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战略规划

2024-07-06

信息科技战略规划(精选6篇)

信息科技战略规划 第1篇

XX银行

信息科技战略规划

目录

第一章

信息科技发展目标、原则与实施策略..............................................................................3 总体目标........................................................................................................................................3 指导原则........................................................................................................................................3 实施策略........................................................................................................................................4 第二章

完善信息科技治理,明确信息科技发展方向...................................................................5 完善信息科技管理机制,凝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合力.............................................................5 制定和完善信息科技战略规划,提高信息科技核心能力.........................................................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信息科技专业服务能力.....................................................................6 加大信息科技投入,保障信息科技稳定发展.............................................................................7 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推进信息科技规范化管理.....................................................................7 第三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8 推进数据中心和灾备体系建设,保障业务持续发展.................................................................8 加强网络系统建设,保障网络系统安全.....................................................................................8 加强系统平台整合,提高信息科技管理水平.............................................................................9 第四章

推进应用系统建设,满足业务发展需要...........................................................................9 建设客户综合服务平台,夯实业务发展基础...........................................................................10 加强电子渠道建设,贯彻惠农金融服务宗旨...........................................................................10 持续完善各类应用系统,丰富农村金融服务手段...................................................................11 推进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夯实风险管理基础...........................................................................12 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科学决策水平...........................................................................12 第五章

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有效防范信息科技风险.................................................13 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高信息科技风险防控能力...........................................................13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14 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高业务连续性.......................................................................................15 加强运行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实现持续有效运行...................................................................15 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提升应用系统质量...............................................................................16 加强信息科技外包管理,防控外包风险...................................................................................16

第一章

信息科技发展目标、原则与实施策略

总体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以转变增长方式,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发展目标,将信息科技纳入银行整体发展战略,提高信息科技管理水平,推动信息科技创新,促进业务与信息科技的融合,推进风险控制、战略发展和流程银行再造,努力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推进信息科技治理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发展目标的信息科技组织架构与决策、监督机制,提升信息科技治理水平;推进信息科技管理能力建设,加快信息科技管理从粗放式向规范化、精细化转变;推进信息科技建设与研发,深化信息科技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推动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科技基础环境,夯实全面风险管理基础;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创新作用,支持特色化金融服务和经营模式,为打造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优势明显的现代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信息科技支撑和保障。

指导原则

在此期间,我行信息科技发展应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 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原则。要通过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规范管理流程,落实管理措施,不断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深化信息技术运用,发挥信息科技核心竞争力。─ 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要积极借鉴和应用先进的理念、方法、技术和产品,在坚持先进性与前瞻性同时,注重适应性改造工作,因地制宜,符合我行的实际情况。

─ 坚持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信息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集约化建设原则,规范流程、标准;同时,要着力支持差异化的产品需求,满足“三农”个性化金融服务需要。

实施策略

为保障信息科技主要任务的完成和总体目标的实现,采取“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积极探索、分步推进”的实施策略。

─ 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行总部要加强信息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信息科技发展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加大投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策群力,形成信息科技建设合力,着力缩小与大中型银行在信息科技建设方面的差距。

─ 积极探索、分步推进。要全力打造信息科技专业人才队伍,逐步提高自主研发和管理能力,增强对核心技术与产品的自主掌控能力,积极应用先进、成熟的技术、产品;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积极探索战略合作方式,加大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力度,提高产品研发、部署能力,降低信息科技建设成本,满足金融服务需求。要坚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持续改进,促进信息科技建设整体协调发展。第二章

完善信息科技治理,明确信息科技发展方向

科学分析和评价自身发展水平,明确信息科技发展目标、方向,推进信息科技治理,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机制。

完善信息科技管理机制,凝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合力

进一步明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将信息科技工作纳入日常议事范畴,科学决策信息化战略、信息化建设和科技风险管理重大事项。应着力完善治理架构,完善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职责,推进首席信息官制度,履行管理职责;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决策程序;要明确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职责,设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审计专业岗位。

要逐步建立符合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的信息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按照改革发展方向,完善信息科技决策、监督机制,完善信息科技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要科学构建信息科技运行管理机制,加强信息科技专业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有效支持信息科技服务的差异化需求;要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充分发挥内审部门的监督作用,要有效披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决策过程。

制定和完善信息科技战略规划,提高信息科技核心能力

充分借鉴行业先进管理与技术经验,利用后发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服务“三农”市场定位,结合支农金融服务发展战 略,顺应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科学制定信息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信息科技建设和管理阶段性目标,提升核心竞争力。

