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怎么读

2024-07-26

沁园春·雪怎么读(精选9篇)

沁园春·雪怎么读 第1篇

读《沁园春·雪》有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沁园春·雪》是由一代伟人毛泽东写的,他描写了我国美景的风采,祖国山河的秀丽和气势磅礴。

这首诗里还写了许多皇帝,其中让我觉得可惜的是秦始皇与汉武帝,他们统一了中国,虽然霸气十足但比起毛主席来又略输文采;唐宗宋祖虽然治国有方,但比起毛主席来又稍逊风骚;最可怜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知道拿弓射大雕。

都是过去的人和事了,论真正风流人物的话,还得看今天的人士。从这首诗中我觉得毛泽东能文能武,是古今难得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我们都要向毛主席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生:董悦

感 谢 父 母

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们,而我们却做过什么呢?

我们渐渐长大,逐渐变得叛逆。父母也开始管不住我们了。看见父母头上的缕缕白发,我们却无动于衷。其实我们应该感谢父母,感谢他们给我们的生命,对我们细心地呵护,而不是责怪他们这不好,那不对。

父母们为了我们吃尽了苦,把我们养大多不容易呀,所以我们要报答父母。

学生:董悦

沁园春·雪怎么读 第2篇

那形象,由模糊到清晰……

他顶天立地,高大无比。

观景,他气势磅礴,旷达豪迈;论史,他博古通今,风流豪壮。

求真务实,探索创新是他一贯的精神;改天换地,振兴中华是他唯一的愿望。

公元一千九百三十六年二月的一天,那伟人登上了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

他居高临下,眺望远方:从南到北,“长城内外”;自西向东,“大河上下”……广袤千万里的天地美景尽收伟人眼底,山脉高原、百川大河也融入他博大的胸怀。

看眼前,“银蛇”起“舞”,“蜡像”奔“驰”,“飞起玉龙三百万”,“风景这边独好”;想晴日,“山”穿“红妆”,“原”着“素裹”,似向“英雄”献“妖娆”,风光煞是好看。

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是他禁不住发出的由衷地慨叹。

江山美景,引发出他心中的喜悦;触景生情,他“欲与天公试比高”.此情此景,引起了他对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回顾;评古论今,他眼前展开了波澜壮阔的画卷……

为了这大好河山,英雄们逐鹿华夏,建功立业。可惜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就连那横空出世、天之骄子的一代英雄成吉思汗,也不过“只识弯弓射大雕”……

那伟人翻阅着一部华夏千秋史册,板着指头如数家珍似的一一评说历代英雄人物。

他时而叹息,时而赞赏,时而摇头,时而挥手;他雄视古今,目光远大,洞察未来,信心倍曾。

二十一年前,他登临长沙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胆畅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随后来,他以其坚实的步伐奋勇前行,披荆斩棘,发誓“不到长城非好汉”!

到如今,他更加深信唯一能主天地沉浮的,是当今的“风流人物”!

――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定将“旧貌变新颜”,敢把新桃换旧符!

想到此,那伟人迈开了坚实的大步……

十三年后,那伟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六年十月一日这一天,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变――那伟人迎着一轮朝阳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亲手升起了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可以扬眉吐气了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响彻五洲四海,传遍整个寰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那伟人巨手一挥,又揭开了华夏民族历史新的一页……

为了新的愿望,

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沁园春·雪怎么读 第3篇

一、助读系统分析

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是协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工具, 这一系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 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引导阅读方法, 启发阅读思考, 具有“便教利学”的功能。

在第六单元“诗词拔萃”的导语中, 编者写到:“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跃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 拨动人们的心弦。学习本单元的一组诗词, 你可以倾听领袖毛泽东对祖国壮丽山河、古今英雄人物的纵情吟唱……当这些诗人把你引入诗的境界之后, 你便可以拓宽胸襟, 净化灵魂。”百字的导语中, 编者用优美的语言给读者创造了一个诗歌的国度, 展示了诗歌的博大精深, 同时点明了教学诗词的目的所在, 成为整个单元教学的导向标。在导语中也涉及到《沁园春·雪》的内容, 学生通过对导语的阅读可以知道本词主要是表达了毛泽东对山河人物的吟诵。简洁生动、优美动人的导语给学生学习《沁园春·雪》营造了意境, 激发了学习兴趣, 奠定了感情基调。在导语部分还配有白鹤修竹的淡雅水墨背景图, 于细微中直观形象地揭示了诗词的经典, 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沁园春·雪》并无课前的导语设计, 这也是整个苏教版初中语文不同于人教版之所在, 课前无导语虽有一定的留白之效, 但学生却难以借助它来理解课文。

