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2024-09-22

中国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

中国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第1篇

生活是个万花筒,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书籍就是这个万花筒中最灿烂的一角,那里的一切一切都让我着迷,令我陶醉……

我最初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是两年前我十岁生日的时候——那天妈妈送了我一整套的“四大名著”,并且都是无删减的版本,我兴奋不已的立即挑选了一本《三国演义》开始读了起来。

里面的内容不好理解,生僻字还一打一打的——“谞”、“藜”、“镔”、“劭”、“颙”……我家那本小小的字典都快查不全了,耗了一个多小时才把第一回看个大概。

后来,我还是被它吸引了过去——引人入胜的情节此起彼伏,让我看得如痴如醉:“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三期周公瑾”、“诸葛亮痛哭庞统”、“关羽刮骨疗毒”……这些都是我的“珍藏品”,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

我对题记也有更深的理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东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憾,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罗贯中虽然借用了杨慎的诗,但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中国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第2篇

曹操灭了袁绍势力,统一北方后,便挥师南下,打算扫平刘表和孙权后,准备统一中国,经过多年的养精蓄锐,于公元2挥师南下。刘备在新野樊城一带操练人马,积极奋战,迎击凶猛而来的曹军之际,荆州刘表病故,次子刘琮承袭父职,他只有14岁,所以很怕曹操势力,刘琮瞒着刘备,向曹操传递了降表。刘备腹部受敌,只好将人马撤到江陵。曹操听说江陵囤积了大批粮草,生怕刘备抢了去就亲自率轻骑兵日夜追赶,而刘备人马则带着武器辎重,加上几十万百姓,每天只能走十几里路,很快就被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的兵马被冲得七零八落,多亏张飞和赵云奋力拼杀,诸葛亮和刘备才带着少数人马脱离险境。后来,孙权与刘备联合成军,简称孙刘联军,以期攻打曹操军。孙刘联军用水战方法,把不习水战的曹操军打得落花流水。

从这里,我总结出刘备军取胜的原因,有三点:第一,在危险面前不慌张,用平常心反而可以取胜。第二,善于利用自然环境来取得成功。第三,靠老百姓信任,将士才壮胆,奋力拼杀。我也总结出曹操失败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总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第二,在危险时刻太慌张,所以才失败。

《赤壁之战》告诉我们:在危险时刻不要慌张,在危险面前要有一颗平常心,就一定可以战胜困难。

中国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第3篇

名著导读的立足点在课堂,名著导读课立足于“导”,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传授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下面以《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品味经典。

一、再现课堂实录

(一)激趣导入

(由音乐导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词?

(众生举手,一学生读《滚滚长江东逝水》,语调抑扬顿挫,富于感情)

师:“浪花淘尽英雄”。不错,长篇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故事。妙趣横生,塑造了500多位人物形象,代表人物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都写得形神俱足。被世人称为“第一才子书”,也被称为“英雄的史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些“英雄”。(引导学生初涉名著)

(二)一品三国———外貌中见性格

师:请在下面的外貌描述中猜猜他是谁?(进一步暖场,调动学生的兴趣)

师:(出示关于诸葛亮外貌描写的课件)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生:诸葛亮。

师:这段文字中哪一个字最能说出他的特点?

生:神仙之概,突出“神”。

师:很好。《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师:(出示关于刘备外貌描写的课件)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目能自顾其耳。

生:不知道。

师:对手骂他“大耳贼”;有人尊他“皇叔”。

生:刘备。

师:哪一个字最能说出他的特点?

生:(1分钟交流后得出结论)“仁”。

师:(出示关于曹操外貌描写的课件)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生:白脸的曹操

师: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刻画最精彩的人物,他有什么特点?当然也是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诈”“奸”。

师: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出色,这便是《三国演义》中最被推崇的人物描写,可谓在简洁明快的语言中,人物个性初见端倪。

(三)二品三国———事件中见性格

师:有文学评论家说过,“《三国演义》中的‘他’,作家语言看似简洁,却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说透”。显然,一个字的个性远不能代表全部。让我们在两个精彩的三国故事中去细细品味吧。

师:请快速阅读《杨修之死》和《曹操煮酒论英雄》。

(插播《杨修之死》影视片段,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师:请小组讨论3分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七个故事。

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 (1) 阔门; (2) 食酥; (3) 梦中杀人; (4) 告丕; (5) 城门; (6) 作答教; (7) 解号令。

师:概括得很准确。

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生1:“惑乱军心。”

生2:“惑乱军心”只是借口,曹操杀杨修是忌才。

师: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

生1:当然会。《士兵突击》里面强调,军人要守军纪。

生2:不杀,他是人才,杀了浪费。

师:(笑)有人评价杨修“身死因才误”。

师:从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曹操是嫉妒贤才、残忍奸诈、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生:杨修是才思敏捷、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师:同学们分析总结得很全面,也很深刻。(插播《曹操煮酒论英雄》影视片段)

师:(介绍与本文相关的情节)刘备说出曹操心目中的英雄了吗?

生:没有!他乱说的。

……

师:最后,曹操说英雄是谁?

生:曹操和刘备。

师:此时,刘备有什么反应呢?

生:惊恐万分。

师:书上有这个词吗?

生:没有。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上。”

师:刘备为什么有这种反应?

生:(沉默)

师:大家再看看前文,看看曹操给英雄下的定义。

生:对了,曹操认为将来只有刘备可以和他争夺天下。

师:看来我们回答某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上下文。

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来看,曹操请刘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生:是试探刘备。生:是怀疑刘备。

……

师:曹操是两件事中的核心人物,除了第一回合中我们看到的“奸”,同学们还看到了曹操怎样的个性特点?

