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最好的我们电影观后感

2024-07-05

电影最好的我们电影观后感(精选8篇)

电影最好的我们电影观后感 第1篇

关于电影最好的我们电影观后感1

一晚上加大半天把这本书看完了。看之前知道写的是高中生的故事,身为昂首阔步走在奔三道路上还死赖着青春尾巴不放、一直以来规规矩矩严守各阶段学生守则以致履历上清清白白、情感世界极端狭小还一片空虚的人,再去读高中生活,觉得有点矫情,更怕读不出感觉来,没有共鸣,白瞎了一部好作品。

看书评时看到了书里的一段话,是主人公耿耿的一段自白:“我不幸是世界上最不快乐的那种人,没能力,却有上进心;没天赋,却有梦想;越努力,越难过。”

那个时候自己正处于结果遥远而未卜的奋斗期,乍看到这句话差点把眼泪逼出来。真像自己的写照啊。

于是决定等时间和心情都空出来的时候,好好看看这本书,她好像有我能读懂的东西。

看完之后,不虚此读。可以说,耿耿是我读过的小说里最喜欢的人设之一。愿因很简单,她像极了我,和大多数的我们。振华三部曲除了这一本完整仔细地看过,其他两本大致了解,其中的高中生们可爱的让人喜欢让人希冀的很多,但我觉得耿耿是代入感最强的一个。她没有超级赛亚人的智商和天赋,没有洛枳凌翔茜她们的美丽,也没有被赋予悲惨身世作为呻吟伤怀惹人怜惜的资本,她就像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的你我一样,风中尘土里沙,微不足道,寻而不见;在自己的狭小舞台上吭哧吭哧唱自己的戏,唱得小心翼翼,唱得声嘶力竭,唱得百无聊赖,没有观众没有瞩目,自己演自己看;不会太好也不算太坏,就是平凡、普通,再说狠点近乎平庸。

我们似乎很难接受自己平凡、普通的事实,特别是还有大把未来可以憧憬的年轻时期,总渴望能够与众不同,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自己能有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吸引别人的注意,能有非凡的才华和运气成就精彩的人生,能够在别人漫天的失恋怨念中书写从一而终的完满爱情……其实哪有那么多不一样,都是一颗脑袋一颗心,芸芸众生做不到的我照样做不到。

耿耿身上还有一点我很有感触,就是那颗不甘的心。即便艰难迷茫也要埋头向前,即便四面楚歌也要决然一战,不是对胜利多有信心,而是不愿放弃,失败的次数多了,徒劳的努力多了,坚持就成了一种惯性,找不到放弃的理由。

余淮也好喜欢。虽然他也属于贝霖口中“得天独厚”的一类人,却折在了运气上,生活中该经历的痛苦和挣扎一点没少反而更有过之,这让他的那份坚持和骄傲益发闪光,和一生顺得跟仙儿似的林杨相比更真实,也因为真实而更加震撼和珍贵。

高中时最好的余淮、现在稍有落魄的余淮,高中时平凡的耿耿、现在最好的耿耿,他们都在努力的生活,努力让今天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我真心希望他们能有个好的结局。因为那就是我们自己。

我不执着好的结局一定是耿耿余淮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是认真又不怯懦的人,无论他们的决定如何,都不会让自己留下遗憾。

感谢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平凡的孩子,告诉我们平凡的人可以怎么活,让我们相信平凡的人也能活出自己的味道。

关于电影最好的我们电影观后感2

我不喜欢《最好的我们》的结局。

非常,不喜欢。

“余淮这么厉害的人是不会被生活绊住脚步的,一定会向着更高的风景生活。”

这是故事戛然而止后,我赌气的评价。

可是,他终究是以平凡的样子出现了。

我喜欢八月长安,因为她写下了最好的青春。我不喜欢八月长安,因为她在青春的过后留下世故与不近人情。

我不愿意去想象,重逢后的余淮会重新开始,成为最好的余淮,那荒废的青春,就是荒废了,那样一个有野心的少年,那样一个光芒万丈的少年。真的,在被生活无情对待后,还完整的存在吗?

读着《最好的我们》,我不禁想起了我哥,他告诉我,他高中的时候一直很喜欢前桌那个女生,成绩优异,开朗,漂亮,还帮了他很多。我哥也是优秀的人,只是在遇见那个女生后,更优秀,更加的光芒万丈。

最后,他们在高考前约定好,一起去清华。

很不幸运的是,我哥的高考志愿撞车了,女孩去了清华,把扎起的马尾披下,把宽松的校服脱下,我哥说,那样的她,真的很美,很美。

我哥没有像余淮一样,忍不下那口气,消失,他去了西安交大,顺利得到奖学金,考托福,去美国泡实验室。

我觉得无论是过去的他,还是现在的他,都是最好的。

哥哥在前段时间回国与在美国交往的新娘办了简短的婚礼,新娘是个很开朗的北京女孩,和我哥站在一起,很耀眼很般配,而哥哥现在,被Facebook用重金挖去,从纽约到旧金山,更好地生活着。

看完耿耿于怀,我在微信上问他:

“哥,你还记得高中那个前桌吗?”

“已经很久没联系了。”他不明所以地答了这么一句。

我的心变得柔软。

耿耿和余淮最终以这样的方式相遇,真的会开心吗?从此那消失的几年不在,我们重新开始。可是耿耿不再像高中的耿耿,余淮也不是耀眼的余淮。

彼时的暧昧与喜欢,应该更纯粹一点,没有什么消失与耿耿于怀的戏剧化演出。在遗憾与不甘心后,重新,努力成为更好的人,没有消失,你要找我,我一直都在。

然后时间淡化了往来,却还是会在某个空无一人的夜晚,或是疲惫不堪的午后,想起那个人,与青涩的故事。

在心里默默地追问:“她现在,还好吗?”

我不觉得所有的男女主角幸福地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结局,我还是向往耿耿成为了最好的耿耿,余淮还是最好的余淮,彼此过着更好的生活,没有一言不发地消失,没有那么多年耿耿于怀。

可小说依旧是小说,他们叫我不要太较真。

我也该出戏了。

那就珍惜好时光,让自己也成为最好的自己。

愿,不负好时光。

关于电影最好的我们电影观后感3

鼓起勇气拍摄《最好的我们》 遵从内心演绎最真实的耿耿

“拍这个片子是鼓起勇气拍的。因为很多观众都看过八月长安的小说,写的很细腻,真实又不做作,我看完特感动。我们就很担心这样一个有内容的好IP,在我们拍的时候把好的东西流失掉了。”当被问及路演到现在的感受时,导演章笛沙坦言自己之前压力特别大,如今看到观众的反应很受感动:“现在看到你们的欢笑与泪水,我特别感动,也坚定了信心。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互动中,何蓝逗阐释了自己心中的耿耿:“当我诠释电影版耿耿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真实,她的感受和她要表达的东西都应当是真实的。无论是一个女生有心事时展露出的小喜欢还是小悲伤。”老师张峰觉得何蓝逗版的耿耿“娇小、惹人怜爱还有一丝刁蛮”,此时张平在一旁补刀:“调皮可爱,狂野又嚣张。”同学们也纷纷为何蓝逗打分:九分是因为怕你骄傲,九十分是因为你演得真好。

表白可亲可敬的老师 回忆可甜可盐的青春

体会爱情的过程甜蜜美好,追求爱情的道路坎坷波折。错过爱情的苦涩与失而复得的甜蜜交织在今晚大学的礼堂里。“上课的时候戳他,我有的时候没带尺子,有的时候没带橡皮。夏天来了穿短袖,碰他一下就乐开了花。”一个女生想起高中时与同桌懵懂的爱情,她所爱慕的是教导主任的儿子。这段学生时代的恋爱也如大多数的学生恋爱一样,没有撑住高考的考验,在毕业时刻无疾而终。“他去了北航,我留在这里,好好念书。”言语中透露着告别恋人的失落与不甘。还有一位从英国回来的男生希望借着机会,追回自己的前女友:“那时候走掉就和她分开了,回来喝了几天酒,她不回我微信,听说她会来这里我就来了。”坐在台下的女生也登台回应了他的告白:“我也没有长远的打算,走一步看一步就好。现在有点想捶他。”更有学生借着机会回忆起自己的高中老师:“一拍桌子就要反抗班主任,这于我而言是很有即视感的。另外文理分班时老师眼里的那种不舍也很像我的高中老师。老师,谢谢你们。”

陈飞宇、何蓝逗两人恣意大笑,此次发布的特辑也为两人的甜蜜再次加糖,看着十几岁的的陈飞宇、何蓝逗,在戏里戏外嬉笑打闹,让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以及青春里想要表白的那个人。

电影《最好的我们》讲述了高中生耿耿和余淮因名字结缘,在高中三年里共同成长,经历分别又再度重逢的故事。在同桌的三年里,两个人渐渐互生好感。余淮会对耿耿袒露自己的不自信;耿耿也会认真地为他画下“逢考必过”的对勾幸运符。但是,两人之间的萌动却随着余淮的消失戛然而止。高考前一夜,余淮那句欲言又止的话,一直让耿耿无法释怀。

