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末诗歌复习

2024-05-21

高一期末诗歌复习(精选7篇)

高一期末诗歌复习 第1篇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4分)

答案:春花美,秋月亮,但丝毫也唤不回亡国之君欣赏的兴趣;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之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内容大体正确就可得分)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请用一句话说出这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含蓄地显示出郁结已久的愁绪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并且将要达到迸发奔放,纵横恣肆的程度。(内容大体正确就可得分)

⑶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4分)

答案:改(2分);过去所拥的欢乐、尊严、自由等,那一切美好的事物(2分)⑷请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妙在何处。(4分)

答案:将抽象的愁具体化(比喻/化虚为实)(2分),写出了愁之多,愁之深,愁之绵延不绝(2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8分)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4分)

答案:不能。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符合诗歌意境。(2分)“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不再,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2分)2.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4分)答案: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2分)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深沉的叹惋和感伤。(2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②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五.读陆游的《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1.谈谈这两首诗表现重点上的差异。答案:《书愤》一诗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临安春雨初霁》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2.说说这两首诗歌风格上的差异。答案:《书愤》一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风格近似杜甫;《临安春雨初霁》写得优美动人,富有情趣,风格近似苏轼。

六.读《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回答下列问题:

夜归鹿门歌 归嵩山作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夜归鹿门歌》按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江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

答案:江边场景重在写世俗生活,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写诗人隐居生活,与世隔绝,孤独寂寞。

2.说说这两首诗歌的诗境有何异同?

答案:共同之处: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的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不同之处: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七.读杜甫的《阁夜》和《旅夜书怀》,回答下列问题:

阁夜 旅夜书怀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阁夜》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答案:“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对老病孤舟、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

2.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答案:《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书怀》的意境高朗壮阔。《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但终究是悲凉和萧瑟。《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等意象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广阔的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悲慨之气无《阁夜》浓。

章法上的不同:《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予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书怀》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

八.读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回答下列问题: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这两首诗各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

答案:《虞美人》主要抒发词人对屈辱的囚徒生活的无比厌烦和满腔愁绪;《浪淘沙》主要抒发词人对故国江山的无比眷恋和对国破家亡的千古憾恨。2.这两首诗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同的体验? 答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表达的物是人非的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的绵绵不绝的愁绪,“梦里不知身是客”表达的梦醒之间身份错位的漂泊无依之感,“别时容易见时难”表达的离别之痛,“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表达的繁华不再、人生无常的无奈,都是人生的共同体验。

九.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1. 词的上阕写景,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试举例分析并说明其作用。(4分)一句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2.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这首词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答案:王国维认为这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此言不虚。这两句诗不事雕琢,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茶叶以及茶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几何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第二,这两句炼字功夫了得!“一一”把茶叶在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风”把微风吹过荷塘,茶叶随风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则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弄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这首词的三、四句写主人公的梳洗过程,你以为“懒”“迟”两字好在哪里? 答:“懒”“迟”两字写出了女主人起床时懒散迟缓的精神状态,传神地表达出女主人公空虚(怅惘)、百无聊赖却又满腹愁怨的心情。

2.简要分析最后一句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5分)

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鹧鸪的成双成对来反衬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

高一期末诗歌复习 第2篇

1、“三位一体”法。考拼音、汉字、词语,其实是考音、形、义;考“音”,以形、义识之;考“形”,以音、义辩之;考“义”,以音、形推之。这就是“三位一体”。复习时将三者合而为一,将会提高这三道题的命中率。同时,对这几个考点进行动态复习,做题后印教师用书上的词语详解,节省学生查词语的时间。

2、语法分析法。用病句知识分析词语题,以词语的知识分析病句题,以短语、单句、复句的知识分析标点题。

3、逻辑分析法。以此解决词语、病句、连贯、下定义、长短句的互换等题目。

现代文部分复习方法?