规范基础架构。加强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和整合,建立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满足未来五至十年的业务发展需求;合理部署网络、主机、存储、系统、数据库等资源,提升资源共享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基础设施能耗。

优化应用架构。加大应用流程再造,参照前端渠道层、客户服务集成层、业务处理层以及管理分析层等应用体系构建模式,建立灵活、可扩展的层次化、模块化、一体化的应用架构,加强应用集成能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支持能力与产品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省联社集中业务处理平台,延伸支农金融服务的地域范围,降低信息科技投入成本,走集约化的信息科技发展道路。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信息科技专业服务能力

加强信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信息科技人力资源规划,积极引进信息科技专业人才,打造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信息科技专业人才队伍,人员数量应与业务发展规模、信息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力争在三年内信息科技人员数量及占比达到省联社规定标准。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信息科技专业职级体系和薪酬体系,完善晋升机制,拓展信息科技人员职业发展空间。加强信息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培训,不断提高科技人员专业素质;重点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审计,以及需求管理、项目管理、架构管 理等领域专业人才培养。

加大信息科技投入,保障信息科技稳定发展

继续加大信息科技投入,年度信息科技投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在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保障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软硬件的维护和管理资金投入,为业务持续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在信息安全建设方面,保障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的资金需求,确保信息安全工作持续开展,不断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审计方面,满足持续、常态化开展工作需要,不断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在科技创新方面,积极研发支撑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推进信息科技规范化管理

充分借鉴行业先进管理经验与标准,建立信息科技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持续提高信息科技管理能力。建立持续的信息科技制度评估和改进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信息安全、运行维护、项目开发、外包服务、业务连续性管理等领域的管理制度体系;通过有效手段,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标准研究和制定,推进各类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软件研发、生产运行、数据管理以及信息科技流程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第三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基础设施运维管理能力,有效提升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推进数据中心和灾备体系建设,保障业务持续发展

根据业务发展战略,制定数据中心建设规划,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满足业务持续发展需求。逐步建设和完善安全、可靠、规范的机房设施,重点加强电力、通信和消防等基础保障性工作,计划建设电源集中控制系统建设,提高日常运营安全性,提升管理效率,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达到成本节约。提高机房设施冗余和容量扩展能力,提高机房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加强重要数据备份和管理,实现重要业务数据和软件介质的异地存放,强化数据验证和恢复机制,确保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客户信息安全。逐步推进灾备体系建设,积极探索通过自建或合作建设等多种方式开展灾备中心建设;建立对供电、通讯和主要设备冗余备份机制,不断加强容灾能力。

加强网络系统建设,保障网络系统安全

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不断提升网络安全水平,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延伸网络服务范围,扩大网络覆盖地域,逐步填补偏远地区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空白。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业务增长因素,结合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优化改造生产网、办公网和互联网,支持新业务和配套应用系统快速部署,保证数据传输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运用无线网络技术,加强网络延伸覆盖,重点加强偏远地区支付 渠道建设。提高网络安全管理能力,在推进跨行业、跨部门的网际间互联以及推广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移动银行等网络金融服务过程中,要加强网络系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建立可控的安全防范机制。

加强系统平台整合,提高信息科技管理水平

加强统筹规划与管理,提高资源配臵管理能力,提高资源的安全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开展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以及主机、存储、网络等软硬件平台优化工作,降低平台的复杂度,提升资源配臵的灵活性,减轻基础平台运维负担。加强系统开发、测试平台建设,建立可靠的系统开发和测试环境,逐步提高系统开发测试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开发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加强运行监控平台建设,加强对资源的配臵信息、利用率和能耗等数据收集、分析,实现对资源的计划、申请、审批、部署、回收以及规划配臵的科学管理,提升事件和问题管理能力与效率。加强软件正版化管理,提高国产软件产品使用率,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

第四章

推进应用系统建设,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信息科技工作必须以业务需求为驱动,扎实推进应用系统建设,不断优化系统性能,促进提高业务管理能力,推动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

建设客户综合服务平台,夯实业务发展基础

为加强我行的竞争力,将立足于整合现有客户信息,建设客户综合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客户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建立统一的客户信息视图,将分散在各系统的客户信息数据集中整合、统一管理,支持客户分类管理和差异化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按照“流程银行”理念,推进业务运作流程化,推动流程革新;在流程各环节强化风险控制,落实合规要求。

加强电子渠道建设,贯彻惠农金融服务宗旨

以电子渠道建设为重要支撑,拓展服务渠道,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力度,建立多层次、广覆盖服务渠道体系。