生:诡诈、咄咄逼人、骄横霸气、野心勃勃、踌躇满志、高瞻远瞩。

师:成语运用出色。当然,总结得更好。

师: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想到鸿门宴的故事,曹操既然明确地意识到刘备是和他比肩的英雄,为什么不趁机杀了他?当然,这个历史之谜留待同学们课后阅读原著后来回答。

师:可见,《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就在于“个性的人,立体的人”。

(四)三品三国———比较中提素养

师:那么,你希望具有他们三位中谁的性格特点呢?或者你认为哪位同学身上有他们的一些影子呢?请结合文本谈理由。

(本环节是发散性提问,安排小组讨论,组内说自己的观点,全班交流)

生1:刘备,他宽厚,能趋利避害。

生2:曹操,是英雄,有气魄。

生3:关羽,讲义气,诚信。

生4:诸葛亮,有智慧。

生5:曹操,有一句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不想当皇帝的大臣不是好大臣,他有志向。

(师生笑,气氛融洽)

生6:孙权,关爱下属。(学过课文《孙权劝学》)

生7:周瑜,有才。

生8:吕蒙,知错就改,勤奋……

师:原来三国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性格中正潜藏着你、我、他。又或许在你的身上似乎找不到与这三位人物相似的性格特点。那么在三国浩瀚的历史人物群像中,你又在谁的身上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呢……

生9:我们班范天成像刘备,因为他爱帮助人……

(气氛非常热烈,不时传出笑声。这一环节可以调动学生更多地探讨三国人物的兴趣。)

(五)四品三国———探究中长见识

师:一部好的作品如一座宝藏,我们可以沿着一些“线头”再品、再寻、再答!(展示“线头”:诸葛亮之舌战群儒;军事家之宝典:纵横权谋三十六计之三国版;史学家之疑惑:《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师:同学们课后会去读《三国演义》吗?

生:(异口同声)会!

师:请同学们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出发走进《三国演义》,进一步品读它。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教学)

二、提炼课堂精粹

名著经典汇集了每一民族、每一时代的文化精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堂名著导读课,它的闪光点是“趣”“读”“导”。

(一)运用多种激趣法,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教师应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寻找乐趣, 进而形成志趣。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能真正喜爱名著,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积极地阅读。本堂课运用多元激趣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一是导入激趣法,一曲《三国演义》片头曲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学生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二是诵读激趣法,一位学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诵读《滚滚长江东逝水》,全体师生被那恢弘跌宕之气深深震撼。三是影视激趣法,顺应读图时代的特征,以媒介的形式向全体学生呈现《杨修之死》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找到读图和读文的最佳结合点,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和人文底蕴的激发。这些都让学生带着对名著经典的神往,走进《三国演义》。

(二)找准泛读文本,领略阅读精髓

清华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韩奇老师说:“要让学生提升素养,就要通过多种文本的刺激,然后实现归纳和总结,这样人文素养才得以培养。”名著经典博大精深,如何找准其精髓,是值得探究的。本堂课,精选《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和《曹操煮酒论英雄》。在泛读中,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让学生感悟人物的性格和文学的魅力。

(三)循序渐进导读,享受阅读幸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名著导读最终关键点是“导”,让学生学会欣赏名著,学会研读名著。本堂课注重让学生回归文本,围绕“四品三国”这条主线,循序渐进地导读《三国演义》。一品三国,外貌中见性格,让学生从名著简洁明快的语言中,初见个性。二品三国,事件中见性格。通过《杨修之死》的七事、《曹操煮酒论英雄》的五试,让学生深刻体悟杨修的才思敏捷、轻率大意,曹操的嫉妒贤才、志向远大,刘备的韬光养晦、大智若愚。三品三国,比较中提素养。让学生在“名人”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拉近与名著的距离,实现一种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提升素养。四品三国,探究中长见识。提炼三国热点、难点、疑点,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尊重学生的兴趣,抛砖引玉,引读原著。一部名著经典犹如一座宝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堂到课外,对名著寻之再寻,品之再品。

三、撷取课堂反思

(一)让名著导读课多一些动感

激昂慷慨的语言和视频效果可以让学生动之以情,但生态课堂的根本是师生互动。这堂课教师的总结还不够及时,引导还不够到位,学生的回答比较规矩。如果对学生学习过程放心、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问、质疑、争论,师生有互动,生生有互动,那么这样的课堂就会更和谐、开放、幸福。

(二)让名著导读课多一些美感

名著精髓在于丰厚的思想底蕴,更在于精湛卓绝的语言艺术。《三国演义》的语言规范而典雅,简洁而深刻。如果在“一品三国”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细细品读那简洁明快的语言,那么学生一定能体悟名著语言的内涵与魅力,生活中也会多用美而简洁的语言。

(三)让名著导读课多一些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过程。教师可以以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为教学契机,好好把握,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对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三品三国”这一环节中,很多学生都喜欢曹操这个人物,这时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喜欢曹操,感觉他有谋略,但是奸雄的特征也许跟他们所处的相对浮躁的时代是紧密吻合的。这样有收有放,就能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思考得更加深刻。

中国五大名著错字 第4篇

“无意错”是因为书写者一时大意或真的搞不清而写了错别字,“有意错”则不然。因为书法家不是不知道一个字应该怎么写,并非“没有文化”,而是出于某种艺术或文化上的原因,故意把字的结构打乱,笔画写错。正因如此,不少人并不认为书法家写出的“错别字”是错别字,反而觉得是一种意境,一种艺术。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错字,这些错字大多出现在文化古迹或是旅游景区内。这里找出五大最有典型性的著名“错字”,其中就有几个“有意错”的“错字”,供大伙一览。

天下第一错字——“避”

