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语文作文

2024-09-12

初一上语文作文(精选9篇)

初一上语文作文 第1篇

今天考试了是期末考试,心里特别紧张。第一节课打铃了,我非常着急,我急忙的向洗手间跑去,跑进去了我深深的吐了一口气。

自己的座位上发现同桌还没来,他平时都比我早。我心想我来得这么早,一定比他做得好。我们全班都已经开始做第二个题目,同桌才来。这么重要的考试他怎么迟到了!我都替他着急了,考试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不知道他能不能完成!

第一门考试是数学,看到监考老师的脸,心里有点紧张。这时想起妈妈对我说,一定要定下心来才能做好。于是我认认真真地从审题,检查,把每一道题都仔细完成了。除了有一道题我不太确定,其他感觉都做得不错。监考老师收完卷子,语文老师进来了,说:最后那道附加题有多少人答案是14,哗啦一片同学们有好多举起了手。老师数着,一、二、三……老师说:这些举手的同学都是做对的!我听了心里非常高兴,这道题我做对了。我想这张卷子能考满分吧!

的休息时间我们在操场上纷纷议论这次数学考试的题目。叮铃叮铃,铃声响了,各班同学都回到自己的教室。我们开始了语文考试。咿呀!我们又换了个“侦探”老师,而且看起来更是一脸凶巴巴的,连点笑容都没有。我有点慌张!当我开始拿到卷子,刚写上名字,老师就叽叽喳喳地说:别忘了写名字啊!语文考试的题目对我来说简单多了,哎呀,小菜一碟!满分没问题。

回家后,我说:“哎呀!终于回来了。”妈妈问为什么,“鼻涕连天,就带了两张纸,都不够用,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妈妈问到考试的情况,我说,题目有点难,但应该是满分吧!

期末考试结束了,我们这个学期也将结束,希望在下个学期。我能再接再厉。

初一上语文作文 第2篇

教学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理清逻辑关系,掌握委婉机智而又循循善诱的交流技巧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逻辑关系,掌握委婉机智而又循循善诱的交流技巧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雄辩的孟子,与孟子有关的成语。

2、“顾左右而言其他”字面意思为何?

二、理清主干

1、这篇文章记录了哪两个人物的对话?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

2、自读课文,就有疑问的字句提出问题并解决。

3、孟子与齐宣王谈话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孟子选择宣讲、谈话、还是问答?

4、问答从哪三个问题展开?齐宣王分别是如何应答的?

三、理解谈话艺术

1、讨论:孟子的问题妙在哪些方面?

a、问题中哪些是虚?哪些是实?

b、问虚的目的是什么?

c、问题的顺序有什么妙处?

d、问的形式为何选用特殊疑问句?

2、齐宣王没有回答孟子,孟子的`目的达到了吗?是不是应该追问呢?

3、归纳孟子谈话艺术中值得借鉴之处。

4、模仿本段设计一段人物对话,要求具有层层推进,引人上钩的效果。

四、把握人物思考背景

1、通过这样一则简短的材料,你能从中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你如何评价齐宣王这个人物?当时的时代背景怎样的?

初一上语文作文 第3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 笔者结合泉州本地的风土人情, 设计了一节初一年语文《舌尖上的泉州》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优化学习环境, 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根据课程阶段目标第四学段 (7—9 年级) 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 共同谈论”“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对此, 我设计了《舌尖上的泉州》的课前准备材料:1.分组明确: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 由学生自由组合, 以小组为单位, 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了解本地的名小吃”“准备一份你认为可口的名小吃, 会向老师和同学介绍做法或者色香味”。2.收集内容: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 查阅当地史料, 并走向家乡的街巷, 通过实地观察、品尝、与人聊天等方式收集材料。3.教师精心准备课件、设计导学案。

