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总结

2024-07-12

《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总结(精选11篇)

《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总结 第1篇

2012年《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学习总结

德江青龙二小 张金成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进,特别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书相关内容的学习,使自己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为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更好地驾驭教材和课堂,做学生满意的教师,特对本的学习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的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形势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深知新形势下教师这份职业的重要性,坚定了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思想,自“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启动后,认真拟定了学习计划,明确了学习目的,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集中学习和加强自学,端正了学习态度。

二、取得的成绩

通过对《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书前两章的学习,明白了《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书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时代性。二是操作性。三是材料的丰富性。

掌握了校本教研相关知识:

一是校本教研的概述,包含:

1、校本教研的产生

2、校本教研的内涵

3、校本教研的意义

4、校本教研的主体和对象

5、校本教研的原则

二是校本教研的形式,包括:

1、课题研究

2、案例研究

3、叙事研究

三、存在的不足

1、学习时间的分配不够

由于常常因工作的繁忙,而没有按原订的学习计划,按时完成相关的学习内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学习不够深入

由于每天忙于本职工作,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对有些重要内容的学习时,只是为学而学,没结合自己的教学作深入的剖析。

四、下步打算

1、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集中培训学习,认真写好学习笔记和心得。

2、合理安排自学时间,支配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

3、对书中的知识点作认真的剖析,并把学习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做到“学以自用”。

4、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大胆提出个人见解,为推动我校校本教研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总结 第2篇

瓮安

能让自己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教学中能积极参与学校校本教研,提高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利用,评价方法的探索的能力,从而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能力,把所学习的教学理论转向为教学实践,确保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圆满完成。为了能按时保质完成本轮的中继教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特拟定本轮“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计划:

一、目标与要求

(1)通过培训使自己熟悉培训教材,了解校本教研的含义,知道校本教研的形式,明确校本教研的工作理念,掌握校本教研实践的工作方法,真正做到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的开展。

(2)通过培训和学习,使自己的职业专业化,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投身于教师的校本发展,教学中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称职教师。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遇到疑惑常与同组教师商量解决,按时完成规定的作业,真正提高学习效果。

(4)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总结,认真体会,认真反思,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按时上交。

二、学习形式及要求

(1)采用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按时参加县局及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力争做到不迟到、早退和缺旷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要仔细做笔记。

三、学习内容:

《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第一章至第七章共二十四小节内容。

四、达到标准

通过本轮的中继教学习,应达到以下标准:

1、掌握“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知识,了解工作中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工作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自己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熟的作用,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让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教学能力达到新课程要求,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能进行自我分析规划,认清自我,找到符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路线,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力争成就学生景仰的学识和品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提高能力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总结 第3篇

近年来, 在我校的校本教研实践中, 我们感觉到“专题化研讨”是一种很有效的形式, 它不仅仅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而现实的途径。

一、什么是“专题化研讨”

教师“专题化研讨”是指教师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自我经验作为专题, 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理论等, 在教育教学中加以研究, 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策的专题研究形式。它具有范围局部化、内容具体化、方式简易化、周期短期化的特点。

二、为什么要开展“专题化研讨”

从教研主体来看, 传统的教研活动很难克服“假主体现象”。从教研实效来看, 教师们返回自己的教育情景后, 依旧我行我素、言行不一。从交流态度来看, 教师们的教学心得, 很少主动与同伴交流, 没有分享平台, 缺乏分享意识。从课改需要来看,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们带来了许多实践的困惑, 得不到及时解决。

基于上述认识, 我们在校内开展了基于教师发展需要的“专题化研讨”的校本教研。

我们追求的校本教研的愿景是:教师以探究者的心态投入到常态的课堂教学中, 随时捕捉教学中的精彩或困惑;并在教研活动中研讨、分享, 以达到教研服务课堂的目的, 还教研活动以本色。

日常教学活动是教师专业前进、发展的阶梯, 公开教学成为教师行为跟进的载体。

逐步实现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教书匠型”向“专家型”发展。

三、如何进行“专题化研讨”

1. 我们在校本教研中逐渐摸索和总结出的“专题化研讨”的一般流程

(1) 选择问题。教师通过学习新理念, 与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相对照, 发现问题或产生困惑。

(2) 分析问题。对一些典型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提炼。

(3) 确定专题。选择最重要、最感兴趣、目前改进可能性比较大的一个方面, 作为改进的重点和目标。

(4) 预设研究步骤。通过团队研究、学习他人经验, 作出可操作的问题解决策略预设。

(5) 实践研究。按照预设的方案, 选择具体的课例或者教育活动, 进行行为改进实践, 反复研讨。

(6) 总结反思。及时总结, 对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有效行为改进策略进行归纳。

2. 我校“专题化研讨”的操作策略

(1) 模仿——成果应用型。主要是将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例如:我校五年级语文教师在学习了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法后, 模仿窦老师的《珍珠鸟》集体同上这一课, 课后进行比较、反思、研讨。这种方式一般选取自身感兴趣的他人成果, 学习理解后移植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来。它有助于促进教师学习探究, 能较快推动自身职业成长, 比较适合科研起步的教师, 但必须注意可操作性。

基本操作方式:选取并学习他人成果;制订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反思总结。

(2) 反思——问题解决型。主要是解决自身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例如:我校教师研讨的专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学会等待》, 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的活动始终向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运行的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养成科学理性工作的习惯, 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师的诊断、分析、调节自身教学行为的能力。

基本操作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炼、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实施;总结。

(3) 研究——探求新知型。主要为探索新方法、发现新规律、说明新关系。例如:我校美术老师研究的《剪贴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开发》, 通过这类专题群的研究与积累, 达到一个较大的传统课题的解决, 对教师的全面提升作用比较明显。这种方式需要

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教师科研素养的要求较高, 比较适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去选择。它一般从长期困扰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中去选题。

基本操作方式:对新方法、新规律、新关系的界定;制订研究计划;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搜集实施效果;总结。

(4) 总结——经验总结型。对自我或他人教育教学经验的分析及总结。比如:我校语文学科按各年级教学目标的不同, 确定了识字、阅读、作文三大专题进行研讨, 主要是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这种方式主要是对自身或他人的经验, 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 并进行理论归属和提升。它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教育教学亮点, 提升理论修养, 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 形成特色。这种方式, 要求研究者已经具有一定的实践周期, 比较适合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的老师去研究。它一般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成功的地方选题。

基本操作方式:寻找自己成功之处;总结成功经验;经验的理论分析。

(5) 超越——群体合作下的“同课异构”。基本操作思路:以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为基本单位组合成研究小组, 选取大家均感兴趣或存在困惑的某一教学内容, 进行分组备课、异构、轮流上课和研讨。操作流程:成立研究小组—确定教学内容—集体备课—确定异构方案—上课 (亲历验证) —听课评课研讨—……—回顾总结。