采取标准化网点与简易便民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自助银行和自助服务区的建设,扩大自动存取款机、销售终端和转账终端等自助设备部署范围,推进定点和流动农村金融服务,扩展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满足农村居民转账汇款、补贴发放、“新农保”、“新农合”等资金流转的基础需要,形成遍及城乡的多渠道金融服务格局,努力实现全天候金融服务。

积极探索农村区域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商务等在线支付系统建设模式,支撑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变化,推动业务扩展方式向网络化转变;建设与机构规模、业务特色相适应的电话银行等服务渠道,提升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在加强电子渠道建设和推广电子银行产品的同时,深化风险防 控,建立健全农村电子银行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加强风险监测和主动防范,构建涵盖电子银行业务和信息科技的整体安全管理框架。

持续完善各类应用系统,丰富农村金融服务手段

完善信贷管理系统,推进信用档案电子化建设和农户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支持普惠制小额农户贷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的发放和管理,规范信贷业务流程,提高办理效率。

根据农村地区客户需求和特点,丰富银行卡功能,提升银行卡支农服务水平,形成涵盖“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银行卡产品体系;在为农户提供存取款、理财、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的同时,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简化服务流程,健全银行卡安全防控体系,营造银行卡安全支付环境。

加大中间业务系统建设力度,丰富中间业务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竞争力,满足广大城乡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通过中间业务平台,拓展代收代付业务功能,代理拨付各项惠农补贴,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电子商务和理财业务发展,方便农户生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落实“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求,充分发挥网点多、覆盖面广的优势,加强银行与新农保、新农合等机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能力,不断满足农村客户新的金融服务需求。

积极参与跨行支付结算业务系统建设,提供跨行账户管理、资金汇划、资金归集的全天候服务,提高支付结算效率,满足农村客户跨 地区金融服务需求。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适时开展国际结算业务系统建设,满足发达地区农村个人或企业国际结算和结售汇金融服务需求,支持农村外向型经济发展。

推进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夯实风险管理基础

积极推进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加大信用风险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力度,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加强信用风险信息共享,提高信贷投放辅助决策能力,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推进操作风险系统建设,不断积累操作风险基础数据,通过技术手段逐步提高操作风险量化管理水平。建立交易监控系统,实现异常交易监测,提高异常交易识别能力;建立和完善授权中心、事后监督、内部审计等系统,有效控制违法、违规操作。

推进市场风险系统建设,探索开展市场利率和汇率敏感性监测机制,探索与市场风险相关的关键数据收集机制,加大对流动性风险的系统支持力度,及时监测风险,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推进资本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支持资本充足率计算和不同方法下风险加权资产计算要求;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提升风险计量模型的验证能力,为新资本协议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

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建立完善涵盖总账核算、资产管理、经费预算、经费核算、项目 管理、成本分析等功能的财务管理系统,根据省联社统一部署建设推广应用会计管理系统,提高财务处理效率和财务分析能力,加强对资金计划及运用的核算、监控与分析,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完善报表系统,夯实数据基础。在加强数据积累的基础上,提高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分析能力;积极探索建立经营决策支持系统,进一步提高经营决策能力,降低经营风险。

积极开展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对客户的价值分析与评价,以科技手段引导产品创新、产品营销和风险控制,推动差异化定价、营销服务战略的实施。

第五章

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有效防范信息

科技风险

提高对信息科技风险认识,建立信息科技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机制,重点加强信息安全、开发、运维、外包和应急管理,不断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

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高信息科技风险防控能力

加强对信息科技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职责,制定覆盖信息科技各个领域的风险管理策略,与信息科技发展战略、总体风险管理策略保持一致。

探索信息科技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机制,研究确定关键信息科技风险指标,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加强对关键信息科技风 险识别和监测。建设日常信息科技风险监测基础数据平台,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供数据基础,逐步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逐步建立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常态化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全面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强化内部审计在信息科技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监督评价职能。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

加大信息安全投入,建立专业化的信息安全队伍,提升信息安全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信息安全方针、策略和管理要求,规范操作流程,加强贯穿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管理。

加强信息资产保护力度,建立信息资产分类分级标准,逐步实现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信息资产的分级保护措施,严格防止敏感数据泄露,推动信息资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综合利用先进、成熟的安全产品和技术手段,在防御、监测、预警、响应、恢复等层面提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健壮性和有效性。加强新系统建设安全控制,建立信息系统开发、投产和上线全过程安全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臵系统建设、变更、运行中的安全隐患,实现对信息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重点加强银行卡、网银系统风险防控,建立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处臵等防控机制,建立银行卡、网银交易欺诈和风险侦测系统,完善交易风险监控机制。