1、围绕三大问题复习法。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不外乎解决两方面的问题或三大问题。两方面即形式与内容;三大问题即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都可用这三大问题去解读,学生回答问题只要围绕两个方面或三大问题回答,一般是这样的。

2、关键句、中心句归纳法。不管是小现代文还是大现代文,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和归纳的能力很有必要;而快速归纳各段、划分部分层次、归纳中心是阅读的基本功。办法是快速找出中心句、关键句(一般在首尾处)迅速综合出全文大意,这主要是使解题时始终围绕主旨答题。然后是找出各项(小现代文)或各题(大现代文)在文中的位置,根据上下文,围绕段意或主旨解题。

3、答题模式化、条理化。许多学生不会组织答案,导致分数减少。答题时思路混乱,误以为写得越多越好,这在教学中要引起高度重视。每一类题都可以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在讲评时把大小现代文当课文详尽分析,总结出模式和规律性的东西,给学生建立一个体系,以后在遇到某一类问题时,就知道如何答得周全了。要知道,在众多学生都读得懂文章做得起题的时候,就要靠答题技巧获得高分。

4、复习每种文体的大致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散文为例)。

(1)分类及特点。叙事散文:以小见大;写景散文:情景交融,思想感情融于景中;咏物散文: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多被赋予象征意义。总之,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语言凝炼。

(2)散文的结构及表达技巧。结构:线索与顺序,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抑扬、伏笔、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点面结合、以小见大、化用典故、画龙点睛、率章显志;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轮的总复习:梳理归纳语文基础知识,建立语文知识系统。

一般在第一轮复习中,老师会结合复习资料专题以及课本给大家梳理归纳讲解每一个专题的每一个知识点。

资料专题会将语文知识划分为几个板块,包括有词汇知识、标点知识、修辞知识、文言文知识、古诗文知识、现代文体知识、写作知识等。

第一轮复习最为详细,相比二三轮所费的时间也更长。那么在第一轮的复习中,除了跟随老师的脚步,我们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的方法

1、文言文字词以及成语词汇摘录。

准备一个笔记本,做好一轮复习中的一些摘录。

对于文言文字词,高考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也就一百多来个,每天摘录并理解几个文言文虚词诗词的含义和用法,久而久之,你会觉得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会变得异常轻松。

对于成语,我的建议是将大纲中的成语详细的分配每一天,例如小编那时候就是固定每天理解记忆五个成语,久而久之,一本看似难以记忆下来词汇大纲也就不在话下了。在这过程中将容易望文生义的词汇摘记下来(考试最喜欢考望文生义的词语了)。

2、收集摘录好的文章段落。

再准备一个笔记本,将从报刊上或者杂志上一些精美的文章段落,或者好的素材摘录裁剪在笔记本上。

3、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量。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顾名思义,边阅读边理解。

中职高一数学期末综合测试卷 第3篇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1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20分)

三、解答题 (本大题共8小题, 共50分)

26.在2与14之间插入10个数, 使这12个数成等差数列, 求这12个数的和。 (6分)

27.在公差d≠0的等差数列{an}中, a1=4, 且a1, a7, a10成等比数列。

(1) 求此数列的通项公式; (3分)

(2) 求由a1, a7, a10项为前三项的等比数列的前10项的和。 (3分)

28.已知等差数列{an}中, 通项公式an=-2n+24, 则该数列前几项的和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8分)

30.直线3x-4y+c=0被圆 (x+2) 2+y2=25截得的弦长为6, 求该直线方程。 (6分)

33.已知ΔABC, A (-4, 2) ;B (0, -4) ;C (2, 3) 。

(1) 求直线AB的方程; (3分)

高一英语期末复习方法漫谈 第4篇

一、学好英语的根本途径

众多的教育专家对外语学习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国内知名语言学者王初明教授认为:外语是在交际需求的驱动下,在真实语境的体验里,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在积极情感的配合下,通过长期大量的语言接触学会的。就英语学习而言,大家首先需要创设一个愿景: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媒介,是助推大家未来学业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以多元文化激荡碰撞为特点的当代社会,良好的英语能力是拓展自身国际视野和社会关系、高效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基本保障。

我们平时学习的关键则在于:尽可能多接触英语。对中国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接触主要通过阅读和听力的方式展开,辅以说和写。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接触应当主要是与文末的接触。仅仅通过背诵词汇书的形式学习英语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因此,大家务必从文本的阅读中来掌握词汇和短语的用法,对于词汇的掌握尽量结合句子和语境。此外,适当的语言表达活动也是极有必要的。日常的阅读理解题并不能完全满足这方面的需要。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读后写”活动,即在阅读文本后针对文章内容进行写作,比如,以甸子的形式回答问题,用一段话概括文章的大意,改写故事的结尾,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英语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和便捷,视听结合也是大家可以采用的、接触英语的另一方式,这将有助于大家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的提高。