在此过程中, 每个教师都围绕自己确定的专题进行不断的分析、诊断、研究, 都既有大量的现实实践作为研究材料, 又有自己的亲身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研究猜想, 还有大量的其他教师提供的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见解。不仅研究过程真实、丰富, 而且研究的实效性也很强。

四、如何保证和促进教师“专题化研讨”

校本教研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 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来促进各个层面的教师不断提高自己, 不断从低层级向高层级发展。实践中, 我们构建了三个方面的机制:

1. 组织、协调机制

健全机构。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及业务指导小组, 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实行多层级、网络化的管理与引领。领导小组职责:组织、安排;督导、管理、评价;提供经费保证, 帮助解决困难。

2. 引领、服务机制

成立“专题化研讨”业务指导小组;确定专题;组织开展活动;及时总结、提炼, 提供经验和范例。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指导“徒弟”教学实践, 帮助“徒弟”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同时进行“有效进行校本行动研究”的策略指导, 使他们逐步学会研究, 实现骨干教师数量滚雪球式发展。

3. 检查、评估机制

我校拟定了《“专题化研讨”校本教研教研组达标评估细则》, 细则分为“研讨计划”“理论学习”“研讨专题”“活动过程”“总结整理”“教师培养”“引领服务”七大部分, 采用量化赋分的方式对教研组进行评价。

用刚性量化赋分评估的同时, 也用柔性的展示交流来加以激励。我们制度化地定期开展各种展示评比活动:举行教学论文、教育日志、教育随笔等比赛和各层面教师课例观摩展示活动等, 引导教师自我欣赏, 自我感受成功。同时用对教研组的团队评价来增进教研组的凝聚力, 消除“量化”给教师带来的消极影响, 营造和谐的教师群体文化。

五、“专题化研讨”校本教研模式的思考

学习是进行“专题化研讨”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环节。由于一线老师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 所以在开展教研活动前, 业务指导小组要印发一些切合研究专题的学习资料供大家自学, 老师们自己也可以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 同时要求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 对照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从而提高老师对这个专题的认识, 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然后备课组或学科组通过集体研讨, 相互交流, 集体备课, 把相关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研讨专题必须密切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师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要有潜在的价值性和解决的可能性, 要能够有效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从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专题化研讨”校本教研活动, 唤醒了广大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 而教学反思又能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 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归纳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有效途径。因此, 引导教师对“专题化”教研活动进行反思与研讨, 应当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抓手。

校本教研与专业教师发展 第4篇

切入点:把握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

1.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反思,教师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彰显出被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平庸所掩盖的事情本来面目,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教学行为的当与不当,理清自身教学行为变革的方向,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及教学研究的主体。同时教学反思还能满足认识兴趣,增加理论学习旨趣,提高教师捕捉教学问题的能力,加深分析教学问题的深邃程度,为教师提供审视教学的“慧眼”。

2.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同伴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我们大力提倡教师之间开放、合作、协调、支持、共享的专业对话,以求形成教师间的合作,形成学习团队,达到经验分享、学术互动、专业共生的目的。

例如,我们加强集体备课,走“集团作战”共同提高之路。我校备课以年级组(备课组)为基本组织单位,主要采取“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人人修改、注重反思”模式。具体讲,就是备前充分准备,预先让一些教学骨干进行前期研究,研读相关的参考书和各种相关材料,经过骨干教师的分析思考,向参与者提出集体备课的思考题和查阅的报刊、研读的文章篇目等,且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剖析,明确各人研读的教材重点,让有关教师认真准备。备中注重讨论,让备课充满学术争论氛围。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一是提问法。对集体备课的相关内容提出若干问题,启发大家思考,引发咨询、争论;二是讲座法。让骨干教师围绕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地作重点发言,以便开阔视野、抓住重点、把握关键、击中要害、提升思维;三是分合法。即讨论形式有分有合,这样既能提高研讨效益,又能诱发灵感思维的火花,激活思维,启迪联想。课后必须反思,反思要把课当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以便今后的教学改进。

3.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走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专业人员的引领和学术支持,校本教研只能在浅层次上徘徊,在浅水平上重复,很难得到理论的提升,迈不开实质性步伐。鉴于此,我们便从这样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我校每学期都请专家来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角色互换”“咨询答疑”等方式参与并指导校本教研的开展。第二,充分挖掘学校人力资源,将学校骨干教师、领导作为引领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强调教师的自我引领,做到“能者为师”。比如,我校自2004年开始成立了两个组织,一个是“课改先行者工作室”,另一个是“课改先导小组”。“课改先行者工作室”成员是由教育教学中的骨干教师组成,这些教师必须发挥在课改中的先锋带头作用。“课改先导小组”成员则由业务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丰富的教师和领导组成,这些成员要敏锐地去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诊断界定,最后还要智慧地引领。第三,注重理论引领。学校尽量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的资料,同时经常举行专题研讨、读书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增加校本教研中的理论含量。

支撑点:落实校本教研的五项制度

为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我校建立了校本教研的五项制度。

1.理论学习制度。集中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使教师学习成为一种职业生活方式,养成善于从书本上学习、向身边同伴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使理论学习指向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现实问题,通过理性思考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们把教师的阅读已经作为一项要求,要求教师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每日少则读三至五页,多则不限;每月少则读一至两本,多则不限。在阅读的基础上,每周至少写600字的读书文摘,每月至少写一篇“教学一得”,这些已成为我校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2.对话交流制度。建立对话交流制度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把全校教师组织起来进行信息交换、问题研讨,并与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使教师自由地提出问题、表达看法、分享经验。

3.案例分析制度。每学期举行几次案例分析式教研,主要以“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这样的模式开展教研活动。具体方式是:①教研组通过事先设定共同关注的主题,围绕主题学习理论,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现实与理念的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②按改进计划上课,并有针对性地观察课堂,共同诊断,引发两难困惑的解释、分析和思考。③课后再一起反省原有实际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讨论中寻找改进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校本研修的知识库。

4.课题研究制度。教科室每两周牵头组织一次科研活动,对大家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开展主题讨论和研究,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如遇短时间不能解决且今后还有可能面临的有价值的问题,则形成小课题进行研究。这当中,对小课题研究做到“五个一”,即一份研究方案、一份研究报告、一套研究资料、一篇研究总结和一本研究学习摘记,从而使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规范化。

5.评价奖励制度。为使教师能全员持续参与校本教研,学校将参与校本教研的表现和结果纳入考核评价之中。对在各级各类教育类报刊上发表文章的或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大赛中获奖的进行奖励。此外,我校每三年还开展一次评选“特色教师”活动。特色教师就是在教学上有独到之处,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点上精通,可以是在教案设计上做一个“天衣无缝”的“好裁缝”;在作业设计上做一个“精挑细选”的“巧媳妇”;在运用信息技术上做一个“驾驭自如”的“高手”等等。

