法,做好充分的准备。

⑴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每一节课都是经过认真构思和计划的。

①作为一名育人工作者,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所以本人认真钻研教材,全面掌握本册的教学目标、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适当的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堂能学到有些书本没有提及到但是又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某些以前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稳固就适当及时进行补充复习,让学生重新回忆已学知识同时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的知识拓展学习。③考虑教法,根据不同的知识特点用不同的方法把已掌握的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比赛的形式来上课。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出结论,在教学里让学生思考发现规律和引出结论。为了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我常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他们喜欢比赛,我就抓住这个特点,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一起比赛,上新课时比赛看看哪个组最快发现规律和结论,练习课就比赛看看哪组的同学最快全部做完而且是又快又准确。平时上课都尽量能穿插和该节学习内容有关的小活动。比如该班学生的反应比较慢,口算能力比较差,为此每天上课之前都抽几分钟抢答。而这些小活动也使学生热情高涨,喜欢上数学了。(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2.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本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3.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总结 第6篇

2006年秋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很快地,2006年秋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沿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三年级开设了英语科,为了让孩子们顺利地学习英国语的语言文字,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一期以来,我坚持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培养学生英语的兴趣,遵循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改进自己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认识简单的英语单词,初步学习书写英语单词,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现将本学期以来的英语科教育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教学资源回顾:

小学英语教学按照语觉论的要求狠抓12岁以前的语言学习关键期(即语觉的生长发育关键期),所以在资源库建设上(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重视与加强整个小学阶段(即1-6年级)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加工,开发出有较丰富内容的小学阶段精品资源库。资源以故事为主,篇幅应稍大一些(几百词至上千词),并可涉及一些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等资料,此外,还包括一些专

题性听读资源,如动物、家庭、朋友、节日等等。为了使小学生能够真正自觉自愿地去听读这些与课文相关的扩展资料,变“要求学生听读”为“学生自己想听读、爱听读”,扩展听读的资料就要做到趣味、形象、生动。从形式上看,活泼美观,图文音并茂。这样的材料不仅能引起儿童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听读资料的意思,起到语言交际者的体态语、手势语的作用。如丑小鸭故事的听读材料上有几个场景图片,使学生能边听边看图画,能很快明白故事的大意,而无需教师去解释故事的内容,从而起到录音机、放音机等听录设备所起不到的作用。除上述外,我还让学生充分利用电视教育频道的小儿英语节目收看,通过收看小儿英语节目,学生学会了许多书本之外的单词,而且还提高了对单词的记忆效果。

二、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

1、本册教完了英语教材上的10课内容,教学时用拟人化呈现单词,多数学生会认 要求掌握的单词,会做游戏活动,14首歌曲,学会3首英语歌谣,6个幽默小故事,和6个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英语是一门语言的学科,它象其它语言一样,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教学大量倾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浓厚兴趣上,在平时的课堂上就灌输给学生要有终身学习的决心。教材中,(1)让我们谈话, 我的课堂教学采用在游戏中表演生

成,如:用头饰进行表演。(2)在听听做做中强化(词汇教学),我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单词发音的示范性,将单词教学融在语言中进行,充分发挥(全部动作反应法)节奏活动的优势,灵活选择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游戏,(3)在唱唱演演中巩固,坚持在每节课中渗透,灵活服务于各个环节,唱演结合,培养艺术素质,这一部分让各班性格活泼,成绩优良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唱起来,跳起来。(4)在动手动脑中创新,多让学生上台表演,培养他们听懂指令并操作,(5)在趣味中发展。让学生通过口谈看图,结合所学英语句子,阅读和理解英文大胆发挥,学生很乐意看图说话,答案形形色色,但充满乐趣。(6)在文化意识中熏陶,在教学中注意积累平时的学习经验,以丰富课堂教学。(7)在听力游戏中评价。看图猜意,听音画圈,等等。

2、英语是语言。因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三、教学中采取的措施:

由于教学经验颇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不断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

1、一方面,农村的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全英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本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教学中不能讲得太深,要照顾到整体,提高积极性,备课时要注意到这点。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

2、坚持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将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进行制止,防止学生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四、今后工作方向:

教师英语基本功较浅,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的效果,教师

要不断加强自身英语基本功训练,参与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自身英语教育教学水平,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