逐步建立信息安全评价体系,通过量化信息安全评价指标,综合 评定信息安全工作水平,促进信息安全工作持续改,逐步实施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高业务连续性

明确法人机构以及机构内部各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建立全面的应急管理机制。开展业务影响分析,确定关键业务优先恢复级别,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逐步建立业务连续性保障措施,全面提升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

建立、完善包含总体预案、专项预案的预案框架,建立多层次、多场景的预案体系,注重预案的科学性、适用性、衔接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应急预案后评估和修订完善机制,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重点开展关键业务系统及重要基础设施的应急演练,演练范围逐步向外围系统、多应用系统联动扩展,提高应急处臵实战经验和技能。

加强运行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实现持续有效运行

健全信息科技运行服务管理体系,明确运行管理职责。完善运行管理制度体系,重点加强运行操作管理、数据管理、机房设备管理、网络管理等制度建设,提高运行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规范运行服务管理流程和事件报告机制,建立完善统一的运行服务管理平台,规范事件、问题、变更、发布等管理流程,构建切实有效的运行服务管理机制,促进运行服务管理水平与效率的提升。

建设自动化监控平台,逐步实现对应用系统的全面监控;不断丰 富监控指标,辅助运维人员快速发现与定位故障。建设自动化运维平台,实现流程管理,降低操作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提升应用系统质量

加强信息科技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覆盖信息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体系。明确项目各阶段的管理职责和管理要求,建立业务部门与信息科技部门需求分析沟通机制,合理配臵信息科技资源,保证项目实施。

规范研发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技术标准在研发过程中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提高研发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促进软件产品质量的提高。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测试流程,加强性能、容量和压力测试的深度和覆盖面,提高自动化测试能力,逐步建立全面的软件产品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项目评价体系。根据项目业务需求、实施过程与效果、运行质量等,从业务价值、成本收益、服务水平等各个维度对项目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逐步提高项目管理精细化水平。

加强信息科技外包管理,防控外包风险

制定信息科技外包策略,明确信息科技外包范围、内容和方式,处理好外包和自主研发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外包管理制度,规范外包立项、供应商选择、合同谈判与签署、日常管理和项目验收等外包全过程管理。

加强外包风险防范。建立合同和协议合规审查机制,防范法律风 险;建立外包服务商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对外包服务商和外包人员的资格审查;加强对外包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严格控制外包实施过程中的操作安全、数据保密、人员变更等风险,制定外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防范供应商服务中断或异常退出风险。

信息科技战略规划 第2篇

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是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的全局性、服务性、基础性和持续性的系统工程。该项工程是由科技部联合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商务部、教育部、国家标准委和机械工业联合会等单位共同组织、推进、实施的。

问:《“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的意义?

答:作为《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重要内容之一,该《规划》的出台是科技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要举措。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制造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问:“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按照《科技规划纲要》的部署,围绕“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思路,组织开展了数字化综合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以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为标志的“甩图纸”和以经营管理信息化为标志的“甩账表”应用示范(即“两甩”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及应用、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保障体系与发展环境建设等工作,提升了包括集团企业、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内的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增强了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竞争力,推进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问:“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通过“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支持了成飞、上海电气、海尔等10家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成为

我国集团性企业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的标杆和典范;二是支持北汽福田、中联重科、潍柴等300多家地方核心骨干企业开展信息化深化应用,带动了数千家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推广;三是建立了14个面向区域、行业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数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产业链协作和共性技术资源服务;四是扶植了20余家系统集成商、软件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累计培训信息化人才160余万次。这些工作有效地支撑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时促进了面向制造业的软件产业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竞争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问: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制造技术相融合,形成了制造业信息化新的核心使能技术,包括新一代集成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制造物联技术等,给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注入了新内涵、新活力,也为制造业信息化支撑制造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增添了更强的手段。

问:“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答:在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制造业要应对全球竞争、转型升级、绿色低碳的巨大挑战,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加快发展高端制造,占据产业制高点;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打造集团企业全球协作、精细管控和绿色低碳制造模式,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和融入产业链,引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从而对制造业信息化提出了新的和更高要求,特别是要为包括集团企业、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内的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为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提供技术支撑、为我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撑。