悬挂于著名景区承德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的门匾,边框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内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若仔细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字下部多写了一横。

之所说这个错字是“天下第一”,因为一是名气大、影响广,二是由皇帝生造的,确确实实写错了,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那么此字是谁人所写?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们应该当即就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说错?于是将错就错把匾挂了上去,一直挂到今天。

最有说法的错字——“鱼”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景点旁的“花港观鱼”碑,同样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碑上“鱼”字的繁体“魚”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如果说避暑山庄的“避”康熙爷不会写还情有可原(清初统治者对汉文化不够重视),但这“鱼”不会写实在说不过去,其中是否有缘故呢?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错”。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上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他有意少写一点——三点成“水”(旧时三点代表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生活了。

最具哲理的错字——“流”“在”

错字如果是“有意错”,大都附有自己的道理。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边有一“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是其为了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大文豪欧阳修所书。“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了一点,“在”字多了一点。

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位“风流太守”,与善解风情、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结下了不少韵事。

刘坤一有意把“流”字少写一点,“在”字多写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真是极富哲理。

这样的错,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道四。它与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书的“虫二”(意思是“风月无边”——“风”的古体“風”字和“月”字各自去掉外部即剩下“虫”和“二”)两字,奇思巧想如出一辙。

出现最多的错字——“明”

皇帝写错别字,皇帝陵上也有错别字。在江苏省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孝陵,细心的游人至少可以发现两处错字:在明孝陵景区门口的文物标志牌上,“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眀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眀”。

前者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的“有意错”,后者则是民国初年人所题,其人姓名不详,但估计也是精通书法者。

这两个“眀”与少一点的“鱼”和多一横的“避”不同。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些“眀”字则是“非法”的,但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帖中,“明”字便写成了“眀”。

“眀”是国内景点出现最多的错字之一。除上面提到的明孝陵外,在四川省成都市著名的武侯祠内有“眀良千古”的匾额;成都市新都区的宝光寺有“光眀世界”匾;山东省济南市的大明湖门牌同样写成了“眀”。

除了书法家的刻意为之,“眀”字的出现还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如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很多。为什么?因为清代文字狱很厉害,当时文人在许多场合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的“明”,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把“日”易为“目”,意思是“睁眼写错字”。另一种说法则相反,认为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如武侯祠的“眀良千古”就是这用意,“明者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

最令人叫绝的错字——“富”“章”

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游人到孔府,未进大门便能看到特别明显的错字。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了最上面的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的“曰”字里。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了写错字的笑话?其实这不是笑话,而是最有韵味的错字之一。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田)”。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出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故人们非但不说它们是错字,反而在明白后连连叫绝。

对于孔府的这两个错字,据说皆是“神来之笔”,系仙人、高人指点。

相传在五代残唐之时,孔子第42代孙孔光嗣成亲那一天,恰有神仙路过孔府,看到了府前写的“富”字,便把“富”字宝盖头上的一点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机,称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方是持久之道。

“章”一竖通天,又是怎么一回事情?据说与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有关。当年纪晓岚应邀给孔府写楹联,但“章”字就是写不好,写了多遍皆不满意。纪晓岚索性放下笔,去休息了。不一会儿进入梦乡,纪晓岚看到有一老者在他写的“章”字上画了一笔,成了“破日通田(天)”之状。纪晓岚当即醒来,得了灵感,挥毫泼墨,把“章”字的一竖写出了头,这下意境立刻全出来了——“文章通天”,用在孔府的大门上再贴切不过。

类似的错字还有很多,国内很多景区都能发现,细心的朋友在旅游时稍为留意一下便能看到。需要说明的是,类似以上的这些错字从文字书写规范的角度来看,确实是问题字,但并不代表没有文化内涵。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这些错字才为人们欣赏和津津乐道!

中国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第5篇

学院:化工学院 班级:给排水10-2班 任课教师:章旺根 姓名: 学号:10014220232 成 绩:

我为什么喜欢《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绘了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遣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很小的时候就已拜读《三国》,经多次咀嚼我不由产生一个疑问,智慧一流运筹帷幄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纯粹因为刘备的赏识而誓死效忠于智术浅薄的刘备和刘禅?他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刘备却不以他卑鄙委自枉屈,三顾他与草庐之中,咨他当世之事,由是感激,于是就许刘备以驱驰?《出师表》中确实是这样写,但不难看出《出师表》有着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谦虚之意,倘若诸葛亮倘若真心为了刘备为了大汉,为何不取阿斗建设更加强大的汉室?我认为诸葛亮的“忠”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自己的政治野心上的。人人皆知《三国》有颂刘贬曹鄙孙之意,刘备是仁君,他更希望和平,能守住汉中守住成都就行,然而诸葛亮却一直有北伐的想法,既然君主和自己的想法有冲突,那么诸葛亮就必须在君主以及有说话权的大人物还掌握大权的时候极尽忠之道以获得更多机会大展拳脚!这并不是小人之篡权谋位之诡计,而是君子为了实现自己目标的智慧之道啊!《三国演义》的哲学智慧就在于此!

我认为《三国演义》不仅仅只是描绘历史的文学小说,它更是作者内心所承认的哲学!所以要完全看懂它需要两步:一是看表面文字,打打杀杀、尔虞我诈,以获得感官享受,即好看。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内在的哲学理念,化解阅读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最终与作者产生共鸣并升华至文学的真实境界。除此之外,如果想了解“三国”历史就应当去看《三国志》,那里更可靠,因为《三国演义》是从它“通俗演义”而来。罗贯中在引用史料演绎他的世界观时,坚持的增削原则是大事件尽量遵循史实,小事件则不拘一格,以使其更具有合理性与普遍性。就归纳法而言,小事件的虚与实也确实无足轻重。叫人不可思议的是,罗贯中在达到哲学与文学上的对应之后,还做到了“七分”尊重史实。几乎让历史、哲学和文学三者重合。这不得不让人相信他的确是触摸到了“三国”历史时期人性和社会的本质。不愧是文章天成,妙手偶得。这种重合程度在中国四大名著中也只有《三国演义》才能达到!