渠坝中心校河龙小学

孙道珍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总结 第7篇

一、课题名称:东南西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

1.有基本的方向感,能够正确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教师给定一个简单的方向,学生能够正确辨别。3.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4.学会看懂一些简单地图上事物的方向,并且能够画出简单的地图。

三、教学内容:

1、导入几个方向感的词。

2、学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3、小组互动,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进行辨别。

4、教师提问进行巩固。

四、重点难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认识;简单地图的绘制和识别。

五、课的类型:综合课。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

七、教材教具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观察学校的景物。

2、拍摄学校景物并制成课件。

3、课本、练习册、图片。

八、教学时间:40分钟。

九、教学过程设计:

(一)、游戏导入(5分钟):

1、教师通过做游戏开始;教师要求同学们说出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名字。

2、游戏做完后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知道那些关于方位的词呢?(引入今天讲课内容,并且在黑板中上方书写‘东、南、西、北’四个字)

3、有一首儿歌教我们辨认方向的,你们会背吗?(早晨起床,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同时书写在黑板上

(二)、教学新课:(30分钟):

1、联系实际,说一说,辨认方向(20分钟)。(1)、找一找:找出教室里的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面在哪儿? 太阳从哪儿升起?找出教室里的东面,再让学生跟据儿歌指出西面、南面、北面、教师贴上卡片。(卡片上分别标有:东、南、西、北)(2)、说说教室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3)、在幻灯片上展示校园景物图并要求学生说出‘以教室为中心,校园景物所在的方向’?课堂作业P47.2、互动式学习(5分钟)。要求同学们站在不同的方向,并说出各自所处位置东、南、西、北方向的同学的名字,随后教师请同学上台展示。

3、探究式学习(5分钟)。通过学习和活动请同学们找出一些规律,如:(1)、面朝的方向不同,前后左右的方向就不同。

(2)、生活中,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是不变的。

东----西,南——北。

3、生活中我们只要认准了一个方向,就能指出其余的三个方向了。(谨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小结(2分钟)。以师生问答式归纳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总结 第8篇

一、数学文化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的体现

小学生有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 如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容易被新奇的刺激吸引、容易分心, 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等。可以说,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从小学阶段开始的,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切合小学生的发展需要。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文化的渗透作用与价值:第一, 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第二,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 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第四, 欣赏数学的优美。那么,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 让数学文化走近学生, 让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理解数学, 这便是课程改革数学教学的需要和体现, 数学文化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独特且重要的作用。

课程改革以来, 小学数学教科书十分注重数学文化价值的体现, 专设了“你知道吗?”栏目, 向小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发现、数学方法与思想、数学史知识等。[4]有助于通过数学文化板块, 让小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以西师版为例, 教科书中共编排有35处“你知道吗?”, 各年级、各册中均渗透有数学文化, 并且这些栏目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

二、数学文化板块的教学策略思考

如何深入到每个知识点和教材编写意图里, 积极发掘数学的文化内涵, 如何将这些数学文化内容以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切入教学, 为数学课堂增色添彩, 这都是数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此, 以西师版教科书为例, 探究教师应用教科书中数学文化板块“你知道吗?”的不同方式并对各自优缺点加以思考。以下分别从开篇引入式、课中渗透式、课末拓展式、专题讲座式四种策略展开思考。

1. 开篇引入式

“开篇引入式”是指在一节课或者一章一节内容学习开始之初, 就以“你知道吗?”做引子, 引导学生以文化视角进入数学学习课堂。

以二年级上册“测量长度”一章为例, 在该章学习之初, 可以“你知道吗?”中《长度单位“米”的来历》 (如图1所示) 做章前引语, 通过讲述栏目中的数学史料, 让儿童对“米 (m) ”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单位有更直观、更形象的印象, 引导他们对“长度单位”的数学发展历程有宏观上的体会, 让数学的严谨与生命力在浅显的图文中得以还原。介绍“你知道吗?”后,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比划或寻找身边1米的“长度”, 进而转入所要学习的测量内容。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能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写文章时要“巧设开头”, 以便“增色三分”, 讲好一节课同样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开篇引入式”的优势为:带有趣味性的数学文化知识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充满好奇和热情地去开始一节数学课。但是同时也存在问题:儿童的思维是活跃的、跳动的、发散的, 如何能恰当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史料或者小故事情境中转入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这是教师需要注意和思考的。