二、学好英语的好习惯

依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以下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重要保障。

1.结合语境理解词汇和语法

词汇记忆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一些同学对此颇为犯难。解决的方法很多。由于英语是表音文字,背词汇的首要策略就是结合读音记忆,做到音形结合。在高中阶段,结合语境记忆单词则越发重要。比如,背诵satisfaction,可以结合look back on the past with satisfaction记忆。这样,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变得更加鲜活,印象更加深刻,也非常有利于日后的提取和运用。

同样,对于语法规则的掌握也要结合大量详实的例句。语法是对自然状态中语言使用规则的一种归纳,语用是第一位的。语法的学习要从例句分析开始,在例句的研读中体会语法规则,考查他们是如何表达意义的。此外,每学到一个新的语法现象,我们可以在大脑中加以“排演”(rehearsal),想象一个表达情境来运用规则。比如,学习虚拟语气时,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则表达自己对过去的遗憾:If I hadlistened to the teacher's advice,I would havedone a better job in yesterday's test.

2.适时归纳、形成系统

英语语言知识复杂繁多,这就需要我们适时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各种知识组织成一个整体,以利于我们的掌握和运用。这个标准可以是话题、功能、意义、范畴、语法作用、词根词源、甚至仅仅是形式上的相似性等等。比如,从词根词源的角度,我们可以整理一下以consider为核心的词组的用法。

动词搭配1:consider sth./doing sth.(考虑……)

动词搭配2:be considered to do…(被认为做……)

动词搭配3:be considered as…(被认为是……=be regarded as…,be thought of as…)

名词搭配:take…into consideration(考虑到……=take…into account)

形容词搭配1:a considerate hostess(考虑周到的女房东)

形容词搭配2:have a considerable impacton(对……有相当大的、重要的影响)

这样的整理方式一方面结合语境以强化印象,一方面以旧带新、新旧结合,强化新知识的吸收效果。此外,该方法还从词义的角度,将意思相同、搭配相似的词汇知识加以整合。

3.在大量的阅读中体验语言

前面两者是英语学习的辅助方法,而大量的阅读则是通向英语王国的主干道。从现状看,同学们阅读英语的主要方式有课文阅读、试题阅读、报刊阅读、课外读本等,每种阅读方式应采用不同的处理策略。首先,课文是学习英语的主要材料,大家需要全面、深刻地掌握课文所承载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课文仅能满足最基本的学习需求,大家在试题阅读中会接触到更多的语篇,这些语篇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重要材料。一方面大家需要关注如何快速地判断答案,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对阅读文本的后期加工,即做完题后对文章的词汇知识、话题信息、叙述方式进行一定的学习。同学们需要在做完题后问问自己:这篇文章有哪些好词好句值得学习?通过文章我到底了解了哪些新的信息?文章是如何组织和呈现信息的?唯有这样,“应试”方可转化为“促学”。

课文和试题语篇通常定位于精读,报刊阅读和课外读本则主要定位于泛读,其目的在于提高阅读的流畅度,在快速的阅读中巩固词汇和语法知识,获取丰富的百科知识。因此,大家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个性化地处理泛读文本。做读书笔记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促进自己对文本的学习和反思。大家可以利用笔记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分析阅读内容,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

三、科学的考试策略

考试,不同于日常的学习,它是对学习结果的一种考查。因此,考试策略必然不同于平时的学习策略,每种题型都有其相应的解题步骤。了解并熟悉这些步骤是我们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下面简述一下各种题型常规的处理方式。

听力开始前,大家首先需要快速浏览题目,借以了解听力文本的情境、话题和大意,同时形成听的目的,以便于自己能够专注于缺失的信息。在做单项选择题时,我们需要首先明确题干所表达的意义,根据表达意思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词汇。当前单选题的四个选项,用语法正确性角度看往往都能够填入题干,但只有一个符合句意。

与此一脉相承的是处理完形填空时,第一步就是跳过空格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步才是具体到每一段、每一句,根据文章的需要选择词汇。遇到难以决定的选项时,应该暂时略过,因为随着文章意思变得更加明晰和具体,你可以拥有更多的线索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做阅读理解时,大家应首先浏览文章后的问题,明确阅读目的,然后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此基础上定位每道题的相关段落和语句,适当加以研读,进而做出选择。