《三国演义》里人物的悲剧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乃至国家的兴亡。蜀国后主昏庸,不思朝政,国力由于连年征战日渐衰弱,这些足以导致最终灭亡;吴国偏安一方,不思进取,君主沉迷酒色,怎能不亡?这些原因又导致了晋国一统江山的结果。从总的方面来看,整个三国历史都处在相互的联系与发展中,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才使事物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连,跌宕起伏,创造了这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

中国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 第6篇

曹操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乐观对待。在曹操打败仗后走华容道时,他在每一个险要的关卡都笑诸葛亮没有想周全。但是在他每一次笑完之后,都会出现一员大将,将他打得落花流水。虽然自己在最后因为关羽的忠义而放了他,但只能说算他走运。在华容道上,曹操差点丧命,也折了很多兵马,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认为败兵乃兵家常事,非常乐观。正是因为这份乐观,才使得他在每一次失败后都东山再起,赢得一分天下。

曹操一生非常爱人才。曹操在长坂坡之战中不让手下伤害赵云,只擒住他,是因为他想收服赵云,让他为自己效力。曹操为了让徐庶成为自己的谋士,也费了不少心思。曹操知道徐庶是一个孝子,父亲自幼去世,便处处都听母亲的。曹操便先把徐庶的母亲请来,然后每天给她送礼,徐母便写信答谢,然后曹操再让手下模仿徐母的字迹,给徐庶写信,叫他来为曹操效力。这两件事说明了曹操非常喜欢有才华的人,即使以前曾是敌人也无所谓,所以很多能人都聚集到了曹操的帐下,使得自己的队伍渐渐壮大了起来。曹操身上虽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他也有很多缺点。

中国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第7篇

可能又会有人说,如今这个社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理论已深入人心,还有什么忠义可言,“忠义”是仅适于英雄身上的词汇,我们一介草民,何需忠义二字!我只能慨叹社会的发展让人性已凉薄至此,就连最基本的做人准则也可抛弃吗?我坚信:我们今日依旧迫切需要这样的忠义品质,千百年前的儒家思想依然能在今日绽放其绚丽光辉!

何谓“忠”?不仅有“臣事君以忠”,还有平常人际交往中的忠诚老实。《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对刘氏一族的忠心,就连鬼神也要为之动容:面对昏庸之主刘禅,他依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宁死不负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嘱;关羽忠义无双,“身在曹营心在汉”便是最好的见证。可反观吕布,反复无常,为了钱和女人,先后杀了丁原和董卓,毫无操守,随意受权势支配。“三姓家奴,留之何用!”最后的下场只能是惨死曹操之手。对于这样的忠君之道,演化到今天便成了下级对上级的忠诚,员工对老板的忠诚。现在企业员工的“忠诚度”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个公司没待几天就想着跳槽,最后一年到底还只是底层的一名小员工,而那些踏实苦干的人却总有一个升职的机会。其实,并不是为了钱就可以抛弃一切的,我们的内心里最起码要有一条做人的准则,要忠于自己的事业。这不仅是为了促进公司的发展,更在某一方面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对身边亲朋好友的忠诚。看到“桃园结义”那一回,我深深为“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信念所震撼。“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是对兄弟手足之情坚定的维护。宋弘敢于拒绝刘秀,“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是对亲人的忠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忠恕之道”。下级对上级要忠诚,妻子对丈夫要忠贞,为人处事要忠厚?? “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最后的归宿和升华,被尊为至高、至上、至美的道德境界。古往今来,“忠”成大器,“忠”是所有成大事者都具有的共同特点,我们怎可能不让“忠”这一难得的优秀品质在今日发挥余热呢?

俗语说“忠义不分家”, 我当然不会忘记大力倡导儒家思想中的“义”了。“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义”不只是表现三兄弟之间的情义,更突现隐含了一种人道上的“义”,是从战争计谋演化中体现出来的,代表性的就是刘玄德的仁义之德。虽然这种仁义之德近乎伪,但若大力宣扬,也能多多鼓舞人们做一个仁义之人。另外,关云长义薄云天,气贯长虹;郭靖也是侠肝义胆;乔峰用他的生命将对朋友的义气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当下我们身边也不乏讲义气的朋友,这样的义气也有传承下去的必要,可这个“义”字不仅指的是义气,孟子曰:“声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用现在的话来说,前者指物质生活的需要,后者则是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孟子认为精神生活的价值高于物质生活的价值,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宁可舍生取义。我不奢求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最起码我们不能见利忘义,正因为“利”与“义”是相对的,我们更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做一个正义、忠义、仁义之人。

中国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第8篇

读《三国演义》,我看到了忠义与背叛、仁德与残暴,更看到承战争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盟友,不觉感叹人性的复杂。而看到一幕幕精彩的好戏;桃园三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草船借箭、空城计又不禁拍案叫绝。

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令人不忍掩卷。曹操的深不可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刘备的爱民如子,赵子龙的一身是胆,张飞的粗中有细,关羽的义薄云天,司马懿的阴险狡诈等等。其中,曹操和刘备两人带给我的感触最多。

罗贯中笔下,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成功的艺术渲染下,我对这个运用暴虐残忍的手段和施展阴谋诡计统一了中国北部“奸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他身上集中了阴险狡诈、虚伪冷酷、专横跋扈等恶行,为曹操招了不少骂名。不过,对曹操的正面描写也挺多,写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博学多才,这样的写法是作者的主观念和客观真实得到统一。

