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他乡的感言

2024-06-21

远离他乡的感言(精选4篇)

远离他乡的感言 第1篇

诗人远离他乡的古诗词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王维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醺,北风吹燕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江岸秋思 【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思乡作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江外思乡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远望 【唐】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

和三乡诗 【唐】高衢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乡思 【唐】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声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他乡团聚的春节 第2篇

每到春节,他会让父母来北京过年团聚,父母唠念的那座他曾经熟悉的东北小城,在他记忆里已愈发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北京的钢铁森林、雾霾的天气和天天被塞进车厢的八通线地铁。

郝雨萌,33岁,吉林洮南人,某门户网站编辑。看名字,一定以为是位美女,可偏偏是一个理着平头、戴着黑框眼镜,说话掷地有声的爷们儿。这位来京9年的爷们儿,今年依旧准备在北京过年,尽管他觉得北京的春节最没有年味。

“没办法,买不到火车票啊!”郝雨萌说,从2007年起,他就让退休的父母赶在春运前来到北京团聚,等着一起过年。这既少了路途的奔波,也算变相延长了假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父母。

有年味的春节

在上大学之前的18年里,郝雨萌一直生活在洮南这座人口仅有40万的县级市中。他是家中独子,在出生前,父母就想好不论生男生女都叫这名字,期望孩子日后茁壮成长。

1980年代,身为公务员的父母,每人一个月有五十多块的工资,生活条件自然优于其他家庭,而郝雨萌的童年也注定是快乐的。如今,他对儿时的新年记忆犹新,可以穿新衣服,有鞭炮放,有糖和肉吃,最重要的是有压岁钱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幸福指数特别地高。”郝雨萌回忆说。

那时候,孩子的娱乐项目不多,电视上的动画片更是少得可怜。孩子们最期盼的就是过年时拿到压岁钱去小摊上买零食和鞭炮。对于这座典型的东北小城,正月看冰灯也是一大风景。郝雨萌还记得当时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城中心还会放大型烟火,现在看是太稀松平常,可当时特别激动。”

1999年,郝雨萌考入吉林大学计算机专业,他开始逐渐感受到,家,对于一个在外求学的人有多重要。刚进入新千年的一月,郝雨萌就坐不住了。放寒假前,郝雨萌好不容易买到了一张站票。从长春到洮南有300多公里,火车要走4个小时,这四个小时就是一场炼狱:车厢内到处都是人,“车厢门好不容易才关上,想去卫生间,只能踩着桌子从椅子背上迈过去。”

但挤在角落里的郝雨萌仍然觉得回家过年是理所应当的。“是亲情把我牵了回去,为了团聚,什么力量都无法阻挡。”

他乡团聚

大学毕业后,郝雨萌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负责网站维护,转眼到了2004年春节,回家的心情跟大学时一样迫切,当然,火车票同样是个难题。

那时候,从北京站到洮南只有两班火车,很多票都掌握在黄牛手中,通宵排队都很难买到,曾在铁路系统工作的父母也只能干着急。最终,郝雨萌在代售点多交了50元订票费后买到了一张车票。最痛苦的是2005年,买不到直达车票,郝雨萌不得不先坐火车到长春,再坐大巴回家。

每年回家,郝雨萌会发现,这座小城在发生变化:高楼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宽,市内原来都是“倒骑驴”(一种车厢在前面的人力三轮车),慢慢有了公交车,每年只回去一次,许多地方都已变得陌生了。每到过年,虽然也吃饺子、串亲戚,鞭炮更响,红包更大,但人不再兴奋,年味渐渐变淡了。“从那时开始,再也没有过年的感觉了。”话语间,郝雨萌有几分沮丧。

在北京漂了3年后,郝雨萌结了婚,贷款买了一套90多平米的房子,总算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这一年,他去了一家网络公司,月薪也涨到三四千块钱。但过年回家依然让他头疼不已。他算了一笔账,高价买两张往返车票,路上要花掉两天时间,在家只能呆上四五天,一旦买不到返程票,整个假期便都消耗在无尽的焦虑中。

于是,郝雨萌盘算着让已退休的父母赶在“春运”前到北京,过完年躲过“春运”再回去。这样,一家人团聚的时间就延长了。父母同意了。

2007年春节,是郝雨萌一家第一次在家乡以外过春节。郝雨萌的父母不适应北京的新年,北京没有老家热闹,没有亲戚,菜市场离家太远,饭没有老家的香,鞭炮都没有老家的响。郝雨萌也有几分不适,路上不再堵车,八通线上几乎没有乘客,北京似乎成了一座空城。

