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礼物有感范文

2024-07-26

读礼物有感范文(精选18篇)

读礼物有感 第1篇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不算长,只有六七页,几千字而已。但是在字里行间我初步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情。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德拉和吉姆,他们的生活十分拮据。圣诞节就要到了,德拉和吉姆打算给对方买礼物,但却没有钱去买。家中最值钱的就只有一只金表和德拉的长发。德拉想给吉姆买一条表带,却只有一美元八十七美分。于是她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买了一条白金表带。吉姆卖了自己的金怀表买了一套发梳。最后交换礼物的时候他们都傻眼了――德拉买了表带,金表却被卖掉了;吉姆买了发梳,头发却被剪掉了。

最开始的时候,我认为这篇文章纯粹是想要出人意料,达到幽默这一目的。后面,我又多读了几次,才渐渐读懂了这篇小说的主旨是什么――真情。

文中吉姆和德拉这对夫妇,都为了给彼此最好的礼物而不惜将自己最珍贵的物品卖出去,这不正是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的一种表现吗?虽说最后大家的礼物都没有了它的作用,但也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他们给了对方最好的礼物――真情。文章的末尾说道,“他们就是麦琪”,作者在文中提过“麦琪”是耶稣出生时给他礼物的人,在这个故事中,他们不也是互相的麦琪吗?他们送去了真情,在这个冬天中互相感受到了温暖。

我想到这里,思绪又回到了现实中。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其实也有这样的真情,而且随处可见。像环卫工人,他们起早贪黑工作,为的不就是让我们生活的地方干净一点吗?像保安,他们尽职尽责地站岗,为的不就是让我们更加安全吗?像父母,他们日夜操劳,为的不就是让我们的日子过的好一点吗?

其实,真情无处不在,我们只是需要一双发现真情的眼睛。让我们用心体会、真诚感谢,并用自己的一份力去创造一个充满真情的世界吧!

读礼物有感 第2篇

星期天,我读了一篇文章《上帝的礼物》。这篇文章讲的是四位探险者去原始森林探险,可进了原始森林就迷路了,食物也用光了。一位叫韦伯恩的人去探路,见朋友垂头丧气,便用自己吃完的罐子对大家说:“你们看,我找到了什么!一个罐头,一定有人来过,我们离出口不远了!”朋友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他们似乎看到了光明。最后走出了森林。

这是个善意的谎言。韦伯恩感觉朋友们没有勇气了,就编造了这个谎言。使他们有了向前的勇气,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上帝就是我们自己,在困难中学会给自己鼓励的礼物;在险境中,学会给自己勇气的礼物;当将要放弃是要给自己坚强的礼物。

上周,爸爸给我买回一辆自行车,我高兴极了,将自行车推到门前开始练习。我双手紧紧的握着车把,一脚蹬在脚蹬上,另一脚在地上用力向后一蹬。我一踩脚蹬,车子飞快地向前驶去。这时,车把不由自主的左右摇晃,惊慌失措的我重重地摔在地上,车子也压在了我的身上。我推开车子,委屈的从地上爬起来。心想:干脆不学了。可转念一想:如果我现在半途而废,不学下去,怎么能学会呢?这时,一种力量在我体内潜滋暗长。我鼓起勇气继续学习。几天后,我终于能摇摇晃晃地坐在车座上骑车,虽然还不够熟练。

读礼物有感 第3篇

课始, 教师以“课题质疑”导入本课, 围绕“礼物为什么要10年后送出”展开教学。从总体看, 导入环节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也紧扣主题有序进行, 教学目标也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完成。令人遗憾的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未对文本的来源进行讲解, 也未运用原著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这在许多年轻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是常见的现象。

《十年后的礼物》是根据前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一篮枞果》改编的。联系原著, 仔细品读课文, 它的细腻描写如清风拂面, 如醇酒醉人, 如流水滋养心田;它的情感抒发如高山流水撞击心灵, 如春雨般鲜活灵动。“教参”所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 让学生学习爱德华·格里格“信守承诺的高贵品质”。我想, “信守承诺”这显而易见的主题不需教师作空泛分析。教学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 进入课体会达格妮收到爱德华·格里格送给她的珍贵礼物后的心情。虽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通过阅读体验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获得的, 但学生的阅读体验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因此, 教师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

读“书法”杂志有感 第4篇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读《礼物》有感 第5篇

在作者笔下,在众多波澜起伏的抗日故事中,我收获最多的是振奋人心的“篝火燃烧的时候”。一群中国军人,因为一张素未谋面的小女孩的照片,奋勇杀敌,屡战屡胜。这些战士,正是因为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才会勇气百倍,奋勇搏杀。在我脑海中,也有着志矢不移的信念:母亲不顾自己的身体,含心茹苦地养育了我14个春秋。我壮了,她弱了,还落下了病根。于是,“努力学习,长大当一名优秀的医生,为妈妈治病”便成了我坚定不移的信念。读了这篇文章,我更了解到了信念的“威力”,我也会将我的这个信念化为进步的动力,向战士们那样屡战屡胜,“在走过的路上插上胜利的旗帜”!

