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家庭教育方法

2024-08-07

中学生家庭教育方法(精选8篇)

中学生家庭教育方法 第1篇

中学生家庭教育方法

1、思想引导法。

中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上进心强;同时,由于思想发展未定型,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紧密联系孩子的思想,从意志品德、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引导式教育。坚持不懈地向孩子灌输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针对孩子的学习任务、现实思想、生理健康等特点,见缝插针地进行引导,有的放矢做工作。

2、目标鼓励法。

学习中目标鼓励,就是根据“水涨船高”的道理,帮助孩子设计学习目标,来激发积极性,使孩子不断向更高的知识高峰攀登。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思想素质、文化基础、承受能力,制订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为孩子制订的目标,既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既要有年度目标,又有月、周短期目标。在明确整体目标同时,还要分科目制订逐日完成的小目标,依次实现和突破,不断“添油”、鼓励,使孩子像上楼梯一样,一步高一步。为使孩子将目标装在心中,家长可制作成绩一览表,将孩子每次考试、测验成绩,直观地用曲线反映在坐标上,使孩子、家长一目了然。对完不成指标的科目,要及时进行补课,或找人帮助。

3、形象感召法。

很多孩子品学兼优、诚实勤劳、文明礼貌,固然是学校、社会教育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的表率作用,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因此,只要家长强化“为国教子”的意识,努力工作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榜样,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你所理想的孩子来。

4、谈心疏导法。

家长要针对孩子在不同时机、不同原因中暴露出的心理、思想问题,及时进行谈心疏导。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到“三勤”,即勤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思想反映;勤观察孩子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勤谈心及时疏导孩子的思想矛盾。对因阶段性身体素质差,学习跟不上的,要多鼓励少指责,帮助其“赶队”;对因对学习科目不感兴趣产生厌烦情绪的,要勤敲打多引导,帮助其增强兴趣;对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泄气的.,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导,热情帮助化解。另外,家长在与孩子谈心时,不但要告诉孩子“怎样做”,而且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道理上说服孩子。在谈心的方式上也应该选择合适场合,这样才能达到更好效果。

5、奖惩激励法。

在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运用奖励、批评手段,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为辅。如孩子考试成绩突出,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家长可口头表扬,还可以向亲友通报,扩大赞扬范围,也可以优先购买学习用品、日用品,还可以逛公园、打游戏机(家用)、看电影等。对学习不认真,考试成绩较差的,要给予一定的批评,该处罚的一定处罚。使孩子始终都有一种学习压力,切实改变“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的现象,创造好学上进的光荣风尚。

6、生活调节法。

身强力壮,精神饱满是学习的基础条件。家长要讲究科学方法,调节好孩子生活,让孩子在有限的条件下吃好玩好,创造有利发挥智力效益的环境。家长要利用节假日、工作学习间隙,多组织开展家庭文体比赛、故事会、知识竞赛、远足郊游活动,调节孩子生活。同时还要根据孩子生理承受能力,科学安排学习,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证孩子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中学生家庭教育方法 第2篇

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家长的主观性教育和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成也父母,败也父母”已成为当前青少年学生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其实做好孩子中学阶段家庭教育工作,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关键看家长有没有用对方式方法:

一、思想引导法

中学生已经基本脱掉小学生的稚气,但又不像成年人那样思想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上进心强;同时,由于思想发展未定型,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紧密联系孩子的思想,从意志品德、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引导式教育。可以尝试引导孩子提前关注现在社会严峻的就业问题、经济问题等,以平等沟通的态度,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的原动力。引导教育不可一味关在家中讲道理。要善于搞好“结合”、“渗透”,把家庭引导结合渗透到生活中、孩子身边的热点新闻和事件上,让孩子在自然的沟通状态中去领会家长的教育目的。

二、目标鼓励法

学习中目标鼓励,就是根据“水涨船高”的道理,帮助孩子设计学习目标,来激发积极性,使孩子不断向更高的知识高峰攀登。大量事实证明,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目标可以催人向上。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学习基础、承受能力、实际的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为孩子制定的目标,建议可以以他特别关注的某项物质性的奖励为切入点,将孩子的需求化整为零成阶段性的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孩子就距离自己想要的奖品更进一步,同时在目标执行过程中,不断“添油”、鼓励,使孩子像上楼梯一样,一步高一步。为使孩子目标装在胸中,家长可制作成绩―览表,将孩子每次考试、测验成绩,直观地用曲线反映在坐标上,使孩子、家长一目了然。这样可以形象地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朝家长期待的方向发展。