二、调动课堂气氛, 分享独特内容

(一) 课堂津津乐道集美食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结合活动, 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课堂的主体, 所收集的材料可以作为课堂最有益的学习资源。《舌尖上的泉州》一课, 学生们一个个眉开眼笑把准备的美食带到课堂, 笔者仿佛看见了学生口水已“飞流直下三千尺”。课堂的讲台桌, 黄澄澄的海蛎煎、香喷喷的面线糊、油而不腻的封肉、韧而不老的鸡爪……

(二) 课件栩栩如生近美食

教师以情境导入播放精心准备的课件, 学生抒情朗读诗意的导入语:“慢慢融化, 融化成西街的古塔, 泉州融融的美食 只要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城市里, 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传达 让我们一起开启——舌尖上的泉州之旅 把这份最甜美的民俗文化一起传承……”在优美的音乐伴奏和朗读中, 还有讲台桌上一碟一盏的美食, 本节课已经俨然是一节综合性学习语文课堂的饕餮盛宴。

(三) 学生娓娓道来话美食、同探究

1. 话美食。请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美食。学生手托碟盏, 或巧言妙语或质朴情深, 从色、香、味、制作方法、典故等不同方面介绍了自己精心准备的美食, 并把美食送给听课的老师品尝。此时的课堂气氛已经达到了高熔点, 一点即燃。语文的课堂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 而是从一份美食中读到了古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悠悠历史, 读到了西街的润饼安海的土笋冻。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演示、个人展示、体验中涵育了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最终达到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2.同探究。我抓住时机, 展示了三个问题 (1) 说说你所了解的泉州名小吃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 (2) 思考:泉州名小吃面对市场竞争的优势、劣势、面对的机遇。 (3) 解决泉州名小吃问题的对策。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四) 学生共同合作《导学练》

本份《导学案》从不同方面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探究和延伸。因此, 我设计了:1.【猜一猜】趣味猜谜语, 猜一种家乡常见食品。2.【夸一夸】请你夸一夸你所喜欢的一种家乡美食 (上面两则谜语的谜底除外) , 请从色香味等方面或是说明制作过程写。3.【品一品】请学生为泉州的美食写一则广告宣传语。4. ☆【课后探究】调查家乡一种美食的现状, 与同学合作, 撰写一份《我为家乡美食的发展出谋划策》的报告。要求:内容具体、真实可行、可附图片、音频等材料。

三、品尝饕餮美食, 记录分享感受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还包括:“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搜集资料, 调查访问, 相互讨论, 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等。本节课堂之外, 我让学生独立或者小组, 走到生活中去。学生结合《导学案》的【课后探究】针对问题, 共同讨论并制定简单研究计划, 独立或合作写一份关于“我为家乡美食的发展出谋划策”的简单研究报告。其中能够搜集资料调查, 采用实地体验等形式, 以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最后的调查结果。学生真切地体验了品尝、拍照、撰稿等过程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在这个活动中开阔了视野, 丰富了知识, 增长了才干。

总之,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愿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一场美妙的春雨, 给语文天地以滋养, 以馨香。

摘要:本文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理论支撑, 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例, 探讨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演示,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初一上语文作文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重要性

小学语文是重要的一门学科,学好语文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其中,小学作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实际的教学情况确实不尽如人意,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生活阅历很少,并且表达能力不足,写作能力缺乏,在写作文的时候常常会感到没有内容可写,长期这样就会使学生丧失对写作的兴趣。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而课外阅读的开展能够改变这一局面,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这些都能提高作文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就来谈一谈。

一、在差异中观察作文教学

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性格、生活环境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提前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日常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对他们要充分信任。此外,要积极开展作文教学评价,在评价中要多肯定学生好的一面,多鼓励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喜欢写作,对写作充满信心。并且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作文精神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实事求是,不夸大事实,也不贬低事实,要本着诚信的原则来写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将自己阅读完之后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阅读的内容要丰富多彩,这样学生的兴趣会很浓厚,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开展课外阅读对写作的作用

1.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说的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有了兴趣取得成功的几率就大。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还没有成熟,所以小学生一般都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他们的注意力只有20分钟左右。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这一特征,首先要把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有高度的集中力。