关于电影最好的我们电影观后感4

《最好的我们》这部电视剧是我认为所有的国产青春片中,最能真实反映我的青春的一部作品。我们的青春里,更多的是平淡无奇,有看中成绩的老师和家长,有高考的压力,有做不完的习题,看不懂的知识点,和青春里暗恋的那个他。

中考超常发挥的耿耿和失常发挥的余淮一同考进了振华中学,并阴差阳错的成为了同桌这个理科很优秀的男生会主动给耿耿讲数学题,因为耿耿上课没有听懂,主动请求老师再讲一遍。那时的余淮是最好的余淮,他张扬活力,头脑机灵;那时的耿耿是灰头土脑的耿耿,她为成绩焦虑,为前程担忧。但青春里最好的时光,他们都有彼此的陪伴,一起参加篮球赛,一起军训,一起大合唱,一起备战高考,他们分享了彼此的快乐和痛楚,他们将隐秘的爱慕埋藏在心底。是啊,我希望在我最美好的时光遇见你,但是,只要能遇见你,哪怕是我最落魄的时光,我也觉得非常开心。

然而,十年后。耿耿成为了一个会发光的人,她是知名摄影师,此时的余淮为母亲的病而奔波,他已不再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幸亏耿耿一直坚守在原地,终于在余淮消失后,等到了他,并愿意陪在他身边,给他力量,陪他勇敢地面对生活。耿耿说:“余淮,多年以前,那么好的你喜欢那么好的我,现在,轮到我了。”

所以,就算我没有能够在最好的年华里遇见最好的我们,我们也可以彼此相伴,鼓励对方成为最好的那个人。

关于电影最好的我们电影观后感5

最好的我们,时间无恙,岁月无痕。能留住的大概就只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吧!

最近经朋友推荐,看了《最好的我们》这部剧,起初会觉得名字有点俗,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看了第一集,没想到看后觉得还不错。没有以往剧中浮夸的英雄救美的场景,有的只是天真烂漫的美好学生时光!看着就把我带到了剧中,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学生时代!

校园内,一群快乐的阳光少年谈天说地,畅想着自己的未来!会上课睡觉、会有成绩好的同学偏科、会八卦聊天谁喜欢谁、会微笑中略带羞涩的看着自己崇拜的偶像!而这一切都仅存于学生时代!此时镜头前是校园内阳光穿过叶间洒落大地的情景,我不知道为何,每每看见此番场景,都有一种温暖而略带伤感的情结!

在这部剧中,我想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的看见自己的影子。也许我们没有那么洒脱、那么会肆无忌惮的玩耍、没有像简单那样忘我的付出去喜欢一个人!但是学生时代的感情却和他们一样,是纯真的、是美好的!以后很难再有那种感情存在了!

在这部剧中,也许有人会喜欢余淮这种学霸级的人物,有人会喜欢路星河这种调皮捣蛋的帅哥。其实,这两种人在学校都是我们崇拜的人,因为他们都很厉害,都很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而我今天就是要来说说余淮这种学霸级的人物。

余淮,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父亲常年在非洲工作,一年也见不到几次。他基本都是和母亲在一起生活,而他母亲对他要求很严厉。但是他并没有辜负父母对他的期望,成绩一直都很拔尖。它不但成绩好,篮球打得也很好。给人看着就是那种阳光、帅气的上进少年!这种男生在学生时代不知道是多少女生的男神!有多少人崇拜他!他没有辜负大家对他的喜爱:他懂事,会照顾人,顾及他人感受,这样的暖男又有几人不喜欢呢?而他微微一笑时,露出的小虎牙也很可爱!他,一个明确自己要什么的人,懂分寸,有责任心,善良。对待自己喜欢的耿耿同学也很尊重,也会为她着想很多。只是偶尔会开个小玩笑,也许这就是他表达喜欢的方式吧!

耿耿,一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喜欢摄影。懂事善良,做事经常不用大脑,阳光、单纯、爱笑。也许这就是她吸引余淮的地方吧!她也有自己的想法,勇敢的追求自己所爱,为之去努力! 这部剧中,把青春期孩子们男女生之间的好感表现的比较明显,但在我看来,若是能促进学习的喜欢也未尝不可,只要懂得把握分寸就好。毕竟这么单纯美好的情感也只有学生时代才有!

贝塔,一个性格直率,敢讲敢做的女孩,善良、讲义气。真心实意的为朋友着想。真诚、不做作、爱憎分明。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也不自私的接受别人对她的好。该拒绝时就拒绝,该表白时就表白,是一个真正的好姑娘!每当看见她流泪都会心疼,也会为她的真诚感动! 总之,这部剧的人物、环境我都比较喜欢。同学之间也很团结、友善!每当镜头扫过操场的篮球架、看到阳光穿透层层树叶洒落大地,都会勾起我对美好过往的怀念!隐隐约约我看见了操场上那群快乐无忧的少年.....

电影最好的我们电影观后感 第2篇

我叫大彭,是个挣扎在梦想和现实之中的男孩,一直想去做摄影师!但是一直挣扎在现实中,现在欠拉好多钱!现在上班唯一的目标就是想快点把钱还完。

上次记录的是自己在苏州的故事,现在说下后来的经历好了:

苏州之行之后,就回到了安庆,做了一名化工厂的工人,做了一年,后来接了一个改变我命运的电话,之后的所有一切都帮助到了自己,让自己的所有梦想都得以实现!

来到了广西南宁,待到好多年了人生的第三个地点:第一个点在北京,第二个点在安庆8年,第三点在南宁n年……

后来点南宁,做了一个我在安庆一直想做但是一直没有勇气做的工作婚纱影楼,现在至少我有勇气了,现在的我已经知道自己想要的,和自己追求的目标了!--婚纱摄影师

自己是个23岁的大男孩,享受着单身主义,追求着自由,目标是得到自己梦想的一切!现在我完成梦想的55%,现在想要的是去大理,完成旅行的下一个梦想

电影最好的我们电影观后感 第3篇

我常常想, 那些影像, 那些故事, 那些人物真正打动我的是什么?答案应该就是电影的名字——永不妥协, 在纷繁冗杂的诉讼中恰恰是这份永不妥协的执着打动了我, 比如《秋菊打官司》, 比如《定罪》, 比如这部《永不妥协》, 它们都是典型的沉冤昭雪型的励志电影。女主人公对真理与正义的永不妥协, 对血脉相连的坚持与信念让我们动容, 坚韧、倔强、偏执、歇斯底里, 无一不在这类电影中体现, 它告诉我们, 世界上仍有这样一类人:每当最最绝望的时候她仍坚信会有转机;每当屡屡受挫的时候她仍不言放弃。如果不是源自真实的故事, 我们很难相信会有这样的人, 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她前进的脚步。我不知道是因为类似的电影才让我认同他们的做法, 还是因为认同他们的做法才喜欢类似的电影。不管怎么样, 这个世界因为存在着诸多坚定执着的小人物而慢慢进步, 他们不仅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也赢得了人们赞美的目光。

我欣赏艾琳这样的女人, 不怨天尤人, 不自卑自怜, 依然保持骄傲的生活态度, 认真做事, 充满爱, 自强不息。这样的女人, 最终会受到尊重与上天的眷顾。电影的最后, 独立大气的办公室, 200万美元的支票, 还有她脸上闪耀着果敢自信的微笑让人艳羡。可还记得么, 她是如何牺牲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时间, 顶着烈日撑着笑容挨家挨户拜访生病的居民;一个被蟑螂吓得惊声尖叫爱踩高跟鞋的女人, 又是如何在饱受污染的水中, 小心翼翼地拾起一只死青蛙的残骸, 并在矿井之中爬上爬下;当深夜的恐吓电话恶狠狠地威胁警告, 她又如何强装镇定, 继续深入调查整个事件……她落魄, 她彪悍, 她的每一天都在为着自己的家人、想要帮助的人, 充实而忙碌地活着。她无力过, 痛哭过, 她的坚持与勇敢为她在原本一无所知的领域赢得了独特的一席之地。她用自己热情真挚的心赢得众多原告的信赖与尊重, 而让法学院毕业的高材生相形见绌。她用实际行动说明:文雅礼貌却疏远冷淡的措辞, 永远比不上一颗真正怀有真诚关爱的善良心灵。法在人心, 以情动人。法律的外衣是冷的, 但法律的内里, 散发着良知的光芒。

艾琳就像是中国版的秋菊, 国内有些人提起秋菊时总是指那些一根筋, 偏执狂的人, 带着不屑一顾的表情。我想我们是一个讲中庸之道的民族, 讲适可而止, 所以好多人不喜欢执着, 他们喜欢没有原则的宽容。于是, 在道德和正义面前, 在坚持与放弃的是十字路口, 我们需要一个艾琳, 需要一个永不妥协的艾琳。