毛主席的诗词都是品位很高的艺术精品, 经过许多名家的解说、分析, 一般读者也能领略其中的奥妙。苏教版《沁园春·雪》书下注释总计20个, 笔者认为课本中仍有少数注释需要商讨。首先, 在题解中, 只简略交代了本词的出处, 以及词牌名的知识。对于文章主要内容、作者介绍等一概未曾涉及。题解、作者栏目本是阅读全文的一把钥匙, 是学生在拿到一篇文章后很快会关注的信息, 但是编者在此却以寥寥几笔带过。虽然学生对作者毛泽东有很多的了解, 而这些了解大多是政治历史层面上的认识, 但是对于毛泽东的文学地位、本词的写作背景等知识却不甚了解, 因此这一题解下的注释在学生了解作者、本词主要内容上并无多大启发。其次,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一句课下注解为“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从字面上来讲, 注释落实了词句的意思, 可是细细一想, 群山为何在舞动, 丘陵如何在奔跑?是不是词人在这里选词失当呢?显然不是, 这里词人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 山丘本是静止的, 由于词人是站在高处远望, 看得远, 看到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 视线跟着这起伏的山势和丘陵奔跑, 因而产生了驰和舞的感觉。而登高望远, 一直望到和天相接, 丘陵和天相接, 这才有了后面一句的“欲与天公试比高”。课文若想学生明白这一点并不产生歧义, 就必须指出词人所在的地点, 因登高远望, 视觉连续而产生动的感觉。否则仅凭这一简单的注释, 学生是难以真正领悟北国雪景的动态美的。另外,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句书下注释“风骚”一词为“文学才华, 原为《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也可指《诗经》和《楚辞》”。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并无异议, 但笔者认为这一注释存在问题之处在于:风骚实际上并不指《诗经》和《楚辞》, 只能用来指代这两者。这里就涉及指称和指代两个概念了。在语言学上, “指称”是符号自身具有的代表功能, 而“指代”是符号在命题中才具有的代表功能。所以显而易见, 风骚并不指称《诗经》和《楚辞》。与苏教版对应的人教版在这一注释中就只写了“风骚”一词为“文学才华, 原为《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到了指称和指代的区别。因此, 苏教版中的注释改成“可指代《诗经》和《楚辞》”即可。

除却导语系统和注释系统, 插图系统也是教材助读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夸美纽斯说:“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插图就是以造型艺术为手段, 吸引注意, 激发阅读和理解的兴趣,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补充课文语言所不及之处。在同一个主题关照下的课文和插图实际上就形成了同质异构的关系, 所以课文中的插图的编选对于落实教学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沁园春·雪》采用文主图辅式插图, 图穿插在词作之中对文字起辅助作用。插图是一幅黑白的人物风景图, 画面主要展示的是毛泽东观看长城内外雪景的画面, 油墨画的效果使画面增添了一丝沧桑感。毛泽东形象的侧面设计使得人物显出在沉思的感觉, 这就在画面之外建构了另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但需要指出的是, 整个画面色彩单调, 模糊不清, 既看不清毛泽东的形象又辨不明周围的景色, 没有线条的变化, 整幅图景显得较为粗糙。因而插图在艺术审美上大打折扣。除此以外, 画面因模糊不清, 以大幅的黑色为主, 所以难以看出是否与本词的写作背景相符, 插图的科学性不能得到落实, 并且难以帮助学生了解毛泽东的绝世风采、雄姿英发, 江山大川的雄奇多娇、秀丽奇特, 更不必说美丽的雪景图了。因而这幅插图对于课文教学的辅助作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插图中的人物、场景、场面等虽根据词作内容绘制, 但未能将这些很好的转化成形象生动的绘画语言。可想而知, 这样的插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 无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品味词境、培养审美情趣, 从而落实教学目的。

二、练习系统分析

由于语文练习系统具有特殊的功能———直接落实课文、单元、专题和全书的学习指向, 因而, 较之教材中的其他组元而言, 语文练习系统承载着教材编写者最直接、也最明晰的动因———通过练习系统的设计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目的, 落实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沁园春·雪》的课后练习如下:

1. 根据写作年代查询资料, 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讨论问题:

《沁园春·雪》上片写景, 下片论史。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抱负?