三、形象感召法

教育实践证明:“喊破嗓子,不如做好样子。”很多孩子品学兼优、诚实勤劳、文明礼貌,固然是学校、社会教育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的表率作用,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因此。家长必须首先做到言出必果,强调目标导向。

四、谈心疏导法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家长要针对孩子在不同时机、不同原因中暴露出的心理、思想问题,及时进行谈心疏导。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到“三勤”,即勤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思想反映;勤观察孩子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勤谈心及时疏导孩子的思想疙瘩。另外,家长在与孩子谈心时,不但要告诉孩子“怎样做”,而且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道理上说服孩子,在谈心的方式上也应该选择合适场合,这样才能起到更好效果。

五、生活调节法

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方法浅见 第3篇

一、了解心理特点, 走进学生受伤的心灵

家庭的不幸给此类学生的心灵罩上了一层难以挥去的阴影。班主任在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时, 首先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 才有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实践证明, 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法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一是观察, 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往往在行为上表现为沉默、自闭、孤僻等异常现象,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留心观察, 善于发现这类行为特殊的学生;二是谈心, 班主任要对家庭特殊的学生多关心, 多帮助, 取得他们的信任, 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多找他们谈心, 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三是调查, 对个别不愿向老师敞开心扉的学生, 班主任可以通过调查这些学生身边的同学、朋友来逐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四是家访, 通过家访, 一方面可以了解这类特殊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 另一方面通过与家长的接触、沟通, 可以了解这些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及家庭教育的开展情况。

二、关注学习生活, 营造温馨的教育氛围

有位心理学家说:“人离开了感情, 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对于家庭不幸的学生来说, 他们尤其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班主任要多给他们爱, 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多为他们排忧解难, 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的心理问题, 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确立自立自强的生活信念。通过对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关心帮助、组织文体活动, 乃至经济上的援助, 积极为特殊家庭的学生营造出温暖的家庭氛围。大家庭里的亲情与友情, 将会使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情绪逐步稳定, 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曾经一位特殊家庭学生在班级捐助活动的发言中说:“学校的关心, 集体的温暖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增强了我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我们不为自己的遭遇而悲哀。”

三、转移情感注意, 减轻学生的心理失衡

特殊家庭学生大都情感及心理失去平衡, 这是由于在家庭发生变故, 情感体验发生强烈冲突而引起的心理障碍。为了减轻他们的心理失衡, 班主任要要设法转移他们对自身遭遇的注意力, 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减少心理上的痛苦。首先是班主任要与家长配合起来, 减少或消除学生在自己家中的刺激。其次是通过适时开展班级活动, 调整他们的心态。再次是适度安排他们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岗位, 如定期与同学一道去儿童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场所去服务, 让他们减少对自身遭遇的注意, 增加对他人的注意,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知道, 在这世界上还有许多人需要他们的帮助, 使他们不再因为自身的遭遇而痛苦不已。

四、重新树立目标, 在追求中恢复心理平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的基本需要如果遭受挫折, 自我意识就会发生扭曲, 内在的潜能就发挥不出来。”对于特殊家庭学生来说, 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便可以使他们重新确立目标, 在追求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价值, 从而恢复心理平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特别留意这类学生身上的优点, 多创造让他们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 并适时地给予“赏识”, 唤起他们的自信, 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坚定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地给予他们若干荣誉, 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 并通过适时地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 帮助他们正确观察和认识社会, 重新树立起人生的奋斗目标, 在不断的追求中, 使他们自身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而他们的心理也在这种拼搏与追求中走向一个新的平衡。

无庸讳言, 当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人们价值观、婚姻观的变化及多种因素的影响, 许多孩子在再婚或单亲家庭中长大, 而贫困家庭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 以及意外伤亡给家庭带来的灾难等, 形成了无数个不幸的特殊家庭。这些特殊家庭的最大受害者———孩子, 他们的心理问题与教育问题, 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所要面对的新课题。对于这种特殊家庭的学生, 我们不能象对待正常家庭的学生一样去对待他们, 而要针对这类学生心理特点去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如何使特殊家庭的学生能够迅速地从家庭的阴影里走出来, 成为一个心理健康、有着极高目标的好学生, 其方法仍有待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 切切实实地摆在我们每个人教育者的面前。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帮助特殊家庭学生更好地面对因特殊家庭环境带来的伤害, 减少心灵创伤, 调整他们的心理, 使其尽快达到平衡, 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海.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06 (12)