着眼点:强化校本教研的四项措施

1.在课例分析中突破

在校本教研中,我校形成了以下几种课例研究的实践模式:①一人同课多轮。就是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要求教学行为要不断改进。②多人同课循环。指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③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④互动式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动指导活动,既不含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动指导式观课。⑤邀请式观课。是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课,侧重于成果鉴定。⑥反思式观课。教师成为观察自己课堂的主人,这种课例研究模式是借助录像来实现的。

2.在自我反思中发展

在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实践中,我们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做法。

(1)开展“自我成长设计”活动,引领教师自我定位、自我设计,激发其自我发展的意识。同时制定自我发展规划,这种规划包括发展目标和达到目标的策略,使教师明确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

(2)举办校本教研专题培训活动,让教师掌握自我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教后反思、课例反思、案例反思、教学反思、课堂记录、成长自述、对话性日志),并及时予以记载和撰写。

(3)发动教师积极撰写“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因其在于重述和重写那些能够导致觉醒和变迁的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以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并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因其直接指向学校生活和教师真实的职业场景,使它很容易成为教师在校本教研中驾轻就熟的方式或工具;因其特有的人文性、趣味性、生动性而成为教师们感兴趣的校本教研方式。

3.在调查研究中改进

我校曾通过邀请专家与校领导组成一个小组深入课堂,通过教师课堂展示了解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另外还通过教学基本功综合测试、教师自我评价、访谈学生等办法掌握教师发展的大量真实资料,然后召集行政、专家、骨干教师共同会诊分析,在此基础上向他们提出多元化的教师发展的专业素质。

4.在互动交流中提升

(1)与专家互动交流。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方式:聆听型——听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学术报告或教育教学改革学术讲座,获取信息,拓展视野,提升素质;诊断型——邀请专家来校,对教师教学过程和环节进行现场诊断,分析过程,理清思路,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提升水平;互动型——通过网络或座谈、对话等形式,与专家就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进行对话交流或互动研讨;带徒型——邀请专家对骨干教师进行带徒指导,促进他们形成教育教学特色。

(2)与兄弟学校互动交流

近年来,我们采用“联片教研”的活动方式,即与同地域相对集中的几所平行学校进行校际间的联合。主要方式包括:确立校本教研近期研究的主要问题,如用教材教、分层教学等;构建校际展示交流平台,创造条件让教师们有机会交流;建立校际联合教研机构——教研联组;围绕课题研究,分工协作。如我们把分层教学这个课题,分成几个子课题,由联片学校分头研究、实践,并交流研究成果。

(3)与名师互动交流

让教师经常与名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与沟通,这样不仅能给教师们带来专业知识、前瞻性理念、宽广的视野,还能从名师那里学到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高尚的专业人格,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专业教育能力。

《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总结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以新课程为导向,紧密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面向全体,突出重点,通过集体培训、学科教研、教育教研和个人研修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内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培养一支师生高尚,业务精湛,创新力强,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二、总体目标:

1、通过培训使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基本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2、通过开展校本教学研究,解决我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改变教科研活动与实际教学活动脱节,不能指向学校自身问题解决的倾向;

3、通过学习、培训、实践、反思,进一步改进与加强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统一,教学策略的把握,有效地推进高效课堂教学,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

4、以师为本,充分发挥学科组作用,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5、学习形式以小组学习为重点,集中学习为辅助,个人自学为补充。

三、组织机构: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肖红卫

副组长:向庆杨丽

成员:华俊姚伦挺肖志勇杨武锋莫军冲石连花

刘琴艳吴浩阳广迅周峪

<二>、成立培训学习辅导小组: 组长:杨丽

副组长:姚伦挺肖志勇

成员:石连花刘琴艳阳广迅吴浩周峪 具体培训学习辅导工作由政教处和教务处具体负责。

杨丽负责学习上级下发的各种文件精神及有关培训工作的准备。

姚伦挺负责培训《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中第一章至第七章共二十四小节内容。

肖志勇负责培训学习资料的整理和装档工作。

四、培训内容:

《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第一章至第七章共二十四小节内容。即:校本教研概述、校本教研的形式、校本教研的开展、校本教研实践、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校本发展。

五、培训对象: 全体在职在编教师。

六、培训时间:

2013年12月9日至12月19日

七、培训学时:

集中培训学习20学时,个人自学40学时,共计60学时。

八、达到标准:

通过本轮的继续教育培训,使每个精神应达到以下四个标准:

1、掌握“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知识,了解工作中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工作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自己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熟的作用,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让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教学能力达到新课程要求,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能进行自我分析规划,认清自我,找到符合自己的专业发展

路线,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力争成就学生景仰的学识和品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提高能力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4、每个教职员工要认真完成学习笔记10000字以内,每次学完后,写心得体会,以1500字以内;培训学习个人总结2000字以内。

九、培训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此次新理念学习活动,要成立新理念培训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和辅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两名副校长具体负责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学习计划,统筹安排,科学部署,确保工作、学习两不误。

(二)、要营造学习氛围。要强化新理念学习过程管理,积极引导教职工自觉更新观念,把新理念学习与教师业务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案例学习与教育教学实际、与学习身边的优秀教师教学先进事迹结合起来,多渠道、多载体、多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发挥引领表率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要确保活动实效。每位教职工都要建立新理念培训记录和自学学习笔记。学校要定期检查教职工参加学习的到岗情况、学习笔记撰写情况,要注意学习活动的各种文字、音像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建立和完善新理念建设工作档案。同时,要采取交流心得、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习活动,切实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确保活动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四)、继续完善我校教师暑期教学专题培训制度,严格考勤纪律,作为继续教育中新理念考核、个人年终考核、效能考核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否则继教不合格,个人年终考核不合格、取消一切津贴,并在校内通报批评。

(五)、每个教职员工要认真写出10000字的学习笔记以内,每次学完后,写出1500字以内的心得体会;写出2000字以内的个人学习总结。

(六)、做好教师新理念的学分登记工作。参加专题培训的老师考核合格予以登记继续教育学分。

十、经费保障制度:

1、考核制度

结合学校对教师的综合考核,将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纳入到“教学研究”一项当中,对新理念的培训任务完不成者实行一票否决,一年内不得评优,当年内取消职称评定资格;如果此项考试不合格,学校将取消一切奖励性绩效工资。

2、激励机制

学校将对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合格者发放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学分或“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合格证书”,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将报请上级评优,并在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绩效发放等方面给予优先。

(1)成就激励: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创特色,通过学科组评比树立一二个先进学科组;组织教学实践课、论文、教案评比,开展新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示范课活动。(2)物质激励:学科教研成效显著的教研组,进行物质奖励,在外出学习和听课上给予更多机会。