2. 课后收集一些写雪和写梅的诗词, 同学们相互交流, 并和课内学习的词作比较欣赏。

3. 背诵这两首词。

这三个练习题在语言表述上清晰明确, 主要涉及背诵、比较分析、口语表达、问答、理解体会等练习形式, 搜集资料的语文综合知识。

这些练习的设置重视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训练, 强化了对学习过程的指导, 特别是练习1、2, 旨在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查询收集, 增加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和强化。其次, 练习主要涉及对词作内容、选材等方面的比较, 内容涉及内容的表现、材料的安排、感情的表现等比较分析。但对课文形式上的分析几乎没有, 也就是说练习中文体意识单薄, 并未考虑到词的特殊的艺术形式。对于这样的情况, 叶圣陶就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拆不开来, 你要欣赏它, 就得阅读它本身”, 因此编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需要关注选文的形式。第三, 练习倡导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题中的“查询资料”、“讨论问题”、“课后收集”、“相互交流”等词眼, 不仅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 也明确了不同的练习形式, 以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符合了“新课标”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四, 题目设置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题中不仅有查阅资料等技能的掌握还有对思想内容的分析、词作的比较分析, 既训练技能知识, 又注重情感的体验、思想的启示。

但是练习存在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一是练习的设计较为单调, 缺乏选择。整个练习主要都是对内容的理解, 关注了技能的掌握, 但除此以外对形式的关注不足 (前文已提到) , 问题的开放性不足, 更不用说练习的情景设置, 练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多元化意识的体现等。完成的问题没有选择;完成的方式没有选择, 提出的要求没有选择;得出的结论, 也没有选择;评价的标准, 更没有选择。可想而知, 学生在看到这样的练习之后难以迸溅出思维的火花。其二, 练习关注到了比较学习、品味赏析, 但是却显得空洞, 没有相应的指导。练习二中编者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些写雪和写梅的诗词, 同学们相互交流, 并和课内学习的词作比较欣赏”, 本意是既训练技能又提升理解, 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但却不免落入空泛的让学生自主发挥的窠臼中了。练习不能引领学生在词句本身的构成与节奏间去领会诗词的意境和语言的妙处, 以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不能指导学生用比较赏析的角度和方法抓住实处落实语文知识, 以达到教学目标。其三, 练习只培养了学生听说读上的能力, 却忽视了写作的训练。练习系统作为教学目的的载体, 作为教学目标落实与否的检验, 需要全面有效地考察学生各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在《沁园春·雪》这一词作中, 本可以就景物描写以表达情感一点作文, 抑或就词这一文体本身进行研究, 但编者却忽视了写作, 难以体现练习在促进语文综合素养提高上的作用。

所以说, 苏教版《沁园春·雪》无论是在助读系统还是在练习系统上既有值得肯定的部分, 也存在有待商榷的地方。

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是教材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掌握课文的推动器。它们正如锁钥一样, 如果没有它们的存在, 那么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的大门将难以打开。因此, 编者需要多角度考虑, 综合各方面因素, 以教学目标为标杆来设计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笔者所选的《沁园春·雪》只是茫茫选文中的一个, 希望通过对它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分析为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的建设添砖加瓦。

摘要: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于理解文本, 提高学习能力, 落实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苏教版中的《沁园春·雪》一词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进行深入分析, 并希望通过对它的分析为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的建设添砖加瓦。

《沁园春 .雪》鉴赏 第4篇

《沁园春·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品味凝练的诗歌语言,多角度赏析课文,培养学生简单的诗歌鉴赏能力。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