问: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答: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存在主要问题是重技术,轻标准,出现了信息时代的“信息孤岛”;重研发,轻需求,导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足;重产品,轻服务,缺乏对产业价值链的支撑;重跟踪,轻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问:“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战略任务,继承和发展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取得的成果,坚持“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创环境”方针,为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培育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加强技术攻关、标准化与应用示范的协同发展,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增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协同,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问:“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发展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基本原则为:需求牵引、深度融合,增效为本、能力提升,服务创新、转型升级,技术引领、跨越发展。

·需求牵引、深度融合立足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坚持信息化与制造业务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建立新型制造业务模式。

·增效为本、能力提升

将“提高制造企业效益和制造业整体效率”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切实加强我国制造业的研发创新、智能制造和精益管理能力的提升。·服务创新、转型升级

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发展,加快信息化服务的转型,促进制造业转型。

·技术引领、跨越发展

充分利用以新兴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成果,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制造业跨越式发展。问:“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着力突破一批具有引领性、创新性的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着力打造一批数字企业、服务型制造企业和产业服务平台;着力培育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和

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产业及相关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支持地方支柱与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加速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问: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主要开展哪些工作?

答:“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主要涉及制造业信息化引领技术、制造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与系统、制造业核心软件技术与系统三个方面。制造业信息化引领技术方面,重点开展云制造、制造服务生命周期管理、制造物联等关键支撑技术攻关。制造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与系统方面,重点开展云制造关键技术与服务平台、制造物流关键技术与服务平台、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复杂装备健康监测与服务支持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与系统研发及应用。制造业核心软件技术与系统方面,重点开展设计平台技术与系统、制造过程平台技术与系统、经营管理平台技术与系统、服务保障平台技术与系统、产业链协同平台技术与系统、现代制造集成技术与平台等开发与应用。

问:集团企业集成与协同技术开发与应用有哪些工作?

答:围绕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汽车、装备制造、纺织、电子信息、钢铁、石化等行业的大型制造企业集团,组织实施信息化集成与协同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进大型制造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提高企业精细化管控能力与全球化协作能力。主要实施集团企业信息化管控技术开发与应用、集团企业全球协作信息化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支持节能减排的信息化使能技术开发与应用。问: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方面,将要做哪些工作?

答:围绕中小企业、产业链和企业集群,组织实施设计制造数字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深化应用、面向中小企业的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面向中小企业的制造资源云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促进中小企业实现管理增效、产品创新增效、产业链和集群协作增效。

问:制造服务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要开展哪些工作?

答:针对制造企业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走向高端的需求,以及制造业对第三方专业化制造服务的需求,组织实施制造服务关键技术开发,并在装备制造企业工程成套服务平台、装备制造业运行维护(MRO)服务平台及第三方专业化制造

服务平台进行示范应用,推进制造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推动制造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问:制造物联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要开展哪些工作?

答:面向汽车、轨道交通、食品安全、装备、航空、工程机械、家电等行业,组织实施制造物联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围绕产品制造过程和全生命周期,开发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并与ERP、MES、MRO、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系统进行集成应用,支撑制造业向精益化、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和抢占价值链高端。

问:制造业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与环境建设方面将要开展哪些工作?

答:紧密结合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示范,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推动制造业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建立并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指数统计分析及评估体系、人才培训体系、技术咨询体系,形成持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长效机制,支撑制造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问:在建立健全规划保障机制方面将做哪些方面工作?

答:根据有关科技管理改革的要求和部署及“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专项的实施特点,将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措施保障重点专项的有效实施:一是建立多方协同,共同推进机制;二是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三是实施产学研结合机制;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五是加强交流宣传。

信息科技战略规划 第3篇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加强区域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科技条件资源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 加强科技条件资源建设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作为一种战略知识资源, 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 各学科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都离不开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高度利用。本文, 笔者以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为例, 对如何打造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战略体系,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做一探析。

一、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战略体系打造

1. 建立完备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基础条件支撑。

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河南省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条件支撑平台。本着技术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 河南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通过对各种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加以整合, 创建基于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新型信息加工与服务系统, 最终达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

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作为河南省的科技文献综合性收藏和服务机构, 在河南省科技厅、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省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的需求, 不断探索科技文献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服务模式, 为河南省科技创新、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文献信息支撑, 建立了完备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1) 加强网络数据库资源建设, 建立完备的科技文献信息平台。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平台, 是有效组织和开展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的主要形式。目前, 河南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主办的“河南省科技信息网”拥有DIALOG系统、SCI、重庆维普、万方数据、CNKI中国知网等国内外大型信息资源系统, 网上运行包括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等30多个国内外科技文献数据库, 基本满足了河南省广大科研人员的文献需求。