3、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的经费保障

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经费将统一在课改专项费用中按规定额度划拨,以确保校培训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6篇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陶行知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摇篮,也应该成为培养教师的土壤,是发展教师的动力,是提升教师的平台,成就教师的保证。“教师是立教,立校之本”,学校存在的价值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从途径和方法上看主要是通过促进教师发展达成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和教师发展了,学校才能获得发展,只有教师获得发展,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发展。发展学校首先发展教师,为此,应充分发掘各种资源,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理念指导,促进发展。

学校发展教师的条件就在于学校可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氛围,能过满足教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让教师想发展,让教师能发展。想发展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能发展是解决所需物质、智力和信息的支持问题,两方面相融汇。我们认为“关注学生必须同时关注教师!”。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但同时也指出一个关键环节,教师是这场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跟上。坦率地说,如果忽视了教师,而一味追求关注学生,难免会有筑造空中楼阁的现象。

1.“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学习是途径,反思是关键,创新是活力;均衡发展则意味着人人参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校长要想自己是帅,教师就要个个是将!”这正是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理想目标。

2.“调动内需,促进发展。”教师的内需是其学习、工作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创设条件,营造氛围来激发教师内需,提高工作积极性;再辅以任务驱动,明确目标导向,形成自我实现目标的高层次需要,最终走向自觉进取,促进成长,这是学校的另一个工作策略。3.“赏识教师,激励成长”。这是一个根本的评价观,虽然我们有较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但是,学校对教师个体的期待、赏识就是最为朴实,也最为有效的激励。学生需要赏识,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任何一个人,工作被认可、被赏识,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特别是我们普通的教育者,一线教师更是如此。如何尽力让教师感受到这一点快乐?那就是管理者应怀着赏识的心态去看待每个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教师点点滴滴的教育行为,给教师提供发展平台、空间和机会。

二、搭建平台,促进交流。教师的素质提高在课改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而有效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书做笔记这么一个层面上,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探讨交流和展示的活动中。

1. 开辟交流平台 新课程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认为教师知识结构必须不断调整,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由此,构建学习化校园,倡导学习化教育生活,是新课程对学校、对教师的新要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为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让“交流平台”发挥作用,成为构建学习化校园的一个辐射源,认真准备 “思考”是准备的关键之一,能否真实地去反思教育的现状、问题,不敷衍了事,决定着活动的实质性效果。这不仅影响工作成效,从中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现教师个人内心深层的另一种工作品位。联系实际 言之有物,言之有效,关键还得联系实际。教育的现实性,要求我们谈论、思考的东西必须是现实而非空洞的,故其内容应来源于学习心得、实践发现、困惑反思,范围包括眼中的学校、班级、课堂、家长、学生等等。一句话,在我们的身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 即借鉴与应用。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要求,也是一个工作要求。理论必须以实践来验证,学是为了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实中的教育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开辟教师交流新平台,突出参与、交流、探索、争鸣、促进、发展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习氛围的形成,对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现实的积极作用。2.研训结合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门面。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学校发展内涵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所以,我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相结合起来,构建“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校本研训模式。校本研训立足于教师参与学习、交流和实践,开辟具体的载体或平台,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源于实践,服务于教育,以此引导尝试行动研究,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手记反思 手记是成功经验的积累和失败实践的反思。教师在手记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不合理因素;在反思中,不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改变做法。教师学习的机制与原则如下: ①建立学习型学校。②倡导“全息”学习方式。

“全息”学习是一种全身心参与的学习,它强调三“到”: 手到——坚持记笔记。

心到——养成“研究性”阅读习惯。身到——把学到的东西及时用到课堂。

4、网络交流 整合各种教育资讯,构建校园信息库,给教师提供跨时空多领域的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是学校适应信息社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可建立教师博客和团队博客,发挥电脑和网络的作用,致力使教师个人资料、学校工作资料规范合成。一方面使教师在信息集成中得以锻炼;一方面促进教师开放交流,资源共享,拓展教师交流空间,增加学习渠道。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又展示了自我。现在,我校每位教师都有简历媒体资源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显然,网络建设又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块活动阵地。

三、课题探究,促进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

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已有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

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四、培养骨干,促进发展。

一位教育说:“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

1、引领和促进,发展教师。他们专业发展,但专业的发展力不开学校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和思想精神等的构建,失此,专业的发展只能是急功近利,不可能是持续深入的发展的。

2、发展群体,发展教师。致力于形成“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局面。但要以突出的一个个体带动优秀的群体。一个未能也没有形成核心人物的学校,它是教师发展不可能是百舸争流的。

3、骨干培养,发展教师。学校发展的真正支撑是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给学校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学校必须注重支持、培养骨干教师。

最后提出几点思考与同行共勉:

1、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教知识的知识;不仅要会教,还要讲究教的艺术性。

2、最具学习力的团队是最优秀的团队,最具学习力的老师永远走在最前。

3、三年前的课和今天的课以及三年后的课没有区别,原因在于没有反思。

4、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把错误的经验变成正确的经验就是反思。

5、书是最好的专业引领,多多少少买一点书,工资不高,节约一点也就够用了。买一本书读20遍并用于实践,先学一家,融会百家,独成一家。

6、教师在工作中是痛苦还是快乐,在于能否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机制,是否做到得心应手。

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7篇

白沙小学:王世超

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进,特别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了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教师专业化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主题,又是教师履行专业责任,提升专业地位的重要途径。教师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就要求学校认真开展校本教研,要求每一个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究,在校本教研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为了满足广大中小学校和中小教师开展校本教研之需而作的,其立意鲜明、结构严谨、文笔流畅、突出实践。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习这一本书,现将个人学习计划制订如下:

一、学习内容

《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章校本教研概述、第二章校本教研的形式

二、学习目标

1、理解“校本教研”的产生、内涵、意义,知道校本教研的主体和对象及校本教研的原则。

2、掌握校本研究的形式,理解课题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的内涵。

3、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

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4、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运用新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课余时间向电脑能手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三、学习措施

1、按时参加集体组织的培训。

2、以自学为主,认真完成所有作业。

3、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创新。

4、注重自察自省。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清楚或不懂的地方要多请教、多提问。多参与集体的学习与讨论,做好案例分析,及时归纳,及时总结,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5、认真学习,做好笔记。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笔记,多写心得体会,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参与教研活动可以让我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在教研的天地中,我能清楚的看到别人的教学风采,能结合着自己的教学寻找不足,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求自己积极的参与教研活动,不断向别人学习、取经,并积极参加我校定期的听课、评课,进行教学研究,以解决自己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让我的教学更具特色。