一、导入新课

好的课堂导入是学生进入学习氛围的关键,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对于阅读课我非常重视开课的导入。我是这样导入本课的:“同学们,几乎每年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都会为北方的大地带来奇异的景观,大家一定见过粉妆玉砌白茫茫一片的世界吧?男孩子也一定打过雪仗,那么下面这几幅画面应该似曾相识。”于是我用PPT打出了六张北方美丽的雪景图,这六幅图主要从大处着眼,比如雪中长城,雪下森林,雪覆盖下的丘陵高原等。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又为下文理解毛泽东诗词的壮阔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时我转到课文,“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也曾观赏过北国雪景。”这时候顺理成章地出示了《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在本诗创作的背景介绍中,我还插入了这首诗发表的小插曲——蒋介石看到此诗的气急败坏,着重强调了诗词的气势磅礴。

二、整体感知

对于本首诗词的感知,我主要运用了朗读法,在读中了解大意,在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为此我分层进行了三次有目的的朗读。作为语文教师,我为学生带着表情动作背诵了这首诗,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很快就出现了:气势豪迈,意境壮美,令人振奋等词语。我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自读一遍,说说哪些字音在朗读中应该注意,学生们飞快说出了“娆、分、汗、数” 等字,并且根据朗读体验说了读好诗词要注意的几点:读准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朗读节奏停顿等。最后由两名学生合作朗读上下阙,同学们点评。通过这三读,同学们既训练了诗词的诵读能力,也基本了解了诗词的内容,为下面的鉴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鉴赏上阙

指名一女生朗读上阙,让学生明白上阕描写北国壮美的雪景(女生的朗读声音优美,与诗词美好意境吻合,这是我有意的安排)。然后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哪几句?为什么喜欢?学生在自学五分钟后开始各抒己见。比如有的同学说喜欢开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因为“千里万里 ”

用了夸张的修辞。另一位同学补充说,这几句话写出了白茫茫一片的壮美雪景;还有同学补充“封”和“飘”用的好,写出了北国雪天的寒冷以及大雪在空中飞舞的姿態美,我请这位同学读出这三句话的广阔意境,感觉这两个字的妙用。于是我根据几位学生的回答从中提炼出了鉴赏诗句的角度:①练字(诗句中哪个字用得很妙);②内容;③修辞。还有同学说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因为这几句话是动态描写,和前面静态描写形成动静结合,我进一步引导大家认识这两句还是以动写静,静态的山和原却在作者眼中是动态的,源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自己豪迈的心境,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映射在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还有的同学说到了最后三句:“须晴日,看红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是作者想象的天晴雪景图,和前文形成虚实结合,我及时点拨说这就是写法。同学们边发言我边总结鉴赏角度,最后并用PPT出示了上阕所用的描写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运用;所选景物很大气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学生再次把这些描写方法逐一与课文句子对应,深刻体会多角度品位鉴赏诗词。通过上阕的鉴赏,我带领学生找到了一根鉴赏诗词的拐杖:只要选取任何一个或几个角度都可以进行简单的诗句鉴赏。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多角度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鉴赏下阕

对于下阕我主要训练了“炼字”的能力。推荐一男生朗读后,我问学生: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毛泽东只评价了哪五位英雄?用哪个字评价的?这个“惜”有什么含义?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白了要结合文章内容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惜”,大家相互补充最后总结出了:①惋惜,叹息;②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他们是英雄,但这几位英雄只重视武治,不重视文治;③毛泽东有后来者居上的弦外之意,意思是自己文武兼治。于是很快就能理解了这首诗的主旨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下阕的炼字训练为学生诗词鉴赏中的炼字能力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全体同学和老师一起想象站在高山之巅,诵读《沁园春·雪》,再现伟人的风采。学生激昂的声音说明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这次朗读对文本的理解用声音进行了诠释。

五、课外拓展

为了加强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与中考试题接轨,我进行了 “诗词鉴赏,我能行”的小练兵。我把柳宗元的《江雪》用多媒体显示出来,让学生和课文进行比较。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轻而易举地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非常到位,使本节课达到了高潮。也充分说明本课的重难点已经突破,目标已经实现。

读《沁园春﹒雪》有感 第5篇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今年,是南京解放60周年,也是中国成立60周年,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我不禁想起了毛主席吟诵的那首词——《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天地,孕育了多少华夏儿女,创造出多少奇迹.亲爱的祖国,是你发明了第一个指南针——司南;是你探索出第一个能感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是你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张纸;是你印刷出世界上第一个汉字;是你……邓小平爷爷曾经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国有“导弹之父”的`钱学森爷爷也曾经说:“我的心在祖国,我的归宿在祖国.”这些前辈们的爱国之情真的让人十分感动.