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習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识到: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老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平时的时间,教师要主动进行课外阅读,也要鼓励学生多多阅读名人书籍,使学生能够在这些阅读的书籍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同样的,学生看见教师平时经常进行阅读,自己也会不自觉地学习起来进行阅读,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时间长了,课外阅读就成为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就会很强,并在阅读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书籍中学到了更多的写作技巧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更高,写作效果就会变得更好。

2.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对学生作文能力有所帮助

实践表明:阅读能使人的写作能力与想象能力大大提升。在实际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无法地理解课外阅读的内涵,他们片面地认为只有与考试有关的书籍才可以阅读,与考试没有关系的书籍都是没有用的。所以,他们为孩子选择阅读的书籍都是辅导书一类的书籍。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是完全错误的。学生不读课外书只读与考试有关的书籍,写作能力也不会提高,相反的多看一些课外书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帮助的,我们倡导让学生阅读丰富的课外书籍,小说、杂志等都可以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但是老师和家长也要在其中适度把握阅读范围的度,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书籍有很高的兴趣,自己主动地去阅读,在课外书中学生的视野才会更加宽广了,学到许多知识,并且对写作的技巧也有一定程度的把握。

3.开展课外阅读能够促进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学生在写作时如果没有较多的素材是写不好作文的,写作主要看素材,因此,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能使学生的素材得到较好的积累,促进写作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规定小学生每天进行20分钟的午间读报活动,还可以进行自由组合的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活动。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学生阅读的兴趣浓厚,都能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较好的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写下感受,并做成阅读卡片,以后在写作中可以应用,将积累的素材较好地运用到写作中,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外阅读对小学作文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能够提升写作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多应用。

参考文献:

王建奎.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2013(12):178.

作者简介:蔡雨宽(1974—),男,吉林省梨树县人,本科,二级教师。

初一上语文备课组计划 第5篇

进一步深化责任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重点深化有效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全年级语文素质。

二、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3000个汉字,其中会写的达到2500个。七到九年级在此基础上各增长500。因此,学生学习的重心将由认字、识字转移到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欣赏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上。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学生是择优录取的,语文素养的发展比较均衡,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但是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如表述缺乏逻辑性、层次性,书写不规范,朗读时乡音较重,没养成做笔记的习惯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情况和问题有待全体师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解决。

三、本学期目标及措施。

1、坚持认真开展好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使集体备课成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集中集体的智慧,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和科学研究,真正体现集体备课的价值。本期教材共6个单元,每个单元5篇课文,备课组5名成员各主备一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布置课堂作业,全方位地研读教材。教学过程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教学内容,一块是教学互动,这就要求主备人精确把握教材精髓,及时了解教学动态,既备教材,又备教法。每周集体备课时先由主备人陈述备课思路,再大家讨论、研究、补充。博采众长的集体备课必将在有效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快速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坚持二次备课中的“教学反思”环节。每上完一堂课,教师便及时记录本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一周课全上完后在下一次的备课活动中大家首先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交流,并记录在电子教案中,以引起下一届老师的注意。

3、本学期教学注重过程性评价,全方位多角度掌控学生的语文学习。将作业、背诵默写、口语表达、课外阅读、写作训练等纳入平时考核,使学生关注自己平时的作业、上课的表现,背诵默写的检查。让平时扎扎实实的落实在语文期末考试中张显作用。

4、积极培养教学能手。开放课堂,教师可以相互随时进班听课,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争取通过集体的努力,能够在“长鸿杯”教学竞赛中获得佳绩。

5、启动“阅读工程”。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启动“阅读工程”。各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定时检查学生阅读进度,组织学生撰写读书心得和体会,并组织、举办读书报告会。

七上初一语文竞赛试题 第6篇

命题人:陈锁明 审题人:印玉美

A卷(共50分)

窘迫(jiǒng)

.慷慨(kǎi)

点缀(zhuì)

.殉职(xùn)

拈.轻怕重 刨.根问底

哄.堂大笑

嗔怪(chēn)

戳穿(chuō)