《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总结 第8篇

一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纪之交, 党和国家作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系列重要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在青少年中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指示, 更丰富了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全国人大批准的“十一五”规划又明确将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同时,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 对实施素质教育也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这一切标志着素质教育正开始步入依法推进的轨道。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

二是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重庆市已制定出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1453行动计划”》, 大渡口区率先从2008年秋起普及高中, 全市高中课程改革亦将从2009年秋启动。新一轮课改,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性工程, “校本课程”是其新的重要的内容。因此, 显得十分重要的“校本教研”, 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项保障。

二、对校本教研的建议

当前, 校本教研围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项基础工作, 学校教科处 (室) 和教导处应制定规划, 要狠狠抓学术团队学科教研室 (组) 的建设。应把新课程实施作为一个重点, 包括课标学习、教材研究、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全面建设等。下面, 提出校本教研“求实”、“增效”、“出新”三点。

1、常规教研求实。

举例:某校高三年级两个阶段的成果奖分配:按有效分和集中度奖励→奖励集体。

该校“奖励集体”的意见是总结了单纯看“有效分和集中度”问题搞出来的, 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 追求“1+1>2”的绩效。在这基础上, 该校又对优绩行政班予以奖励, 它包含了“按有效分和集中度”的合理因素, 仍坚持集体的绩效。改进分配方案, 大大促进了教师多快好省和合作和谐的教学效益追求。这可否认为是实实在在的教研?

2、课程改革增效。

重庆37中自2001年秋季以来, 坚持校本课程建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有效促进教师教育研究的认识和能力, 选修课开发和必修课教学创新, 寓以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和方法, 大大促进了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革新。在实践中欣喜地发现, 校本课程建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很好载体。

3、专题研究出新。

搞实验研究, 要抓实验因素, 要系统研究问题, 在中小学不大可能搞得很多。多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是专题研究。如《文摘周报》 (2005.8.23) 转载《一个人的恐怖主义》文章, 介绍了一位叫黄茂银的人携炸药引爆了公交汽车的惨案。文中说:他小时脑子特别灵光, 父母在他十几岁时就去逝, 他特别骄傲自负, 同伴谁和他意见不和, 他会大打出手。我们收录这则报道时, 即立了一个问题:一个人的恐怖行为引出的教育问题。类似像黄茂银个性中的特别骄傲自负, 去及时发现, 因势利导, 提升这类学生个性中与集体、他人和谐的品质, 就是很有价值的一项专题研究。

三、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

什么是“研究”?《辞海》的解释是:“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科学的方法”, 有学者将其界定为“为了某一目的而搜集、分析资料的系统过程”, 包括“研究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这样几个环节。有学者根据校本教研特点, 把它简化为“有效地揭示问题、恰当地处理素材、形成新的认识”这样三个“教育研究的基本规定性” (5) 。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科研, 关键是以科学的方法, 关照实践, 提高认识, 不断总结, 求实寻理。这个过程, 教育教学优化, 自身素质提高。

1、实践困难的探讨。

有人作了调研, 提出了两类教研问题。一是教研流行病;时装表演;跟风一族;寻找捷径;文字游戏。二是教研难处:教师素质不齐;培训不到位;缺少必要的合作与交流;教学硬件差距。我们认为, 虽说得有点重, 还是反映了个别地方的情况 (6) 。

再来讨论下面的问题, 这是我们在几所学校了解到的老师谈到从事研究工作的几个困惑。

一是课多而搞研究的精力、时间无保障。二是研究成果在评职评先才需要, 搞研究似乎是功利所需。三是“三没”“一不”——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能力;不被重视;搞研究难。四是有上好课, 作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愿望, 而一当去研究又觉得难以入手, 深入困难。这些困惑, 拖沓下去, 科研离远了。就此谈谈我们的看法。

第一, 教科研就在你身边, 老师也经常在作这项工作。问题在哪里?主要因工作的忙碌, 缺少一些“事→理”的思考和研究, 不少值得研究的东西转瞬就跑掉了。

第二, 实践研究成效与评职评先关系密切。何为“功利”?这个词目的基本意思是“功效和利益”。实践基础上的研究成果, 如果能够在二级以上报刊发表, 表明你在某教育教学问题上的见解。如果多有几篇, 你就自觉不自觉地在从一个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从中你会获得学生时代解出一道难题那样的快乐, 你对自己的工作会有新的感悟。在研究路径上的一次次感悟, “会反思、善研究、有能力”便与你相伴了。再者, 评职评先工作, 专家看你的个人材料, 比较关注你总结的水平, 也关注你的个人研究成果, 虽然也关注你的教学成绩, 而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你有取得好成绩的“三维一体目标”的良好践行吗?当前, 不少地区的学校评职评先与工资挂购, 功利想头似乎无可非议。

第三, “三没”“一不”问题, “三没”的自我评价, 可能是你谦虚了。“一不”说的是不被重视。由于种种原因, 现在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 质量一刻不可大意, 不可松懈。如通过研究规律去实践创新, 获得质量、研究双赢, 能不被重视?这“三没”“一不”的提炼, 让人一睹不忘, 这是教师研究困惑的一种简炼的概括, 这也是能力呢。

第四, 教育、教学研究深入下去的困难问题。我们平时工作忙, 不少教师难以坚持写教学后记和班主任工作日记 (笔记) , 这是培养研究能力的良好载体, 是进行研究的素材库。如何写“后记”, 一般情况下, 文字要简炼。特别要抓关键点写, 建议留心记录“新颖点”、“困惑”点 (焦虑点) , 注意在细节中是如何体现的。此外, 应该随时去看一看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文章, 研究别人的文章要纳入自己的研习计划, 时间一长, 你的研究专题和主题确定就有个别化研究的定位, 写出的文章可能就不是连自己都不愿意多读的纯经验之谈了。

2、作一位研究型教师。

下面举一个可以启发思考如何做研究的例子。

举例:亲吻也有偏向性

过去两年半来, 德国神经学家奥努尔·京蒂尔金经常在机场、火车站、公园和海滩等公共场所出没, 观察别人亲吻。“两年后, 当别人快要亲吻时, 我都能感应到了。”京蒂尔金说。

京蒂尔金的动机是要进行科学研究。他注意到人们亲吻的偏向性:吻右面颊的人数是吻左面颊的人两倍。

除了亲吻的偏向性, 人们也喜欢用右手、右脚、右眼、右耳, 等等。京蒂尔金认为, 这一习惯可能与出生前的母体内的最后几个星期有关。在母体内, 胎儿喜欢把头偏向右边。

简析:观察一:亲吻重点偏右 (问题) →观察二:亲吻也有偏向性 (课题) →观察三:扩大到用手、脚、眼、耳并提出假设→展开研究→得出结论

最后谈谈教科研状态的四个问题。

⑴经验性教学。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教学问题或教学困惑, 乃至研究教材、教法中的某一个问题, 凭借个人教学经验通常一次性就能解决。集体研究亦然。这样的教研, 一般称为“经验性教学”。