而刘备,论才智,他没有曹操机敏;论文治,他没有曹操高深;论武功,他没有曹操勇猛。但他具备统治那个时代最需要的品德——仁义且谦逊!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正是凭借性格中的虚怀若谷,刘备得以广纳贤士,从最初的关羽、张飞,到后来的赵云、黄忠,无不为刘备建立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每当我读到曹操因残暴而失民心时,或读到刘备因感情用事而酿成大错时,总会幻想:若是有一位明君结合了刘备和曹操二人的优点,既具备爱民如子的仁德,又拥有权衡得失的能力,那天下不就能长治久安了吗?然而,“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们只有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向着心中理想的生活前进。

中国名著三国演义的观后感600字2

书,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汪洋,你游得越远,收获的知识越丰富;书,是一座无穷无尽的宝库,你开采得越深,得到的知识越渊博;书,就像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你向他求教得越多,你的知识积累得越广泛。

《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从3岁的时候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开始,我就深深地迷上了它,到现在,更是常常利用一切该用的、不该用的时间,废寝忘食地读这本书。有一天,我正在做作业,无意中一抬头,余光瞄上了书架上的《三国演义》,我的心头顿时痒痒的,思想斗争了很久,还是忍不住偷偷从书架上抽了一本,贪婪地读了起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突然,一声“炸雷”在耳边响起,妈妈来了!“崔皓为,作业写完没有?10点啦!”啊?我大吃一惊,急忙扔下书,开始奋笔疾书,可那天运气实在不佳,作业偏偏又特别多,一直写到12点才在妈妈的批评声中疲惫地爬上了床。那天夜里,赵云大战曹操的精彩场面一遍遍在我的梦中回放……

就这样,《三国演义》我读了很多遍,对书里的很多经典故事更是倒背如流,从中也得到很多启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马大败曹军;刘叶发明的投石机大败袁绍;诸葛亮布下的八卦阵更是所向无敌!看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谁拥有了知识,谁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战斗的胜利!

同样,当今世界,谁领先,谁获胜;谁落后,谁挨打。一个个惨痛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发奋图强,好好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学到更多的新科技,才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中国名著三国演义的观后感600字3

暑假里,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份,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的军事斗争。

我就讲讲三国鼎立中的“火烧赤壁”吧。曹操的前锋部队在长江南岸遇到了孙刘联军。曹操的士兵由于水土不服,很多人都生了病。双方交锋后,颇通水性的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曹操被打败后,派了两位奸细前去诈降,然后便呆在军营里静候消息。几天后,曹操的探子来报说,有人送了投降信来,还是东吴的黄盖。曹操大喜,让黄盖三天之后乘船到北岸来。

后来黄盖率领十艘大船,装满干柴和枯草,在上面浇了油,盖了麻布,驶向了北岸的乌林。在距离曹操的军营不远时,黄盖让各艘船的人点火,冲向了曹操的军营。当时的曹营被攻成成一片火海,曹操的士兵被烧的死的死,逃的逃。曹操只好带着亲信逃走了。

这场战役,败在了曹操轻信了黄盖的苦肉计,又因士兵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在陆地上他们是精锐之师,但遇到了水,他们的就成了乌合之众了。加上曹操又太轻敌,总把自己想得太强大,才会掉以轻心,最终使这场战役失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强者不一定就会胜利,弱者也不一定会失败。天时、地利、人合加上智慧也能以少胜多。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军事历史小说,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是一部非常好看的书。

中国名著三国演义的观后感600字4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分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段历史画卷作家罗贯中用他那如椽的大笔,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性格直爽的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还有曹操,刘备......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成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历史总是在不断改变。

书里的人物多种多样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我最佩服的当然还是诸葛亮。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却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三国演义》有兄弟,有敌人,有谋略,有忠心,有奸诈,有阴险,演绎了历史的变迁,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感情、比星闪得还美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文学名著永远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是值得人民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

中国名著三国演义的观后感600字5

《三国演义》记叙了东汉末年至西汉之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三个军事集团,为了独霸天下以至沙场厮杀的战乱时期。其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独霸一方、窥伺天下的乱世枭雄;解民倒悬、广施仁政的一代义主;横刀立马、勇猛绝伦的威猛大将;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军师谋士……然而,在这个人才云集的时代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赤胆忠诚的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写照;“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追随刘备;面对东吴的盛邀,他断然拒绝;白帝托孤,他全心全意辅佐刘禅;他“六出祁山”,只是为了兴复汉室;上表《出师表》,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赤胆忠诚。诸葛亮的忠诚深深打动了我,令我敬佩不已。

从古至今,忠诚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屈原的投江自尽,以身殉国,是忠诚;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还”,是忠诚;赵子龙乱军救主,一身胆也,是忠诚;魏征敢于直言,向李世民进谏两百多次,是忠诚;岳飞的“精忠报国”,是忠诚;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忠诚是一种美德,值得我们去学习它,歌颂它,传扬它!

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因为忠诚,他先身士卒;因为忠诚,他不怕牺牲;因为忠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忠诚,他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国家!虽然只有平凡的工作,但他却家喻户晓,受到全国人民的敬仰,就是因为忠诚。有了对国家的忠诚,他才用尽一生精力研究‘‘两弹’’,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见,忠诚对人们成就一番事业,也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物质享受多了,像金钱、权力、名誉等利益,深深诱惑着人们。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从而不择手段达到目的,违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只要有利可图,就将忠诚抛之脑后。这样的人,往往只能享受一时的利益,最终的下场都是身败名裂。

中国名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第9篇

今天,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又一次翻开了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从《三国演义》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一幕幕精彩好戏:刘关张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好戏让我留连忘返,直呼过瘾!