(2) 建立国家科技图书馆文献中心 (NSTL) 郑州镜像站 (以下简称NSTL郑州镜像站) , 实现国家级科技文献战略资源在豫落户。NSTL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 是国家科技部联合财政部、经贸委、农业部、卫生部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 整合理、工、农、医等几大国家级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成立的, 属于国家级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战略保障体系。该体系以国外科技文献为重点, 汇集了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 包含外文期刊15 000多种, 中文期刊6 000多种, 中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00多万篇, 外文学位论文10多万篇。NSTL郑州镜像站自2006年在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建成以来, 检索访问量和原文请求量逐年大幅增加,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河南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和区域科技进步与创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3) 建立河南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实现一站式检索请求服务。近年来, 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积极推进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以构筑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 以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 发挥河南省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充分运用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 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全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该平台由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牵头, 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河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河南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省图书馆、河南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原工学院、黄委会黄河档案馆、中国烟草科技信息中心、郑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等单位参与组建, 于200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年, 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投入数十万元对河南

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进行了全面升级改版, 新平台以科技创新与文献共享支撑平台解决方案为原型搭建, 采用分布式多层次网络服务架构, 利用海量二次文献资源整合及分布式原文资源调度技术, 实现平台各节点之间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创新服务, 构建无缝的信息网络资源共享体系。新平台提供了完整的基于元数据仓储的检索功能。在改版中把NSTL郑州镜像站的二次文献数据同时涵盖进去, 以期实现NSTL郑州镜像站和“河南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一站式检索请求。在新平台上注册的用户可以不重新注册即可在NSTL郑州镜像站请求原文, 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文献检索。该系统通过中心门户网站实现了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与其他成员单位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以虚拟集中方式实现了数字化窗口服务。目前, 新平台已建成了各成员单位馆藏目录数据库, 中文期刊数据库, 专利数据库, 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成果报告数据库、河南省小麦数据库, 河南省玉米数据库, 中国烟草科技文献数据库, 黄河档案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 实现了省级区域内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与共享。该平台面向全省提供各类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文献检索、全文提供、全文浏览、目次浏览、目录查询等服务, 已成为河南省科技工作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文献信息支撑;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体系健全、共享高效、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打下了坚实基础, 进一步提高了河南省的科技文献资源保障能力。

2. 创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方法,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 河南省各行各业强势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作为综合性科技文献信息收藏和服务机构, 对于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来说,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 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库的不断充实和更新, 文献品种和数量已不是主要矛盾。当前, 如何利用国内外丰富的科技文献资源, 结合河南省实际, 特别是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使命, 发挥好“耳目、尖兵、参谋”的作用, 是摆在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面前的紧迫任务。为此, 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服务方式, 提高了科技文献信息的服务质量和效果。

(1) 走出去, 深入校园、企业、园区, 开展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宣传推介工作。建立河南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战略体系, 目的是为河南省科研院所、厂矿企业和科研人员搭建一个获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便利平台。平台建成后, 关键是要利用好这个平台, 要让广大科研人员了解和熟知这个平台。为此, 河南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从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加大投入, 组成专门机构和人员到河南省各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实地走访宣传, 先后深入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原工学院、河南财经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 以及郑州、洛阳、南阳、新乡、开封、许昌等厂矿企业宣传介绍“NSTL郑州镜像站”和“河南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并发放免费试用卡、宣传手册, 通过不同形式的座谈会, 及时了解广大科研人员的需求。

() 请进来, 邀请专家对科技文献信息开发利用作专题讲座, 提高科技文献信息的使用率和检索水平。随着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升级改版以及服务内容的拓展和技术的更新, 新技术、新载体越来越多。为使广大科技人员及时掌握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 更加有效地利用和开发网络数据资源, 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对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先后举办了“NSTL文献的开发利用”、“Web of Knowledge平台功能及其在科技情报工作中的应用”、“机构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创新知识服务模式”等专题讲座。通过上述讲座, 进一步提高了科研人员的文献开发利用水平和工作人员的知识服务水平, 对提高河南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率和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举办“河南省创新方法师资培训班”,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方法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自主创新的源泉, 是占据创新制高点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温家宝总理指出:“技术创新, 方法先行。”2011年以来, 国家科技部先后批准河南省组织实施“河南省创新方法示范推广工程”和“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示范推广工程”项目。在河南省科技厅的领导下, 依托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成立了“河南省创新方法师资培训”讲师团, 由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具体负责承担河南省创新方法师资培训工作, 并在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建立了培训基地。2011年以来, 讲师团先后在郑州、洛阳、许昌、南阳等地举办了多期培训班, 培训内容有“创新方法与TRIZ理论应用基础”、“创新思维”、“创新原理”、“创新资源分析”等。通过培训, 对启发企业研发人员创新思维、提高企业产品研发效率, 节省产品研发投入成本,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利用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 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文献信息人力资源队伍。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 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更加依赖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 除了打造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战略支撑体系外, 还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文献信息人力资源队伍, 这是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效服务的根本保证。