而现在,我作为一个小学生,在优越的环境下学习,没有兵荒马乱,更不需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们该好好学习,争取将来成为国家栋梁.当然,好好学习不是嘴上说说就行了,要拿出实际的行动.首先具备良好的品德,品德是人的根本.热爱祖国,尊敬长辈,爱护环境,等等这些都能看出一个人的素质,其次才是学习知识,掌握本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出一份力。

也许,我为祖国做的微乎其微,但我依然忠心祝愿祖国:明天会更好!

《沁园春 雪》这首长词是毛泽东1936年2月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所创作的;以咏雪起兴,大气磅礴,在写景、纵横千万里;论史,上下几千年。而且这首长词使我领略到了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对江山的理解。

文章的内容上,大概分为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作者描述雪景风光,着重渲染一种大自然的博大,从而让人感到作者的胸怀与大自然一样博大、宽广。又描写雪后江山如画,在阳光下勾画出绵延起伏的山峦,让人感觉作者的激动心情犹如起伏山峦一样不能平静。文章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第二层次:描写作者对古往今来的各朝各代名君圣主的评判和与现代人的对比;让人能感受到作者的骄傲心情。作者以一种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抒发文章最后两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整体上来讲,我感觉作者是从现代和历史这两个阶段显示出伟人超越常人的胸怀。词中充盈着雄视天下的气魄,显示包纳天地的胸怀。

《沁园春 雪》 第6篇

教学内容与步骤:

1.进入上阕“概括”界面,复习旧课。

2.全班背诵上阕。

3.分析下阕:

1. 老师操作电脑进入下阕的“思考题”界面,显示思考题:

思考题内容: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五分钟),然后老师停止电脑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显示各题的分析及答案,不懂的向老师提出(七分钟)。(有小喇叭符号的,单击它,可播放配音分析)

答案要点:

1. 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 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 “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 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 “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 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1. 全班朗读下阕。

2. 终止学生操作,开启网络广播功能,电脑演示下阕朗读欣赏。

3. 背诵下阕。

1.电脑演示全词的朗读欣赏,同学们分为男女两组跟着电脑演 示进行朗读。

2.电脑演示歌曲《沁园春・雪》。

3.终止网络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在电脑网络上完成本课的反馈练习,然后电脑自动计同各人的成绩。

练习内容及答案:(有小喇叭标志的,单击它,电脑会播放该句子的朗读,)

1. 用键盘输入括号前的字的拼音字母,并读准(每空5分)

分(fen)外妖娆(rao) 稍逊(xun)风骚(sao)

数(shu)风流人物

(二)把下列句的朗读节奏判断正确的一项用鼠标拖到括号内( C )(5分)

A.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 判断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每小题10分)

A比喻 B、对偶 C、拟人 D、夸张、E借代

1.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C )

沁园春 雪教案 第7篇

沁园春 雪

一、教材结构分析:

1、课标要求及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中阶段学习诗词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写诗词,而是通过欣赏名作,学习语言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

2、内容安排及意图

《沁园春 雪》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雪》在初中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是学习其他现代诗歌的典范。在本单元收入的四首诗词中,《沁园春 雪》是第一首,又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得大气磅礴、旷达豪壮,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教育与感染,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本文是1936年2月毛泽东写的一首咏雪抒怀之作,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3、重点确定及理由

这首词从总体看,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服务,下阕的评古为最后的颂今、点明主旨服务,结构相当清楚。“三分诗七分读”,我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品味鉴赏能力,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学生对作者的胸怀和豪情理解把握有难度,因此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如果诗歌朗读训练不够,那么诗词鉴赏能力也就不足。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可以压缩讲解分析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去朗读体会,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了解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感情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全词的主旨。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的能力及品味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发挥想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四、教学策略选择设计

1、要抓诵读: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让诵读贯穿课堂始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终,通过听读、散读、个读、齐读、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感情。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是点拔研讨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要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是合作探究法:“众人拾柴火焰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我在整体感知和拓展延伸环节设计的题目都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探讨解决,使大家明白合作探究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沁园春 雪》赵忠祥朗读音频 课件