⑵研究性教学。

当教师按经验性教学并不能解决感觉到的教学问题成为“难题”;或按经验性教学而出现因学生不同等原因产生意外教学成效, 经反思形成“灵感火花”;还有, 当教师凭借自己经验无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就暗示需要借鉴他人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时, 教师就会去追踪某个教学问题, 经验性教学就有了“科研”的状态, 这可谓之“研究性教学”。

⑶问题课题化。

在“研究性教学”中, 教师遇到的问题就转化为教学研究的“课题”, 从而追踪研究。这可称为“问题课题化”。

只有当教师持续关注或追踪某个有意义的问题, 只有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 教学“问题”就转化为研究“课题”, 展开“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研究。

⑷查阅文献。

在“问题”向“课题”转化的过程中, 需要查阅文献, 以了解与即将研究的课题的类似或相关研究, 避免重复而又无多少价值的耗费, 或汲取别人的经验而清晰自己课题的定位和研究轨迹。

注释

1 本文内容在2008年4月29日重庆市大渡口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会上讲授。

2 鲍东明、高靓《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啥?还缺啥?》载《中国教育报》2007.4.28。

3 引自柳夕浪《“研究”对于中小学教师意味着什么》, 载《教育研究》2005年1期。

4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

5 详见柳夕浪《“研究”对于中小学教师意味着什么》, 载《教育研究》2005年1期。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9篇

一、常规管理,制度保障

学科优秀教师担任组长的六个教研组,每学期初都根据教导处的教研工作计划及本学科的工作目标、重难点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教研计划,并在具体活动中不断补充和完善。除了不定时的听评课外,每周有90分钟固定的时间作为教研活动时间,多功能电子备课室是专用的教研活动室,每次活动按计划由分工的负责人主持,学校领导小组参与教研组的活动和交流。这不仅是参与,也是对教研活动的督促和检查,使领导能够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前做好保障工作。此项教研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一种氛围、一种文化,真正提升了教师群体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为了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成为教学的多面手,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既强调了教师“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也突显了教师的教育知识及其它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

1.分散学习,集中培训,提高理论水平

教师自觉学习有关教育理论,转变“教书匠”角色,增强研究的意识,主动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是做好校本教研工作的基础。一个人素质的高低不只是知识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学校除了组织业务学习及相关培训外,还带领教师观看视频学习资料,印发教学理论材料,使教师从中汲取有效的理论营养。

2.课例引导,优势互补

高级教师的示范课和骨干教师的展示课,为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搭建了平台。每位教师都对自己的授课内容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学法指导、教法选择、教学手段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自评,尤其是对优点和不足进行透彻的分析,让每个人都从“他人的有效经验”中获得支持和启发。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学科带头人和年轻教师的示范课活动,每位授课教师在评课过程中都要先进行充分的自评,组内教师在互评过程中客观、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记录评价结果及反馈建议,使全体教师的听评课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同上一节课,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教研组内成员同备一节课,共同完成课件制作,反复商讨教学流程,经过说课、试讲、点评,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再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的展示课集组内成员的集体智慧于一体,每位教师都得到了单独研究所不能获得的东西,促进了组内教师之间的主动交流与合作,学会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4.走出去,请进来,一人学习,多人受益

鼓励教师参加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每年外派带着任务学习的教師,回到学校进行校内的二次培训,使少数人学到的东西,在教师中得到最大范围的发挥。

教师的成长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每学期学校都邀请市、县教研员到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从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提问层次、教师点拨、时间分配等方面对教学进行分析、统计,并加以点评,为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更加科学、客观地施教提供了最大的帮助和指导,也为教师的反思提供了便利。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使教师分析、研究问题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活动,以研促教

梳理教学中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师真正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当科研和教研真正一体化运作时,才能真正完成教师的专业成长。

校内的一批骨干教师在教学中挖掘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教学问题,并确立了各自的研究课题。如针对初一新目标英语《任务导学》教学任务设计的研究,针对学生偏科现象的研究课题——《初中数学学生偏科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方面的研究课题——《保持学生英语学习热情方法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有利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了更好地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在数学组组长张加兴老师的带领下,参与研究市级课题《农村初中导学案设计与教学本土化研究》的人数多、覆盖学科广,阶段性成果及使用效果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好评,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不论是导学案的设计、编写还是使用都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反思修改,再实践再完善,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课题组成员在教学、教研、科研能力方面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更加明确了今后自己在教科研工作中的努力方向。

总之,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要素,突出的是一个“研”字。今后,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中,要努力探求校本教研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程改革及教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责任编辑 付淑霞)

《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总结 第10篇

我校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工作,努力探索校本教研新机制,加大了校本教研力度,现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确立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在明确提出加强校本教研之初,不少教师信心不足,认识不到位,一是认为校本教研跟过去的教研活动没有什么区别;二是认为搞研究是专家的事,教师的任务是教学不是研究;三是实施校本教研的理论资源贫乏,有畏难情绪。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重在加强教师全员培训,把教育理论学习作为校本教研培训的重点内容,组织教师学习专家讲座,结合专家讲座组织专题研讨,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学习,创办校本教研论坛。

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讨论使老师们认识了“校本”的三个基本要义: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确立了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理念: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解了教师的个人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力量。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旨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专业支持网络,促进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教学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断反思,并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同行之间的广泛交流和深入讨论,全面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以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二、实施“校本教研一把手工程”,落实教育科研在教育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实施“校本教研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长为首亲自抓、分管校长靠上抓、中层领导与骨干教师参与研究的教育科研工作模式,带动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已形成“校长——分管校长——处室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师”模式的教科研网络。校长与业务副校长亲自筹划教学研究,制定教研制度,指导、督促和评价学校教研工作,发挥了领导带头作用。

三、发挥立项课题的龙头作用,研训一体,打造校本教研群体。

1、研究课题来源于教学实际,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教师全员参与

2、强化校本培训,提升校本教研能力 ⑴立足学校实际落实校本培训:

⑵抓好校本教研培训,培养教育科研后备力量:

四、落实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为教学服务

1、建立领导听课和深入教研活动制度。

学校成立了校长为指导、业务副校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督察小组,规定小组成员每周深入课堂听课不少于2—4节,课后和任课教师及时交换意见,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评价,以促进教学。领导深入教研活动,掌握分管学科的教学和教研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每次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以学科教研室、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活动,包组领导必须参加,强化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2、成立教学督导室,督察教研工作质量。

学校教学督导室的职责主要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在校本教研工作中,代表学校针对各处室提报的教研计划进行检查、督促,阶段汇总、评价;对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各教研室的教研活动进行定时检查,对每次的教研活动质量进行评价,避免了教研活动走过场,促进了教研工作的实效。