2. 课中渗透式

“课中渗透式”是指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数学文化板块的内容巧妙地穿插于课程知识的教学中, 再现数学概念、定理证明的由来与发展。

以六年级上册“比和按比例分配”一章为例, 在讲“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时, 即可把该章末的“你知道吗?”《巧用借“1”法》 (如图2所示) 中的经典古算题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让学生首先自己作答, 留心关注他们有怎样的想法和疑惑。并且可以在借一头牛解决分牛问题之后做更深入的挖掘,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数学故事是否合理?故事中的题目有没有解?是否有其他办法解决分牛?通过不断的挖掘, 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故事背后的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提出新问题“如果老人有15头牛, 老大、老二、老三分别分得呢?”按借一头牛的方法又是否可行呢?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 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化静为动, 在亲自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解决的动态发展过程, 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可以走出课堂, 走近生活, 培养他们对数学思维方法的驾驭能力, 在无形中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通过采用“课中渗透式”, 可以将历史上数学家碰到的困难 (数学主题发展的关键点) 与学生可能一碰到的困难相配, 通过组织材料的顺序, 帮助学生发挥主体地位, 感受前人研究数学探索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受到数学的人文熏陶。但是这样也有局限性, 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有限性, 使可以选择的素材极其有限, 并且如何组织材料的顺序, 如何与其他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使课堂流畅自如, 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 课末拓展式

“课末拓展式”是指在一节课即将接近尾声之时, 结合“你知道吗?”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提炼, 并将课程内容从文化层面上得以升华。

以二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章为例, 章末中“你知道吗?”选取的是《七巧板》 (如图3所示) 的内容,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发明, 也是一种民族文化。在学生对简单的图形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以七巧板内容作为一节课收尾, 一方面让小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图形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课余自己试着做一做七巧板游戏。在游戏中体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感悟数学充满艺术美感的无限魅力。

“课末拓展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临近下课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 教师要通过结课对教学内容加以整理、提炼, 使学生理清本节内容的整体脉络, 又能对知识做一次升华, 同时也是为下节课或者以后的教学作铺垫, 以引起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结合数学文化的内容作点缀将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既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结束课堂学习, 又引发他们继续探索的求知欲, 拓展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当然, 这种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劣势:容易流于形式, 使学生左耳进、右耳出, 不加以重视。

4. 专题讲座式

“专题讲座式”是指教师在不影响课程内容的同时, 可以根据“你知道吗?”提供的信息进一步深入挖掘贴近教学内容的数学文化知识, 并结合综合与实践活动等为小学生专门设置讲座。

以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一章的“你知道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如图4所示) 为例, 教材中非常简略地描述了华罗庚的生平, 并没有对他在数学上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他的传奇经历作介绍。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出了88位古今数学伟人, 华罗庚位列其中, 华先生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开设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他的经历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升数学文化素养, 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数学家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的精神。如华老所言:“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他的故事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鼓励青少年刻苦学习、发奋图强。

“专题讲座式”对于数学文化的传播是非常有益处的。每一个数学知识内容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数学故事, 每一次数学发展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天才, 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与安排下开设专题讲座, 可以使小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感受蕴含在数学知识背后的人文气息, 不仅开阔了视野, 同时还能体会到数学成果的取得走过的曲折历史以及数学家在探索过程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进而激励学生的探索学习。但是开设讲座也存在一些劣势, 比如占用课时较多, 教师由于担心教学任务而不愿采纳, 而且需要教师搜集大量的信息来丰富讲座, 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小结与思考

教材中可以挖掘的数学文化内容远不止“你知道吗?”, 在很多习题素材以及课堂活动、综合与实践中都有数学文化的渗透, 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的教学可以称之为是文化的教学, 继而称之为数学文化的教学。[5]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数学文化更应该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一条脉络。数学文化的引入, 既要关注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导入数学文化, 又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数学文化。

其一, 教师要提高对数学文化的认识, 重视教科书中数学文化板块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只有将数学文化提高到认识层面, 充分理解数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重大意义, 例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促进小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提升数学素养等, 教师才能高度重视数学文化的功能, 才能积极思考和探索数学文化的导入, 更好地通过多种方式渗透数学文化, 将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紧密相连。