[2]贾书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

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方法探讨 第4篇

关键词 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方法;家庭环境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偏差特点

从教育的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正常、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良好教育因素。反之,无一个完整稳固的家庭的学生,其心理的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其表现,可粗略分为以下几类:

(一)沉默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大多数是家庭境况不好,家长自己的心态、性格也是沉默不语的,孩子无法给予细致的关爱。 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爱和母爱,家庭环境始终处于不和睦状态。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学生,渐渐地养成了孤僻、自卑的性格,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不愿意同学老师问家事,不愿意家长来开家长会,而对老师的批评一般不会当面顶撞,也不会主动诉说自己的苦恼。

(二)脆弱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多是女学生,因失去父亲或母亲而倍受溺爱,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家庭欠了自己,对母亲或父亲有诸多的要求。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心理脆弱,承受不了一点的挫折、失败。顺心的时候会开心快乐,如晴天丽日的小鸟;一点不顺心,不能获得满足,便会觉得晕天昏地。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毅力不坚定,遇挫折后很难抬起头来,故此,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差,且特别容易偏科。

(三)品德不良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家长离异后因工作繁重,社交活动繁多,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特别在孩子放学后的时间里,常常无法在家陪伴照料监督。离异的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或互相推委、指责,有时无端恶语相向。这样,学生在冷清的家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不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是比家里更有吸引力,逐渐认识了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认为这些人能给他们温暖,更有“人情”味,更能关照自己。故此,放学后就直奔“精彩的世界”,与“朋友们”浪迹在网吧、游戏机室,深夜都不愿归家。其家长不知道或不愿知道孩子在外面什么地方玩,跟什么人在玩些什么东西。有时厉声的责问,也是容易被孩子的花言巧语和谎话蒙住。有时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正处于危险边缘。这种类型的学生缺乏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策略

教育好单亲家庭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要教育好他们,使他们像正常家庭子女一样健康成长,主要方法是以爱为动力,以感化为策略。

(一)师情感化:作为一个教师就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并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教育是一种艺术,班主任工作更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是需要创造的。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必须得花一定的时间和他们进行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投入情感,对他们要有爱心、耐心,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我们做教师的要把他们当作朋友,和他们平等相处,同他们一道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分担他们的痛苦。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亲切的叮咛,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从而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进而走向成功。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这样单亲家庭的学生,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感去感化他,用道理去说服他,从而使他主动地与老师接近。

(二)友情感化:同学的帮助对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让这样的同学与其他同学交朋友,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他的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行动感化: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及其落后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正确引导。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由于下大雨上学淋感冒了没来上学,我不放心,就带着药品和水果顶着大雨来到了这个学生的家。推开门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孩子一个人躺在炕上似睡非睡,听着门声,他睁开了眼睛。灶台上没有一点生气,屋里连点热气都没有。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我走到床前问孩子:“爸爸呢?”他说:“不知道,一直也没有回来。”“你吃饭了吗?”他说:“昨天自己还能做,勉强吃一口,可是今天就起不来了,什么都没吃,老师我可饿了。”说完孩子就大声地哭了起来。我知道那是孩子委屈的泪水。于是,我把孩子带回自己的家,在我的精心照顾下,孩子的病很快就好了。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法 第5篇

小学阶段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否认智力因素的差异以及遗传因素,但是,一般来说现在的孩子都比较聪明,为什么同是一个老师任教,有的成才了,有的没有成才,有的发展全面,有的发展不均衡,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差异所造成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法,希望有所帮助!