读书,让我有了志矢不移的信念;信念,让我有了勇往直前的动力;动力,让我对学习充满了信心与热情。可是,当外国侵略祖国,无理的铁蹄踏在温柔的土地上时,强烈的爱国精神,便成了救国之方、保国之本。

书中,作者还表明了对侵略的强烈地反感与厌恶。其中,最令我愤慨而叹惋的是“黎巴嫩小孩”与“古巴小民兵”。两个不同国籍的孩子在面对美国侵略军时的坚强!紧握的拳头显露着心中的火花。这让我联想起了当年日本侵略我国时,中国人民的顽强抗击。正是有了这种爱国之情与坚强不屈的精神,我们才会将侵略者赶回去!正应了书中的一句话:“在小孩的身后,站着全世界人民!”在我的生活中,爱国精神已深入骨髓,每当周一国旗迎风升起,我都为我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读了这两篇文章,我们会更加地热爱我们的祖国,以生长在祖**亲的怀抱中为荣,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

品读完这本书,我的启示颇多:

童年趣事人难忘,少年英雄人敬仰。

外国侵略遭谴责,世界和平非想象。

语言精练情感深,文笔绚烂条理清。

勤奋刻苦为信念,爱国精神牢记心。

读礼物有感 第6篇

(一)李玉婷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收到礼物,因为礼物能让我们开心,也许是心仪已久的东西,也许是意想不到的惊喜。但这些东西只会让我们高兴一段时间,过一阵子就完全忘记。最近,我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据说它能让我每天都过得开心,这份礼物到底是什么呢?

它有着红色硬壳的包装,乍一看,还以为是包装精美的笔记本。在我困惑的时候,还希望它能为我指点迷津。它讲述的是一则实用的寓言故事,一个年轻人得到了一份礼物,他有效的运用,把握现在,向过去学习,创造未来,三种模式使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过得快乐,并把礼物的故事告诉周围的人,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自己和企业都终身受益。

本书的作者斯宾塞。约翰逊,从二十年前就开始构思这部作品,经过五年的创作,这部作品诞生。虽然全书只有短短一百页,一个小时就可以细细的品读。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和带给我们的启发引人深思。礼物一词有多种释义,为什么作者要用present,因为这个词语的另一解释是:现在。作者是想告诉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现在。

礼物是把握现在。我们经常说要活在当下,那究竟什么才是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把握此刻,专注眼前好的事情,能不被其他繁枝细节影响。今天能做到专注此刻,明天也一样可以。先从小事做起,在这件事中取得的成功和自信就会成为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不要牢牢盯着过去的失败不放,失败是我们吸取经验的有效途径,但也不能一直活在过去的成绩中。不为过去耿耿于怀,也不为将来忧心匆匆。

礼物是向过去学习。光是把握现在是不够的,还要向过去学习。当你想更多的享受现在时,就要总结为什么以前能做好,鼓励自己以后做得更好。当对现在感到不满足时。就要向过去学习了,我们很多时候都只是在重复以前的工作,当遇到困难时并不去想解决的办法,如果一味逃避,不去总结过去的不足,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会束手无策。

礼物是打造将来。就是要有目标,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目标越明确,制定的计划越详细,实现的可能就越大。并每天为此完成一点,使之成真。那么把握现在,向过去学习,创造未来,三者又有什么联系呢,它们就像一个三角架,合理运用,才能平稳的支撑起一台照相机,看到未来清晰的蓝图。当你现在的想法是消极的,未来也一定是消极的,当你现在做着积极的事,创造的未来就是美好的。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在人生不同时期有不一样的意义。学生时期,得到老师的认可,父母的喜欢,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就是成功。在单位,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成功。有的人认为吃饱穿暖就是成功,有的人认为每天过得开心就是成功,有的人认为帮助别人是成功。于我而言,在出色工作和和谐家庭之间取得平衡,就是成功的表现。

我们常常看到那些低下阶层,特别是生活在乡下的人们,常常露出高兴和满足的表情,而那些富足人家却通常感到烦恼。财富就像海水越喝越渴,只有精神得到满足,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那些纯粹以追求个人自身安逸为目标的实际生活是可悲的,这种人生增加的只是长度而不是深度。发挥和运用我们的能力,才能使我们找到最美好的人生。

读《礼物》有感

(二)把握此刻--读斯宾塞·约翰逊《礼物》有感

(作者:芮红英)

人生格言:只要坚持不懈的奋斗,你终将创造美好的明天

很庆幸有机会阅读这样震撼心灵的书籍,虽然简短,但却耐人寻味。它是由美国著名作家斯宾塞·约翰逊花了五年的心血才创作出来的,用简单的话语,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向我们讲述了礼物的真谛。

有一位年轻人从一位睿智的老人那里听说了一份神秘的礼物,据说那是每个人能得到的最好礼物—拥有它就会变得更快乐、更成功,但只能靠自己去找到它。年轻人用尽办法,四处探寻,但礼物始终没有出现。直到有一天,他突然领悟到了礼物的寓意:礼物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会把握此刻,就能过上更加成功、更加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个追寻礼物的故事,也是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原来我们可以生活得这样幸福,原来那个可以带给我们无尽快乐的“礼物”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一直都没有发现它。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工作的辛劳,生活的烦恼以及社会的压力,使我们感到人生是如此的一团糟,每天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儿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早已被这些无形的压力所取代。“快乐”对于我们而言真成了一份难得的“礼物”.生日时得到的礼物,节日里收到的礼物……这些有形的礼物只能带给我们一时的快乐,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得到让我们享受一生的快乐呢?