其二, 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数学文化修养, 提升对数学文化板块的驾驭能力。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储备自己的数学知识, 使其充满着历史、文化及现实世界的丰富联系, 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增强自己适应教育发展的能力, 促进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充分认识数学文化及其与数学课程内容的关系下, 将数学文化恰当地融入数学课堂, 辅助教师教学的展开。

其三, 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发展。教师应该不局限于某种教学方式, 而要积极地尝试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只有根据学生需要、课程需要来选取教学方式, 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与数学思维, 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选择数学文化的合适导入方式, 以文化的视角解读数学, 促进数学教育的发展。

摘要: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 而且还是人类的一种文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小学数学教学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人性, 注重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 各版本的新教材也已经将数学文化作为新的教学要求融入其中, 以西师版最新教材为例, 探究教师对数学文化板块“你知道吗?”的不同使用策略, 以及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文化内容的方式, 以期不断提升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使用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张奠宙, 梁绍君, 金家梁.数学文化的一些新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1) .

[3]郑毓信.漫谈数学文化[J].湖北教育:教学版, 2008 (2) .

[4]孟梦, 杨慧娟, 李长毅.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实践研究——以西师版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 2012 (2) .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总结 第9篇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7个教学单元,其中穿插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以“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一领域里的内容共安排了3个教学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是继上一学期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以后又一次集中学习整数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主要安排了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发现规律和用除法解决问题等内容。小数的初步认识只安排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认识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并且只要求初步掌握。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册只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称两部分。

本册教材将统计和概率的内容集中安排在一个单元,统计部分安排了数据的整理和求平均数;概率部分主要是认识一些简单的不确定现象。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

教材还配合乘法计算、小数的初步认识、对称等内容分别安排了“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小数点的由来”和“对称与建筑”3个数学文化,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一)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1.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作为教材内容

2.充分利用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

3.在习题中适当安排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1.为的学习创学生设具体的活动情境

2.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

(三)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四)提示教学活动线索和学习方式

1.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

2.为教学过程提示活动线索

(五)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继续提倡算法多样化

2.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3.适当安排了一些开放性的习题

(六)设计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七)有计划地介绍数学文化

各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一)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等内容。其中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认知基础。同时,本单元的内容又是后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重要基础。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图文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情趣。

(2)内容真实、丰富,具有现实性。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4)重视数学知识的整理。

(二)教学提示

1.注意发挥主题图和情景图的作用

2.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本小节安排了4个例题,包括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等内容。可用3课时完成教学。

单元主体图:通过体育馆的环境及设施,唤起学生回忆,激起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例1:教材通过利用主题图的资源,再次出现算体育馆A区座位有多少个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出48×10后,重在理解48×10可以怎样算。

例2:主要是学习口算一个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在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会口算48×10的基础上,继续学习25×30的口算方法,体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例3: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让学生明确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既可以利用例2所学的口算方法,还可以直接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表内乘法),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例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本小节安排了3个例题,包括不进位乘法和进位乘法等内容。

例1:从生活情境中引出算式,探索多种计算方法和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等3个层次进行编排的。探索12×14的算法,教材提示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探索。再次是理解算理,用竖式计算12×14明确第2步计算的积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例2:用两只青蛙的对话情景引出算式,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在次基础上总结算法。

例3:一方面是强化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进位意识,另一方面是乘法的验算。教材中没有明确地提出验算的要求,而是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次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发现规律

例1:通过情景图和表格,一方面能清楚地看出行驶时间发生变化,引起行驶的路程的变化,让学生从这种变化中去发现规律。

例2:是杨辉三角的运用,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已给出的4排数,去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像图中同学们讨论填数和说说第4至7排分别怎样填数,既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

例1:以学生的春游活动为线索,通过用车的辆数和每车装的人数来计算参加春游的人数。教材引导学生先从情景图中去提取信息,再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用“每辆车的人数×用车的辆数”的方法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最后提出“还可以怎样算?”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例2:以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堆放物体的方法为例,让学生算出这样一堆饮料有多少听。本题是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数学方法解决。

例3:是乘法的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教材中提供的苹果重量的估算方法仅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广柑的重量怎样估算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方法。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材内容

全单元教材主要由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简单的换算、解决问题等内容构成。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教材的设计思路由侧重于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到通过测量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面积和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现实意义。

(4)让学生在经历操作、估测等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单元教学提示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上。