每一出戏都有精彩的主角,每一个主角都有独特的性格。比如: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刘备的爱民如子,曹操的敢作敢为,司马懿的阴险狡诈,赵云的英勇善战,张飞的粗中有细,关羽的忠勇,鲁肃的敦厚等等。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被罗贯中刻画得淋漓尽致,如同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令人读后赞叹不已!

而今天,我要着重说一下曹操和刘备。曹操和刘备,一个是将相之首,一个是汉室之后,但结局却大不相同。

曹操心胸狭窄,甚至于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他的多疑。而正是他多疑又心胸狭窄,从而导致一个个名士之死:杨修是他肚里的蛔虫,偶尔跟他开点小玩笑,结果却被他杀死了;华佗好心为他剖颅治病,却被他起疑心杀死了……这一个个充满鲜血的故事让将士们又惊又怕,不能不说是导致魏国衰败的一个原因,

反观刘备,论才智,他没有曹操聪明;论谋略,他没有曹操出色;论武功,他也没有曹操高强。但他心胸宽广!三请诸葛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他在长沙诚恳接收降将黄忠,从刀下救下魏延的命等等,这一个个充满仁义的`故事让将士们又惊又喜,不能不说是蜀国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盛的一个原因。

如果,曹操拥有刘备的胸怀,那么三国的故事是不是会不一样呢?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想。从曹操和刘备的身上,我们又能想到哪些呢?

在生活中,不要为了得到一点小便宜而沾沾自喜,目光短浅;在工作中,不要为了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自满,裹足不前;在与人相处方面,不要为了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从此孤立自己。

中国名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第10篇

记得小学二年级时,我就已初读《三国演义》,不过那时还很小,总搞不明白为什么老是要打打杀杀,要么战胜就仰天长笑,要么战败就跪地哭泣,这对于我一个小小女孩来说,未免太过于血腥、太过于恐怖。

但自从五年级我们学了《草船借箭》,就被诸葛亮的聪明睿智、鲁肃的忠诚老实、周瑜的奸诈狡猾所吸引,所折服。于是,我又再次捧起了《三国演义》,从中读到了正义、奸邪、忠诚、睿智、狡诈……读到了从未有过的感受和意义。

宽厚仁德、谦虚谨慎的蜀国之主刘备;声似巨雷、势若奔马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挟天子而令诸侯”,奸诈狡猾的曹操;矫勇善战、有勇无谋的吕布;心胸狭窄、生性多疑的周瑜;内忌而外宽、猜忌而多变的司马懿;智勇双全、宁死不屈的姜维……

三国中,那无休止的战争无时不在进行着,长矛挥动、乱箭飞舞,时刻都要精心防备,时刻都要竭力进攻,时刻都要变幻战略,战火硝烟,无处不在,不管高山、平地、江边、城外,不论是将领、军师、士兵,都在浴血拼搏、奋斗之中。那一派战前擂鼓声势浩大,战中怒吼气壮山河,战后场面萧条破败的景象,永远都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

“一统山河大地”,这简单的六个字,道来虽似容易,但其中之理,又有谁能真正知晓?为了统一山河大地,我们的先辈生活在战乱纷飞的时代中;为了统一山河大地,我们的先辈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了统一山河大地,我们的先辈将冰冷的泪水洒在具具战死的尸体上……

三国中,无数英雄尽显英勇才智,风骚轩昂,让其后无数英雄竞折腰。《三国演义》,真是壮志豪情,气吞山河的千古绝作。

中国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第11篇

刘备不能堪称枭雄,他只能称是明主,不听信谗言,他的天下是诸葛亮帮他打下来的,几乎所有事情,他都需要诸葛亮来出谋划策。后来,他却为了替自己兄弟报仇,丧失了六十万将士的性命。六十万啊!他举的可是倾国之兵啊!难道他没有想过曹操会趁此机会攻打四川吗?朝中虽有诸葛亮等人把持,可兵力不够,如何抵挡?刘备有时的表现是不顾大局,有时还有点惧强之嫌,不然,在捉了刘岱之后为什么不把他杀了,既然你已和曹操为敌,对待俘虏只有招降和斩首两种,他这么做就是就惧怕曹操的势力。因为当时刘备的势力还不及曹操的十分之一。而曹操的主力部队在袁绍那里,所以没有一举歼灭刘备,使得刘备侥幸逃过此劫才一步步壮大起来的。但是刘备确实是爱民如子,即使后有曹操的追兵也要将老百姓带到安全的地方。他丝毫没有摆架子,为了请出诸葛亮,他不惜三顾诸葛亮茅庐。白帝城托孤时也曾说过诸葛亮可将阿斗取而代之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的梦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也是我欣赏他的地方我觉得或许刘备不适合打天下,而应该治天下

刘备的得力助手诸葛亮堪称一代奇才,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他知天时、晓地利,还未出茅庐,就把天下分得一清二楚。他机智聪明、思维缜密、尽职尽忠,临死时把蜀国上下安排得脱脱当当。诸葛亮曾七擒孟获,六出岐山,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还招降了文武双全的姜维。最值得一提的是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那个情节。当时诸葛亮已经料定曹操必定经过华容道,于是,诸葛亮在通往华容道的各个关卡都设了伏兵,意在把曹操逼上华容道。因为他清楚,以他们当时的势力,无法与东吴抗衡,曹操一死,天下就会落到孙权手中,刘备岂不失去了统领天下的机会?同时,他很清楚关羽的为人,此人意气深重,必定会放过曹操。于是演绎出感人至深的“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但我觉得诸葛亮跟错了人,如果他辅佐曹操,天下早就统一了,又何必跟着刘备动征西讨呢?