斯宾塞在书中以一个苦恼的年轻人由衷地赞赏眼前精巧的壁炉,感叹其工匠精美绝伦技艺的同时心中顿时充满了喜悦的心理转变告诉了我们能让我们享受一生快乐的礼物就是把握此刻,全神贯注于正在发生的事,珍惜和欣赏每天得到的东西。

曾有一段时间总是感觉工作乏味,生活像打仗,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所为,身心疲惫,看不到未来,还总在为过去的事情抱怨不止。看了《礼物》之后,细细品味了其中的寓意,突然间发现我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一个很爱我的老公,父母身体康健,一家人其乐融融。只是我一直都被沮丧和抱怨包围着,没有心思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快乐。工作亦是如此。当我专注于此刻的工作时,我能感受到一辆辆汽车满载而去时大车司机的喜悦心情,看到一个个钢卷被整齐的装入火车,生产线的钢卷由于我的付出都找到了自己的“家”,此时我是快乐的,再也没有心思去抱怨天车的枯燥乏味和工作的重复性了。

当你全身心投入你正在做的事情时,你的心思就不会游离不定。你享受生活,你也会更快乐,更有效率。你下决心只关注那一刻发生的事情,那种集中和专注将带领你走向成功。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只要你专注于此刻美好之事,现在就能感到更加快乐,他将给你带去所需的力量和自信去解决任何不妙的难题。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把握此刻并将注意力放在此刻重要的事情上呢?那就是向过去学习和着手创造未来。

你无法改变过去,但是可以从中学习。众所周知,天车是一项特种作业,不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有可能造成一定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谨记安全第一,学习各种安全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吸取事故经验教训,向过去学习,当此刻出现同样的情形时能果断采取措施,那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高效,我们也会体会到工作中的快乐。

同样,着手创作未来对于把握此刻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如果你对将来抱有消极的想法,那么你今天的行动也是消极的,明天你创造出的结果会更糟。没有人能预知将来,也没有人能操控将来,如果从此刻开始描绘一个美好的将来,制定一个现实的计划,那么你此刻的担忧就会减少,将来对于你也就更明确。

读《礼物》有感 第7篇

古德创作的图画书以画面的优雅、华丽见长,从《妈妈的礼物》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但能再一次欣赏到古德创作的赏心悦目的画面,同时更能感受到古德的创作中,对儿童心理贴切地理解与刻画,让我们心里情不自禁地产生一份牵挂与温馨。古德的幽默与机智在这本书中也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中同样也蕴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

妈妈的生日,小姐弟俩高高兴兴地牵着他们信赖的朋友――一只调皮的小狗莎莎,去为妈妈找一份最棒的生日礼物。从花店、服装店、鸟市、蛋糕店、鞋店一路走来,似乎很多东西都可以作为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但每样东西都不那么令人满意。本书的文字没有成套繁复的叙述,只有姐弟俩稚气简单的对话,在他们稚气的对话中,在他们矛盾的内心活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妈妈的热爱以及感恩。

的确,有时候我们费尽心思的寻找,想用物质来表达自己的爱,其实到头来还不如用心亲手做礼物来的实在。妈妈看到那样一幅画着所有的好东西的画,一定高兴极了!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希望每个看过这个故事的宝贝都受到启发,学会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

读《观书有感》有感 第8篇

《观书有感》初一读来, 诗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清新淡雅的风景画:半亩方塘, 一泓池水, 水光清澄, 波平如镜, 没有一丝涟漪;红日、白云倒映其中, 美不胜收, 天上云卷云舒, 日升月落。一位诗人在方塘边静坐深思:方塘的水为何长年这么清, 这么深?也许此时诗人在方塘边小径上徘徊, 当他看到方塘的水的源头处有一条小溪, 顺着小溪, 眼光再沿小溪上溯, 发现远远的溪流也许来自一座山, 也许来自一道瀑布, 站在方塘边也许还能听到瀑布的一点响声。此时作者也许心中有一个惊喜:方塘之水之所以这么清, 这么深, 原来是有源头活水来啊!