高一期末复习计划 第5篇

第二阶段就是中午的时间,中午时间较短,因此就用来做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巩固一些基础的知识点。除了做些小练习,就是去把以前写的摘抄的错题看一遍,再去自己做一遍,把题型掌握好,在期末考试就不怕遇到相同题型不会做了。高一是个奠基学习基础的时光,中午的时间就不能错过,在短暂的时间里做些有效率的事情,会更加有利于考试。因为时间较短,所以可以用来练习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打算每天中午就这样去做题,我想等到考试那一天,一定能练习好。

第三阶段就是利用晚上的时间去做难题,晚上时间很充足,这样就能仔细看题做题。晚上做题能更加仔细,这样跟中午就互补起来了,一个练习速度,一个练习细心。安排好晚上的每一个时间段,分配好做不同科目的时间,这样就能达到锻炼不同科目的做题效果了,增加做题经验,到期末考试那一天,就不会因为没有做好哪一科目而着急了。

高一期末复习计划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1、采取主题复习与针对性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学生学习和自我复习中暴露的问题,组织10个主题进行复习。

2、精心计划,充分准备。备课组制订统一的复习计划,任课教师要制订专项复习计划。课前备好课。

3、精选近三年期末调考试题,进行适应性训练,复习立足基础,侧重能力,讲求实效,传授方法

二、复习安排。

(一)时间:

从20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

(二)形式:

主题复习加模拟训练。

(三)主题复习:

1、主题1:

古代诗歌阅读。(xx月xx日――xx日)

2、主题2:

(1)文言文阅读。(xx月xx日――xx月xx日)

(2)课内文言文:(xx月xx日――xx日)。

(3)课外文言文:(xx月xx日)。

3、主题3:

小说阅读(xx月xx日――xx月xx日)。

4、主题4:

(1)语言知识及运用(xx月xx日――xx月xx日)。

(2)字音字形(xx月xx日)。

(3)谦称与敬称(xx月xx日)。

(4)课外名著导读(xx月xx日)。

5、主题5:

古代诗歌默写(xx月xx日―――xx月xx日)。

6、主题6:

文言文默写 (xx月xx日―――xx月xx日)。

7、主题7:

作文的审题立意(xx月xx日)。

8、主题8:

材料的选择与使用(xx月xx日)。

9、主题9:

结构与语言(xx月xx日)。

10、主题10:

20xx――200xxxx市期末调考语文试题(xx月xx日――xx日)。

三、复习要求:

1、字音字形:先划出每课的重要词语,然后注音默写

2、谦称与敬称:背会“古代的谦称与敬称”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读 第7篇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内容:

①封土建国:周武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其弟周公旦继续实行分封,扩展了周朝的统治区域。

②受封诸侯的权力与义务: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有为周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对卿大夫进行再分封,卿大夫对士进行再分封;也享有较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③等级制度: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⑵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宗法制 ⑴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的矛盾。⑵实质:用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⑶内容: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具有王位继承权称为大宗;其余诸子成为小宗。)②其余诸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是大宗,其他儿子又是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③周王是全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⑷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始皇帝的来历:统一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定称号为“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

2、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①创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皇权至上、君权独揽、皇位世袭)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但秦朝太尉实际虚设。三公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独尊;重大事务由三公九卿“朝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③地方实行郡县制: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制的实行,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积极方面: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②皇帝依靠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激化,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地方制度的演变 ⑴西汉:①汉初郡国并行,但王国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⑵唐中期: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使权力加大,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⑶宋: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抽调精兵强将充实禁军,派文臣到地方作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控制地方大部分财政,从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⑷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中书省(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拥有大权。

2、中央制度的演变 ⑴西汉:①汉初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权重;②汉武帝任用亲信担任尚书令、侍中,以削弱相权。⑵隋唐(三省六部制度):①唐朝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具体事务。③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⑶宋:中书门下是最高决策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使管理军政,三司使管理财政,以分割相权。⑷元: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上承天子,下总百司;元后期相权扩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更替;以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针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中央绝对控制地方。②针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秦以来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明朝内阁的设置: ⑴情况:①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③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内阁地位日益提高。④明神宗时内阁权力达到顶峰(张居正任首辅,权倾六部)。⑵评价:①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内侍机构。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⑴背景: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实际参与机务;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牵制。⑵情况: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出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拟写成文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交付执行 ⑶评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⑴积极方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⑵消极方面:

①君主专制难以避免决策失误,导致了政治腐败(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特别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②过度的中央集权导致地方无权,人浮于事,难以展开有效治理。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多山多岛,没有大河和广阔平原,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出现了众多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奴隶制小国),它直接孕育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2、雅典民主政治: ① 形成过程: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称为黄金时代;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没落。(★注意各三次改革的内容)② 主要内容:

A、公民大会(城邦最高权力机构);B、五百人议事会;C、陪审法庭(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D、十将军委员会。③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④特点:A、人民主权:所有公民(祖籍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共同掌握国家政权 B、轮番而治

C、法律至上

D、直接民主 ⑤ 作用:A、对古代希腊: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古代希腊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也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

B、对近代西方: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提供了最初的基础,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思想武器,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含义:指古代罗马的全部法律制度。

2、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①原因:最初罗马只有习惯法,贵族随意解释法律;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产生了成文法。②标志:《十二铜表法》(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权益。)

3、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①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只保护罗马公民,称为公民法。

②随着罗马的扩张,不同的民族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被征服者不受法律保护,对罗马统治不满;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活动的发展也带来了新问题,公民法无法应对。

③罗马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给外邦人以适当的法律保护,罗马法逐渐演变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3、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4、罗马法的内容: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罗马法的作用:

①对当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从而成为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②对后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司法、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从而保障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罗马法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

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权利法案》的制定: ①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和王权的矛盾日益尖锐,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1688年光荣革命把国王置于议会的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③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力;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责任制内阁 ①形成:英国内阁最初由秘密的宫廷会议发展而来;1721年沃尔波尔担任首相,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②内容:A、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即所谓代议制。B、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并组织责任制内阁; C、内阁和首相掌握行政权,实行共进退。

D、首相实际掌握了国家大权:通过内阁控制行政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4、君主立宪制的意义:以君主立宪制为特征的英国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①独立初期松散的邦联无法应对内外交困的局面,要求完善资产阶级统治制度,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

②华盛顿等资产阶级领导人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君主制,希望建立共和国。

2、内容: ①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在不违反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享有一定自主权。②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政府各部门的权力彼此制约和平衡,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总统;最高司法是联邦法院;(参见教材P41)

3、原则:分权与制衡 4、1787年宪法的评价: ①意义: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积极方面:A、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在美国建立了共和制度,保障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规定总统和议

员由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C、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强调分权与制衡,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

E、1787年宪法确立的若干规定至今仍然有效,保证了美国的长期稳定。③消极方面:1787年宪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A、选举权的不彻底性:妇女、黑人、印第安人 B、没有规定公民的自由权利。

5、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①相同点: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把国家最主要的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②不同点:A、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英国国王世袭而来,终身任职;美国总统选举产生,四年一任;

B、国家元首的权力: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没有实权;美国总统身兼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大权。

C、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英国首相向议会负责,内阁向首相和议会负责;美国总统不对国会负责,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第9课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兰西共和制度的建立

1、背景: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中共和与帝制反复斗争,直至1875年才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度。

2、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①行政权归于总统。②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见教材P45)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影响:使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背景:19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分裂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

2、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普鲁士占有统治地位; 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③宰相由皇帝任命,主持内阁工作,对皇帝负责; ④议会是立法机构,其中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参见教材P46)

3、影响: ①积极方面:使德国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建立起来,此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②消极方面:使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被保留下来,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是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元凶的重要原因。

三、法国、德国政治制度的比较 ⑴相同点:都设立两院制议会作为立法机构;国家元首的权力都比较大,掌握行政权、统帅军队;下院的权力较小,立法权受限制。⑵不同点:①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德国皇帝世袭;②国家元首的权力大小:法国总

统受议会限制;德国皇帝权力巨大,实际不受限制;③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法国总统和议会分掌行政权和立法权,相互牵制;德国皇帝有权召集或解散议会,实际控制着立法权;

8、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具有相对民主性,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6—1842.8)⑴根本原因:英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⑵导火线(借口):虎门销烟 ⑶经过:①1840.6英舰驶进广东海面,战争爆发;②1841英扩大侵略战争,强占香港岛③1842.8 英舰抵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⑷影响:①社会性质: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⑴经过:①1856年秋,英国伙同法国进攻广州,战争爆发;②1857年攻陷广州城,以柏贵为首的广东地方政府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殖民傀儡政权;③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进逼天津,清政府求和,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④1860年,侵华联军进入北京,并洗劫焚烧了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⑵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3、《南京条约》:①割地: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④特权: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①1843年,建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