六、教学具体过程及师生互动预设

一、导 语:

同学们,从古到今,爱赏雪,爱用诗词、文章咏雪的人,数不胜数。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毛泽东就十分爱雪,他对雪景有着特殊的爱好。据说每次下雪后,他都不允许别人清扫院子里的雪。毛泽东爱雪,自然也会写雪、赞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多媒体镜头1] 《沁园春•雪》背景介绍

(意图):充分发挥“背景介绍”的提示作用,指导学生抓住对理解本词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的关键信息,这样既是让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又教会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

背景介绍: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过渡语):学习、欣赏一首诗词,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十分重要。课本上的 “预习提示”就向同学们明确了本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背景介绍读一遍,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选出你认为对于理解本词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的信息。

①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②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欣赏 “北国风光”。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③词里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过渡语):的确,一个胸怀大志的人,面对壮丽的河山、茫茫的白雪,又恰逢肩负重任之际,自然要豪情满怀,更何况一代革命领袖兼具诗人气质的毛泽东?下面我们就来好好感受一下此时此刻毛泽东的情怀。

朗读全词:

[多媒体镜头2]

播放赵忠祥的配乐朗诵 《沁园春•雪》。

学生一起朗诵全词,注意音准、情炽。

(意图):同样借助 “背景介绍”中对本词主题的概括,在通读全词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并由此找到本词的 “词眼”--“望”和 “惜”这两个十分关键的字。抓 “词眼”对于把握全词结构,领会全词思想内容十分重要。此处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本词的 “词眼”,而是由此让学生懂得一个读词方法。

二、整体把握:

(过渡语):读完全词,再结合我们从背景介绍中得到的三点提示,不难看到,全词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建功立业的豪情。这首词里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也就是全词主要包含两个内容:1.描绘壮丽河山。2.抒发个人情怀。(问)请学生试着从词中找出两个字,通过这两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全词主要扣住以上这两个内容来写。

这两个字是:望、惜。

(问)再自读全词,理解 “望”、“惜”这两个字的表达作用。

(过渡语): “望”、“惜”这两个字在古诗词中叫 “一字领起”,俗称 “领字”,一般上下阕各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样的领字,它对于我们理解诗词很有帮助。

本词上阕部分的领字 “望”统领部分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下阕部分的领字 “惜”统领部分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意图)文学作品的欣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重视文本的阅读,重视对语言,尤其是对关键词语的揣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三、分析上阕:

(过渡语):整个上阕部分以 “望”为分水岭,分成三个部分。试比较:这三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选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说说它好在那里。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三个部分在写景上的不同:开头三句是总写北国雪景;“望”所统领的句子是具体描写眼前实景;最后三句是描写想像之景。

品位语言:

开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千里”、“万里”诗人登高远望,开阔的视野加上振奋的精神使诗人不仅写出了眼前之景,而且扩展出想像之景,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冰封”、“雪飘”从地面到空中,一静一动,静穆中又有飘舞的动态之美。

中间 “望”所统领的两句。

诗人通过选取 “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这些既能体现北国风貌,又常被用来作为我们伟大祖国象征的形象,显示了自己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莽莽”、“滔滔”二词即照应了开头的“雪飘”、“冰封”,又强化了大雪纷飞中的白茫茫的景色,以及黄河在这种天气下变化之神速,寒威之强烈。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动态描写。作者豪情满怀地欣赏着他喜爱的雪景,欣赏着他热爱的大好河山,自然精神振奋,意气风发,故自然景物也随之而生气勃勃地生动起来、活跃起来。“试比高”一句更反映出他积极昂扬的内心情怀。

(意图):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提供范读可以营造一种浓浓的氛围,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而接下来的有关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则使学生在真正感受诗词意境的同时掌握了诗词朗读的一些方法。

播放赵忠祥朗诵的 “北国风光......试比高”这部分。

结合范读,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① “千里”、“万里”朗读时要适当延长,读慢些,表现出意境的开阔。

② “望”字要重读,“长城”、“大河”读时要适当延长并略加重音。

③ “莽莽”、“滔滔”要能表现出一种雄浑气势。

再请学生按指导进行朗读。

(意图):引导学生想像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把静态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生动活泼、各有特点的画面,既加深了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再放一遍赵忠祥的这一段配乐朗诵,请学生在听的同时,展开想像,最好是闭目冥想,把诗人所描绘的北国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提醒学生分三步发挥各自的想像:第一步,勾勒形态,将长城、黄河、远山、高原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使画面动起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远山舞动,高原奔驰。第三步,让画面更细致。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问):请学生将自己想像出来的内容口头上用语言描述出来。

请学生欣赏配有画面的配乐朗诵,结合自己想像出来的画面和媒体上的画面的特点,思考:上阕在已经描写了 “北国风光......试比高”这部分实景之后为什么还要再写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想像之景?