但令我们惊奇的是:这一美景竟然和读书的感受极其自然的结合在一起。塘边的朱熹, 捋着长髯, 手中拿着一本书, 忽有所悟:一页书, 一卷书, 不就是半亩方塘吗?打开书本, 面对的就像半亩方塘;阅读书的内容, 简直就是池中的天光云影。那么, 读书为何有如此美妙的享受呢?荀子《劝学》上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个人时常的不读书就会言之无味, 面目可憎;一个人时常的读书, 就会与古今哲人交流, 人生的境界, 自身的觉悟就会日有所进。书上的知识就是源头活水, 滋润着自己干涸的心田, 使自己的内心就像半亩方塘一样澄澈清明。会心的朱子顿悟后挥毫写下了这首小诗。老实说读这首诗, 使我想到了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情形, 而这首诗就是朱子的读书悟道。是因为有长期读书积累的丰富知识。举例说吧:红学家们读《红楼梦》, 那是一种享受, 因为他们拥有广博的知识, 如果让一个小学生来读, 恐怕就会是另一番情景了。

今天我读这首诗, 一方面使我领略了朱子的读书之乐, 读书境界:书光悦人性, 理趣空人心;一方面使我仿佛置身于青岛崂山龙潭的潭边, 潭水清而深。上有龙潭瀑布的水长年注入, 下有龙潭水库大坝的阻拦, 不过不是完全的阻拦, 而是多余的水可从大坝上流过。这样进出收支平衡, 潭中的水四季总量不变, 可谓流水不腐, 否则光有源头的水进, 没有水出, 最终就会像“死海”一样没有生机。一个人光读书, 不进行知识的思考梳理, 不断的扬弃一些浅见陋识, 就会成为一个书橱式的书呆子, 只有多读多思, 继承一些, 扬弃一些, 方能步入读书的圣境, 成为一个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人。当年的朱子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位书海中的弄潮儿, 令我们后人仰视。

读鲁迅《立论》有感 第9篇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有思维,会思考,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或多或少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人有语言,有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还有通过语言与同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欲望。当人类不停进化,社会不断进步,以至发明了文字之后,人们也开始使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了。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立论的条件,需要和能力。

然而,中国人是最怕表态,最怕站队,最怕“立论”的。

赵高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逼人立论的手段。到底是鹿是马,只要是视力正常,智力健全,具备基本常识的人,都不难得出答案。但关键在于,这绝不仅仅是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向一个拥有野心和势力的残暴强权者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选择站队的重大抉择。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从强权,固然能保全性命与前程,但实在是有违良心;遵从良心,反对强权,就必须要有牺牲性命的觉悟。而不表态立论的人,若不是自身拥有足够的地位和实力能加以牵制,或是让人忌惮到无法逼迫的明泽保身之辈,就只能是被视为墙头草加以消灭以防后患的炮灰了。

上下五千年,无数血泪铸就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旦“立论”,就意味着将自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赌桌上,买定离手,不可更改了。押对了,飞黄腾达;押错了,血本无归;两边押注,立场不坚定,左右不讨好,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两边都不押,难以独立生存。所以说,立论,难!

鲁迅《立论》中老师讲的故事更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这其实在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最通常的做法是说些好听的、祝福的话,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好。将心比心,大喜的日子谁也不想触霉头,何必惹人不痛快,给自己找麻烦呢?

但小孩子大多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磨光了棱角,所以《皇帝的新装》里才有了唯一的真话。

鲁迅《立论》中纯洁而善良的“我”,心存道德良知,胸怀美好愿望,向成人提出了让自己纠结的问题: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两不得罪,又保全自身,这问题成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

“这孩子呵!”——怎样?您可以自己想。

“您瞧!”——瞧什么?您想瞧见什么就瞧见什么。

“那么……。”——那么啥?您想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

“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打什么哈哈?我什么都没有说,也什么都说了。

我给出了基本的句式,留给您去填上最让您满意的内容。

我没有说慌,也绝不会遭打,更不会被跨省。

我们只是平凡的大多数,趋吉避凶成了本能和生存法则。有人说:“别跟我谈理想,戒了。”所以,真理、道德、良知,在生存的现实面前那就是浮云啊浮云。

所以,群众表示情绪稳定,淡定围观,悄悄路过,被采访也只会说:“我是来打酱油的”。

如果哪天网络实行实名制,我想,还有多少人会出来“立论”?恐怕都成了万年潜水艇了吧。

读《礼物》有感 第10篇

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小孩子,在他出世那天,妈妈就离开了人间。从此,每当他看到别人能从妈妈那儿得到礼物,他就非常伤心。有天,这个孩子碰到了位老人。老人问他:“你为什么哭泣?”孩子倾诉出了自己的哀伤。老人严肃地说:“孩子,你错了,你的母亲给了你很多的礼物。”孩子说:“我怎么没发现?”老人语重心长地说:“首先,你的妈妈把整个世界作为礼物送给你;接着给了你明亮的眼睛,让你去观察世界;给了你聪明的耳朵,让你去倾听世界;给了你双腿,让你去走遍世界;给了你双手,让你去创造世界。”孩子听着,陷入了沉思。老人又说:“孩子,最重要的是你的妈妈还给了你颗充满热血的心。那是为了让你珍惜生活――去热爱这个世界。”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也不停地想着平时我对妈妈为我所做的切总是觉得理所当然,还时常惹妈妈生气。可是妈妈却对我依然那么好,整天为我做饭、洗衣、供我上学。

有种伟大的爱叫做母爱,有种最有爱心、最温暖的爱叫做母爱。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世界最伟大的爱!