我想到一个人, 长年为日军侵华战争受难者诉讼的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女律师王选, 这是一场中国民间个人针对日本政府强弱悬殊的诉讼, 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在日本东京地方法院上, 王选女士代表中国108名原告, 就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对日本政府提起诉讼, 将日本政府推上被告席, 要求日本政府谢罪赔偿。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 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 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 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 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 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 面对耻辱, 面对谎言, 面对罪恶, 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对不公平的事就是要永不妥协的讨回公道。从她身上我体会到一种坚持, 这种坚持几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没有像电影里的那样完美收场, 却更为真诚、更为可贵。

关于电影中提到的六价铬, 在百度搜索得知六价铬为吞入性毒物/吸入性极毒物, 皮肤接触可能导致敏感, 更可能造成遗传性基因缺陷, 吸入可能致癌, 对环境有持久危险性。电影中正是由于被告公司长期使用六价铬作为冷冻库热交换器中的防腐蚀剂而造成了对当地水源、土壤和空气的污染, 并直接危害了附近居民的健康。

无独有偶, 最近云南六价铬事件也闹得沸沸扬扬。今年8月媒体爆出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化工公司将总量5000余吨的重毒化工废料铬渣非法丢放, 致珠江源头南盘江附近水质遭到铬渣污染, 曲靖市卫生局局长唐锐9月4日却表示, 无证据证明附近村民患癌与铬渣堆放有直接联系。电影里面的被告电力公司在Erin和她的律事所的步步紧逼下输掉了官司, 赔偿了600余位当地居民高达3.33亿美元的损失, 一个民间的律事所, 对抗的是一家有几百亿美元资本的大公司, 却帮助老百姓打赢了官司, 讨回了公道, 而在我们国家, 政府的勒令也不过是治理一下了事, 孰知这个厂子周围的居民有没有受到伤害, 又有多少人得到了补偿。类似的污染事件, 在中国能得到公正的解决吗?乡村赤脚医生张长建和当地的村民团结在一起, 抗议一家化工厂将污染物排放到河流中, 这个中国的环境诉讼案件与电影《永不妥协》中情节极为相似的中, 结果却截然不同。在这条漫漫维权路上, 他们走在前面, 背影却有些孤单。我们也曾看过, 在一些区域, 觉醒的公众为争取合法的生存权利而付诸行动, 却遭受政府打压、企业报复, 甚至有的人付出了自由的代价。为了一个最朴素的信念:生存, 而且是有尊严的生存, 我们应该在法律的框架内, 探索一条方向感明确而坚定的道路。

电影中老律师艾德说, 如果对PG&E提出告诉, 这就将由简单的房地产之争转为毒害过失案, 也即变为小律师事务所对抗大电力公司, 他敬谢不敏。Ed说, 你到底懂不懂啊, Erin, 像这样的案子要缠讼多年, 对方是大公司, 光是文件往来就可以耗上15年。可她心中的道德天秤容不得她犹豫或是后悔, 她若非得坚持与激将, 从业30多年深知其中困难的他, 差点就此放弃。历经重重波折, 他们最终帮助辛克利的受害居民胜诉并获得高额赔偿。在中国, 我们需要一个这样无畏的艾琳, 云南曲靖的受害者需要一个艾琳, 温州7.23动车事故的受害者和家属需要一个艾琳, 三鹿奶粉中受害的结石宝宝们需要一个艾琳, 各地体内铅超标的儿童需要一个艾琳。永不妥协的艾琳敢于面对强权, 面对邪恶, 义无反顾地选择为他人的福祉坚持到底。

最好的时光 台湾电影的悄然复苏 第4篇

── 魏德胜

《赛德克·巴莱》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试验台湾电影工业制作成本的气球可以吹多大,票房可以累积到多少,目前来看,台湾本土电影单集的票房红线系在了5亿新台币 。

2011年,台湾岛内万众瞩目的《赛德克·巴莱》终于上映,影片分为上下集《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和《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两集的累计票房已经达到了10亿新台币,几乎延续了2008年《海角七号》的票房神话。按照魏德胜本人的说法,《赛德克·巴莱》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试验台湾电影工业制作成本的气球可以吹多大,票房可以累积到多少,目前来看,台湾本土电影单集的票房红线系在了5亿新台币,对于一个仅仅有2000多万人口的岛屿地区来说,似乎已经达到了极限。在面对台湾在2001年以来就作为独立关税区对好莱坞电影完全敞开大门的情境中,台湾本土电影的市场份额在千辛万苦的努力之下终于达到了10%。但若再向前翻几页,1998年,台湾电影生产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间,仅达11部,至2006年,台湾电影于台湾市场占有率则仅1.62%。

在这些数据面前,台湾电影人是如此的尴尬,这片土地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有着发达的文娱产业,为大陆乃至世界输出了无数的流行音乐、漫画、一呼百应的演艺明星,这里也孕育了诸如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等等蜚声全球的世界级电影大师,掀起了那样一个有着鲜明风格和独特情怀的台湾新电影运动。然而台湾电影的生存现状却有着如此巨大的反差。

2007年,杨德昌在向世界影坛交出了《一一》后在美国病逝。所有人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台湾电影标志性的人物在他的事业巅峰轰然倒下,恍惚中似乎也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消逝。在过去,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黄金时期,即便票房依旧惨淡,台湾电影人仍然可以趾高气扬地说自己的电影虽不卖座但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掌声。而当辉煌悄然落幕,当台湾电影不仅依然没有票房,反而更是一片粗制滥造的低级笑料苟延残喘着讨好观众的情形,在万马齐喑的氛围下黑吃黑的恶性循环。难怪会有人毫不客气地冷冷扔下一句“台湾电影已死”的话。

2012年3月7日,魏德胜带着《赛德克·巴莱》的拍摄全程纪录片:《未尽之路──赛德克·巴莱幕后全记录》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放映,与师生展开交流,并举行自己的新书《跟自己的名字赛跑──赛德克·巴莱导演手记》签售会。

这个纪录片似乎回答了一些人对于台湾电影现状的质疑,片中展现了《赛德克·巴莱》拍摄时遇到的无数难以预料的困难,展现了台湾高山密林深处,将近两万多名工作人员在欠薪的情况下,仍然十几个月摸爬滚打于泥潭风雨之中,在崎岖艰险的山路和湍流里完成台湾电影史上的一次玩命尝试的过程。从来没有人做过如此大成本的台湾电影,台湾电影本土的制作力量也没有进行过如此复杂困难的尝试。

“当《海角七号》的回收从期待的五千万变成五亿多的时候,就表示老天说时间到了,你该做这个了……为什么大家都对我要做的这件事那么质疑,这个故事在我跟陈国富的《双瞳》之前就已经写好了,大家都要问为什么想要做一个故事会花那么多钱,可是为什么就不能花那么多钱……《赛德克·巴莱》的制作这种事情只会在台湾发生,台湾新电影时代的台湾电影精神,在我们这一代身上继承了下来,我是跟过那个美好时代末端的人,那个时代的中间有断开,但现在我们又看到了。”魏德胜激动地吐露着自己胸中氤氲已久的那股“鸟气”,按他的说法台湾电影人胸中都有这样一股“鸟气”憋着,在所有人的质疑声中,台湾电影人终于在这几年内迅速找到了自己的施力点,在仍然极其惨淡的市场环境和有限的制作条件之下,他们通过一部部作品那“突然冒出来”惊艳全场的亮相在一点点地证明着自己。

“我在跟投资者沟通时曾这么说,这是一部要花7亿的电影,假设它最后很惨回收只有两亿,那不代表我们亏了,那代表我们赚了2亿然后又得到一部7亿的电影,用这样的心情去想的话会不会好一点儿?(笑)……那个时候投资根本进不来,当全天下都认为你这个片子不会赚钱,你这个片子没法完成的话,你怎么可能说服他投资?所以就只好想办法四处借钱,然后坚持跟自己说,还是拍吧拍吧,因为已经负债上亿了,这些钱我用好几辈子都赚不回来,事情已经到了不做完不行的地步了,那就尽全力把它做完吧……其实这种做法风险太大,是错误的,是不可取的,因为一旦输了就可能是连命都没有的输法,我们当初太过浪漫地想钱会进来,但是当钱确定没有到的时候,我们唯一的本钱就是把它拍完把它拍好,其实单纯的创作只存在于电影拍摄工作进行之前和拍摄完的后期制作当中,在拍摄过程中只是在执行,只是在遇到无数的困难然后去一个个解决。在那个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想放弃,可是不能放啊,放了之后你往哪里逃,《海角七号》之前好多人还不认识我还可以逃?《海角七号》之后往哪里逃都会被抓出来那还怎么逃。关键还有那么多的人在现场都没有领薪水仍然在努力工作,而且当时的状况不是大家三个月没有领钱待在山上苦干这么简单,而是大家不仅没有领到钱自己反而还要掏出兜里的卡去刷,去帮大家买便当去给制片卖东西。所以最后很难在电影前面后面打上魏德胜电影这几个字,你打不下去,我只会在现场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么无能的老板,要你的员工自己花钱去请大家吃饭。我从来没有说过打气的话,我要让大家加油吗?你都欠大家三个月的钱你还怎么向人家开口说你要加油?你要如何去面对他们,所以没有退路,只有把它先做完,然后把它运作到可以买钱。”