树立榜样

榜样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学、邻居、教师、英雄模范人物、文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领袖的优秀品质,都是子女学习、模仿的对象。不管家长的言行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对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榜样。父母是孩子的师表,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观的教材,父母以身作则的示范,不仅可以增强说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也能像春风润物一样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应时刻检点自己,以自己良好的首先行为,为子女的品德修养做出示范。

当然,在家庭教育中,榜样的示范作用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家长正确地给予引导。父母该如何在生活中为子女选择、树立榜样呢?要通过讲故事、看电视、读书等方式宣传并树立革命领袖、英雄模范、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典型形象,影响教育孩子,使他们成为孩子心中的楷模。因为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应成为孩子学做人的准则。要使孩子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家长必须首先对这些人物的思想境界有深刻的理解,有深厚的感情才能以此去影响、感化、引导孩子。

家长还要注意在孩子的同龄人中,在班上的同学中,为孩子寻找学习的榜样,这样可以增加学习的亲切感。这些人都是孩子的同龄伙伴,有着比较相近的的生活经历,同伴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孩子比较熟悉,容易理解、接受,更能激起学习的劲头。但是家长切记,不能专拣同学的优点、长处去和自己孩子的缺点、短处相比,更不能借机去讽刺、挖苦孩子。家长如果常说:“你瞧人家那孩子,你再瞧瞧你,你太让我伤心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起消极作用,让孩子产生反感。正确的做法是,抓住时机,启发自学,增强自信,乐于学习。

环境熏陶

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组织好生活,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为准则,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是谈话,家长根据子女的思想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谈话要有针对性、灵活性,态度要和气,不要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训斥、挖苦。

二是讨论,家长与子女共同讨论。

讨论时要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其意见,有不正确的观点,也要耐心地讲道理,使子女明辨是非。家长观点不正确要勇于承认。

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

并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要特别关心孩子的在校生活,经常和他们亲切交谈学校中的事,耐心倾听他们叙述学校中的见闻,及时肯定孩子学习上的进步,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对学习后进的学生,更不能忽略他们的`微小进步,发现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

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家长应及时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且还应信赖老师,教师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出于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心。因此家长应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好孩子。

总之,在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们要学会用心去与孩子们交流,不仅要耐心细致,还要灵活多样。只要我们都成了孩子的好朋友,还怕教育不好他们吗?

学会交谈

交谈的质量,跟交谈的艺术有密切关系。交谈,是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娓娓谈心。交谈的时机应该是恰当的,交谈的话题应该是有益的、孩子是感兴趣的。交谈之前,家长应该诱导孩子无拘无束地把心里话倾吐出来,然后,再把自己高于孩子的见解作为一份礼物回赠给孩子。通过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思想交流,使孩子受到教诲和启迪。单纯的家长讲、孩子听,没有反馈切磋,不能算是真正的交流。至于家长借交谈对孩子进行挖苦训斥,抓住一件小事唠叨不休,使孩子反感生厌,则更是不可取的了。

交谈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交谈时机的捕捉和交谈方式的运用上。一般地说,家长和孩子双方在情绪不佳时,特别是在气头上,不要交谈;在事情的原委还没有搞清楚时,不要交谈;有局外人特别是有客人在场时,请不要做批评性的交谈;在饭桌上,在孩子睡觉前,也不宜做批评性的交谈。家庭教育的特点是“遇物则诲”,所以教育的时机要灵活掌握,一切从教育的需要,特别是教育的效果出发,以孩子能接受为准则。交谈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漫谈式、调查式、激励式、严肃批评教育式等都可采用。其中的漫谈式,即不拘时间、地点、内容,海阔天空、轻松愉快地交谈,常常是孩子欢迎交谈方式。成功的交谈,似春风化雨,孩子是会受到教益的。

跟孩子一同活动的艺术

家庭气氛是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跟孩子在一起活动,就是创造家庭良好气氛的有效做法之一。在生活中,家长跟孩子共同活动的机会是很多的。

跟孩子一起去参观游览。假期若能带孩子到外地旅游,孩子是最开心的。那些名胜古迹和各种展览都值得去看一看。游览时,若家长能做精辟的讲解,孩子是最为佩服;如显知识不足,则会迫使家长去翻书查资料,这更能赢得孩子的心。

跟孩子一起上街购物。孩子小的时候喜欢跟家长逛商店,顺便要点心爱之物,家长可乘机介绍商品知识,灌输勤俭持家的道理。孩子长大一点了,可以为家、为自己购物,家长陪着当参谋,边买边谈,边看边谈,边走边谈,两代人之间相互没有戒备,是教育的好机会。

家长和孩子共同活动的内容很多,共同活动的目的是要消除代沟,融洽感情,寓教于乐活动之中,让家庭教育在欢乐、亲切、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进行。