. 蜷伏(juǎn). 蝉蜕(tuì). 咄.咄逼人 B.读书,读好书,形成了习惯,你就可以与智慧结伴而行,与高尚朝夕相处。C.在初三年级的“立志成才”讲座上,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校友王小川的报告。

D.针对近日发生的法国巴黎系列恐怖袭击事件,法国政府不仅要注意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而且应该

采取强有力的治安措施。

6、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创作于1934年初,是作者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雪夜火光中的夜渔,那似乎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战争”,将他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

B.元曲作家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所写的“小桥流水人家”采用了反衬的写法,表达自己浓烈的思乡之情。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D.冀中平原是孙犁的家乡,白洋淀是他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在《白洋淀纪事》中,他用富有诗情的笔调描写他熟悉的草木湖泊,以烘托的手法刻画父老乡亲。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达到 . B.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放纵 . C.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轻薄 .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去:离开 .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夫君子之行/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C.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白雪纷纷何所似 D.淫慢则不能励精/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

“淫慢”和“险躁”,对比鲜明。

B.文章中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需要三个条件: 条件是学习,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5、《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6、《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4、《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晚 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请简要分析“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妙处。(2分)

2、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历来有争议,或以为作者褒杨花榆荚,或以为作者贬杨花榆荚。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看法。(2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扁鹊①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②,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

也;其在肠胃,酒醪③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④无奈之何。”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注释】①扁鹊:春秋战国时名医。②腠(còu,凑)理:皮肤和脏腑的纹理,这里指皮肤和肌肉之间。③醪:浊酒,这里指药酒。④司命:古代传说中掌管人生命的神。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齐桓侯客之 客:把„„当客人 B.桓侯使人问其故 故:原因 ..C.汤熨之所及也 及:等到,到了 D.桓侯遂死 遂:最终 ..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1)撒盐空中差可拟。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

5、桓侯重病而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说说从桓侯身上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3分)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6分)

6、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生活,其中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

的想法。

7、阅读《西游记》选段:(明月、清风)二仙童问得是实,越加毁骂。就恨得个大圣钢牙咬响,火眼睁圆,把条金箍棒攥了又攥,忍了又忍道:“这童子这样可恶,只说当面打人,也罢,受他些气儿,等我送他一个绝后计,教他大家都吃不成。” ①你知道孙悟空心生一计——绝后计是什么具体计策吗?2分

②从中你看出孙悟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看自行车的女人

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② ⑨这年冬天,雪后的一个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竞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⑩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⑾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8、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4分)

9、开头 材料一:初一年级有7个班,350多名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此活动,经年级和班级精心组织和选拔,各班推举了5名选手进入了比赛。比赛促进了各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

材料二:本此活动受到学校和老师们的关注,家长也非常支持这个活动。总决赛裁判长、语文教研组组长杜老师认为,赛前的准备复习,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了解,再一次解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经典与历史传承,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喜爱中国语言文字,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

材料三:某获奖选手说,自开赛以来,年级和班级积极组织了许多相关活动,同学们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学到了不少成语典故,这对本次参赛很有帮助。另一获奖选手表示,这次比赛使她更亲近我们的传统文化,“最近在看《文化苦旅》,里面讲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这对我积累汉字也帮助不小。” 结论:

13、阅读下面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4分)

初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答案 第7篇

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22分)

1.用楷书抄写下面冰心的一首小诗,并谈谈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3分)

我要挽那“过去”的年光,但时间的经纬里已织上“现在”的丝了。

(1)抄写:

(2)感受: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2分)

A.乳臭未干(xiù)无边无垠(yín)猝不及防(zú)头晕目眩(xuán)

B.随声附和(hã)模样可怜(mó)煞费苦心(shà)诲人不倦(huǐ)

C.言简意赅(güi)精神虐杀(nûâ)执著守候(zhù)瞑目蹲身(míng)

D.精神恍惚(huǎng)熹微晨光(xǐ)泥沙沉淀(diàn)不能自己(yǐ)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销声匿迹 无可耐何 司空见贯 心有余悸