3、建全校本教研制度,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

要求各教研室、备课组不但要有教研活动计划、集体备课计划,而且要认真记录每一次活动情况。对各教研室、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情况由督导室定期检查组织评比。

每周都安排各学科的集体备课,学校领导必须参加所负责学科的集体备课。在备课制度上做

到“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定主讲人。在集备活动中,老师们总结、交流、反思每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无论是主讲教师,还是非主讲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通过开展实效性强的集体备课活动,集中了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把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中,强化了合作意识,实行了资源共享,做到了优势互补。教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学方案。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学会寻找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在这种合作式的备课活动中,教师们集思广益,既有相互间的合作,又有教师个性化的发挥。教师们就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频频碰撞,他们不断的反思,有针对性的主动参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经验,吸取他人的长处,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各备课组充分发挥组内合作学习的优势,教学资源共享,切磋交流广泛,形成了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

每两周安排一次学科教研室的集体教研活动。各学科教研室不只是组织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更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实体。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除了进行常规教学工作研究外,还突出了两项必须的内容:

一是公开课研讨,公开课研讨活动要求教师带着问题去进行,大家先提出一些教学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然后围绕某一问题去设计教学过程,课后一起分析研讨,找出优点和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实践、改进、提升。

二是教研室的研究专题进展汇报,各教研室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选定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有针对性的小研究专题,一般2—4个周作为一个小专题的研究周期,例如:英语教研室的“如何提高听力能力研究”,音乐教研室的“如何提高音乐生形体素质的研究”,生物教研室的“识图能力培养专题讨论”,化学教研室的“有机化学学习思路与方法的研究”等。这种带有专题研究形式的教研活动不仅能够集思广益,而且能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由点成线,由线成面,逐步形成系统翔实的教科研成果。

4、建立教师参加校本教研制度。教科室协同教导处及时掌握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并把参与情况和质量纳入业务考评,并规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

5、总结校本教研经验,推广应用教研成果。

我校非常重视校本教研经验的总结,教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我们认为:植根于本校的教研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在本校有着非常强的生命力。

《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总结 第11篇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农村课改存在不少困难,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农村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深层次要求。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教师走不出去、专家请不进来等因素制约,校本教研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基本策略和课改推进的内在机制。就农村而言,校本教研的有效运作主要是通过建立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与大学合作的立体化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为农村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观念引导和“技术”支持,研究推进、课题带动,创立校本教研基地学校,以点带面、联片发展、整体推进,建立和规范立体化校本教研制度等具体策略进行,从而促进农村教师逐步实现专业成熟和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课程变革向深层次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师;立体化;校本教研;专业发展

2005年秋季,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农村学校课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快凸显出来。主要问题有:课程资源匮乏,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缺乏课改的内驱力,教师缺少专业支持等。[1]其中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农村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适应不了课改深层次的要求。笔者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教师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自我发展意识差;职后教育和培训机会少,缺乏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教育评价影响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缺乏合理的师资输入与交流机制;培训制度亟待创新等。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必须结合农村学校师资现状,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研合一,以研促教。

一、校本教研: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理论和专业人员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增强教师的专业性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目的。教学是教师从事的主要工作,作为增强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有效策略,教师的在职培训应融入教师的教学生活之中,这样教师才能得到一种基于“真实”教学情境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的现实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产生需要,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此意义下,校本教研便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主要途径。对农村小学校而言,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学校必须立足开展校本教研

教育部的评估报告显示:经费投入不足“以农村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在经费支持方面,第一批国家级实验经费基本可以保证,当实验范围扩大时,省级以下的实验区课改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个别实验区地方财政甚至对课改工作没有投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1]国家级和省级实验结束,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进入常态以后,农村学校新课程的经费投入也许更难保证。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着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机制的运行,成为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资金紧张和短缺使得学校很难抽出专用资金用于教师的培训、进修与学习,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专业发展不得不立足于本地区和本校来进行。

(二)工学矛盾突出,“走出去”很难

师资紧缺、岗位缺编、教学任务繁重使得教师缺少专业发展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委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进修,所空岗位无人顶岗,聘请代课教师又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即便能够外出培训学习,接受的主要内容也多为理论性和观念性的,脱离教学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差,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不仅教师对此类培训积极性不高,学校一般也不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教师“走出去”很难。

(三)“请进来”不是长久之计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如聘请专家讲学,在关键时期予以点拨,确实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只能偶尔为之,绝非长久之计。除了支付专家讲学费的困难外,更重要的是,专家对农村学校的实际问题和教师的具体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指导,对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作用有限。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内驱力,需要本土专家,需要自己的专业引领队伍。笔者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向高校教师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等学习与发展途径不被农村中小学教师所认同,而且农村学校较少使用“请专家到校作报告、送教师外出培训”等方式。农村教师较常用的学习发展途径依次主要有:第一,反思,90%的教师认为这是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最主要途径;第二,自学;第三,同本校教师交流,通过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校本教研”,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由此看来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或者说“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自救”的现实选择。[2]

二、立体化校本教研的运作

(一)立体化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类型

校本教研为教师、学校、各级教研部门以及高等师范院校搭建了发展和发挥才能的平台,通过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动,逐步实现校本教研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整体推进农村课改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层次是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构成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体。就新课程改革而言,校本教研更多的是专业研究者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的校本活动。立体化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类型有如下几种。

●教师个体开展的校本教研。教师个人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它可以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作用,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意识,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本校教师合作的校本教研。教师主动争取同伴互助,形成教师之间的多方合作互动,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以校为本的教研。实现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科研与培训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模式”“诊断反省模式”“骨干培训模式”“问题培训模式”“课改论坛模式”等灵活多样的模式,提升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教研员与学校合作的校本教研。教研员、科研人员与学校合作,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区域协作式的校本教研。从传统的结对子、对口扶持薄弱学校的做法进一

[3]步走向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以结对形成校本教研“流动站”的新形式,以联片、结对式活动为载体,以强带弱,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校本教研共同体(亦被称为US联合体)。[4]构成双方是大学的专业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双方密切合作,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是推进新课改、促进新课改发展、实现参与双方双赢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与大学合作的研究共同体──立体化校本教研共同体。通过教学反思常规化、研讨活动系列化、专业引领全程化、教研科研一体化、展示平台多样化的“五化”策略,整体推进农村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

(二)立体化校本教研的运作 1.建立农村学校与高校的研究共同体

这种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教育专家指导下设计“科研兴校”,实施校本教师培训的方案;建立科研兴校和校本教师培训的相关组织和制度;每个基地学校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工作和教学,选择教育科研课题,进行教育行动研究,引导全校教师把课题设计、研究与学习结合起来;教育专家作教育科学和科研辅导报告,并对每个子课题进行个别指导;以校本教研为主要行动研究,以与高校合作研究模式为主,以高校支持模式和学校独立模式为辅,通过教师的行动、培训和研究过程的联结,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是校本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通过校与校间的交流,教师互换等形式,促进教师发展等。