魏德胜点出了台湾电影人现状的另一个实质,那就是为了要活下去,所以才要拼命地去闯出一条路然后再拼命干下去。这样的感慨在钮承泽的一部风格迥异的伪纪录片《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中也有体现。《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讲述了钮承泽本人作为一个“不知道下一部片子该拍什么”的苦苦挣扎的小导演,在筹备一个情非得已的伪纪录片的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感情变故等等跌宕起伏的现实挫折。叹尽了台湾无数同行们在台湾这个电影工业不健全,资金及各部门体系不完整,市场狭小的艰苦环境下求生的辛酸荣辱。但是《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始终传达着他们共同的意愿,就是无论有多难,不管那些人是已到中年的导演还是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他们都依然热爱电影,依然执著地想用电影来表达自己,宣泄自己,并会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

《赛德克·巴莱》里大量的场景都坚持用阴天的光线环境来拍摄,魏德胜说,阴天是会让人憋着想要爆发的氛围,这种氛围是赛德克族在面临民族危机时一腔怒火压在胸中的心理情境的外化。《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中最后的场景是钮承泽为了博得投资人的欢心近乎出卖自己一般,去接近刚刚戒掉的女色和毒品酒精时无可奈何的惨叫。这种长期的努力得不到回报,所有的想法找不到路子去实现,所有的激情长期没有宣泄的出口的情况,是台湾电影人最真实的写照。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海角七号》的横空出世就显得更具杀伤力和革命性意义。从电影本身来看,可以看到魏德胜没有白费多年摸爬滚打和在杨德昌身边做副导的时间。影片制作完全对得起他的成本,几个性格各异处境各不相同的小人物在导演的精心编排下渐次出现,各自形成足够丰满独立但又因一场即便是给别人作嫁衣的暖场演出相互交织在一起。他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纠结的现在和过去,以及一片迷茫的未来。影片的情节的主要推手,马如龙饰演的政代表更像是一个台湾小城市复兴领导者的形象,当他看着恒春美丽的海滨时心中是无限感慨和惋惜,如此美好的土地却留不住年轻人,留不住他自己的儿女来开发建设,这点刚好戳中了每个台湾人的心。接下来的一切便是更多的契合年轻人胃口的当下流行文化氛围中的励志元素,一群悲催到不行的小青年们都怀有对音乐的热爱,对梦想的执著。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依着自己的长处充分展现自己,他们又经历了从无所谓、排斥,到接受,再到努力去证明自己的过程,虽然他们可能没有充分理解到政代表的良苦用心,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替人家日本歌手暖场子的有点讽刺意味的舞台上,也一定要本土歌手来出演,这样的坚持当中包含着多少实现梦想展示自我之外的意义。

正如魏德胜所说,《海角七号》是一部做到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因为省钱而瞎凑合的电影。“因为有《赛德克·巴莱》才有《海角七号》,正是因为《赛德克·巴莱》的没有投资,撞不开路,我们才去试着做《海角七号》想先弄点钱,当时在拍《海角七号》时还是有一点反叛心理,在台湾大家都说没有明星不会卖钱,制作过2千万不会卖钱,太多本土语言的太多本土元素的东西没有国际化的不会卖钱,那我就把这些不会卖钱的因素全部放在一个片子里看它到底会不会卖钱。结果最后《海角七号》卖钱了,虽然还是没有找到《赛德克·巴莱》的一毛钱投资,但那个时候老天告诉我是该做《赛德克·巴莱》的时候了。”魏德胜所说的几个不会卖钱的因素,恰恰也是台湾电影的局限所在,尤其在资金和人力都达不到的情况下,再传递一些对外人来说都比较陌生或难懂的情感和价值,台湾电影就把自己的路封死了。但恰恰又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很多台湾影片在自己的道路上摸索着向一个尽可能普适的情感价值方向发展,比如童年回忆,比如青春题材。

其实细想台湾的文化结构,它还是有着无限的挖掘空间。台湾从大体上属于闽南文化圈,它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完备的礼仪习惯和相对平和的心理状态,台湾又在日本文化下浸润了很久,很多观念和生活习惯都偏向日系风格。台湾当前最流行的日系“超级无敌小清新”风格已经渗透到了全中国都市生活的各个环节。文艺小清新的风潮已经吹过台湾海峡,浸润了鼓浪屿山头的每一家咖啡馆、点心屋和小邮局、精品店。然后从厦门泉州开始,这股风潮蔓延到了整个闽南语系的省份,之后又随着台湾近些年来TVB影视剧的北上和诸如《蓝色大门》、《九降风》等电影席卷大陆。你会发现身边的咖啡馆越来越多,各种精品店、服饰等也用台范日系的风格包裹出了最前沿的时尚,还有那从小萦绕耳边的嗲嗲的动漫和影视剧配音,还有周杰伦一夜成名之后浩浩荡荡的台湾华语音乐与香港音乐的分庭抗礼。台湾文化已经润物细无声般地潜入所有中国人的生活,尤其在年轻人当中,在网络交流日渐发达的时代,各类台湾文化产品的别致新颖使得台湾文化成为了文艺时尚的标签。

所以包括日本、韩国及整个东亚区域在内,台湾独特的地域文化仍然是有着足够的市场空间。我们还是对台湾充满着足够的钦羡与好奇,对我们来说台湾岛周身还是有着一圈亮丽的光环。

所以正如钮承泽在《艋舺》成功之后所说的,《艋舺》的成功证明了《海角七号》不是特例,预示着一代电影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一代台湾电影人正在崛起,只要你有精良的制作,真诚地给了观众他们可以理解的东西就能够获得成功。

于是我们看到,首先在青春题材方面《蓝色大门》细腻而诚恳地刻画了一段懵懂但畸变的青涩情感,《九降风》将青春的叛逆与阵痛描绘得那么真实婉转而不失浪漫气息,台湾高中校服上那一抹淡蓝诠释了多少少男少女青春的颜色和他们心中对美好情感的遐想。即便是遥远的海峡对岸,只要认真地发掘出内心最真切的声音,完全可以跨越不同文化地域的隔阂而直抵人心。

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台湾创造了4天破亿的票房奇迹,在香港以6000万港币刷新了周星驰的《功夫》尘封多年的纪录。虽然在大陆上映较晚,但仅凭一纸激情飞扬的小清新预告片就足以叱咤国内各大网络社区,引得无数少男少女心驰神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除了具备了传统台湾校园题材的各种成功元素之外,它还真真切切地重演了大多数人的青春记忆。正如同年在大陆创下小成本电影票房奇迹的《失恋33天》,二者都是接地气之作。这也证明观众既是最难哄的其实也是最好哄的,只要你肯给他感同身受的真切情感,只要能让他觉得这是他自己内心的声音,是他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常做出的一举一动常体会到的细小情感,他就会欣喜地接受,会觉得电影帮他完善了梦想,达成了欲望,帮他做到了自己没能做的宣泄。

从《海角七号》到《赛德克·巴莱》,四年间台湾电影人终于喊出了胸中的那口恶气,畅快地宣泄了一番,这一宣泄让大家都看到了台湾电影的新希望。

这是最好的时光,但也是最危险的关头。因为往往在这种刚刚闯出的路子上,很多人会利令智昏地复制模仿,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过于追求推陈出新而摈弃了老一辈电影人积攒下来的精神财富。近些年的气氛说到底还是浮躁的,因为新人的功力不足,阅历和思考浅薄,他们太过于将注意力集中于本土文化中“小”的那一部分,使得本来就有限的精神境界更加狭隘贫乏,结果卷入商业化的洪流无法自拔,最终丢掉了传统,迷失了方向。

越是在这个时候,台湾电影人越是要冷静地看待自己的得失,甚至是回想过往年代,侯孝贤、杨德昌那批人他们所坚持的东西。

“杨导在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第一个月就没有了钱,他当时不仅要克服钱的问题,还要挑战体制,所以我们现在拍得没有钱了我都会觉得比起杨导来根本不算什么。现在当我觉得说这个镜头好了可以了,我们赶紧拍下一个我们赶紧拍完算了的情况下,就会想起杨导当年,才会告诉自己要把东西拍好,在现场要撑住,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不仅要把东西拍完还要把东西拍好,这样才能不在剪辑台上对不起自己,不至于等到那个时候,你去撞墙都没有用了。所以越困难越要做到最好。”魏德胜在被问及杨德昌对自己的影响时这样说道。

老一辈的台湾电影人都会去探讨关于台湾之根和生存空间现状两大母题。《悲情城市》发出了台湾人对自身身份的质疑,对台湾人生存的合理性提出了拷问。当历史的不可抗力无情地作用在这片土地上时,台湾民众人本的权利遇到了挑战,而在这些动荡之中,又该何去何从,侯孝贤准确而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并用一个最适合的方式呈现了它们。