读《礼物》有感 第11篇

《麦琪的礼物》在中学和大学语文里面都学过,这也是欧-亨利最优秀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前看了觉得没有什么,那天看着看着,突然感觉到眼角有点湿,眼前有点模糊。也许,经过了许多,我才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的精髓,才明白这篇文章是歌颂爱情的经典作品。

让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这篇小说的内容吧。圣诞节快来到了,德拉和吉姆要互相给对方送礼物,可是德拉尽管省吃俭用,只有一美元八毛七,可是她要给吉姆买的礼物需要二十美元。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个奢侈的数字。吉姆有一只很漂亮的金表,一只足以让所罗门都吹胡子瞪眼嫉妒得眼红的金表,一只就算家境再窘迫都舍不得卖的祖传的金表,但是他没有表带,只能用一根旧皮条来代替表带,因此让那只金表不能尽情绽放它的光芒。而她,就想让吉姆的这只金表能够有一根白金的表带--

德拉也有一样宝贝,那就是她的长到膝盖,天然漂亮的一头金发,这头金发和吉姆的金表一样被他们认为是现在他们可以值得骄傲的,这头金发足以让天下所有美丽女子的长发都黯然失色!德拉就是再穷,她也舍不得卖掉自己的头发,但是今天,为了吉姆的表带,她终于走向了那个一天从头到晚总是板着一张脸的老板,把束发带慢慢拉开--

看着自己由一个长发美女变成一个假小子,德拉很是心疼自己的一头金发,但是想到吉姆的表带,她又是充满了快乐。

吉姆终于回来了,当他看到德拉的时候,不由发呆了很长时间。德拉以为吉姆会生气,但是随后吉姆轻轻地把一个盒子放在桌子上的时候,德拉哭了,那个盒子里面是她做梦都想得到的在百老汇里面一套可以让她的金发美丽得天下无双的发卡,她曾经在那里徘徊了很久,一直希望能够得到,可是知道自己没钱,一直想都不敢想,今天,竟然得到了!她终于颤抖地拿出了白金表带,要给吉姆的表配上,但是--结果我们应该都是知道的,吉姆为了给德拉买这一套美丽的发卡,把他就算是再穷都舍不得换饭吃的金表给卖了--

两个人,一个为了让妻子的长发能够更加美丽,卖掉了自己的金表;另一个,为了让自己的丈夫能够向大家尽情展示他那只无双的金表,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他们为了对方,都放弃了自己最值得骄傲的东西。也许有人说,他们很傻,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但是我要说,他们也许失去了自己最值得向别人炫耀的宝贝,但是收获的却是最纯真的爱情,因为他们愿意为了对方牺牲自己,愿意为了爱情牺牲自己最心爱的身外之物,这种真情是任何财富都没有办法比拟的,也没有办法超越的。因此,虽然欧--亨利没有写到后面怎么样,但是我再想,也许吉姆摆脱不了贫困,那只金表没有办法再买回来,但是德拉的长发一定会再长起来,一定还会配上那套美丽的发卡,也许这也是吉姆最愿意看到的。这个故事,在庞龙的一部音乐电视里面有演过,现在回想起来,不由热泪盈眶。也许现在的社会充满了浮躁功利和物质化,这样的爱情也许已经很少见了,但是我仍然被这个故事深深感动着,这是对穷人真挚的爱情的一曲赞歌,也是对真诚的一种肯定,我想,如果我是吉姆,我也愿意为了德拉,买掉我的金表,只为了让我的妻子永远幸福快乐,美丽健康。

欧-亨利已经作古一百年整,留下的是这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细细品味其中,感悟颇多。但是我真的会记住这一篇《麦琪的礼物》,因为在这里面,德拉和吉姆都是麦琪,他们都把最好的礼物给了对方,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愿意做这样的麦琪,给予自己妻子的永远是最好的。

读《礼物》有感 第12篇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一个国家里,国王又添了一个王子。在王子洗礼的那一天,十二位仙女把十二样礼物送给王子。第一到第十一位仙女送的礼物如高贵情感、知识、关怀等,国王都一一收下了。当看到第十二位仙女带来的礼物“不满”时,国王拒绝了。斗转星移,岁月流逝,王子继承了王位。王子从此什么都不缺,他生活在志得意满的环境中。过了很久,这个国家落后了,变穷了,最终北邻国吞并了,全国人都成了亡国奴。老国王这时才醒悟过来“是他把上帝赠给儿子最珍贵的礼物“不满”拒绝了,不满对儿子来说才是珍贵的。