②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③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④1853—1856年,进行了北伐、西征,西征的胜利标志着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 ⑤1856年,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⑥1858—1864年,太平天国进入后期防御战

⑦1859年,提出《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⑧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纲领性文件: ⑴《天朝田亩制度》①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②无法实施的根本原因: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资政新篇》①核心内容:发展资本主义

②没有实施的根本原因:缺乏实行的社会条件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没有实施的共同原因:缺乏实施的安定社会环境;

4、太平天国运动作用与局限: ⑴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 ⑵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最主要的作用)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历史地位)。⑶局限: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限,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⑴根本原因:日本为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⑵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⑶主要战役:①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②平壤战役;③黄海海战:北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但主力尚存;日军获得黄海制海权。随后,日军进攻辽东和山东半岛,在旅顺屠杀和平居民。④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⑷结果:清政府战败,1895年.4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1900.6英美法等八国侵略者借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战争;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结果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马关条约》: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④特权: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6、《辛丑条约》:①赔款4.5亿两白银;②设立使馆界;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驻兵;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的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7、不平等条约的影响:①赔款: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②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③口岸:趋势,由沿海到内地,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④特权:列强通过特权,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8、列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反抗: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⑴鸦片战争: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浙江宁海战役中,葛云飞拼死报国 ⑵甲午中日战争:①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②黄海海战,邓世昌; ③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⑷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与洋枪队作战,打破了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9、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⑶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⑷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列强侵华都以中国战败而告终,其共同原因有:①主观原因:清政府腐败落后 ②客观原因:资本主义列强实力强大 ③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第13课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 ⑴背景:根本原因: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一定发展;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⑵主要过程: ①1894年孙中山领导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②1905年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A、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革命政党的领导;B、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③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取得成功。④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建立; ⑤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孙中山领导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度,给予人民一些民主权利,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⑥1912年2月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清朝统治结束; ⑦1912年3月,袁世凯九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2、辛亥革命的评价: ⑴性质: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⑵作用: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主要的作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有利条件 ⑶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也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关于辛亥革命的结局有两种观点: ⑴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主要在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⑵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在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革命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 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⑵主力:前期青年学生,后期工人(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⑶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 ⑷性质: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⑸影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依据: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2、中共的诞生 ⑴条件: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国际的帮助;

⑵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A、奋斗目标:用革命军队和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中心工作:领导工人阶级,组织工人运动 C、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⑶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革命前途——社会主义)

3、第一次国共合作 ⑴背景: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国三大作出和国民党合作的决定。⑵实现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⑶国民大革命: ①开始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②主要成果:1925年成立广州国民政府,整编国民革命军,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1926—1927年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⑷合作的结局: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分别制造“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⑴背景:中共从大革命的失败中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⑵武装起义: ① 南昌起义(1927.8.1,周恩来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 秋收起义(1927,毛泽东,首次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失败后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⑶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总结经验后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⑷红军的长征 ①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②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军事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从而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 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达到陕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④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传播了革命火种,为革命胜利奠定基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动力。

第16课 抗日战争

一、日本侵华的罪行 1.侵华事件

①1931.9.18,九•一八事变,东北成为殖民地;局部抗战开始

②1935,华北事变,华北日益殖民地化、中国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③1937.7.7,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开始、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④1937.8.13,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2.侵华罪行:A、屠杀中国和平军民: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 B、实行细菌战:七三一部队

二、中国人民的抗战 ⑴正面战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积极抗日,组织四大会战 ①淞沪会战:谢晋元姚子青等官兵英勇抗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②太原会战: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③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⑵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①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深入敌后; ②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2、国外战场:驻缅甸的中国远征军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⑴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⑵作用:成为抗战胜利的可靠保证

四、抗战胜利的意义:①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②中共领导的人民力量得到壮大,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17课 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⑴抗战胜利后,人民要求实现和平民主,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⑵1945年8—10月,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中共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⑶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2、解放战争的经过: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开始标志1946.6)→全面进攻→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序幕)→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⑴对中国: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⑵对世界: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②三大工人运动失败,说明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③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内容:①阶级斗争学说