儿子降生后,父母从老家赶到北京来过春节已顺理成章。但郝雨萌不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刻意为孩子添置衣物和玩具。能吃到好吃的,曾是郝雨萌这代人对新年最大的企盼,但他的儿子也不需要一个节日来慰劳自己的肠胃。

又到春节时,看着已是IPAD游戏高手的四岁儿子,郝雨萌也会想念家乡的春节,邻里互相登门拜年,而在这座混凝土灌注的城市里,春节只是众多紧锁家门的节日之一,他的儿子大概再没机会体会那份浸在喜悦和亲情中的热闹。

在他乡的日子 第3篇

我们在老乡的带领下,去了几家服装厂。可老板对我们不屑一顾,硬梆梆甩出一句话:“不收人!”便把我们拒之门外。晚上,我们挤在一间狭小的出租屋里,同去的晴儿给我们每人一袋方便面,我向店主要了一点开水,大家一起凑合吃着。望着大家失望和疲惫的眼神,我说:“明天我们去招聘市场看看,说不定能找个活干。”“去应聘吗?我们一没学历,二没技术,人家能收吗?”晴儿为难地看着我。“去试试吧!总比呆在这儿强。”我安慰着晴儿。

第二天,为了省下几元钱,我们只喝了一杯开水,早饭也没吃便朝人才市场走去。由于来得太早,门还没开,远处几个学生模样的人在闲聊。我们找了个干净的台阶坐下。我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希望这次能成功。上班的时间终于到了,人群涌向大厅。许多求职者把简历和资料递给工作人员。我几次站起,试着向前走,但最终没敢上前。眼看临近中午,招聘会上的人渐渐少起来。我终于鼓起勇气,向一位工作人员走去。“把你的简历和毕业证拿上来。”工作人员头也不抬地说。“我刚从农村出来,啥也没有。”我脸红了。“那你来人才市场干吗?你没看到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吗?更何况你们!”我顿时觉得很自卑,于是逃也似的跑出大厅。

回到出租屋,我一头栽在床上,痛苦地闭着眼。这时房东微笑着走进来对我们说:“我有个表妹,在一家玩具厂上班,听她说这几天厂里招工,你们愿意去吗?”一听说有活干,我不顾全身的酸痛,大声说道:“愿意去!啥时候去?”工厂离我们住处不远,房东带着我们来到玩具厂。她表妹是厂里的主管,直接把我们带到车间里上班了。工厂实行轮班制,一天干12个小时,工作是累点,可毕竟能找到口饭吃。我们拼命地干活,白天加班加点,晚上挤在一间15平方米的宿舍里,盘算着到春节能带一些钱回家,让家里人也好过一些。

终于熬到了春节,我们即将返乡时,心中百感交集。回想这半年多紧张而繁忙的日子,晴儿不禁哭了起来:“燕姐,外出打工怎么这么难呀!”“别哭,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我安慰晴儿。

回到家里,母亲看着我消瘦的身子和满是老茧的双手,不住地埋怨我,都说外面日子好过,看你咋累得没个人样啊?我心里酸酸的。后来我同老公商量,看人家邻村,家家户户搞养殖搞得有声有色,政府也放宽政策扶持农户搞种植、养殖,我们为何不利用自家的荒山一边种草一边养殖?我又找了几个姐妹商量,准备在家自己创业。看着我认真的样子,老公笑了。

直面他乡的教育 第4篇

第一站,我们来到台北教育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校长林进山先生一身正装,早早在门口等候。

校园的整洁与安静的程度令我们讶然,老式地砖亮光可鉴,几乎能映出我们的影子。没有什么喧哗,即便是课间追逐的小孩也是轻言细语。这种整洁不是来几次突击卫生大扫除就能做到的,这种安静也不是教师声色俱厉严加管教就能达到的。我们感叹,这只能是文明的力量决定了有这样的一所学校,有这样的一群孩子。但文明的力量究竟如何在国民小学落地生根,融入师生的血液?