读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我去上英语课。读课文的时候,我的了全班第一名,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高兴极了,我想:“一份辛劳,就有一份收获”,这句话说的真对。回家的路上,我看见小鸟好像我招手,大树好像在向我点头,花儿们好像在向我弯腰致敬……我飘飘然的,好像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好像我做了一件别人没法做的大事。我兴高采烈地回到了家,响妈妈报告了好消息,妈妈也表扬了我,我的心里又增加了一份自豪。然而,在我第二次去上英语课时,我读错了好多地方,我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一次读好了又有什么用?要次次都读好才行。”老师说的这一番话我牢牢的记在心里。因为我这次确实没用心读,读的时候总是三心二意,只是囫囵吞枣的读了几遍,草草了事。我想:我对学习太容易满足了。

读《曹操》有感 第13篇

在我们的学习中,许多课文令我们感动。读了《珍珠鸟》,我们为人与鸟之间相互信赖的真情感动;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而流泪……请从自己受感动的文章中选一篇,把感动写下来。

(西师五下“积累与运用七”)

今天,读了《曹操》这本书后,我对曹操有了新的认识。

以往听到别人提起曹操,我就会联想到戏台上那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白脸奸臣。其实,人们只是看到了曹操阴险、狡诈的一面,未看到他治国有方的另一面,曹操其实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试看,经过多年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曹操积极推广“屯田”方针。“屯田”方针分为“民屯”与“军屯”两种。“民屯”就是召集百姓,编成组来开荒种地,收获时只交给国家四至五成的粮食;“军屯”就是边防战士守边种地,收获的粮食全部上缴给国家。曹操推行的政策,使中原农业很快得到了恢复。

此外,曹操的知人善用也是一个很突出的优点。他打破了汉末以来官位世袭的传统,重用那些出身低贱却有专长的人。曹操手下的张辽、徐晃虽都出身于寒门,但因都有一技之长,均被提拔为大将,所以当时自愿投奔曹操门下的有很多人,于是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良好局面,为曹操日后打天下铺下了坚实的基石。

曹操的军事才能更是突出。在战争中他常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役。

通过读《曹操》这本书,不仅让我全面了解了曹操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而且增加了我的历史知识,实在是“不虚此读”呀,希望同学们都来读读。

(指导教师文国锋)

教师一点

读《菜汤》有感 第14篇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很简单,但它给予人们的启示还未结束。要是女财主还活着的话,也许至今仍不会明白塔齐娜的话。因为毕竟她是女财主,不是塔齐娜,不是和塔齐娜一样的穷人。对她来说,盐——是微不足道的。她有钱,要多少就能有多少。这样廉价的物品不值得去珍惜。看看现实生活中,“女财主”似乎越来越多。在学校学习的我们,由于学习机会来得太易而不予以重视,有的人反而感觉读书是在害自己,不是好事情。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对于父母和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是那样的不可理喻,那样的无法理解。父母会说:“你们为什么不认真学呢!当初……”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学呢,要换成我的话,我一定会……”

女财主永远不会明白塔齐娜的感受,毕竟她不是穷人。对于塔齐娜来说——盐,真的是太奢侈了,太重要了。瓦夏的离去,难道不是为了能换来那“微不足道”的盐吗?她因失去儿子而痛心。但瓦夏毕竟已经离开了她。现实是残酷的,现实又是真实的。面对冷冷的菜汤,盐并没错,所以她还得喝下它。感受那淡淡的咸味,也只能在这淡淡的咸味中去找回失去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像塔齐娜那样相似遭遇的人还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把求学看成一件多么遥不可及而奢侈的事啊!他们拼命地勤工俭学,想方设法地向着目标努力,放牧、劈柴、劳作……无一不是想换回那一点点的“盐”,那是如此的珍贵。

我们希望已尝到了那菜汤的人别埋怨它的咸或淡,那样的机会来得并不是很容易;也希望尚未尝到菜汤的人不要放弃,生活有许许多多不得意需要你努力跨过。

读《珍贵的礼物》有感 第15篇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躺在椅子上昏昏欲睡。忽然天色暗了下来,暴风雨来了,而我竟没有察觉。当暴风雨消去的时候,仿佛得到了冥冥之中的启示,我飞快的在餐桌上记下这个故事。以及所有的老富翁所言的那些玫瑰的秘诀。”这是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写的《珍贵的礼物》的由来!

读了这本书,我从中得到了许多。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聪明的年轻人,他很想发财,他很相信好运总有一天会降临。果然,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神秘的介绍信,从中找到了一个玫瑰花园,遇到了一位老富翁……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动。其秘密在他收到的一个神秘礼物,一朵神秘的玫瑰花。此后他便掌握了成功的秘诀。”

从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正如后记中所说:“没有利用到书中的知识,就会重蹈前人的覆辙,浪费了许多时间与金钱。完全怀疑书中所说的一切,让前人来替你思想,则是跌入另一种陷阱。”这本书所说的“成功方法”让我感悟很深。“如果我们心灵强大,我们便可以创造一切,享受一切。”这句话是本书作者写的。读这本真的是读一节,便是一个理论,一个人生哲理,一个指点迷津的引路人。

有些人认为它是一本关于财富的故事,虽然这本书曾让许多出名人物受益。但我却觉得它是心灵之间沟通的过程。

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

读《保罗的礼物》有感 第16篇

第一次读这个故事,我就被深深地被感动了,真的,我被故事中的小男孩打动了。

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当我读到“天哪!我希望„„”时,我和保罗想得一样,认为小男孩希望有一位这样的哥哥,然而,当我读下去时,我也惊呆了。我暗暗谴责自己为什么只为自己着想呢?为什么没想到别人呢?我责备着自己,不由得又想到以前的一件事。一次,我和同伴玩挖东西的游戏,老师事先把一些奖品埋在沙子里,可我挖了半天也没挖出什么东西,我生气了,旁边一个同学发觉了,立刻给了我一些东西,这多么像故事中的小男孩啊!