1.在动手操作中认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

2.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一主题展开。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面积和面积单位

本节教材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两个内容,共由3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六构成,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1.单元主题图:向学生展示了朝夕相处的教室,让学生看到教室里有很多的面。通过主题图的学习,为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有利于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面积的重要性。

例1:提供了观察物体的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主要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这种大小在数学上就称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例2:仍然是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过方法在例1的基础有了变化,通过比较的两面墙中贴瓷砖的大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树叶的大小等,让学生产生统一面积单位的需要。

例3: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本小节主要包括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应用面积公式求面积,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比较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这节教材突出了探索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例1:是用任意个1cm2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在拼的过程中去发现用的正方形个数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

例2:是测量出给定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后,再用1cm2的正方形纸片去覆盖长方形,并发现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宽厘米数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两次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例3:先计算电视荧屏的面积,再计算遮电视机的方巾的面积,通过教师一句启发性的提问“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很自然地过渡到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例4:有两项任务:一是估测,二是比较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简单的换算

面积单位的换算是面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内容限定在“简单的换算”之内。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一是涉及的面积单位换算在两个相邻单位之间进行;二是较大单位的数是较小单位的数的100倍、10000倍;三是单位换算只在两个相邻的单名数之间进行,不出现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换算。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探索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共设计了3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例1:以求大正方形的面积的形式探索1dm2与1cm2之间的进率。

例2:hm2和km2三年级小朋友没有这些相关知识经验的感受,那么探索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以及hm2与m2、km2与m2之间的进率关系就更难了。因此,教材对这几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作了淡化处理。用“同样地”三字告诉学生,像上面那么去推导也一定能得出1hm2=10000m2,1km2=100hm2。

例3:是面积单位的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简单的单位换算涉及的内容不多,所以只设计了课堂活动,没有设计习。

解决问题

例1:表面上是“估计图中大约有多少只企鹅”,实际是通过估计面积来估计企鹅的只数。这个问题不是要学生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估计过程,获得一些基本的估计方法。

例2:主要是体现解决问题,教学的重心应放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上。“给教室的地面铺方砖,需要多少钱?”选用不同价格的砖,需要的钱也就不一样。

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基地

活动内容比较多,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数学方面的,也包括生物、气象等多方面的,一方面让学生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又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整个活动可以分为活动准备、开展活动、活动总结3个部分。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一)教材说明

1.知识联系: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主要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发现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等几方面的内容。

3.教材编写:特别强调和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在口算后面安排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笔算。

(二)教学提示

1.重视原有知识在新知识学习中的迁移。

2.联系现实情景,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3.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单元主题图、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一。

单元主题图:通过小猪吹泡泡比赛、小猫跳绳比赛等提供信息,提出了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例1:以表内除法以及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为认知基础,学习整百数除以一位数除法。教材巧妙地把学生平分6株树苗的经验运用到平分6捆(600株)中来,由6÷2=3联想到600÷2=300,即6个百除以2得3个百,也就是300。同时,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例2:是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情景图一方面通过这个实际情境让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前面学习的长方形面积知识。教材呈现由12÷6=2类推到120÷6=?的这种算法。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二。

例1:教材通过学生看科技展览馆的一个情景引导学生体会估算的现实意义。教材一方面通过两个对话框介绍估算的方法。这里同样应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例2:编排意图与例1基本相同。只不过教材呈现的是舍去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将“243”看成“240”进行估算的方法。呈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不同估算方法出来。又为后面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检验做必要的准备,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以及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等内容。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估算的基础,因此,教材没有编写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这类例题,而是直接进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学习。

例1:主要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中,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要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这个一位数。

例2:通过小兔采蘑菇这个情况帮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为商中间有0的乘法学习作准备。

例3、例4: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它一般有两种:一是零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是0;二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就在那一为商0。

发现规律

例1: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一规律。一方面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探索规律是一种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除法的理解。

例2:一方面学生要发现规律,另一方面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所发现的规律。通过这个例题,学生经历了观察、探索、发现、归纳等过程,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J

本小节安排的解决问题有如下特点:一是学习材料的选择有一定的现实性;二是这些问题都是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能解决的问题。

例1:教材通过“可以这样比”、“也可以那样比”、“还可以怎样比”等提示性的语言,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着重呈现了两种比较方法:一是用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来比较;二是用5小时分别加工的零件个数来比较。