②社会发展规律

③暴力革命学说 ④联合斗争学说

(2)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4、巴黎公社: ①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后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采取妥协投降政策,对内准备武力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②过程:1871年3月,巴黎人民夺取政权,建立了巴黎公社;5月,巴黎公社失败。③措施:A、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的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政 B、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④失败原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根本);巴黎公社自身不足;临时政府的进攻 ⑤评价 A、性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B、意义: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是。⑥经验教训: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必须废除旧的,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彻底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联合革命的同盟军;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背景: 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 ①20世纪初,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翻沙皇专制的革命不可避免。⑵二月革命:最大成果是推翻了俄国罗曼诺夫王朝;革命后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⑶《四月提纲》:列宁提出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⑷七月流血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2、十月革命的情况: ⑴十月革命指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武装起义。⑵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大会:①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全政权归苏维埃; ②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③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⑴性质: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⑵历史功绩: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做主的美好愿望; ②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国家帝国主义的统治。

③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④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⑴创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性质和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因而“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B、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C、确定了首都、国旗、纪年和国歌。

△人民政协的职能:1949~1954年代行了全国人大职能;1954年后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发展: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②1982年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大原则,从而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⑴原因:中华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⑵法律依据:1949年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规定。⑶实施:先后建立五个省级自治区,1984年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⑶作用: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⑴背景:“左”倾错误的发展,林彪、江青等人利用毛泽东的错误。⑵表现:A、冲击各级机构、批斗各界名人;(刘少奇冤案——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B、造反派在全国范围内非法夺权(首夺上海),并爆发武斗,破坏社会秩序;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年没有召开,政治协商制度中断。

3、教训: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2、法制制度的逐步健全: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

3、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①恢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1982年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②确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1998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的提出:1979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成功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⑴香港回归:①中英会谈:(1982)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②联合声明:(1984)香港回归问题成功解决。③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⑵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中国能够收回港澳的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前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⑴1979年两岸停火,倡议“三通”

⑵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

⑶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

⑷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⑸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会见胡锦涛→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①背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美国敌视新中国。②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⑴中苏建交,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③意义:对中国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注意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求同的基础: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侵略;同: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

第24课

打开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⑴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根本);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⑵情况: 1971年,26届联大 ⑶意义:①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③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的关键 ⑴原因:中美双方国家利益的需要

①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需要改善与中国关系。

②中国:对付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⑵过程:

①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②基辛格访华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定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

⑴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⑵标志: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双方正式建交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意义:①国际上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②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5、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为给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国际环境,改变了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6、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⑴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合 ⑵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3)发展和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

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冷战的背景 ⑴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二战后期在美苏军事均势的基础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确立的以美、苏两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⑵美苏矛盾加剧: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企图称霸世界;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影响不断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2、冷战的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3、冷战的序幕: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

4、冷战的表现:①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 的指导思想,标志着冷战开始②马歇尔计划: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战后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③建立北约: 1949年,美国领导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质是反对苏联和东欧的帝国主义军事政治集团,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举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④扶植联邦德国,结果造成了德国的分裂。

5、苏联针对冷战的措施:①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②建立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建立,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③扶植民主德国。

6、冷战阴影下的国家关系——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⑴朝鲜和德国的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1948年分别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分裂。⑵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⑶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世界一度处在核战争的边缘。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⑴背景:①二战后欧洲力量削弱,受到美苏控制; 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⑵过程:①1951年《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后来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者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④其后,欧洲共同体还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成员国也不断扩大。⑶作用:促进了西欧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增强了西欧同美苏抗衡的能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也随之发生变化。

2、日本的崛起 ⑴原因:①战后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②美国的扶植;③制定了合乎国情的发展战略;④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⑤引进技术,提出“贸易立国”和“出口第一”。⑵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⑶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特殊作用,提出成为 “政治大国”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⑴背景:①二战后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独立; ②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③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利益,新独立国家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⑵过程:①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②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⑶作用:①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的兴起,②加快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③冲击了两极格局。

第27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⑴表现:东欧各国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苏联演变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独立主权国家组成的松散联盟,不是一个国家)⑵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失败)⑶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了许多问题与矛盾(根本);②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共产党领导,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⑷影响:两句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上一篇:居委会与村委会的异同下一篇:同乡中秋联谊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