2.建立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与大学的合作机制

制度是对处于某种社会环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因此一种制度的建立,关键在于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主体应对这种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达成共识,这些共识和认同也同时为这种“制度”的建立和维持提供一种持续性的动力来源。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有利于学校、教师在相互的经验交流分享过程中,形成对校本教研的价值、意义的共同感悟和认识,有利于促进农村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建立应注意以下几点:以农村学校为参与主体;以乡镇为中心;建立城乡互动机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以“会”引“家”,实现跨区域的合作交流。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应该以学科组为基点,以学校为基线,以联片为平台,以与高校成立共同体为轴心,组成“以校为本”而又纵横交错的流动型立体式校本教研模式。增强农村学校、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使校本教研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是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的根本所在。这种机制的建立目的在于:落实教育部和省、县“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实施意见;解决自课改以来,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由于地域不同、学校条件不同及教师素质不同,在不同学校中存在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实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根据农村地区合点并校后,学校布局改变及数量减少的形势变化,结合过去联片教研、结对子、送教下乡及送研下乡等活动的成功经验,组成“以校为本”而又纵横交错的流动型立体式校本教研模式,从而提升农村地区及各个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开放式、流动性的校本教研,达到农村各学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

课堂是教学的发生场所,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现实起点。课堂教学旨在体验文化共同体的创造,课堂教学是集体文化的传递与创造的过程。[5]因此应该把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组织教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筛选,进而确立研究课题,并逐步解决问题。“作为教师的角色,不存在所谓永恒不变的知识结构,教师是一个‘解构者’,在解构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参与知识文化的建构。”[6]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校本教研对象的授课教师与校本教研的研究者,共同从事着“文化实践的参与”。[5]他们在参与中对话,在对话中参与分享,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与共识。课例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块”和对教师教学发生过程的一种“真实记录”,其间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对教育理念与价值的现实追求。因此,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这既是对“校本”概念的一种重要诠释,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基本要求。

4.专业引领,为农村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观念引导和“技术”支持 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的开展面临来自观念和“技术”层面的困难,在观念上给予引导,并给予“技术”层面上的支持,已成为农村地区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迫切需求。“专业引领”是指由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的有关课程、教学与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指导。“专业引领”的主体主要来自高校、地方教育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校的优秀教师。在“专业引领”活动中,中小学教师既是“引领”的主要对象,又是“引领”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一般来说,“专业引领”的主要形式有:理论学习辅导、学术专题报告、教学现场指导(听课、评课)和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其活动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引领”对象的需要来进行。因此,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情景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其中“情景性”指的是“专业引领”与教学的“真实场景”相连接,或者说“引领”活动本身就存在于教学的“真实场景”之中,而“交互性”则强调专业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互动。显然,“专业引领”是基于教师的教学“场景”而提供的一种专业性“技术”支持,它有利于农村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但是,在校本教研方面,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校本教研不够深入,教师缺少专业支持”[1]等现象。当然,我们也看到,在新课改下,以高师院校和地方教研部门的专家、学者为主体的教育研究群体已开始走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研究,这无疑为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种专业性“技术”支持的良好机遇。

5.研究推进、课题带动,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活动平台

校本教研的开展要基于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但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而言,由于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与制约,在解决诸如教学和管理等方面问题时,往往缺乏对问题本身作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意识,而且对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所具有的长期性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即使在专业引领下开展校本教研,也可能难以持久。以科研课题为主线进行专业引领,使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得到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的熏陶以及成果展示时的成功体验,无疑是农村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活动平台。

6.创立校本教研基地学校,以点带面、联片发展、整体推进

建立评选和竞争机制,鼓励各中小学校积极创建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实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辐射周边、联片发展、整体推动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例如,县级教育行政层面评选校本教研基地学校的主要条件可以包括:学校积极投身课改实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能对区域性的校本教研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校长及领导班子专业能力强,立足于本校培养骨干教师,且成效明显,校本教研活动扎实而富有成果;学校业务研究的氛围浓厚,学校在课改开放展示活动、课题研究等方面有较突出的表现。

7.建立和规范立体化校本教研制度,保障农村课改和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1)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必须明确自己的以下责任: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健全有利于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特别是要加强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及年级组的建设,建立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教研网络;组织、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读书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指导教学实践;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做到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使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问题能及时得到研究,经验能及时与同事分享;与校外同行(教师、教研人员、研究者等)保持经常联系的沟通渠道,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使校本教研活动得到必要的专业支持。

(2)建立和健全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

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制度,增强全体教师的研究意识。学校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把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实行集中教研制度和“以校为本”的研训制度,即每周利用两个晚上,每两周利用一个半天时间,把实验教师集中在一起,选定一个主题,进行集中学习、研讨。通过集体交流、个人自学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学校教研活动制度,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乡镇中心校可以根据实际,以分片协作教研为主要形式,形成中心辐射、区域协作、分片互动的校本教研格局。学校坚持开展集体备课、议课,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组织和纽带作用,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定期开展教师经验交流和合作研究,让教师有机会互相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建立学校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建立有利于校本教研开展的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将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校长、教师的重要内容。对先进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学校根据实际,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学示范活动、课改开放日活动、课改经验交流活动、课改成果展示活动等,为教师展示自身才华、共享研究成果创设良好平台。

建立完善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营造浓厚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必须承担县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学校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确定研究专题,把课题研究和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相结合,做到研究目标明确、教师人人参与、研究扎实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和学校教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建立县级奖惩机制。教育局根据构建立体化校本教研的精神和要求,制订校本教研基地学校的标准及要求,增加年终考核中教研分值的权重;根据活动方式颁发各项证书;每学期对各乡镇中心校、各普通学校进行全面考评;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学校进行重奖,对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和校长,在职称、职务晋升上给予优先照顾。

农村“立体化校本教研”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笔者的调查显示:98.9%的教师表示学校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并且所有教师都认为校本教研对自己的教学有程度不等的帮助,其中64.2%的教师认为有很大帮助,31.8%的教师认为有帮助,只有3.4%的教师认为帮助很少。农村“立体化校本教研”作为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和课改推进的内在机制正在部分地区推行和实施。但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还需要许多其他因素,如时间、经费、技术设备、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方面因素的支持。目前校本教研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边缘性”问题,如校本教研经费不足,自筹经费进行研究的比例过大;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时间投入不足;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技术、设备准备不足;校本教研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这些边缘性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校本教研目的的实现,是校本教研的外部保障。

参考文献:

上一篇:桦甸市养殖小区管理办法下一篇:写读书笔记展个性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