以前,我是一个“好处自己享,难处别人当”的小家伙。但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我不得不佩服那个小男孩,也不得不好好学学他那高贵的品质。假如我是那个小男孩,我的行为将和他相反。

是的,我们应该懂得“给予比接受更快乐”的意思,更要学会“给予”这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道德。

通过这故事,我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读《保罗的礼物》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保罗的礼物》。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圣诞节前夜,小男孩看到了保罗的新车。保罗告诉他,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节礼物。小男孩非常吃惊又很羡慕,保罗心想,小男孩一定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小男孩的话让保罗十分惊讶。原来,小男孩希望将来能像保罗的哥哥那样,为自己的小弟弟买一辆新车。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读了这片文章之后,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一次数学期末大考我的同桌没带橡皮,她想问我借。可是,橡皮是我新买的,有点舍不得。当看到她写错字没办法改时,我便毫不犹豫的把橡皮一掰为二,一半给她。她感动的眼圈都红了,我也十分高兴。结果她得了100分,我也得了相同的分数,我们都十分快乐。

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给予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快乐。我们不能只想着别人为自己做事,而是要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只有这样自己才会真正的快乐。

读《珍贵的礼物》有感 第17篇

读了这本书,我从中得到了许多。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聪明的年轻人,他很想发财,他很相信好运总有一天会降临。果然,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神秘的介绍信,从中找到了一个玫瑰花园,遇到了一位老富翁……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动。其秘密在他收到的一个神秘礼物,一朵神秘的玫瑰花。此后他便掌握了成功的秘诀。”

从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正如后记中所说:“没有利用到书中的知识,就会重蹈前人的覆辙,浪费了许多时间与金钱。完全怀疑书中所说的一切,让前人来替你思想,则是跌入另一种陷阱。” 这本书所说的“成功方法”让我感悟很深。“如果我们心灵强大,我们便可以创造一切,享受一切。”这句话是本书作者写的。读这本真的是读一节,便是一个理论,一个人生哲理,一个指点迷津的引路人。

有些人认为它是一本关于财富的故事,虽然这本书曾让许多出名人物受益。但我却觉得它是心灵之间沟通的过程。

读《浮华》有感 第18篇

一.《浮华》的语言风格

对于诗歌文本的特征, 我们可以从外形式和内形式两个层面来加以把握。[1]诗的意象、意境、象征等内形式的传达, 需要外形式的语言作为媒介、窗口。诗情、诗味的体悟也是从诗语开始的。而情感的微妙、独特、朦胧相应形成了诗歌外形式的语言的审美性、独特性、多义性。因此, 我将从本诗的语言风格入手, 谈谈对作者借由诗歌所传达情感的理解。

一方面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色, 乍读起来通俗、易懂。另一方面, 语言形式采用的是独特的叙事性、多层次的叙述视角, 有陌生化的果效。简朴而深刻、平实而穿透、通俗而复杂。首先, 作者用口语化的语言给我们交代了时间、地点、景物、缘由。在登高看雪的那天, 大理苍山靠近玉局峰的山谷悬崖边, 乔木杜鹃花开一片、散发着浓烈的脂粉香, 旁边还有一泓溪水, 埋伏着一群清冽的哑巴。悬崖里外杜鹃花渗红是每年春天花粉的给予。类似于“梨花体”、具有散文风格, 意思简明、浅显。写的是作者家乡云南的一处风景。身为昭通作家群代表的雷平阳深爱着养育他的那片热土, 在《怀念德宏州》中写到“爱一个地方爱到/如此痴狂的地步, 我甘愿承受/整个云南所有的相思与孤独/”。但他对事物采取的是客观呈现的方式、不是一味地抒情、感怀。[2]而是作为旁观者, 冷静地描写事物、采取以“叙事”为特征的表达方式, 留有“空白”, 给人细品、联想。《浮华》的叙事层次可以分为两层:一是所见景物, 有苍山、悬崖、雪、杜鹃花、溪水, 绿的、白的、红的、清的, 色彩明亮、多样又“山野”。交代了大理的地域状貌, 一幅云南苍山美景呼之欲出, 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此处的与众不同, 激发前去观赏的动机。加深了读者对叙述对象的印象。一是所想之事。作者自我参与了, “我路过那里, 怎么也不习惯”将叙事的主角推至前台, 一方面增加了诗歌的亲和力, 另一方面对描写风景的句子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及思考。叙事的转换与交替, 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通透性。不禁思考那“一群清冽的哑巴”是怎样的哑巴, 本来想述说着什么, 没说出的话有着怎样的含义, 又代表着什么。留白给读者去理解、体味、填充, 发挥个性化的解读。在日常化的语言中夹着独特的叙事视角, 在朴素的言语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