“在台湾的本土电影工业的约束下,侯孝贤在职业生涯早期不得不采用外景和长焦距镜头来进行拍摄。但侯孝贤认为这种做法为电影提供了非同寻常的视觉效果……在头三部作品中,侯孝贤发现长焦距的使用可以令场景充满多层次的丰富细节;可以沿着轴心线把不同的脸堆叠或者串联起来,而轴心线的存在又可以突出一些微妙的差别;可以把散乱、短暂的光圈变成画面空间中有用的元素;对演员站位近乎夸张的转变还能产生微妙的戏剧效果。侯孝贤也把这些经验运用到非长焦的影像上,制造出一种丰满、微妙的影像风格。”(《学者与影评人:针尖对麦芒?》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

人们往往会说侯孝贤等人的长镜头是无奈之举,但刚刚起步时你可以说他无奈,那么在条件逐渐好起来在之后的每一部影片中,他都始终在坚持,那这就必然是一种表达的需要,而且这一代人都暗地赞同了这种需求。长镜头是一种冷静的呈现,它以其无法比拟的现实性,传递了最具震撼力的情感,也就同时具备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情怀。

贾樟柯在谈及侯孝贤时引用了一个法国人的观点:“伟大的电影往往都有伟大的预言性。1987年台湾解放,1988年蒋经国逝世,1989年《悲情城市》横空出世。能有什么电影会像《悲情城市》这样分秒不差地准确降临到属于它的时代呢?这部电影的诞生绝对出于天意,侯孝贤用“悲情”来定义他的岛屿,不知他是否知道这个词也概括了大陆这边无法言说的愁绪。那代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这种历史赋予他们地敏锐度不只属于一个人,而是属于一代人,两年过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便从另一个群体的角度重新挖掘了这种存在于所有台湾人心中的矛盾和痛苦。

“肯特·琼斯(Kent Jones)在他对侯孝贤作品《南国再见,南国》的影评中写道:‘打从安迪·沃霍尔之后,还有哪个电影人更加懂得‘过日子’的感受?那是关于时间流逝时的感觉、关于对仅仅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感受,像大部分人那样过活,没有大事发生,生活平淡得让人发痒,外界的压力却让人如同活在枪口下,我们被迫去表演人生,去为了生存而奋斗。’当侯孝贤影片中的人物在合租的公寓内一会儿走来走去一会儿紧张不安 ,这就可以体现出琼斯对此片的评论,即使扔个球或者可乐瓶也能暗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态度。他认为,侯孝贤的电影成功表达出这种感觉,同时又避免了美国独立电影的通病 ——‘装腔作势、不知所云’。侯孝贤电影的效果是通过特定的电影艺术选择来达成的,琼斯评论道:‘每个空间都自成一格,人物与周遭一切的关系若即若离,处于一旁观看与参与其中、敬而远之与兴致勃勃的边界。’(《学者与影评人:针尖对麦芒?》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

有人说侯孝贤等人的做法其实是在观念和镜头语言上把台湾电影做死了。我们需要正视的是,商业的成功与否有着很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因为无论怎样台湾电影都要面对好莱坞畅通无阻地入侵和本土文化特殊、市场狭小的问题,你不能要求台湾电影去一味地迎合他人的口味,因为这样会冒着台湾电影变得没有台湾味道的风险。电影是一个工业产品,但电影本身也有它的价值,而且特别对于台湾来说,在这样一个走过多少年风雨沧桑并且正在经历新一轮的风云变幻的岛屿地区,电影人有责任去深切地关注他们的同胞,他们自身的生存状况,必须对自己脚下的土地充满着饱满的热情。用他们的手段去反映去书写新的历史,去像他们的前辈那样肩负起他们作为电影人应该肩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准确而敏锐地出现并坚守在每一个历史环节点上。

现在依然是台湾电影最好的时光。

电影《最好的我们》观后感精选 第5篇

回归这部剧,这部剧的演员我觉得特别适合,演员谭松韵,刘昊然,王栎(yue)鑫……先说一下里面的人物角色吧。

这位胖胖的大班长热情认真负责,和我高中的班长体型挺像的(>﹏<),当然我的高中班长还不错挺负责的,不过自我感觉不如剧中的班长讨人喜欢,最重要的是他喜欢蒋年年是打心底的喜欢,为她付出很多。

下面这位就是蒋年年了,她性格大大咧咧,女汉子,唯一遗憾的就是她喜欢上了班主任,我的一个高中好朋友她的性格也大抵这样,大大咧咧一副男子气概。说实话在我眼里,这种性格挺好的,本人很喜欢和种人交朋友!

下面这位兄弟就是剧中的男二了,路星河,相比余淮我更喜欢男二,虽然刚开始的他军训,上课都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不过后来他敢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喜欢的事情,很用心,很努力,这一点我真的老喜欢他的性格了,敢于追求风筝的人永远都值得敬佩,当然我没有这种精神,

下面这位本人称作闷葫芦,性格沉稳,确确实实是位学霸,但我却实在不怎么喜欢他,他明知道自己的同桌简单为自己付出这么多,自己如果不能给予别人,我觉得还是明确告诉别人,如果恍恍惚惚还是直接了当的告诉别人,对自己对他人都好。

下面这类人可令人气愤了,不过还好长的不帅,要不然他就太完美了,不过这种人就是天生的脑子好使型,整天嘻嘻哈哈,有大把的时间玩学习就是那么的好,当然他对待简单爱情的态度我觉得他是个好男人。再说个好玩的事情吧,这情侣的名字挺搞笑的,周末和简单,主角则是耿耿和余淮。

咳咳!下面要说主角了虽然在老师眼中是个笨学生,但至少还算努力,虽然有时候她的霉运我感觉挺像自己的,她一入学脑袋就被卡在门缝里但至少遇见了自己喜欢的人,而我可就没这么幸运了,整天糗事做尽,大大咧咧,没头没脑的生活着。然后两个人的感情故事就一直“纠缠”在他们的高中生活里。

看完最好的我们电影观后感 第6篇

曾经,好友笑我“晚熟”。因为我在大四即将毕业时才看饶雪漫,她说那是人家中学就看了的。我笑答:“我就喜欢这时候看,怎样!”

如今,看八月长安的《最好的我们》,同样是校园题材,如果好友看见了,或许也会笑话我一番:你都毕业两年了,还看人家中学生的读物!

然而,这次我必须反驳。从事教育工作两年的我,此时看《最好的我们》这部长篇小说,跟处于中学时代的同学们相比,有另一个解读的角度。

这部语言有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的作品,并非寻常的校园题材之作,它有它的深度。

第一次阅读八月长安的作品是在,也就是去年。那部作品叫《你好,旧时光》。主人公余周周的小学遇见一个不能称之为老师的老师,所以当余周周毕业时,她送她的老师一句话:做一个好老师。看到这里,我不禁有点儿纳闷,八月长安该不会是对老师有偏见吧,怎么对老师的描写都带有批判的味道?后来,看到作者对余周周初中老师的描写,感觉好一点儿,教师队伍还是有药可救的。一直到昨天看完《最好的我们》,里边被称为“快乐农村青年”的老师张平,我发现,作者对教师的看法还诗平公正的,并没有一竹竿打翻一船人。不愧是我喜欢的青年作家。

三天的时间,我把《最好的我们》看完。一开始就撞到一起的女主舰耿和男主角余淮终于如愿在一起了。经过耿耿高中三年和后来的七年的心理斗争和反复试探,她终于跟自己的初恋携手。

比起《你好,旧时光》里的女主角余周周,《最好的我们》的女主舰耿给我感觉更贴近人间。余周周好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冷女神,难以靠近;而耿耿则是有着少女的小心思、理科学得特别吃力的普通高中生,她让我想起了高中时的自己。

高中时,我也跟耿耿一样,理科学不会,也没兴趣去学去做题,我总是用学文科的方法学习理科,效果自然打折扣,这是我后来才总结出来的。所不同的是,耿耿遇到了一个能够恰到好处地帮助她而她又喜欢被帮助的同桌余淮。在余淮的帮助下,她渐渐学得好一些,再加上她的“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她如愿考上北京的一所高校。并在毕业后经过尝试,发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非常勇敢地辞去人们眼中的香饽饽北京市公务员的职位,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摄影大业中,成为一个人见人羡慕的年轻有为的“眼里有光芒”的创业者。

还好,耿耿“长得特别想得开”,所以当她误打误撞进入全省乃至全国最有实力的高中学府振华中学时,当她看到身边的同学早已把她所不擅长总是搞得她晕头转向的数学在假期先学了一遍,她开始慌了。当她第N次下定决心“重新做人”好好学理科时,却发现现实是那么残酷。纵使她花费比别人多得多的精力和时间,她做的题仍是“错很多”。下发月考试卷时她得身手敏捷地把刚刚飘到书桌上的试卷遮盖好,以免被身边的大神看到自己那惨不忍睹的分数;课上,她“穿着拖鞋追赶老师的马车”,跌跌撞撞,跟得气喘吁吁,可眼看就要追上,马车又继续往前赶了。换做自尊心强又敏感内向的女孩,想必早就受不了了。而耿耿,虽然看似“胸无大志”,但她还是很有上进心的,她想得开,能够接受现实,就踏踏实实地继续“穿着拖鞋”走下去。