表扬、奖励的艺术

对孩子进行表扬、奖励也是很有学问的。表扬、奖励孩子,可以鼓励孩子重复良好习惯形成;在表扬和奖励中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的是非感,有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的加深。

孩子改选履行了父母的要求、希望,可以给予表扬、奖励;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表现,虽只是苗头,也可给予表扬、奖励;孩子完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表现了勇敢的品质或一定的毅力,也可得到父母的表扬、奖励;孩子获得了光荣称号,父母要给予表扬、奖励。

表扬、奖励孩子的方式很多,应以精神奖励为主。比如:夸奖、赞许、点头、微笑、亲昵等,都能达到激励孩子上进的目的。物质奖励也要有,对年纪小的孩子,必要的物质奖励也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可以赠送书籍、衣物、玩具、学习用品等,但要慎用金钱,更不能让孩子小小的年纪,纯净的心灵过早地染上铜臭气。

家长要把握住表扬、奖励的时机。孩子兴奋起来,来得快,去得也快,家长要把握孩子的心理脉搏,该表扬、奖励的时候要及时,使他们良好的表现得以强化,得以巩固。如果是马后炮,就会削弱激励作用。

再有,表扬也好,奖励也好,都要实事求是,因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评价,要让孩子在表扬和奖励中去认识自己。过高,容易让孩子盲目满足;过低,又不容易达到到激励的目的。另外,表扬、奖励,家长的态度要真诚,最好不要事先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守信;绝不能在奖励的程度上与孩子讨价还价。

近几年,有些“学者”把“赏识教育”称为“万能的教育”,并且说:“赏识孩子时,可以无中生有。”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想用一种教育方法取代所有的教育手段是不科学的。

向孩子道歉的艺术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说错了话,办错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的事,是常会发生的,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实在也是家教的艺术之一。

家长和孩子在家庭中应当是民主和平等的关系,家长做了错事或错怪了孩子,是应该主动道歉的。这不会影响家长的威信,更不会有损父母的尊严;相反,会给孩子树立有错就改的榜样,会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品质与修养,从而更加信任父母,亲近父母;父母的威严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更高,还会使家庭中形成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气氛。

当然,家长道歉、认错,特别是向孩子道歉、认错,态度必须是诚恳的,不敷衍,不找客观原因,真诚地去求得谅解。

宽容的艺术

宽容是指孩子做错了事之后,家长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了孩子的过失,他们没有过激语言的斥责,也没有穷追不舍的追究,这都会使孩子的内心受到深深的自责,并在悔恨、内疚中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冷静的思考,促其在父母的大度中去痛改前非。

举个例子来说明:

列宁8岁时,随母亲去姑妈家做客。他不小心打破了一只花瓶,当时无人看见,查问原因时他害怕也没承认。细心的姑妈猜着准是淘气的列宁打的,不过妈妈一直保持沉默,等待着儿子民中萌发羞愧感。三个月后,妈妈亲昵地抚摸着儿子的头,欲有所言,不料列宁失声大哭,讲出了打花瓶的事。妈妈安慰儿子,并宽容了他。妈妈知道儿子在这场内心的道德斗争中,美的、诚实的品质取得了胜利。

可见,宽容的确是效果很好的教育手段。应用时,建议注意以下几点:实施宽容教育的前提,必须是孩子对自己的错误已经有了认识,并深感内疚、悔恨时方可运用宽容手段。

家长准备原谅孩子的过失时,应该从表情上、语气上使孩子感到家长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很痛心,并相信自己能够悔改。如列宁母亲对列宁的抚摸,甘地父亲的热泪,都是对他们极好的教育。家长不可取无所谓的态度,使孩子如释重负,没有压力,缺乏改正的决心。

宽容,是为了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而这种习惯和品德只有在实践的锻炼中才能产生和巩固。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某件事没有干好,就再不让孩子动手参与了,允许孩子去干好的事情,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宽容。

宽容,绝不等于放任、撒手不管。宽容是积极的教育,旅途是家长失职的表现。

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家庭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家长批评孩子是为了对孩子不良思想、行为、品质给以否定的评价,并予以警示,从而引起他们的内疚、痛苦、悔恨,从缺点、错误中吸取教训,不再重犯。