二.题目与正文的关系揣摩

“浮华”词义是浮世的华丽与一切美好, 表面上动人而实际内容空虚。我认为在此诗中是华丽却又漂浮。用反语的形式表达了对家乡美景的热爱。这儿有绵绵苍山、峻高峰岭、陡峭悬崖、满目映山红、一泓溪水、“清冽的哑巴”, 如电影镜头般由远拉近、由大到小。这儿颜色多彩, 有绿、白、红、清争相绽放。这儿既有火红的杜鹃花、又有浓烈的脂粉香, 是一场视听盛宴。但这都只是在云南大山里的狂欢、派对, 如若不是要登山看雪, 恐怕连我也要错过这一番美景了。这儿是华丽的, 却又漂浮着, 像一个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的江湖高手, 默默地勤学苦练、增加内力。似一个美艳动人却未得到注意的后宫佳丽, 依旧早起画蛾眉, 对镜贴花黄。大山的美丽是实在的, 却不被发觉、赏识, 浮华着。那么, 城市表面上是热闹、喧嚣, 但实际呢?钢筋水泥铸成的铜墙铁壁, 提供了安全的住房、便利的交通却淡漠了交往、虚化了情感。找不到原来乡村农家各户各家常常走动、热络熟悉的人情味儿了。城市才是真正的空虚、浮华着。两者都是浮华、含义确是截然相反的。作者通过与大山的“浮华”对比, 揭露、讽刺着城市真正的浮华。反思了现代社会的生活与文明。雷平阳努力地“往后站”, 把抒情自我深深地掩藏在平实的笔调和冷静的叙述中, 进行场面描写, 凸显出一幅幅逼真得触目惊心的生存本相。在他笔下的实景, 都已经上升为一种情景, 拥有了“形而上”的况味。[3]

三.“怎么也不习惯”字面意思与隐藏意思

字面意思是不习惯这一幅熟悉又陌生的画面。一座石头的悬崖, 里里外外都被渗红了, 散发着浓烈、诱人的脂粉香。旁边又有一泓清冽的溪水流过。那山、那水、那景太美、太迷人。让“我”这个生于斯、长于斯, 现在昆明居住, 常常回家的故乡人都不习惯了。然而它又是不被外界发现、赏识的。它既美丽又失声, 既惊心动魄又发人深省。像哑巴一样无法开口述说。又是一个美丽动人、聪慧恬静的哑巴要是溪水里的不是哑巴, 会开口说话, 陈述自己的优势, 吸引了游人的眼光, 将自己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就能习惯、会喜欢吗?估计是不会的。“毁掉一处美景的方法, 就是让它成为旅游景点”, 游人多了, 有可能破坏自然景物, 遭到改建。有可能来此处“赏人”了, 无闲情逸致感受它独有的美、纯自然的震撼了。作者面对乡景的心态是矛盾、复杂的。迷恋、崇拜中夹杂着无奈与怅惘, 可惜、赞叹中夹杂着暗喜与庆幸。庆幸它没被污染、没有城市的浮华。其中也隐藏着某种难以言述的“乡愁”, 就像在某种程度上抵抗着“城市包围农村”快节奏现代化进程。城市与乡村也许可以有“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的平衡状态。

四.“清冽”和“哑巴”相连接, 有怎样的意味

“诗之情味与敷藻立喻之合乎事理成反比例”, 诗歌语言是一种突破语言常规而高度陌生化的语言, 更显其诗语的“无理而妙”。[4]“清冽”本是形容溪水清凉的, “哑巴”本指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不能说话的人。两者相连接, 有拟人化的效果, 或是悬崖边上的杜鹃花落入溪水里, 或是溪水里的鱼儿在游曳、小草在招摇。一切都是寂静、无声的。它们埋伏在水中, 好像永远无法张口的哑巴, 孤芳自赏着, 独自优雅着。又好似在等待开口的哑巴, 来诉说它们的故事、展现它们的清新。虽是哑巴、却是清冽的, 不急不躁、不卑不亢。即使是哑巴, 也不会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即使有颗跳动的心, 也不会狂躁不安、暴戾莽撞。独特、稀奇的组合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山水的热爱、怜惜, 又让读者眼前一亮, 留下空间揣摩诗味。

参考文献

[1][4]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桃洲.地域写作的极致与囿限—读雷平阳的诗[J].当代作家评论, 2007 (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礼物有感】相关文章:

观七号房的礼物有感09-06

读登高有感800字有感06-19

读巴金有感05-11

读鸟岛有感05-14

读漫画有感05-22

读文章有感05-22

读《团圆》有感05-24

读《感恩》有感05-27

读《后代》有感05-28

读健康有感05-28

上一篇:女性消费营销论文下一篇:小学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