这部分让我想起一句话: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假如我盛耿的父母,或许我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趁着非典时期试题简单去填报正常情况下孩子够不着的学校“赌一把”,我会让她去考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学校,然后在那所学校里做最好的自己,如果ta足够上进,即使ta在自己学校里名列前茅,必定会把眼光投向全市全省,跟其他同龄人相比。在我看来,自信是最重要的。当一个人有自信有底气,那么再怎么困难的事情都能够迎刃而解;而如果自信丧失或不足,那么再简单的事情都会变得百般棘手。

当然,我并不是谴责耿耿的父母。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做父母的对孩子的疼爱,无可厚非。只不过,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能够到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快乐学习,卸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快快乐乐过完高中三年,或许更让孩子们雀跃。

这跟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我就是那么一个自尊心强又敏感内向的女孩。当高一我处于所谓的尖子班,看着身边的同学冷漠地往前赶路,我却力不从心只能一点点挪动时,内心的抑郁与压力,不是文字所能表达出来。高二分班后,我进入所谓的普通班,班里的氛围一下子轻松很多,同学之间也不再仅仅盯着自己的成绩,防备着被超越,那种环境和同学间的感情让我渐渐放松下来,最终在高考中考得了还不错的成绩。

所以,我更推崇“合适“而不是”最好“。

窗外的小雨滴滴答答,回南天给门窗的玻璃蒙上一层层水汽。而我,在家里一边喝茶一边看八月长安的作品,实在是一种享受。

关于看完最好的我们电影观后感2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 可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 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只好伸出手道别。——八月长安《最好的我们》

我没有看过电视版和小说,所以在此不做比较,只是单单说说对电影版的感想。

或含有少许剧透~

电影一开始便标明“改编自八月长安的最好的我们一书”,我的第一想法是,八月长安应该可以赚挺多钱,又电视剧版,又电影版。

《最好的我们》讲的是青春,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我们一般人的青春。

电影很美好,男女主还是幸福得生活在了一起,但是我却希望这部电影停留在高考发榜那天,男主没有来到与女主约定好的地方,然后影片终。

我们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有暗恋过人,心里也都会幻想过对方也是喜欢自己的,但是在毕业后、在工作后,我们不一定会相见,相见了我们不一定会记得曾经那两颗砰砰跳动的心,或许我们已经成家立业,有了那个让你曾经的幻想变成现实的那个人,已经儿女成群,有了生活的重心和自己的责任。

但看这部电影并不亏,因为它不仅讲了耿耿和余淮的故事,还有高三五班的故事。

很巧,我高三也是五班的。

人们总说青春已逝,但我觉得奋斗的每一天都是青春,有颜色的青春,我们哭过笑过闹过吵过疯过。

回想过去,我们不会记得在宿舍里窝着玩手机的那一刻你手机里的画面是什么,但你会记得你为梦想奋斗过的某一个画面、体验过的某一种感觉、让你心跳加速的某一个人。

这些都是我们在平凡的一天里经历过的特别的事情,是青春的印记,是我们走过的路。

关于看完最好的我们电影观后感3

无论你是怎样的人,在《最好的我们》中都可以找到自己曾经熟悉的青春元素:搞笑无厘头的同学、暖心宽慰的老师、嘻嘻哈哈的好朋友,青春萌动的烦恼、洪水猛兽般的升学压力、迷茫与憧憬并存的未来……

它跟近几年来出现的很多青春片很不一样,真实也很简单,也非常清新的感觉。

《最好的我们》是普通人的青春片,它里面没有特别有钱、或者特别美丽、或者特别聪明、天才式的人物。没有狗血的桥段,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最好的我们》主打的是正能量,追求的是青春纪实。制作团队不仅力求在剧情上做到对原著的“神还原”,同时还全力将剧中内容与生活贴近,通过画面和音乐的营造,打造出耿耿于怀但又不失美好的青春故事。

关于看完最好的我们电影观后感4

又是一个暑假,又是一年毕业季。转眼间,我已然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时间匆匆,无奈似水流年,无力去感叹,却又要备战中考。

早早做完作业,在网上流连,看见八月长安的《最好的我们》。封面上,“我和你坐同桌,三年。你的影子和粉笔灰交织在一起,黑白分明,在我的记忆里面转圈。我想,那时候的我们,是最好的我们。”扣人心弦,毫不犹豫的把它购了下来。

耿耿,一个看似头脑简单但关键时刻从不掉链子的女孩,糊糊涂涂地考上了万年第一都没敢报的重点高中--振华中学。开学那天,在偶然中看见了新生分班的红榜上,她的名字右边赫然写着“余淮”……

余淮,一个情商并不怎么高,但是理科成绩却异常出类拔萃的高材生,成了耿耿在开学报到第一天偷拍的对象,随后两人渐渐熟络,鬼使神差的和其做了整整三年的同桌……

耿耿、余淮……这两个名字,注定了他们需要走过一段和普通的高中生相似而又不同的青春。两个一样简简单单,神经大条的人类,却犹如火星撞地球般相遇了,在彼此心里埋下种子。尽管顶着高考的压力,学习的紧张,依然在每日看似雷同而天天鲜活的时日里,不断努力,度过着不管怎么样,还是会浪费掉的青春。

高二分科时,为了一年前的承诺,理科差生耿耿毅然抛弃了对自己有希望的文科,选择了陪伴在余淮的旁边。但是高三生活的嬗变在他们小小的认知里翻起一片风浪。余淮物理联考竞赛失败了,就算在耿耿特定的强心剂下,最终也只是拿了个全国二等奖,失去了保送清华的机会。为了踏踏实实应对高考,平日语文课里埋头苦写数学练习册的他,坦然的在语文的试卷上的排比句练习上写下“如果我是阳光,就温暖一方土地;如果我是绿树,就庇护一群飞鸟;如果我是清风,我一定弄死心相印。”

然而,就是这样两个纯情的少男少女,终于还是分道扬镳,走上各自的道路,从此没有了交集……

回看自己的历程,从小学到现在,为了上一个优秀一点的中学,从小参加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培优班,终于考入第二实验后,当初的斗志却越发暗淡,再也寻不回当年学习的那股冲动与热情。幸而在这个暑假看见这本书,为时不晚,一切如死灰复燃,瞬时元气满满。

想想耿耿、余淮,他们的抽屉里永远是满满的练习册,从来不嫌多。而我呢,无非就是漫画,小说……

拿出一张纸,写下“我们曾经那么好”。每天看看这短短的七个字,告诉自己。曾经那么好,现在一样好。

回忆是时光里,带着温暖的雨季。最好忘了吧,最坏不过是关上这世界的门。伸出了双手,拥抱当时的我们。

关于看完最好的我们电影观后感5

最近几年关于青春话题的影片层出不穷,电影《最好的我们》有哪些新剧情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动?

这部影片还可以叫作《同桌的你》,讲述了耿耿和余淮高中生活。高中时期的耿耿和余淮是同桌。耿耿经历了从学渣到学霸的华丽转身,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并留在北京发展,发展得很好。余淮与之截然相反。余淮获得过全国物理竞赛三等奖,全省物理竞赛一等奖,是年级第一名,是名副其实的学霸。然后余淮却没有耿耿一样进入一所比较好的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生活得很落魄。

曾经的余淮是最好的余淮,现在的耿耿是最好的耿耿。

曾经的耿耿考卷是空白卷,余淮总是满分。耿耿如果不是遇上余淮,可能依然是学渣,被现实无情碾压,混吃等死。她为了能和余淮一直做同桌,选择了理科。在余淮的帮助下拼命学习,考上了大学。

余淮不因为耿耿是学渣而歧视她,主动要求和耿耿做同桌。不论他的母亲如何阻止,他依然坚持和耿耿做同桌,帮助她复习功课。即便是后来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以后,他家里发生了重大的变故,他依然装作什么事也没有的样子,一直陪伴着耿耿参加高考。

耿耿如果没有余淮的帮助,很有可能依然是个学渣,后来也不会发展得那么好。

这部电影除了有惠英红和陶慧敏两位老演员外,其余的演员基本上是新人。新人的演技可圈可点,看着真实自然。扮演余淮的陈飞宇像青春时期的吴亦凡,扮演耿耿的演员何蓝豆和吕一很相似,嘴角有一些倔强和不羁。陈飞宇塑造的余淮阳光、帅气、有个性、重情重义,闪闪发光。他上课打瞌睡,流口水,被老师赶出教室。他不是书呆子,会打篮球。他可以为了耿耿让老师重讲简单的题目,可以为了耿耿上台唱歌,可以为了耿耿反抗母亲,可以为了耿耿假装很开心,也可以为了耿耿选择悄无声息地离开。难得可贵的是学渣耿耿成为人生的大赢家后,依然在拼命地寻找曾经帮助过的学霸余淮,不在乎他如何落魄,依然要和他在一起。