交流会上,林校长一句简单的话语引发了我们更深的思考。“一件事可以作为课程来教学。”他说,“校园内有一棵大树枯死了,这本是一件小小的事情。可是,我们并没有忽视大树的存在。在教师带领下,孩子们为这棵死去的树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并把树根做成根雕放至师生经常路过的地方,又把部分树干切割成块,涂上颜料粘贴到墙壁上,成为一幅美丽的壁画。于是,这棵树的体温永远保留了下来。”这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万物有灵且美,孩子们学会如何与世界相处,如何接纳生存与死亡,一颗善念的种子由此埋下。相反,学校忽视生命教育,只能滋生没有选择的信息,没有智慧的知识,没有良心的能力。

散会后,家长委员会的黄女士带领我们参观学校的图书馆。图书馆四壁皆为书架,满满地摆着很多精美的绘本。如何才能检测孩子的阅读情况呢?一位年轻的图书管理员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学生读完图书后,还需完成一份相应的学习单,这样便能清晰地了解他们阅读的状况。”这时,我看到墙上贴着一份绘本《传达幸福的动画大师:宫崎骏》的阅读学习单。三道检测题并不复杂,但设计很有讲究,既能检测学生对情节的熟悉程度,还能考量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思考本身就是一种乐趣,经由这些具体的方式,孩子的阅读获得了更深刻的喜悦和学习,有形的学习单最终会化成无形的阅读能力。

第二站,我们参观了台中市东区力行国民小学。因为校长赶去参加孔庙的祭奠活动,接待我们的是周主任,他指着墙头上一个小小的棒球雕塑告诉我们,力行国小的棒球队曾代表亚洲参加过世界大赛,获奖无数。一所不足千人的学校竟有如此声名,令人感叹。

与球队赫赫战绩相较,校舍显得格外陈旧,几乎每幢教学楼都有着岁月深深的刻痕。不过,楼前有很多棵高大的树木,它们撑开绿伞,留下阴凉。来到操场,正值下课。一群小孩坐在秋千上笑哈哈地比着谁荡得更高。虽说地面铺有一层厚厚的软垫,但仍看得我心惊肉跳,要不是碍着主人的面,几乎要一声断喝“快点下来”。但随行的国小教师们神情自若,并不担心孩子们会从秋千上掉落。李雅卿在《种子学苑教育手记》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正有价值而没有危险的事物,在这世界上并没有多少。教师‘对危险的容许度’越高,孩子越是不会发生事故。相反,如果教师对一切都连声叫停,连呼危险,孩子反而容易出事。”当初读到这话,并不以为然。现在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想要严格限制孩子自由的教师,往往是对自身非常不安的人,因此才会对一切都感到危险。这种态度传导到孩子,反而增强了不安定的程度,从而使事故增多。这时,前方走来两位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拿着小桶弯腰捡拾着路旁的垃圾,很认真也很开心。我环顾四周,并没发现背着双手伸长脖子监视的教师。

在综合楼一楼东侧的墙壁上,贴满用陶土烧制的壁画,每幅巴掌大小,密密麻麻,竟有数百幅之多。主人告诉我们,新楼落成之后,所有师生将同样的喜悦化成不一样的色彩与线条,一人制作一幅陶画,无一遗漏地展示出来。尽管其中有很多笔法拙稚的作品,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这是力行国小对教育的最好诠释:用尊重培植尊重,用公平培植公平,用爱培植爱。教育是一种复制,粗暴只能培养粗暴,歧视只能培养歧视。过分注重甄别、竞争,“他人是地狱”的教育哲学,只能教会学生早早失去柔软的温情,变得功利起来。

高雄市国民教育辅导团是我们参观的最后一所学校,它坐落于城市的僻静处,青青草地沐浴着晨光,校园显得静谧而美好。它汇集了高雄区域众多教育专业人才,却不事张扬。

主人引我们到一个小小的会议室里。简单而热情的欢迎仪式结束后,大家一边品尝当地的特产,一边听着学校的简介。这些精英教师既要带班辅导、培训教师,还需静心做研究,实在很辛苦。从他们身上,可见台湾教师育人的执著之心、进取之心。

接下来,我们与辅导团的教师们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研讨。坐在我对面的,是学校一名中层管理人员,负责语文课程的研究,他曾多次到大陆参加各种级别的教研活动。我问他大陆与台湾的语文课有什么非常明显的区别。他笑笑,礼貌地回答:“大陆的教师比较权威,课堂气氛严肃。台湾的教师比较随意,课堂显得民主一点。”虽然早已意料到对方会有这样的评价,但是听了这话,我的心里还是很酸涩的,谁都愿意和孩子成为朋友啊。

当然,两地的语文课存在差异的原因还不止如此,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甚至课堂文化都有所不同,但是两岸的教师对孩子的爱、对教育的热忱却是相同的。

上一篇:零售vip会员维护管理下一篇:天然气供应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