这是一部巨作,此剧气势磅礴,真实地再现了三国时期战事连绵,哀鸿遍野的战争场面,及人才辈出,各领风骚的英雄时代,仿佛使人身临其境。科学真神奇,现在能将一部名著拍成电视剧,让人们感受到视觉盛宴,那将来会不会让人们真正回到过去呢?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第12篇

正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从周朝末年七国纷争,并入于秦统一天下开始,楚汉相争,又并入于汉……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罗贯中笔下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董卓,心胸狭窄的周瑜,长厚的鲁肃,机智的孔明……这些鲜明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受到感染的就是关羽。文中描述的文字极其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骑一匹“赤兔马”,他降汉不降曹、秉烛夜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刮骨疗毒,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其所描绘每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笔法令我敬佩,抓住人物个性,突出人物的特点,还巧妙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故事中“赤壁之战”令我最为激烈,使读者都有身临其境之感,真为作者高超的笔法折服!

《三国演义》——四大名着之一,值得同学们学习!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2

暑假里,我把四大名著里的《三国演义》看了一遍,至今,故事里的那些情节还在我脑海里回荡。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里面的很多故事都非常精彩,把人物的形象描述的惟妙惟肖。其中我最喜欢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三顾茅庐、空城计等等这几个故事。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很多的厉害人物,有被称为奸雄的曹操,东吴的主公孙权,还有以仁德得民心的刘备,也有小气妒忌的周瑜,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赤胆忠心的赵云,义薄云天的关羽等等都是一些大人物。其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和赵云。关于他们的事迹,我读得最多了。也很清楚,诸葛亮的“空城计”“草船借箭”赵云的“单骑救主”现在我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

《三国演义》讲的是军事策略,讲的是如何统治自己的国家,一个国家,最需要的就是忠臣,一个臣民,就算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他不忠,也不会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就像人们所说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一个能为自己主公、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就算不一定会给国家带来繁荣强盛。但也不会对自己国家不利。

读了这本名著,我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受到了很大的启迪。我要学习诸葛亮的“机智冷静”学习刘备的“谦虚”学习鲁肃的“忠厚”我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好。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3

妈妈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啰嗦:“我国四大名着很有名,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一定要多看这一类的好书,为初中做准备……”而我,由于对长篇小说不感兴趣,所以除了看过《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以外,其他书基本上都“无一问津”。寒假期间,老妈终于“强迫”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并让我看完后谈谈感想。

虽说厚厚的书让我感觉内容太多了,但是当我看完“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往下看了,由于速度“过慢”,我花了六天才看完前六十回。最吸引我的当属“用奇谋孔明借箭”这一回合……

在这一回合中,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的诸葛亮在大雾中使曹营以为有敌军来袭,不但让对方水军损失几十万支箭,还运用自己的计谋,成功挫败了周瑜的谋害。他知道周瑜让他借箭的真正目的是想迫害自己,为了保证双方的利益,便运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周瑜无话可说,只能甘拜下风。

而在我读完后60回合之后,最令我佩服仍然是诸葛亮,因为在《武候弹琴退仲达》这一回合中,诸葛亮在马谡失守了街亭之后,诸葛亮竟能在如此的短的时间内运用“空城计”迷惑司马懿,使其以为城内有军队而巧妙退敌。

其实这和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了解有关,因为他知道,司马懿从来都是多疑的,对一些可能有陷阱的地方从不“跳进”去,这次,他也没有听从小儿子的建议,而是迅速撤军,到最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才后悔不已。

但是这跟诸葛亮的智慧还是分不开的,这:“空城计”如果诸葛亮没有想出来,蜀军乱作一团,就会被打的大败。甚至亡国。而如果在魏军15万的军马中脸色突变,就会使司马懿发现破绽,进而导致大败。所以,诸葛亮的智慧以及沉着冷静是能“吓跑”对方的主要原因。

而书中其他一百多回合的故事我也不再一一列举了。看不,妈妈叫我读《三国演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啊!我现在只是看不惯看的太迟了。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4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

我非常敬佩诸葛亮,因为他末卜先知,料事如神、用兵胜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用人、善于治国,他是智慧的化身。他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他对具体情况善于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如在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两大战斗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的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才“轻松”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正确判断,是在他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我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诸葛亮提心吊胆,如果司马懿打进来怎么办呢?当看完之后我村不住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我对他的胆识和自信非常佩服。

初次读这本《三国演义》时,看到刘关张结为异姓兄弟,并且讨伐黄巾军时,那场面,仿佛身临其境,浴血奋杀的情境让我义愤填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读书之乐”这种诱惑让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让我被这些英雄豪气深深渲染,看到赵云救阿斗的时候,那威武雄壮的身姿无可匹敌,一人抵挡千军万马,那舞着枪,挥着剑的形象,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直至做梦也能梦见他。

英雄当然也不只他一个,还有众人皆知的传奇人物——关羽。

水淹七军,刮骨疗伤等等事迹,都能体现了他的勇猛,斩杀华雄时,曹操本来想给关羽一杯壮胆酒,但关羽说等他回来时再喝,他打开城门,挥舞着青龙偃月刀,不几回合,就将华雄斩杀,等到拿酒时,酒竟然还是温的!看的我又惊讶佩服,又高兴地手舞足蹈,每当别人说起这故事是,我总是自豪的抢着说,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

至于“奸雄”曹操吗,我并不怎么喜欢他,但他的一件事却让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割须弃袍。平时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么割须弃袍了?原来他是为了保命而割须弃袍的。当时曹操自己单枪匹马被马超追杀,马超对士兵们喊:“前面有胡须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话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爱的胡须。马超见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黄袍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曹操接着又弃了自己心爱的袍子。看这段是看的我“咯咯”直笑。