片尾的彩蛋让观众久久不愿离去。彩蛋展现了高中、大学和成人阶段对喜欢的人的不同表现。

陈飞宇和何蓝逗完美演绎了理想中的高中生。虽然他们外表差别很大,一个帅气阳光,一个外貌很普通,但是他们让很多观众心里充满了渴望。谁不渴望在学生时代能有一个童话一样的故事呢?有一个神一样的人拯救自己,不遗余力地关心、帮助自己,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怪胎扮演者汪苏泷对喜欢的人执着、疯狂让人感慨。怪胎给喜欢的女生送了三年的早餐,在大雨里当着全校师生弹着吉他唱着歌疯狂表白,不顾保安的阻止,依然大声表白,完全失去理智。在余淮的帮助下,怪胎恢复理智,参加了歌咏比赛的时候对喜欢的女生唱出想唱的歌。怪胎最后成为当红歌星。

高中时期的爱情比友情更甜蜜一些,比成人的爱情更纯洁纯粹。那个时候的爱情能够让最渣的我们成为最好的我们。几乎是每部高中生题材的电影总有一个学渣,最后在另一个他(她)帮助下成为学霸,考入理想的大学,后来发展得很好。电影《我的少女时代》里的学渣考上很好的大学,成为一个著名歌星的经纪人。《同桌的你》的小男生在女生的激励下一路过关斩将,考入美国名校,并留在美国发展,发展得很好。《一吻定情》里的学渣在学霸的帮助下考上大学。《谁的青春不迷茫》的学渣被学霸误解,学渣一直帮助学霸度过各种难关,鼓励她坚持自己的理想,学霸最终考入理想的大学。

高中时期里的男生女生们除了在学习上可以互相帮助,在彼此遇到困难时互相鼓励,还会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动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高中学习生活是所有学习阶段至关重要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人生走向。与此同时,高中的学习生活也是最苦最累的。对于学渣来说,让其改变学习态度的人除了父母以外,还有同学。同学的影响比父母的影响要大。同学之间每天在学校学习,相处的时间最长,也最了解彼此的学习情况和喜怒哀乐。

一个学渣最幸运的事情是遇到一个喜欢他(她)的学霸,在学霸的帮助或激励下,拼命学习,激发出最大的学习潜力。遗憾的是我在学生时代没有遇到如此优秀并且喜欢我的学霸,我一直在黑暗的深渊里挣扎,不会的题只能化作眼泪独自咽下。学生时代的我一直是孤军奋战。

曾经的学渣、怪胎通过努力也可以成为人生大赢家。

如果现在的我们还不够好,不要怕。为了喜欢我们和我们喜欢的人,努力吧!我们要长成树上最甜最大的那枚果子,让曾经我们仰视的人仰视我们。

喜欢你的方式有千百种。我要成为枝头的果子,让喜欢我的人伸出手臂才能够得着我。我要成为最好的我。

在最好的年华里遇到最好的你。

最好的我们电影版观后感 第7篇

一道年华的门,门内是记忆,门外是时光。

最近有一首歌很火叫做“7years”我很喜欢这首歌,不仅是因为它的旋律,还有它的歌词。这首歌写的是一个男孩在分别在七岁,十一岁,二十岁,三十岁,六十一岁不同时间段的经历和感受。

七岁的他勇敢无畏,认为这个大千世界一定会让他强大;十一岁的他渐渐懂事,知道了对自己真正爱的人付出真心,也有了做歌手的梦想;二十岁时,他有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一起玩音乐,用汗水浇灌他们理想的花朵;三十岁了,他写的歌被人们熟知,他也有了家庭,他想着如何给他的孩子讲他的故事;六十岁的他,每天只期盼着自己的孩子可以回来看看自己……

这首歌在讲一个故事,一个有关一生的故事。七年,幼儿园学前班到小学毕业;高中入学到大学毕业。时间过的真的好快,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长大了,小时侯的那个爱哭鬼,小学时爱告状的小屁孩,初中时每天傻乐的女孩……这些记忆好像都渐渐走远了。既然留不住,那就勇敢挥手告别。

高中的生活刚刚开始,都说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青春里的我们简单纯粹,勇敢无畏。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像歌中的那个男孩一样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不知道会不会和他一样功成名就,也无法预料到七年后的自己会是怎样。但我知道,不管未来怎样,我都应该活在当下,大胆的做梦,勇敢的追梦,因为这时的我们都是最好的我们,而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现在的我,十五岁。希望七年后我会感谢在最美好的时光自己付出过的努力。

关于最好的我们电影版观后感2

最美的年华里,最好的我们。

——题记

青春,是一场旅程,是一串永不休止的音符。一双帆布鞋,一个双肩包,一颗青涩懵懂的心,这就是青春最开始的样貌。当然,还有最好的我们。

曾经,我们用童真编织的梦,终于在逐渐逝去的无忧岁月中破碎成凌乱的剪影。未来,梦在成长的旅途中也许会被我们描慕成淡淡的痕迹。然而青春编织的梦将一如既往地熠熠生辉。从懵懂到青涩,这是我们的必经之路,路上的美好和坎坷,相识和离别,都给青春这匹白丝绸绣上属于我们的五彩斑斓,而这些无关柴米,无关风月,至真至纯的时光,便是最好的年华。

如今的我们已身处毕业班,甚至在几天之后我们便要迎接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中考。毕业,中考,多么沉重的字眼……说来竟已认识三年之久,吵吵闹闹,你来我往,从起初的四班到现在的五班整整三年,在濒临中考之际,离别也越发接近。我深记,在尾声之时的毕业班会,一个个温暖的拥抱,滚烫人心。我站在讲台边上,等待班主任过来拥抱我。当我被拥入怀中之时,热泪盈眶,不知所言。和同学们逐一紧紧的拥抱,也不知是要说尽这三年的惆怅还是对离别的不舍。我深藏,与同学相处的时光,早晨齐声朗读的声潮,互相加油的动力,结伴去小卖部的身影……;我谨记,C栋二楼左边第一间教室,四楼左边第一间,新综合楼四楼右转第一间教室,那是我三年来一个“家”,“家人”便是最好的我们。

未来如何,我们并不知晓,但,我们在缘分的安排下走到一起,哪怕只是两条斜线中的一个交点,又如何不是一种美好,在最好的年华里,有五班,有“老余”。我们,便是最好的我们。

关于最好的我们电影版观后感3

时间不会是记忆风化,回忆讲述了一个青春的寓言。用心录下曾经属于我们的一份青涩,不让时光将它尘封。

转山转水,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执手轻轻拨动内心的那一丝柔软,任往事微漾。想起,曾经的我们,有欢乐也有争吵,有亲密也有疏离。只能说,再低调的故事也会有倔强,再卑微的青春也曾有张扬。当千百个轮回以后,滤下的只剩彼此的遥望。就像一组永远没有交集的平行线,尽管近在咫尺,却有着一道不能跨越的鸿沟。那时,我们将思念彼此相依那一刻的美好。

曾经,我们四人形影不离,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都阻挡不了我们嬉笑的脚步。吃饭时,我们总喜欢推出一个人去帮着大家买饭,而集会时,我们又总是你等我我等你的拖延着时间。虽然单调,却有着另类的平凡之美,至少,我们享受其中。

都说:每一块青春的丰碑都镌刻了一生成长的脚印,每一撮成长的泥土都掩盖了一段悲伤的泪痕。有时,我们会因一句恣意的玩笑而翻脸;有时,我们会因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而生气;有时,我们会因一个长久的等待而烦闷,甚至在时间的积淀下,我们也会有莫名的远离。毕竟,我们来自不同的班级,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私密的事情。于是,我们变得不再默契,又似乎是刻意的回避。可终究,在这一段奔跑的路上,我们有了分歧。

也许,我们依旧埋怨,可我们却骗不了自己的心,是那偶然间的一次擦肩而过,还是睡梦中那真挚的眼神,亦或是偶尔听到对方名字那一刻的触动?但结果是我们都相约选择了释然。再次见面时,一切又都回到了最初,仿佛初见时的那个夏日。

阴霾散尽,可这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最终,我们还是踏上了不同的道路,走向了不一样的远方。我们笑称:时间的飞逝会让我们忘却。但多少年后,站在窗口,眺望远方,任思绪随心游离,放映在眼前的还是那段青葱的岁月。当梦惊醒,留下的眼泪告诉我们,原来是如此的思念,又是那样的不舍。

曾经,想问:如何才能不再思念?又该用什么来填充那一段回忆?可现在明白,正因为重要所以我们的心才无法将它一一略去。或许我们回不去曾经,但是逝去的流年,早已烙刻在心底。“天空没有鸟儿飞翔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

有人说:遗忘,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但在青春面前,真理也变成了谬误。即使二十年以后,三十年以后,分散在世界各地,我们的手中依旧紧握着这一段幸福的回忆。这,便是青春。