B.笑容可掬 寥寥可数 棱角分明 涛涛不绝

C.微不足道 名副其实 不缀劳作 含辛茹苦

D.崭露头角 任劳任怨 趋之如归 扑朔迷离

4.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年,流出了_____,流出了_____,流出了_____。

1黄皮肤人的群落 2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3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A.123 B.312 C.321 D.231

5.生活即是语文,关注生活就是学习语文。下面是很多公共场所都能看到的两幅图,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其表达的意思介绍出来。(2分)

(1)禁止鸣喇叭__________(2)出口标志___________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在后面括号里打“√”,错的打“X”。(4分)

(1)出自《乐府诗集》的《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

(2)《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作者是女作家丁·K·罗琳,她与马克·吐温都是美国人。()

(3)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运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

(4)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

7.根据提示,按原文填空:(7分)

(1)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2)《木兰诗》中用互文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登飞来峰》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所描写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境与郦道元《三峡》中的两句相似,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

(6)由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莺啼”,你联想到朱自清在《春》中描写江南春天鸟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8-12小题(10分。)

(甲)1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顽艺。2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3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4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乙)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A)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B)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8.乙段所介绍的主要事件是________(不得超过15个字,并根据已段的内容写出事件发生的地点、结果。)(3分)

地点:________结果:________

9.文中已段A、B处应分别填入的词语是A________ B________(只写序号)(1分)

A.a.害怕 b.惊恐 c.惊惶 B.a.愤然 b.傲然 c.傲慢

10.在甲段中用横线画出表明“我“对风筝的态度的语句。(1分)

11.体会甲段2、3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并任选一句分析其作用。(3分)

12.结合选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放风筝这种游戏的认识。(2分)

三、阅读下列选文,完成13-16题(8分)

1老婆婆不再说话,拉起我的手直冲出校门,然后拐到一个偏僻的巷子里。

2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黄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3“莉呀,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没良心啊。这三年,我哪能每个月回乡?都是她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我,让我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4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5“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6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8分)

13.3段中老婆婆说的一段话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怎样的作用?(2分)

14.5段对母亲外貌和神态的描写,蕴含着“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5.简析选文中反复提及的小巷和竹棒的作用。(2分)

16.读了这篇文章,你怎样看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2分)

四、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7-20题(9分)

春天在哪里?

风说:在这里,在万里无垠的长空。是我,把春天驮负而来,让春的气息撒满环宇。鸟儿,在我怀中纵情歌唱,满舞翩跹。多情的云,为春天绣出绚丽的衣裳。

春天在哪里?

山说:在这里,在这连绵起伏的岗峦。是我,把春天挽留,让春的色彩遍染大地。万树千花呢喃低吟,潺潺的流水,为春天编织闪光的银练。

春天在哪里?

海说:在这里,在辽阔广袤的波域。是我,把春天簇拥紧抱,让春的旋律震荡浪涛,你看那金色的沙滩,玩耍的人们开怀嬉戏,无忧的潮阵,为春天鸣奏蓝色交响曲。

春天在哪里?

心说:在这里,在平和愉快的心房。是我,敞开双肩,迎接春天怡然来往。啊,春天,你曾来过,又不辞而去。这回,我终于想到了留住你办法,你别再想离去!

17.文章描写了风、山、海、心四幅画面,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朱自清在《春》中描绘的几幅画,它们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迎春图。(2分)

18.作者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来歌咏春天,主要赞美了春天的什么特点?(2分)

19.春天无处不在:在天空、在山岗、在海域,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请模仿文章,根据提示完成下面文字的补写。(2分)

春天在哪里?