2. 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 应注意引导科技文献信息人力资源深入企业提供服务。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 (试行) 指出:“培育壮大自主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 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是企业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不可或缺的工具和“钥匙”。如何使企业少走弯路, 充分利用这把“钥匙”打开通往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学大道, 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工作者深入企业进行培训指导和服务是关键。因此, 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和服务方式, 走出门, 沉下去, 把企业作为服务的主战场, 并使之制度化和常态化, 扎扎实实地为企业开展科技文献信息开发利用服务。

蓝筹+科技,机构战略清晰 第4篇

凭借着专业的调研团队和敏锐的投资嗅觉,以基金、券商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一举一动备受市场关注。下半年有哪些上市公司引起了机构的投资兴趣?又有哪些行业个股遭到了机构的“冷落”?

机构调研引关注

从5月至今,机构调研开始密集。在两个多月里,各大机构研究员们四处奔走,仅深交所上市公司便调研了近600家。

据上证报资讯统计,截至7月初,已有逾200家沪市上市公司披露了6月份机构调研汇总情况。其中,约有97家上市公司在6月接待了各类机构的实地调研,另有过百家公司则未入机构“法眼”。

整体而言,机构调研对象主要集中在绩优蓝筹股上,此外,机构对于市场中发生的热点事件也有着较快的“反应速度”。例如金证股份6月中旬因沾边“余额宝概念”而连番上涨,在此背景下,国泰君安、浦银安盛基金等机构遂于6月20日对金证股份进行了联合调研。同样,航空动力6月18日发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而就在预案披露当日,国海证券、国投瑞银基金、泽熙投资等到访公司,就重组方案进行了详细交流。

但在另一方面,随着行业景气度陷入低迷,以往曾是机构调研“香饽饽”的煤炭、酿酒行业,如今则遭到了机构投资者的集体“冷遇”。依照上市公司披露,阳泉煤业、大同煤业、开滦股份等6家煤炭企业在6月份均未有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与之类似,酒企中的沱牌舍得、水井坊等4家公司同样遭遇了机构“零调研”。

QFII抄底再现

目前,在上市公司座上宾里,出现了越来越多外资身影,而其眼光跟国内机构大不一样。例如苏宁云商和中兴通讯调研记录显示,前去调研机构里一半以上是外资。据了解,近两个月以来,尽管中国资本市场正经历单边下跌,但越来越多“掌管重金”的海外投资者正踏上飞向北京、上海、深圳的航班,全球诸多投资银行、大型基金和对冲基金等机构对中国的兴趣正在不约而同地迅速膨胀。有关人士透露,外资机构目前来华调研的次数和规模近两个月来明显增长,机构的性质也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基金变成了名震华尔街的“大腕”。

去年末,A股市场的一波大幅反弹行情便是在“QFII抄底”的热浪中迸发出来的,这一景象会否重现?

市场低迷阶段,往往正是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基金“抄底”之时。6月份以来上证指数断崖式下跌,从5月31日至6月25日,15个交易日里,上证指数下跌了358点,跌幅高达15.46%,期间甚至创下了1849点的新低。

大宗交易平台显示,7月份以来QFII频频“扫货”低估值蓝筹。统计数据显示,自沪指1849点以来,QFII席位通过大宗交易平台,累计买入接近4亿元的蓝筹股和沪深300ETF,低位吸筹的意味尽显。

科技股最抢眼

沪深两市交易所提供的投资者互动平台信息显示,近日多家科技类上市公司受到各类机构的密集调研。以成长股较为集中的深交所互动平台相关信息为例,7月份以来披露调研信息的上市公司中,科技类上市公司占据绝对多数。而机构对科技股的调研又以智慧城市、消费电子与通信三大细分行业为重点。