运用要公正合理,恰如其分。有了一点错,就全盘否定孩子;批评今天错,还带着以前的错;一分的错,总是当十分的错来批评,这些估做法都是不合适的。所以,家长遇到孩子的缺点,要弄清情节,弄清原因,恰当估计错误程度,不能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对孩子横加指责,乱上纲,乱扣帽子,乱分析危害。如果这样,不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很不利于问题解决。

在批评方式上应是先肯定对的,再指出错的;先表扬以前的,再指出今天的;甚至可先做自我批评,再批评孩子。批评孩子可以严肃,甚至可以严厉,但这不等于粗暴,更不等于讽刺挖苦、奚落谩骂。否则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势必会引起对立的情绪。

学生教育方法 第6篇

春风化雨。。。。。。暖透他心

初来外国语学校,这里的学校领导对我的期望值很高,并委以重任,一来就给我带初三的班主任。经过初步了解,这个班级的实际情况让我心理感到忐忑不安,再加上许多学生对我新来的冷漠、对我工作方法的不认同、甚至是我行我素,我在班主任工作上可谓分身乏术啊。但是我始终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如何才能让他们转变这种态度?如何才能在一年内实现这个班在中考考试中取得辉煌的成绩?体现了“品”“学”的这两个问题成为我以后工作的重点,同时我也把目标放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上,在坚持“爱”的教育宗旨下,根据小班级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分层管理,逐个击破,因人而教,定期测评。”的班级管理模式,经过半个学期的实践,班级的情况的确有所好转,特别是有个别学生在“品”字转变很快。下面就一个案例进行说明:

一、案例介绍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冯某 性别:男 年龄:十五岁 就读学校:市外国语学校初三(2)班

(二)基本情况:

1.家庭背景:

冯某同学家庭生活富裕,父母亲做生意还比较顺利,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已经在高校读书,从小一直受到家庭成员的溺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父母对三个孩子的比较,使得这孩子有一种不服输的心理,因此,他对父母的严加管教很反感,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父母爱于面子也放松了对他的教育,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2、集体表现:

该生是一个自尊心较强、而同时他又是一个独立性较强又很讲哥们义气的人,因此他不善于和众人相处,只有几个要好的“兄弟”但是不多,这无疑使他在和他人相处时较容易看到别人的短处,以致人际关系较差,甚至易跟其他同学矛盾激化,因此纪律表现较差,尤其在集体劳动时,迟到问题上。在学习上表现马虎,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成绩一般,存在偏科现象,英语成绩是弱项,对此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

总结与归纳:该生存在的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曾有打架发生,责任感淡薄。

3、为人重兄弟义气。几个要好的同学能互相帮助,不计后果。

4、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5、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6、集体意识淡薄。身为副班长却不能己任,缺乏集体荣誉感。

二、原因分析

针对冯某同学的实际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我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及个人交流,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父母亲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等到上了初中后,父母亲要求他在学习上和做人规范上提高时,他无所依赖,那种原先的优越感失衡了,从而产生心理变化,加上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他的学习成绩一般,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知识掌握不牢固,加上学科学习偏科致使成绩一般,老是提高不起来,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3、由于在父母亲那里要求严格但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他只能从学校的同学里面找到快乐,可以得到那种被别人关注的愉快,因此在班上结交了几个要好的同学,任何时候什么活动什么坏主意缺一不可,班上很多同学也不敢说。这使得自己感觉可以我行我素,不用考虑班集体的`荣誉和利益,不用理会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工作和要求。

三、制定教育方案。

经过以上分析,找到了他的根源所在。因此我决定采取因人而教,定期测评的教育方法,帮他纠正做人规范,培养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从而可以促进他学习的进步。首先,我与他经过多次交流之后,从正面上引导他积极向上,一起制定了一个带有协议趣味性的教育方案。经过分析与讨论,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弱点所在,并制定了“三步骤三阶段”教育方案:

第一步骤:从人际关系着手,首先解决人际关系差的问题:要真诚对待父母亲,经常与父母亲沟通;身为班级副班长要与同学和睦相处,团结同学,尊敬老师,培养那种热情大方,宽容大量的品格。

第二步骤:从班级工作出发,作为班级成员,副班长要多为班级做工作,例如积极参加劳动,学会自理生活,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精神。