孩子说:在这里,在小伙伴花样百出的游戏中。

说:在这里,________

说:在这里,________

20.结合文中的画线句想一想,如果是你,你打算怎样留住春天?(3分)

(回答时不能用文段中的语句)

五.阅读下列古诗文选段,完成21-24小题。(11分)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1.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并释义。(3分)

巘()________ 竦()________ 眦()________

22.翻译1段中的画线句子(2分)________

23.这三段文字都有写景的内容,但侧重点不同。请将下列三个词语填在对应语段的横线上,只填序号。(3分)

A.巍峨雄壮 B.清新秀美 C.博大豪迈

1段________ 2段________ 3段________

24.请谈谈你对3段最后两句话的理解。(3分)

六、作文(40分)

告别了小学,你开始了全新的初中生活,同时,你在一天天长大,不仅身体在逐渐长高,思想也越来越成熟。请以《我懂事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文中如出现校名、人名等,请用不同字母A、B、C代替)

初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22分)

1.抄写1分,感想2分。感想要围绕着“时间稍纵即逝,要珍爱每一寸光阴”来谈,大意对即可。

1.B(2分)3.D(2分)4.B(2分)

5.(1)禁止鸣喇叭(2)出口标志(意思对即可)

6.(1)√(2)×(3)√(4)×(共4分,每小题1分)

7.(每小题1分)(1)学而不思则罔(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5)朝发白帝,暮到江陵(6)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本小题2分,每空0.5分)。

二、(10分)

8.(每项1分,共3分)主要事件: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结果:“我”得到完全的胜利,傲然地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9.A.a B.b(共1分,每空0.5分)

10.第一句(1分)

11.第二句加点字:用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表现出小兄弟聚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表现出他对风筝的喜爱。第三句加点字:通过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出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到了极点,即使他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地观看,突出小兄弟的天真烂漫。(本小题3分,大意对即可)

12.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分)

三、(8分)

13.老婆婆的话从侧面交代了母亲三年来为“我”默默付出的一切,使母亲的形象更感人(意思对即可)(2分)

14.藴含着“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我”对自己无知、爱慕虚荣的深深自责。(每点占一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5.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的曾经依靠,二者浓缩了他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情感的依托。(意思对即可,2分)

16.略(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10分)

17.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每空0.5分,共2分)

18.歌咏春天的新、美、勃勃生机(大意对即可,2分)

19.略(2分)

20.此题旨在检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答案不唯一。(3分)

五、(11分)

21.巘-yǎn山峰;竦-sǒng高耸;眦-zì眼眶(每个字的注音、解释各0.5分,共3分)

22.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2分)

23.(1)B(2)C(3)A(每空1分,共3分)

24.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顶,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这是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3分)

初一阶段语文知识的积累教育 第8篇

刚从小学升到初中, 多数学生可能会不适应, 学习可能会感到吃力, 那么初一语文知识该如何积累, 如何提升语文水平呢?

一语言的积累需进行

语言积累, 不仅指对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 也包括词语的积累, 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的积累。近几年积累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占一定的比例, 包括单独的古诗文背诵, 也有成语运用考查, 同时也有句子的仿写。

因此, 教师应在日常学习和复习中加以重视。进行语言积累, 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 通过考试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改善语文教学极好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 通过“读”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 逐步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 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 从而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文章应该怎么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别无新得和方法。”

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之一。背诵优美的诗文, 是学生积累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首先要背会《语文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诗文名篇和段落, 做到默写时不增、不删、不错字词、不用错标点符号。

当然在日常的阅读中, 对课外一些常见的诗文名句也要注意积累和摘抄。需要指出的是, 对名句的积累学习, 要能够理解其意思, 并准确得体地符合语境的运用。摘抄、做读书笔记是积累语言知识的方法。在初一阶段开学之初,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积累成语、名言、警句、歇后语等。

二阅读的积累需加强

在课内阅读中要注重情感渲染, 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 体会字里行间中蕴含着的作者情感, 使学生对其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阅读中产生了兴趣, 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林语堂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书读出味来, 语言自然有味, 做出的文章亦有味。”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从而促进各科学习, 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 鼓励他们多读好书, 有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让他们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 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此外, 还要鼓励学生写阅读笔记。