关于最好的我们电影版观后感4

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青春在很多作家笔下被描绘得十分美好,是人这一生不可缺失的“黄金时段”。而正值高中时期的我们,也正在经历着我们的青春。

高中的校园里,处处都充盈着青春的气息:操场上挥洒的汗水,考场上奋手疾书的我们……无一不显示着青春的痕迹。有人称我们现在为“花季”,有人称它为“雨季”。我并不否认,因为,我们的青春本来就是这样,有温暖如春的“花季”,也有冰冷如雨的“雨季”。在这样一个迷茫又懵懂的青春里,存在着一个又一个最好的我们。

高中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而于我而言,青春、迷茫、理想,这三个词语足以体现。青春期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短暂却珍贵,从大人们的话语中,我们了解到青春,也开始学着珍惜青春,珍惜我们三年的高中时光。

茶凉可续,人走难忆。青春又何尝不是这样?青春里高中这一段时光,无疑是日后最有感触的一段。在高中生活里,我们脱去了小学和初中的稚嫩,刚涉世事,却又不具大学和社会的现实,仍心怀理想、充满期待。所以我,更加想要珍惜,这无与伦比的美好时光。高中也将会在我的青春纪念册中添上浓重的一笔。

高中里的你,虽然迷茫,却已身怀理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有些想法和目标在心头萌发,我们常称它为“理想”。虽然我们经常会迷失了方向,可理想却一直支撑着我们,找到方向,为了目标砥砺前行。迷茫对于相同年纪的大家并不陌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努力,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你要相信,理想是你最渴望的答案。你要对时间有耐心,你要对自己有信心。你所付出的努力会有人能看见,也会得到令你满意的结果。“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你要坚定自己的理想,现在所经历的迷茫不足以使我们迷失方向,它只会丰满我们的羽翼,让我们飞向那个叫做“理想”的天空。

拼搏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高中时期的你正值美好的青春,不该因为迷茫而有放弃的念头,理想会鼓励你走出黑暗的隧道,见到属于你的美好光明。

青春如花,美好但转瞬即逝;它又如剑,赋予你一盔甲。高中的我们正是处在这样的一个青春里,而他也将会让我们变成最好的我们,实现属于我们自己的繁花似锦。

关于最好的我们电影版观后感5

时光飞逝,感慨万千。岁月带走了我们的幼稚,可也给了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初中三年已过三分之一,有伤感、有欣喜,伤感我们相互分别的时间近了;欣喜我们长大了,懂事了。

看着学弟学妹们的军训,便想起了当年初入校门稚嫩的我们,多想回到从前,纯真、纯洁。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九月”最好的季节,最好的我们。想起去年,又看如今,默默地惆怅时间过的真快。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上学期毕竟是一个过去式了。回忆美好,忘记挫败,我认为这是对那段故事最完美的结束语。新的一年,新的学期,新的目标,新的征程。

现在我唯有的是希望新学期的自己能够更好、更出色。把我想拿的荣誉和荣耀拿回来,把我想做的事情做好。我生性较内向,希望这学期可以大胆些,主动点,避开自己的长处,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我一直认为,心中只要有梦想并且朝着梦想去努力,它终究会实现,所以这个学期我要一直追着那个梦想,不懈的去努力。

去年的我,时不时的还在留恋着小学时惬意时光。进入新学期的我,要对自己说:“小学已经out了,现在你该努力了,高中的大门不会无要求的向你敞开,你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冲进一本。”

有时候,自己想的特别好,我要开始努力了,我这学期要拼了之类的,可实际做起来,就不一定是我心里想的那样了。这一年我要改掉这些毛病。即将迎来小中考的我,是时候来面对这个问题了。

去年那一年的学习,都是散散落落的,一阵爱学,一阵不爱学的,没有那一直冲的劲头,我这个学期想要改掉它。没有持之以恒的劲儿,是什么事儿都做不好,学习已然如此。

电影最好的我们电影观后感 第8篇

于是, 电影中由“衰老”所引发的一系列思索, 让电影充满了哲思意味。本杰明出生时的“衰老”状态, 让电影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开场, 但正是这种逆状态, 使得人类能够进入到生命内核与生命对话, 才能以最佳的生命态度去审视自己的生命历程。并且, 由衰老到新生, 这样有别常人的生命轨迹, 让所有正常人更懂得珍惜生命中真正值得在乎的东西, 那就是一份简单, 一种“守拙”的人生态度。

一、“衰老”中的理解与宽容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将人最不愿意面对的事件——衰老, 作为故事的主线进行发展。但是, 在这充满忧伤的基调之中, 却暗含着深刻的包容与理解, 老年人淡然的人生态度给了本杰明更大的成长空间。本杰明虽然以老人的形象降生, 命运将他带入到老人院被收养, 但他的内心依然是个小孩子, 除了妈妈, 所有人都将他看成自己的同类。作为老年人的同类, 本杰明得到了宽容、理解, 仿佛给了本杰明生命的安适。老人院中的老人对待衰老、死亡已习以为常, 对待生命更多地是一种淡然与不争。在老人院生活的本杰明没有因为自己的“衰老”而被嘲笑, 反而被老人们接纳。于是, 在衰老的环境中, 得到黑人妈妈的关爱和“同类”理解的本杰明在健康成长, 他不再孤独、不再恐惧。对于一个孩子, 温暖、安定的环境, 让他内心满足。并且, 在这种关爱和宽容中, 本杰明看惯了死亡的来临, 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他随遇而安, 以不变应万变的“守拙”态度, 反而使得他的人生之路越来越顺利。

漫长的岁月, 让老人们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在老人院生活的本杰明有与同龄人不一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生活的淡定、从容就是最直接的表现。老人院中, 弹钢琴的夫人、被雷电击中多次的老者等, 这群老人们将人生各种故事汇集到了老人院, 将生活的智慧给了本杰明。因此, 在影片中, 我们发现, 本杰明面对坎坷的生命, 不是愤愤不平, 而更多地是淡然与接受。

影片中多次出现这样一句台词:“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 你可以诅咒命运, 但到了最后一刻, 你还是得平静的放手而去……”电影多次借本杰明之口, 表现了导演对生命态度的理解。“人生本无常, 命运交错的东西任何人无法控制”, 接受、宽容的理解, 也是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

二、对爱情的执着与放弃

黛西第一次遇见本杰明时, 本杰明还是一副小老头儿的外壳, 但是黛西知道, 本杰明有一颗儿童的心灵, 因为黛西说“你和我见过的任何人都不一样。”一生下来, 本杰明就有着沧桑的外表, 但内心仍保存着那份孩子的单纯与天真。在这种扭曲的状态之下, 本杰明生活中缺少真正心灵上的同伴, 所以他遇到黛西, 爱上黛西, 直到死去。

本杰明与黛西相识之后, 黛西逐渐变老, 而本杰明越活越年轻, 这注定了两个人生命的交汇是短暂的。当本杰明步入壮年, 黛西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女人时, 他们相爱相恋, 结婚生子, 共同拥有一段美好的时光。之后的生命中, 两个人的生命轨迹相向而行。一个越发年轻活力、一个衰老苍白。因此, 面对着背道而驰的生命状态, 现实让本杰明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危机。在责任的承担和对未来的忧虑中, 本杰明卖掉父亲的遗产留给黛西和女儿, 选择离开。他给女儿留下明信片, 希望在她记得他之前离开。在时间的流逝中, 本杰明是无奈的, 唯一可做的就是给爱的人以生活的保障和最美好的回忆。因此, 在缺乏正常的生命条件的情况之下, 个体生命与社会的关联必然会呈现脱节的状态。

不同常人的生命状态, 让本杰明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明白“执着与放弃”的意义。对于黛西, 本杰明深爱到老, 而对黛西来说, 本杰明也是她心中永远最好的回忆。因此, 在整个的影片中, 两人真挚的爱情尤为动人。年华逝去, 在生命的长河中, 相爱的人各自憔悴, 但那份爱让彼此相守不放。这种美好的爱情景象, 对于本杰明来说, 难以共同维系。面对生命的逆行, 本杰明陷入深深的沉思, 这时“执着与放弃”同为一体。那就是让“爱”永远留在心中, 让黛西能够去寻找新的陪伴。这份放弃表面上是一种离去, 实质上是对黛西和女儿更深沉的爱恋。

总而言之, 导演大卫·芬奇在电影中设定了生命这个大命题, 并在由“衰老”开始新生的伪命题中阐述了如何对待人生的美学内涵。人的生存状态总有起落, 在出世的心态中坚守简单的执念, 才是人生最好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刘巍巍.《本杰明·巴顿奇事》原著与影片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 2012 (05) .

[2]曹叶秋.《本杰明·巴顿奇事》:一曲爱情与生命的挽歌[J].电影文学, 2009 (11) .

[3]郑云海.美国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主题探析[J].作家, 2013 (08) .

[4]王玮.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审美与意义空间[J].才智, 2009 (08) .

上一篇:安全管理预防措施下一篇:美国学统计学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