第三步骤:从提高学习成绩出发,和他一起进行学习方法的探讨,争取能找到适合他自己的一种学习方法,并约定周期检查一次。

以上每一个步骤都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不同阶段的要求不同,并呈现从低到高、从坏到好的发展姿势。

四、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我立志从教以来,一直信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这样的道理,我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不管学生表现如何的差,我坚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所以我能以“爱”的教育贯穿到我的思想工作中,让学生感到师爱的温暖。根据冯某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因此我特别为这类学生制定了《初三(2)班师生共同创优目标协议书》以及《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学生常规对照表》两个表格,把学校和班主任、学生、家长三方面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协作式网状思想教育理念。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关心、多指点。使他觉得老师在关心、爱护他,这样他才能相信老师说的话,这时候,与他谈到生活、家庭、人生、学习、就业才能使之对生活充满希望,关心父母,关心班级,对人生重新认识,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多次交流之后我们签定了《初三(2)班师生共同创优目标协议书》并认真实施。

2、他的虚荣心较强。我很尊重他的人格,向他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帮助他分清自尊心与虚荣心不同,谦虚和自卑不同的心理品质的界限。使他得到人格尊重的同时,激发其积极向上的上进心,逐步克服不良情绪,培养有意识地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相信坚持下去就可形成稳定的情绪。

3、鼓励、支持、帮助他克服懒惰、不动脑、学习不刻苦的习惯。鉴于冯某同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我就帮助他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时间,文理交叉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等,见到他有点滴进步就给予肯定、鼓励,使之坚持不懈。特别是他的偏科现象要逐步改掉,应努力提高英语成绩。

4、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不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他,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他,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时常督促他在协议里的承诺,坚决按照协议要求办事。

5、针对冯某个性好强,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身为副班长要认真工作,要有责任心,作好了并给予鼓励;要求主动帮助教师和同学,鼓励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自理、自立能力。

6、针对以上要求,我加强与家长沟通,并让家长一起来共同监督他,我们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自愿签定《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学生常规对照表》,以此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监督,对学生的进步加以肯定,给以鼓励。

六、教育效果

经过半个学期的实践过程,我可喜的发现冯某在为人与学习径头上均有了一定的改善,现在,冯某能团结同学,尊敬老师,对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好各门课程,他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的认识,身为副班长开始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热心肯干,能起一定的带头作用,集体荣誉感增强,自理能力逐渐增强,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所在,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当然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时间观念仍然比较若,时有迟到出现。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相信他会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注:由于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属于学生的隐私,而且答应学生要保密,在此,仅能附上两份空白表格。以上纯属个人思想教育工作体验,仅供参考。

中学生思想教育指导方法 第7篇

加强中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合格公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初中学生的道德品质、精神面貌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在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令人十分忧虑的问题,特别是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极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

2.言行不一,缺乏诚信。

3.劳动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意识。

4.追求眼前享受,缺少远大理想。

5.是非、善恶标准混乱。

6.知与行严重脱节。

造成当代中学生道德现状的因素主要有各种社会因素、家庭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钟明华教授认为,人格的完善比知识的完善至少是同等价值的,不应有偏颇,成人和成才同等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更重要,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的教育。什么是教育,教育除了传播知识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健康的人格和情感。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一、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古代孟母三迁、择优而居,就是因为孟母认识到了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对此,要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学校如果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难于完成教育任务的。学校要加强与家庭、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打破普遍存在于家长与中学生子女之间难于逾越的“代沟”。学校还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提高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必须狠抓校风、班风、学风,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心、公德心、自尊心,荣誉感,奠定做人的基础。要提高他们对社会事物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从而达到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效果。

二、加强尊敬师长、知书明礼教育

尊敬师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连封建帝王也不例外,“西伯善养老”指的是周文王在施行“仁政”时带头敬长。朱德元帅亦是孝敬父母的楷模,他把对母亲的爱化为尽忠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知礼讲礼、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今天敬长传统美德不仅不能丢,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进行感恩教育

1.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例如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中,就有一些比较好的材料,教师可紧扣这些材料,渗透感恩教育,以课堂为主渠道,把教材里所蕴涵的感恩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进行感恩系列活动

如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竞赛、以“感恩”为内容的主题班会、“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等等活动渗透感恩教育。