上阕最后三句由眼前的雪景展开想像,想到晴天的雪景:雪霁天晴,一轮红日普照大地,白雪覆盖,仿佛给大地穿上了一件洁白晶莹、宽大飘逸的衣衫;旭日映照,又好似为大地披戴上鲜红亮丽的裘帽。这一想像性的写景,在原先长城大河的宏大气势、山舞原驰的勃勃生气之后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

作者不愧为既具有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又具有领袖风采的一代伟人。在他的笔下,严寒的冬天、冰封的北国没有一点枯槁的感觉,也没有一星凄凉的意味。恰恰相反,他把北国的冬天描绘的是那样朴素豪壮而又美丽动人。这一切都出于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热爱之情,也反映出他建功立业、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信念。读了这些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词句,真是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勃发。

两段文字进行比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词人融注在景物描写中的深厚感情,同时体会诗词语言简洁、凝练、传神的特点。

(问)请学生一起来看一段同为描写雪景的文字,比较这段文字和本词上阕部分的区别。

[多媒体镜头3]

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不知它是揭地而起,还是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天空被雪混成了一体。

--摘自 《林海雪原》

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仅仅是纯粹的写景。而本词作者是带着浓烈的感情色彩来描绘景色的,虽然句句写景,实际却是在借景抒情,诗人正是出于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出于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所以才能描绘出这样气势恢宏、生气勃勃的景色来。另外,和所选文字相比,更可以看出诗词语言简洁、凝练、传神的特点。

再请学生齐读上阕,注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融注的深厚思想感情。

分析过渡句:

全词以 “望”、“惜”二字为上下两阕的领字,很明显,中间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觉。

四、分析下阕:

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此壮美,千百年来无数英雄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他们的功过是非又该如何评价呢?看史书如何评价作者在词中提到的古代四位有影响的封建帝王。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意图):此处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传递信息容量大、形象性强的作用,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又便利学生和词作者的评价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议论。

[多媒体镜头4]

秦始皇的图片

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制造的 “焚书坑儒”事件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推行的严刑酷法更使得国家危机四伏。

汉武帝的图片

以其雄才大略巩固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连年征战,耗费了很多民财。

[多媒体镜头5]

唐太宗的图片

“贞观之治”是其政绩,但晚年因连续用兵,营建宫室,赋税苛重,加深了阶级矛盾。

宋太祖的图片

结束了五代混战割据局面,但是实行 “重文轻武”、偏重防内的方针,种下了 “积贫积弱”的隐患。

[多媒体镜头6]

成吉思汗的图片

我国蒙古族杰出的军事家。统一了蒙古各族,凭借着强大的骑兵,多方征战,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大帝国。

(过渡语):小结归纳:此四人都是古代有影响的封建帝王,他们都曾建立过辉煌业绩,但他们也都有致命的弱点,一味征战,劳民伤财,横征暴敛,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他们的功过是非,史书的评价十分公正客观,作者的评价同样实事求是。这一点,从下阕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略输”、“稍逊”、“只”

作者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但作者的评价又不完全同于史书,作者的评价是满含感情的,这一点从 “惜”这个字上可以看出来。

(意图):在前面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此处可能惟有多读才能更容易使学生感悟毛泽东寄予在一个“惜”字上的复杂感情,才能明白词中议论的形象性、情感性。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尊重学生的观点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实事求是的、历史的、客观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问):请学生先齐读 “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然后自由读,体会 “惜”字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①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都是中华豪杰。

② “惜”中带批:批评他们短于文治。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③ “惜”中露信:自信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正是出于这样的自信,所以诗人在词的结尾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认为: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的,还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问学生:你同意作者的这一看法吗?说说你对古人、对领袖的看法。