对此,分析人士指出,在宏观经济增速整体放缓的大背景下,上述行业是为数不多的在下半年增长具有较高确定性的领域。

从智慧城市建设来看,7月份以来,已有安居宝、英飞拓、易华录、数字政通、捷顺科技、达实智能、中海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受到机构调研,这些公司分布于安防、智能交通、数字化城管、智能建筑等多个细分产业链上,其中安防受到机构更多的关注。有分析师表示,下半年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民用市场启动和高清智能化升级仍是安防行业持续向好的动力,同时下半年也将进入安防行业传统旺季,地方政府正在持续投入对智慧城市的建设。7月9日,民生证券的一份研报表示新一轮平安城市建设中,行业价值链下移,应用集成商话语权增加,安防行业将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

事实上,一季报显示,社保组合、南方基金、广发基金、泰达宏利等机构已现身平安城市概念股前十大股东,如大华股份、海康威视等。而相关概念股在上半年表现也很强劲。

而具体到个股,机构最青睐的公司则颇令人意外。调研记录显示,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广田股份最受宠,有多达61家机构上门调研。

在通信领域,机构的调研思路主要围绕4G建设展开,中兴通讯是彻头彻尾的外资青睐股,60家机构中有33家是外资。比亚迪也是外资青睐股。近两月来有59家机构前去调研,而里面有30家是外资机构,如摩根士丹利、美林证券等。此外,京东方、苏宁云商及金风科技、龙源技术等,也为热门调研对象。京东方A和苏宁云商,分别是43家和35家调研机构上门。而苏宁云商35家调研机构里,有19家也是外资机构,其中有老虎太平洋资本、里昂证券、摩根大通等。

机构下半年看好三类机会

今年以来市场分化严重,对于下半年的资产及板块配置,正在发行的博时裕益基金经理姜文涛看好三类投资机会,第一类是债券类资产的机会,因为经济处于一个下行的通道对债券类的投资非常有利。第二类是代表中国转型方向的几个新兴领域的投资机会,比如和能源环保相关的油气产业链的投资机会、互联网和传统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带来的投资机会、生物制药所代表的新技术的投资机会以及传统的消费等等。第三类政策转向导致整个市场可能出现的系统性机会。

信息科技战略规划 第5篇

期规划纲要》——发展思路

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体双翼”,即围绕一个战略主体,选择两大发展方向,逐步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1、一个战略主体: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提升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持久不懈的努力,持续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技术,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产业由大到强。

——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主线、“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所必需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提供自主创新的制度保障;

——重视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技术发明;

——以应用为导向,加快集成创新,大力促进以网络与系统为中心的多种相关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产业;

——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促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2、两大发展方向:面向发展瓶颈和重大应用两大方向实现技术突破

——紧贴战略需求,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

紧贴国家战略需求,集全国之力攻关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电子元器件等重大战略性基础科技,超前谋划,以应用为导向,将研发和设计融入网络、装备、整机和系统的建设中,通过持续努力,逐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最终突破发展瓶颈。——面向重大应用,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

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面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

信息科技战略规划 第6篇

期规划纲要》——指导思想

我国信息产业的科技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与产业由大到强的战略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坚持服务国家目标、引领产业发展、市场技术互动、统筹规划协同的指导思想,持续突破核心技术,全面掌握关键技术,以点带面,逐步实现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1、服务国家目标

党和国家提出了“‘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的发展目标和“本世纪头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必须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决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服务业的创新和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使信息技术与网络惠及全民,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关键信息技术的突破,解决信息网络与系统的自主可控问题,保障国家安全。

2、引领产业发展

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推进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中心环节,将掌握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提高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建立创新型的发展模式,促进信息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引领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信息服务大行业的持续快速成长,促进产业由大到强。

3、市场技术互动

全面把握市场牵引与技术驱动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在中短期内对技术发展的牵引作用,以重大应用带动技术发展;高度重视新技术在长远发展中对新市场需求的催生作用,加快部署战略性新技术的研发。

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的互动,以业务创新带动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以技术的突破为业务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并催生新的市场。

4、统筹规划协同

针对制约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性基础瓶颈和薄弱环节,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加大研发投入,集全国之力实现重点突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信息科技战略规划】相关文章:

科技信息部三年规划06-01

科技信息部三年规划09-27

科技信息机构06-06

高中信息科技08-23

科技信息情报08-27

网络科技信息资源07-01

信息与传播科技07-08

高中信息科技课09-06

信息科技论文提纲09-04

科技信息论文提纲09-24

上一篇:《放大镜》教学设计下一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