读了这本名着,我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受到了很大的启迪。我要学习诸葛亮的“机智冷静”学习刘备的“谦虚”学习鲁肃的“忠厚”我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好。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5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灿如星河的古诗词文化里有不少文人雅士,他们书写了一首首,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名作。其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很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末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着许多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高超的吕布、忠心耿耿的关羽、威猛忠心的赵子龙、谦卑有礼的刘备……每位人物作者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让人读罢不能忘怀,使我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段被封尘已久的历史故事。

心怀天下的贤者刘备,他为了能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老百姓而三顾茅庐,以为一段佳话,这是多了不起呀!虽然前两次的拜访都没有见到诸葛亮,他仍旧坚持去了第三次,室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一些都没有使他退却,他还是耐心谦逊地站在门口等待,毫无怨言,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鼎力协助,成为三国中的一方霸主。而文中里另一个主人公我就更加欣赏和喜爱了——诸葛亮,字卧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知人善用,忠君爱国,是一位十足的智者。书中他似乎无所不能,令人钦佩。空城计骗过狡诈多疑的司马懿,设计骗取曹操败走华容道,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七擒七纵孟获大块人心,一计连一计,一环套一环,让人不得不连连称赞,拍手叫绝!可当我看到诸葛亮病死的那一段时,眼泪又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作为所感动,为他的忠君忠主所敬佩,他这样的一个人才并没有功高夺主,自立为王,而是选择尽忠于新主,哪怕这个新主庸庸无碌……这让我想起诸葛亮呕心沥血所写的《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多么得可歌可泣,多么得感人肺腑!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刘备的仁、关羽的忠、张飞的义和诸葛亮的智。那些层出不穷的智慧谋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英雄主义的人格精神,都展现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亲爱的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愿意和我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吗?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6

《三国演义》第十二章是“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三国时期,有位贤士叫诸葛亮,刘备早就听说他的大名,又有人向刘备推荐他,于是,刘备很希望能见到诸葛亮。

第一次,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前去拜访诸葛亮。三人来到诸葛亮的庄院前,前去敲门,不料出来一个小童,说诸葛亮不在。刘备听了非常失望,在张飞、关羽的劝说下无奈的离去;第二次,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又前去拜访。这是正是隆冬,这次诸葛亮的弟弟在家,而诸葛亮昨天刚刚去和朋友游玩去了。于是,刘备就留下一封信,说明自己对诸葛亮的敬慕之心,失望地走了;第三次,张飞和关羽等人一齐来劝阻刘备不要再去,但是刘备求贤纳士的态度非常坚决,让张飞和关羽不得不再跟着刘备去拜访。这次,为了表示对诸葛亮的尊敬,离山庄还有半里路时便下马步行。

三人来到山庄,小童告诉刘备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一听,便在门外等候。半天后,诸葛亮睡醒了,刘备急忙拜跪,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决定辅佐刘备平定天下。刘备也正是因为有诸葛亮的辅佐,才如虎添翼,进而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流芳百世…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第13篇

一读《三国演义》,我所沉浸于拼搏的战场上,一个又一个的将领冲锋陷阵,在沙场上应用的拼杀,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来捍卫国家的尊严,保护百姓的平安。

让我惋惜的是一名将领,名为吕布,他的武功出神入化,连刘关张联手也只是刚刚可以应付,而他的心胸确实如此的狭小,受到世人的辱骂,最终因为自己的愚笨丢失了自己的生命。

二《三国演义》,我所体会到的是领导者与指挥将领的智谋,虽然他们并没有在沙场上攻破敌阵,但是他们却用智谋决定了战斗的胜负。火烧赤壁,一个众人皆知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一代奸雄曹操摆在了诸葛亮与周瑜的智慧之下,是曹操赔了夫人又折兵,彻底了输掉了赤壁之战。诸葛亮与周瑜天衣无缝的配合让我们看到了智慧的伟大。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 第14篇

《三国演义》由元末明初杰出的戏剧家和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小说主要写了自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约一百年间,魏,蜀,吴三国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政治,军事纷争的故事如: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起一步有一步的将黄巾军消灭了。《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封建统治时期的人,为达到一己私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使尽阴谋诡计,进行了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孙权为从刘备手中取回荆州,不惜以自己的亲妹妹为诱饵,使用“招亲”方式,企图将刘备赚来南徐找人去讨荆州。此计被识破后,又谎称“国太病重”,欺骗 孙夫人携带刘备幼子阿斗返回东吴,企图以阿斗为人质交换荆州。在关羽失荆州死亡之后,孙刘联盟破裂,孙权惟恐刘备起兵报复,遂派使臣送一封信给曹操,孙权在信中奉承曹操说:“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孙权劝曹操废汉称帝的企图有二:一是可以引起刘备及其他拥护汉室势力群起反对曹操;二是转移刘备对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一事的注意,用心十分险恶。难怪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烧烤吗?”却使以仁义取天下的刘备也极善于玩弄谋略,当吕布被曹操俘获时,曹操询问刘备如何处置,刘备帮作沉思,随后提醒曹操说:“公不见丁 建阳、董卓之事乎?”致使刘关张三人合力方可击败的吕布顿时殒命。曹操 煮酒论英雄时,他假托闻雷失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竟然瞒过了一代奸雄曹操。赵子龙大战 长坂坡,奋力救回幼主阿斗,刘备竟当赵子龙面掷阿斗于地,正如民间歇后语所说:“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上一篇:忧郁的妈妈的小学生作文下一篇: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