[多媒体镜头7]

一组照片包括:国防建设、农业生产、水利交通、城市面貌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预言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自信是有说服力的。这最后一句,是一笔定乾坤,揭示全词主旨,收束全词,铿锵有力,豪情满怀。

请学生齐读下阕,读前提醒学生:过渡句,要读出豪情;“惜”字要通过延长音节来重读,语调略带低沉,体味并表达出丰富的意味。

播放配有画面的配乐朗读,然后再请学生齐读全词。结束教学。

作 业

1.读毛泽东的另一首 《沁园春•长沙》,借助想像将词中写景的部分按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描述。形式不限,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片断作文。

附: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低,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设计该题的意图:

初中生读诗词的主要目标是:理解意思,体会意境,从而受到思想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感受诗词的无穷魅力。毛泽东的这首词和 《沁园春•雪》不仅在形式上具有极大的相同之处,而且在风格和情感的表达上也极为相似。和 《沁园春•雪》一样,词的上阕也是以写景为主,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学生如果能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来想像毛泽东在该词中所描绘的体现他博大胸襟、远大志向的景物描写,那么对于该词的理解也就比较到位了。这对于引导学生掌握从感悟诗词意象入手理解诗词内容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审美情趣都是比较有益的。

解题思路: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染上色彩:

火红的枫林、蔚蓝的天空、碧青的江水。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2)使画面动起来:

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红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奔腾,大小船只来往穿梭,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嬉戏。

(3)作更细致的描绘:

晴空中的朵朵白云、山上的峥嵘岩石、江中船上鼓起的风帆等等。

参考答案: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想像。没有统一答案。

板书设计:

景:江山多娇(望)

评:古代帝王(惜)

《沁园春·雪》发表的前前后后 第8篇

柳亚子的“和词”一发表, 立即引起广泛关注, 人们很想拜读毛泽东“咏雪”原词。当时重庆民营报《新民报晚刊》的副刊编辑吴祖光对此事尤为热心, 他四处奔波, 几经周折, 找来了好几个人传抄的却又不全的毛词, 最后“把一共三个传抄本凑起来”, 终于得到一份完整的《沁园春·雪》。他如获至宝, 感到这“自铸伟词”、“大气磅礴”的咏雪之作“睥睨六合, 气雄万古”, 是一份“可遇难求的最精彩的稿件”, 于是在11月14日该报副刊《西方夜谭》的显著位置上以《毛词·沁园春》为题隆重推出这首杰作, 并配发了一段热情洋溢的“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 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 风调独绝, 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 乃不可及。”这就是《沁园春·雪》的首次公开发表。毛泽东这一“传抄稿”一经刊出, 立刻轰动山城, 传诵一时。

毛词首次刊载两周后, 重庆《大公报》因势而动, 将《新华日报》上柳亚子的和词和《新民报晚刊》上的毛词集于一起, 以《转载两首新词》为题再度刊出, 又一次引起人们的争相传阅, 这是毛词“传抄稿”在重庆的第二次发表。随即山城的各大报纸竞相转载, 无一例外地发表了大量的步韵、唱和之作和评论文章, 掀起了一股“《沁园春》热”。

《沁园春.雪》 教案 第9篇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弄懂字面意思,将不懂地方标记出来;逐词逐句揣摩语言,细心揣摩品味.2能力目标:了解词以及其特点,引导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体会诗歌丰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难点: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的,这是作者的立意所在,这点初中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是教学的难点。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初步学会欣赏诗歌。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3.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教材

1.导入新课 :先在投影仪上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再播放音频《沁园春•雪》,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

板书课题:沁园春•雪

2.作者简介:作者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他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3.背景简介: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4.关于体裁和题目:词,又称 诗余或长短句,其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曲牌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5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进行正音教学。(1诗歌朗诵的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2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折腰()

稍逊()分外妖娆()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

二.课堂探究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北国雪景图:板书“景”)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千米高的塬上)3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长城、大河、山脉、高原)5.(讲析了“长城” “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不全是)(联想、想象)——虚实相依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图画?

(江山如此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惜)(板书 “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板书颂)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16.那么主旨句是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望)评: 古代帝王(惜)

上一篇:氯气处理流程下一篇:高考前班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