3.在节日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如“三.八”节,让学生感恩劳动妇女的勤劳和任劳任怨的品质;母亲节,让学生感恩母亲的养育之恩和母爱的博大;端午节,让学生感恩爱国诗人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清明节,让学生感恩先烈的壮举和先人的美德;重阳节,让学生感恩长辈的关怀和家人的亲情;教师节,让学生感恩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恩和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

4.爱心祝福活动

如每天送父母或老师一句温馨的祝福;每天上学和放学时向父母或老师问好等。

5.感恩的具体行动

如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争做家务活、按时完成作业、热心做好事、乐于助人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感恩教育,使学生形成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真挚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加强爱心教育

爱心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要培养中学生对社会万事万物都具有一片真诚的爱心,教育他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主动为他人、为社会奉献,使他们真正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当他人需要帮助时就主动去帮助别人,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幸灾乐祸;当他人有困难时就应该积极想办法去为他人排忧解难,不要冷眼观看,熟视无睹;当遇着有老人、残疾人、孕妇时应主动给他们让座,为他们提供方便;遇着有人问路,要热情热心给别人指路,不能捉弄别人等等。

讓学生知道,当自己给别人方便时,自己同样得到了快乐,自己有困难时同样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时还有许多人也在默默为他人奉献着。这样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互助、团结、向上的大家庭。

中学生家庭教育方法 第8篇

一、中学生渴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解决自身的迷茫和困惑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同时, 心理困惑和矛盾也很多。心理的问题最好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排解。可是, 虽然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 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 加上中学缺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 尤其是农村学校情况更不容乐观。所以, 中学生没能通过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去排解成长中的困惑。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 由于开课的目的性和教师知识结构的贴近性, 在没有普遍开展心理教育课程的当前,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普及心理知识, 满足中学生心理需求, 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最佳渠道。

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 作为大学教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 把发展学生潜能作为教育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促进者, 教学的成败关键不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而在于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 学习的意义不是学习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 体现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根本信任, 体现师生平等。因此, 心理学的理论更容易被自我意识高涨、较强叛逆心理的中学生认可和接受, 自觉学习, 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成熟, 培养健全人格。同时, 也为广大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保障。

三、在心理学的服务中全面提高德育教育

心理学价值中立的态度, 对人无条件的接纳、积极关注、尊重、真诚、热情等服务理念值得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推广。这些理念始终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 使得教师更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 倾听他们的声音, 想他们所想, 充分地理解学生困惑和冲突背后的原因,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 敢于并愿意敞开心扉地交流。因此, 心理学的服务理念能促进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课采纳。

(一) 利用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的特征, 推进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建立和谐社会是我们现在社会的热潮, 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是我们作为教师的主要责任。作为德育的主要实践者, 我们要与时俱进, 指引学生认清当前社会的形式, 积极实践到行动中去。如, 结合目前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校园巡回展, “红色之旅”, 以德治国下的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宣传等深入持久开展爱党爱国活动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及形式。

(二) 班主任要与时俱进, 更新德育观念

1.观念决定一切。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道理, 就会使讲授显得苍白无力,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 甚至还会有逆反心理。因此, 教师讲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情感发展等,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 父母、教师等都是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其中, 承担着德育工作的是教师和班主任。但是, 教师的教学往往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方式上, 内容陈旧, 总是出现只教书不育人现象, 以致造成这部分德育渠道的浪费或缺损。

2.由于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 及其对人精神生活领域的强势扩张, 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然而, 各种思想观念混杂, 这对于正处在身心关键发展阶段的学生影响很大, 有的甚至会误入歧途。对此, 德育工作决不能搞一刀切, 简单化而全盘否定, 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知, 自我欣赏, 自我潜能挖掘, 自我奋斗和发展, 如开展学生各类技能竞赛, 评选校园明星, 弘扬校园新型价值观。

(三) 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创新德育工作的渠道和方式

随着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 德育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例如多媒体的运用, 校园网络的建设等, 这使得学生的人际交往, 情感体验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突出表现在对虚拟世界的偏爱和依赖。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的心理能起到促进巩固良好思想道德的作用。因此, 在当前形势下, 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是解决中学生面临问题的需要。

摘要:初中阶段是个体生命全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生理发育十分迅速, 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这就使得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引起很多心理发展上的矛盾。文章通过对中学生渴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解决自身的迷茫和困惑的分析, 讲述了如何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上一篇:如何加强青年人才培养下一篇:课堂课间自我要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