三文言文的积累需重视

对于在小学阶段很少涉及文言文阅读的初一学生来说, 文言文积累较为欠缺, 因此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的积累是一项很重要的文学积累工作。课内文言文一般是一些经典文章, 因此要注重文本的解读, 包括其中的虚词、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翻译;同时在讲解课内文言文的同时, 老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迁移。课外应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 如一些勤学苦读篇中的《程门立雪》《颜回好学》, 盛德遗范篇中的《唐太宗罢朝》《不计人过》等, 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四生活的积累需增加

叶圣陶先生曾说:“必须根源于现实生活, 文章才真能写通, 写来才真有意义。”为了使学生写作文时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教师要努力拓宽学生的生活面, 增加学生生活的色调, 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学会写生活札记, 记下平时观察到的一些有意义的生活片段, 持之以恒, 养成积极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如在讲解莫怀戚的《散步》时, 我会让学生知道作家们的写作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 感受亲情, 体味浓重的情意, 然后让学生以日记或周记的形式写下亲情中温暖感动的瞬间。又如在《绿色蝈蝈》的教学中, 让学生知道从习性、外貌、食性等方面来描写叙述这类文章中, 同时让学生课下认真观察身边的小动物, 并试着以这种方式进行叙述。重视生活的积累, 不仅是学习语文本身的需要, 更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因为这些积累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

总之,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让学生多体验、多积累, 学生的积累丰厚了便会文思泉涌, 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荀子.劝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3]林语堂.林语堂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

谈谈初一语文的朗读教学 第9篇

教材中的教读课、自读课都应不同程度地过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至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那么,在实际的朗读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教师要正确对待朗读,做好朗读示范。我们要改变朗读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扫清老式的满堂灌的教法,充分认识朗读的效能,真正把朗读放到课堂教学应处的位置上来。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教师要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朗读时,教师应专心地听,朗读之后,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总结。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注意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尤其是农村中学的老教师,要尽快杜绝用方言进行朗读,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很低,他指导学生朗读的效果便可想而知。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轻读(~)、重音(.)、停顿(较长“/”、较短“//”、更短“///”)、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例如: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朗读时凭什么停顿?大的停顿和小的停顿,凭标点符号,更小的停顿,凭词的组合,句中的三个小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停顿时无大小之分。那么这句话应读成怎样的腔调?这是一句表达告诉别人一件事的陈述句,要读轻一点,读出陈述语气。

又如朗读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按音节划分节奏的方法朗读,还可按意义单位划分节奏,读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因此,朗读节奏可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

读一句话还要读出重音,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里的某个音节或句中的某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读出重音有时能起区分词义的作用,如“过年”与“过年”,前者是“明年”之意,后者是“过新年”之意。一个短语或者句子里的音节读重音,表示这个音节是主要字眼儿。如《散步》中“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一句中“本不愿”是它的主要字眼。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只有一个重音,一个句子有时就不只是一个重音了,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朗读课文,能读出停顿、重音、语调,就显得有节奏感。例如朗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诚然,朗读的要领、技巧是很多的,如第一册第十七课的课后练习五还重点分析了朗读一段课文的重音、轻读、小停、拖音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这需要我们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假如教师能准确地朗读并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且掌握好速度(广播速度每分钟200字)、富有节奏感,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准确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情调韵味,就能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触摸心灵,引起共鸣,排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阂,达到身临其境、忘我的境界。这样便自然地避免了课堂上那些不必要的枯燥无味的满堂灌,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充分调动学生乐学的积极性,发挥了朗读教学的应有效能。

再次,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如此一步一个脚印地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最后,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训练方式。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是以齐读作为朗读的重头戏来抓,齐读在初中占压倒优势。当然,认真使用齐读,恰当安排,精心指导,可使训练面广,加强朗读气势,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滥于齐读,也明显体现出它的不足,会读的不会读的,认真读的不认真读的,都混杂在一起,滥竽充数,学生有时顾了整齐顾不及准确,顾了响亮顾不及感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读一字停一顿、千篇一律的拖腔唱读,远离了朗读的要求。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

上一篇:《英雄中国》读后感作文下一篇:超市商品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