例2:一方面要考虑如何租车全年级123人才能够坐;另一方面还要思考怎样租车才较便宜、合算。学生可能会通过猜测、验证、比较等方法来设计租车方案,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四、统计初步与不确定现象

(一)教材说明

1.知识基础:本册教材安排的统计初步和不确定现象,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内容的进一步学学习。

2.教学内容:全单元安排了数据整理、平均数、不确定现象3个小节,其中包括7个例题,6个课堂活动和2个练习。在本单元后,还安排了1次实践活动。

(二)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价值。

2.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统计、平均数和随机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3.提供自主探索的线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教学提示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统计的实际意义。

2.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

(四)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数据的整理

本节教材包括1幅单元主题图、2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单元主题图:以空气质量检测为题材,让学生感受到数据收集、整理的现实意义。

例1:以空气质量状况为题材学习统计,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表和对统计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例2:以统计长江大桥为题材,在互联网上下载的信息,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的思想,给学生指明了收集数据的渠道和方法。教材用两个对话框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整理的方法。

平均数

本书教材包括3个例题,3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实例,结合统计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例1:通过富有童趣主题图呈现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例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教材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例3: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材让学生在按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根据计算对象的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整体把握平均数的能力。

不确定现象

本小节包括2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

例1: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说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进一步体验不确定现象。

例2:是让学生在玩扑克牌的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既要能说出可能发生的结果,还要能根据对象的特点判断可能性的大小。

实践活动惊人的危害

教材共安排了7幅具有连续性的画呈现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去了解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污染状况,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撼,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数学课程的人文价值。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说明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2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经历多样化的认识过程,突出对小数的初步认识。

2.充分利用现实生活题材,加强小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结合小数的初步认识安排数学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小数的积极性。

(三)教学提示

1.突出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商品价格认识小数。

3.激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重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在小数加减法中的迁移。

(四)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小数的初步认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教材安排了4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

例1:结合商品重量认识一位小数,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初步会读一位小数。

例2:结合商品价格认识两位小数。既要会读小数,也要能理解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的实际意义,并在例1、例2学习的基础上用描述的方式揭示小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获得对小数的感性认识。

例3:结合量身高学习用小数表示长度,借助已有的1m=100cm这些认知经验,经历将厘米转化成米并用小数表示的探索过程。

例4:结合分母是10、100的分数来认识小数,一方面是沟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为认识小数提供更丰富的题材;另一方面,通过把分母是10、100的分数用小数表示,为今后学习理解小数的意义作准备。

例5与例4具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初步明确了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时用分数、小数去表示正方形方格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进一步沟通十进分数与小数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本节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一个练习,并且只涉及一位小数相加减。教材在编排时,充分考虑了数学知识的这些内在联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力求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初步理解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例1:是学习一位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列竖式进行计算。教材引导学生按照整数加减法中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道理列出竖式计算,这样充分利用整数的有关知识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例2:学习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是在例1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十分位上不够减,怎么办?”和“十分位上的数相加满10,怎么办?”这两个问题,突出本例题学习的的重点和关键。此外,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去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六、对称

(一)教材说明

第1学段只要求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的内容包括了单元主题图、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和数学文化--对称与建筑等几部分,最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美化我们的小天地。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是他们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及初步认识的简单图形,如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是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去感受认识轴对称图形。

3.结合对称安排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美。

(三)教学提示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2.加强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轴对称图形。

3.注意画轴对称图形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切实掌握画轴对称图形的一般方法。

(四)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对称现象

这部分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1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单元主题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的对称现象为题材引出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感受对称现象在生活中的存在。

例题:通过实物图,让学生进一步去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轴对称图形

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两个课堂活动。

例1:与第115页的例题相比,不同的是第115页的例题呈现的是实物图,它以生活中具有对称现象的实物为基础。而第117页的例1是几何图形,它以对实物图的对称现象认识为基础。本例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图形中感受到对称现象,为例2认识轴对称图形作准备。

例2:学生在动手折的过程中认识轴对称图形,获得对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

例3:在方格纸中画轴对称图形,需要一定的空间观念作基础,是学习的难点。教材一是用方格纸作辅助,二是只要求学生画简单几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实践活动美化我们的小天地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作文:珍惜水源下一篇:关于提取安措资金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